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沙先生文集/卷二十

卷十九 蘆沙先生文集
卷二十
作者:奇正鎭
1883年
卷二十一

七迂遺稿序

编辑

七迂李公初自號六迂。及出仕路。加一迂爲七迂。盖自嘲含自譽。答客難賓戲之遺意也。公生文行家。有高才。不弱冠。雄詞已擅場。不惟公之自待不輕。一時文苑能手。皆自以不敢頡頏也。顧厄於命。不得及少壯時。颺于王朝。一生飽竆約。殆命物者吝齒角之兼與。故故阨竆其身。以發其有。以昌其傳歟。乃其遺稿篇章無多。且方未離散稿。若經勘校。當又減五之一。追跡公府庫淵海。信口成文。其入篇章而傳後者。盖不能十之一。何其與命物者處分不相當也。其故可知也。公之平生棲泊江山。皆中下。非若杜之西蜀。柳之嶺外。詞場無對壘者。如孟之於韓。元之於白。無以助發胷中之奇。抑亦公之迂。雖老死溝壑。其心常以呂,葛自期。曷嘗見磻溪隆中。操觚弄墨。如候蟲時鳥自鳴其不平耶。無怪其遺藁之寂寥也。知者見一羽。可以知鳳。不知者雖見一角之全體。不知其爲麟也。於公何歉焉。以俟百世之具眼而已矣。正鎭也忝故交子。又幸接鄕里。而早抱膏肓。一未詣門請敎。公猥以愛人以德之心愛之。誘掖激勵。不一而足。今其數篇文字在遺藁中。炯炯如昨日事。抑又記得昔年正鎭赴禮部試。公適以臺試參試席。榜將編次。公向主試言奇某入此場。一場得失未可知。若榜出而無此人名則爲可惜。主試開顔曰。其試券可相知否。公初不知無以對。參試疑其有私。尼之而止。公旣出。未嘗自言。主試對南中士子言之。夫自信其心之斷斷無他。而不料他人之疑其私也。自號爲迂。此亦非其一端歟。人事電奔。公之棄後生已久。正鎭之荒墜敎誨。亦朝暮人於此世矣。見公遺文。何能無一言。但懼寸筳之撞。不稱於洪鐘。操筆復閣。駐不得而後敢書。非曰此足以斷公之涯岸。公之涯岸。亦非待吾文而傳者也。

咸平李氏派譜序

编辑

東國以大族名者可數也。大抵離其鄕貫而後大。其間豈無仍居貫鄕者。而客鄕浸以大則本鄕浸以微。夷爲鄕品胥吏輿儓者比比焉。獨咸平李氏不然。其出鄕者。於京於湖。旣皆傑然爲大族矣。而本鄕亦自名家。有箕城君,孝友先生。伯仲聯芳。垂裕來許。其靑氊之傳於後者。不徒以儒業科宦。夢龜,夢麟,忠實,元愷,時挺,時泰諸公。皆有名義蹟可稱述。以近世言之。則知事弘稷有樹有立。屹然爲南服偉人。是以咸李自數其族中名家。終不能捨箕城,孝友兩家。吁亦盛矣。其譜前此凡四重刊。皆畢收同貫。畢收同貫。豈非修譜家所大願。而世日益積。族日益大。湊合非倉卒事。此派譜之所由作也。派譜之議。本出箕城,孝友兩家。故凡兩家子孫不遺焉。此蘇氏譜吾作之義。外此近宗願入者許入。上系一依舊。四譜凡若干袠云。譜旣成。李雅士鶴緖敦亨。問弁卷於不佞。不佞謝老昏不獲命。謹對曰。譜以收族。所貴情意相貫。譜而情意不貫。有譜而無譜也。是以不佞於人家譜牒。每右派譜而左全譜。李氏之爲此譜。盖得矣乎。

兆陽林氏世譜序

编辑

林。東韓鉅族之一。別爲貫者數十家。而原其本。皆出於唐學士八及兆陽。譜起於高麗僕射世味者。錫土分貫所始。抑以學士以下名系未完也。譜凡四重修。而値今上壬申。卽崇禎甲申後二百二十有九年也。譜旣成。林氏秀士某某等。問弁卷於不佞。不佞衰邁憂慽。形神已離。不足以與於斯。雖然人情亦有所不容但已者。兆陽氏有居于長城者。居長五六世。寶城郡守漢英公出焉。今日正祿甫。卽郡守公之六世孫也。不佞素疎譜學。又足跡不及四方。每與正祿甫先叔父遊。但講十世鄕隣之情。一家婚媾之誼而已。其族派之詳。同宗之盛衰。居住之何鄕未之言。但見其緦功之單弱。爲之悶歎。其世譜乃於今日見之。自羅迄我千年。鼎貴如此。文學忠孝。承家世德又如此。其同祖之孫。則居全州一鄕者已千數。越省越邑往往焉。可謂盛矣。不惟林氏先祖垂蔭之盛於此證。嚮吾之所嘗爲正祿叔父悶歎者。一朝見晛焉。此豈非一快乎。况與正祿甫。同爲郡守公之孫者。亦十餘家。與五世傳一子。無他揚於蜀者。不啻有間。乘除相禪。異日椒聊。何可量也。不得不爲亡友一賀。故強拭昏翳書此。若其名蹟某公。四譜之敍述已殫。今不須架疊云。

東磯集序

编辑

正鎭猶及見鄕之先輩長老。有言吾鄕中世儒林。茶山故參奉金公學識優長。正鎭竊識於心。不敢忘也。雖然世所云學識。未必經理之謂。所云優長。未必精透之謂。一念疑鬱。至今年癸酉。正鎭年七十六。始得其遺文而讀之。乃知前日所聞於先輩長老者。猶有所未盡也。自惟膚末。何足以淺深公。世有具眼。或當以此編爲後學指南而尊閣之。尊閣之不足。又傳播之。以與一世及後世同志者共之。豈止於鬱爲一家塵篋中舊藏。使鄕井後生如正鎭者。七十六行年。始得奉玩乎。悲夫悲夫。竊嘗論之。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惟明乃克。雖然明生於公。公譬則母也。明譬則子也。心不公而求明。猶不孕而求孶也。東磯公之所以明無他。公焉而已。請以一節證之。王陽明之學問頭腦。何等醜差。公亦旣逐條砭駁次骨矣。一二言之合乎道。表而出之。不使同歸淪陷。不公而能之乎。其有進乎此者。讀者必自得之。無竢膚末之言也。

德淵世稿序

编辑

吾鄕先輩。耳目所及令聞令望。盖有德淵,德泉二金公。鄕人以德淵泉。擬之元季方焉。遺稿不各立門戶。以次附於世稿之後。統於伯。故曰德淵世稿。及其弟則亦云淵泉世稿。示二公之不墜家學也。其編葺之意。亦言足聽聞。二公亦庶幾曰余有後哉。金君瓚鉉子成。德淵公祀孫也。一日不鄙謂正鎭。我家藏德淵世稿。迄未有玄晏。缺典也。丈人盍圖諸。正鎭不禮辭而敬諾。旣而閱其卷。一卷未終。覺始諾之不自量也。何者。光山氏何等甲族。黃龍湖又自名家。新羅王子君以下。至於德淵之考尊道公。以年計者千餘。以世計者三十。鍾鼎瑚璉。皆載此稿。斯文大議論。往往出於其間。總而言之。桂林無別枝。玉山多層峰。窾啓創見。望洋迷津。耄昏泚筆。不亦以筳撞鐘乎。雖然吾所以輕諾於子成。亦有由焉。竊記髫齔時在客鄕。於鄕井長德。罕所接識。每侍先君子膝下。先友團聚話間。時聞德淵公姓名。聞之旣頻。耳根慣熟。心知其吾鄕之年德俱尊者耳。後乃問於人而知其爲光山氏。再問而知其爲潭門高弟。終未見其顔色。讀其文字。及吾孤露。挈家返鄕。則公棄後生。已五六年矣。後生誠意淺薄。迄不能以生芻一束。拜公之壽藏。又不能搜閱篋中之遺文。以自豁其蒙蔀。歲月侵尋。年迫八旬。就木在今明。心常耿耿。今而忽聞子成之托。緖言遺蹟。一覩爲快。奚暇思量世稿之體重。自托撝謙乎。此輕諾之本意。今借世稿之篇目。自述其慕庸之本心。亦何大不可之有。蓋公之於問學。庶幾乎造次必於是。顚沛必於是。此所以享年僅四十有四。而令聞蚤播遠近也。後之讀遺稿。知此言之不妄。若其究竟造詣。非膚末一後生所敢容喙云。癸酉維夏。幸州奇正鎭謹書。

