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雲石遺稿
卷八
作者:趙寅永
1868年
卷九

编辑

請垂簾賓廳啓甲午 编辑

皇穹不吊。降割我邦家。大行大王奄棄臣民。遽爾禮陟。籲天無階。率土含恤。尙賴我儲宮邸下聖質夙著於岐嶷。睿學方懋於將就。宗祧有託。殿宮有賴。第伏念。冲齡嗣服。萬幾至煩。凡係民生休戚。軍國事務。非有所閱歷。亦無以獨裁。此實八域人心波盪靡定之時也。歷數往牒。未有如今日國勢之岌嶪者。苟非考之以前代盛典。稽之以我家故事。亟定裘冕之儀。簾帷之擧。則恐無以慰祖宗陟降之靈。答兆庶顒望之情。况我貞熹貞純兩聖母所不得不勉許。而不容不俯施者。以今較昔。其安危難易之間。不啻十倍。惟我坤聖殿下。三十餘年配乾之德。雖不出於閨闥。正家之化。固已洽於邦國。保佑我文孫丕應介福。則寧不爲之掩抑而式遵之乎。苟非然者。臣等不敢以無稽之言。仰瀆於崩迫呼擗之中。伏願誕降明諭。撰進儀節。千萬幸甚。

勉聖學啓己亥 编辑

今日事可謂無弊不有。前下慈諭中八條。固爲目下最急之務。至正至當。殆無遺蘊。臣誠欽仰萬萬。而如欲分析而數之。尤當指不勝屈。譬之於老屋之樑桷皆朽。大車之輪輻俱弊。一或値風雨漂搖。關嶺艱險。則實有着手不得之患。有識之人。常所憂虞者。而臣愚淺見。獨以爲不然。臣聞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本也者。何也。君心是也。始也者。何也。聖學是也。若不以君心聖學爲先。徒䂓䂓於事爲。則雖關石和匀。昭在於王府。禮樂刑政。大備於人文。究亦無粘倚處。此所以有關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者也。臣竊覸我殿下明睿英達。姿不世出。爲堯爲舜。反掌間事。而至於講學。則以其明睿也。故旨義畧解。而不爲之玩索。以其英達也。故音讀纔順。而不爲之熟習。聖人所溫故而知新者。斷不如是。是以。有將就之名。無緝煕之實也。嗚呼。惟天惟祖宗。畀付我殿下何如。惟億兆臣人。蘄向我殿下何如。惟我兩慈聖殿下。勸勉我殿下又何如。卽不過殿下講學一事。講學而後。可以明善。明善而後。可以正心。孟子所云一正君而國定矣者。是也。昔宋哲宗冲年開講。諸臣拱手默坐。當講者立案傍。解釋數行而退。以爲主上方幼。且當如此。叔程子謂之不知本之論。盖以知思未有所主之時。日以格言陳之。雖未曉知。且當薰聒盈耳。久自安習故也。况今寶齡之鼎盛。聖質之夙詣。較彼萬萬。則奚但薰聒之安習之而已乎。先正臣李珥之言曰。察之不精者。由乎不領其要。領其要。然後能知其味。爲學之際。苟能紬繹涵泳。如芻豢之悅口。則自然有樂此不疲。欲罷不能者也。今也寒暑之停輟居多。而徒存隻日之䂓。上下之問難絶罕。而未有務時之念。一日二日。便成例套。殿下遂以法筵臨講。爲應文之具。初不致意於領其要而知其味。登筵之臣。又以殿下厭聞敷衍支離之辭。草草數語塞責而止。如是而安望其致格之效乎。且經經緯史。爲學之要也。大本達道。雖在於經。至於治亂興亡是非得失之蹟。非史無以監戒。日講之外。亦以史書課日召對。使之討論。俾有體用兩備之地。則聖學之進。豈有量哉。臣之此言。誠似陳腐。而雖使古先賢碩。論今日事勢。必不當舍此他及。况臣區區所藉手於我殿下者。只有勉聖學三字乎。惟殿下。懋哉懋哉。

請各道道統腏享書院賜侑。仍飭才行別薦啓。 编辑

臣於向者斥邪綸音撰進時。以明正學。爲闢異端之本者。此如中州盛則戎羯不敢侮。元氣實則疾疢不能侵也。第念正學之明。在於漸摩積累之久。非可襲而取之。而至於表章先賢。風厲人士之方。實爲此時不可已之先務。各道書院中。如關西之仁賢。海西之紹賢。松京之崧陽。畿輔之道峰。湖南之竹林。嶺南之玉山,陶山。湖西之華陽,黔潭諸處。皆係道統腏享。而我聖上御極後。未遑致意之地也。今若有一例侑典。則足可補崇儒之治。示尙德之義。而臣又有因言端繼陳者。前此經行別薦。固已多得其人。而山澤林樊之間。或有守善而見漏。則恐非野無遺賢之道也。且明春爲式年應薦之時。另飭各道。益加搜訪。就應薦之例。寓別薦之意。必以篤學力行之士。從實入薦。而有其人則不必拘於多寡。無其人則又不可苟然充數。要之務得其人。以爲次次試用之道似好。故敢此仰達矣。

