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茶餘客話‧卷七
卷八 

卷七 编辑

○監察御史 编辑

順治三年,增監察御史十五員。七年,停止巡按,未幾復舊制。十二年,吏部議準,御史隔二年內升三人,外轉三人。十三年,裁去六科漢軍之副理事官,俱改御史。十四年,遣通政司副理事官王秉衡巡蘇、鬆,兵部主事王廣心巡京、通二倉,戶部郎中竇遴奇巡漕務,王耒任巡陝西茶馬,各授御史銜。十六年,都察院奏停止直省巡方之差,其御史額缺六十員,除需用應留外,其餘應行裁汰。奉旨令會議安親王與吏部侍郎石申等兩議。奉旨再詳議,停止巡方。十八年,命將各省巡按事宜交與巡撫,巡按各缺俱裁。雍正元年,奉旨,科道每日輪班密奏,無論大小事務,據實具奏。巡城御史,一城止派滿、漢各一人,漢軍歸並漢人內。掌京畿道,掌河南道,缺出簡選具題。雍正二年,六科改隸都察院。奉旨,凡科道露章,必候朕禦門聽政之日進奏,班次在都察院之後。雍正五年,在京十倉,每倉派都統一員、御史一員,專司稽察。雍正六年,奉旨,停止科道密奏,各用露章。又奉旨,露章之外,亦準密奏,倘自行泄露,或私自存稿,一經發覺,重治其罪。雍正七年,御史原定七品,改為正五品。其由主事中行評博考選者,為正六品。增巡漕御史之差。乾隆元年,奉旨,科道內升外轉,俟補官之日再離任,未得升缺,仍食原俸辦事。乾隆三年,御史員缺,將翰林部屬通行引見。記名之後,吏部按其品級俸次,先後開列,引見補授。乾隆六年,奏準漢軍御史歸並漢人內一例補授。乾隆八年,奏準將部曹編檢合例人員,考試後吏部引見,記名補用御史。乾隆十四年,御史舊止六道,河南道(福建道附)、江南道(江西道、四川道附)、浙江道(雲南道附)、山西道(貴州道、廣東道附)、陝西道(湖廣道附)、山東道(廣西道附)。本年,漢道裁去九缺,滿、漢各定為二十八缺,分十五道,回避本省。十六年,內升外轉,三年舉行一次,著為例。十年,巡視台灣,三年舉行一次,事竣即回,不必留駐候代。十八年,御史舊有五品試俸不試俸之分,本年定給事中仍為正五品,御史俱改為從五品,不必試俸。三法司核擬重案,準其兩議具題,但不得合部合院各成一稿。二十年,奉旨,京畿道著列於河南之前,河南道事歸京畿道辦理,京畿道事歸河南道辦理。

○給事中 编辑

舊制六科都給事中、給事中共二十四員。康熙元年,裁去十二員,改都給事為掌印給事中。

○父子同居要地 编辑

父兄任九卿,子弟不準任科道。曾問兩衙門博學者,皆不知其所始。近閱《琬琰錄》,載耿文恪公(裕)初舉進士,任給事中。厥父清惠公(九疇)為右都御史,上言父子同在要地非宜,遂改翰林檢討。後因為例。而近日則改郎中員外,不改翰林,按品級改補故也。

○宋銓曹考績之制 编辑

於穀山云:宋理宗置籍於中書,記諫官御史言事,歲終考其成績。此制甚善。若使銓曹年例考察,皆取其任內建白為上下,以定殿最,即有處分,亦將無詞。

○通政 编辑

部院卿寺,皆有司屬,惟通政初無之。考明代初製,原以六科隸屬通政,蓋出納封駁,其事實相表裏也。後省垣積重,勢淩六卿,與通政無復關白,即文移往還,亦不循舊規,人亦以為固然,無復知有舊制者矣。本朝懲明季言官之弊,故使六科亦隸都察院(○十二卷本作雍正時令六科隸都察院),以示鈐束,較明之初制為尤善。

