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01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一卷目錄

 孝經部彙考一

  周敬王一則

  漢文帝一則 武帝一則 昭帝始元二則 宣帝地節一則 平帝元始二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二則 明帝永平一則 安帝建光一則

  晉武帝太始一則 惠帝元康一則 穆帝永和一則 升平一則 孝武帝寧康一則

  太元一則 恭帝元熙一則

  宋文帝元嘉二則 孝武帝大明一則

  南齊武帝永明三則

  梁武帝天監二則 中大通一則 大同一則

  陳文帝天嘉一則 宣帝太建一則 後主至德一則

  北魏道武帝興國一則 宣武帝正始一則 孝明帝正光一則 出帝永熙一則 孝

  靜帝天平一則

  北齊文宣帝天保一則

  北周文皇帝一則 後主武平一則

  隋文帝開皇二則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三則 高宗永徽一則 元宗開元三則 天寶四則 肅

  宗乾元一則 寶應一則 代宗大曆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後周世宗顯德一則

  宋太祖開寶一則 太宗雍熙一則 淳化一則 至道一則 真宗咸平三則 大中祥

  符一則 仁宗天聖二則 慶曆一則 皇祐二則 至和二則 嘉祐一則 神宗熙寧一

  則 哲宗元祐二則 高宗紹興九則 理宗寶祐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二則

  元世祖中統一則 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英宗至治一則 順帝至正二則

經籍典第三百一卷

孝經部彙考一 编辑

编辑

敬王三十九年孔子作孝經授弟子曾參 编辑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按《仲尼弟子列傳》:「曾參,南武 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 故授之業,作《孝經》。」

按《宋書符瑞志》:「魯哀公十四年,孔子作《春秋》,制《孝經》。 既成,孔子齋戒向北辰而拜,告備於天曰:『《孝經》四卷, 謹已備』。」按魯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也 按《孔子家語》,「曾參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按桓譚《新論古孝經》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 今異者四百餘字。

按晁氏《讀書志》:「何休稱『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信斯言也』。」則《孝經》乃孔子自著者也。今其首章云「仲 尼居,曾子侍」,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意,當是曾 子弟子所為書。柳宗元謂《論語》載弟子必以字,獨曾 參不然,蓋曾氏之徒樂正、子春、子思相與為之耳。

编辑

文帝 年置孝經博士 编辑

按:《史記》《漢書》《文帝本紀》皆不載。 按《揚子法言學行 篇》:「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可乎?」宋咸注:漢文帝以 《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 五經博士,列學科而已,故云「世不尚。」按宋咸注本趙岐孟子題辭 按《玉海》,「文帝時置孝經博士。」

武帝 年得孝經科斗書於孔子宅中 编辑

按:《史記》《漢書》《武帝本紀》皆不載。 按《晉書衛恆傳》:「漢 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 人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祕傳,希得見之。」

按漢書魯恭王傳孝景前三年徙王魯好治宮室壞孔子宅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據恭王傳當是景帝時事他處又多作武帝時事附此以俟參考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詔以孝經未明令舉賢良文學高第 编辑

按:《漢書昭帝本紀》:「始元五年六月詔曰:『朕以渺身,獲 保宗廟,戰戰栗栗,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 傳《孝經》《論語》《尚書》,未之有明。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 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

昭帝始元 年,魯國三老獻《古文孝經》。

按《漢書昭帝本紀》不載。 按《說文》敘古文《孝經》者,孝 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一作昭帝初故附始元內

宣帝地節三年選疏廣授皇太子孝經 编辑

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疏廣傳》,「地節三年,選丙 吉為太傅,廣為少傅。數月,吉遷御史大夫,廣徙為太 傅。在位五歲,皇太子通《論語》《孝經》。」

平帝元始三年夏立學官庠序置孝經師一人 编辑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三年夏,立官稷及學官,郡國 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師一人。鄉曰庠,聚 曰序,序庠置《孝經》師一人。」

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以《孝經》教授者詣京師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以五經。 《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 師。」

後漢 编辑

====光武帝建武 年議郎衛宏校古文孝經====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說文序》,「《古文孝經》 者,建武時議郎衛宏所校。」

建武 年,令虎賁士皆習《孝經》。

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 按《唐書薛放傳》云云。

明帝永平 年期門羽林之士悉通孝經章句 编辑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傳序》云云。 按 《樊宏傳》,樊準上皇后疏曰:「明皇帝兼天地之資用,日 月之明,庶政萬幾,無不簡心。而垂情古典,游意經藝, 期門羽林,介胄之士,悉通《孝經》。」

安帝建光元年許沖上古文孝經說文一篇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 按《說文敘》,建光元年九 月戊午,許沖上父慎《說文》,曰:「《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 魯國三老所獻,建元時議郎衛宏所校,皆口傳官無 其說。臣父學孔氏古文,撰具一篇,並上。」

