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84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八十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目錄

 中庸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禮經

  隋書經籍志禮經

  唐書藝文志禮經

  宋史藝文志禮經

  宋鄭樵通志禮經類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禮經考

  馬端臨文獻通考中庸考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中庸考

  焦竑經籍志禮經

  經義考禮記類

經籍典第二百八十四卷

中庸部彙考三 编辑

《漢書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中庸說》二篇。師古曰:「今《禮記》有《中庸》一篇,亦非本 《禮經》,蓋此之流。」

《隋書經籍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禮記中庸傳》二卷。宋散騎常侍戴顒撰。

《中庸講疏》一卷。梁武帝撰。

《私記制旨中庸義》五卷。

《唐書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戴顒「《中庸傳》二卷。」

《宋史藝文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胡先生《中庸義》一卷。《盛喬纂集》。

程顥《中庸義》一卷。

呂大臨《中庸》一卷。

喬執中《中庸義》一卷。

游酢「《中庸解義》五卷。」

郭忠孝《中庸說》一卷。

郭雍《中庸說》一卷。

楊時《中庸解》一卷。

司馬光等六家「《中庸解義》一卷,《中庸廣義》」一卷合大學 四先生《中庸解義》一卷。程頤、呂大臨、游酢、楊時撰 朱熹《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輯略》二卷, 十先生《中庸集解》二卷朱熹序。

張九成「《中庸說》一卷。」

錢文子「《中庸集傳》一卷。」

倪思《中庸集義》一卷。

石𡼖「《中庸集解》二卷, 項安世《中庸說》一卷。」

晁公武《中庸大傳》一卷。

趙順孫「《中庸纂疏》三卷。」

袁甫「《中庸詳說》二卷。」

陳堯道「《中庸說》十三卷。」

謝興甫《中庸講義》三卷。合大學

《宋鄭樵通志》
编辑

禮經類 编辑

《禮記中庸傳》二卷。戴顒。

《中庸講疏》一卷。《梁武帝》。

「《禮記制旨》《中庸義》」五卷。

《中庸傳》一卷。胡瑗: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
编辑

《禮經考》
编辑

《中庸》二篇。

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中庸》。程氏曰:「《中庸》之書,是孔門傳授,成于子思,傳于孟子。《白虎通》謂之《禮記中庸》。」 《孔叢子》云:「子思年十六,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 東萊呂氏曰:「未冠,既非著書之時,而《中庸》之書亦未有四十九篇也。」 此蓋戰國流傳之妄。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中庸考》
编辑

明道《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程顥撰。陳瓘得之江濤,濤得之曾天隱,天隱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

楊中立《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楊時撰。時載程正叔之言,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蓋亦猶王氏之說也。

晁以道《中庸傳》一卷。

晁氏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雖程正叔亦然,故說是書者皆穿鑿而二之於是。

考證

本諸胡先生、司馬溫公、程明道、張橫渠、王肅、鄭元作《是傳》焉。

游氏《中庸解》一卷。

晁氏曰:「游酢定夫,亦程正叔門人。」

《中庸大學廣義》一卷。

陳氏曰:司馬光撰,一卷。

燕山《中庸說》一卷。

陳氏曰:「太中大夫河南郭忠孝立之撰。」

張無垢《中庸說》六卷,《大學說》二卷少儀解附

《朱子雜學辨》曰: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既自以為有得矣,而其釋之師語之曰:「左右既得。」「柄入手,開道之際,當改頭換面,隨宜說法,使殊塗同歸,則住世出世間兩無遺恨矣。」然此語亦不可使俗輩知,將謂實有恁麼事也。用此之故,凡張氏所論著,皆陽儒而陰釋,其離合出入之際,務在愚一世之耳目,而使之恬不覺悟,以入乎釋氏之門,雖欲復出而不可得。本末指意,略如其所受於師者。其《二本殊歸》,蓋不特莊周出於子夏,李斯原於荀卿而已也。竊不自揆,嘗欲為之論辨,以曉當世之惑,而大本既殊,無所不異。因覽其《中庸說》,姑掇其尤甚者什一二著于篇,其他如《論語》《孝經》《大學》《孟子》之說,不暇遍為之辨,大扺匆遽急迫,其所以為說,皆此書之類也。