○風聞言事 编辑

《唐書》:武后以術製群下,諫官御史得以風聞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監察御史,得互相彈劾,率以險陂相傾覆。此風聞言事之始。又《漢書》:尉佗曰: 「風聞老夫父母墓已壞削。」賈逵《國語注》曰:「風聞,采也,采聽商旅之言。又王導遣八從事行揚州郡,各言二千石官長得失。顧和獨無語,曰:「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耶!」沈約彈王源曰:「風聞東海王源,嫁女與富陽滿氏。」又元魏武泰中,御史中尉請取內外考簿,按校虛實。任城王澄言:「法忌煩苛,治貴清約,御史之體,風聞是司。豈有移一省之事,自考差殊。」又《梁書》:侍御史虞爵奏風聞豫章內史伏日恒怨望事,又廷尉卿袁翻奏曾染風聞者,悉不斷理。蓋捕風捉影,惜生事端,害匪細也。

○明太常寺廚役 编辑

太常寺廚役,洪武初定四百名,弘治增至一千五百名,分撥供祀。嘉靖八年定食糧者一千二百一十名,萬曆間定一千三百名為定額。見《禮部誌稿》。

○酒柞 编辑

光祿司有鐵梨木酒柞,可盛醞三十石,洪武中籍沒沈萬三家中物。永樂移貯寺中。今寺中已無其物。

○明光祿寺 编辑

洪武元年,諭光祿寺,買辦一應物件,官價比與民間交易價錢每百錢多給十文,隨物貴賤,每加一分。當時朝廷每賜臣下筵宴,其器皿即分給領回,珍貯之為傳家祭器。光祿寺歲銷銀三十六萬兩,亦大濫矣。國子監監生仿紙,每季移送光祿寺作麵袋。

○尚寶寺 编辑

尚寶寺,舊在午門外西,兵科之上。凡官員入朝,皆佩牙牌,其官職鐫牙牌上。拜官則於尚寶司領出,出京及遷改則繳還。洪武八年,定祭祀陪祀官員給牙牌,供事人等給長牌,各令懸帶,無者不許入祭所。

○明祭果用粘 编辑

明初筵宴祭祀,茶食果品俱係散撮,至天順後始用粘,每盤高二尺許。

○登聞院 编辑

登聞院,在西長安門外街之東,舊設滿、漢科道各一員掌之。雍正二年統於通政司。

○鑾駕庫 编辑

鑾駕庫,在東長安門外。

○戶部大庫 编辑

戶部大庫,在戶部署內東北。

○緞匹庫顏料庫 编辑

緞匹庫、顏料庫,向在部,今皆在西華門內。

○節慎庫 编辑

節慎庫,在工部內之東。

○製造庫 编辑

製造庫,在西長安門外,屬工部。又門神簾子二庫,雍正三年,俱屬製造庫。

○西十庫 编辑

西十庫,在西安門內:曰甲字庫、乙字庫,屬戶部。丙字庫、丁字庫、戊字庫,屬工部。承運庫、廣盈庫、廣惠庫、廣積庫、贓罰庫、瓷器庫,屬內務府。又內務府之緞庫、盔甲庫、鞍庫,俱在太和殿東,銀庫、衣服庫、茶葉庫、參庫、貂庫,俱在太和殿西。

○大小九卿 编辑

大小九卿,說者不一。明中葉時尤紊亂,無一定之制,每以勢力為輕重。六部、都、通、大為大九卿,至今皆然。至小九卿,先以太常、京尹、光祿、太僕、詹事、國子、翰林,而益以左右春坊,為小九卿。或云:詹事春坊為東宮官屬,不宜班之大廷,當以尚寶、鴻臚、欽天監足之。或云鴻臚僅司傳宣,非復漢、晉大鴻臚之職;欽天僅掌占候,亦非秦、漢太史令之職。且皆雜流世業所窟穴,祗可與太醫院上林苑等。每遇公事,紛紛遍傳。自萬曆後,則以太常、詹事、京尹、光祿、太僕、鴻臚、國子、翰林、尚寶為小九卿,究不知始於何時,質之博學諸公,亦不能悉。

