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首農言
作者:祁寯藻 清朝
1836年

编辑

彭序 编辑

五方之氣候不齊,故其樹藝亦各異,先王所為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也。壽陽踞太行之項,環山為邑。獨西北通黃嶺一峽,故其氣候特寒。穀雨播種,秋分隕霜,傳諸農諺者,言穡事之尤艱也。淳甫相國居邑之平舒村,民風淳樸,比戶勤農,人無「猗頓」之資,家有「山樞」之儉,上自鮐背,下至垂髫,莫不以占晴雨、力耕耘為治生之務,此《農言》一書所由作也。其書先辨種植,次及農器,繼采古諺方言,附以占驗之術,畜牧之方,水利救荒之策,於農事本末,既賅備矣。復錄前賢訓俗之文,以敦規勸。如戒淹喪,禁囤積,懲遊蕩,儆刻薄;又於務本之中約舉大端,與世指迷。是有裨於風俗人心,豈可與《齊民要術》等書同類而觀哉?夫晉人多居積,善行賈,今漸有中於奢靡而入於匪僻者矣。壽陽之土獨瘠,此天與以嚮義之資而使之無過也。生斯土者,誠知稼穡之惟寶,抑末技而重本圖,庶幾災禍不侵,人登仁壽也夫。

長洲彭蘊章敬題

自序 编辑

幼從京宦,稍長歸里,五載家塾,未親耒耜。弱冠遊宦,二十餘年,還家如客,遑問及田。請假侍親,讀禮守墓,寒暑四周,惟農是務。農家者言,質而不文,因時度地,各述所聞。耳目既習,徵驗亦久,煩言碎辭,以筆代口。古馬首邑,今曰壽陽,先疇世服,詒自黃羊。

道光十有六年歲次丙申季春之月,祁雋藻記

正文 编辑

地勢氣候 编辑

壽陽縣居太行之頸項。山脈西北自寧武、忻州來,至縣東北境,枝分右出,融為縣治。正幹引而南,山之東為桃水所導源。又引而東南,由平定州至樂平之西陡泉嶺,則洞過水導源處也。全境之水,惟東界南北芹泉東流為桃水,而歸滹沱,餘皆彙趨城南,合洞過以西注於汾。(縣志)

環壽皆山,獨黃嶺一峽受西北風,故氣特寒。韓文公《題壽陽驛》詩云:「風光欲動別長安,及到邊城特地寒。不見園花兼巷柳,馬頭惟有月團團。」至今有「冷壽陽」之諺。穀雨後始布種,秋分後即隕霜,農事艱難,倍於他邑。太安、平舒兩村尤寒,以地窪近河故也。

種植 编辑

穀者樹藝之總名。北方則專屬之粱,而以粱之名移於稷,又移稷之名混於黍,於是粱、稷、黍三者言人人殊。國朝程徵君瑤田著《九穀考》,獨據許氏《說文》,證以鄭氏《周官》「九穀」注,力破諸說之謬。余參之目驗,信其不誣。今之所謂穀,即《說文》之禾也。禾,粟之有稿者也。其實曰粟,其米曰粱。今之所謂高粱,即《說文》之稷也;黏者為秫,故俗呼高粱為秫秫,呼其稭為秫稭。《月令》:「首種不入」,鄭注:「舊說首種謂稷。」今北方諸穀播種,高粱最先,粟次之,黍糜又次之。高粱最高大,又先種,故曰五穀之長,故司農之官曰後稷。因之為五穀之總名,因之為祭穀之總名也。唐蘇恭誤解陶通明「稷與黍相似」之云,遂欲於黍中求稷,乃曰:「《本草》載稷不載穄」,因以穄為稷。不知黍中之有穄,猶稷中之有秫,稻中之有粳。北方稷、穄音相邇,穄奪稷名,因謂稷、穄一物,而以黏不黏分黍稷,失之矣。《說文》{麻黍}穄互釋,稷穧互釋,其為二物甚明。程說如是,姑撮其略。知此乃可言種植矣。

穀多在去年豆田種之。亦有種於黍田者,亦有復種者。諺云:「不怕重種穀,隻怕穀重種(上聲)。」蓋謂穀類不一(苗有紅白),當換種也。未種之先,耕一次,耙二次,以多為貴。俗謂「耕三耙四鋤五遍,八米二糠再沒變」。原,穀雨後立夏前種之;隰,自立夏至小滿皆可種。原,深二寸,畝用子半升;隰,寸餘,子半升二三合(農人下子多以半升計)。種畢,以砘碾之。地濕,則俟乾,然後碾之(恐有風鑽入壞子)。至六七日,復碾之。苗出土時,蟲之傷苗者,有截白、截青之名。截青尚可俟其發生;截白則宜改種,勿遲。苗高寸餘,原,先鋤;所謂「早鋤一寸,強如上糞」是也。隰,宜間(去聲,拔苗令稀),不宜鋤,鋤則苗已留成,防其因濕而壞也。尺餘則可鋤矣。臨伏再鋤,以土壅根,令其深固。穀莠最多,如黃顱、灰背、老牛草之類,皆宜鋤淨。立秋至白露,三鋤以去草。至秋分社時,以手撥其瓣,視有綠穀否,無則熟,可獲矣。獲後去其根,犁之,令地歇息。

黑豆多在去年穀田或黍田種之,萬勿復種。諺云:「重復黑豆子種穀(無糞下子謂之子種),一年一個沒甚吃」是也。又云:「莊家種黑,十年九得。」蓋土宜黑豆,宜多種也。穀雨後先種原,子三半升,犁深三寸;隰,子亦如之,深則二寸。深雖耐旱,少不發苗;淺雖發苗,後不耐旱。原宜稠,三四寸一苗。隰宜稀,亦不過一尺。苗低,淺鋤之;苗高,深鋤之。二遍,亦以土壅根。秋、夏、黑、白等豆皆然。獲後旋耕,以備來年種穀與高粱。不可於蕎麥地種。諺云:「蕎麥見豆,外甥見舅。」

麥種不一。春麥於去年黑豆、小豆田,春分時種之。種法有二:以犁耕而種者,原,子六半升;隰,七八半升,地濕而肥,一京斗(俗以五升為一小斗,亦曰京斗)至多矣。宜淺不宜深。俗云:「麥子犁深,一團齊根。」地喜堅實,不喜懸虛。俗又云「麥種場」是也。耕畢,耙二次,耙不厭多。以钁勾開地界而種者,每畝下子略多於耕,勾畢以足覆土踏之。耕微深,熟較遲;勾微淺,熟較早。耕者於出土時復耙之。地既著實,亦無「串黃」之慮(雨後麥芽無力,不能出土,黃芽長至三四寸,謂之「串黃」)。勾者亦於出土時復踏之。草麥與種春麥同時,畝用子十升。拐麥畝用子六升。草麥、拐麥獲在夏至。俗謂「得節不得節,夏至吃大麥」。春麥至伏乃刈之。俗云:「麥子不受伏家氣」,謂熟在伏前也。又云:「麥子傷鐮一張皮」,傷鐮謂刈大蚤也。宿麥於秋分前後種之,與春麥同法,但耕微深耳。

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種之。其田秋耕者為上,春耕者次之。犁深二寸,耙一次。穀雨後種之,深寸餘,子半升至一升皆可,切忌過深,深則子粉矣。種畢砘之。苗高三四寸則鋤,立苗欲疏,二尺餘亦不為遠,尺五至稠。再鋤時,以土壅根。肥地可留其支苗,薄地則去之。鋤不厭多,多則去草,且易熟。熟以色之紅紫為驗。

小豆種法與黑豆同,所異者,黑豆先種原,後種隰;小豆先種隰,後種原。犁較黑豆宜深,所謂「小豆犁淺,不如不點」。苗小時,以手間之。原,苗相距宜五寸;隰,雖一尺亦可。立秋則鋤,鋤喜陰雨,俗有「乾鋤穀苗濕鋤豆,細雨淋淋鋤小豆」之說。至大小豌豆、扁豆,與種春麥同時,皆係夏田。紅豆不拘遲早,鋤忌午日。綠豆與種小豆同時,宜午鋤。若鋤遇陰雨,多生旱蟲。

黍有穄黍,與種穀同時。穄黍外,又有大、小白黍,大、小黑黍,大、小紅黍之別。大者先種後熟,其粒大,耐風;小者後種先熟,不耐風。於去年穀田、黑豆田,芒種時種之。先耕一次,宜深;種時再耕,宜淺,雖一寸亦可。下子畝六、七合。耙二次,先以木板拖之,恐其「沒紋」(初出土,葉如鼠耳,若遇雨,泥水貫其心則死,謂之「沒紋」),後復砘之。地喜勻和,忌土塊。俗云「黍種湯」。未出土時,雨亦不妨,俗又有「黍子頂瓦出」之說。三四葉則間之,留苗寸餘,雙單相間。俗云:「稠糜忽闌黍,黑豆地中臥下狗。」鋤亦不必深。驗老嫩如驗穀法。

蕎麥多在本年麥田種之。有先耕後以耬種者,耕宜深二寸,耬深止一寸,種畢耙之。有和糞點者,耕止寸餘深。點法有二:點於犁溝者耕微淺;點在棱背者耕微深。有將子亂灑地面後,以犁耕之,以耙覆其種者。三法皆忌大雨,大雨則謂之涸傷。俗有「蕎麥不涸傷,就拿布袋裝」之語。至亂灑者雖易結子,熟時難挽(蕎麥用手挽,不用刈),不如點種二法為善。

油麥多於去年黑豆田、瓜田種之。性喜濕。布種之法,原不過三半升,隰則有四五半升者。其種一,種有蚤晚而獲亦因之。夏油麥與種春麥同時,獲在初伏。獲後其田種蕎麥則遲,至秋分種宿麥為宜。與小豆同時種者,俗謂之「二不秋」,獲在處暑後。與黍同時種者,謂之秋油麥,獲在秋分後。種時以燒酒少許勻子,其莖勁而有力,不為風靡。下子若遇陰雨東風,穗多黑煤,宜忌。點者居多。苗高三四寸則鋤,立苗與春麥、宿麥同,太疏則難熟矣。

諺曰:「小滿前後,安瓜點豆。」瓜類甚多,栽時不甚相遠。如中瓜則先栽,倭瓜次之,黃瓜、甜瓜與葫蘆、瓠子相繼並栽。其法將子用溫水浸過,撲於地上,一一入盆芽之,芽之然後栽之。其性蔓生,且多支節。葉下皆有一頭,以手切去,方不混條。葫蘆切其正頂,瓠子獨留正頂。甜瓜則又切其正頂,留其支頂,見瓜又切其支頂。切時必正午方好。黃瓜任其支蔓,不用切頂,𡇲以沍油為最。倭瓜宜多栽,必須伏前埋條,切去支節。至伏則瓜朽爛,立秋後雖多結實,亦難黃熟。

蒜多栽於濕處,俗有「清明不在家」之說。多則以耬畫地,少則以钁子勾開地界,不必過深。稀,五寸一種,稠,則三四寸亦可。小滿鋤草。芒種時於行隙中灑紅蘿蔔。欲灑芥菜,則俟初伏。處暑起回,辮之。其有不分瓣者,謂之獨孤蒜,灸,用以承艾,不患成瘡。

余初得邑人張氏耀垣種植諸說,復與同研友冀君乾詳細參考,質之老農,皆以為然,遂記之。

穀之種不一,一穗粒顆多寡不同。以道光十四年秋收九分計之:灰穀一穗七十六瓣,瓣百八十四粒或百六十粒,得八千九百八十九粒。大白穀一穗七十九瓣,瓣百一十九粒或百粒,得八千八百三十四粒。小白穀一穗九十九瓣,瓣六十五粒或八十五粒,得七千八百九十二粒。小蛇穀一穗九十三瓣,瓣百粒或百二十粒,得九千四百九十二粒。小黃穀一穗八十五瓣,瓣百一十五粒或百二十粒,得九千八百三十五粒。若準以大有年所獲,一穗萬粒,有過之無不及也。諺曰:「春種一斗子,秋收萬石糧。」信然。

犁之淺深有法。欲微深,則向前稍送之;欲微淺,則向後稍抹之。欲大深,則將上木貫打緊,下木貫打鬆;欲大淺,則反是。其法不一,以類推之。欲察犁跡淺深,於耕過土埋處,手刨之乃見。春犁宜淺,秋犁宜深。深不過二寸半,淺不過一寸或寸餘。然亦有特用深犁者,地力不齊也。今年耕墒,明年耕隴,則地力有餘矣。

