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11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十一卷目錄

 禮記部彙考一

  周敬王一則

  漢文帝一則 武帝二則 宣帝甘露一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一則 靈帝熹平一則

  魏少帝正始一則 少帝甘露一則

  晉武帝太康一則

  宋武帝永初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大同一則

  陳宣帝太建一則

  北魏明元帝永興一則 孝武帝永熙一則 孝靜帝天平一則

  北周武帝天和二則

  隋文帝開皇二則

  唐太宗貞觀二則 高宗顯慶一則 中宗嗣聖一則 元宗開元五則 代宗大曆一則

  後漢高祖乾祐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遼聖宗開泰一則

  宋太祖建隆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雍熙二則 淳化二則 真宗咸平一則 大

  中祥符二則 景德一則 仁宗皇祐二則 神宗熙寧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高宗紹興

  四則 孝宗隆興一則 乾道一則 淳熙一則 理宗端平一則 淳祐一則 度宗咸淳

  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元世祖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一則 神宗萬曆一則

經籍典第二百十一卷

禮記部彙考一 编辑

编辑

敬王之世孔子始作禮記 编辑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孔子世家》:魯哀公六年,孔 子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追 跡三代之禮,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 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觀夏殷所損 益,曰:「後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二代,郁郁 乎文哉,吾從周。故《書》傳《禮記》自孔氏。按哀公六年敬王三十一年也 按孔穎達《正義》,「《禮記》之作,出自孔氏,但《正禮》殘缺,無 復能明。至孔子歿後,七十二子之徒共撰所聞,以為 此《記》;或錄舊禮之義,或錄變禮所由,或兼記禮履,或 雜序得失,故編而錄之,以為記也。」《中庸》是子思伋所 作,《緇衣》,公孫尼子所撰。鄭康成云《月令》呂不韋所修, 盧植云「《王制》為漢文時博士所錄。」其餘眾篇,皆如此 例,但未能盡知所記之人也。

编辑

文帝 年使博士諸生作王制 编辑

按《史記》《漢書》。《文帝本紀》皆不載。按《史記封禪書》。「文 帝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

按孔穎達《正義》盧植云:「《王制》為漢文時博士所錄。」

武帝 年河間獻王與毛生等作樂記 编辑

按《史記》《漢書、武帝本紀》皆不載。按《漢書藝文志》:「武 帝時河間獻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 樂事者,以作《樂記》。」

武帝 年。河間獻王得《禮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 按《史記》。《漢書武帝本紀》。皆不載按《漢書藝文志》。記 百三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

按:《隋書經籍志》:「漢初河間獻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 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按河間獻王景帝子其所獻書皆武帝時

宣帝甘露三年詔立大小戴禮博士復以戴德戴聖慶普三家皆立于學官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詔諸儒講 論《五經》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上親稱 制臨決焉。迺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穀梁春秋》博 士。」按《儒林傳贊》: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 小戴禮》《施》《孟》、梁丘《易》《穀梁春秋》。按本紀不言大小戴禮而儒林傳贊載之

並列以備參考

按《藝文志》:「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

篇,訖孝宣世,后蒼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 家立于學官。」

按:鄭樵《三禮辨》,漢世諸儒傳授,皆以《曲臺雜記》,故二 戴禮在宣帝時立學官。

後漢 编辑

光武帝建武 年復置大小戴禮博士 编辑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按《章帝本紀》,建初四 年冬十一月壬戌,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 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經,為置博士。其後學者精進, 雖曰承師,亦別名家。建武中,復置《大小戴禮》博士,此 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按大小戴禮立于建武中儒林傳稱孝宣

《世立》者,誤也。然既有其說,亦不妨並載于前,以備考古者之參酌云。

按《徐防傳》,「漢

承嬴秦,經典廢絕,本文略存,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徵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 立博士十有四家。」

《漢官儀》曰:「光武中興,恢弘稽古,《易》有施孟、梁丘賀京房,《書》有歐陽和伯、夏侯勝建,《詩》有甲公、轅固、韓嬰,《春秋》有嚴彭祖、顏安樂,《禮》有戴德、戴聖,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選有聰明威重一人為祭酒,總領綱紀也。」

靈帝熹平四年刻石經禮記立于太學門外是年盧植請詣東觀考禮記得失 编辑

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 經》文字,刻石立于太學門外。按《盧植傳》:「熹平四年, 拜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乃上疏曰:臣少從通儒故南 郡太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穴。臣前 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 無力供繕寫上。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 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得失,庶裁定聖 典,刊正碑文。拜盧江太守。