○明詹事在大理上 编辑

大理為九棘之一,詹事自不得比。而前明申吳門掌詹,竟立理卿之上,遂為故事。侍讀向列六品,亦班光少之上。沈繼山(思孝)以建言起光少,遂超侍讀而上,同時侍讀為劉復齋(元震)、劉和宇(虞夔)不敢爭。他人繼之,則又如故矣。以強弱致異同,有明朝綱之紊至是。

○清儀仗 编辑

大清儀仗向照鑾儀舊制,上命考校典禮,折中損益,以定不易之制。汪文端公具稿,上如其議。擬改篦頭,名不經見,古無可考。在禦仗前,擬改名曰引仗。肅靖旗,漢儀,乘輿出稱警,入稱蹕,今擬改肅靖旗為警蹕旗:一繡警字,一繡蹕字。風雲雷雨旗,宋儀仗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四旗,皆青色,晝神狀詭異。元因之。明朝改為青質黃朱火焰,畫箕星畢星雲氣雷文。我朝亦仍其制。謹按風雨無可繪畫,箕、畢二星已見二十八宿旗,此屬重出,擬改為五雲旗五面,藍色朱火焰,繪五色祥雲。五雷旗五面,五色地,火焰各如其色,銷金為雷文。八風旗八面,頂用鎏金相風銅烏,下為銅基,插入竿內。上用銅管,可相風轉動。旗按八方之色,東青,南赤,西白,北黑,東北青鑲黑,西北白鑲黑,東南青鑲紅,西南白鑲紅。各按方色,用銷金繪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於上。甘雨旗四面,白質黑邊,繪黑雲青龍行雨勢。青龍白虎朱雀神武幢,按龍虎四象,前已見各旗內,此屬重出。擬改青幢、朱幢、碧幢、紫幢、霓幢、長壽幢各一對,霓幛五彩相間。長壽幢宋制有之,用黃羅,上繡篆文壽字。雉尾扇,原製銷金繪雙雉,擬改緝雉羽為之。擬增翠華旗,按《漢書·司馬相如傳》,建翠華之旗,擬用藍質朱火焰,上繪孔雀,竿上用翠羽為飾。飛黃旗,唐制繪形如馬,黃色,有兩翼。角端旗,唐制繪獸如羊,小尾獨角。騶牙旗,唐制繪形如虎。犀牛旗,唐制錯采繪犀牛。獅旗,唐制繪獸如獬豸。金牛旗,唐制繪牛塗金。赤豹旗,唐制有之。《詩》「赤豹黃羆」,擬用黃質朱火焰,上繪豹形。貔貅旗,《禮記》「前有摯獸,則載貔貅」。擬用黃質朱火焰,上繪貔貅。鳳旗,唐制有之,宋有五鳳旗,分五色,今擬錯采繪為儀鳳。飛鴻旗,《禮記》「前有車騎,則載飛鴻」。擬用藍質朱火焰,上繪鴻雁成行。鳴鳶旗,《禮記》「前有塵埃,則載鳴鳶」。擬用藍質朱火焰,上繪飛鳶張口。飛隼旗,《周禮》「司常鳥隼為」。擬用藍質朱火焰,上繪飛隼。振鷺旗,《詩經》 「振振鷺」,取潔白之義,擬用藍質朱火焰,上繪飛鷺。前鋒大纛八,羽林大纛八,八旗大纛二十四。按漢上駕有河南尹執金吾奉引,晉則有領軍諸將軍,唐將金吾、果毅、佽飛、千牛諸衛,皆在鹵簿中。我朝國製,折衝禦侮,首重八旗。正如周虎賁居守王宮舍王閑者,宜入鹵簿,以昭儀衛。擬增八旗二十四纛,及前鋒羽林各大纛。照正鑲各色,中畫坐龍,大書清、漢字樣,仍按左右分翼排列。進善旌、納言旌、敷文旌、振武旌、褒功旌、懷遠旌、表節旌、教孝旌、興賢舉能旌、行慶施惠旌、明刑弼教旌、順時布德旌,漢文帝詔「朝有進善之旌」,《管子》「舜有告善之旌」,今仿其意為十二旌,製用龍頭竿,幡用五色羅,各繡清、漢字。孔雀扇八,擬緝孔雀翎為之。壽宇扇八,擬用黃羅繡雙龍,中篆壽字,邊繡卍字回文。翠蓋,薛綜《漢書注》「織翠羽為蓋,如云龍矣」。擬仿其制為之。三簷,各繡孔雀尾垂下,承以曲柄。芝蓋。魏《儀服志》有之,今擬用黃羅,繡五色靈芝,曲柄。殳二對,《詩》「伯也執殳,為王前驅。」周禮《殳以積竹八觚》。擬仿其制為之,八角有棱,塗金。擬去政平訟理幡,原製在鉞後,洪武三十年增,今擬增進善納言十二旌,則此幡擬去。北斗旗,原製在二十八宿旗後,按儀仗皆東西對列,前以五星配五嶽,後列二十八宿,俱雙數相對,且二十八宿中已有鬥旗,今去。告止幡二。宋制有之,今去。傳教幡二,唐制有之,今去。自大清門朝象起,至殿前金爐蠅刷止。共一百九十三項六百五十餘件。儀仗至扇傘之後,則列大刀豹尾槍撒袋。漸近殿前,陳杌一、金交椅一、金大瓶一、金盆一、金唾合一、金香合一對、金提爐一對、蠅刷一對。

