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53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五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五十三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五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五十三卷目錄

 頌部總論

  卜子夏詩大序

  詩含神霧

  王充論衡須頌篇

  摯虞文章流別論

  劉勰文心雕龍頌贊 封禪附

  王應麟辭學指南

  吳訥文章辯體

  徐師曾文體明辯

 頌部藝文

  上四巡頌表        漢崔駰

  平吳頌序         晉張載

  上大法頌表       梁簡文帝

  上南郊頌表         同前

  答元圃園講頌令   昭明太子蕭統

  上拜南郊頌表       唐王勃

  上九成宮頌表        前人

  上李常伯啟         前人

  上皇甫常伯啟        前人

  進神鳳頌表        陳子昂

  進洛圖頌表         崔融

  進東嶽朝覲頌表       蘇頲

  進孝烏頌表         楊譚

  跋東坡桂酒頌      宋陳傅良

  跋御書所進嘉邸生辰詩    前人

  前題            樓鑰

 頌部紀事

 頌部雜錄

文學典第一百五十三卷

頌部總論 编辑

卜子夏詩大序 编辑

《頌》
编辑

《詩》有六義,六曰「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 於神明者也。

詩含神霧 编辑

《頌》
编辑

《頌》者,王道太平,功成治定而作也。

王充論衡 编辑

《須頌篇》
编辑

「古之帝王建鴻德者,須鴻筆之臣。褒頌紀載,鴻德乃 彰,萬世乃聞。」問:「說者欽明文思以下,誰所言也?」 曰:「篇 家也。」篇家誰也?孔子也。「然則孔子,鴻筆之人也,自衛 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也。鴻筆之奮,葢斯時 也。」或說《尚書》曰:「尚者,上也,上所為,下所書也。下者誰 也?」曰:「臣子也。」「然則臣子書,上所為矣。」問:「儒者禮言制, 樂言作,何也?」曰:「禮者上所制,故曰制;樂者下所作,故 曰作。天下太平,頌聲作。」方今天下太平矣,頌詩樂聲 可以作,未?傳者不知也,故曰拘儒。衛孔悝之鼎銘,周 臣勸行。孝宣皇帝稱潁川太守黃霸有治狀,賜金百 斤,漢臣勉政。夫以人主頌稱臣子,臣子當褒君父,於 義較矣。虞氏天下太平,夔歌舜德,宣「王惠周,詩頌其 行;召伯述職,周歌《棠樹》。」是故《周頌》三十一,殷頌五,魯 頌四,凡頌四十篇,詩人所以嘉上也。由此言之,臣子 當頌明矣。儒者謂「漢無聖帝,治化未太平」,《宣漢》之篇, 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恢國》之篇,極論漢德非常, 實然乃在百代之上。表德頌功,宣褒主上,詩之頌言, 右臣之典也。舍其家而觀他人之室,忽其父而稱異 人之翁,未為德也。漢,今天下之家也;先帝,今上民臣 之翁也。夫曉主德而頌其美,識國奇而恢其功,孰與 疑暗不能也?孔子稱:大哉堯之為君也!惟天為大,惟 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或年五十,擊壤於塗。或 曰:「大哉,堯之德也。」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堯何等力?孔子乃言:「大哉堯之 德」者,乃知堯者也。涉聖世不知聖主,是則盲者不能 別青黃也;知聖主不能頌,是則喑者不能言是非也。 然則方今盲喑之儒,與唐擊壤之民,同一才矣。夫孔 子及唐人言「大哉」者,知堯德蓋堯盛也。擊壤之民云 「堯何等力」,是不知堯德也。夜舉燈燭,光耀「所及,可得 度也。日照天下,遠近廣狹,難得量也。浮於淮、濟,皆知 曲折;入東海者,不曉南北。故夫廣大從橫難數,極深 揭厲難測。漢德酆廣,日光海外也。知者知之,不知者 不知漢盛也。」漢家著書,多上及殷周,諸子並作,皆論 他事,無褒頌之言,《論衡》有之。又《詩》頌,國名。《周頌》與杜撫固所上《漢頌》,相依類也。宣帝之時畫圖,漢列士或 不在於畫上者,子孫恥之。何則?父祖不賢,故不畫圖 也。夫頌言非徒畫文也,如千世之後,讀經書不見漢 美,後世怪之。故夫古之通經之臣,紀主令功,記於竹 帛;頌上令德,刻於鼎銘。文人涉世,以此自勉。漢德不 及六代,論者不德之故也。地有丘洿,故有高平,或以 钁插平而夷之,為平地矣。世見五帝三王為經書,漢 事不載,則謂五三優於漢矣。或以論為钁插,損五三, 少豐滿。漢家之下,豈徒並為平哉?漢將為丘,五三轉 為洿矣。湖池非一,廣狹同也。樹竿測之,深淺可度。漢 與百代,俱為主也。實而論之,優劣可見。故不樹長竿, 不知深淺之度;無論衡之論,不知優劣之實。漢在百 代之末,上與百代料德湖池,相與比也。無鴻筆之論, 不免庸庸之名,論好稱古而毀今,恐漢將在百代之 下,豈徒同哉!諡者,行之跡也。諡之美者,成、宣也。惡者, 靈、厲也。成湯遭旱,周宣亦然。然而成湯加成、宣王,言 宣無妄之災,不能虧政,臣子累諡,不失實也。由斯以 論堯,堯亦美諡也。時亦有洪水,百姓不安,猶言堯者 得實考也。夫一字之諡,尚猶明主,況千言之論,萬文 之頌哉?船車載人,孰與其徒多也?素車朴船,孰與加 漆采畫也?然則鴻筆之人,國之船車采畫也。農無彊 夫,穀粟不登;國無彊文,德闇不彰,漢德不休,亂在百 代之間,彊筆之儒,不著載也。高祖以來,著書非不講 論,漢司馬長卿為《封禪書》,文約不具。司馬子長紀黃 帝以至孝武,揚子雲錄宣帝以至哀、平,陳平仲紀光 武,班孟堅頌孝明,漢家功德,頗可觀見。今上即命,未 有褒載。論衡之人,為此畢精,故有齊世宣漢,恢國驗 符。龍無雲雨,不能參天。鴻筆之人,國之雲雨也,載國 德於傳書之上,宣昭名於萬世之後。厥高非徒參天 也;城牆之土,平地之壤也。人加築蹈之力,樹立臨池。 國之功德,崇於城牆;文人之筆,勁於築蹈。聖主德盛 功立,莫不褒頌紀載,奚得傳馳,流去無疆乎?人有高 行,或譽得其實,或欲稱之不能言,或謂不善不肯陳。 一斷此三者,孰者為賢?五三之際,於斯為盛。孝明之 時,眾瑞並至,百官臣子,不為少矣。惟班固之徒,稱頌 國德,可謂譽得其實矣。頌文譎以奇,彰漢德於百代, 使帝明如日月,孰與不能言?言之不美?善哉!秦始皇 東南遊,升會稽山,李斯刻石,紀頌帝德。至瑯琊亦然。 秦無道之國,刻石文世,觀讀之者,見堯舜之美。由此 言之,須頌明矣。當今非無李斯之才也,無從升會稽 歷瑯琊之階也。絃歌為《妙異》之曲,坐者不曰善,絃歌 之人必怠不精。何則?妙異難為,觀者不知善也。聖國 揚《妙異》之政,眾臣不頌,將順其美,安得所施哉?今方 板之書在竹帛,無主名,所從生出,見者忽然不卸服 也。如題曰《甲甲某子之方》,若言已驗,嘗試人爭刻寫 以為珍祕。上書於國,記奏於郡,譽薦士吏,稱述行能, 章下記出士吏賢妙。何則?章表其行,記明其才也。國 德溢熾,莫有宣褒,使聖國大漢有庸庸之名,咎在俗 儒,不實論也。古今聖王不絕,其符瑞亦宜累屬。符瑞 之出,不同於前,或時已有,世無以知,故有講瑞。俗儒 好長古而短今,言瑞則渥前而薄後,是應變而定之, 漢不為少。漢有實事,儒者不稱,古有虛美,誠心然之, 信久遠之偽,忽近今之實,斯蓋三增九虛,所以成也。 能聖實聖,所以興也。儒者稱聖過實,稽合於漢,漢不 能及,非不能及儒者之說,使難及也。實而論之,漢更 難及。穀熟歲平,聖主因緣,以立功化,故《治期》之篇,為 漢激發。治有期,亂有時,能以亂為治者,優優者有之。 建初孟年,無妄氣至,聖世之期也,皇帝執德,救備其 災,故順鼓明雩,為漢應變,是故災變之至,或在聖世。 時旱禍湛,為漢論災,是故《春秋》為漢制法,《論衡》為漢 平說。從門應庭,聽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闚室, 百不失一。論衡之人,在古荒流之地,其遠非徒門庭 也。日刻徑重千里,人不謂之廣者,遠也;朢夜甚雨,月 光不暗,人「不睹。」曜者,隱也,聖者垂日月之明,處在中 州,隱於百里。遙聞傳授不實,形耀不實,難論得詔書 到,計吏至,乃聞聖政。是以褒功失丘山之積,頌德遺 膏腴之美,使至臺閣之下,蹈班賈之跡,論功德之實, 不失毫釐之微。武王封比干之墓,孔子顯三累之行, 大漢之德,非直比干、三累也。道立國表,路出其下。望 《國表》者,昭然知路。漢德明著,莫立邦表之言,故浩廣 之德未光於世也。