编辑

武帝太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通親釋奠祀孔子 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宋書禮志》,「晉武帝太始 七年,皇太子講《孝經》,通太子親釋奠,以太牢祀孔子, 以顏淵配。」

惠帝元康元年冬十二月命皇太子講孝經於崇政殿 编辑

按《晉書惠帝本紀》,不載。 按《潘尼傳》:「元康初,拜太子 舍人,上《釋奠頌》,其辭曰:『元康元年冬十二月,上以皇 太子富於春秋,而人道之始,莫先於孝悌,初命講《孝 經》於崇政殿』。」

穆帝永和十二年二月帝講孝經 编辑

按《晉書穆帝本紀》,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講《孝經》。」

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 编辑

按《晉書穆帝本紀》: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壬申,親 釋奠於堂中。」

孝武帝寧康三年九月帝講孝經通釋奠如故事 编辑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寧康三年九月,帝講《孝經》。」 按 《車引傳》,「孝武帝嘗講《孝經》,僕射謝安侍坐,尚書陸納 侍講,侍中卞耽執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郎袁宏執 經,引與丹陽尹王混擿句,時論榮之。」

按《宋書禮志》,「晉孝武帝寧康三年七月,帝講《孝經》,通 釋奠如故事。」

孝武帝太元元年命荀昶撰集孝經 编辑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唐會要》,「晉穆帝永和 十二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論經義。有 荀昶撰集《孝經》諸說,始以鄭氏為宗。」

恭帝元熙二年劉超授帝孝經 编辑

按《晉書恭帝本紀》,不載。 按《劉超傳》,恭帝時年八歲, 雖幽厄之中,劉超猶授《孝經》《論語》。

编辑

文帝元嘉十九年皇太子講孝經何承天顏延之同執經 编辑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何承天傳》,「元嘉十九年, 立國子學,以承天領國子博士,皇太子講《孝經》,承天 與中庶子顏延之同為執經。」

元嘉二十二年,皇太子講《孝經》通。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禮志》,元嘉二十二年四 月,「皇太子講《孝經》,通釋奠國學。」

孝武帝大明四年皇太子講孝經於崇正殿 编辑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 按《廢帝本紀》,「大明二年 出東宮,四年,講《孝經》於崇正殿。」

南齊 编辑

武帝永明元年國學置鄭元孝經 编辑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陸澄傳》,永明元年,澄 領國子博士,時國學置鄭元《孝經》。澄謂尚書令王儉 曰:「《孝經》小學之類,不宜列在帝典。」乃與儉書,論之曰: 「世有一《孝經》,題為鄭元注,觀其用辭,不與所注相類。」 案元自序,所注眾書,亦無《孝經》。儉答曰:「疑《孝經》非鄭 元注。」僕以此書明百行之首,實人倫所先,《七略》《藝文》, 並陳之六藝,不與《蒼頡》《凡將》之流也。鄭注虛實,前代 不嫌,意謂可安,仍舊立置。

永明三年冬十月壬戌詔皇太子講《孝經》親臨釋奠 車駕幸聽。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三年十月壬戌。詔曰:『皇太 子講畢當釋奠,王公以下可悉往觀禮』。」 按《禮志》,永 明三年十月壬戌,太子講《孝經》,親臨釋奠。車駕幸聽。

按《文惠太子傳》,「永明三年,於崇正殿講《孝經》,少傅。」

王儉擿句令太僕周顒撰為《義疏》。

永明四年三月辛亥國子講孝經車駕幸學賜絹各 有差。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永明四年三月辛亥,國子講《孝 經》,車駕幸學,賜國子祭酒、博士、助教絹各有差。」

编辑

武帝天監 年造制旨孝經義疏十八卷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帝造制旨《孝經》。」 按《隋書經籍志》, 「《孝經義疏》十八卷。梁武帝所撰天監八年九月,昭明太子於壽安殿講《孝經》。」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昭明太子傳》,「太子生而 聰睿,三歲授《孝經》《論語》,天監八年九月,於壽安殿講 《孝經》,盡通大義。講畢,親臨釋奠于國學。」 按《徐勉傳》: 「勉侍東宮,昭明太子禮之甚重,嘗于殿內講《孝經》。臨 川靜惠王、尚書令沈約備二傅,勉與國子祭酒張充 為執經,王瑩、張稷、柳憕、王暕為侍講。時選極親賢,妙 盡時」譽,勉陳讓再四,詔不許,然後就焉。

中大通四年三月置制旨孝經助教一人生十人專通高祖所釋孝經義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中大通四年三月庚午,侍中領國 子博士蕭子顯上表,置制旨《孝經》助教一人,生十人, 專通高祖所釋《孝經》義。」

大同 年東宮出士林館發孝經題 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陳書張譏傳》,「譏年十四, 通《孝經》《論語》。梁大同中,召補國子正言生,轉遷士林 館學士。簡文在東宮,出士林館發《孝經》題,譏論議往 復,甚見嗟賞。所撰《孝經義》八卷,後主嘗敕人就其家 寫入祕府。」