○常朝陳設之儀 编辑

大朝常朝陳設之儀,筆硯案在殿內右楹之南,東向。華蓋在殿門外正中,法駕鹵簿陳東西簷下。靜鞭在午階下,北向。仗馬在左右階下,步輦在太和門外,五輅在午門外。馴象在五輅之南,朝象在天安門外,皆東西相向。大朝慶賀,設表案於殿內左楹之南,西向。遇頒詔,設詔案二,一左楹之北,西向;一丹陛正中,南向。

○歷代輦輅 编辑

考歷代輦輅之屬,周制,玉路一,又曰大路。金路一,又曰綴路。象路一,又曰先路。革路一,又曰戎路。木輅一。陳氏《禮書》曰,是謂五路之大也。王之所在,以大為名。玉輅、金輅象輅以金玉象飾之,革輅鞔而漆之,木輅漆之而不鞔。鸞路一,朱路一,大路一,戎路一,元路一,是謂五時路,其制如五路。《禮記·月令》所載者,是輜車路車共十。《司馬法》曰:夏輦曰金車,殷曰胡奴車,周曰輜車。夏二十人而輦,殷十八人,周十五人。秦以人君所乘,去輪輿之方徑六尺,或使人輦,或駕果下馬。漢以雕玉為之。漢制六輦,其數有六。《輿服志》云:輦具金銀丹青采雘雕畫蒲桃之文。金根車一,《輿服志》注,以金為飾。殷瑞山車,金根之色,殷人以為大路。始皇作金根之車,漢承其制,禦為乘輿。安車五,製如金根;立車五,製如安車。蔡邕《獨斷》曰:有五色。安車立車合十乘,各駕四馬,是謂五時副車。建旗十有二,如車色,立車則豎其旗,安車斜豎之。相風烏車一,即鳴鳶之象,後改為鳥。傅玄賦:「建修竿之亭亭,棲神烏於竿首。」戎立車一。蔡邕曰:戎立以征伐,製如金根。三蓋車一,一名耕車,一名芝車。《輿服志》:其飾皆如金根,親蠶耕耤所乘也。獵車一,飾如金根,重輞縵輪,繆龍繞之。皮軒一,師古曰:皮軒之上,以赤皮為重蓋。文穎曰:以虎飾車,取《曲禮》「前有士師」,則載虎皮義。鳳皇車一,以鳳為飾。武剛車一,《輿服志》:輕車古之戰車,不巾不蓋,有巾有蓋,為武剛之車,為先驅又為屬車。綍戟車一。綍,函也,取四戟函車邊。五時車五,製如金根,旗如五方之色。禦軺一,小車也,一馬駕之。戟鼓車一,車上鼓吹也,駕牛二,車分左右,建戟。黃門鼓車一,車上置鼓,黃門掌之。指南車一,亦曰司南車,曰司馬車,車上立木人,舉手常指南。《黃帝內傳》玄女為帝司南車,或曰周公時作。鸞旗車一,《通考》編羽旄列係幢旁,胡廣曰:以銅作鸞鳥於車衡上,駕四馬,先路所載。崇德車一,《古今注》:一曰辟惡車,上有桃弧葦史,以禳祓不祥。太僕令一人在車前,執弓矢。屬車八十一,一名二車,一名左車,秦製漢因之,多寡微不同。豹尾車一,《古今注》:周制也,象君子豹變。言尾者,謙也。按漢制最後一乘懸一豹尾,以前比之省中。隋制,白鷺車一,一名鼓吹車,上施層樓,有鷺棲焉。行漏輿一,刻木為屋,中設刻漏長竿四,輿士十六人。隋所增僅此,唐以後多仍漢制,惟增記裏鼓車一。四望車一,羊車一,一名輦,上如軺伏兔箱漆畫輪。腰輿一,前後長竿各二,金銅螭頭緋繡鳳裙。奉輿十六人,宋增芳亭輦一。明遠車即四望車,金多損減,止增逍遙輦一,平輦一,七寶輦一,元增寶輿一,方案緋羅雲龍案衣。明製,止大路一,玉路一,大馬輦一,小馬輦一,步輦一,大涼步輦一,皆如今制。按漢制共一百一十八乘,唐制四十八乘,為最多耳。

