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志

编辑

漢中郡,本【附】舊本並衍此字,茲刪。庸國〔地。周匡王二年,巴、秦、楚滅庸,其地分〕屬〔秦、巴。〕舊本此頁脫亂,不成文理。蓋元豐本所據首葉爛脫,殘字零亂,呂刻黏接失考所致。茲依《左傳》補滅庸事。又殘存屬字下補秦巴二字。說詳注。〔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蜀。〕蜀字元豐本接在首句「庸國」下。考當在此。嘉泰本以下,皆作「後為秦」。非也。〔恆成爭地。〕此上十七字,宋刻誤接在「略侔三蜀」句下。夫秦惠文王滅蜀巴後乃置漢中郡。豈能以六國時楚得漢中敍列置郡之後?云「恆成爭地」者,謂秦、巴、楚、蜀互爭漢中,歷三百年而後秦終定之以為郡也。舊刻為脫簡誤接甚明。茲移正。並詳注釋。周赧王【二】〔三〕年舊各本皆作二年。按《秦本紀》、《六國表》,皆當作三。當是舊刻脫一畫耳。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

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水經注》卷二十引此作「為漾水」三字。古時引文不必全遵原字也。禹貢》「流漾為漢」是也。《水經注》引作「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舊本脫此二字。《水經注》引,趙本、官本、王氏合校本並有。朱本亦脫。當有。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水經注》引至此止。經作逕。故曰「漢沔。」常氏此上四十九字,幾於無句不謬。又非如上文脫亂可比。按之《水經注》引,則是常氏原誤也。另於注釋辨訂之。在《詩》曰:「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其應上【照】〔昭〕廖本作照於天。又曰:「惟天有漢。」其分野,與巴、蜀同占。其地東接南郡。南接【廣漢】〔於巴〕。舊本四至被傳鈔誤改者甚多。如此「南接廣漢」,以本書校,廣漢郡不言接漢中,而《巴志》云「北接漢中」。實際亦是巴西郡北接漢中,廣漢郡只葭萌驛道一線通聯漢中而已。茲仿《蜀志》「南接于越」文,作「接于巴」。庶還常氏原語。西接【隴西、陰平】〔武都〕。隴西、陰平二郡,從未與漢中接。就秦世言,無陰平郡。就漢初言,漢中西界為廣漢西部都尉治。就武帝以後言,則已置武都郡矣。本書武都東接下脫文,是脫漢中二字可定。故推常氏此文為「西接武都」亦可定。北接秦川。此指渭水平原,即所謂「三輔」郡縣。與上「漢沔」皆用《隆中對》文。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六國時楚強盛,略有其地。後為秦。恆成爭地。】十七字,舊刻全皆誤綴在此。時敍謬亂,義無可通。夫秦滅巴蜀而後置此郡,時楚削弱已瀕于亡。則誰更與秦爭此地乎(參看注)?其為秦惠文王置郡前脫簡誤綴甚明。茲上移。並改秦為蜀字。

