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七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七十一卷目錄
志道部名賢列傳二
元
張䇓 金履祥
許謙 陳櫟
胡一桂 胡炳文
黃澤 蕭㪺
韓擇 同恕
同居仁 安熙
胡長孺 熊朋來
董朴 韓性
吳師道 陸文圭
周仁榮 伯顏
范準 左繼樗
學行典第一百七十一卷
志道部名賢列傳二
编辑元
编辑張䇓
编辑按《元史張傳》,「䇓字達善,其先蜀之導江人。蜀亡,僑 寓江左。金華王柏得朱熹三傳之學,嘗講道於台之 上蔡書院,䇓從而受業焉。自六經語孟傳註以及周 程張氏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靡不潛心玩索,究 極根柢,用功既專,久而不懈,所學益弘深微密,南北 之士鮮能及之。至元中,行臺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 至」江寧學宮,俾子弟受業。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 朱子《四書》者,皆遣從䇓游,或闢私塾迎之。其在維揚, 來學者尤眾,遠近翕然,尊為碩師,不敢字呼,而稱曰 「導江先生。」大臣薦諸朝,特命為孔、顏、孟三氏教授。鄒、 魯之人服誦遺訓,久而不忘。䇓氣宇端重,音吐洪亮, 講說精詳,子弟從之者詵詵如也。其高第弟子知名 者甚多,夾谷之奇、楊剛中尤顯。䇓無子,有《經說》及文 集行世。吳澄序其書,以為議論,正援據博,貫串縱橫, 儼然新安朱氏之尸祝也。至正中,真州守臣以䇓及 郝經、吳澄皆嘗留儀真,作祠宇祀之,曰「三賢祠。」
金履祥
编辑按《元史金履祥傳》:「履祥,字吉父,婺之蘭溪人。其先本 劉氏,後避吳越錢武肅王嫌名,更為金氏。履祥從曾 祖景文,當宋建炎紹興閒,以孝行著稱。其父母疾,齋 禱於天,而靈應隨至,事聞於朝,為改所居鄉曰純孝。 履祥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書,即能記誦。比長,益自 策勵,凡天文、地形、禮樂、田乘、兵謀、陰陽、律曆之書,靡」 不畢究。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 之門。基則學於黃榦,而榦親承朱熹之傳者也。自是 講貫益密,造詣益邃。時宋之國事已不可為,履祥遂 絕意進取,然負其經濟之略,亦未忍遽忘斯世也。會 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而不敢救,履祥因進「牽制 擣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之師, 將不攻而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郡縣邑,下至 巨洋別鄔,難易遠近,歷歷可據以行,宋終莫能用。及 後朱瑄、張清獻海運之利,而所由海道,視履祥先所 上書,咫尺無異者,然後人服其精確。德祐初,以迪功 郎、史館編校起之,辭弗就。宋將改物,所在盜起,履祥 屏居金華山中。兵燹稍息,則上下巖谷,追逐雲月,寄 情嘯詠,視世故泊如也。平居獨處,終日儼然,至與物 接,則盎然和懌。訓迪後學,諄切無倦,而尤篤於分義。 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為隸,不相知者十年,履祥 傾貲營購,卒贖以完。其子。後貴,履祥終不自言,相見 勞問,辛苦而已。何基、王柏之喪,履祥率其同門之士, 以義制服,觀者始知師弟子之繫於常倫也。履祥嘗 謂:「司馬文正公光作《資治通鑑》,祕書丞劉恕為《外紀》 以記前事,不本於經,而信百家之說,是非謬於聖人, 不足以傳信。自帝堯以前,不經夫子所定,固野而難 質。夫子因《魯史》以作《春秋》,王朝列國之事,非有玉帛 之使,則魯史不得而書,非聖人筆削之所加也。」況《左 氏》所記,或闕或誣,凡此類皆不得以辟經為辭。乃用 邵氏《皇極經世》曆胡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衷,一 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採舊史諸子,表年繫 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通鑑》之前,勒為一書二十卷, 名曰《通鑑前編》。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 先儒所未發。既成,以授門人許謙曰:「二帝、三王之盛, 其微言懿行,宜後王所當法;戰國、申、商之術,其苛法 亂政,亦後王所當戒。則是編不可以不著也。」他所著 書,曰《大學章句疏義》二卷,《論語孟子集註考證》十七 卷、《書表註》四卷,謙為益加校定,皆傳於學者。