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岩先生年谱
1772年
卷一

皇明世宗嘉靖三年中宗大王十九年甲申十月四日乙未。戌时先生生于星州沙月谷里第。先生高祖校尉公为府使裴公惠之婿。始居于是里。

四年乙酉先生二岁○五年丙戌先生三岁○六年丁亥先生四岁○七年戊子先生五岁○八年己丑先生大岁○九年庚寅先生七岁○十年辛卯先生八岁○十一年壬辰先生九岁○十二年癸巳先生十岁。自在龆龀。岐嶷异常凝重端坐。不事嬉戯。见者咸知为远大之器。

十三年甲午先生十一岁○十四年乙未先生十二岁○十五年丙申先生十三岁○十六年丁酉先生十四岁。文词日进。声誉藉甚。

十七年戊戌先生十五岁○十八年己亥先生十六岁○十九年庚子先生十七岁○二十年辛丑先生十八岁。虽在丱角之时。已有老成之名。度量宏深。议论正大。先生长者皆推重焉。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十九岁中监试三场。并飞篇为三场

聘夫人南阳洪氏。察访胤崔之女。寓庵洪先生彦忠之外孙也。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二十岁○二十三年甲辰先生二十一岁○二十四年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二十二岁○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二十三岁秋中监试。○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二十四岁春中东堂试四场。○十月长子得可生。○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二十五岁中别试乡解。○二十八年己酉先生二十六岁○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二十七岁○三十年辛亥。先生二十八岁中监试二场。东堂试第二名。○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二十九岁春中监试二场。魁进士会试。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三十岁中别科乡解。○随判书公于陟州任所。时判书公为李芑所恶。不乐在朝。力求外补。遂有陟州之行。先生往侍焉。○判书公在任所前后凡七年。先生陪往。未知的在何年。而姑附于此。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三十一岁中东堂试。○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三十二岁中别科乡解及庭试。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三十三岁○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三十四岁○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三十五岁中庭试第一。谒圣第三及别科初试。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三十六岁○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三十七岁中别科初试。魁成均馆斋制。退溪先生出题而考之。所谓得见盛策一道者也。九月丁判书公忧。○四十年辛酉先生三十八岁○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三十九岁十一月服阕。开别墅于开岩之侧。岩在尚州治之东洛江上。向江开口。若长鲸吸海者然。鳌台伏江中。龙岩,玉柱峯,祀天台翠壁屏拥。真奇胜也。先生爱其山水。筑数间草亭。观鱼狎鸥。若将终身。因以开岩为号。有开岩十曲传于世。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四十岁○四十三年甲子。先生四十一岁中东堂试四场。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四十二岁八月。倡率多士。上疏请诛贼僧普雨。时雨以妖术惑世。文定王后用其言。设无遮会于桧岩寺。冬月沐浴。且进蔬素。因此不豫昇遐。岭儒设疏。请诛普雨。推先生为疏首。伏阁一月。疏二十二上。而其中五疏出先生手。有西行日录一卷。先生有诗曰腰间有剑何须请。地下无人亦足游。可笑汉廷槐里令。一生惟识佞臣头云云。载海东乐府。○东皋李公浚庆为首相。因辞疏极陈公论之不可不从。元气之不可不扶。其略曰妖僧煽惑。蠧国贻祸。公论竞发。而摧沮抑遏。幸而元气一脉未尽泯没。今忽奋发于深根固蒂之地。正气凛凛。忠愤激烈。此实社稷之福。惟在圣明崇奖而长养之。以为祈天永命之本云云。九月子达可生。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四十三岁中别科两场及殿试。○上书于退溪李先生。书逸○答书有曰往年在泮。得见盛策一道。信知名下无虚士。中间夤缘幸会。又辱枉过山室。感幸深矣。尔后虽无便再奉。想味风义。未尝去于心。玆承手札。理趣词彩。粲然动人。不胜珍服云云。○近世有所谓瑕瑜辨者。颇行于丹晋间。盖为南冥曺先生而作也。其中载开岩先生为青松府使时。上退溪先生书。有曰小子于曺先生有世分。早得登龙。又蒙误恩。来守邻邑。得侍春风之座。幸孰大焉。今于大幸中有不幸者。闻先生答人书云云。与小子私心剌谬。小子于簿领汩没。虽未得源源执帚。认先生一团和气。无所毁誉于人。今闻此语。殊非待林下肥遁之道也。又异曺先生望先生以神交而芝兰同臭也。然则小子平日所望者过耶。曺先生之与先生非耶云云。其下极言曺先生学术之纯正无疵。而深斥李先生指为异端之非。语多硬伉不逊。文亦轻涩不雅。决非先生之作。况李先生易箦在庚午。先生之出守青松在癸未。又无更守岭邑事。此是编书者知先生以曺先生事。有所往复于溪门。伪作此书。而不察其年条之倒错也。又有一书。与此大同而小异。又载退溪答书。略曰吾于曺某。慕用之深。安敢肆然诋斥。但不能溢口称誉。故有下帷之评未醇之论耳云云。此则又窃取答黄仲举书中语而略加删改者也。瑕瑜辨之为𭆘作无疑。故略辨于此。○五月与弟沙溪公,东冈公。约卢徙庵祼子将,郑梅村复显遂初,姜松庵翼仲辅,曺梅庵湜幼清,郑竹轩▣▣仲尹会话于蓝溪书院。仍游西溪。溪在咸安郡西。有唱酬诸篇。十月中别试文科第三名。即选入艺文馆为检阅。带职还乡。省觐母夫人。一时荣之。○先生妻母洪氏因登科别给甚厚。先生辞不受。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先生四十四岁拜承政院注书。○六月明庙昇遐。随大臣迎立宣祖大王。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四十五岁五月。丁贞夫人忧。○三年己巳先生四十六岁○四年庚午先生四十七岁四月。质疑礼于退溪先生及卢稣斋。○哭李氏妹。先生一妹为士人李应命妻。有至行。贞夫人之丧奔赴。柴毁成疾。制未毕而没。先生尽诚殓殡。祔葬于先茔。南冥曺先生志其墓。略曰家有七宝珠。人知其非瓮牖家。若金氏家者。其有夷玉大玉者乎。金三陟师鲁公有四子。而曰宇弘,宇宏,宇颙皆擅文昌。为东国连璧。独见有女氏一人焉。英英江月。坠在水中。方之三子。犹天球之在琬琰中。又曰虽笃学成德之士。殆不如也。惟程先生明道之女似之云云。服阕拜待教。迁奉教。○十二月哭退溪先生。