呂氏《大學解》 卷。

朱子曰:「呂氏之先與二程夫子遊,故其家學最為近正,然未能不惑於浮屠、老子之說,故其末流不能無出入之弊。」 今論其一二,以補其闕,蓋其他說之近正者,則君子猶有取焉。

《中庸集解》二卷。

陳氏曰:會稽石𡼖子重集錄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呂大臨、謝良佐、游酢、楊時、侯仲良,凡十家之說。晦庵為之序。

《大學章句》《或問》《中庸章句》《或問》各三卷

陳氏曰:朱熹撰。其說大略宗程氏,會眾說而折其中。又記所辨論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後。皆自為之序。至《大學》,則頗補正其脫簡闕文。

《朱子語錄》曰:「《大學》一書,有正經,有《或問》。看來看去,只看注解便了;久之,又只看正經便了。又久之,自有一部《大學》在我胸中,而正經亦不用矣。然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不用聖賢許多工夫,亦看聖賢底不出 。伊川舊日教人看《大學》,那時未有解,而今有注解,覺大段分曉了,只在仔細去看 。《大學》解本文未」 詳者,於《或問》中詳之。《或問》未要看,候有疑處,方可去看 《中庸》一篇,某妄以己意分其章句,是書豈可以章句求哉?然學者之於書,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 。《中庸》自首章以下,多對說,將來直是整齊。某舊讀《中庸》,以為子思做,又時復有個「子曰」 字,讀得熟後,方知是子思。參夫子之說,著為此書,自「是沉潛反覆,遂漸得其旨趣,定得。今章句擺布得來,直是恁地細密 。《中庸》全在章句,其或問中皆是辨諸家說,恐未必是。」 問:「《中庸》編集得如何?」 曰:「便是難說。緣前輩諸公說得多了,其間儘有差舛處,又不欲盡剝難它底,所以難下手。不比《大學》,都未有人說。」

《中庸輯略》二卷。

陳氏曰:晦庵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其取舍之意,則或問詳之。

《中庸說》一卷。

陳氏曰:「項安世撰。」

《明王圻續文獻通考》
编辑

《中庸考》
编辑

《中庸約說》一卷。

趙善湘著

《中庸集傳》 卷。

錢文子著

《中庸纂述》一卷。合大學《中庸圖》一卷。合大學共十一圖

餘干饒魯著。元吳澄跋其書曰:「先生於學究夫天人,於教動則以善,可謂有功名教者。」

《中庸說》一卷。

趙秉文刪集

《中庸章旨》 卷。

鄭奕夫著。奕夫字景允,鄞人。清之曾孫,嘗為浮梁教授。

《中庸解 卷》。

喻樗著。樗,建德人。少慕伊、洛之學,受業於楊時。建炎中登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