漢高帝既克秦,獲子嬰,〔當王關中〕。舊本脫此四字,於史法,文意皆有未合。應是寫本首頁蠹蝕。茲用《史記》文補。項羽封高帝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四〕【三】十一縣。舊脫漢中二字,又作「三十一縣」。茲依《漢書‧高帝紀》文改補。常氏所據正是《漢書》。後人因《巴志》有「三十二縣」文誤改之也。帝不悅。丞相蕭何謀曰:「雖王漢【中】之惡,《漢書》漢下有中字。廖本據補。舊各本無。常氏奪之也。于文義稱「王漢」實勝「王漢中」。不猶愈於死乎?《漢書》下文云:「漢王曰:『何為乃死也?』何曰:『今眾弗如,百戰百敗,不死何為。』」《周書》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下接「語曰天漢」。常氏刪之。且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夫能屈《漢書》作詘。於一人之下,則《漢書》作而《漢書》作信。亦讀如伸。古二字通。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願大王王漢中,撫《漢書》作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也。」帝從之。都南鄭。及【項籍弒義帝】高帝東伐,漢高東伐,在羽弒義帝前。且上文稱羽此乃稱籍。明是後人贅入五字。于文亦當刪。蕭何【常】當衍。居守漢中,足食足兵。既定三秦,蕭何鎮關中。資其眾,卒平天下。〔高帝九年,〕以田叔為漢中守。〔治西城〕。屬縣十二。元豐本作十弍。它各本作十一。廖本作十二。今按《前漢志》漢中郡十二縣,治西城。後分西城、錫、安陽、旬陽、長利為西城郡。上庸、武陵二縣為上庸郡,房陵縣地立房陵郡漢中郡只四舊縣。蜀漢時置西鄉縣。晉置蒲池縣。合成為本書漢中六縣。元豐本作「十二縣」,是《班志》舊文。郡治西城,亦班氏舊文也。又考《班志》十二縣中,武陵、上庸、長利三縣,皆漢代新置,故後列。秦代漢中郡只九縣。迨滅巴、蜀,新置三十二縣,合漢中九縣為四十一縣。與《高帝紀》合。【去洛一千九十一里】。舊衍此句。上下文皆田叔事。其時洛陽非國都,何得插敍去洛道里?若如《前漢志》郡治西城,則西城「去洛千七百里」明著於魏興郡,何得於此又云「千九十一里」。若如《後漢志》郡治南鄭,則在「洛陽西千九百里」亦有明文。再如本書所記上庸、房陵去洛道里,皆在千六百里以上。則不能更有漢中屬縣近至千一百里以內者可知。然則所指郡治究何在乎?此必後之淺人嫌此郡屬縣數下獨無去洛道里,妄以其時圖籍所傳橫竄之入。遂致腰斷常文,而與魏興郡復出立異。故刪除之。叔既饋以軍饟,又致名材,立宮室。帝嘉之。【後為魯相】。此四字亦後人旁注被寫入正文。非常文固有。田叔事多,無關漢中者例不當收。漢中守轉魯相非優遷,亦與「帝嘉之」之義無所補,又礙下文氣勢。然以帝業所興,不封藩王。此承上文「立宮室」言之。謂南鄭城內雖立宮室,不建藩封。非謂蜀巴漢無封國也。

自叔之後,此句原連1章末句,誤。茲提作此章首句。世脩文教,有俶儻之士,異人並挺:鄧公抗言於孝景之朝,以明忠枉之情。張騫特以蒙險遠,為孝武帝帝字當衍。開緣邊之地,賓沙越之國,致大宛之馬,入南海之象,而車渠、瑪瑙、珊瑚、琳《函海》作林。碧、罽寶、明珠、玳瑁、虎魄、劉本作虎𤽾。張、吳、何、王本作琥珀。浙本剜改作魄。水晶、劉、李、錢、《函》本作水精。琉璃、火浣之布、蒲桃之酒、笻竹、蒟醬,殊方奇玩,盈於市朝。振揚威靈,被於幽裔。遂登九列,杖節、繡衣,剖符博望。谷口子真,秉箕潁之操,湛然岳立,不營不求,德聲錢寫作望。邁流。楊王孫應至人之概。自建武以後,羣儒脩業。開按圖緯,漢之宰相,當出坤鄉。於是司徒李公,屢登七政。太傅子堅,弈世論道。其珪璋、瑚璉之器,則陳伯臺、此下廖本注云「當有脫」。李季子、〔陳〕申伯廖本注云:「當脫陳字。」之徒,文秀瑋劉、錢、《函》本作暐。他本作瑋。曄。其州牧、郡守,冠蓋相繼,於西州為盛。蓋濟濟焉。

莽時,公孫述據蜀,跨有漢中。當秦隴之徑,每罹於元豐、劉、李、錢、《函》、廖本有於字。浙本剜補。他本無。其害。安帝永初二年,陰平武都羌反,入元豐本作於漢中,煞張、吳、何、王本作殺。他本作煞。太守董炳,沒略吏民。四年,羌復來。太守鄭廑後漢書‧安帝紀》作勤。出屯褒中,欲與羌戰。主簿段崇陳諫,舊各本皆譌作禪。廖本改作諫。是。以為:「但可堅守。來虜乘勝,其鋒不可當。」廑不從。戰,敗績。崇與門下史張、吳、何、王本改作吏。非。王宗、原展、及崇子勃、兄子伯生,力戰捍廑,并命。功曹程信素居守,馳來赴難,冒寇殯殮廑。虜遂大劉、張、吳本作太。盛。天子乃拜巴郡陳禪為漢中太守。虜素憚禪,更來盤結。禪知攻守未可卒【下】〔平〕,舊各本作下。茲改作平。而年荒民困,乃矯詔赦之。大小咸服。既,誅其亂首。天子善之,徙禪左馮翊太守。程信怨恥,乃結故吏、冠蓋子弟嚴孳、李容、姜濟、陳巴、吳、何、王本作已。他各本作巴。曹廉、勾矩、劉旌等二十五人,誓志報羌;各募壯士,豫結同死以待寇。太守鄧成,命信為五官〔掾〕,孳等門下官屬。元【和】〔初〕廖本注云「當作初」。查《西羌傳》正作元初。二年《陰平郡》作五年。羌復來。巴郡板楯捄之。張、吳、何本作救。信等將其士卒,力奮討。大破之。信被八創,二十五人戰死。自是後,羌不敢南向。五年,天子下詔,褒嘆信、崇等,賜其家穀各千斛,宗、展、孳等家穀各五百斛。列畫東觀。每新太守到,必先存問其家。以羌畏服陳禪,拜禪子澄劉本作登。漢中太守。