南氏家乘序

编辑

論語旣言伯夷叔齊求仁得仁。而及其言殷三仁則不並列焉。玆曷故焉。蓋夷齊天下萬世夷齊。目以殷人則非其實也。殷人猶云不可。設夷齊有後孫。掇拾扣馬采薇之遺跡。欲作墨胎氏一家之乘。則不亦管窺錐指乎。以余所聞。宜寧氏沙川伯。盖義夷齊之義者。余故曰南氏家乘無作可也。雖然抑有不可不作者。論語不云乎。民到于今稱之。民之一字。豈顓指學士大夫哉。蓋兼閭巷婦孺而言之。當孔子之時。叩馬采薇之眞跡。以目傳目。以耳傳耳。閭巷婦孺類能誦說。故曰民到于今稱之。是時雖有墨胎氏家乘。可無作也。東俗陋於中華。沙川伯五百年。學士大夫聞其風者或鮮矣。况於閭巷婦孺乎。閭巷婦孺不聞不知。則雲仍耳來之不聞不知。亦次第事。設使古人處今之世。其有乘牒之傳決矣。紺嶽之山不崩。南仙之窟不頹。南氏家乘。必與之終始。休矣哉。知止堂,梨亭兩世。沙川後承也。名德言足聽聞。以類付焉。或源也或委也。益驗宜寧氏家德未艾云。

淸安李氏族譜序

编辑

以高麗淸安伯爲鼻祖。於是李有淸安氏。淸安氏之居長城。亦十世矣。不佞與之同鄕井。故聞其家德。不後於人。大抵世風。謹約內修。不事表𧟊。故土人每屈指邑之名家。淸安氏必居其間。然不事表𧟊之過。雖先世遺德。皆以口傳口。以心傳心。迄無作者一篇文字。可徵信於來世者。數世之後。寖遠寖忘。不免與浮雲流水同其泯沒。此名家之一蔽也。今且以淸安伯之事言之。當國勢不競之日。以文班立武勩。至於封勳錫土。明是松京甲第中人。緣何其祈廬之藏。却在千里之羅州。明是退遯于羅。生居死葬。所未知者。革命前歟後歟。要不出於遜荒之心罔僕之義。而記錄不存。非後人之所可指的。其居長以後。則石灘公之隱德。最土人之所共稱誦。然所著述。旣逸於兵燹。狀德之文又闕焉。百世之後。雖有述襄陽耆舊傳者。德公之遐跡。鹿門山屹然而已。此不佞所尋常慨然也。李氏求譜序於不佞。竊念尊祖敬宗。收族惇親。修譜之大義。而李氏講之有素。故大小協心。不勸而奔走之。以底于成。非不佞所可贊一辭於其間。特擧李氏先德中尤異二公。以致私慨。若其承家文行。連世簪組。不能盡及。淸安氏孤族也。歷觀域中氏族。大抵離鄕而後大。近世淸安氏。頗蕩析于各邑矣。無乃將大之漸歟。且謹修譜牒以待之。

喚醒齋遺稿序

编辑

文而不能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與元氣同流。雖多亦奚以爲。吾於喚醒齋河先生遺稿。竊有槩焉。嗚呼。君子小人道消長。聖人於否泰卦。兩下對擧。繇此觀之。君子被害於異臭之人。亦是常事。少焉陽復天定。可覬其禍之烈。未若我東黨論之甚也。黨論之爲禍也。君子不成爲君子。小人免爲小人。一人雖去。後來者復是此人。卒歲竆年。杳然無陽復之期。否泰之循環。殆虛語耳。黨論惡乎始。始於穆陵初。古未嘗有也。壬辰之燹。亦古未有也。吾謂壬辰之變。黨論召之也。召者豈交關引路之云乎。物理一感。必有一應。善而召福。惡而召灾。何嘗有交關引路者乎。君子社稷之藩垣也。君子不成爲君子。小人免爲小人。則藩垣撤矣。望其盜之不我攻。不亦難乎。壬辰尙亦小事。壞人心術。蝕人知覺。使百世無正論。百世無善治。此最大事。病入膏肓之後。非鍼藥之可及。救之於初。猶或可及。吾於是恨河喚醒癸未一疏。未盡見用於時也。朱子曰。廵等早見用於明皇。豈至眞有伏節死義之事。河喚醒其言若盡用。自可銷患於未萌。豈至於身爲倭鋒之血肉。嗚呼悲夫。或曰。栗咎主兩是兩非。喚醒疏黑白昭晢。無乃與栗谷規模不同乎。曰栗谷之意。雖非淺見可及。要是權時濟務之大心力。又癸未前後不同。喚醒疏有天地後經法。雖堯舜之德。不繇是。不可以治天下。是以生於百載之下者。不能不留恨於其言之不盡行焉。滿廷臣僚噤不出一語。當時氣像。旣長夜矣。旣堅冰矣。官非言責。位非陞朝官。乃有一喚醒齋。天生此翁。蓋不爲一時計。乃爲萬世傳。否泰消息。嗚呼悲夫。遺稿失於凶燹。遺孫之掇拾詩文各數篇。噫。癸未疏之下。安用文爲。子孫之心然耳。梅軒公嗣子也。公被禍時殉孝。松臺孫也。官止主簿。斑斑鳳毛文彩可述。以次附於卷末。抱而命余置辭者。後孫浩中其名。

送魏芳瑞序

编辑

著書爲前人不朽事業之一。然終能使之不朽。則後死與有責焉。吾嘗見濟南生平生述作。其身後。弇州山人。收拾無遺。刊刻而流布焉。濟南文字。至今大行於世者。弇州力也。其氣味之相投。風義之迥出。頗似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之。百載之下。使人撫卷太息。芳瑞今日之經營。殆其亞乎。芳瑞故縣監桂巷魏公之族從孫也。桂巷受才雄驁。爲文章有氣力。時元陵盛際。詞垣諸公莫之先也。晩而受知健陵。少試監務而止。中歲不自負其能。屈首儒門長德。此尤難及處。遺文爲袠者數十。原本入秘府。副藏於家。而世無弇州。刊布晼晩。正鎭居地爲里者僅數百。而迄未之目也。其族從孫得芳瑞。不量力而圖壽其傳。有若釋氏所謂大發願者。人皆慕利。芳瑞慕義。吾於是知芳瑞賢於世俗數等也。桂巷全集。庶其不朽哉。然其序文之誤以命我。則非其力之所任。何哉。吾生也後。不獲承公之晤言。惟有卒業於遺文。庶可充飮河之腹。而獲遺文也又晩。霧眼愈拭愈翳。旣不能得安且成三字。而妄有論述。桂巷有知。必不願也。吾寧虛芳瑞之請。不敢負桂巷。子雲,堯夫世豈無人。子歸而求之。芳瑞將行。悵然爲別。

