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15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十五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十五卷目錄

 禮記部彙考五

  漢書藝文志禮經

  隋書經籍志禮經

  唐書藝文志禮經

  宋史藝文志禮記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禮記

  宋鄭樵通志禮記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禮經

  馬端臨文獻通考禮記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禮記

  焦竑經籍志禮經

經籍典第二百十五卷

禮記部彙考五 编辑

《漢書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記》百三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

古明堂之遺事

《王史氏》二十一篇。

七十子後學者,師古曰:「劉向《別錄》云六國時人也。」

《曲臺后倉》九篇。

如淳曰:「行禮射於曲臺,后倉為記,故名曰《曲臺記》。」 《漢官》曰:「大射於曲臺。」 晉灼曰:「天子射宮也。西京無大學,於此行禮也。」

《中庸說》二篇。

師古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亦非本《禮經》,蓋此之流。」

《明堂陰陽說》五篇。

《樂記》二十三篇。

《王禹記》二十四篇。

《隋書經籍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大戴禮記》十三卷。漢信都王太傅戴德撰。梁有《諡 法》三卷,後漢安南太守劉熙注,亡。

《夏小正》一卷。戴德撰。

《禮記》十卷。「漢北中郎將」盧植注。

《禮記》二十卷。漢九江太守戴聖撰。鄭元注。

《禮記》三十卷。王肅注。梁有《禮記》十二卷,業遵注,亡 《禮記》《寧朔新書》八卷。王懋約注。梁有二十卷, 《月令章句》十二卷。漢左中郎將蔡邕撰。

《禮記音義隱》一卷。謝氏撰。

《禮記音》二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梁有鄭元、王肅、 射慈、射貞、孫毓、繆炳音各一卷,蔡謨、東晉安北諮議 參軍曹耽、國子助教尹毅、李軌、員外郎范宣音各二 卷,徐邈音三卷,劉昌宗音五卷,亡。

