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齋先生文集 (田愚)/後編卷三

後編卷二 艮齋先生文集
後編卷之三
作者:田愚
1927年
後編卷四

答田相武癸丑

编辑

頫喩譜序。敬悉崇指。但此事係是數百年來。幾多先輩所未定之疑案也。而愚以後生陋見。何敢質其是非。而立爲百世不刊之正論乎。萬一有差。將獲罪於天地神明。是豈非二十分愼重。不敢率爾之事耶。昔年所撰大譜序。已覺其失。而至於還收。矧敢再乎。竊聞達宗不議於愚。而自印鄙文。此決非子孫爲先之體。宗族相與之義也。不謂吾宗中。乃有此駭異之事也。由其如是。故不敢聞命。而自謂得疑事毋質之禮也。抑又有一言可復者。使愚也的知達牒之誤。則諸公之聽否勿論。愚將一番諫止。不但已也。顧其誤旣不明核。而其正亦不確信。此所以默無一言。而亦不肯作序以贊其成。區區所存。庶可諒矣。○此事義理。未能曉然。故心不敢自斷。此是心主於理。而爲吾儒之宗旨。若此心自認爲理。而任意行之。此爲實行主氣。此氣非麁糙底氣質。乃以湛明靈覺之心而言。而假名主理之學也。世閒何事不如此。此朱子所以言必有是理然後有是心。有是心而後有是事。有是事然後有是言。四者如形影之相須。而未始須臾離也。

答田相武乙卯

编辑

愚直一海上多口不齒之人。名流庸輩。無不訕罵。宗氏乃嶺湖間老成士。士友推之。異類敬憚之。竊覸雅存。每有相師之意。愚旣不敢承。又不知高見何爲如此。頃遇舜衡。又道崇命而勸其勿辭。今又專書。誦其懷東平十返之贄。慕公明三年之學。而勤勤懇懇。惟以一出門下。爲平生之願。區區于是益見高明不憚屈己下人之盛心。又知愛擧世之所惡。敬衆人之所慢。此古人之行。而非今世之易覯者。愚不敢終逆尊意。則謹以前人所謂師友之間者待之。而慙靦之私。有不可言者矣。仍有所仰聞者。愚嘗讀心經易坤六二章。至附註第一條。是程伯子之言也。首言不必遠求。只明人理敬而已。戒躐等務博而示守約矣。程子曰。學者。有所得不必在談經論道間。當於行事動容周旋中禮得之。○按今之士。專務懸空談理。高占地步。其於應酬是非。容貌敬慢之際。全不留意。遂爲口耳之習。甚可歎。旣而並擧敬義。而謂至于聖人。亦止如是。言由賢入聖。只有一塗。次及天人無二。而敎以養氣。終以思無邪毋不敬結之。蓋思無邪則誠。誠則聖矣。毋不敬則可以對上帝矣。上帝朱子謂之理爲主。栗翁謂之無一毫私僞。則其無一毫過錯明矣。近儒乃有指氣數之舛。爲上帝之失者。不知何據也。人之心能毋不敬。則亦是理爲主而無私僞。故可以與帝相對而無愧矣。百回莊誦。有以知其味之雋永。歎其言之周徧。學者用之。可以賢而聖而天矣。愚雖未能。旣見其切於日用之功。故奉以爲獻。幸反己而自體。因以通讀一部心經。如退陶先生信之如神明。尊之如父母。而終身佩服焉。區區不勝懇禱之至。示及入悔篇。意想誠切。而其中朝聞夕死之云。尤有餘味。論語本章集註。須要仔細理會。豈可徒然一發於吟咏而遂已也。

程子以史記不食周粟。爲不食其祿。則餓死只是竆餓而終身之謂也。近日編史者之謂無餓死。蓋緣程語及史註而然也。然或有指諫伐餓死爲逆天者。眞是孫覿順天之流。其無恥無義。何足責乎。明儒王直所著伯夷十辨。使馬遷復起。恐無可開喙也。滔滔一氣氣字。若指心氣質無辨之說。猶或可也。然謂之亡國。則未知湖論諸賢孰爲當路者。無乃爲抑勒語耶。若指栗,尤,農,老心屬氣分者而云爾。則尤爲笑話。蓋自家認得氣之知覺神靈以爲理。而有此詩。豈非自呼其名者耶。近聞湖士以人物性同。爲亡國之罪。何其罪洛論者之多也。淸之考證家如楊愼紀匀輩。謂北宋亡於程子。南宋亡於朱子。又謂程朱亡天下。今此嶺湖云云。無或近之歟。

答田相武

编辑

心師。竊意張子之意。以心之原於性命者言。若只憑靈覺爲師。是禪佛之見。決然不可也。此尤翁所以又發師心易差之說。以盡其義矣。至於性師。孟子直從性善處說。故朱子以隨處發見。無不可師者明之。夫性旣可師。則師性者非心而誰。愚故創立心弟二字。以告夫天下之爲心者。使於知思應酬之際。一一視性。爲模範而師法之。庶幾上可以守聖門本天之傳。下可以訂近儒心理之誤也。盛喩歎或有驅一世之後進者。愚謂此只驅得不明者而去。若遇明者。便成琉璃甁子學。何必與之辨詰。二字。來書中語。以犯交口競辨之戒。而博流俗訕笑之資乎。

俯詢明剛兩字下手處。如精一博約。格誠擇執之敎皆是。而程子曰。聰明睿知。皆由敬出。伊川。又曰。敬則無己可克。明道此又敬爲此兩字之本。最宜留神無忽。愚嘗謂敬宜如何用功。曰。心本性而無自用。彼硬將心爲理。而不肯以性爲主者。恐似不曾向己分上。用敬字功夫。心苟不敬。將何所顧憚而不爲惡乎。所謂惡。豈必待別出一心以行乖悖。然後謂之惡乎。只此自心自認爲性爲尊。而不肯俯首受敎於純粹至善之性。已失欽承之體而犯了昏狂之罪矣。君子於此。詎可不長慮卻顧而惕然悟,幡然改乎哉。欽承昏狂。出尊德性齋銘。

答田相武丁巳

编辑

前承動靜二患。愚亦正苦此爾。向呈心經易坤之說。固是當劑。旣而讀中庸首章。思得一愼字。亦自可濟。蓋常存戒懼之中。加以愼獨之功。自無透漏處。近因論明道生性之義。得愼生二字。生者。氣也。靈覺氣形。皆生也。靜之思慮紛擾。動之氣火憤激。來書語。皆是這生字爲崇。若能以一愼字持之。彼二者。將漸次入塗轍矣。日夕閒專以此用功。如何。此似與前稟不同。然五峯居敬所以精義之說。晦翁稱其精切簡當。况愼獨又與義方爲一類。則彼此無不同矣。

與田相武辛酉

编辑

孔子曰。天下有道。某不與易。此聖人濟世之仁也。事之正也。朱子曰。衰亂已極。雖有聖人。亦拱手而不能有爲。此聖人制物之義也。事之中也。世人以愚之不與共事爲非。吾不知聖人居今之世。果不分華夷。而欲救世之焚溺也耶。高明如遇智者。試擧而質之也。

答田相武壬戌

编辑

修譜之事。如海受水。淸濁皆歸。以其所從來者。皆水也。苟是祖之孫。雖有美惡。而譜不得不載。亦理勢然也。

海之受水。是無情識無辨正之物。至於人之修譜。安得無好惡之情,是非之識。亦安得無順逆之辨,黜陟之正乎。二者。恐不得無辨也。

春秋之義。寓褒貶於一字。則譜規之從是例何如。

一字褒貶之說。朱子深以爲非。如云今要去一字上。理會褒貶。如何知得聖人肚裏事。又云春秋只是直載當時事。要見治亂興衰是非。於一字上定褒貶。是也。今於譜規。不知當如何從之。○徐家祺作春秋宗朱辨義序云。紫陽先生自易詩外。如春秋亦第言其槩。而疑前此一字褒貶之說。不可以比例。後之學者。仍執一字之褒貶。附會牽引。不顧其安。使聖人故爲隱深曲異之文。於彼於此。幾不可測云云。

假使先生。獨修派譜。則門內之毁形者。如何措處。

門子姪之毁形異服。甘心從夷者。是彼自絶於祖宗。如何渾載於譜牒而示後孫乎。昔包孝肅公家訓云。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沒之後。不得葬於大榮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方正學集宗儀。有謹行章云。斁天倫者。天之所誅。人之所棄。生不齒。死不服葬不送。主不入祠。譜不書其名。今以尊明斥元而杖斃之壄隱。爲國禦倭而戰死之判官。爲先祖而髡首爲夷者之罪。視諸包方兩賢所論。其輕重何如。而可以列于譜乎。

世級日降。子弟之慮後修譜。何必力折。傍人之勸同事。何必歸之無父與棄師。此皆管見所不能出也。

爲先祖而不欲載後孫之得罪者。正爲異日子孫慮也。傍人不知而勸則已。若知厥父誓不爲辱先之行。而猶且勸之。則子而無父。弟而無師之責。安得免乎。

答趙性欽丁巳

编辑

愼生功夫最妙。生。氣也。心靈氣質形骸。皆氣也。自愼思愼獨愼言愼動。以至愼於未發。皆是此兩字功夫。而其能此者。惟心欽承性命之理。旣自撿束。勉齋曰。敬是束得虛靈知覺住。又曰。虛靈知覺。吾無以撿之。則爲氣所昏。爲欲所亂矣。因而撿束其氣。朱子栗谷。皆有此敎。不可忽也。羈束其四體。使皆不敢踰越乎規矩繩墨之外。此是盡性至命之學也。此愚近年所得之說。而未之有進。敢以奉聞。不審盛解以爲如何。

答趙性欽己未

编辑

學。安敢不學之學。安。願安承敎之安。言。各言爾志之言。三句造語甚妙。可堪咀嚼。大抵吾人合下欠卻誓死求道之志。志是心之之道。是性之德。涪翁云以心求道。愚亦云將心學道。故未嘗不承聖人之敎。而莫能安意而學焉。遂被幺麽胡孫所亂。幾作沒主宰無骨力底人。而輥到七八十歲。豈不可愧可恨。晦翁言。一息尙存。此志不容少懈。何其言之有味。每讀之。未嘗不感歎爾。

答趙性欽庚申

编辑

艮論甚合鄙意。蓋艮是心之妙用而時止時行者也。背是理之本體而無聲無臭者也。故學。要治心以求合乎理而已。此句。是聖門正傳。近世乃有心卽理之說。是認能爲所。又有理有爲之說。是指所爲能。兩皆差誤。此處不明。卽流於別派矣。

士之居於今世者。時當止乎。時當行乎。竊意天地閉賢人隱。聖人點醒吾儒行止之義。時人不達。罵其無爲。任之已矣。

答李起薰庚申

编辑

近見學者。多以言語觀聖人。亦喜以言語節自己。而莫能反己實體。以求盡夫元來所稟天理之無些不足者。故下者以文章辯論爲工。上者口講指畫。全要拈得一介心字。定爲至尊物事。雖至善之性。亦在其下。其於聖人語默動靜。正見隨在是此實理。吾儒理會踐履。都要觸處盡是正道。彼二家全然不識。故究竟落在形而下之科。此可戒而不可學也。

答韓道性壬戌

编辑

性同氣異只此四字。晦翁以爲包含無限道理。若於此見得。則於聖賢之言。都無窒礙矣。此處氣字。當主氣質。而兼形字看。朱子論入物處。每兼言形氣。巍近二說亦然。來喩本然五性。聖凡人物皆同。但因氣稟而所發有全不全之異。此說正得洛閩遺意。以此立定綱領。則此餘諸說。可因而疏決矣。

答李圭哲戊午

编辑

虞廷授受。是道學之源。而人道者。心之名目也。中者。道之本體也。精一者。此心學道之功夫也。精一之義。中庸章句序。已揭其奧矣。語類又有一段云。志氣淸明。思慮精一。炯然不昧。而常有以察於幾微之間則精矣。立心之剛。用力之勇。毅然自守。而常有以謹於毫釐之失則一矣。此視序文。尤加詳密。而學者。可以體驗於身心之間矣。後有明儒呂抱獨云。只有一毫粗疏心。便認理不眞。所以說惟精。不然則衆論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則利害臨之而必變。愚謂是雖差異於朱子。然於吾儒鍛鍊此心以欽承帝衷之道。亦極有補矣。

與李源在乙卯

编辑

人身上有形氣心性四者。而性卽天所賦之理。不以堯舜而全且善。不以桀跖而偏且惡。只敬以奉之而已。形體愆和。則尋醫求藥以療之。氣質發用有失。未發用前。無濁駁蔽心性之失。此一義。宜子細理會。而物累世習。與之夾揷。生出無限敗闕。則爲心者。宜加猛省痛克之功。是亦可以有濟矣。客氣宜並與物慾俗習而克除之。惟心有邪妄奸慝。則此天下大患。而又無能治得心者。將若之何。思之便可痛哭惟此心。自慚怍自省克。則上可以事性天。愚嘗有一心事天語。此可以續前緖而闢異學矣。下可以御形氣矣。日自求己之疾苦。假如有十種。每日去其一。則十日當盡去。有百種病痛。亦用百日工夫。誓克除之。苟能此道矣。焉有不入聖者乎。

答鄭斗鉉丁巳

编辑

卿欲師我。能悉僕平生而然歟。抑憑外面虛聲而然歟。僕賦性輕駁。每檢點疵累。總是氣疾。夫君師父兄。不善事也。是氣疾。爲禮不敬。有喪不勉。聞義不服。見過吝改也。是氣疾。遇事不思。爲善不力。幽獨不愼。樞機不審。辭受無節。性命不能尊畏。心不自操。德不自明。諸如此之類。不勝枚擧。而都被氣字壞了。行年八十。無一善狀可以對人言者。如是者。爲人弟子且不可。况可以爲人師乎。况今三官俱廢。百務皆曠。七分是鬼。縱使有學有德。不能與人講授。爲人模範矣乎。無以則有一焉。宜以要訣小學爲基礎。語,孟,庸,學成宮室。其他聖賢書。皆以爲目下酬應之助。則庶幾能事畢矣。

答趙大鏞戊午

编辑

程子曰。顔子視聽言動。不敢非禮。所以事天也。朱子曰。佛家只認那視聽擧履便是道。更不問道理如何。此是聖學主性。異端主心之一大公案。有志之士。所宜精察而明辨之。凡古今異端之士。無不以視聽言動。爲道爲性爲理。而信心任意。無復顧忌。千古以來。如印一板。吾儒必須用戒愼恐懼之功。雖至聖人地位。亦無不憂勤惕厲。以保存天理也。

答金秉燮甲寅

编辑

聖人之學。學夫性也。能學者心也。所學者性也。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夫渾然至善之性太極全體。一也。汩於私欲而失之者心也。無私欲之蔽而盡之者。亦心也。此聖人所以每言制心操心。每言畏天命尊德性也。若爲心者。自謂我是性。我外無性。性外無我則非心之學性。乃心自學也。然則程子何必譏釋氏之本心。朱子何必稱惟聖之性者。卿須反己自省。如何是性。如何是心。必使心用敬致知。以學仁義也。

答金秉浣壬戌

编辑

愚昔二十一歲。讀大學。先師全齋先生見敎曰。格致固是初程。誠意實是第一緊關。其意蓋曰。雖知未至之前。而好善惡惡之意。則且隨所見分數。而到底實之也。如溫公元城。知處尙欠幾分。其用心則不可謂不誠矣。昔墨翟以詐僞詆孔子。沈繼祖,余嚞等。目朱子爲僞學。近日又有指梅山先生爲僞學者。此於聖賢。實無所損矣。然我輩須是十分靠得眞實地頭。雖毫髮虛僞。亦要細細洗滌得盡。方可謂之誠字學矣。

答李治鎬丁巳

编辑

所示備經蹇難。此是今世常事。只有守正一義而已。斯義也涪翁於易之蹇卦發之。正好受用。苟菴申先生言。孟子之不動心。只是敬。愚亦謂聖人之死生在前而元不動心。只是誠。伊川遇風波。心存誠敬。拜宜參會。今吾輩遇小小事變。亦不能不動心。固是識不到。亦緣誠敬欠分數。要更於此三者。加之意焉。

答李治鎬

编辑

道理在吾身心。誠然誠然。讀書以竆理。反身以體道。使書理涵入身心。身心依傍書理。久久不息。必有人卽道道卽人之驗矣。此事言之雖易。而行之甚難。宜大家著力。無使師友講論或歸於空言也。

以情屬理。以神屬氣云云。蓋情雖載理。而其惻隱喜怒。實心之發用也。神雖妙理。而其靈明光彩。卽氣之精英也。若以惻隱之情。明性之善。則指其所載以爲理。以不測之神。爲道之用。則幷其所配以爲理。此又自爲一說也。

答黃中極壬子

编辑

愚舊所得古道書。不減百數。常患不得其實。所以未敢直應之。今愚與高明。幸而得黃汝强爲介。黃卿直諒士。決不欺人。高明旣以實心問道。愚亦可以實心報禮。愚也少有所受於全翁者。曰艮其背。不獲其身。不見其人。旣而再承敦艮之敎。今至七十餘歲。宜若可以有成。顧以材不美。究之亦淺。尙不識個背字。甚自忸焉。雖然。不敢以癃疾自畫。猶且求之不已。高明年迫六旬。料亦衰矣。視愚尙少幾日。當自策勵志氣。竆經講義。以求這箇字而止之。不問利害禍福。並不恤稱譏與奪。駸駸至於其道光明而還以輔我。庶幾生師俱立。世道有賴。而爲不負黃卿矣。

