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02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二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二卷目錄

 孝經部彙考二

  唐元宗孝經注解御製序

  陸德明孝經釋文自序

  宋邢昺孝經註疏正義自序 傅注序

  司馬光孝經指解進序

  范祖禹古文孝經說進序

  朱子孝經刊誤跋尾

  史繩祖注解孝經魏了翁題跋

  陸秀夫編正孝經刊誤自序

  元吳澄校正孝經定本自題 張恆跋

  董鼎孝經大義熊禾序

  明呂維祺孝經本義自序

 孝經部彙考三

  漢書藝文志孝經

  隋書經籍志孝經

  唐書藝文志孝經

  宋史藝文志孝經

 孝經部彙考四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孝經

  宋鄭樵通志孝經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攷證孝經

經籍典第三百二卷

孝經部彙考二 编辑

唐元宗孝經注解一卷 编辑

按元宗御製序朕聞上古其風樸略雖因心之孝已萌而資敬之禮猶簡及乎仁義既有親譽益著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於 编辑

是以順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揚名之義彰矣。子曰:「吾 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是知孝者,德之本歟?《經》曰:「昔者 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 侯伯子男乎?」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雖無德教加 於百姓,庶幾廣愛刑於四海。嗟乎!夫子沒而微言絕, 異端起而大義乖。況泯絕於秦,得之者皆煨燼之末, 濫觴於漢,傳之者皆糟粕之餘。故《魯史》《春秋》,學開五 傳;《國風》《雅》《頌》,分為四詩。去聖逾遠,源流蓋別。近觀《孝 經》舊註,踳駁尤甚。至於跡相祖述,殆且百家。業擅專 門,猶將十室。希升堂者,必自開戶牖;攀逸駕者,必騁 殊軌轍。是以道隱小成,言隱浮偽。且傳以通經為義, 義以必當為主。至當歸一,精義無二,安得不剪其繁 蕪而撮其樞要也。韋昭、王肅,先儒之領袖;虞飜、劉卲, 抑又次焉。劉炫明安國之本,陸澄譏康成之註,在理 或當,何必求人。今故特舉六家之同異,會《五經》之旨 趣,約文敷暢,義則昭然;分註錯經,理亦條貫。寫之琬 琰,庶有補於將來。且夫子談經,志取垂訓,雖五教之 用則別,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數句; 一句之內,意有兼明,具載則文繁,略之又義闕。今存 於《疏》,用廣發揮。

陸德明孝經釋文 卷 编辑

按德明自序孝經者孔子為弟子曾參說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事親之法亦遭焚燼河間人顏芝為秦禁藏之漢氏尊學芝子貞出之是為今文長 编辑

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 傳之,各自名家,凡十八章。又有古文出于孔氏壁中, 別有《閨門》一章,自餘分析十八章,揔為二十二章,孔 安國作傳。劉向校書,定為十八。後漢馬融亦作《古文 孝經傳》,而世不傳。世所行鄭注,相承以為鄭元。案《鄭 志》及《中經簿》無,唯中朝穆帝集講《孝經》,云「以鄭元為 主。」檢《孝經注》與康成注《五經》不同,未詳是非。

江左中興,《孝經》《論語》共立鄭氏博士一人。

《古文孝經》世既不行,今隨俗用鄭注「《十八章》本。」

宋邢昺孝經註疏正義一卷 编辑

按昺自序孝經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範將來奧旨微言已備解乎註疏尚以辭高旨遠後學難盡討論今特剪截元疏旁引諸書分義錯 编辑

經。會合歸趣。一依講說。次第解釋。號之為《講義》也。宋 翰林侍講學士朝請大夫守國子祭酒上柱國賜紫 金魚袋臣邢昺等奉敕較定。謹序。

按傅注序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聖人蘊大聖之德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僭亂禮樂崩頹居上位者賞罰不行居下 编辑

位者,褒貶無作。孔子遂乃定禮樂,刪《詩》《書》,讚《易》道,以 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慮 雖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說《孝經》一十八章,以明君臣 父子之行。所冀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謹其法。

