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11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十一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十一卷目錄

 理氣部總論五

  陰陽管見共十三章

  陰陽管見後語共八章

  陰陽管見辯共一十四條

  讀書錄語錄

  圖書編二氣

  稗編雜論理氣

  鴻苞理氣 形氣

學行典第十一卷

理氣部總論五 编辑

何塘陰陽管見 编辑

《第一章》
编辑

造化之道,一陰一陽而已矣。「陽動陰靜,陽明陰晦;陽 有知,陰無知;陰有形,陽無形,陽無體,以陰為體;陰無 用,待陽而用。二者相合則物生,相離則物死。微哉微 哉!」通於其說,則鬼神之幽,人物之著,與夫天文、地理、 醫卜、方技、仙佛一蘊,一以貫之而無遺矣。

《第二章》
编辑

「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天,陽之陽也,故神而 無形;地,陰之陰也,故形而不神。火,陽之陰也,故可見, 然終無形也。水,陰之陽也,故能化,然終無知也。天變 而為風,地變而為山,火變而為雷,水變而為澤,雨雪 霜露,皆澤之類也。觀八卦之象,則可知矣。

《第三章》
编辑

火陽也,其盛在天;水陰也,其盛在地。蓋各從其類也。 何以明之?日為火之精,月為水之精。日近則為溫為 暑,火偏盛也;日遠則為涼為寒,水偏盛也。四時之變, 於是乎主矣。地雖有火而不能為溫暑,天雖有水而 不能為寒涼,故曰「其盛各有在也。」

《第四章》
编辑

或曰:「水陰也,流而不息,安在其為靜乎?」曰:「流非水之 本然也,水體凝而性靜者也。其融,火化之也;其流,天 運之也。天火無形,實為陰樞,而人不能見也。故謂水 為動,誤矣。何以明之?水氣為寒,寒甚則冰,非有待於 外也,水自遂其性耳。然則水之為靜也,昭昭矣。」

《第五章》
编辑

或曰:「天有定形,故日月星宿之麗於天者,萬古不易。 今謂天無形,殆未可乎?」曰:「此不難知也。既天有定形, 日月五星又何以有盈縮之異乎?若謂日月五星雖 麗於天,而不為天所拘,故有盈縮之異,不知上何所 繫,下何所承,乃萬古而不墜乎?蓋天,陽氣也,動而不 息,其行至健,日月五星,皆運於天者也。天行有常,故」 日月星宿,萬古不易,其有盈縮,則以象有大小,天運 之有難易也。「譬之浮物於水,小者順流而去,故疾;中 者少遲,大者愈遲,其勢則然也。」知此,則「謂天有定形」 者,其惑可解。謂天左旋,日月五星右轉者,其說不較 而自破矣。

《第六章》
编辑

或曰:「天地水火,恐未足以盡造化之蘊,不如以陰陽 統之。」予竊以為陰陽者,虛名也;天地水火者,實體也, 二而一者也。謂天地水火未足以盡造化之蘊,此特 未之察耳。蓋人知水之為水,而不知寒涼潤澤皆水 也;人知火之為火,而不知溫熱光明皆火也。天宰之 以神,地載之以形,水火二者,交會變化於其間,萬物 由是而生,由是而死,造化之能事畢矣。自此之外,豈 復有餘蘊乎。

《第七章》
编辑

或曰:「乾靜專而動直,坤靜翕而動闢,《易大傳》也。今謂 天專為動,地專為靜,何居?」曰:「《易大傳》之文,為乾坤交 不交而言也。乾有時而不交坤,故謂之靜,然其本體 之動者自若也。坤有時而受乾之交,故謂之動,然其 本體之靜者亦自若也。觀天地則可知矣,夫何疑乎?」

《第八章》
编辑

或曰:「《易大傳》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 與剛』。今謂天為陽,地為陰,不亦異乎?」曰:「乾陽物也,其 象為天;坤,陰物也,其象為地。茲非《易》道之彰彰者乎?」 曰:「言若是之不同,何也?」曰:「各有指也。火陽也,雖附於 天而未嘗不行於地;水陰也,雖附於地而未嘗不行 於天。水火者,天地之二用也。故天有陰陽,地有柔剛」, 默識而旁通之,則並行而不悖矣。

===
《第九章》
===或曰:「周子之太極何如?」曰:「非吾之所知也。其說謂太

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自今觀 之,則天陽之動者也,果何時動極而靜乎?地陰之靜 者也,果何時靜極而動乎?天不能生地,水不能生火, 無智愚皆知之,迺謂陰陽相生,不亦誤乎?蓋天地水 火,雖渾然而不可離,實燦然而不可亂。先儒但見其 不相離,而不察其不可亂也,故立論混而無別。愚竊 以為陰之與陽,謂之相依則可,謂之相生則不可。

《第十章》
编辑

或曰:「何謂太極?」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太極也。」周子 之論何如?曰:似矣,而實非也。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 極,則固謂太極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不外乎五行矣。 自今論之,水水也,火火也,金木水火土之交變也;土, 地也。天安在乎有地而無天,謂之造化之全,可乎哉? 天,太極也。故朱子以「上天之載」釋太極,以「天道流行」 釋陰陽,豈可謂之有地而無天乎?曰:「《易》有太極,是生 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乾有坤, 則天地皆太極之分體明矣。以天為太極之全體,而 地為天之分體,豈不誤甚矣哉!《太極圖》為性理之首, 而其失有如此者,故不可不辨。

《第十一章》
编辑

或曰:「張子之《正蒙》何如?」曰:「太虛即氣,太虛不能不聚 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聚則離明得施, 而有形可見,散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不可見。不可 因其可見,始謂之有;因其不可見,遂謂之無。故謂聖 人不言有無,言有無為諸子之陋,此其書之大指也。 殊不知造化之道,陽為神,陰為形。形聚則可見,散則 不可見」,神無聚散之跡,故終不可見。今夫人之知覺 運動,皆神之所為也,是豈有形而可見乎?觀人則造 化之妙可知矣。張子之論,蓋以意見窺測而未至者 也。

