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67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六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六十七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六十七卷目錄

 春秋部彙考一

  周敬王一則

  漢景帝二則 武帝建元二則 元狩一則 天漢二則 宣帝本始一則 元康二則

  甘露二則 哀帝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五則 明帝永平一則 章帝建初四則 安帝建光一則 延光一

  則 靈帝熹平一則

  魏文帝黃初一則

  晉武帝太康一則 元帝太興一則

  南齊高帝建元一則 武帝永明二則

  北齊武成帝太寧一則

  隋煬帝大業一則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四則 高宗永徽一則 顯慶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元

  宗開元一則 代宗大曆一則 穆宗長慶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一則

  遼聖宗開泰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開寶一則 太宗淳化四則 真宗咸平三則 景德一則 大中祥

  符二則 仁宗景祐一則 慶曆一則 皇祐二則 嘉祐二則 神宗熙寧二則 哲宗元

  祐一則 紹聖一則 元符一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欽宗靖康一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十一則 孝宗乾道一則 淳熙四則 寧宗嘉定一則 理宗端平一則 淳祐一則

   寶祐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金熙宗皇統一則 廢帝天德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仁宗延祐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成祖永樂一則 懷宗崇禎一則

經籍典第一百六十七卷

春秋部彙考一 编辑

编辑

敬王三十九年魯獲麟孔子作春秋 编辑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按《孔子世家》:「魯哀公十四年 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 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君 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 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 年。十二公據魯親周,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 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 《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 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 賊子懼焉。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 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 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 丘者亦以《春秋》。」按魯哀公十四年為敬王三十九年

编辑

景帝 年得春秋科斗書于孔子舊宅壁中 编辑

按《史記景帝本紀》,不載。 按《漢書魯恭王傳》:「魯恭王 餘,孝景前二年立為淮陽王,三年徙王。魯王好治宮 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鐘磬琴瑟之聲,遂不敢 壞。于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按《劉歆傳》:「歆移博士書 曰:『漢興已七八十年,離于全經,固已遠矣。及魯恭王 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 三十』」九,書十六篇,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 書。」

按《晉書衛恆傳》:「漢武時,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春秋》 《論語》《孝經》。時人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祕 藏,希得見之。」

景帝 年,以治《春秋》董仲舒胡毋生為博士。

按《史記景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董仲舒傳》,「仲舒,廣 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 按《胡毋生傳》,「胡 毋生,齊人也,治《公羊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 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武帝建元五年立春秋公羊博士 编辑

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 按《漢書武帝本紀》:「建元五 年春,始置五經博士。」 按《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經 博士,初書惟有歐陽禮,后易楊《春秋》《公羊》而已。 建元六年,主父偃取董仲舒《春秋》災異奏之。」

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董仲舒傳》:「今上即 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 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 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 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 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 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于是董仲舒 不敢復言災異。

《徐廣》曰:「建元六年。」

元狩 年詔皇太子據受公羊穀梁春秋 编辑

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 按《漢書武帝五子傳》:「太子 據元狩元年立為皇太子,年七歲矣。初,上年二十九, 迺得太子,甚喜。少壯,詔受《公羊春秋》,又從瑕丘江公 受《穀梁》。」 按《儒林傳》:「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並。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江公吶于口,上使與董仲舒 議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孫弘本為《公羊》學,比輯其議, 卒用董生。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 由是《公羊》大興。太子既通,復私問《穀梁》而善之。」 按《後漢書陳元傳》:「元上疏曰:『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 衛太子好《穀梁》,有詔詔太子受《公羊》,不得受《穀梁》』。」

天漢四年孔安國獻左氏春秋 编辑

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 按《漢書劉歆傳》,歆《移博士 書》曰:「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古文于壞壁之中。天漢之 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春秋左 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藏于祕府。」 武帝 年,張湯請博士弟子治《春秋》,補廷尉史。 按《史記武帝本紀》不載。 按《漢書張湯傳》,「是時上方 鄉文學,湯決」大獄,欲傅古義,乃請博士弟子治「《尚書》 《春秋》」,補廷尉史。

宣帝本始元年召見蔡千秋說穀梁春秋善之擢為諫大夫給事中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宣帝聞衛太子 好《穀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 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 迺齊學也,宜興《穀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 並說。上善《穀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

元康 年詔周慶丁姓等講穀梁春秋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蔡千秋有過,左 遷平陵令。復求能為《穀梁》者,莫及千秋,迺以千秋為 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復徵周慶丁姓,待詔保宮, 使授十人,自元康中始講。」

元康 年,以嚴彭祖為「《公羊春秋》博士。」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嚴彭祖,字公子, 東海下邳人也。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 唯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 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由是《公羊 春秋》有顏、嚴之學。彭祖為宣帝博士。」按甘露時嚴彭祖已為公羊博

士。故附此條于元康之後,《甘露》之前。

甘露元年詔名儒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周慶丁姓授十 人,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迺召《五經》名儒太 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梁》同異,各以 經處是非。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 《穀梁》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公羊》家 多不見從,願請內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內《穀梁》家中 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 誼對,多從《穀梁》,由是《穀梁》之學大盛,慶姓皆為博士。

師古曰:「周慶、丁姓,二人也。」

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詔立「《穀梁春秋》博士。」

按《漢書宣帝本紀》:「甘露三年三月己丑,詔諸儒講《五 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 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士。」 按《劉向傳》,「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俊材,置左右, 更生等並進對。會初立《穀梁春秋》,徵更生受《穀梁》,講 論五經于石渠。」