故《孝經緯》曰:孔子云:「欲觀我褒貶諸侯之志在《春秋
考證
崇人倫之行在《孝經》。」是知《孝經》雖居六籍之外,乃與

《春秋》為表裡矣。先儒或問夫子為曾參所說,此未盡 其旨歸也。蓋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 假立曾子為請益問答之人,以廣明孝道。既說之後, 乃屬與曾子。洎遭暴秦,焚書並為煨燼。漢膺天命,復 闡微言。《孝經》河間顏芝所藏,因始傳之於世。自西漢 及魏,歷晉、宋、齊、梁,註解之者迨及百家。至有唐之初, 雖備存祕府,而簡編多有殘缺。傳行者唯孔安國、鄭 康成兩家之註,並有梁博士皇偘《義疏》,播於國序。然 辭多紕繆,理昧精研。至唐元宗朝,乃詔群儒學官,俾 其集議。是以劉子元辨鄭註有「十謬七惑」,司馬堅斥 孔《註》多鄙俚不經,其餘諸家註解,皆榮華其言,妄生 穿鑿。明皇遂於先儒註中,採摭菁英,芟去煩亂,撮其 義理允當者,用為註解。至天寶二年註成,頒行天下, 仍自為八分御札,勒於石碑。即今京兆石臺《孝經》是 也。成都府學主鄉貢傅注奉石撰

司馬光著孝經指解一卷 编辑

按光進序聖人言則為經動則為法故孔子與曾參論孝而門人書之謂之孝經及傳授滋久章句寖差孔氏之人畏其流蕩失真故取其先世定本雜虞夏 编辑

商、周之書及《論語》藏諸壁中,苟使人或知之,則旋踵 散失,故雖子孫不以告也。遭秦滅學,天下之書掃地 無遺。漢興,河間人顏芝之子得《孝經》十八章,儒者相 與傳之,是為《今文》。及魯共王壞孔子宅,而古文始出, 凡二十二章。當是之時,今文之學已盛,故《古文》排根 不得列於學官,獨孔安國及後漢馬融為之傳。諸儒 黨同疾異,信偽疑真,是以歷載累百,而孤學沈厭,人 無知者。隋開皇中,祕書學生王孝逸於陳人處得之, 河間劉炫為之作《稽疑》一篇,將以興墜起廢,而時人 已多譏笑之者。唐明皇開元中,詔議孔、鄭二家,劉知 幾以為宜行孔廢鄭,於是諸儒爭難蜂起,卒行鄭學。 及明皇自注,遂用十八章為定,先儒皆以為孔氏避 秦禁而藏書,臣竊疑其不然。何則?秦科斗之書,廢絕 已久,又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書之令,距漢興纔七 年耳。孔氏子孫豈容悉無知者,必待共王然後乃出。 蓋始藏之時,去聖未遠,其書最真,與夫他國之人轉 相傳授,歷世疏遠者,誠不侔矣。且《孝經》與《尚書》俱出 壁中,今人皆知《尚書》「之真,而疑《孝經》之偽,是何異信 膾之可啗,而疑炙之不可食也?」嗟乎!真偽之明,皎若 日月,而歷世爭論,不能自伸,雖其中異同不多,然要 為得正,此學者所當重惜也。前世中《孝經》多者五十 餘家,少者亦不減十家,今祕閣所藏,止有鄭氏、明皇 及古文三家而已,其古文有經無傳。案孔安國以古 文時「無通者,故以隸體寫《尚書》而傳之。」然則《論語》《孝 經》不得獨用古文,此蓋後世好事者用孔氏傳本,更 以古文寫之,其文則非,其語則是也。夫聖人之經,高 深幽遠,固非一人所能獨了,是以前世並存百家之 說,使明者擇焉,所以廣思慮、重經術也。臣愚,雖不足 以度越前人之胸臆,闚望先聖之藩籬,至於時有所 見,亦各言爾志之義,是敢輒以隸寫古文,為之指解。 其今文舊注有未盡者,引而伸之,其不合者,易而去 之,亦未知此之為是,而彼之為非。然《經》猶的也,一人 射之,不若眾人射之,其為取中多矣。臣不敢避狂僭 之罪,而庶幾於先王之道萬一有所補焉。

范祖禹古文孝經說一卷 编辑

按祖禹進序古文孝經二十二章與尚書論語同出於孔氏壁中歷世諸儒疑眩莫能明故不列於學官今文十八章自唐明皇為之注遂行於世二書雖大 编辑

同而小異,然得其真者,《古文》也。臣今竊以古為據,申 之以訓說,雖不足以明先王之道,庶幾有萬一之補 焉。臣謹上。

朱子孝經刊誤一卷 编辑

按朱子孝經刊誤跋尾熹舊見衡山胡侍郎論語說疑孝經引詩非經本文初甚駭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為信而孝經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書質 编辑