河東鄭氏先藁序

编辑

一蠧文獻先生。値斯文陽九。遺文僅傳影響。此百世餘恨也。禮失猶云求之野。先賢咳唾之失。其典型之髣髴。獨不可求之後承乎。文獻四世得松灘。始有遺稿之傳。松灘之後。曰滄洲。曰素軒。曰聾窩。連世有業。松,滄,聾之稿。正鎭旣盥閱矣。素軒稿。雖未及見。沿流泝源而求之。蓋亦不遠於所已見也。大抵重禮節篤恩義。本業詩書。甘酸澹泊。古所云法家拂士。非是之謂歟。君子遺澤所及遠矣。余謂鄭氏諸稿。不必逐代殊袠。連其袠而別其編。以成一家之言。俾後世欲攷先生之遺德者。一開卷而瞭然。豈不盛哉。第念松灘集。亡友梧潭子旣讎校入印。各行已久。恐難湊合。若滄洲以下在編葺者。商量如何耳。鄭友在憲甫。以先稿遠來相示者。蓋欲使我任讎校之責也。耄昏之極。心力所不能及。姑書此以還瓻。以竢能者擇焉。

續無名序

编辑

不佞少時或有文字事。廣座各有齋號而己獨無。不得已杜撰自稱無名窩人。蓋紀實也而猶以自愧者。靑牛老人,安樂先生。曾有云云。安知非引而自處乎。己雖不然。人孰立證。今而後得無名而無愧者。靈光近世斯文丁君諱錫圭是也。君之在世。不佞無一面之雅。何以知其無愧若是晢也。曰一序卽顔面也。序文苟不消泐。不佞請爲立證。君與不佞生同庚。又同心。君之觀化已二十餘秊。莊生所謂爾已返其眞而我猶爲人猗者。可爲於邑也。兩無名先後序。頗近於小巫見大巫。亦可一噱。

錦城丁氏派譜序

编辑

古者有姓有氏。姓定於錫土之初。氏出於分派之日。呂氏卽姜姓。何與韓同姓。今之所謂氏者。卽古之姓也。今之所謂貫者。卽古之氏也。姓疎而氏親。故今之修譜牒者。雖明知其出於同根。殊貫則亦殊譜也。今閱丁氏舊譜。丁氏爲貫者三。而一例編錄。無少差別。蓋以大陽君東謫之前。東國初無他丁。其同姓異氏根據。最爲明的。非他族之可擬故也。此譜家之闊例。然豈經久可行之法乎。宜乎今日有派譜之作也。謹按其舊牒。錦城君。大陽君第二子。唐宣宗大中間。爲右部尙書。隨大陽君東來。新羅憲安王朝。有功封錦城君。此錦城之貫所本也。錦城之族。京都一派最赫奕。爲國中名族。湖南之族。其中祖贈兵判諱霖。世宗朝。以前郡守。隷李從茂軍。討對馬島。力戰死事。贈官旌閭。又其五代孫諱忠訓。壬辰之燹。殉節于晉州。此其聲蹟之較著者也。初應京都通章。草單已成。京都之譜役中輟。譜事不可緩也。一貫之內。又未免分爲派譜。非其本圖所及云。噫。祖孫死王事。亦鄕姓所罕有也。碩果之報。宜在後孫。而首尾三四百秊。猶未能蕃昌何也。歎息書此。以竢天定焉。

箕子誌重刊序

编辑

天地不可以絹素摸。日月不可以五色繪。洪惟我箕聖。卽我八敎遺民天地日月也。欲以區區編簡中事。效其尺寸。不幾於不知量乎。吁不然也。不曰天之形似倚盖乎。不曰日之光如燭乎。其言之朴陋鄙拙奚若。而說天日者。猶收錄之。以備窺管捫籥之一端何。况我列聖朝。治本九疇。道合一揆。雲漢天章。爲箕聖而發者。理宜與洪範元文。取次並行。以至儒門尊德詞苑鉅手。或摛辭而得風謠之體。或纂言而有傳記之法。又或仁賢往蹟。著於中國蘭臺之藏。明夷艱貞。揭於前聖六經之文。皆不可任其散出而莫之會通。百世在前。萬世在後。初學之士多。博古之人寡。或將有唐虞老人帝力之不知者。此箕子誌一書所以作也。東土猶九夷也。何緣有此書。若曰變夷。此書家藏戶弆。始爲不忘本也。梧陰尹相公纂輯之功。於是爲大。書不以簡嚴爲體。以廣蒐博取爲詳。苟古記所載。雖尋常野言。未之或捨。故書以此致詳。而亦以此未免或有遺漏。此今日續編之補入。亦有所不得已也。吾聞文字興喪。與氣數相流通。梧陰之前。盖有誌焉。而罹煨燼之灾。則無乃島夷陸梁之先兆。梧陰之誌嗣作。則亦黑齒竄伏之吉徵。雖然梧陰之時。太陽猶當天。一隅鰈域。承末光而有餘地。今日是何等時耶。變夏胥夷。畢竟不知稅駕之地。箕誌重刊之役。萬秊小華之消息歟。鯫生朽物。崦嵫迫身。而念此不覺踴躍。卷頭著名。顧分太濫。而亦各言其志也。上之十五年著雍攝提格復月上澣。遺民幸州奇正鎭力疾再拜恭書。

槐下錄序

编辑

槐下錄四冊。吾鄕近古長德道隱申丈謦咳餘響。草稿未經編摩。若淨校之。紙葉似當减四之一。自吾之得此錄。所自幸者一焉。所於邑者又一焉。某處有人國士也。苟非內懷媢嫉。不遠千里。有一見之願者。人之眞情也。鄕有先德聲色若將可接。而甲乙之先後限之。幼而不獲承咡詔。長而不獲參摳衣。又無及門餘派爲余誦其緖言。聞風私淑。亦蹉過一生矣。此非小恨。微此錄。吾幾乎遂失道隱丈。玆非幸歟。曩時吾鄕。猶有此等長老爲後生之指南。而尙不能齊魯一變。今也或是之無矣。今之後今之來無盡。不知經幾箇今而作如何出脫也。此可於邑處。正鎭也耄矣。眼花成霧。猶不能細究。若言其一二。則出處者行己之大節也。文足以拾科第。而不作試場一行。其超然於稻粱何如也。然亦嘗一赴慶試。其不滯於一隅。又何如也。誨子者人之不容僞處。觀其勸學詩一篇。則多於符讀書城南遠矣。晩獲依歸。師事一時夙德。堂胾之奧。雖非後生所敢議到。往復始終。俱載原稿。亦思過半矣。知言好古之士。不出此錄而必有可以重輕吾鄕者。大抵服信古訓一語。古人之所以爲古人也。此丈以之。古今異宜四字。今人之所以爲今人也。凡今之人以之。吾鄕之後生。尙或念之哉。

星州李氏花樹會詩軸序

编辑

花樹會。人間盛事居一焉。然非安樂無此會。樂而樂其樂。反平常。星山李氏丁丑花樹會異於是。蓋李之居寶城數世。同祖今爲無服。房分不少而貧。丁丑前秊丙子。是無穀之年。以貧族値無穀秊。其危迫之情。一似全家同舟入灧澦沸沫中。性命未隔一葉。岸上見者皆以爲百無幸矣。幸賴服外族一人。以父業稍饒益。又節縮以備天行。是以有餘儲。周睦婣其世業也。佛慈悲其本心也。罄家儲以塡驚濤。不憚身爲之長年三老。極力挽轉。至翌年秋。黍稻有收則安流也。舟中之人。始吐氣一噓。鎭驚爲歡。回淚作咍。酌酒相賀。外借花樹之名。而內實歸美於俾我有今日一人。其情曲之緩切。比之常時花樹會。相百矣。其人爲誰。李上庠志容也。鄕之儒士多聞風而參會席者。各爲長律以美之。此其軸也。畫出酒席情意。蓋彬彬矣。吾雖年老地不邇。不獲參坐。見此軸。那得無一語。雖然吾與上庠。周旋通款。積有年所。上庠之心吾知之。蓋功而未嘗自功者也。功非不美而不自功。其美愈大。吾若從其諸族之心而功之。則不惟非上庠之心。過去之美。反掩方來之大美。是以不欲張大其辭。但以一轉語。欲爲寶鄕山水賀。何者。寶鄕古多善跡。而挽近未有聞。若遂寂寥而已。則此山水羞也。上庠濟族之事。蓋積累中流出。非倉卒辦得。而一路盛傳。寶鄕生色。則自玆伊始。乃至直指御史。以可用之才上啓天聽。山水豈不與有榮乎。願寶之人士。益勉其所可勉者。以增侈其山水焉。上庠又有餘力。旁及於一坊饑戶。會之日。茶啖四面來云。

