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 (四部叢刊本)/卷第四

卷第三 水經注 卷第四
後魏 酈道元 注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五

水經注卷四

     後 魏 酈 道 元 撰

  河水案二字原本訛在經文又南上近刻又増河水四三字表目

又南過河東北屈縣西

 河水南逕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案近刻脱西四

 上有穴如輪風氣蕭瑟習常不止當其衝飄也略

 無生草案略上近刻衍而字蓋常不定案近刻脱常字衆風之門故也

 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

 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闢呂

 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

 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𫝊曰北

 登孟門九河之隥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寔為河之

 巨阸案近刻訛作實謂黄河之巨阸兼孟門津之名矣案近刻脱門字此石

 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

 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

 中水流交衝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

 窺深悸魄案魄近刻作魂其水尚崩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

 贔怒鼓若山騰濬波頽疊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

 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又有燕完水注之異源合

 舍西流注河河水又南得鯉魚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又有脱

 文應作鯉魚澗歴澗東入窮溪首便其源也爾雅曰鱣鮪也

 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㸃額而

 還非夫往還之㑹何能便有兹稱乎河水又南羊求

 水入焉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東出羊求川案近刻脱水字西

 逕北屈縣故城南城即夷吾所奔邑也王莽之朕北

 也汲郡古文曰翟章救鄭次于南屈應劭曰有南故

 加北國語曰二五言于獻公曰蒲與二屈君之疆也

 其水西流注于河河又南為採桑津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春秋僖公八年晉里克敗狄于採桑是也赤水出

 西北罷谷川東謂之赤石川東入于河河水又南合

 蒲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西則兩源竝發俱導一山出

 西河隂山縣王莽之山寧也隂山東麓南水東北與

 長松水合水西出丹陽山東案近刻訛作水出西三陽山東東北流

 左入蒲水蒲水又東北與北溪㑹同為一川東北注

 河河水又南丹水西南出丹陽山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九

 字訛作經下三字仍屬注文東北逕冶官東案近刻脱官字俗謂之丹陽

 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矣其水東北㑹白水口水出

 丹山東而西北注之丹水又東北入河案近刻重一東字

 水又南黒水西出丹山東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六字訛作經下五

 字仍屬注文而東北入于河河水又南至崿谷傍谷東北

 窮澗案此十三字原本及近刻竝截上九字訛作經下四字仍屬注文水源所導也

 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洛水自獵山枝分東派東

 南注于河案此十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昔魏文侯築館洛隂指

 謂是水也

又南過皮氏縣西案此經原本及近刻竝訛在赤水出西北罷谷川東之前

 皮氏縣王莽之延平也故城在龍門東南不得延逕

 皮氏方屆龍門也案此注原本及近刻竝訛在上注之末接指謂是水也下

又南出龍門口汾水從東來注之

 昔者大禹導河積石疏決梁山謂斯處也即經所謂

 龍門矣魏土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通

 孟津河口廣八十步巖際鐫跡遺功尚存岸上竝有

 廟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滅不可復識一

 碑是太和中立竹書紀年晉昭公元年河赤于龍門

 三里案近刻河下有水字梁惠成王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

 京房易妖占曰河水赤下民恨河水又南右合暢谷

 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自溪東南流逕夏陽縣西北

 東南注于河河水又南逕梁山原東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原自山東南出至河案原自近刻訛作自原晉之望也在馮

 翊夏陽縣之西北案近刻脱北字臨于河上山崩壅河三日

 不流晉侯以問伯宗案近刻以下衍此字即是處也春秋穀梁

 𫝊曰成公五年梁山崩遏河水三日不流召伯尊遇

 輦者不避使車右鞭之輦者曰所以鞭我者其取道

 逺矣伯尊因問之輦者曰君親縞素率羣臣哭之斯

 流矣如其言而河流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案此九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縣西北梁山東南流横溪水注之