编辑

文帝天嘉元年令沈文阿於東宮講孝經 编辑

按《陳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沈文阿傳》:「世祖即 位,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仍令於 東宮講《孝經》《論語》。」

宣帝太建五年敕周弘正侍東宮講孝經 编辑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周弘正傳》,「太建五年,敕 侍東宮講《孝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 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後主至德三年十二月皇太子出太學講孝經徐孝克發題 编辑

按《陳書後主本紀》,「至德三年十二月辛卯,皇太子出 太學講《孝經》。戊戌講畢。辛丑,釋奠於先師,禮畢,設金 石之樂,會宴王公卿士。」 按《吳興王引傳》:「後主即位, 立為皇太子,躬出太學,講《孝經》,講畢,又釋奠於先聖 先師。其日設金石之樂於太學,王公卿士及太學生 並預宴。」 按《徐陵傳》:孝克,陵之第三弟也。至德中,皇 太子入學釋奠,百司陪列,孝克發《孝經》題,後主詔皇 太子北面致敬。

北魏 编辑

道武帝興國元年敕崔浩解孝經 编辑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不載。 按《崔浩傳》,恭宗時,浩上 表曰:「太祖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經》《論語》《詩》《尚 書》《春秋》《禮記》《周易》,三年成訖。」

宣武帝正始三年冬十一月講孝經於式乾殿 编辑

按《北史宣武帝本紀》:正始三年「冬十一月甲子,帝為 京兆王愉、清河王懌、廣平王懷、汝南王悅講《孝經》於 式乾殿。」

孝明帝正光二年二月車駕幸國子學講孝經 编辑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正光二年二月癸亥,車駕幸國 子學,講《孝經》。 按《崔光傳》,正光二年春,肅宗親釋奠 國學,光執經南面,百僚陪列。 按《王慧龍傳》,「瓊子遵 業與崔光、安豐王延明等參定服章。及光為肅宗講 《孝經》,遵業預講《延明錄義》,並應詔作釋奠侍宴詩。時 人語曰:『英英濟濟,王家兄弟』。」 按《羊深傳》,「深字文淵, 早有風」尚,學涉經史。肅宗行釋奠之禮,講《孝經》,儕輩 之中,獨蒙引聽,時論美之。 按《儒林傳》敘,「正光二年, 乃釋奠於國學,命祭酒崔光講《孝經》,始置國子生三 十六人。」按儒林傳序作正光三年誤今正之

出帝永熙三年春釋菜詔於顯陽殿講孝經 编辑

按《魏書出帝本紀》,永熙三年春二月丙子,帝親釋奠, 禮先師。」 按《劉芳傳》:「芳子懌,懌弟廞領國子祭酒。出 帝於顯陽殿講《孝經》。廞為執經,雖酬答論難,未能精 盡,而風采音制,足有可觀。」 按《儒林李同軌傳》:「永熙 三年春釋菜,詔延公卿學官於顯揚殿,敕祭酒劉廞 講《孝經》,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戴 禮夏小正》篇。「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同軌。經義素優。 辨析兼美,而不得執經。深為慨恨。」

孝靜帝於顯揚殿講孝經 编辑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不載。 按《北齊書李渾傳》,「渾弟 繪,魏靜帝於顯揚殿講《孝經》《禮記》,繪與從弟騫、裴伯 莊、魏收、盧元明等俱為錄議。素長筆札,尤能傳授,緝 綴詞義,簡舉可觀。」

北齊 编辑

文宣帝天保九年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 编辑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不載。 按《廢帝本紀》,天保九 年,文宣在晉陽,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令楊愔傳 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資?」對曰: 「散愁自少以來,服膺簡策,不知老之將至,平生素懷, 若斯而已。」乃賚絹百匹。

北周 编辑

後主武平 年以馬元熙入授皇太子孝經 编辑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不載。 按《儒林馬敬德傳》:「敬德子元熙,少傳父業。武平初,皇太子將講《孝經》,有司請 擇師友。帝曰:『馬元熙,朕師之子,文學不惡,可令教兒』。」 於是以《孝經》入授皇太子。

太祖文皇帝 年上親臨釋奠楊尚希講孝經擢為國子博士按文皇帝未立年號 编辑

按《周書文皇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楊尚希傳》,「周太 祖嘗親臨釋奠。尚希年十八,令講《孝經》,詞旨可觀。太 祖大奇之,賜姓普六茹氏,擢為國子博士。」

编辑

文帝開皇五年親臨奠釋令王頍與元善講孝經 编辑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文學王頍傳》:「開皇五年, 授著作郎。尋令於國子講授。會高祖親臨釋奠,國子 祭酒元善講《孝經》。頍與論難,詞意鋒起,善往往見屈。 高祖大奇之,起授國子博士。」 按《儒林元善傳》:「開皇 初,拜內史侍郎,後遷國子祭酒。上嘗親臨釋奠,命善 講《孝經》。於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諷諫。上大悅曰:『聞江 陽之說,更起朕心』。」賚絹百匹,衣一襲。

