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勸讀十則

攷二章 《長沙方歌括》
卷首
作者:陳修園
桂枝湯

勸讀十則

编辑

一、凡積重難反之勢。驟奪其所好。世必驚疑。今且淺而商之。明藥性始於神農本經。論病情始於靈樞素問。以藥治病始於伊尹湯液。迨漢仲師出。集尹聖及上古相傳之經方。著傷寒論及金匱玉函經二書。外臺謂又有小品一書。今失傳。方諸舉業家。與四子書無異。而猶有疑之者。豈四子之書亦不可讀乎。則以讀仲師書。爲第一勸。

二、仲師書文義古奧難讀。即劉張朱李四家。明時以張長沙與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爲四家。此李士材之誤也。張石頑云張是張子和。當知相沿之誤。雖尊仲聖之名。鮮有發揮。更有庸妄者。顛倒是非。謂仲師專工於傷寒。其桂枝、麻黃。只行於西北。宜於冬月。以芎、蘇、羌、獨、荊、防等劑。爲感冒切用之品。以補中、歸脾、八珍、六味等方。爲雜病平穩之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熱爲陰虛。多寒爲陽虛。自誇爲挈領提綱之道。究竟僞術相師。能愈一大病否。夜氣猶存。舉生平所治之證。平心自問。當亦知所變計也。則以知過必改。爲第二勸。

三、經方效如桴鼓。非若後世以地黃補陰。以人參補陽。以香、砂調氣。以歸、芎調血。籠統浮汎。待病氣衰而自愈也。內經云、一劑知。二劑已。又云、覆杯而臥。傷寒論云、一服愈。不必盡劑。可知古人用藥。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劑一二劑之間。後世如薛立齋醫按云。服三十餘劑。及百劑效。李士材云、備參五斤。期於三月奏效。此豈果服藥之效哉。乃病氣衰而自愈。若輩貪天之功而爲己力也。余閱其案。深憫病人之困於藥甚於桎梏也。則以經方之療效神速。爲第三勸。

四、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三字爲主。試看桂枝湯。和平解肌。無一非養液之品。即麻黃湯。輕清走表制。不加薑之辛熱。棗之甘壅。從外治外。不傷營氣。亦是養液之意。故統製一劑。分爲三服。不必盡劑可愈。愈後亦無他病。近醫芎、蘇、羌、獨、荊、防、蒼、芷苦燥辛烈。大傷陰氣。最陋是吾閩習氣。謂二陳湯爲發汗平穩之劑。方中如陳皮之耗氣、半夏之耗液。性濇。如血出不止。以此藥生搗。敷之則止。止血即止汗之驗。茯苓滲利太早。致邪陷入少陰。皆所以涸其汗源。此二字。余研究十年方悟。留邪生熱。以致變成煩躁大渴。譫語神昏等證。所謂庸醫誤人者此也。至於金匱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調以甘藥四字。後世之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及四物、八珍、十全、歸脾、逍遙等劑。頗得甘調之意。而偏駁不馴。板實不靈。又不可不知。則明經方之有利無害。爲第四勸。

五、仲師爲醫中之聖人。非至愚孰敢侮聖。所疑者其方也。方中無見證治證之品。且銖兩升斗畏其大劑。不敢輕試。不知本草亂於宋元諸家。而極於明之李時珍。能讀本經。洞達藥性者。自知其三四味中。備極神妙。況古人升斗權衡。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僅十之三。每劑分三服。一服亦不過七八錢。與兩零而已。較之時方之重者乃更輕。今以古今之碼子折算。又爲之淺淺解釋。俾知經方道本中庸。人與知能。爲第五勸。

六、先入爲主。人之通患也。桂枝湯、小柴胡湯。無論傷寒雜病。陽經陰經。凡營衛不和者得桂枝而如神。邪氣不能從樞而外轉者得柴胡而如神。今人惑於活人春夏忌桂之說。又惑於前醫邪在太陽誤用柴胡。反致引入少陽之說。及李時珍虛人不可多用。張景岳製五柴飲。列於散陣。遂致應用不用。誤人無算。而不知二藥。神農列之上品。久服可以却病延年。今之信各家而不信神農。誠可怪也。閩醫習見余用桂枝湯。萬無一失。此數年來。自三錢亦用至八九錢而效者。咸知頌予創始之德。至於柴胡。不過四錢而止。而浙省江蘇每用必以鱉血拌蒸。最多不過二錢。皆先入之說誤之也。不知長沙方柴胡用至八兩。取其性醇。不妨多服。功緩必須重用也。本經崇源云、柴胡出於銀川者佳。今肆中另有一種銀柴胡。不知何草之根。害人不淺。推之細辛五味。用不過一錢。大棗不過二枚。生薑不過二片。種種陋習。皆違經旨。吾願同事者先迸去市中狥人惡習。而以愈達愈上爲第六勸。

七、起生回生。醫之道也。如醫家束手。病家待斃。察其爲雜法所誤。先與病家說明。璧其方資愈不受謝。照仲師法。四逆白通以回陽。承氣白虎以存陰。助其樞轉。運其針機。臟腑調和。統歸胃氣。危急拯救。不靠人參。此一句爲病家之腦後下一針也。經方無用參爲救急法。惟霍亂有理中丸湯方。然汗厥脈微欲絕。以通脈四逆加豬膽湯爲主。又無取乎人參。第不可與讀薛氏景岳等書人說也。力肩其任。亦可救十中二三。余自臨證三十餘年。知經方之權奪造化。爲第七勸。

八、經方愈讀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間臨證立方。至晚間一一于經方查對。必別有神悟。則以温故知新爲第八勸。

九、醫門之仲師。即儒宗之宣聖。凡有闡揚聖訓者則遵之。其悖者則砭之。障川東流。功在吾輩。如四家中劉河間書。雖偏苦寒。尚有見道之處。張子和瑕瑜參半。最下是李東垣。豎論以脾胃爲主。立方以補中爲先。徇其名而亡其實。燥烈刼陰。毫無法度。嘗攷醫論中載其人富而好名。巧行其術。邪說流傳。至今不熄。正與仲師養津液及調以甘藥之法相反。不可不知。至於李時珍、王宇泰之雜。李士材之淺。薛立齋之庸。趙養葵之妄。張景岳、陳遠公、馮楚瞻之浮誇影響。不使一字寓目。方可入於精微之奧。坊刻汪認庵等本。雖云耳食。却有一二道得著處。但於仲師方末。雜引陶節菴諸輩臆說。不無朱紫之亂。入門時始參其說。終爲鄉愿矣。則以專一不雜。爲第九勸。

十、亞聖有云。予豈好辯哉。不得已也。今醫學各成門戶。所藉乎明先聖之功。溯委窮源。不絕於口。則陷溺未久。及穎慧過人者。自必悔而就學。道不孤矣。若言之過激。則怨而生謗。位置太高。則畏而思避。踽踽獨行。濟人有幾。凡我同人。務宜推誠相與。誠能動物。俾此道日益昌明。則以有言無隱。和氣可親。爲第十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