《第十二章》
编辑

或曰:「邵子之《經世》何如?」曰:「元會運世之分,無所依據, 先儒已有議其失者,今不贅論。天以日月星辰,變而 為暑寒晝夜,地以水火土石,化而為雨風露雷」,此其 書之大指也。自今觀之,暑寒晝夜皆主於日,星辰何 有焉?風為天所變,雷為火所變,雨露皆水所變,其理 甚明,少思則得之矣。火為風,石為雷,土為露,豈不牽 強之甚哉!且其取象,乾不為天而為日,離不為日而 為星,坤反為水,坎反為土。與伏羲之《易》象大異。迺自 謂其學出於伏羲之《先天圖》,吾不知其說也。

《第十三章》
编辑

或曰:「子自謂所論皆出於伏羲之《易》,其詳何如?」曰:「太 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伏羲《易》象之 本也。乾離皆生於陽,故謂天火為陽。《坤》坎皆生於陰, 故謂地水為陰。《乾》變其初九為初六則為巽,故謂風 為天之變,蓋天下交於陰也。《坤》變其六三為九三,則 為艮,故謂山為地之變,蓋地上交於陽也。《離》變其九」 三為六三則為震,火為陰伏則奮擊而為雷,故謂雷 為火之變。《坎》變其初六為初九則為兌,水與陽交則 相和而為澤,故謂澤為水之變。坤艮離震相比,從其 類也。乾兌坎巽相遠,無乃以乾為陽可下行於地之 分,坎為陰之陽,亦能上入於天之分,故兩易其位耶? 若以兌為巽,以巽為兌,則陰陽之分尤為明順。然非 後學所敢斷也。姑發此意。以俟再來之伏羲正焉。

陰陽管見後語 编辑

近世未明造化之妙,著《後語》以發之。

《第一章》
编辑

造化之道,合言之則為太極。分言之則為陰陽,謂之 兩儀。陰陽又分之則為太陰太陽少陰少陽,謂之四 象。四象又分之,則為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象,謂之 八卦。天地水火常在,故為體;雷風山澤或有或無,故 謂之變。此皆在造化之中而未生物也,其既合,則物 生矣。

《第二章》
编辑

陰形陽神,合則生人,所謂「精氣為物」也;離則人死所 謂「遊魂為變」也。方其生也,形神為一,未易察也。及其 死也,神則去矣。而去者初無形可見,形雖尚在,然已 無所知矣。陽有知而無形,陰有形而無知,豈不昭然 而易察哉?

《第三章》
编辑

「天動而無形,風亦動而無形。」天不息,風有時而息。下 交於陰,為陰所滯也。高山之巔風猛,蓋去陰稍遠,不 大為所滯也。雲霄之上風愈猛,蓋將純乎天也,然則 天變而為風也明矣。春夏日近,火氣盛,則雷乃發。秋 冬日遠,火氣微,則雷乃收。雷有電,火光也。雷所擊,有 燒痕,火所燎也。然則火變而為雷也明矣。若地水之 變,則有形易見,不待論也。《周易》謂「停水為澤」,《管見》則 以水之化而散者為澤。蓋停水與流水無異,而水之 化為雨雪霜露者,於八卦遂無所歸。且澤有散義,先 聖亦有雨澤之說,故不從《周易》所取之象,蓋於造化之道不合,雖文王之象,亦不敢從也。

《第四章》
编辑

世儒論天道之陰陽,多指四時之變而言。而四時之 變,陰陽消長,實指水火而言。而天之本體,則運行水 火,在四時之外,無消長也。地道之柔剛,則以形論。地 水相結,為火所煆者則剛,而火氣行於地者,人不敢 犯,亦謂之剛。至於地水本體至靜而無為,則謂之柔。 此所謂「地有柔剛」,亦自水火而來也。

《第五章》
编辑

周子所謂太極,指神而言。神無所不統,故為太極;神 無形,故謂無極而太極。朱子所註,亦得其意。但不言 神而言理,故讀者未即悟朱註「上天之載」,蓋指神而 言也。殊不知太極乃陰陽合而未分者也,陰形陽神, 皆在其中。及分為陰陽,則陽為天火依舊為神,陰為 地水依舊為形。若太極本體,止有神而無形,則分後 地水之形何從而來哉?由此化生人物,其心性之神, 則皆天火之神所為也;其血肉之形,則皆地水之形 所為也。此理先聖屢有言者,但學者忽而不察耳。蓋 有形易見,而無形難見,固無怪其然也。

《第六章》
编辑

橫渠論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可見;氣散,則離明 不得施而無形,故不可見。夫地之上虛空處皆天也, 此儒者之所共言,亦橫渠之所知也。盈虛空處皆天, 氣,可謂聚矣,是果有形而可見乎?天變為風,風之猛 者,排山倒海,亦可謂氣聚矣。謂之離明得施有形可 見,得乎?故曰「神無聚散之跡」,張子窺測而未至也。

《第七章》
编辑

老子謂「有生於無」,周子謂「無極太極而生陰陽五行」, 張子謂「太虛無形而生天地」糟粕所見,大略相同。但 老子、周子猶謂「神生形,無生有。」至張子則直謂虛與 形止為氣之聚散,不復知有神形之分,此則又不同 也,學者詳之可也。

《第八章》
编辑

浚川謂「鬼神無知覺靈應」,凡經訓禍福祭享之類,皆 謂止是聖人以神道設教,實無此理,此大誤也。人血 肉之軀爾,其知覺感應,孰為之哉?蓋人心之神也。心 之神何自而來哉?蓋出於造化之神也。人有形聲可 驗,則謂之有神,無形聲可驗,則謂之無淺矣。

浚川王廷相陰陽管見辨 编辑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者陰陽也。太極者陰陽合一而未分者也。陰有陽無,陰形陽神,固皆在其中矣。故分為兩儀,則亦不過分其本有者。若謂太虛清通之氣為太極,則不知地水之陰,自何而來也?