開皇 年。令徐文遠往并州。為漢王諒講孝經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徐文遠傳》。開皇 中。遷太學博士。詔令往并州。為漢王諒講孝經。

编辑

高祖武德七年上親臨釋奠徐文遠講孝經 编辑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釋奠於國學。」 按《舊唐書儒學陸德明傳》:「武德七年,高祖親臨釋奠。 時徐文遠講《孝經》,沙門慧乘講《波若經》,道士劉進喜 講《老子》,德明難此三人,各因宗指,隨端立義,眾皆為 之屈。高祖喜之,賜帛五十匹。」

太宗貞觀七年蕭德言授晉王孝經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貞觀 五年,封晉王。七年初授《孝經》於著作郎蕭德言。太宗 問曰:「此書中何言?」對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 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 匡救其惡。」太宗大悅曰:「行此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 貞觀 年,皇太子令孔穎達撰《孝經章句》。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孔穎達傳》:「皇太子 令穎達撰《孝經章句》,因文以盡箴諷。帝知,數爭太子 失,賜黃金一斤,絹四匹。久之,拜祭酒。」

貞觀十六年,太宗幸國子學,祭酒孔穎達講《孝經》。是 年四月,上閱陸德明《孝經音義》,美其弘益學者,賜其 家布帛百匹。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禮儀志》:貞觀十 六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國子學,親觀釋奠。祭酒孔穎 達講《孝經》。太宗問穎達曰:「夫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 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對曰:「曾孝而全,獨為 曾能達也。」制旨駁之曰:「朕聞《家語》云:『曾晳使曾參鋤 瓜,而誤斷其本』。晳怒,援大杖以擊其背,手仆地,絕而 復」蘇。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既而曾參請焉, 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側,欲殺之乃不得, 小箠則受,大杖則走。今參於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 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於閔子騫也?」穎 達不能對。太宗又謂侍臣諸儒,各生異意,皆非聖人 論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於其君。 戰陣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謂孝。具在經典,而論 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為孝。勞而非法。何謂孝 之道耶。

按《玉海》,「貞觀十六年四月甲辰,太宗閱陸德明《經典 音義》,美其弘益學者,賜其家布帛百匹,注《易》、古文《尚 書》《毛詩》《周禮》《禮記》三傳、《孝經》《論語》等音,合為三十卷。」

高宗永徽元年趙弘智講孝經百福殿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趙弘智傳》:永徽初,入為 陳王師,講《孝經》百福殿,於是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 生皆在,弘智舉《五經》諸儒更詰辨,隨問酬悉,舌無留 語。高宗喜曰:「試為我陳經之要,以補不逮。」對曰:「天子 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天下,願以此獻。」帝悅,賜絹 二百,名馬一。

按《大唐新語》:趙弘智事父以孝聞,累遷黃門侍郎。高 宗令弘智於百福殿講《孝經》,召宰臣已下聽之。弘智 演暢微言,略陳《五經》,諸儒難問相繼,應酬如響。高宗 怡然曰:「朕頗耽墳籍,至於《孝經》,偏所留意。然孝之為 德,弘益實深,故云『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是知《孝 經》之益為大也。顧謂弘智曰:「宜略陳此經切要者,以 輔不逮。」弘智對曰:「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 失其天下。微臣願以此言奉獻。」高宗大悅,賜綵二百 匹,遷國子祭酒。

元宗開元六年褚無量以孝經獻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儒學褚無量傳》:「帝西還, 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論語》五通獻帝。 帝曰:『朕知之矣』。乃選郗常亨、郭謙光、潘元祚等為太 子諸王侍讀。」按帝西還乃開元六年事也

開元七年六月,上御注《孝經》,詔元行沖為疏,頒於天
考證
下,立於學官。十一月,皇太子入學齒胄,詔褚無量講

《孝經》。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本紀》,「開元七年 六月辛丑,上訓註《孝經》,頒於天下。十一月乙亥,皇太 子入學齒胄。」