按《後漢書陳元傳》:「元上疏曰:『孝宣皇帝在人間時,聞 衛太子好《穀梁》,于是獨學之。及即位,為《石渠論》,而《穀 梁》氏興』。」

哀帝 年劉歆請立左氏春秋于學官詔與博士講論其義 编辑

按《漢書哀帝本紀》,不載。 按《劉歆傳》,及歆親近,欲建 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于學官。哀 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博士或不肯置對, 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曰:「昔唐虞既衰,而三代 迭興,聖帝明王累起相襲,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禮 樂不正,道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歷 國」應聘,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 書制,作《春秋》,以紀帝王之道。及夫子沒而微言絕,七 十子終而大義乖。重遭戰國,棄籩豆之禮,理軍旅之 陳,孔氏之道抑,而孫吳之術興。陵夷至于暴秦,燔經 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 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 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唯有《易》卜,未有 它書。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 之屬,咸介冑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 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 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漢朝之儒,惟賈生而 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 皆起于建元之間。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固 已遠矣。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 壞壁之中。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 未及施行。《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 十餘通,藏於祕府,伏而未發。孝成皇帝閔學殘文缺, 稍離其「真,乃陳發祕藏,校理舊文,以考學官所傳,經 或脫簡,傳或間編」,此乃有識者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苟因陋就 寡,分文析字,煩言碎詞,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 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 大事,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 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 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謂《左 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今聖上德通神明,繼統揚 業,亦閔文學錯亂。學士若茲,雖昭其情,猶依違謙讓, 樂與與君子同之。故下明詔,試《左氏》可立,不遣近臣, 奉旨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 得廢遺。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試,猥以不誦絕 之,欲以杜塞餘道,絕滅微學。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 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且此數家之 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古文舊書,皆有徵 驗,外內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之於野,古文不 猶愈於野乎?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秋》《公羊》,《易》則施、 孟,然孝宣皇帝猶廣立《穀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 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過而廢之也,寧 過而立之。《傳》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志其 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今此數家之言,所以兼包大 小之義,豈可偏絕哉?若必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 違明詔,失聖意,以陷于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 取也。」其言甚切,諸儒皆怨恨。是時,名儒光祿大夫龔 勝以歆移書上疏,深自罪責,願乞骸骨罷。及儒者師 丹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 上曰:「歆欲廣道術,何以為非毀哉?」歆由是忤執政,為 眾儒所訕,求出補吏,為河內太守。 按《儒林房鳳傳》: 「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奏除補長史,薦鳳明經通達, 擢為光祿大夫,遷五官中郎將。時光祿勳王龔以外 屬內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歆白 《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皆不對。歆於是 數見丞相孔光,為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唯鳳、龔 許歆,遂共移書責讓太常博士。

平帝元始 年立左氏春秋博士 编辑

按《漢書平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 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 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 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初書唯有《歐陽 禮》,后易楊《春秋》《公羊》而已,至孝宣世,復立《穀梁春秋》, 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所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 在」其中矣。

後漢 编辑

光武帝建武 年立春秋二家博士 编辑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章帝本紀》,建初四 年詔曰:「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 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 按《徐防傳》,「漢承 嬴秦,經典廢絕,本文略存,或無章句。收拾遺缺,建立 明經,博徵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立 博士十有四家。」

《漢官儀》曰:「光武中興,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賀京房,《書》有歐陽和伯、夏侯勝建,《詩》有申公、轅固、韓嬰,《春秋》有嚴彭祖、顏安樂,《禮》有戴德、戴聖,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總綱領也。」

建武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議立《左 氏春秋》博士。范升、陳元等上疏奏辨。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范升傳》,時尚書令 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詔下其議, 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帝曰:「范博士 可前平說。」升起對,遂與韓歆及太中大夫許淑等互 相辨難,日中迺罷。升退而奏曰:「臣聞主不稽古,無以 承天;臣不述舊,無以奉君。陛下愍學微缺,勞心經藝, 情」存博聞,故異端競進。近有司請置京氏《易》博士,群 下執事,莫能據正。京氏既立,費氏怨望;《左氏春秋》復 以比類,亦希置立。京、費已行,次復高氏《春秋》之家,又 有騶、夾。如令《左氏》、費氏得置博士,高氏騶夾,五經奇 異,並復求立,各有所執,乖戾分爭。從之則失道,不從 則失人,將恐陛下必有厭倦之聽。孔子曰:「博學約之, 弗叛矣夫!」夫學而不約,必叛道也。顏淵曰:「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孔子可謂知教,顏淵可謂善學矣。老子曰: 「學道日損。」損,猶約也。又曰:「絕學無憂」,絕末學也。今費、 左二學,無有本師,而多反異,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 京氏雖立,輒復見廢。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詩》《書》 之作,其來已久。孔子尚周流游觀,至于知命,自衛反 魯,迺正《雅》《頌》。今陛下草創天下,紀綱未定,雖設學官, 無有弟子。《詩》《書》不講,《禮》《樂》不修,奏立左費,非政急務。 孔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傳》曰:「聞疑傳疑,聞信傳 信,而堯、舜之道存。」願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 所信,以示反本,明不專己。天下之事所以異者,以不 一本也。「《易》曰:『天下之動,貞夫一也』。」又曰:「正其本,萬事 理,五經之本,自孔子始。謹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按《陳元傳》,建武初,元與桓譚、杜林、鄭興俱為學者所 宗,時議欲立《左氏傳》博士,范升奏以為《左氏》淺末,不 宜立。元聞之,迺詣闕上疏曰:「陛下撥亂反正,文武並 用,深愍經藝謬雜,真偽錯亂,每臨朝日,輒延群」臣講 論聖道,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穀梁》傳聞於 後世,故詔立《左氏》,博詢可否,示不專己盡之群下也。 今論者沉溺所習,翫守舊聞,固執虛言傳受之辭,以 非親見實事之道。左氏孤學少與,遂為異家之所覆 冒。夫至音不合眾聽,故伯牙絕絃;至寶不同眾好,故 卞和泣血。仲尼聖德而不容于世,況於竹帛餘文,其 為雷同者所排,固其宜也。非陛下至明,孰能察之?臣 元竊見博士范升等所議奏《左氏》不可立,及太史公 違戾,凡四十五事,案升等所言,前後相違,皆斷截小 文,媟黷微辭,以年數小差,掇為巨謬,遺脫纖微,指為 大尤,抉瑕擿釁,掩其弘美,所謂小辨破言,小言破道 者也。升等又曰:「先帝不以《左氏》為經,故不置博士,後 主所宜因襲。臣愚以為若先帝所行而後主必行者, 則盤庚不當遷於殷,周公不當營洛邑,陛下不當都 山東也。」往者,孝武皇帝好《公羊》,衛太子好《穀梁》,有詔 詔太子受《公羊》,不得受《穀梁》。孝宣皇帝在人間時,聞 衛太子好《穀梁》,於是獨學之,及即位,為《石渠論》而《穀 梁》氏興,至今與《公羊》並存,此先帝後帝各有所立,不 必相因也。孔子曰:「純儉,吾從眾」,至於拜下則違之。夫 明者獨見,不惑於朱紫;聽者獨聞,不謬於清濁。故離 朱不為巧眩移目,師曠不為新聲易耳。方今干戈少 弭,戎事略戢,留思聖藝,眷顧儒雅,採孔子下拜之義, 卒淵聖獨見之旨,分明黑白,建立《左氏》,解釋先聖之 積結,洮汰學者之累惑,使基業垂于萬世,後進無復 狐疑,則天下幸甚。臣元愚鄙,嘗傳師言,如得以褐衣 召見,俯伏庭下,誦孔氏之正道,理丘明之宿冤,若辭 不合經,事不稽古,退就重誅,雖死之日,生之年也。書 奏,下其議。范升復與元相辨難,凡十餘上。帝卒立《左 氏》學。太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