《中庸註釋》 卷。

方逢辰著

《中庸致用書》 卷。

何夢桂著

《中庸輯略》 卷

《石𡼖著》。𡼖,新昌人。與朱熹為友,號《克齋》。

《中庸解 卷》。

陳孔碩著。孔碩,字膚仲,候官人,韡之父也,居官有循吏風。

《中庸解》三卷。

熊節著節字端操建陽人十歲讀《易》日誦二卦即知問難至通曉而後止累官通直郎致仕。

《中庸解 卷》。

徐存著

《中庸解 卷》。

曾貞著

《中庸發揮》 卷。

何基著

《中庸講義》 卷。

鄭霖著

《中庸章句箋註》 卷。

建安鄭儀孫著

《中庸講槁》 卷。

晉江黃必昌著

《中庸章旨》二卷。

黃鎮成著

《中庸通旨》 卷。合大學

黃潤著

《中庸提綱》 卷。

陳華著

《中庸雙說》 卷。

上,猶黃文傑著,倣《許魯齋直講》補完之者。又有《文獻稿》《郡學志》

《中庸心法》一卷。合大學

郟縣《左春坊》贊善李《希顏著》。

《中庸問答》 卷。合大學

「新建《興國司訓》」 郭昇著。

《中庸通旨》 卷。合大學

《金谿》僉都御史吳世宗著。

《焦竑經籍志》
编辑

《禮經》
编辑

《中庸》二卷。戴顒。

《中庸講疏》一卷。《梁武帝》。

《制旨中庸義》五卷。

《中庸傳》一卷。胡瑗:

《中庸解》一卷。程顥:

《中庸解》一卷。游酢:

《中庸說》六卷。《張九成》:

《中庸解》一卷。楊時。

《中庸集解》二卷。石𡼖 《中庸發明》一卷。《王奎文》:

《中庸章句》一卷,《或問》二卷,《中庸輯略》二卷朱熹 《中庸指歸》一卷。黎《立武》:

《中庸提綱》一卷。

《中庸說》一卷。《劉駟》。

《中庸發明要覽》二卷。陸琪:

《中庸章句詳說》一卷。劉清。

《中庸原》一卷。方獻夫。

《中庸》凡一卷。《崔銑》。

《中庸傳》一卷。張邦治:

《中庸測》一卷。《湛若水》:

《經義考》
编辑

《禮記類》
编辑

《漢中庸說》二篇。

戴顒「《禮記中庸傳》二卷。」

梁武帝《中庸講疏》一卷。

《私記制旨中庸義》五卷。

大同十年,張綰、朱异、賀琛述制旨「《中庸》義。」

李翱「《中庸說》一卷。」未見

黃震曰:「《中庸》至李翱始為之說。」

胡瑗《中庸義》一卷。未見

晁說之曰:「小人之中庸也。」 王肅本「之」 下有「反」 字。胡先生、溫公明道皆云然。

陳襄《中庸講義》一卷。

徐象《中庸大學》一卷。

《閩書》:「仙遊人。慶曆中進士,歷官禮部郎中。」

喬執中《中庸義》一卷。

司馬光「《中庸廣義》一卷。」未見

張方平「《中庸論》三卷。」

載樂全先生集

姚子張《中庸說》一卷。

按:子張,未詳其名,晁以道輯《中庸傳》所取十三家之說,子張與焉。其於「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一節,子張疑之。

范祖禹「《中庸論》一卷。」

凡五篇載集中

蘇軾《中庸論》一卷

凡三篇

程顥《中庸解》一卷。

晁公武曰:「《明道中庸解》,陳瓘得之江濤,濤得之曾天隱,天隱得之傅才孺,云李丙所藏也。」

楊萬里曰:「呂子《大臨》之所為也。」

康紹宗曰:「《昭德讀書志》有《明道中庸解》一卷,《伊川大全集》亦載此卷。竊嘗考之,《中庸》《明道》不及為書,伊川雖言已成《中庸》之書,自以不滿其意,已火之矣。反覆此解,其即朱子所辨藍田呂氏講堂之初本改本無疑矣。」

呂大臨《中庸解》一卷。

疑即《二程全書》所載本。

呂大臨《中庸後解》一卷。

晁說之《中庸傳》一卷。

晁公武曰:叔父詹事公撰。近世學者以《中庸》為二事,雖程正叔亦然,故說是書者皆穿鑿而二之,於是本諸胡先生、司馬溫公、程明道、張橫渠、王肅、鄭元作是傳焉。

按:晁氏《中庸傳》取孔氏《正義》、胡氏《講義》,分朱、黃以識之,又以墨識己說,其分節與今本有異,附識於後 :「天命之謂性。」節。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至非道也。 是故君子至「不聞 莫見乎隱」,至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至達道也。 致中和,至育焉。 仲尼曰:「至憚也。」 子曰:「《中庸》至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至行矣。」 夫 子曰:「舜其至舜!」