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魯母有少容,往來焉家。初平中,以魯為督義司馬,住張、吳、何本作往。漢中,斷谷道。魯既至,行寬惠,以鬼道教。立義舍,置義米、義肉其中;行者取之,量腹而已,不得過。廖本刪一過字。以多為句。他各本有。當斷句。過多,云鬼病之。其市肆賈張、吳、何、王本作價。古今字。平,亦然。犯法者,三原而後行刑。學道【未】〔永〕劉、李本作永。信者,謂之鬼卒。後乃為祭酒。巴、漢夷民當倒作民、夷。謂漢民與賨、夷、羌、氐人。多便之。其供,【道】〔通〕舊各本作通。廖本改作道。無取。限出五㪷米。故世謂之「米道」。扶風蘇固為漢中太守。魯遣其黨張脩攻固。成張、吳、何、王本作城。固人陳調,素游俠,學兵法,固以為門下掾,說固守捍禦寇之術。固不能用。〔寇至,〕踰墻走,投南鄭趙嵩。嵩將攜取也。俱逃。賊盛。固遣嵩求隱避處。嵩未還,固又令【鈴】〔鈐〕舊各本作鈴。茲改。下偵賊。賊得鈐下,錢寫本此字作鈐,足知宋本作鈐下。真書鈐易寫作鈴。各本上鈴字俱譌。鈐下,謂家僕親隨者。遂得煞張本作殺,通俗。他各本作煞,義同。固。嵩痛憤,杖張、吳、何、王本作仗。他各本作杖。劍直入,〔死之。〕舊脫此二字。就事理言,如此必死。就文理言,下文陳調戰死,有亦字。嵩為蘇固死。故補二字。調亦聚其賓客百餘人攻脩,戰死。舊各本此下連「魯遂有漢中」句,大謬。張魯之有漢中,不因此二人之死。上文已言「魯既至,行寬惠」矣。此不過帶述郡中封建人物,表揚忠義。至「戰死」結束。下文敍魯叛劉焉。當另起矣。

魯【遂】〔既〕有漢中,舊作「遂有漢中」,係舊鈔本誤連上文成句所妄改。當另起,作既有。數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此下,舊本空格。《函海》注云「李本無空位」。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廖本無「璋怒」二字。他各本有。又皆於其下空格,示分段、斷句。茲不空,亦不斷句。以協文理。建安五年殺魯母、弟。魯【說】〔率〕舊各本作率,廖本不知三夷王附屬於魯也。巴夷〔王〕依《三國志‧魏武紀》文補王字。杜濩、朴胡、袁約等叛,為讎敵。魯時使使漢朝,亦慢【驕】〔憍〕。廖本改作驕。帝室以亂,不能征,就拜【鎮民】中郎將、漢寧太守。舊各本無鎮民二字,廖本有。係依《三國志‧魯傳》文補入,非常文所固有。「鎮民」成何語?縱補,亦當依《范史》作「鎮夷」。不置長吏,皆以祭酒【為】治〔民〕。舊本皆有為字。廖本刪民字。茲刪為字,存民字。璋數遣龐羲、李思疑是異字譌。李異與龐樂等叛殺趙韙,降璋,見裴注。等討之,不能克,而巴夷日叛;乃以羲為巴西太守〔禦魯〕。依《二牧志》文補。又遣楊懷、高沛守關頭。請劉先主討魯。先主此下,元豐本與浙本有討魯二字。劉、李本並脫上「先主討魯」四字。茲依錢、《函》、廖與張、吳本。更襲取璋。此下舊張、吳、何本連。錢、《函》、廖本空格。茲提行另起。並補年上「建安」字。