按《唐書禮樂志》:元宗開元七年,皇太子齒胄於學,右 散騎常侍褚無量講《孝經》。 按《儒學元澹傳》:「澹字行 沖,以字顯。元宗自注《孝經》,詔行沖為疏,立於學官。」 按《唐會要》,開元七年三月一日敕:「《孝經》《尚書》有古文 本孔、鄭注,旨趣頗多,踳駮令諸儒質定。」六日,詔曰:「《孝 經》德教所先,頃來獨宗鄭氏,孔氏遺旨,今則無文。其 令儒官詳定所長,令明經者習讀。」四月七日,左庶子 劉子元上《孝經注議》曰:「今俗所行《孝經》,題曰『鄭氏注, 云即康成』,而魏、晉無此說。至晉穆帝永和十二年,孝 武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論經義。有荀昶撰集《孝經》 諸說,始以鄭氏為宗。宋、梁以來,多有異論。陸澄以為 非元所注,請不藏祕省。」王儉不依其請,遂傳於時。魏 齊立於學官,著在律令。然則《孝經》非元所注,其驗十 有二條:鄭自序無注《孝經》之文,一也;弟子追論師注 及應對,時人謂之《鄭志》,不言注《孝經》,二也;《鄭志目錄》 記鄭所注,不言《孝經》,三也;鄭《記》不及《孝經》,四也;趙商 作《鄭先生碑銘》,亦不言注《孝經》,《晉中經簿》稱鄭氏解, 無「名元」二字,五也;《春秋緯孔演圖》云:「《春秋孝經》別有 評論。」宋均於《詩譜序》云「先師則均是傳業弟子也」,而 云「唯有評論」,六也;宋均《孝經緯注》引鄭《六藝論》敘《孝 經》云「元又為之注,而均無聞焉」,七也;宋均《春秋緯》注 云「元為《春秋孝經略》說,非註之謂」,八也;後漢史書謝、 薛、司馬、袁為傳載所注,皆無《孝經》,九也;云云。《古文孔 傳》,曠代亡「逸。隋開皇十四年,祕書學生王孝逸得一 本送王卲,以示劉炫。炫率意刊改,因著《孝經稽疑》一 篇。卲以為經文盡在,《正義》,甚美,而歷代未嘗置於學 官。愚謂行孔廢鄭,於義為允。」國子祭酒司馬貞議曰: 「『今《孝經》是漢河間王所得,顏芝本,劉向定為十八章, 其注相承云鄭元作』,而《鄭志》及目錄等不載,往」賢共 疑焉。唯荀昶、范曄以為鄭注。昶集解《孝經》,具載此注。 《序》云「以鄭為主」,是以此注為優。其古文二十二章,元 出孔壁,安國作傳,世未之行。荀昶《集注》之時,尚有孔 傳,中朝遂亡其本。近儒妄作此傳,假稱孔氏。又偽作 《閨門》一章,劉炫詭隨,妄稱其善。且閨門之義,近俗之 語,非宣尼正說。又分《庶人章》,故「自天子以下別為一 章,仍加『子曰』二字,非但《經》文不真,亦傳習淺偽。議者 取近儒詭說,殘《經》缺傳而廢鄭《注》,理實未可。請鄭、孔 俱行。」五月五日,詔鄭注仍舊行用。孔注傳習者稀,亦 存繼絕之典,頗加獎飾。

按《演繁露》:「開元中,親注《孝經》,並製序,八分書之,立於 國學,以層樓覆之。」

按:《玉海》孔安國傳古二十二章,有《閨門篇》,為世所疑。 鄭氏注今十八章,相承言康成作。《鄭志》,目錄不載,通 儒皆驗其非。開元中,孝明纂諸說,自注,以奪二家,然 尚不知鄭氏之為小同。

開元八年,「詔曾參以孝受經於夫子,特為之像。」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禮樂志》:「開元七年,皇太 子齒胄於學,謁先聖。明年,司業李元瓘奏:先聖廟為 十哲像,以先師顏子配,則配像當坐,今乃立侍。餘弟 子列像廟堂,不豫享,而范甯等皆從祀。請釋奠十哲, 享於上,而圖七十子於壁。曾參以孝受經於夫子,請 享之如」二十二賢,乃詔十哲為坐像,悉預祀。曾參特 為之像,坐亞之。

按《舊唐書禮儀志》:「開元八年,國子司業李元瓘奏稱, 曾參道業可崇,受經於夫子,望準二十二賢預饗。」

天寶二年上重注孝經頒示天下 编辑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寶二年五月二 十二日。上重注《孝經》。頒示天下。」

天寶三載十二月。詔天下家藏《孝經》。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三載十二月癸丑,詔天下家 藏孝經。」

按《唐會要》:「詔天下家藏《孝經》,精勤教習,學校之中,倍 加傳授,州縣官長申勸課焉。」

天寶四載九月,御製《孝經序》。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金石錄》:明皇注《孝經》四 卷,天寶四載九月八分書,御製序云:「舉六家之異同, 會五經之旨趣,約文敷義,分注錯經,寫之琬琰,庶補 將來。」

取王肅、劉劭、虞翻、韋昭、劉炫、陸澄六家之說,參倣孔、鄭舊義。

天寶五載二月。詔令集賢寫《孝經》。頒中外。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唐會要》。天寶五載二月 二十四日詔。「《孝經》書疏。雖粗發明。未能該備。今更敷 暢。以廣闕文。令集賢寫頒中外。」

肅宗乾元二年十一月徐浩上廣孝經十卷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藝文志》,徐浩《廣孝經》十卷。浩稱四明山人。乾元二年十一月上,授校書郎。