天曆初, 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於朝。初,履祥既見王柏,首 問為學之方,柏告以必先立志,且舉先儒之言:「居敬 以持其志,立志以定其本。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內,此為學之大方也。」及見何基,基謂之曰:「會 之屢言賢者之賢,理欲之分,便當自今始。會之。」蓋柏 字也。當時議者以為基之清介純實似尹和靜,柏之 高明剛正似謝上蔡,履祥則親得之二氏而並「充於 已者也。」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為仁山先生。大 德中卒。元統初,里人吳師道為國子博士,移書學官, 祠履祥於鄉學。至正中,賜諡文安。
許謙
编辑按《元史許謙傳》:「謙字益之,其先京兆人。九世祖延壽, 宋刑部尚書。八世祖仲容,太子洗馬。仲容之子曰洸、 曰洞。洞由進士起家,以文學政事知名於時。洸之子 寔事海陵胡瑗,能以師法終始者也。由平江徙婺之 金華,至謙五世為金華人。父觥,登淳祐七年進士第, 仕未顯以沒。謙生數歲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 《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於學,立程以自課, 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廢。既乃受業金履 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 既加,則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 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居數年,盡得其 所傳之奧,於書無不讀,窮探聖微,雖殘文羨語皆不 敢忽;有不可通,則不敢強;於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 不苟同也。讀《四書章句集註》,有《叢說》二十卷,謂學者 曰:「學以聖人為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 人之事。聖賢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於朱子。 顧其辭約義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讀詩集傳》, 有《名物抄》八卷,正其「音釋,考其名物度數,以補先儒 之未備。仍存其逸義,旁採遠援,而以己意終之。」《讀書 集傳》有《叢說》六卷,其觀史有《治忽幾微》,倣史家年經 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書左 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歲,原其興亡,著其 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復興,誠理亂之 幾也。故附於《續經》,而書孔子卒之義,以致其意焉。又 有《自省編》,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其不可書者則不為 也。其他若天文地理與典章制度、食貨刑法、字學音 韻、醫經術數之說,亦靡不該貫,旁而釋老之言,亦洞 究其蘊。嘗謂:「學者孰不曰闢異端,苟不深探其隱而 識其所以然,能辯其同異,別其是非也幾」希。又嘗句 讀《九經》《儀禮》及《春秋》三傳,於其宏綱要領,錯簡衍文, 悉別以鉛黃朱墨,意有所明,則表而見之。其後吳師 道購得呂祖謙點校《儀禮》,視謙所定不同者十有三 條而已。謙不喜矜露,所為詩文,非扶翼經義,張維世 教,則未嘗輕筆之書也。延祐初,謙居東陽八華山,學 者翕然從之,尋開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 吳、越,皆不憚百舍來受業焉。其教人也,至誠諄悉,內 外殫盡。嘗曰:「己有知,使人亦知之,豈不快哉!」或有所 問難而詞不能自達,則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 惑,討論講貫,終日不倦。攝其粗疏,入於密微,聞者方 傾耳聽受,而其出愈真切。惰者作之,銳者抑之,拘者 開之,放者約之,及門之士,著錄者千餘人,隨其材分, 咸有所得。然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之所 由分也。」謙篤於孝友,有絕人之行。