按《洛陽記》,「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 一丈。堂有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南行《禮記》十 五碑,悉崩壞。《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 邕名』。」

编辑

少帝正始七年冬十二月講禮記通 编辑

按:《三國志魏少帝本紀》:「正始七年冬十二月,講《禮記》, 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干辟雍,以顏淵配。」

少帝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學命儒臣講禮記 编辑

按《三國志魏少帝本紀》:「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 太學。諸儒講《易》畢,復命講《尚書》《禮記》。帝問曰:『太上立 德,其次務施報,為治何由,而教化各異,皆修何政而 能致於立德,施而不報乎』?」博士馬照對曰:「『太上立德, 謂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報施,謂三王之世 以禮為治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將主有優劣 邪?時使之然乎?」照對曰:「誠由時有樸文,故化有薄厚 也。」前少帝芳後少帝髦

编辑

武帝太康二年得汲冢周書似禮記 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束晳傳》,「太康二年,汲郡 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 車,其名三篇,似《禮記》。」

编辑

武帝永初元年召周續之問禮記三義辨析精奧 编辑

按《宋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隱逸周續之傳》:「高祖北 伐,還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每稱之曰:『心無偏 吝,真高士也』。」尋復南還。高祖踐祚,復召之,乃盡室俱 下。上為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 問續之《禮記》「傲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辨 析精奧,稱為該通。續之素患風痹,不復堪講,乃移病 鍾山。景平元年卒,時年四十七。通《毛詩》六義及《禮論》 《公羊傳》,皆傳於世。

编辑

武帝天監 年敕策禮記義戚袞對高第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陳書戚袞傳》,梁武帝敕 策孔子正言,并《禮記》義,袞對高第。

武帝大同四年十二月皇侃表上所撰禮記義疏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大同四年冬十二月丁亥,兼國子 助教皇侃表上所撰《禮記義疏》五十卷。」按《皇侃傳》, 「侃吳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孫也。侃少好學,師事 賀瑒,精力專門,盡通其業。撰《禮記講疏》五十卷,書成 奏上,詔付祕閣。頃之,召入壽光殿講《禮記》,高祖善之。 大同六年,開士林館,命朱异等述高祖《禮記》義。」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朱异傳》,「大同六年,城西 開士林館,以延學士。异與左丞賀琛遞日述高祖《禮 記》《中庸》義,所撰禮講疏多亡逸。」按《張綰傳》,「綰為御 史中丞,時城西開館聚學者,綰與右衛朱异、太府卿 賀琛遞述制旨《禮記中庸義》。」

编辑

宣帝太建 年東宮引王元規為學士受禮記 编辑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儒林王元規傳》,「後主在 東宮,引為學士,親受《禮記》《左傳》喪服等義,賞賜優厚, 所著《禮記音》兩卷。」

北魏 编辑

明元帝永興元年敕崔浩注禮記 编辑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不載。按《崔浩傳》:「浩少好文學, 博覽經史。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嘗授太 宗經書,每至郊祠,父子並乘軒軺,時人榮之。世祖以 浩輔東宮之勤,賜繒絮布帛各千段。著作令史太原 閔湛、趙郡郄標素諂事浩,乃請立石銘,刊載國書,并 勒所注五經。浩贊成之,恭宗善焉。遂營於天郊東三 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萬乃訖。浩又上《五寅元曆 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經》《論語》《詩》《尚

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謹以奏呈
考證

孝武帝永熙三年春釋菜詔李郁講禮記盧景宣解大戴禮 编辑

按《魏書孝武帝本紀》,「永熙三年二月丙子,帝親釋奠, 禮先師。」按《李同軌傳》:「同軌學綜諸經,永熙三年春 釋菜,詔公卿學官於顯陽殿,敕祭酒劉廞講《孝經》,黃 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戴禮》《夏小正》 篇。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同軌經義素優,辯析兼美, 而不得執經,深為慨恨。」按《李孝伯傳》,「郁字永穆,永 熙三」年春於顯陽殿講《禮記》詔郁執經解說不窮群 難鋒起無廢談笑出帝及諸公凡豫聽者莫不嗟善。

孝靜帝天平 年帝于顯陽殿講禮記 编辑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不載。按《北齊書李渾傳》,「渾弟 繪,魏靜帝于顯揚殿講《孝經》《禮記》,繪與從弟騫、裴伯 莊、魏收、盧元明等俱為錄議。素長筆札,尤能傳授,緝 綴詞義,簡舉可觀。」按顯陽殿魏書作顯陽北齊作顯揚並存俟考