寶應二年楊綰疏請以孝經為兼經 编辑

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寶應二年,禮部 侍郎楊綰上疏,請所習經取六義,聽通諸家之學。每 問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經義通 八,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論語》《孝經》《孟子》 兼為一經。」

代宗大曆八年歸崇敬請博士兼通孝經 编辑

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 按《歸崇敬傳》:「大曆八年,崇 敬建議曰: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 傳授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 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穀 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 《論語》,依章疏講解。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 為」師表者,遣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品 秩有差。禮部考試法:「請罷帖經,於所習經問大義二 十而得十八,《論語》《孝經》十得八為通。」

文宗太和七年敕於國子監講論堂兩廊創立石經孝經 编辑

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太和七年十二月, 敕於國子監講論堂兩廊創立石《九經》並《孝經》《論語》 《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九卷。」

後周 编辑

世宗顯德六年高麗王昭進別敘孝經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一卷孝經雌圖一卷 编辑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不載。 按《高麗傳》:「周世宗六 年,昭遣使者貢黃銅五萬斤。高麗俗知文字,喜讀書。 昭進《別敘孝經》一卷、《越王新義》八卷、《皇靈孝經》一卷、 《孝經雌圖》一卷」,《別敘》敘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跡。《越王 新義》以越王為問目,若今《正義》《皇靈述》《延年辟穀雌 圖》載日食星變,皆不經之說。

编辑

太祖開寶五年判監陳諤等校孝經釋文上之 编辑

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 按《玉海》,「開寶五年。判監陳 諤與姜融等四人。校《孝經》《論語》《爾雅》釋文上之。」

太宗雍熙 年御書孝經賜李至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李至傳》:雍熙初,授禮部 侍郎,進秩吏部,兼祕書監。上臨幸祕閣,出草書「千文 字為賜,至勒石,上曰:『千文無足取,若有資於教化,莫 《孝經》若也』。乃書以賜。」

淳化五年詔增刻孝經義疏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李至傳》:淳化五年兼判 國子監。至上言,「五經書疏已行,惟二傳、《二禮》《孝經》《論 語》《爾雅》七經疏未備,豈副仁君垂訓之意?今直講崔 頤正、孫奭、崔偓佺勵精強學,博通經義,望令重加讎 校,以備刊刻。從之。」

至道二年命李沆杜鎬等別纂孝經正義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至道二年,判監李 至「請命李沆、杜鎬等校定《周禮》《儀禮》《禮記》《穀梁傳》疏 及別纂《孝經》《論語正義》。從之。」

真宗咸平二年詔邢昺等校定孝經義疏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邢昺傳》:「咸平二年,始置 翰林侍講學士,以昺為之。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 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孝經》等義疏,及成,並加階勳。」 按《崇文總目》:「《孝經正義》三卷,邢昺等撰。初,世傳元行 沖疏外,餘家尚多,皆猥俗褊陋,不足行遠。咸平中,詔 昺及杜鎬等集諸儒之說而增損焉。」

按《玉海》,「李至請命李沆、杜鎬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 《穀梁傳》疏,及別纂《孝經》《論語正義》。咸平三年三月癸 巳,命祭酒邢昺代領其事,杜鎬、舒雅、李維、孫奭、李慕 清、王煥、崔偓佺、劉士元預其事。」「《孝經》取元行沖疏約 而修之。」傳作二年此作三年未知孰是並存之 咸平三年,句中正上《三體孝經》,藏祕閣,邢昺等奉詔 撰《孝經正義》。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文苑句中正傳》,嘗以大 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摹石,咸平三年表上之,賜坐, 問所書幾許時,中正曰:「臣寫此書,十五年方成。」上嘉 歎良久,命藏於祕閣。

按《玉海》,咸平三年四月辛未,直昭文館句中正上石 本大小篆、八分三體書《孝經》,真宗召至便殿坐,問所 書幾時方畢,曰:「凡十年。」遂賜金紫,藏其書祕閣,命別 進三本,送三館。八月二十四日,賜中正,詔曰:「汝精通 字學,得史籀之舊法,見蔡邕之古文。」

咸平四年九月,邢昺等表上重校定《孝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丁 亥,翰林侍講學士邢昺等及直講崔偓。佺表上重校 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義疏, 凡一百六十五卷。賜宴國子監,昺加階,餘遷秩。」一本 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九日,命摹印頒行。於是《九經義疏》具 矣。 又云「命杭州刊板。」

====大中祥符八年閏六月癸巳作孝經詩三章====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詩三章,賜群臣和。至是遍詠經史, 百僚並賦。七月辛亥,作《尚書》詩三章,八月庚午,作《春 秋詩》三章。九月甲申,作《毛詩》詩三章。庚戌,作《周禮》詩 三章,十月甲戌作《儀禮》詩三章,十二月庚辰作《公羊》 詩三章。八年正月丁未,作《穀梁》詩三章。閏六月癸巳, 作」《孝經》詩三章,賜群臣和。其讀十一經也。起七年六 月庚辰,成於八年閏六月癸巳。按十一經內少禮記爾雅疑有闕文

