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75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七十五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七十五卷目錄

 漢書部彙考一

  後漢明帝永平一則 和帝永元一則 安帝永初一則

  梁元帝承聖一則

  唐太宗貞觀一則 高宗乾封一則

  宋太宗淳化二則 真宗景德二則 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景祐二則 神宗熙寧一則

   寧宗嘉定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漢書部彙考二

  後漢班固漢書百篇自序

 漢書部彙考三

  明凌稚隆漢書評林一百卷茅坤序 王世貞序 陳文燭序

  何洛文序 王宗沐序

 漢書部彙考四

  隋書經籍志正史

  唐書藝文志正史

  宋史藝文志正史

  宋鄭樵通志正史

  馬端臨文獻通考正史考

  明焦竑經籍志正史

 附

  唐顏師古漢書注敘例 前皆正史此下皆敘例參校諸考故附於後

  宋景文校定漢書參校諸本

  慶元校定漢書參校諸本

經籍典第三百七十五卷

漢書部彙考一 编辑

後漢 编辑

明帝永平 年使班固敘漢書 编辑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按《天文志》:孝明帝使班 固敘《漢書》。按《班固敘傳》:「固弱冠而孤,永平中為郎, 典校祕書,專篤志於學,以著述為業。故探篹前記,綴 輯所聞,以述《漢書》。」按《齊武王傳》:「臨邑侯復,好學能 文章,永平中與班固、賈逵共述《漢史》,傅毅等皆宗事 之。」

和帝永元 年詔班昭就東觀成漢書 编辑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按《列女班昭傳》,「兄固著 《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 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諸貴人師 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家作賦頌。及 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關內 侯,官至齊相。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 於」閣下,從昭受讀,後又詔融兄續繼昭成之。

安帝永初 年命劉珍劉騊駼張衡等作漢記 编辑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不載。按《張衡傳》,「衡字平子,南 陽西鄂人也。徵拜尚書。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 郎劉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 言請衡參論其事。會並卒,而衡常歎息,欲終成之。及 為侍中,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 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 《王莽本傳》但應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 為《元后本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 然後即真,宜以「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 不聽。

编辑

元帝承聖 年注漢書一百十五卷 编辑

按:《梁書元帝本紀》,「帝所著注《漢書》一百五十卷。」

编辑

太宗貞觀 年顏師古注漢書上之 编辑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儒學顏師古傳》:「太宗即 位,拜中書侍郎。《五經》既成,拜祕書少監,為太子承乾。 注班固《漢書》上之,賜物二百段,良馬一。」

高宗乾封 年劉訥言以漢書授沛王 编辑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儒學敬播傳》:「劉訥言,乾 封中歷都水監主簿,以《漢書》授沛王。王為太子,擢訥 言洗馬兼侍讀。」

编辑

太宗淳化五年七月詔陳充等校前漢書 编辑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化五年七月,詔 選官分校《史記》《前後漢書》。陳充、阮思道、尹少連、趙況、 趙安仁、孫何校《前後漢書》。」

淳化 年以《前漢書》付有司摹印。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石林葉氏曰: 『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摹印之法。五代時馮道 始奏請官鏤板印行。國朝淳化中復以《史記》前後漢 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

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命刁衎等覆校前漢書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德元年正月丁

未,命刁衎、晁迥、丁遜覆校《前漢書
考證
景德二年七月刁衎等上覆校《前漢書》板本。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德二年七月壬 戌。刁衎等上覆校《前漢書》。板本,刊正三千餘字,錄為 六卷,上之,賜器帛。」

大中祥符八年八月上讀漢書作漢書詩三首 编辑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八 月甲申,作《前漢書》詩三首并註,賜群臣屬和。其讀十 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景祐元年詔選官校正前漢書 编辑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元年。詔選官 校正《前漢書》。

景祐二年,詔張觀刊定《前漢書》,下胄監頒行。以余靖 所上《漢書刊誤》三十卷摹板。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二年九月壬 辰。詔翰林學士張觀刊定《前漢書》。下胄監頒行。初祕 書丞余靖請刊正《前漢書》。因詔盡取祕閣古本對校。 踰年乃上《漢書》刊誤三十卷。至是改舊摹板。

按《文獻通考》:「石林葉氏曰:『余襄公靖為祕書,嘗言《前 漢書》本謬甚,詔與王原叔同取祕閣古本參校,遂為 《刊誤》三十卷』。」

按《漢書評林》:景祐二年,祕書丞余靖上言:「案顏師古 《敘例》云:班固《漢書》舊無注解,唯服虔、應劭等各注音 義,自名其家。至西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頗以 意增益。時辯二學當否,號曰《漢書集注》。永嘉之亂,此 書不至。江左有臣瓚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 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見,續廁其末,掎摭前說」, 多引《汲冢竹書》,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凡稱《集解音 義》,即其書也。蔡謨全取此書,散入眾篇。自是以來,始 有注本。至唐太宗時,皇太子承乾命顏師古更加刊 整,刪繁補略,裁以己說。儒者服其詳博,遂成一家。總 先儒注解名姓可見者三十五人,而爵里年代,史闕 載者殆半。考其附著及舊說所承,注釋源流名爵年 次。謹條件以聞。望行刊於本書之末。庶令學者啟卷 具知。

神宗熙寧二年八月趙抃進新校漢書 编辑

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熙寧二年八月六 日庚子。參政趙抃進新校《漢書》及陳繹所著《是正文 字》七卷。賜繹金帛。

寧宗嘉定四年徐天麟表進所編西漢會要詔藏祕閣 编辑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定四年九月徐 天麟表進所編《西漢會要》七十卷,目錄二卷,總為十 五門,分三百六十有七事。十一日丁卯,有旨藏祕閣。 三館看詳,謂詳於西漢而略於東都。猶為缺典。

编辑

廢帝天德三年置國子監前漢書用顏師古注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编辑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于天德三年。《前漢書》用顏師古注。皆自 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世宗大定六年進所譯西漢書詔頒行之 编辑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徒單鎰傳》:「大定四年,詔 以女直字譯書籍。五年,翰林侍講學士徒單子溫進 所譯《貞觀政要》等書。六年,復進《史記》《西漢書》,詔頒行 之。」

漢書部彙考二 编辑

後漢班固漢書百篇 编辑

按固敘傳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後揚名於後世冠德於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漢 编辑

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 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太初以後,闕而 不錄。故探篹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起於高祖,終 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 旁貫《五經》,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其 敘曰:

「皇矣漢祖,纂堯之緒。實天生德,聰明神武。秦人不綱, 罔漏於楚。爰茲發跡,斷蛇奮旅。神母告符,朱旗迺舉。 粵蹈秦郊,嬰來稽首。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民, 五星同晷。項氏畔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 乘釁而運,席卷三秦。割據河山,保此懷民。股肱蕭、曹, 社稷是經。爪牙信布,腹心良平。龔行天罰,赫赫明明。」 《述高紀》第一「孝惠短世,高后稱制。罔顧天顯,呂宗以敗。」《述惠紀》第 二,《高后紀》第三。