 刻脱水字水出三累山其山層密三成故俗以三累名山

 按爾雅山三成為崑崙丘案近刻脱崙字下同斯山豈亦崑崙

 丘乎山下水際有二石室蓋隠者之故居矣細水東

 流注于崌谷側溪山南有石室西面有兩石室案西面近

 刻訛作面西北面有二石室皆因阿結牖連扃接闥所謂

 石室相距也東廂石上猶𫝊杵臼之跡庭中亦有舊

 宇處尚髣髴前基北坎室上有㣲涓石溜豐周瓢飲

 似是栖遊隠學之所昔子夏教授西河案近刻脱授字疑即

 此也而無以辨之案近刻脱以字溪水又東南逕夏陽縣故

 城北故少梁也秦惠文王十一年更從今名矣王莽

 之冀亭也其水東南注于河案注近刻訛作流昔韓信之襲

 魏王豹也以木罌自此渡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

 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陽太守

 殷濟精廬南案南朱謀㙔云舊本作尚宋本作尚在呉本改為南今考原本已作南非呉本

 俗謂之子夏廟陶水又南逕高門南案陶近刻訛作河

 層阜墮缺故流高門之稱矣又東南逕華池南池方

 三百六十步在夏陽城西北四里許故司馬遷碑文

 云高門華池在兹夏陽案近刻此下有西城北漢陽太守殷濟精舍四里所凡十

 四字即係上文衍複在此今高門東去華池三里溪水又東南逕

 夏陽縣故城南服䖍曰夏陽虢邑也在太陽東三十

 里案近刻此下有城南二字亦衍文又歴高陽宫北又東南逕司馬

 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

 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案近刻訛

 太史公自叙曰遷生于龍門是其墳墟所在矣溪

 水東南流入河昔魏文侯與呉起浮河而下美河山

 之固即于此也河水又南徐水注之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南訛作西水出西北梁山東南流逕漢武帝登仙宫東