之沙隨程可久丈。程答書曰:「頃見玉山汪端明,亦以 為此書多出後人附會,於是,乃知前輩讀書,精察其 說,固已及此。又竊自幸有所因述,而得免於鑿空妄 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書之言可發此書之旨者,別 為外傳,顧未敢耳。《語錄》《孝經》非聖人之言,且如先王 有至德要道,此是說得好處。然下面都不曾說得切」 要處著,但說得孝之效如此。如《論語》中說孝,皆親切 有味,都不如此。「士庶人」章說得更好,只是下面都不 親切。陳氏曰:「《抱遺經》於千載之後,而能卓然悟疑辯 惑,非豪傑特起獨立之士,何以及此?後學所不敢倣 傚,而亦不敢擬議也。」

史繩祖注解孝經一卷 编辑

按魏了翁題跋朱文公著孝經刊誤公之子在嘗舉元槁以遺余余既鋟梓與學士共之史慶長又以告余曰昔者繩祖嘗集先正名賢孝經註解今願得刊 编辑

誤為之章指。余舉以𢌿之。俾得彙次成編。則又以黃直卿《孝經本旨》。及所輯《洙泗論孝》合為一書。嗚呼。此 民生日用之常。后王降德之本而由之不知觀是書 者。其亦知所發哉。

陸秀夫編正孝經刊誤一卷 编辑

按秀夫後序孝經一書古文不可得而考見所可考者漢世藝文志顏氏劉氏司馬氏編次之文而已要之皆古文之舊也秀夫幼而讀之莫覺其非長而疑 编辑

「焉。涉獵載籍,罔非是是,莫敢有所與。既入仕,濫次西 藏勾當,得朱元晦《刊誤》一編而玩味之,夫然後心目 開朗,欣欣然若有所得。於是與在館諸同志,因元晦 之議,從而刪削次第之。然非敢以粟絲己意,妄有所 參涉於其間,以得罪於先正,庶幾是經燦然可復,而 元晦刊正之功不泯,聖世以孝治天下之化,或不能 無少助」云。陸秀夫識。

元吳澄校正孝經定本一卷 编辑

按吳澄題辭詳孝經之為書肇自孔曾一時問答之語今文出於漢初謂悉曾氏門人記錄之舊已不可知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宅於壁中得古文孝經以 编辑

為秦時孔鮒所藏,昭帝時魯國三老始以上獻劉向、 衛宏,蓋嘗手校。魏晉以後,其書亡失,世所通行,惟《今 文孝經》十八章而已。隋時有稱得《古文孝經》者,其間 與今文增減異同,率不過一二字,而文勢曾不若今 文之從順。以許慎《說文》所引及桓譚《新論》所言考正, 又皆不合,決非漢世孔壁中之古文也。宋大儒司馬 公酷尊信之,朱子《刊誤》亦據古文,未能識其何意。今 觀邢氏《疏說》,則古文之為偽審矣。又觀朱子所論,則 雖今文亦不無可疑焉者。疑其所可疑,信其所可信, 去其所當去,存其所當存,朱子意也。故今特因朱子 《刊誤》,以今文、古文校其同異,定為此本,以俟後之君 子。