〔建安〕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吳、何、王本譌作團。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杜濩、朴胡委質〕。依《三國志‧張魯傳》補六字。說詳注。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時先主東【下】〔取〕江【安】〔州〕,漢無江安地名。茲依《張飛傳》、《趙雲傳》改江州。巴、漢當作巴人。稽服。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通鑑》卷六十七作任。約為三巴太守。留征西將軍夏侯淵,及張郃、原脫銜。當時郃是將軍,見《郃傳》。益州刺史趙顒等守漢中。遷其民於關隴。

二十四年春,先主進軍攻漢中。至定軍,淵、郃、顒來戰,大為先主所破。將軍黃忠斬淵、顒首。魏武帝復西征先主。先主曰:「孟德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乃歛眾拒險,終不交鋒。魏武積月不能拔,果引軍還。〕原脫一行,依《陳志‧先主紀》與《魏武紀》補二十字,還足一行之數。先主遂為漢中王。將還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中。眾皆以必張飛。張飛心亦自許。先主乃以牙門延本傳下有「將軍」字。義陽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先主大會羣臣,問延曰:「今委卿以漢中。卿居之若何?」延本傳作「欲云何」。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若偏將十萬而來,請為大王吞之。」眾壯其言。初,魏武之留淵、郃也,以雞肋示外。外人莫察。惟主簿楊脩知之,故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也。」裴注引《九州春秋》,為建安二十四年,將棄漢中時事。此以為征張魯年事,當是常氏誤筆。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亮〕、大司馬〔琬〕、大將軍〔禕〕,皆鎮漢中。蜀大將軍姜維即不鎮漢中。按常氏行文規律,補三字。

郡縣

编辑

蜀平,梁州治沔陽。太康中,【晉】武帝【子】〔孫〕依《晉書‧武十三王傳》改。漢王迪受封,更曰漢國。舊各本皆下連「郡」字。茲斷句。〔李雄時〕郡但六縣。《晉志》「漢國領八縣」。李雄得漢中,失黃金、興道,乃為六縣。

南鄭縣  郡治。周貞王十【六】〔八〕年,原作十六年。《史記‧六國表》秦「左庶長城南鄭」在「定王十八年」。凡複謚可單用一字,皆謂貞定王也。秦厲公《六國表》作厲共公。《秦本紀》作厲公。城之。有池水,從旱山來入沔。大姓李、鄭、元豐本作鄭。他舊本皆作程。《函海》注云「應作鄭」。廖本逕改作鄭。趙氏。錢、《函》二本氏作公。《函海》注云:「劉、吳、何、李本並作氏。」

沔陽縣  州治。有鐵官。【又】有度水。水有二源:一曰清檢,二曰濁檢,〔并〕有魚穴。清水出𩼈,李本作鱮。濁水出鮒,常以二月八月錢寫本譌作日。取。蜀丞相諸葛亮葬定軍山。

褒中縣  孝昭帝元鳳六年置。本都尉治也。山名扶木。何本誤作水。有唐公房祠也。

成固縣各舊本皆作城固。下同。《函海》注云:「後《漢》、《晉書》並作成。」廖本作成。  蜀時,以沔陽為漢城,成固為樂城。張、吳、何、王、浙本下連「蒲池縣」。他本下二縣提行或空格。

蒲池縣

西鄉縣

魏興郡

编辑

魏興郡,本漢中西城縣。哀平之世,縣民錫李、錢、《函》本作鍚。光,字長沖,為交州刺史。徙交阯張、吳、何、王、浙本作趾。太守。王莽篡位,【據】〔拒〕依舊本作拒。郡不附。莽方有事海內,未以為意。尋值所在兵起,遂自守。張、吳本起、遂二字倒。更始即位,舊本作祚。《函海》注云:「應作位。」廖本改作位。正其本官。世祖嘉其忠節,徵拜為大將軍朝侯祭酒,封鹽水侯。後漢中數寇亂,縣土獨存。漢季世別為郡。建安二十四年,劉先主命宜都太守孟達從【姊】秭依舊本作秭。歸北伐房陵、上庸。自漢中,又遣副軍中郎將劉封錢寫本脫封字。乘沔水會達上庸。以申躭弟儀為建信將軍、西城太守。達、躭降魏。黃初二年,〔魏〕文帝舊本但文帝二字,非例。茲仿下文補。轉儀為魏興太守,封鄖鄉侯。〔住洵口。〕依《劉封傳》補三字。蜀平,【遂】〔還〕治西城。舊失「洵口」句,故譌還為遂。茲補正。說在註。屬縣六。戶萬。去洛一千七百里。元豐本有里字,李本、廖本亦有,劉本有小里字與小字擠刻,錢、張、吳、《函》本無。土地險隘。其人半楚。風俗略與荊州、沔中【郡】同。