柏齋謂神為陽,形為陰,又謂陽無形,陰有形矣。今卻 云分為兩儀,亦不過分其本有者。既稱無形,將何以 分?止分陰形,是無陽矣。謂分兩儀,豈不自相矛盾?使 愚終年思之,而不得其說。望將陰陽有無分離之實, 再為教之。柏齋又謂以太虛清通之氣為太極,不知 地水之陰,自何而來?嗟乎!此柏齋以氣為獨陽之誤 也。不思元氣之中,萬有俱備,以其氣本言之,有蒸有 濕。蒸者能運動,為陽為火;濕者常潤靜,為陰為水。無 濕則蒸靡附,無蒸則濕不化。始雖清微,鬱則妙合而 凝,神乃生焉。故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是氣者形之種, 而形者氣之化,一虛一實,皆氣也。神者形氣之妙用, 性之不得已者也。三者一貫之道也。今執事以神為 陽,以形為陰,此出自釋氏仙佛之論,誤矣。夫神必藉 形氣而有者,無形氣則神滅矣。縱有之,亦乘夫未散 之氣而顯者,如火光之必附於物而後見,無物則火 尚何在乎?仲尼之門,論陰陽必以氣,論神必不離陰 陽。執事以神為陽,以形為陰,愚以為異端之見矣。

「道體兼有無。陰為形,陽為神,神無而形有,其本體蓋未嘗相混也。釋老謂自無而有」 ,誠非矣。浚川此論,出於橫渠,要其歸則與老氏無而生有者無異也。釋氏則實以有無並論,與老氏不同,此不可不知也。所未精者,論真性與運動之風為二,及以風火為形耳。《陰陽管見》中,略具此意,有志於道者,詳之可也。浚川所見。出於《橫渠》。其文亦相似。

柏齋言:「道體兼有無,亦自神無形有來,此不須再辨。 愚謂道體本有本,實以元氣而言也。元氣之上無物, 故曰太極,言推究於至極,不可得而知。故論道體必 以元氣為始,故曰『有虛即有氣。虛不離氣,氣不離虛, 無所始無所終之妙也。氣為造化之宗樞,安得不謂 之有』?」執事曰:「釋老謂自無而有,誠非矣。」又謂余論出 於橫渠,要其歸則與老氏合。橫渠之論,與愚見同否, 且未暇辨。但老氏之所謂「虛」,其旨本虛無也,非愚以 元氣為道之本體者,此不可以同論也。望再思之。

日陽精,蓋火之精也。星雖火餘,然亦有其體矣。陰止受火光以為光者,如水與水精之類也,猶月之小者也。風雷雖皆屬陽,然風屬天之陽,雷屬火之陽,亦不可混。至於雲則屬陰,水,今獨不可謂之陽。

陰陽即元氣,其體之始,本自相渾,不可離析。故所生 化之物,有陰有陽,亦不能相離,但氣有偏盛,遂為物 主耳。星隕皆火能焚物,故謂星為陽。餘柏齋謂雲為 獨陰矣,愚則謂陰乘陽耳,其有象可見者陰也;自地 如縷而出,能運動飛揚者,乃陽也。謂水為純陰矣,愚 則謂陰挾陽耳,其有質而就下者陰也;其得日光而 散為氣者。則陽也。但陰盛於陽。故屬陰類矣。

天陽為氣,地陰為形,男女牡牝,皆陰陽之合也,特以氣類分屬陰陽耳。少男有陽而無陰,少女有陰而無陽也。寒暑晝夜,《管見》有論,至於呼吸,則陽氣之行不能直遂,蓋為陰所滯而相戰耳,此屈伸之道也。凡屬氣者皆陽,凡屬形者皆陰。此數語甚真,然謂之氣,則猶有象,不如以神字易之,蓋神即氣之靈,尤妙也。

愚嘗驗經星河漢,位次景象,終古不移。謂天有定體, 氣則虛浮,虛浮則動蕩,動蕩則有錯亂,安能終古如 是?自來儒者謂天為輕清之氣,恐未然。且天包地外, 果爾輕清之氣,何以乘載地水?氣必上浮,安能左右 旋轉?漢郄萌曰:「天體確然在上。」此真至論,智者可以 思矣。柏齋惑於釋氏地、水、火、風之說,遂謂風為天類, 以附成天地水火之論,其實不然。先儒謂風為天體, 旋轉蕩激而然,亦或可通,今云風即天類,誤矣。男女 牝牡,專以體質言,氣為陽而形為陰,男女牝牡皆然 也,即愚所謂「陰陽有偏盛,即盛者恆主之也。」柏齋謂 「男女牝牡,皆陰陽相合」是也。又謂少男有陽而無陰, 少女有陰而無陽,豈不自相背馳?寒暑晝夜以氣言, 蓋謂屈伸往來之異,非專陰專陽之說。愚於董子陽 月陰月辨之詳矣。呼吸者,氣機之不容已者。呼則氣 出,出則中虛,虛則受氣,故氣入。吸則氣入,入則中滿, 滿則溢氣,故氣出。此乃天然之妙,非人力可以強而 為之者。柏齋謂陽為陰滯而相戰,恐無是景象,當再 體驗之,何如?柏齋又謂愚之所言,凡屬氣者皆陽,凡 屬形者皆陰。以下數語甚真,此愚推究陰陽之極言 之。雖蔥蒼之象亦陰,飛動之象亦陽,蓋謂二氣相待 而有,離其一不得者。況神者生之靈,皆氣所固有者 也,無氣則神何從而生?柏齋欲以神字代氣,恐非精 當之見。

土即地也,四時無不在,故配四季。木溫為火熱之漸,金涼為水寒之漸,故配四時,特生之序不然耳。五行家之說,自是一端,不必與之辨也。火旺於夏,水旺於冬,亦是正理。今人但知水流而不息,遂謂河凍川冰,為水之休囚,而不知冰凍為水之本體,流動為天火之化也,誤矣。