 東南流絶彊梁原案近刻脱原字右逕劉仲城北案右近刻訛作石

 是漢祖兄劉仲之封邑也故徐廣史記音義曰郃陽

 案郃近刻訛作邵國名也高祖八年侯劉仲是也其水東南

 逕子夏陵北東入河河水又南逕子夏石室東案此十字

 原本及近刻竝截上九字訛作經東字仍為注南北有二石室臨側河崖即

 子夏廟室也

又南過汾隂縣西

 河水東際汾隂脽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睢下同今改正縣故城在脽

 側漢高帝六年封周昌為侯國魏土地記曰河東郡

 北八十里有汾隂城北去汾水三里城西北隅曰脽

 丘上有后土祠封禪書曰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

 汾隂脽丘是也又有萬嵗宫漢宣帝神爵元年幸萬

 嵗宫東濟大河而神魚舞水矣昔趙簡子沈欒徼于

 此曰吾好聲色而是子致之吾好士六年不進一人

 是長吾過而黜吾善君子以為能譴矣案近刻脱長吾二字黜訛

 河水又逕郃陽城東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周威烈王

 之十七年魏文侯伐秦至鄭還築汾隂郃陽案近刻訛作縣

 即此城也故有莘邑矣為太姒之國詩云在郃之陽

 在渭之涘又曰纘女維莘長子維行謂此也城北有

 瀵水案近刻訛作城北在北瀵水南去二水各數里其水東逕其

 城内東入于河又于城内側中案内近刻訛作南有瀵水東

 南出城注于河城南又有瀵水東流注于河案近刻流下衍

 水南猶有文母廟廟前有碑案近刻脱一廟字去城十五

 里水即郃水也縣取名焉故應劭曰在郃水之陽也

 河水又南瀵水入焉水出汾隂縣南四十里西去河

 三里平地開源濆泉上湧大幾如輪深則不測俗呼

 之為瀵魁古人壅其流以為陂水種稻東西二百步

 南北百餘步與郃陽瀵水夾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

 水皆潛相通案近刻作皆相潛通故呂忱曰爾雅異出同流為

 瀵水其水西南流歴蒲坂西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

 逕陶城西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舜陶河濱皇甫士安以

 為定陶不在此也然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

 也南去歴山不逺或耕或陶所在則可何必定陶方

 得為陶也舜之陶也斯或一焉孟津有陶河之稱蓋

 從此始之南對蒲津闗汲冢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

 秦王來見于蒲坂闗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

 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又南過蒲坂縣西

 地理志曰縣故蒲也王莽更名蒲城應劭曰秦始皇

 東巡見有長坂故加坂也孟康曰晉文公以賂秦秦

 人還蒲于魏魏人喜曰蒲反矣故曰蒲反也薛瓚注

 漢書曰秦世家以垣爲蒲反案漢書作秦世家云以垣爲蒲反此史記秦本

 紀語索隠曰爲當爲易蓋字訛也然則本非蒲也皇甫謐曰舜所都

 也或言蒲坂或言平陽及潘者也案潘原本訛作瀵今考潘縣漢書地

 理志屬上谷郡㶟水章潘泉故瀆上承潘泉于潘城中或云舜所都也今城中有舜廟

 魏秦州刺史治太和遷都罷州置河東郡郡多流雜

 案近刻訛作離謂之徙民民有姓劉名墮者宿擅工釀採挹

 河流醖成芳酎懸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

 酒得其名矣然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漿焉别調氛氲

 不與佗同蘭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貢選最佳酌

 矣自王公庶友牽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顧思同旅

 語索郎反語為桑落也更為籍徵之雋句中書之英

 談郡南有歴山案山下近刻衍也字謂之歴觀舜所耕處也有

 舜井媯汭二水出焉南曰媯水北曰汭水西逕歴山

 下案西近刻訛作迺上有舜廟周處風土記曰舊説舜葬上

 虞又記云耕于歴山而始寧剡二縣界上舜所耕田

 于山下多柞樹案上虞剡竝屬㑹稽郡順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鄉立始寧縣呉越

 之間名柞為𭬒故曰歴山余按周處此志為不近情

 𫝊疑則可證實非矣安可假木異名附山殊稱彊引

 大舜即比甯壤案近刻訛作寧懷更為失誌記之本體差實

 録之常經矣歴山媯汭言是則安于彼乖矣尚書所

 謂釐降二女于媯汭也孔安國曰居媯水之内王肅

 曰媯汭虞地名皇甫謐曰納二女于媯水之汭馬季

 長曰水所出曰汭然則汭似非水名而今見有二水

 異源同歸渾流西注入于河河水南逕雷首山西

 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南上近刻有又字山臨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

 尚書所謂壺口雷首者也案近刻脱也字俗亦謂之堯山山

 上有故城世又曰堯城闞駰曰蒲坂堯都按地理志

 曰縣有堯山首山祠案首近刻訛作有下脱山字雷首山在南事

 有似而非非而似千載𦕈邈非所詳耳又南洓水注

 之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河北縣雷首山縣北與蒲

 坂分山有夷齊廟闞駰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獨頭山

 夷齊所隠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攢茂丘阜俗謂

 之夷齊墓也案也字近刻訛在其水下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穆

 天子𫝊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犬戎胡觴天子于雷

 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

 干是也昔趙盾田首山食祁彌明翳桑之下案祁左𫝊作提

 即于此也洓水又西南流注于河春秋左𫝊謂之洓

 川者也俗謂之陽安澗水

又南至華隂潼闗渭水從西來注之

 汲郡竹書紀年曰晉惠公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

 子重耳涉自河曲春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秦伯納

 之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于天

 下臣之罪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

 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璧于此案投近刻訛作

 子推笑曰案笑近刻訛作哭天開公子子犯以為功吾不

 忍與同位遂逃焉河水歴船司空與渭水㑹案此十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漢書地理志案志下近刻衍曰字舊京兆尹之屬縣