糞宜早運田中,不可遲延。三冬有暇日即運之,無暇日則至新春運之。田在河外,尤宜早運;凍解路淖,人力、車力均難施矣。運畢須於田中椎碎。

凡犁田,深不過六寸,淺不過寸半。山田四寸為中。河地,秋三寸,春二寸半。秋犁較春犁深五分或一寸。秋犁棱窄,春犁棱寬。秋,一步七棱;春一步六棱。

碌碡壓地。山田,秋宜壓;春宜磨(磨似耙,木齒形如鹿角)。平田,春宜耙;秋宜犁。山田幹燥,恐熟土為風吹去,來年禾稼不長,故用壓、用磨。平田不須也。

凡耬,有糞耬(大三筩),有子耬(小三筩)。

凡穀初生三四葉,先挑草,次間苗(即拔苗也,平地、河地皆用之,雨多時尤要,山地不須間),次鋤苗。

凡鋤,深謂之摟,淺謂之鋤,先鋤後摟。鋤主立苗欲疏,摟則擁土培本(俗謂刨窩跌彈,使雨水不散,亦不畏風)。自鋤至摟,三次為勤,二次亦可,一次為惰,四次者田無草萌矣。

凡穀田,自秋犁始,至來歲入倉止,凡用人力二十餘次:犁秋田(俗名殺秋地)、運糞(自始凍至開凍)、耙春田(俗名打茀頭)、打土塊(俗名打圪拉)、打糞塊(俗名打瘤糞)、散糞(或灑、或溜、或棱)、犁春田(俗名翻地)、耙、布種、碾砘(三石橫穿一木牽之,俗名拉砘子)、復砘、挑草、間苗(間,去聲,一曰揀苗)、鋤、二鋤、三鋤、刈獲,捆載,切穗、打場(先以碌碡碾之,再打。打穀耞板,俗名拉戈)、入倉。

壽邑麥不宜多種,大率十畝中種一畝(北麥來自歸化城,又有東麥)。黑豆宜多種,易收(太原迤西,黑豆多販自壽陽)。穀供一邑之食,有餘販之他邑。南鄉人多因土厓為窯,積穀無黴爛之虞。稻米來自太原縣,所謂晉祠大米也。油有麻油,無香油。石炭土產,然質軟多煙,不及平定之佳。

蕎麥開花於七月十五日前後,月下結子。天陰則子難實,蓋得陰氣而實也。其性屬陰,故寒。

凡五穀皆有花,畏雨。穀花青,黍花碧,高粱花黃,蕎麥花白,黑豆花或淡紫或白,小豆花黃,扁豆花淡紫,豌豆花深紫(杕杜詩云:「黍稷方華。」箋云:「六月時。」)。

白蘿蔔花白,紅蘿蔔花淡紫,芥花黃,茄花深紫,瓜花黃。回回山藥花白,回回白菜花黃(此二種近年始種),白菜花黃。

農器 编辑

耒,耜上句木也。耜,臿也。犁,墾田器也。耒耜曰犁耙,所以散墢,去芟,渠疏之義也。凡耕而後有耙。勞(記到切),無齒耙也。撻,打田篲也。耰(於求切),槌塊器也。磟(古竹切)碡(徒篤切),北方以石,南人以木,耙而後有磟碡焉。耬(落候切)車,下種器也。砘車,砘石碢也,以木軸架碢為輪,故名砘車。瓠種,竅瓠盛種也。牛軛,服牛具也。

钁(居縛切),劚田器也。臿(楚洽切),鍬也,所以開渠者。長镵(仕杉切),踏田器也。鐵搭,其齒銳而微鉤,似杷非杷,劚土如搭也。杴,臿屬,與鍬臿異。鐵杴惟宜土工,木杴可扌策(初責切)穀物,以竹為之者,謂之竹揚杴(與江、浙颺籃少異)。镵,犁之金也。鏵(胡瓜切),鍤類起土者也。镵開生地,鏵耕熟地。北方多用鏵,南方皆用镵。鐾(蒲狄切),犁耳也。剗(所間切),平土器也。劐(呼鑊切),耬足所耩金也。

錢(子踐切),銚也(銚,七遙切)。似鍬非鍬,殆與鏟同。養苗之道,鋤不如耨(力豆切),耨不如鏟(楚簡切)。鎛(布各切),耨別名也,耨,除草器也。耰鉏,耰為鉏柄也。鉏,立薅也。鐙(多鄧切)鋤,剗草具也。鏟,平削也。銍(知栗切),獲禾穗刃也。艾(魚肺切),獲器,今之𠛎鐮也。古艾從草,今刈從刀。鐮(力詹切),刈禾曲刀也。鏺(蒲末切),兩刃刈也。𠠫(即計切),開荒刃也。斧,伐木刃也。鋸,解截木也。(查轄切),切草也。礪,磨刃石也。

杷(蒲巴切),鏤钅敕器也。穀杷以攤曬穀;耘杷以耘稻禾,竹杷場圃樵野間用之。朳(慱拔切),無齒杷也,所以平土壤、聚穀實也。杈,箝禾具也。禾鉤,斂禾具也,比之手梿(力展切)甚速便也。搭爪,如爪之搭物,速於手挈也。禾擔(都濫切),負禾具也。連耞(古牙切),擊禾器也。

蓑,雨衣也。笠,戴具也。屝,草履也。屨,麻履也。

蓧(徒吊切),盛穀種器。蕢,盛穀器。筐,竹器之方者。筥,竹器之圓者。畚(音本),土籠(力重切)也。𥫱(徒本切),盛穀器,兼篅(市專切)𤳯(章怒切)而言也。𥫱多露置,可用盛糧;篅𤳯在室,可用盛種,皆收穀所先具者。穀匣,盛穀方木層匣也。籮,挈米穀器。𥰭(才何切),造酒造飯用之漉米,又可盛食物也。儋(都籃切),盛米器也,或作甔,瓦器也。籃,竹器,無係為筐,有係為籃。箕,簸箕也。簸,揚米去糠也。帚,短者謂之條(亦作苕)帚,長者謂之埽帚,又有種生者一科一帚,謂之獨帚。籭(所宜切),篩穀物,可以除粗取精也。䈰(所交切),飯䈰也,南曰䉛(於六切),北曰䈰。南方用竹,北方用柳(按凡竹器北方多用柳為之),皆漉米器,或盛飯所以供酒食也。篩穀箉(與袋同音,土俗所呼),竹器。颺(餘亮切)籃,謂風飛也,不待車扇,又勝箕簸。種(上聲)簞,盛種竹器也。曬槃,曝穀竹器也。

杵臼,舂也。碓,石舂也。堈(居郎切)碓,踏碓也。槽碓,受水以為舂也。礱(力董切),礧穀器,所以去穀殼也。輾(女箭切),石碢,轢穀也。輥(古本切)輾,世呼曰海青輾,喻其速也。颺(與章切)扇,揚穀器,場圃用之者謂之扇車(按:壽邑扇車,大小二種,小者謂之米扇,大者謂之虎頭,與此少異)。䃺(莫臥切,唐韻作磨),石磑(五對切)也,主磨曰臍,注磨曰眼,轉磨曰幹,承磨曰槃,載磨曰床。凡磨上皆用漏斗。油榨,取油具也。

倉,穀藏(去聲)也,有屋曰廩,無屋曰庾。庾,露積穀也。凡露積者,編草覆之,謂之積苫。囷,圓倉也,京,方倉也。窖(古孝切),藏穀穴也,方曰窖,墮(他果切,謂狹而長)曰竇。升,十合量也。斗,十升量也。斛,十斗量也。夫量者躍於龠,合於合,登於升,聚於斗,角於斛。槩(工代切),平斛斗器也。

釜,煮器也。甑,炊器也。箅,甑箅也,所以蔽甑底也。

下澤車,田間任載車也;大車,平地任載車也。守舍,看禾廬也。牛室,耕牛為寒築室,納而皂之也。

水柵,排木障水也。水閘,開閉水門也。陂,野池也;塘,猶堰也。陂必有塘,故曰陂塘。翻車,謂龍骨車也;筒車,流水筒輪也。戽(候古切)斗,挹水器也。桔槔,挈水械也。轆轤,纏綆械也。瓦竇,泄水器也。浚渠,引川水為渠,以資沃灌也。陰溝,行水暗渠也。井,地穴出水也。

水磨,以水激磨隨輪轉也。水礱,水轉礱也。水碾,水輪轉碾也。機碓,水搗器也。𦈢,汲水器也。綆,汲水索也。

王楨《農器圖譜》,摘其南北通用者節錄之,其詳具本《農書》中。

農諺 编辑

農之有諺,其來最古。《說文》:諺,傳言也。古者輶軒所采,風謠所遺,片語隻句,散在里鄙。曩籍|縷,可得而言,若「黍稷無成,不能為榮」(《國語》);「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鄭氏注《月令》引《農書》);「力勤十頃,能致嘉穎」(王嘉《拾遺記》);「三月昏,參星夕。杏花盛,桑葉白」;「河射角,堪夜作。犁星沒,水生骨」(崔寔《四民月令》引農語);「蜻蛉鳴,衣裘成;蟋蟀鳴,懶婦驚」(《月令》注引裏語);「射的白,斛米百;射的元,斛米千」(酈道元《水經注》引諺語);「陂汪汪,下田良」(《水經注》);「欲得穀,馬耳鏃」;「子欲富,黃金覆」(賈思勰《齊民要術》);「椹厘厘,種黍時」(《齊民要術》注);「坐賈行商,不如開荒」,「濕耕澤鉏,不如歸去」,「耕而不勞,不如作暴」(王禎《農書》)。斯並至理恒言,不涉纖俗。其或發聲近鄙,適用惟良。「雖有絲麻,無棄菅蒯」。以彼廑身從事,樸野不文。《管子》、《呂覽》之篇,氾勝、崔、賈之說,目未劉覽,言輒符合。自天時、地利、人情、土俗,並有徵信,無假彫飾,豈非循之則得,違之則失者哉?雖孔門興「不如」之歎,班氏有「鄙者」之譏,小道恐泥,壯夫不為,然三變之禾,取其顧本,耦犁之法,足以富民,豈曰巢屑,概以略諸?