其處世不膠於古, 不流於俗,不出里閭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門 為恥。縉紳先生之過其鄉邦者,必即其家存問焉,或 訪以典禮政事,謙觀其會通而為之折衷,聞者無不 厭服。大德中,熒惑入南斗句,已而行謙以為災在吳、 楚,竊深憂之。是歲大侵,謙貌加瘠。或問曰:「豈食不足 耶?」謙曰:「今公私匱竭,道殣相望,吾能獨飽耶?」其處心 蓋如此。廉訪使劉庭直、副使趙宏偉,皆中州雅望,於 謙深加推服,論薦於朝。中外名臣列其行義者,前後 章數十上,而郡復以遺逸應詔。鄉闈大比,請司其文 衡,皆莫能致。至其晚節,獨以身任正學之重,遠近學 者,以其身之安否為斯道之隆替焉。至元三年卒,年 六十八。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朝廷 賜諡「文懿。」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歿,其學猶未大 顯,至謙而其道益著,故學者推原《統緒》,以為朱熹之 世。適江浙行中書省為請於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祠 事,而列於學宮。
陳櫟
编辑按《元史陳櫟傳》,「櫟字壽翁,徽之休寧人。櫟生三歲,祖 母吳氏口授《孝經》《論語》,輒成誦。五歲入小學,即涉獵 經史。七歲通進士業。十五,鄉人皆師之。宋亡,科舉廢, 櫟慨然發憤,致力於聖人之學,涵濡玩索,貫穿古今。 嘗以謂有功於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沒未久,而諸 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 記集義》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於朱 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 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說大明於世。延 祐初,詔以科舉取士,櫟不欲就試,有司強之,試鄉闈 中選,遂不復赴禮部。教授於家,不出門戶者數十年。 性孝友,尤剛正,日用之閒,動中禮法。與人交不以勢 合,不以利遷,善誘學者,諄諄不倦。臨川吳澄,嘗稱櫟有功於朱氏為多,凡江東人來受業於澄者,盡遣而 歸櫟。櫟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以定宇先生稱之。元 統二年卒,年八十三。揭《徯斯》誌其墓,乃與吳澄並稱 曰:「澄居通都大邑,又數登用於朝,天下學者四面而 歸之,故其道遠而章」,尊而明。櫟居萬山閒,與木石俱, 而足跡未嘗出鄉里。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下乃 能知之,及其行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矣。」世 以為知言。
胡一桂
编辑按《元史胡一桂傳》:「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父方平。 一桂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於《易》。初,饒州德興沈貴 寶,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熹之《易》於黃榦,而一桂 之父方平及從貴寶、夢程學,嘗著《易學啟蒙通釋》。一 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熹氏源委之正。宋景定甲子, 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 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 義》《啟蒙翼傳》《朱子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並行於 世。
胡炳文
编辑按《元史胡一桂傳》:「一桂同郡胡炳文,字仲虎,亦以《易》 名家,作《易本義通釋》,而於朱熹所著《四書》,用力尤深。 餘干、饒魯之學,本出於朱熹,而其為說多與熹牴牾。 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辭異而理同者,合而一 之;辭同而指異者,析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蘊。東 南學者因其所自號稱雲峰先生。炳文嘗用薦者署 『明經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
黃澤