答金敎潤

编辑

鞏豊言。飢信粗。旅信奴。病信藥。老信書。苟翁以爲若藥或誤病。老而不能信書。亦將如之何哉。愚謂書亦有誤人者。今須將石潭要訣所擧諸書。信之如神明。無一字一句誤得人。其勸之者力行。戒之者勿犯。以是而終身焉。

莊子稱至人無己。子綦喪我。而吾儒亦有聖人無我。不獲其身之說。此如何辨。今我輩又當立己克己。都要細會。近見士流。多要己尊己勝。而竟至於失己。可歎也已。

答金潛

编辑

伯程子曰。以氣明道。氣亦形而下者。據此則亦以氣行道。如人能弘道。君子道四。某未能一。皆是也。這箇氣字。非麤糙渣滓之氣。乃至神至靈之心。蓋非至神至靈之心。莫能明道而行道也。但心之爲物。與理無閒。而疑於形而上者。故程子特區別以示人。其慮後世也遠矣。若乃氣質精神之屬。何待說亦形而下者耶。今學者工夫。專要自心自省。自去昏亂之病而後。明道行道。可得而言矣。

答鄭雲敎乙卯

编辑

崇喩謂君心民性之說熾而倒竪本末。不可爲也。仆表毁坊之行作而徒事事功。不可從也。此數句說得的當。夫心吾知其能爲善。而亦能爲惡。性吾知其本至尊。而自爲心宰。爲心者。能俛首受學於性師。孟子歸求有餘師。師正指性善之理。程子師者。理也。義也。論語學道學禮學仁義。皆心學性之說也。則不失正路。而德行自成矣。至於事功。則又當以道義爲主。亦奉性爲師之學也而遇可爲之地。則敬以爲之。臨事而懼。非獨行軍爲然。凡事皆當畏愼。不可放膽自用。不然。雖使掀天揭地事功在前可做。若于禮義有些未安。一不宜妄動。是則所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大人不爲者也。若是者事功。自道學中出。只見道學。不見事功。從古聖賢。維持世敎之豐功偉烈。初不係於隱顯出處之分。士之識此義者殊少。可勝歎哉。夫內而心性位置。外而事功成就。無不得宜。是爲儒者全體之學。聖人本天之敎也。今當以尊所聞行所知。爲相與勉勵之術。可矣。昔年枉顧之日。亡友金仁父與之偕。今者書贄之禮。仁父不可見。噫。其可悲也已。此友庶幾事親之仁。而差欠察理之智。其最後一著。未免爲過於孝。而遺恨於百載之下。此程,朱,栗,尤諸老先生所以以識見爲先者也。夫人識到。則氣到行到。而可以成全德君子矣。切願高明於此。加之意焉。

識見爲先之說。更宜精察。若如近世以來。不務實德。專談理氣。相與角勝。而終陷於無禮不遜刻薄害仁之罪者。雖說得儘相似。畢竟歸於無識之科矣。其就身心彝倫上。隨時隨處。究見得至當不可易之道理。以成就了無過不及之事行者。乃可謂之眞識見也。今遇吳而見。盡談高明心事。而使愚洞悉於胷中。亦一仁事。而總以論之。其慈祥和厚之性。精義明理之學。及吾門者。殆鮮其儔。我死後。庶不失先師之傳。賢輩宜與之麗澤相資。連峯對起。以張吾軍也。

與鄭雲敎

编辑

論語是天壤間獨一無二之書。開首第一字。要識得透徹。後覺者效先覺之所爲。能覺是氣之虛靈處。所覺乃性之全善者。所爲爲字。兼知仁勇言。所爲所字。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道也。聖門論學。固多端。其歸在於小心以復其性而已。思傳鄒書。皆以開道學門庭。而首以性命仁義爲的。朱子于小學大學。亦皆以四性明復做箇頭腦。足以見堯舜以來相傳正法。端在於學性。而其諸舍理而主靈。貶性而尊心者。不得不歸於傍蹊矣。夫性善之理。無大不包。無微不入。則此心學性之功。亦當無一事之或遺。無一息之或閒。千古聖賢。所以日乾夕惕。而無須臾之懈毫釐之差也。今我輩時習體道之功。惡可不戰兢策勵。以終其身哉。今夜無寢。念到高明。欲以對訂而不可得。則未免以書替發。而不覺至於多言。如招仁父而同看。當得無竆歡喜。只恨九原不可作。把筆愴涕也。

答徐相珉丙辰

编辑

聖學。以去人欲爲要。人欲去則天理存。其始以篤志劬經爲務。而今太賢已六旬矣。羣經未易輪誦。先將語孟二書。潛心硏究。是爲入書之法。從而殫誠踐履。是又出書之術。如此則要而不煩。簡而易明。以躳行爲重。不以文具自誤也。昔賢言。學聖人者。但自用意。語,孟之篇。心旣有所主。則散看諸書。方圓輕重。皆爲規矩權衡所正。語孟諸經所載。皆吾人性命之理。而學者將心去硏究體行。以爲無爲之主宰。是爲性師心弟之說也。

答趙東奎丁巳

编辑

一眴息一毛髮。皆受生於天地父母。而眴息毛髮。咸有禮義。所謂禮義。與生俱生。不問氣稟如何。而禮義之體。大全無缺。純善無疵。自玆以往。一念慮一喜怒。一喫著一解行。亦莫不有禮義。而不可須臾離也。然而此心不自戒愼恐懼。以至於虧損其所謂禮義者。則豈所以爲事天事親之仁孝矣乎。夫子而悖親。人而褻天。其爲罪孰有大於此者乎。須先擇善而固執之。而二者又皆當用敬字以貫之。

答李敦炯庚申

编辑

古學切實而效驗亦然。今學反是。而茫然無所得也。蓋顔子始亦仰鑽瞻忽。未遽有得。必從博文約禮之敎。日夜不休。然後前之恍惚者。到此始端的有見。曾子初亦無入頭處。只就道之用處。隨事察行。漸次捱到。方悟得一貫之指。非獨二子爲然。雖孔子先好古敏求。不食不寢。喫盡辛苦。然後始得通體都是道理。今人日用禮儀。全然疎闊。先就上面無形影無稽考處。妄想胡說。故切近工夫。遂成厭苦。都沒滋味。此儒門之至戒也。愚之喜擧小學論語。緣此書無一句說玄說妙。只敎人就低平處下手。循循有序。積以歲月。自然心與理一。不知不覺。此身已入聖賢之域矣。老夫不欺誑。子宜舍命信取。

答徐相洪丙辰

编辑

道在邇而非遠。在易而不難。思之可得。勉之可中。今人往往忽其邇易。而犯聖人懸空竆理之戒。故非惟言愈多而道愈不明。或反辨愈詳而爭愈不息。然則其於勉之之功。尤何可問乎。夫學原於思而成於勉矣。然必思之愼而後。義可得而精矣。勉之篤而後。仁可得而熟矣。人自頂至踵。無非道之所在。從朝抵暮。無非道之所行。只從邇與易處。求其是而蹈其是而已矣。

在邇在易而無爲者。道之所以爲形而上者也。能思能勉而有功者。心之所以爲形而下者也。道爲性之德而純善無惡。故無修治之功。心爲性之器而時或放逸。故有存省之戒。

答徐柄甲丙辰

编辑

方遜志正統論。夷狄,賊后,簒逆三者。雖統一天下。不得以正統許之。此義至嚴。不可違也。彼雖用華制。而秉史筆者。但當書之。以微見其嘉之之意而已。不可遽將先王之正統以與之。此正所以存天下之大防。以垂萬世之至戒也。

愼獨之難於得力。誠如所喩。但常用敬。令此心炯炯不昧。而卓然自主。期以隨事精察而力行之。此八字。見論語一唯章註。如是漸習漸精。而持守漸力。則浮念亦漸減少。其邪思之萌。亦漸易覺而易於刷除矣。晦翁所謂不向用時勤猛省。卻於何處味眞腴者。眞不我欺也。隨事之事。用時之用。皆已包得獨字。在其中矣。

操心也危。常如臨百尺之崖。過獨木之橋。則私意人慾。安從生乎。欲得力於愼獨。請從持敬始。

答徐柄甲

编辑

志山乙巳討逆疏。聞而未見。爲恨。今得卿寫寄來。盥手莊誦。有以見忠毅之氣。上薄蒼穹。而其爲國辦一死之志。足令鬼神懾伏。不覺斂衽敬歎之至。其小貼子薦人一款。亦是不可已之事。而當時雖得施用。畢竟歸於曾傳所謂無如之何矣。然其亡也。君上死社稷。諸臣死君父。猶足以有辭於後世而不至如今日之汙穢矣。惜乎其未也。但其以賤臣充其一焉。是則志令之失。而鄙生之愧也。顧此癃病垂盡之日。不能不念此令不棄之意。而不敢不謹愼於言爲之際。則區區之受賜。不爲不厚云爾。

答徐柄甲丁巳

编辑

鳳西金公學問淵源及踐履規模言論風旨。聞之甚可敬歎。如非高明。何從得此。此可自幸。心純善三字。出自何賢。試問於志令翁子而示之。如得全文。尤幸尤幸。宋子年譜。告孝廟有心純善語。然是宜活看。不可與性善同科也。蓋心只可言本善。若謂純善。則與朱子有未合也。

韋觀可謂世湖而言論公正無偏。至於同異之說。置之不辨。意象甚好。其尊塘老一款。吾輩亦豈不然耶。但尊敬辨明。有不可不兩行者耳。

邪說盛行。陵侮聖賢。靡所不至。至於士流。尤被凶虐。而年來後進上學者甚衆。諸人雖未必皆英才。其中往往有可望者。豈天意有不忘者歟。只愧倡率之無術耳。

卿亦有學徒十數輩相從。甚善甚善。大抵指引以躳行爲重。而躳行以當然爲主可也。當然之極。是人性之善。天命之正。而吾心之準的也。此則日使之講明而不可舍。至於心性理氣所從出之源頭。人物同異所由分之名目。且俟十數年後。徐徐究之。未晩也。

與徐柄甲

编辑

魏莊渠私淑於胡敬齋。其與李獻吉論學。極言天根之學。須培養深沈。切忌漏洩。其平日。又每言人心須立箇主宰。萬事可治矣。又曰。天之主宰曰帝。人之主宰曰心。又曰。虛靈主宰謂之心。其論性則曰性上添不得一物。只是他純粹至善底。又曰。性惟本善。故除卻氣質不善。便純是善。如此說處極多。未暇盡擧。又曰。荀,揚,韓論性淆亂。伊川一言以斷之曰。性卽理也。彼皆不攻而自破矣。此外又有論性論學諸說。而都無一半句性惡心惡之云者。而向來志山之疑莊渠謂心惡。韋觀之目以荀揚學者。竊恐未及細考而云爾也。但莊渠嘗言。靜時性被氣稟夾雜。先藏了不善之根。故動時。情被物慾汙染。不善之萌芽始發。區區於此言。深所未曉。而南塘集淑慝種子之云。與之近似。故愚昔年猥擧。魏語以擬之。遂被湖中諸公罵之以譏斥塘翁。豈不冤乎。近求明儒學案。檢得如此而畧與呈似。高明只可自看。不須與人校辨。蓋恐別生他梗也。它梗非謂志,韋兩公有言。大抵傳者或衆而訛。則安知其必無年前李誣之起耶。吾輩于今日須謹之又謹。不使卞莊子從傍用術。實爲士流相愛之道也。

答徐柄甲戊午

编辑

睡翁告尤菴曰。栗谷後朱子。尤翁告門弟子曰。栗谷先生。眞朱子之嫡統也。見答兪公佐書。夫栗翁之處心行己論人議事。與凡心性理氣之說。皆萬世而不可易也。昔年某人。跋蘆猥。有指後賢之尊信栗翁。云㬥揚其過失於天下後世。其言之無嚴。至於如此。此人不歸於異蹊而何歸焉。嶺南一派。直斥栗翁爲氣學之源。而以某人爲知道。其流弊漸闊。莫可救止。柰何柰何。

朱子曰。太極是陰陽五行之理皆有。句。不是空底物事。若謂人物同具太極。而物則不盡具五常。則五常是五行之理。五行之理之外。更有五常之性歟。可疑。

與徐柄甲,金聖九

编辑

尤翁丁巳十月。答朴景初書云。所謂性惡者。是於發時隨氣或剛或柔。而發之不中。非於未發之前。與善性相對而立也。又云。來諭謂未發者雜糅。則所發者不和矣。此說大誤。又謂性發不中。則謂之惡。以已發而言者也。是爲先生七十一歲往復。而與湖中先輩未發前氣質性有善惡及氣質性不可言於發後之說。不同。未審盛見於此。以爲如何。

答徐柄甲

编辑

聖人不令人懸空竆理。此朱子語也。愚小時不免此病。後來覺得無補於實際。又見並世諸公亦多如此。究竟只資口耳而反害心術。其害道極大。以故比年來。痛改故習。纔擧心性。便從涵養處立論。纔說氣質。卽向矯揉上著語。如此。非惟不淪於空無之失而已。其意味與享用。亦覺大異於前日規模矣。如遇不如此靠實下功。而徒欲騁辯取勝者。但自默默加省察。而未嘗與之上下其說矣。卿亦取用此法爲善耳。動箴性字本然氣質皆通。而鄙見心經釋疑。初說恐得正義。蓋聖賢多將習與氣對說。如太甲論語近思錄陳克菴諸處皆然。故愚常主氣質看。其以本然言者。龜峯梅山又如來示。此等處。兩存無妨。

答徐柄甲己未

编辑

愚嘗讀論語。見得吾人身上心字是有爲底。心上道體是無爲底。如言士志於道。又言心不踰矩。是也。此理曉然無可疑。而近世乃有指有爲之心爲理。而遂使朱栗理無爲之訓。不復著明於世。而世之人所見。眩瞀不明。紛撓無定。再不見得道理自在之體。因以天理爲有知覺能運用底物事。而不免與佛性陸理幾幾乎同歸一轍。大可憂也。後之墨守其說者。不信聖賢之訓。而不覺至於埋沒性理。夫號爲學道。而其病至此。不知其何所學也。今愚因力守朱栗。而被其誣衊。假使遂致滅死之𥚁。但當含笑入地。了無毫髮㤪悔也。

所示呂圭亨鄭萬朝金澤榮輩。攻斥尤翁。罔有紀極。此從前稔聞。而其文字則不見矣。然此輩此習。不敢發之於前日。而乃因天下大亂孔孟被衊之時。而稍稍露出凶腸。其不足爲光華。亦已甚矣。昔崔鶴菴取看仁弘文字。則尤翁責之曰。彼所謂衣冠之寇。正指牛溪,松江而言。其凶慘亦甚矣。何必舍聖賢之說。而硬讀其書也。今彼旣攻斥尤翁。則其凶何下於指牛松爲寇耶。今愚以微未小子。猥受詬罵於此輩。其爲榮寵。顧不大歟。來喩欲但當明吾道正吾學。以俟後世具眼者之取舍。此意甚善甚善。

未發前氣質性有善惡。南塘之意。亦非謂此是大本。此則令聖九。可更消詳。至於發後不可言氣質性云者。果與前賢之言不同。大抵此等。不須數數言之於儕友之間。且當涵養體察。久之。自有昭晰呈現之日矣。

承喩六十一歲方覺得平日所聞無非無極之妙。而不外乎日用之間。不待求之於冥漠之中。此是道理見識長進之驗。然須是隨事實體。而無霎時之違。方是足目俱到。心理相契。而庶幾於仁矣。但此只是說而已。未曾實體於身心之閒也。今愚垂及八旬。而每被客氣所撓。而無極之妙。遂至於埋沒不可見之境。甚可懼也。

答徐柄甲

编辑

理有善惡。朱栗二說。如盛解善矣。朱子亦有以實理說處。善看皆可通也。所論心理一派。得志恣行。安知其無士禍。此以金所以待柳者觀之。亦似然也。某令看金文。不知所見云何。愚之有小進。實賴其訾嗷之力矣。此意余於答李默信書。言之詳矣。毁辱潛跡。不關世事。此不察出處語默之義。而只憑胷臆以肆口氣者之事。如何將文墨抵當得。道理久則自明矣。且如茶公聞已懲削。甚可驚駭。大抵國未及復。而身先爲夷。恐聖賢不肯爲。吾於某令。心竊愛賞。而其不如茶遭。未可知。則日夜憂慮。不能小置也。順天李哥之說。鄙之初聞。任之而已。大抵世之欲中傷者。環立而俟隙。然曾讀論語。推類而得兩句云。人之將生也歟。命也。人之將死也歟。命也。彼諸人者。其於命何。我心便自貼然無事矣。

遏慾存理。聖賢定法。尊華攘夷。春秋大義。兩事。都要精識妙敬。

答徐柄甲

编辑

來喩謂孔,孟沒後。始有朱子。則有不學。學之。當以朱子爲宗。旣宗之。又必以集註章句爲主。文集語錄或問之有異處。當隨其所指而通之。不宜因彼而疑此。此是鐵板正案。不可移動也。又謂愚盡死力。從事於朱子者。誠區區志願之所在。今得高明道得出來。可謂知我者矣。若曰眞箇是超越卓異。非餘人所及。則何敢云爾。惟願高明之實踐其言也。