打了春,四十日擺條風,風莫風,不上身(春風不寒)。打了春,連鞋單布裙(不著襪)。一年打兩春,黃土變成金。驚蟄河開(又曰:驚蟄河開河不開)。河重凍,穀重種(春寒,河開復凍)。驚蟄聞雷米如泥(又:驚蟄雷謂之雪裏雷,主豐年)。春分耩麥(春麥)。春社燕來。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栽蒜(又曰:清明不在家,白露不在外,謂種蒜、收蒜時也)。二月清明有花,三月清明無花。穀雨耩山坡(種穀、山坡暖,故早種)。穀雨搶頭種,立夏種河灣(河地寒,故遲種)。立夏種胡麻,九股八格杈;小滿種胡麻,到秋祇開花。麥望四月雨(又曰:麥望四節雨,蓋麥秀四節也)。立夏不種黑(謂黑豆)。初一初二缺斤兩,初三初四麥彈黃,初五初六霜降早,初七初八打滿場,初九初十溢了場,十一十二有餘糧(四月占雨,道光十一年四月八日雨,是歲豐)。四月四,麥挑旗,五月端午麥秀齊。三月黑豆四月米(謂納糧)。四月八,凍煞黑豆甲。小滿前後,安瓜點豆。小滿麥定胎(胎,麥節也)。穀種至小滿。小滿花(棉花),不回家(棉花遲種則不收)。槐芽兒雞爪,種穀稀少。芒種急種黍,夏至也不遲。芒種稙黍生芽。芒種黍子急種穀(謂重種者)。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夏至日得雨,一點值千金。夏至不種高山黍,還有兩坰稙{麻黍}子(坰,畝也)。得節不得節,夏至吃大麥(又曰:夏至吃角角,謂豆角也。大麥,麥別種)。夏至不留秧(謂莙薘、回回白菜諸秧,至此皆種)。黑豆不識羞,夏至開花立了秋。五、八月小盡,晚田少種(謂霜降早)。五月小,必定好,五月大,必定怕。小暑吃角角,大暑吃麥麥(豆角謂之角角。金劉岩老瞻詩有「廚香炊豆角」之句)。天河掉角吃角角,天河東西吃新米。夏至三庚入伏,立秋五戊為社(有六戊者)。麥子不受中伏氣(又曰:麥子不受伏家氣)。伏裏無雨,穀裏無米。頭伏摟,滿罐油;二伏摟,半罐油;三伏摟,沒來由(摟,鋤之深也;油,粒飽湛也)。頭伏蘿蔔末伏菜(又曰:頭伏蔓菁末伏芥)。立秋有雨萬物收,處暑有雨萬物丟。立秋三日不下子。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曬煞牛(謂立秋時刻午前為早,午後為晚)。處暑熱不來。處暑吃高粱(主豐收)。穀兒黃掛頭,全憑鋤一鋤。八月初一灑一陣,旱到明年五月盡。白露一半田(小糜、小黍、小豆此時有成熟者)。齊白露,摘瓜挽小豆。白露耕宿麥。七月十五遊花田(蕎麥開花)。七月白露麥種早,八月白露麥種遲。秋分耩麥(宿麥)。秋分割田。先社後秋分,必定好收成;先秋分後社,必定忍餓。不怕秋分不怕社,只怕晝夜相停那一夜(秋分夜多霜)。過社十日無生田。秋社燕去。寒露百草枯。重陽無雨盼十三,十三無雨一冬乾。霜降割葦。霜降搭橋。立冬不使牛,還有三坰朝陽地。小雪羊回圈。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明冬暗年(冬至日晴,元旦陰無風,主豐年)。新冬舊年。冬至一陽生。一九二九,吃飯溫手;三九四九,凍破碓臼;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又曰:開門叫狗);七九河開,八九雁來(又曰: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又一九,犁耬遍地走(一說黎螻,蟲名,小如米,色紅,小兒謂之「紅陽婆」。九九後此蟲遍地走,余目驗良然。壽陽地寒,此時犁耬不能出地,當指蟲言。又:沿河看柳,特言近河樹木似有煙氣耳,非謂柳色至此已青也)。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必定來(道光十五年二月初七日始聞雁,在九九第二日)。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把衣擔。九九又一九,便是春分候。九日一場風,伏日一場雨。春打六九頭。臘月三白兩樹稼,莊家出門拍大話(道光七年十二月初三日、初九日冰花滿樹,次年大有。九年正月十六日、十八日、十九日三番樹稼,亦豐)。臘七臘八,出門凍煞。臘月半,泥水滲(陽氣漸生,日光融也)。冬暖時時凍,春寒日日消。天寒日短,無風就暖。辰趕月,好收麥;月趕辰,餓煞人(十二月二十四日五更候之)。參正割田,辰正拜年(皆指旦中言。《夏小正》:八月「參中則旦」。俗說元旦接神,即接辰也。吳丈彥明說。許慎《說文解字》:「曟,房星,為民田時者,從晶,辰聲。晨、曟或省。」段氏玉裁注:「《爾雅》曰:『天駟,房也。大辰,房、心、尾也。於天官為東方蒼龍。』《周語》曰:『農祥晨正。』韋曰:『農祥,房星也。晨正謂立春之日,晨中於午也。』農事之候,故曰『農祥』。《爾雅》注曰:『龍星明者,以為時候,故曰大辰。』以『晨』解例之,當云從晶、從辰。辰,時也。辰亦聲。為民田時者,正為從辰發也。曟,星字,亦經作辰。《周語》『辰馬農祥』,植鄰切。」鄭康成曰:「凡記昏明,中星者為人君,南面而聽天下,視時候以授民事。」壽陽「北」謂之「正」,蓋即取「正南面」之義,方言甚古)。幾時霜降幾時冬,四十五天就打春(霜降、冬至多同日)。冬離寒節一百五,寒節離伏不用數(冬謂冬至)。過了冬,長一針;過了年,長一線。羊馬年,好種田。過了閏月年,走馬就種田。有懶人,無懶地。莊家憑糞土。要秋收,先餧牛。犁深土,耙絨土,耬淺土,多糞土,少田土(農家五土,糞多田少,其獲必倍)。麥子種泥條,黍子種乾土。麥宜稠,穀宜稀(又曰:彭祖活八百,忘不了稀穀稠麥。又曰:稀穀打下稠穀子,氣得稠穀沒處死)。莊家種黑,十年九得,有一年不得,換一斗米吃(土宜黑豆)。子不種麥亥不麻,丙丁種穀不生芽,庚辛黍稷無子粒,壬子黑豆不開花。一坐三苗(苗至稀),一毀三不得。不怕重種穀,隻怕穀重種(重種穀謂已種旋毀者,穀重種謂一地兩年種穀)。重復黑豆子種穀,一年一個沒甚吃(無糞下子謂之子種)。黑豆不識羞,遮了黑突溝(言犁宜淺)。麥種場,黍種湯(麥地宜堅,黍地宜柔)。黍子頂瓦出。蕎麥見豆,外甥見舅(去年種蕎麥地,今年不宜種豆)。黍杈種豆,親如娘舅(豆宜於去年黍田種之,杈,舊根也,凡苗重種則不長,惟麥宜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蕎麥不涸傷,就拿布袋裝。麥子十五豆八顆(下子每握之數)。三犁蕎麥一遏黍(一遏,一犁也。又曰:「三翻糜子一遏黍。」)。麻三穀六,菜子一宿,老蕎惱了,翻身就出(謂生之日數遲蚤)。麥耩淩沙溝數多(淩沙,凍地將消者。淩讀如雷,溝一作勾,麥穗中小瓣謂之勾)。扁沒三,黑沒四,小豆角角沒十四(豆之顆數)。南麥開花在黑夜,北麥開花在白天。榆錢錢落地,還有兩坰穀地(又曰打爬穀地)。繭繭開花點小豆,小豆開花打繭繭,繭繭落葉葉,小豆摘角角(繭繭有刺,結小紅顆,山坡多有之,熟則紫,味甘,可為麵。一作楝楝)。穀實一百五十日,黍實一百二十日,蕎麥實七十日。麥子犁深,一團皆根;小豆犁淺,不如不點。春地耙三遍,牛蹄躧踏遍。耬中惜子,主老餓死;棱中惜苗,主老受貧(下子宜密,鋤苗宜疏)。天旱鋤田,雨潦澆園。天旱澆山,雨潦澆川。鋤鉤上有水(鋤後田潤),叉匙上有火(翻場禾易乾)。耕三耙四鋤五遍,八米二糠再沒變。穀鋤一寸,強如上糞。麥澆小,穀澆老(雨)。乾鋤𪎭黍(去熱草)濕鋤豆(不傷根),細雨淋淋鋤小豆(不傷葉,易長)。莊家荷起犁耙,一百日吃夏;莊家荷起鋤鉤,一百日吃秋。莊家作在鋤鉤,買賣作在一秋。水地蘿蔔旱地蔥。旱棗潦西瓜。麥熟杏黃,買賣人歇涼。穀上垛,女上炕;穀攤場,女歇涼。穀擔槍,女歇涼。好黍不見葉,好穀不見穗。杏兒塞了鼻孔,騎上毛驢換穀種。穀兒拖泥秀,還要太陽爇。麥子鑽火秀,還要根頭濕。麥子撦泥條,乞兒舍了瓢(種時有雨,主豐。又曰:麥子凍折腰,乞兒擲了瓢)。麥秀五節,穀秀六葉。𪎭子挨著手,一畝要打七八斗。蕎麥不扣根,還有七日生。春雨溢了隴,麥子、扁豆丟了種。秋禾連夜變,夏田一晌午。秋不涼,子不黃。有錢難買秋後熱。謄穰穀,鍋底粥(穀打二次謂之謄穰,其粒堅好)。春凍脊梁秋凍窪。有遲一月養種,無遲一月收割。豆打長稭,麥打短稈。麥子傷鐮賽豆黃,黍子傷鐮一團穰。山田少收,河地多收,十年平坡一般收。養蠶種地當年福。種在地,收在天。家有五口,一具牛兒緊走。陰雨長工歇,牧羊兒受阨。莊家生得陗,越貴越不糶。莊家完了糧,便是自在王。地是刮金板,年年有出產。八月床上無繡女。有米吃到五月,有炭燒到臘月。春種一斗子,秋收萬石糧。甲日下雨甲日晴,甲日不晴十日泥。久旱逢庚變,雨澇遇甲晴。壬子癸丑破,水從山頭過(道光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癸丑破前夕大雨)。壬子癸丑水連天,甲寅乙卯響梆乾。蝦蟆叫,水甕津,如不信,挽艾根(艾根有小白彈,皆主雨)。海現三日下大雨。雲南鉤風,雲北鉤雨。天上鉤鉤雲,地下水圪洞。東虹忽雷西虹雨,南虹下大雨,北虹賣兒女。淋了土王頭,一十八日不使牛。淋了土王,一日一場。淋了伏頭,單日旱,雙日雨。天旱雨澆山,雨澇水澆川。早燒陰,晚燒晴。春甲子風,夏甲子旱,秋甲子連陰,冬甲子濫(雨)。三日東風不由天(主雨)。單珥風,雙珥陰(日旁氣)。一霧十日晴。蚤看東南,晚看西北(有雲,主雨)。辛多麥不收(正月上旬得辛遲)。春旱不算旱,秋旱去一半,六月連陰吃飽飯。金斗糧長水斗雨,火斗旱,土、木斗人瘁(每月半驗)。榆錢飽,時候好。一年槐子二年麥(道光五年槐花子繁,次年麥收。又曰:槐花子稠,明年麥收)。雨前毛雨不雨,雨後毛雨不晴。晚雨下到明,早雨一日晴。天旱東風不雨,雨涼西風不晴。八十老兒沒有見東雷雨。月牙兒仰,米糧長;月牙兒臥,米糧落(又曰:月牙兒栽〈倒也〉,米糧衰。上弦)。土霧三日下大雨。要看騎月雨,單看二十五(前月二十五日雨,次月十五日前多雨)。東風刮到酉(金克木),西風連夜吼(己午時少息。又曰:西風不過酉,東風連夜吼。此言驗)。火日多風雨。戊己不同天。伏日東風不下雨(謂之旱東風)。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鐙(主豐)。今年冬不冷,明年夏不熱(主歉)。流錐長,小豆黃(簷溜冰筯,謂之流錐。道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簷冰尺餘,是年小豆收)。雲朝西,雨點賽簸箕;雲朝東,忽雷炮響一場風。月煖火(月外紅雲如火狀,主雨)。兩頭小,必定好;兩頭大,必定怕(謂正、十二月大、小盡也)。連頭忽雷多雨雹(夏正午暴雲,雷聲不絕,主雹。有西北風時居多)。五月裏迷霧,行船不用問路(主潦)。黑豬過河(夏雲,主雨)。閏月年不栽樹,閏月年不作醬。窗間窟,三石二斗穀(風力重)。熱極生風,寒極生雨。忽雷雨,連三場。東風潮雲,西風下雨(夏)。伏裏三朝二雨。三日不下熇一磚。早雨一日晴。雲相交,雨相飄;雪油地,滿收成(雪消如油)。