勉君德啓 编辑

臣於向筵。以勉聖學。爲格君心之要。格君心。爲布萬化之本。盖以表端而影直。源淸而流潔。自然之勢耳。不如是。雖今日祛一積弊。明日行一善政。終必無觀感孚格之效矣。臣雖粗擧大畧。未能條列。愚忱耿耿。玆又繼陳之。其一曰愛親。人主之孝。與凡人殊。非但問寢視膳。冬溫夏凊之常節而已。孝經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敎加於百姓。又曰。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此成已成物之功。徹始徹終之道。而聖人所以立萬世聖孝之大經也。可不謹歟。其二曰法祖。書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古人曰。欲法堯舜。當法祖宗。盖祖宗所以創業而垂統者。由其積累之久。䂓制之遠。非後人私智淺見可能測度者。故其少違祖宗之訓。輕改祖宗之法。則未有不顚覆焉。此伊尹以昧爽爲勉。周公以卑服爲戒者也。可不謹歟。其三曰敬天。自古聖帝明王所以昭事者。具載方策。而若論其最切最要。近而易知者。則莫有過於朱子敬齋箴。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者也。衣冠瞻視。言其威儀之著於外也。潛心以居。言其志意之定於內也。此程子所云涵養須用敬。孟子所云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者也。可不謹歟。其四曰恤民。大禹謨曰。可愛非君。可畏非民。釋之者曰。君至尊也。民至卑也。可畏者。莫如君也。而乃曰可畏非民。人君誠知民之眞可畏。則必思所以養之安之。而不敢虐之苦之。旨哉言乎。爲人君者。必念念而存乎民。事事而推諸民。使之無祁寒盛暑之咨。有鰥寡孤獨之養。然後錫極保極。歸於人君。此我英宗大王御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八字。以警于有位者也。可不謹歟。顧今國勢。甚於陵夷。民生急於倒懸。加之以歉荒溢目。賙賑當頭。岌嶪之憂。迫在朝夕。而臣未有以一籌半策。少副委毗之盛意。乃爲此迂遠不達時務之言者。豈有他哉。世所稱時弊。不可不釐正之。軍政,田政,糴政。以至立紀綱而正風俗。抑奢侈而杜僥倖。許多名目。較此四條。卽不過節目間事也。惟殿下察焉。

請蔭武參上未經外職人及參下初仕之遭故人。每都目調用。定式施行啓。 编辑

蔭武前銜之淹滯。莫今時若。十年未調。猶屬例語。一斥不復。便作常事。此豈非干和之端乎。其中最可矜者。曾未經外職。在任遭喪之參上與初仕耳。此皆無故而作散。合當待闋而調用。而尙無定制。實爲缺典。自今每都政。吏兵曹各以參上一窠。初仕一窠。作爲在任遭喪者懸注檢擬之地。而如値參上窠窄之時。則雖以元仕出六。姑付司果。此則定爲擧行事。永著爲式。則或可爲銓家疏欝之方。故敢此仰達矣。

請戰漕船通用啓 编辑

沿海宜松處。封標禁養。原有式例。不容違越者。卽由海防必資船隻。船材必取松田故也。挽近此政。許久頹弛。昔之欝密者。在在童濯。新造改槊。無處斫取。兩南諸沿。只有數三處可入斧斤。而此亦取之無節。漸成赭山。此曾臣按藩時。多所目覩者。則言念松政。憂虞不少。而以是之故。各處戰兵等船過限請改之報。無以按例許題。雖曰事勢所拘。揆以戎備。亦豈不悶然乎。以此事意。嚴加申飭。松田禁護之節。一遵節目施行。預於有松處。多取松子。別定監色。年年播植於在案無松之地。無敢視以文具。亦以播植幾何之數。別爲報來事。定式施行。而戰漕通用之論。厥惟久矣。每以水帥持難。迄未有定。然而龜船則制度有異。兵船防船。則比於漕船。尺量甚小。難載千包。而至於戰船。則體樣不甚相遠。足可互用。其所各自措備者。不過上裝器械等屬。而船必頻頻使用。然後不致速朽之患。而各處戰兵船。多繫陸地。全不鍊習。徒存名色。擧無實用。今若挨次換用於漕船。則庶無此弊。而沿海松政。少可支持。此係水軍大政。姑先收議於原任大臣及備堂後。又爲關問於三南道帥臣處可否間。更爲禀定。何如。

請禁旅立馬申飭。仍禁乘轎啓。 编辑

向以軍馬申飭事。畧發其端矣。禮言國君之富。數馬以對。盖以戎備所重。專在馬政故也。挽近百度皆弛。甚至禁旅納馬之法。全不致察。或借或貰。苟且捱過。一內禁軍。則例於納馬口傳之後。必過六朔。始付額外。而今則此法蕩然。口傳翌日。幷皆出付。故擧禁旅。絶無立馬者。且所謂步轎者。本是閭巷婦女或老病者。代步之物。而近來無論貴賤老幼遠近險夷。莫不取便。乘此有屋之制。去益奇麗。丁壯之力。盡竭擔荷。而外邑則多調奴令。不計千里。故都下之貰馬。各官之刷馬。以其無用而漸縮。末流之弊。不可勝言。况原有禁令者乎。外間諸議。皆以爲此禁不可不申嚴。而第使之全廢不用。則亦有所窒礙相妨者。先自廟堂。爛加商確。條列其當禁者。成節目啓下後。頒行禁旅。納馬口傳。額外之式。各別嚴飭。以復古䂓。而又或如前墮壞。則當該別將。隨現重勘之意。分付兵曹。而臣又有因此事提禀者。濟州貢馬。常年則其數無多。而式年則恰近六百匹矣。第軍馬頒給。未滿三分之一。臣意則凡賜與雜頉之數。一從常年例施行。其餘並分排加給於軍馬。則其於戎備所獲甚大。故敢此仰達矣。

請各司各營有錢穀衙門。課歲別儲啓。 编辑

有國所重。在於積儲。故古者三年耕。必有一年食。以三十年之通有十年之蓄。然後謂之太平。此非聚斂而然也。卽不過量入爲出。節有餘以備不虞也。雖以我朝言之。祖宗盛際。尙矣無論。至於近年。尙有餘儲。而今則京外封椿。並皆蕩然。雖有水旱盜賊之費。東西摸擬。着手無地。言念國計。良可哀痛。數年歉荒。非不荐酷。較之於已往己甲。則大相懸殊。而民間市直之高踊。不啻倍蓰。是無他。國無所蓄。民無所恃。使市井刁蹬之輩。操其低仰之權也。古所謂國無一年之蓄。國非其國者。不幸近之。以此極至之弊。不思所以及今變通。如救焚拯溺。則竊恐他日憂虞不止於此也。國制。凡錢穀用餘者。皆爲別儲。號曰封不動。而挽近以來。非但無用餘別儲也。並與從前封不動者。竭之無餘。苟求其源。專由於稅入歲縮。用度日增故也。流來已久。猝難釐正。而若於有錢穀衙門。省其冗濫。節其出入。則亦可以每年若干歸之封椿。先從京各司各營有財賦處。參量多寡。以米錢木各幾許。作爲歲課。號曰別置。除非軍國大事。無或犯用。如有不得不出納者。自該司先報籌司。以待禀處後施行事。永爲定式。則一年二年之間。其所儲蓄。似甚零瑣。而果能久久做去。以圖遠計。則後必有食效之時。目下急務。似無先於此者。世之議者。必曰以今所見。入不當出。則奚暇能及於除留云。而若使此式一定。移易他不得。則餘外浮文濫費。自可漸次節畧。恐不當以見在窘跲。斷然謂不可行也。又必曰假使依式施行。卽不過文書上煩弊。有何所益於元會計加減。而其弊也將爲欠逋窟云。而此亦有不然者。惟其用度無限。終無蓄儲之期。悠悠泛泛。坐送歲月。故不得不爲此一切之政。而至於欠逋一欵。惟在反閱之以時。典守之以法也。曷嘗聞先慮逋欠。並與蓄儲而廢之哉。伏願先爲下詢於登筵諸堂處之何如。