志令相見。有何說話。如以此擧自滿。士所當爲者不止此。此田承君告鄒志完語。吾輩于此令。當以第一等十分道理。相期也。

答徐柄甲庚申

编辑

孟子牛山章正文三箇氣字。不知曾如何看。以爲心氣。則與良心相疊。以爲血氣。則血氣不能存心。不得不以氣質當之。而其元初之淸明。據集註可見。然則心與氣質有辨。氣質本體淸明。皆如視諸掌紋矣。近聞一老成學人。聞余此說。大斥曰。氣質體淸。卽是心。心氣質無辨。是自爲湖論。而誤後學。試以是微叩於志令。看有何語。因筆示及。

尤翁作集義齋記云。陰陽生於太極。而陰陽運用乎太極。此篇之作。似在癸丑。先生年六十七歲也。此一義。大全屢見焉。心理一派。於運用太極之云。深疑之。愚見朱子每謂性太極。心陰陽。與此心運用此理。而尤翁之言。實出於此矣。諸家於此。並與朱子而不之信矣。淵齋續編近思錄。不收尤翁此說。豈亦被一邊之言所動而然歟。若謂心無運用則已。如曰有運用。則非運用此理。而何所運用。謂陰陽無運用則已。不然。舍太極之理。而何所運用乎。此爲易見之理。尙且多言。况其他乎。臣子稟命於君父。而君父之命。爲臣子之所運用。用命賞于祖。非尙書之文乎。

答徐柄甲

编辑

所示道心明德不可直指爲理。未發敬畏之心。亦原於性命之說。志令幸皆歸一。又於金柳心理云云。皆謂怪悖。至於栗,尤。學之全體。誠無閒然。而心性之見。不敢以爲是。是爲金說。而志令以爲妄率且主氣。此亦是矣。但柳於晩年。改定心說。始被金斥。至謂陷師射父。大起風波。爻象不好。及其沒前四十餘日。始許柳說。然則柳當爲華門第一功臣。而金又不次也。然則前者未定之說。不宜追咎矣。但柳於明德。終是以爲理。遂與栗翁定論背而馳矣。甚矣。見道之難也。

師喪加麻。葬訖除之。非惟志令以爲然。此閒柳永善檢考得來。極明詳。可喜耳。

答徐柄甲辛酉

编辑

延平答問心與氣合之氣。非以氣質言。果如盛喩也。心與氣質有辨。大學或問氣質有蔽之心一句。分明道破。其他諸語。善觀之。亦可以見矣。今且擧一二。以槩其餘。程子皆水也。至海無汙。氣質。何煩人力。心。下文澄治之功。心。張子有氣質之性。氣質。善反之。心。楊氏四者愚魯喭辟。性之偏。氣質使知自勵。心。謝氏從性偏難克處。氣質。克將去。心。呂氏昏明強弱之稟。人所異也。氣質。誠之者。所以變其異也。心。諸如此類。不勝枚擧。特一邊士友。不甚致察。故云云耳。

與權永巽乙卯

编辑

以性爲惡者。荀况也。謂善惡混者。揚雄也。謂無善無惡者。王守仁也。以性爲人欲者。今之洋妖所以易天下。不知何日殄滅洋說。而反之於性耶。正可作復性書矣。此苟菴說也。竊意四者皆足以禍性。何特擧洋而欲殄滅之。豈彼皆有前人辨斥。而西妖則爲見今天下慘毒之禍。故然歟。近日又有以性爲不可獨當太極者。有指性爲心君之民者。有以爲小理下理者。又有以性理爲隨氣異稟而元初不齊者。此類又如何。試並思之。

與權永巽兼示黃鍾復庚申

编辑

壬午秋。愚至訥巷。金仁父,黃啓陽亦至。與令再兄士精及座下。共詣鳳巖。拜蔡丈。話閒有傳淸閫具完植。率兵入京救亂。士率父母妻子。送至蜈蚣市。相與哭別。蔡丈與諸人。登屋後山脊見。軍皆白衣不持兵。無伍散行。蔡丈歎曰。軍容如此。何以禦賊。幾日後聞坤殿復位。愚與蔡丈及諸君。無一人知其裏許者。是歲賤臣獲忝儒選。久後扈駕被選之說。稍稍流行。此出於李某。宋金兩門。皆有是說。溪雲金丈聞之曰。當時家兒參奉在京。知杓亭移書金某。令薦某授官云。頃來兪晩往以布衣直除持平。非所以待儒者。今田某宜從初仕陞六而後。轉授臺銜。可也。其書家兒親見。而傳於我矣。如以扈駕之故。則豈有滿朝無知者。而獨李某知之。近日南中後進。有問其曲折者。愚以是答它。然此等訛言。例多千口成公。久傳成實。然亦無如之何矣。惟士謙與啓陽。皆當日參席者。聊此奉白。○使賤臣居近而知坤殿還宮。則此爲何等大歡喜事。出伏道左祗送。何至大罪。而况初無是事耶。而金監役對衆誦言曰。此可以知其人矣。使自家而處此地。則必恬視而止。豈分義之所當出乎。使知言者聞之。未知以爲如何也。

答崔中謨庚申

编辑

小學書。不講久矣。世道日卑下。問學無靠實。以至今日。入于夷獸之域。可勝歎哉。今卿奮起衰俗。自能用功。足見向學篤切之志。益加勉旃也。

答黃鳳立癸丑

编辑

示喩柳邊人專談鄙短。余謂此無傷而有益也。如人有個屋子。不能善修治。被他指點。因而葺理。豈不是有益。爲主人者。只知爲幸。何用罣懷。且彼雖毁我。而使爲無狀小人。此猶是易事。至於自家自省。銷得一片勝心倒。是至難。賢輩雖推我而名爲上知大賢。此猶是易事。至於諸子自勵。完得一團實心。豈非難事。須以此兩端審處焉。

與黃鳳立甲寅

编辑

孟子杯水車薪之喩。正今日之謂也。聖人救世之心何如。而到不得做時。亦只恁休了。吾願儒流諸人。一以頭戴仁天。心畏聖言。躳行常道。爲大根本而培植之。此外如心氣宜操束。名利宜黜遠。又如蓋地事功在前可做。義少未安。心便勿動。無根毁訕。入耳可怒。學本在己。理定勿校。此個義理。玩之有味。體之有得。須寫一通。徧示同志諸生。令虔心奉持。罔或失墜。此爲老夫將死之善言。卿宜識之。

答黃鳳立兼示北艮諸生

编辑

來示天下萬物。皆非我有。惟有存心養性。是吾事。愛親敬長。是吾事。從師講學。是吾事。斂膝正容。做事眞實。以至動靜語默。循環無違。皆是吾事。而其要亶在敬之一字。此段立意甚好。子路問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夫修己以安人安百姓。不出於首句之外。今此云云。庶幾得此意。可敬可敬。古人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吾於此言。甚有愧焉。願與諸君。共持循無失。

示喩諸人必欲打破吾道。非惟彼中然也。擧世皆然。夫所謂吾道。是人心所嘗稟命於天而爲性之德者。亦人生所當奉行於己而爲天下法者。如何打破得。古人云。天下賴兩種人保命。耕夫織婦是已。世人不甚重之。是自戕其命。愚謂天下賴一種人保性。前聖後儒是已。今不惟不重之。乃反侮之。侮之不足。又欲殺之。噫。不思甚矣。誠一思之。豈不㤹然動而憬然悟矣乎。豈不赧然悔恥而奮然興起矣乎。然吾儒于彼之不思何。只宜存矜惻之念。是爲吾道之一粒仁種也。我輩後生。雖不足重輕。畢竟是士林中物。如今貿亂之世。已亦不宜自輕。人之待之。亦須存愛惜之意。而彼我俱不能然。旣以自愧。復以傷世也。

窄袖一款。近世士流。先自占便宜。以至於此。此可歎也。愚每謂士子廣袖。雖不過數尺。直從黃帝堯舜累數千年。世守而不敢廢者。柰何去之。聖人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使其復起而見今之士。豈不曰夷狄之有袖。不如儒流之亡也。令人傷歎。柰何柰何。

學是心之能事。而所學是性之至理也。心學性豈新奇創造之說。亦豈深奧難知之理乎。惟其心自上自大自道自聖者。最惡聞之。然天理之實如此。六經之傳如此。此是天地閒所元有之大義。千萬世不可破之正論也。今旣幸見得此理。亦必要踐得此言。方可謂恢復得自家舊傳之物。欲踐其言。須是費得幾多歲月。用了無限心力下。得精一博約許多功夫而後。可矣。若但揭空言。言者。心之聲。以號於衆曰。是聖傳也。此又何補於性命之實理乎。

道之在天地也。其體則未嘗亡。而其在人者。則或曰。幽厲不由。或曰。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而已。古之聖賢。未嘗以道之不明不行。而自殺其父母之遺體也。愚從事儒術五十餘年。所親知往來。不知幾千人。而平生所作誌狀之類。不過數十篇。故以惜文號於世。以不酬應。取怒於人也。伯棠性偏滯。所聞又誤。不免疑之過矣。

與黃鳳立乙卯

编辑

閱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終不可以爲人者。今之所謂流俗也。洋毒入髓。其心非人類。特其形似人已矣。此苟翁語也。聖人言鳥獸不可與同羣。而愚嘗云鳥獸同羣倒似中。甚言流俗之不可近也。

或擧韓文云。有顔如渥丹者。其貌則人。其心則禽獸。惡可謂之人。此意如何。程子曰。人只要存一箇天理。止此。如此。方是心貌皆人而與天合。此一箇存字。關繫甚大。因此思之。某甲謂人隨氣質之異。而所稟之理元來不同。不待發後始異。元來不同。是本然不同之註腳。而彼又有單指則同之說。不待發後始異。是未發已異之註腳。而彼又有未發皆同之說。甚可笑也。今學者。欲從事於程子之敎。當存得異稟底。抑當存得皆同底。若曰當存得一同之理。不當存得異稟之理。則上天至仁。何故賦人以不當存底贅疣物耶。彼謂天所賦本同。而人所受自異。此人不曾讀中庸或問耶。怪哉怪哉。若曰氣質之異理。本然之同理。只是一理。此又逃躱之說。稟受以後發用以前。各異之理。那箇時分變形幻身耶。遁辭知其所竆。孟子豈欺人哉。

愚嘗病異說之尊心踰於尊性。而與人言。必曰心當自卑而尊性。嶺南一老儒。語田璣鎭曰。子之師尊性。蓋譏之也。吾儒豈有不尊性。而可以希聖者乎。爲此語者。恐其心失其尊。而不覺其陷於褻天命。則惑亦大矣。今見苟菴集說證篇。言考證之言曰。宋尙道理。天下豈有舍道理而可以爲人者乎。此厭惡道學之言。而不自知其身之不可以爲人。則不知孰甚焉。愚讀此以爲。此古今人之遙遙相對。而貽禍於性道者也。考證。指楊愼,閻若璩,朱彝尊,周密,毛奇齡,紀匀也。此輩。專以詆毁朱子爲平生事功也。匀視朱子爲血讎。不欲與之俱生。啓口握筆。無非詬罵汙辱之辭。故苟翁以爲天下之亡。由於考證。近日一番人。往往侮詈栗谷先生。至謂之氣學。而指尊栗翁者。爲㬥搨其過失於天下後世。噫。自心自尊之弊。一至此哉。

答黃鳳立丁巳

编辑

子因父惡而死者。恐難言。渠亦命。我亦命。若老夫者。只有敬以畏天。勉以及禮爲中道。而此又是難能也。太上忘情。恐未合中。子死而哀。是禮也。特不當過乎中耳。

來示。自謂危坐默誦性爲心師心要學性八字。以爲畢生之符。甚善甚善。近見嶺人變作性父心子以辨斥之。然性母心子。出於朱子論四端處。而彼未之考耶。然鄙人師弟之說。必自有孔孟程朱之訓。而爲不可易之道理。則彼雖云云。不足畏也。學禮學道學仁義。歸有餘師。師者。何也。理也義也。性善之發。無不可師。皆有明據。

今日士子。誰不能言太極陰陽天命性道。及撞著事。卻與所嘗講者不同。此甚可懼。昔陸門人楊敬仲言。讀書者盈天下。省己者萬無一千無一。朱門人廖益仲言。今之言學者滿天下。家誦四子之書。人習四子之說。究觀其實。不惟應事接物。與所學不相似。而其擧足動步。全不類學者所爲。此兩語者。今日我輩之所不能無愧也。請繼此以往。將所讀經傳。視爲日用笏記。不問難易遠近。只要隨讀隨行。使書中道理。書中道理。卽心中性理。亦卽世間事理。一一從身心上體貼出來。習之旣久。所就必別。○身心是載道之器。久久成德。始可言身心卽是道理。道理卽是身心。未至此。大苦惱。已至此。極快活。

答黃鳳立戊午

编辑

心之本體。固無聖凡之殊。但其用則不能無純雜之別。昔陳明仲。自謂其心與孔孟無異。則晦翁謂其言之過而不自知也。今吾輩學人。須將聖賢之言。言卽心之聲而理之寓也。反求諸心。驗其所存所發果能不悖於理。然後孔孟之心。始可得而識矣。

吾黨諸子。最要策英豪之志。而存敬畏之心。以成明誠博約之功。而進於參贊化育之地。其閒衛闢尊攘辭受出處之道。只須藉敬知愼行以得之。非別有一箇事功。今之士往往不務其本而專事其末。所以成就得雜糅而不純正。宜可戒也。參贊化育地位。非始學所及。但所志。則不可不以此爲準也。

答黃鳳立己未

编辑

所示李斯文憲紀。不安於心學性。驟看。容或無怪。但再問公之所學是何物。必曰道也。中庸道不可離註。有云性之德而具於心。論語人能弘道註。亦以性解之。孟子人之有道註。又以性解之。再問公之身上何物是學道底。不得不曰心矣。豈非心學性乎。

心而不學性則自用。自用則其弊當何如哉。

自古無學心之說。學所以正此心也。此是呂晩邨語。見載汪訂論語心不踰矩頭註。

答黃鳳立庚申

编辑

某人所謂此何時代而談心性相雌黃者。恐合商量。今日大事。尤宜以綱常爲重。以尊攘爲務。而舍禮義莫可下手。夷狄之敎。以三綱平等爲是。是從心而不從禮也。時務之人。謂髡首胡服無害。是從心而不從義也。雖行軍臨陣。非仁義不可。而誤認心之所發。直以爲理。則必敗無成。觀於古人兵書。可見也。某人平昔云云。恐只是口耳。而不曾實體於用心行事之間。故不自知其言之誤也。然不必聲言以益其紛紛之習也。

答吳信泳甲寅

编辑

學者何所學。學夫性也。誰學之。心學之也。或曰。學者學夫心也。此異端之說。不可從也。蓋人身上。只有性心氣形四者而已。將謂性學心乎。則性是無爲底。如何能學。謂氣與形學心乎。則是又皆無靈覺無好惡底物事。如何能學。然則不得不曰心自學心矣。夫心一而已。安有一心而復學一心乎。此決然誤矣。吾聖人門下。萬難容著。或曰。學性有據乎。曰。學道學禮學仁義。皆學性也。

答朴蘭緖甲寅

编辑

士雖竆居。獨善其志。當思有益于天下。欲有益子天下。須先從自己分上揀別是非兩字。令十分淸楚。無一毫拖帶。凡是中之非。非中之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都要細辨。是底縱礙于目前。必達於異時。非底雖合於俗情。必戾於天命。今不問如何若何。惟務去非而就是。是爲善自修。亦爲善補世也。比見儒林。或不暇究核是非。未免詭隨世俗。是者反指爲非。非者強喚做是。是爲瞞心昧己。而甚於竊劫之盜也。士而用心如此。君子之道。何所賴而明且行哉。宜乎本心上利者之衆。而聖傳晦塞。天下貿亂也。噫。自薰于此。其知所以勉戒也。

與朴蘭緖庚申

编辑

程子曰。順理則格。朱子曰。逆理則獲罪於天。此二先生垂示萬世之大勸戒也。必先致知。見得此理之在人心。未嘗隨氣而有一毫之疵偏。近日此說。頗行於士友間。而後又必殫誠畢力。一味依順將去。如是積累久之。心與理一而始見合德於天矣。或者。槩指凡衆之心爲理。而敎人以天自處。不復以性爲本。眞異學家言論也。只被此心有時失於思慮。而不免於逆理。如是時爲心者。必深庸自責而亟改之。不可妄引天地氣數之失正者。以爲吾心之有錯。亦類是云爾也。余每於此理逆順之分。輒不勝兢惕之至。今遇自薰。因論學而及此。此是吾儒緊要處。不可不明辨而謹守之。

答趙宇衡庚申

编辑

我輩爲學。須知大本而後。用心以求至其地也。朱子曰。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吾故曰。凡世閒千般善萬般善。無一非性之善。而所謂心者。但能爲善者也。如忠孝臣子之職所當爲。而聖庸之心所共有也。然人有盡其道者。有不能盡其道者。何也。由其心有敬有不敬也。前告小心奉性爲師。高明旣以爲然。而復以鈍質爲憂。愚以爲天雖賦我以魯鈍之資。而不能禁我之敏功。敏功久則氣質變而心性合矣。此聖賢遺意。高明其勿疑焉。

