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12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十二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十二卷目錄

 理氣部藝文一

  氣賦           唐張文

  象賦            林琨

  空賦            闕名

  氣賦            闕名

  有物混成賦        宋王曾

  一生二賦         文彥博

  太極圖後記        元劉因

  太極賦          胡炳文

  太極賦           黃溍

  太極賦           陳樵

  無極而太極說        吳澂

  物初論           朱右

  聖人所由惟一理      明陳琛

 理氣部藝文二

  陰陽吟          宋邵雍

  觀物吟           前人

  唯天有二氣         前人

 理氣部紀事

 理氣部雜錄

學行典第十二卷

理氣部藝文一

编辑

《氣賦》
唐·張文

编辑

「若夫氣之為物也,寥廓無象,中虛自然,激混混而為 地,蔚蒼蒼而稱天。其下降也,日月星辰著矣;其上騰 也,山河樹木生焉。虹橋隱於雲際,蜃閣浮於海邊,聖 人遇之而為主,道士餐之而得仙,紛蓋松而吐霧,擁 爐柏而生煙。若乃變化千體,包含萬類,結慶呈祥,敷 榮表瑞,翳春榮而綺靡,籠秋壑而枯顇,噴朝霞而共 丹,騰晚靄而孤翠,觸途無限,遇物相因,扶心體而為 命,運手足而為身,九關用而殯魄,六腑通而谷神,朦 朧虎岫,晻曖龍津,重輝贊於太子,五色彰於異人,出 舂陵而表貺,度函關而浮真,既霏微以薈蔚,復蕭索 而輪囷,象圓光於淺暉,搖碎影於微塵。爾其橐籥無 窮,塤箎異態,乍舒乍卷,如顯如晦。罕養懸匏,虛驚眾 籟。或散漫而成羅綺,或昭彰而為黼黻。昏曉樹而沈 沈,羃遙峰而靄靄。至若噓精吸液,含風吐雲,拂鮑肆 而均臭,凝麝幃而共芬。和妝臺之艷粉,雜舞閣之輕 裙,汎蘇皋而鬱郁,襲桃徑之氛氳。有色可見,無聲可 聞。助鸎杯之桂馥,添鳳俎之蘭薰。肸蠁難名,睢盱不 測。隨致動靜,與時消」息,「聚散無定,盈虧獨全。其纖也 入於有象,其大也出於無邊。憑太虛而作宅,終造化 而為年。隨之不見其後,迎之不見其前。惟恍惟惚,元 之又元。吾不知其誰氏之子,象帝之先。」

《象賦》
林琨

编辑

「載詳圖籍,爰尋古往,功闢二儀,物標萬象,既拆之於 混沌,亦聞之於《惚恍》。雖處中而可求,信居外而能想。 陰陽式布,造化斯分。江河草木,日月煙雲,或毓靈而 稟氣,或照耀而氛氳,不因象而可睹,豈無聲而得聞。 仰察天文,旁觀地理,燦爛星布,巍峨嶽峙。或守位而 不易,或鎮方而恆止,不因象之所尊,豈為君而勝紀。」 至若刻鳳之琴,盤龍之鏡,開玉軫以交錯,寫菱花而 輝映,聲信美而具出,質含虛而轉靜,不因象而可識, 豈充愛而為盛?則有大樂鼓吹,聖人輿蹕,備禮而制, 乘時而出,宛𨍭國門,逶迤天術,不因象之為用,豈二 儀而不失?物皆有象,象必可觀,聽之則易,審之則難。 借如玉京上天,貝闕中海,其名可識,「其象安在?」象以 影隨影圖,象遍居暗莫察,因明,則見眾象之德,唯人 是則,任以去留,委其通塞,則有心沉跡淪,栖遲問津, 無才補國,用道藏身,潁水尋隱,商山訪真,欣逢道遠, 應時來賓,既無容而可託,空以象而為親。

《空賦》
闕名

编辑

「無德而稱者,則其稱不朽;無形而用者,則其用不窮。」 若乃質混沌,氣鴻濛,生天地之始,匝天地之中不可 知,詰其名曰「空。」夫空也者,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 其後,聽之不聞,摶之不有,舒之則遠彌六合,攬之則 不盈一手。體無涯以為大,物有來而必受。徒意其湛 爾無營,飄然至輕,向遙山而似畫,對澄浦而同清。大 而觀之,則漭漫兮類元胎之貌;審而察之,則眇漠兮 凝至道之精。故老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兮,孰能為其損益?不皦不昧,安可議其幽明。利萬物 有含容之德,包二儀有覆載之名。草木資空以長茂, 日月乘空以運行。霜鴈雲鵬,非空無以矯其翼;喬鶯 幽鳥,非空無以習其聲。夫天之無言,不能去蒼蒼之象;風之無色,不能閟蕭蕭之響。陰陽者氣,猶不免於 推遷;躔次雖高,亦未離於測想。豈若窅兮冥兮,吾則 不知其靈;浩兮蕩兮,吾則不知其廣。含大化以虛無, 起神功而惚恍,善計者無所用其籌策,善觀者無以 勞其俯仰。故能象帝之先,元之又元,以無有入無間, 引微明於纖隙,混餘「碧於長天。隨時小大,應物周旋。 處覆盆而俱暗,引測管而同圓,入枝間而帶影,通野 外以含煙。或高深放曠,或委曲連綿,雖可名而可道, 終默然而澹然。」則有閒居至人,宴坐開士,黜聰明以 反聽,閉戶庭而隱几。既而諦想群物,深觀至理,窮未 來寂滅之端,探過去混元之始,見眾生生而不失,大 化化「而無已。」知有為盡於無形,化萬物歸於一指。然 後色空皆泯,驗先覺於輪王;物我俱齊,得真筌於《莊 子》。已矣哉!杳杳茫茫,地久天長,非色非想,不存不亡。 故知大象無形,去文質而成體;至恆不變,混今古以 為常。然則無施不適,應用無方,作器以虛中為貴,接 賢以虛左為良。亦有譚國大夫,嗟已空於杼軸,倡樓 孤妾,怨難守於空床。當今四海會同,群方清晏,邦國 有不空之歌,太史絕三空之諫。獨有文章遊子,書劍 沉淪,出門以虛舟遇物,入室以虛白全真。生也數奇, 每有書空之歎;長而樂道,猶在屢空之貧。惜揚名之 未達,恨干祿之無津。敢作《課虛》之頌,用投《虛受》之人。