仁宗天聖二年召輔臣觀講孝經於崇正殿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聖二年二月乙 丑。召輔臣觀講《孝經》於崇正殿西廡。六月己未。講徹。 賜馬宗元三品服。」

天聖四年,侍讀學士宋綬進《孝經要言》。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聖四年閏五月, 侍讀學士宋綬錄惟《皇誠德賦》《孝經》《論語要言》《唐太 宗帝範》二卷、開元中楊浚《聖典》三卷、楊相如《君臣政 理論》三卷以進。」時帝好儒學,太后命綬擇前代文字 資孝養補政治者,以備帝覽故也。

慶曆七年三月講孝經於邇英殿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慶曆七年三月「丙 申。講《孝經》於邇英殿。己亥。賜公亮三品服。」

皇祐元年九月所鑴石室孝經畢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石室十三經》,「孟蜀 所鑴,皇祐元年歲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 工畢。」《孝經》《孟子》不題書人。

皇祐四年十二月甲午,王洙上所寫《孝經圖》。

按仁宗《宋史本紀》不載。 按《楊安國傳》,安國在經筵 二十七年。仁宗稱其行義淳質。以比先朝。崔遵度嘗 請書《無逸》於邇英閣之後屏。帝曰:「朕不欲背聖人之 言。」命蔡襄書《無逸》。王洙書《孝經》四章,列置左右。 按《玉海》,皇祐四年十二月甲午。知制誥王洙、蔡襄上 所書《無逸孝經圖》。初十一月甲辰,侍讀楊安國講《尚 書無逸》。上曰:「朕深知享國之君宜戒逸豫。」因請書《無 逸》於邇英閣之後屏。上曰:「朕不欲背聖人之言,當書 置之座右。」又命侍講丁度取《孝經》「天子孝治聖治廣 要道」四章,對為右圖,因令襄書《無逸》,洙書《孝經》,又命 承旨王拱辰為二圖序而襄書之。一云:仁宗初建邇 英閣,書《無逸》於屏間,歲久而弊,以白居易賦代之。侍 讀楊安國請復書《無逸》,上欣然,命王洙書之,置之左 方。又受丁度取《孝經》之「天子聖治孝治廣要道」四章, 對為右圖,命蔡襄書之。按邇英、延義二閣建於景祐 二年正月癸丑,孫奭為侍講學士,嘗書《無逸圖》上之, 請施便坐,帝施於講讀閣。今曰歲久而弊者,當是奭 所上之圖。按前云洙書孝經後云襄書孝經前說與安國傳同宜從前并載之以糾其誤

至和元年司馬光上古文孝經指解一卷詔送祕閣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仁宗實錄至和元年十二月丁未殿中丞直祕閣司馬光上古文孝經指解 编辑

一卷詔送祕閣。或作皇祐四年誤

至和二年三月,國子監刊篆隸石經《孝經》畢。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仁宗命國子監取 《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孝經》為篆隸二體,刻石兩楹。 於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國子監王洙言:「國子監刊 立石經,至今十五年止,《孝經》刊畢,《尚書》《論語》見書鑴 未就。乞促近限畢工,餘經權罷。」從之。

嘉祐 年詔取龍昌期所注孝經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胡則傳》:「龍昌期嘗注《孝 經》,其說詭誕穿鑿,嘉祐中,詔取其書,歐陽修言其異 端害道,不當推獎。」

神宗熙寧九年宗子克進進孝經傳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五月二十二日,宗 子克進進《孝經傳》。詔褒之。

哲宗元祐二年呂公著范祖禹節取孝經語上之祖禹又請於邇英閣復掛孝經圖 编辑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 午,呂公著言:「伏觀今月十五日以經筵講《論語》畢,賜 執政及講筵官御筵。今《論語》終帙,進講《尚書》。二書皆 聖人之格言,為君之要道。臣輒於《尚書》《論語》及《孝經》 中節取要語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於治道者,庶便 省覽。」他日太皇太后宣諭公著曰:「所進要義百篇,皇 帝每日書寫看覽,甚有益學問。」 范祖禹又言:「臣謹 節《尚書》《論語》《孝經》切要之語,訓戒之言,得二百一十 九事,以備聖札。所冀手書之、目睹之、心存之,以助聖 德之萬一,名曰《三經要語》。」十月丁未,范祖禹乞於邇 英閣復張掛王洙、蔡襄所書《無逸、孝經圖》,從之。天聖 說《無逸》,慶曆講《孝經》,中負黼扆,左顧右盼。

元祐 年,范祖禹上《古文孝經說》。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至和元年。司馬光 上《古文孝經指解》。范祖禹復為之說。元祐中上。