五年辛未先生四十八岁陞成均馆典籍。历礼曹佐郞兵曹佐郞正郞知制教。

六年壬申。先生四十九岁拜司谏院正言。迁献纳寻升司谏。谏院之除。未知的在是年。而详考履历年条。则盖不出辛未壬申二年之间。故姑附于是。

神宗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五十岁冬。选授弘文馆副修撰。时有太白昼见。阴虹贯阳之灾。先生与弟东冈公及诸同僚。上箚极论君德偏私之失。

二年甲戌先生五十一岁○三年乙亥先生五十二岁○四年丙子先生五十三岁○春拜弘文馆校理。上箚论大臣之失。时宣庙居恭献王后忧。练后犹御外殿。大臣请还内殿。先生与弟东冈公及诸同僚。上箚论大臣之失。上答曰箚意当矣。

五年丁丑。先生五十四岁拜司宪府持平。迁掌令寻升执义。时有仁圣王后之丧。发引前一日。有一名士辞递执义。盖玄宫封识。执义为之。而俗所拘忌故也。先生代之。家人忧之。先生曰俗忌君子不避。况君母之丧乎。○移议政府检详。寻升舍人。由检详为舍人凡二十四制进卢相守慎再辞不允批答。○五月荐授弘文馆应教。上箚论河源君奉安嫔祀之失。安嫔有二嗣。长曰永阳君。次曰大院君。永阳无子。以兴宁君为后。奉安嫔祀。宣庙以兴宁非安嫔亲孙。不可以主其祀。将移安嫔之祀于大院君庙。使河源君奉之。先生与弟东冈公及诸同僚上箚。极陈其违礼经坏宗法之失。