請大王大妃殿加上尊號賓廳啓辛丑 编辑

臣等際國家罕有之慶。稽祖宗已行之典。爰自撤簾命下之初旣已發端於慈號之加隆矣。迺者前席。縷縷陳請。寔天理人情之所不容已。八域含生之所顒祝也。泥金檢玉。備其禮也。摹日繪月。稱其文也。慈德因此而益闡。聖孝因此而益光。列朝在天之靈。因此而益有所悅豫焉。則臣等之齊聲仰籲。是豈可已而不已者乎。惟我太母殿下。德符任姒。功兼勛華。履翟褕之位。贊龍飛之運。坤化溢於宮壼。陰敎被於海宇。雎葛之頌。四十年如一日。而保佑我聖考。啓迪我神孫。本支之衍。永基千億。則此又配美於思齊生民之盛者也。及當甲午崩坼之變。國勢綴旒。岌岌有莫可扶持之危。而勉御簾帷。翊護冲孫。夙宵憂勤。不遑自寧。饑饉之惠恤。則頻減正賦。服御之儉約。則先損上供。而蕩邪穢以明人彝。討亂逆以嚴天紀。遂克奠邦基於泰山磐石之安。拯民生於溝壑殿屎之中。首尾七年之間。凡維持而鞏固。依賴而涵育者。繄誰賜也。宏謨丕績。史不勝書。欲報之恩。際天蟠地。今我聖上誕撫鼎盛之籌。親摠萬幾。我太母光撤儀鸞之簾。頤養長樂。斷自慈衷。渙發慈敎。錫景命於方進。斂神功而不有。此誠從古后妃所未有之盛德大業。而宗祊之幸。臣民之福。有不可形容者。其所以揚徽闡烈。報答鴻休之方。以我殿下卓越之孝。固當靡不用極。而臣等之言。斷斷非無稽之文。則太母殿下。亦豈可徒執謙抑。俾彝章墜而縟儀缺也耶。臣等嘗聞謙之義矣。謙者。屈躬下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故亨。臣等之所以望太母。卽惟曰天道下濟。地道上行。而太母之所以處臣等。不以屈躬。不以後己。則烏在其爲謙亨之義哉。且伏念我太母戊戌躋五之齡。己亥望六之籌。曁今年母臨四紀之慶會。天祿荐至。歡祝冞切。禮合進號。每援舊例。而慈敎懇摯。終靳允兪。臣等竊伏以爲玆猶事屬慈躬。容可以自附將順之義。仰體謙抑之衷。故雖不得不齎欝而退。然而今玆仰請之禮。不徒爲鋪張賁飾之具也。自有先后之故事。已成我家之恒典。質無疑而俟不惑。則又非與事屬慈躬。可以將順者比而論也。昔我純宗之所嘗準請於貞純大妃者。今不能得之於我太母。則非所以善繼也。我貞純大妃之所嘗勉循於純宗者。今不以許之於我殿下。則非所以止慈也。惟我太母殿下。倘或念及於此。則又豈待臣等之屢懇。賓啓請號。事體至重。不得請則不敢止。伏乞積誠仰禀。亟擧盛禮。庸答擧國胥忭之忱焉。

請淸白吏抄錄啓 编辑

臣聞治國之道。莫先於養民。養民之政。莫先於奬廉。盖以旌別其善。俾有慕羡。而其效在民國故也。我列朝以來。皆有淸白吏之選。生者進秩。死者錄後。克成一王之典憲矣。曾於正廟乙卯。有命薦淸白吏之擧。而伊時故相臣尹蓍東。追擧故相臣趙顯命所定故判敦寧鄭亨復,故判書尹容,故左尹韓德弼,故副提學李秉泰,故兵使許晶等五人。請錄淸白吏案。卽已蒙允。而因循未果擧行。逮至先朝乙丑。故相臣韓用龜建白。始爲入錄矣。似此選錄。合有輿論。有不容參以私意。則許久難愼。遂至曠闕。亦缺典也。令應薦諸臣。各薦可薦之人。更加考核。以備添錄。實係勸奬風厲之道。故敢此仰達矣。

請故文忠公金壽恒。特施不祧之典啓。 编辑

人臣不祧之禮。自有國典。雖名賢碩輔之表著一代者。至於此事。則本不得擬議於格外。而近來多有殉節與被禍人之特施者。盖以效忠王室。無異於盟府。如辛壬被禍之四大臣。卽其已例也。故相臣文忠公金壽恒之道學勳庸。固不待更煩闡揚。而若其乙卯之秉執。己巳之樹立。判死生於一身。扶綱常於萬世。竟罹慘搆。遂被酷禍。則伊後褒忠尙賢之典。非不至矣盡矣。惟不祧之命未及有施。親盡而遷。亦多年所。此誠朝家之未遑。士林之齎欝。故敢此仰達。蘄賜成命焉。