答吳時泳丁巳

编辑

此學。只要此心純一於天理。此句。便見心理非一物之實。亦便見眞箇是主理之妙。未可草草看過。若是毫髮氣欲之雜。其德必敗。故聖人敎人。于其雜處。子細辨別。斷然決去。而猶恐有餘孼殘賊。或復侵突。日夕兢惕。不敢少解。南軒張子擧武侯漢賊不兩立。鞠躳盡力兩語而稱之曰。其扶皇極正人心。挽回先王仁義之風。垂之萬世。與日月同其光明。今高明年已六旬。而不計功程。銳然向道。使人敬歎。雖然。有一於此。此心或不能一於理。而有氣欲之夾帶者。是猶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也。須要精白純一。而期以死而後已。與武侯之志同。然後方可以有辭於聖賢之門矣。高明勿以賤子老耄無成。而蚤夜盡心焉。

答文錘丙辰

编辑

承喩以人性皆同而氣有不齊。故有師敎以變化而復其性。因以求助於愚。顧此陋劣。每患爲氣所勝。至於老而無成。如此者。何能爲人謀乎哉。若使擧其所欲勉者。以相與進修。而得近於前賢之門。則恐無僭踰之罪矣。夫人之肆欲妄行。欺天罔聖。萬般釁累。無一不自氣上造出。此栗谷先生所以敎人撿束其氣。使復其氣之本然而已。蓋降伏得此一字。他無足憂也。此可謂要言不煩矣。然非自創。實出於朱子。蓋胡伯量戊午所聞之語曰。口之欲味。耳之欲聲。人人皆然。雖稟得氣淸。纔不撿束。流於欲矣。此爲朱子六十九歲定論也。吁。彼異言之士。不曾體驗于己分。並不曾考檢于前言。而乃敢斥之爲氣學。殊可笑也。夫撿束其氣而使欲不肆。可不入聖乎。雖氣淸者。朱子之敎且如彼。况今之士。其質未必盡粹。而徒據夫氣之靈明精英者以爲理。而曰我爲主理之學。愚意與其執虛名而無其實。又孰若撿氣則私勝性復而爲眞主理乎。近時嶺儒有以爲氣上無一半分修爲者。此尤怪妄之論。而不足與辨也。

答文錘己未

编辑

有言氣發而偏惡時。性亦隨而偏惡。此說大謬。且如晷刻放之。千里其奔。此只是心之事。性則自在。又如顔子違仁。亦是心自如此。仁何曾隨他去不仁。爲此說者。不曾反己體察。只作口耳家計。故全說不著。今須是靠著性理爲主。治得心氣爲輔。聖學切要在此。

答金思珉戊午

编辑

學者。學聖人也。聖莫如堯舜。而語其德者。不過曰性之。故小學首擧性命。而曰俾爲師者知所以敎。而弟子知所以學。學之所本。可知已矣。雖然。僧徒稱佛。亦曰聖人。而此乃以靈覺神識爲本。而卒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故曰惟聖性者。而不曰惟聖心者。故又曰性焉安焉之謂聖。而不曰心焉之謂聖。此學之邪正判焉。子其愼哉。

時講多不重性字。余甚怪之。朱子論性命處。輒用恭敬奉持嚴憚欽承字。苟非陸主餘派。孰敢非議。借曰朱子差誤。至於易之奉夫時。論語之畏天命。思傳之尊德性。通書之至貴者道之類。亦一切差誤耶。將謂時命性道四者。原無奉畏尊貴之理。而聖賢強戴之耶。區區左見。認得性命是至尊無二底。惟恐其或褻焉。故纔見不甚重之者。便與之辨難。至於遭讒受辱。而不之悔也。

心之於性。且不肯敬。則他如立朝莅官。臨事承祭。執經請業。居室趨庭之類。一切萬務。都不須敬。紂之謂敬無益。不幸而近之矣。

心之於性。且不背師。則三人行必有師。姑勿問。便聖人不足師。人之爲聖。以其性之而然也。梁啓超自謂學陸,王。而敎人勿爲聖賢之奴隷。是其心已高於聖人矣。六經不足師。經之爲師。以其載道而然也。陸象山自言。六經皆我註腳。何必讀六經。是陸氏之心。可以爲六經之師矣自餘大賢,小賢,四書,小學。又何足以之爲師矣乎。若曰我亦未嘗如是云爾。則是聖賢經傳。皆高於性命而然歟。可謂遁辭矣。

與金思珉己未

编辑

石潭先生天分絶異。不待矯揉。而氣自循軌矣。後學之失理。只緣氣失本然。故先生使之撿束其氣。眞要言不煩也。語類撿束其氣。見胡泳錄。撿束此心。見徐寓錄。先生之言。實出於此矣。昧者。譏之以氣學。使人代慚。而承學之士。莫肯熟究而實體之。甚可愧也。今希彥欲聞學要。愚敢以己之所未能者告之。子其誠心受用。使先生之訓。不墜於地。而希彥之德。得齊於聖人也。因請以景石。名其讀書之室云爾。

與金思珉辛酉

编辑

聖賢隱見之分。有鐵板定本。乃立古今異宜一題以壞之。華夷內外之判。爲麟經大義。卻將功利爲重一念以混之。我輩于此兩義。宜細加究勘。

答張垠九己未

编辑

朱子因答曾氏戰兢之問曰。此是戒謹恐懼。常恐失之。君子未死之前。此心常恐保不得。愚竊意所謂此心。是兼動靜,該知行,統出處貫死生而言者。勿認保心爲偏靜底功夫。須觀下文內而思慮外而應接云云。可見矣。其下又曰。人道危微。只理會這箇道理分曉。此見戒懼裏面。包得世閒許多功夫。無數事業。而惜乎。讀者不察。而只做得一邊靜功看也。

答孫允吉甲寅

编辑

伯程子曰。以氣明道。氣亦形而下者。晦翁曰。今講學用心。卻是用這箇氣。去尋道理。此皆以心氣言。心氣當操制也。中庸之百倍其功。鄒書之善養其氣。皆爲竆理盡性地爾。卿于日間。專須就氣上。喫緊下手。不使有違仁鑿性之失也。如此則方可謂之眞本天實主理矣。若借銜於理字而不管心氣之自用者。不過爲五伯之久假而不歸也。

答崔鍾和丙辰

编辑

所示或說。近世誠有此疾。但恐所矯過其直。而反成一枉。卿以爲甚有理。豈亦有激而云歟。昔有以詩書自爲一說。觀學者向背而寵辱之。使靡然趨己者。晁以道譏以較之焚坑。其術更甚。若此者。眞可惡也。使孔門諸子。有爲乖僻之言。或借堯舜以節己說。爲正道之害者。當時師友避嫌而不之辨。辨之不從而愈甚焉。且畏人言而任之而已。是豈儒者衛聖闢異公心直道之意哉。又使當時之士。槩認儒門爲勢塗讒窟。而慕異端之玄虛。以自託於造化之遊。則豈不爲有識之笑乎。試思之。

中庸章句人物性同之說。眞西山以爲生我者。太極也。成我者。先生也。時有劉某者。學于朱子之門。晩年不滿中庸註說而曰。如此則犬之性云云。當如告子之見。因著就正錄。而張皇其說。欲朋友皆如其見。則眞氏引觴解之曰。平生竊笑漢儒聚訟。吾儕豈可又爲後世所笑。姑各行所學而已。眞氏。此一著甚好。後賢及近日士友。殊不然。愚謂所見不同無害。但其論至曰天命之性專言人。而或者謂必兼人物。似也而差也。此以或者目朱子。不知此人之禮性埋沒在甚處。其眼中有師友乎。立心發言如此。而談說性命。何所補乎。假使劉氏欲己說之勝。吳柏豐沒後。誣造吳語。以欺罔同門士曰。某也無恙日。謂余曰。師門理氣說。多異前賢。必貽後譏。則高明以此爲何如人。且如同門士。有聞其說者。避讒謗之嫌。而不敢公誦於師友之閒。則當時識者。以爲如何。

答崔鍾和

编辑

梅翁祝式獻議後。復上疏自陳其未正。正與退翁事相類。心事光明。義理正當。當爲後人法也。近世諸家往往訾毁。其亦向退翁詬詈乎。昔韓忠獻篤信歐公。故於濮議。至欲尊爲皇考。此大謬也。故溫公議中。斥政府爲欺罔天下之人。然其後作韓公祠堂記。稱其有大功於社稷。爲神祇所相佑。使近世諸家。遇韓公之誤禮不改。則其所齮齕何如哉。可見古今人見識度量。相懸如霄壤也。

答崔鍾和丁巳

编辑

五禮儀疑。目昬莫細檢。無以明析。愧歎。○殿下同牢無拜。豈因士昬禮而然歟。○王世子冠畢。先拜師傅。其儀簡。至於朝謁殿下王妃。其儀稍繁。故後行歟。○王世子弔師傅時。只哭而無拜。以上文卽哭位註云。先拜靈。乃卽位故。不復拜歟。○祭宗廟社稷山川。爵皆在南端。惟文昭殿懿廟。俗節朔朢及忌辰。盞在北端。此誠可疑。更考山陵親享及四時俗節。爵在北。厲祭。盞在南。此又非一例。不知如何而乃爾耶。朱子釋菜儀。爵在北。而後世文廟。與此不同。又何也。

近年禽獸逼人。利欲滔天。綱常禮義。幾於滅亡。識者之憂泣已久矣。重以吾東之倡心理者。尙事功者。能文章者。病黨目者環立。而視儒流如私讎然。然而遠近後進之來者。日以益衆。或者上天悔禍。默有以相之歟。第以精力日衰。疾病日劇。無以酬其誠意。甚可憂歎耳。未知彼中何如。而所以敎導之者何說。愚見恐只令熟讀小學四書。而親切體行。使之立大本爲先。若心性理氣名義之爭。有損而無益。稍加戒嚴可也。

愚每喜說小心尊性。此天地間不可易之道理也。夫性尊而心卑。故有此禮也。心而不欲尊性。是僭矣。近日心理一派。視心卑兩字。如惡毒之物。必盡力以打去之。殊不知佛禪陸王盡皆尊心先生。何故相率而甘爲其弟子也。尹和靖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朱子解之曰。旣是一本。其中便自然有許多差等。二本。則二者幷立無差等矣。愚亦曰何以有性心尊卑之等。一本故也。若性心俱尊。則二者幷立而無復差等矣。然則聖人之本天。釋氏之本心。更無邪正之別。其不爲率天下而禍仁義者。鮮矣。

與蘇學奎,蘇昌奎庚申

编辑

三綱。天地之元氣也。而謂君可讎。父可棄。不祭祖先。亦一類也。夫可離。聖人。萬世之宗師也。而謂何必爲其奴隷不敬近代先賢。亦一心也。性者。萬善之源。而有謂非大本者。謂性爲心之下者。同一所見。敬者。百務之本。而有欲打破者。擺脫衣帶。亦非細故也。今日吾黨急切之務。只於此數者。盡死力以反之。不然而曰尊華攘夷。衛正闢異者。皆無眞實得力處也。

與李裕興乙卯

编辑

孟子曰。存心養性。所以事天。此心猶是合尖于天者。至於程書所謂聖人本天。人以心言。此心卻是源本于天者。故愚嘗有一心事天語。說至于此。彼心宗諸家。更無轉身一路。可謂寸鐵殺人。今就晦翁墨刻。集此四字。印得二本以往。幸切體之。

圓覺經疏云。眞理卽是此心。何乃將心更觀眞理。宋儒楊氏𥳑曰。此心卽大道。何必更求歸宿。求歸宿。反害道。明儒李氏中曰。心卽理。理卽心。何以言存天理。凡言存天理。心尙與理爲二。嶺儒李氏震相曰。性卽心也。而曰心能盡性。又似別有心。此如以心使心。若判心性。大本不一。愚謂四家皆認靈靈昭昭能知覺視聽者。以爲理。而謂之心卽理。理卽心。其所主本者。可知已矣。吾黨諸子。宜識戒焉。

答李裕興辛酉

编辑

明道說。氣外無神。神外無氣。謂淸者爲神。則濁者非神乎。愚亦曰氣外無心。心外無氣。合陰陽五行言。○啓陽。以陰陽爲元。氣。五行爲遊氣。謂元氣爲心。則遊氣獨無心乎。朱子曰。謂淸爲道。則濁中果非道乎。愚亦曰元氣是心。則遊氣中獨無心乎。啓陽見此。未知如何立對。程,朱二說。皆爲張子淸虛一大而發。

橫渠言。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朱子曰。未免有兩截之病。聖人不如此說。今啓陽以陰陽遊氣。判作兩片。謂一有心靈。一無心靈。恐聖人不如此說。

陰陽無聚散。則當如啓陽之言。然周子言。無極二五妙合而凝。凝。聚也成也。程子言。元氣會則聖賢生。朱子言。易大傳所謂物。張子所謂物。皆指萬物而言。但其所以爲此物者。皆陰陽之聚散耳。大學或問亦言。所謂陰陽五行者。必因其聚而後有是形。語類言。陰陽聚散。非止一再矣。啓陽認陰陽無聚散底。故於氣聚爲心。農巖形壞心亡朱子之說。未免聽瑩也。然此友自信已篤。不肯輕改。且此非今日急務。不必與之紛爭也。

二五皆本善。非二獨善且靈。而五乃降而兼善惡。且無精英而爲遊氣也。若論其末則二五皆有淸濁善惡。中庸章句言。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雖上知大聖。亦稟此氣。語類論與道爲體云。如陰陽五行。爲太極之體。此何嘗截二五爲兩層。如啓陽之見乎。此只可自理會。不必與人辨詰也。

答高濟奎庚申

编辑

有爲心尊之說者。曰心統性情。曰心者性情之主。曰心運用性情之理。余謂此皆似也。而又有可詰問者。曰天子統攝天地。曰王者宗廟社稷之主。曰臣子運用君上之命。書曰。用命賞于祖。則其尊卑之分。何如。吾故曰不反諸身而用功者。不可與言理氣也。

答金洛奎洛斗乙卯

编辑

聖賢敎學宗旨。世儒二字。勿太淺看。未曾理會到底。今學人欲求道立德。豈可看他眼尾。管他鼻息。以爲伸縮。彼未曾自身做得。何嘗夢到義字界分。任佗間言語。我自端的向是處著腳。撓動不得。是處。是事理至善處。

答金洛奎洛斗丙辰

编辑

幷祭。當用一分饌之說。非梅翁所創。據古禮及後賢說。則自周禮一敦一几。禮記鋪筵設同几。小牢特牲。皆用一几一筵。張子全書。同几一位。以精氣合也。五禮儀考妣合饌。鹿門集。若各設。惡在其同几之義乎。老洲集。精氣合之義。豈有閒於尸與主耶。此皆梅山說之所本也。國朝羣賢。雖有各饌之論。恐不宜舍古禮而從之也。

答金洛奎洛斗丁巳

编辑

示喩夜裏所思而期之者。纔及天明。一切掃如。此緣只憑精神做主。不以道義立本而然也。蓋精神有時聚。有時散。而道義無須臾閒斷。故本乎道義者。爲聖學。今以十五志學章觀之。志立不惑。知順不踰。皆心之本於理也。至乎精神者。爲異術。孔叢子所載孔子言。心之精神。是謂聖者。是僞書。而其指意。決非聖人之言。而陸門人楊敬仲。平生欛柄。全籍此一句。以爲陸學之傳。晦翁言夫子之所志。顔淵之所學。子思孟氏之所傳。皆是學也。止此夫安老信友懷少。天地之仁也。克己復禮。明善誠身。集義養氣。無非爲仁之術。而總之。不過聖人本天之傳也。聖人以心言。天以性言。本以妙用言。而爲人天心理合一之機栝也今必敬以存心。誠以竆理。正以行己。使心之所思。身之所行。一一不違規矩。久久不輟功夫。是爲全體不息之道也。苟能此道矣。則斥邪繼統之責。不必誤歸於愚。而將自任之矣。願與賢昆仲。交修互勉焉爾。

周尺。曾從石帆趙丈。鼎淳。深於禮學。見本朝所印鐵尺。乃與便覽合。當以此爲正。

朞服人笠子白黲之說。恐當以栗谷語錄爲正。而陶菴黲笠之說。是在裒成栗谷全書之前。而未及修改而然。不然。何不一言及於栗語。而但主黲制耶。來喩觀玄冠不弔。則雖緦。亦當用白。如此則豈不善乎。而難可人人責之也。

答劉綺豐乙卯

编辑

向得兩規。極知其爲老人養氣。後輩循序之道。曷不欣然領納。但念諸生之來。非有世俗之求。只欲得講討之益。則雖知病中多言之損氣。然且與之語爾。至於言性。又有其由。非苟然也。蓋近世有推戴心字過隆者。曰。心大性小。心君性民。心當太極而性不可獨當太極。則異端本心。聖門主性之辨。將見倒置。而性學不復可聞於吾林之間矣。又有主張氣字太重者。曰。性纔在氣。便非本然。遂使上帝所降聖門所本之性。不免爲汚雖不淨虧缺不全之物。而性雖百年在氣。依舊是渾然至善。未嘗有惡之吾宗單傳。將晦塞而不明不行。則惡可坐視性命之厄。而不極言竭論以救之哉。且况雖後生小子。其日夜思惟而運用者。無非此心此性。而性弱心強。弊病百出。莫可持保。所以不免指示大體。使之知大本而趨正路也。此以小學首揭天道人性。每篇篇題又言性命。以爲一部骨子者觀之。恐無躐等陵節之病也。雖然。此只言所以言之意而已。非所以拒諫自聖也。因書輒以法言見警。吾當佩服而無斁矣。