柏齋曰:「土即地,四時無不在。愚謂金木水火無氣則 已,有則四時日日皆在,何止四季之月。今土配四季, 金木水火配四時,其餘無配時月,五行之氣,不知各 相退避乎,即為消滅乎?突然而來,抑候次於何所乎? 此假象配合,穿鑿無理,甚較然者,世儒惑於邪妄而 不能辨,豈不可哀?」柏齋又曰:「五行家之說,自是一端, 不必與辨。」愚謂學孔子者,當推明其道,以息邪說,庶 天下後世崇正論,行正道,而不至陷於異端可也。何 可謂「自是一端,不必與辯?」然則造化真實之理,聖人 雅正之道,因而蒙蔽晦蝕,是誰之咎?其謂水旺於冬, 猶為痼疾。夫夏秋之時,膚寸雲靄,大雨時行,萬流湧 溢,百川灌河,海潮為之嘯逆。不於此時而論水旺,乃 於水泉閉涸之時而強配以為旺,豈不大謬?又謂「今 人但知水流而不息,遂為河凍川,冰為水之休囚,而 不知冰凍為水之本體,流動為天火之化。」嗟乎,此尤 不通之說。夫水之始化也,冰乎水乎?使始於冰,雖謂 冰為水之本體,固無不可矣。然果始於冰乎水乎?此 有識者之所能辯也。夫水之始氣化也,陽火在內,故 有氣能動。冰雪者,雨水之變,非始化之體也。安可謂 之本。裂膚墮指而江海不冰,謂流動為天火之化,得 乎哉。

「人之神與造化之神一也,故能相動。師巫之類不可謂無。」 浚川舊論天地無知,鬼神無靈,無師巫之術。今天地鬼神之說變矣,而師巫猶謂之無如舊也。何哉?此三事一理也,特未思耳。神能御氣,氣能御形,造化人物無異,但有大小之分耳。造化神氣大,故所能為者亦大;人物神氣小,故所能為者亦小,其機則無異也。州縣小吏,亦能竊人主之權以行事,此師巫之比也。行禱則求於造化之神也。設位請客,客有至不至,設主求神,神有應不應。然客有形,人見之;神無形,人不能見也。以目不能見,遂謂之無淺矣,此木主土偶之比也。蒸水為雲,灑水為雨,搖扇起風,放炮起雷,皆人之所為也,皆人之所共知也。此雖形用,主之者亦神氣也。師巫則專用神氣而不假於形者也,通此則邪術之有無可知矣。浚川論人道甚好,特天道未透耳。蓋其自處太高,謂人皆不及己,故謂己見不可易耳。吾幼時

所見與《浚川》大同。後乃知其非。吾料浚川亦當有時而自知其非也。

慎言:「此條乃為師巫能致風雲雷雨而言,故曰:『雨暘 風霆,天地之德化,而師巫之鬼不能致耳。或能致者, 偶遇之也。至於邪術,亦未嘗謂世間無此,但有之者, 亦是得人物之實氣而成,非虛無杳冥,無所憑藉而 能之也。如採生折割,如滌目幻視等類,與師巫之虛 無杳冥能致風雨不同,皆藉人物之實氣。柏齋又謂 『造化之神氣大,故所能為者亦大;人物神氣小,故所 能為者亦小』』。」其機則無異矣。愚則謂天所能為者,人 不能為;人所能為者,天亦不能為之。師巫若能呼風 喚雨,何不如世俗所謂吹氣成雲,噀唾成雨,握手成 雷,拂袖成風,頃刻之間,靈異交至,又何必築壇敕將 祭禱旬朔以待其自來,豈非誑惑耶?俗士乃為信之, 悲哉!柏齋又謂「州縣小吏,亦能竊人主之權,以為師 巫能竊天神之權」,愚以為過矣。小吏人主皆人也,所 竊皆人事也,故可能。師巫,人也,風雨,天也,天之神化, 師巫安能之?投鐵於淵,龍起而雨,此乃正術,亦非冥 祈,不可同也。又謂設主請客,有至不至,如師巫求神, 有應不應,此皆為師巫出脫之計,請客不至,或有他 故,求神不應,神亦有他故邪?此可以發笑。又謂「蒸水 為雲,灑水為雨,搖扇起風,放炮起雷,為人神氣所為。」 不知此等雲雨風雷,真邪假邪?若非天道之真,不過 物象之似耳,與師巫以人求天,有何相類?且師巫專 用神氣,而不假之以形,不知是何神靈,聽師巫之所 使,抑師巫之精神邪?此類《說夢》,愚不得而知之。其謂 愚論人道甚好,特天道未透。蓋自處太高,謂人皆不 及己,故執己見不可易。又謂「向時所見與浚川大同, 後乃知其非,吾料浚川亦當有時自知其非。」此數言 教愚多矣。但謂自處太高,謂人不及己,此則失愚之 心也。夫得其實理則信,不得其理,此心扞格不契,何 以相信?使芻蕘之言,會於愚心,即躍然領受,況大賢 乎?謂人不及己,執所見而不易,此以人為高下,而不 據理之是非者之為也。愚豈如是?望體恕,幸甚!柏齋 又云,「神能御氣,氣能御形」,似神自外來,不從形氣而 有,遂謂天地太虛之中,無非鬼神,能聽人役使,亦能 為人禍福。愚則謂神必待「形氣而有,如母能生子,子 能為母主耳。至於天地之間,二氣交感,百靈雜出,風 霆流行,山川冥漠,氣之變化,何物不有?欲離氣而為 神,恐不可得。縱如神仙尸解,亦人之神乘氣而去矣」, 安能脫然神自神而氣自氣乎?由是言之,兩間神鬼, 百靈顯著,但恐不能為人役使,亦不能為人禍福耳。 亦有類之者,人死而氣未散,乃憑物以祟人,及夫罔 兩、罔象,《山魈水》之怪,來遊人間,皆非所謂神也。此 終古不易之論,望智者再思之何如?