建武 年,詔令鍾興定《春秋》章句,授皇太子。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鍾興傳》:「興字 次文,少從少府丁恭受《嚴氏春秋》。恭薦興學行高明, 光武召見,問以經義,應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遷 左中郎將。詔定《春秋》章句,去其重複,以授皇太子。又 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內侯。」

建武 年徵甄宇為《春秋》博士。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甄宇,字長 文,北海安丘人也。清靜少欲,習《嚴氏春秋》,教授常數 百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徵拜博士。」

建武 年,徵周澤為《春秋》博士。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周澤字穉 都。少習《公羊嚴氏春秋》。隱居教授。門徒常數百人。建 武末徵試博士。」

明帝永平 年賈逵上疏獻左傳國語解詁詔寫其書藏之祕館 编辑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賈逵傳》,逵明《左氏傳》 《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中上疏獻之。顯宗重 其書,寫藏祕館。

章帝建初元年入講左氏傳於北宮白虎觀南宮雲臺 编辑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賈逵傳》,肅宗立,降意 儒術,特好古文《尚書》。《左氏傳》,建初元年,詔逵入講北 宮白虎觀、南宮雲臺。帝善逵說,使發出《左氏傳》大義 長於二傳者。逵於是具條奏之曰:「臣謹擿出《左氏》三 十事,尤著者皆君臣之正義,父子之紀綱。其餘同《公 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簡小異,無害大體。至如祭仲、紀 季、伍子胥、叔術之屬,《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 權變,其相殊絕,固已甚遠,而冤抑積久,莫肯分明。臣 以永平中上言《左氏》與圖讖合者,先帝不遺芻蕘,省 納臣言,寫其傳詁,藏之祕書。」建平中,侍中劉歆欲立 《左氏》,不先暴論大義而輕移太常,恃其義長,詆挫諸 儒,諸儒內懷不服,相與排之。孝哀皇帝「重逆眾心,故 出歆為河內太守。」從是攻擊《左氏》,遂為重讎。至光武 皇帝,奮獨見之明,興立《左氏》《穀梁》,會二家先師不曉 圖讖,故令中道而廢。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 上理民也。今《左氏》崇君父,卑臣子,強榦弱枝,勸善戒 惡,至明至切,至直至順。且三代異物,損益隨時,故先 帝博觀異家,各有所採。《易》有施、孟,復立梁丘,《尚書》歐 陽復有大小夏侯,今三《傳》之異亦猶是也。又五經家 皆無以證圖讖明劉氏為堯後者,而《左氏》獨有明文。 五經家皆言顓頊代黃帝,而堯不得為火德。《左氏》以 為少昊代黃帝,即圖讖所謂帝宣也。如令堯不得為 火,則漢不得為赤,其所發明,補益實多。陛下通天然 之明,建「大聖之本,改元正歷,垂萬世則。是以麟鳳百 數,嘉瑞雜遝。猶朝夕恪勤,游情六藝,研幾綜微,靡不 審覈。若復留意廢學,以廣聖見,庶幾無所遺失矣。」書 奏,上,帝嘉之,賜布五百匹,衣一襲。令逵自選公羊、嚴顏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 通。

建初四年,詔諸儒詣北虎觀講《五經》同異,楊終以《春 秋》與選,李育以《公羊》辨難。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詔諸儒 會白虎觀,講《五經》同異。」 按《楊終傳》:「博士趙博,校書 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乃 得與于白虎觀焉。」 按《儒林李育傳》:「建初四年,詔與 諸儒論《五經》于白虎觀,育以《公羊》義難賈逵往反皆 有理證,最為通儒。」

「建初八年,詔諸儒各選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八年冬十二月戊申,詔曰: 五經剖判,去聖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 言,將遂廢絕,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選 高才生,受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 學,廣異義焉。」 按《賈逵傳》:「建初八年,迺詔諸儒各選 高才」生受《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由是《四經》 遂行於世。皆拜逵所選弟子及門生為千乘王國郎, 朝夕受業黃門署,學者皆欣欣羨慕焉。

建初 年,鄭眾受詔作《春秋》。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不載。 按《鄭興傳》,「子眾從父受 《左氏春秋》。建初六年,代鄧彪為大司農。是時肅宗議 復鹽鐵官,眾諫以為不可,詔數切責,至被奏劾,眾執 之不移,帝不從。在位以清正稱。其後受詔作《春秋刪》 十九篇。」

安帝建光 年拜甄宇春秋博士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甄宇,字長文, 北海安丘人也。習《嚴氏春秋》,教授常數百人。建光中 為州從事,徵拜博士。」

延光二年春正月詔選三署郎及吏人通穀梁者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延光二年春正月,詔選三署郎 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穀梁春秋》各一人。」

靈帝熹平四年刻石經公羊立于太學門外 编辑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 經》文字,刻石立于太學門外。」

按:《洛陽記》,「太學在洛城南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一 丈。堂有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周易》《公羊 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毀,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碑,議 郎蔡邕名。」