「太宗穆穆,允恭元默。化民以躬,帥下以德。農不供貢, 辠不收奴;宮不新館,陵不崇墓。我德如風,民應如草, 國富刑清,登我漢道。」述《文紀》第四。

孝景蒞政,諸侯方命,克伐七國,王室以定。匪怠匪荒, 務在農桑,著於甲令,民用寧康。述《景紀》第五。

「世宗曄曄,思弘祖業;疇咨熙載,髦俊並作。厥作伊何? 百蠻是攘。恢我疆宇,外博四荒。武功既抗,亦迪斯文。 憲章六學,統壹聖真。封禪郊祀,登祭百神;協律改正, 饗茲永年。」述《武紀》第六。

「孝昭幼沖,冢宰惟忠,燕、蓋、譸、張,實叡實聰。辠人斯得, 邦家和同。」述《昭紀》第七。

「中宗明明,夤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柔遠能邇, 燀燿威靈。龍荒幕朔,莫不來庭。丕顯祖烈,尚於有成。」 述《宣紀》第八。

「孝元翼翼,高明柔克,賓禮故老,優繇亮直。外割禁囿, 內損御服,離宮不衛,山陵不邑,閹尹之啙,穢我明德。」 述《元紀》第九。

「孝成煌煌,臨朝有光。威儀之盛,如圭如璋。壼闈恣趙, 朝政在王。炎炎燎火,亦允不陽。」述《成紀》第十。

孝哀彬彬克㩜,威神彫落,洪支底剭,鼎臣婉孌。董公, 惟亮天功,「大過之困,實撓實凶。」述《哀紀》第十一。 「孝平不造,新都作宰;不周不伊,喪我四海。」述《平紀》第 十二。

「漢初受命,諸侯並政,制自項氏,十有八姓。」述《異姓諸 侯王表》第一。

「太祖元勳,啟立輔臣,支庶藩屏,侯王並尊。」述《諸侯王 表》第二。

「侯王之祉,祚及宗子,公族蕃滋,支葉碩茂。」述《王子侯 表》第三。

「受命之初,贊功剖符,奕世弘業,爵土迺昭。」述《高惠高 后孝文功臣侯表》第四。

「景征吳楚,武興師旅;後昆承平,亦有紹土。」述《景武昭 宣元成哀功臣侯表》第五。

「亡德不報,爰存二代;宰相外戚,昭韙見戒。」述《外戚恩 澤侯表》第六。

「漢迪於秦,有革有因,觕舉僚職,並列其人。」述《百官公 卿表》第七。

「篇章博舉,通於上下,略差名號,九品之敘」《述古今人 表》第八。

「元元本本,數始於一,產氣黃鍾,造計秒忽。八音七始, 五聲六律,度量權衡,歷算逌出。官失學微,六家分乖, 壹彼壹此,庶研其幾。」述《律歷志》第一。

「上天下澤,春雷奮作。先王觀象,爰制禮樂。厥後崩壞, 鄭衛荒淫。風流民化,湎湎紛紛。略存大綱,以統舊文。」 述《禮樂志》第二。

「雷電皆至,天威震耀。五刑之作,是則是效。威實輔德, 刑亦助教。季世不詳,背本爭末。吳、孫狙詐,申、商酷烈。 漢章九法,太宗改作。輕重之差,世有定籍。」述《刑罰志》 第三。

「厥初生民,食貨惟先,割制廬井,定爾土田,什一供貢, 下富上尊。商以足用,茂遷有無,貨自龜貝,至此五銖。 揚搉古今,監世盈虛。」述《食貨志》第四。

「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明德惟馨, 永世豐年。季末淫祀,營信巫史,大夫臚岱,侯伯僭畤, 放誕之徒,緣間而起,瞻前顧後,正其終始。」述《郊祀志》 第五。

「炫炫上天,縣象著明;日月周耀,星辰垂精,百官立法, 宮室混成。降應王政,景以燭形。三季之後,厥事放紛, 舉其占應,覽故考新。」述《天文志》第六。

「《河圖》命庖,《洛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逌敘。三代實寶, 光演文武,《春秋》之占,咎徵是舉。告往知來,王事之表。」 述《五行志》第七。

「坤作墬埶,高下九則。自昔黃唐,經略萬國,燮定東西, 疆理南北,三代損益,降及秦漢,革划五等,制立郡縣, 略表山川,彰其剖判。」述《地理志》第八。

「夏乘四載,百川是導,惟河為囏,災及後代。商竭周移, 秦決南涯。自茲距漢,北亡八支,文垔棗野,武作瓠歌。 成有平年,後遂滂沱。爰及溝渠,利我國家。」述《溝洫志》 第九。

「虙羲畫卦,書契後作;虞夏商周,孔纂其業,篹《書》刪《詩》, 綴《禮》正樂,彖系大《易》,因史立法。六學既登,遭世罔弘, 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 九流以別。爰著目錄,略序洪烈。」述《藝文志》第十。 「上嫚下暴,惟盜是伐。勝廣熛起,梁籍扇烈。赫赫炎炎, 遂焚咸陽,宰割諸夏,命立侯王,誅嬰放懷,詐虐以亡。」 述《陳勝〈項籍傳〉》第一。

「張、陳之交,游如父子,攜手𨔵秦,拊翼俱起,據國爭權, 還為豺虎。耳謀甘公,作漢藩輔。」述《張耳陳餘傳》第二。 「三枿之起,本根既朽,枯楊生華,曷惟其舊。橫雖雄材伏於海鄔。沐浴尸鄉,北面奉首,旅人慕殉,義過黃鳥。」 述《魏豹田儋韓信傳》第三。

「信惟餓隸,布實黥徒。越亦狗盜,芮尹江湖。雲起龍襄, 化為侯王。割有齊楚,跨制淮梁。綰自同閈,鎮我北疆, 德薄位尊,非胙惟殃。吳克忠信,後嗣迺長。」述《韓彭英 盧吳傳》第四。

「賈廑從旅,為鎮淮楚,澤王琅邪,權激諸呂。濞之受吳, 疆土踰矩,雖戒東南,終用齊斧。」述《荊燕吳傳》第五。 「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於楚,戊實淫𡙇。 平陸迺紹,其在于京。奕世宗正,劬勞王室,用侯陽成, 子政博學,三世成名。」述《楚元王傳》第六。

「季氏之詘。辱身毀節,信於上將,議臣震栗。欒公哭梁, 田叔殉趙。見危授命,誼動明主。布歷燕、齊,叔亦相魯, 民思其政,或金或社。」述《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趙不辜,淮厲自亡。燕靈絕嗣, 齊悼特昌,掩有東土,自岱徂海,支庶分王。前後九子, 六國誅斃,適齊亡祀。城陽濟北,後承我國。赳赳景王, 匡漢社稷。」述《高五王傳》第八。

「猗與元勳,包漢舉信,鎮守關中,足食成軍,營都立宮, 定制修文。平陽元默,繼而弗革,民用作歌,化我淳德, 漢之宗臣,是謂相國。」述《蕭何曹參傳》第九。

「留侯襲秦,作漢腹心。圖折武關,解阨鴻門。推齊銷印, 敺致,越信招賓,四老惟寧。嗣君陳公,擾攘,歸漢迺安。 斃范亡項,走狄擒韓。六奇既設,我罔艱難。安國廷爭, 致仕杜門。絳侯矯矯,誅呂尊文。亞夫守節,吳楚有勳。」 述《張陳王周傳》第十。