编辑按《元史黃澤傳》,「澤字楚望,其先長安人。唐末,舒藝知 資州內江縣,卒葬焉,子孫遂為資州人。宋初,延節為 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澤十一 世祖也。五世祖拂,與二兄播、揆同年登進士第,蜀人 榮之。父儀可,累舉不第,隨兄驥子官九江,蜀亂,不能 歸,因家焉。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好為」 苦思,屢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淵仰 高鑽堅論》。蜀人治經,必先古注疏,澤於名物度數,考 覈精審,而義理一宗程、朱,作《易》《春秋二經解》《二禮祭 祀述略》。大德中,江西行省相臣聞其名,授江州景星 書院山長,使食其祿以施教。又為山長於洪之東湖 書院,受學者益眾。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既而 屢夢見之,最後乃夢夫子手授所較六經,字畫如新, 由是深有感發,始悟所解經多徇舊說為非是。乃作 《思古吟》十章,極言聖人德容之盛,上達於文王周公。 秩滿即歸,閉門授徒以養親,不復言仕。嘗以為去聖 久遠,經籍殘闕,傳注家率多傅會,近世儒者又各以 才識求之,故議論雖「多,而經旨愈晦。必積誠研精,有 所悟入,然後可以窺見聖人之本真。」乃揭《六經》中疑 義千有餘條,以示學者。既乃盡悟失傳之旨,自言「每 於幽閒寂寞,顛沛流離,疾病無聊之際得之。及其久 也,則豁然無不貫通。自天地定位,人物未生已前,沿 而下之,凡邃古之初,萬化之原,載籍所不能具者,皆 昭若」發蒙,如示諸掌,然後由伏羲、神農、五帝、三王以 及春秋之末,皆若身在其閒而目擊其事者。於是《易》 《春秋》傳注之失,《詩》《書》未決之疑,《周禮》非聖人書之謗, 凡數十年苦思而未通者,皆渙然冰釋,各就條理。故 於《易》以明象為先,以因孔子之言,上求文王、周公之 意為主,而其機括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要》。《忘象辯》 《象略辯同。論》於《春秋》,以明書法為主。其大要則在考 覈《三傳》以求向上之功,而脈絡盡在《左傳》。作《三傳義 例考》,筆削本旨。又作《元年春王正月辯》《諸侯娶女立 子通,考》《魯隱公不書即位義》,《殷周諸侯禘祫考》《周廟 太廟單祭合食說》,作《丘甲辯》。凡如是者十餘通,以明 古今禮俗不同,見虛辭說經之無益,嘗言「學者必悟 經旨廢失之由,然後聖人本意可見。」若《易象》與《春秋》 書法廢失大略相似,苟通其一,則可觸機而悟矣。又 懼學者得於創聞,不復致思,故所著多引而不廢,乃 作《易學濫觴》《春秋指要》,示人以求端用力之方。其於 禮學,則謂鄭氏深而未完,王肅明而實淺,作《禮經復 古正言》。如王肅混郊丘廢五天帝,併崑崙、神州為一, 趙伯循言「王者禘其始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而 不及群廟之主」;胡宏《家學》不信《周禮》,以社為祭地之 類,皆引《經》以證其非。其辯釋諸經要旨,則有《六經補 注》;詆排百家異義,則取杜牧不當言而言之義,作《翼 經罪言》。近代覃思之學,推澤為第一。吳澄嘗觀其書, 以為平生所見明經士未有能及之者,謂人曰:「能言 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楚望真其人乎!」然澤雅自慎 重,未嘗輕與人言。李泂使過九江,請北面稱弟子,受 一經,且將經紀其家。澤謝曰:「以君之才,何《經》不可明, 然亦不過筆授其義而已。若余,則於艱苦之餘,乃能 有見。吾非邵子,不敢以二十年林下期君也。」泂歎息 而去。或問澤:「自閟如此,寧無不傳之懼?」澤曰:「《聖經》興 廢,上關天運,子以為區區人力所致耶?」澤家甚窶貧且年老,不復能教授。經歲大侵,家人采木實草根以 療飢,晏然曾不動其意,惟以聖人之心不明,而經學 失傳,若己有罪為大戚。至正六年卒,年八十七。其書 存於世者十二三,門人惟新安趙汸為高第,得其《春 秋》之學為多。
蕭㪺
编辑按《元史蕭㪺傳》:「㪺字惟斗,其先北海人。父仕秦中,遂 為奉元人。㪺性至孝,自為兒時,翹楚不凡,稍出為府 史上官,語不合,即引退,讀書南山者三十年。製一革 衣,由身半以下及臥輒倚其榻,玩誦不少置,於是博 極群書,天文、地理、律曆、算數靡不研究。」侯均謂:「元有 天下百年,惟蕭惟斗為識字人,學者及其門,受業者」 甚眾。嘗出,遇一婦人失金釵,道旁疑㪺拾之,謂曰:「殊 無他人,獨翁居後耳。」㪺令隨至門,取家釵以償其婦。 後得所遺釵,愧謝還之。鄉人有自城中暮歸者,遇寇 欲加害,詭言:「我蕭先生也。」寇驚愕釋去。世祖分藩在 秦,辟㪺與楊恭懿、韓擇侍秦邸。㪺以疾辭,授陝西儒 學提舉,不赴。省憲大臣即其家具宴為賀。使一從史 先詣㪺舍,㪺方汲水灌園,從史至,不知其為㪺也,使 飲其馬,即應之不拒。及冠帶迎賓,從史見㪺有懼色, 㪺殊不為意。後累授集賢直學士、國子司業,改集賢 侍讀學士,皆不赴。大德十一年拜太子右諭德,扶病 至京師。入覲,東宮,書《酒誥》為獻,以朝廷時尚酒故也。 尋以病力請去職。人問其故,則曰:「在禮,東宮東面,師 傅西面,此禮今可行乎?」俄除集賢學士、國子祭酒,依 前右諭德。疾作,固辭而歸,卒,年七十八,賜諡貞敏。㪺 制行甚高,真履實踐,其教人必自小學始。為文辭,立 意精深,言近而指遠,一以洙、泗為本,濂、洛、考亭為據, 關輔之士,翕然宗之,稱為一代醇儒。所著有《三禮說》 《小學標題駮論》《九州志》及《勤齋文集》行於世。