坡平尹氏派譜序

编辑

譜以合族爲義。夫族於修譜者。固有親疎。而自祖宗觀。一是子孫。故譜其族者。必廣蒐同祖。以爲一家之全書。吾亦不以爲不可。顧有不能盡然者。微門冷族。丱弁無多者。成其意易。其或福蔭盛長。榦枝峻茂者。一則卷袠浩大。一則先後參差。不得已而有派譜之擧。譬若大河浮天。簡潔分流。江漢滿地。沱潛別派。此亦理勢之所必至。同祖之孫。不能一開卷而瞭然。於人情雖若可憾。於其分派也。益見源流之盛長。此豈近世人之所刱爲哉。周官奠繫世。未必廣蒐同祖。而蘓氏,歐陽氏有已行之轍迹。可按而知也。東國氏族。福蔭盛長。枝榦峻茂者。坡平氏必居一焉。今日之事。烏能免乎篤於近而後可以及於遠。願坡平氏益勉其所可勉者。無派譜之爲慊哉。此派卽高麗版圖判書諱承禮之後。入我朝。文蔭武亦嬋嫣。三世沙麓之慶。乃絶世事。子孫散處京湖兩南。亦不能盡收云。正鎭之七世祖妣坡平尹氏父諱邦幹。版圖公七世孫也。吾家屢經家禍。子孫不能蕃衍。而尹氏本宅。無一塊嗣續。至於墳墓失傳。以坡平氏福蔭。吾先外家。胡至於此。唏唏痛矣。當時持守門戶者。吾叔外祖諱邦楨。而亦數世孤弱。形影相弔。以吾家爲切近內外族。吾家亦悼外氏之蕪絶。傾向之情。至今不衰。今聞其有修譜之役。安得無戚戚於中哉。崦嵫薄景。魂魄離散。把筆有所不敢。閣筆亦所不忍。覽者恕其情而畧其辭可也。

贈金聖七序

编辑

友有蚤晩殊乎。吾樗櫟之年七十有九。而始得聖七焉。亦晩矣。雖然友也友其心也。奚蚤晩之云。文房諸友。見我之魂魄不守。皆棄我而去幾秊矣。况今天禍竆獨。玄衣一夢。豈文墨時。第有所感焉。不得不爾。河西金先生贈吾先祖高興君詩。桑柘風烟合。松楸雨露漫。願言長勿替。同社燕炎寒。竊謂桑柘松楸詩成之日。眼前事固然。詩後三百有餘年。炎寒勿替。則雖先生願言。而已不能必其如此也。自今觀之。宛然是有聲畵。歷歷如讖語。大賢之言。言必有徵若是乎。正鎭也蒙昧一後生。於先賢無能爲役。然於聖七邂逅奇緣。宛是詩中景色。聖七又是先生傍裔。可不以先生所願言者願言乎。所感於中者如此。過此以𨓏。腕弱不能蚯蚓。

文載實家乘序

编辑

文君載實世家蒙山之野。自以膂力不愆婚嫁未始。將博訪名山五嶽以歸。向家人無刺刺語。顧掩戶覃思。述其先人狀德若干言。以遺厥兒。其意若曰人事不可知。白雲泉石。儻或留我者。子孫之繼述先德。求之於此足矣。又以爲父祖之事。子孫知而不傳罪也。傳之不以實。又罪之大者。吾固不欲罪之在吾身。况欲大罪之在汝身乎。文君之意若是。而兒方髫齔。安知乃爺苦心。嗚呼遠矣。始君通干支生剋王相之說。以推人之吉凶禍福多驗。君以此自負。世亦以此知君。一朝幡然釋去。取洙泗洛閩存省踐履之說。坐兀然讀終日十餘年。於是世又以存省踐履之學推君。今也忽動遠遊之想。昔日之知君者。又將失君於百疊雲山矣。若病夫之知君。異乎是。方其生剋王相也。君之善根。蓋肧胎矣。及其存省踐履也。君之善根。已培壅矣。名山雖遠。亦非心外之物。則其爲文君。固自若也。其先狀雖寂寥語。亦稽古之力。無文君十年之讀。而欲有雌黃於其間則左矣。

吳氏孝感圖序

编辑

韓文公作董生行。先言淮水桐山。非獨爲詩家比興之體裁然也。凡言語詞句之所可形容者。事象之粗耳。若象外風韻。非詞句可及。惟山水爲能公誦耳。故直長同福吳公。以孝名於國初。多致靈異之天感。公旣沒。公家子孫。初不藉言語文字之末。以蘄不朽公於後世。故狀誌表碣。無一請於作者。惟家蓄孝感圖七章。余嘗得而敬閱之。開卷之初。鷲嶺嵬峨。感泉觱沸。卽默契於心曰。此乃董生行中淮水桐山也。旣又細考其實。則彼嵬峨者是天作之桐山。而此觱沸者乃自我之靈感。則董門鷄狗。又在山水中矣。四百年來。山不頹泉不渴。公之至行。此足以不朽矣。宜乎公之子孫。不屑屑於言語以不朽公也。自是厥後。上而綽楔之。下而俎豆之。輿地收錄之。詞翰諸公歌詠之。不一而足。蓋形大者聲宏。其勢不得不爾。吳氏斯文世浩甫。欲以諸公之詞。尾之孝感圖之末。爲一帙以便考閱焉。余曰。此事何嘗爲先公有無。而古人有日遠日忘之語。在今日追遠之意。此擧亦不可少也。遂敢題其卷端以歸之。

全龜城遺蹟序

编辑

秉史筆者。其事豈不難哉。記載之富責耳目。猶可勉也。予奪責識。不可強也。二者相較。則識爲重。識逮矣。又恐耳目先有所不逮。則雖有予奪。無所施之。耳目又曷可少也。人各有職。當死生而死生。其職在百世之人。生於百世之下。使百世之死生者。不失其死生。其職在史。百世之能擧其職者。旣罕其人。幸而有之。則失之史氏之識。否則失之於耳目。可爲於邑。丁卯安州之難。亦義士死生之秋也。當時能擧其職者。有若南忠莊以興,金忠武浚。二公之事。至今照人耳目。雖以正鎭之寡陋。而自幼稔聞焉。其同城立慬。有若龜城府使全公。毅烈無負於二公。或過之。而外史襍錄。寥寥無稱述者何耶。乃今讀其家傳遺蹟而始得之。卽掩卷而歎曰。使我而史安州事。則幾失龜城公矣。天下獨一安州耶。雖然公之死事之蹟。尤齋先生旣稱道之。見於門人語錄中。則傳信於後世。孰埒焉。野史之寥寥。何足爲重輕。天下有龜城之節。而迄不得尤齋一轉語。又何限其人耶。讀公之遺蹟者。不必爲公慨。爲百世秉筆者懼可矣。公雖以武出身。而詞翰皆妙絶。一世所與交遊者。皆文苑氣節士。平日所養可知矣。口誦經傳而內無樹立者。聞公之風。亦可以有所愧也夫。遺蹟將入梓。玄晏之托。非余敢議。粗致感慨之私。以塞後承之請。