請故都元帥權慄建祠幸州。仍宣恩額啓。 编辑

臣向以祠院之新設追配。漸無紀極。有所仰禀申禁。而稽之祀典。參以輿論。不容無一番提禀者矣。我朝專尙文治。武力不競。故中經南寇北患。而其能敵王愾而奏膚功者無幾。惟故都元帥臣權慄幸州之捷爲㝡也。恩奬至發於皇朝。功烈昭載於國乘。天將之所欽歎也。夷酋之所慴伏也。然而俎豆芬苾。尙無一所。虧聖朝旌功之義。違上世禦災之禮。誠未遑之缺典。而是年。卽聖祖勘勳之年也。是地。卽聖上臨趾之地也。於古於今。事若不偶。若於是年是地。特命建祠。仍宣恩額。以慰故帥臣執干戈冒鋒鏑之勳勞。則恐於皷鼙之思。旂常之典。有所風厲。而營造之費。諒不甚多。令三軍門量宜區劃。以完工役似好。故敢此仰達矣。

因閱武陳勉聖學啓壬寅 编辑

閱武。有國之大政也。書曰。張皇六師。毋壞我高祖寡命。古人云。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凡詰戎鍊武之方。不宜斯須放忽。而况今日大禮。卽我正廟戊戌以後六十五年初有之事也。瞻聆聳於羽旄管籥。精彩動於壁壘旌旗。此誠挽回軍制之頹惰。永鞏國勢之增重者也。然治軍有本。非犀革之堅。刀槍之利。坐作進退。馳騁衝擊之謂也。卽惟曰惇德崇禮。懋政愼刑之爲其本。盖德禮政刑之不修。則民不服。民不服。則雖有管,樂之節制。孫,吳之韜畧。皆末也。况一時觀美之具乎。苟欲使德惇而禮崇。政懋而刑愼。則非講學無由也。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備。然則武備之必先文事。可推而知。臣於春初。亦嘗以勤學一事。有所仰勉。而只緣忱誠淺薄。未能有槪於聖心。故尙未有恢聽之效耳。臣旣遇此盛擧。衷情轉益憧憧。敢此冒陳。惟殿下懋哉。

請申明四條法禁啓 编辑

水旱之來。實關氣數。未可謂盡由人事所召。而若其財成輔相之方。又不容不備盡人力。夫然後農不愆期。民不乏食。卽聖人所謂水火金木土穀。惟修者也。雖以我朝典例言之。其切於農務。而昔所痛禁。今皆弛廢者。槩爲四條。其一曰。移秧之禁也。水源豐足之地。移揷與否。自無關於雨暘。則未嘗非大減除草之役。至若土品高燥。泉脉淺短者。則只可乾播水付。不宜一例移秧。而乃其惰怠僥倖之徒。擧憚鋤耘之力。惟懷霑潤之望。四五月之間。或値一朔亢旱。便成全坪荒蕪。故在前此禁。載在令甲。而謾不察飭。仍作習俗。雖遇饑饉。而莫之悔。豈不痛哉。其二曰。私屠之禁也。牛畜之關於農政何如。而挽近法禁。在在蕩然。邑必有庖。塲必有屠。坐肆佔販之類。締結牛賊。至於計束給價。以分其利。譏捕無以禁偸竊之源。孶息無以當宰殺之數。歲耗月損。耒耨失時。甚或一頭百金之直。而曾所罕聞。先從此禁申嚴之後。庶可爲務農勸耕之要矣。其三曰。山腰火田之禁也。菑燒日入。擧皆童濯。關防無林藪之阻。山峽乏材木之用。固已萬萬悶歎。而以其赭山之故。上而雲氣不興。下而泉源不滋。無以蒸成沛澤。此實爲惜乾之一端。而旱則溪澗斷絶。灌漑失利。潦則沙石崩頹。塡閼爲害。所以法典之設禁也。苟非然者。何以棄許多生穀之土。不爲斯民之食乎。古人作事。擧皆爲經遠之圖。而今人則全事苟簡。惟計目前。故如此等事。一向拋置。無復有語到者。恐非制法之本意也。其四曰。堤內起墾之禁也。築堤所以儲水。儲水所以備旱。苟使疏濬如法。滀洩以時。則堤下疇隴。俱成膏沃。豈有乾枯失稔之患。而小民無知。苟圖咫尺之地。今歲冒耕。明年侵界。以至於堤水盡涸。而徒歸一夫之私。竟貽千畝之害。言念及此。寧不寒心。今此仰陳四條。俱係國典所載。非臣臆見。而若謂之申明此禁。以救目下遑急之狀。則譬如臨渴掘井。無以濟事。苟使州郡長吏。的知此禁。爲來後備豫之方。則行之一歲。必有一歲之效。行之二歲。必有二歲之效。惟在以實心行實事。勿以爲一塲閒說話而已。以此意措辭。關飭於諸道諸都。條條禁斷。亦以爲守令黜陟之政。何如。

請寢綏陵遷奉時隨轝之命啓丙午 编辑

臣等俄伏承庭請批旨。以國朝已行之例爲敎。臣等雖無狀。豈不知五百年一有之例。亦豈或一毫欺罔哉。夫隨轝一事。英宗朝丁丑。不過一次行之。而事勢與今不同。故初不敢援而爲例。盖甲辰懿陵因封時。未嘗行之。其時爲仁元聖母。力挽而止。至於丁丑。則事勢與甲辰不同。自內無所挽執。遂任情行之。此非今日可援之例矣。正宗朝丙申元陵因封時。己酉顯隆園遷封時。亦因慈敎慈宮下敎而挽回。此宜今日遵行者也。夫孝以承順親心爲大。儀文間盡禮。不過爲疏節故耳。臣等俄者承批後。方擬再啓。冀回天聽之際。伏承大王大妃殿諺敎下者。臣等不肖無狀。玩愒度日之罪。固無所逃矣。不避煩瀆。玆敢冒萬死。相率求對。伏望深諒事理。亟寢成命焉。情禮雖同。事勢有異。則經權之道。亦不可不異矣。

勉聖學啓己酉 编辑

勉聖學三字。卽古今筵席之臣第一等義諦也。舍此他求。非臣攸聞。仰惟殿下。亦當飫聞而熟察之矣。臣未敢知我殿下以章句註釋。讀誦考證爲聖學乎。學也者。卽德也。德也者。卽學也。如欲分而二之。非所謂德也學也。是以。大學若主乎學。而其曰明明德。爲開卷首章。中庸若主乎德。而其曰尊德性而道問學。則爲全篇體要。由是觀之。德進則學進。學進則德進。卽自然之勢也。有不宜分而二之。臣請殿下自量其進脩工課。或有念及於此否乎。念終始。典于學。武丁所以中興也。學有緝煕于光明。成王所以繼承也。皆德也。臣固知此言如陳談陋說。不足以啓發上衷。裨益聖工。而古之名臣碩輔。亦不過執此說以進而已。臣豈有別見哉。願殿下。懋哉懋哉。