《氣賦》并序
闕名

编辑

「余嘗志於《元言》,每尋《莊》《老》,莫不虛心竦神,銳精厲志。究夫道源,孰不因氣而生者?其功也大,其應也細。」 述之無已,遂成賦曰:

「二儀混合兮成天地,四氣汗漫兮育萬類。」離雲騰陵 而千峰崔嵬,震風飋颶而百卉蔥翠。宵中星虛則大 火西流;律應黃鍾而凝陰東萃。惟茲氣之浩然,胡應 物之無匱。若乃假名為聲,託體而成。憑乎動息,美惡 必呈;挫銳解紛,庶同歸乎「老氏。」虛心弱志,或契合於 莊生。逆之為怒,順之為貞。縱之則逸,舍之則盈。若夫 勇冠三軍,神雄思銳,善戰善勝,徒激憤於項王;嘉謀 嘉猷,望旗靡於曹劌。爾其瞻白虹之貫日,眺紫氣之 沖牛。應精誠之所感,顯神異之潛周。隨時變易,物莫 能儔。則知氣之為用,其道飛浮。或聚或散,處剛處柔。 能從達人之性,偏攻思婦之愁。其興也勃,其亡也休。 伊萬古之造化,胡六合之因由。陰陽以之準則,天地 以之通流。「匪斯文之可測,終銘簡於千秋。」

《有物混成賦》
宋·王曾

编辑

妙物難模,先天有諸。著自無名之始,生乎立極之初。 不縮不盈,賦象寧窮於廣狹;匪雕匪斲,流形罔滯於 盈虛。原夫未辨兩儀,中含四象。雖欲兆於形質,曾莫 知夫影響。問洪纖而莫得,自契胚渾;考上下以都忘, 孰分天壤。及夫大樸將散,三光欲萌,清濁待茲而一 判,昏明由是以相生。然後品彙咸觀,用作有形之始; 淳和外發,或知至道之精。是何小不隱於纖芥,大不 充於寰海。配一氣以冥運,亙終古而斯在。縱陰陽之 推盪,我質難移;任變化之紛紜,斯形不改。豈不以「有 者真有之基,物者生物之先。冥搜而兆朕斯顯,寂聽 而音容莫傳。得我之小者,散而為草木;得我之大者, 聚而為山川。視焉且無,訝深蟠於厚地;摶之不得,疑 上極於高天。」本自強名,誠難取類。其始《也,既出無而 入有;其終也,亦規天而矩地》。既不可指掌而窺,又不 可因人而致。明君體之而成化,則所謂無為而為。君 子執之而立身,亦同乎「不器之器。無反無側,神之聽 之,諒潛形於恍惚,實委化於希夷。傾毀何由,固秉持 之在我;剛柔有體,將用舍以隨時。今我后掌握道樞, 恢張天紀,將窮理以盡性,思反古而復始。巍巍乎執 大象而撫域中,達妙有之深旨。」

《一生二賦》
文彥博

编辑

一者本乎妙道,二者資乎混元。道生一而既顯,一生 二以斯存。通幽洞冥,作三才之肇祖;從無入有,為萬 化之本原。昔老氏以識鑒道樞,心存義緯,和光允執 於眾妙,施教遂熙於庶彙。以謂一之所起,蓋兆自於 真宗;二者何先?必生因於沖氣。察其所以,因而陳之, 本無象而生有象,自無為而成有為。旁考斯文,類黃 「鍾之生六律;近探厥義,同太極之分兩儀。得不遠賾 真筌,深窮妙用。當始在於沖漠,固未分於錯綜。無名 漸散,惟道也寂爾而日彰;有物將形,惟一也淵兮而 景從。是故一由道以昭著,二因一以潛生。清濁本茲 而遂判,剛柔自是以方成。為品物之宗,我則觸類而 長;作聖人之式,我則與時偕行。」若然,則大道俄分,澆 風漸靡。既成形以成象,則有非而有是。茫茫兮仗我 生成,浩浩兮因吾繼始。狀轔轔之華轂,起自椎輪;同 皎皎之層冰,生於積水。則知一者生乎立極,二者兆 乎先天。見相生之道備,得下濟之功全。當有儀未象 之時,包藏莫顯;及自寡成多之際,孕育無邊。懿哉!事 體無形,功符不器。始則混而為一,終乃分而為二。故 侯王得之以大,寧可以經天而緯地。