按張恆跋吳先生隱居臨川山中大臣薦之授文翰之職未行促命下驛遣上京師會有求為代者先生即南還今年夏次廣陵郡學訪道諏經者日至恆往 编辑

受業焉。恆嘗問:「《孝經》何以有今文古文之別?」先生曰: 「黃帝時,倉頡始造字,周宣王時,史籀因倉頡字更革 為大篆;秦始皇時,李斯因史籀字更革為小篆倉頡 字謂之古文。秦人以篆書繁難,又作隸書,取其省易, 專為官府行文書而設。自此人趨簡便,習隸者眾,習 篆者寡,公私通行,悉是隸書。經火於秦,而復出於漢」, 當時傳寫,只用世俗通行之字。武帝時,魯共王壞孔 子屋壁,得孔鮒所藏《書》《禮》及《論語》《孝經》,皆倉頡古文 字,後人稱《漢書》隸書,傳寫之經為今文,以相別異云 爾。古文書孔安國獻之,遭巫蠱事,不及施行。安國沒 後,其書無傳。東萊張霸詭言受古文書,成帝時徵至 校其書,非是。《漢志》所載《武成》之詞,即張霸偽《古文書》 也。東晉梅賾於伏生《今文書》外增多二十五篇,今行 於世,果真孔壁所藏者乎?《古文禮》五十六篇,內十七 篇與今文《儀禮》同,餘三十九篇謂之逸禮。鄭元注《儀 禮》《禮記》屢嘗引用,孔穎達作疏之時猶有,後乃燬於 天寶之亂。古文《論語》二十一篇,與《魯論語》《齊論語》為 三,古文《孝經》二十三章,與《今文孝經》為二,魏晉而後 不存。隋人以《今文孝經》增減數字,分析兩章,又偽作 一章,名之曰《古文孝經》。其得之也,絕無來歷。左驗《隋 經籍志》及唐開元時集議,顯斥其妄。邢昺《正義》具載, 詳備可考。司馬溫公有《古文孝經指解》,蓋溫公資質 厚重,於《孝經》今文尚且篤信,則謂古文尤可尊也,而 不疑「後出之偽。朱子識見高明,《孝經》出於漢初者,尚 且致疑,則其出於隋世者,何足深辨也?而《刊誤》姑據 溫公所注之本,非以古文優於今文而承用之也。」恆 又問:「《孝經》果可疑乎?」先生曰:「朱子云:『《孝經》出於漢初, 《左氏》未盛行之時,不知何世何人為之也』。竊謂《孝經》 雖未必是孔門成書,然孔鮒藏書時已有」之,則其傳 久矣。禮家有七十子之後弟子所記,二戴《禮記》諸篇, 多取於彼,其間純駁相雜。《公穀左氏》等書,稱道孔子 之言者亦然。《孝經》殆此類也,亦七十子之後之所為 爾。中有格言,朱子每於各章注出,而小學書所纂《孝 經》之文,其擇之也精矣,朱子曷嘗盡疑《孝經》之為非 哉?學者豈可因後儒之傅會而廢先聖之格言也。他 日,先生之子文謂小年讀《孝經》時,先生整齊諸說,歸 於至當,附入己見,補其不足𢌿!文肄之,恆於是借觀 舊稿,就以筆受請於先生。先生曰:「此往年以訓穉子, 不欲傳之,故未嘗示人也。」恆再三請,乃許,就得錄本, 而求者沓來,應之不給。同門諸友共為鋟木以公其 傳,而所聞師說,並記於其後云:「大德癸卯十月甲寅 朔,門人河南張恆記。」

董鼎孝經大義一卷 编辑

按熊禾序孔子之學惟曾氏得其宗曾氏之書有二曰大學曰孝經經傳章句頗亦相似學以大學為本行以孝經為先自天子至庶人一也堯典一篇大學 编辑

《孝經》之準也。自「克明峻德」以至「親睦九族」,極而百姓

之昭明,萬邦之於變,《大學》之序也。孝之為道,蓋已具
考證
於親睦九族之中矣。何也?一本故也。自是舜以克孝

而徽五典,禹以致孝而敘彝倫,伊尹述成湯之德,一 則曰「立愛惟親」,二則曰「奉先思孝」,人紀之修,孰大乎 是?文、武、周公帥是而行,備見於《禮記》所載,上而宗廟 之享,下而子孫之保,其為孝蔑有加焉。功化之盛,至 使四海之內,人人親其親,長其長,一鱗毛、一芽甲之 微,無不得所。嗚呼!二帝三王之教可謂大矣,《孝經》一 書,即其遺法也。世入《春秋》,皇綱解紐,孔子傷之,三復 昔者明王孝治之言,思之深,望之切矣。誠使天子公 卿躬行於上,凡禮樂刑政之具,壹是「以孝為本。」則斯 道也,固天性之自然,人心之固有。一轉移間,王道顧 不易易乎?惜也,徒托之空言,而僅見於門人記錄之 書也。書存而道可舉,雖不能行之一時,猶可詔之來 世。今此經之可考者,不過《漢·藝文志》而已。而其篇次, 則顏注古文二十二章,孔壁所藏本也。今文一十八 章,河間王所得顏芝本而劉向之所參較者也。要之 出於諸儒附會,皆非曾氏門人所記舊文矣。唐元宗 《開元敕議》,意非不美,而司馬貞淺學陋識,並以「閨門」 一章去之,卒啟元宗無禮無度之禍。而其所製序文, 至以禮為外飾之所資,仁義為後來之漸有。不知所 謂「因心之孝」者,果何所因,而又何自而萌乎?學之不 講,德之不修,一至於此。桓桓文公特起南夏,平生精 力用功,《易》《四書》為多。至此書則僅成《刊誤》一編,注釋 大義,猶有所未及噫!人子不可斯須忘孝,則此經為 天子至庶人一日不可無之書,章句已明而文義猶 闕,顧非一大欠事乎?蓋嘗有志,彙集諸家傳注以明 一經而未果。一日,余友胡庭芳攜其高弟董真卿訪 予雲谷山中,手攜《孝經大義》一書,取而閱之,則其家 君深山先生、董君季亨父所輯也。其書為初學設,故 其詞皆明白而切實,熟玩之,則義味精深,又有非淺 見謏文所能窺者。族兄明仲敬為刊之書塾,以廣其 傳。此豈惟學者修身齊家之要,而有國有天下者亦 豈能外是而他有化民成俗之道哉?噫、滕五十里國 耳,其君一用之,至於四方草偃風動,一時行事,猶班 班有三代之風,學問之功用固如此,晉武、魏文亦天 資之美者,惜諸臣無識,不能有以啟道而充大之。悠 悠天壤,此《經》之廢,蓋千五百餘年,人心秉彝,極天罔 墜,豈無有能講而行之者?誠有以二帝三王之心為 心,則必以二帝三王之教為教矣。仁,人心也。學所以 求仁,而孝則行,仁之本也。《語》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 仁。」愚何幸,身親見之。歲在乙巳陽復之月,前進士武 夷熊禾序,峕大德之九年也。