韓擇
编辑按《元史蕭㪺傳》:「『韓擇者,字從善,亦奉元人。天資超異, 信道不惑。其教學者,雖中歲以後,亦必使自《小學》等 書始。或疑為陵節勤苦,則曰人不知學,白首童心。且 童蒙所當知,而皓首不知可乎』?擇尤邃禮學,有質問 者,口講指畫無倦容。士大夫遊宦過秦中,必往見擇, 莫不虛往而實歸焉。世祖嘗召之赴京,疾不果行。其」 卒也,門人為服《緦麻》者百餘人。
同恕
编辑按《元史同恕傳》:「恕字寬甫,其先太原人。五世祖遷秦 中,遂為奉元人。祖昇。父繼先,博學能文。廉希憲宣撫 陝右,辟掌庫鑰。家世業儒,同居二百口,無閒言。恕安 靜端凝,羈丱如成人。從鄉先生學,日記數千言。年十 三,以書經魁鄉校。至元閒,朝廷始分六部,選名士為 吏屬,關陝以恕貢禮曹,辭不行。仁宗踐阼,即其家拜」 國子司業,階儒林郎,使。三召不起。陝西行臺侍御史 趙世延請即奉元置「魯齋書院」,中書奏恕領教事,制 可之。先後來學者殆千數。延祐設科,再主鄉試,人服 其公。六年,以奉議大夫、太子左贊善召入見,東宮賜 酒慰問,繼而獻書,歷陳古誼,盡開悟涵養之道。明年 春,英宗繼統,以疾歸。致和元年,拜集賢侍讀學士,以 老疾辭。恕之學,由程、朱上愬孔、孟,務貫浹事理,以利 於行,教人曲為開導,使得趣向之正。性整潔,平居雖 大暑不去冠帶。母張夫人卒,事異母如事所生。父喪, 哀毀,致目疾,時祀齋肅詳至。嘗曰:「養生有不備,事猶 可復;追遠有不誠,是誣神也。可逭罪乎?」與人交,雖外 無適莫,而中有繩尺。里人借騾而死,償其直不受,曰: 「物之數也,何以償為?」家無儋石之儲,而聚書數萬卷, 扁所居曰矩庵。時蕭㪺居南山下,亦以道高當世,入 城府必主恕家,士論稱之曰「蕭同恕。」自京還家居十 三年,縉紳望之若景星麟鳳,鄉里稱為先生而不姓。 至順二年卒,年七十八。制贈翰林直學士,封京兆郡 侯,諡《文貞》。
同居仁
编辑按《元史同恕傳》:「恕弟子第五居仁,字士安。幼師蕭㪺, 弱冠從恕受學,博通經史,躬率子弟致力農畝,而學 徒滿門。其宏度雅量,能容人所不能容。嘗行田閒,遇 有竊其桑者,居仁輒避之。鄉里高其行義,率多化服, 作字必楷正,遊其門者,不惟學明而行加修焉。卒之 日,門人相與議易名之禮,私諡之曰『靜安先生』。」
安熙
编辑按《元史安熙傳》,「熙字敬仲,真定槁城人。祖滔、父松,皆 以學行淑其鄉人。熙既承其家學,及聞保定劉因之 學,心向慕焉。熙家與因所居相去數百里,因亦聞熙 力於為己之學,深許與之。熙方將造其門,而因已歿, 乃從因門人烏叔備問其緒說。蓋自因得宋儒朱熹 之書,即尊信力行之,故其教人必尊朱氏。然因之為」 人高明堅勇,其進莫遏。熙則簡靜和易,務為下學之 功。其《告先聖文》有曰:「追憶舊聞,卒究前業,灑掃應對, 謹行信言,餘力學文,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發軔聖途, 以存諸心,以行諸己,以及於物,以化於鄉。」其用功平實切密,可謂善學朱氏者。熙遭時承平,不屑仕進,家 居教授垂數十年,四方之來學者多所成就。既歿,鄉 人為立祠於槁城之西筦鎮。其門人蘇天爵為輯其 遺文,而虞集序之曰:「使熙得見劉氏,廓之以高明,厲 之以奮發,則劉氏之學當益昌大於時矣。」
胡長孺
编辑按《元史胡長孺傳》:「長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當唐之 季,其先自天台來徙。宋南渡後,以進士科發身者十 人,持節分符,先後相望。曾祖栗,欽州司法參軍,脫略 豪雋,輕貲急施,人以鄭莊稱之。祖巖起,嘉定甲戌進 士,知福州閩縣事。卓行危論,奇文瑰句,端平、嘉定閒, 士大夫皆自以為不可。及其在江西幕府,平贛州之」 難,於指顧之頃,全活數十萬人。父居仁,淳祐丁未進 士,知台州軍州事,文辭政事,亦絕出於四方,至長孺, 其學益大振。《九經》諸史,下逮百氏,名墨縱橫,旁行敷 落,律令章程,無不包羅而揆序之。咸淳中,外舅徐道 隆為荊湖、四川宣撫參議官,長孺從之入蜀,銓試第 一名,授迪功郎,監重慶府酒務。俄用制置使朱祀孫 之辟,兼總領湖廣軍馬錢糧所僉廳,與高彭、李湜、梅 應春等,號「南中八士。」已而復拜福寧州倅之命。會宋 亡,退棲永康山中。至元二十五年,詔下求賢,有司強 起之。至京師,待詔集賢院。既而召見內殿,拜集賢修 撰,與宰相議不合,改教授揚州。元貞元年,移建昌,適 錄事闕官,檄長孺攝之。程文海方貴顯,其家氣燄薰 灼,即違法,人不敢呵問。