乎 ?子曰「人皆」 至「守也 。」 子曰「回之」 至「失之矣。」 子曰「天下」 至「能也 。」 「子路問強」 至「強哉矯 。」 子曰「素隱」 至「費而隱 」 ,「夫婦之愚」 至「不能焉 。」 「天地之大」 至「破焉 。」 《詩》云《鳶飛》至「察乎天地 。」 子曰「道不」 至「勿施於人 」 ,「君子之道」 至「先施之未能也 。」 「庸德之行」 至「慥慥爾 。」 《君子素》至「自得焉 」 ,「在上位」 至「徼幸 。」 子曰「射有」 至「自卑 。」 《詩》曰「妻子」 至「順矣乎 !」 子曰:「鬼神至如此。」 夫 子曰:「舜其至其壽!」 故天之至「覆之 。」 《詩》曰:「嘉樂」 至「必受命 。」 子曰:「無憂」 至「子述之 。」 「武王纘」 至「保之 。」 「武王」 末至一也。

子曰:「武王至至也 。郊社至掌乎 。哀公問政。」

至禮所生也 ,在下位,至治矣 。「故君子至知天。」

天下之達至一也 ,或生而;至一也 ,或安而。

至一也 ,子曰:「好學,至國家矣 。」 「凡為天下」 至「所以懷諸侯也 。」 「凡為天下」 至「不窮 在下位」 ,至身矣 。誠者,天之至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至聖人也 。誠之者至,必強 自誠明,至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至參矣 。其次至能化 。至誠至如神。

誠者自成至道也 。誠者物之至,為貴 誠者。

非自至宜也 ,故至誠至不測 。天地之道博也,至純亦不已 。大哉聖人至凝焉 。故君子尊至崇禮 。是故居上至之謂與 ?子曰:「愚而至其身者也 ,非天子至亦不敢作禮樂焉 。」 子曰:「吾說至寡過矣乎 !」 上焉者至弗從 ,故君子之道至知人也 。是故君子至天下者也 ,仲尼至大也。

唯《天下》至聖至配天 ,唯《天下》至誠至化育。

夫焉有至能知之 ?《詩》曰:「衣錦至日亡 」 ,君子之道至入德矣 。《詩》云:「潛雖至於志 」 ,君子之所至屋漏 。故君子不動至有爭 。是故君子不賞至刑之 ,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 至末也 。《詩》曰:「德輶」 至至矣。

游酢「《中庸解義》五卷。」未見

楊時《中庸解》一卷。未見

朱子曰:「龜山《中庸》有可疑處,如論《中庸》不可能,乃是佛老緒餘,決非孔子子思本義。」

侯仲良《中庸說》一卷。未見

馮從吾曰:「先生名仲良。字師聖。華陰人。從二程先生游。」

郭忠孝《中庸說》一卷。

黎立武曰:「郭氏《中庸說》謂中為人道之大,以之用於天下國家。」 又云:「極天下至正謂之中,通天下至變謂之庸。」 蓋兼山深于《易》,故得《中庸》之義焉。兼山登程門,終始《中庸》之道,體用之說,實得於心傳面命者也。程子嘗為《中庸》作注,至是焚槁,而屬兼山以書傳之,乃知游氏、楊氏所得於師者,初年之論也。