===
《太極圖後記》
元·劉因
===《太極圖》,朱子發謂周子得於穆伯長,而胡仲仁因之,

遂亦以謂穆特周子,學非一師,陸子靜因之,遂亦以 《朱錄》為有考,而潘誌之不足據也。蓋胡氏兄弟於希 夷不能無少譏議,是以謂周子為非止為穆伯之學 者。陸氏兄弟以希夷為老氏之學,而欲其當謬加無 極之貴,而有所顧藉於周子也。然其實則穆死於明 道元年,而周子時年十四矣。是朱氏、胡氏、陸氏不惟 不考乎潘誌之過,而又不考乎此之過也。然始也朱 子見《潘誌之圖》為周子所自作,而非有所受於人也, 於乾道己丑已序於《通書》之後矣。後八年記書堂則 亦曰:「不繇師傳,默契道體,實天之所畀也。」又十年,因 見張詠事,有陰陽之語,與《圖說》意頗合,以詠學於希 夷者也。故謂是說之傳,固有端緒,至於先生,然後得 之於心,無所不貫,於是始為此圖,以發其祕爾。又八 年而為《圖書注釋》,則復云:「莫或知其師傳之所自」,蓋 前之為說者乃復疑而未定矣。豈亦不考乎?此,故其 為說之不決於一也。而或又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 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此蓋與謂邵氏之學,因 其母舊為某氏妾,藏其亡夫遺書以歸邵氏者,因為 浮薄不根之說也。然而周子邵子之學先天太極之 圖,雖不敢必其所傳之出於一,而其理則未嘗不一, 而其理之出於《河圖》者,則又未嘗不一也。夫河圖之 中宮,則《先天圖》之所謂無極,所謂太極,所謂道與心 者也;先天圖之所謂「無極」,所謂太極。所謂道與心者, 即《太極圖》之所謂無極而太極所謂太極本無極,所 謂「人之所以最靈」者也。《河圖》之東北,陽之一生數,統 夫陰之二成數,則先天圖之左方震一、離兌二、乾三 者也。先天圖之左方震一、離、兌二、乾三者,即《太極圖》 之左方陽動者也。其兌、離之為陽,中之陰即陽動中 之為陰靜之根者也。《河圖》之西南,陰之二生數,統夫 陽之二成數,則先天圖之右方,巽四坎艮五坤六者 也。先天圖之右方,巽四坎艮五坤六者,即太極圖之 右方,陰靜者也。其坎艮之為陰中之陽,即陰靜中之 為陽,動之根者也。《河圖》之奇偶,則先天《太極圖》之所 謂陰陽,而凡陽皆乾,凡陰皆坤也。《河圖先天太極圖》 之左方皆離之象也,右方皆坎之象也。是以《河圖》水 火居南北之極,《先天圖》坎離列左右之門,《太極圖》陽 變陰合而即生水火也。至元丙子八月朢日,靜修新 齋記。

《太極賦》
胡炳文

编辑

渾淪無外,磅礡深廣。孰鉤其元,為我指掌。鰲極定位, 龍馬負圖。五十虛中,天地其發我矣乎?龜書天錫,禹 疇攸則。其中用五,名曰「皇極。」然則羲之則圖也。卦有 爻,蓍有策,文王周公亦既有辭矣。胡為不以太極言 於易?易者,陰陽代換之名;極者,陰陽代換之理。後際 不見其終,前瞻不見其始。文王周公非不言也。陰陽 在是,太極不離乎是爾。不離者,物物各具;不雜者,物 物統體。渾然者如此,粲然者如彼。造化氣也,孰為氣 之樞紐?品彙形也,孰為氣之根柢?不有夫子,孰明厥 旨?大哉《易》矣,斯其至矣。夫!文王周公未嘗言太極也, 而發之者仲尼。仲尼未嘗言無極也,而明之者濂溪。 曰「有」曰無,奚可岐而二之?況所謂無者,非視之不見 而言希,非聽之不聞而曰夷。蓋言無形而有理,非如 屋極之極可以形窺也,非如北極之極可以象推也。 濂溪之說,吾知其非得之於師;濂溪之心,吾知其得 之於仲尼。仲尼得之文王周公,文王周公得之庖羲。 混兮闢兮,其無窮兮。不言者非私,言之者非離。然則 孰為天地之太極?曰「人;孰為人之太極曰心。」太極動 而生陽,靜而生陰。人者陰陽二氣之會,心者陰陽不 測之神。人之一身,萬物咸備,一方寸中具一天地所 當得者。將發之際,原夫未發,無偏無倚,在《圖書》則中 各有五,五中有一,一非心之體乎?在《先天》則萬化萬 事生乎心,非即圖書之自中而起者乎?動宜省察,靜 宜極養誠,心在致其知,勿忘勿助之長,立身以德行 為先,立言以明經為尚,太極在我,真實無妄,往聖之 絕學,萬世之太平,方當於我乎有望也。而況主靜以 立人極,幸有聖人在乎上。