石軒實紀序

编辑

倫綱天之所敍。而往往有小人者以壞之天乎。人之所以不能無憾。嗚呼異哉。雖然一小人壞之。必有一君子從而扶之。雖強弱異勢。不能免屈於一時。而秉執同性。終必伸於萬世。蓋天之爲天。於是乎始定。而倫綱之爲天敍。果不誣也。昔我中宗御極。端敬遜位。于斯時也。臣可以脅君。子可以廢母。倫綱或幾乎息矣。壞此者誰。二三勳臣是也。扶此者誰。冲菴,訥齋兩先生是也。會焉而同冲,訥之志。謀焉而贊冲,訥之決。疏焉而泯冲訥之迹者。石軒柳先生是也。迹旣泯矣。則宜乎民無得以稱焉。而三印之臺。至今與兩先生匹美並稱何哉。請嘗論之。當時若無冲,訥以任其責。則先生之赴剛泉。固必以生行死歸爲心。其義不容以親爲解。疏成而冲,訥旣任之。則親老無兄弟。從冲訥之勸焉。亦義之所安也。苟悻悻焉必以題名疏中爲快。則其於中行之道何如也。易地則然。其是之謂歟。要之三先生剛泉之會。乃天意之所在也。民雖欲泯其一而無稱得乎。先生未十歲。已以文章名。十五中司馬。二十一而登第。三十三而早卒。中宗己巳。兩司請罷忌辰齋。未蒙允。經筵因而久停。政院以爲言。上曰。待柳沃之來。明辨是非然後爲之。蓋是時先生。方以三司徵也。己巳。先生年二十三。登第甫三年。早爲輕重於朝論如此。歷官內止典翰。外止鍾城府使。遺文失於倭燹。亦厄矣。今之實紀。先生玄孫野望公所裒錄而未脫藁者。十二代孫㙿始合宗議而修正云。

玉岡遺蹟序

编辑

壬丁之燹。國家所仗以爲恢復之根基者。湖南是已。湖南之所以不爲賊藪。賴海上有李忠武。列郡有諸義兵。然則當時擧義之士。雖謀猷氣槩風聲事業。有所不齊。大抵皆功存宗祊者也。其先倡而後奮。志節益礪。竟以是殉。如玉岡朴公者。蓋不多得。嗚呼偉哉。謹按公蚤以甥孫。從林石川學。有庸學講義十數條傳於家。公手錄也。方其講義也。年未成童。有講固已奇矣。况退私而錄其語。以寓書紳之意。末後地步樹立。未爲無源也。其壬辰擧義也。與任崔兩義將相周旋。丁酉再燹。雖以朴安兩文康之志切殉國。召募之議。未始不待公而決。公之一言。重輕於一時名賢又如此。此足以槩公平生矣。若以臨陣有勇。捐軀不悔論公。則淺乎其爲言矣。公之遺蹟編葺不以時。八代孫基賢,基晳。釐爲一卷。屢經刪潤。而條例尙有未及整頓者。正鎭嘉其追遠。先其淨寫而置辭卷端云。

滄浪遺蹟序

编辑

滄浪丁公以孝聞。及己丑之變。陳沐浴之疏。則不避柄宰。幾陷重辟。蓋所謂仁者之勇哉。雖然正鎭實愚陋。其於公之己丑疏。嘗反覆數過。而竊抱遺恨於其間。以爲公之疏辭上一半。其於人心陷溺之由。治道汚隆之機。可謂得其要領者。以此聲罪。足以破老奸之膽。幸以濟則國家之福。不濟亦不失爲經遠之謨。下段之毛擧株連。或及於賣菜傭。此曷爲而然哉。竊意此獄吏事耳。上之則言官在焉。或非儒生應旨之所言耶。因又自解曰。公之此疏。蓋蓄積有素。按住不得者。非臨時捃摭。人固有疾惡已甚者。庸何傷。凡此一恨一解於當日之事實及公秉執之義。不至捫燭扣盤乎。九原可作。願以質焉。抑又聞之。士之所尙者志。志苟尙矣。小出入。猶可畧也。若先卑汚其志。雖圓者中規。方者中矩。何取乎。是以汲黯非不戅也。黨錮諸賢非不激也。與之爲對者。公孫丞相,張常侍。爲彼乎爲此乎。公之子孫。將鋟其遺蹟。以壽其傳。來命敍者。南豐其名云。

長興任氏派譜序

编辑

任氏貫之顯者。曰豐川。曰長興。長與豐同出而殊貫。長興之任。在勝朝甚閥閱。入我朝。亦文武雙闡。龍蛇島夷之變。有諱啓英,發英。以忠義勳勩著。丙子之亂。有諱忠幹。亦以勳烈顯。於是任氏望於南服。斯文昌材甫。吾老友也。益煥甫。吾族祖姑之祀孫也。以其派譜之將入梓也。重繭命以弁卷。謹對曰唯唯。凡有氏族。必盛衰相禪。而任氏不替家聲數百千年。簪組易致。忠孝難得。任氏數三公所就。如是焯焯。吾雖膚淺。敢不樂道而公誦之乎。雖然所以告於任氏則有之。人家祖宗。莫不積慶垂裕於子孫。而不能使子孫必不墜其所積之慶所垂之裕。輪扁所謂臣不能授臣之子者。可爲太息也。願任氏修譜之日。無以姓系之載編。內外之入錄。爲吾事已了。必無忘祖宗之心焉則可矣。吾族姑自以早喪所天。再期日。致命下殉。益煥卽其繼後孫也。吾老廢筆硯。而其請不得拒者。亦人情也。

三友堂遺稿序

编辑

自情竅旣開。冰炭相攻。百年之內。好襟懷鮮一日有焉。幸而有之。則自外來而有不可必者三焉。曰時也地也人也。三者一有不遇。則襟懷蓄而不洩。終焉汩沒而已矣。若三友公之當日酬唱。可謂內有襟懷。外得其所遇者也。謹按公諱齊白。姓李氏。光山望族。文詞夙就。而無希世進取意。好遯考槃。以忠信篤敬自持。行之旣久。鄕黨服其行義。士友許其志操。顧其胷中所樂。公未嘗自語。世亦莫得以知也。蓋人之所腴。公之所淡。人之所淡。公之所腴。以此言之。公之百年。盡襟懷中日月歟。嘗與石柏梅三物。結無情遊。堂名三友。蓋取諸此。遠近多和其原韻者。又與執友韻士。酣暢山水。載唱載和。隨手成軸。摠之爲一小卷。子孫或有以平生文字散軼。未克合編爲慊者。正鎭曰。唯唯否否。公之爲公。不在於詞。苟公之襟懷托此而傳。雖多又奚以加焉。俾正鎭泚筆者。公之後承章銑其名。章銑固佳士。而雅淡修飭。泊於外慕。其家風爲然。公之遺敎爲未泯云。

悔窩廉公遺稿序

编辑

人於心上起經綸。擊壤集中句也。不佞每讀此。未嘗不然疑於其間。以爲此人字。合作盡人道之人耶。抑作衆人說耶。驗之於人。則衆人經綸起於耳目。若作盡人道之人。則文理語脉。又有不然者。意者天地中間。元初稟生者之謂乎。吾讀近古悔窩廉公遺稿。竊有槩乎中。其一言一句。不從耳目起昭然矣。世有知言者。或信余之不妄也。公以孝名於鄕黨。身旣沒而誦言不衰。無竢乎余言。所欲言則有之。悔窩之悔。鄕黨知之乎。孔子有云不怨天。不尤人。悔云者。怨尤之反也。噫。孝子哉若人。君子哉若人。