其樹外門侵官道,長孺亟命 撤之。至大元年,轉台州路寧海縣主簿,階將仕佐郎。 大德丁未,浙東大侵,戊申復無麥,民相枕死。宣慰同 知脫歡察議行振荒之令,斂富人錢一百五十萬給 之。至縣,以餘錢二十五萬屬長孺藏去,乃行旁州。長 孺察其有乾沒意,悉散於民。閱月再至,索其錢,長孺 抱成案進曰:「錢在是矣。」脫歡察怒曰:「汝膽如山耶,何 所受命,而敢無忌若此?」長孺曰:「民一日不食,當有死 者,誠不及以聞,然官書具在,可徵也。」脫歡察雖怒,不 敢問。新有銅巖,惡少年徂伺其間,恆出鈔,道為過客 患,官不能禁。長孺偽衣商人服,令蒼頭負貨以從,陰 戒騶卒十人躡其後。長孺至巖中,人突出要之,長孺 方遜辭以謝,騶卒俄集,皆成擒,俾盡通其黨,寘於法。 夜行無虞,民荷溺器糞田,偶觸軍卒衣,卒抶傷民,且 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來訴,長孺陽怒其誣,械於 市。俾左右潛偵之,向抶者過焉,戟手稱快,執詣所隸, 杖而償其器。群嫗聚浮屠庵,誦佛書為禳祈,一嫗失 其衣,適長孺出鄉,嫗訟之。長孺以牟麥寘群嫗合掌 中,命繞佛誦書如初。長孺閉目叩齒,作集神狀,且曰: 「吾使神監之矣。」盜衣者行數周,麥當芽。一嫗屢開掌 視長孺,指縛之,還所竊衣。長孺白事帥府歸,吏言有 姦事,屢問弗伏者,長孺曰:「此易易爾。」夜伏吏案下,黎 明出姦者,訊之,辭愈堅。長孺佯謂令長曰:「頗聞國家 有詔,盍迎之。」叱隸卒縛姦者,東西楹空縣而出,庭無 一人。姦者相謂曰:「事至此,死亦無承行,將自解矣。」語 畢,案下,吏嚾而出,姦者驚,咸叩頭服罪。永嘉民有弟 質珠步搖於兄者,贖焉。兄妻愛之,紿以亡於盜,屢訟 不獲,直往告長孺,長孺曰:「爾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幾, 治盜,長孺嗾盜誣兄受步搖為贓,逮兄赴官,力辨數 弗置。長孺曰:「爾家信有是,何謂誣耶?」兄倉皇曰:「有,固 有之,乃弟所質者。」趣持至驗之,呼其弟示曰:「得非爾 家物乎?」弟曰:「然。」遂歸焉。其行事多類此,不能盡載。延 祐元年,轉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長山場鹽司丞,階將 仕郎。未上,以病辭,不復仕,隱杭之虎林山以終。長孺 初師青田余學古,學古師王夢松,夢松亦青田人。傳 龍泉葉味道之學,味道則朱熹弟子也。淵源既正,長 孺益行四方,訪求其旨趣,始信涵養用敬為最切,默 存靜觀,超然自得,故其為人光明宏偉,專務明本心 之學,慨然以《孟子》自許,唯恐斯道之失其傳,誘引不 倦,一時學者慕之,有如飢渴之於飲食。方嶽大臣與 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繹經義,環聽者數百人。長孺 為言:「人雖最靈,與物同產,初無二本。」皆躍躍然興起, 至有太息者。為辭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發其和平 之音,海內來求者,如購拱璧。碑版焜煌,照耀四裔。苟 非其人,雖一金易一字,毅然不與。鄉闈取士,屢司文 衡,貴實賤華,文風為之一變。晚寓武林,病喘上氣者 頗久。一旦,具酒食與比鄰別,云將反故鄉。門人有識 其微意者,問曰:「先生精神不衰,何為遽欲觀化乎?」長 孺曰:「精神與死生初無相涉也。」就寢至夜半,喘忽止。 其子駒排戶視之,則正衣冠坐逝矣。年七十五。所著 書有《瓦缶編》《南昌集》《寧海漫抄》《顏樂齋槁》行于世。
熊朋來
编辑按《元史熊朋來傳》:「朋來字與可,豫章人。宋咸淳甲戌, 登進士第第四人,授從仕郎,寶慶府簽書判官廳公 事,未上而宋亡。世祖初得江南,盡求宋之遺士而用 之,尤重進士,以故相留夢炎為尚書,召甲戌狀元王 龍澤為江南行臺監察御史。朋來、龍澤榜下進士,而聲名不在龍澤下。然不肯表襮苟進,隱處州里間,生」 徒受學者常百數十人。取朱子《小學》書,提其要領以 示之,學者家傳其書幾遍天下。豫章為江西會府,行 中書省提刑按察司皆在焉。凡居是官者,多朝廷名 公卿,皆以賓禮延見。廉希憲之子惇為參知政事,以 師禮事朋來,終身稱門人。劉宣為提刑按察使,尤加 禮敬。朋來和而不肆,介而不狷,與群賢講論經義無 虛日,儒者咸倚以為重焉。會朝廷遣治書侍御史王 構銓外選于江西,于是參政徐琰、李世安列薦朋來 為閩海提舉儒學官,使者報聞,而朝廷以東南儒學 之士,唯福建廬陵最盛,特起朋來連為兩郡教授。所 至「考古篆籀文字,調律呂,協歌詩,以興雅樂,制器定 辭,必則古式,學者化焉。」既滿考,以常格調建安縣主 簿,不赴。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朋來視之,漠如也。四 方學者因其所自號稱為天慵先生。每燕居,鼓瑟而 歌以自樂。嘗著《瑟賦》二篇,學者爭傳誦之,門人歸之 者日盛,旁近舍皆滿,至不能容。朋來懇懇為說經旨 文義,老益不倦,得其所指授者,多為聞人。延祐初,詔 以進士科取士。