「舞陽鼓刀,滕公廐騶,潁陰商販,曲周庸夫,攀龍附鳳, 並乘天衢。」述《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北平志》「古,司秦柱下,定漢章程,律度之緒。建平質直, 犯上干色。廣阿之廑,食厥舊德。故安執節,責通請錯, 蹇蹇帝臣,匪躬之故。」述《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食其監門,長揖漢王,畫襲陳留,進收敖倉,塞隘杜津。 王基以張,賈作行人,百越來賓,從容風議,博我以文。 敬繇役夫,遷京定都,內強關中,外和匈奴。叔孫奉常, 與時抑揚,稅介免冑,禮義是創,或悊或謀,觀國之光。」 述《酈陸朱婁叔孫傳》第十三。

「淮南僭狂,二子受殃。安辯而邪,賜頑以荒。敢行稱亂, 窘世薦亡。」述《淮南衡山濟北傳》第十四。

「蒯通壹說,三雄是敗,覆酈驕韓,田橫顛沛。被之拘繫, 迺成患害,充躬罔極,交亂弘大。」述《蒯伍江息夫傳》第 十五。

「萬石溫溫,幼寤聖君。宜爾子孫,夭夭伸伸。慶社於齊, 不言動民。衛直周張,淑慎其身。」述《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

「孝文三王,代孝二梁,懷折亡嗣,孝乃尊光。內為母弟, 外扞吳楚,怙寵矜功,僭欲失所。思心既霿,牛旤告妖。 帝庸親親,厥國五分,德不堪寵,四支不傳。」述《文三王 傳》第十七。

「賈生矯矯,弱冠登朝,遭文叡聖,屢抗其疏。暴秦之戒, 三代是據,建設藩屏,以強守圉,吳楚合從,賴誼之慮。」 述《賈誼傳》第十八。

「子絲慷慨,激辭納說,㩜轡正席,顯陳成敗。錯之瑣材, 智小謀大,旤如發機,先寇受害。」述《爰盎晁錯傳》第十 九。

「釋之典刑,國憲以平,馮公矯魏,增主之明。長孺剛直, 義形於色,下折淮南,上正元服。莊之推賢,於茲為德。」 述《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榮如辱如,有機有樞,自下摩上,惟德之隅。賴依忠正, 君子采諸。」述《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魏其翩翩,好節慕聲。灌夫矜勇,武安驕盈。凶德相挻, 旤敗用成。安國壯趾,王恢兵首,彼若天命,此近人咎。 述《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景十三王,承文之慶。魯恭館室,江都訬輕;趙敬險詖, 中山淫醟。長沙寂寞,廣川亡聲;膠東不亮,常山驕盈。 四國絕祀,河間賢明,禮樂是修,為漢宗英。」述《景十三 王傳》第二十三。

「李廣恂恂,實獲士心。控弦貫石,威動北鄰。躬戰七十, 遂死於軍。敢怨衛青,見討去病。陵不引決,忝世滅姓。 蘇武信節,不詘王命。」述《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征, 衝輣閑閑。合圍單于,北登闐顏。驃騎冠軍,猋勇紛紜。 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 列郡祁連。」述《衛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抑抑仲舒,再相諸侯,身修國治,致仕縣車,下帷覃思, 論道屬書,讜言訪對,為世純儒。」述《董仲舒傳》第二十 六。

「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寓言淫麗,託風終始,多識博物, 有可觀采,蔚為辭宗,賦頌之首。」述《司馬相如傳》第二 十七。

「平津斤斤,晚躋金門。既登爵位,祿賜頤賢。布衾疏食, 用儉飭身。卜式耕牧,以求其志。忠寤明君,迺爵迺試兒生斖斖,束髮修學。偕列名臣,從政輔治。」述《公孫弘 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張湯遂達,用事任職,媚茲一人,日旰忘食,既成寵祿, 亦罹咎慝,安世溫良,塞淵其德,子孫遵奉,全祚保國。」 述《張湯傳》第二十九。

杜周治文,唯上淺深,用取世資,幸而免身,延年寬和, 列於名臣,欽用材謀,有異厥倫。述《杜周傳》第三十。 博望杖節,收功大夏,貳師秉鉞,身釁胡社,致死為福, 每生作旤。述《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嗚呼!史遷,薰胥以刑,幽而發憤,迺思迺精,錯綜群言, 古今是經,勒成一家,大略孔明。」述《司馬遷傳》第三十 二。

「孝武六子,昭、齊亡嗣。燕刺謀逆,廣陵祝詛。昌邑短命, 昏賀失㨿。戾園不幸,宣承天序。」述《武五子傳》第三十 三。

「六世眈眈,其欲浟浟,文武方作,是庸四克。助、偃、淮南, 數子之德,不忠其身,善謀於國。」述《嚴朱吾丘主父徐 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

東方贍辭,詼諧倡優,譏苑扞偃,正諫舉郵,懷肉汙殿, 弛張沈浮。述《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葛繹內寵,屈氂王子,千秋時發,宜春舊仕。敞義依霍, 庶幾云已。弘惟政事,萬年容己,咸睡厥誨,孰為不子?」 述《公孫劉田楊王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王孫臝葬,建迺斬將,雲廷訐禹,福逾刺鳳,是謂狂狷, 敞近其衷。」述《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博陸堂堂,受遺武皇,擁毓孝昭,末命導揚。遭家不造, 立帝廢王,權定社稷,配忠阿衡,懷祿耽寵,漸化不詳, 陰妻之逆,至子而亡。秺侯狄孥,虔恭忠信,奕世載德, 貤於子孫。」述《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兵家之策,惟在不戰。營平皤皤,立功立論以不濟,可 上諭其信。武賢父子,虎臣之俊。」述《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

「義陽樓蘭,長羅昆彌,安遠日逐,義成郅支。陳湯誕節, 救在三悊。會宗勤事,疆外之桀。」述《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

「不疑膚敏,應變當理,辭霍不婚,逡遁致仕。疏克有終, 散金娛老,定國之祚,於其仁考。廣德當宣,近於知恥。」 述《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四皓遁秦,古之逸民。不營不拔,嚴平鄭真。吉困於賀, 涅而不緇。禹既黃髮,以德來仕。舍惟正身,勝死善道。 郭欽蔣詡,近遯之好。」述《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扶陽濟濟,聞詩聞禮。元成退讓,仍世作相。漢之宗廟, 叔孫是謨。革自孝元,諸儒變度。國之誕章,博載其路。」 述《韋賢傳》第四十三。

「高平師師,惟辟作威。圖黜凶害,天子是毗。博陽不伐, 含弘光大。天誘其衷,慶流苗裔。」述《魏相丙吉傳》第四 十四。

「占往知來,幽贊神明。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學微術昧, 或見彷彿。疑殆匪闕,違眾迕世淺為尤,悔深作敦。」害。 述《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廣漢尹京,克聰克明。延壽作翊,既和且平。矜能訐上, 俱陷極刑。翁歸承風,帝揚厥聲。敞亦平平,文雅自贊。 尊實赳赳,邦家之彥。章死非辜,士民所嘆。述《趙尹韓 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寬饒正色,國之司直。豐繄好剛,輔亦慕直。皆陷狂狷, 不典不式。崇執言責,隆持官守。寶曲定陵,並有立志。」 述《蓋諸葛劉鄭毋將孫何傳》第四十七。