○駐蹕大營 编辑

皇帝駐蹕大營,內方外圓,度地縱二十丈六尺,橫十七丈四尺。建黃幔城,外加網城,索為之,黃色,貫之以綱,高六尺,闊八尺。凡百六十有六。距幔城東西南各十八丈,北十五丈,設連帳百七十有五為內城。啟旗門三,東鑲黃纛,西正黃纛,南正白纛,各二。周建鑲黃金龍旗四十有一,各以三旗,護軍參領二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門焉。宿衛帳九,司以三旗,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十人。外設連帳二百五十有四為外城,啟旗門四,東鑲白纛,西鑲紅纛,南正藍鑲藍纛,浹日遞建之。北正紅纛,各二。周建方旗,東北鑲黃,西北正黃,東南正白,西南正黃。各十有五,各以五旗。護軍參領二人,護軍校護軍二十人門焉。宿衛帳四,司以五旗,護軍參領一人,護軍校護軍十人。外城,東面設內閣、六部、都察院、提督等衙門官帳,距外城六十丈。周設警蹕帳四十,各建護軍旗一。東北鑲白,西北鑲紅,東南正藍,西南鑲藍,司以護軍參領每旗一人,護軍校護軍每旗十五人。度地由向導總統張具。以護軍參領三人、護軍校護軍八十人,重門拱衛,星廬環布。黃幔城正中。禦幄在焉。

○御幄 编辑

御幄之制,周建黃幔,城門南向,內樹黃布屏。中建圓幄,高二丈,徑三丈四尺。上為穹蓋,頂圓木如樞銜椽,上覆皆髹朱。冪以白氈,藍布緣,上加素布,兩蓋緣藍布,雲文以髹朱。木杆十四分搘之,承椽以斜木,相交為牆,高五尺六寸,亦髹朱。外圍白氈藍布緣,下為朱簾,高一尺八寸。內圍黃洋氈,紅花文。左右分懸櫜佩刀。幄內藉高麗席,加白氈。門前後各高四尺,闊二尺三寸。幄正中設禦幄,五采刻絲屏,青緞緣。座高一尺六寸五分,縱三尺九寸五分,橫五尺七寸五分。垂重幨,上錦下黃綢,藉黃氈。坐具貂及妝緞,惟其時。庭左右各設圓幄一,高九尺五寸,徑一丈五尺。牆高四尺五寸,內圍白氈。餘製皆同。座後達長幄,直而深狹,高七尺六寸,縱一丈二尺,橫八尺。直梁橫棟,簷左右垂高五尺。四方啟門,高闊如中圓幄,蓋及牆皆圍白氈,藍布緣。內藉高麗席,加黑氈,後達帳殿。橫列三楹,高一丈一尺,縱一丈三尺,橫三丈。東西室皆啟窗,更後為圓幄六幔。城外左右連帳。茶膳儲偫,各庀其事。