 也案尹近刻訛作郡左丘明國語云案此六字訛舛當作古語云華岳本

 一山當河河水過而曲行河神巨靈手盪腳蹋開而

 為兩今掌足之跡仍存華巖開山圖曰有巨靈胡者

 徧得坤元之道案近刻徧訛作偏坤訛作神能造山川出江河

 刻脱江字所謂巨靈贔屭首冠靈山者也常有好事之士

 案近刻作人故升華岳而觀厥跡焉自下廟歴列柏南行

 十一里東迴三里至中祠又西南出五里至南祠謂

 之北君祠諸欲升山者至此皆祈請焉從此南入谷

 七里案此近刻訛作北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

 字焉又南出一里至天井案又近刻訛作入井裁容人穴空

 迂迴頓曲而上案頓近刻作傾可高六丈餘山上又有㣲涓

 細水流入井中亦不甚沾人上者皆所由陟更無别

 路欲出井望空視明如在室窺窻也出井東南行二

 里峻坂斗上斗下降此坂二里許又復東上百丈崖

 升降皆須扳繩挽葛而行矣南上四里路到石壁縁

 旁稍進逕百餘步自此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案祠近刻

 名曰胡越寺神像有童子之容從祠南歴夾嶺廣

 裁三尺餘兩箱懸崖數萬仞案近刻脱懸字窺不見底祀祠

 有感則雲與之平然後敢度猶須騎嶺抽身漸以就

 進故世謂斯嶺為搦嶺矣度此二里便屆山頂案便近刻

 訛作上方七里靈泉二所一名蒲池西流注于澗一

 名太上泉東注澗下上宫神廟近東北隅其中塞實

 雜物事難詳載自上宫東北出四百五十步有屈嶺

 東南望巨靈手跡惟見洪崖赤壁而已都無山下上

 觀之分均矣河在闗内南流潼激闗山因謂之潼闗

 濩水注之案濩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灌今據山海經改正水出松果之山

 刻訛作上北流逕通谷世亦謂之通谷水東北注于河述

 征記所謂潼谷水者也或説因水以名地也河水自

 潼闗東北流水側有長坂謂之黄巷坂案巷近刻訛作卷下同

 坂傍絶澗案近刻脱坂字陟此坂以升潼闗所謂泝黄巷以

 濟潼矣案潼下近刻有闗字歴北出東崤案崤近刻訛作㟓通謂之函

 谷闗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

 曰天險故西京賦曰巖險周固衿𢃄易守所謂秦得

 百二并吞諸侯也是以王元説隗囂曰請以一丸泥

 東封函谷闗圖王不成其弊足霸矣郭縁生記曰漢

 末之亂魏武征韓遂馬超連兵此地今際河之西有

 曹公壘道東原上云李典營義熙十三年王師曾據

 此壘西征記曰沿路逶迆入函道六里有舊城案近刻脱

 城周百餘步北臨大河南對高山姚氏置闗以守

 峽宋武帝入長安檀道濟王鎮惡或據山為營或平

 地結壘案地近刻訛作城為大小七營濱帯河險姚氏亦保

 據山原陵阜之上案近刻脱陵字尚𫝊故跡矣闗之直北隔

 河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河陽世謂之風陵戴延之

 所謂風塠者也南則河濱姚氏之營與晉對岸河水

 又東北玉澗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南出玉溪

 北流逕皇天原西周固記開山東首上平博方可里

 餘三面壁立高千許仞漢世祭天于其上名之為皇

 天原上有漢武帝思子臺又北逕闅鄉城西案闅原本及近

 刻竝訛作閿下同郡國志曰𢎞農湖縣有闅鄉世謂之闅鄉

 水也魏尚書僕射闅鄉侯河東衛伯儒之故邑其水

 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逕闅鄉城北東與全鳩澗水

 合案城北近刻訛作侯河又此十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南山北逕皇

 天原東述征記曰全節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

 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西征賦曰咸徵名于桃

 原者也晉太康地記曰桃林在闅鄉南谷中其水又

 北流注于河案流近刻訛作河

又東過河北縣南

 縣與湖縣分河蓼水出襄山蓼谷西南注于河案注近刻

 訛作河水又東永樂澗水注之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北出于薄山南流逕河北縣故城西故魏國也晉獻