编辑

文帝黃初五年置春秋博士 编辑

按:《三國志文帝紀》,「黃初五年四月,置春秋穀梁博士。」

编辑

武帝太康二年得汲冢師春一篇記春秋左傳諸卜筮 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束晳傳》,「太康二年,汲郡 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 車,其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 名也。按本紀作咸寧五年事未詳載左傳諸書故從束傳

元帝太興四年三月置公羊博士 编辑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四年三月,置《周易》《儀禮》《公羊》 博士。 按《荀崧傳》,元帝踐祚,徵拜尚書僕射,轉太常。 時方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 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 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儀禮》《公 羊》《穀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上疏曰:「自 喪亂以來,儒學尤寡。今處學則闕朝廷之秀,仕朝則 廢儒學之俊。昔咸寧、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黃門 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博士,一則應對殿堂, 奉酬顧問;二則參訓國子,以弘儒訓;三則祠、儀二曹 及太常之職,以得質疑。今皇朝中興,美隆往初,宜憲 章令軌,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應運登」禪,崇儒興學, 經始明堂,營建辟雍,告朔班政,鄉飲大射,西閣東序, 《河圖》祕書禁籍,臺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 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顏、尹之徒, 章句傳注,眾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師徒 相傳,學士如林,猶選張華、劉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 教。《傳》稱「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二子終而大義乖。」頃 中夏殄瘁,講誦遏密,斯文之道,將墮于地。陛下聖哲 龍飛,恢崇道教,《樂》正《雅》《頌》,于是乎在。江揚二州,先漸 聲教,學士遺文,于今為盛。然方疇昔,猶千之一。臣學 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華寔,儒風殊邈,思竭駑駘,庶 增萬分,願斯道隆于百世之上,搢紳詠于千載之下。 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置十九人,今五 經合九人。準古計今,猶未能半。宜及節省之制,以時 施行。今九人以外,猶宜增四。願陛下萬機餘暇,時垂 省覽,宜為鄭《易》置博士一人,鄭《儀禮》博士一人,《春秋 公羊》博士一人,《穀梁》博士一人。」昔周之衰,下陵上替,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孔子懼而 作《春秋》。諸侯諱妒,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旨,義不顯 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時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孔子既沒,微言將絕,于 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 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公羊高 親受子夏,立於漢朝,辭義清雋,斷決明審,董仲舒之 所善也。穀梁赤師徒相傳,暫立于漢世。向歆漢之碩 儒,猶父子各執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義約,諸所 發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三 《傳》並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廢。今去聖久遠,其文將 墜,與其過廢,寧與過立。臣以為三傳雖同曰《春秋》,而 發端異趣。按「如《三家》同異之說,此乃義則戰爭之場, 辭亦劍戟之鋒,于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 傳其學。」詔曰:「崧表如此,皆經國之務,為政所由,息馬 投戈,猶可講藝。今雖日不暇給,豈忘本而遺存耶?可 共博議者詳之。」議者多請從崧所奏。

南齊 编辑

高帝建元 年帝好左氏春秋 编辑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文惠太子傳》:「初太祖 好《左氏春秋》,太子承旨諷誦,以為口實。」

武帝永明元年國學置杜服左氏春秋何氏公羊麋氏穀梁 编辑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陸澄傳》,「永明元年,領 國子博士。時國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 氏,《穀梁》鄭元、《孝經》。」

永明 年,賜晉安王子懋《左傳》。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武十七王傳》,晉安王 子懋啟求所好書。上曰:「知汝常以書讀在心,足為深 欣也。」賜子懋、杜預手所定《左傳》及古今善言。

北齊 编辑

武成帝太寧元年張雕與張景仁同入華光殿共讀春秋 编辑

按《北齊書武成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張雕傳》,「世祖 即位,以為侍讀,與張景仁並被尊禮,同入華光殿,共 讀春秋。」

编辑

煬帝大業 年以徐曠為春秋博士 编辑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唐書徐曠傳》,「曠字文遠, 隋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薦文遠及包愷、褚徽、陸 德明、魯達為學官,擢國子博士,愷等為太常博士。世 稱《左氏》有文遠,《禮》有褚徽,《詩》有魯達,《易》有陸德明,皆 一時冠云。」

编辑

高祖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釋奠於國學博士徐曠講春秋 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七年春二月丁巳,釋奠於國 學。」 按《儒學徐曠傳》:「曠字文遠,以字行,為國子博士。 高祖幸國學,觀釋奠,文遠發《春秋》題,講難鋒生,隨方 占對,莫能屈,帝異之。」

太宗貞觀元年令群臣以春秋酬難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張後引傳》:「高祖鎮 太原,引為賓客,以經授秦王。太宗即位,令群臣以《春 秋》酬難。帝曰:『朕昔受大誼于君,今尚記之』。後引頓首 謝曰:『陛下乃生知臣叨天功為己力,罪也』。」帝大悅。 貞觀 年,詔朱子奢持節至新羅國講大義,發《春秋》 題。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朱子奢傳》:「太宗貞 觀初,高麗、百濟同伐新羅,連年兵不解。新羅告急。帝 假子奢員外散騎侍郎,持節諭旨,平三國之憾。二國 上書謝罪,贈遺甚厚。初,子奢行,帝戒曰:『卿為講大誼, 勿入其幣,還,當以中書舍人處卿』。子奢唯唯,至其國, 為發《春秋》題。」大誼一作大義

貞觀十二年,敕孔穎達等撰《春秋正義》。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孔穎達《春秋正義序》。「奉 敕刪定。謹與朝請大夫國子博士臣谷那律故。四門 博士臣楊士勛。四門博士臣朱長才等。對共參定。」 按《唐會要》。「貞觀十二年。詔孔穎達撰五經義疏。 貞觀十六年。敕趙弘智等覆更詳審。」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孔穎達《春秋正義序》,「十 六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 上騎都尉臣馬嘉運、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上騎都 尉臣王德韶、給事郎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 融、登仕郎守太學助教雲騎尉臣隨德素等對敕使 趙弘智覆更詳審。」

高宗永徽四年二月孔穎達上春秋正義三十六卷三月頒於天下明經依此考試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永徽 四年三月壬子朔,頒孔穎達「《正義》于天下,每年明經 令依此考試。」