請節爵賞啓庚戌 编辑

臣之復玷此席者。卽七年間事也。臣於萬念都泠之餘。有何一分較計講確乎。凡國計民憂。人心世道之如何。臣旣都不聞知。雖欲開口說道。不可能也。實由臣年來。積傷於喪威。積苦於病祟。不能復以生人樣子自處故耳。雖然。臣聞爵賞者。命德也。勸功也。或酬報舊家之勳勞也。一或踰濫。有關四維。不可以不愼也。計今文蔭之在籍者。自通政以上。大畧爲二百七十人。而自堂下三品以下不與焉。至於韜鈐之列。殆不可僂數。於是乎禮讓之風日衰。廉耻之俗日降。非一朝一夕可以挽回也。雖曰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恐不若是之甚也。伏願兩聖殿下。惕然於此。務加裁損。以存嚬笑之義焉。

编辑

附奏己亥 编辑

臣於前疏。畧陳擇相之不可不愼。而如臣不稱之實未能暇及者。盖以國事重於私義故耳。及承批旨。乃以支傾扶顚。回否爲泰之責。期待之勉戒之。殆若大官敦飭之殊典。臣方以誠未見孚。言無可採。且慙且悚。益難自措。旋伏奉聖諭之荐下者。開示則極其溫諄。督勵則極其嚴正。而至於偕來之命。卽又賤臣萬萬踰濫者也。寵眷彌隆。而臣分愈缺。恩禮彌厚。而國體愈損。緣臣濫授。朝廷之爵命旣輕。緣臣虛縻。廟堂之機務又滯。尤是臣罪上添罪之端。臣苟有一分堪承之望。一分稱塞之道。則以臣矢心向前。夷險不憚之願。得此際遇。得此畀付。何苦爲趑趄却顧計哉。慮之熟矣。思之審矣。昧循墻之義。而自取狼狽。猶屬臣身。犯覆餗之戒。而因致板蕩。實關王家。此所以明命屢抗於側席。迷執莫撓於守株也。情蹙勢迫。靡所跼蹐。不容不更擬申懇。恭俟處分。而王人之陋地淹留。倍切悚仄。亦望亟賜召還。俾安私分。

附奏其二 编辑

臣三奉聖諭而不敢進。再瀆天聽而不知止。惟恩諒是祝。嚴譴是俟。乃又喉舌之臣。賷宣溫批。首尾十行。至及先朝之受知。而有若曰予心增慽。又若曰卿作何懷。臣奉讀未半。自不覺掩抑嗚咽。肝肺摧裂。君臣之義。秉彝之所同得。追報之誠。受恩之所共願。况臣最荷先王之遇。最承先王之眷者乎。然而若使之蹈赴湯火。摩放頂踵。則臣雖無狀。尙可自勵。斷斷此心。庶質神明。而至於畀之以輔相之位。責之以弼亮之功。則萬萬非如臣空疎愚闇者所能堪任也。臣於是。不得不斟酌於公私輕重之間。參倚於去就可否之際。只以不報爲報。爲一段自效之道。臣罪至此。萬殞難贖。惟願亟收偕來。仍治臣慢蹇之罪。

附奏其三 编辑

臣於蹙伏俟勘之中。荐伏承聖諭。繼又伏承東朝諺敎。首尾六百有餘言。懇到悱惻。諄複鄭重。嘅百度之俱隳。憂庶績之未凝。擬臣以聽國之專。譬臣以醫國之良。期望之盛。飭勵之深。不啻如慈母之牖穉迷。嚴師之導愚蒙。雖古厚德元臣敦勉之節。未或有若是勤摯者。臣顧何人。乃敢當此。雙擎九頓。一字一涕。至若惟我先大王以下一段辭旨。尤是未死賤臣攀慕痛泣之地也。禁中受命。宛其如昨。他日歸拜。庶質此心。今於非常之殊遇。欲提則腸先摧。莫重之隆寄。欲訴則喉先哽。瞻雲鄕而靡及。奉宸扆而思報一。縷餘生。晝宵顒祝者。卽惟我殿下聖學之大成而已。慈聖之所敷心。由此之故。愚臣之所藉手。舍此而何。臣於此諭之後。愴慟倍於慚恧。感激增於恐懼。只有拚棄四維。不俟駕屨。盟天誓神。殫竭誠力。以圖涓勺之效。而其幸而有濟。臣固與有榮矣。其不幸而未有濟。亦可暴衷欵於上下也。然而臣之以疏以奏。尙有情私之未悉陳者。方欲收召驚魂。更入實封。以請負先眷慢上命之誅。伏地隕越。罔知攸對。

附奏其四 编辑

臣荷畢生莫報之特知。叨千古罕聞之殊遇。舊愴新感。交切于中。而偃蹇之罪。積如邱山。瀆擾之罰。嶺海猶輕。今又勤惟月之卿。宣自天之批。不惟不加之威怒。乃反誨諭之丁寧。不惟不施之譴何。乃反勉戒之申複。情出訟愆。跡歸媒寵。恩禮則愈往愈摯。義分則愈往愈蹙。雖羝羊之藩。進退俱難。然虞人之旌。去就已决。實非臣全昧事君之禮而然也。抑臣於恩批中。無其實而享其福。亦可畏也一節。竊有所仰復者。無其實而享其福。則固可畏也。而其畏也災止身家而已。無其實而享其位。則眞可畏也。而其畏也害及民國者深。其大小輕重之別。恐不待臣言之覼縷。而當有所斟量矣。苟非然者。倚毗其不盛乎。眷注其不隆乎。臣有何必辭之計。而區區過慮。不在於身家。而在於民國故也。迷悶抑塞。語失倫次。惟願遄伏邦憲。