西城縣  郡治。元康元年,封越騎校尉蜀郡何攀為公國也。

錢、《函》作鍚。他本作錫。縣  〔有錫穴。〕依《後漢志》補。

安康縣  〔本安陽縣,太康中改。〕說在註。

興晉縣  晉置。當云魏置平陽縣,晉改名。

劉、李、錢作員。下同。鄉縣  本名長利縣。縣有鄖〔關〕【鄉】。廖本注云:「當作鄖關。見《漢書‧地理志》。」

洵陽縣  〔北山〕洵水所出。依《漢書》補「北山」字。

上庸郡

编辑

上庸郡,故庸國,楚與巴秦所共滅者也。秦時屬蜀。元豐本作屬縣。後屬漢中。漢末為上庸郡。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劉封征上庸。上庸太守申躭三國志》作耽。稽服,遣子弟及宗族詣成都。先主拜躭征北將軍,封鄖鄉侯,仍當作「領」。郡如故。黃初中,降魏。文帝拜躭懷集將軍,徙居南陽。錢寫本此下有一「帝」字。省上庸,并新城。孟達誅後,復為郡。屬縣五。戶七千。去洛一千七百里。

上庸縣  郡治。

北巫縣  安樂鄉,劉、李本作鄉。他各本皆作「縣」,并作郡屬縣款式,提行或空格。成六縣。當非。咸熙元年為公國,封劉後主也。廖本此下注云:「按當有誤也。上文言屬縣五,而今有六縣。或不數公國耳。但考《晉書‧地理志》幽州燕國有「安樂國相。蜀主劉禪封此縣公」,明不得屬上庸。此之云然,所未詳矣。」廖刻不考板本,未見劉本與《函海》注,自迷惘。

武陵縣

安富縣

微陽縣

新城郡

编辑

新城郡,本漢中房陵縣也。秦始皇徙呂不韋舍人萬家於房陵,以其隘地也。漢時宗族、大臣有罪,亦多徙此縣。漢末,以為房陵郡。建安二十四年,孟達征房陵,煞錢、《函》本作煞,他本作殺。太守蒯祺,進平三郡。與劉封不和,封奪達鼓吹。關羽圍樊城,求助於封、達。封、達以新據山郡,未可擾動為辭。羽為吳所破殺。達既忿封,又懼先主見責,遂拜書先主告叛,降魏。魏文帝善達姿才容觀,以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使〕襲劉封。封敗走,達據房陵。文帝合三郡為新城〔郡〕,以達為太守。【後】蜀丞相諸葛亮將北伐,招達為外援,故貽書曰:「嗟乎,孟子度!邇者,劉封侵凌足下,以傷先帝待士之望。慨然永嘆!每存足下吳、何、王本皆誤作「天下」。平素之志,豈虛託名載策者哉!」都護李嚴亦與書曰:「吾與孔明,並受遺詔,思得良伴。」吳王孫權亦招之。達遂背魏,通吳、蜀。表請馬、弩於文帝,撫軍司馬宣王以為不可許。帝曰:「吾為天下主,義不先負人。當使吳、蜀知吾心。」乃多與之,過其所求。明帝太和初,達叛魏歸蜀。時宣王屯宛,知其情,乃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場音邑。錢、《函》本從易。他各本作場,從昜。之任,任將軍〔以〕廖本刪此以字。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劉、錢本作恐。無路耳。模之所言,宋槧舊注云「郭模,亮遣詐降洩孟達謀者」。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乃】以書與亮曰:「宛去洛八百,去此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閒也;則吾城已固,諸軍劉本誤作「將軍」。足辨。【則】李本無。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起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亮以其數反覆,亦不捄。遂為宣王所誅滅。宣王分為三郡。新城屬縣四,戶二萬。去洛一千六百里。

房陵縣  郡治。舊各本無此二字。廖本有。有維山,維水所出,東入【瀘】〔沔〕。此下,宋槧已有小注云:「瀘字疑誤。當作漢。」張、吳、何、王本又有加注云:「又按《巴漢志》新城郡有維水所出,亦云入瀘。」蓋張佳胤所注。廖本于舊校下云「今按當依《漢書‧地理志》,作『東至中廬入沔』。又《水經‧沔水篇》云,『又東過中廬縣東,維水自房陵縣維山東流注之。』亦其明證。舊校非也。」今按:常氏亦用《漢志》為文。非有他據。則依《漢志》正為入沔可也。固不當取「中廬」字。〔筑水,北入沔。〕依《漢志》補。