按孔穎達進正義表。「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上。」 按《唐會要》。孔穎達《正義》。永徽四年三月一日進之。頒 于天下。以為定式。凡《春秋》三十六卷。

按「《玉海春秋正義》三十六卷,孔穎達、楊士勛、朱長才撰,馬嘉運等四人覆審。」楊士勛《穀梁疏》十二卷。

顯慶元年皇太子弘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高宗諸子傳》:「孝敬皇帝 弘,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受《春秋左氏》於率更令。郭 瑜,至楚世子商臣弒其君,喟而廢卷曰:『聖人垂訓,何 書此耶』?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惡必書,褒善以勸,貶惡 以誡。故商臣之罪,雖千載猶不得滅』。」弘曰:「『然,所不忍 聞,願讀它書』。瑜拜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殿下睿孝 天資,黜凶悖之跡,不存視聽。臣聞安上治民,莫善于 禮。故孔子稱:『不學禮無以立』。請改受禮』。」太子曰:「善。」 按《舊唐書孝敬皇帝弘傳》:弘,高宗第五子也,嘗受《春 秋左氏傳》于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廢卷而 嘆曰:「此事臣子所不忍聞,請改讀餘書。」瑜再拜賀曰: 「臣聞安上理人,莫善于禮。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非 禮無以辨君臣之位,故先王重焉。孔子曰:「不學禮,無 以立。請停《春秋》而讀《禮記》。」太子從之。按新舊唐書所載詳略不同故

並採以備觀覽

中宗嗣聖 年王元感上所譔春秋振滯 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 按《王元感傳》:「元感所撰書 《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 丐官筆楮,寫藏祕書。有詔兩館學士、成均博士議可 否。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本章句家,見元感詆先儒 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元感緣罅申釋,竟不詘。魏知 古見其書,歎曰:『《五經》指南也』。」而徐堅、劉知幾、張思敬 等每為助理,聯疏薦之,遂下詔褒美,以為儒宗。拜太 子司議郎,兼崇賢館學士。按武后長安時即中宗嗣聖年也

元宗開元二十四年詔令進士帖左傳通五及第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 十四年進士帖《左傳》,通五及第。」

代宗大曆八年歸崇敬請以左氏春秋為大經公羊穀梁春秋共準一中經各置博士一員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歸崇敬傳》:「大曆八年,崇 敬建議曰: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 傳授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 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穀 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 《論語》,依章疏講解。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 為師表者,委四品以上各舉所知,在外給傳,七十者 安車蒲輪敦遣。」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 品秩、生徒有差。

穆宗長慶三年立三傳科 编辑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諫議大夫殷侑 言:「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於六經。比來史學都廢,至 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科及 三傳科。

文宗太和 年詔高重以左氏春秋分列國各為書成四十篇 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高儉傳》,「五世孫重擢國 子祭酒,文宗好《左氏春秋》,分列國各為書,成四十篇。」

编辑

太祖廣順三年公羊板成 编辑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周廣順三年 六月丁巳,十一經板成,各二部,一百三十冊。四門博 士李鄂書,惟《公羊》並二禮郭嵠書。」

编辑

聖宗開泰元年八月賜鐵驪那沙春秋一部 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元年八月丙申,鐵驪那沙乞 賜佛像、儒書。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 記》各一部。」

编辑

太祖乾德四年國子丞楊均上魯史分門屬類賦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乾德四年四月庚 戌。國子丞楊均上《魯史分門屬類賦》三卷。詔褒之。」

開寶九年召袁逢吉為春秋博士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袁逢吉傳》,「開寶八年以 三傳第,明年以《春秋》博士召。」

太宗淳化元年孔維等校勘春秋正義板成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端拱元年奉敕校 勘《五經正義》,詔國子監鏤板行之。《春秋》則維等二人 校,王炳等三人詳校,邵世隆再校。淳化元年十月板 成。

淳化二年,李覺詳校《春秋正義》成。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李覺傳》,淳化二年,詳校 《春秋正義》成,改水部員外郎。

淳化五年,詔增刻《二傳義疏》。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李至傳》:「淳化五年兼判 國子監。至上言二傳未備,豈副仁君垂訓之意?今直 講崔頤正、孫奭、崔偓佺皆勵精強學,博通經義,望令 重加讎校,以備刊刻。從之。」

淳化 年,命張耆授東宮《左氏春秋》。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張耆傳》,「真宗在東宮,嘗命授以《左氏春秋》。」

真宗咸平三年三月詔邢昺等校定公羊穀梁春秋傳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邢昺傳》:「咸平二年,始置 翰林侍講學士,以昺為之。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 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公羊》《穀梁春秋》等義疏,及成,並 加階勳。」

按《玉海》李至「請命李沆、杜鎬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 《穀梁傳疏》及別纂《孝經》《論語正義》。咸平三年三月癸 巳,命祭酒邢昺代領其事,杜鎬、舒雅、李維、孫奭、李慕 清、王煥、崔偓佺、劉士元預其事。」凡賈公彥《周禮》《儀禮 疏》各五十卷,《公羊疏》三十卷,楊士勛《穀梁疏》十二卷, 皆校舊本而成之。按傳稱二年者是年昺為侍講學士明年始受詔校定耳但傳于明

「年」 字略而未書,今從《玉海》,以其有月日可稽也。

咸平四年九月。邢昺等表上重校定《公羊穀梁傳》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 亥。翰林侍講學士邢昺等及直講崔偓。佺表上「重校 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義疏。 凡一百六十五卷。」賜宴國子監。昺加一階。餘遷秩。一本 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頒行。于是《九經義疏》具 矣。

咸平五年。邢昺講《左氏春秋》畢。賜宴及衣帶器幣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儒林邢昺傳》。「咸平二年。 初置講讀之職。即于便坐令昺講《左氏春秋》。侍讀預 焉。」五年講畢。宴近臣于崇政殿。賜昺襲衣金帶。加器 幣。

景德二年賜近臣親王公羊穀梁傳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二年十月甲 申。賜宰執近臣親王新印。《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傳》。

大中祥符七年八月庚午作春秋詩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詩三章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詩三章,賜群臣和。至是遍詠經史, 百僚並賦。八月庚午,作《春秋》詩三章,十二月庚辰,作 《公羊》詩三章。」

