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方歌括/劝读十则

考二章 《长沙方歌括》
卷首
作者:陈修园
桂枝汤

劝读十则

编辑

一、凡积重难反之势。骤夺其所好。世必惊疑。今且浅而商之。明药性始于神农本经。论病情始于灵枢素问。以药治病始于伊尹汤液。迨汉仲师出。集尹圣及上古相传之经方。著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二书。外台谓又有小品一书。今失传。方诸举业家。与四子书无异。而犹有疑之者。岂四子之书亦不可读乎。则以读仲师书。为第一劝。

二、仲师书文义古奥难读。即刘张朱李四家。明时以张长沙与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为四家。此李士材之误也。张石顽云张是张子和。当知相沿之误。虽尊仲圣之名。鲜有发挥。更有庸妄者。颠倒是非。谓仲师专工于伤寒。其桂枝、麻黄。只行于西北。宜于冬月。以芎、苏、羌、独、荆、防等剂。为感冒切用之品。以补中、归脾、八珍、六味等方。为杂病平稳之方。百病不究根由。只以多热为阴虚。多寒为阳虚。自夸为挈领提纲之道。究竟伪术相师。能愈一大病否。夜气犹存。举生平所治之证。平心自问。当亦知所变计也。则以知过必改。为第二劝。

三、经方效如桴鼓。非若后世以地黄补阴。以人参补阳。以香、砂调气。以归、芎调血。笼统浮汎。待病气衰而自愈也。内经云、一剂知。二剂已。又云、覆杯而卧。伤寒论云、一服愈。不必尽剂。可知古人用药。除宿病痼病外。其效只在半剂一二剂之间。后世如薛立斋医按云。服三十馀剂。及百剂效。李士材云、备参五斤。期于三月奏效。此岂果服药之效哉。乃病气衰而自愈。若辈贪天之功而为己力也。余阅其案。深悯病人之困于药甚于桎梏也。则以经方之疗效神速。为第三劝。

四、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津液三字为主。试看桂枝汤。和平解肌。无一非养液之品。即麻黄汤。轻清走表制。不加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是养液之意。故统制一剂。分为三服。不必尽剂可愈。愈后亦无他病。近医芎、苏、羌、独、荆、防、苍、芷苦燥辛烈。大伤阴气。最陋是吾闽习气。谓二陈汤为发汗平稳之剂。方中如陈皮之耗气、半夏之耗液。性涩。如血出不止。以此药生捣。敷之则止。止血即止汗之验。茯苓渗利太早。致邪陷入少阴。皆所以涸其汗源。此二字。余研究十年方悟。留邪生热。以致变成烦躁大渴。谵语神昏等证。所谓庸医误人者此也。至于金匮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调以甘药四字。后世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四物、八珍、十全、归脾、逍遥等剂。颇得甘调之意。而偏驳不驯。板实不灵。又不可不知。则明经方之有利无害。为第四劝。

五、仲师为医中之圣人。非至愚孰敢侮圣。所疑者其方也。方中无见证治证之品。且铢两升斗畏其大剂。不敢轻试。不知本草乱于宋元诸家。而极于明之李时珍。能读本经。洞达药性者。自知其三四味中。备极神妙。况古人升斗权衡。三代至汉。较之今日。仅十之三。每剂分三服。一服亦不过七八钱。与两零而已。较之时方之重者乃更轻。今以古今之码子折算。又为之浅浅解释。俾知经方道本中庸。人与知能。为第五劝。

六、先入为主。人之通患也。桂枝汤、小柴胡汤。无论伤寒杂病。阳经阴经。凡营卫不和者得桂枝而如神。邪气不能从枢而外转者得柴胡而如神。今人惑于活人春夏忌桂之说。又惑于前医邪在太阳误用柴胡。反致引入少阳之说。及李时珍虚人不可多用。张景岳制五柴饮。列于散阵。遂致应用不用。误人无算。而不知二药。神农列之上品。久服可以却病延年。今之信各家而不信神农。诚可怪也。闽医习见余用桂枝汤。万无一失。此数年来。自三钱亦用至八九钱而效者。咸知颂予创始之德。至于柴胡。不过四钱而止。而浙省江苏每用必以鳖血拌蒸。最多不过二钱。皆先入之说误之也。不知长沙方柴胡用至八两。取其性醇。不妨多服。功缓必须重用也。本经崇源云、柴胡出于银川者佳。今肆中另有一种银柴胡。不知何草之根。害人不浅。推之细辛五味。用不过一钱。大枣不过二枚。生姜不过二片。种种陋习。皆违经旨。吾愿同事者先迸去市中徇人恶习。而以愈达愈上为第六劝。

七、起生回生。医之道也。如医家束手。病家待毙。察其为杂法所误。先与病家说明。璧其方资愈不受谢。照仲师法。四逆白通以回阳。承气白虎以存阴。助其枢转。运其针机。脏腑调和。统归胃气。危急拯救。不靠人参。此一句为病家之脑后下一针也。经方无用参为救急法。惟霍乱有理中丸汤方。然汗厥脉微欲绝。以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为主。又无取乎人参。第不可与读薛氏景岳等书人说也。力肩其任。亦可救十中二三。余自临证三十馀年。知经方之权夺造化。为第七劝。

八、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凡日间临证立方。至晚间一一于经方查对。必别有神悟。则以温故知新为第八劝。

九、医门之仲师。即儒宗之宣圣。凡有阐扬圣训者则遵之。其悖者则砭之。障川东流。功在吾辈。如四家中刘河间书。虽偏苦寒。尚有见道之处。张子和瑕瑜参半。最下是李东垣。竖论以脾胃为主。立方以补中为先。徇其名而亡其实。燥烈劫阴。毫无法度。尝考医论中载其人富而好名。巧行其术。邪说流传。至今不熄。正与仲师养津液及调以甘药之法相反。不可不知。至于李时珍、王宇泰之杂。李士材之浅。薛立斋之庸。赵养葵之妄。张景岳、陈远公、冯楚瞻之浮夸影响。不使一字寓目。方可入于精微之奥。坊刻汪认庵等本。虽云耳食。却有一二道得著处。但于仲师方末。杂引陶节庵诸辈臆说。不无朱紫之乱。入门时始参其说。终为乡愿矣。则以专一不杂。为第九劝。

十、亚圣有云。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今医学各成门户。所藉乎明先圣之功。溯委穷源。不绝于口。则陷溺未久。及颖慧过人者。自必悔而就学。道不孤矣。若言之过激。则怨而生谤。位置太高。则畏而思避。踽踽独行。济人有几。凡我同人。务宜推诚相与。诚能动物。俾此道日益昌明。则以有言无隐。和气可亲。为第十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