沶鄉縣劉李本作沴鄉。錢、《函》本作沵鄉。他各本作沶。

昌魏縣

綏陽縣劉、李、錢、《函》本作「綬陽」。張、吳、何、王、浙本作「緩陽」。廖本作「綏陽」。茲依《晉志》、《宋志》、《齊志》定。

右三郡,漢中所分也。在漢【中】中字各本無。之東,故蜀漢謂之「東三郡」。蜀時為魏,屬荊州。晉元康六年,始還梁州。山水艱阻,有黃金、子午,馬【聰】〔騣〕李本與《函海》本作騣。他各本作聰。顧祖禹引《元和志》亦作騣。今本《元和志》、《寰宇記》並作鬣。益足知舊本聰字是音譌。建鼓之阻。又有作道,九君摶土作人處。而其記及,《漢中記》不載。又不為李雄所據。璩識其大梗概,未能詳其小委曲也。

十一

梓潼郡

编辑

梓【橦】〔潼〕廖本作橦。下同。郡,本廣漢屬縣也。建安十八年,劉先主自葭萌南攻州牧劉璋,留中郎將南郡霍峻守葭萌城。張魯遣將楊帛誘峻,求共城守。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也。」帛退。劉璋將向存、扶禁由巴閬水攻峻。歲餘,不能克。峻眾才八百人。存眾萬計,更為峻所破敗,退走。成都既定,先主嘉峻功,此下,劉本提行,錢、《函》、廖本空格。句猶未結。茲連寫。二十二張、吳、何、王本作「二十三」。應譌。年,分廣漢置梓潼郡,以峻為太守。屬縣六。廖本註云「當作五」。戶萬。去洛二千八百三十八里。東接巴西。南接廣漢。西接陰平。北接漢中。土地出金、銀、丹、漆、藥、蜜也。世有雋劉、錢、本作儁彥,人侔於巴蜀。

梓【橦】〔潼〕縣  郡治。有五婦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虵崩山處也。有善板祠,一曰惡子。民歲上雷杼錢寫作杵。十枚。元豐本作枝。錢寫作牧。歲盡,不復見,云雷取去。四姓,文、景、雍、鄧者也。此下錢寫本有單行小字云「一本作梓」。劉李本同有,字作「㳯」。應是李𡉙注。錢寫誤。《函海》注云:「梓潼,一本作梓,劉李本作㳯」。廖本注:「舊校云,一本作梓橦。按當作潼。」張、吳、何、王、浙本無注。

涪縣  去成都三百五十里。水通於巴。劉、李本此下衍蜀字。【於】〔為,〕錢、《函》、廖本作於。劉、張、吳、何、王本作為。蜀【為】廖本此下有為字。東北之要。蜀時,大將軍鎮之。有【岩】〔宕〕田、【本】〔平〕稻田。廖本作「岩田本稻田」大謬,據錢本等改。孱水,出孱山。其源【出】〔有〕據錢本等改。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陽泉,出石丹,大司馬蔣琬葬此。大姓楊、杜、李。人士多見《耆舊傳》也。元豐本、廖本有傳字。他各本無。當有。也字當衍。

晉壽縣  本葭萌城。劉氏更曰漢壽。水通於巴西,又入漢川。有金銀礦,民今此下錢寫本有一空位。如有闕字。他各本連。歲歲取洗原倒作「洗取」。之。蜀亦大將軍鎮之。漆、藥、蜜所出也。大將軍費禕葬【此】〔北〕山。舊各本皆作「此山」。茲改正。大姓葬此者多。

白水縣  有關尉,故州牧劉錢、廖、劉本有劉字。他各本無。璋將楊懷、高沛守也。

〔昭歡縣〕舊各本作廣漢縣。查本書《蜀志》自有廣漢郡與廣漢縣。本郡序亦云「分廣漢置」與「南接廣漢」。則不得自有廣漢縣明矣。廖本徑行刪去作五縣,亦不合。今考《晉志》、《宋志》晉壽郡皆有邵歡縣。沈云「疑是蜀立,曰昭歡,晉改也。」茲依吳增僅《三國郡縣表》改為昭歡縣。(說詳注。)