摯虞文章流別論 编辑

《頌》
编辑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倫之敘,窮理盡性,以 究萬物之宜者也。」王澤流而詩作,功成臻而頌興,德 勳立而銘著,嘉美終而誄集,祝史陳辭,官箴王闕。《周 禮》,「太師掌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言 一國之事,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 之風,謂之雅。頌者,美盛德之形容;賦者,敷陳之稱也; 比者,喻類之言也;興者,有感之辭也。」後世之為詩者 多矣,其功德者謂之頌,其餘則總謂之「詩。」頌,詩之美者也。古者聖帝明王,功成治定,而頌聲興,於是史錄 其篇,工歌其章,以奏於宗廟,告於鬼神。故頌之所美 者,聖王之德也,則以為律呂,或以頌形,或以頌聲,其 細也,甚非古頌之意。昔班固為《安豐戴侯頌》,史岑為 《出師頌》《和熹鄧后頌》,與《魯頌》體意相類,而文辭之異, 古今之變也。揚雄《趙充國頌》,頌而似雅;傅毅《顯宗頌》, 文與《周頌》相似,而雜以風雅之意。若馬融《廣成》《上林》 之屬,純為今賦之體,而謂之「頌」,失之遠矣。

劉勰文心雕龍 编辑

《頌讚》
编辑

四始之至,頌居其極。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 容也。昔帝嚳之世,咸、墨為頌,以歌《九韶》,自商以下,文 理允備。夫化偃一國謂之「風」,風正四方謂之「雅」,容告 神明謂之「頌」,風雅序人,事兼變正,頌主告神,義必純 美。魯國以公旦次編,商人以前王追錄,斯乃宗廟之 正歌,非燕饗之常詠也。《時邁》一篇,周公所製,哲人之 頌,規式存焉。夫民各有心,勿壅唯口。晉輿之稱原田, 魯民之刺裘鞸,直言不詠,短辭以諷,丘明、子高,並諜 為誦。斯則野誦之變體,浸被乎人事矣。及《三閭》《橘頌》, 情采芬芳,比類寓意,又覃及細物矣。至於秦政刻文, 爰頌其德;漢之惠景,亦有述容,沿世並作,相繼於時 矣。若夫子雲之表充國,孟堅之序戴侯,仲武之美顯 宗,史岑之述熹后,或擬《清廟》,或範駉那,雖淺深不同, 詳略各異,其褒德顯容,典章一也。至於班、傅之「北征、 西逝」,變為序引,豈不褒過而謬體哉?馬融之「《廣成》《上 林》,雅而似賦」,何弄文而失質乎?又崔瑗《文學》,蔡邕樊 渠,並致美於序而簡約乎篇。摯虞品藻,頗為精覈。至 云「雜以風雅,而不變」旨趣,徒張虛論,有似黃白之偽 說矣。及魏晉辨頌,鮮有出轍。陳思所綴,以《皇子》為標; 陸機積篇,惟《功臣》最顯。其褒貶雜居,固末代之訛體 也。原夫頌惟典雅,辭必清鑠。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 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戒之域。揄揚以發藻,汪洋 以樹儀,唯纖曲巧致,與情而變。其大體所底,如斯而 已。讚者,明也。昔虞舜之祀,樂正重讚,蓋唱發之辭也。 及益贊於禹,伊陟贊於巫咸,並颺言以明事,嗟嘆以 助辭也。故漢置鴻臚,以唱拜為贊,即古之遺語也。至 相如屬筆,始贊荊軻;及遷史固書,託贊褒貶,約文以 總錄,頌體以論辭。又紀傳後評,亦同其名。而仲治《流 別》,謬稱為述,失之遠矣。及景純注雅,動植「讚之,義兼 美惡,亦猶頌之變耳。然其為義,事生獎嘆,所以古來 篇體,促而不曠,必結言於四字之句,盤桓乎數韻之 辭,約舉以盡情,昭灼以述義,此其體也。發源雖遠,而 致用葢寡,大抵所歸,其頌家之細條乎?贊曰:『容體底 頌,勳業垂讚,鏤影摛文,聲理有爛。年積逾遠,音徽如 旦,降及品物,炫辭作翫』。」

《封禪》
编辑

夫正位北辰,嚮明南面,所以運天樞,毓黎獻者,何嘗 不經道緯德,以勒皇蹟者哉?《錄圖》曰:「潬潬噅噅,棼棼 雉雉,萬物盡化。」言至德所被也。《丹書》曰:「義勝欲則從, 欲勝義則凶」,戒慎之至也。則戒慎以崇其德,至德以 凝其化,七十有二君,所以封禪矣。昔黃帝神靈,克膺 鴻瑞,勒功喬岳,鑄鼎荊山,大舜巡岳,顯乎《虞典》。成康 封禪,聞之《樂緯》。及齊桓之霸,爰窺王跡,夷吾譎陳,距 以怪物。固知玉牒金鏤,專在帝皇也。然則西鶼、東鰈、 南茅、北黍空談,非徵勳德而已。是史遷八書,明述封 禪者,固禋祀之殊禮,名號之祕祝,祀天之壯觀矣。秦 始皇銘岱文,自李斯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疏而能 壯,亦彼時之絕采也。鋪觀兩漢隆盛,孝武禪號於肅 然,光武巡封於梁父,誄德銘勳,乃鴻筆耳。觀相如《封 禪》,蔚為唱首,爾其表權輿,序皇王,炳元符,鏡鴻業,驅 前古於當今之下,騰休明於列聖之上,歌之以禎瑞, 讚之以介丘,絕筆茲文,固《惟新》之作也。及光武勒碑, 則文自張純,首引典謨,末同祝辭,引鉤讖,敘離合,計 武功,述文德,事覈理「舉,華不足而實有餘矣。」凡此二 家,並岱宗實跡也。及揚雄《劇秦》,班固《典引》,事非鐫石, 而體因紀禪。觀《劇秦》為文,影寫長卿,詭言遯辭,故兼 包神怪。然骨掣靡密,辭貫圓通,自稱極思,無遺力矣。 《典引》所序,雅有懿乎?歷鑒前作,能執厥中,其致義會 文,斐然餘巧,故稱《封禪》麗而不典,《劇秦》典而不實。豈 非追觀易為明,循勢易為力歟?至於邯鄲受命,攀響 前聲,風末力寡,輯韻成頌,雖文理頗序,而不能奮飛。 陳思、魏德,假論客主,問答迂緩,且已千言,勞深勣寡, 飈燄缺焉。茲文為用,蓋一代之典章也。構位之始,宜 明大體,樹骨於訓典之區,選言於宏富之路,使意古 而不晦於深,文今而不墜於淺,義吐光芒,辭成廉鍔, 則為偉矣。雖復道極數殫,終然相襲,而日新其采者, 必超前轍焉。贊曰:「封勒帝勣,對越天休。逖聽高岳,聲 英克彪。樹石九旻,泥金八幽。鴻律蟠采,如龍如虯。」

王應麟辭學指南 编辑

《頌》
编辑

「詩有六義,六曰頌。」《莊子》曰:「黃帝張《咸池》之樂,有猋氏為頌。」《文心雕龍》曰:「帝嚳之世,咸墨為頌,以歌《九韶》。商 周及魯皆有頌,所以游揚德業,褒讚成功。」隋杜正元 舉秀才,擬《聖主得賢臣頌》。唐開元十一年,進士試《黃 龍頌》;十五年,試《積翠宮甘露頌》。宋朝淳化三年,楊億 於學士院試舒州,進《甘露頌》,遂賜及第。則試頌尚矣。 《宋書》曰:「鮑照為《河清頌》,其序甚工。」頌詩有序,亦不可 略也。有終篇同韻者,如《元和聖德詩》;有四句換韻者, 如《平淮西碑》、箴、銘、贊倣此。

吳訥文章辯體 编辑

《頌》
编辑

《詩大序》曰:「詩有六義,六曰頌。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 告神明者也。」嘗考《莊子·天運篇》稱:「黃帝張《咸池》之樂, 猋氏為頌」,斯葢寓言爾。故頌之名,實出於詩。若商之 《那》、周之《清廟》諸什,皆以告神,為頌體之正。至如《魯頌》 之《駉》《駜》等篇,則當時用以祝頌僖公,為頌之變。故胡 氏有曰:「後世文人獻頌,特效《魯頌》而已。」《文心雕龍》云: 「頌須鋪張揚厲,而以典雅豐縟為貴。敷寫似賦,而不 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乎規諫之域。諒哉!」

徐師曾文體明辯 编辑

《頌》
编辑

按:《詩》有六義,其六曰頌。頌者,容也,美盛德之形容,以 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若商之《那》、周之《清廟》諸什,皆 以告神,乃頌之正體也。至於《魯頌駉、駜》等篇,則用以 頌僖公,而頌之體變矣。後世所作,皆變體也。其詞或 用散文,或用韻語。又有《哀頌》,則任昉所稱漢張紘初 作《陶侯哀頌》者是已。劉勰云:「頌之為體,典雅清鑠,揄」 揚汪洋,敷寫似賦,而不入華侈之區;敬慎如銘,而異 乎規戒之域。詳味斯言,可以得作《頌》之法矣。

頌部藝文 编辑

《上四巡頌表》
漢·崔駰
编辑

臣聞「陽氣發而鶬鶊鳴,秋風厲而蟋蟀吟,氣之動也。 唐虞之世,樵夫牧豎,擊壤中節,感於和也。臣不知手 足之動聲音,敢獻《頌》云。」

《平吳頌序》
晉·張載
编辑

聞之前志,堯有丹水之陣,舜有三苖之誅,此聖帝明 王平暴靖亂,未有不用兵而制之也。夫太上成功,非 頌不顯;情動於中,非言不彰。獫狁既攘,出軍以興;淮 夷既平,江漢用作。斯故先典之明志,不刊之美事,烏 可闕歟?遂作頌云。