《禮記音義隱》七卷。

《禮記》三十卷。魏祕書監孫炎注。

《禮略》二卷。

《禮記要鈔》十卷。緱氏撰。梁有《禮義》四卷,魏侍中鄭 小同撰;《摭遺別記》一卷,樓幼瑜撰,亡。

《禮記新義疏》二十卷。賀瑒撰。梁有《義疏》三卷,宋豫 章郡丞雷肅之撰,亡。

《禮記義疏》九十九卷。皇侃撰。

《禮記講疏》四十八卷。皇侃撰。

《禮記義疏》四十卷。沈重撰。

《禮記義》十卷。何氏撰。

《禮記義疏》三十八卷。

《禮記疏》十一卷。

《禮記大義》十卷。梁武帝撰。

《禮記文外大義》二卷。《祕書》學士褚暉撰。

《禮大義》十卷。

《禮記義證》十卷。劉芳撰。

《禮大義章》七卷。

《喪禮雜義》三卷。

《禮記中庸傳》二卷。宋散騎常侍戴顒撰。

《中庸講疏》一卷。梁武帝撰。

《私記制旨中庸義》五卷。

《禮記略解》十卷。庾氏撰。

《禮記評》十一卷。劉雋撰。

《唐書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大戴德禮記》十三卷。

鄭元注小戴聖《禮記》二十卷,《禮記音》三卷曹耽解
考證
盧植注《小戴禮記》二十卷。

王肅注《小戴禮記》三十卷。

鄭小同《禮記義記》四卷。

李軌「《小戴禮記音》二卷。」

《尹毅音》二卷。

《徐邈音》三卷。

《徐爰音》二卷。

司馬伷「《禮記寧朔新書》二十卷。」王懋約注 戴顒《月令章句》十二卷。

又「《中庸傳》二卷。」

射慈《小戴禮記音》二卷。

孫炎注《禮記》三十卷。

《葉遵注》十二卷。

劉儁《禮記評》十卷, 庾蔚之「《禮記略解》十卷。」

何佟之《禮記義》十卷。

皇侃《禮記講疏》一百卷,又《義疏》五十卷

沈重「《禮記義疏》四十卷。」

熊安生《義疏》四十卷。

劉芳「《義證》十卷。」

《禮記隱》二十六卷。

《禮記正義》七十卷。孔穎達、國子司業朱子奢、國子 助教李善信賈公彥、柳士宣、范義頵、魏王參軍事張 權等奉詔撰,與周元達、趙君贊、王士雄、趙弘智覆審 云。

賈公彥「《禮記正義》八十卷。」

魏徵「《次禮記》二十卷。」亦曰《類禮》。

王元度注《禮記》二十卷。

元行沖「《類禮義疏》五十五卷。」

《御刊定禮記月令》一卷。

集賢院學士李林甫、陳希烈、徐安貞、直學士劉光謙齊光乂、陸善經,修撰官史元晏,待制官梁令瓚等注解。自「第五《易》」 為第一。

成伯璵「《禮記外傳》四卷。」

王元感「《禮記繩愆》三十卷。」

《禮記字例異同》一卷。元和十三年詔定。

《宋史藝文志》
编辑

《禮記》
编辑

《大戴禮記》十三卷。《戴德纂》。

《禮記》二十卷。《戴聖纂》。

鄭元《禮記注》二十卷,《禮記月令注》一卷

成伯璵「《禮記外傳》十卷。」張幼倫注。

賈公彥《禮記疏》五十卷。

孔穎達「《禮記正義》七十卷。」

楊逢殷《禮記音訓指說》二十卷。

上官均「《曲禮講義》二卷。」

余希文《井田王制圖》一卷。

呂大臨《禮記傳》十六卷。

陸佃「《禮記解》四十卷。」

陳暘「《禮記解義》十卷。」

李格非「《禮記精義》十六卷。」

馬希孟「《禮記解》七十卷。」

方慤《禮記解義》二十卷, 王普《深衣制度》一卷

夏休《破禮記》二十卷。

戴溪《曲禮口義》二卷,《學記口義》三卷

胡銓「《禮記傳》十八卷。」

《禮記小疏》二十卷。不知作者。

衛湜「《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楊簡《孔子閒居講義》一卷。

鄭樵「《鄉飲禮》七卷。」

張虙「《月令解》十二卷。」

魏了翁「《禮記要義》三十三卷。」

王應麟集解《踐祚篇》一冊。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编辑

《禮記》
编辑

盧植注《禮記》二十卷。

鄭元《注》二十卷。

《王肅注》三十卷。

孫炎《注》二十九卷。

字叔然,樂安人。《魏祕書監》徵,不就。

《業遵注》二十卷。

字長孺,燕人,宋奉朝請。

庾蔚之「《略解》十卷。」

潁川人宋員外常侍

皇侃「《禮記義疏》五十卷。」

劉昌宗「《禮記音》五卷。」

《射慈三傳禮記音》一卷。

字孝宗,彭城人。吳中書侍郎。

謝楨《禮記音》一卷。

不詳何人

孫毓《禮記音》一卷。

繆炳《禮記音》一卷。

曹耽《禮記音》二卷。

尹毅《禮記音》一卷。

天水人。東晉國子助教。

《蔡謨音》一卷。

字道明,濟陽考城人。晉司徒文穆公。

范宣禮「《記音》二卷。」

字宣子,濟陽人,東晉員外郎,不就。

徐爰「《禮記音》三卷。」

沈重《禮記》音 卷。

宋鄭樵通志 编辑

《禮記》
编辑

《大戴禮記》十三卷。漢信都王傅戴德撰。

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篇,獻之時亦無傳之者。至劉向考校經籍,檢得百三十篇,向因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史氏記》二十有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刪其煩重,合而記之,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記》。而戴聖又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謂之《小戴記》。漢末,馬融遂傳小戴之學,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鄭元受業於融,為之注解。後學惟傳鄭氏學,故《小戴禮》行於世。

右《大戴》一部,十三卷。

《禮記》二十卷。漢戴聖撰,鄭元注。

《禮記》二十卷。「漢北中郎將」盧植注。

《禮記》三十卷。王肅注 《禮記略解》十卷。《庾氏 禮記》三十卷。魏孫炎注

《禮記》十二卷。《葉遵注》《隋志》作「業遵。」

戴聖為九江太守,行治多不法。何武為揚州刺史,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武聞之,終不揚其惡。而聖子賓客為盜,繫廬江,聖自以子必死,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聖慚服。武每奏事至京師,聖未嘗不造門謝恩。戴聖為禮家之宗,身為贓吏,而子為賊徒,可不監哉!學者當玩其言而已矣。右《小戴》注附:六部,一百二十二卷。