 公滅魏以封畢萬卜偃曰魏大名也萬後其昌乎後

 乃縣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縣也今城南西二面竝

 去大河可二十餘里北去首山十許里處河山之間

 土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也城内有龍泉南流

 出城又南斷而不流永樂溪水又南入于河余按中

 山經案近刻脱山字即渠豬之水也太史公封禪書稱華山

 以西名山七薄山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廣曰蒲

 坂縣有襄山山海經曰蒲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

 出焉而西流注于河東則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河如準封禪書二水無西南注河之理

 今診蓼水川流所趣與共水相扶永樂溪水導源注

 于河又與渠豬勢合蒲山統目總稱亦與襄山不殊

 故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矍踢案近刻訛作玃踢掌華蹈襄注

 云襄山在潼闗北十餘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

 溪水即渠豬之水也案溪近刻訛作蓼河水自河北城南東

 逕芮城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二城之中有段干木冢干

 木晉之賢人也魏文侯過其門式其廬所謂德尊萬

 古芳越來今矣汲冢竹書紀年曰晉武公元年尚一

 軍芮人乗京荀人董伯皆叛匪直大荔故芮也此亦

 有焉紀年又云晉武公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

 萬出奔魏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九年

 戎人逆芮伯萬于郊案郊近刻訛作郟斯城亦或芮伯之故

 畫也案畫朱謀㙔云疑是疆字河水右㑹槃澗水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

 經右訛作又水出湖縣夸父山北逕漢武帝思子宫歸來

 望思臺東案思近刻訛作子又北流入于河河水又東逕湖

 縣故城北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昔范叔入闗遇穰侯于

 此矣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廣圓三百仞武王伐

 紂天下既定王巡嶽瀆案巡近刻訛作及放馬華陽散牛桃

 林即此處也其中多野馬造父于此得驊騮緑耳盜

 驪之乗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湖水又北

 逕湖縣東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記曰𢎞農湖縣有

 軒轅黄帝登仙處黄帝採首山之銅鑄鼎于荆山之

 下有龍垂胡于鼎黄帝登龍從登者七十人遂升于

 天故名其地為鼎胡案近刻訛作湖荆山在馮翊首山在蒲

 坂與湖縣相連晉書地道記太康記竝言胡縣也漢

 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乗龍上天也地理志曰

 京兆湖縣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案近刻訛作湖不言黄

 帝升龍也山海經曰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

 椶柟多竹箭其陽多玉其隂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

 桃林其中多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故三秦記曰

 桃林塞在長安東四百里若有軍馬經過好行則牧

 華山休息林下惡行則決河漫延人馬不得過矣河

 水又東合柏谷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𢎞農縣南

 石隄山案南近刻訛作兩山下有石隄祠銘云魏甘露四年

 散騎常侍征南將軍豫州刺史領𢎞農太守南平公

 之所經建也其水北流逕其亭下晉公子重耳出亡

 案晉近刻訛作昔及柏谷卜適齊楚狐偃曰不如之翟漢武

 帝嘗㣲行此亭見饋亭長妻故潘岳西征賦曰長徵

 客于柏谷妻覩貌而獻餐謂此亭也谷水又北流入

 于河河水又東右合門水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門水即

 洛水之枝流者也洛水自上洛縣東北于拒陽城西

 北案近刻脱陽字分為二水枝渠東北出為門水也門水又

 東北歴陽華之山即山海經所謂陽華之山案即字下近刻

 衍華陽二字門水出焉者也又東北歴峽謂之鴻闗水水

 東有城案近刻脱一水字即闗亭也水西有堡謂之鴻闗堡

 案近刻訛作島世亦謂之劉項裂地處非也余按上洛有鴻

 臚圍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謂斯川為鴻臚澗鴻闗之

 名乃起是矣門水又東北歴邑川二水注之案二近刻訛作

 左水出于陽華之隂案近刻訛作陽東北流逕盛墻亭西

 東北流與右水合右水出陽華之陽案近刻訛作隂東北流

 逕盛墻亭東東北與左水合案近刻脱一東字即山海經所

 謂𦁎姑之水出于陽華之隂東北流注于門水者也

 案𦁎姑近刻作緒茹下同又東北燭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

 于衙嶺案原本及近刻竝訛作衡嶺下同今據漢書改正世謂之石城山其

 水東北流逕石城西東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東

 北逕石城東東北入左水地理志曰燭水出衙嶺下

 谷案燭漢書作爥開山圖曰衙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亂流

 東注于𦁎姑之水二水悉得通稱矣歴澗東北出謂

 之開方口水側有阜謂之方伯堆案謂近刻作名宋奮武將

 軍魯方平建武將軍薛安都等案武近刻訛作威與建威將