《長倩》。「覿霍不舉,遇宣迺拔。傅元作輔,不圖不慮, 見躓石許。」述《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子明光光,發跡西疆。列於禦侮,厥子亦良。」述《馮奉世 傳》第四十九。

「宣之四子,淮陽聰敏,舅氏蘧蒢,幾陷大理。楚孝惡疾, 東平失軌,中山凶短,母歸戎里。元之二王,孫後大宗, 昭而不穆,大命更登。」述《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樂安裦裦,古之文學。民具爾瞻,困於二司。安昌貨殖, 朱雲作娸。博山敦慎,受莽之疚。」述《匡張孔馬傳》第五 十一。

「樂昌篤實,不橈不屈,遘閔既多,是用廢黜。武陽殷勤, 輔導副君,既忠且謀,饗茲舊勳,高武守正,因用濟身。」 述《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高陽文法,揚鄉武略,政事之材,道德惟薄,位過厥任, 鮮終其祿。博之翰音,鼓妖先作。」述《薛宣朱博傳》第五 十三。

「高陵修儒,任刑養威,用合時宜,器周世資。義得其勇, 如虎如貔,進不跬步,宗為黥鯢。」述《翟方進傳》第五十 四。

「統微政缺,災眚屢發,永陳厥咎,戒在三七。」鄴指丁、傅, 略窺占術。述《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哀平之卹,丁傅莽賢,武嘉戚之,乃喪厥身,高樂廢黜, 咸列貞臣。」述《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淵哉若人!實好斯文。初擬相如,獻賦黃門,輟而覃思
考證
草法篹元,斟酌六經,放《易》象論,潛于篇籍,以章厥身。」

述《揚雄傳》第五十七。

「獷獷亡秦,滅我聖文。漢存其業,六學析分。是綜是理, 是綱是紀。師徒彌散,著其終始。述《儒林傳》第五十八。 誰毀誰譽,譽其有試。泯泯群黎,化成良吏。淑人君子, 時同功異。沒世遺愛,民有餘思。」述《循吏傳》第五十九。 「上替下陵,姦軌不勝;猛政橫作,刑罰用興。曾是強圉, 掊克為雄;報虐以威,殃亦凶終。」述《酷吏傳》第六十 四。「民食力,罔有兼業,大不淫侈,細不匱乏,蓋均無貧, 遵王之法。靡法靡度,民肆其詐,偪上并下,荒殖其貨, 侯服玉食,敗俗傷化。」述《貨殖傳》第六十一。

「開國承家,有法有制,家不臧甲,國不專殺,矧乃齊民, 作威作惠如台,不匡,禮法是謂。」述《游俠傳》第六十二。 「彼何人斯?竊此富貴,營損高明,作戒後世。」述《佞幸傳》 第六十三。

於惟帝典,戎夷猾夏,周宣攘之,亦列《風》《雅》。宗幽既昏, 淫於褒女,戎敗我驪,遂亡酆鄗。大漢初定,匈奴強盛, 圍我平城,寇侵邊境。至於孝武,爰赫斯怒,王師雷起, 霆擊朔野。宣承其末,迺施洪德,震我威靈,五世來服。 王莽竊命,是傾是覆,備其變理,為世典式。述《匈奴傳》 第六十四。

「西南外夷,種別域殊。南越尉佗,自王番禺。攸攸外寓, 閩越東甌。爰洎朝鮮,燕之外區。漢興柔遠,與爾剖符, 皆恃其岨,乍臣乍驕。孝武行師,誅滅海隅。」述《西南夷 兩越朝鮮傳》第六十五。

「西戎即序,夏后是表。周穆觀兵,荒服不旅。漢武勞神, 圖遠甚勤。王師驒驒,致誅大宛。姼姼,公主,迺女烏孫; 使命迺通,條支之瀕。昭、宣承業,都護是立。總督城郭, 三十有六,修奉朝貢,各以其職。」述《西域傳》第六十六。 「詭矣禍福,刑于外戚。高后首命,呂宗顛覆,薄姬墜魏, 宗文產德,竇后違意,考盤于代。王氏仄微,世武作嗣。 子夫既興,扇而不終。鉤弋憂傷,孝昭以登。上官幼尊, 類禡厥宗。史娣、王悼,身遇不祥。及宣饗國,二族後光, 恭、哀、產元,夭而不遂。卬成乘序,履尊三世,飛燕之妖, 禍成厥妹。丁、傅僭恣,自求凶害。中山無辜,乃喪馮、衛、 惠、張、景、薄、武、陳、宣、霍成、許哀、傅、平王之作,事雖歆羨, 非天所度。怨咎若茲,如何不恪!」述《外戚傳》第六十七。 「元后娠母,月精見表。遭成之逸,政自諸舅。陽平作威, 誅加卿宰。成都煌煌,假我明光。曲陽歊歊,亦朱其堂。 新都亢極,作亂以亡。」述《元后傳》第六十八。

「咨爾賊臣,篡漢滔天,行驕夏癸,虐烈商辛,偽稽黃虞, 繆稱典文。眾怨神怒,惡復誅臻。百王之極,究其姦昏。」 述《王莽傳》第六十九。

凡《漢書》,敘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統陰陽,闡元 極,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窮人理,該萬方。緯六經,綴 道綱,總百氏,贊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學林。 述《敘傳》第七十。

漢書部彙考三 编辑

明凌稚隆漢書評林一百卷 编辑

按茅坤序凌君以棟曩抱其所手次諸家讀史記者之評屬予序而梓之已盛行於世矣世之搢紳先生嘉其輯之工與其所自疏者或稍稍概於心也復促 编辑

之,并《漢書》為一編。工既竣,復來屬予序之。予覽而評 之曰:「太史公與班掾之才,固各天授,然《史記》以風神 勝,而《漢書》以矩矱勝。惟其以風神勝,故其遒逸疏宕, 如餐霞、如囓雪,往往自齒頰之所及,而指次心思之 所不及,令人讀之解頤不已。惟其以矩矱勝,故其藻 畫布置,如繩引、如斧剸,亦往往於其複亂龐雜之間」 而有以極其首尾節湊之密,令人讀之,鮮不擢筋而 洞髓者。予嘗辟之,「治兵者太史公則韓白之兵也,批 亢擣虛,無留行無,列壘鼓鉦所嚮,川沸谷夷。迺若班 掾,則趙充國之困先零,諸葛武侯之治蜀也,嚴什伍, 飽餱糧,謹間諜,審嚮導,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故其動如山,其靜如陰,攻圍擊刺,百」不失一。兩家之 文,並千年絕調也。然其間創述難易,敻自不同。太史 公則劖去史氏編年以來之舊,突起門戶,首為傳記, 且以一人之見而上下五帝三王數千百年之間,故 其文散亡而所聞易汨,所自表見者固多,而其所蔽 且舛者亦時有之。班掾則僅起漢氏,非其里巷長者 之所傳習,即其甲令耳目之所睹記。況武帝以前,則 按《史記》故本,為之表裡。夫既綴其所長,而避其所短, 而昭宣以後,則又有劉向《東觀漢書》及《西京雜記》為 之旁佐,羽翼其際,故及補其闕遺,而懲其固陋,此則 兩家者所值之異也。然世之讀兩家者,於史大較數而於漢大較疏。凌君博蒐諸家之說,及先大夫藻泉 公所手授者,並鑴引之諸家。間有醇疵相參於班、掾 之旨,或合或不合者,君並櫛而釐之,故君之所自疏 者為獨多。予讀之,其所擘摩指畫處,如入大都之市, 爛然百物,輝映眉睫間,翩翩乎與諸家相雄長也。噫! 凌君可不謂博物洽聞之士哉!雖然,愚猶有一說焉。 先輩嘗有考《史》《漢》異同者,予竊謂古之善相馬者,於 牝牡驪黃之外,而善讀古傳記者,亦不當於其區區 句字幅尺之間求之。苟能於其同也,而特察其所以 異;於其異也,而又善悟其所以同,而於兩家之所為 風神、為矩矱,兩相抵掌處合併而觀之,斯則謂之今 之「伯樂氏」可也。予特系之以請於世之搢紳先生之 有識者云。時萬曆辛巳秋「九月朔日,歸安茅坤序。」