《禮記新義疏》二十卷。賀瑒。

《禮記義疏》九十九卷。《皇侃》。

《禮記講疏》四十八卷。《皇侃》。

《禮記義疏》四十卷。沈重。

《禮記義疏》三十八卷。

《禮記義疏》四十卷。熊安生:

《禮記義》十卷。《何佟之》。

《禮記大義》十卷。《梁武帝》。

《禮記文外大義》三卷。《祕書》學士褚暉撰。

《禮記義記》四卷。《鄭小同》。

《禮記正義》七十卷。孔穎達:

《禮記正義》八十卷。唐·賈公彥

《禮記正義》十卷。王方慶:

《禮記小疏》二十卷。

《禮記精義》十六卷。《李文叔》。

《禮記外傳》四卷。成伯璵撰。張幼倫注。

《禮略》二卷。

右《義疏》十七部,五百一十四卷。

《禮記寧朔新書》二十卷。司馬伷撰。王懋約注 《禮記要抄》十卷。緱氏。

魏徵「《次禮記》二十卷。」

右《書鈔》三部,五十卷。

《禮記評》十卷。劉儁 「《禮記繩愆》三十卷。」《王元感》:

《禮記義證》十卷。劉芳:

《禮記評要》十五卷。

右《評論》四部,六十五卷。

《禮記名數要記》三卷。

《禮記名義》十卷。

《禮記外傳名數》二卷。

《禮記含文》三卷。

右《名數》四部,十八卷。

《禮記音義隱》二卷。謝慈。

《禮記音義隱》七卷。

《禮記音》二卷。徐爰。

《禮記音》三卷。徐邈。

《禮記音》三卷。曹耽。

《禮記音》二卷。李軌。

《禮記音》二卷。尹毅。

《禮記字例異同》一卷。

右《音義》八部二十二卷。

《禮記中庸傳》二卷。戴顒。

《中庸講疏》一卷。《梁武帝》。

《禮記制旨》《中庸義》五卷《中庸傳》一卷胡瑗:

右《中庸》四部,九卷。

《禮緯》三卷。鄭元注。

《禮記默房》二卷。宋均注。

右讖緯二部五卷

凡《禮記》九種,四十九部,八百一十八卷。

《月令》
编辑

《夏小正》一卷。戴德撰。

《月令章句》十二卷。漢蔡邕撰。

《月令章句》十二卷。戴顒撰。

《御刊定禮記月令》一卷。

《月令疏》二卷。

《周書月令》一卷。

王涯《月令圖》一卷。

右《古月令》七部,三十卷。

崔寔《四民月令》一卷。

孫氏《千金月令》三卷。孫思邈撰,失一卷。

《月令并時訓詩》一卷。李林甫撰。

《復月令奏議》一卷。

《月令詩》一卷。杜仲連撰。

《乘輿月令》十二卷。《裴澄》。

《十二月纂要》一卷。

《十二月鑑》一卷。《任婉》撰。

《纂要月令》一卷。

《保生月錄》一卷。韋行規撰。

《齊民月令》一卷。《崇文總目》:

《日書》三卷。譚融。

右《續月令》十二部,二十六卷。

《國朝時令》一卷。丁度修。

《國朝時令》六卷。賈昌朝重定。

《時鑑新書》五卷。劉安靖:

《四序總要》四卷。《李彤》撰。

《四時纂要》五卷。韓鄂撰。

《四時記》二十卷。《薛登》:

《王氏四時錄》十二卷。

《四時總要》十二卷。《李彤》撰。

《續時令故事》一卷。

右《時令》九部,六十六卷。

《荊楚歲時記》二卷。梁宗懍撰。杜公贍注。

《玉燭寶典》十二卷。杜臺卿撰。

《楚苑實錄》一卷。

《金谷園記》一卷。唐李邕撰。

《秦中歲時記》一卷。《李綽撰》。

《歲華紀麗》二卷。韓鄂撰。

《歲時廣記》一百十二卷。徐鍇撰。

《歲中記》一卷。

《歲時雜錄》二十卷。

右《歲時》九部,一百五十二卷。

凡《月令》四種,三十七部,二百七十四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编辑

《禮經》
编辑

《記》百三十一篇。

《隋志》云:「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一篇獻之。今逸篇之名可見者有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明堂記》《曾子記》《禮運記》,《五帝記》。」注:《白虎通》。