讀《禍福祭祀》之論,意猶謂鬼神無知覺作為,此大惑也。人血肉之軀耳,其有知覺作為,誰主之哉?蓋人心之神也。人心之神何從而來哉?蓋得於造化之神也。故人有知覺作為,鬼神亦有知覺作為。謂鬼神無知覺作為,異於人者,梏於耳目聞見之驗,而不通之以理,儒之淺者也。程、張不免有此失。先聖論鬼神者多矣,乃一切不信,而信淺儒之說,何也?豈梏於耳目聞見之跡,而不能通之以理者乎?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語 曰:「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故知人之為善為惡,乃得福 得禍之本。其不順應者,幸不幸耳。故取程子答唐棣 之論,乃為訓世之正。今柏齋以禍福必由於鬼神主 之,則夫善者乃得禍,不善者乃得福,鬼神亦謬惡不 仁矣。有是乎?且夫天地之間,何虛非氣?何氣不化?何 化非神?安可謂無靈?又安可謂無知?但亦窅冥恍惚, 非必在在可求,人人得而攝之,何也?人物巨細亦夥 矣,攝人必攝物,強食弱,智戕愚,眾暴寡,物殘人,人殺 物,皆非天道之當,性命之正。世之人物相戕相殺,無 處無之,而鬼神之力不能報其冤,是鬼神亦昧劣而 不義矣,何足以為靈異?故愚直以仲尼「敬鬼神而遠 之」,以為至論。而祭祀之道,以為設教,非謂其無知無 覺而不神也。大抵造化鬼神之跡,皆性之不得已而 然者,非出於有意也,非以之為人也,其本體自如是 耳。於此而不知,皆淺儒誣妄,惑於世俗之見,而不能 達乎至理者矣。此又何足與辨?

先聖作《易》,見造化之妙,有有形無形之兩體,故畫奇耦以象之,謂之「兩儀」 ;見無形之氣,又有火之可見者;有形之形,又有水之可化為氣者。故於奇之上又分奇耦,耦之上亦分奇耦,謂之「四象。」 是畫《易》之次第,即造化之實也。乃謂其局而謬,誤矣。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聖 人推論畫《易》之原,非論天地造化本然之妙用也。函 谷當時往往準《易》以論造化,愚嘗辭而病之。柏齋前 謂太極為陰陽未分,兩儀為陰陽已分,似也。今於生 四象,又謂聖人見無形之氣,又有火之可見;有形之 形,又有水之可化為氣者,故於奇之上又分奇耦,耦「之上亦分奇耦,謂之四象。」嗟乎,此論為蛇添足,又豈 自然而然之道哉?先儒謂四象為陰陽、剛柔、四少,乃 本《易》中之所有者,後人猶議其無據,今乃突然以形 氣、水火名之,於《易》戾矣。形氣,《易》卦未嘗具論,水火卦 有坎、離,此而名之,豈不相犯?求諸要歸,大抵柏齋欲 以《易》卦之象附會於造化,故不覺其牽合穿鑿至此 耳。嗟乎!《易》自邵朱以來,如《先天》《後天》,《河圖》、五行,任意 附入者已多,及求諸六十四卦,何曾具此?後學自少 至老,讀其遺文,迷而不省,又為衍其餘說,日膠月固 而不可解,使四聖之《易》,雜以異端之說,悲哉!

「天地未生」 ,蓋混沌未分之時也,所謂太極也。天神地形,雖曰未分,實則並存,而未嘗缺一也。太虛之氣,天也、神也,以形論之則無也,地則形也,非太虛之氣也,以形論之則有也。分為天地,與未分之時無異也。謂儒之道無無無空者,非也。神與形合則物生,所謂精氣為物也。神去形離則物死,所謂遊魂為變也。神存人,心性是也,無形也。形在人,血肉是也,無知也。方其生也,形神混合,未易辨也。及其死也,神則去矣。去者固無形也。形雖尚在,固已無知而不神矣,此理之易見者也。乃謂儒道無無無空,何也?此說出於橫渠,不足為據,蓋橫渠見道亦未真也。老氏謂「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誤矣。橫渠力辯其失,及自為說,則謂「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耳。客形,有也,生於無形。」 此與老氏有生於無者何異?是無異同浴而譏裸裎也。釋氏猶知形神有無之分,過於橫渠,特未精耳。

太虛、太極、陰陽、有無之義,已具於前,不復再論。但源 頭所見各異,故其說遂不相入耳。愚以元氣未分之 前,形、氣、神沖然皆具,且以天有定體,安得不謂之有, 不謂之實?柏齋以天為神、為風,皆不可見,安得不謂 之無,不謂之空?今以其實言之,天果有體耶?果止於 清氣耶?遠不可見,故無所取證耳。若論天地水火本 然之體,皆自太虛種子而出,道體豈不實乎?豈不有 乎?柏齋謂儒道有無有空,不過以天為神,遂因而誤 之如此。且夫天包地外,二氣洞徹萬有,莫不藉之以 生,藉之以神,藉之以性,及其形壞氣散,而神性乃滅, 豈非生於本有乎?柏齋以愚之論出於橫渠,與老氏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不異,不惟不知,愚及老氏亦 不知矣。老氏謂萬物生於有,謂形氣相禪者有生於 無,謂形氣之始本無也。愚則以為萬有皆具於元氣 之始,故曰:儒之道本實本有。無無也,無空也。柏齋乃 取釋氏猶知形神有無之分,愚以為此柏齋酷嗜仙 佛,受病之源矣。

五行生成之數,誠妄矣。有水火而後有土之說,則亦未也。天地水火,造化本體,皆非有所待而後生也。水金則生於水火土相交之後。《正蒙》一段論此甚好,但中閒各有天機存焉。天神無形,人不能見,故論者皆遺之,此可笑也。浚川所見高過於《函谷》。《函谷》所見,多無一定,細觀之自見,今不暇與辯也。嘉靖甲午十月「晦日,書於《柏齋私居》。」

柏齋謂:「天地水火,造化本體,皆非有所待而後生。」愚 則以為四者皆自元氣變化出來,未嘗無所待者也。 天者,氣化之總物,包羅萬有而神者也。天體成,則氣 化屬之天矣。故日月之精,交相變化,而水火生矣。觀 夫陽燧取火於日,方諸取水於月,可測矣。土者,水之 浮滓,得火而結凝者。觀海中浮沫,久而為石,可測矣。 金石草木水火土之化也,雖有精粗先後之殊,皆出 自元氣之種。謂地與天與水火,一時並生,均為造化 本體。愚竊以為非然矣。