《太極賦》
黃溍

编辑

厥初馮翼以瞢闇兮,維《元黃》其孰分?爰揭揭而中立 兮,配天地以為人。曩既學而有志兮,紛遑遑其求索。 曰「道不可名兮,孰無徵而有獲?繄皇羲之神聖兮,感 龍馬之負圖。得妙契於俯仰兮,何有畫而無書?豈至 道之元遠兮,非名言之可摹?」懿尼丘之降神兮,廓人 文以宣朗。揭日月以中天兮,啟群昏之罔象。指道妙 於難名兮,曰以一而生兩。是謂太極兮,非虛無與恍 惚。高下以位兮,天尊地卑;燥濕以類兮,五行順施。南 乾北坤兮,西坎東離,萬物錯綜兮,鉅細妍媸。孰主張 是兮,茲一本之所為。歷兩都而江左兮,胡論說之紛 霏。豈清言之弗美兮,去道遠而愈離?偉先哲之獨詣 兮,重指掌於無極。揭座右以為圖兮,「開盲聾於千億。 謂斯道之匪他兮,在夫人而曰誠。幾善惡猶陰陽兮茲吉凶之所生。」嗟《奇論》之後出兮,穴牆垣為戶牖。析 同異於一言兮,或曰無而曰「有。蕕終不可使薰兮,堊 終不可使黝。道惟辨而愈明兮,貽話言於不朽。」昔聖 門之多賢兮,繽入室而升堂。端木氏之穎悟兮,僅有 睹其文章。雖亞聖之挺生兮,猶歎其前後之無方。疇 敢索無聲於窅默兮,孰能求無形於渺茫。惟下學而 上達兮,炳聖謨之洋洋。嗟諸生之貿貿兮,方鉤深而 摘隱。探賜也之未聞兮,誇神奇而捷敏。恃空言於繫 影兮,曾不滿夫一哂。曰:「予未有知兮,何《太極》之敢言。」 秉《思誠》之遺訓兮,矢動息而弗諼。庶反觀而有得兮, 明萬理之一源。申《誦言》以自詔兮,聊抒意於斯文。

《太極賦》
陳樵

编辑

「何太始之無始兮,坱圠希夷,後不知其有終兮,前不 見其肇基。龐昧無朕,何象何儀?九乾何端?八極何倪? 五方何屬?四維何施?非圓何覆?非方何祇?五辰何撫? 六宗何司?為天道之大原兮,有物混淪。大不知其有 外兮,細又入於無倫。長上古以為生兮,閱萬世而長 存。懷道體之大全兮,命元氣以為憑。天人於是乎成」 性兮,裂積氣而標形。方其函三義以為一兮,氣磅礡 而未伸。清與污其雜襲兮,曾元黃之未分。邈沆漭而 漫誕,閴晻靄而幽紛。溟涬兮參寥,沖漠兮絪縕。馮馮 翼翼,杳杳旼旼。育白日於瓊池,孕明月於蕊淵。列象 兮儲光,孰辨兮昭昏。於是沉奧頫垂清陽高抗,下蓬 勃而蓊請幫助識別此字。「上扶輿而森爽。女媧揭石以旁視,儵忽廢 鑿而自喪。」天經地緯,成文成象,積氣舒光,昭晰清朗。 川疏瀆融,海涵岳壯,四游上下,與時升降。大㝢左旋, 行無停輪,玉衡斡流,七政率循,其出入之息,互為吐 吞,乘氣之機,呼寒吹溫,六月一息,開陽闔陰,動為靜 基,靜為動源。溫兮寒所伏,寒兮溫所存,極不期復,時 往時來。二「氣所布,是行四時,襲四為五,五氣相滋。方 青歲之開先兮,又握赤精而嗣之;襲黃靈以白藏兮, 又申之以元煒。沖氣蜿蟺,陰化陽施,彙列條分,萬類 睢睢,動行植跋,鱗泳羽飛,人道配天,有仁有義。天去 人其幾何,雖分殊而一理。無始之真吾其性,五氣之 精吾其體。故道至察於鳶魚,氣可塞于天地也。」吾嘗 望元氣之輪囷兮,思邃古之開元,瞻天運之不息兮, 慨萬物之芸芸。物更謝而迭瘁兮,皆太始之來昆;曾 渾淪之不老兮,世彌久而彌新。夫天亦不能以自已 兮,吾又烏知其門哉?《系》曰:「無始之真,肇混元兮。為物 祖始,萬象先兮。思述祖德,窮化源兮。名則無有,辭何 宣兮。昔有人兮襟桂蘭,問天不」對兮餘千年。四時錯 行兮品物繁。天對甚侈兮非無言。

《無極而太極說》
吳澂

编辑

「太極者何也?」曰:「道也。」「道而稱之曰『太極』,何也?」曰:「假借 之辭也。道不可名也,故假借可名之器以名之也。以 其天地萬物之所共由也,則名之曰道;道者,大路也; 以其條派縷脈之微密也,則名之曰理。理者,玉膚也, 皆假借而為稱者也。真實無妄曰誠,全體自然曰天, 主宰造化曰帝,妙用不測曰神,付與萬物曰命,物受 以生曰性,得此性曰德,具於心曰仁,天地萬物之統 會曰太極。」道也,理也,誠也,天也,帝也,神也,命也,性也, 德也,仁也,太極也,名雖不同,其實一也。極,屋棟之名 也。屋之脊檁曰棟。就一屋而言,惟脊檁至高至上,無 以加之,故曰「極。」而凡物之統會處,因假借其義而名 為極焉,辰極、皇極之類是也。道者天「地萬物之統會, 至尊至貴無以加者,故亦假借屋棟之名而稱之曰 極也。」「然則何以謂之太?」曰:「太之為言大之至甚也。夫 屋極者,屋棟為一屋之極而已;辰極者,北辰為天體 之極而已;皇極者,人君一身為天下眾人之極而已。 以至設官為民之極,京師為四方之極,皆不過指一 物一處而言也。道者」,天地萬物之極也。雖假借極之 一字,強為稱號,而曾何足以擬議其髣髴哉?故又盡 其辭而曰太極者,蓋曰此極乃甚大之極,非若一物 一處之極也。然彼一物一處之極,極之小者耳。此天 地萬物之極,極之至大者也,故曰太極。邵子曰:「道為 太極。」太祖問曰:「何物最大?」答者曰:「道理最大。」其斯之 謂與。「然則何以謂之無極?」曰:「道為天地萬物之體,而 無體謂之太極,而非有一物在一處可得而指名之 也,故曰無極。《易》曰:『神無方,易無體,《詩》曰:『上天之載,無 聲無臭』,其斯之謂歟』!」「然則無極而太極,何也?」曰:「屋極、 辰極、皇極、民極、四方之極。凡物之號為極者,皆有可 得而指名者也,是則有所謂極也。道也者」,無形無象, 無可執著,雖稱曰極,而無所謂極也。雖無所謂極,而 實為天地萬物之極,故曰「無極而太極。」