高宗紹興二年八月上出御書孝經宣示宰執 编辑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二年八月十 六日癸卯。上出御寫《孝經》。《詩》《書》篇章。宣示宰執呂頤浩等。上曰:「瞻仰古聖王之法。以為規戒。」

紹興七年九月,賜向子諲《孝經》。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七年九月二 十三日戊寅。賜御書「沈與求《車攻詩》。向子諲《孝經蘭 亭記》。」

紹興八年,王悱獻《孝經解義》。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八年四月庚 午。王悱獻《孝經解義》。詔賜帛。」

紹興九年,書《孝經》賜秦檜。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九年六月辛 丑書《孝經》賜秦檜。十三日庚戌,秦檜乞以上所賜御 書真草《孝經》刻之金石,以扶翼世教。上曰:『十八章乃 聖人精微之學』。」從之。 又云:「紹興九年六月十二日 辛酉,宰臣檜乞言上所賜御書真草《孝經》刻之金石。 上曰:『十八章世以為童蒙之書,不知聖人精微之學, 不出』」乎此。按宋史本紀紹興九年六月甲辰朔十二為乙卯十三為丙辰今玉海云十三日庚

戌,又云「十二日辛酉」 ,皆不合。古人著書之誤如此,並存之以俟考。

紹興十年,程全一進《孝經解》。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年十月十 日。程全一進《孝經》解。命為太學職事。

紹興十一年,林獨秀進《孝經指解》。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一年十一 月二十七日。林獨秀進《孝經指解》。賜以束帛。

紹興十三年,頒御書、《孝經》於天下州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三年二月。 頒御書《孝經》於天下州學。

紹興十四年七月,詔「諸州以御書《孝經》刊石。」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十四年七月 辛未。詔諸州以御書《孝經》刊石。賜見任官及係籍學 生。時已頒於郡庠。殿中御史汪勃請摹刻。使家至戶 曉。以彰聖學。

紹興 年。王文獻趙善湘沈處厚。各進《孝經》一卷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紹興中王文獻進 《孝經詳解》一卷。趙善湘進《孝經議》一卷。沈處厚進《孝 經解》一卷。」

理宗寶祐四年賜皇子御書孝經十六句 编辑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寶祐丙辰,賜皇子 御書《孝經》十六句,始於事親,中於事君,滿而不溢,高 而不危,口無擇言,身無擇行,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德 義可尊,作事可法,居則致敬,養則致樂,通於神明,光 於四海,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按丙辰寶祐四年也

编辑

廢帝天德三年置國子監孝經用唐元宗注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编辑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孝經》用唐元宗注。自國子 監印之。授諸學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以女直字孝經賜護衛親軍及百戶各一部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三年八月乙未,以女直 字《孝經》千部付檢點司,分賜護衛親軍。 按《梁肅傳》: 「肅奏,漢之羽林皆通《孝經》,今之親軍即漢之羽林也。 臣乞每百戶賜《孝經》一部,使之教讀,庶知臣子之道, 其涖職也,可知政事。」上曰:「善人之行莫大於孝,亦由 教而後能。」詔與護衛俱賜焉。

大定二十六年,移剌履表進司馬光《孝經指解》。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 按《移剌履傳》:「大定二十六 年,進本部郎中,兼同修國史,翰林修撰。」表進司馬光 《古文孝經指解》曰:「臣竊觀近世,皆以兵刑財賦為急, 而光獨以此進。其君有天下者,取其辭。施諸宇內,則 元元受賜。」

编辑

世祖中統 年皇子真金受孝經終卷上大悅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裕宗傳》:「裕宗諱真,金世 祖嫡子也。少從姚樞、竇𪐝受《孝經》。及終卷,世祖大悅, 設食饗樞等。中統二年,封燕王。」

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凡讀書必先孝經 编辑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 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

成宗大德十一年中書右丞孛羅鐵木兒以國字譯孝經進詔命中書省刻板模印諸王而下皆賜之 编辑

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 八月辛亥,右丞孛羅鐵木兒以國字譯《孝經》進,詔曰: 「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達於庶民,皆當由是而行。 其命中書省刻板模印,諸王而下皆賜之。」

英宗至治元年遣使即趙孟頫家書孝經 编辑

按《元史英宗本紀》不載。 按《趙孟頫傳》,至治元年,英 宗遣使即其家俾書《孝經》。

順帝至正七年李孝光進孝經圖說 编辑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儒學李孝光傳》:「至正七

年,詔徵隱士。孝光以祕書著作郎召,與完者圖執禮
考證
哈琅、董立同應詔赴京師,見帝於宣文閣,進《孝經圖

說》。帝大悅,賜上尊。」

至正九年,諭德李好文上言:「太子欲求二帝三王之 道,必由於《孝經》。」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李好文傳》:「至正九年,帝 以皇太子年漸長,開端本堂,命皇太子入學,以右丞 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 林學士兼諭德。」好文言「欲求二帝三王之道,必由於 孔氏,其書則《孝經》《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乃摘其要,釋 以經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