《王度記》:注:《禮記》注《禮記》《周禮》疏,《白虎通》《後漢輿服志》注

《王霸記》:注:《夏官》注:

《瑞命記》:注:《文選注論衡》。

《辯名記》。注:《春秋》疏。

《孔子三朝記》。注:《史記·漢書》注

《月令記》:《大學志》。注:《蔡邕論》。

雜記

正義云:案《別錄王度記》云「似齊宣王時淳于髡等所說也。」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

隋牛弘曰:「案劉向《別錄》及馬宮、蔡邕等所見,當時有《古文明堂禮》《王居明堂禮》《明堂圖》《明堂大圖》《明堂陰陽》《泰山通義》《魏文侯孝經傳》等,並說古明堂之事,其書皆亡。《唐會要》引《禮記明堂陰陽錄》,牛弘亦引《明堂陰陽錄》。今《禮記月令》於《別錄》中屬《明堂陰陽記》,故謂之《明堂月令》。《說文》引《明堂月令》。」

《王史氏》二十一篇。

《隋志》:「河間獻王得記一百三十一篇,劉向檢得一百三十篇,第而敘之。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

《曲臺后倉》九篇。

本傳: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大小戴。服虔曰:在曲臺校書著記,因以為名。《七略》曰《宣皇》。

帝時行射禮,博士后倉為之辭,至今記之,曰《曲臺記》。注:顏氏曰:「曲臺殿,在未央宮。」

初,《禮》唯有后,孝宣世,復立大《小戴禮》。注:按《大戴公符篇》載《孝昭冠辭》,蓋宣帝時曲臺記也。

《大戴禮》《小戴禮》不著錄

二戴皆傳《儀禮》十七篇次第,自《冠》、昏、《士相見》已下,大小戴先後不同,唯劉向別錄《大射》以上七篇,與《小戴》同,其下尊卑吉凶,次第倫敘,鄭氏用之《禮記》,所以釋《儀禮》之義也。陳劭《周禮論敘》云:「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為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戴聖刪《大戴禮》為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注:按劉向《別錄》有四十九篇。

後漢馬融、盧植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缺略,而行於世,即今《禮記》是也。注:《中庸》,子思作《緇衣》,公孫尼子作;《月令》,呂不韋作《王制》,漢博士所為。

今《大戴禮》十三卷,總四十篇。注:《隋志》:「《夏小正》別為卷。」

「始三十九,終八十一」,當為四十三篇,中間缺者四篇,重出者一篇。注:《兩篇》七十三。

其上不見者,猶三十八篇,不能合八十五篇之數,豈但當為八十一耶?其缺者或既逸,其不見者抑聖所取者。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小戴書》無甚異,《禮察》篇與《經解》亦同,《曾子大孝》篇與《祭義》相似,則聖已取之篇,豈其文無所刪者也?《勸學禮》三本,見《荀卿子》取舍之說,及《保傅》見賈誼疏,間與經子同者,尚多有之。《隋志》:「戴聖刪大戴之書為四十六篇。馬融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樂記》一篇,合四十九篇。」注:《七錄》云:「自後漢諸儒多為小戴訓,即今之《禮記》。」

《王制》:不著錄

《史記˙·封禪書》,文帝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索隱》:「劉向《七錄》云:『文帝所造書有本制、兵制、《服制》篇。《白虎通》引《禮王制》曰:『天子棺槨九重』』。」 今《禮記˙王制》篇,蓋其略也。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禮記 编辑

《禮記》二十卷鄭元注。

晁氏曰:漢戴聖纂,鄭康成注,即所謂「小戴」 者也。此書乃孔子沒後,七十子之徒所共錄。《中庸》,孔伋作;《緇衣》,公孫尼子作;《王制》,漢文帝時博士作;河間獻王集而上之。劉向校定,二百五十篇。大戴既刪,八十五篇;小戴又刪,四十六篇。馬融傳其學,又附《月令》《明堂義》,合四十九篇。