《物初論》
朱右

编辑

或問:「天地果有初乎?」曰:「有。」「人物果有初乎?」曰:「有。」「然則 有初必有終。」曰:「惡乎無終?噫,氣之大息也,混混沌沌, 沖漠無始,一氣既復,陰陽遂判,清濁以分,高下以形, 非天地之初乎。於時萬象森羅,已具有初而跡未形 也,天地一陰陽而已,人物固囿於陰陽以生者也。陽 生有六,是謂之《乾》;陰生有六,是謂之《坤》。陽生子中,極於午中,乾道立矣。陰生午中,極於子中,坤道成矣。乾 坤者,萬物之父母也。當一陽初復,二陽既臨,陽在地 中,草木生焉。故草木之本皆居下,而末反居上,陽在 下也。三陽既交,四海漸壯,鱗介群生,羽蟲次之,故「魚 鱉身橫」,飛鳥兩足而昂首,陽未足也。五陽健而決,膏 脂生也,故「獸形近人。」至於六陽既全,乾道始備,人斯 立矣。故人首居上,足固在下,得天地之全氣以生者 也。陽以生之,陰以成之,自午至子,為六陰成物之氣, 故能全乾坤之德者為聖人。聖人得天地之全氣而 盡性踐形者也,詎非人物之初乎?然則曷以終?曰:生 長斂藏,一歲之終。滋育消滅,一物之終。非吾所謂終 也。若夫生物屏息,天地無有,斯為終矣。曰:終當奈何? 曰:「有終必有初。」作《物初論》。

《聖人所由惟一理》
明·陳琛

编辑

太極有對乎無極而太極,則太極無對矣。以其至一 而無對,故名之曰太極。是太極也者,無對之尊稱;而 聖人也者,有形之太極。夫太極,無極也,無極則雖聲 臭之微,亦俱泯於無矣。於形乎何有?聖人則有形有 色,而全體乎太極者也。故謂聖人為有形之太極也。 何以言之?天下無無對之物,蓋皆陰陽五行為之也。 陰陽有交易,有變易。交易則其對待之體,而顯然有 對者也;變易則其流行之用,一動一靜,一闔一闢,而 互為其根,亦未嘗不以兩而相對也。若五行則五其 數而不對矣。然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水木陽也,火 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木火陽也,金水陰也, 土則寄寓乎四者之間,故時有春夏秋冬,位有東西 南北,要皆一陰一陽,彼此互換,誰謂五行之數,而非 陰陽之對乎?故以言乎天地之造化,則陰陽盡之矣; 以言乎生民氣質,則剛柔盡之矣。剛有剛善剛惡之 分,柔亦有柔善柔惡之異。然要之,嚴毅幹固與強梁 猛隘雖不同而皆謂之「剛」,慈祥巽順與邪佞無斷雖 不同而皆謂之柔,語剛則與柔對,而剛不得以兼乎 柔,語柔則與剛對,而柔不得以兼乎剛。「剛柔之各一 其質,猶陰陽之各一其氣,此為彼對,彼為此敵,兩峙 不能以相統。故《易》《書》之作,由兩儀而四象,由四象而 八卦,由八卦而六十四卦,一剛一柔,錯雜間出,有反 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蓋亦 紛紛然其不一矣。然不一之中有至一焉,至一者默 寓於不一之內,而不一者斯一矣。伏羲立象以盡意, 設卦以盡情偽。文王、周公繫辭焉以盡其言。觀象玩 辭,觀變玩占,而剛柔萬殊,極天下之至賾,效天下之 至動,莫不居然備見。然非孔子《易》有太極之說,又孰 知不一之中有至一乎?一者理也,物皆有二,惟理則 無二,故謂理為一。以其至一不二,而物莫與對,故又 謂之太極也。太極一物也,而有兩體焉。聖人全體太 極,兼剛柔二者之善,而以時焉出之,而得其剛柔之 中也。不專於剛而亦不專於柔也,合剛柔而一之,非 專於剛而與柔對,亦非專於柔而與剛對也,故曰:「聖 人所由,惟一理也。」或曰:「天下如此其大也,萬事萬物 如此其多也,聖人自修身齊家以至於治國平天下, 有喜有怒,有哀有樂,有恩威之並行焉,有仁義之兼 濟焉,有武以戡禍亂而又有文以綏太平焉,有大禮 與天地同節,而又有大樂與天地同和焉,時剛時柔, 變化錯出,而萬理兼備,而謂其所由惟一理,可乎?」曰: 「理非有萬也,以事物有萬,而此理無乎不在,故既曰 一理,而又曰萬理,其實則一以貫之而無餘矣。」或曰: 「理尊於氣而為氣之主,理惟一而不二,則氣當聽命 於理,而何以氣化之運有雜擾,人物之稟有參差,然 則理亦或有時而不一乎?」曰:「理非有物也,當然而已 矣。氣有參差雜擾,而所謂當然者,則亙萬古而」不易 也。故造化有時或舛,而天地之大,人猶有憾,而終則 必復其常。人非下愚不移,而有克治之功,則可以復 其初。至於復初,則其所由者,亦莫非所當然,而不能 以不一矣。至於一,則亦聖人矣。故周子本《易》有太極 之說,而作為《太極圖》,始之曰「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 而主靜」,「立人極」而終之曰「君子修之吉」,正以見夫聖 人至一之地,吾人皆可勉焉以求至於一也。嗚呼!理 以一而得太極之尊稱,人以一而得聖人之美名,吾 人何為而不思所以一之乎?一則聖矣,聖則一太極 矣,而至靜無欲,則其所謂一也。無欲者誠也。荀子謂 養心莫善於誠,而先儒譏其不識誠,亦以其語一之 易也。《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由寡入無,可謂一之 方也已

