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巖先生年譜
1772年
卷一

皇明世宗嘉靖三年中宗大王十九年甲申十月四日乙未。戌時先生生于星州沙月谷里第。先生高祖校尉公爲府使裴公惠之壻。始居于是里。

四年乙酉先生二歲○五年丙戌先生三歲○六年丁亥先生四歲○七年戊子先生五歲○八年己丑先生大歲○九年庚寅先生七歲○十年辛卯先生八歲○十一年壬辰先生九歲○十二年癸巳先生十歲。自在齠齔。岐嶷異常凝重端坐。不事嬉戱。見者咸知爲遠大之器。

十三年甲午先生十一歲○十四年乙未先生十二歲○十五年丙申先生十三歲○十六年丁酉先生十四歲。文詞日進。聲譽藉甚。

十七年戊戌先生十五歲○十八年己亥先生十六歲○十九年庚子先生十七歲○二十年辛丑先生十八歲。雖在丱角之時。已有老成之名。度量宏深。議論正大。先生長者皆推重焉。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十九歲中監試三塲。並飛篇爲三塲

聘夫人南陽洪氏。察訪胤崔之女。寓庵洪先生彦忠之外孫也。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二十歲○二十三年甲辰先生二十一歲○二十四年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十二歲○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二十三歲秋中監試。○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二十四歲春中東堂試四塲。○十月長子得可生。○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二十五歲中別試鄕解。○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二十六歲○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二十七歲○三十年辛亥。先生二十八歲中監試二塲。東堂試第二名。○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二十九歲春中監試二塲。魁進士會試。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三十歲中別科鄕解。○隨判書公于陟州任所。時判書公爲李芑所惡。不樂在朝。力求外補。遂有陟州之行。先生往侍焉。○判書公在任所前後凡七年。先生陪往。未知的在何年。而姑附于此。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三十一歲中東堂試。○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三十二歲中別科鄕解及庭試。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三十三歲○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三十四歲○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三十五歲中庭試第一。謁聖第三及別科初試。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三十六歲○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三十七歲中別科初試。魁成均館齋製。退溪先生出題而考之。所謂得見盛策一道者也。九月丁判書公憂。○四十年辛酉先生三十八歲○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三十九歲十一月服闋。開別墅於開巖之側。巖在尙州治之東洛江上。向江開口。若長鯨吸海者然。鰲臺伏江中。龍巖,玉柱峯,祀天臺翠壁屏擁。真奇勝也。先生愛其山水。築數間草亭。觀魚狎鷗。若將終身。因以開巖爲號。有開巖十曲傳于世。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四十歲○四十三年甲子。先生四十一歲中東堂試四塲。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四十二歲八月。倡率多士。上疏請誅賊僧普雨。時雨以妖術惑世。文定王后用其言。設無遮會于檜巖寺。冬月沐浴。且進蔬素。因此不豫昇遐。嶺儒設疏。請誅普雨。推先生爲疏首。伏閤一月。疏二十二上。而其中五疏出先生手。有西行日錄一卷。先生有詩曰腰間有劒何須請。地下無人亦足遊。可笑漢廷槐里令。一生惟識佞臣頭云云。載海東樂府。○東臯李公浚慶爲首相。因辭疏極陳公論之不可不從。元氣之不可不扶。其畧曰妖僧煽惑。蠧國貽禍。公論競發。而摧沮抑遏。幸而元氣一脉未盡泯沒。今忽奮發於深根固蒂之地。正氣凜凜。忠憤激烈。此實社稷之福。惟在聖明崇奬而長養之。以爲祈天永命之本云云。九月子達可生。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四十三歲中別科两塲及殿試。○上書于退溪李先生。書逸○答書有曰往年在泮。得見盛策一道。信知名下無虛士。中間夤緣幸會。又辱枉過山室。感幸深矣。爾後雖無便再奉。想味風義。未甞去于心。玆承手札。理趣詞彩。粲然動人。不勝珍服云云。○近世有所謂瑕瑜辨者。頗行於丹晉間。葢爲南冥曺先生而作也。其中載開巖先生爲靑松府使時。上退溪先生書。有曰小子於曺先生有世分。早得登龍。又蒙誤恩。來守隣邑。得侍春風之座。幸孰大焉。今於大幸中有不幸者。聞先生答人書云云。與小子私心剌謬。小子於簿領汩沒。雖未得源源執帚。認先生一團和氣。無所毁譽於人。今聞此語。殊非待林下肥遯之道也。又異曺先生望先生以神交而芝蘭同臭也。然則小子平日所望者過耶。曺先生之與先生非耶云云。其下極言曺先生學術之純正無疵。而深斥李先生指爲異端之非。語多硬伉不遜。文亦輕澁不雅。决非先生之作。况李先生易簀在庚午。先生之出守靑松在癸未。又無更守嶺邑事。此是編書者知先生以曺先生事。有所往復於溪門。僞作此書。而不察其年條之倒錯也。又有一書。與此大同而小異。又載退溪答書。略曰吾於曺某。慕用之深。安敢肆然詆斥。但不能溢口稱譽。故有下帷之評未醇之論耳云云。此則又竊取答黃仲擧書中語而略加刪改者也。瑕瑜辨之爲𭆘作無疑。故略辨于此。○五月與弟沙溪公,東岡公。約盧徙庵祼子將,鄭梅村復顯遂初,姜松庵翼仲輔,曺梅庵湜幼淸,鄭竹軒▣▣仲尹會話于藍溪書院。仍遊西溪。溪在咸安郡西。有唱酬諸篇。十月中別試文科第三名。卽選入藝文館爲檢閱。帶職還鄕。省覲母夫人。一時榮之。○先生妻母洪氏因登科別給甚厚。先生辭不受。