張浚「《中庸解》一卷。」未見

郭雍《中庸說》一卷。未見

關注《中庸義》一卷。

張九成「《中庸說》一卷。」未見

胡銓曰:「張子韶《中庸》甚佳。」

《朱子》曰:「張公始學於龜山之門,而逃儒以歸於釋,故凡所論著,皆陽儒而陰釋,其二本殊歸,蓋不特莊周出于子夏,李斯原于荀卿而已也。」

晁公武《中庸大傳》一卷。未見

鄭耕老《中庸訓解》一卷。

林光朝《中庸解》一卷。未見

徐存《中庸解》一卷。

《浙江通志》:「徐存字誠叟,江山人。從楊龜山游,隱居教授,學者稱為逸平先生。」

譚惟寅《中庸義》一卷。

《廣東通志》:「譚惟寅字子欽,高要人。紹興二年進士,官至江西提刑。」

陳淵《中庸解義》一卷。

石𡼖「《中庸集解》二卷。」

陳耆卿曰:「石𡼖字子重。其祖自會稽徙臨海。中紹興十五年進士。補迪功郎。歷將作監太常主簿。終朝散郎。」

按克齋先生《中庸輯略》,《宋志》作《十先生中庸集解》,《朱子章句》實本之。《章句》行而石氏之書流傳日寡。此謝鳴治《赤城續志》謂其已亡也。近其裔孫珮玉始刻之新昌家塾。

朱熹「《中庸輯略》二卷。」

陳振孫曰:晦庵既為《章句》,復取石子重所集解,刪其繁亂,名以《輯略》。其取舍之義,則《或問》詳之。

朱熹「《中庸章句》一卷。」

朱熹「《中庸或問》二卷。」

馬之純「《中庸解》一卷。」

薛季宣《中庸說》一卷。

倪思《中庸集義》一卷。

熊節「《中庸解》三卷。」未見

《姓譜》:「節字端操,建陽人。慶元間,官至通直郎。」

項安世《中庸說》一卷。未見

黃榦《中庸總論》一篇,《續說》一篇

熊以寧《中庸續說》一卷。

《閩書》:「建陽人。從朱文公游。舉進士,授光澤簿。」

林夔孫「《中庸章句》一卷。」

《閩書》:「夔孫字子武,福州人。從朱文公游。嘉定初,特奏名,為縣尉。」

孫調《中庸發題》一卷。

蔡淵「《中庸通旨》一卷。」未見

劉黻《中庸就正錄》一卷。

葉紹袁曰:「『考亭解《中庸》,真文忠德秀觀之曰:『生我者太極,成我者先生也』。吾其敢忘先生乎』?而考亭之門人劉黻,字文季,號靜春,與文忠為友,而輩行過之,乃大不取其師之說。其自為論則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唯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謂之性,而貴於物焉。《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吾夫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是則人之性,豈物之所得而擬哉?或疑萬物通謂之性,奚獨人?愚曰:是固然矣。然此既曰性,則有氣質矣,又安可合人物而言,以自亂其本原也?凡混人物而為一者,必非識性者也,今皆不取。至如孟子道性善,亦只謂人而已。文忠公與《靜春辨》各主其說。或當燕飲旅酬之頃,靜春必與公辨,極而爭起。公引觴命靜春曰:「某竊笑漢儒聚訟吾儕,豈可又為後世所笑?姑各行所學而已。」 劉猶力持其說不已,著為《就正錄》云:「昔子思作《中庸》,篇端有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是專言乎人而不雜乎物也。其發明性命,開悟天下後世至矣。而或者必曰:「此兩句兼人物而言。嗟夫!言之似」 也而差也。嘗考古先聖賢,凡言性命,有兼人物而言者,有專以人言而不雜乎物者。《易》之《乾彖》曰:「各正性命」 ,《樂記》亦曰:「則性不同矣。」 是乃兼人物而言。然既曰各有不同,則人物之命亦自昭昭。假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或兼人物而言,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當如告子之見告子,孟子之高弟。彼其杞柳湍水之喻,食色,無善無不善之說,縱橫謬戾,固無足取。至於生之謂性,《孟子》辯焉而未詳,得無近是而猶有可取者耶?善乎朱文公闢之曰:「告子徒知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而不知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 此其一言破千古之惑,我文公真有大功於性善如此,文忠已不及登文公之門,聞而知之者也。其讀《中庸》,默與文公合。靜春見而知者,乃終不以先生之說《中庸》為是,何歟?