陳氏曰:漢儒輯錄前記,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駁而不純。獨《大學》《中庸》為孔氏之正傳,然初非專為禮作也。唐魏徵嘗以《小戴禮》綜彙不倫,更作《類禮》二十篇,蓋有以也。

夾漈鄭氏曰:「戴聖為九江太守,行治多不法。何武為揚州刺史,聖懼,自免。後為博士,毀武於朝廷。武聞之,終不揚其惡。而聖子賓客為盜,繫廬江,聖自以子必死,武平心決之,卒得不死,自是聖慚服。武每奏事至京師,聖未嘗不造門謝恩。戴聖為禮家之宗,身為贓吏,而子為賊徒,可不監哉!學者當玩其言而已矣。」

《朱子語錄》曰:「《禮記》有說宗廟朝廷,說得遠後雜亂不切於日用。若欲觀禮,須將《禮記》節出切於日用常行者,如《玉藻》《內則》《曲禮》《少儀》,看 學禮,先看《儀禮》。《儀禮》無全書,其書皆是講說,如《周禮˙》《王制》是制度之書,《大學》《中庸》是說理之書;《儒行》《樂記》非聖人之書,乃戰國賢士為之 。有許順之者,說人謂《禮記》是漢儒說,恐不然。」 漢儒最純者,莫如董仲舒。仲舒之文最純者,莫如《三策》,何嘗有《禮記》中說話來?如《樂記》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 仲舒如何說得到這裏?想必古來流傳得此箇文字如此。《禮記》有王肅注,煞好。太史公《樂書》載《樂記》全文,注家兼存得王、鄭。如陸農師《禮象》、陳用之《禮書》,亦該博。陳氏勝陸氏,如後世禮樂,全不足取,但諸儒議禮頗有好處,此不可廢,當別類作一書。六朝人多精於此,必竟當時此學自專門名家,朝廷有禮事,便用此等人議之 。鄭康成是箇好人,考禮名數大有功 。王肅議禮,必反鄭元。

《禮記正義》七十卷。

晁氏曰:唐孔穎達等貞觀中奉詔撰。其序稱:「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門。王、鄭兩家,同經而異注。」 爰從晉、宋,逮於周、隋,傳《禮》業者,江左尤盛。其為義疏者甚多,唯皇甫侃、熊安生見於世。然皇甫為勝,今据以為本;其有不備,則以熊氏補焉。

《朱子語錄》:問:「《禮記》古注外,無以加否?」 答曰:「鄭注自好,看《注》看《疏》,自可了。」

《禮記外傳》四卷。

晁氏曰:唐成伯璵撰。《義例》兩卷,五十篇;《名數》兩卷,六十九篇。雖以《禮記》為目,通以《三禮》言之。劉明素序,張幼倫注。

《唐月令》一卷。

晁氏曰:唐明皇刪定,李林甫等注。《序》謂「呂氏定以孟春,日在營室,不知氣逐閏移,節隨斗建」 ,於是重有《刪定》,俾林甫同陳希烈等八人為之《解》。國朝景祐初,改從舊文,由是別行。

《宋三朝國史藝文志》:初,《禮記月令篇》第六即鄭注,唐明皇改黜舊文,附益時事,號《御刪月令》,升為首篇,集賢院別為之注。厥後學者傳之,而釋文義疏皆本鄭注,遂有別注小疏者,詞頗卑鄙。淳化初,判國子監李至請復行鄭注,詔兩制二館、祕閣集議,史館修撰韓丕、張佖、胡旦條陳唐本之失,請如至奏,餘皆請且如舊,以便宣讀時令。大中祥符中,龍圖閣待制孫奭又言其事,群論復以改作為難,遂罷。

《石經禮記》二十卷。

晁氏曰:偽蜀張紹文所書。不載年月,經文不闕唐諱,當是孟知祥僭位之後也。首之以《月令》,題云御刪定,蓋明皇也。林甫等注,蓋李林甫也。其餘篇第仍舊。議者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毋不敬」 一言足以蔽之,故先儒以為首。孝明肆情變亂,甚無謂也。