北周 编辑

武帝天和元年帝御正武殿集群臣親講禮記 编辑

按《北周書武帝本紀》:天和元年「五月庚辰,帝御正武 殿,集群臣親講《禮記》。」

天和三年八月。帝御大德殿。集百寮親講禮記 按《北周書武帝本紀》。天和三年八月癸酉。帝御大德 殿。集百寮及沙門道士。親講禮記。

编辑

文帝開皇元年杜臺卿采月令為玉燭寶典奏之 编辑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杜臺卿傳》,「開皇初,被徵 入朝。臺卿嘗采《月令》,觸類而廣之為書,名為《玉燭寶 典》,十二卷。至是奏之,賜絹二百匹。」

開皇 年,詔徐文遠為漢王諒講《禮記》。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徐文遠傳》:「開皇 中,遷太學博士,詔令往并州,為漢王諒講《孝經》《禮記》。」

编辑

太宗貞觀十二年孔穎達奉詔撰正義七十卷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禮記正義》七十 卷,孔穎達、國子司業朱子奢、國子助教李善信、賈公 彥、柳士宣、范義頵、魏王參軍事張權等奉詔撰,與周 元達、趙君贊、王士雄、趙弘智覆審。」

按《唐會要》:「貞觀十二年,國子祭酒孔穎達撰《五經義 疏》一百七十卷,名曰《義贊》,有詔改為《正義》。」

貞觀 年,魏徵作《類禮》二十篇,寘內府。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魏徵傳》,「徵嘗以《小戴禮》 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數年而成。帝美其書,錄 寘內府。」

高宗顯慶元年皇太子弘受禮記于率更令郭瑜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高宗諸子傳》:「孝敬皇帝 弘,顯慶元年立為皇太子,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 瑜,至楚世子商臣弒其君,喟而廢卷曰:『聖人垂訓,何 書此邪』?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惡必書,褒善以勸,貶惡 以誡。故商臣之罪,雖千載猶不得滅』。」弘曰:「『然,所不忍 聞,願讀它書』。瑜拜曰:『里名聖母,曾子不入。殿下睿孝 天資,黜凶悖之跡,不存視聽。臣聞安上治民,莫善於 禮。故孔子稱:『不學禮,無以立』。請改受禮』。」太子曰:「善。」 按《舊唐書孝敬皇帝弘傳》:弘,高宗第五子也,嘗受《春 秋左氏傳》于率更令郭瑜。至楚子商臣之事,廢卷而 嘆曰:「此事臣子所不忍聞,經籍聖人垂訓,何故書此? 請改讀餘書。」瑜再拜賀曰:「臣聞安上理人,莫善于禮。 非禮無以事天地之神,非禮無以辨君臣之位,故先 王重焉。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請停《春秋》而讀《禮記》。」 太子從之。按舊唐書較詳故並載之

中宗嗣聖 年王元感上禮記繩愆三十卷乞寫藏祕書 编辑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按《儒學王元感傳》:「所撰《禮 記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 祕書。」按武后長安年即中宗嗣聖年

按《舊唐書王元感傳》,「元感時雖年老,猶能燭下看書, 通宵不寐。長安二年,表上其所撰《尚書糾繆》十卷、《春 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 槁草,請官給紙筆,寫上祕書閣。」詔令弘文、崇賢兩館 學士及成均博士詳其可否。

元宗開元七年皇太子齒冑於學謁先聖詔褚無量講禮記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開元七年十一月乙亥,皇太子入 學齒冑,賜陪位官及學生帛。按《禮樂志》:「元宗開元 七年,皇太子齒冑於學,謁先聖,詔宋璟亞獻,蘇頲終 獻。臨享,天子思齒冑義,乃詔三獻皆用冑子,祀先聖 如釋奠。右散騎常侍褚無量講《禮記·文王世子》篇。 開元十四年,元行沖等以魏徵《類禮》,撰成《義疏》五十 卷,上」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儒學元澹傳》:「澹字行沖。 初,魏光乘請用魏徵《類禮》列於經。帝命行沖與諸儒 集義作疏,將立之學。乃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 教施敬本采獲刊綴為五十篇,上於官。於是右丞相張說建言,戴聖所錄,向已千載。與經並立,不可罷。魏 孫炎始因舊書擿類相比,有如鈔掇,諸儒共非之。至 徵」更加整次,乃為訓注,恐不可用,帝然之,書留中不 出。行沖意諸儒間己,因著論自辯,名曰《釋疑》。