○官名好從古稱 编辑

國初沿舊制,督撫俱係欽差,不作缺。故品級一視本銜,無定位,亦無定品。今日巡撫自為一官,定秩二品,已為專職。昔之撫軍,以副憲、僉憲授任,故稱曰中丞,乃指其都院本官也。今已加兵部侍郎,而猶稱中丞,見之書柬屏幛,轉卑之矣。巡撫之名,肇端於明。洪武二十四年,命太子巡撫陝西。其後漸遣部院卿寺巡撫各處,因事而簡,事竣輒罷。至景泰間,始定為憲職。耿九疇以刑部侍郎特改副都御史撫陝,蓋以巡按御史與部堂難相統攝,故以副憲臨之,俾巡按執見堂官禮也。中葉後,撫按相處若寮寀,且或仰其鼻息,是又一變矣。按明初遣監察御史巡按方隅大災重患,謂之巡按。其遣廷臣巡視,謂之巡撫。事訖而回。宣德間以關中、江南二處地大而要,始命官更交,他省則無。正統末,南北軍與各省皆置巡撫,後惟福建、浙江二省不設。至陝西一省則設四巡撫,北直隸則設二巡撫。督撫加尚書侍郎誤稱中丞固謬,即憲職亦無是稱。於穀山嘗謂嘉、隆後士大夫文字好古,官名稱謂概多從古稱。六卿、大司徒、大司馬皆周官舊名,職任相稱是也,惟台長無以稱,乃稱曰大中丞,則誤甚。今之左右都御史,乃漢之御史大夫;左右副僉都御史,乃漢之御史中丞。在漢官儀皆無大字,乃以大夫降稱中丞,非所以尊之也。至於錦衣掌印稱大金吾,順天府尹稱大京兆,益無稽矣。名言之間,禮分所寓,一時孟浪,歷世流傳。雖名卿通儒,亦復隨俗相呼,心知其非而口不能改。若近日稱六卿為大農、大馬、大寇、大空,概去司字,誰為作俑,波靡相從,不值一辨矣。唐時宰相相呼曰堂老,兩省曰閣老,尚書曰院長,御史曰端公,安溪謂不如直稱本官之為愈。信哉!

○總督 编辑

明製,文帥以總督為極重。始時設於邊關,繼踵設於內地。及關白事起,又以總督為未崇,始有經略之名。其敕書云:文官知府以下,武官副總兵以下,違軍令,任自行軍法。蓋文帥之重,於斯為至,國初之制亦因之。武臣以總兵為重任,明初皆以侯伯勳臣佩印專征,列銜在尚書之上,其後漸以淩替。自總督設而總兵益凜凜奉約束矣。嗣更以流官充總鎮,暴起行陣,名實益卑,兜鍪執仗,匍匐旌門如奴隸,然固積漸之勢也。至征倭之役,李如鬆新從寧夏凱旋,再為大帥,功名甚盛,氣焰淩人,不復甘匍匐之儀。時經略宋應昌亦無如之何,乃議加提督軍務,即以入銜,其相見得比道臣見督撫儀,素服隅坐而已。

○道員品職 编辑

各省道員,初承舊制,有參政、參議、副使、僉事之分,其品自從三以至正五。康熙初,定制由京堂特轉者為參政,掌科外轉知府升授者為副使,給事、御史外轉者為參議,郎中外授者為僉事。至乾隆二十七年,概改為正四品,除去參政等名目,而知府則降從四品,體製乃得畫一。