答李喜璡癸丑

编辑

來喩定省拜揖。晦翁未曾確定。故朝夕哭。不言拜歟。此恐考之未詳。家禮晨夜唱喏。語類每日受早揖。小學唐氏每日拜姑。此皆明據也。王裒廬墓。亦常侍而朝夕拜謁。此不可移行於几筵耶。

几筵常侍無拜。高明疑得來是。蓋父母舅姑在而子婦常侍。且行朔朢之拜。晨夜之損。何獨於朝夕哭云然乎。家禮二卷廿六板右。南溪所引朱子說。見語類居喪禮。而常侍者無拜五字。南溪所添。非本文也。鏡湖宜畧與辨破。而不免放過矣。

與李喜璡

编辑

性相近性字。明是氣質之性。饒說大意雖善。但非集註本指。汪氏非之是矣。第其所引帶著氣質理與氣合二段。卻須細勘。嘗見前賢論氣質性時。固多以兼襍帶合言者。其於言太極性道處。亦用此等字。不可不察。如云纔說太極。便帶著陰陽。纔說性。便著帶氣。又云周邵說太極。和陰陽滾說。又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道須合理與氣看。又云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便兼氣質了。又云人生而靜。已是夾形氣。此類豈可因兼合夾帶和滾之字。而遂指太極性道。一倂打做氣質了。學者讀書。須要得活法。不然。通於此而礙於彼。行於東而躓於西。終未見四通八達。胷次灑然之象矣。學者最要於理氣夾帶滾合之中。見得眞精有辨之實。用得尊卑不亂之敬。始是眞竆格實進修也。

答李喜璡

编辑

某氏贊華西以活理翁。正指心之致中和而云爾也。夫以心爲活物。前賢已言之矣。然孟註以羣聖之憂勤惕厲。爲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心旣對理。則非理明矣。又以憂勤惕厲。爲心之不死。則人生時心且有死。况氣盡而死者。其心又安所寄乎。大抵理之無死生。元無可疑。至於心則何必又蹈五峯之失。以駭學者之聽。如朱子之所譏乎。然則心卽理三字。當不待攻破。而自不得立矣。禪家謂其心。光輝靈聖。天生完具。瀰滿世界。千萬億劫。不死不滅。凡性命道德仁義禮智。都是此一物而異名。此說詳見於陳北溪答鄭節夫論陸學書矣。

性是太極渾然之體。故一而無對。心是二氣精英之聚。故兩而有對。金監役所謂心一性二之云。則其門人柳稺程。亦以爲最所不安處。此則置之。勿復道可也。

答李喜璡乙卯

编辑

李堯卿所擧程子百官萬務一段。愚見用敬致知二者。功力到時。將有遇萬變無一事之驗矣。朱子所謂吾之所以爲心者如何。而能無入而不自得者。亦只於此二者而得之。來喩云云。無乃說得太多耶。意若未契。欲聞回敎。

辟領。用周書則摺之爲方四寸。領之加於前後。各只二寸。恐太短。須用家禮之制。前後各得四寸。今欲從大全。未知其意安在。願聞之。

與李喜璡

编辑

近世心宗一派。硬將神明心覺之類。皆指爲性爲理。此與外學。同一議論。然而猶自謂吾宗朱子。絶不可曉也。中庸序言。知覺原於性。答徐子融書言。釋氏以識神爲本。若吾儒則此乃心之妙用。如何無得。但以此言性。則無交涉耳。又言。前書云性有昏明。則又將性作知覺看矣。玉山講義言。復世之言性者。多雜佛老而言。所以將性字。作知覺心意看了。非聖賢所說性字本指也。此等訓辭。與彼說相冰炭。而彼每曰我朱子。朱子有靈。豈不大苦之耶。今我們爲學。必使心意知覺神明之屬。一切自處於形下之位。又必以仁義之性。爲大宗師。而日夕戒懼兢惕。庶幾免於大罪戾矣。昨所看勉公與朴楊口書。所論分明與朱子說異矣。

中散爲萬事。晦菴先生以知仁勇九經祭祀鬼神當之。觀此。申仲肅漲問。自不立矣。呂抱獨言。越聰明底人。越不可敎。余謂不可敎而欲敎之。是自家先失言也。申以達德爲理。而爲聖人所獨。則亦將以九經祭祀鬼神。皆爲聖人獨擅之理乎。

答李喜璡及諸生

编辑

所疑章句禮樂刑政。似未包得敎。以學問格致之功者看得。更如何。因人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此句。恐該得知字。夫行云者。有單說行處。如言篤行之是也。有兼言知處。如言所以行之者三。是也。章句之禮樂刑政大綱說。而以之屬兩字。廣其所指。又看政之一字。非獨言制民之產。而學校之政。亦在其中。則凡民誠不可使知之。至於入學之士。自有古者敎人之法。而三綱八條之說。皆立學官以敎之。固非不敎之以知。而徒然使之硬行也。况或問又言聖人因是道而品節之。以立法垂訓於天下。則其說尤分曉。而其敎更極周備矣。如是講貫。得無病否。竊又思之。君子之戒愼。是體道之功。體道如言盡性。盡性元該知行。况戒愼恐懼四字。非但可用於踐行之時。亦宜施於格致之地。如病夫處下而窺高。戒其陵躐也。愼思正言愼也。竆索之際。有恐其遊騎之出太遠而無所歸也有懼其粗心之思未精而無所得也。况所謂道者。無物不有。無時不然。然則格致之事。亦物也。思索之頃。亦時也。而何獨無道之可行者。而不加戒愼恐懼之功也乎。况自未發而遇事物之至。思慮之萌。則是又可謂格物致知之正面。凡此云云。只因自家一時所見而發。非有前賢議論之端的可證明者。不敢自信。願高明與諸生同共商量。明白示破。

答李喜璡丙辰

编辑

柴也愚。民有三疾兩章註中性字。豈非所謂當初稟受氣質性者耶。此一句。是栗翁語。而卿與濟卿。于此區處不下。因生出極殊性異與賦同受異之說。以與諸人爭詰者也。然則四偏三疾。是當初稟受得種種各別之理歟。

今依來說而云。單言氣則當曰氣愚氣狂質魯質直。合理說此理是一同底。抑萬殊底。請更子細示破。則當曰性愚性狂性魯性直矣。未審氣愚性愚。何所分別歟。

性近註云。氣質性。上知註云。承上章言氣質相近之中云云。上著性字。下刪性字。此的有單言合說至妙。至妙底道理而然歟。

克己註。性偏之性。應是當初稟受之性。而亦可曰合理說歟。雖愚必明註。變化氣質。此氣質。亦是當初稟受底。而又當曰單言氣。而與性偏之性。有可以分別言者歟。古有動心忍性忍氣呑聲語。忍性忍氣。亦有單合之妙歟。

來書所據語類有是理則有是氣。有是氣則有是理之說。是有惡理則有惡氣。有惡氣則有惡理之謂歟。偏全昏明緩急倣此。淺拙之見。竊謂是字不重。只是有理則有氣。有氣則有理之意也。然昏眊特甚。未敢自信。以俟明者正之。

呂註云。反其同而變其異。以卿與濟卿之言推之。非但變其氣之異。亦必變其理之異。乃可謂圓滿工夫歟。

朱子自言。某之氣質。病在忿懥。東萊自言。小時性氣粗㬥。不知朱子氣質單言氣。而不可謂之氣質性。東萊性氣合理說。而不可謂之氣質歟。

負性帶氣。殘生傷性。皆當以單合區而別之歟。

性癖氣癖。高朋皆將以單言氣合理說之云者。言之於稟受之初歟。性癖。見蒙齋筆談。氣癖。見裴相辭爵表。性質氣質。又將如何分。

比見士流於人物性。不從湖不從洛者。類多高占座席於九層臺上。俯視陶巍塘屛諸先生。而揚臂掀髯。高談大筆。其勢可畏。然以禮孫之性觀之。幾於鑿而傷之。不意卿與濟卿。俱染此疾。區區甚憂甚恐。而莫知所以救之也。

答李喜璡

编辑

近日覺得空談性理影象。不如實做存養功夫。欲做存養功夫。卻先須識得心是氣之有覺而爲性之妙用。者。性是理之純善而爲心之本體者。心而日有覺。則性之無覺可知。性而曰純善。則心之本善可知。心而曰性之妙用。則上而與理無間。下而與氣質有辨可知。性而曰爲心之本體。則凡心之所以體太極配天地者。皆出於性而非心之所自辨。可知也。而又須用誠敬二字。以充其所見。乃爲聖門眞傳也。

答李喜璡

编辑

九月書追見。而所論浩氣血氣之說。據集註。不如來說。更加檢詳可也。敬父云。浩血本未之說。曾聞自覺其誤。然則無復可言者。若乃所主謨錄。不能淫移屈皆低之說。尤不可曉。今不欲多爲說以增其錯。只請更將大丈夫章白文及集註及語類閎祖大雅二錄。子細硏究。盡將舊見一洗洗去。然後更敎之也。至如閒中問答所論人物隨氣而稟性不齊之說。此於四書註說。庸學或問。有一二字依俙近似底影象否。其評洛說處。恐高明未曾夢見諸先生腳板。如何敢大開口耶。其說上而與奇門相似。下而與鄭某同歸。不知近日讀書硏理。存心擇義如何。而胡叫亂喚。至於如此耶。朱子答江德功書。言其易說之乖戾。而曰。朋友淸素朴實。無世間種種病痛。未有如德功者。私心常竊愛慕。欲以補萬分者云云。自頃至今。所見愈僻。展轉支離。日益乖張而不悟。不知用心何故至此。更不可曉。但竊歎恨而已。此詳見大全四十四卷四十六板。試詳檢看。愚於高明。所嘗愛慕。與今日歎恨。恰如朱子之於德功也。使愚之所見。自不免錯誤。而眞有如洪柳之指師說爲亂命者。則猶云幸也。萬一不然。則高明將得罪於前賢。貽譏於後世矣。是豈不分外審愼而可以肆口矢言。奮筆胡寫者耶。千萬更加虛心以察之。如未卽改見。不如且置此等性理說話。但將操存省察之說。逐日自用功夫。久久回頭看。今日議論。將自不覺其可笑而卽與棄滅之也。

與李喜璡丁巳

编辑

平生性直。不解微詞廣譬。道人於善。故見人有失。每忍而不欲言。至於不得已而有言。則衝口而出。必至於傷事而後已。此亦太陽之餘證也。此朱子答呂東萊書也。愚每患性氣徑直。待人必至於傷忤。今已八耋衰耗之日。遇事不如意。輒發㬥悍之辭。勢將抱此惡疾而死。甚自悼歎。每見季潤。天稟寬裕。與物無忤。欲學而未能自醫治心。甚愧忸耳。因此思得。晦翁性直。是元初所受氣質之性。此只是稟得陽氣偏多者。非關性理同異。如鄭濟卿之見也。至於認此性字。爲爲氣所拘之本然性。如金行源之見。尤覺說不去。而季潤始頗疑難於二子之言。未審比來見得。更脫灑無餘痕耶。近見後進中。往往發出異說。恐誤他人。以此頗生心恙而不能平。柰何柰何。愚性徑直。季潤天稟寬裕。二者亦與性理有交涉耶。試幷勘校。

答李喜璡戊午

编辑

昨詢未發道體之疑。愚略有所對。不知竟作如何究勘。竊意道體。被人不敬後便不立。若能敬。道卽在此。今倣佛語云。只怕敬不純。不怕敬純後道體不立。晦翁嘗言。人纔敬時。心便在身上了。愚繼之曰。心纔敬時。道理便在心上了。晦翁更言。人能存得敬。則吾心湛然。天理燦然。無一分著力處。亦無一分不著力處。此語宜細體。然如非敬得純者。竟亦體不得。

答李喜璡己未

编辑

所論湖洛同異。其然而未然。愚不敢謂然。且問理同之理。是天命性外。又有一物歟。則非愚所聞也。性不同之性。是所稟本然之性歟。湖說如此。抑所發氣質之性歟。洛說如此。只此數語。理會得有下落處。則彼此同異。始可得而判矣。不然。只是說自己意見。卻與兩家所說。本指不同矣。大抵讀書講義。異者異。同者同。惡可強捉異者。硬作同者耶。

答李喜璡

编辑

來書言。氣異則理亦隨異而稟於人。自解云。氣理皆以在人者言。此謂男女之氣異則男女之理亦隨異而稟於男女耶。知愚華夷之生。亦皆然耶。且稟於人之先。已言理異。則豈不爲稟受前氣質之性耶。高明喜引孔隙日光之喩。未知方圓長短之隙異。則日光亦隨而有方圓長短之異。而入於孔隙耶。且日之入隙。旣有此許多分裂。則孔隙分上日光全體。卻於何處見得耶。凡此皆所未曉。自恨其昏塞之甚也。近世心學熾而性小性賤。使人憂懼不堪。今高明再以理異稟人之說。助其餘波。而不顧尊性主理之學。不復可行於人世間。此雖繫運氣。然每一思至。直令人臆塞而氣短。柰何柰何。

羔輿張路四賢肧胎之初。其氣已異矣。然則四賢之理。亦隨異而爲愚魯辟喭。而稟於四賢。此盛論之意也。四賢肧胎之初。其氣雖異。而在天之理。毫無少異。而全體都賦。及後情意知識之發見也。隨其當初稟受氣質之異。爲愚魯辟喭之病。是則所謂性之偏而當知自厲者也。此鄙人之見也。請以是二說。濯舊虛中。以納新知焉。

高明旣被愚詰云。太極亦變否。曰無變。此則則是矣。今曰氣異則理亦隨異。愚復詰曰。所謂氣所謂理。非太極陰陽。而復有一種理氣歟。如此則已。不然。理之異非太極之變而何。

氣異則本心也。神明也。明德也。浩氣也。種種皆異而稟於人否。如曰然也。高明獨得之見。非愚所能及也。如曰不然。則太極之理。尙可曰隨異。而彼四者。何獨不然也。豈四者倒高於理歟。請下一轉語。

問李喜璡庚申

编辑

稟性同異。累年誨示。殆萬餘言。顧以麤性。此二字。高明必兼理看。未察盛意。且厭世儒徒尙空譚。所以未敢承敎輒對。曾於鄭濟卿。已如此。此意蓋有在也。有負指引之至心大矣。今只有一問。請下數字便可了也。○人物稟性之時。均受太極全體。彼此旣無異見。第未知受得全體訖。復有些子異理。夾揷於其間歟。抑此全體隨氣亦異而稟於人歟。前日來書。氣異理異。兩理氣字。皆指在人者言。如曰兩皆無也。愚當聞命矣。前日諸書。一幷扯滅之爲得。不然。恐又爲閒中問答之旣削還存也。如曰惡得無此。則愚當從此緘口焚筆。以俟來生之有悟己矣。吾儒安有前後生。甚言其必不悟也。

答李喜璡

编辑

朱子就氣變處。論理有兩端。一則氣雖變而理自恁地。一則氣變則理亦被牽引而不好。如此說處非一二。至於論氣質性亦然。故有數條妄論。今更思之。徒增紛紜。無益於身上親切工夫。另加掃滌。不復留於心胷閒。下燭伏望。此最後追上。

所謂朱子氣變則理亦被牽引而不好。未審高明眞箇認得太極德性變其本來好相。而爲今日不好相耶。鄙見太極德性。只一箇好底。再無歷萬古而或少變易者也。若太極德性。亦有變易而不好者。不好裏面。天下萬古許多舛逆凶奸淫慝怪妄。無不包了。我將取百斥鐵椎。一擧碎盡矣。據程朱栗三先生之意。此當曰不好底。只是氣。不是理也。凡言性易理多寡理偏全之類。都是此意。若執言以迷指。是自爲癡人而聞夢矣。自爲燕人而說郢矣。自爲誤己而誤人矣。是惡可不倍加愼思。而勇行改革哉。今高明自謂徒增紛紜。無益於親切功夫。另加掃滌。不復留於心胷間。信能如是。誠亦善事。但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勿謂鄙人不信。從幾年來。自謂改見而不復言者。不止於三五矣。我之出此言也。不亦宜乎。雖然。來書有注字云。此最後追上。故前之所不察察言之者。今乃如是云云。蓋亦望其不復如昔者頻復之厲爾。且使高明從後復發其口。而再行其說。吾如高明何哉。假如樂正章丑諸賢。力主告子楊墨之論。則孟子之處之也。恐不以在門牆之內。而緩其距詖之論矣。高明其深諒而自待焉。雖然。鄙稿所記。欲再與高明。一番看詳而存刪之。不欲其盡數毁削。蓋恐後人有復爲此論者故爾。昔呂與叔,蔡季通,吳伯豐。程朱門下第一流人。伊川斥呂以無忌憚。晦翁譏蔡以爲惡近刑。評吳以桓魋家臣。而彼三賢者。不少芥滯。後人亦不以是而少三賢矣。人須要識見高而器量洪也。大抵高明之病。在欲精而反粗。又在有意爲公而或反陷於私意矣。此宜細檢而痛改也。