按《舊唐書元行沖傳》:「左衛率府長史魏光乘奏請行 用魏徵所注《類禮》,上遽令行沖集學者撰義疏,將立 學官。行沖于是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 本,檢討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書 左丞相張說駁奏,上然其奏。于是賜行沖等絹四百 匹,留其書貯于內府,竟不得立于學官。行沖恚諸儒」 排己,退而著論以自釋,名曰《釋疑》。元宗嘉賞,賚縑千 匹。

開元二十四年。詔令進士帖《禮記》。通五及第。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開元二 十四年進士帖《左傳》《禮記》,通五及第。」

開元二十六年,詔韋縚奏《月令》一篇。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韋縚傳》:「開元二十六年, 詔縚奏《月令》一篇,朔日於宣政側設榻,東向置案,詔 坐讀之,諸司官長悉升殿坐聽,歲餘罷。」

開元 年,御刊定《禮記月令》,命李林甫等注解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御刊定禮記月 令》一卷,集賢院學士李林甫、陳希烈、徐安貞、直學士 劉光謙、齊光乂、陸善經,修撰官史元晏、待制官梁令 瓚等注解。」自第五《易》為第一。按李林甫《上唐明皇 御刊定月令表》:「昭代敬天勤民,順時設政,是以有皇 極之敷言,親」降聖謨,重加刪定。乃命集賢院學士、尚 書左僕射兼右相吏部尚書李林甫等為之注解。

代宗大曆八年歸崇敬請以禮記為大經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歸崇敬傳》:「大曆八年,崇 敬建議曰: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 傳授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 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穀 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 《論語》,依章疏講解。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 為師表者,委四品以上各舉所知,在外給傳,七十者 安車蒲輪敦遣。」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 品秩、生徒有差。

後漢 编辑

高祖乾祐元年以聶崇義為禮記博士 编辑

按《五代史後漢高祖本紀》,不載。按《宋史儒林聶崇 義傳》,「崇義少舉《三禮》,善禮學。漢乾祐中累官至國子 禮記博士。」按乾祐止一年故知為元年

後周 编辑

世宗顯德 年詔尹拙等校勘禮記釋文音 编辑

按《五代史後周世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周顯德中, 詔刻《易書》《周禮》《儀禮》《四經釋文》,皆田敏、尹拙、聶崇義 校勘,自是相繼校勘。《禮記三傳》《毛詩音》,並拙等校勘。

编辑

聖宗開泰元年八月詔賜鐵驪那沙禮記一部 编辑

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元年八月丙申,鐵驪那沙乞 賜佛像、儒書。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 記》各一部。」

编辑

太祖建隆三年判監崔頌等上新校禮記釋文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云云。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以禮記博士孔維使高麗高麗王問禮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孔維傳》:太平興國中,拜 國子《周易》博士。代還,遷《禮記》博士。七年,使高麗,高麗 王治問禮於維,維對以君臣父子之道,升降等威之 序,治悅,稱之曰:「今日復見中國之夫子也。」

雍熙四年邢昺撰禮選二十卷獻之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邢昺傳》:「雍熙中,昺撰《禮 選》二十卷,獻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觀之甚 悅,因問衛紹欽曰:『昺為諸王講說,曾及此乎』?紹欽曰: 『諸王常時訪昺經義,昺每至發明君臣父子之道,必 重復陳之。太宗益喜』。」

按《玉海》,「雍熙四年八月己酉,諸王府侍讀邢昺進《分 門禮選》二十八卷,賜銀器二,帛三十。」按長編云二十一卷 雍熙 年,賜《新進士儒行篇》。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五年策士首 得汪應辰。九月十九日言者請依雍熙故事,賜《新進 士儒行篇》以勵士。檢按玉海又云淳化三年始賜新進士孫何等此云依雍熙故事

並存以備參考

太宗淳化三年詔以新印儒行篇賜中書樞密兩制三館及新進士各一軸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化三年二月,詔 以新印《儒行篇》賜中書、樞密、兩制、三館等人各一軸。 先是,御試進士,以《儒行篇》為論題,意欲激勸士流修 儒行,故命雕印,首賜孫何等,次及宰輔近臣至銓司 選人令置於聽事,以代座右之誡。三月己酉,賜新第孫何等《儒行篇》各一軸,何等表謝。