大中祥符八年正月丁未,作《穀梁詩》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正 月丁未,作《穀梁詩》三章,賜群臣和。其讀《十一經》也,起 七年六月庚辰,成于八年閏六月癸巳。

仁宗景祐元年正月王沿上春秋集傳十二月賈昌朝上春秋要論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王沿傳》,「沿詣闕奏事,上 所著《春秋集傳》十五卷,復上書以《春秋》論時事。」 按《玉海》,「景祐元年正月十三日甲戌,河北漕臣王沿 上《春秋集傳》十五卷,復上書以《春秋》論事。上嘉其好 學,詔獎諭,加直昭文館。十二月二十一日,崇政殿說 書賈昌朝撰《春秋要論》十卷,五冊,詔舍人院試。」

慶曆 年國子監直講孫復上春秋尊王發微十一篇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慶曆中,國子監直 講孫復著《春秋尊王發微》十一篇,上之,大約本于陸 淳,而增新意。《書目》十二卷,又《總論》二卷,類例而為之 斷。

皇祐元年九月乙巳所鐫石經春秋三傳工畢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石室十三經》,孟蜀 所鐫,惟《三傳》至皇祐初方畢。故《公羊傳後》書:「大宋皇 祐元年歲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畢。」 皇祐五年,宋敏脩上《春秋列國類纂》,楊安國上《春秋 節解》。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皇祐五年。宋敏脩 上所著《春秋列國類纂》。四月十三日。召試學士院。初 楊安國等奉詔以《五經正義節解》為書。詔以《五經精 義》為名。皇祐五年十月甲寅。上《春秋節解》八十卷。仁 宗又命侍讀丁度等纂修精義。度等言《詩》《書》凶服及 《春秋》賊亂。皆舊所不講。今去留係上旨。上曰:「先王吉 凶之制,百代所遵,不可以俗忌而簡去。《春秋》喪亂之 事,皆有善惡懲戒,人主所宜知也,亦當存之。」

嘉祐元年宋堂著春秋新意趙概上其書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成都宋堂嘗擬陳 子昂作感遇詩,以諷上建儲事,著《蒙書》數十篇,《春秋 新意》。嘉祐元年,翰林學士趙概上其所著書。十月二 十三日以為四門助教。

嘉祐三年,楊繪獻《春秋辨要》十卷。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楊繪獻書意《春秋 辨要》十卷。嘉祐三年閏十二月命為集賢校理。

神宗熙寧四年八月復春秋三傳取士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四年八月庚申,復《春秋》三傳 明經取士。 按《楊繪傳》:「神宗立,上言方今以經術取 士,獨不用《春秋》,宜令學者以三傳解經。」

熙寧八年六月。王安石。黜《春秋》。不使列于學官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八年六月己酉。頒王安石《詩《書》《周禮》義于學官。 按《王安石傳》。安石訓釋《詩》《書》《周 禮》既成。頒之學官。天下號曰新義。黜《春秋》之書。不使 列于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哲宗元祐元年六月置春秋博士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元年六月「甲辰,置《春秋》博士。」

紹聖四年三月罷春秋科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紹聖四年三月庚辰。罷春秋科。 按《容齋續筆》。王安石欲廢《春秋》。紹聖中章子厚作相。 蔡卞執政。遂明下詔罷此經。誠萬世之罪人也。

元符三年十一月置春秋博士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徽宗本紀》,元符三年十 一月己丑,置《春秋》博士。 按《陸蘊傳》,「蘊少知名,登進 士第,為太學《春秋》博士。」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罷春秋博士 编辑

按《宋史徽宗本紀》:建中靖國元年七月辛亥,罷春秋 博士。 按《陸蘊傳》,「蘊為《春秋》博士,經廢員缺,改會要 所檢閱文字。」

欽宗靖康元年四月置春秋博士 编辑

按:《宋史欽宗本紀》:靖康元年四月「己丑,置《春秋》博士。」

高宗建炎二年六月江端友請取崔子方春秋傳藏祕書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建炎二年六月。江 端友請下湖州。取崔子方所著《春秋》。藏祕書。

紹興二年七月以春秋左氏傳付胡安國點句正音十一月詔經筵官輪進春秋口義以授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胡安國傳》:「安國,字康侯, 建寧崇安人。中紹聖四年進士第,知通州。高宗即位, 以給事中召。紹興元年,除中書舍人兼侍講。二年七 月入對,居旬日,以疾懇求去。高宗曰:『聞卿深于《春秋》, 方欲講論』。遂以《左氏傳》付安國點句正音。」

按《玉海》,「紹興二年十一月辛酉,詔自今住講日,令經 筵官輪進《春秋口義》以授,至開講日如舊。」

紹興三年二月,徐俯進《春秋解義》。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三年二月丁 亥朔,右諫議徐俯進《春秋解義》,至天王使宰渠伯糾 來聘,用左氏說,父在故名。上謂俯曰:「魯威公篡立,天 王當致討,既四年不問,乃使其宰往聘,失政刑矣。」故 書名以貶之。戊子,俯乞編之記註。

紹興四年,鄧名世上《春秋四譜》及《辨論譜說》。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四年,鄧名世 上《春秋四譜》六卷,以經傳、國語參合援據,為《國譜》《年 譜》《地譜》《人譜》《辨論》《譜說》十篇一卷,辨先儒言經傳之 失,考訂明切。三月二十五日引見,九月六日賜出身, 充史館校勘。

紹興五年四月,詔令胡安國纂述《春秋傳》以進。五月, 環中進《春秋年表》,沈與求奏勘其非。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五年四月一 日,詔徽猷閣待制胡安國經筵舊臣,令以所著《春秋 傳》纂述成書進入。 又云:「紹興中,韓璜撰《春秋人表》 一卷,環中《左氏二十國年表》一卷,《列國臣子表》十卷, 中進《春秋年表》。」五年五月己亥,沈與求奏先魯後周, 非尊王意。

紹興六年八月,上崔子方《春秋經解》。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崔子方《春秋經解》 十二卷、《本例例要》一卷。紹興六年八月子方之孫上 之。