穆宗隆慶元年丁卯。先生四十四歲拜承政院注書。○六月明廟昇遐。隨大臣迎立宣祖大王。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四十五歲五月。丁貞夫人憂。○三年己巳先生四十六歲○四年庚午先生四十七歲四月。質疑禮于退溪先生及盧穌齋。○哭李氏妹。先生一妹爲士人李應命妻。有至行。貞夫人之喪奔赴。柴毁成疾。制未畢而沒。先生盡誠殮殯。祔葬于先塋。南冥曺先生誌其墓。略曰家有七寶珠。人知其非甕牖家。若金氏家者。其有夷玉大玉者乎。金三陟師魯公有四子。而曰宇弘,宇宏,宇顒皆擅文昌。爲東國連璧。獨見有女氏一人焉。英英江月。墜在水中。方之三子。猶天球之在琬琰中。又曰雖篤學成德之士。殆不如也。惟程先生明道之女似之云云。服闋拜待敎。遷奉敎。○十二月哭退溪先生。

五年辛未先生四十八歲陞成均館典籍。歷禮曹佐郞兵曹佐郞正郞知製敎。

六年壬申。先生四十九歲拜司諫院正言。遷獻納尋陞司諫。諫院之除。未知的在是年。而詳考履歷年條。則葢不出辛未壬申二年之間。故姑附于是。

神宗萬曆元年癸酉先生五十歲冬。選授弘文館副修撰。時有太白晝見。陰虹貫陽之灾。先生與弟東岡公及諸同僚。上箚極論君德偏私之失。

二年甲戌先生五十一歲○三年乙亥先生五十二歲○四年丙子先生五十三歲○春拜弘文館校理。上箚論大臣之失。時宣廟居恭獻王后憂。練後猶御外殿。大臣請還內殿。先生與弟東岡公及諸同僚。上箚論大臣之失。上答曰箚意當矣。