徐㝢《中庸說》一卷。 萬人傑「《中庸說》一卷。」

黃杶《中庸解》一卷。

潘好古《中庸說》一卷。 袁甫「《中庸詳說》二卷。」

錢文子「《中庸集傳》一卷。」

邵囦《中庸解》一卷。 趙善湘《中庸約說》一卷。

鄭霖《中庸講義》一卷。

謝鐸曰:「鄭霖字景說。寧海人。紹定進士。累官知平。」

江府,為賈似道所害。後追贈中奉大夫。著《中庸講義》。

賈蒙「《中庸集解》一卷。」

陳堯道「《中庸說》十三卷。」

吳之巽《中庸口義》三卷。

《魏了翁誌》曰:「中江吳君先之諱之巽,受小戴氏書於良弼。有《諸經講義》五卷,《中庸口義》三卷,藏於家。」

魏天祐《中庸說》一卷。

魏了翁《誌》曰:「公卭州之蒲江人,諱天祐,字德先。」

王奕「《中庸本義》一卷。」

陳華祖《中庸提綱》一卷。

《溫州府志》:「華祖字理常,永嘉人。舉遺逸,為翰林國史院檢閱官。」

江泳《中庸解》一卷。

陳義宏《中庸解》一卷。

方逢辰《中庸注》一卷。

黎立武《中庸指歸》一卷。

黎立武《中庸分章》一卷。

《吳澂碑》曰:「元中子黎氏,諱立武,字以常,臨江新喻人。擢進士第三人,歷國子司業,官祕書省。時閱官書,愛二郭氏《中庸》,郭游程門。新喻謝尚書仕夷陵,嘗傳其學,將由謝溯郭,以嗣其傳,故於《大學》《中庸》等書,間與世所宗尚者異議。」

按:黎氏《中庸》分為十五章,自「天命之謂性」 至「萬物育焉」 為第一章,「仲尼曰」 至「惟聖者能之」 為第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隱」 至「察乎天地」 為第三章,「子曰道不遠人」 至「君子胡不慥慥爾」 為第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 至「反求諸其身」 為第五章,「君子之道」 至「父母其順矣乎」 為第六章,「子曰鬼神之為德」 至「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為第七章。《哀公問政》至「不誠乎身矣」 為第八章。「誠者天之道也,至誠則明矣」 為第九章。「唯天下至誠至,故至誠如神」 為第十章。「誠者自成也」 ,至「純亦不已」 為第十一章。「大哉聖人之道」 至「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為第十二章。「仲尼祖述堯、舜」 至「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為第十三章。「唯天下至聖」 至「其孰能知之」 為第十四章。「《詩》曰衣錦尚絅」 至「無聲無臭至矣」 為第十五章。各繪一圖。大指謂《中庸》之道出於《易》,蓋主郭氏父子兼山、白雲之說者。