《上大法頌表》
梁·簡文帝
编辑

臣綱言:「臣聞至理隆而德音闡,成功臻而頌聲作。在 乎奚斯,考甫神雀嘉樹,或止事乎區中,慶昭乎一物。 猶且手舞足蹈,傳式方來;況迺道出百王,義高三代, 而可閣筆韜詞,詠歌不作者也?伏惟陛下天上天下, 玅覺之理獨圓;三千大千,無緣之慈普被。慧舟匪隔, 法力無垠,躬紆尊極,降宣至理,澤雨無偏,心田受潤。」 是以九圍共溺,並識歸涯,萬國均夢,一日俱曉。佛法 之勝事,國家之至美,稽之上古,未有斯盛,雅頌之作, 不可闕也。謹上《大法頌》一首,曹丕從征之賦,劉坦遊 侍之談,曾無連類,伏兼悚恧,不勝喜悅之誠。謹遣狀 詔鍾超寶,奉表獻頌以聞。

《上南郊頌表》
同前
编辑

雖周郊南甸,宗伯之官徒設;漢興北畤,夤恪之道未 隆;而體元含極,先後弗違,典盛望禋,理通孝敬,潔靜 之禮載光,禘郊之風斯洽。昔東平、琅琊,著藻炎德;臨 淄、中山,摛文魏美。

《答元圃園講頌令》
昭明太子蕭統
编辑

得書并所製《講頌》,首尾可觀,殊成佳作,辭典文豔,既 溫且雅,豈直斐然有意,可謂卓爾不群;覽以迴環,良 同愈疾。至於《雙因》《八辯》,彌有法席之致;銀草金雲,殊 得物色之美。吾在原之意,甚用欣懌。遲面乃悉,此不 盡言。統報。

《上拜南郊頌表》
唐·王勃
编辑

臣伏見總章元年十二月四日詔,既清東寇,將覲南 岳,甫資元勳,旋窺大典。伏惟皇帝陛下黼藻神器,銜 策睿圖,用天老之前機,戮防風之後至。為而不恃,懸 寶位於中宸;卑以自居,託靈符於上帝。禮凝蒼璧,瑞 溢元珪,紫旻降祜,黃祇葉矩。微臣學不照吉,才不曠 時,窺宇宙之神功,睹郊禋之盛節。時非苟邁,惟《雅》《頌》 而知歸;道不虛行,想謳歌而有志。豈與夫周傳考室, 裁稱棟宇之規;漢奏甘泉,未息嬉遊之諷。比興衰於 列代,較馳驟於同衢而已?謹憑天則,輒貢拜《南郊頌》 十章。文不足奇,意有遺美。臣誠惶誠恐,謹言

《上九成宮頌表》
前人
编辑

臣某言:「臣聞帝機無朕,道洽則《時邕》;靈化不言,功成 則《頌顯》。伏惟陛下,體元纂極,模神建隧。」棟梁《三氣》。 庭衡六合。松軒夜警,杳冥姑射之心;茅殿晨凝,寥 廓峒山之駕。臣霑風太上,庇影華胥,仰衢室而無階, 侯襄城而有地。雖望卑平叔,空勤景福之詞;而文謝 子雲,願竭甘泉之思。謹憑天造,輒貢《九成宮頌》二十 四章,攀紫墀而絕望,叫丹闕而累息。臣誠惶誠恐,死 罪死罪謹言。

《上李常伯啟》
前人
编辑

某啟:某聞杞林騰秀,羽族知歸;暘谷流謙,波臣有託。 然則朝光八聖,尚欣牧豎之詞;道濟五殘,未隔輿人 之誦。謹憑斯義,輒呈《宸遊東岳頌》一首。當仁不讓,下 走無慚於自媒;聞善若驚,明公豈難於知我。龍門高 遠,眇黃道而無階;爵里既投,叫丹閽而有地。伏願蹔 停左右,曲流國士之恩;廣進芻蕘,俯息樵夫之議。輕 陳徑捷,退用彷徨。

《上皇甫常伯啟》
前人
编辑

某啟:自恭陳薄伎,祗奉話言,咳唾成恩,盼睞為飾。征 夫擊節,方思孤竹之風;壯士寒心,實有長楊之作。謹 憑嚴命,輕呈《乾元殿頌》一首。將冀導江至海,常以筆 札見知;南館西園,遂與簪纓為伍。德雖無盡,攀驥尾 而方遙;生也有涯,比鴻毛而非重。謹啟。

《進神鳳頌表》
陳子昂
编辑

陳子昂言:「臣聞昔周道昌而頌聲作,遂能昭配天地, 光烈祖宗,垂之無窮,永為代典。伏惟聖神皇帝陛下 闡元極,昇紫圖,光有唐基,以啟周室,不改舊物,天下 惟新,皇王已來未嘗睹也。臣聞仲尼曰:『聖人,丘不得 而見之矣』。又曰:『舜禹之有天下,丘不預也』。又曰:『鳳鳥 不至,河不出圖』。丘已矣。夫」皆傷不得見大道之行而 鬱悒也。臣草鄙愚陋,生長休明,親逢聖人而睹昌運, 舜禹之政,河、洛之圖,悉皆目見,幸亦多矣。今者鳳鳥 來,赤雀至,慶雲見,休氣昇,大周受命之珍符也。不稽 元命,探祕文,采風謠,揮象物,紀天人之會,以協頌聲, 則臣下之過也。有國彝典,其可闕乎?臣不揣固陋,輒 獻《神鳳頌》四章,以言大周受命之事,「誠未足以潤色 鴻業,揄揚盛美,亦小臣區區丹悃之至。謹詣洛城南 奉進。塵冒冕旒,伏表慚惶」云云。天授元年。

《進洛圖頌表》
崔融
编辑

臣某言:「奉某年月日敕,令臣撰《洛圖頌》。」伏以陛下聖 烈豐懿,應期首出,珍符炳鑠,曠代罕聞。雖皋繇歌虞, 伯禹申歎。其或生於今日,尚不足以談天。況臣涉學 蓋淺,揆才多陋,安可潤色皇化,對揚神休。竊讀古文, 幽尋舊式。言大道者,莫先於典誥,序以之生焉;美盛 德者,莫近於詩什,頌以之成焉。其辭婉而微,其事簡 而要。今臣斟酌前訓,擬議鴻猷,述《洛圖頌》一篇并序, 謹詣宣議門奉進。誠未能探索元奧,憲章經書,庶幾 竭肝膽,效塵露,增日月之末光,偕天地而不朽,斯亦 微臣之願足矣。臣拜手稽首,冒顏以聞,死罪死罪。

《進東嶽朝覲頌表》
蘇頲
编辑

臣頲言:「臣學不淵博,詞蓋實滯,陛下過聽,被恩最久。 喜規封岱增天,帝王壯觀。臣以宗伯秩禮,陪清道之 輿,臣之幸一也。又伏睹自天垂象,銘岳昭訓,臣已有 司上載封禪之烈,臣之幸二也。臣再三之幸,萬百常 情。臣某。」中謝臣東京奉旨,竊聞刻石三頌臣草,一敷 聖主之元猷,次紀宰臣之鴻筆。斯事至大,咎繇吉甫 之難也。臣自料度,不勝惶悚。而議者謂臣光榮之至, 死且不朽。臣所羸疾翳然言罕能述忠。闕二字愚臣極 思慮,罄肝膽而為之。伏希演修德之符,非敢助親文 之化。儻以潤色鴻業,一蒙睿覽,則臣之至懇,萬殞知 歸。輕塵冕旒,若寘冰谷。無任區區戰灼之至。

《進孝烏頌表》
楊譚
编辑

草莽臣譚言:「臣聞自昔皇王,撫運提象,天錫禎應,以 光盛業。臣伏見以為至道有孚,能招異類;深仁所協, 克順天心。陛下孝理天下,孩視群動,恩被羽族,感通 陽精。雖器車馬圖,洋溢祕府,而黃龍丹雀,委積近郊。 此或為常,不甚專美。豈如孝烏,俯爾營巢,不懼不驚, 以育群子。」臣幸逢昌運,好覽休祥,萬古珍圖,安能有 此?百代良史,未之前聞。況肅穆紫宸,曉夕嚴警,會弁 星列,爪士雲屯。燕雀飛梁,無相賀之所;魚龍在棟,成 駭目之觀。唯此孝烏,晏然能馴。明陛下深愛子物之 慈,表皇太子歸哺報恩之孝。首出眾瑞,莫與之齊。謹 按《符瑞圖》云:「宗廟肅敬,則孝烏至。」昔范覽對蜀主言: 「慈烏知孝,誠養之禽,必有孕,方懷而至」者。陛下聖策 遠備,威震遐戎,略地攻城,無歲不克。巴蜀之外,今斯 獲醜;慈烏效社,可謂有徵。加以遠降日輪,近巢天宇, 據北辰以永固,豈南飛以遠枝。自古攸傳,無聞此瑞。 願陳不朽,垂裕將來。謹獻《孝烏旌德頌》七首,雖論揚 之美,有愧於清風;葵藿之心,無忘於捧日。謹投延恩 匭,奉表以聞。冒觸宸嚴,伏增戰越。臣譚誠恐頓首死 罪,謹告

《跋東坡桂酒頌》
宋·陳傅良
编辑

公之文宜作宋一經,以傳無窮,藏之名山,副在京師。 顧乃書桂酒法,刻寘羅浮鐵橋下,以俟後之居夷者。 後公百年。徐思叔以所藏《酒頌》示予,相對嘆息。予性 不善書,故不復贊。

《跋御書所進嘉邸生辰詩》
前人
编辑

右傅良所上《皇子大王生日詩》,王意嘉賞,手書一本 以贈。或者難曰:「此頌體耳,而及於阽危饑寒之辭,何 也?」曰:「是獨不見太史遷論《頌》乎?」太史遷曰:「余每讀《虞 書》,至於君臣相敕,惟幾是安,而股肱不良,萬事隳墮。 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 始善終者哉!由此觀之,虞、周《詩》《頌》非耶?知虞、周之頌」, 然後可與言《詩》矣。因著其語,又見大王有取於詩,在 此而不在彼也。且以著《見王錄》,小善嘉規益之意,傅 良不勝感懼,無以得此,因刻之石,以侈大貺。