紹興八年二月,胡安國《春秋傳》成,進寶文閣學士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八年二月丙寅,以胡安國《春 秋傳》成書,進寶文閣直學士。 按《胡安國傳》:安國求 去,高宗曰:「聞卿深于《春秋》,方欲講論。」除安國侍讀,專 講《春秋》。自王安石廢《春秋》不列于學官,安國謂先聖 手所筆削之書,使人主不得聞講說,學士不得相傳 習。亂倫滅理,殆由乎此。故潛心是書二十餘年,以為 天下事物無不備于此。每嘆曰:「此傳心要典也。」 按《玉海》,紹興十年三月,胡安國《春秋傳》書成,上之表 云:「六年十二月,上詔獎諭,除寶文閣直學士。凡三十 卷,十萬餘言,載孟氏而下七家發明綱領之詞于卷 首事。」按《左氏義》,采《公》《穀》之精者,大綱本《孟子》,而微詞 多以程氏之說為證。《春秋》立法謹嚴,而宅心忠恕,傳 外復有總貫條例與證據史傳及學徒問答二百餘 章。子寧集錄,名曰《通旨》,一卷。按本紀作八年進寶文閣學士此作十年自以

本紀為正

紹興十一年六月,吳曾獻《左氏發揮》。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一年六月 壬午,吳曾獻所著《左氏發揮》,補右迪功郎。」

紹興十二年十二月庚申,詔以董自任《春秋總鑑》可 采,授太學錄。庚辰,上節寫《左傳》一本畢。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二年十二 月庚申,詔董自任上《春秋總鑑》可采,宜處以太學錄 之職。其書祕省錄進,凡十二卷,類集本末而為解義。 庚辰,上曰:「朕一無所好,惟閱書作字自然無勌。《尚書《史記》《孟子》寫畢,《尚書》寫兩過,《左傳》亦節一本。」

紹興十三年正月。畢良史獻《春秋正辭》。特改京官。二 月出御書《左氏春秋》。宣示館職。刊石頒諸州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三年正月 戊午。畢良史獻《春秋正辭》二十卷。詔諫議羅汝楫、司 業高閌看詳來上。特改京官。又著正辭通例十五卷。 二月內出御書《左氏春秋》及《史記》列傳。于祕書省宣 示館職。觀畢,少監秦熹以下皆作詩以進。九月四日, 上諭輔臣曰:「學寫字不如便寫經書,不惟可以學字, 又得經書不忘。」既而尚書委知臨安府張澄刊石,頒 諸州學。

紹興十六年三月,鄭邦哲進《左氏韻類》。五月,出御書 《春秋左傳》,宣示館職,刊石立于太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六年五月, 出御書《春秋左傳》,宣示館職,又書《論語》《孟子》,並刊石 立于太學之首善閣及大成殿後三禮堂之廊廡。」 紹興二十六年,侍講王綸進講《春秋左氏傳》。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王綸傳》,「紹興二十六年 兼侍講,上喜讀《春秋左氏傳》,綸進講與上意合。」

孝宗乾道九年詔令胡銓以所解春秋投進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胡銓傳》:「時旱蝗星變,詔 問政事闕失,銓應詔上書數千言,始終以《春秋》災異 之法,言政令之闕有十,而上下之情不合亦有十。以 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銓歸,上所著《春秋解》,詔藏祕 書省。」

按《玉海》,乾道九年閏正月二十三日,敷文閣直學士 胡銓言,「聖訓令臣進所解諸經,今先繕寫《周易》《周禮》 《禮記》《春秋》四經。」詔令投進。

淳熙十一年十二月林栗上春秋經傳集解付祕書省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淳熙十年六月二 十二日。知潭州林栗著《春秋經傳集解》三十三卷。乞 投進。十一年十二月四日上之。付祕書省。

淳熙十二年二月。任清叟進任伯雨《春秋繹聖傳》。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淳熙十二年二月 一日。任清叟進曾祖伯雨《春秋繹聖傳》十二卷。 淳熙十四年九月朱佺進朱長文《春秋通志》。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淳熙十四年九月 十七日,朱佺進伯父長文《春秋通志》十冊,並付祕書 省。《書目》云:「《通志》二十卷,折衷三傳,旁考啖、趙、陸淳之 說,及推演孫復之言。」

淳熙  年,晁公武進《春秋詁訓傳》。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續書目》云。淳熙中。 晁公武進《春秋詁訓傳》三十卷。

寧宗嘉定 年趙與懽進春秋解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趙與懽傳》,「與懽,懿王八 世孫,嘉定七年進士,實錄院修撰,進《春秋》解,升大學 士。」