漢德縣舊各本皆作「德陽縣」。顧廣圻校稿云,「必漢德一縣誤分」。廖本徑改作「漢德縣」。並注云:「舊作「廣漢縣,德陽縣」。今刪正。漢德縣,沈約以為「疑劉氏所立」。廣漢郡之廣漢縣、德陽縣,自在《蜀志》中,不得屬梓潼也。」查《晉書‧地理志》明言「劉備據蜀,又分廣漢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縣,改葭萌曰「漢壽」,又立漢德縣,以為梓潼郡」。則此為漢德縣明矣。  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有閣尉,〔領〕桑下兵民也。廖本此下注云,「當有誤」。今按:非有誤。閣尉所領只桑下兵民也。又,張、吳、何、王本,各縣文皆連繕,惟縣名上空格。獨此「德陽縣」與「有劍閣」間有空位,蓋作為一縣名也。顧廣圻校稿云:「依《晉志》,有劍閣縣,桓溫所置。此不得有。」廖本所注「有誤」、似即指此。

十二

武都郡

编辑

武都郡,本廣漢西部都尉治也。元鼎六年,別為郡。屬縣九。〔戶五萬餘。今〕戶萬。去洛一千八百七十八里。東接廖本注云,「當有脫」。〔漢中。〕顧廣圻校批云:「脫南至。」〔南接〕梓潼。西接天水。北接始平。李本譌作陰平。土地險阻錢本等作嶮岨。有麻田氐傁,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戇。出名馬,牛、羊、漆、蜜。廖本此下有注云:「《水經注‧漾水篇》引常璩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池方百頃』,疑此有脫文。」今按:是范曄引常氏語變其文。非本語。有瞿堆百頃險勢,氐傁常依之為叛。漢世數征討之。分徙其羌,遠至酒泉、敦煌,其攻戰壘、戍處所亦多。建安二十【四】〔二〕年,依《三國志‧魏武帝紀》當作二十二年。《通鑑》同。先主遣將軍雷同、吳蘭平之。為魏將曹洪所破殺。魏益州刺史、天水楊阜治此郡。阜以濱蜀境,移其氐傁於汧、雍及天水、略陽。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遣護軍陳戒三國志》作式。伐之,遂平武都、陰平二郡。還屬益州。魏將夏侯淵、張郃、徐晃征伐,常由此郡;而蜀丞相亮及魏延、姜維等多從此出秦川;遂荒無留民。舊各本作「晉民」。是緣下文「晉民」譌。此漢世,不得云「晉民」。茲從廖本,作「留民」。其氐傁、楊濮屬魏,魏遙置其郡。此下廖本注云:「當重有郡字。」茲補作下二字。〔惟地〕屬蜀。蜀平,屬雍州,此下各本有空位,示分節。茲連。太康六年還梁州。〔元康六〕【八】年,氐傁齊萬年反。舊本脫年號,承上為太康八年,大誤。茲依《晉書》與《通鑑》改正。郡罹其寇,晉民流徙入蜀及梁州。

永嘉初,天水氐傁楊茂搜率種人為寇;保據其郡,貢獻長安。愍帝以胡寇方盛,欲懷來戎翟,拜〔茂搜〕驃騎將軍、此下舊各本皆空格,斷「左賢王」字連劉曜,大謬。茲據《宋書‧氏胡傳》正。左賢王。劉曜破長安,丞相平昌公上隴,據天水。茂搜數饋〔獻〕。舊各本脫獻字,作饋平昌公斷句。茲用《晉書》補。平昌公拜茂搜長子難敵征南將軍,少子堅頭龍驤將軍。種眾彊劉、李、錢、《函》本均誤為疆。《函海》有注云「劉、李本亦誤疆」。未改。茲依廖本。盛。東破梁州。南連李雄。威服羌戎。此下舊各本衍時字。句連。茲刪正。【時】平昌公為劉曜所破,陳安作賊。于時,并氐傁如一國。此下,舊各本連。劉、錢、《函》本於「數歲」下空格。茲正。茂搜死,敵、堅代為主。數歲,劉曜自攻武都。敵、堅南奔雄,至晉壽,遣子為質。又厚賂雄兄晉壽守將稚。曜不獲敵、堅,引還。舊各本此下逕連「武都」字。廖本于「引還」上注云「當重有敵、堅字」。茲另補三字。〔敵、堅還〕武都。恃險驕慢,攻走雄陰平太守羅演。演,稚舅也。稚忿恚,白兄含與雄,求征之。雄使含、稚將宋明舊本作含將稚。數千人攻之。時敵妻死,葬於陰平。含、稚徑張、吳、何、王本誤作征。至下辨,入武街城。以深入無繼,盡為氐傁所破煞。《函海》云:「李本作殺。」敵、堅死,子【盤】〔磐〕廖本作盤。毅復代為王。此下,張、吳、何、王本有小註云:「按下辨縣名有赤亭。」他本無。又,劉本此下提行,張、吳、何、王、廖本連。咸康四年,敵、錢寫本此下有堅字。從弟此下錢、函本有一空位。示宋槧原闕一字。初,煞磐、一作殺盤。音義同。毅兄弟,代為主,迄今。自茂搜父子之結據也,通晉李本作貢。家,及李雄、劉曜、石勒、石虎、張駿,皆稱臣奉貢,受其官號;所向用其官及其年號。