淳化五年五月。胡迪平等校勘《禮記正義》。板成以獻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端拱元年孔維等 奉敕校勘《五經正義》。《禮記》。則胡迪平五人校勘。紀自 成等七人再校。李至等詳定。淳化五年五月以獻。

真宗咸平二年六月賜諸王輔臣禮記疏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咸平二年六月己 巳。祭酒邢昺。上新印《禮記疏》七十卷。賜諸王輔臣人 一部。

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以儒行篇賜諸文臣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祥符元年十一月 丙辰,「復以《儒行篇》賜親民釐務文臣,其幕職、州縣官、 使臣賜敕,令崇文院摹印給之。」

大中祥符三年五月,上作《禮選贊》,賜邢昺。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邢昺傳》:「雍熙中,昺撰《禮 選》二十卷獻之。上嘗因內閣曝書。覽而稱善。召昺同 觀。作《禮選贊》賜之。昺因家無遺槁,願得副本。上許之。 繕錄未畢而昺卒。亟詔寫二本。一本賜其家,一本俾 置冢中。上嘗問:鄭注《禮記世子篇》云:『文王以憂勤損 壽。武王以安樂延年』。朕以為《本經》旨意必不然也。且 夏」禹焦勞有元圭之賜,而享國永年。若文王能憂人 之心,不自暇逸。縱無感應。豈至虧損壽命耶。

按《玉海》。「祥符三年五月乙巳。上作禮選贊。賜翰林侍 讀學士。」

景德四年九月宴近臣于龍圖閣之崇和殿邢昺視壁間禮記圖講述大義上嘉納之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邢昺傳》:昺拜工部,知曹 州,入辭日,特開龍圖閣,召近臣宴崇和殿。昺視壁間 《尚書》《禮記》圖,指《中庸》篇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因 陳其大義,上嘉納之。

按《玉海》:「景德四年九月庚午,宴近臣于龍圖閣之崇 和殿。翰林學士邢昺,視壁間掛《尚書禮記圖》,指《中庸》 九經事,講述其義,皆有倫理,在位聳聽。」

仁宗皇祐元年九月所鐫石經禮記畢 编辑

按《宋史仁宗紀》本不載。按《玉海石室十三經》,孟蜀 所鐫,「皇祐元年歲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 工畢。」禮記張紹文書。

皇祐五年四月。楊安國等。上《禮記節解》九十卷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皇祐初。詔楊安國 等。以《五經正義節解》為書。詔以《五經精義》為名。五年 四月癸卯。上《禮記節解》九十卷。

神宗熙寧元年王安石請罷講禮記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曲洧舊聞》,熙寧元年冬, 介甫初侍經筵,未嘗講說。上欲令介甫講《禮記》。至曾 子易簀事,介甫于倉卒間進說曰:「聖人以義制禮,其 詳至于床笫之際。」上稱善。安石遂言《禮記》多駁雜,不 如講《尚書》,帝王之制,人主所宜急聞。于是罷《禮記》。

徽宗政和三年方慤進禮記解義二十卷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政和三年方慤進禮記解義二十卷自為之序以王氏父子獨無解義 编辑

乃取《三經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時馬希孟 亦有《禮記解》七十卷。朱子曰:「方、馬二解,儘有好處,不 可以其新學而黜之。」

高宗紹興五年高閌以禮記儒行篇詞說不醇請毋賜新進士從之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儒林高閌傳》:「紹興元年, 以上舍選,賜進士第,召為祕書省正字。時將賜新進 士儒行《中庸》篇,閌奏『儒行詞說不醇,請止賜《中庸》,庶 幾學者得知聖學淵源,而不惑于他說。從之』。」

按《玉海》,紹興五年策士首得汪應辰。九月十九日,言 者請依雍熙故事,賜新進士《儒行》篇以勵士。檢有旨, 添賜《中庸》,送祕府校勘。正字張嵲校《中庸》。高閌校《儒 行篇》,二十二日,閌奏:「《儒行》雖間與聖人之意合,而其 詞夸大,類戰國縱橫之學。蓋漢儒雜記決非聖人格 言。望止賜《中庸》,庶幾學者知聖學淵源。」奏可。

紹興十七年,賜王十朋等《學記》。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七年。賜王 十朋等學記。就聞喜宴賜之。