時科舉廢已久,有司咸不知其典故, 以不稱明詔為懼。行省官主其事者,諮問于朋來,動 中軌度,因以申請,四方得遵用之。及請為考試官,則 曰:「應試者十九及吾門,不可。」其後江浙、湖廣皆卑詞 致禮,請為主文,朋來屢往應之。及對大廷,其所選士 居天下三之一焉。初,朋來以《周禮》首薦鄉郡。而元制 《周官》不與設科,治《戴記》者又鮮,朋來屢以為言。蓋朋 來之學,諸經中《三禮》尤深,是以當世言禮樂者咸推 宗之。至治中,英宗始采用古禮,親御袞冕祠太廟,銳 意于制禮作樂之事。翰林學士元明善颺言于朝,以 朋來為薦,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朋來動止有常,喜 怒不形于色。接賓客,人人各自以得其意。有《家集》三 十卷,其大者明乎禮樂之事,關于世教。其餘若天文、 地理、方技、名物、度數,靡不精究。
董朴
编辑按《元史董朴傳》:「朴字太初,順德人。自幼強記。比冠,師 事樂舜咨、劉道濟,幡然有求道之志。至元十六年,用 提刑按察使薦,起家為陝西知法官。未幾,以親老歸 養。尋召為太史院主事,復辭不赴。皇慶初,朴年已踰 八十,詔以翰林修撰致仕。延祐三年,無疾而終,年八 十有五。朴所為學,自六經及孔、孟微言,與凡先儒所」 以開端闡幽者,莫不研極其旨而會通之,故其心所 自得,往往有融貫之妙。其事親孝,與人交,智愚貴賤, 一待以誠。或有犯之者,夷然不與之校。中山王結曰: 「朴之學,造詣既深,充養交至,其為人,清而通,和而介, 君子人也。」朴家近龍岡,學者因稱之曰龍岡先生云。
韓性
编辑按《元史韓性傳》:「性字明善,紹興人。其先家安陽,宋司 徒兼侍中魏忠獻王琦其八世祖也。高祖左司郎中 膺冑扈從南渡,家於越。性天資警敏,七歲讀書,數行 俱下,日記萬言。九歲通《小戴禮》,作大義,操筆立就,文 意蒼古,老生宿學皆稱異焉。及長,博綜群籍,自經史 至諸子百氏,靡不極其津涯,究其根柢。而於儒先性」 理之說,尤深造其閫域。其為文辭,博達儁偉,變化不 測,自成一家。言四方學者受業其門,戶外之屨,至無 所容。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學者多以文法為請。性 語之曰:「今之貢舉,悉本朱熹私議,為貢舉之文,不知 朱氏之學可乎?《四書》《六經》千載不傳之學,自程氏至 朱氏,發明無餘蘊矣,顧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 之場屋,直其末事,豈有他法哉?凡經其口授指畫,不 為甚高論,而義理自勝,不期文之工而不能不工,以 應有司之求,亦未始不合其繩尺也。士有一善,必為 之,延譽不已,及辨析是非,則毅然有不可犯之色。性 出無輿馬僕御,所過負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 至於童穉廝役,咸稱之曰韓先生。韓先生云,憲府嘗 舉為教官,謝曰:「幸有先人之敝廬可庇風雨,薄田可 具饘粥,讀書砥行,無愧古人足矣,祿仕非所願也。」受 而不赴。暮年愈自韜晦,然未嘗忘情於斯世。郡之良 二千石,政事有所未達,輒往咨訪。性從容開導,洞中 肯綮,裨益者多。天曆中,趙世延以性名上聞,後十年, 門人李齊為南臺監察御史,力舉其行義,而性已卒 矣,年七十有六。卒後,南臺御史中丞月魯不花嘗學 於性,言性法當得諡,朝廷賜諡「莊節先生。」
吳師道
编辑按《元史吳師道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自羈丱 知學,即善記覽,工詞章,才思涌溢,發為歌詩,清麗俊 逸。弱冠因讀宋儒真德秀遺書,乃幡然有志於為己 之學,刮摩淬礪,日長月益。嘗以持敬致和之說質於 同郡許謙,謙復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心志益廣, 造履益深,大抵務在發揮義理,而以闢異端為先務。」 登至治元年進士第,授高郵縣丞。明達文法,吏不敢 欺。再調寧國路錄事。會歲大旱,飢民仰食於官者三 十三萬口,師道勸大家得粟三萬七千六百石,以賑飢民。又言於部使者,轉聞於朝,得粟四萬石、鈔三萬 八千四百錠,賑之,三十餘萬人賴以存活。遷池州建 德縣尹。郡學有田七百畝,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 德俾師道究治之,即為按其圖籍,悉以歸於學。建德 素少茶,而榷稅尢重,民以為病,即為極言於所司,榷 稅為減。中書左丞呂思誠、侍御史孔思立列薦之,召 為國子助教,尋陞博士。其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 許衡之成法,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得師。丁內憂而 歸,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終於家。
陸文圭