老氏謂「有生於無」 ,周子謂「無極於太極生二五」 ,橫渠謂「太虛無形生天地」 ,糟粕所見,大略相同。但老氏、周子猶謂「神生形,無生有」 ,橫渠則謂虛與形止由氣之聚散,無神形有無之分,又不同也。予竊謂論道體者,《易》象為至,老子、周子次之,橫渠為下,蓋以其不知神形之分也。

神形之分,魂升而魄降也。古今儒者,孰不知之?今謂 老氏周子知之,橫渠不知,豈不冤哉!大抵老氏、周子 不以氣為主,誠以為無矣,與柏齋以神為無同義,與 橫渠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大相懸絕。夫同 道相賢,殊軌異趨,柏齋又安能以橫渠為然?嗟乎!以 造化本體為空為無,此古今之大迷。雖後儒扶正濂 溪《無極》之旨,曰「無聲無臭」,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 柢,亦不明言何物主之,豈非談虛說空乎?但形神之 分,能知陰陽果不相離,則升而上者,氣之精也;降而 下者,氣之跡也。精則為神為生為明靈,跡則為形為 死為糟粕。神之氣終散歸於太虛,不滅息也。形之氣 亦化歸於太虛,為腐臭也。則造化本體,安得不謂之 有?安得不謂之實?老釋之所謂「有無有空」者,可以不 攻而自破。世儒謂理能生氣者,可以三思而自得矣。 望柏齋以意逆志,除去葛藤舊見,當自契合。

「地上虛空處皆天」 ,天氣可謂聚矣,是豈有形而可?

見乎天變為風,風之猛者排山倒海,氣之聚益顯矣。謂之離明得施有形可見,得乎?故曰「陽為神,無聚散之跡,終不可見。」 而張子之論未至也。予初著《管見》,多引而不發,蓋望同志深思而自得之也,忽而不察者皆是矣。因復引而伸之,然不能盡言也。其餘則尚有望於世之君子焉。甲午冬至前三日書。

地上虛空,謂之皆氣則可,謂之皆天則不可。天自有 體,觀星象河漢確然不移,可以測知。且天運於外,無 一息停,虛空之氣,未嘗隨轉,謂地上皆天,恐非至論 矣。風之猛者,排山倒海,謂氣之動則可,謂氣之聚則 不可。夫氣之動,由力排之也;力之排,由激致之也。激 之所自,天機運之也。此可以論風矣。謂天運成風則 可,謂天即風則不可。氣雖無形可見,卻是實有之物, 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搖而得,非虛寂空冥,無所索 取者。世儒類以氣體為無可睹,誤矣。愚謂學者必識 氣本,然後可以論造化,不然,頭腦既差,難與論其餘 矣。

「陰陽不測」 之謂神,地有何不測而謂之神耶?若謂地之靈變,此自天之藏於地者耳,非地之本體也。

柏齋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地有何不測而謂之神?愚 則以為后坤發育,群品載生,山川蘊靈,雷雨交作,謂 地不神,恐不可得。又曰:「地有靈變」,此天藏於地者,非 地本體。若然則地特一大死物矣,可乎?愚則以為萬 物各有稟受,各正性命,其氣雖出於天,其神即為己 有,地有地之神,人有人之神,物有物之神。謂地不神, 則人物之氣,亦天之氣。謂人物不能自神,可乎?此當 再論。

張子謂:「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形生於無形」 ,此與老子有生於無之說何異?其實造化之妙,有者始終有,無者始終無,不可混也。嗚呼!世儒惑於耳目之習熟久矣,又何可以獨得之意強之哉!後世有揚子者,自相信矣。

愚嘗謂「天地水火萬物,皆從元氣而化,蓋由元氣本 體具有此種,故能化出天地水火萬物。如氣中有蒸 而能動者,即陽即火,有濕而能靜者,即陰即水,道體 安得不謂之有?且非濕則蒸無附,非蒸則濕不化,二 者相須,而有欲離之不可得者。但變化所得,有偏盛, 而盛者嘗主之,其實陰陽未嘗相離也。」其在萬物之 生,亦未嘗有陰而無陽,有陽而無陰也。觀水火陰陽 未嘗相離可知矣。故愚謂天地水火萬物皆生於有。 無,無也,無空也。其無而空者,即橫渠之所謂客形耳, 非元氣本體之妙也。今柏齋謂神為無,形為有,且云 「有者始終有,無者始終無」,所見從頭差異如此,安得 強而同之?柏齋又云:「後世有揚子雲,自能相信」,愚亦 以為俟諸後聖,必能辯之。

薛瑄讀書錄 编辑

《語錄》
编辑

無極而太極,非有二也。以無聲無臭而言:謂之無極。 以極至之理而言謂之太極。無聲無臭而至理存焉, 故曰「無極而太極。」以性觀之,無朕兆之可窺,而至理 咸具,即無極而太極也。統體一太極,即萬殊之一 本;各具一太極,即一本之萬殊。統體者,即大德之敦 化。各具者,即小德之川流。天地間只有理氣而已。 其可見者氣也,其不可見者理也。故曰:「君子之道費 而隱。」《太極圖》上面大圈子即陰陽中小圈子,在陰 陽中見其不離,在上見其不雜,其實一而已矣,非小 圈外別有一圈為太極也。孔子所謂「《易》有太極」者, 言陰陽變化之中而有至極之理,是就氣中指理以 示人。周子「無極而太極」,言雖無形之中而有至極之 理,則專以理言。至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亦兼 以氣言矣。學者知無者太極之無形,有者太極之有 理,則有無合一。夫子所謂一,即統體之太極也;夫 子之所謂「貫」,即各具之太極也。「無極而太極,天地 之性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氣質之性也。天地 之性,以不雜者言之,故曰「無極而太極」是也。氣質之 性,以不離者言之,故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 也。然無極而太極,即陰陽中之太極,陰陽中太極,即 無極而太極。太極雖不雜乎陰陽,亦不離乎陰陽。天 地之性,氣質之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理如日光, 氣如飛鳥,理乘氣機而動,如日光載鳥背而飛。鳥飛 而日光雖不離其背,實未嘗與之俱往,而有閒斷之 處;亦猶氣動而理,雖未嘗與之暫離,實未嘗與之俱 盡,而有滅息之時。氣有聚散,理無聚散,於此可見。 先儒梅根指太極,姑舉一物而言耳。如一草一木,一 人一事,一塵一芥,安往而不可指太極哉?