《芸閣禮記解》十六卷。

晁氏曰:呂大臨與叔撰。與叔師事程正叔,《禮》學甚精博,《中庸》《大學》尤所致意也。

陳氏曰:按《館閣書目》作一卷,止有《表記》《冠》《昏》《鄉》《射》《燕》《聘義》《喪服》四制凡八篇。今又有《曲禮》上、下、《中庸》《緇衣》《大學》《儒行》《深衣》《投壺》八篇。此晦菴朱氏所傳本,刻之臨漳射垛,書坊稱《芸閣呂氏解》,即其書也。《讀書目》始別載之。

方慤「《禮記解》二十卷。」

陳氏曰:政和三年表進,自為之序。以王氏父子獨無解義,乃取其所撰《三經義》及《字說》申而明之,著為此解,由是得上舍出身。其所解文義亦明白。《朱子語錄》曰:「方、馬二解,合當參攷,儘有說得好處,不可以其新學而黜之。」

馬希孟「《禮記解》七十卷。」

陳氏曰:「希孟字彥醇」 ,未詳何人,亦宗王氏。

《禮記新義》 卷。

《宋中興藝文志》:陸佃撰。亦牽於《字說》。宣和末,其子宰上之。

《破禮記》 卷。

《中興藝文志》:「夏休以《禮記》多漢儒雜記,於義有未安者,乃援《禮經》以破之。然《中庸》《大學》實孔氏遺書也。」

「《曲禮口義》二卷,《學記口義》」二卷

陳氏曰戴溪撰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

陳氏曰:直祕閣崑山衛湜正叔集諸家說,自注《疏》而下為一書,各著其姓氏。寶慶二年表上之,由是寓直中祕。魏鶴山為作序。

《孔子閒居講義》一卷。

陳氏曰:「慈湖楊簡敬仲撰。」

《大戴禮》十三卷。

晁氏曰:漢戴德纂。亦河間王所獻百三十一篇,劉向校定。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德刪其煩重,為八十五篇。今書止四十篇,其篇目自三十九篇始,無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有兩七十四,蓋因舊闕錄之。每卷稱「今卷第幾」 ,題曰「九江太守戴德撰。」 按九江太守聖也,德為信都王太傅,蓋後人誤題。

陳氏曰:漢信都王太傅戴德延君、九江太守聖次君,皆受禮于后倉,謂《大、小戴禮》者也。漢初以來迄於劉向,校定中書,諸家所記殆數百篇,戴德刪其煩重,為八十五篇,聖又刪為四十九篇,相傳如此。今《小戴》四十九篇行於世,而《大戴》之書所存止此。自《隋》《唐志》所載卷數,皆與今同,而篇第乃自三十九而下,止於八十一,其前闕三十八篇,末闕四篇,所存當四十三,而於中又闕第七十二,複出一篇,實存四十篇,意其闕者即聖所刪耶?然《哀公問》《投壺》二篇,與今《禮記》文不異,他亦間有同者。《保傅傳》世言賈誼書所從出也。今攷《禮察篇》,湯、武秦定取舍一則,盡出《誼疏》中,反若取誼語勦入其中者。《公符》篇至錄漢昭帝冠辭,則此書殆後人好事者采獲諸書為之,故駁雜不經,決非戴德本書也。題九江太守,迺戴聖所歷官,尤非是。

《朱子語錄》曰:《大戴禮》無頭,其篇目缺處,皆是元無,非小戴所去取。其間多雜偽,亦有最好處,然多誤難讀 。《大戴禮》本文多錯,注尤舛誤,或有注,或無。

注,皆不可曉。武王諸銘,有直做得巧了切題者,如《鑑銘》是也。亦有絕不可曉者,想它古人只是述戒懼之意,而隨所在寫記,以自警省耳。不似今人為此銘,便要就此物上說得親切。其間亦有切題者,如《湯盤銘》之類。至於武王《盥盤銘》,則又似切個船,想只是因水起意,然恐亦有錯雜處 。《大戴禮》冗雜,其好處已被小戴採摘來做《禮記》了,然尚有零碎好處在 。淳問:「《大戴》《保傅篇》多與《賈誼策》同,如何?」 曰:「《保傅》中說『秦無道之暴』,此等語必非古書,乃後人採《賈誼策》為之,亦有孝昭冠詞。」