答李喜璡壬戌

编辑

非氣不生。未生無性。此所以云生之謂性。性卽氣。氣卽性。生之謂也。肧胎之初。只可言性。天命之性。若子思所謂未發之中。張子所謂弗性之性。不可攙論於此時也。鄙之此段。語雖不繁。而來喩所擧諸說。皆可以是折衷矣。試更潛心細繹而再見喩也。

老洲雖嘗言未發不可言氣質性。而其以明道生性。爲氣質性。以其認做雜理與氣爲言也。全翁之辨生性。不擧未發者。只以雖卽氣而性存。而不害其爲天命之性。非以其被命之初。不可作未發看。如來疑也。稟生之初。氣有不齊。直指爲未發。尋常疑之。此高明舊說之病根。更加虛心體究。如何。肧胎之始。未發之中與弗性之性。不宜攙論。已見前段。

與李喜璡

编辑

氣質性爲發後名目。以君子弗性觀之。自無可疑。某令錯認做作用是性。殊不知晦翁雅言七情皆中節而無過。這便是性。此見語類程書門道夫錄。九十八卷十二板夫中節無過者。豈非本然性。而猶可言於發後。况爲氣所掩。而只可謂之氣質性者。直以奉安於未發之時。纔聞洛說。則旣不察理之當否。幷不問援證有無。輒驅之爲儒釋無分。豈非使氣信心而自歸於黨同伐異之科歟。

答李喜璡

编辑

賤身惟知性一。而心欲崇奉。乃被擡心者所擠而落於井。今又因性亦不一之論所冤而將不瞑矣。爲之柰何。

天性在堯舜湯武。猶有渾全不渾全之分。則桀紂操懿更當何言。獲聞天性人皆渾全之喩之前。區區愚見。不得不認爲禍性敗敎之論。而不復與之相爲謀矣。幸諒之。非吾本意。不察人言。此兩語。賢者。以之爲護己禦人之萬里長城。雖欲進言得乎。自此退矣。

此一義。賢者頻改頻復。屢屈復起。又不免面從後言。欺老誘少之策。恐非君子直方之道。反類一種眩幻之術。何爲其然也。竊爲之恥焉。

非湖非洛。朱,栗是宗。四通八達。無少窒礙。此是高明自誦語。然據愚論之。首句今或近似。而終必歸於湖矣。第二句。黃屋左纛。聊以自娛則可。朱栗二先生。決非理隨氣而異稟。堯,湯天性各殊之別派。勿認爲自家祖宗。三句四句。愚不欲掛諸口矣。

董叔重言。卦中無全好者。亦無全不好者。大率敬卽好。不敬卽不好。朱先生頷之。此見語類易門泰卦。未知高明于敬字如何體。吾輩于敬之妙處。心力恐未至也。未知于愼思工夫。果有實體否。願聞之。九耋病漢。六月酷炎。揮汗親寫。雖不精楷。亦繫誠意。理當敬察。恐不可以其未合盛見而拂略一看卽棄也。欲納微忱。翌日再稟。

性之之字。前人雖有貼道字看。然卻與程,朱性之性者無異釋之意相戾。且註天性不得爲理底性。尤覺不穩。頃與柳重益語。是一時之誤。不足據也。

答趙弘淳庚申

编辑

暮年得書。眞意洋溢。可但以問死生爲感己哉。第稱惡稿爲大賢文字。後學龜鑑。雖賢者。究未免妄相推許。厚召譏訾之疾。良足悶歎。惟所謂徒恃美種而不至成熟。則稊稗之譏。又惡得免者則善矣。然朱子所發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爲佗道之有成一義。亦不可不念也。昔宋時李德遠言。若論學。惟佛氏直截。如學周公,孔子。乃是抱橋柱澡洗。徐子誼言。與晦菴月餘說話。都不討著落。與象山說話。一句卽討著落。愚每謂捷徑人多易趨。正道師戒陵節。蓋恃心自用易小心奉天難。故吾家上聖。不踰十人。而三世諸佛。彌滿世界矣。氣質體淸。與心自別。以孟子夜氣章或問語類推之。元無可言。告上之告。音用入聲。以論語告朔集註古篤觀之。尤自分曉。蓋疑而謗者。自爲病我。何須較辨。告上之告。當用入聲。韋觀志山兩令。皆同鄙見。

答金冕澤丙午

编辑

士當愈竆厄。愈自淬礪。使彼爲我制。無使彼制我。方見志槩。我此一念。苟得堅定。氣質雜糅。且自融化。邪魔障礙。亦將退伏。終之天地神明。又必與我爲一。彼區區飢凍之苦。夷獸之逼。豈能沮吾之進。反資之以開智術。而熟仁功矣。今我輩生於危亂之世。旣結爲師友之義。直須談笑於死生之際。眼中只見得是字不差。頂上只載得帝不違而已。外佗更無苟簡自恕之論。乃可謂之石交也。然此須從小心稽古始。

答崔鍊洙

编辑

人於義利不分。則三綱何由而立。三綱不立。則中國而化爲夷狄。而夷狄至矣。况以夷狄而主之。而擧天下惟利是趨。甚矣利之爲害也。可以亡天下國家者。其利也夫。此苟菴老爺語也。余謂義利不分四字。隨在致禍。在朝廷則政治亂。在儒林則道術亡矣。故不問帝王儒者。必皆以義爲利。然後可以有成。不然其所就可知已矣。程朱所論辨別義利之說。必考諸四子註及文集語錄可也。義者。天命固有之性也。利者。人心所生之私也。

與李錫升癸丑

编辑

道理大包天地。細入毫釐。今之士遇事之大者。謂當致知用敬。其小者。往往放過。恐非聖人察邇言矜細行之意也。嘗記朱子大全云。今凡一小事才實理會。便自然見道理漸漸出來也。答東萊書。語類云。聖人無所不用其敬。雖至小沒緊要底物事。也用其敬。周禮春官門僴錄。此兩語。極有味。要當體會。

答李錫升

编辑

讒賊謗書。稍有見識者。無不嗤罵。而獨某人喜看而好播之。亦可笑也。其人嘗對成舜在言。年前倭人持金入旺島。使老夫在絶海。就暗室。受讎金。不過旬月。邦人無不知之。如何某人獨聞之也。此與昔年新聞記者之誣老夫以被削者。不甚遠也。

依天者。有獨知之契。雖獨立宇宙之內而不爲孤。衆傾之。衆毁之。而不爲動。此之謂男子。是爲呂新吾名言也。鄙雖極陋。而其志則有依天之願。前呈反己審天一句。是休天之根因。記取記取。而慕男子之槩也。卿輩于外人如某某傾毁之言。未須爲之悶惜。

答李錫升

编辑

所疑命率二字。似涉氣分。容亦無異也。蓋纔說命時。便是就陰陽造化上指點。便已不獨是理。朱子曰。纔說命則氣亦在其中矣。雖在氣上。然氣自氣。命自命。初未嘗無辨。朱子曰。太極雖不離乎陰陽。而亦不雜乎陰陽也。○近有認理之在氣。理不離氣。爲氣質之性。因以做出百端弊病者。及其氣聚而成形也。氣上所載之理。一時賦予。是則所謂猶命令者也。孟子註云。天理當然。若使之也。今此命字。亦若命之也。命雖乘著陰陽而墮在形氣。然其所命則專是理。栗谷諺解天이命ᄒᆞ산거ᄉᆞᆯ일온性이오。官本及小學諺解。幷同。而不是氣也。蓋上帝對下民言。天命箇心。方是性。在天之命。在人之性。只是理。實無氣字交涉之嫌也。至於道者。是合理與人而言者。孟子仁人也。合而言之則道也。參看。故非人則無能率其性者。然率非出於人之智力。故曰非人率之也。如言因地勢之自然。則山之平險。水之曲直。莫不原有吾人當由之路。非因後始有箇路。則是因雖人。而所因者地勢。亦猶率者雖人。而所率者。性理也。栗谷諺解。性을率ᄒᆞᆫ거ᄉᆞᆯ일온道ㅣ오。官本率ᄒᆞᆫᄉᆞᆯ。小學諺解조차ᄆᆞᆯ。恐皆未若栗解之精。竊謂如此分疏。或可以釋左右之疑。而庶幾發聖賢之指也歟。須質於韓門。而示其可否也。

答李錫升庚申

编辑

壽之爲福。在覺非而補過。爲最要。蓋人少壯時。恃氣錯行。而靡所畏憚。至於老衰。則閱歷多而諳鍊熟。其悔悟宜切。而改革宜勇矣。不然。終於禽獸而已。豈不痛哉。今余八旬。頗自驗其理。端的如此。高明亦自以六十年枉生虛老爲恨。而問所以善後之圖。余謂近世儒門。亦鮮務實之風。遂使天也元氣。寢以衰薄。有識之憂歎深矣。先師全翁。臨終。屢歎學者不務實曰。盈天盈地。都是虛僞。此見於星田執燭錄矣。今吾與子。日以務實二字。仰答上天降壽之恩意。而庶幾爲返樸還淳之一助則善矣。高明應以余言爲然。

答金韺聲丁巳

编辑

心爲天君則性何寄宿之疑。儘會問也。心是氣之虛靈底。須要將性做個主腦。始名爲心君。然則性定在心君頭上。大抵心君。但可謂奉性之心。不可直指爲理。若渾淪說。則又不妨以理言也。天帝亦然。

答金元載己未

编辑

來書丘隅黃鳥之所止也。先生之門。士之所止也。愚欲改下句先生之門爲道者。如此。則與子之欲聞道者。脗合矣。所謂道者。只人生日用所當行者。是也。然而道體無覺無爲。不能自聞。而必也此心。精以察之。敬以奉之。此兩句。宜與吾道一貫。擇乎中庸註。參考。然後始可謂之眞聞道矣。柰何。今之士其心自號爲道。而無事於聞之之實功。其流之弊。奚但如老,佛,楊,墨四字來書語。之害而已哉。

答金元載庚申

编辑

呂元膺爲東都留守。常與人對棊。棊侶乘呂閱覽文簿。私易一子以取勝。呂先已見之。而棊侶不悟。翌日遣慕侶佗適。贐以束帛。人皆莫測。棊者亦不會。後十年。呂疾亟。命兒姪列前曰。交友宜愼擇。昔有棊者。如是如是。吾以佗事令去。當日一棊子。不足介意。但心跡可畏。若言之。慮其憂畏。終不言。又恐汝輩滅裂於交遊。言訖而卒。余謂棊者所欺者一子之易。所昧者全體之心。故知幾愼獨之君子。不以微細而忽之。由是而進。可以入於聖人之至誠。可不謹哉。

答朴寅鉉辛酉

编辑

古人云。夫松柏之子。大不踰荳菽。而函參天拂雲之氣性。鷹鳶之卵。小僅如彈丸。而具摩霄凌風之羽翮。余亦曰。人心之形。大不過㭨子。而蘊齊聖合天之性理。苟善充之。此一句內。包含靜存動察。明善誠身成己成物。許多事功。都在裏許。必有奠安邦家經濟宇宙之驗矣。不善用之。或至於斁滅綱常。敗亂天下之禍矣。噫。其可畏也已。吾儒於此。可不審其善不善之幾哉。

答朴寅鉉壬戌

编辑

小心望道。文王也。低心順理。朱子也。憂勤惕厲。千聖心法也。戒懼愼獨。儒門旨訣也。近世心說盛行。而性字掩翳。心心自聖。事事失理。區區所常憂慮。向與一知舊言。正師敎人卽心字循理。實欲以救世學之弊。乃反見疑。蓋認心爲理上物事也。大學序君師治而敎之。此之字指民心以復其性。卽愚所發六字義也。欲望高明。每自養察此心。思慮語默動靜行事。敎入塗轍。毋或一時自用也。

答禹纘基庚申

编辑

所喩心性師弟之說。不易見得到此。甚仰甚仰。大抵心不肯學性而惡心弟之名。自爲君師而欲治性而敎之。則必其視聽思慮動作。只出於靈覺之用。而非由乎性命之正矣。其宅心如是。操術如是。而不入於異蹊者。有之否乎。彼諸家誠一反己體察。不俟多辨而自覺其誤矣。

來書云。門下明德主心言。則明之之功主敬可乎。愚謂虛靈不可謂之理。具理不可謂之理。此句。見栗谷語錄。應事不可謂之理。則明德非心之尊稱而何。至於明之之功。則物與知。非敬不明。意心身。非敬不誠。觀敬止二字。可見矣。敬。朱子謂此心自做主宰處。恐非如來喩主宰之主之謂也。

復其初。大學章句則專以明德言。至於論語註。以性善言。孟子註。以浩氣言。朱子大全李繼善問目。以氣質言。各隨本文看可也。

答朴元鎬己未

编辑

近年金志鋼,金成煥,趙泳善諸人。日以齕余爲務。在彼雖有舍己芸人之失。而在我卻得聞謗省己之益也。今得善長書。頗以成之兄濟煥剃頭後作文謗余之事。有少辨語。愚竊謂此不必然。昔尤翁論時人之病云。大槩不求是而惟喜紛紛。故只以無言爲得。此一是字。是上蔡所言竆理只是尋個是處叔子只是成就一箇是之是字。正指性之理而言也。紛紛。是心不循理而口徒多言之謂也。加之惟喜此習。則是情之流於惡矣。故先生於此。只以無辨爲得。得是誰之得。又何所得。謂此心得夫理之是處。只此是心本性之學也。

與朴來源金振玉

编辑

聖賢千言萬語。只敎人爲善。善者。人心所受於天之全體正理也。然聖人恐後人未易知而全之。故爲之立言以示之導之也。晦翁先生言。此事別無奇妙。只是見成說底。便是道理。只要虛心熟翫。久之。自然見得實處。自是不容離畔。便是到頭。若更用別求見解。卽是邪說。鮮不流於異端矣。見答劉公度書。賢輩遠來相訪。顧余衰疾已甚。無氣力得說。只擧此以誦之。幸相與講究。而持循於日用身心之間也。今有曰。人之受性。不待氣異而自有偏全者。又有曰。人之受性。各因氣異。而原有善惡者。又有曰。人慾是天性。而解性字爲慾字者。噫。性理之禍。至此極矣。吾聞人慾非性。而性之受於天者。不問氣質如何若何。只一箇全體至善而已。賢輩其精察而欽承之。

與呂達燮戊午

编辑

聖賢之敎。以心爲氣之虛靈神明。而欽承乎仁義之性矣。我輩爲學。必如是而後。始可以得正矣。此數句。質諸聖人。亦必印可矣。尤菴先生曰。釋氏認心爲性。趙氏正如此故以心之發用。皆謂之性。見朱子大全箚疑。陸氏所謂若識得心。萬法流出。正如此。此聖人本性。釋氏本心之大界分也。

與呂達燮己未

编辑

尤菴先生論心說八條。別紙錄往。覽之。可以見聖門相傳之宗旨。不似今人說得儱侗淆雜。不可分解之之論也。第一條。性心分屬理氣。自孔子至宋賢皆然。而心是氣一言。爲栗翁之有功於後學也。第二條。謂心之知覺卽是氣。第三條。言心之虛靈分明是氣。第四條。以虛靈爲性者。爲釋氏之見也。第五條。以師心者爲易差。第六七八條。皆以本心本天。分正道異端。心卽氣也。天卽性也。先生之承先聖正脈。而爲後學津筏。如是之明白。乃以淵齋門人。特立心性一物之說。而不顧朱陸無別之慮。區區竊爲諸公惜也。

與李熺丁巳

编辑

誠字工夫。不可間斷。意起則誠行於動。意息則誠立於靜。如此。方無透漏之失。而可以待第二番意動。而卽施戒欺求慊之功矣。蓋動時誠。是着力底而爲自在者之施也。靜時誠。是自在底而爲着力者之本也。其實一誠也。吾故曰誠意之誠。通乎靜境。此須實下工夫者。始信其不我欺也。

答李敎鐸丁巳

编辑

孔子之從心不踰矩。起於志學。顔子之發聖蘊敎萬世。始於有爲若是。孟子之養浩氣塞天地。本於憂不如舜矣。三聖賢所就之德。我輩小子。未敢窺測。而其求端用力之方。何爲多讓而望之如天然哉。夫好古躳行。博文約禮。知言集義。皆其下手著腳。端的靠實處。而罔非將心體道奉性做本之旨訣。今請以虛一而靜。爲終身功業。蓋虛者。敬也。一者。誠也。靜者。其所主也。

答金建周兼示諸生乙卯

编辑

所詢栗谷全書性不能稟全德一句。正當理會。不必遠求。只以下句心不能通衆理。交互對勘。可見其所指矣。蓋性單指本然全體。則天地人物通同。只是一箇道理。天地之元亨利貞。與人物之仁義禮智。毫無分別。○程子謂雖牛馬下植。皆具五常。統擧體用本末而觀之。凡人之性。亦與聖人異。何以明之。朱子嘗言。陰陽合德。五性全備。然後中正而爲聖人。然則凡庸纔說凡庸。便已指點他氣質偏駁處。亦可言性不能稟全德也。非謂天人授受之理。有偏有全。如鄭濟卿之說。此正毫釐千里之辨。不可不精以察之也。輔潛菴論孔子之待陽貨。只此一事而五性具。可見聖人之全德。此就接人處事上。論其用之全也。此則雖顔子。恐未及孔子。若以此硬說孔,顔稟受之理微有不同。則千古聖門。安有似此蚩蠢無識怪妄非常之論乎。朱子答余方叔書言。人爲最靈而備有五常之性。禽獸則昏而不能備。今以我輩中人。比之庶物。則幸而得氣之秀者。故亦可謂其心最靈。而能備五性。然以之比聖人。則以其不能得秀之秀者。故陰陽偏勝而不能備有五性。然則彼萬物之性。不能稟全德。心不能通衆理。又何足異哉。此有這般許多層節。非能虛心細釋而精察者。恐未易看得破也。今學者。宜如何用功。欲此心惺惺不昏昧。就氣分上施磨礱撿束之法。久而有融化之功。則元初稟受的五性本體。不期復而自復矣。不如此眞實用功。但以我勝於彼。彼不如我自詑而已。則亦無益其爲禽獸同歸之科矣。

