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史節要/卷八
睿宗二
编辑癸巳八年宋政和三年,遼天慶三年。
编辑春正月。遼遣崇祿卿張如晦來,賀生辰。
○遼勑祭使永州管內觀察使耶律固大常少卿王侁勑弔使泰州管內觀察使蕭辿來。
○王詣太后虞宮。遼使傳詔,仍致祭。
○群臣奏曰:「本朝自祖宗以來,太后升遐,隣國未嘗遣使弔祭,今始見是禮。又前夕雨雪暴作,及行禮,日色淸明,禮儀克整,人心感悅。宜令百僚朝賀。」從之。
○遼遣崇祿卿楊擧直來,命王起復。
○二月。耶律固等還,請春秋釋例金華瀛洲集。王各賜一本。
○置花園二于宮南西。時,宦寺競以奢侈媚王,起臺榭,峻垣墻,括民家花草,移栽其中,以爲不足,又購於宋商,費內帑金幣不貲。且於京外多作寺院,窮極土木。物論喧騰。旣而二園俱廢。
○以許慶爲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令致仕,崔挺檢校司徒參知政事,仍令致仕。
○幸王輪寺,還至刑部南街。獄囚望駕,同聲呼萬歲。命近臣就獄,賜酒,放輕繫。
○三月壬子朔。太史奏:「日食,密雲不見。」百僚表賀。
○視朝于乾德殿。引見新及第鄭之元等,賜酒食于閤門,仍令釋褐。
○以李資謙爲尙書左僕射,柳子維爲右僕射,金緣爲兵部尙書知樞密院事。
○召前員外郞郭輿。輿以烏巾鶴氅常侍禁中,從容談論唱和。時人謂之金門羽客。
○夏四月。親饗年八十以上及孝順義節孤獨疾病者于宮庭,賜物有差。特命禮部尙書致仕林成槩肩輿入內,宴于閤門,親侑食賜衣。
○閏月。女眞烏羅骨實顯等來,謝還九城,獻馬及金。
○五月。宋都綱陳守獻白鷳。
○參知政事柳仁著卒。其姊爲肅宗妃,家門貴顯,乃與諸生遊,讀書登科。及爲宰相,富貴蓋一時,而無驕,有儒者風。
○宋歸我珍島縣漂風民漢白等八人。初,漢白等因賣買,往乇羅島,被風,漂到宋明州。本州奉聖旨,各賜米絹,發還。
○以朴景綽爲國子祭酒。時,王欲遣使中朝,景綽爲殿中監,上疏諫止之。其言切至,王不得已從之。遂有是除,物議惜之。
○秋七月。以崔繼芳高令臣參知政事,趙仲璋同知樞密院事,金晙爲樞密院副使。
○八月。置禮儀詳定所。
○幸長源亭。
○九月。遣西頭供奉官安稷崇如宋。禮賓省移牒明州曰:「去年六月,進奉使金緣回諭:『來歲又當禋祀,申覆國王,遣使入朝以觀大禮。』已令有司備辦。忽母后薨逝,未遑遣使以達情禮。」
○冬十月。遣禮部侍郞李永如遼,賀天興節。
○遣禮部尙書洪灌刑部侍郞金義元如遼,謝弔祭。
○設百座會于會慶殿,齋僧一萬于毬庭,二萬于州府。
○十一月。遣秘書少監韓沖如遼,謝起復,工部侍郞李茂榮,謝賀生辰,殿中監崔弘宰,獻方物。
○翰林學士承旨金緣侍講學士朴昇中等撰進時政策要五卷,各賜犀帶,編修官金富轍以下,賜物有差。
○遣戶部侍郞李資諴如遼,賀正。
○十二月。以金景庸守太傅判尙書吏部事樂浪伯,吳延寵守太尉判禮兵部事,崔繼芳爲尙書左僕射判三司事,金緣爲禮部尙書政堂文學判翰林院事,趙仲璋爲兵部尙書樞密院事,柳子維爲尙書右僕射判工部事,康拯知樞密院事,金晙爲左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