又             樓鑰 编辑

臣。仰惟皇帝陛下龍潛嘉邸,毓德進學,一時官寮,皆 出遴選。嘗逢誕節,咸獻詩頌。既而置酒高宴,初酌黃 裳,次酌陳傅良,各出文書一通致謝再三。及視之,其 一曰上呈翊善,其一曰上呈贊讀御名,謹封,因敬請 所以謙賜之由。上曰:「二公之詩,雖因為壽而作,皆寓 警誨之意,輒依所惠,親書一本,復以為贈,以示不忘。」 裳與傅良跽謝而退。龍飛之初,擢裳禮部尚書,傅良 中書舍人。未幾,裳以疾沒,傅良奏請以御書刊之堅 珉,玉音賜許。是時,臣鑰待罪瑣與傅良同直北門, 嘗過其家,傅良以跋語示臣,大略曰:「季札觀樂歌頌, 而曰『哀而不愁』。太史公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惟是 幾安,未嘗不流涕也。成王作頌,推己懲艾,可不謂戰 戰恐懼,善始善終」者哉!蓋頌不專於美,盛德之形容, 皆有敕戒之義,秦漢以來,此義殆絕。臣為之聳然,作 而曰:偉哉論也!自《詩大序》言以成功告於神明,無有 以頌為警戒者。舜皋賡歌,世但以為盛事,非司馬遷 不足以發聖賢相敕之旨。自李斯頌秦,專務溢美,人 亦不以為過。韓愈有曰:「『不以頌而以規也,而傅良能 發之』。臣於傅良平日所謂」至是益以嘆服。促使刻之, 傅良曰:「今既刻宸翰於上方,不敢使人代書,適有目 眚,當竢少愈。」曾未信宿而已報罷。未幾,臣亦去國,相 忘於江湖者十餘年。傅良下世,訪遺稿於其家,則不 知所在矣。二子師轍、師朴,求跋其下,將碑之以傳遠。 臣既傷傅良不及見更化之日,敢直書始末,上以彰 陛下好賢樂善之素,下以侈傅良等際遇之寵,抑使 後學知古人頌詩賡歌,本非專於形容稱美,而諷諫 之切,未嘗不遇於斯云。

頌部紀事 编辑

夏侯元《辨樂論》:「黃帝備物,始制衣裳,時則有《龍袞之 頌》。」

《類要》:「黃帝妃嫫母,訓宮人而有淑德,奏六德之頌。」 《魯語》閔馬父曰:「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 師,以那為首。」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 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 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 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於是乃 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 而去。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 邪臺下。」復十二歲,作琅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德意。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 射周青臣進頌。

三十七年,始皇出遊,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 石刻頌秦德。

《論衡正說》篇:「秦始皇二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博士七 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秦始皇,齊人,淳于越 進諫,以為始皇不封子弟,卒有田常六卿之難,無以 救也。譏青臣之頌,謂之為諛。」

《漢書淮南王安傳》:「武帝方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 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 如等視草,乃遣。初,安入朝,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祕 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食時,上又獻《頌德》及《長安 都國頌》。每宴見,談說得失及方技賦頌,昏暮然後罷。」 《王褒傳》:「褒字子淵,蜀人也。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 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徵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 見誦讀,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待詔金 馬門神爵、五鳳之間,天下殷富,數有嘉應。上頗作歌 詩,欲興協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 勃海趙定、梁國龔德,皆召見待詔。」於是益州刺史王 襄欲宣風化於眾庶,聞王褒有俊材,請與相見,使褒 作《中和樂職》《宣布詩》,選好事者令依《鹿鳴》之聲,習而 歌之。時汜鄉侯何武為僮子,選在歌中。久之,武等學 《長安》,歌太學下,轉而上聞。宣帝召見武等觀之,皆賜帛,謂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當之。」褒既為刺史,作 頌,又作其傳。益州刺史因奏褒有軼材,上乃徵褒。既 至,詔褒為《聖主得賢臣頌》,上令褒與張子僑等並待 詔。數從褒等放獵,所幸宮館,輒為歌頌,第其高下,以 差賜帛。議者多以為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奕者乎? 為之猶賢乎已。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 喜,辟如女工有綺縠,音樂有鄭衛,今世俗猶皆以此 虞說耳目辭賦比之,尚有仁義風諭,鳥獸草木多聞 之觀,賢於倡優博奕遠矣。」頃之,擢褒為諫大夫。其後 太子體不安,苦忽忽,善忘不樂,詔使褒等皆之太子 宮虞侍太子,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復乃 歸。太子喜褒所為《甘泉》及《洞簫頌》,令後宮貴人左右 皆誦讀之。

《趙充國傳》:「初,充國以功德與霍光等列畫未央宮。成 帝時,西羌嘗有警,上思將帥之臣,追美充國,迺召黃 門郎揚雄,即充國圖畫而頌之曰:明靈惟宣,戎有先 零。先零昌狂,侵漢西疆。漢命虎臣,惟後將軍。整我六 師,是討是震。既臨其域,諭以威德,有守矜功,謂之弗 克。請奮其旅,於䍐之羌,天子命我從之。鮮陽營平,守」 節,婁奏封章。料敵制勝,威謀靡亢。遂克西戎,還師於 京。鬼方賓服,罔有不庭。昔周之宣,有方有虎。詩人歌 功,迺列於《雅》。在漢中興,充國作武。赳赳桓桓,亦紹厥 後。

《後漢書崔駰傳》:元和中,肅宗始修古禮,巡狩方岳。駰 上《四巡頌》以稱漢德。辭甚典美,文多故不載。帝雅好 文章,自見駰《頌》後,帝嗟嘆之,謂侍中竇憲曰:「卿寧知 崔駰乎?」對曰:「『班固數為臣說之,然未見也』。帝曰:『公愛 班固而忽崔駰,此葉公之好龍也,試請見之』。」駰由此 候憲,憲屣履迎門,笑謂駰曰:「亭伯,吾受詔交公,公何 得薄哉!」遂揖入為上客。居無幾何,帝幸憲第,時駰適 在憲所,帝聞而欲召見之,憲諫以為不宜與白衣會。 帝悟曰:「吾能令駰朝夕在傍,何必於此。」適欲官之,會 帝崩,竇太后臨朝,憲以重戚為車騎將軍,辟駰為掾。 《賈逵傳》:「時有神雀集宮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異 之,以問臨邑侯劉復,復不能對,薦逵」博物多識。帝乃 召見逵,問之,對曰:「昔武王終父之業,鸑鷟在岐;宣帝 威懷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徵也。」帝敕蘭臺給筆 札,使作《神雀頌》。拜為郎,與班固並校祕書,應對左右。 《東平王蒼傳》:帝以所作《光武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 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以其文典雅,特令校書郎賈 逵為之訓詁。

《劉平傳》:「王扶拜議郎,會見,恂恂似不能言,然性沉正, 不可干以非義,當世高之。永平中,臨邑侯劉復著《漢 德頌》,盛稱扶為名臣云。」

《傅毅傳》:「建初中,肅宗博召文學之士,以毅為蘭臺令 史,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毅追美孝明皇帝 功德最盛,而廟頌未立,乃依清廟作顯宗頌十篇奏 之。由是文雅顯於朝廷。」

《梁鴻傳》:「鴻仰慕前世高士,而為四皓以來二十四人 作頌。」

《鄧皇后紀》:「元初五年,平望侯劉毅以太后多德政,欲 令早有注紀,上書安帝,宜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 頌》,以敷宣景燿,勒勳金石,縣之日月,攄之罔極,以崇 陛下烝烝之孝。」帝從之。

《馬融傳》:「融為校書郎中,詣東觀典校祕書。是時鄧太 后臨朝,騭兄弟輔政,而俗儒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 功宜廢。遂寢蒐狩之禮,息戰陳之法,故猾賊縱橫,乘 此無備。融乃感激,以為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才之 用,無或可廢。元初二年,上《廣成頌》以諷諫。頌奏忤鄧 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調。因兄子喪,自劾歸。太后聞」 之怒,謂融羞薄,詔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錮之。太后崩, 安帝親政,召還郎署,復在講部。出為河間王廐長史。 時車駕東巡岱宗,融上《東巡頌》,帝奇其文,召拜郎中。 後融為梁冀草奏,李固又作《大將軍西第頌》,頗為正 直所羞。

《文苑傳》:「曹朔,不知何許人,作《漢頌》四篇。」

《胡廣傳》:「熹平六年,靈帝思感舊德,乃圖畫廣及太尉 黃瓊於省內,詔議郎蔡邕為其頌云。」

《法真傳》:真前後四徵,深自隱絕,終不降屈。友人郭正 稱之曰:「法真名可得聞,身難得而見。逃名而名我隨, 避名而名我追,可謂百世之師者矣。」乃刊石頌之。 《鄭康成別傳》:民有獻嘉瓜者,異本同實,縣侯表附,文 辭鄙略,君為改作。又著頌二篇。侯相高其才。

《秦中記》:章帝三年,子母筍生白虎殿前,時謂之「孝竹。」 群臣上《孝竹頌》。

《東觀漢紀》:「馬防征西羌,上喜防功,令史官作頌,頌其 功伐。」

《魯國先賢傳》:「黃伯仁,不知何許人,嘗為《龍馬頌》,其文 甚麗。」

《零陵先賢傳》:「周不疑字文直,曹公時有白雀瑞,儒林 並已作頌,不疑見之,操授紙筆,立令復作,操奇之《三國魏略》:「黃初三年,黃龍見鄴西漳水中。王褒上頌, 賜黃金十斤。」