理氣部藝文二

编辑

《陰陽吟》
宋·邵雍

编辑

陽行一,陰行二。一主天,二主地。天行六,地行四,四主 形,六主氣。

《觀物吟》
前人

编辑

《一氣才分》,兩儀已備,圓者為天,方者為地,變化生成, 動植類起,人在其中,最靈最貴。

《唯天有二氣》
前人

编辑

唯天有二氣,一陰而一陽。陰毒產蛇蝎,陽和生鸞凰。 安得蛇蝎死,不為人之殃;安得鳳凰生,長為國之祥。

理氣部紀事

编辑

《列子天瑞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 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 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 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 「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 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 虛亡處《亡塊》若。請幫助識別此字。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 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理氣部雜錄

编辑

《老子道化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 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關尹子二柱篇》:「天地雖大,有色有形,有數有方,吾有 非色非形,非數非方,而天天地地者存。」

有時者氣,彼非氣者,未嘗有晝夜。有方者形,彼非形 者,未嘗有南北。何謂「非氣?」氣之所自生者。如搖箑得 風,彼未搖時,非風之氣,彼已搖時即名為氣。何謂「非 形?」形之所自生者。如鑽木得火,彼未鑽時,非火之形, 彼已鑽時即名為形。寒暑溫涼之變,如瓦石之類,置 之火即熱,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溫,吸之即涼,特因外 物有去有來。而彼瓦石實無去來。譬如水中之影。有 去有來。所謂水者。實無去來。

《列子天瑞篇》:「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 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 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 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 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 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 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 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 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 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請幫助識別此字。之所味者嘗矣,而味 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 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沉,能 宮能商,能出能沒,能元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 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莊子天運》篇:「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 孰主張是,孰綱維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 機緘而不得已耶?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耶?雲者 為雨乎,雨者為雲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 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彷徨,孰噓吸是,孰居無 事而披拂是。」

《秋水》篇:「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 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 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 固將自化。」

《至樂》篇:「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 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 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 無不為也』。」

《田子方》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 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 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 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 莫知乎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淮南子原道訓》:「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 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受無形。源流泉浡,沖 而徐盈;混混汨汨,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 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 合,卷之不盈於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 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纖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 之飛,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 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 《天文訓》: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 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漢垠。清揚者 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 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天地之襲,精為陰 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 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 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天受日月星 辰,地受水潦塵埃。

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圓者主明,明者,吐氣 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水曰《內景》。 吐氣者施,含氣者化,是故陽施陰化。天之偏氣,怒者 為風;地之含氣,和者為雨。陰陽相薄,感而為雷,激而 為霆,亂而為霧。陽氣勝則散而為雨露,陰氣勝則凝 而為霜雪。毛羽者,飛行之類也,故屬於陽。介鱗者,蟄 伏之類也,故屬於陰。日者,陽之主也,是故春夏則群 獸除,日至而麋角解。月者,陰之宗也,是以月虛而魚 腦減,月死而蠃蠪膲。火上蕁,水下流,故鳥飛而高,魚 動而下。物類相動,本標相應。故陽燧見日,則燃而為 火,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虎嘯而谷風至,龍舉而景 雲屬,麒麟鬥而日月食,鯨魚死而彗「星出」,蠶珥絲而 「商弦絕,賁星墜而渤海決。」

二陰一陽成氣《二》,二陽一陰成氣三。合氣而為音,合 陰而為陽,合陽而為律。

天不發其陰,則萬物不生;地不發其陽,則萬物不成。 天圓地方,道在中央。日為德,月為刑,月歸而萬物死, 日至而萬物生。

夏日至則陰乘陽,是以萬物就而死。冬日至則陽乘 陰,是以萬物仰而生。晝者陽之分,夜者陰之分,是以 陽氣勝則日修而夜短,陰氣勝則日短而夜修。 規生,矩殺,衡長,權藏繩,居中央,為四時根。《道》曰:「規始 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三月而為一時, 天地「以設,分而為陰陽。陽生於陰,陰生於陽,陰陽相 錯,四維乃通。或死或生,萬物乃成。蚑行喙息,莫貴於 人;孔竅肢體,皆通於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 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 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 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

《主術訓》:「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元房,各處其宅。 疾風而波興,木茂而鳥集,相生之氣也。」

《汜論訓》「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 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之與成,必得和之精。 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接,乃能成和。」

「詮。言訓,洞同天地,混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 類別,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於有,隔而不通。分而 為萬物,莫能及宗。故動而謂之生,死而謂之窮,皆為 物矣。非不物而物物者也。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 陽氣起於東北,盡於西南;陰氣起於西南,盡於東北。 陰」陽之始,皆調適相似。

《說山訓》:「天二氣則成虹,地二氣則泄藏,人二氣則成 病。陰陽不能且冬且夏,月不知晝,日不知夜。」

寒不能生寒,熱不能生熱,不寒不熱能生寒熱。故有 形出於無形,未有天地能生天地者也,至深微廣大 矣。

《泰族訓》:「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日以暴之, 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見其 所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 神明。」