理宗端平元年直祕閣張洽進春秋集傳二十六卷春秋集註十一卷綱領一卷歷代郡縣地理沿革表二十七卷目錄二卷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張洽進春秋狀:朝奉郎 直祕閣主管建康府崇禧觀賜緋魚袋張洽照會:「洽 昨承臨江軍牒,備準省劄,訪聞洽著成書,有裨治道, 可備乙覽,劄下本軍詢訪件目,差人齎紙札謄寫,並 繳申尚書省,以憑投進者。伏念洽自幼貧苦,且復蚤 孤,於他藝能無所通曉,遂發憤積思於文學,竊以為 《春秋》之書,聖筆所刊,皆因時君之行事,斷以是非之 公,示之萬世,而人生之大倫,致治之大法,所賴以不 泯者也。」嘗從師友傳習講論,凡二百四十二年之行 事,與夫漢唐以來諸儒之議論,莫不考覈研究,會其 異同而參其中否,積年既久,似有得於毫髮之益,過 不自度,取其足以發明聖人之意者,附於每事之左, 以為之《傳》,名曰《春秋集傳》。既又因此書之粗備,復倣 先師文公《語》《孟》之書,會其精意,詮次其說,以為《集註》, 而間有一得之。愚則亦竊自附於諸賢之說之後,雖 平生心思稡在此書,然智識昏耗,學殖弗深,豈敢自 謂盡得聖人筆削之大指?至於《地理》一書,則以封域 分合之參差,古今名號之因革,此同彼異,驟改忽更, 散在群書,莫能統會。蓋自誦習之初,已病其然,乃博 稽載籍,重加參究,竊窺司馬遷《十表》之模範,述為一 編,以今之郡縣為經而緯,以上下數千年異同之故, 庶幾案圖而考,百世可知。然而私家文籍,所有幾何, 郡邑圖志,未閱千一,雖綱條麤立,而其間遺闕,尚多 有之。故凡後來之升降,諸書之所未載,聞見之所未 詳,大抵皆仍其舊而已。牴牾舛謬,不敢自保。始蓋期 於餘力休暇之時,尚求它書,增而備之。自登仕版,心 志專於所職,不復能有所是正。間當甲申待次、庚寅 奉祠以來,僅能整次《集註》之書,麤成編次,猶冀未遂。 首丘之日,凡有一聞一見,悉皆刊定,使就條「理,未嘗 敢以為成書也。」載惟草野愚儒,章句末學,豈應妄有著述?所以犯是不韙者,不過因前賢已成之說,略加 編划,統會群言,掊擊偽說,以私便觀覽而已。敢圖「公 朝,俯加訪問,稱其有補治道,給札取將,且欲以上備 乙夜之覽。」殊命下臨,不勝驚懼。然在疏遠賤士,匿不 以聞,祇益為罪。但惟此虛實「未得為全備,故自聞命 之後,雖復益加修潤,而自顧蕪陋,何所取材,踧踖累 月,不敢以進,而終以方命為懼,是以卒忘其冒昧,而 徑以上陳。其《春秋集傳》二十六卷、《春秋集註》一十一 卷,并《綱領》一卷、《歷代郡縣地理沿革表》二十七卷,并 《目錄》二卷,已送臨江軍繕寫裝褙了畢。敢因申發之 次,具此申控情愫,欲望朝廷先賜看詳。如其書無所 發明,迂闊於事,即乞免行奏御,塵瀆睿覽。若猶採其 葑菲,遂以投進,伏乞敷奏前件所陳,冀逃有隱之誅, 洽下情無任惶懼俟命之至,須至申聞者。右謹具申 臨江軍使衙,伏望指揮施行。」端平元年九月日狀。

淳祐二年詔求趙善湘春秋解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趙善湘傳》:淳祐二年,帝 手詔求所解《春秋》,進觀文殿學士。所著有「《春秋三傳 通議》三十卷。」

寶祐元年崇政殿說書楊文仲進讀春秋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楊文仲傳》:文仲七歲而 孤,既冠,以《春秋》貢。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經 收效矣。」寶祐元年,登進士第,歷崇政殿說書。嘗進讀 《春秋》,帝問五霸何以為三王罪人,文仲奏云:「齊桓公 當王霸升降之會,而不能為向上事業,獨能開世變 厲階。」臣考《春秋》,桓公初年多書人,越二十年伐楚,定 世子之功既成,然後「書侯」之辭迭見,此所以為尊王 抑霸之大法。然王豈徒尊哉?蓋欲周王子孫率修文、 武、成、康之法度,以扶持文、武、成、康之德澤,則王跡不 熄,西周之美可尋如此,方副《春秋》尊王之意。

度宗咸淳六年二月陳宜中經筵進講春秋終篇六月詔以春秋傳序天下士子宜肄其文 编辑

按《宋史度宗本紀》:咸淳六年二月「丁亥,陳宜中經筵 進講《春秋》終篇,賜象簡、金御仙、花帶、鞍馬。六月庚午, 詔《太極圖說》《西銘》《易傳序》《春秋傳序》,天下士子,宜肄 其文。」

编辑

熙宗皇統元年二月上親祭孔子廟自是讀春秋左氏傳 编辑

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二月戊午,上親祭孔子 廟,北面再拜,謂侍臣曰:「朕幼年遊佚,不知志學,歲月 逾邁,深以為悔。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使萬世景仰。」 自是頗讀《尚書》《論語》諸書,或以夜繼焉。 按《孔璠傳》: 詔求孔子後,加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是時熙宗頗 讀《論語》《尚書》《春秋左氏傳》及諸史,乙夜乃罷。按本紀雖不載

《春秋》而以諸書括之,非與傳異也。

海陵天德三年置國子監春秋左氏傳用杜預注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编辑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于天德三年。《春秋左氏傳》用杜預注。「自 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编辑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以次讀春秋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 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 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則依所 讀之序。」

仁宗延祐五年十一月太保曲出請以唐陸淳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三書鋟梓以廣其傳 编辑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祐五年十一月丙子,集賢大學 士太保曲出言:「唐陸淳著《春秋纂例》《辨疑》《微旨》三書, 有益後學,請令江西行省鋟梓,以廣其傳。」

编辑

太祖洪武元年命劉仲質校正春秋本末 编辑

按《明外史劉仲質傳》:「洪武初,為宜春縣訓導,被薦入 京,奏對稱旨,擢拜翰林典籍,奉命校正《春秋本末》。 洪武二年,召宋濂講《春秋左氏傳》。」

按《明外史宋濂傳》:「洪武二年,太祖嘗召講《春秋左氏 傳》。濂進曰:『《春秋》乃孔子褒貶善惡之書,苟能遵行,則 賞罰適中,天下可定也』。」

洪武三年,詔鄉、會試。《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 洽傳》

按《明朝開天紀》:「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詔自洪武三年 八月為始,鄉試會試第一場試五經文,各試本經一 道。」《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

成祖永樂元年金幼孜進春秋要旨 编辑

按《明外史金幼孜傳》:「成祖即位,翰林院坊局臣進講, 東宮皆先具經義,閣臣閱正呈。帝覽,乃進講解縉《書》、 楊士奇《易》、胡廣《詩》、幼孜《春秋》,因進《春秋要旨》三卷。」

====懷宗崇禎八年文震孟進講春秋大稱帝旨====按《明外史文震孟傳》:崇禎八年三月,故事,經筵不列 《春秋》,帝以有裨治道,令擇人進講。震孟,《春秋》名家,溫 體仁慮其譏切時政,或當帝意,受眷知,隱不舉。次輔 錢士升指及之,體仁佯驚曰:「幾失此人。」遂以其名上。 及進講,果大稱帝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