姜氏家藏遺墨序

编辑

先人遺澤之所在。雖輕如桑梓。褻如桮棬。猶曰必敬。曰不能飮。况遊戲翰墨之餘。乃精神心術之所寓。子孫之致愼於藏弆。圖以壽其傳者。其意又可量耶。晉山姜斯文普卿。吾久要也。間嘗裒稡其先祖野老堂,永思齋,晦隱堂三世遺墨。爲一小卷。濫以玄晏托余。余謝不敢。而第念姜氏累世。普卿之所裒稡。必先於遺墨。厥有意。謂余忝在遊從之末。旣與聞其惓惓之一二矣。今以所聞於普卿者。爲普卿後承誦。或不爲僭也。姜氏本巨閥。纓弁之燀赫。殆甲東方。其流落不振。至野老公。已數世矣。野老公天才俊拔。詞筆自髫齔已擅場。庶幾乎大其家聲者。而竟畸於數。浮沈於尋常野老之中。在常情。宜有怨尤。然其所述堂記。能委之於命。歸之於分。初雖不免畧。露幾微。而其卒也泯然忘懷於得喪之間。非遊方之外者。能之乎。蓋不得而戚嗟者。得之必盈溢。盈溢不與死亡期而死亡至。求爲尋常野老。又可得耶。此野老公之所以高於人歟。永思公以永言孝思之意。寓之齋扁。貽謨式糓。惟願野老公是程。晦隱公追思先蹟。深藏不市。其亦有得乎。姜氏子孫。苟能以二公之心爲心。則得之不得。於我何有焉。此普卿裒稡遺墨之意也。慕先裕後。一事而二善附。爲厥後承者。敢不盡心乎。世德行狀。亦以世次附見。而旨意非有二致也。

送韓信之序

编辑

程子云不學便老而衰。我之謂矣。朱子言六七十時覺悟。從此立定脚跟做去。子眞是耶。觀善實多。恨其相逢之晩暮也。第念尊德性道問學。爲吾儒輪翼法門。而輕重則有在矣。况弊精神於問學。尤非老人氣力之所及。苟吾德性之可尊。人以我爲蔥嶺帶來。亦不害事。信之以爲如何。

鄭壹李起晦題名小序

编辑

石室題名。古之人有之。今日事。吾不曰不可。但爲諸君懼則有之。諸君果能砥礪名行。使石面增光則固善。萬一蹉跌。貽羞林㵎。則題之者諸君也。洗之者何人也。量處焉。

遯齋鄭公遺蹟序

编辑

遯齋鄭公遺蹟守於其家者。其一行狀。以爲出朴駱村筆。而幾閱兵燹。未完舊本。其一師友錄。未知錄者誰氏。頗詳悉可據。然扁以遯齋師友。而遯齋名銜。並列於下方者。體裁亦涉舛義。其一祭佔畢先生文。此最信蹟而參於其間。甚矣鄭氏文獻之殘缺也。要之摳衣於畢齋之門。追隨寒暄,一蠧諸賢。一著必非杜撰。此是東方儒門一條正脉。遺韻之堙晦咎在後。非咎在公也。噫。郭有道之奬訓士類。不惟茅容,孟敏膾炙牙頰。而庾乘,宋果亦流芳簡策。非東觀蘭臺之記。何以得此。公之爲茅孟爲庾宋。雖非後生所敢臆斷。不能無望於良史氏云。

唐谷實紀序

编辑

知行氣質之辨。在唐谷先生微言中。僅一斑耳。然私竊喜之謂可以作竆格家律令活例。恨吾得此稿之晩暮。未暇逐段硏鑽也。或以全書之逸。爲先生病。噫。經師莫盛於東漢。東漢經師見於儒林傳者其最也。夷考其文。論經或無一句語流傳。著籍門人千百。或無一顯者可記。今先生之論經幾節目也。門人顯者幾人也。比之東漢經師。不旣多矣乎。後世良史氏。整理名山之藏儒學淵源。先生居首列無疑也。然則全書之逸。當爲後生學者病。不當爲先生病。正鎭也素膚淺。重以昏花。先生後孫督過之。不獲終辭。

百忍遺蹟序

编辑

百忍丁公諱致業。以孝名於福川。身歿而州人誦之不衰。嘗上言請綽楔。春曹至爲發關本道覈實。而本道不果回報。事遂寢。正鎭得公所爲警蒙歌一篇讀之。雖其意主蒙學。語雜方俚。天道人事。遠者大者。幾乎該括無遺。匪所學之深所存之正。何以及此。且其篇中大意貫徹乎首尾者。惓惓乎倫彝是重。嗚呼。此公之所以孝歟。此公之孝。所以誦於州閭鄕黨。愈久而不衰歟。若乃異應靈感。所傳甚多。而此則古人蓋難言之。何者。冰鯉幕雀。朱子載之小學書。而未聞曾閔必有此事。旣不可謂無此理。亦不可全以此爲孝。公之後承與厥鄕里後進。欲知公之孝者。務求其心。而無徒以靈感爲。則庶幾乎求公之心。警蒙歌足矣。公之後孫。將印其遺蹟。而公之孫若曾孫兩世行蹟並附焉。靈芝醴泉。吁亦盛矣。正鎭病廢筆硯。而於相是役也不獲辭。

咸平魯氏族譜序

编辑

士以奇節名。所遇之不幸也。豈其所願哉。雖然以一人一時。風厲百世。奇節爲然。一人之不幸。未必不爲千百人之幸也。魯氏何多奇節耶。先之以岳隱。嗣之以錦溪。所遇之一不幸而宗國淪沒。二不幸而身俘醜夷。二公者始乃奮其奇節焉。噫。中庸推衍素位之義。言其常則曰富貴貧賤。言其變則曰患難夷狄。然則天下之變。未有以逾於患難夷狄也。患難而至於宗國淪沒。夷狄而至於身俘絶域。又變中之最變也。於是而能不渝所守。以名百世。信乎節之奇也。雖然爲今日魯氏似述世風計。烏乎致力而可。變未必人人而遇。二公所以盡節於臨變者。必先於臨變而有本領在焉。不學操舟運柁於安流。而欲致力於風濤。嗚呼晩矣。魯氏勉乎哉。魯氏遠有來歷。其分貫有曲折。其簪纓有世代。而今應譜編弁卷之請。皆不暇及者。以舊譜之敍述已殫。特擧二公之節。以爲爲魯氏者勸。

仁同張氏派譜序

编辑

東人譜法。中葉以前甚疎畧。至近世極盛焉。蓋嘗原其由而不得其說。其諸俗尙質文乘除中一事歟。疎之過。其蔽也漏。故人家久遠先蹟。大抵似古文出壁。殘缺不完。盛之極。其蔽也淆。故先蹟或資委巷。雲仍只據來單。等是二者而折其衷。非仁人君子。其誰任此。張固大姓。仁同其本貫也。雖餘張皆仁同之分也。仁同一支有居湖之高興縣者。蓋昉於掌令公諱璿。以成化生員。斂迹遯荒。掌令其贈也。室於斯墳於斯今十世。所以韎韋通籍者比比。綰郡符者三人。門戶不全寂寞矣。然貫鄕之爲仁同。未免質諸旅軒先生家譜而後決。雖緣燹餘。家籍蕩失。亦往世疎於譜牒之一證也。張氏近世長老。蓋欲修一家之文獻。以遺後承者屢矣。顧病於貧。又鄭重未果。嗚呼。事有可緩者。有不可緩者。今日張氏修譜之役。雖欲緩得乎。了先父兄未了之志事。以爲子孫百世保族敦本之基業者。亶在於此。其所以不與同貫合譜者何也。一門情事。自有與他張迥別者。聯譜同貫。泛而不專也。抑昔人爲譜。多止於同高祖之親。今日張譜比此。不啻廣收矣。高靈申君濟模。吾老友也。自以張氏彌甥也。書介于余。俾書其事。余旣重其請。又二張君必善,必世。冒連天霧雨。入深山中。不能以老廢筆硯辭。