《晉書摯虞傳》:「虞除聞喜令,時天子留心正道。」又「吳寇 新平,天下乂安,上《太康頌》以美晉德。」

《潘尼傳》:「尼太康中舉秀才,為太常博士,歷高陸令,淮 南王允鎮東參軍。元康初,拜太子舍人,上《釋奠頌》。」 《劉伶傳》:「伶字伯倫,未嘗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 《石季龍傳》:「青州言,濟南平陵城北石獸,一夜中忽移 在城東南善石溝,上有狼狐千餘跡隨之,跡皆成路。 季龍大悅曰:獸者,朕也。自平陵城北而東南者,天意 將使朕平蕩江南之徵也。天命不可違,其敕諸州兵 明年悉集,朕當親董六軍,以副成路之祥。」群臣皆賀, 上《皇德頌》者一百七人。

《袁宏傳》:「宏見漢時傅毅作《顯宗頌》,辭甚典雅,乃作頌 九章,頌簡文之德,上之於孝武。」

《烈女傳》:劉臻妻陳氏,聰辯能屬文,嘗正旦獻《椒花頌》, 其詞曰:「旋穹周迴,三朝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摽 美靈葩,爰採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

《前燕錄》:慕容儁觀兵近郊,見甘棠於道周,從者不識, 儁曰:「唏!此詩所謂『甘棠於道』。甘者,味之主也,木者,春 之行也,五德屬仁,五行主土,春以施生,味以養物,色 又赤者,言將有赫赫之慶於中土。吾謂國家之盛,此 其徵者也。傳曰:『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群司亦各書 其志,吾得覽焉。」於是內外臣僚並上《甘棠頌》。

《南史宋臨川王道規傳》:「鮑照字明遠,東海人。元嘉中, 河濟俱清,當時以為美瑞。照為《河清頌》,其敘甚工。」 《齊王摛傳》:「永明八年,天忽黃色照地,眾莫能解,司徒 法曹王融上《金天頌》。」

《南齊書王僧虔傳》:「僧虔第九子寂,字子元,性迅勤,好 文章,讀《范滂傳》,未嘗不歎挹。王融敗後,賓客多歸之。 建武初,欲獻《中興頌》,兄志謂之曰:『汝膏粱年少,何患 不達?不鎮之以靜,將恐貽譏』。寂乃止。」

《梁書鍾嶸傳》:「嶸遷中軍臨川王行參軍,衡陽王元簡 出守會稽,引為寧朔記室,專掌文翰。時居士何引築 室若邪山,山發洪水,漂拔樹石,此室獨存。元簡命嶸 作《瑞室頌》以旌表之,辭甚典麗。」

《長沙嗣王業傳》:「業子孝儼,字希莊,聰慧有文才,射策 甲科,除祕書郎、太子舍人。從幸華林園,於座獻《相風 烏》《華光殿》《景陽山》等頌,其文甚美,高祖深賞異之。」 《劉潛傳》:「潛弟孝威,初為安北晉安王法曹,轉主簿,以 母憂去職,服闋,除太子洗馬,累遷中舍人、庶子、率更 令,並掌管記。大同九年,白雀集東宮,孝威上頌,其辭 甚」美。

《陳書虞寄傳》:「寄起家梁宣城王國左常侍。大同中,嘗 驟雨,殿前往往有雜色寶珠,梁武觀之,甚有喜色,寄 因上《瑞雨頌》。帝謂寄兄荔曰:『此頌典裁清拔,卿家之 士龍也。將如何擢用』?寄聞之歎曰:『美盛德之形容,以 申擊壤之情耳,吾豈買名求仕者乎』!」

《顏晃傳》:「晃除宣毅府中錄事,兼記室參軍。永定二年, 高祖幸大莊嚴寺,其夜甘露降,晃獻《甘露頌》,詞義該 典,高祖甚奇之。」

《陸琛傳》:「琛字潔玉,宣毅臨川王長史丘公之子。少警 俊,事後母以孝聞。世祖為會稽太守,琛年十八上善 政頌,甚有詞采。由此知名。」

《徐伯陽傳》:「伯陽除臨海嗣王外諮議參軍。十一年春, 皇太子幸太學,詔新安於辟雍發《論語》題,仍命伯陽 為《辟雍頌》,甚見嘉賞。」

《張正見傳》:「正見字見賾,清河東武城人也。祖蓋之,魏 散騎常侍,勃海長樂二郡太守。父脩禮,魏散騎侍郎, 歸梁,仍拜本職,遷懷方太守。正見幼好學,有清才。梁 簡文在東宮,正見年十三,獻頌,簡文深贊賞之。」 《魏書高閭傳》:「閭字閻士,漁陽雍奴人。早孤,少好學,博 綜經史,文才儁偉,下筆成章。本名驢,司徒崔浩見而 奇之」,乃改為「閭」,而字焉。真君九年,徵拜中書博士。顯 祖傳位,閭上《至德頌》一篇。

《甄琛傳》:「琛子楷,字德方,粗有文學,頗習吏事。太平中, 上《高祖頌》十二篇,優詔報之。」

《董紹傳》:「紹除步兵校尉。肅宗初,紹上《御天馬頌》,帝賞 其辭,賜帛八十匹。」

《高允傳》:「允以昔歲同徵,零落將盡,感逝懷人,作《徵士 頌》。」蓋止於應命者,其有命而不至則闕焉。群賢之行, 舉其梗概矣。後允從顯祖北征,大捷而還,至武川鎮, 上《北伐頌》。

《程駿傳》:「駿拜祕書令,沙門法秀謀反伏誅。駿表曰:臣 聞《詩》之作也,葢以言志,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關諸風 俗,靡不備焉。上可以頌美聖德,下可以申厚風化,言 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誡,此古人用詩之本意。臣以 垂沒之年,得逢盛明之運,雖復昏耄將及,尤慕廉頗 強飯之風。伏惟陛下太皇太后道合天地,明侔日月, 則天與唐風斯穆,順帝與周道通靈。是以狂妖懷逆, 無隱謀之地;冥靈潛剪,伏發覺之誅,用能七廟幽贊人神扶助者已。臣不勝喜踴,謹竭老鈍之思,上《慶國 頌》十六章,并序巡狩甘雨之德焉。」其頌曰:「乾德不言, 四時迭序,於皇大魏,則天,承祜疊聖三宗,重明四祖, 豈伊殷周,遐契三五。明明在上,聖敬日新。汪汪叡后, 體治垂仁。德從風穆,教與化津。千載昌運,道隆茲辰。 歲惟巡狩,應運遊田。省方問苦,訪政高年。咸秩百靈, 柴望山川。誰云禮滯,遇聖則宣。王業初定,中山是由。 臨幸之盛,情特綢繆。仰歌祖業,俯欣春柔。大哉肆眚, 蕩民百憂。百憂既蕩,與之更初。邕邕億兆,戶詠來蘇。 忽有狂豎,謀逆聖都。」明靈幽告,發覺伏誅。羿浞為亂, 祖龍干紀,狂華冬茂,有自來矣。美哉!皇度,道固千祀, 百靈潛翦,姦不遑起,姦不遑起,罪人得情,憲章刑律, 五秩猶輕,於穆二聖,仁等春生。除棄周漢,遐軌犧庭。 周漢奚棄,忿彼苛刻,犧庭曷軌,希仁尚德,徽音一振, 聲教四塞,豈惟京甸,化播萬國,誠信幽贊,陰陽以調, 谷風扇夕,甘雨降朝。嘉生含穎,深盛熙苗。鰥貧巷詠, 寡婦室謠。聞諸詩者,雲漢賦宣。章句迥秀,英昭雅篇。 矧乃盛明,德隆道元。豈唯雨施,神徵豐年。豐年盛矣, 化無不濃。有禮有樂,政莫不通。咨臣延躍,欣詠時邕。 誰云《易》遇,曠齡一逢。上天無親,唯德是在。思樂盛明, 雖疲勿怠。差之毫釐,千里之倍。願言勞謙,求仁不悔。 人亦有言,聖主慎微。五國連兵,踰年歷時。鹿車而運, 廟算失思。有司不惠,蠶食役煩。民不堪命,將家逃山。 宜督厥守,威德是宣。威德如何,聚眾盈川。民之從令, 實賴衣食。農桑失本,誰耕誰織?饑寒切身,易子而食。 靜言念之,實懷歎息。昔聞《典論》,非位不謀。漆室憂國, 遺芳載臭。咨臣昏老,偏蒙「恩祐,忽忘狂瞽,敢獻愚陋。」 文明太后令曰:「省《詩表》,聞之歌頌,宗祖之功德可爾, 當世之言,何其過也?所箴下章,戢之不忘。」駿又奏得 一頌,始於《固業》,終於《無為》,十篇,文多不載。文明太后 令曰:「《省表》并頌十篇聞之鑒戒既備,良用欽翫,養老 乞言,其斯之謂。」又詔曰:「程駿歷官清慎,言事每愜。又 門無俠貨之賓,室有懷道之士,可賜帛六百匹,旌其 儉德。」駿悉散之親舊。

《常景傳》:初平齊之後,光祿大夫高聰徙於北京,中書 監高允為之聘妻,給其資宅。聰後為允立碑,每云:「吾 以此文報德足矣。」豫州刺史常綽以未盡其美,景尚 允才器,先為《遺德頌》。司徒崔光聞而觀之,尋味良久, 乃云:「高光祿平日每矜其文,自許報允之德。今見常 生此頌,高氏不得獨擅其美也。」

《北齊書祖珽傳》:「珽字孝徵,范陽狄道人也。父瑩,魏護 軍將軍。珽神情機警,詞藻遒逸,少馳令譽,為世所推。 起家祕書郎,對策高第,為尚書儀曹郎,典儀注。嘗為 冀州刺史万俟受洛制《清德頌》,其文典麗,由是神武 聞之。」