章潢圖書編 编辑

二氣 编辑

張子曰:「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虛實動靜 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 之濁,其感遇聚散,結為風雨,為雪霜,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游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 萬殊。其陰陽兩端,循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造 物所成,無一物相肖者。以是知萬物雖多,其實無一 物」無陰陽者。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又曰:兩不立則 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一故神。兩故化。兩者陰陽 消長進退。

《邵子》曰:「氣自子至午為升,自午至子為降,子至寅地 中升於地上,卯至巳地中升于天中,午至申天中降 於地上,酉至亥地上降於地中。」

唐順之稗編 编辑

《雜論理氣》
编辑

程子曰:「人有壽考者,其氣血脈息自深,便有一般深 根固蔕底道理。人脈起於陽明,周旋而下,至於兩氣 口,自然勻長,故於此視脈。又一道自頭而下,至足大 衝,亦如氣口。此等事最切於身,然人安然恬於不知。 至如人為人問伱:身上有幾條骨頭血脈,如何行動? 腹中有多少臟腑?皆冥然莫曉。今人於家裡有多少」 家活屋舍,被人問著,己不能知,卻知為不智。於此不 知,曾不介意,只道是皮包裹,不到少欠。大小大不察。 《近取諸身》,一身之上,百理具備,甚物是沒底?背在上, 故為陽;腎在下,故為陰。至如男女之生,已有此象。天 有五行,人有五臟。心火也著些天地間風氣乘之,便 須發燥;肝木也著些天地間風氣乘之,便須發怒,推 之五臟皆然。《孟子》將四端便為四體。仁便是一箇木 氣象;惻隱之心便是一箇春底氣象;羞惡之心便是 一箇秋底氣象;只有一箇去就斷割底氣象,便是義 也。推之四端皆然,此箇事又著箇甚安排得也?此箇 道理,雖牛馬血氣之類亦然,都恁備具,只是流行不 同,各隨形氣後,便昏了。佗氣如其子愛其母,母愛其 子,亦有木底氣象,又豈無羞惡之心?如避害就利,別 所愛惡,一一理完,更如獼猴尤似人,故於獸中最為 智巧。童昏之人,見解不及者多矣。然而惟人氣最清, 可以輔相裁成。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直行乎天地之 中,所以為三才天地本一物,地亦天也,只是人為天 地心是。心之動,則分了天為上,地為下,兼三才而兩 之,故六也。天地之氣,遠近異象,則知愈遠則愈異。 至如人形有異,曾何足論?如史冊有鬼國狗國,百種 怪異,固亦有之。要之這箇理則一般。其必異者,譬如 海中之蟲魚鳥獸,不啻百千萬億,卒無有同於陸上 之物,雖極其異,要之只是水族而已。程子因見賣 兔者曰:「聖人見《河圖》《洛書》而畫八卦,然何必圖書?只 有此兔,亦可作八卦數,便在中可起。古之聖人,只取 神物之至著者耳。只如樹木,亦可見數。兔何以無尾? 只為是陰物。大抵陽物尾長,陽盛者尾尤長。如雉是 盛陽之物,故尾極長,又其身文明。今之行軍者,多植 雉尾車上,以候雨晴。天將雨,則」先垂向下,纔晴便直 上。動植之分,有得天氣多者,有得地氣多者。本乎 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然要之雖木植亦兼有五 行之性在其中,只是偏得土之氣,故重濁也。

朱子曰:「本乎天者親上,凡動物首向上,是親乎上,人 類是也。本乎地者親下,凡植物首向下,是親乎下,草 木是也。禽獸首多橫生,所以無智。」問:「鳥獸知覺亦 有,但他知覺有通塞。草木亦有知覺否?」朱子曰:「亦有 知覺。如一盆花,得些水澆灌便敷榮,若摧折他便枯 悴,謂之無知覺,可乎?」周茂叔《窗前草不除》,云:「與自家 意思一般,便最有知覺。只是鳥獸底知覺,不如人底; 草木底知覺,又不如鳥獸底。」又曰:「動物有血氣,故能 知草木都是得陰氣,走飛都是得陽氣。各分之,草是 得陰氣,故草弱;木是得陽氣,故木堅;走獸是得陰氣, 飛鳥是得陽氣,故獸伏草而鳥棲木。然獸又有得陽 氣者,如猿猴之類是也;鳥又有得陰氣者,如雉鴿之 類是也。雖草木都是得陰氣,卻有陰中陽、陽中陰者。 冬間花難謝,如水仙,至脆弱亦耐久。如梅花、臘梅 皆然。至春花則易謝。若夏閒花則尤甚矣。如葵榴、荷 花,只開得一兩日,畢竟冬時其氣貞固,故難得謝。若 春夏閒纔放,便發盡了,故不能久。」又云:「大凡花頭大 者易謝,果實亦然。如梨樹極易得衰謝,將死時,須猛 結,一年實了便死,此亦是氣將脫也。古者伏羲觀 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想聖人心細,雖鳥獸羽毛之微 也盡察得有陰陽。今人心麄,如何察得?」因言:「凡草木 禽獸,無不有陰陽。鯉魚背上有三十六鱗,陰數也;龍 脊上有八十一鱗,陽數也;龜背上文中閒五段者,五 行也;兩邊各有四段者,八卦也;周圍二十四段者,二 十四氣也。箇箇如此。又如草木之有雌雄,銀杏桐楮 牝牡,麻竹之類皆然。又樹木向陽處則堅實,背陰處 必虛軟,男生必伏,女生必偃,蓋男陽氣在背,女陽氣 在腹故也。」問:「理是人物同得於天者,如物之無情 者,亦有理否?」朱子曰:「固有是理,如舟只可行之於水」, 車只可行之於陸。