按王世貞序凌以棟於世無所嗜獨嗜書而所嗜書其最為司馬子長次則班孟堅二史蓋不獨嗜之而又能精治之以棟之治子長史記悉取古今諸丹鉛 编辑

之所訓故揚搉以至進退其事者,凡數十百家,薈而 成書,目之曰《評林》。自《史記評林》成,而學士大夫好其 書者,麋集於以棟之門,以棟益自憙,以《史記》之例例 班史益。又二年所,而班史之《評林》亦成,凡百十九卷。 謂世貞之亦習之也,齋而以書,請得一言標其旨。余 既卒讀,嘆曰:「孟堅亡後,世其無史哉!非無史也,夫人」 而無能為史也。所以無能為史者何?夫孟堅之為史 也,非盡孟堅史也。後元而前太史公共之矣;始元而 後叔皮共之矣,志有十大家共之矣。夫志固無論其 它,若《紀傳》或繁而損,或略而益,或因而裁,或樸而潤, 微孟堅疇所折衷哉?《帝紀》之雍容有度,《列傳》之整潔 贍顯,彬彬乎太史公鴈行矣。才不必太史公,則或讓 驅而有爭先;識不必太史公,則或岐趣而生詆訶,勢 也。凡為《班史》者,後先若而人,而其始則服虔、應劭、陸 德明、韋昭、蘇林、如淳、晉灼、蔡謨之流,至唐顏師古而 後精且備。凡治《班史》者有三端,其書僻而不易識,若 古文奇字轉借通用之類,其字遠而不易證,或非出 一家一人是二者,則必旁搜載籍以攻之;其義奧而 不易通,則必精思以訓之。是故服、應以至師古,厥功 首矣。敘事有客主,有本末,有節族,或伏或應,或開或 合,有至法焉。如杜當陽之於《左氏》,則以棟、專之為能 窺見微隱,其次矣。又次而上者探其旨,中者衡其篇, 下者攻其辭,或出所疑信,或出所非是,揄揚之未已, 從而雌黃之,此宋士之所創,而明士之所長也。取事 屬辭,以發其意,而求備一家言,此宋士之所長,而明 士之所傳也。識者謂以棟必力芟之,乃以棟弗之芟 也,將毋過而去之,寧過而存之意也。夫以棟,其猶有 厚道也。談者謂西京之業,獨班氏以東京嗣焉。自是 而還,六季之搤掔舌、操觚翰者,其於史不「能籍。」班氏 之史,史其文。夫是故華而靡,膚而不立,蓋七百餘年 而蒙蔚如也。昌黎、河東為若心儀之於傳,毛穎敘段 太尉,見一二焉。然以律《順宗紀》《龍城錄》,抑何薾沓不 振哉?宋士徒能托之言,不能托之筆,迨我明而彬彬 有聞矣。迺又有以棟者,為左提右挈,超東京乘,而頡 頏於司馬、班氏間,可屈指覬也。假令跡司馬氏而志 古《史記》,則建武以後存者,猶班班可考,化臭腐為神 奇,夫孰能難之?不然,而感慨一代,我高皇帝功德,隃 勝漢祖,萬萬文獻,即小未稱,亦不下武、宣、叔季。昔孟 堅之所草創,私史耳,縣官弗忍寘於理而更褒借之, 給筆札蘭臺,進而為公史。今世號稱「右文極治」,而金 匱石室之副,寧無一二流人間者?有能整齊其業,以 上接班氏,亦奚不可?余髮種種矣,亡能為以棟。其竢 之,勿令後世以明無人哉。萬曆辛巳年吳郡王世貞 撰。

按陳文燭序古今著作如孟堅者何幸哉叔皮綴之於前大家續之於後陳宗尹敏孟異之徒交相左右受詔於永平中為郎典祕書優游蘭臺盡發其石渠 编辑

「天祿之藏」,太初以後,建初以前,上下二百餘年,積思 二十餘載,創藏山之祕寶,肇刊石之遐貫,文贍而事 詳,可謂比董狐、史馬之良,而兼長卿、子雲之麗矣。乃 古今評者,多於子長,如張衡條其不合者十餘事,劉 之遴錄其異狀者數十事,服虔、應劭等為《集注》,姚察、 項岱等為《訓纂》,顏游秦為《決疑》,師古為《注解》,陸澄為 《新注》,王勃為《指瑕》,房元齡為《掇要》,余靖為《刊誤》,楊侃 為《標注》。至劉知幾、歐陽修所辯論,有出於諸家之外, 今去諸家千有餘年,安所置喙哉?吳興凌以棟,博學 善藏書,承其先大夫季默與其兄工部稚哲之訓,作 《史記評林》,復取評《漢書》者而彙次之,探逸典於酉陽, 訪遺編於汲郡。外史所掌,廣內,所司罔不讎校,無論 往代,即有明且數十家,稱馬班全書問序於不佞,不 佞謂推班氏有高名者莫如范曄,所作《後漢》,頗負一 家,自言班氏雄博不可及整理,未必無愧也。唐人劉 允濟作《魯後春秋》,亦言史官之權甚重,而班生受金 等如淫雲矣。二子者,曼辭自解耳,烏能盡知班氏哉? 茲評贍而文著,詳而事彰,洗眾說之穢,備一代之體者,亹亹不厭,因以窺作者之心。若曰善詩者不說,善 《易》者不占,無假研窮,而得古人之心於數千載之上, 評何贅也?是管窺蠡測,不達其意而師誖者,古今又 何限也?不佞少有《史記》癖,先按察公命其兼讀《漢書》, 所言班馬異同頗詳,童而習之,白首茫然,愧不能筆 之以附諸家之末。乃知班氏采《經》摭《傳》,多識漢事,雖 其天才使然,大都祗庭訓而纘家學者也。以棟遠稽 近述,聞古人之風而興起,寧獨班《史》忠臣也夫!寧獨 班《史》忠臣也夫!明萬曆癸未春日,五嶽山人沔陽陳 文燭撰。