五年丁丑。先生五十四歲拜司憲府持平。遷掌令尋陞執義。時有仁聖王后之喪。發引前一日。有一名士辭遞執義。葢玄宮封識。執義爲之。而俗所拘忌故也。先生代之。家人憂之。先生曰俗忌君子不避。况君母之喪乎。○移議政府檢詳。尋陞舍人。由檢詳爲舍人凡二十四製進盧相守愼再辭不允批答。○五月薦授弘文館應敎。上箚論河源君奉安嬪祀之失。安嬪有二嗣。長曰永陽君。次曰大院君。永陽無子。以興寧君爲後。奉安嬪祀。宣廟以興寧非安嬪親孫。不可以主其祀。將移安嬪之祀於大院君廟。使河源君奉之。先生與弟東岡公及諸同僚上箚。極陳其違禮經壞宗法之失。

六年戊寅。先生五十五歲拜副修撰修撰。未幾又拜副校理。上辭職狀。又拜校理。還拜執義。遷司僕寺正。旋拜副應敎應敎。執義司僕正應敎。皆一日政所除授。恩數便蕃葢如此。先生於經筵。極言聖量未弘。上詰問曰量未弘何事。對曰此等事亦其一也。天威少霽。命賜醞。上箚論君德。略曰帝王之德。莫善於謙恭。莫不善於自聖。何謂謙恭。虛懷以受善是也。何謂自聖。自廣以狹人是也。受善則正人願立。嘉猷畢陳。而帝王之治可致。狹人則賢者日遠。忠言不進。而亂亡之禍隨之。竊觀殿下愛益之量有未弘。舍己之功有未盡。惟其病根如是。故股肱之臣。欲有所建明。則內無悅繹之意。外加嚴峻之譴。耳目之官。欲有所繩紏。則旣有偏繫之私。每示厭聞之色。臣竊爲殿下憾焉。伏願殿下謙冲自貶。不自滿暇。資已高矣而氣質之偏私。思有以益致其變化。學已明矣而義理之無窮。思有以益致其硏窮。不以吾心已正而拒格非正事之言。不以吾政已擧而忽匡救贊襄之說云云。上嘉納之。九月陞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尋陞左副承旨。時有武人李銖爲珍島郡守。船載米數百斛。將遺時宰。先生與同僚啓論銖贓罪。上震怒。特命罷遞。夜開弘化門。黜五承旨。先生與同僚步出門外。臺臣連章論救叙用。○許眉叟穆李丹崖碑銘。戊寅珍島郡守李銖者。賂米三尹尹斗壽,尹根壽,尹晛事發覺。憲府論之。三尹罷。栲問銖。辭引者皆服。獨巿人主藏者終不言。大司諫澈以爲銖事無實。其主藏者得釋。三尹叙用。公啓曰賂者受刑而安有受賂者妟如也。於是黨論益激云云。○七年己卯。先生五十六歲秋拜司諫院大司諫。移拜成均館大司成。尋拜兵曹參知參議,禮曹參議。考家牒大司諫,大司成,兵禮曹之除。在庚辰辛巳二年。而碣銘序中系之己卯。故依此錄之。○八年庚辰先生五十七歲○九年辛巳先生五十八歲五月。哭柳氏女。卽士人柳成龜妻也。有節行。旣寡自袒括至練期。致哀如一日。諺翻家禮。祭莫一遵儀式。澌毁成疾。制未畢而終。先生書請于西厓柳先生誌其墓。

十年壬午。先生五十九歲春出爲忠淸道觀察使。爲政先化後罰。威愛洽著。行部時。有一賈漢乘馬犯轎。褊裨請治之。先生曰此必狂易喪性。不久當死。吾豈聞殺人之名。置之。其漢果墜馬死。人皆異之。冬患背腫遞還。