占驗 编辑

日赤無光,謂之「水泛」,主遠郡有水災(多在午後),月赤亦然。天鼓鳴,主豐。霜葉紅謂之「山兆紅」,主明年豐。穀成時穗上多穀牛牛(蟲名),主豐。

月暈,圓,主陰;缺,主風。雲壓山謂之「山戴帽」,主雨。積雪遍地不能消謂之「蓋被」,牧羊者最怕此。西虹主菜不收。

黑豆葉翻,主雨。天倉開,主豐(天倉,星名)。

春,東風雨。夏,西風雨;東風晴,謂之「旱東風」。秋,西北風霜。冬,東風雪。

寸草飽,主豐(田間小草,長不過寸,故名。俗謂年荒寸草不收,即指此也)。蚤多收黍,蠅多收蕎麥(象形)。

五月一日雨,主生五花蟲。端午雨,亦然(即虸蚄蟲,有白項鴉來,蟲即滅)。雲夕淹日,主雨(晚燒忽止)。

伏內東風,謂之「旱風」,不雨,生蟲;西南風謂之「金風」,多雨。山鵲噪樹梢,主風。無雨而霧,謂之「旱霧」,主傷苗花。日黃,主風;紅,主雨。

蟻出垤,主雨。又或成群不計其數,一道往來,謂之「蟻傳道」,亦主雨。犬齧草,主雨。立夏後幾日布穀鳴,秋成幾分,即如其數,一旬外另數。

十月一日晴,人多病;陰,主冬寒。臘八前夕,以冰置糞堆燒之,明年稼不生蟲。

臘八日,以碗水置中霤,視冰凸何方,主何方豐;中央,主本地豐。

方言 编辑

犁溝謂之「墒」,兩犁之間謂之「隴」。

高地謂之「堖」,下地謂之「窪」。寬者謂之「坪」,狹者謂之「堰」。凸者謂之「圪塔」,凹者謂之「圪洞」,水聚處亦曰「圪洞」。土塊謂之「克拉」。

春凍釋謂之「澤起」,秋漲消謂之「落澤」。砌石瀉水謂之「水簸箕」。巷謂之「合朗」。棒謂之「不浪」。

物傾斜謂之「走作」,又謂之「克流」。疾雷謂之「忽雷」。小雨謂之「忽星」(星讀如西),又謂之「薄瑟」。虹謂之「絳」(元微之有「山頭虹似巾」之句)。

雹謂之「冷雨」。冰謂之「冬淩」。暖謂之「暖和」,寒謂之「涼騷」,薄寒中人謂之「迫」。簷冰謂之「流錐」。

薄陰謂之「麻陰」。昨日謂之「夜來」,明日謂之「早晨」。午謂之「晌午」,晚謂之「後晌」。午睡謂之「歇晌」,夜眠謂之「歇」。

早禾謂之「稙」。

伴行謂之「相跟」(相,入聲。《老學庵筆記》:「世多言樂天用相字,多從俗語,作思必切,如『為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然北人大抵以「相」字作入聲,至今猶然,不獨樂天。老杜云:「恰是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亦從俗聲,乃不失律)。

喚人謂之「瞧」,寄語謂之「導」。取謂之「荷」,去謂之「召」。思念謂之「結計」,閑談謂之「道刺」。美謂之「克器」,鬼謂之「憨甚」。

無謂之「沒拉」。析產謂之「另」,同居謂之「夥」;田家禁約謂之「夥狀」。秋成守望謂之「看畔」。受雇耕田者謂之「長工」,計日傭者謂之「短工」。

租田種者謂之「莊家」,又謂之「伴種」。鬻女工所需物者,謂之「貨郎子」。歲尾嫁娶謂之「戀歲」。屋謂之「家」。

棉花謂之「花」。硯謂之「硯瓦」。婦人蒙麵謂之「眼紗」。

田鼠謂之「各犁」(行疾而溜),其大者謂之「黑老」(出穴則目無見)。鵲謂之「涅鵲」,山鵲謂之「灰老婆」。蜻蜓謂之「河嬉」。

蟬謂之「秋涼蟲」。蟋蟀謂之「買油老」。鶯謂之「黃婁」(即黃栗留)。蠹魚謂之「不瘦」,米蟲亦曰「不瘦」。

水面小蟲謂之「水虱」。蛤謂之「海螺簸箕」。鳩謂之「種穀蟲」,四槃八寶,鳩自呼也。

「暑兒」,夏蟲也(色黑,大如黑豆,飛能眯目);「寒兒」,秋蟲也(又名毛蟲,多在禾穗中)。或曰「暑往寒來」,一蟲名也(似蜂而小,飛有定處。經久乃移)。

柿自軟曰「林」(《本草》林柿注:調菹也)。

糞瓜謂之「乃瓜」。瓜蔓漸長,以土壓之,謂之壓瓜(《夏小正》乃瓜,一本作「乃衣瓜」,疑即壓瓜也。乃瓜之名甚古)。

凡秋收,麥曰「挽」,油麥曰「割」,小豆曰「挽」,黑豆曰「撲」,{麻黍}黍曰「割」,亦曰「挽」,亦曰「攫」(取其穗)。蕎麥曰「挽」,穀曰「割」,高粱曰「斫」,瓜田「摘」,菜曰「起」,蒜曰「起」,蔥曰「挽」,豆角曰「摘」。

凡登場取穗,麥曰「扣」,油麥曰「扣」,黑豆曰「扣」,糜黍曰「扣」,亦曰「攫」,穀曰「切」,高粱曰「牽」。

藕謂之「藕根」(《說文·草部》「蕫,鼎蕫也,杜林曰:藕根(藕當作蕅)。」段玉裁注:郭璞曰:北方以藕為荷,用根為母號也。然則杜林謂藕為「蕫」。余初疑「根」字為贅。以郭說證之,則藕根即荷根,殆猶北方之古語也)。

五穀病 编辑

捉不住苗(傷濕,種不出土,地乾,亦有此病)。忽闌(苗不勻)。偏棱(耬不平故也。如二棱有苗,一棱無苗即是。偏,去聲)。

涸傷(初種大雨淤泥,地皮生甲,苗不得出)。隔別(種傷雨,苗不出)。

茹薄(種時不得深淺之法,或子濕,則苗冗亂少穗。麥、{麻黍}、黍皆有此病)。格都(苗出土傷濕,葉拳曲不舒)。麻(苗稠而間遲,見雨則苗細而高,不壯)。

火籠(豆苗旱,似火焦)。灰竄(小豆葉灰)。油汗(豆苗旱甚似油點)。竄瓣(穀穗半枯,傷濕)。

捏栽(已鋤之草,遇雨復活)。白儻(穀早死)。黴(種濕,則穗出白泡,中有黑毛,即黴變也)。立僵(穀傷秋雨,將成而槁,色白)。

豎穀(禾秀未脫,穗不下屈,蓋地氣所致,土人有祀豎穀神者)。怪穀(禾未出穗,此穀已黃熟,相傳有鳥銜去先報田神云)。老穀穗(無實而毛似貂尾,煎湯可治痢疾)。

莠(俗名「毛莠」)。鬼秫秫(高粱結實不牢,觸之則落)。{麻黍}活子(黍、糜結實不牢者)。

黃蘆心(穀之無穗者)。

糧價物價 编辑

糧價,視歲之豐歉,其貴賤亦有制。以斗計之(壽陽二十甬為一斗),米,貴至一千二三百錢,賤至四百上下。麥,貴至一千一二百錢,賤至五百以上。嘉慶四、五年,麥賤至四百以上。黃米(黍之去殼者),貴至一千一二百錢,賤至五百上下。籸子(蕎麥去皮者),貴至一千以上,賤至四百上下。乾隆二十四年,賤至一百以上。高粱貴至八百以上,賤至二百五六十。小豆,貴至一千一二百錢,賤至四百上下(小豆價視米)。黑豆,貴至八百以上,賤至五百上下,或至二百上下(黑豆價視高粱)。穀以米六分作價,黍以黃米六分作價,蕎麥以籸子六分作價。扁豆貴至九百以上,賤至四百以上。油麥,貴至七百上下,賤至二百以上({麻黍}子價視穀。咸豐四年,壽陽穀每斗一百六十錢,米三百,小豆二百二十,黑豆一百二十,黍子二百四十,黃米四百,高粱一百六十,油麥二百六十,麥子四百八十,籸子四百二十,蕎麥一百八十。白麵每斤二十四、五錢,蕎麵二十,油麥麵十六,豆麵十四。聞之里中父老,僉云:自來糧價賤無過此年者)。

日用諸物,多取資於他邑,其價與時消長。油出神池、利民等處,每斤錢一百上下,賤至七十以上。酒出榆次、朔州等處,本邑亦有之(皆高粱燒酒也,黍酒本邑自釀),每斤與油價相若,賤至五十以上。鹽上者出歸化城,每斤三十上下,賤至二十以上;次者出應州、徐溝等處,每斤二十上下(邑納鹽課,不食官鹽,長蘆官鹽每斤三十上下。此私銷也)。醬上者出太原省城,每斤五十上下,次者出歸化城,每斤四十上下。𡏊出陝西神木等處,每斤三十上下。鐵器出潞安、盂縣等處,田間鐵器,半出本邑,半出他邑,木器亦然,其價以物為斷。棉花出直隸欒城、趙州等處,每斤自一百四五十至四百上下(每斤有定價一百二十錢,價貴則斤數減,價賤則斤數增,平斤而外,有不足一斤者,謂之小斤,有一斤多者,謂之老號)。布出直隸獲鹿、欒城等處者,謂之「東布」,每尺(木尺加二寸,此大尺也,木尺加一寸者,裁尺)三十上下至四十上下。出本邑者,農人所需較「東布」為多。餘布鬻於北路,每尺(亦大尺)錢二十上下(咸豐四年,壽陽棉花每斤一百二十錢,麻油每斤六十三、四,酒四十,青鹽十八,𡏊二十,醬四十上下,價亦極賤)。

歲之豐歉由於天,糧價之低昂亦由於天,然有不盡由於天者。豐歲糧賤,非減價不能糶;歉歲糧貴,非增價不能糴,此由於天也。若值不豐不歉之歲,較之豐年未得其半,比之歉歲尚云薄收,而糧價驟長,視大歉而更甚,此豈盡由於天乎?即如道光十四年,壽邑秋收有四五分者,有二三分者,參差不等;而八月初間,禾黍尚未登場,糧價旦夕昂貴。雖以後之收成已可逆睹,而以前之蓄積尚有贏餘,何市集之米,一時遽空?良由逐利之徒,坐擁厚貲,壟斷左右,一見禾米空秕,度後日之收獲子虛,遂爾囤積居奇,致一時之市價騰踴,是歲事之歉猶未可知,而人事之歉已難救止。此風一倡,狡獪煽騰。借如粟米一囤:朝,一商以錢八百買之;夕,一商以九百買之;明日,一商復以一千買之,輾轉迭買,愈增愈貴,而莫知所終極。而貧民之乏食者,雖糴升斗而不予。以故民間雖有積蓄之家,亦靳而不糶,一則待價之增長,一則慮後之無資。諺云:「莊家生得陗,越貴越不糶」,此之謂也。更有甚者,買者不必出錢,賣者不必有米,謂之「空斂」。因現在之米價,定將來之貴賤,任意增長,此所謂「買空賣空」,虛抬高價,而使價終不能平也。或謂粟米貴賤,自有一定之數,然或貴或賤,聽牙行視糧之多寡以增減,何市集之價尚平,而商賈已暗增數倍?是歲之歉與不歉,盡操於斯人之手也,而何得謂有一定之數乎?壽邑以農為重,上戶田多者積蓄有餘,憑糶糧以為日用之資,即中戶稍有贏餘,或三斗,或二斗,亦憑出糶為水火之用。而鄰境之不足者,如榆次、平定諸地,兼可搬運待食,非若他境之土狹人稠,不足償其用也。是不必有商賈囤積而自充足有餘也。或曰,如朔州、歸化城,俱有糧店,粟積如山,何不可為之?不知彼處為粟米聚會之所,五方輻輳之地,糶者必由此入,糴者必由此出,不論歲之豐歉,此其常事,苟非商賈囤積,粟米焉能流通?此又以地言之,而非可同日語也。或又謂,二處之米粟亦極昂貴,何故?夫二處地廣糧多,今歲雖云薄收,較之他境,尚屬豐盈,穀米即云稍長,何至昂貴不止?皆因關南商賈,日夜奔走,叢集其地,厚貲囤積,以致米粟價高,不能四達。此又奸商逐利,使遠近之價不能平也。夫古人權三十年之通,雖有水旱,民無菜色。今賈人侭力囤積,以為奇貨,是歲本不歉,一轉盼間,而即成大荒大歉矣。又邑之棉花,買自欒城,統計一邑,每年不過用數千駝。今歲雖云薄收,而舊日之積蓄,尚有數千駝,亦足資一年之用。而富商六七八人故以高價盡數買積,以專其利,每駝非六七十千不售。夫有六七八人之專利,致使一邑停機住紡,衣著無物,是億萬人之號寒,盡操於六七八人之手也,可勝歎哉!今穀米諸物,訪諸四境,本屬薄收,價之昂貴,勢所必至。然亦漸增漸長,因其自然。何至瞬息之間,騰貴無涯?此荒之由於人致而不盡由於天,所當急為區處者也。為今之計,宜於各處市集飭禁稽查。其從前囤積者,令其平價出糶,祗許小販往來搬移,大賈毋得再積。各鄉耆老公平廉慎之士互加訪察,如有不遵嚴禁者,稟官究治。其牙行有狥隱射利者,嚴加懲辦。其胥役騷擾、土棍訛詐者,罪之。如此實力稽核,遠近畫一奉行,則糧廣而價自平,價平而糧益廣;人致之荒可泯,而天致之荒,亦可少彌矣(族兄歲貢生、候選訓導朝駿說)。