按何洛文序史而評猶經之訓詁然或謂經之亡訓詁為之夫非訓詁之足以亡經恃訓詁而不復肆力於經其致足以亡經耳史漢廣大浩渺而難讀評明 编辑

白,宛委而易入,何病於史?獨慮夫恃焉者之不復肆 力也。蓋讀史之道三:吾妍而妍,吾媸而媸;絀異同之 眾說,執筆削之眇義,而硜然獨信。是以心讀者或失 則僭;人妍而妍,人媸而媸;附世儒之唇吻,而不抉往 哲之心腎;柅已試之袞鉞,而不設創有之權衡。是以 口讀者或失則散。人妍之不必非,而吾妍以為真;人 媸之不必非,而吾媸以為真,直將揖作者於几席,與 之上下其論,而折衷其旨。若此者,非僭非散,為最得 焉。先是吳興凌子稚隆鏤《史記》,評林海內,學士讀而 賞者半。凌子意不自持,間以問余。余為之說曰:「使讀 者將吾妍而妍,吾媸而媸而為僭乎?則此評不必有。 人妍而妍、人媸而媸而為散乎?則此」評不可。有如將 折衷人已之妍媸,廢黜心口之僭散,而肆力以必得 乎?則此評者不啻乎燭而佐日月之不及也,而可無 哉?凌子爽然釋,堅然信,歸復鏤《漢書評林》,而以余言 弁其端。萬曆辛巳孟秋初吉,汝南何洛文書。

按王宗沐敘自古帝王經綸一代之跡其制作更革謨議必有所托以傳於後世則史是也洪荒遠矣自唐虞三代其君臣號為聖賢尚以世遠磨滅而無所 编辑

寄以傳,獨典、謨訓誥存十一於大都。孔子敘《書》,即秦 穆之微,得以附見其末,而謨訓之不及者,雖周宣王 征伐克敵之大,以及夫《周官》廟學郊禘之節,別見於 《詩》與《周禮》,而未嘗撰次以雜之於《書》,蓋慎之也。三代 既遠,春秋、戰國,數百年上下馳騁於兵爭詭詐,以魚 肉其民。周之政令不行於世,先王經綸天下之意,澌 盡無遺。至漢高祖始混一區宇,開太平,而其君臣處 於風氣俗習未漓之間,故其區畫制割,與夫陳說,規 模材美,誠有庶幾不背於三代者。蓋天下治亂常相 因,而清明之氣流行於天地間未嘗絕。前漢二百年 間,雖其中不能無少變易叛亂,而三代制治之意犁 然有可睹也。其立國可不謂雄乎!班固父子相繼纘 續,作為《漢書》,自天文、輿圖、物產、兵食、刑法、科制,煩夥 具備,治亂端末,宛在指掌。彼以其累世之勤,且得藉 《金匱》及親覽記之術,而又以其古雅奇麗之作,發其 幽而誅其違。孔子於夏、殷,以「文獻不足徵」為嘆,則西 漢之典章號為完備,足以師示後代者,謂非固之書, 是賴歟?後之英君謀臣,不得見三代之詳,而得見西 漢之所以為經綸者,不有所因以酌其宜。歟固之書, 自高祖以迄武帝,七十餘年間,猶因司馬遷之成,遷 之《史記》,誠千古絕調。顧其初以英倔之氣,未能自伏, 薄遊海內,欲以發其奇。而其晚又以宮、幽不得志而 舒其憤,好奇則不純,懷憤則不平。故其為《書》,於豪傑 貨財兵爭以及感慨悲喜之間,有溢於人情者,雖其 文足以發人意,而使其篤嗜,然以概於孔子敘書之 旨,與夫垂載帝王經綸之全,則以視固書不得並也。 吳興凌以棟以固書無善本,乃井敘古今之竊有題 評者,節附於柬末,刻之題曰《評林》。因友人蔡生大節, 而以問敘於余。余謂文武之道未墜,必賢者乃識其 大。較妍媸於句字之間。非固作書之初。故余述其大 者,以復凌君使刻焉。覽者其或有取乎。時萬曆辛巳。 長至臨海攖寧居士王宗沐書。

漢書部彙考四 编辑

《隋書經籍志》
编辑

正史 编辑

《漢書》一百一十五卷。漢護軍班固撰。太山太守應 劭集解。

《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應劭撰。

《漢書音訓》一卷。服虔撰。

《漢書音義》七卷。韋昭撰。

《漢書音》二卷。梁潯陽太守劉顯撰《漢書音》二卷。夏侯詠撰。

《漢書音義》十二卷。國子博士蕭該撰。

《漢書音》十二卷。《廢太子勇命》包愷等撰。

《漢書集注》十三卷。晉灼撰。

《漢書注》一卷。齊金紫光祿大夫陸澄撰。

《漢書續訓》三卷。梁北平諮議參軍韋稜撰。

《漢書訓纂》三十卷。陳吏部尚書姚察撰。

《漢書集解》一卷。姚察撰。

《論前漢事》一卷。蜀丞相諸葛亮撰。

《漢書駁議》二卷。晉安北將軍劉寶撰。

《定漢書疑》二卷。姚察撰。

《漢書敘傳》五卷。項岱撰。

《漢疏》四卷。梁有《漢書孟康音》九卷,劉孝標注《漢書》 一百四十卷,陸澄注《漢書》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漢書》 一百一十五卷,並亡。

《唐書藝文志》
编辑

正史 编辑

班固《漢書》一百一十五卷。

服虔「《漢書音訓》一卷。」

應劭《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

諸葛亮《前漢事》一卷,又音一卷

孟康「《漢書音義》九卷。」

晉灼《漢書集注》十四卷,又《音義》十七卷

韋昭「《漢書音義》七卷。」

崔浩「《漢書音義》二卷。」

孔氏《漢書音義鈔》二卷。孔文祥:

劉嗣等《漢書音義》二十六卷。

夏侯泳「《漢書音》二卷。」

包愷「《漢書音》十二卷。」

蕭該《漢書音》十二卷。

陰景倫「《漢書律歷志音義》一卷。」

項岱《漢書序傳》八卷。

劉寶「《漢書駁議》二卷。」

陸澄《漢書新注》一卷。

韋稜「《漢書續訓》二卷。」

姚察「《漢書訓纂》三十卷。」

顏游《秦漢書決疑》十二卷。

僧務靜《漢書正義》三十卷。

李喜《漢書辨惑》三十卷,《漢書正名氏義》十二卷,《漢書 英華》八卷

司馬彪「《續漢書》八十三卷。」

《御銓定漢書》八十七卷。高宗與郝處俊等撰 顧引《漢書古今集義》二十卷。

顏師古注《漢書》一百二十卷。

劉伯莊「《漢書音義》二十卷。」

敬播注《漢書》四十卷,又《漢書音義》十二卷

元懷景《漢書議苑》:卷亡。開元右庶子,武陵縣男,諡 曰「文。」

姚珽「《漢書紹訓》四十卷。」

沈遵「《漢書問答》五卷。」

李善「《漢書辨惑》二十卷。」

《宋史藝文志》
编辑

正史 编辑

班固《漢書》一百卷。顏師古注。

趙抃《新校前漢書》一百卷。

余靖「《漢書刊誤》三十卷。」

張泌《漢書刊誤》一卷。

《三劉漢書標注》六卷。劉敞、劉攽、劉奉世、

劉攽《漢書刊誤》四卷。

富弼《前漢書綱目》一卷。

劉巨容「《漢書纂誤》二卷。」

《西漢刊誤》一卷。不知作者。

宋鄭樵通志 编辑

正史 编辑

《漢書》一百五十卷。漢護軍班固撰。太山太守應劭 集解。

《御銓定漢書》八十七卷。

《漢書》一百二十卷。顏師古注。

《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應劭撰。

《漢書音訓》一卷。服虔撰。

《漢書音義》七卷。韋昭撰。

《漢書音》二卷。梁潯陽太守劉顯撰。

《漢書音》二卷。夏侯泳撰。

《漢書音義》十二卷。國子博士蕭該撰。

《漢書音》十二卷。《廢太子勇命》包愷等撰。

《漢書音義》九卷。孟康撰。

《漢書音》一卷。諸葛亮撰。

《漢書音義》十七卷。晉灼撰。

《漢書音義》二卷。崔浩撰。

《孔氏漢書音義鈔》。孔文祥撰。

《漢書音義》二十六卷。劉嗣等撰
考證
《漢書音》十二卷。蕭該撰。

《漢書歷律志音義》一卷。《陰景倫》撰。

《漢書音義》十二卷。恭播撰。

《漢書集注》十三卷。晉灼撰。

《漢書注》一卷。齊金紫光祿大夫陸澄撰。

《漢書注》四十卷。恭播撰。

《漢書續訓》三卷。北平諮議參軍韋稜撰。

《漢書訓纂》三十卷。陳吏部尚書姚察撰。

《漢書集解》一卷。姚察撰。

《漢書·議苑》元懷景撰。

《漢書紹訓》四十卷。姚挺撰。

《論前漢事》一卷。諸葛亮撰。

《漢書駁議》二卷。晉安北將軍劉寶撰。

《定漢書疑》二卷。姚察撰。

《漢書決疑》十二卷。顏游秦撰。

《漢書辨惑》三十卷。李善撰。

《漢書問答》五卷。《沈遵撰》。

《漢書敘傳》五卷。項岱撰。

《漢疏》四卷。

《漢書舊隱義》一卷。舉三使者,禮部問科目百餘條, 《漢書正義》三十卷。唐僧務靜撰。

《漢書正名氏義》十二卷。

《漢書英華》八卷。

《漢書古今集義》二十卷。《顧引撰》。

《前漢考異》一卷。

《漢書鈔》三十卷。葛洪撰。

《漢尚書》一十卷。孔衍撰。

右《漢書》。四十四部,八百二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 编辑

正史 编辑

《前漢書》一卷。

晁氏曰:後漢元武司馬班固續司馬遷《史記》,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起高祖終於王莽之誅,二百三十九年,凡八十餘萬字。固既瘐死,書頗散亂,章帝令其妺曹世叔妻昭就東觀緝校,內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補也。唐太宗子承乾令顏師古考眾說為之注。范曄譏固飾王闕,蓋亦不然。其贊多微文,顧讀者弗察耳。劉知幾又詆其《古今人物表》無益於漢史。此論誠然,但非固之罪也。至謂「受金鬻筆」 ,固雖諂附匪人,亦何至是歟!然識者以固書皆因司馬遷、王商、揚雄、歆、向舊文潤色之,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間頗冗瑣。良由商之才視數子微劣耳。固之《自序》稱述者,豈亦謂有所本歟?

陳氏曰:漢尚書郎扶風班固孟堅撰,唐祕書監京兆顏師古註。本傳稱「字籀」 ,恐當名「籀」 而以字行也。固父徐令彪、叔皮以司馬氏《史記》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作《後傳》數十篇。固以所續未詳,採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起高祖,終孝平,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自永平受詔,至建初中乃成。按《班昭傳》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踵成之。」 今《中興書目》以為章帝時,非也。固坐竇憲死,永元初,不在章帝時。師古以太子承乾之命,總先儒注解,服虔、應劭而下二十餘人,刪繁補略,裁以己說,遂成一家。世號杜征南、顏監為班史忠臣。

李方叔《師友談記》曰:「左氏傳《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其書止十九萬言。太史公《史記》上自黃帝,下至漢武,三千餘年,止七十萬言。而班固《漢書》,十二帝間二百三十年,乃一百萬言。雖稱良史,善敘事,至於案牘之文,卑陋之事,悉皆載之,其失《春秋》之旨遠矣。《春秋》蓋萬言而已。」

夾漈鄭氏曰:「『班固浮華之士,全無學術,專事剽竊。肅宗問以制禮作樂之事,固對以在京諸儒必能知之,倘臣鄰皆如此,則顧問何取焉?及諸儒各有所陳,惟竊叔孫通十二篇之儀以塞白而已。倘臣鄰皆如此,則奏議何取焉』?肅宗知其淺陋,故語竇憲曰:『公愛班固而忽崔駰,此葉公之好龍也』。」 固於當時已有定價,如此人才,將何著述?《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班固不通旁行,卻以古今人物,強立差等,且謂漢紹堯運,自當繼堯,非遷作《史記》,廁於秦項,此則無稽之談也。由是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自高祖至武帝,凡六帝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王平帝,凡六世之後,資於賈逵、劉歆,復不以為恥。況又有《曹大家》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往往出固之胸中者,古今人表耳,他人無此謬也。後世眾史修書道旁築室,掠人之文,竊鐘掩耳,皆固之作俑也。固之事業如此,從來史家奔走班固之不暇,何能測其深淺?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 ,劉知幾之徒尊班而抑馬。

且善學司馬遷者,莫如班彪。彪續遷書,自武昭至於後漢,欲令後人之續己,如己之續遷,既無衍文,又無絕緒,世世相承,如出一手,善乎其繼志也。其書不可得而見,所可見者,元成二帝贊耳,皆於《本紀》之外,別記所聞,可謂深入太史公之閫奧矣。凡《左氏》之有「君子曰」 者,皆經之新意。《史記》之有「太史公曰」 者,皆史之外事,不為褒貶也。間有褒貶者,褚先生之徒雜之耳。且紀傳之中,既載褒貶善惡,足為監戒,何必紀傳之後,更加褒貶?此乃諸生決科之文,何施於著述?殆非遷、彪之意。況謂為贊,豈有褒詞?後之史家,或謂之論,或謂之序,或謂之銓,或謂之評,皆效班固,臣不得不劇論固也。

又曰:「顏師古解《漢書》所以得忠臣之名者,以其盡之矣。《漢書》未經顏氏之前凡幾家,一經顏氏之後,後人不能易其說,縱有措辭易說之者,如朝月曉星,不能有其明。」

容齋洪氏曰:「班固著《漢書》,制作之工,如英莖、《咸》《韶》,音節超詣,後之為史者,莫能及其髣髴然。至後漢中所載固之文章,斷然如出兩手。」

又曰:「顏師古著《漢書》,評校諸家之是非,最為精盡。然有失之贅冗,及不煩音釋者。其始遇字之假借,從而釋之。既云它皆類此,則自是以降,不煩申言。然有字義不深祕,既為之辭,而有數出至同在一板內再見者。如項羽一傳,伯讀曰『霸』,至於四言之,此頻繁多,不可勝數。顏自注敘例云:『至於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眾所共曉,無煩翰墨』」 ,殆與今書相矛盾也。