 軍柳元景北入軍次方伯堆者也堆上有城即方平

 所築也案平近刻訛作伯又東北逕邑川城南案邑近刻訛作入

 漢封竇門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竇門城在函谷闗

 南七里又東北田渠水注之案渠下近刻衍川字水出衙山之

 白石谷案近刻脱水字衙訛作衡東北流逕故丘亭東是薛安都

 軍所從城也其水又逕鹿蹏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蹏

 自然成著案近刻訛作者非人功所刋歴田渠川謂之田渠

 水西北流注于燭水燭水又北入門水水之左右即

 函谷山也門水又北逕𢎞農縣故城東城即故函谷

 闗挍尉舊治處也終軍棄繻于此燕丹孟嘗亦義動

 雞鳴于其下可謂深心有感志誠難奪矣昔老子西

 入闗尹喜望氣于此也故趙至與嵇茂齊書曰李叟

 入秦及闗而歎亦言與嵇叔夜書及闗尹望氣之所

 異説紛綸竝未知所定矣漢武帝元鼎四年徙闗于

 新安縣以故闗為𢎞農縣𢎞農郡治王莽更名右隊

 劉桓公為郡虎相隨渡河光武問而善之其水側城

 北流而注于河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案浢近刻訛作洹

 者咸云漢武㣲行柏谷遇辱竇門又感其妻深識之

 饋既返玉階厚賞賚焉賜以河津令其鬻渡今竇津

 是也案津下近刻衍者字故潘岳西征賦云案近刻脱云字酬匹婦其

 已泰胡厥夫之謬官袁豹之徒竝以為然余按河之

 南畔夾側水濆有津謂之浢津河北縣有浢水案此下近

 刻衍浢津其水四字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從門始

 蓋事類名同故作者疑之案疑近刻訛作是竹書穆天子𫝊

 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陽丁亥入于南鄭考

 其沿歴所踵案近刻訛作鍾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門

 矣俗或謂之偃鄉澗水也河水又東左合一水案近刻東

 訛作有合訛作右其水二源疏引案二近刻作三下同俱導薄山案近刻訛

 南流㑹成一川其二水之内世謂之閑原言虞芮

 所爭之田所未詳矣又南注于河河之右曹水注之

 案近刻之訛作水曹訛作㑹水出南山北逕曹陽亭西陳涉遣周

 章入秦少府章邯斬之于此魏氏以為好陽晉書地

 道記曰亭在𢎞農縣東十三里其水西北流入于河

 河水又東菑水注之水出常烝之山西北逕曲沃城

 南又屈逕其城西西北入河諸注述者咸言曲沃在

 北此非也魏司徒崔浩以為曲沃地名也余按春秋

 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處此以備秦

 時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為積古之𫝊矣

 河水又東得七里澗澗在陜城西七里案近刻脱城字故因

 名焉其水自南山通河亦謂之曹陽坈是以潘岳西

 征賦曰行于漫瀆之口憩于曹陽之墟袁豹崔浩亦

 不非其地矣余按漢書昔獻帝東遷逼以寇難李傕

 郭氾追戰于𢎞農澗天子遂露次曹陽楊奉董承外

 與傕和内引白波李樂等破傕乗輿于是得進復來

 戰奉等大敗兵相連綴四十餘里方得達陜以是推

 之似非曹陽然以山海經求之菑曹字相類是或有

 曹陽之名也河水又東合潐水案潐水近刻訛作譙譙水導源

 常烝之山俗謂之為干山案干近刻訛作于蓋先後之異名

 也山在陜城南八十里其川案此下近刻衍流也二字二源雙導

 同注一壑而西北流注于河

又東過陜縣北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案崖近刻作于出南山北谷

 案近刻訛作合逕崖峽北流與干山之水㑹案干近刻亦訛作于下同

 出干山東谷案近刻脱水字兩川合注于崖水又東北注橐

 水橐水北流出谷謂之漫澗矣與安陽溪水合水出

 石崤南西逕安陽城南漢昭帝封上官桀為侯國

 帝近刻訛作武帝潘岳所謂我徂安陽也東合漫澗水水北

 有逆旅亭謂之漫口客舍也又西逕陜縣故城南

 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今考上下文乃注内叙橐水所逕又合一水謂之瀆谷

 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橐水又西北逕陜城西西北

 入于河案注内叙橐水終于此河北對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

 公羊曰晉敗之大陽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

 年秦伯伐晉自茅津濟封崤尸而還是也東則咸陽

 澗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陜津注河河南即陜城

 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為東西之别東城即虢邑之

 上陽也虢仲之所都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

 中有小城故焦國也武王以封神農之後于此王莽

 更名黄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臨黄河懸水

 百餘仞臨之者咸悚惕焉西北𢃄河水湧起方數十

 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銅翁仲所没處案没近刻訛作投

 云石虎載經于此沈没二物竝存水所以湧所未詳

 也或云翁仲頭髻常出水之漲減恒與水齊晉軍當

 至髻不復出今惟見水異耳嗟嗟有聲聲聞數里按

 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于臨洮長五丈餘以

 為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萬斤坐之

 宫門之前謂之金狄皆銘其胷云皇帝二十六年初

 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

 長五丈足六尺李斯書也故衛恒叙篆曰秦之李斯

 號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案近刻脱碑字皆斯書也漢自