《樊遜傳》:「遜為臨漳小吏,縣令裴鑒蒞官清苦,致白雀 等瑞。遜上《清德頌》十首,鑒大加賞重,擢為主簿。」 《北史薛憕傳》:「魏文帝即位,拜憕中書侍郎,加安東將 軍,增邑百戶,進爵為伯。大統四年,宣光清徽殿初成, 憕為之頌。魏文帝又造二欹器,一為二仙人共持一 缽,同處一盤,缽蓋有山,山有香氣,一仙人又持金瓶 以臨器上,傾水灌山而注乎器,煙氣通發山中,謂之 仙人欹器。一為二荷,同處一盤,相去盈尺,中有蓮下 垂器上,以水注荷,則出於蓮而盈乎器,為鳧鴈蟾以 飾之,謂之水芝欹器。二盤各處一床,缽圓而床方,中 有人,三才之象也。皆置清徽殿前,器形似觥而方,滿 則平,溢則傾憕,各為作頌。」 《周書顏之儀傳》:之儀父協,梁元帝為湘東王,引協為 其府記室參軍,協不得已乃應命。梁元帝復著《懷舊 志》及詩,並稱贊其美。之儀幼穎悟,三歲能讀《孝經》。及 長,博涉群書,好為詞賦。嘗獻《神州頌》,辭致雅贍。梁元 帝手敕報曰:「枚乘二葉,俱得遊梁;應貞兩世,並稱文 學。我求才子,鯁慰良深。」

《隋書李德林傳》:「中書侍郎杜臺卿上世祖武成皇帝 頌,齊主以為未盡善,令和士開以頌示德林,宣旨云: 『臺卿此文,未當朕意。以卿有大才,須敘盛德,即宜速 作,急進本也』。德林乃上頌十六章,并序。武成覽頌,善 之,賜名馬一匹。」

《許善心傳》:善心授虞部侍郎。十六年,有神雀降於含 章闥,高祖召百官賜宴,告以此瑞。善心於座請紙筆 製《神雀頌》,頌成奏之,高祖甚悅曰:「我見神雀共皇后 觀之,今旦召公等入,適述此事。」善心於座始知,即能 成頌。文不加點,筆不停毫,常聞此言,今見其事。因賜 物二百段。

《薛道衡傳》:「煬帝嗣位,轉潘州刺史。歲餘,上表求致仕。 帝謂內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將至,當以祕書監待 之。道衡既至,上高祖文皇帝頌。帝覽之不悅,顧謂蘇 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魚藻》之義也。於是拜司隸大 夫,將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隸刺史房彥謙素相善,知 必及禍,勸之杜絕賓客,卑辭下氣,而道衡不能用。會』』」 議新令久不能決,道衡謂朝士曰:「向使高熲不死,令決當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憶高熲耶?」付執法勘 之。道衡自以非大過,促憲司早斷,暨於奏日,冀帝赦 之,敕家人具饌,以備賓客來候者。及奏,帝令自盡。道 衡殊不意,未能引訣。憲司重奏,縊而殺之,妻子徙且 末,時年七十,天下冤之。

《唐書袁朗傳》:朗其先雍州長安人。父樞,仕陳為尚書 左僕射。朗在陳為祕書郎,江總尤器之。後主聞其才, 詔為《月賦》一篇,灑然無留思。後主曰:「『謝莊不得獨美 於前矣』。復詔為《芝草》《嘉蓮》二頌,歎賞尤厚。」

《賀德仁傳》:「庾抱者,陳御史中丞眾孫。開皇中為延州 參軍,入調吏部,尚書牛弘給筆札,令自序,援筆而成。 為元德太子學士,會嫡皇孫生,大宴,坐中獻頌,太子 嗟賞。及在隴西府,文檄皆出其手。」

《岑文本傳》:「文本進署行臺考功郎中。貞觀元年,除祕 書郎,兼直中書省。太宗既籍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 奏籍田《三元頌》二篇,文致華贍。李靖復薦於帝,擢中 書舍人。」

《張昌齡傳》:「貞觀末,翠微宮成,獻頌闕下,召見試息兵 詔少選成,文帝大悅。」

《張文悰傳》:「文悰遷亳州刺史。永徽初,獻《文皇帝頌》,優 制褒美。」

《武后傳》:延載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諸酋及耆老,請作 天樞,紀太后功德,以黜唐興周。制可,使納言姚璹護 作乃大裒銅鐵合冶之署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置 端門外,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別五尺。冶 鐵象山為之趾,負以銅龍石鑱,怪獸環之。柱顛為雲 蓋,出大珠,高丈,圍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承珠。其 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無慮用銅鐵二百萬斤。乃 悉鏤群臣蕃酋名氏於其上。

《武三思傳》:「春大旱,帝遣三思攸暨禱乾陵而雨,帝悅, 三思因主請,復崇恩廟,昊順二陵,皆置令丞。其黨鄭 愔上《聖感頌》,帝為刻石。」

《崔融傳》:「融為文華琬,當時未有輩者。朝廷大筆,多手 敕委之。其《洛出寶圖頌》尤工。」

《澤王璆傳》:璆初封嗣澤王,降為郢國公,宮宗正光祿 卿,進封褒信王。初,張九齡撰《龍池頌》,刊石興慶宮,宗 子以為不稱盛德,更命璆為頌,建花萼樓北。

《李白傳》:白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也。」言 於元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 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

《讓皇帝憲傳》:「元宗為太子,嘗製大衾長枕,將與諸王 共之。睿宗知,喜甚。及先天後盡以隆慶舊邸為興慶 宮,而賜憲及薛王第於勝業坊,申岐二王居安興坊, 環列宮側。天子於宮西南置樓,其西署曰『花萼相輝 之樓』」,南曰「勤政務本之樓。帝時時登之,聞諸王作樂, 必亟召外樓與同榻坐,或就幸第賦詩燕嬉,賜金帛」 侑勸諸王日朝側門。既歸,即具樂縱飲,擊毬鬥雞,馳 鷹犬為樂。如是歲月不絕,所至輒中使,勞賜相踵。世 謂天子友悌古無有者。帝於敦睦蓋天性,然雖讒邪 亂其間,而卒無以搖。時有鶺鴒千數,集麟德殿廷樹, 翔栖浹日。左清道率府長史魏光乘作頌,以為天子 友悌之祥。帝喜,亦為作《頌》。

《韓思彥傳》:「思彥客汴州,張僧徹者,廬墓三十年,詔表 其閭,請思彥為頌,餉縑二百,不受。時歲凶,家窶甚,僧 徹固請,為受一匹,命其家曰:『此孝子縑,不可輕用』。」 《宋璟傳》:「璟徙廣州都督,廣人為立遺愛頌。璟上言:頌 所以傳德載功也。臣之治不足紀,廣人以臣當國,故 為溢辭,徒成謟諛者。欲釐正之,請自臣始。」有詔許停。 《蘇頲傳》:「頲從封泰山,詔頌朝覲壇,世咨其文。」

《劉晏傳》:元宗封泰山,晏始八歲,獻頌行在。帝奇其幼, 命宰相張說試之。說曰:「國瑞也。」即授太子正字。公卿 邀請旁午,號神童,名震一時。

《五代史扈載傳》:「世宗時,天子英武,樂延天下奇才,而 尤禮文士。載與張昭、竇儼、陶穀、徐台符等俱被進用。 穀居數人中,文辭最劣,尤無行。昭、儼數與論議,其文 粲然。而穀徒能先意所在以進諛,取合人主。事無大 小,必稱美頌贊,至於廣京城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 之類,皆為頌以獻。其辭大抵類俳優。而載以不幸早」 卒,論議雖不及昭儼,而不為《穀》之諛也。

《十國春秋·前蜀馮涓傳》:高祖分藩西川,表涓節度判 官。天復中,兩川賦重,人多嚅囁不敢發。涓因獻生日 頌,先述功德,繼言生民重征之苦。高祖媿謝曰:「如君 忠諫,功業何憂?」賚金帛加等。

《南漢王詡傳》:「乾亨初,白龍見南宮,詡進《白龍頌》,文采 斐然。」

《宋史王著傳》:「著,宋初加中書舍人,建隆二年知貢舉。 時亳州獻紫芝,鄆州獲白兔,隴州貢黃鸚鵡,著獻頌, 因以規諫。太祖甚嘉其意,下詔褒之。」

《鄭起傳》:「馬應者,薄有文藝,多服道士衣,自稱先生。開 寶初,倣元結《中興頌》作《勃興頌》,以述太祖下荊湖之 功,欲刊石於永州結頌之側,縣令惡其夸誕,不以聞《扈蒙傳》:「扈充史館修撰,九年正月,受朝乾元殿,降王 在列,聲明大備。蒙上《聖功頌》,以述太祖受禪平一天 下之功。其詞誇麗,有詔褒之。為盧多遜所惡,出知江 陵府。太宗即位,召拜中書舍人,旋復翰林學士。」 《刁衎傳》:「衎字元賓,李煜嘗令直清輝殿,閱中外章奏。 金陵平,從煜歸宋太祖賜緋魚,授太常寺太祝。稱疾 假滿,屏居輦下者數歲。太平興國初,李昉、扈蒙在翰 林,勉其出仕,因撰《聖德頌》獻之,詔復本官。」

《馮謐傳》:「謐子伉歸中朝,與兄儀、价並登進士第。伉文 辭清麗,嘗著《平晉頌》,時人稱之。」

《宋白傳》:「白從征太原,判行在御史臺,劉繼元降,翌日 奏《平晉頌》,太宗夜召至行宮褒慰,且曰:『俟還京師,當 以璽書授職』。白謝於幄中。」

《梁鼎傳》:「鼎字凝正,益州華陽人。祖鉞,仕蜀為劍門關 使。父文獻,乘氏令。鼎,太平興國八年進士甲科,解褐 大理評事,知秭歸縣,再遷著作佐郎。端拱初,獻《聖德 徽號頌》萬餘言,試文,遷殿中丞。」