明焦竑經籍志 编辑

正史考 编辑

《漢書》一百二十卷。顏師古注。

《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應劭:

《漢書集注》十三卷。晉灼。

《漢書注》一卷。《陸澄》。

《漢書續訓》三卷。韋稜。

《漢書注》四十卷。恭播。

《漢書訓纂》三十卷。姚察。

《漢書集解》一卷。姚察。

《漢書敘傳》五卷。項岱。

《漢書正義》三十卷。《唐,僧務靜》

《漢書古今集義》二十卷。顧引。

《漢書音訓》一卷。服虔。

《漢書音義》七卷。《韋昭》。

《漢書音》二卷。梁·劉顯

《漢書音》二卷。夏侯泳

《漢書音義》十二卷。《蕭該》。

《漢書音義》九卷。孟康。

《漢書音》一卷。《諸葛亮》:

《漢書音》十七卷。晉灼。

《漢書音義》二卷。《崔浩》。

孔氏《漢書音義鈔》二卷。孔文祥:

《漢書音義》二十六卷。劉嗣等。

《漢書律歷志音義》一卷。《陰景倫》。

《漢書音義》十二卷。恭播。

《論前漢事》一卷。《諸葛亮》:

《漢書駁議》二卷。晉·《劉寶》

《定漢書疑》二卷。姚察。

《漢書決疑》十二卷。《顏游秦》。

《漢書辨惑》三十卷。李喜。

《漢書問答》五卷。沈遵。

「《前漢考異》一卷,《漢尚書》」一十卷。孔衍。

右《漢書》三十二部,四百四十四卷。

唐顏師古漢書注 编辑

敘例 编辑

近代注史,競為該博,多引雜說,攻擊本文。至有詆訶 言辭,掎摭利病,顯前修之紕僻,騁己識之優長,乃效 矛盾之仇讎,殊乖粉澤之光潤。今之注解,翼贊舊書, 一遵軌轍,閉絕岐路。諸家注釋,雖見名氏,至於爵里, 頗或難知。傳無所存,具列如左:

《荀悅》字仲豫,潁川人。後漢祕書監。撰漢紀三十卷其事皆出漢書 服虔字子慎,滎陽人。後漢尚書侍郎高平令、九江太 守。初名重改名祗後定名虔

《應劭》字仲瑗。一字仲援一字仲遠汝南南頓人。後漢蕭令,御史 營令,泰山太守。

伏儼字景宏,琅邪人。

《劉德》北海人。

鄭氏。晉灼《音義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瓚《集解》輒云「鄭 德。」既無所據,今依晉灼,但稱鄭氏耳。

「李斐」,不詳所出郡縣。

《李奇》南陽人。

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為奮威將軍,封高樂鄉侯。 文穎字叔良。南陽人。後漢末荊州從事,魏建安中為甘陵府丞。

張揖宇稚讓,清河人。一云河間人魏太和中為博士。止解司馬 相如傳一卷

蘇林字季友,陳留外黃人。魏給事中,領祕書監、散騎 常侍、永安衛尉、太中大夫。黃初中遷博士,封安城亭 侯。

張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散騎侍郎、弘農太守、領 典農校尉、勃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後「轉 為監,封廣陵亭侯。」

《項昭》,不詳何郡縣人。

《韋昭》,字弘嗣,吳郡雲陽人。吳朝尚書郎太史令中書 郎博士祭酒、中書僕射,封高陵亭侯。

《晉灼》,河南人,晉尚書郎。

劉寶字道真,高平人。晉中書郎、河內太守、御史中丞、 太子中庶子、吏部郎、安北將軍。侍皇太子講漢書別有駮義 臣瓚,不詳姓氏及郡縣。

《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晉贈弘農太守。止注相如傳序及游獵詩賦 蔡謨字道明,陳留考城人。東晉侍中、五兵尚書、太常、 領祕書監、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左 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領揚州牧、侍中、司徒,不拜, 贈侍中、司空,諡「文穆。」

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後魏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 光祿大夫、司徒,封東郡公。

右二十三家

宋景文校定漢書 编辑

參校諸本 编辑

「古本。」 顏師古未注以前本。

唐本, 張唐公家所得唐本。

江南本 《金坡遺事》云:「太祖平江南,賜本院書三千 卷,皆紙札精妙。」東原榮氏《私記》云:「江南本宣和間 尚在御府,故流傳人間。初,外氏先君丁希韓通籍睿 思殿,因見江南本,愛賞之。無緣借出參校,遂以薄紙 分手抄錄。及歸,各寫於家本,幾年而後畢。」

舍人院本。 江南本在舍人院,亦曰舍人院本, 淳化本。 《國朝會要》曰:「淳化五年七月,詔選官公校 《史記》、前《後漢》。命陳充、阮思道、尹少連、趙況、趙安仁、孫 何校《前、後漢》畢,遣內侍裴愈賫本就杭州鏤板。」 景德監本。 《國朝會要》曰:「咸平中,真宗命刁衎、晁迴 與丁遜覆校兩《漢書》板本。迥知制誥,以陳彭年同其 事。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漢書》歷代名賢注釋,至 有章句,不聞名氏交錯。除無考據外,博訪群書,遍觀 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簽正三千餘字,錄為六 卷以進。」

景祐刊誤本。 景祐元年九月,祕書丞余靖上言,「國 子監所印兩《漢書》,文字舛偽,恐誤後學。臣謹參括眾 本,旁据他書列而辨之,望行刊正。」詔翰林送學士張 觀等詳定聞奏。又命國子監直講王洙與靖偕赴崇 文院讎對。二年九月,詔書畢,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損 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九字。

《我公本》, 今不詳何人。

《燕國》本。

曹大家本。

陽夏公本。

《晏本》。

郭本。

姚本。

浙本。

閩本。

右十六家

慶元校定漢書 编辑

參校諸本 编辑

宋景文公本。

熙寧本。 熙寧二年參知政事趙抃進《新校漢書》五 十冊,及陳繹所著《是正文字》十卷。

《卷子》:「古本。」

史館本。 舊本。

國子監本。 《宣和六年》本。

陳和叔本。 熙寧中所校。

邵文伯本 用《景文》本校。

謝克念本 用《景文》本校。

楊伯時本 用謝本校。

李彥中本 用楊本校。

張《集賢》本。 張懷德唐世本校。

王性之本 用《景德》中監本校。

趙德莊本 用《祕閣》本校。

沈公雅本 用祕閣本校。

王宣子本 用《祕閣》本校。

明凌稚隆云:「《漢書》本亡慮數十家,景祐間嘗用諸本參訂之已,宋景文公仍以景祐本參諸本而校。」

之。而慶元所刻,又復以宋景文公本合景祐諸本而重校焉。前輩用心亦密矣。乃今歷三百餘年,所傳寫既久,訛以踵訛,以故魯魚滋甚,非前輩之疏也。予不敢掩其美,併為附載其目云。「萬曆辛巳歲吳興後學凌稚隆識。」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