夫造物之所以無盡藏者,恃化育之流行而已。育自無而之有,化自有而之無。自苗而秀,而實,育也;自收而藏、而食,化也。不有育也,將何以化?化之有滯,育斯窮矣。古之聖人,有無懋遷,農末相資,所謂盡物之性,亦讚化育之一端也。今舉天地所育壅閉之,使不得化,枵腹者啼饑,深藏者速腐,吾知非天地之心也。近者道光二、三年至十年、十一年,屢遭荒歉,斗米價錢三百文,增至錢八九百文。各市鎮倉篅,多者萬餘石,少亦幾千石。十二年歲大歉,斗米錢千二三百文,閭閻大困,人情洶洶,此育而不化之明驗也。是年冬,市無赤米,囷簏空虛。十三、四年,歲始稍豐,此化而後育之明驗也。愚民無知,見利不見害,自怙充餘,垂涎末富;豈知生機一塞,百弊滋萌,蠹人心,害風俗,幹刑憲,長亂源。領本開商者,視財東為孤注;得隴望蜀者,寄素產於賭場。歲歉則恃獲利而驕淫其心;年豐則憂賠折而斫喪其命。為富人者,反爭勸為此,此何心耶?然則如之何而可?道光十二年,各處大荒,囤糧掯價,貧民握錢無處易米。晉省介休、太穀、忻州有紳士富戶某某,各糾其村中富人出貲,依市價糴米儲於社,派清慎者司之,減價糶給,各護其村中之窮民。所出錢本不足,更捐之,至來春米價略平乃止。此本社倉捐賑之法,有共見之利,而無不見之害,誠盛德事也。是在為富人者,處善循理,損己以益人,實人己之兼益。禮義之生,自富足始。庶幾太和醞釀,風雨調諧,遐邇貧富,得相安於無事,不亦休哉(西岢村解孝廉侖說)。

水利 编辑

壽陽向無水利。惟南鄉韓村南有小河,俗名白馬河。其源發於和順、平定、樂平諸處,自邑之羊頭厓鎮南向西流,至鎮西,名闊頭河;會泉水,小河乃大。又至冷泉寺西,與壽水合;又至盧家莊南,與渦水合。渦水甚微,自渦山出,北流與小河合。至段廷村東歡喜嶺北,水勢漸盛,地亦漸闊,有田十數頃,乃河南村、段廷村、韓村三村之地。開渠灌溉,實始於乾隆二十五年也。先是韓村、段廷村、北東村之間,有田十數頃,雍正元年,韓村開渠,自建公村西、段廷村東、葫蘆厓底接水灌田。二年而渠壞。乾隆五十八年,韓村貢生鄭景僑與村人復開此渠,未成而景僑卒。至嘉慶二十二年,其子生員天與又與村人議,自段廷村東隨河接水,渠路有佔段廷村地者,畝出租千五百錢;其渠遂成。又小河之南,韓村、河南村、南東村三村之地,灌田數頃,其渠則道光十四年始開者也。又北東村、西落鎮、南東村亦有水田十數頃,乃自韓村西接水灌注者。邑之水利,盡於是矣(韓村鄭孝廉天寵說)。

《平定州志》云:《通志》:壽陽民田多山坡旱地,不能設渠。《舊志》:壽水在縣南二里許。盛夏山水暴漲,河流上下皆赤,惟壽水獨清。開渠溉田,可為民利。

畜牧 编辑

宋陳旉《農書·牛說》云:四時有溫涼寒暑之異,必順時調適之。春初,必盡去牢欄中積滯蓐糞。亦不必春也,但旬日一除,免穢氣蒸鬱,以成疫癘,且浸漬蹄甲,易以生病。方舊草朽腐、新草未生之初,取潔淨稾草細剉之,和以麥麩、穀糠或豆,使之微濕,槽盛而飽飼之。豆仍破之可也。稾草須以時暴乾。天氣凝凜,即處之燠暖之地,煮糜粥以啖之,即壯盛矣。亦宜預收豆楮之葉與黃落之桑,舂碎而儲積之;天寒,即以米泔和剉草、糠麩以飼之。春夏草茂,放牧必恣其飽。每放必先飲水,然後與草,則不腹脹。又刈新芻,雜舊稾,剉細和勻,夜喂之。至五更初,乘日未出、天氣涼而用之,即力倍於常。日高熱喘,便令休息,勿竭其力。當盛寒之時,宜待日出晏溫乃可用。至晚,天陰氣寒,即早息之。大熱之時,須夙喂令飽健。至臨用,不可極飽,飽即役力傷損也。牛之病不一:或病草脹,或食雜蟲以致其毒,或為結脹以閉其便溺。冷熱之異,須識其端。其用藥與人相似也(壽邑飼牛忌麩糠,與此小異)。

養犢最為農家之利。或畜牸,或買犢,一年之間,可致倍獲。犍牛其利尤多。《詩》曰:「誰謂爾無牛?九十其享。」蓋牧養得宜,故字育蕃息也。但不可售於屠肆。牛之勤苦,其功甚大;羸老,則輕其役而養之可耳。律有屠牛之禁。語曰:戒食牛肉者不染瘟疫,理當然也。

《邑志》云:產牛特高大,以耕作,負重,勝於常產,四方爭販易焉。

吾邑趙漢章先生宗文《蒔竹編》云:牛宜圈於廄中。喂草之後,冬則係於露天,夏則係於樹陰,俱在屋之前後,以便看管。其所臥之處,用黃土鋪墊,積久成糞。陰雨,仍放欄中,不必牽出也。豕不可放於街衢,亦不可常在牢中。宜於近牢之地,掘地為坎,令其自能上下,或由牢而入坎,或由坎而入牢。豕本水畜,喜濕而惡燥;坎內常潑水添土,久之自成糞也。

《致富奇書》云:羊性惡濕,棚棧宜高燥,常埽除糞穢。巳時放之,未時收之。春、夏早放,秋、冬晚放。食熟物則腹脹,不能轉草。雞棲宜據地為籠,籠內著棧,可免狐狸之害。生雞初到家,便以淨溫水洗其足,放之,自然不走。壽邑羊,春則出山,牧之於遼州諸山中;秋則還家,牧之於近地;禾稼既登,牧之於空田。夜圈羊於田中,謂之圈糞,可以肥田。雞亦有散放者,不盡籠飼也。

備荒 编辑

區田,劚地為區,布種而灌溉之,可備旱荒。櫃田,築土如櫃,種藝其中,以時疏泄,可備水荒。行之山國,則櫃田尚可;區田非宜,以無水可灌溉耳。至於蝗災,吾邑罕見。惟虸蚄傷稼,乃旱蟲也。農人言,此蟲遇白項鴉群飛則滅。「秉畀炎火」,可以治蝗,不能除虸蚄也。水、旱、蟲災皆難備禦,則蓄積之法不可不講。北方高燥,無黴變之虞,粟可支久。耕三餘一,耕九餘三,謹其蓋藏,毋縱商販囤積。一遇歉歲,富民或施貸,或平糶,不待蠲賑,而民無死徙。救荒之策,無善於此。必不得已,則所謂《救荒本草》《野菜博錄》《康濟錄》諸書,皆可參試。至王氏《農書》附載辟穀數方,則又不得已之下策矣。

道光十一年,壽陽大旱,予弟宿藻與村人議周急之策。其略曰:「今歲旱荒,秋成歉薄,不敵去歲之半。數百里內,米價騰踴。閏九月間,邑侯鍾公(汪傑)令於城關市鎮各處號囤禁米,平價出糶。救時恤災,誠善政也。但村舍無糧,去市較遠,寒餓之人,負米往來數十里,頗覺費力。且有孤貧、婦女、老病、幼弱之人,升合所需,早晚零買,既不能遠赴城市,又不能多辦錢鈔;告糴無門,取攜不便,晨餐夕飯,幾於斷炊。此合社所共知,同人難坐視者也。茲於十二月十五日鳴鍾齊集北寺,村人公議,量力捐貲,得錢若干,存社買米。隨時隨價,公入公出;現錢買米,不短不賒;錢米輪轉,運濟周流。迨至明歲秋收,糧米充足,販糶有人,給用不乏,復將錢本各歸原人。再者,量米之時,議有定數:多,不許過一升;少,則合勺聽便。祇給貧戶不時之需,難供大眾無窮之用。至於力辦斗粟人家,自宜仍赴城市糴買;村社錢少米缺,勢難支應。公議至平,事出情願。如有隱蔽、偷減、攘奪之事,不遵約束,輕則合社議罰,重則稟官究治。凡我村人,各宜安貧守儉,自食其力,無慢無私,以期感召豐亨也。」

祠祀 编辑

陸清獻公《靈壽志》論云:龍王者何?其地祇之主龍者歟,抑古豢龍、禦龍之類歟?古者祈雨,天神則有風伯、雨師,地祇則有名山、大川。隋唐間祈雨,初祈嶽鎮、海瀆及諸山川能興雲雨者;七日,乃祈社稷及古來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又七日、乃祈宗廟及古帝王有神祠者;又七日,乃修雩祈神州。宋興,始有五龍廟及九龍堂之祈。蓋龍神之祀,於古無聞,有之自宋始也。至廟貌、冕服擬於王者,特世俗從二氏之說耳!

盂縣王石和先生《每集》云:介之仙臺有所謂虸蚄廟。余偶經其地,有紳士語曰:此田子方廟也。遍索碑記,無復言子方事,惟門額有「三賢」字,其字跡斷落僅可尋。《汾乘》載:子方與卜子夏、段幹木,號三賢。想昔之好義者,建祠於茲。後人不覈,徒以子方與虸蚄音相合,而又冠以田,遂置子夏、幹木不道,而子方之名,獨以訛顯。今廟象尚三,其加冕而旒,則後人附會而新之也。

趙漢章先生《羊舌大夫廟考》云:壽邑舊有羊舌大夫廟。前明《一統志》云:在縣治東,祀晉大夫羊舌氏。今《一統志》云:在縣治西南四十餘步,今廢。康熙十一年,沭陽吳公修邑乘,藍本於明季神宗時所輯《志》書,而今《一統志》仍其說。明《一統志》天順五年所撰,又在神宗前百餘年,而一以為治西,一以為治東。以今觀之,似明《志》為較優也。邑治東南十五里有龍化山,俗呼為樹兒嶺,山之巔有小廟一楹,其神像赤面長鬚、烏帽角帶,以夫人配享,而無碑誌可考。詢之土人,曰:羊頭神也,姓李名果。有人盜羊而遺其頭,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後盜羊事發,詞連李氏。掘羊頭而示之,以明己不食。識其舌,舌存得免,號曰羊舌。《左傳》孔氏《正義》亦引此說,以為杜注不從,聊記異聞。噫!山村叟,目不識丁,而口傳耳熟,越二千餘年,而猶嘖嘖道其事,儻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歟?又考《新唐書·世系表》晉武公子伯僑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晉之公族,食邑於羊舌。突生職,職五子:赤、、鮒、虎、季,夙為羊舌四族也。《正義》之說如彼,《唐書》之說如此。羊舌之所以得姓受氏者,俱不可得而深考。然斯廟之為羊舌大夫,則灼然可信矣!按晉獻公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狐突禦戎,羊舌大夫為尉。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違命不孝,棄事不忠。雖知其寒,惡不可取。子其死之!」處人父子之間,而能以忠孝相勖,卒使申生得成其為共,微大夫之力不及此。況祁傒對平公之言曰:羊舌大夫其幼也恭而遜,恥而不使其過宿也;其為侯大夫悉善而謙,其端也;其為公車尉信而好直,其功也;其為和容溫良而好禮,博聞而時出,其志也。羊舌大夫之行如此,其亦可稱立功立言之不朽者矣!