编辑按《元史陸文圭傳》:「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而穎悟,讀 書過目成誦,終身不忘,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 律曆、醫藥、算數之學。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 中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之曰『牆東先生。延祐 設科,有司強之就試,凡一再中鄉舉。文圭為文,融會 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 廷數遣使馳幣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周仁榮
编辑按《元史周仁榮傳》:「仁榮字本心,台州臨海人。父敬孫, 宋太學生。初,金華王柏以朱熹之學主台之上蔡書 院,敬孫與同郡楊玨、陳天瑞、車若水、黃超然、朱致中、 薛松年師事之,受性理之旨。敬孫嘗著《易象占》《尚書 補遺》《春秋類例》,仁榮承其家學,又師玨天瑞,治《易》《禮》 《春秋》,而工為文章,用薦者署美化書院山長。美化在」 處州萬山中,人鮮知學。仁榮舉行《鄉飲酒禮》,士俗為 變。後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先生」,不以吏遇之。 泰定初,召拜國子博士,遷翰林修撰,陞集賢待制。奉 旨代祀嶽瀆,至會稽,以疾作,不復還朝。卒年六十有 一。其所教弟子,多為名人。
伯顏
编辑按《元史伯顏傳》:「伯顏,一名師聖,字宗道,哈剌魯氏,隸 軍籍,蒙古萬戶府,世居開州濮陽縣。伯顏生三歲,常 以指畫地,或三或六,若為卦者。六歲,從里儒授《孝經》 《論語》,即成誦。早喪父,其兄曲出買經傳等書以資之, 日夜誦不輟。稍長,受業宋進士建安黃坦,坦曰:『此子 穎悟過人,非諸生可比』。因命以顏為氏,且名而字之」 焉。久之,坦辭曰:「余不能為爾師,群經有《朱子說》具在, 歸而求之可也。」伯顏自弱冠即以斯文為己任,其於 大經大法,粲然有睹,而心所自得,每出於言意之表。 鄉之學者來相質難,隨問隨辨,咸解其惑。於是中原 之士,聞而從遊者日益眾。至正四年,以隱士徵至京 師,授翰林待制,預修《金史》。既畢,辭歸。已而復起為江 西廉訪僉事,數月以病免。及還,四方之來學者至千 餘人。蓋其為學,專事講解,而務真知力踐,不屑事舉 子詞章,而必期措諸實用。士出其門,不問知其為伯 顏氏學者。至於異端之徒,亦往往棄其學而學焉。十 八年,河南賊蔓延河北,伯顏言於省臣,將結其鄉民 為什伍以自保,而賊兵大至,伯顏乃渡漳北行,邦人 從之者數十萬家。至磁與賊遇,賊知伯顏名士,生劫 之以見賊,將誘以富貴,伯顏罵不屈,引領受刃,與妻 子俱死之,年六十有四。既死,人或剖其腹,見其心數 孔,曰:「古稱聖人心有七竅,此非賢士乎?」乃納心其腹 中,覆牆而揜之。有司上其事,贈奉議大夫、僉太常禮 儀院事,諡文節。《太常諡議》曰:「以城守論之,伯顏無城 守之責而死,可與江州守李黼一律;以風紀論之,伯 顏無在官之責而死,可與西臺御史張桓並駕。以平 生有用之學,成臨義不奪之節,乃古之所謂君子人 者。」時以為確論。
范準
编辑按《休寧縣志》:「范準,字平仲,汊口人。幼恂恂孝友,性敏 善記。甫弱冠,讀諸經史百氏之書殆盡,復念明經應 世,未足稱儒者,於是力求聖賢之學,師事朱楓林、趙 東山、汪蓉峰三先生。至正壬辰,紅巾寇起,束書從楓 林避地石門者三年。丙申,郡邑大亂,喟然歎曰:『族祖 求邇翁與程徽菴以道鳴於宋,吾當繼其後』。遂絕意」 當世,耑求身心,至忘寢食。雖俯仰之資愈困,處之泰 然,非其道一介不取。日以講學為業,游於閩,從學者 益眾。及歸隱雲溪,葺東山詩文,併訂《春秋集傳》,廣行 之。洪武戊午,以明經舉本邑訓導。辛酉,召為葭川吳 堡令。開設舊治,安復流傭,乃興學校,清苦自甘,洞民 化服。諸大吏多士咸頌為有用。道學乙丑擢工部主 事,逾月卒於官,年四十八,無以為殮,久之始得歸葬。 平仲為文,弘議闊論,發明孔、孟之旨。嘗曰:「孝弟忠信, 為學之本,記誦詞章之習,抑末耳。」著有《虀甕稿》《西游 率稿》《謬稿》《塞白稿》《何陋軒稿》《宗譜》等書行於世。
左繼樗
编辑按《涇縣志》:「左繼樗,字芳遠,天資茂實,穎悟絕倫。年十 三能賦詩。既長,以博學明經授安慶路教授。雅不喜 浮奢靡麗事,接人待物,一於和悅。每讀康節《擊壤集》 曰:『人不看《擊壤集》,則心不通大』。未幾陞錢塘令,固辭 不獲,乃赴任。未經旬日,竟辭疾歸。宅旁更築精舍,扁曰『隱齋』。終日危坐,不動聲色,以易義、詩書、性理、文集」 自娛。每與諸邑友推究性命之學,卑以自牧,未嘗以 賢知。先人嘗語其子曰:「顏子樂聖人之樂,何道也?孟 子養浩然之氣,何氣也?」故論者稱理學名家,必首歸 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