 阿房徙之未央宫前俗謂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

 夢銅人泣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

 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後董卓毁其九為錢其在

 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水西停之

 漢晉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鄴宫苻

 堅又徙之長安毁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

 推置陜北河中于是金狄滅余以為鴻河巨瀆故應

 不為細梗躓湍長津碩浪無宜以㣲物屯流斯水之

 所以濤波者蓋史記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

 壅河所致耳獻帝東遷日夕潛渡案日近刻訛作自墜坑爭

 舟舟指可掬亦是處矣

又東過大陽縣南

 交澗水出呉山東南流入河河水又東路澗水亦出

 呉山東逕大陽城西西南流案此下近刻衍注水二字入于河河

 水又東逕大陽縣故城南案此十一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竹書紀

 年曰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㑹虞師伐虢滅下陽虢

 公醜奔衛獻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地理志曰北

 虢也有天子廟王莽更名勤田應劭地理風俗記曰

 城在大河之陽也案在近刻訛作南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

 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北出虞山東南逕傅巖歴傅説

 隠室前俗名之為聖人窟孔安國𫝊傅説隠于虞虢

 之間即此處也傅巖東北十餘里即巔軨坂也春秋

 左𫝊所謂入自巔軨者也有東西絶澗左右幽空窮

 深地壑中則築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謂之為軨橋也

 傅説傭隠止息于此高宗求夢得之是矣橋之東北

 有虞原原上道東案近刻脱一原字有虞城堯妻舜以嬪于

 虞者也周武王以封太伯後虞仲于此案後近刻訛作弟

 為虞公晉太康地記案近刻脱晉字康訛作原所謂北虞也城東

 有山世謂之五家冢冢上有虞公廟春秋穀梁𫝊曰

 晉獻公將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產之乗垂棘之

 璧假道于虞公曰此晉國之寶也曰是取中府置外

 府也公從之及取虢滅虞乃牽馬操璧璧則猶故馬

 齒長矣即宫之竒所謂案所下近刻衍以字虞虢其猶輔車相

 依脣亡則齒寒虢亡虞亦亡矣其城北對長坂二十

 許里謂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戰國

 䇿曰昔騏驥駕鹽車上于虞坂遷延負轅而不能進

 此蓋其困處也橋之東北山溪中案之近刻訛作水有小水

 西南注沙澗案注近刻訛作流亂流逕大陽城東河北郡治

 也沙澗水南流注于河案近刻脱沙字流下衍逕字河水又東左

 合積石土柱二溪案近刻東下衍右字合亦訛作右竝北發大陽之

 山南流入于河是山也亦通謂之為薄山矣故穆天

 子𫝊曰天子自盬己丑南登于薄山窴軨之隥案近刻脱

 乃㝛于虞是也

又東過砥柱間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

 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

 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疎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

 矣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捜神記稱齊景公渡

 于江沈之河黿銜左驂没之衆皆惕古冶子于是拔

 劒從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黿也

 左手持黿頭右手挾左驂燕躍鵠踴而出仰天大呼

 水為逆流三百步觀者皆以為河伯也亦或作江沅

 字者也若因地而為名則宜在蜀及長沙按春秋此

 二土竝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無因而騁其勇矣

 劉向叙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于河黿銜左

 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

 不言江沅矣又考史遷記云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

 公十八年復見晉昭公旌軒所指路直斯津從黿砥

 柱事或在兹又云觀者以為河伯賢于江沅之證河

 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河之右側崤水注之案側近刻

 訛作則又此八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河南盤崤山西北流水上

 有梁俗謂之鴨橋也歴澗東北流與石崤水合水出

 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臯之墓也北陵文王所

 避風雨矣言山徑委深峯阜交䕃故可以避風雨也

 秦將襲鄭蹇叔致諌而公辭焉蹇叔哭子曰吾見其

 出不見其入晉人禦師必于崤矣余收爾骨焉孟明

 果覆秦師于此崤水又北左合西水案左下近刻衍右字亂流

 注于河河水又東千崤之水注焉案此十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水南導于千崤之山其水北流纒絡二道漢建安中