皋落在今樂平之東境,而平定州有申生廟、狐突廟。壽之西境五十里,亦有狐突墓。大約東山一役,經過斯土,後之人遂屍祝而俎豆之耳。突子職以聰敏肅給輔中軍尉祁傒。悼公十五年而卒,平公立,祁傒請老。職子赤輔中軍尉祁午,食邑於銅鞮,故曰銅鞮伯華。銅鞮故城,在今沁州城東南。赤弟,即叔向,習於春秋,為平公傅,仲尼稱為遺直,食邑於楊氏。今平陽、洪洞縣南二里,有古楊城,叔向所築。晉頃公十二年,魯昭公之二十八年也,晉殺祁盈及楊食我,遂滅祁氏、羊舌氏。祁傒免叔向於獄,而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據杜注,銅鞮、平陽、楊氏三縣,為羊舌所食之邑。伯華、叔向之墓,在今沁州城東南。而今之壽陽,為韓固所治之馬首,廟即在馬首東十餘里,則壽陽雖非其食采之地,而亦其過化之區。廟祀千秋,有由然矣!

七義祠:趙武、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益以鉏麑、提彌明、靈輒,凡七人。盂縣藏山,相傳為程嬰藏孤之地,故盂、壽間多祀之。或曰八義,兼謂程嬰,取他人嬰兒以代趙孤者也。

老趙神:禱子者祀之,不知何神,疑即程嬰也。嬰存趙孤,其功獨巨,宜享專祠。後遂沿存孤之事,以祈廣嗣。今神像氈笠短衣,囊兒負肩,仍似倉皇避難狀。其囊兒蓋即趙武也。以嬰為趙氏老,故稱老趙。俗云:昔有農人趙老,多子,歿而祀之,誣矣!

民間五祀:曰天地,曰土神,曰門神,曰灶神,曰司牧。又有家堂神,謂之合家歡樂,其圖具翁、嫗、兒、孫諸像(俗名小爺爺),兒童皆祀之。

邑有風神山,祀狐突,不知何據。

織事 编辑

織事:曰擇花(土人呼棉花為花),曰彈花,曰搓花(搓為細卷),曰紡花,曰纏線,曰拐線,曰漿線,曰絡線,曰鉤線,曰引布(梳線也),曰安機,曰卸布,曰錘布,曰漿布,曰裁縫。

布一匹,舊長三丈六尺,今長三丈四尺。健婦一歲得布五十匹。一布餘錢可得百五十,計五十匹得七千五百餘錢,得五十二、三丈餘布。

《縣志》云:藍尚質,陝西膚施縣人,由選貢萬曆十九年知壽陽縣。政尚勤儉,躬行化民。邑素不諳紡織,至是始教之。民賴其利。祀名宦祠。相傳初教時,縣令為製紡織具,雇織婦分四鄉教之;月察歲考,獎勸備至。至今父老能譚其事,然多不知藍公名者,固宜表而出之,尸而祝之也。

邑不飼蠶,不種稻。地氣晚寒,或非所宜。然唐、魏《風》凡三言 「桑」,《汾沮洳》詩、《鄭箋》直以采桑為視蠶事。《鴇羽》之三章曰:「不能藝稻粱」,其所藝固不僅黍、稷也。今太原迤南郡縣多稻,且有蠶織者。邑之南鄉,近亦有水田,可種稻。《志》載物產有桑,有絲絹,由來已久。乾隆中,余家從伯父樹桓妻張氏,嘗飼蠶,手織繭紬。數十年來,此風寂然。「十畝之外,閑閑泄泄」,豈盡關地氣耶!

雜說 编辑

壽陽風俗之厚,莫如喪禮。民間三年之喪,皆以三十六月為斷,謂之三周年。墓祭,一歲凡五日:元旦、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冬至。新葬親者,三年內,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皆前一日埽墓,謂之上新墳。

徐氏乾學《讀禮通考》云:案唐人王元感嘗創三十六月之論,為張公柬之所辟,已無餘蘊矣。乃沈堯中復為此說(韋人鳳引槜李沈氏說),豈未睹張公之文耶?必以三年為三十六月,將《禮》文所云期之喪二年句,又何以解之?萬斯同曰:予鄉四明之俗,禫除之後,仍以素服終三十六月,曆禩相沿,莫以為誤。既非古典,又違時製。乃不知禮者,竟以為古禮當然,而不敢變;其知禮者,又以為親喪宜厚,而不敢議。此實非禮之禮,君子不以為可也。

《禮》言 「倍期」,蓋荀子之說,其義甚精,與《公羊傳》漸三年之義,互相發明。所謂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也。後世折衷定禮,以二十七月為斷,自是不易之制。壽邑民間喪禮,雖未合立中制節之宜,而唐、魏遺風,至今弗改。余嘗著《三年之喪說》二篇,推闡仁人孝子哀痛未盡,思慕未忘,不容已之心。亦以見吾鄉喪服風俗相沿,亦必有本也。

吾邑劉鶴園孝廉霱《戒淹喪文》云:肇自委壑衣薪之後,爰有遷庭祖廟之文。立主所以棲神,送死乃當大事。往而不返,命稟於天;遺之以安,死必歸土。外姻屆期於逾月,改葬降服而成緦;東山落淚於雨崩,西伯傷心於水齧;上世雖不封不樹,中古則若斧若堂。此「掩骼埋胔」,《禮經》謹時月之令;而停喪掩柩,國法嚴律例之條也。乃有晚近不守前型,既魄降而魂升,仍家居而室處;暫盡帷堂之奠,杳無執紼之期。習以為常,恬不知怪。豈古今之異尚乎,抑習俗之移人歟?不揣固陋,請畢其說。謂屬纊未久,遷於中野,心所未忍。夫子之於親,已幽明之異路,則葬之與養,亦服事之同情。禮重修虞,精氣將依而不渙;事如暴骨,柂椑亦殆而不安。陰陽之錯處堪憂,笑語之音容罔據。其不忍別者,姑托仁孝之名;其習而忘也,誰抱哀傷之意?子弱冠而不娶,何以為情?喪屢歲而未行,乃若是恝。古稱凡附於棺者必誠而必信,今以之死而生者不知而不仁。此其未解一也。謂亡者有知,家人父子應有流連不舍者,豈知安樂之時喜於聚首,愁苦之會足以灰心。隔膚發於兒孫,渺瞻依於霄壤。以所不忍見聞者而使之聞見,以所無可言語者而聽其語言。寂寞一堂,咫尺千里;撫膺莫訴,籲天無從。況婦姑谿勃之聲,言言詬誶;兒童謔浪之習,句句詼諧。叱狗尚避乎客之尊,反唇乃忘乎親之近。鐙前饒舌,詎免無能斯倍之情;泉下吞聲,彌增相逼難堪之恨。此其未解二也。謂宮室之居,委於草莽,未免有情。顧神明原體貌於榱楹,而形骸難昭著於耳目。魂兮歸來,葬者藏也。夜臺枕北牖之陰,壽域鞏南山之固。固並行而不悖,實理勢之兼通矣!否則,罅隙不堅,難免賊風之竊入;燠寒相繼,莫禁戾氣之頻烝;紛紛吊客之臨,蟻隊緣棺而上;寂寂靈帷之奉,蠅沙就席而鋪;雞犬扇拂其塵灰,鳥雀塗汙其粉堊;材葦蒙戎而並積,器皿雜遝以偕陳;爨灶相鄰,煙氛薰炙;溷圊難去,臭味差池。夫埋玉於岩下寒松,土脈之涵濡無盡;羈身於門前矮屋,物理之枯槁難言;子息受困於風霾,高堂竭蹶而恐後;父母久僵於天日,同室淡漠而無關。此其未解三也。謂朝饔夕飧,便於供奉,故姑徐徐爾。抑知滫瀡是養,所貴色笑之親。跪奠有時,莫重新鮮之薦。魚鮓尚千里之可通,馬鬛豈一朝而難至?果其孝誠不減,聞雷莫阻泣墓之悲。祗恐洸潰時形,當食而有戛羹之慮。委其事於子婦,每境過而情遷;役其志於貪饕,且後親而先己。春禴秋嘗,禮祗宜不疏不數;菜羹疏食,誰復能必祭必齊。勉強於一飯之投,遲延於三日之出,不愁鼠瘦,且喜貓肥。褻棄鬼神之餘,幾等嘑蹴之與。此其未解四也。謂豫凶非禮,渴葬未安,以待異日,此尤不思之甚矣!喪事有進無退,人情慮患於先。陵谷之變遷無常,禍患之紛來難料。鄰人失火,孝子覆靈柩以長號;山水揚波,大守扶柳車而幾墜。此固萬死於終天,猶是百有之一事。若夫蜉蝣之寄,菌槿之華,朝不及夕,晉臣莫解其言偷。生也有涯,莊叟難禁其怛化。黃粱未熟,方爭逐乎利鎖名韁;元發易緇,俄驚逝於電光石火。空負隴阡之卜,先遊蒿裏之魂;當年玉立成叢,憚一勞於大隧;邇日雁行失次,隔再世於同群。彼松柏之古墟,痛未植於成塋之手;即衰麻之虛事,毫不及於謝世之身。不得已而子代父勞,弟任兄事,兼經侄輩,並累宗枋。苫次其空,幾疑無兒而絕嗣;孤哀何在,且等別繼而承祧。親不能葬,生我何為。念及於是,有不痛心者乎!即曰卜兆以居,擇吉而窆,固有其理,勿泥其文。惟養心田,乃成福地。循環六氣,何一歲皆不利於時辰;製化五行,豈屢年盡有妨於山向。徒希鬱鬱佳城,苦難覓滕公之室;遍閱茫茫大地,果孰符郭氏之經;借先人之遺體,妄圖富貴於牛眠;執後進之癡情,坐失光陰於駒過。弗慎厥始,雖悔可追。此其未解五也。謂傷哉貧也,無以為禮,徐俟豐裕,庶其可焉。夫盡朝夕慕,哭泣皆是真情;斂手足形,聖賢不苛厚禮;桐棺三寸,奚羨乎富室奢風;麥飯一盂,孰笑其貧兒乞相。而乃貪厚實以營生,慕豪華而媚俗。節哀有日,侈望無期。究之枯魚銜索,幾時分潤西江。窮鳥依人,何處宏開東閣。日作糊口之謀,無從置翣;時短周身之策,何事懸碑。偕庇護於數椽,寒涼侵於屋漏,伴蕭條於四壁,侍衛渺於芻靈。甚而作客他鄉,服賈異地,讬比鄰之照拂,究隔膜而迂疏。密網蛛羅,飛磷火起。霜寒露冷,長嗟旅櫬無歸;蓬斷草枯,竟屬僧房永寄。實罪莫逭,虛願難酬。此其未解六也。謂親壽不齊,將以待其同穴。雖合葬之說,質之古而可通,而露處之文,考之經而鮮據。椿林拔後,未亡人興祭灶之悲;萱草萎時,勉加餐有悼亡之句。置之於目見耳聞之近,愈感其形單影⒐之傷。排遣有人,強顏歡笑;觸緒添恨,嗚咽誰知。易地皆然,愁歎既非長年之術;虛位以待,形跡難免祝死之疑。抑思二人而即厭其煩,各尋方便之路;百子而不窮於愛,孰如鞠育之心。任日月之如馳,毫心目之不慘;職偶偏於覆載,幸不至於偕亡;費必較其錙銖,乃共艱於再舉。此其未解七也。謂舍舊圖新,非之者多,何其悖哉!時勢所在,宜審於一心;聖善有懷,豈委於旁貸。生非空桑是出,何至人云亦云;事異築室與謀,乃言君可則可。各盡其道,莫望痛癢之相關;無愧於心,惟思恩勤之自補。如曰破格以行,眾口必起囂囂之謗;試思垂涕而道,何人與共蓼蓼之哀。致使逝水增波,覆車接軫。故鬼新鬼,大年小年。纍纍排牙,門填覆屍之港;陳陳櫛比,庭成亂瘞之墳。有時女嫁兒婚,空房應怯於小膽;豈乏賓迎客賀,幽宅且迫於長筵。將鬼神之遠謂何,抑吉祥之事安在?竟從同而不變,乃執一而偏牢。此其未解八也。更有弦歌之彥,翰墨之儒,既選庠序之英,宜重轉移之任,何乃隨風而靡,舍已以從。不協義之所安,唯求物之無忤。婦孺口實,反為鐵案之遵;典則心傳,莫望棘人之見。不能俗歸於雅,適使士變為民。繐帳高懸,難議康王之釋冕而反;漆鐙空焰,誰知叔向之受吊為重。大祥既與之琴,久離苫塊;卒哭不知其日,安事詩書。無以歸厚而善其終,豈其失禮而求諸野;何氓庶之癡迷難醒,而衣冠之惑溺轉深。此其未解九也。願假楮筆,廣播士林,庶藉箴規,咸知改革。至於出言之俚鄙,聒耳之絮煩,固所不計也。