○直隸藩臬 编辑

初直隸未設藩臬,設口北守道兼山西布政司銜,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司銜,通、永、天津巡道俱兼山東按察司銜,霸、昌、井陘巡道俱兼山西按察司銜。康熙八年,直隸增設守道一員總司錢穀,巡道一員總理刑名。雍正二年,始定設藩臬,而裁總司二道缺。三年改口北道從直隸布政銜,餘道皆從直隸按察銜。天津、通、永、大名則改為河道,井陘道缺裁。

○教官 编辑

康熙三年,大縣裁訓導,小縣裁教諭。十五年復設。憲皇帝諭吏部,直省教官專司訓迪士子,今年幼不通文藝之人捐補教職,即為年老學優者之師可乎?伊等既已捐納,應照其品級改補別職之處。該部議奏。真大哉王言也。漢成帝詔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若以老朽貪冒及年少無文者處之,欲教化之興得乎?張藻川閣學請裁歲貢,選教職,以疏選法。意甚善而言之不詳,為禮臣所駁,且收刻名。予謂其說不可易也。歲貢之弊久矣,其入浮沉庠序,碌碌無長,雖邊庠下邑文風惡劣之地,偶列優等,挨次出貢,循資授職。他人懸車之日,此輩彈冠之年。口不談文,耳聾目瞆,何以課士耶?既無上進之望,復當戒得之秋,惟以殖利為事而已。且生員上進之路甚廣,三年鄉試有舉人副貢,十二年有選貢,學臣報最有優貢。即出貢後,又有考職、校書、謄錄、教習等途,乃於此數者一無得當,虛糜廩膳數十年,已非舉人副拔所有,及其垂暮而又官之,毋乃過乎!況訓導既專屬歲貢,舉人副拔遂皆並於教諭一途。缺少人多,得官必待三四十年以後,其衰頹貪劣又無殊歲貢矣。今使歲貢給銜停選,以教諭歸舉人,訓導歸副拔優貢,則銓法疏,教職重。任斯職者,年富力強,學問未荒,必思勉圖上進,不致甘為庸鈍,而士子亦可稍資其教益也。夫舉人副拔,學問不必優於歲貢,而國家取之之意,則固以為稍優也。歲貢亦不盡劣於舉人副拔,而國家差等之分,則固以為微劣也。今予劣者入仕之路,轉礙優者登進之階,毛矣!故歲貢選教職,不但不能使教官有益於生員,且轉使舉人副拔胥化而為歲貢矣。康熙三年,聖祖罷歲貢廷試。當日廷議,豈無所見乎?明商文毅請教官俱於副榜年三十以內者選用,概停保舉,在當時稱能救弊,實不易之論也。今之論人才者,多稱及鋒而試,教職為師儒之官,有育才之職,何必待其龍鍾而始任之耶?

○官之久任 编辑

官不久任,雖勵精圖治皆苟焉而已。漢詔共治惟二千石有政理者,增秩賜爵而不遷其任。兩京之治,於今為烈,皆久任之效。即明周忱在蘇鬆二十一年,王翱在遼東十有一年,于謙在河南、山西十有八年,陳鑒在陝西亦十餘年。假使當日遷調紛紛,席不暇暖,豈能深悉地方情形,而建不世之業哉!!

○吏之重要 编辑

宋、元、明以來治天下者,官治之實皆吏治之耳。夫胥徒府史,載在《周官》,吏道一途,兩漢以來未之或廢。其時門幹街卒,皆得材守自見。蓋國家用人惟其材,而不限以常格,其下亦不以此為嫌,而爭自樹立。如於定國、丙吉皆以吏入仕,趙廣漢河間之郡吏,尹翁歸河東之獄吏,張敞太守之卒吏,王尊涿郡之書佐,皆有出將入相之材,為漢代名臣。自儒吏分為兩途,而文無害者遂與鈴騶佁隸之徒同為衣冠所不齒,為吏者亦遂甘心於頑鈍無恥,惟日以舞文黷貨為事。在一邑則蠹一邑,在一省則蠹一省,在一部則蠹天下。而且子孫盤固,世代相承,雖有精明刻核之官,其如此老奸臣猾之吏何哉!