答閔晉鎬戊午

编辑

德善。皆非以其至者言。故德必主於善。善必協于一。一是言人心主宰得定。定而明則事理之極處自見。朱子曰。德以事言。善以理言。一以心言。橫渠言善原天下之一。朱子稱其說得極好。而曰。一者善之原也。此句驟看。卻似此心反爲理之原。然此是就行事上說。故必此心純一於理。而無二三之雜。看心一於理句。則豈非理爲心之本乎。方能揆度參驗。得那德之善也。由其如是也。故吾儒之學。要在治心。而使之純於理矣。萬一錯將心字。擡起在性命之上。則必陷於釋陸之本心矣。愼之愼之。蔡傳一本萬殊。與一貫註。全無交涉。

答閔晉鎬

编辑

居士以道自持久矣。一朝超超乎萬物之表。不知規矩之果吾法耶。非吾法耶。不知身體之果吾形耶。非吾形耶。此鄒道鄕語也。所謂超乎萬物之表者。讀之令人爽然。蓋萬物豈惟小小得失而已。刀鉅鼎鑊。亦物也。能超脫乎此者。豈非傑然丈夫哉。然其所擧規矩身體兩語。非所敢知也。夫身體非我私物。乃載道之器。故聖人貴動容周旋中禮之德。規矩非人所造。實本於天之具。故顔子事非禮勿視聽言動之道矣。然則鄒公所謂道。豈亦出於禪家之旨歟。此卻不可以不審也。禮者。性之節文也。中者。心之功夫也。非禮而勿者。亦心也。比性之所以爲天。而心之所當事也。此正學主腦。切宜持循。

與金璂重乙卯

编辑

天命之謂性。子思子上述羣聖之旨訣。下立百世之標的。凡吾儒言學之書。無慮累數十萬言。要不過使此心敬奉此個性字而已。然則所謂氣者。宜無與於此。而晦翁先生之註明此句也。何故先將陰陽五行形氣生成等字。立文而後始言性。使人致得帶著氣質。墮在形氣。已非本然之疑也。此不可不愼思而明辨之。先生嘗言。非氣無形。無形則性善無所賦。故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言。但其中自有所賦之理爾。觀凡皆二字。天命之性。卽在其中矣。雖然。理固不離乎氣。而亦不雜乎氣矣。學者之于性。因其不離。而懼此氣之有蔽也。必存心主敬。以馭其氣。因其不雜而慮此理之無助也。必知言集義。以養其氣焉。如此。非惟性之不可無氣。亦反藉氣以成參贊化育之功。然則氣豈可少乎。故老佛之卻不說著氣者。先生嘗譏之矣。如此論性命理氣。則於問學工夫。有所實落。而不至於口耳脫空之失矣。

答鄭寅昌丁巳

编辑

中原新聞所載李氏四七說。目昏難看。只看得七情屬私之說。未必皆然。且如孟子之喜而不寐。舜顔之怒。孔子之哀有喪。孟子之吾爲此懼。仁者之能愛人能惡人。聖賢之欲人入於善之類極多。此何嘗出於形氣之私乎。又其形氣爲大。心氣爲小之云。又全不成說。將此見識。欲論斷前賢之說。適見其不自量也。今欲立辨。須取其原集。盡看而細辨之。不宜如龜山只辨得介甫許多字說中三十字而已也。龜山辨。晦翁未善之。

與張在學乙卯

编辑

賢者所遭。人多憤惋。吾則曰。彼方鑄成一團節義以進之。可爲奉慶也。了翁自言。吾學佛。故不怖死。吾人孔子讀而乃反畏死耶。一縷未絶之前。須常存得浩落快活意象。以養吾理義之性可也。

答張在學丙辰

编辑

喜見生還書。聞有譏不死者。死生亦大矣。不遇削役。何必率爾。鄙勸卿樹義書。聞入彼國。而卿以爲慮。然八十老夫。以此而受刀鋸之禍。豈不愈於屋下纊息耶。古人云。沸鼎中開生面。每一諷詠。不覺灑然也。今則只有杜門讀書。以開識見而恢德量而已。

與張在學丁巳

编辑

士子貴守正。悠悠禍福。何足算也。今賢者父子兄弟共蹈節義。而卒陷危辱。凡在朋友。亦與有光矣。今無可言者。惟有勵志劬書。集義養氣。用酬無竆之變而已。

答張在學戊午

编辑

精金愈鍊愈精。彼之一番鍛鍊。乃我之一番精彩。只見其益。不見其損。爲賀爲賀。

愼生之生。非生活之生。凡心之能惺寂。能思慮云爲。能守死善道。舍生取義之類。無所不包。而以一愼字貫將去。其指豈不廣矣大矣乎。高明誤謂愼生易。舍生難。恐思之未精也。自古及今。舍生者不百不千。而能愼生而合於道者幾人。此所謂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者也。程先生言。感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此意更要涵泳。

與張在學

编辑

如吾道三者。可謂男子矣。一時苦楚甚短。百世光華甚長。更取孟子書。益勉道義。以永終譽。老夫死期在卽。末由面訣。臨紙悵然。惟萬萬珍勵。時張道三。以不籍不稅。累年被拘。經無限苦楚。竟至絶島遠竄。其弟在圭。又不籍不稅。其子和鎭。亦如之。幷皆島配。節義卓然可敬矣。

答張在學

编辑

苟求生活。固非守義之道。自經溝瀆亦非成仁之事。二者皆當愼重。而無敢輕易焉爾矣。上天下地。只有個中字。是道理。前聖後賢。只有個敬字。是工夫。近世心卽理之說。與此判異。須求語,孟二書。蚤夜翫誦。以資應用焉。

答張在學己未

编辑

程子曰。雖牛馬木植。皆具五常。朱子曰。人物皆稟得健順五常之性。鄙之所述。出於此。金之謂我人獸無分。豈不有傷於洛閩之敎耶。孟子論心善。而曰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程,朱二先生。皆曰心本善。愚見亦如此。此何可目之爲儒釋無分耶。鄙於近世心理一物。心性一物之說。極力辨明。以爲此乃禪陸之見。金某於此曲折。全然不省。妄加訾謷豈不爲識者之所笑乎。

答金容禧

编辑

聽言觀行。聖人且云爾。况執事於愚未曾一見其面。但據惡稿數篇。遽以爲出於眞積力久之餘。而謂舜在之言。猶未足爲善言善觀者。豈眞有以得其實而無少失也乎。舜在固非虛夸人。然之其所親厚而辟。則恐難保其必無也。衆好之。猶必察焉。况一人之好。而可不復審察乎。雖然。愚以爲彼世人者。聞有正士則疾之。見人有好文字。則曰此但能言之。有稱某也有懿行。則曰是必別有所爲耳。若是者。昔人命之曰腦髓已寒之物。今執事之存心發言如此。此非有好善之德者。定不能然。然則遇雖非其人而不敢承。然執事之心。則亦非世俗之所及。而使人敬歎之不已也。

答金容禧乙卯

编辑

前輩有言。行之爲君子。知之未必爲君子。此爲不行者言。如不能精察於是非義理之間者。其行往往戾於中。而亦不得爲眞君子矣。

人生憂樂。循環無端。憂其所當憂者。終必樂矣。憂所不當憂者。終於憂而已矣。今以學不講。德不修。義不徒。過不改爲憂。而憂之不已。安有終於憂而無其樂者乎。

答金容禧丙辰

编辑

人旣不自認己過。有告之以過者。卽又惡。惡所以日長也。今賢者誦過而求警。持此心以往。何過不改。何德不崇。若一時如此。後不如此。又無大益。人須是見得道大。立得腳定。見大時。小事障蔽不得。立定時。萬變動撓不得。今且先讀書以養志。

答金容禧

编辑

近世儒林。以明德之屬理屬心。心之屬理屬氣。有歧貳之論。而成偏黨之習。甚可歎也。然此有一言可決者。凡有覺者非道。道體元無爲。朱先生所解先聖語之意如此。此尺童之粗解文理者。亦皆知之而無疑矣。使明德果是理。則無覺無爲而可以酬酢萬變乎。此個道理。誠一反諸己而密愛焉。不需人言而可以自悟矣。然而猶以爲理。則是爲尊孔,朱者乎。抑與孔,朱對立者乎。章句所得乎天之下。下個至善無妄等字。則明德之爲性理。明矣。下個姸媸粹駁等字。則明德之爲形氣。亦明矣。今也不然。而必下虛靈不昧字。則明德之主心。不其明乎。此義已決。則心之屬氣。亦不難見也。孟子盡心心字。旣與性對言。則心之非性明矣。而其註說與明德章句同。則明德之非理。亦不待辨而明矣。但所謂氣。非麤糙査滓底。乃是氣之虛靈以具理應事底。只被心宗諸家。自錯認虛靈爲理故纔說氣字。便嘔吐而走避也。

答宋承浩,鳳浩,敬浩

编辑

歐陽公答李詡書云。修患世之學者多言性。故常爲說曰。夫性非學者所急。而聖人之所罕言也。遂及六經。百不一二言性之故矣。愚竊謂聖人於性。固未嘗察察言之。及至後世之言性者。乃曰惡曰善惡混。曰靈覺曰心神。曰偏曰小。曰二曰下。曰食色情欲曰視聽言動者紛紛。爲吾儒者。安得不表揭至善大全之性。以示人而爲充養恢復之計也哉。夫性之本原。天道也。時常語之。則起士者之惑。而有害於循序漸進之學矣。若乃性之當然。人道也。禁截不言。則眩始學之見。而不免於墮坑落塹之患矣。歐公之言。有不識時之病。且不察六經四書之言仁智禮義。無非是性。故龜山非之之說。晦翁取之矣。今賢昆仲。皆有意於聖人之學。而俯問於病癈之人。極用欽歎。而還復慙赧也。惟望相與就性善之理。發見於日用之間者。識取其所當然精微之極致。而無不虛受其敎。以自至於反之之聖也。

答金秉來戊午

编辑

開眼便錯視。此古人戒辭也。非惟是已。傾耳便錯聽。啓口便錯道。擧足便錯行。是數者。皆此心之失。非關性與太極也。然則當敬以扶策撿束得此心。使之整肅惺惺。靡所閒雜。則視聽言動。自合於天理之節文而已。

答李秉孝戊午

编辑

戒愼恐懼。或謂此但可用於存養。不可施於格致。然則學問思辨也不愼。講習討論也不敬。如此而可以入聖乎。僕爲出韻語一篇云。美哉敬之功。成始復成終。講習思辨時。非敬理不竆。誠正修齊日。非敬德不崇。謂知可舍敬。智禮都成空。聖謂無不敬。誰歟立異宗。願言吾黨士。欽欽奉一中。性之中。元具知行之理。心之敬。須通知行之境。此豈難曉之理。特學者不曾反之於身。而專求之於文字。故一切迷惑。

答文聲駿

编辑

不問時之治亂。循禮義以立身則順。假勢利以榮身則逆。此出乎性而可必。彼藉乎外而不可必。昔胡五峯論服天下之道曰。必性存則命立而權度在我。故善爲國者。尊吾性而已。吾亦曰。得天性立。則命不須論而伸縮在我。故善持身者。尊吾性以希聖學也。

與梁在日辛酉

编辑

綱常。天地之元氣。從古聖賢。無不以綱常爲主。而亂臣賊子異端邪說。無不欲壞綱常。近世阮元。號爲大儒者。乃以君臣夫婦爲非天屬。而不可入於五倫。又有康有爲。自謂尊孔子。而爲父子君臣夫婦一切平等之說。而淸國以阮入聖廟。東人以康爲正儒。是皆無見識之所爲致而召天下之亂者也。故程朱論人。皆以識爲先而行誼次之。今學者。要須以惟精爲惟一之本。格致爲誠正之首。然後庶不失聖門相傳之正矣。

答梁在日壬戌

编辑

來喩旣以農天枕種。君子抱道爲說。繼謂人知無種則死。不知無道則生而類死。誠然誠然。然無種而死死者。形殼也。無道而生死者。本心。本心形殼。孰重孰輕。然則生不如死。又不啻天壤之殊也。此非吾輩所當兢懼修省處乎。未解性理之喩。所謂性理。非別事也。卽日用事物中。是是性理。非非性理。何曾高遠玄妙之謂哉。高遠玄妙之是求。性理晦而異學熾。高明其知戒也。

與金鎭基乙卯

编辑

聞與季潤對看朱書。喜甚喜甚。若聽得兩賢于此書。隨得隨體。庶幾有成。其喜更當何如哉。苟菴先生言。尺蠖食蒼則身蒼。食黃則身黃。猶誠之不可掩乎。止此今使尺蠖。只看得蒼黃而已。其身必不蒼黃。學者終身讀書而未能成性。何也。緣只看聖賢書。而不把來做身心用也。夫讀書貴知要。又貴體貼。夫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兩句。晦翁一生受用。而敎詔後學者。此此書之要處。須將其中所論用敬致知之說。便當求所以下功之方。而久久體貼。則道理森然在心目之間。而燦然見於事爲之際矣。是所謂誠之不可掩者也。不爾。雖盡誦一部全書。只成得書廚已矣。豈不可戒哉。

與金鎭基

编辑

近思首卷第十八條。余常喜誦之。天地生物一句。專說氣以成形。下句方說理字。不拘生物形氣如何。一以完足之理賦之。更無偏正多寡之異。不待另說單指二字然後足矣。常思以下。專責智愚賢不肖。令致思竭力。以盡其分而後已。致思竭力盡分。是三達德之事。而其理則得於有生之初。每讀之。儘有餘味。若如一種說。則是聖人獨得完理。自餘無非零星之理矣。縱令百倍思勉。畢竟未有知之成功一也之時矣。不幾於沮天下向善之路。而絶千聖修道之敎乎。其爲不仁而獲罪於天。大矣。

與崔東睃乙卯

编辑

氣變而理不變。氣兼天地氣數吾人心氣世界風氣而言。理兼天道人性聖法學則而言。愚近日看得此理頗端的。凡遇同志。輒擧以告之。蓋欲其恃不變之理。而終始守正。勿隨其有變之氣而泛濫失義。學者宜深識之。

答鄭鍾玉丙辰

编辑

聖人言。文莫吾猶人也。躳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夫子尙且云爾。則躳行之難。可見矣。後世之士。以文爲學。以文爲學而儒術漓矣。足下天性淳質。宜篤之以實德。用成返樸還醇之需焉。雖然。朱先生嘗言。孔子復起。亦必以論語敎人。今足下須熟讀二十篇。以爲終身之用也。

答趙東老丙辰

编辑

不謂狂言竟得虛受。可敬可敬。又引朱子上黃端明書中語。以爲行之粗厲而不見容於世。心之猛起而或傷和於家。莫能矯揉。轉成膏肓。噫。此正寫出老夫之實。儘覺警惕。已而念之。彼此同病。宜與之講究療治之術。互相持循。以冀其廓淸之功。可也。蓋今旣志于學矣。宜莫急於友直諒以取其益。讀語孟以進其趣。更將敬功以行於其間。則平日之粗厲者。漸見輕歇。而溫厚和平之氣。亦從這裏得來。要在默默加功。孶孶不息爾。

峭壁蘭纔開函。已覺淸芬襲人。仇遠詩所云。筆上墨蘭香可掬者。正道得眞也。日以夕之。可作好師友。今此來貺。拱璧不願與易也。鄭板橋采樵者不得折之句。更能使人發恨莫逃世之歎也。竊聞吾人爲學。欲自修於己。而無待於外也。今有眞蘭生於深山石崖之閒。含薰懷馥。而不恨其竟歲無掇者。退陶先生以爲此正合於君子爲己之義。賢與道汝。於此宜細講而深體之。

答趙東老

编辑

近日後進士遇賢者。能希慕之。聞汙行。能忿疾之。然未嘗自辦得精一志槩。少閒。前之希慕忿疾者。忽已銷落。而不免於棄義趨利隨俗習非。而與凡庸無別。於是悔其失守。而圖所以有立。及乎稍久。又復因循怠弛。再悔復然。腳起腳陷。如此者。千悔萬悔。竟無補於身心。而徒取笑於流俗。大可歎也。今卿已老矣。乃肯決意向學。殆所謂尤可愛者。僕欲其志之奮乎一時而迄于終身。凝之中心而達於事爲。誓不作凡輩。匹馬一鞭。所向無前。前日種種世情。色色己私。一掃掃盡。無復有藕斷絲連,磁懸鍼,動底氣脈。不知卿能直下承當否。區區不勝其厚冀焉爾。