附奏其五 编辑

臣不過以承順爲義。趍走爲禮之小臣耳。况今九賜敦飭。三易偕來之餘。力抗君命。坐犯天憲。有若備例於中書。依樣於大官者。是豈臣夷險燥濕之本心哉。臣聞朱子之言。曰一出門事君。此身便非己有。樂毅之言曰。奉令承敎。可幸無罪。臣雖愚昧。亦嘗講劘於此箇義諦。而寧可冒兩觀之鉞。不敢汚三階之席者。特以自欺之不足。至於欺君。自誤之不足。至於誤國故也。灧澦之險而不擇副手。膏肓之危而不求良方。姑輕試之。姑妄應之。則其墊溺敗壞之患。直是俄頃間事。臣每念及此。寒粟遍體。雖欲蠢動。而終不能强也。至若聖諭中一二句語。有非爲人臣所敢晏然承聆者。臣方惶怖戰兢。求死不得。而亦恐有傷於如絲如綸含容不迫之盛也。臣罪至此。尤無所逃。

附奏其六 编辑

臣於前昨附奏之後。竊伏計臣罪旣在蹇傲。邦律合有誅殛。而不圖包荒之德。與天同大。求助之念。惟日不足。以至有更煩八座之臣。重勤十行之敎。如臣駑下。有甚去就之關係國事者。而曉譬以股肱之寄。開示以心腹之諭。一節深於一節。若是之過重乎。臣到此地。死有餘咎。臣欲更事號籲。則天聽愈邈。一向泯默。則臣分愈缺。只有前席抗顔。畢伸至懇。恭俟恩諒之一條路而已。第臣驚越震迫之餘。舊病倍添。無由彈束。稍加將息。庶可自力。而宗伯之陋地相守。尤是臣惶阨難進之端。伏願先卽收還。

附奏壬寅 编辑

臣於病淹㱡㱡之中。忽伏奉元輔復授之特旨。此誠夢想意慮之所不到也。震越罔措。神魄逬遁。未審此擧何爲而然也。臣之辭免。非䂓避也。卽由衷情之畢陳也。殿下之矜許。非厭苦也。亦由實狀之洞察也。君臣上下之間。恩義兩全。臣方仰戴洪恩。晝宵感祝。曾未幾月。又有是命。臣實訝惑不已。繼之以悸𢥠惶恧也。今又近侍之臣。來宣聖諭。鄭重懇摯。有非糞土賤臣所敢承當者。苟如是也。其始也。臣何必苦辭。殿下何必快許之乎。顚倒昌披。猶屬例語。屑越苟艱。莫此爲甚。而倉卒之頃。未敢以言語罄悉愚悃。容俟病思之收拾。畧入文字。以冀反汗。兼附區區匡弼之義。

附奏其二 编辑

臣之奉聖諭荷恩批。今已三遭矣。期待愈切。畀付愈重。無狀如臣。何以得此。臣於是。惶怖先於榮感。悶阨倍於愧恧。雖欲籲天而未能。鑽地而不得。况此偕來之命。益不勝萬萬悚蹙。殆臣命卒之會也。臣若有一分可進之勢。則以臣不擇夷險之常所自矢者。夫何待恩禮之隆厚。儀文之頻繁。而始爲蠢動計乎。凡聖朝處分之失宜。賤臣義諦之無當。未有甚謬於此擧。假使臣拚棄四維。擺除萬事。惟以趍走爲恭。則臣亦知承遵旨意。可免方命之誅。而又焉用趍走承遵之輔相爲哉。至如微分賤疾之實不可堪者。尙有所未盡俯燭。故方擬抖擻神精。更控至懇。而近侍之陋地相守。尤爲臣萬殞難贖之罪。伏願亟賜撤還焉。

附奏其三 编辑

臣旣再控至懇。庶蒙恩諒。廼者聖批之下。首尾百有餘言。諄複懇摯。不惟督迫之不加。誅罰之不施而已。乃反誨諭之提撕之。不啻如慈父之於迷子。則臣雖愚頑。感極而涕。寧不知知遇之隆。倚毗之重。曠絶千古。有非不才無德之如賤臣者所敢承當。而矧玆承宣之臣。重辱王命乎。微忱則雖切循墻。賤分則不宜俟駕。曷敢不卽地趍簉。以伸叩謝之情。而第念臣進退之義。若籧篨不能。疾病之狀。非鞭策可强。惟有疾聲更籲。恭俟處分。而煩猥之極。又不敢一向張皇。五內如煎。莫省所措。席地戰兢。鈇鉞是俟。

附奏庚戌 编辑

臣以疏以奏。屢陳情懇。此果臣工謀占便而然乎。臣以無所肖似之物。前後受恩。與天靡極。欲報之德。惟俟隕結。又於七十垂暮之時。乃蒙此非常之命。畀付則在古猶罕。委任則於今刱覩。况責之以歲功。諭之以冬務。勤勤孜孜。皆民與國也。臣亦人耳。非木石豚魚。則寧不激感矢死向前。以效涓埃之報。而且前後批諭。屢擧列朝眷注之厚。臣每奉德音。不覺聲淚之被面。臣有情勢乎。有義諦乎。苟可以一分自力。則卽日叩謝。酬畢生之忱。竭效忠之計。卽微臣晝宵區區之願也。何苦爲屢辭而不一辭。必欲丐免乎。特以病者。人所不能也。病亦有可强不可强之證。至於四體莫收。百祟俱發。苟欲畢陳。則有涉猥越。姑且掩過。則無由洞悉。臣情到此。亦云慽矣。皇天后土。可鑒此心。滿廷羣僚。可識此狀。臣焉敢誣也。惟願遄伏方命之誅。以勵具臣。以安微分。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伏地戰慄。罔知攸對。

附奏其二 编辑

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具瞻。卽威儀也。可畏之謂威。可則之謂儀。此古之君子正容貌。肅紳笏。端委於廟堂之上。而百僚萬姓。莫敢不聽從者。以其有威儀也。如臣今日病狀。蹣跚蹩𰸷。傴僂扶曳。雖欲强作而不能也。設令臣擔舁赴闕。扶掖登陛。是果何等貌樣。何等事體。而其於古人所云威儀二字。當何如哉。不過曰乖損聖朝之體貌。虧敗賤臣之事面而已。而實無補於一分國事。四體若是不收。方寸又何可論。此非臣爲身而言。卽爲國而言也。至若慈敎中憂國之病四字。是臣平生所自誓者也。國存然後家存。家存然後身存。此箇事理較然甚明。臣安敢以身之病。全不念國之病乎。實狀如右。蠢動不得。言之至此。不覺掩泣。