六年戊寅。先生五十五岁拜副修撰修撰。未几又拜副校理。上辞职状。又拜校理。还拜执义。迁司仆寺正。旋拜副应教应教。执义司仆正应教。皆一日政所除授。恩数便蕃盖如此。先生于经筵。极言圣量未弘。上诘问曰量未弘何事。对曰此等事亦其一也。天威少霁。命赐酝。上箚论君德。略曰帝王之德。莫善于谦恭。莫不善于自圣。何谓谦恭。虚怀以受善是也。何谓自圣。自广以狭人是也。受善则正人愿立。嘉猷毕陈。而帝王之治可致。狭人则贤者日远。忠言不进。而乱亡之祸随之。窃观殿下爱益之量有未弘。舍己之功有未尽。惟其病根如是。故股肱之臣。欲有所建明。则内无悦绎之意。外加严峻之谴。耳目之官。欲有所绳紏。则既有偏系之私。每示厌闻之色。臣窃为殿下憾焉。伏愿殿下谦冲自贬。不自满暇。资已高矣而气质之偏私。思有以益致其变化。学已明矣而义理之无穷。思有以益致其硏穷。不以吾心已正而拒格非正事之言。不以吾政已举而忽匡救赞襄之说云云。上嘉纳之。九月升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寻升左副承旨。时有武人李铢为珍岛郡守。船载米数百斛。将遗时宰。先生与同僚启论铢赃罪。上震怒。特命罢递。夜开弘化门。黜五承旨。先生与同僚步出门外。台臣连章论救叙用。○许眉叟穆李丹崖碑铭。戊寅珍岛郡守李铢者。赂米三尹尹斗寿,尹根寿,尹𬀪事发觉。宪府论之。三尹罢。栲问铢。辞引者皆服。独巿人主藏者终不言。大司谏澈以为铢事无实。其主藏者得释。三尹叙用。公启曰赂者受刑而安有受赂者妟如也。于是党论益激云云。○七年己卯。先生五十六岁秋拜司谏院大司谏。移拜成均馆大司成。寻拜兵曹参知参议,礼曹参议。考家牒大司谏,大司成,兵礼曹之除。在庚辰辛巳二年。而碣铭序中系之己卯。故依此录之。○八年庚辰先生五十七岁○九年辛巳先生五十八岁五月。哭柳氏女。即士人柳成龟妻也。有节行。既寡自袒括至练期。致哀如一日。谚翻家礼。祭莫一遵仪式。澌毁成疾。制未毕而终。先生书请于西厓柳先生志其墓。

十年壬午。先生五十九岁春出为忠清道观察使。为政先化后罚。威爱洽著。行部时。有一贾汉乘马犯轿。褊裨请治之。先生曰此必狂易丧性。不久当死。吾岂闻杀人之名。置之。其汉果坠马死。人皆异之。冬患背肿递还。

十一年癸未。先生六十岁春拜礼曹参议。移刑曹参议。○四月还拜大司谏。因辞避启辞。论姜暹,鱼云海事。始庶孽郭嗣元。与私奴居仁讼交河作堰。朝中有权力者皆右嗣元。法司畏不敢擅决。迟延者几数十年。而嗣元所持文案中有伪吊盗着之迹。时先生为刑曹参议。将发嗣元奸情定罪。正郞鱼云海听私嘱。专为嗣元地。坚拒不从。判书姜暹人与云海相为表里。曲庇嗣元。先生因辞避启追论其事。一时名类皆啧啧曰此老风棱。可以耸动朝野。启入答曰近来纲纪不振。犯上之风日滋。所当随现痛治。刑曹正郞鱼云海庇护讼者。凌篾堂上。使不得措手。其无状甚矣。先罢其职。又传教政院曰刑曹判书姜暹庇护讼者推考。○此事颠末。不过如此。而石潭野史有曰大司谏金某。因事避嫌。驳罢刑曹正郞鱼云海。某寻被劾递。某曾与郭嗣元讼潮田有年。与某同力者多士大夫。而竟不克讼。某愤恨。及为刑曹参议。欲罪嗣元。而正郞鱼云海不从。某御之。未几拜大司谏。云海语人曰金公为刑官。欲陷人以报私怨。某闻之大怒。诣阙自讼曰正郞鱼云海。凌蔑上官。使不得措手足。是臣为人所轻。请递臣职。上曰以下凌上。是无纪纲也。命罢云海。云海为人。恭逊忠信。非犯上者。而某以私怨攻击。敢欺君上云云。先生平日处心行己。公正明白。又不事产业。本无与嗣元讼潮田之事。岂有含愤陷人之理。况嗣元伪印之罪。邦宪所不贷。而乃缔结权要。掩蔽奸迹迟延。不决者殆十年。终至连累搢绅。贻辱朝廷。则先生之摘嗣元而劾云海者。诚得台阁之体。初无一毫私意于其间。而石潭所记。丑诋先生。蔑有馀地。其故何哉。盖嗣元之子健。即宋祀连之子翰弼婿也。翰弼假名士类。出入石潭门下。最为亲密。以此石潭于嗣元之讼。致力甚固。云海又承其风旨者也。然则构诬先生之语。都出于郭宋数軰及云海之所诪张。而石潭偏听其言。致有是记也。事之颠末。详载禹秋渊日录中。故摭录于下。○禹秋渊性传癸甲日录。甲申四月十日。传曰居仁郭嗣元等相讼交河之作堰。士大夫多预其间者。紏摘以启事传教。已经岁月。而尚无一言。主风纪者如此。他尚何言。斯速察启事。言于司宪府。司宪府避嫌退待。嗣元所持立案有伪印之迹。而嗣元乃宋翰弼昏家。李珥致力甚固。讼官不敢擅决。迟延几十年。壬午年间。任说为判尹。言于完议曰一时持公论者皆右嗣元。不可不从。庶尹金行问为谁。说曰吏判也。指珥也。金曰吏判非兼判尹也。何能指挥本府。闻者传以为笑。○五月七日。工曹参判郑彦智启未段曰。嗣元本一奸猾年利之徒。而其子健妇。宋翰弼女也。翰弼实同利一样之人。翰弼兄弟假名士类。素与搢绅名类交结。或相与亲密。以此士大夫陷于其奸术者亦多。嗣元之讼借此为势。恐动讼官。使是非混乱。蔓延至此云云。答曰今观卿启辞。予知其曲折矣。仍传曰宋翰弼。庶孽宋祀连子翰弼乎。回启曰是也。传曰知道。○七月五日。传曰郭嗣元非郭健则渠何能凭借形势。售其奸术至于此乎。两边一样治罪可也。○十一日至十四日。谏院连论勿治郭健事。答曰非固以其父之罚。延及于无罪之厥子也。健则身犯之实罪。健是何人。乌得以跳梁于邦宪。嗣元而无此人与之共济其恶。嗣元特一老奸而止耳。岂足以与居仁决机争胜。并驱而定霸乎。其所以与居仁接讼数十年。有司少拂其意。辄被其毒者何如也。此必有所以然也。夫此一事。非民间相讼。诬引搢绅而构陷焉。羞及朝廷而污辱焉。其毁士风而蔑国纲大矣。理宜穷治此軰。以为不义之戒。不允。仍下备忘记曰庶孽宋翰弼。缔结名士。作为三窟。干与其情。郭健为嗣元谋主。非理好讼。凡嗣元之奸谋秘计。无不计画而指导之。眩乱是非。诪张诡诈。构陷搢绅。胁制讼官。毕竟为朝廷羞辱。其凶巧阴谲之状。极为駮怪。今者巨慝次第伏辜。而翰弼以鬼蜮奸魁网漏。刑政扫地。将无以为国。捉囚穷讯定罪。未几又拜大司成。○五月还拜大司谏。寻迁掌隶院判决事。○六月荐授弘文馆副提学。经席所陈。皆忧国之嘉猷。格君之正论。时李栗谷珥长天官。名位赫然。凡有所为。朝廷皆莫敢言。先生论其更张无渐。终以此见忤于世。秋出为青松府使。时朝议携贰。先生与弟东冈公及宋公应漑,李公元翼,朴公承任,许公篈,金公应南,洪公进,禹公性传,金公晬,洪公迪,李公澍,权公德舆诸贤凡四十馀人。一时被斥。