○論吏道 编辑

禦批蘇洵《衡論·廣士篇》云:漢去周未遠,其士之秀良,州牧辟命以為掾史。他時三公六卿九牧,胥於是乎選。吏既習於民事,故循績易奏。吏與士同途,故人不恥為吏。唐、宋以來,以製舉取士於文采聲華,而士乃不習民事。吏習民事而不得美仕,吏日下,士日尊,判然兩途。而士之子恒為士,降而為吏,即為隳其家聲,於是吏益以無賴。然在一邑,則一邑之政由其手;在一郡,則一郡之政由其手;在一部,則一部之政由其手。以無賴之人,而政出其手,則無所往而不為弊矣。朝廷興一利,吏即隨所興者滋百弊;欲革一弊,吏即隨所革者滋他弊。自知罪大,則縱火去其籍,使茫然莫知其顛末。且官有除降,而吏則長子養孫。官避本籍,而吏則土著世守。即年滿有制,重役有禁,而子弟親戚迭出不窮,更名而不更人,更人而不更其所守。夫以他州外郡之人為來往無常之官,官一而吏百,又皆文采聲華不習民事之官,以之駕馭百十為群熟悉風土諳練事故作奸犯科無賴之吏,於此而能奏循績焉,固較漢世難什伯也。沿習既久,如久病之人,轉以病為命,一旦悉去此輩,則百司茫然,一步不可行,勢不能以終日。嗟乎!欲天下之治,不改弦更張,使吏有士君子之行,而欲民生蒙福,教化淳美,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洵為《廣士論》,欲使吏於士同升於朝,固是切要之言。雖然,未易言也。必先去其大惡之不可貰忍者而為之功名之途,使得與士齒,優柔漸漬,潛移默奪之。漸使士之秀良者不恥為吏,而士之習於吏者,得自奮於公卿,然後可與道古,蓋非百年不能矣。若舉洵之言,一旦驟施之,令無賴吏得居士大夫間,正所謂吏道雜而多端,害政之尤甚者也。

○曉事之臣 编辑

宋孝宗謂辦事之臣難得。張南軒對:「當求曉事之臣。若但求辦事,則他日壞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此識治體之言。

○禁回民任胥吏 编辑

六部直省胥吏,大半為浙東遊手窟穴。聞陝、甘郡邑半係回民頂充,此尤非類。京師衙門亦間有回民,惟刑部自憲廟以來,屢奉堂官嚴禁,雖皂卒亦不許一回雜入,良是。

○年老大臣騎馬 编辑

年老大臣,六十五歲以上,應騎馬入紫禁城者,先列名具奏。奉旨:準騎者由東華門入,至箭亭下馬。由西華門入,至內務府總管衙門前下馬。見憲廟上諭(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康熙禁各衙門出示 编辑

上諭書云: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近各衙門出示,或變舊章,作威作福,釣譽沽名,往往朝更夕改,互相矛盾。胥吏因之作奸,宵小借以滋擾,弊不勝舉。嗣後須協情當理,可永遠遵行者方準出示。至哉言乎!小臣好條陳輕改定例者,三覆聖諭,當悚然懼也(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教官有關風俗 编辑

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蚩蚩氓庶不至傲虐淫蕩者,皆以自孩提至稍長,見長幼尊卑之節有一定不易之理,先入為主,故後起之私心,終有所顧忌而不敢逞。此禮教之化於無形者,而其本則由於學校之為功甚钜也。故司鐸之選,不可不慎。嘗見廟宇寺觀稍有規模者,必慎擇住持,演法蓄眾,修整其廟貌,灑掃其龕幃。乃黌門之中,茂草盈尺;大成之殿,蝠糞滿階。不必問其訓課何以,即此廢弛,有愧禿髡多矣。此誠教職之罪,而不僅教職之罪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