编辑

嘉順宮服制議壬午 编辑

因禮曹草記。嘉順宮卒逝。各殿宮服制問議事命下矣。臣等謹按儀禮喪服傳私親服緦條。馬融曰。承父之體。四時祭祀。不敢伸私親服。廢尊者之祭。故服緦也。又按晉興寧元年章太妃喪。江虨言。先王制禮。應在緦服。壓屈私情。所以上嚴祖考也。於是制緦麻三月。皇后服制。則綦毋邃言夫人致齋而會太廟。后服不宜踰至尊。亦當緦麻也。稽之先王之禮。參以前代之典。大殿中宮殿服制。並當用緦麻之制。而降等以下無服。則世子宮嬪宮服制。恐無可議。

章服變通議壬寅 编辑

章服變通。大關朝儀。有不可輕易草率乍仍旋改。以取銷刻之譏。故故相臣李恒福在宣廟朝服色改定時。獻議曰。前則服不可變紅爲靑。今則亦以爲不可變靑爲紅。事係久遠。未能知伊時採用與否。而此言正與今日下詢事。或可參較。則臣雖殫精竭慮。援據古今。豈能出於故相臣已議之外哉。然而以其獻議之意觀之。或紅或靑。元無定論。特以數年之間。紛紛更改爲。有傷於朝家體面故也。况今下敎歸重於古制。則差與故相臣獻議事。畧有不同。臣亦不敢硬執。而第今陵幸日子未及一日。遽下換靑改紅之令。則竊量事勢。實有行不得者。此亦故相臣獻議中宜令禮官。預定期限之意也。

保米變通議癸卯 编辑

軍保納米。非古法也。有身則有庸。有土則有租。卽係不易之制。而今反責租於身。故名實不稱。百弊蝟興。雖有良吏。捄之無術。一保所納。名爲六斗。其實則倍猶不足。歉歲穀貴。價踰十緡。夫以至賤之役。至貧之產。責之以十緡。則參量事勢。民何以堪。由是之故。一捧此疤。流散相繼。苟無一番變通。竊恐納保沿邑。畢竟無民而後已。而其椎剝征斂之急。愁怨迫切之苦。有足以上干天和。則臣謂此法不改。國非其國。今此端揆筵奏之。軍保則以錢代米。結錢則以米代錢者。雖其節目條例之未及消詳。大畧是舍此不得之最便宜者也。今之議者。必曰數百年遵行之舊法。不可以猝乍間更張。以致祛弊生弊。而結民之呼寃又當朋興。此言似是而細究裏面。並不如此。古也法令旣嚴。民戶多實。故猶可以期會磨勘。而以今較之。一切相反。若膠守因舊之說。不思時措之宜。則不幾近於立視而不救乎。結民之以米代錢。易動浮言。而此亦有大不然者。元初均役事目之結錢磨鍊。非以錢也。卽每結二斗米代錢也。然則一石米價不過三百七十五文。而今以保米一石價五百文計之。則在結可謂有加而無損。有何呼寃之端乎。况保米一石。則二名半所納。而結米一石。則約綽爲十五結以外矣。計價則高於元定事目。計摠則二名半。與十五結以外之多寡難易。不可同年而語。且結之錢米從便。載在事目。則實非新刱也。加斂也。而足以使幾萬保民。拔之水火之中。措之袵席之上。有何疑難而不爲之乎。至若軍多結少之邑。擧皆願之。而軍少結多之邑。必不願矣。然而此以一邑言。則願不願固宜如此。以一路言。則何者非邑。何邑非民。苟利於均徭救弊之政。則些少牽掣。不足爲大事之相妨。而立法之初。亦必有參互損益。務歸至當之道。則惟在於確見詳察。以實心行實事而已。在昔三手粮之刱行也。結錢之設始也。比諸此事。豈不爲極難愼者。而猶且斷然行之。則保米都數。不過一萬五六千石耳。何足有無於諸道納米邑時起摠二十五六萬結哉。臣近來病思短澀。未能詳細備陳。惟望聖衷深加裁量。亟命廟堂。講究施行焉。

卒哭後黑笠當否議 编辑

向因禮堂陳疏以卒哭後。自上燕居時白布裹笠。與諸臣進見時烏帽。有所參差。於上下服色。特下詢問之命。疏陳諸條。皆鑿鑿有據。無容更事煩複。而如欲遠引古禮。旁照今制。則此非古禮也。乃今制也。原無可引而可照者。以臣愚昧。無以臆對。而竊以補編所載。參互看詳。則橫看圖內喪在先。自上視事服註曰。但在公除後。雖未知何所爲據。而若據受敎定式。則當在公除前矣。若據呼寫傳敎。則當爲成服後矣。然則公除後三字。似是編輯時所錯。而由是之故。橫看傳重條視事服註。亦隨而無可據。且以呼寫條文勢觀之。始因編輯堂上以百官變服之節爲言。而非指自上服制。故下敎若曰。君臣成服後白帽。卒哭後黑帽。則帽字。非用於自上服色者。似若專屬於百官。其下燕居服條。又若曰。十三月後。用舊例。此似百官從吉之制。而非自上祥後禫前。亦有節次者。則恐不可混稱而無區別也。又若以呼寫條爲後受敎。而爲之歸重。通指上下服色云。則定式條服色與公除後諸臣進見時帽帶從上之敎。何以載錄乎。此皆一按可知。別無疑眩者。則自上服色。恐是定式條所載也。自下服色。恐是呼寫條所載也。以此推之。今日所議之卒哭後黑制。尙未爲㴑本之言也。自上視事服燕居服。必以公除後幷用黑制爲定。然後定式條所錄。可以不違。橫看條所錯。可以歸正。而前後受敎。節節曉然。更無所窒礙牽掣之處。臣又伏惟補編黑笠時靴制。雖以白懸錄。正廟初元。命改黑靴。至今遵用。此或近於變通。而至於公除後黑制。則實所以仰遵定式。不可以更張論也。第臣淺見。未敢質言。惟在上裁。