《唐風》:「綢繆束薪。」《傳》云:「男女待禮而成,若薪芻待人事而後束也。」今里中娶婦之夕,束草燎於門首,殆猶古風。乃知《詩》雖托興,事亦紀實。束薪之風既存,「俟著」之俗宜革。有誌復古者,純帛無過五兩,御輪必期三周。儉而中禮,亦易行也。

《蒔竹編》云:本富為上,末富次之。此古人不易之論也。本富謂以務農致富,最能久長;末富謂商賈興家,雖不能如務農之久遠,然本分求財,並無傷天理壞良心之事,亦尚可永。至於不義之富,非道之財,轉瞬煙雲,化為烏有。不知律有一定,利息以三分為準,若違禁而取,法所不宥。且豪富適所以致怨,而刻薄必不能久享,亦何益哉(吾邑宗艾鎮趙氏世以農為業,自明迄今弗替,此本富也。諺云:莊家錢用不完,買賣錢三十年,衙門錢當日還)。

又云:賭博犯法,人所皆知,然今之人,無不習於賭者,以甚盛之家業,而轉瞬化為烏有,以可教之子弟,而不久流為乞丐,傾家蕩產,辱祖玷宗,皆由於賭。君子懷刑,豈可自罹法網,而不知自悔也。父戒其子,兄勉其弟,各務正業,即不能光顯門戶,亦勿流於小人之歸。

《訓俗編》云: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非特為饔飧之謀,亦使以知稼穡之艱難也。子弟讀者不耕,猶曰「吾有所事也」。乃有既不讀書,又無他業,而又不從事於耕耨,第令鮮衣美食,安享榮華,不數年間,家道零落。教不先而率不謹,雖悔何及。宜使之服力田間,習為勞苦,知粒米之可貴,自不敢用度之過奢。守身克家,莫急於此。(《蒔竹》、《訓俗》二編,皆吾邑趙漢章先生著)。

鄉間市易之區曰「集」。間數日一集。趁虛者謂之趕集。按洪氏《隆興職方乘》云:嶺南村落,有市謂之「虛」,以其不常會多虛日也。西蜀曰「痎」,言如痎疾,間而後作。江南惡以疾稱,因止曰「亥」。徐筠《水志》云:荊吳俗以寅、申、巳、亥日集於市。

時憲書幾龍治水。俗云:龍少雨多,龍多雨少。殊不盡然!道光十四年二龍治水時,雨調勻;十五年八龍治水,夏旱秋潦。漁洋山人《居易錄》引王定國《甲申雜記》云:崇寧四年乙酉,凡十一龍治水,自春夏迄秋,皆大雨水溢。

《四庫全書目錄》農家類十部: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十卷;宋陳旉《農書》三卷,附《蠶書》一卷;元至元十年官撰《農桑輯要》七卷;元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二卷;元王禎《農書》二十二卷;明周定王朱橚《救荒本草》二卷;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六十卷;明西洋熊三拔《泰西水法》六卷;明鮑山《野菜博錄》四卷。我朝乾隆八年,欽定《授時通考》七十八卷,頒行天下。凡八門:曰天時,曰土宜,曰穀種,曰功作,曰勸課,曰蓄聚,曰農餘,曰蠶桑。皆本諸天道,修人事以盡地力。《豳風》、《無逸》,敦本重農之至意,其備於是焉!

邑人著述,載於《平定州志》者,有袁萬里《律呂解增注》,《黃鍾積算圖》,張璠《靈樞經注》、《日月五星志》,閻芝《子史要略》,吳玉《奏疏草》,高可久《修綆錄》、詩文集,皆明人,書多散佚。余所見者,惟吳侍御《奏疏草》十篇,曾為校刊行世。國朝趙漢章先生宗文任湖南酃縣、綏寧縣令,著《訓俗編》、《蒔竹編》二卷,皆有刊本,余從其嗣君生員五雲鈔讀之,皆民生日用切要之論也。

先府君光祿公,嘉慶年間,曾為伊犁將軍松文清公纂輯《西陲總統事略》十二卷,徽郡程也園部郎刊刻。復撮其要為《西陲要略》四卷、《西域釋地》二卷。又撰《皇朝藩部要略》:曰內劄薩克,曰外劄薩克,曰額魯特,曰回部,曰西藏,凡十八卷;又《己庚編》二卷,均已刊行。府君愛方山松泉之勝,晚年自號訪山,有《訪山詩文集》、《書史輯要隨筆》諸書。

余家平舒村,在太安村南二里許。《縣志》西北鄉十七所,其一平安所轄一村曰太平,距城三十里,是太安、平舒本一村也。今平舒北有唐崇福寺,寺有神功元年經幢,規模宏壯。意當時人煙稠密,連延數里。後乃析為二村,而《縣志》仍因其舊。邑故山國,此獨平坦,故曰太平。

平舒,兩見《漢書·地理志》,代郡平舒,勃海郡東平舒,皆縣名也。吾州張蓀圃先生佩芳曰:地名古今多同,平定以宋太祖征河東首下之,故名。然《功臣表》有平定敬侯齊受,《地志》西河郡下有平定。晉武帝始置樂平郡。然漢宣帝時,有樂平侯霍山。章帝名東郡之清為樂平。唐又於饒州之長樂置樂平。壽陽晉始名縣,而東晉又以淮南之壽春為壽陽,非詳加考核,往往有以彼地之事,引入此地。唯盂以山形得名。始自漢以來,而亦未有同者。見《平定州志》。

嘉慶年間,古城村農於斷崖下得貨泉古錢十餘甕,又漢鏡一枚。馬景廬俊修曾以所得古錢數百見贈。景廬善醫,即古城人也。道光十二年三月,壽陽牧者,掘土得唐安定梁君墓誌銘並序,石刻完好。余里居時,聞此石已展轉數手,惜未見其文。後視學江左,邑侯鍾元甫錄文寄示,詞雅體潔,其地名有飴露鄉、段亭村,山名有巨山,皆可補正《縣志》之闕誤。作詩報之,附記於此:元< 黑戈>執徐月在辰,片石獲自牧羊子;乃唐梁君之墓銘,太和七年殯於此。輔國之孫季淮子,年十有一惠而美;能諷孔文顏氏字,苗而不秀童烏似。段亭村西巨山南,飴露之鄉近壽水;厥名曰春字曰春,春華未旉霜雪委。乘羊戲馬人不見,謝玉瓊珠誰所誄(不著撰人名氏);劉生好古獻我侯(劉雪岩霏邑諸生留意金石),侯以尺書遺千里。金鍾既得地靈發(壽諺云:古城南、古城北,沒耳金鍾露半壁。去年侯於縣治前竟得之,乃金大定鍾也),天池復濬人文起(方山頂天池將湮,侯濬治之,刻石紀事);陽摩山銘(大曆二年丁未,陽摩山功德銘文)靈嵩記(寶應元載古靈嵩寺新造功德堂記),大樂(元和六年辛卯,大樂山重修古楞伽寺碑記)神福(天祐四年丁卯神福山寺靈跡記)碑並峙。是皆唐筆久湮鬱,我創得之手民李(其芳善鐫字,與雪岩同好);與我村北陀羅幢(余家平舒村北崇福寺有唐神功元年石幢,高丈餘,八角三層,上層蓮花頂已圯,中層鐫陀羅尼經,額周圍鐫十六大字曰:「上為皇帝陛下敬造佛頂尊勝陀羅尼幢」。其時武后臨朝,所云皇帝陛下蓋謂武后,上則謂中宗也。然神功年號猶系大唐,不書周代,當日人心可知已),手每摩挲心獨喜。邑乘闕略遺金石,六十年來待編紀(《壽陽縣志》,乾隆三十四年知縣仁和龔導江重修);我侯通博百事理,意在搜抉證前史。宦遊悵望碧夫容,兀坐一齋如夢耳(比年得吾邑碑拓所至別懸一室,額曰:碧夫容齋。取吳蓮洋方山詩:「巉岩高捧碧夫容」句,意以寄鄉思);不惜氈蠟遠相投,江上春來有雙鯉。

馬首,即春秋之舊址。宗艾,疑上艾之故稱。晉州之寨猶存,賀魯之城尚在。古驛傳於韓句洞過,載在《水經》。燕巖見諸《隋書》,鴉谷著於唐代。簡子墓亦趙氏之九原,程子窊乃宋賢之逆旅。不獨河有童子之號,山以長者得名也。他若龍門、龍潭、芹泉、柳泉、甘草、黃楊、蓮花、柏子、雲煙作社,水磨成灘;上曲、下曲、中曲,墟裏回環;東可、西可、中可,澗阿幽邃;南燕竹、北燕竹,即古之名州;上解愁、下解愁,皆今之樂土。頡紇(村)、堿塌(村),奇字堪徵;郤略(嶺)、屋科(村),方言可證。又不僅䜱䜪之亭,綿蔓之水,標新故訓,領異前聞也。且陽摩靈嵩之寺,神福華嚴之洞,崇福陀羅之幢,大樂楞伽之碣,並有唐筆,猶餘古風。昭化院之像石,文留趙宋;燕周裏之經塔,字溯金源。稽之志乘,掛漏殊多。僻在榛艿,摹搨絕少。余既帶經負鋤,時復懷鉛問字,偶爾創獲,如結奇緣。發漢甕之錢,買山許隱;拾趙陵之瓦(趙簡子墓瓦細者可為硯),穿硯堪書。所以流連桑梓,不能無餘慕焉!


王籙友校勘《馬首農言》記 编辑

【洞過水】 筠案:洞是借字。《說文》迵下云:「迵,迭也」,是正字。迵迭,即是通達。《史記·倉公傳》:診其脈迵風,注云:「言風迵徹五藏也。」然《說文》亦借「洞」為「迵」。宀部宕下云:「過也,一曰洞屋」,是也。

【穀】 案:穀為總名,禾為專名,自是定論。然《說苑》「張中種穀」,即呼禾為穀。《說文》:芑,白苗,嘉穀;虋,赤苗,嘉穀;粟,嘉穀實也;禾,嘉穀也。《爾雅·釋草》:芑,白苗;虋,赤苗。郭注:皆好穀。是漢、晉人皆呼禾為穀也,特不見於經耳。至於禾之為總名也,則穀字從禾,黍、稷、秔、稻之類穀名多從禾。故《七月》之詩,「禾、麻、菽、麥」,此專名也;「十月納禾稼」,則總名也。竊惟製字之聖生於北方,禾為日用所不可少,故以之統率諸穀也。

【稭】 《說文》:稭,禾稾。去其皮,祭天以為席。然則稭本秫稿之專名。

【稷】 案《毛詩》言祭品,率先黍稷,後稷又以之名官,知上古所重者稷也。而《王制》言稷食菜羹,則以之為降食,知後人嗜欲日開,飲食日精也。

【只怕穀重種】 安邱諺云:「不怕重查,只怕重芽」,即此意。惟豆亦然,故謂之調苗調苗則易茂。且穀種赤苗,則白、青、黃苗皆莠也,易於施鋤。

【以手撥其瓣】 案:「瓣」,當作「穖」,見《呂覽》、《說文》。

【拐麥】 《玉篇》木部有、柺,手部無拐。

【鐮】 《說文》作「鎌」。

【不如不點】 點者,種也。安邱俗以耬種之者謂之「耩」,以犁耕之,以手下子謂之「點」。

【耐風】 耐,似當作能。《漢書》云:「能風與旱。」

【後復砘之】 安邱亦呼為砘。獨腳耬則石砘一,雙腳耬則如輪矣。《齊民要術》所云三腳耬,沂州南至徐州乃有之。砘之事古謂之「{安禾}」。《說文》:「{安禾},轢禾也。」

【嫩】 《說文》作「耎」。

【耙】 《說文》作「䥯」。安邱則鐵齒謂之「䥯」,以條平編木匡上謂之「耮」。直隸道中所見,則「䥯」亦通名「耮」。

【安瓜】 安邱同此語,而其音則上聲。如或壽陽語亦是上聲,則似當作「揞」。《廣韻》:「揞,『烏敢切』,手覆也。」與安瓜之事相近。

【以手切去】 切者,蓋即掐也。《說文》新附字,掐,瓜刺也。

【切其正頂】 安邱謂之打頭。瓜之生而不苦者安邱謂之稍瓜,生苦熟甘者謂之甜瓜。打頭時,先稍瓜後甜瓜,則可,顛倒之則稍瓜亦苦矣。又菜園惟此一種菜,乃可以為種;若一園諸菜皆有,當其花時,蜜蜂采之,若留為種,則形味皆失其常。此皆物理之不甚可解者。