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 象,而木已動矣。「日之行也,不見其移,騏驥倍日而馳, 草木為之靡,縣熢未轉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風,草 木未動而鳥已翔矣。其且雨也,陰曀未集而魚已噞 矣。」以陰陽之氣相動也。

天地之施化也,嘔之而生,吹之而落。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晝,陰陽化,列 星朗,正其道而物自然。故陰陽四時,非生萬物也;雨 露時降,非養草木也;神明接,陰陽和,而萬物生矣。」 《春秋繁露天辯在人》篇:「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 人,亦在於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亦在 於人。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眾?人無秋氣,何以立 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冬氣,何 以哀死而恤喪?天無喜氣,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無 怒氣,亦何以清而秋殺就?天無樂氣,亦何以疏陽而 夏養長?天無哀氣,亦何以激陰而冬閉藏?故曰:「天乃 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夏秋冬之氣」者,合類之 謂也。

《同類相動篇》:「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 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

《五行相生篇》:「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 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 者,五官也,比相生而問相勝也。故謂治,逆之則亂,順 之則法。」

《天地之行篇》:「四時不同氣,氣各有所宜,宜之所在,其 物代美,視代美而代養之,同時美者雜食之,是皆其 所宜也。故薺以冬美而芬以夏成,此可以見冬夏之 所宜服矣。」冬,水氣也;薺,甘味也,乘於水氣而美者,甘 勝寒也。薺之為言濟與濟大水也。夏,火氣也;芬,苦味 也,乘於火氣而成者,苦勝暑也。

如《天之為篇》,陰陽之氣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為好 惡喜怒,在天者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後,平 行而不止,未嘗有所稽留滯鬱也。其在人者,亦宜行 而無留,若四時之條條然也。

《法言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 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適善惡之馬也歟?」

《白虎通性情》篇:性者,陽之施,情者陰之化也。人稟陰 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情者,靜也,性者,生也,此 人所稟六氣以生者也。故《鉤命訣》曰:「情生於陰,欲以 時念也;性生於陽,以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 有利欲,性有仁也。」

《欒城遺言》:《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坡公以為陰陽未 交。公以坡公所說為未允。公曰:「陰陽未交,元氣也,非 道也。」政如云「一龍一蛇之謂道也」,謂之龍亦可,謂之 蛇亦可。

《宋史陳淳傳》:「太極只是理,理本圓,故太極之體渾淪。 以理言則自末而本,自本而末,一聚一散,而太極無 所不極其至。自萬古之前與萬古之後,無端無始,此 渾淪太極之全體也。自其沖漠無朕,與天地萬物皆 由是出,及天地萬物既由是出,又復沖漠無朕,此渾 淪無極之妙用也。聖人一心,渾淪太極之全體,而酬」 酢萬變,無非太極流行之用。

《談撰》:「陰陽之氣,行乎天地之間,其相薄也,則感而為 雷,激而為霆;其偏勝也,則怒而為風,和而為雨。故東 方之氣雷,南方之氣電,西方之氣虹蜺,北方之氣雲 雨雪雹,霰,中央之氣露,是以陰凝,故雨墜為雪。雨者, 水氣也。陽氣蒸於九泉之下,洩而為雲,山雲艸莽,水 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波,各從其類耳。北方之氣 寒,東方之氣溫,風自北自東者,寒溫之氣也,故為雲 為雨。風高者道遠,風下者道近。不鳴條搖之者四十 里,折木枝者四百里,折大木者五千里。三日三夕者, 天下盡風;二日二夕者,天下半風半雨。一日一夜者, 其風行萬里。水旱之變,雨,天地震,日月薄食,皆出千 常數,數亦不能無舛,有所為,遭之者」不能也。

潮者,太陰太陽之鼓怒之氣所起。蓋日月運行,陰陽 鼓怒,朝夕為常,故潮來有信。自朔至朢,月去日漸近, 故陰氣微而潮向小。朔朢之後,自初三漸至十八,最 大潮者,所從來遠,三日而及此也。仲夏海無潮者,陰 氣至微,不能自致。仲秋最盛者,陰陽氣均而陰方壯, 鼓怒之勢雄故也。

《常言》謂鴈為孤而不及雙,謂燕為雙而不及孤者,蓋 鴈屬乎陽而燕麗乎陰,陽數奇,陰數偶,如斯而已。乾, 陽也,故馬蹄圓;《坤》,陰也,故牛足拆。陽病則陰勝,故馬 病而臥;陰病則陽勝,故牛病而立。馬,陽也,故起先前 足,臥先後足。牛陰也,故起先後足,臥先前足。