祥祭後布帶變通議甲辰 编辑

內喪在先時祥後燕居布帶。雖載補編橫看條。今於笠制釐改之後。似當用微吉之義。而謹按禮曰。祥而縞。註曰。縞冠素紕也。此非具三年體之謂也。外此禮書。無可援據。盖以齊衰杖朞服制已盡故也。惟先正臣權尙夏之說曰。夫爲妻。祥後禫前。當着白帶。是乃閭巷士庶通行之制。則亦合參用。而王家禮節。至爲嚴重。臣無以質言仰對矣。

遷陵時大王大妃殿進御服色議丙午 编辑

卽以遷陵時。大王大妃殿進御服色。有收議之命矣。謹按儀禮喪服改葬緦。鄭氏註曰。服緦者。臣爲君也。子爲父也。妻爲夫也。賈公彥疏曰。鄭言三等。擧痛極者而言。父爲長子。子爲母。亦與此同也。此指服斬之長子。非服朞之長子者。以禮惟三年者服緦。周以下無服故也。然則母爲長子。亦與父爲長子同。而賈疏之不言者。擧其重而包之耳。惟我大王大妃殿下。已於庚寅。服爲長子齊衰三年。則今於遷陵時緦制。別無可疑。而與癸丑已行之禮。似有異矣。然而臣素昧禮學。未敢質言仰對。惟願博詢而處之。

內三殿位號加上議己酉 编辑

今此嗣位後。以內三殿位號替陞事因春曹草記。有時原任收議之命矣。臣謹按。我朝大王大妃之尊稱。寔昉於古昔太皇太后之號。而外此原無加隆可據之文。則以臣膚淺之見。何敢妄議於莫重之典禮乎。無已則抑有一事之或可旁照者。考之古史。未嘗無單稱太后處。或稱某太后處。以爲別焉。然則今於大王大妃殿王大妃殿徽稱。不必有增於前。只就中宮殿加上曰大妃殿。未爲無據。如臣謏陋。無以臆斷。惟在博詢而裁處焉。

祝式屬稱議 编辑

日前禮曹啓言。宗廟,魂殿,徽定殿祝式。當有收議酌定之擧。而已爲允下矣。純宗室之稱皇考。殿下稱孝子。謹稽明嘉靖之時禮論。有曰。兄武宗。考孝宗。可以援用翼宗室之稱皇兄。殿下稱孝嗣。卽我英廟於景廟室祝式。爲我家已行之禮也。並不必更論。若魂殿,徽定殿祝式。考諸先儒定論。多以繼統爲重。不拘序次。然而歷代未有能行之者。臣不敢質言。惟唐宣宗於敬文武室。本以叔繼姪。而只稱嗣皇帝臣某昭告于。則其直書廟號可推也。旣稱嗣。旣稱臣。旣稱某。而不書敢字。無是理也。或史有闕文而然歟。第我朝太廟祝式。高曾以上。只書廟號。而不書屬稱。或可爲旁照之例歟。臣素昧禮學。不敢指一仰對。惟在博詢而處之矣。

全溪大院君,完陽府大夫人,鈴原府大夫人祝式議。 编辑

今此全溪大院君,完陽府大夫人,鈴原府大夫人祝式收議事命下矣。此事似當一遵宣廟時。德興大院君已例。而春曹無可據之文蹟。難以確定。第伏念列聖朝以來。於德興大院君祝式。旣曰國王諱仍書敬祭。而不書屬稱。則宣廟時祝式。恐無異同於列聖朝矣。但伊時先正臣李珥之論以爲今入廟。用姪子祭叔父之禮。有何不可乎。臣病伏㱡㱡。無以詳細獻議。惟願博詢而處之。

虞練兩祝。書廟號當否議。 编辑

虞主之不書廟號。以其只奉於練前。而不以入廟故也。練主之幷書廟號。以其仍奉於入廟故也。皆自然而然。不容作爲。非有深奧難知之義諦。則今此兩祝之一依題主所書。似無可疑。而至若孝成殿祝式。雖有香室所奉。旣無虞練之分別。則未敢曰的確可據也。惟在博詢而處之。

擬殺獄復讎議 编辑

此於律曰。祖父母父母爲人所殺。而子孫擅殺行凶人者。杖六十。以律文言之。凡係父被殺而子復讎者。疑若盡許其情。而至於獄已究覈。囚已審理。則原不可以被殺復讎論也。又按大典通編殺獄條。有曰其父被殺。成獄不待究覈。擅殺其讎人者。減死定配。以典較律。固已爲重。而尙以減死論者。特以成獄當抵死。而未及用法。故只言其擅殺。不言其殺人也。今此大邱府罪人楊廷豹之刺殺曺慶重一案。於律於典。俱無可援之例。盖其以獄則三檢之實因相左。終涉疑眩。以法則道啓曹讞。旣盡審克。遂至於減死傅生。則雖以爲人子枕塊枕戈之心。有不容看作不共戴之讐。越法擅殺也明矣。苟於殺囚之審理傅生者。皆可使其子復讐。則孝子之心。雖或可慰。審理之政。恐當永廢。夫人子之以其父被殺發告者。孰不爲之腐心痛骨。直欲剚刃於讐人。而有所不敢者。以其獄情之有虛實輕重之分。而惟俟公法之决處耳。若於公法已决之後。諉之以復讐。許之以擅殺。則來後之弊。可勝言哉。是以。唐臣韓愈,柳宗元輩之復讐狀議。俱無一定之論者。由其情法之間在於參互得中耳。又按唐書孝義傳。有曰。凡爲子孰不願孝。轉相讎殺。遂無已時。其後柳宗元曰。周禮。凡殺人而義者令勿讎。讎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讎之。又安得親親相讎也。是固經訓所載。而若於公法已决之後。敢行擅殺。而謂之曰殺人而義則未也。臣於法例。素所矇昧。而參之以情。參之以法。參之以經史。終不敢以律典。原文議到於此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