【蒜】 各篇中蒜屢見而不及蔥、韭。案《說文》「葷,臭菜也」。《釋典》以蔥、蒜、韭、䪥、興渠為五葷。道家易興渠以芸薹,皆謂其有氣臭也。惟 薑、芥辛而不葷。筠嘗見甘肅之薤,本如水仙花,種於敝邑,以漸而小,三年後直與蔥同,花葉皆同。惟葉極滑,露所不能黏著,故曰薤露。蔥、韭雖無異可言,而蔥子之將成也。其莖荏弱,不以物榰柱之,致其子至地,來年必一子生數莖,不中食。架者皆一莖。此亦老圃之所有事也。

【秋收萬石糧】 唐李紳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萬與一對舉盈數耳;其實一粒所收,不止萬顆也。穀之初生,一粒一莖;比其長也,族生三四莖或五六莖矣。稗之族尤盛,俗名曰糝。諺曰:「糝子有百口家眷。」

【今年耕墒】 「墒」,似當作「場」。《玉篇》場下云:「耕場」。《廣韻》同,又有重文「昜」。農之打場也,今年自地中起,明年自地邊起。耕不但欲地之熟,亦資日之暴。暖氣入地,其肥加倍,故耕不欲陰而風。

【大小三筩】 「筩」,當作「腳」。三腳耬見《齊民要術》,沂州府用之。安邱用獨腳耬、雙腳耬。至於「耬」字,《說文》作「樓」,見「𣒃」字下,又作「廔」。

【椎】 安邱則椎之兩三次,始運而之田。

【田無草萌】 鋤之力不但去草,實堅、實好,皆鋤力也。安邱鋤禾五六次以為常,斗粟可得六升五合米。聞鋤九次者得米九升矣,以無秕而糠又薄也。豆鋤四次者,來年種之,雖堅地大雨,隴背皆平,力能負土而出。綠豆鋤次過多則不可為飯,然以之作粉則較少鋤者多太半。下隰口訣曰:一耕,二鋤,三糞。

【蘿蔔】 「卜」,亦作「菔」。古服、葡同音,故《關雎》服、側為韻。《易》:「服牛乘馬」,《說文》引「服」作「葡」。紫花菘即蘿蔔,《爾雅》作「蘆萉」。郭注:「萉」宜為「菔」。

【鉏】 鉏柄曰橿,見《說文》。安邱皆呼鉏橿。

【犁】 《說文》作「,耕也」,此古義也,《玉篇》「犁,耕具也」,此後世義也。古人耕地,但知用一金,即今之镵也,故須耦耕。漢人於镵上再加一金,即今之犁也。然其時镵亦謂之犁。《說文·玉部》瑁下云:「犁冠是也。」镵乃有冠,以冒於耜。犁,側置镵上,所以覆土,未嘗有冠。以此知之。

【鍬】 《爾雅·釋器》「𠝡」謂之「疀」。郭注:皆古「鍬、插」字,言「𠝡」為古「鍬」字也。然「𠝡」仍是譌字。《說文·斗部》𠝡,引《爾雅》「𠝡謂之疀。」

【古艾從草】 案:艾是借字。《說文》:「乂或作刈,芟草也」,是正字。《爾雅·釋詁》:「乂,治也。」凡《詩》、《書》訓治之「乂」,皆「{辟乂}」之省文。

】 古之「鈇」也,其木質謂之「稾碪」。「碪」,亦作「椹」、「碪」,《說文》但作「甚」。

【礪】 古作「厲」,厎厲能錯磨,故得嚴厲之義;為借義所奪,乃加石作「礪」以別之。

【朳】 當作「捌」。《說文》新附「捌」字,引《方言》云「無齒杷」。

【比之手槤】 「槤」字不知何字之誤。「槤」乃瑚璉之「璉」之正字;「槤」乃「連」之俗字,然是漢世俗字。連,負擔也。既借「連」為「聯」,乃加「扌」以別之。「槤」、「摙」二字,古人亦竝借「輦」字為之。

【條帚亦作苕】 案:苕帚為正,憶出《左傳》杜注。

【籭】 即「篩」之古字也,今音隨字變矣。亦作「簁」,譌作「」,謂以玉為柱者,從為之辭也。

【謂之積苫】 《爾雅》:白蓋謂之「苫」。又《儀禮》「寢苫枕凷」,則借字也。《說文》「葠,喪藉也。」

【墮曰竇】 「墮」當作「橢」,見《說文·木部》。《儀象考成》:「橢圓形又謂之鴨蜑形。」

【塘猶堰也】 《說文》無「塘」字,借「唐」為之,《阜部》「隄,唐也」,是也。毛氏刓改為「塘」。《詩》:「中唐有甓」,蓋即《爾雅·釋宮》:「廟中路謂之唐」也。「唐」祇是途,而用為陂塘者,自障水言之謂之「陂」,自其岸可通行人言之謂之「塘」。陂、塘蓋是一物。

【轆轤】 亦作「𨏔轤」,竝見《廣韻》「一屋」;又作「樚轤」,見《集韻》「一屋」。

【地穴出水也】:「地穴」,似當作「穴地」。《爾雅·釋水》邢疏引《說文》:「井,鑿地取水也。」今本無此句。

【氾勝】 《漢書·藝文志》:《氾勝之書》,似「勝之」為名。此或用《左傳》「晉重」例。

【風莫風】 「莫」,蓋「兮」、「猗」之類,語詞也,似可從俗作「麽」。

【驚蟄聞雷米如泥】 驚蟄必雷,雷不必聞,惟雉聞之而鳴。先輩說《夏小正》「雉震呴」語。

【清明栽蒜】 安邱天氣暖,冬種蒜而五月出之,故曰「夏至不劚蒜,必定散了瓣」。言夏至以後蒜瓣不復附麗其根也。

【九股八格杈】 「格」,依《說文》當作「<豐各>」。然庾信《小園賦》:「枝格相交」祇作「格」。安邱芝麻止兩種,名「大八杈」者多枝,名「霸王鞭」者無枝。

【芒種稙黍生芽】 《魯頌》:「稙穉菽麥。」《毛傳》:先種曰稙,後種曰穉。《說文》:稙,早穜也;穉,幼禾也。案:此乃百穀早晚之通名,非菽麥之專名也。臨淄人猶呼早麥曰稙麥,安邱不聞此語矣。

【小暑吃角角】 筠聞此語誠作「角」音,而其字則當作「莢」。《說文》:「莢,草實。」《唐韻》:「古葉切。」安邱呼青、黃、白、黑豆之「莢」皆曰「夾」,呼豇豆之莢則曰「角」,呼牛、羊角亦如「夾」也。頃又檢得《廣雅》曰:「豆角謂之莢。」

【油粒飽湛也】 「湛」似當作「綻」。綻,坼裂也。《說文》:「果孰有味,亦坼」,是也。但五穀粒雖極大,亦未嘗坼耳。案:此語似指豆而言,故曰「油」。且頭伏始鋤,亦必是豆。若是秫穀,則安邱諺云:「立夏三日見鋤田,立夏十日遍鋤田」,不能待頭伏也。

【頭伏蘿蔔末伏菜】 安邱諺云:「頭伏蘿蔔,末伏蕎麥。」蕎麥地中未有不帶小蔓菁者。小蔓菁祇可旨蓄禦冬,非都中所謂大頭菜也。安邱別之曰大蔓菁。

【煞】 道家之「殺」字也。

【先社後秋分】 安邱諺曰:「先分後社,有糧無人借;先社後分,糧食貴如金。」案:兩地諺語同者極多,獨此一事正相反背。

【九九】 安邱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淩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擔;八九七十二,黃牛遍地是;九九八十一,家裏送飯坡裏吃。」凡此類語,各據本地之寒暖言之,必不齊同也。又曰:「春打六九頭,七九便使牛;春打五九尾,凍殺三千火燎鬼。」案:此特以驗寒暖耳,乃作此很語,誠鄙諺也。

【先餧牛】 《月令·季春》「餧獸之藥」作「餧」,《說文》則作「萎」。

【穀宜稀】 安邱諺:「稀穀秀大穗,來年長好麥。」蓋收穀之後,其田即種麥也。

【叉匙上有火】 「匙」當作「齒」。《方言》有無齒杷。安邱語曰:「鋸口有火,刀頭有水。」凡接樹者,必以刀斷之,若斷之以鋸,不能生也。

【麥秀五節】 「五」似「四」之訛。麥,秋種夏熟,受四時全氣,故四節四葉。

【雲,南鉤風,北鉤雨】 安邱語:「上鉤風,下鉤雨。」

【早燒陰,晚燒晴】 安邱語:「早燒不出門,晚照行千里。」又曰:「早上燒,晚上澆。」

【一霧十日晴】 安邱語:「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

【晚雨下到明,早雨一日晴】 安邱亦有此語。又曰:「開門風,閉門雨。」亦謂:「晨風竟日,暮雨竟夜。」

【八十老兒沒見東雷雨】 安邱有之,然是古語矣。今屢屢見之。

【黑豬過河】 一天星月而黑雲橫截天河,是雨徵也。

【忽雷雨連三場】 安邱語:「雷雨三下餳」,與此同意。《說文》:「餳,晝食也。」安邱謂午飯為「餳飯」,因謂正午為「餳午」,日夕為「下餳」。

【塼】 《玉篇》、《廣韻》有「塼」、「甎」、「㼷」三字,皆可用。《小雅·無羊》傳:「瓦紡,塼也。」《經典釋文》作「專」,《說文》同。古文假借,似難用。

【墒】 見種植篇。

【巷謂之合朗】 「合」與「巷」雙聲,「朗」與「巷」之今音疊韻。《唐韻》:「巷,胡絳切」。「絳」字以古音讀之,則與「巷」之古音合;以今音讀之,則與「巷」之今音合。京師謂之「胡同」,正是「巷」之古音切腳也。下文「棒」謂之「不浪」,其誤同此。「共」聲「豐」聲皆在東冬部,「良」聲則陽唐部。

【虹謂之絳】 案:此是轉音,非改字也。《廣韻》四絳:「絳」與「虹」同音,「古巷切」;古音則「絳」、「紅」同「戶工切」。

【藕根】 案:此別自一物,今謂之「藕帶」者是也。大而短者謂之「藕」,細而長者謂之「藕帶」。帶生藕,藕生花、葉,帶之上不能生花、葉也。《爾雅·釋草》謂之「蔤」。

【鬼秫秫】 此乃去年遺種自生者。本以落而生,故結實仍落。即如麥初登場,必有自落之粒,欲來年麥早熟,即以此自落者至秋種之,可以早得接濟。然落於畝中亦多,經碌碡而得者,即種之不落,亦同此理。

𡏊】 當作「鹼」,見《說文》。

【牛】 牛於六畜中最易肥,故諺曰:「年驢、月馬、十日牛。」安邱餧牛亦用麥糠,然淘汰必精。設有黃丹,則牛病矣。

【多虛日也】 此解似誤。「虛」從[C057],虍聲,故《說文》云:「虛,大[C057]也。」案:人之作室,必依[C057]虛,故名村曰「虛」。後人分別之作「墟」,遂專為空虛字矣。市在村落中,故曰「趁虛」也。

【安邱王筠曰】 在昔周公陳《無逸》曰:「先知稼穡之艱難。」孔子稱周公之才之美,而《風》、《雅》所載周公之作,反覆田事,津津若有餘味。唐、魏之《風》言稼穡樹藝諸詩,多出於在位之君子。孔子刪《詩》,獨有取焉。壽陽,古馬首邑,為晉祁氏七邑之一,其俗勤儉務農,至今猶有古風。淳甫夫子幼從京宦,弱冠入官,未嘗親田事,而其所著《馬首農言》十四篇,諄諄於土物之宜,耕耘之候,纖悉必備。蓋本《詩》、《書》艱難勤儉之訓,而以約旨卑思隱其詞於一邑之中。信乎「士食舊德,農服先疇」,祁大夫之遺澤長久,引而勿替也。筠家帶經而鉏者十餘世,創見此書,逢其故業,故樂而校之。校畢,並跋。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