明呂維祺孝經本義一卷 编辑

按維祺自序孝經繼春秋作蓋堯舜以來帝王相傳之心法而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也此義不明而天下無學術矣學術荒而天下無德教矣韓愈有言堯以 编辑

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湯、文、武、周公、孔子,而不言 是為何物。程子曰:傳孔子之道者,曾子一人而已,而 不言所傳為何事,《孝經》非孔子之傳曾子者乎?今夫 天地,渾然氣耳,而天地之性存焉。元氣混沌,孝在其 中。父子之道,天性也。性之德有四,而仁為長;大倫有 五,而仁之於父子為切;人之行有百,而孝為原。大哉 「孝乎!天不得無以為經,地不得無以為義,人不得無 以為行,帝不得無以治天下國家。」昔者堯之時雍本 於親睦,舜之風,動,本於克諧,以至三代帝王,莫不以 孝為治天下之本。世衰道微,大義日晦。孔子欲以此 道治天下,而道不果行,乃作《孝經》以傳曾子。意者謂 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經大本,不可 一日不明於天下後世。而曾子篤實有孝行,故傳曾 子以遞傳於今,其意與《春秋》相表裡。乃或火於秦,紛 於漢、唐,偽於炫、邵,黜于安石。于是訓詁家各書所見, 非狃承學,即爭竄《易》。不然,亦祗於家庭問視之一節 求之,而不知其為帝王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 經大本,遂使本旨大義,愈不明於天下後世而明王 之治,罔聞富強,刑名之學,競起邪慝禍亂。嗚呼!有如 天子躬行此道於上,公卿輔之,以教諸侯大夫士庶 人,即堯舜之時雍風動,豈在遠哉?惜乎徒托之空言, 而不獲實見諸行事也。故孔子自言曰:「吾志在《春秋》, 行在《孝經》。」夫五經不可無《春秋》,猶法律之不可無斷 例也。「《春秋》不可無《孝經》,猶洪水之疏瀹決排,不可不 歸諸海也。」子輿氏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春秋》成而亂 臣賊子懼,《孝經》成而察於天地,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其道一也。大哉孝經乎!參兩儀,長四德,冠五倫,綱維 百行,總會六經,繼二帝三王之統,以傳天下後世。然 則堯、舜之傳是,孔、曾之傳宗,其物事,蓋可」思已。昔元 隱士鈞滄子嘗言,聖人之經,安得竟廢不行?五百年 必有明王在上,興起振作,表章是經。今天子天縱大 孝,同揆堯、舜,而拳拳諭士人習《孝經》。以宋黜《孝經》之 年計之,適符五百之斯,豈非天哉!愚不敏,學識淺昧, 猥以沉淹,潛貫有年,乃敢折衷群言,竊取大義,蓋欲 發明孔子傳堯、舜以來相傳之心法,與治天下之大經大本,而不規規于「家庭問視」之一節,或以孔曾傳 孝之本旨大義,不甚刺謬,而於經文一字不敢移易, 慎之也!誠躬逢聖天子,特加意表章,頒之學官,而躬 行於上,以明教化於下。由是大義明而學術正,學術 正而德教興。天地之氣,吾之元氣;天地之性,吾之至 性;堯舜之「親睦克諧,吾本也;堯舜之欽明溫恭,吾本 之本也。」則凡古明王之以孝治天下者,其仰參天經, 俯察地義,幽通神明,遠光四海,皆不越因心得之,而 又何屑乎富強,何繁乎刑名,何憂乎邪惑禍亂?明乎 此,而帝王治天下大經大本,與其所以相傳之心法, 庶不晦於天下後世,而學者之從事於孔、曾之《傳》者, 亦可以知所本矣。