 曹公西討巴漢惡南路之險故更開北道自後行旅

 率多從之今山側附路有石銘云晉太康三年𢎞農

 太守梁柳修復舊道太崤以東西崤以西明非一崤

 也西有二石又南五十步案近刻作五六十步臨溪有恬漠先

 生翼神碑蓋隠斯山也其水北流注于河河水翼岸

 夾山巍峯峻舉案峻近刻訛作岐羣山疊秀重嶺干霄鄭𤣥

 按地説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

 蓋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余按鄭𤣥所説

 非是西河當無山以擬之案擬近刻訛作礙自砥柱以下五

 户已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傑出案中近刻訛作水

 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闢尚

 梗湍流激石雲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

 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漢鴻嘉四年楊焉言

 從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鐫廣之上乃令焉鐫之裁没

 水中不能復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

 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監運諫議大夫寇慈案近刻訛

 帥工五千人案近刻脱工字嵗常修治以平河阻案近刻脱以字

 晉泰始三年正月案近刻訛作秦始皇三年五月武帝遣監運大中

 大夫趙國都匠中郎將河東樂世帥衆五千餘人修

 治河灘事見五户祠銘雖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濤波

 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鮮不踟蹰難濟故有衆峽諸灘

 之言五户灘名也有神祠通謂之五户將軍亦不知

 所以也

又東過平隂縣北清水從西北來注之

 清水出清亷山之西嶺世亦謂之清營山其水東南

 流出峽峽左有城蓋古闗防也清水歴其南東流逕

 臯落城北服䖍曰赤翟之都也世謂之倚亳城蓋讀

 聲近轉案近刻訛作傳因失實也春秋左𫝊所謂晉侯使太

 子申生伐東山臯落氏者也與倚亳川水合水出北

 山礦谷東南流注于清清水又東逕清廉城南又東

 南流右㑹南溪水案近刻右訛作又水訛作溪水出南山而東注

 清水清水又東合乾棗澗水案近刻脱乾字水出石人嶺下

 案石近刻訛作左南流俗謂之扶蘇水又南歴奸苗北馬頭

 山亦曰白水原西南逕垣縣故城北史記魏武侯二

 年城安邑至垣即是縣也其水西南流注清水案流注二

 字近刻訛在初㑹清流句下水色白濁案近刻脱水字初㑹清流乃有𤣥

 素之異也清水又東南逕陽壺城東即垣縣之壺丘

 亭案丘亭上原本及近刻竝重城東即垣縣之壺七字晉遷宋五大夫所居也

 清水又東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與教水合案此八字原本

 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垣縣北教山南逕輔山山高三十許

 里上有泉源案近刻脱源字不測其深山頂周圓五六里少

 草木山海經曰孟門東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潛于

 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其水南流歴鼓鍾

 上峽懸洪五丈飛流注壑夾岸深高壁立直上輕崖

 秀舉案輕近刻訛作經百有餘丈峰次青松巖懸赬石于中

 歴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綺分望若圖繡矣水廣十許

 步南流歴鼓鍾川分為二澗一澗西北出百六十許

 里山岫迴岨纔通馬步今聞喜縣東北谷口猶有乾

 河里故溝存焉今無復有水一水歴冶官西世人謂

 之鼓鍾城城之左右猶有遺銅及銅錢也城西阜下

 有大泉西流注澗與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峽山

 海經曰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即是山也其

 水重源又發案又近刻訛作雙南至西馬頭山東截坡下又

 伏流南十餘里復出又謂之伏流水南入于河山海

 經曰教山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案而近刻訛作又是水

 冬乾夏流寔惟乾河也今世人猶謂之為乾澗矣河

 水又與畛水合案此七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新安縣青要

 山今謂之疆山案疆近刻作彊下同又此句之下衍山海經曰河長澗七字其水

 北流入于河山海經曰青要之山畛水出焉即是水

 也河水又東正囘之水入焉水出騩山疆山東阜也

 東流俗謂之疆川水與石瓜疇川合案近刻訛作與石等瓜川合

 水出西北石澗中案近刻脱水字東南流注于疆川水疆川

 水又東逕疆冶鐵官東東北流注于河河水又東合

 庸庸之水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河東垣縣宜蘇山

 案東近刻訛作南俗謂之長泉水山海經曰水多黃貝伊洛

 門也其水北流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河一水又東北

 流注于河河水又東逕平隂縣北案此九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

 地理風俗記曰河南平隂縣故晉隂地隂戎之所居

 又曰在平城之南故曰平隂也三老董公説高祖處

 陸機所謂皤皤董叟謨我平隂者也魏文帝改曰河

 隂矣河水又㑹濝水案此六字原本及近刻竝訛作經水出垣縣王

 屋山西濝溪案山西近刻訛作西山夾山東南流逕故城東即

 濝闗也漢光武建武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濝闗天

 井闗擊赤眉别挍皆降之獻帝自陜北渡安邑東出

 濝闗即是闗也濝水西屈逕闗城南歴軹闗南逕苗

 亭西亭故周之苗邑也又東流注于河經書清水非

 也是乃濝水耳案清水入河處在平隂縣西濝水則在縣東經于大河東過平隂縣北之

 下乃言清水注河故道元辯其非

又東至鄧案此四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上句清水從西北來注之上考濝水入河之後河乃至鄧

而平縣又在其東今濟源縣西有濝水有苗亭孟縣西南冇鄧城道元叙河水又東逕平縣故城北即云河水

于斯冇盟津之目盟津值今孟縣南上注不言經文之誤然則二語上下倒亂在道元後矣今訂正

 洛陽西北四十二里故鄧鄉矣案此十二字原本及近刻竝訛在後條注

 内南臨孟冿河之下今訂正









水經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