周氏《西麓涉筆》曰:「《大戴禮》《公冠篇》載漢昭帝冠辭及郊天、祀地、迎日三辭,皆典馴簡樸,有史佚余公風味。班固徒取麟馬以下夜祠諸篇文詞峭美者入《禮樂志》,此皆不錄,可恨也!」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

禮記考 编辑

《禮記疏》 卷。

舒雅編纂。雅,旌德人,好學善屬文,所纂又有《文苑英華》。

《禮記解》二十卷。

《何述著》。述字明道,浦城人。登元豐進士第,以徽猷閣待制知永興軍。

《禮記纂義》 卷。

蘭谿應鏞著

《禮記解》 卷。

龍溪黃樵仲著

《禮記解》 卷。

晉江呂椿著

《禮經類說》 卷

余復著。復,寧德人。光宗初策士,大廷覽復所對,曰:「余復直而不訐。」 遂擢第一。後入史館,兼實錄院檢討。

集解《小戴記》 卷。

《岳珂著》。珂,飛之孫也。

《月令解》十二篇。

張虙著。虙,慈谿人。仕於理宗朝。嘗謂「《月令》雖出於呂不韋,而王者後天以奉天時,此書不可缺。」 乃為《月令解》二十篇以進。

《禮記》 卷。

林希逸著

《禮記註》 卷。

何炎著

《王制章句》 卷。

陳埴著

集解《踐祚篇》一卷。

四明王應麟著

《禮記解》 卷。

《顏棫著》。棫字叔堅,永春人。淳熙中,以上舍釋褐,累官至吏部尚書。

《禮記解》 卷。

邵困著

《禮記解》 卷。

范鍾著

《禮記解》 卷。

方慤著

《禮記解》 卷。

劉爚著

《禮記解》 卷。

楊炳著

《禮記義》 卷。

戚袞著

戴記《心法》 卷。

《徐畸著》。畸,蘭谿人,號南夫。

《禮記通考》 卷。

繆主一著

《禮記正義》 卷。

鄭樸翁著溫州人

《禮記講解》 卷。

奉化舒璘著

《禮記集說》 卷。

陳澔著澔,都昌人,號「雲莊」 ,潛心《禮學》。

《明堂訓解》 卷。

姚舜仁著

《喪禮》 卷。

黃宜著

《冠昏記》 卷。

錢時著

《校正》「《小戴記》三十六篇。」

吳澂著

《校正大戴記》三十四篇。

吳澂著

《禮記纂言》 卷。

吳澄著

《禮記集義》 卷。

陳櫟著。櫟,休寧人,致力聖賢之學,涵濡玩索,貫串古今。

《禮記說》 卷。

韓性著

《禮記說》 卷。

黃舜祖著

《禮記集說》四十九卷。

彭絲著。絲,安福人。父應龍,弟齊叔,父子兄弟自相師友,俱以著述為業。

《喪禮服制考》 卷。

豫章周成大著

《戴記》。附著 「《考定深衣古制》 卷。」

黃潤玉著

《深衣考》 卷。

夏言著

《檀弓叢訓》 卷。

楊用修著

《禮記節疏》 卷。

司業張業著。業,安福人。

《禮記正訓》 卷。

鎮江知府劉績著;績,江夏人;

《禮記類禮》 卷。

梁寅著

《明史官焦竑經籍志》
编辑

《禮類》
编辑

《大戴禮記》十三卷。漢戴德撰。

《大戴禮踐阼篇解》一卷。王應麟:

《大戴禮喬記》八卷。《漢:喬仁》

《禮記》二十卷。漢戴聖撰,鄭元注。

《禮記》二十卷。漢·盧植注

《禮記》三十卷。《王肅注》。

《禮記》三十卷。魏孫炎注

《禮記》十二卷。《葉遵注》。

《禮記新義疏》二十卷。賀瑒。

《禮記義疏》九十九卷。《皇侃》。

《禮記講疏》四十八卷。《皇侃》。

《禮記義疏》四十卷。沈重。

《禮記義疏》四十卷。熊安生:

《禮記義》十卷。《何佟之》。

《禮記大義》十卷。《梁武帝》。

《禮記文外大義》三卷。褚暉。

《禮記義記》四卷。《鄭小同》。

《禮記正義》七十卷。孔穎達等。

《禮記正義》八十卷。唐·賈公彥

《禮記正義》十卷。王方慶:

《禮記傳》十八卷。胡銓:

《禮記精義》十六卷。《李格非》:

《禮記外傳》四卷。成伯璵撰。張幼倫注。

《禮記解》十六卷。呂大臨:

《禮記要義》二卷。王安石:

又《發明》一卷。

《禮記解》二十卷。方慤 「《禮記解》七十卷。」馬希孟:

《禮記集說》一百六十卷。宋、衛湜

《禮記解》四十卷。陸佃:

《新說》四卷。陸佃:

《禮記集說》十六卷。陳澔:

《禮記講義》二十四卷。陳祥道:

《禮記覺言》八卷。葉遇《春》:

《禮記纂言》三十六卷。吳澂:

又「《序次小戴記》八卷。」

《禮記章句》八卷。張孚敬:

《禮記集注》十六卷。徐師曾:

《禮記寧朔新書》二十卷。司馬伷撰。王懋約注 《禮記要抄》十卷。緱氏。

《曲禮全經》十五卷。柯尚遷:

魏徵「《次禮記》二十卷。」

《禮記評》十卷。劉儁 「《禮記繩愆》三十卷。」《王元感》:

《禮記義證》十卷。劉芳:

《禮記評要》十五卷。

《曲禮考注》十卷。吳澂:

《曲禮口義》二卷。戴溪。

《檀弓叢訓》一卷。楊慎:

《月令章句》十二卷。《蔡邕》。

《月令章句》十二卷。戴顒。

《月令疏》二卷。

《月令解》十二卷。張虙「《月令圖》一卷。」王涯。

《少儀解》一卷。《張九成》:

《學記口義》二卷。戴溪。

《孔子閒居講義》一卷。《楊簡》。

《中庸傳》二卷。戴顒。

《中庸講疏》一卷。《梁武帝》。

《制旨中庸義》五卷。

《中庸傳》一卷。胡瑗:

《中庸解》一卷。程顥:

《中庸解》一卷。游酢:

《中庸說》六卷。《張九成》:

《中庸解》一卷。楊時。

《中庸集解》二卷。石𡼖 《中庸發明》一卷。宋·《王奎文》

《中庸章句》一卷。朱熹:

《或問》二卷。朱熹:

《中庸輯略》二卷。朱熹:

《中庸指歸》一卷。元:《黎丘武》一作立武

《中庸提綱》一卷。

《中庸說》一卷。《劉駟》。

《中庸發明要覽》二卷。陸琪:

《中庸章句詳說》一卷。劉清。

《中庸原》一卷。方獻夫。

《中庸》凡一卷。《崔銑》。

《中庸傳》一卷。張邦治:

《中庸測》一卷。《湛若水》:

《深衣攷正》一卷。馮公亮:

《大學章句》一卷。朱熹:

《或問》一卷。朱熹:

《大學總會》五卷。周公恕:

《大學要略》一卷。《許衡》。

《大學古本注》一卷。王守仁。

《大學發微》一卷。元黎《立武》。

《大學億》一卷。《王道》。

《大學通旨》一卷。蔣文質:

《大學指歸》一卷。魏校:

《大學說》二卷。《張九成》:

《大學明解》一卷。李師道。

《大學千慮》一卷。穆孔暉。

《古大學測》一卷。《湛若水》:

《古大學義》一卷。蔣信。

《大學原》一卷。方獻夫。

《大學拾朱》一卷。李承恩。

《大學通指舉要》一卷。

《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真德秀》:

《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丘濬》。

《大學格物通》一百卷。《湛若水》:

《庸學議》一卷。《金賁》:亨。

《庸學通旨》二卷。《黃潤玉》:

《禮記名數要記》三卷。

《禮記名義》十卷。

《禮記外傳名數》二卷。

《禮記含文》三卷。

《禮記音義隱》二卷。謝慈。按隋書作射慈

《禮記音義隱》七卷。

《禮記音》二卷。徐妥。

《禮記音》三卷。徐邈。

《禮記音》三卷。曹耽。

《禮記音》二卷。李軌。

《禮記纂圖》十四卷。

右二戴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