十一年癸未。先生六十歲春拜禮曹參議。移刑曹參議。○四月還拜大司諫。因辭避啓辭。論姜暹,魚雲海事。始庶孽郭嗣元。與私奴居仁訟交河作堰。朝中有權力者皆右嗣元。法司畏不敢擅决。遲延者幾數十年。而嗣元所持文案中有僞弔盜着之迹。時先生爲刑曹參議。將發嗣元奸情定罪。正郞魚雲海聽私囑。專爲嗣元地。堅拒不從。判書姜暹人與雲海相爲表裏。曲庇嗣元。先生因辭避啓追論其事。一時名類皆嘖嘖曰此老風稜。可以聳動朝野。啓入答曰近來綱紀不振。犯上之風日滋。所當隨現痛治。刑曹正郞魚雲海庇護訟者。凌篾堂上。使不得措手。其無狀甚矣。先罷其職。又傳敎政院曰刑曹判書姜暹庇護訟者推考。○此事顚末。不過如此。而石潭野史有曰大司諫金某。因事避嫌。駁罷刑曹正郞魚雲海。某尋被劾遞。某曾與郭嗣元訟潮田有年。與某同力者多士大夫。而竟不克訟。某憤恨。及爲刑曹參議。欲罪嗣元。而正郞魚雲海不從。某御之。未幾拜大司諫。雲海語人曰金公爲刑官。欲陷人以報私怨。某聞之大怒。詣闕自訟曰正郞魚雲海。凌蔑上官。使不得措手足。是臣爲人所輕。請遞臣職。上曰以下凌上。是無紀綱也。命罷雲海。雲海爲人。恭遜忠信。非犯上者。而某以私怨攻擊。敢欺君上云云。先生平日處心行己。公正明白。又不事產業。本無與嗣元訟潮田之事。豈有含憤陷人之理。况嗣元僞印之罪。邦憲所不貸。而乃締結權要。掩蔽奸迹遲延。不决者殆十年。終至連累搢紳。貽辱朝廷。則先生之摘嗣元而劾雲海者。誠得臺閣之體。初無一毫私意於其間。而石潭所記。醜詆先生。蔑有餘地。其故何哉。葢嗣元之子健。卽宋祀連之子翰弼壻也。翰弼假名士類。出入石潭門下。最爲親密。以此石潭於嗣元之訟。致力甚固。雲海又承其風旨者也。然則構誣先生之語。都出於郭宋數軰及雲海之所譸張。而石潭偏聽其言。致有是記也。事之顚末。詳載禹秋淵日錄中。故摭錄于下。○禹秋淵性傳癸甲日錄。甲申四月十日。傳曰居仁郭嗣元等相訟交河之作堰。士大夫多預其間者。紏摘以啓事傳敎。已經歲月。而尙無一言。主風紀者如此。他尙何言。斯速察啓事。言于司憲府。司憲府避嫌退待。嗣元所持立案有僞印之迹。而嗣元乃宋翰弼昏家。李珥致力甚固。訟官不敢擅决。遲延幾十年。壬午年間。任說爲判尹。言于完議曰一時持公論者皆右嗣元。不可不從。庶尹金行問爲誰。說曰吏判也。指珥也。金曰吏判非兼判尹也。何能指揮本府。聞者傳以爲笑。○五月七日。工曹參判鄭彦智啓未段曰。嗣元本一奸猾年利之徒。而其子健婦。宋翰弼女也。翰弼實同利一樣之人。翰弼兄弟假名士類。素與搢紳名類交結。或相與親密。以此士大夫陷於其奸術者亦多。嗣元之訟藉此爲勢。恐動訟官。使是非混亂。蔓延至此云云。答曰今觀卿啓辭。予知其曲折矣。仍傳曰宋翰弼。庶孽宋祀連子翰弼乎。回啓曰是也。傳曰知道。○七月五日。傳曰郭嗣元非郭健則渠何能憑藉形勢。售其奸術至於此乎。两邊一樣治罪可也。○十一日至十四日。諫院連論勿治郭健事。答曰非固以其父之罰。延及於無罪之厥子也。健則身犯之實罪。健是何人。烏得以跳梁於邦憲。嗣元而無此人與之共濟其惡。嗣元特一老奸而止耳。豈足以與居仁决機爭勝。並駈而定覇乎。其所以與居仁接訟數十年。有司少拂其意。輒被其毒者何如也。此必有所以然也。夫此一事。非民間相訟。誣引搢紳而搆陷焉。羞及朝廷而污辱焉。其毁士風而蔑國綱大矣。理宜窮治此軰。以爲不義之戒。不允。仍下備忘記曰庶孽宋翰弼。締結名士。作爲三窟。干與其情。郭健爲嗣元謀主。非理好訟。凡嗣元之奸謀秘計。無不計畫而指導之。眩亂是非。譸張詭詐。構陷搢紳。脅制訟官。畢竟爲朝廷羞辱。其凶巧陰譎之狀。極爲駮恠。今者巨慝次第伏辜。而翰弼以鬼蜮奸魁網漏。刑政掃地。將無以爲國。捉囚窮訊定罪。未幾又拜大司成。○五月還拜大司諫。尋遷掌隷院判决事。○六月薦授弘文館副提學。經席所陳。皆憂國之嘉猷。格君之正論。時李栗谷珥長天官。名位赫然。凡有所爲。朝廷皆莫敢言。先生論其更張無漸。終以此見忤於世。秋出爲靑松府使。時朝議携貳。先生與弟東岡公及宋公應漑,李公元翼,朴公承任,許公篈,金公應南,洪公進,禹公性傳,金公晬,洪公迪,李公澍,權公德輿諸賢凡四十餘人。一時被斥。