贈大丘秋君序

编辑

秋君居大丘。名世文。走老於此世。閱人家先蹟。不爲不多矣。蒐輯之淵博。編錄之整齊。於君之家乘刱見焉。此非一人畢生精力。所能了當。君非役使鬼物。借視聽於別世人。何以獲此。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其成果若是乎難矣哉。愧吾謏寡。徒勞君之再及吾門。不能貢一句異聞以相其役。臨別願有問焉。君今了事。如此好誠力。傳之何處。聞有兩兒勤讀。果能似述乃爺之誠力。用之於聖賢書中。則末後成就。不但今日家乘而已。吾雖老不及見。竊爲君願之。

金海金氏家乘序

编辑

金官之金。異出于鷄林氏。而同其蕃衍。諸鉅族無得與二氏肩者。上世毓慶之篤。徵信不待氏族志。金官有一支。中祖麗季築隱先生。而家聲久而不衰。名德往往可述。裔孫正澤甫。以其家乘之將入梓也。徵文於正鎭。正鎭辭謝不獲。卽問焉曰。以子之家。今日始有家乘之作乎。曰否。其文皆舊也。先父兄之所嘗收拾於國乘野史家藏世傳而成帙者也。入刊而藏弆之。亦有秊矣。冠以世系圖而名以家乘者。今也病舊梓之字多訛。因以備其或未備者。以足成先父兄之志也。舊所收錄類例若何。曰畧於築隱公以前衆支所同本。亦歷代國牒所詳也。築隱以下致詳焉。一家之文獻也。狀德之文。有則載之。誌碣全無載錄。蓋家規素不喜夸大。或厄於燹而失之也。大抵寧爲史之闕文。不敢誣其先。此舊錄之意也。今所作世系圖若何。曰畧倣史家世表之法。而外裔不書。以嚴本統。名下無註脚從簡也。正鎭謹復曰。子家之爲乘也。可謂綱領好誠意到。正鎭顧何辭以贅。但有一說。不墜先德。子孫莫不有是心。然而徒知傳之以書。不知傳之以心者。在在皆是也。金氏先德。我聞其槩。築隱公仗義守志。壁立衰季。而西岡退隱實嗣其德。淡軒公勵操冰檗。立朝不苟。而節翁南湫又以孝義名。寺正兄弟生死雖殊。而衛國之志均。爲金氏者夙夜厥心。思以諸賢之所以處家者處家。需世者需世。則此不墜先德之第一義也。惟金氏勉旃哉。遂書此以贐其歸。或以弁卷。亦金氏意也。

晉州鄭氏族譜序

编辑

世湖南而居。有方進未艾之像者。曰貫晉陽鄭氏。謹按其系牒。有諱藝。蓋勝國初也。仕至門下侍中平章事。謚英節。實爲晉陽氏受貫始基之祖。幾世而得大提學時陽。又幾世而得左僕射忠莊公璜。皆高麗也。其間諱系。有缺有完。久近之勢然也。忠莊旣以抗直名。而忠莊之緦姪。又得忠莊焉。諱苯。乃我端宗朝三相之一。提學公以後。聯綿達官顯謚。而鄭氏之名族於一世。先後忠莊是賴。盛矣哉。靈光郡。先忠莊謫鄕也。湖南之有晉鄭自玆始。雲仍分居數邑。雖名位顯達。稍遜於以上。椒聊之蕃衍。此邑猶彼邑也。忠莊公墓祀。駿奔者何能十一。而衣冠猶彌滿洞壑。問其所業。則大抵屈首儒學。著意人倫。父以率子。兄以先弟。非一世之積也。是以時平則或科第策名。或志行遺芳。臨亂則或男子倡義。或婦人全節。嵯峨之隳。綽楔之起。比比焉。此非靈芝醴泉。積累有素者耶。亦非厚積薄發。顯颺有待者耶。以吾居之密邇君子鄕也。所與遊者。亦有數人焉。話間每以此致其歆艶焉。一日老友鄭君鍾行。曁其宗人鍾甲,在弼造余曰。弊宗有修譜之役。願以浼公。余作而對曰。詞學之英。可以相子之役者。何患無人。而必老耄是求。意固有在。余何敢辭。雖然有一焉。尊祖敬宗。收族講睦。非修譜家義諦乎。公家解語童子。皆所習熟而厭飫者。何竢乎余之言。吾聞古之人作室。猶以聚國族於斯。爲善頌善禱。今譜之聚族。比之作室。不旣大矣乎。吾欲以方進未艾一語。效張老之頌如何。僉曰幸甚。於是乎書。又聞修譜諸公。或以譜之不能大同於一姓爲憾。此則不然。古之譜。其族或止於緦親。公之譜。其於親疎詳畧之間。亦旣折衷矣。何歉焉。

四觀亭題詠錄序

编辑

亭之四觀。本四官也。以松塢鄭公之言。改爲觀。吾生晩。未詳鄭是何等長老。又改號之意曲折云何。竊計不過嫌其語之欠雅耳。余妄謂雅俗在人。豈名言脣吻是繫乎。然則改官爲觀。反似晦其太和冲襟。在四觀公當日。已不可謂不刊眞詮也。况今日乎。吾謂四觀公子孫守其先世菟裘者。當以四官大扁亭顔之上。方以存本初面目。斯爲完美。宋氏僉公以爲若何。抑吾聞之。官無處無之。官於吾身者其最大。耳也目也口也四體也。孔聖雖不明言是四者爲官。其以四勿告子淵氏。分明是正其天官之意。至孟子荀子。官字始露出矣。四觀公平生篤行。其用力深處。吾知其必自四官始然後。外制內安。四時之景。可得以觀也。吾故曰四觀必自四官始。宋斯文持赫生同吾年。以題詠錄一冊來示。忘僭率而書其卷端如右。

臨淵堂安公回婚宴詩軸序

编辑

凡父母耇壽。子孫遇常年正至陰陽進退之候。必有獻壽祝嘏飮酢稱慶之禮。况於父母成婚周甲而可草草乎。然其儀節。旣無徵於古經。雖以顔之推家訓,司馬氏雜儀而未之有聞。豈或畧之耶。蓋禮者道其常。回婚不常有者也。孔子曰仁者壽。五福一曰壽。壽固非人人所能。况二姓之合。俱享壽耉。同牢之餘甲子重回。此人事之絶罕者。禮所不容已。而以其不常有而漏於禮。則好禮之家。其必有以處此矣。臨淵堂安公。隱峰先生後孫。仁而能壽。備全五福。以我正宗己亥。委禽賢門。至今上己亥。寔惟回甲。與夫人皆康寧。胤子命初氏。將欲稱慶。預講儀節。聞其行禮之時。肆筵中堂。子婦親行。畧效婚禮婿婦從者設席之儀席之。東西相向。而子婦女孫。分行序立。旅拜之後。以次起而獻壽。一依司馬氏賀正至之儀。旣餕而退。內外各獻賓。又倣冠笄禮禮賓之節而少省其文。於是賓之赴速而參是席者。共作歌詩以美之。情文之俱洽。遠近傳道。此可爲福家孝子遇此慶行此禮者之法矣。正鎭晩始得其詩軸而讀之。及將還瓻。書其所聞於開端。