《嫏嬛記》:九天先生曰:「無極一而太極眾,無極無窮而 太極有窮也。譬之種植,無極猶元氣乎?太極為楨,陰 陽為枝葉,天地為華,萬物為實。」

祛疑說男女之分,生殺之炁,兩儀立天地之體,一炁 妙陰陽之用。一闔一闢之閒,陽生陰殺,貫乎萬有。受 其正氣則為人,冗雜之氣為異類,莫不有雌雄焉。原 其受氣之初,闢炁為男,闔炁為女。一闔一闢,男女攸 分。《道藏》所載,以龍吟虎嘯,不後不先,為結胎之始。以 精血相包,處內處外,定男女之象,是則是矣。殊不知 所以使之然者,蓋有自然而然者矣。使之然者,其動 靜闔闢之機乎?人之生也以此合,及其死也亦然。「某 日而死,則受某日之殺氣,此理蓋行乎其中而不可 見者也。《陰陽》所載,有雌殺,有雄殺,有出有不出焉」,其 說似不可信。然雌殺不出,則死者右足鉗而向左;雄 殺不出,則死者之左足鉗而向右。雌「雄殺皆不出,則 左右足皆鉗而相向,皆出則左右足皆向外而不鉗」, 豈非生殺之炁貫乎萬有,而著見於外之象乎?一炁 之至著而可見者,莫八風若也。是故春而南風則雨, 夏而北風亦然。八節之日,風來正位,則百糓成熟,失 位則否。生殺之炁行乎其中,風其發見者也。嘗觀圃 人,當春之接花木,一「直南風,十有九死,雖老圃莫知 其所以然者,當陽盛而陰炁應也。」嗚呼!人受天地之 正炁以生,盍亦謹闔闢之機,以全是炁之正乎。不然 則中立於兩間,何所恃而生乎《正學編》:「古今之運,元而已矣。一元之運,陰陽而已矣。 夫天者,其陰陽之宰乎。地者,其質也;人物者,其化也。 是故陰陽闔闢,動靜相因」,而變化無窮焉。

「盈天地,閒陰陽」而已矣。陰陽者,天地中正之道也。是 故無陰陽則非天地矣,無相互則非陰陽矣。

一陰一陽曰「道」,道之不已曰「命。」道者其統會乎?命者 其散殊乎?是故言天下之至真而至正者,道也;言天 下之至動而至賾者,命也。升降靡常,剛柔雜揉,變化 見而吉凶分,道始渙而離之矣。運之流也,有從逆焉, 機之通也,有遲速焉,命在其中矣。

「萬物之生,皆滋陰含陽以為萌始,然而有通塞焉,何 也?」曰:「命之變化為之也。」又「渙而不齊者,化也,禪而不 窮者形也。萬物以化,渙以形禪,而陰陽之用廣矣。人 物者,通塞之大分也;男女者,陰陽之大分也。然而通 而塞,塞而通,隂而陽,陽而陰者,道未嘗不在齊變化, 而貞夫一者也。」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成性者,人之道也。陰陽毀,則天 地之道息矣。成性毀,則人之道息矣。

《草木子》:「人心是根於氣,耳目口鼻之欲是也。道心是 原於理,仁義禮智之性是也。」

《觀微子》:「天道一氣推遷而已矣。」或曰:「陰陽二物,非歟?」 曰:「烏乎二?不觀行者乎?其出有往,主動,陽因以名。其 返有復,主靜,陰因以名。是二之說也。其為行,一也,烏 乎二?」

《蒙泉雜言》:「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素 者,象之始也。太一者,數之始也。太極者,兼理氣象,數 之始也。」

先天者,理而氣者也;後天者,氣而理者也。天,氣也,人, 氣之氣也。氣也不能以違理,而氣之氣者,安得違氣 而不有以奉其運乎?

《方山紀述》:「氣者,所以運乎天地萬物者也。有清則有 濁,有厚則有薄。窮則變,變則通。一治一亂,非一日之 積也。」

《清暑筆談》:「有天地始有山川,自一氣初分而言則曰 融結,氣之成形則曰流峙,形區性別則曰動靜。水陰 也,融而流動者其陽乎?山陽也,凝結而靜峙者其陰 乎?故知陰陽互為體用。」

《居業錄》:「天地閒,無處不是氣。」硯水瓶須要兩孔用,一 孔出氣,一孔入水。若止有一孔,則氣不能出,而塞乎 內,水不能入矣。以此知虛器內皆有氣,故張子以為 虛無中即氣也。然天地閒氣,剛者勝柔,實者勝虛,狂 者勝弱,重者勝輕,疾者勝緩,謂之無氣則不可。 羅整菴集:理須就氣上認取,然認氣為理,便不是此 處閒不容髮,最為難言。要在人善觀而默識之。只就 「氣認理」與「認氣為理」兩言,明有分別。若於此看不透。 多說亦無用也。

《推篷寤語》:陽在上,陰在下,陽多小,陰多大。世稱鵬鯤 為海宇閒最鉅物。然鵬世不常見,鯤魚時時有之。此 因大海勢最卑,氣屬陰故也。地之所產,則惟交象為 最鉅。交象之外,更無鉅者。視海稍高,其生亦稍小。若 沖霄凌漢者,鶴鸛鵰鴈之外無聞也。視地更高,其所 生尢小,勢抗而氣陽故耳。因此可以識陰陽大小之 辨。

《鴻苞》:「溟涬子在潁上禱雨,以夏六月暴赤,日中從朝 至晡者凡兩日,士民哭而止之,僚友有來同坐者,少 頃而不勝其炎,燠竄去。明日遷城隍,同暴神汗淋漓 如雨,而溟涬子心地清涼無少汗。又在青浦為民禱 晴,以五鼓起坐雨中,大雨如注,溟涬子怡然無所苦, 如是者數日,亦不病。以今思之,溟涬子非有所得者」, 直以一念精誠,遂能禦寒暑,不為所侵。夫一念精誠, 太極也;寒暑,陰陽也。太極用事,豈陰陽所能陶鑄哉? 苟能見性明心,純乎太極,則遂跳出陰陽之外,為天 地閒一逍遙自在人,豈不快哉?

「天地者,生萬物無極,太極者,生天地。」天地萬物有壞, 太極無恙,人死而性不滅,以此。

「陰陽五行,運而為氣,見而為象,凝而為形。寒暑晝夜, 所為運也;日月星辰,風雲雷雨,所為見也;山川土石, 人物花木,所為凝也;人身之呼吸運動,所為運也。妍 媸修短,形色象貌,所為見也;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所 為凝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