《胡旦傳》:「旦知海州,踰年召歸。先是,盧多遜貶,趙普罷 相。其夏河決韓村,尋復塞。旦獻《河平頌》曰:天祚我宋, 以君兆民。配天成休,惟堯與鄰。粵有大水,昏墊下人。 非曰聖作,孰究孰度。蔽賢者退,壅澤者罪。我防大患, 河豈云敗?逆遜遠投,姦普屏外。聖道如隄,崇崇海內。 帝曰守文,是塞是親。調爾衛兵,程是烝民。民以盡力, 臣以勤職役,云其終,河以之塞。唐堯懷山,實警神德; 漢武宣防,實彰令式。我塞長河,融流惠澤,明明聖功, 萬代成則。」太宗覽頌,有「逆遜姦普」之語,召宰相謂曰: 「胡旦獻頌,詞意悖戾。朕自擢於甲科,歷試外任,所至 無善狀。知海州日,為部下所訟,獄已具,適會大赦,朕 錄其材而捨其過,尚令在近列,又領史職,乃敢恣胸 臆狂躁如此,其亟逐之!即貶殿中丞、商州團練副使。」 《安德裕傳》:至道初,德裕常作九絃琴、五絃阮頌以獻, 上稱其詞采古雅。

《吳淑傳》:「淑字正儀,為著作佐郎,始置祕閣,以本官充 校理。嘗獻九絃琴、五絃阮頌,太宗賞其學問優博。」 《楊億傳》:「億遷光祿寺丞,屬後苑賞花曲宴,太宗召命 賦詩於坐側。又上《金明池頌》,太宗誦其警句於宰相。 明年三月,苑中曲宴,億復以詩獻,太宗訝有司不時 召,宰相言:舊制,未貼職者不預。即以億直集賢院,表 求」歸鄉里,賜錢十五萬。至道初,太宗親製九絃琴、五 絃阮,文士奏頌者眾,獨稱億為優,賜緋魚。

《劉蟠傳》:「蟠子鍇,初以父廕為大理評事,咸平二年,擢 進士第。嘗獻《幸太學頌》,真宗中夜觀書,得鍇《頌》,頗嘉 賞之,出以示輔臣,且言鍇幼孤能自立。召試,命直史 館。累遷至戶部郎中、鹽鐵副使。」

《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陝西黃河再清。集 賢校理晏殊上《河清頌》。」

《趙安仁傳》:「安仁父孚,知開封府司錄參軍事。朝廷議 行封禪,孚上《封禪頌》,召拜祕書丞,賜緋魚。」

安仁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召試翰林,以著作佐郎 直集賢院,賜緋。時王侯、內戚家多以銘誄為託,太宗 製九絃琴、五絃阮,時多獻賦頌。上嘉文物之盛,悉閱 覽,訂其工拙。時稱「安仁、李諤、楊億辭雅贍」,召詣中書 獎諭。

《葛宮傳》:「宮字公雅,江陰人。舉進士,授中正軍堂書記。 善屬文,上《太平雅頌》十篇。真宗嘉之,召試學士院,進 兩階。又獻《寶符閣頌》,為楊億所稱。」

《王欽若傳》:「真宗嘗夢神人言賜天書於泰山,即密諭 欽若。欽若因言六月甲午,木工董祚於醴泉亭北見 黃素曳草,上有字,不能識。皇城吏王居正見其上有 御名,以告。欽若既得之,具威儀奉導至社首,跪授中 使,馳奉以進。」真宗至含芳園,奉迎出所上天書,再降 祥瑞圖示百僚。欽若又言:至嶽下,兩夢神人,願增建 廟庭。及至威雄將軍廟,其神像如夢中所見,因請構 亭廟中。封禪禮成,遷禮部尚書,命作《社首頌》。

《晁迥傳》:「迥字明遠,為通進銀臺司,獻《玉清昭應寶頌》, 進太子少傅,獻《大順審刑無盡燈頌》。」

《賈昌朝傳》:「昌朝字子明,真定獲鹿人,晉史官緯之從 曾孫也。天禧初,真宗嘗祈穀南郊,昌朝獻頌道左,召 試,賜同進士出身。」

《張師德傳》:師德字尚賢,去華十子,最器師德,嘗欲任 以官,辭不就,去華曰:「此兒必繼吾志。」真宗祀汾陰,知 河南府薛映薦其學行,又獻《汾陰大禮頌》於行在。是 歲舉進士,亦為第一,時人榮之。

《陳堯叟傳》:「堯叟為群牧制置使,大中祥符東封,加尚 書左丞,詔撰朝覲壇碑,進工部尚書,獻《封禪聖製頌》, 帝作歌答之。祀汾陰,為經度制置使,判河中府。禮成, 進戶部尚書。詔王欽若為朝覲壇頌,表讓堯叟,不許, 別命堯叟撰《親謁太寧廟頌》。」

《明鎬傳》:「明鎬字化基,密州安丘人。中進士第,補蘄州 防禦推官。真宗崩,上《真頌》四十六篇,改大理寺丞。」 《王疇傳》:「疇用賈昌朝薦,改編修《唐書》。仁宗獵近郊,疇引十事以諫。皇祐中,詔禁貴戚近習私謁者,疇獻《聖 政惟公頌》,直祕閣。」

《秦檜傳》:「紹興十七年,進士施鍔上《中興頌》《行都賦》及 《紹興雅》十篇,求免文解。自此頌詠導諛愈多。」

《山堂肆考》:李獻臣年十二,真宗祀太清宮,迎駕進頌, 有「歡聲遍八紘」之句,帝嘉歎,令赴祕閣讀書,賜進士 及第。

《東軒筆錄》:慶曆中,呂許公罷政事,以司徒歸第,拜晏 元獻公殊、章郇公得象為相,又以諫官歐陽修、余靖 上疏,罷夏竦樞密使,其他升拜不一。時石介為國子 監直講,獻《慶曆聖德頌》,褒貶甚峻,而於夏竦尤極詆 斥,至目之為不肖,及有「手鋤姦枿」之句。頌出泰山,孫 復謂介曰:「子之禍自此始矣。」未幾,黨議起,介在指名, 遂罷監事,通判濮州。歸徂徠山而病卒。

《談苑》:石介字守道,徂徠山人也。文章學術,天下宗師, 皆呼為「徂徠先生。著《宋頌》十篇,猗那清廟」,無以加也。 慶曆三年,天下所謂賢士大夫,必用於兩府侍從、臺 諫之官,宋之用人,於茲為盛。介作《慶曆聖德詩 玉海》:「仁宗時,石介再取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功德之 尤著見者,為《宋頌》九篇。」

張方平為《宋頌》十五章,上下二什:「《天假之什》八篇,繫 之先帝;《日之》《初升之什》七篇,繫之今上。」

《揮麈後錄》:東坡先生為兵部尚書時,為說之言:黃州 時,陳慥相戲曰:「公只不能作佛經。」曰:「何以知我不能?」 曰:「佛經是三昧流出,公未免思慮出耳。」曰:「君知子不 出思慮者,胡不以一物試之?」陳不肯,曰:「公何物不曾 作題目?今何可相煩者?」復強之,乃指其首魚枕冠曰: 「頌之曰:『假君子手為予書焉可也』。」陳於是筆不及並 「墨,薾且笑曰:『便作佛經語耶』?」說之請公書是頌,曰:「不 揆輒欲著。其作頌始初本末如此,以視後之學者,而 留落頹墮,負其初志三十有三年矣。今年以其頌歸 謝甥伋,伋聞而有請,所不得辭,遂亟識之,并以當時 所書李潭、《馬贊》歸伋。宣和七年乙巳二月十六日丁 巳,朝請大夫致仕晁說之題。」右晁四「丈以道跋,東坡 書,著之於編,欲使人知作文之所因。真跡今藏謝景 思家。」

《老學庵筆記》:乾道末,夔路有部使者作《中興頌》,刻之 瞿塘峽峭壁上。明年峽漲,有龍起峽中,適碎石壁,亦 可異也。方刻石時,有夔州司理參軍以恩榜入官,權 教授,出賦題曰:「『歌頌大業刻金石』。或惡其佞,謂之曰: 『韻腳當云:『老於文學,乃克為之』』。」聞者為快。

桯史。中興二朝,授受之懿,追媲堯禹。一時薦紳名士, 親逢盛際,濃墨大字以侈千一之遇者間有之,而史 不多見。三松王才臣子俊者,家廬陵,以文鳴江西,嘗 作《淳熙內禪頌》一篇,其文贍蔚典麗。又自作序。其後 謂:「元次山言前代帝王有盛德大業者,必見於歌頌。 蓋帝王之世,以詩頌為一件最緊切事,專設採詩之」 官以搜求之。重以其時教養有方,人人能文,故郊祀 天地則有頌,祀四岳河海則有頌,講武類禡則又有 頌,薦魚獻鮪等事亦皆有頌。後世於《詩》、頌既不甚經 意,而能文之士亦不世有,鴻烈麗藻率不相值。且如 有肅宗復兩京之功,又適有元結能作頌;有憲宗平 淮、蔡之功,又適有韓愈、柳宗元能作碑若雅,是以其 功烈益大,彰明灼著,足以傳示無極。韓碑一為人所 磨易,以段文昌之作,便俳諧淺陋,讀者悶然厭之,豈 復能有所發揚也?子俊於前輩無能為役,亦詎敢謂 能文?然所述《淳熙內禪頌》,鄉曲一二鉅公,皆盛有所 稱道,以為可以庶幾。古作者墮在山林,無階上徹,蓋 十有六年於茲。屬者士大夫或惎之,俾自附於東漢 傅毅之義,上表投進,亦試擬作表章一通矣。又念齒 髮如許,恐有干澤之嫌,以召簡書朋友之譏,亦不果 進也。顧藏之家,以自致其意云。才臣蓋師誠齋,誠齋 亟稱其文,有發而為文,自鑄偉辭。其史論有遷、固之 風,其古文有韓、柳之則,其詩句有蘇、黃、後山之味。至 於四「六踵六,一東坡之步武,超然絕塵,崫奇層出,自 汪彥章、孫仲益諸公而下不論也。小技如尺牘,本朝 惟山谷一人,今王君亦咄咄逼之矣。挾希世之寶,而 未應時之須,可為長嘆息」等語。嘗游京師,上史館書, 述此頌之意,以杜篤自況階薦得官,初任徑為成都 帥幕,歸遂棲遲衡泌,其節亦可觀云。