紹興十八年,御書《儒行篇》賜進士王佐等。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八年六月 三日,御書《儒行篇》賜進士王佐等。就聞喜宴賜之。 紹興三十年三月,詔以御書《禮記經解》石刻摹本。賜 進士梁克家等。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周必大《御書禮記經解 石刻跋》:「右御書《經解》一卷,紹興三十年三月,詔以摹 本賜新進士梁克家以下,臨安守臣端禮因以別本 分遺百執事。臣某時為太學錄,謹受而藏之。」

按《玉海》:「紹興三十年四月,賜梁克家等《經解篇》,就聞 喜宴賜之。」

孝宗隆興元年胡銓進講禮記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胡銓傳》:隆興元年,遷祕書監,擢起居郎兼侍講,因講《禮記》,曰:「君以禮為重,禮 以分為重。願陛下無以名器輕假人。」

孝宗乾道九年閏正月詔以胡銓所進禮記解藏祕省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胡銓傳》:銓兼侍講,因講 《禮記》,曰:「君以禮為重,禮以分為重,分以名為重。願陛 下無以名器輕假人。」以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銓歸, 上所著《禮記解詁》,詔藏祕書省。

按《玉海》,乾道九年閏正月二十三日,敷文閣直學士 胡銓言,「聖訓令臣進所解諸經,今先繕寫《周易》《周禮》 《禮記》《春秋》四經。」詔令投進。

孝宗淳熙四年詔以御書禮記五篇重行摹勒以補禮經之闕 编辑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熙四年二月十 九日,詔知臨安府趙磻老於太學建閣,奉安石經。五 月二十四日,磻老奏,「閣將就緒,其石經《易》《詩》《書》《春秋 左氏傳》《論語》《孟子》外,尚有御書《禮記》《中庸》《大學》《學記》 《儒行經解》五篇,不在太學石經之數。今搜訪舊本,重 行摹勒,以補《禮經》之闕。」

理宗端平元年侍講張虙進禮記月令十二卷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張虙傳》:端平初,召為國 子司業兼侍講,以《禮記月令》進讀,至「獄訟必端平」之 語,因敷暢厥旨,升國子祭酒。以為《月令》之書雖出於 呂不韋,然人主後天而奉天時,此書不為無助。乃因 已講者為十二卷,乞按月而觀之。

淳祐六年講禮記畢賜宴祕書省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祐六年十月。講 《禮記》畢。賜宴祕書省。御製七言唐律一首。

度宗咸淳元年侍講趙景緯進講禮記 编辑

按《宋史度宗本紀》,不載。按《趙景緯傳》:「咸淳元年,拜 宗正少卿兼侍講,以《禮記》進講,開陳敬恕之義。又言 損德害身之大,莫過於嗜慾。而窒嗜慾之要,莫切於 思。居處則思敬,動作則思禮,祭祀則思誠,事親則思 孝。每御一食,則思天下之饑者;每服一衣,則思天下 之寒者。嬪嬙在列,必思夏桀以嬖色亡其國;飲燕方 歡,必思商紂以沉湎喪其身。念起而思隨之,則念必 息,欲萌而思制之,則欲必消。志氣日以剛健,德性日 以充實,豈不盛哉!」進權禮部侍郎。

编辑

廢帝天德三年置國子監禮記用孔穎達疏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编辑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于天德三年。《禮記》。用孔穎達疏。自國子 監印之。授諸學校。

编辑

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以次讀禮記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孟 子》、大學、《中庸》,次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博士助教 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則依所 讀之序。」

编辑

太祖洪武三年詔鄉會試禮記主古註疏 编辑

按《明朝開天紀》:「洪武三年四月己亥,詔自洪武三年 八月為始,鄉試會試第一場試五經義,各試本經一 道,《禮記》主古註疏。」

神宗萬曆十八年命經筵進講禮記 编辑

按《明紀》:萬曆十八年,御經筵畢,覽《貞觀政要》曰:「唐太 宗多有慚德,魏徵大節有虧」,命以後講《禮記》,停《貞觀 政要》。

按《明外史黃鳳翔傳》:「萬曆十八年,起補北監時方較 刻《十三經註疏》,因言:『頃陛下去《貞觀政要》,進講《禮記》 甚善。讀《曾子論孝》曰『敬父母遺體』,則當思所以珍護 聖躬。《誦學記》言『學然後知不足,則當思所以緝熙聖 學。《察月令》篇『以四時敷政,法天行健』,則可見聖治之 當勤勵;《繹世子》篇陳保傅之教,齒學之儀,則可見皇 儲之當早建預教』』。」疏入,報聞。尋擢禮部右侍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