十三

下辨縣  郡治。一曰武街。何、王本此行上連郡序。

武都縣  【東】漢水所出。「東漢水」係常氏沿《前漢志》誤文。《水經注》只稱漢水或漾水。有天池澤。張、吳、何、王本作「天地澤」,並注云「一本作天池澤。」劉、李、錢、《函》、廖本作池,無注。《後漢‧郡國志》注引《華陽國志》作「大池澤」。《三秦記》云「百頃池」是也。

上祿縣舊各本脫縣字,與「故道縣」連。廖本另行,並補縣字。當從。

故道縣

河池縣  泉街此下,各舊本衍縣字。《函海》注云:「《漢志》注無縣字。」謂顏師古引《華陽國志》文也。廖本刪去並注云「舊衍縣字。茲刪正。」水,入沮,合漢也。錢寫本以此上三縣為一行。

沮縣  河池水《函海》注云:「《漢志》作沮水。《後漢志》作沔水。」廖本亦有注,意同。所出東狼谷也。

平樂縣

脩城縣元豐本作脩武縣。張、吳、何、王、浙本同。嘉泰本作脩成縣。廖本同。劉、錢、《函》本作脩城縣。《函海》注云:「《漢志》作循城。」今按,隸書脩、循二字常互譌。

嘉陵縣《漢志》下辨、嘉陵、循城三縣皆作道。

十四

陰平郡

编辑

陰平郡,本廣漢北部都尉〔治〕。依武都郡文例當有治字。永平後,羌虜數反,遂置為郡。太平御覽》引作「遂立為郡以遏之」。屬縣四。戶萬。去洛二千三百四十四里。東接【漢中】〔武都〕。南接梓潼。西接【隴西】〔汶山〕。北接【酒泉】〔隴西〕。舊本四至不合,尤在酒泉去武都殆千里,中隔張掖、武威、金城、隴西四郡。武都為最密邇而脫之。汶山為武都同時開郡,亦脫之。漢中間隔一郡而接之。茲改正。土地山險。人民剛勇。多氐傁。有黑、白水羌,紫羌,胡虜。風俗、所出,與武都略同。

漢安帝永初二年,羌反,燒郡城。郡人退住白水。會漢陽諸羌反,溢入漢,煞太守。漢陽杜琦,自稱將軍,叛亂。廣漢郡屯葭萌。漢使御史大夫唐喜討琦,進討羌。經年不下。詔賜死。更遣中郎將尹就討羌,亦無功。諸郡太守皆屯涪。元初五年,巴郡板楯軍救漢中。漢中《函海》注云:「李本二字不重出。」大破羌。羌乃退。郡復治。置助郡都尉。

劉先主之入漢中也,爭二郡不得。建興七年,諸葛亮始命陳戒平之。魏亦遙置其郡,屬雍州。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舊各本皆作由。廖本改作油。左儋行出涪。鄧艾從之伐蜀。元康六年,還屬梁州。永嘉末,太守王鑒粗暴,郡民毛深、左騰等逐出之,相率降李雄。晉民盡出蜀,氐羌為楊茂搜所占有。

陰平縣  郡治。漢曰陰平道也。〔有白水出徼外,入羌水。〕依《水經注》補正此九字。

甸氐縣  有【白】〔羌〕水出徼外,入漢。依《水經注》與《漢書》顏注改白水為羌水。

平武縣錢、《函》本作武平縣。  有關尉。【自景谷有步道,徑江油左儋出涪,鄧艾伐蜀道也】劉主時置義守。【號關尉】以上二十八字有昔人批注語,被傳鈔成正文。宋明以來各本皆有。與上文重疊者十九字。謬解者四字,並當刪。惟六字是常氏原有,當存。

剛氐縣  涪水所出。有金銀礦。

十五

编辑

右梁州。

譔曰:漢沔彪炳,靈光上照。在天鑒為雲漢。於地畫為梁州。而皇劉應之,洪祚悠長。蕭公之云,不亦宜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