孝經部彙考三 编辑

《漢書藝文志》
编辑

孝經 编辑

《孝經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師古曰:「劉向云『古 文字也。《庶人章》分為二也,《曾子敢問》章為三,又多一 章,凡二十二章』。」

《孝經》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 《長孫氏說》二篇。」

《江氏說》一篇。

《翼氏說》一篇。

《后氏說》一篇。

《雜傳》四篇。

《安昌侯說》一篇。

《五經雜議》十八篇。《石渠論》:

《爾雅》三卷二十篇。張晏曰:爾,近也。雅,正也。

《小爾雅》一篇,《古今字》一卷。

《弟子職》一篇。應劭曰:「管仲所作,在《管子》書。」

《說》三篇。

凡《孝經》十一家,五十九篇。

《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 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 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 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父母生之,續莫 大焉」,「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臣瓚曰:《孝經》云「續莫大焉」,而諸家之說各不安處 之也。師古曰:「桓譚《新論》云古《孝經》千八百七十二字, 今異者四百餘字。」

《隋書經籍志》
编辑

孝經 编辑

《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孝經》一卷。鄭氏注梁有馬融、鄭眾注《孝經》二卷,亡 《孝經》一卷。王肅《解》。梁有魏散騎常侍蘇林、吏部尚 書何晏、光祿大夫劉卲、孫氏等,注《孝經》各一卷,亡 《孝經解讚》一卷。《韋昭解》。

《孝經嘿注》一卷。《徐整注》:

《集解孝經》一卷。《謝萬集》。

《集議孝經》一卷。晉中書郎荀勗撰。亡。

《集議孝經》一卷。晉東陽太守袁敬仲集。梁有《孝經 皇義》一卷,宋均撰;又有晉給事中楊泓、處士虞槃佐 孫氏、東陽太守殷仲文、晉陵太守殷叔道、丹陽尹車 引孔光各注《孝經》一卷,荀勗注《孝經》二卷,宋何承天、 費沈、齊光祿大夫王元載、國子博士明僧紹、梁五經 博士嚴植之、尚書功論郎曹思文、羽林監江係之、江 遜等注《孝經》各一卷,釋慧始注《孝經》一卷,《陶弘景集 注孝經》一卷,諸葛循《孝經序》一卷,亡。

《孝經》一卷。釋慧琳注。梁有晉穆帝時《晉孝經》一卷, 武帝時送總明館《孝經講議》各一卷,宋大明中東宮 講,齊永明三年東宮講,齊永明中諸王講及賀瑒講 議《孝經義疏》各一卷,齊臨沂令李玉之為始興王講 《孝經義疏》二卷,亡。

《孝經義疏》十八卷。梁武帝撰。梁有《皇太子講孝經 義》三卷,天監八年《皇太子講孝經義》一卷,梁簡文《孝 經義疏》五卷,蕭子顯《孝經義疏》一卷,亡。

《孝經敬愛義》一卷。梁吏部尚書蕭子顯撰。

《孝經私記》四卷。無名先生撰。

《孝經義》一卷。

《孝經義疏》一卷。趙景韶撰。

《孝經義疏》三卷。皇侃撰。

《孝經私記》二卷。周弘正撰。

《千文孝經述義》五卷。劉炫撰。

《孝經講疏》六卷。徐孝克撰。

《孝經義》一卷。梁揚州文學從事太史叔明撰。梁有 《孝經》《元孝經圖》各一卷,《孝經孔子圖》二卷,《亡國語孝經》一卷。

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自天子達於庶人,雖 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義一也。先王因之以治國家, 化天下,故能不嚴而順,不肅而成,斯實生靈之至德, 王者之要道。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 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明其枝流雖分,本萌 於孝者也。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 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 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又有《古文孝經》, 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 較相似,篇簡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 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顏本比古文, 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並為之注,又有 鄭氏注,相傳或云鄭元,其立義與元所注餘書不同, 故疑之。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學,而安國之 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唯傳鄭氏。至隋,祕書監王劭 於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 其議疏,講於人間,漸聞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 儒者諠諠,皆云炫自作之,非孔舊本,而《祕府》又先無 其書。又云「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帝命侯伏、侯可 悉陵以夷言譯《孝經》之旨,教於國人,謂之《國語孝經》。」 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唐書藝文志》
编辑