北溪陳氏曰:「若就人品上論,則上天所賦皆一般,而 人隨其所值,又各有清濁厚薄之不齊。惟聖人得氣至清,賦質至粹。如堯、舜於清粹之中又得氣之高厚, 所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至享國皆百餘歲,是又得 氣之最者。如夫子亦得至清至粹,然稟得不高厚,止 栖栖為一旅人,而所得之氣又不甚長,止得七十餘」 歲。自聖人以下,各有分數。顏子亦清明純粹,亞於聖 人,只緣氣不長,所以夭死。大抵得氣之清者,不隔蔽 理義,便呈露昭著。如銀盞中滿貯清水,自透見盞底 銀花子,甚分明,若未嘗有水。然賢人得清氣多而濁 氣少,清中雖有些渣滓,未能昏蔽他,所以聰明也易 開發。自「大賢」以下,或清濁相半,或清少濁多,昏蔽得 厚了。如盞底銀花子,看不見。欲得見,須十分加澄治 之功。若能力學,也解變化氣質,轉昏為明。有一般人 稟氣清明,於理義上儘看得出,而行為不篤,多雜詭 譎,是又賦質不粹。此如井泉甚清,貯在銀盞裡面,亦 透底清徹。但泉脈從淤土惡木根中穿過來,味不純 甘,以之煮白米,則成赤飯,烹茶則酸澀,是有惡味夾 雜了。又有一般人生下來,於世味一切簡淡,所為甚 純正,但與說到道理處全發不來,是又賦質純粹,而 稟氣不清,此如井泉,脈味純甘絕佳,而有泥土混濁 了,終不透瑩。又有一般人,甚好說道理,只是執拗自 立一家意見,是稟氣清中被一條戾氣來衝拗了,如 泉出「來甚清,卻被一條別水橫衝破了,或遭巉巖石 頭橫截,衝激不帖順去,反成險惡之流。」看來人生氣 稟有多少般樣,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不可 一律齊,畢竟清明純粹,恰好底極為難得。所以聖賢 少而愚不肖多。人物之生,不出乎陰陽。五行之氣, 本只是一氣,分來為陰陽,陰陽又分來為五行,二與 五只管分合運行,便有參差不齊,有清有濁,有厚有 薄。且以人物合論,同是一氣,但人得氣之正,物得氣 之偏,人得氣之通,物得氣之塞。且如人形骸,卻與天 地相應,頭圓居上象天,足方居下象地。北極為天,中 央卻在北,故人「百會。」穴在頂心卻向後,日月往來只 在天之南,故人之兩眼皆在前,海鹹水所歸,在南之 下,故人之小便亦在前下,此所以為得氣之正。如物 則禽獸頭橫,植物頭向下,枝葉卻在上,此皆得氣之 偏處。人氣通明,物氣壅塞,人得五行之秀,故為萬物 之靈。物氣塞而不通,所以義理皆不通。

魯齋鮑氏曰:「人頭圓頂天,足方履地,面南背北,左東 右西,耳聰目明,手舉足履,無不通正。君臣、父、子五典 之倫,仁義、禮、智五常之性,根於心而著於外。得其氣 之清者,為聖為賢;得其氣之濁者,為愚為不肖。至於 近東者多仁而柔;近西者多義而剛。亦氣稟之異,不 得不然,氣使然也,非性也。人直生禽獸橫生草木,倒」 生。橫生者得氣尤偏,故首西向,背天足地,於其偏之 中,亦有仁義存焉。得東者仁,得西者義,所以當卯酉 之位,禽雖橫而首昂,與獸微異,亦得東方之氣者仁, 得西方之氣者義,鱗甲毛蜾之類,又氣之漸入於地 者也。倒生者得入地之氣,得西北者剛,得東南者柔, 天下之類盡之矣。龍得正東,虎得正「西。故東有蒼龍, 西有白虎。」《說文》:「麒麟,東方仁獸;騶虞,西方仁獸。」凡得 東氣者皆角,得西氣者皆齒。角者常仁,其不及者亦 柔而易馴,如牛羊之類是也。齒者常義,其太過者必 剛而多賊,如豺狼犬豕之類是也。西方獸皆宵行,東 方獸多宵瞑,惟龍不麗,此數神故也。禽橫而首昂,以 氣離地以上,漸近乎「天,故首昂而能飛。然東南者自 下而升,首短尾長,羽多文,其將飛必騰而上。西北者 自上而降,首長尾短,羽多元縞,其將飛必墜於下,亦 有仁義存焉。升之小者」為雞雉,飛不離地。大者為鸞, 鳳,飛沖天。降之小者為鴿、為鶴,飛近天極為鳧鴨,飛 搶地,至於入水。「東南夜瞑,西北夜飛,自戌至酉漸入 地,自寅至卯漸出地。」故西方為甲蟲蜾蟲,常多蟄,氣 漸入故也;東方為鱗蟲羽蟲,常多生,氣漸出故也。故 龜黿之類善伏息,魚蛇之類善變化,陰陽變化,升降 使然也。草得入地之氣,故皆倒生,與人正相反。蓋氣 有逆順,不容不然。生於東者柔,秋落春夏榮;生於西 者剛,春落秋冬榮,枝葉向陰,枝不離地,故獸宿之,且 食其葉。「木實向陽」,木參乎天,故禽棲之,「且食其實。」各 從其類也。

《草木子》曰:「山氣多男,澤氣多女,水氣多喑,風氣多聾, 木氣多傴,石氣多力,險阻氣多癭,暑氣多殘,雲氣多 壽,谷氣多痺,丘氣多尪,衍氣多仁,陵氣多貪。飲酒 者。肝氣微則面青,心氣微則面赤,脈勇怒則面青,骨 勇怒則面白,血勇怒則面赤。」

屠隆鴻苞 编辑

《理氣》
编辑

太極者,理也。陰陽五行者,氣也。理以宰氣,氣以運理。 氣如舟,理如柁,氣如車輪。理如車軸,原不相離,種種 萬物,皆從此生出。萬物局於形,二五囿於氣,非太極 為之主宰,形氣有時而息。槁木非無形而不能生長 者,氣不屬也;土穴非無氣而不能變化者,理不屬也。

===
《形氣》
===「天氣也,故無盡;地形也,故有盡。」或曰:「雖則無盡,亦必

應有盡。」曰:「必有盡者何?言無盡也。雖然六合之外,聖 人存而不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