答姜永鴻

编辑

孚字從爪從子。取鳥抱卵之義。言人心之所存者。實有是物也。見語類沈僩錄余謂此義極宜體會。所謂是物。指實理也。中庸章句言。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是亦鳥抱卵之義也。鳥之抱卵。血氣潛入。而子隨母化。豈在聲色。豈事造作。學者悟得此理。只患無誠心以存實理。不患心存實理後無外面名稱也。故曰。學問只在自己。又曰。不干別人一錢事。

答尹相德己未

编辑

人之心。只有一箇上帝所賦純粹至善之性。乃不肯俯首鞠躳欽欽奉承。而反降之以爲億兆之民而欲治敎之。小之以爲有對之物而敢藐視之。吾未知上帝愛之以爲道心矣乎。

心心念念。事事物物。時時處處。無不有箇是字。此是性人當敬以求是。誠以成是。人字。是心。如此而已矣。

付相德二子

编辑

凡人無有不病者。宜自逐一改之。病雖衆矣。改之不已。則病有盡而改無竆矣。改而至於無病。無病者聖人。人豈可不以改病爲務哉。爾等勉之。

答朴魯重辛酉

编辑

遠承手翰。敬審旣自勵志竆理。又與強哉啓陽。相從講學。甚善甚善。愚嘗見吳醇菴言。聖學歸趣。不出存心愼言勤行三者而已。眞可謂要言不煩矣。此以四箴充之。似可相當。而妄意欲以精義補入於存心之下。如此則更覺周徧。而或謂愼言二字。自包含精義。此說亦似有理。須與諸友。共加商度而誨示之也。近讀近思錄,朱子節要。甚善甚善。愚竊謂苟於此二書。深玩而實體之。豈惟有補於身心之學。亦可作亂世之標準。區區不勝其切望焉爾。

答車鎭祥己未

编辑

子問余以學。學。學道也。道是性之德而至尊者也。故聖人重以事之。子欲學。學道可也。近日乃有自心自道者。自心自道。則學道者誰也。將謂心自學心乎。將謂道自學道乎。使其人千百萬億羣聚而議之。吾知其無所決矣。易曰。大人奉天時。語曰。君子畏天命。傳曰。君子尊德性。大人君子。以心言也。天時天命德性。以道言也。吾故曰與其巍巍戴心而無得於性命之實際。孰與欽欽奉道而庶幾於聖賢之正傳也。

答朴銖癸丑

编辑

達德是行道底。不可喚做道。此朱子語。故鄙自少至老。每欲主心看。惟仁父虞贊。卻喚做性理。理不可謂之行道底。故鄙嘗費了許多言語以曉之。虞終不悟而死。今來喩謂彼稿謂鄙前以心言。後以理言。甚可怪也。季潤說。虞嘗言先生始謂心成。後謂本然。今此之云。似因是而起。審如是也。則彼自錯認心之本然爲理而云爾也。虞臨死之年。立疑目十四條。皆爲駁鄙人主心之說。而每段末句。必曰此固可疑也。此固可疑也。然則其謂先生終以理言者。殆與包敏道私爲朱子語錄。以同於自己之見者。不相遠也。凡虞稿所載瞽說。盡行削出。以無重逝者之愆。是亦仁也。

賢者見後說而疑之。此誠是矣。但專做心成看。不復以心得言。則心之所成。豈無本然之明公強而自辦出來者耶。須兼兩義看。始得完備耳。

安仁不違仁。盛見得之。虞以此仁爲道心。道心有覺。仁字自在。而渠創爲仁是心爲主而合理說及心循仁是仁之說。始終墨守。竟只包得許多鶻突道理而去。可惜可惜。心本善。心之本體未嘗不善。二心字。高明問單言心歟。季潤亦有此疑。然鄙謂心之明公。與湛一精英。神明虛靈。何嘗兼言理。朱子言氣之始無不善。又言二氣五行始何嘗不正。此氣字是單言氣。不干理事。知此則知彼矣。近世心理家。視氣殆同濁惡之物而棄之。卻與釋老外此爲道之說。同。

與朴銖甲寅

编辑

近日敬功何如。區區亦欲專意於此。而筋骸縱緩。收拾不上。神氣昏窒。喚醒不開。甚恨從前拋卻。可惜光陰也。某人數帝而愚有小文字。蒼老欲見。玆寫往。須共訂示。愚常喜印一心事天字以與人。欲學者知心不可二三。又不可以天自處。而必用敬以奉天。此視存養卽是事。心性卽是天。更覺精辨。須子細體認取。此雖四字。以理氣。則辨得道器上下。以絶此心僭逼之禍。以學術。則判得敬肆界分。以杜異端混淆之患。所繫非小事。不知何人能識得老夫心事。而致感歎之意否。今彼言如此。則爲心者。居則懷擬天自尊之私。過則有展手援帝之術。敎得世間許多學者。放肆無畏忌矣。昔有人與書子靜云。立之學蕩而無所執。陸復書言。蕩本是好語。君子坦蕩蕩。堯蕩蕩無能名。詩云蕩蕩上帝。書云王道蕩蕩。皆以蕩爲善。豈可以爲不善耶。晦翁見之歎曰。其怪如此。此是古今心宗茶飯話。今日吾們廑能不放言。如此而反而察於心術隱微之間。其無畏敬意象。與一種學問。恐無以大相遠。甚可愧懼。容措無地。今須與近上朋友。特加惕念。專力於敬字。漸令此心。不致如前自用而竟得罪於上帝也。

答朴銖

编辑

顔子且以非禮勿視聽言動。從事數十年而後。始得不改其樂之贊矣。今亦宜從畏義上加功。以至於每事常如此。卽自有樂道之驗矣。先賢所謂敬則自樂。正謂此也。大抵樂字無工夫。只致知用敬。是工夫也。

答朴銖乙卯

编辑

通書註。人心太極之至靈。此語讀者多疑之。疑之誠無足怪也。但太極圖下。朱子據圖推盡說意。而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則所謂人極者。於是乎在矣。然則靈只是太極所在處。如鳶魚飛躍。鬼神屈伸。是道之所在處。非直是太極也。又圖說註曰。其心最靈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謂天地之心而人之極也。然則心靈。只是不失太極者。非直是太極也。以此兩段觀之。通書註。是從太極所在處。指其全體太極之心而爲言爾。非直指心爲極。指極爲靈也。蓋陽明陰晦。自是隱微難知底道理。決非粗心可明。必也此心全體太極之至靈者。乃能明之。故朱子云然也。敬存寄示約老。引大學或問人之所以爲學心與理一段。以爲說者。區區所見。未甚灑然。故頃問之。今承來諭。亦與鄙見槩同爲幸。然此是義理至精奧處。時時更加涵泳。翫味而自體之。恐未可略見影象。便謂已到極處也。

與金泰煕辛酉

编辑

天下䨓行。物與無妄。無聖凡人物之分也。湖中士友。爲人獸無分之論。不甚的當。人之用心。卻有邪妄。畿嶺心卽理之論。恐不及反己自驗也。或以氣質害心。或以習慣悖理。或以物欲自欺。而至於欺人。每觀古今人類多陷此。此聖人之敎。所以以忠信爲主也。愚昔二十時。先師親授曾傳。至六章。見敎曰。格致固當先。然無了期。若夫誠意。隨知隨用。緊莫緊焉。區區終身不敢忘。故今以奉聞。而使之將實心循理四字。爲平生誠身符也。此是愚將死之善言。幸勿泛也。

答金益容癸丑

编辑

前書所質師喪疑禮四條。今承來誨。一一與鄙意相符。無容更評。師喪中時祭。略去胙餕。環絰用單股。而子女冠昏。不自爲主則無礙。而一獻之禮。冢婦之饋。幷不行。

答金益容

编辑

五代祖。雖有支子。不許遞遷。奪情之大者。

此在遞遷成俗之後。故有是說。然朱子旣據聖人一定不易之法。而不問曾玄情意之安否。幷不許遞奉。則其於親子。安得獨容闊狹之論哉。

妾母其諸子當次第奉祀。則五代祖之支子。爲其父母。不得如妾子可乎。

妾母非有宗統之嫌。故諸子得以祭之。似與支子支孫之祭正位。而有干統之嫌者。異矣。

五代祖有支子。而神主見埋。則祔位亦當隨埋。然則三殤之主。猶得祔祀。至於長老之主。雖有當祭之從子。不得伸情。於理安乎。

正位雖以親盡而祧埋。然其祔位之有至親者。自當不埋而奉祭。此有春翁說矣。

祭終兄弟之孫之弟字。下不得。若曰弟之子若孫不得祭。則程子何不但曰兄之孫。而必下弟字乎。

成人無後之祭。原無干統之嫌。故不分宗支。皆得祭之。然此亦程子義起之說。非先王之正法也。恐不可以此爲五代祖亦當遞遷之的證也。

若曰長子亦班祔。而弟之子若孫。以次奉祭。則安有成人無後之長子不立後。而祭止於弟之孫之理乎。

此雖假設之言。然沙翁長子。尤翁伯氏。皆成人無後而歿。然以無受之者。故不得立後。如此者。當祭止於從孫。不必疑也。

此事節節窒礙。然朱子豈慮不及此而立言如是乎。不敢知。不敢知。

此非朱子之自言。乃朱子據聖人一定不易之法。而立論者也。不可雜引小小窒礙。以亂其大體也。

答金益容

编辑

大傳。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五世則遷者。廟毁不相宗。小記曰。祖遷於上。宗易於下。據此則五世而遷者。宗統已絶。以若遷祖易宗之宗子。不許支子之遞奉。則是以小宗妄行大宗之事。豈非干統之大者乎。

古無遞遷。自是聖人之制。非出於小宗之不許。今直斥以妄行與干統。則豈其實乎。且如此說。則百世大宗。可以世世自祭五代以上之祖。而不許支孫之遞遷矣。此果出於何書。

以支子言之。旣以當祧之主。又得許親盡之宗。以伸其情者。有何干統之嫌乎。

五代親盡之主。若有當遷之理。周孔何不立其制乎。且得許親盡之宗。此句未妥。蓋聖人未嘗立制。則親盡之宗。固未敢私許其遷。而支子孫亦何敢諉以得許於親盡之宗。而私祭夫禮所不許之父祖乎。故曰有干統之嫌也。

士虞禮疏。卒哭後祔祭。始合先祖云云。若使不得遞奉之子若孫死而葬。則無所祔之祖。豈有與先祖合之禮乎云云。

古無遞遷之時。未聞支子孫無祔之慮矣。且後世遞遷之制。亦何當爲支子孫祔祭而起乎。

答金益容

编辑

有問於南塘曰。永窆在權庿三月之末。而明日除服。則復寢宴樂子女昏娶。凡干吉事。無異平人。心所不忍。此四字是天理人情之不容已者耶。是邪思妄念之所當克者耶。凡百君子。盍反諸己。鄙嘗謂論禮。宜就情理本原上竆究來。不可只就節文細瑣處說殺了。將抑而行諸。或當更伸三月。未知此老所答如何。梅禮中見柩而擧哀。設殯而受服一款。來喩謂之定論。此誠然也。但徒知此說之爲正。而不知隨事而處變。則亦未盡也。如墓遇毁發。及於棺槨。或已修復。追聞猶服者。見柩設殯。元無可論。此何可執一論耶。

梅全兩說。皆在殯未葬。累月持服。而始克永窆者。與今事例不同。恐非的證也。然此人欲更行數月。不與宴樂。不行㛰娶之儀。則豈非加於人一等之事歟。高明將以閒不容髮。不可一日闊狹之義。駁之歟。

鄙人答趙某書。正與來諭相符。自今觀之。恐未可謂不易之正論也。若使未死前。幸得開悟。安知後之改今。不猶今之改昔耶。孰主孰奴。一主於正。是爲禮之中也。鄙今昏聵已甚。正賴諸友警告。而獲進寸步。是爲至願之蘊於中者耳。

答金益容,金恒述

编辑

撤靈床。當在埋帛時。尤翁此說。本爲駁三年不撤之誤而云爾。則看者當有參量之道矣。如必以魂帛出入爲言。則葬地遠而經旬始返魂者。靈未亦當隨帛往返耶。可疑。集考增解。與梅全二先生。皆不從尤翁此說。而使撤於遷于廳事之後。豈無所以歟。元謙如事生之說。亦似拕長。然則必如朴潛治,權晩悔,朴玄石終三年不撤之說而後可矣。

答金益容乙卯

编辑

喪祭。以男主爲重。故雖有高祖母之尊。必傳重於玄孫若玄孫婦。而不以爲嫌。玄孫若玄孫婦受之。而不以爲僭。若玄孫早死無育。又無繼絶之望。萬不獲已。而用婦人爲主。則舍尊者而必令卑者爲主。抑何義歟。若曰旣降之重。不可復升。則假使玄孫婦身死。或他適。此後喪祭更無可主之人乎。是甚可疑。若又曰如此者。可使玄孫母爲主。則旣降之重。復升於上等耳。但可升之於母。而不可使高祖母主之。亦何義歟。假使母又死。則祖母主之。祖母又死。則曾祖母主之。曾祖母又死而後。高祖母始得爲主。則男主自上而下。女主必由卑而及於尊。此又有何等精義於其閒耶。節節可疑。梅翁論姑婦在者。統於尊之云。恐難猝然立說破也。

答金益容戊午

编辑

有人出後。於所後祖喪朞年內者。其子服祖當否。累度商量。畢竟以當服爲定。蓋素山重正統之說。亦可思也。非惟於祖爲然。雖高曾。亦當然也。來示所引諸說中。惟鹿門父母外不服一條。宜若可爲盛據。然鄙見高曾祖卽父母也。所以有承重三年之義。豈非以父母視之之故耶。今此子之服朞。恐尤無可疑。如何如何。

答金益容

编辑

曾高祖承重者。四代之婦。皆服三年。退沙二先生說。無可疑者。而鏡湖卻引有適婦無適孫婦之說。以違之。愚每意其非是矣。今承高明所駁正者。尤益詳明可喜。

承重妾子之子。父在爲妾祖母。當一如適孫之於祖庶母矣。今鏡湖不奉尤遂二先生之敎。別出一說。以亂嫡庶之分。誠不知其何所見也。全翁每謂鏡湖多泥古自執之病。今得來喩亦疑之。可幸鄙見之不甚謬也。

答金益容

编辑

陷中以追當復職者言之。莫重君上嚴譴之下。豈敢望後日復官。而預爲具書乎。後幸復職。則當用立主後贈職者。不改陷中。只改紛面之例。

削奪者。陶菴雖有陷中非可改而有書官之敎。然今此來示。似更正當。當從之。

答金益容己未

编辑

補亡章體用。單說知字。定宇卻將具理應事言。近翁非之。愚於大學記疑。引孟子盡心章或問以明之。其言曰。竆理而貫通。以至於可以無所不知。則固盡其無所不統之體。無所不周之用矣。以此意去看補傳。則曉然矣。今承盛喩。亦說得詳。更以孟問參勘。尤無遺憾矣。

禮書固所當講。佗經亦當熟玩而精擇之。若此處纔有疏脫之失。則所存所發。無由得正矣。明道先生曰。失之毫釐。繆以千里。深可戒懼。愚每謂戒懼之功。當通貫於知行。此意不可以不察也。

答金益容

编辑

愼獨一也。而大學欲其意之好惡。無一毫之不實。其下手較重。而謹嚴益切。中庸慮其心之敬畏。有霎時之或閒。其用功較輕。而縝密愈緊。若兩處槩以幾善惡分之而已。恐有些粗疏之失。來喩之謂有淺深疏密者。善矣。

答金洛斗辛酉

编辑

承嫡者之子婦。已是嫡耳。何爲舍嫡祖姑。而必欲祔於妾祖姑耶。如無妾祖姑。則又將舍嫡祖姑。而必欲祔於高祖妾耶。且此婦爲繼高祖之宗婦。或百世不遷之宗婦。亦欲祔於妾祖姑耶。大義如此。則其餘小小諸說。恐不須拘也。

答李仁洙丙辰

编辑

所詢學問之要。恐無如主敬。敬則聦明睿知由是而生。仁義禮智由是而成。敬則可以優入聖域。可以對越上帝。敬則可以扶植綱常。可以輔相天地。大矣哉。敬之功也。敬宜如何下手。曰。心之所存。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愼勿自用。而無一不以性爲師則敬矣。躳所未能。猥此奉答。幸無以人廢言也。

答宋淵求

编辑

邦君出宮。國母被禍。賤身縱不能去魯適齊。如夫子之爲然何敢偃息於私第乎。自昨冬以來。至今期年。周流棲遑於山巓海濱。兼不欲見俗輩聞時事以傷我心。此自是道理分義所當然。而昧者錯認以爲異事。某處所言。不知何謂。謂避廵檢。則避廵檢。實亦何譏之有。况本邑初無此輩之變乎。謂避柳旅則倡義守義。各自有義。又何相迫相避之有乎。孔子有避世避地之訓。曾孟有避寇戒心之事。今不論道理。惟以避爲非。則其說之不通甚矣。然此等流言。何必多辨。久則道理自明矣。

答韓圭星甲寅

编辑

今凡一小事。纔著實理會。便自然見道理漸漸出來。朱子此語。極好體味。今欲添一語云。每日閒事事。若能著實踐履。則自然見功效漸漸牢固矣。著實兩字。是眼前常語。然切勿泛看過。著實則有得。掠虛則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