十二年甲申。先生六十一岁。居官律己。玉雪自持。刬瘼恤民。一以至诚。十二月以治行第一赐表里。教书曰今观灾伤御史宋言慎书启。知尔尽心官事。躬亲细务。衙率简省。拊民若保。残弊之邑。庶几苏复。至为可嘉云云。

十三年乙酉。先生六十二岁秩满还开岩旧墅。自是优游泉石。无复当世念矣。

十四年丙戌。先生六十三岁秋西厓柳先生来访。自河隈乘小艇来访信宿而还。先生所与论说者。皆为学大要。匡世远图。至于忧时论事。感慨有动人者。

十五年丁亥。先生六十四岁夏差圣节使。自上愍老病命递秋拜光州牧使。

十六年戊子先生六十五岁

十七年己丑。先生六十六岁春引疾辞还。○十一月。送东冈公谪行于荣川。时郑汝立狱起。东冈公为白惟咸所陷。自安东任所谪会宁。先生大加伤痛。欲送别于中途。强疾驰往。人劝乘轿。先生曰罪人相见之行。不可乘轿。乃骑马而行。相遇于荣川。临别解裘以衣之。将欲赠诗。而疾甚未成篇。只吟一联云唐公淮水舟何泊。韩子潮州马不前。

十八年庚寅先生六十七岁正月十一日。卒于开岩别墅。先生宽弘坦夷。不设畦畛。诚孝友爱。出于天性。门庭之间。和气蔼然。待亲戚一于睦。救人穷如不及。其为学也。以经训为本源。以程朱遗书为准的。而必以知行两进为要。至于语默动静。皆有法则。为一时诸贤所敬服。立朝言论。正直刚毅。有古谏臣风。进退出处。惟义与比。居官清白。不犯毫末。平居若无甚可否。而临事断局。确然有守。利害荣辱。不疚不惕。虽贲育莫能夺。为文操笔立成。平易缜密。义理明白。讣闻上遣官赐祭致赙。○四月二日。葬于开岩东岑外午向之原。

毅宗崇祯十七年甲申仁祖大王二十二年九月立碣石。苍石李公埈所撰也

英宗大王六年庚戌正月。奉安位版于尚州涑水书院。涑水有按廉使申公祐,月城君孙公仲暾庙。至是以先生及黔涧赵公靖追享。己丑误入限后禁见撤。壬辰呈礼曹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