孝經 编辑

《古文孝經孔安國傳》一卷。

《劉卲注》一卷。

《孝經王肅注》一卷。

鄭元《注》一卷。

韋昭《注》一卷。

《孫熙注》一卷。

《蘇林注》一卷。

謝萬《注》一卷。

《虞盤佐注》一卷。

孔光《注》一卷。

殷仲文《注》一卷。

殷叔道《注》一卷。

《徐整默注》二卷。

《車引講孝經義》四卷。

荀勗《講孝經集解》一卷。

皇侃《義疏》三卷。

何約之《大明中皇太子講義疏》一卷。

梁武帝《疏》十八卷。

《太史叔明發題》四卷。

劉炫「《述義》五卷。」

張士儒演《孝經》十二卷。

《應瑞圖》一卷。

賈公彥《孝經疏》五卷。

魏克己注《孝經》一卷。

任希古「《越王孝經新義》十卷。」

《今上孝經制旨》一卷元宗。

元行沖「《御注孝經疏》二卷。」

尹知章《注孝經》一卷。

孔穎達《孝經義疏》卷亡。

王元感《注孝經》一卷。

李嗣真《孝經指要》一卷。

平貞眘《孝經議》卷亡。 徐浩《廣孝經》十卷浩稱四明山人,乾元二年上,授校 書郎。

右《孝經》類二十七家,三十六部,八十三卷。失姓名一家,尹知章以下不著錄六家,一十三卷。

兵家類

貟半千「《臨戎孝經》二卷。」

《宋史藝文志》
编辑

孝經 编辑

《古文孝經》一卷。凡二十二章。

鄭氏註《孝經》一卷。

唐明皇注《孝經》一卷。

元行沖「《孝經疏》三卷。」

蘇彬「《孝經疏》一卷。」

邢昺《孝經正義》三卷。

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一卷。」

又「《古文孝經指解》一卷。」

趙克孝「《孝經傳》一卷。」

任奉古《孝經講疏》一卷。

張元老《講義》一卷。

范祖禹《古文孝經說》一卷。

呂惠卿「《孝經傳》一卷。」

吉觀國《孝經新義》一部。卷亡。

《家滋解義》二卷《王文獻詳解》一卷

林椿齡《全解》一卷。

沈處厚《解》一卷。

趙善湘《孝經義》一卷。

張師尹「《通義》三卷。」

張九成《解》四卷。

朱熹《刊誤》一卷。

《黃榦本旨》一卷。

項安世《孝經說》一卷。

馮椅「《古孝經輯注》一卷。」

《古文孝經解》一卷。

袁輔《孝經說》三卷。

王行「《孝經同異》三卷。」

右「《孝經》類」二十六部,三十五卷。注:袁輔《孝經說》以下不著錄二部,六卷

兵家類

李遠武《孝經》一卷。

農家類

賈元道《大農孝經》一卷。

小說家類

郭梁《輔武孝經》二卷。

《女孝經》一卷。侯莫陳邈、徐鄭氏撰。

皇甫松《酒孝經》一卷。

佛《孝經》一卷。《舊題名》鶚,不知姓。

《師系元道孝經》一卷。

《正順孝經》一卷。

孝經部彙考四 编辑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编辑

孝經 编辑

孔安國:

《馬融》。

鄭眾。

鄭元。

王肅:

蘇林字孝友,陳留人。魏散騎常侍。

何晏字平叔,南陽人。魏吏部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 「劉卲」字孔才,廣平人。魏光祿勳。一云「劉熙。」

韋昭字弘嗣,吳郡人。吳侍中,領左國史高陵亭侯。為 晉諱改為「曜。」

徐整。

《謝萬》:

孫氏,不詳何人。

楊泓,天水人,東晉「給事中。」

「袁宏」字彥伯,陳郡人,東晉東陽太守。

《虞槃佐》,字弘猷,高平人,東晉處士。

「庾氏」,不詳何人。

《殷仲文》,陳郡人,東晉東陽太守。

《車引》字武子,南平人,東晉東陽尹。

《荀昶》字茂祖,潁川人。宋中書郎。

孔光字文泰,東莞人。

何承天,東海人,宋廷尉卿。

釋慧琳,秦郡人,宋世沙門。

王元戴字彥運,《大》。人,齊光祿大夫。

明·僧紹

右並注《孝經》,皇侃撰。《義疏》,先儒無為音者。

《宋鄭樵通志》
编辑

孝經 编辑

《古文孝經》一卷。孔安國傳。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古文孝經旨解》一卷。司馬溫公。