十二年甲申。先生六十一歲。居官律己。玉雪自持。剗瘼恤民。一以至誠。十二月以治行第一賜表裏。敎書曰今觀災傷御史宋言愼書啓。知爾盡心官事。躬親細務。衙率簡省。拊民若保。殘弊之邑。庶幾蘇復。至爲可嘉云云。

十三年乙酉。先生六十二歲秩滿還開巖舊墅。自是優游泉石。無復當世念矣。

十四年丙戌。先生六十三歲秋西厓柳先生來訪。自河隈乘小艇來訪信宿而還。先生所與論說者。皆爲學大要。匡世遠圖。至於憂時論事。感慨有動人者。

十五年丁亥。先生六十四歲夏差聖節使。自上愍老病命遞秋拜光州牧使。

十六年戊子先生六十五歲

十七年己丑。先生六十六歲春引疾辭還。○十一月。送東岡公謫行于榮川。時鄭汝立獄起。東岡公爲白惟咸所陷。自安東任所謫會寧。先生大加傷痛。欲送別於中途。强疾馳往。人勸乘轎。先生曰罪人相見之行。不可乘轎。乃騎馬而行。相遇於榮川。臨別解裘以衣之。將欲贈詩。而疾甚未成篇。只吟一聯云唐公淮水舟何泊。韓子潮州馬不前。

十八年庚寅先生六十七歲正月十一日。卒于開巖別墅。先生寬弘坦夷。不設畦畛。誠孝友愛。出於天性。門庭之間。和氣藹然。待親戚一於睦。救人窮如不及。其爲學也。以經訓爲本源。以程朱遺書爲準的。而必以知行两進爲要。至於語默動靜。皆有法則。爲一時諸賢所敬服。立朝言論。正直剛毅。有古諫臣風。進退出處。惟義與比。居官淸白。不犯毫末。平居若無甚可否。而臨事斷局。確然有守。利害榮辱。不疚不惕。雖賁育莫能奪。爲文操筆立成。平易縝密。義理明白。訃聞上遣官賜祭致賻。○四月二日。葬于開巖東岑外午向之原。

毅宗崇禎十七年甲申仁祖大王二十二年九月立碣石。蒼石李公埈所撰也

英宗大王六年庚戌正月。奉安位版于尙州涑水書院。涑水有按廉使申公祐,月城君孫公仲暾廟。至是以先生及黔澗趙公靖追享。己丑誤入限後禁見撤。壬辰呈禮曹復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