《元史周伯琦傳》:「伯琦字伯溫,饒州人。父應極,至大間, 仁宗為太子,召見,獻《皇元頌》。」

《殉身錄》:王禕進《平江西頌》,上覽而喜曰:「吾固知浙東 有二儒者,卿與宋濂耳。學問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 雄,濂不如卿。」

《明紀》:「洪武三年夏五月,陝西寶雞縣進瑞麥,一莖五 穗者五本,三穗者三本,兩穗者十有餘本。劉基為之 頌。」

洪武七年十一月,甘露降於鍾山,劉基作頌以獻。 《吾學編》:建文元年春正月庚辰,大祀天地於南郊,始

奉太祖高皇帝配,方孝孺進頌
考證
永樂二年,周王畋於鈞州獲騶,虞王來朝,獻之,群臣

稱賀,侍講楊榮作頌以獻。

永樂十三年,禮部郎周訥請封禪,尚書呂震贊之,不 許。學士胡廣作《卻封禪頌》以獻。

陳敬宗,字光世,慈谿人。永樂十二年入史館,改翰林 院侍講,獻《為善陰騭頌》。十七年春,卿雲見,甘露降,獻 《聖德瑞應頌》。是冬,甘露再降於孝陵,松柏,復獻頌。 宣德八年,南海外諸國各遣使獻麒麟凡四,楊士奇 獻頌。

頌部雜錄 编辑

晉陸機《文賦頌》,「優游以彬蔚。」

陸雲《與兄平原書》雲:「再拜二祖頌,甚為高偉。雲作雖 時有一隹語,見兄作又欲成貧儉家無緣當致兄」,此 謙辭。又雲:「亦復不以苟自退耳」,然意故復謂之微多。 「民不輟歎」一句,謂可省。武烈未得有吳說桓王之事, 而云建其孤,恐太祖不得為桓王之孫。雲前作此頌 及信以白,兄作《游仙詩》故自能。《劉氏頌》極佳,但能出 言耳。二頌不減,復過所望如此。已欲解此,公之半《歲 暮賦》,甚欲成之,而不可自用,得此百數十字,今送,不 知於諸賦者不罷少不?想少隹成,當送到洛。陳琳大 荒甚極,自雲作必過之,想終能自果耳。謹啟。 今按 《二陸集》並不見《二祖頌》《劉氏頌》《游仙詩》,唯《歲暮賦》耳, 所失多矣。

又書《祠堂頌》,已得省兄文,不復稍論,常隹然了不見 出語,意謂非兄文之休者。前後讀兄文一再過,便上 口語。省此文雖未大精,然了無所識,然此文甚自難, 事同又相似,益不古,皆新綺,因此已自為洋洋耳。 又書《詠德頌》,甚復盡美,省之惻然。漢《功臣頌》甚美, 又書疏成,高作未得去。省《登遐傳》,因作《登遐頌》,須臾 便成,視之復謂可行。今並送之,尚未定刊。及比信今 更有何所損益?後八人了無事,合會之才得二篇耳。 索度是淫鬼,無緣在此中,故不可作頌。

又《書誨頌》,兄乃以為佳,甚以自慰。文章當貴經緯,如 謂後頌語如漂漂,故謂如小勝耳。《祖德頌》,無大諫 語耳,然靡靡清工,用辭緯澤,亦未易,恐兄未熟視之 耳。

又書一日視伯喈《祖德頌》,亦以述作宜褒揚祖考為 先,聊復作此頌,今送之,願兄為損益之,欲令省而正, 自輒多,欲無可加省。碑文通大悅愉,有似賦。愚謂小 復質之為佳。

「又書誨頌,兄意乃以為佳,甚以自慰。今易上韻,不知 差前不不佳者?願兄小為損益,令定下云:靈斾電揮, 因兄見許,意遂不恪,不知可作《蔡氏祖德頌》比不?」 唐元結《大唐中興頌》,前代帝王有盛德大業者,必見 於歌頌,刻之金石,非老於文學者,其誰能為之? 梁肅《毗陵獨孤及集序》:崔祐甫言:「常州之文,議論最 長。其或列於碑頌,流於詠歌,峻如嵩、華,浩如江河。」 又李翰《前集序》:「綜名實,樹遺風,作《常州獨孤公遺愛 頌》。」

宋石介《慶曆聖德頌》:「古者,一雲氣之祥,一草木之異, 一蹄角之怪,一毛羽之瑞。當時群臣猶且濃墨大字, 金題鈿軸,以稱述頌美時君功德,以為無前之休,丕 天之績。」

《宋史選舉志》:「凡士不由科舉,若三舍而賜進士第及 出身者,其所從得不一。凡遺逸、文學吏能言事,或奏 對稱旨,或試法而經律入優,或材武,或童子而皆能 文,或邊臣之子以功來奏,其得之雖有當否,大較猶 可取也。崇寧、大觀之後,達官貴冑既多得賜以上書 獻頌,而得者又不勝紀。」

《嬾真子》《唐中興頌》云:「復復指期。」或云:「以復兩京,故曰 復復」,非也。此兩字出《漢書》。今按《匡衡傳》云:「所更或不 可行,而復復之。」注云:「『下復扶目反』。又何武為九卿時, 奏言宜置三公官,又與翟方進共奏罷刺史,更置甘 州牧,後皆復復故。」注云:「依其舊也。下復扶目反。」蓋上 音服,下音福,謂福如故也。《唐中興頌》亦如此讀之。 《歸田詩話》:元次山作《大唐中興頌》,抑揚其詞以示意, 磨崖顯刻於浯溪上。後來黃魯直、張文潛皆作大篇 以發揚之,謂肅宗擅立功不贖罪,繼其作者皆一律。 識者謂此碑乃唐一罪案爾,非頌也。惟石湖范至能 八句云:「三頌遺音和者稀,形容寧有刺譏辭。絕憐元 子《春秋》法,卻寓唐家《清廟》詩。歌詠當諧琴搏拊,策書 自管璧瑕疵。紛紛健筆剛題破,從此磨崖不是碑。」然 誠齋楊萬里《浯溪賦》中間云:天下之事,不易於處而 不難於議也。使夫謝奉策於高邑,稟重巽於西帝,違 人欲而圖功,犯眾怒而求濟,則夫千麾萬旟者,果肯 為明皇而致死耶?其論甚恕。

玉海西山先生曰:「贊、頌皆韻語體式類相似。贊者,贊 美之辭;頌者,形容功德。然頌比於贊,尤貴贍麗宏肆。 昌黎《聖德詩》,徂徠《慶曆頌》,此正格也。其用事造語,最 忌塵俗,須熟讀《三百篇》,博觀司馬相如、揚雄諸賦,與 夫漢郊祀歌,《文選》所載《二京》《三都》《七啟》《七發》之類,及韓柳文韻語文字,則筆下自然豐腴矣。」

《青箱雜記》:「人臣作賦頌贊君德,忠愛之至也。」故前世 司馬相如、吾丘壽王之徒莫不如此,而本朝亦有焉。 呂文靖公、賈魏公則嘗獻《東封頌》,夏文莊公則嘗獻 「《平邊頌》《廣文頌》《朝陵頌》《廣農頌》、周《伯星頌》《大中祥符 頌》《靈寶真文頌》。」龐潁公則嘗獻《肇禋慶成頌》。餘元獻 晏公、宣獻宋公,遭遇承平,嘉瑞來還,所獻賦頌尤為 多焉。

《學齋呫嗶》:司馬長卿《封禪文》,典雅為西京之宗,然未 免託符瑞以啟武帝之侈心,君子巳恥之。其後揚雄 倣之,作《劇秦美新》,尤為可恥。班孟堅《典引》,亦引符瑞 以效尤。唐人作《玉諜真紀》,以美元宗,尤淺陋。及柳宗 元《貞符》,謂「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 惟人之仁,匪祥於天,茲為貞符哉!」未有棄仁而久者 「也,未有恃祥而壽者也。」遂一洗從前作者之陋,為可 喜也。

《妮古錄》:「崇因寺有觀音畫像,東坡頌。李端叔跋曰:『吾 葬亡妻崇因寺,長老欽公謂余曰:『子胡不禱觀音』?東 坡南遷,嘗禱而應,遂作頌。前人已為刻石。後有詔所 在,東坡文皆燬,前人不敢違。余問石所在,曰:『幾碎矣』。 索之力,乃得於庫中米廩後,塵土深數寸,稍曳出,加 湔洗,而燦然如未嘗毀者』。」蓋先是刻馬祖龐居士,用 其餘刻頌像,已斷裂而頌獨全。

《日知錄》:陸機《漢高帝功臣頌》,「侯公伏軾,皇媼來歸。」乃 不攷史書之誤。《漢儀注》,高帝母兵起時死小黃,後於 小黃作陵廟。《本紀》五年,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追尊 先媼為昭靈夫人。則其先亡可知。而十年有太上皇 后崩,乃「太上皇崩」之誤,文重書而未刪也。侯公說羽, 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九月,歸太公、呂后,並無皇媼。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