何夢桂《中庸致用》一卷。

鄭彥明《中庸說》一卷。

何基《中庸發揮》一卷。未見

王柏「《訂古中庸》二卷。」未見

趙若煥《中庸講義》一卷。

《江西通志》:「趙若煥字堯章,進賢人。年二十餘,宋祚訖,賦《草之茂》三章,援琴而歌,以當《黍離》、麥秀。年八十而逝。」

釋契嵩「《中庸解》五篇。」

趙秉文《中庸說》一卷。

李純甫:「《中庸集解》一卷。」

《金史》:「李純甫字之純,弘州襄陰人。永安二年經義進士,薦入翰林。高琪擢為左都司事,以母老辭。琪誅後,以翰林出倅坊州,改京兆府判官,卒於汴。」

李思正「《中庸圖說》一卷,《中庸輯釋》」一卷

江西德興人,生於宋季,入元不仕。

劉惟思《中庸簡明傳》一卷。

夏侯尚元《中庸管見》一卷,《聚疑》一卷

錢金甫曰:「夏侯尚元字文卿,華亭人。趙孟頫薦為東宮伴讀。」

陳櫟《中庸口義》一卷。未見

齊履謙「《中庸章句續解》一卷。」未見

王奎文《中庸發明》一卷未見

薛元《中庸注》一卷。

元字子晦,一字若晦,東陽人。從許謙游,不仕。學者私諡「貞節先生。」

程逢午《中庸講義》三卷。

《姓譜》:「逢午字信叔,休寧人。元貞中,薦授紫陽書院山長,陞海鹽州教授。」

魯真「《中庸解》一卷。」未見

許謙《中庸叢說》一卷。未見

黃鎮成《中庸章旨》二卷。未見

陸琪《中庸發明要覽》二卷。未見

練魯《中庸說》一卷。

《括蒼彙記》:「練魯,松陽人。元至正間登第。入明,辭聘不赴。」

劉清《中庸章句詳說》一卷。未見

永嘉人。入明,隱居不仕。

吳源《中庸傳》一卷。

字惟傳,莆田人。至正末,舉泉州訓導。洪武三年,復以明經授興化府教授。以薦召至,特命為《四輔》官,兼太子賓客。終國子監司業。

吳溶《中庸傳》一卷。

亦莆田人

陳雅言「《中庸類編》一卷。」未見

劉駟「《中庸說》一卷。」未見

字宗道,漳州人。洪武中官都御史。

張鼒「《中庸句解》二卷。」未見

《開封府志》:「鼒字希賢,祥符人。洪武初,舉明經,授滎澤縣學訓,遷秦府長史。」

王瓚「《中庸詳說》一卷。」

王瓚永嘉人

蔣允汶《中庸詳說》一卷。

《溫州舊志》:「允汶字彬夫,永嘉人。元末避地閩中,就試,中流寓榜第一。洪武初歸里,官府學教授。」

張洪《中庸講義》一卷。未見

馬貴「《中庸講義》一卷。」未見

《陝西通志》:「馬貴字尚賓,三原人。永樂間舉賢良不就,隱居教授。」

王仁《中庸九經衍義》一卷。未見

仁字正己樂安人

楊守陳《中庸私抄》一卷。未見

白良輔《中庸膚見》一卷。未見

字堯佐,洛陽人。「景泰辛未進士。」

羅倫《中庸解》一卷。未見

姚文灝《中庸本義》一卷。未見

《江西通志》:「姚文灝字秀夫,貴谿人。或作弋。成化甲辰進士,歷湖廣提學僉事。」

黃瓚《中庸講義》一卷。未見

《揚州府志》:「黃瓚,字公獻,儀真人。成化甲辰進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許天錫《中庸析義》一卷。未見