送吳老人燦奎

编辑

蟾湖南注。龍江西流。時又潦雨。暑氣未平。八耋老人。遠役良苦。其所執者。首陽吳氏內外世譜一冊。老人先祖鶴浦公。蓋草刱之未備者。尙有望於後人。今日老人之所補錄者。卽鶴浦公之遺意也。蓋鶴浦公之爲是譜。異乎他人之譜。誠意懇到。規模周備。前人之述備矣。吾之所斂衽於此譜者。別有一焉。方鶴浦公之時。儒門長德詞苑鉅手何限也。譜苟成矣。玄晏何患無人。而必海外籬中之桐溪翁是求。於此可見古人之篤於名義。推是心也。使鶴浦而處桐溪之地。則必能爲桐溪之事矣。於不休哉。正鎭素膚淺。於先德無能爲役。况今蒲柳晩景。形神不守。其奈譜何。他人譜猶不敢下手。况子之譜乎。老人今行。可謂失人哉。老人旣追補鶴浦公未了之事。一序亦不可草率。必擇勝任者而請焉可乎。旣以告於老人。又筆以申之。以謝跋涉之勞。昭陽作噩七月下澣。

慶州金氏族譜序

编辑

金氏爲貫十數家。慶州之閥爲鉅。其居湖南。則長興康津二州皆望。沃州亦復世家。二州之金。同祖評事諱希鍊。前玆冠冕蟬聯。評事有子。長諱應虬。訓鍊判官。號松川。季諱應遠。慶基殿參奉。號五友堂。二州於是派焉。沃州在評事公。已袒免矣。舊有譜一袠。長興修也。凡出於判官公兄弟者不遺。而沃州亦以同。比他爲近。又居相隣。故幷錄焉。上之五年己亥。三州金氏諸長老相與議曰。舊譜之修。于今七十有九年。新主有及祧者。繼述之事。不可以曠也。乃因其舊錄而繼其子姓。共得上下二編。編旣成。三州之爲慶金者。皆感此懽喜。若將有以益興其敦睦者。繼又或病其迄不能廣蒐同貫。彙成全帙者。德陽奇正鎭曰否不然也。譜之作。凡以收宗族厚風俗也。然而疎者終不可使親。故古之爲譜者。或止於同高祖之親。今金氏之所修。不旣多矣乎。且莫非親也。所祖宗必於功德。同祖共宗。則疎遠有一家之義。今金氏評事公。承其奕世祖武。以文若行揚于王朝。判官公兄弟。居家則篤天倫。當亂則表義蹟。蔚爲一門之宗。子孫同其追慕。情誼之融貫。固不得與他同貫比矣。况沃州之兼收。有篤近擧遠之意乎。金氏以譜之當有弁卷也。敢書是語以歸之。

大明磁器詩序

编辑

蘓武之在北海。臥起常持漢節。夫節天子之命。所以信於四方。非必臥起持也。且古之人奉使不辱君命者亦多矣。而皆未聞焉。而武獨行之何哉。是時武不在漢而在匈奴。匈奴者。漢之正朔不加。政令不行。其俗無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單于之留武。意將左衽而穹廬之。蓋十九年之久矣。武在匈奴。蓋嘗受李陵之羊矣。囓其氊毛。而掘其野鼠。去草實矣。惟手中之節。尙是漢天子之命。方是時也。武之不爲胡。蓋尺寸間耳。持節則漢。捨節則胡。如是則生可舍。節不可舍。此武之所以臥起常持而不能舍也。雖然是時。漢天子尙無恙。北海之距長安未萬里。終能完節以還。若使節未還而天下已無漢。則爲武者又當何以處之也。白雲李公家藏大明磁器二。卽宣德皇帝以賜東使者也。器下尙有笵刻宣德年歲字。公始得之流民。以厚直歸之。便加愛重保護。每出陳之。輒慷慨嗚咽。間爲之詠歌。以道其不平。又徧告同志。以相與守之四十年而彌篤。公之於器。可謂誠矣。而天下之無漢久矣。嗚呼。此蘓中郞之所以處漢節也歟。竊嘗怪漢廷文武。武也必受天漢之節。此雖武帝之知人。殆天有意於其間。將以全漢一節。是器也漂淪於兵燹流離之際數十百載。而得公於竆山絶海之濱。事尤有不偶然者矣。陟降日監。有如是者歟。方武之持是節也。如李陵者。畧知愧悟。而立身一敗。不可復救。如衛律者。自誇其擁衆之多。稱王之榮。靦然不復知愧。今日以公之義。達之中州。其同於公者幾人。畧知愧悟者又幾人。不復知愧者又幾人。嗚呼。此未可知也。

星山裴氏三綱錄序

编辑

倫綱之於人。孰畀之。天畀之。苟非然者。安能擧天下之人。人人同其秉執也。秉執同而樹立異。於此不能無疑焉。豈或天之所畀。有偏厚於一人歟。一人猶然。乃或三綱節行。幷萃於一門則尤異焉。無乃天之所畀。有偏厚於一家歟。余讀裴氏三綱錄。有感焉。裴氏星山世家。有三旌焉。其一贈貞敬夫人金氏以烈。其一參判贈左贊成興立以孝。其一德源府使贈判書命純以忠。蓋贊成於貞敬爲子。判書於贊成爲子。三世連旌。照映兩南。前人之述備矣。裴氏旣蒐萃爲三綱錄一部。裴生奎鶴誤以弁卷問於正鎭。正鎭耄昏。不足以與於斯。雖然竊欲有所言焉。裴氏忠孝。非天偏厚裴一家。蓋貞敬餘庥也。昔者淸河之崔本顯族。而唐夫人事姑孝。則崔之門益以昌大。又究言之。則生文王而明聖。昔人推原於摯任之胎敎。醴泉有源。芳蘭有根。其苗脉本自如此。一傳而贊成。再傳而判書。使裴氏一家蔚然爲忠孝之門。孰云非夫人餘庥。吾聞判書公之孫有三水公。氣節慷慨。謝官後詩曰。國讎未雪身虛老。天地中間負罪人。此决非名利中人口氣。裴氏忠義傳心。此其的證。雖非三旌中人。宜表而出之。附於編末可也。贊成判書二公。今年始有節惠。贊成曰▣▣。判書曰▣▣。生死榮哀。至是而無餘憾云。

送閔仲浩小序

编辑

貧民播數斗糓。先耕後耘無闕事。未及成熟而甕盎先空。釜鬵如滌。其望秋之情。一日如三秋。彼田中之物。曉人之渴急。朝秀而暮實。則豈不歡然稱快乎。奈造化不若此。人不能小忍以待造化。則其不爲宋人之揠者幾希。學問亦若是。無朝下功而夕收效之理。淺中之人。每每以躁心求之。所以深造之罕聞。退速之相望。晩學尤甚。孔云後獲。孟戒助長。爲是故也。仲浩晩始相見。雖不能盡知其底蘊。大槩篤實有餘。規模已定。計獲助長。仲浩寧有是哉。但年踰強仕。其學不可謂不晩矣。猶不能無區區過計之慮。故臨別以此爲贈。

全州崔氏族譜序

编辑

我聖祖之待崔晩六。世每擬之光武之待嚴光。噫不然也。嚴光之所執。不過不事王矦高尙其事。非爲前朝立節也。光武之不挾貴。全其布素之交。自常情言之。固爲盛德事。而在君天下之大度。則屯之初九。豈必爲高遠難行之事乎。若晩六之事則異於是矣。鮑永哭於更始之墓。則光武爲之變色。未知光武而遇晩六。則果能必以待嚴光者待晩六乎。以此知我聖祖扶植節義之宏度迥出百王。嗚呼盛哉。晩六子孫。承藉餘蔭。盤據三南。其勝冠者數千。以大小科出身者前後六十餘。將與我聖朝同其終始。此固根基深厚。篤庇垂祐之力。而覆載無私之德。雖謂之偏厚於崔氏可也。爲崔氏者。必先講此而後。可以知倫彝之至重。涵濡聖澤之淪肌浹髓。是以於其新印族譜之問序於不佞也。不暇他及而以此爲說。來問序者。崔斯文錫永,基鍾,在邦其名。旃蒙大淵獻二月辛卯。幸州奇正鎭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