秦人焚書。《孝經》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而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蒼、諫議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皆名其學。又有《古文孝經》,與《古文尚書》同出,而長孫有《閨門》一章,其餘經文大較相似,篇簡闕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為二十二章,孔安國為之傳。至劉向典校經籍,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鄭眾、馬融並為之注。又有鄭氏注,或云「鄭元」 ,非也。其義與鄭元所注餘書不同。梁代安國及鄭氏二家,並立國學,而安國之本,亡於梁亂。陳及周、齊,惟傳鄭氏。至隋,祕書監王劭於京師訪得孔《傳》,送至河間劉炫,炫因序其得喪,述其義疏,講於人間,漸聞之朝廷。後遂著令,與鄭氏並立。儒生諠譁,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氏舊本也。」

右《古文》二部,二卷。

《孝經》一卷。《鄭氏注》。

《孝經》一卷。《王肅注》。

《孝經》一卷。《劉卲注》。

《孝經》一卷。《韋昭注》。

《孝經》一卷。孫熙注。

《孝經》一卷。蘇林注《孝經》一卷。《謝萬》:

《孝經》一卷。虞盤佐。

《孝經》一卷。孔光。

《孝經》一卷。殷仲文。

《孝經》一卷。殷叔道:

《孝經》一卷。《釋慧琳》:

《孝經》一卷。唐·明皇

《孝經》一卷。袁克己:

《孝經》一卷。尹知章。

《孝經》一卷。《王元感》:

《孝經嘿注》一卷。徐整。

《集議孝經》一卷。荀勗。

《集議孝經》一卷。晉東陽太守袁敬仲。

《孝經集解》一卷。

右《注解》二十部,二十卷。

《孝經義疏》十八卷。《梁武帝》。

《孝經義疏》一卷。趙《景韶》:

《孝經義疏》三卷。《皇侃》。

《孝經講疏》六卷。徐孝克。

《孝經義》一卷。

《古文孝經述義》五卷。劉炫:

《孝經義》一卷。梁揚州文學從事「太史叔明。」

《孝經敬愛義》一卷。蕭子顯。

《孝經私記》四卷。

《孝經私記》二卷。《周弘正》:

宋大明中皇太子《講義疏》二卷。何約之?

《孝經發題》四卷。太史叔明。

《孝經新義》十卷。任希古。

《御注孝經》二卷。《元行沖》。

《孝經疏》五卷。賈公彥:

《孝經指要》一卷。李嗣真。

《孝經義疏》。孔穎達卷亡。

《孝經正義》三卷。宋朝,邢昺

《孝經簡疏》一卷。《張崇文》:

《孝經疏》一卷。蘇彬。

《孝經講疏》一卷。《任奉古》:

右《義疏》二十一部,七十二卷。

《孝經釋文》一卷。《陸德明》。

右音一部一卷

《演孝經》十二卷。張士儒:

《廣孝經》十卷。徐浩:

《國語孝經》一卷。魏氏遷洛,未達華語。孝文命侯伏 侯可悉陵以裔言譯《孝經》之旨,教國人。

右《廣義》三部,二十三卷。

《孝經勾命決》六卷。宋均注。

《孝經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經內事》一卷。

《孝經緯》五卷。宋均注。

《孝經雜緯》十卷。宋均注。

《孝經元命包》一卷。

《孝經古祕援神》二卷。

《孝經左右握》二卷。

《孝經左右契圖》二卷。

《孝經雌雄圖》三卷。

《孝經分野圖》二卷。

《孝經內事星宿講堂七十二弟子圖》一卷。

《口授圖》一卷。

《應瑞圖》一卷。

讖緯之學,起於前漢。及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圖讖興,遂盛行於世。漢時,又詔東平王蒼正五經章句,皆命從讖。俗儒趨時,益為其學,惟孔安國、毛公、王璜、賈逵獨非之。至宋大明中,始禁圖讖。梁天監已後,又重其制。隋煬帝發使四方,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自是無復有其學。至唐,惟餘《書》《易》《禮》《樂》《春秋》《論語》《孝經》七緯,《詩》二緯,共九緯書而已。

右《讖緯》十四部四十三卷。

凡《孝經》六種,六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

王應麟漢書藝文志攷證 编辑

孝經 编辑

《孝經》一篇,十八章。

《隋志》:「河間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千八百七十二字。劉歆以顏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為定。」

《雜傳》四篇。

蔡邕《明堂論》引魏文侯《孝經傳》,蓋雜傳之一也。

《說》三篇。

《周禮注》引《孝經》說,蓋緯言書,非是之謂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