閩縣人。弘治癸丑進士。

許誥《中庸本義》一卷。未見

崔銑《中庸》凡一卷。未見

湛若水「《中庸測》一卷。」

方獻夫《中庸原》一卷。未見

張邦奇《中庸傳》一卷。

倪復《中庸解》一卷。未見

夏良勝「《中庸衍義》十七卷。」未見

江西南城人。正德戊辰進士。

洪鼐「《中庸通旨》一卷。」未見

鼐,壽昌人。正德庚午舉人,國子監助教。

夏尚朴《中庸說》一卷。未見

江西永豐人。正德辛未進士。歷官太僕寺少卿。

施儒《中庸臆說》一卷。未見

黃焯《中庸讀法》一卷。

《徐文貞公誌》曰:「君諱焯,字子昭,南平人。正德甲戌進士,歷湖廣左參政。」

王漸逵「《中庸義略》一卷。」未見

黃綰「《中庸古今注》一卷。」未見

綰,恩縣人。正德丁丑進士。

應廷育《中庸本義》一卷。未見

《金華府新志》:「應廷育字仁卿,永康人。嘉靖癸未進士,歷官福建按察司僉事。」

楊爵「《中庸解》一卷。」未見

謝東山《中庸集說啟蒙》一卷。未見

高拱「《中庸直解》一卷。」

萬思存《中庸述微》一卷。未見

南昌人,字益甫。嘉靖丁未進士。萬曆初,官南京太常寺卿。

許孚遠《中庸述》一卷。未見

楊時喬《中庸古今四體文》一卷未見

李槃「《中庸臆說》一卷。」未見

按《登科錄》,「李槃有二:一灃州人,嘉靖乙未進士;一餘姚人,萬曆庚辰進士。」 未審著書誰是。

李栻《中庸庸言》二卷。未見

按《登科錄》,「李栻亦有二,一豐城人,嘉靖壬戌進士;一安谿人,萬曆甲辰進士。」 未審著書誰是。

王尊賢《中庸衍義》一卷。未見

閬中人,國子監生。嘉靖中上其書於朝。

宗珝《中庸一助》一卷。未見

揚州府興化人

張邦治《中庸傳》一卷。未見

朱元弼「《中庸通注》一卷。」

《海鹽圖經》:「元弼字良叔,學者稱為武原先生。」

吳三極「《中庸測》一卷。」

管志道「《中庸測義》一卷,《中庸訂釋》」二卷

按:管氏《中庸訂釋》分為三十五章。以「人莫不飲食也」 一節,合「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為一章,析「子曰無憂者」 一節為一章,自「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 至「孝之至也」 為一章,以「郊社之禮」 一節自為一章,自「哀公問政」 至「禮所生也」 接「在下位」 一節,然後接。

「是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一節為一章。自「天下之達道五」 至「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為一章。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至「道前定則不窮」 為一章。自「誠者天之道也」 至「明則誠矣」 為一章。自「惟天下至誠」 至「惟天下至誠為能化」 為一章。自「誠者自成也」 至「無為而成」 為一章。自「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 至「純亦不已」 為一章,自「子曰愚而好自用」 至「亦不敢作禮樂焉」 為一章,自「子曰吾說夏禮」 至「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為一章。自「唯天下至誠」 至末為一章,謂通篇未有經以《詩》云作章首者,故訂之云。

周從龍《中庸發覆編》一卷。

瞿九思「《中庸》三書」各一卷。俱未見

按:瞿氏三書,一曰「《中庸口授》,二曰《中庸位育圖》」 ,三曰《中庸運卦》。

姚舜牧《中庸疑問》一卷。

鄒德溥《中庸宗釋》一卷。

吳應賓《中庸釋論》十二卷。

字客卿,桐城人。萬曆丙戌進士。

袁黃「《中庸疏意》二卷。」

顧起元「《中庸外傳》三卷。」未見

林日正「《中庸》古本」一卷。未見

樊長卿「《中庸釋》一卷,《中庸舉正》」一卷俱未見

楊文《中庸臆》一卷。未見

李頻《中庸參》一卷。未見

陳仁錫《中庸淵天紹易測》六卷。未見

洪德常《中庸要領》一卷。未見

德常,字常伯,歙縣人。謂「大《易》後發明性道,莫先中唐。」 著《中庸要領》。

汪于沚《中庸剩義》一卷。未見

周夢華《中庸傳》一卷。未見

李清《中庸章句詳說》一卷。未見

高世泰「《中庸問答》一卷。」未見

朱應昇《中庸詮註》一卷。

江東朱應昇字允升,崇禎己卯舉人。

程智《中庸旨說》一卷。

休寧程子尚撰《中庸旨說》一卷,曾刊行。

錢𠷓「《中庸說》一篇。」

錢氏證《中庸》為「言禮」 之文。

郁文初《中庸郁溪記》二卷。

程時登《中庸中和說》一卷

瞿九思《中庸位育圖說》一卷。未見

黃佐《中庸九經要》一卷。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