○遣禮賓少卿林景淸如遼,獻方物。
甲午九年宋政和四年,遼天慶四年。
编辑春正月。西女眞將軍烏無奐等六十一人來朝。
○門下侍中金景庸三上表請老。賜几杖,令視事。
○遼遣衛尉卿張如晦來,賀生辰。
○赦。
○二月。西女眞將軍古老等六十六人來朝。
○國子生張仔等六十人詣闕上書,請立國學。
○三月。以劉載爲尙書左僕射文德殿學士。
○門下侍中金景庸參知政事高令臣致仕。以吳延寵判吏部事,金緣爲戶部尙書參知政事判禮部事兼西京留守使,趙仲璋爲兵部尙書參知政事判刑部事,康拯爲尙書左僕射樞密院使判三司事,金晙爲禮部尙書知樞密院事。
○夏四月。有司奏:「西京進士鄭之元中壬辰年省試第一名,請依例留王京敍用。」從之。
○賜白曘等三十八人明經三人及第。又別賜宋進士林完及第。
○東女眞古羅骨史顯等十二人來獻馬。
○乙丑。大雨雹。震文德殿東廊柱。丙寅。雨雹。御史大夫林有文等以災異引咎辭職,命復視事。
○以金緣爲禮部尙書政堂文學判翰林院事。
○六月。安稷崇還自宋。帝賜王新樂器及譜訣。詔曰:「樂與天地同流,百年而後興,功成而後作。自先王之澤渴,禮廢樂壞,由周迄今,莫之能述。朕嗣承累聖基緖,永惟盛德休烈,繼志述事,告成厥功。乃詔有司,以身爲度,由度鑄鼎作樂,薦之天地宗廟,羽物時應。夫今之樂猶古之樂,朕所不廢。以雅正之聲播之今樂,肇布天下以和民志。卿保有外服,慕義來同。有使至止,願聞新聲。嘉乃誠心,是用有錫。大晟雅正之聲猶不在是。」
○參知政事致仕庾祿崇卒。祿崇以儒術進,性正直。在官四十餘年,以公忠自許,未嘗屈己從人。雖爲宰相,衣服第宅如布衣時。卒年八十。
○秋七月。以李資謙參知政事,金緣爲刑部尙書判禮部事,趙仲璋權樞密院事判秘書省事,林有文爲左散騎常侍,崔贄爲御史大夫。
○八月。王詣國學,酌獻于先聖先師。命翰林學士朴昇中講說,命百官及生員七百餘人立庭聽講。各進歌誦。王製詩,宣示左右,令和進。
○御東池龜齡閣,閱武士。
○九月。設百座道場於會慶殿。齋僧一萬于闕庭,二萬于州府。
○冬十月。奉惠宗神主,復入于大廟第二室,出遷成宗神主于康陵。
○宴于乾德殿,始擧樂。
○謁英崇二陵。
○親祫于大廟,兼用宋新樂。赦。
○遣梁永如遼,謝賀生辰。
○生女眞完顔阿骨打擧兵叛。遼東京兵馬都部署司奉聖旨,諭以夾攻之意,且戒緊切防備。
○十一月。宴諸王宰樞於含元殿,閱宋新樂。
○遼遣橫宣使耶律諮李碩來。
○作佛事於文德殿。
○十二月。冊延德宮主李氏爲王妃。
○遣衛尉卿李壽如遼,謝橫宣。
○御宣政殿,引見北界四關外蕃長。
○閱射于東池。
○御宣政殿南門,引見東女眞阿只等。
○以李資謙爲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西京留守使。賜吳延寵推忠功臣,李瑋佐理功臣之號。
○遼遣王儆來,命王落起復。
乙未十年宋政和五年,遼天慶五年,金太祖收國元年。
编辑春正月。遼遣觀察使高慶順來,賀生辰。
○生女眞完顔阿骨打稱皇帝,更名旻,國號金。其俗如凶奴,諸部落無城郭,分居山野。無文字,以言語結繩爲約束。土饒猪羊牛馬,馬多駿。其人鷙勇,爲兒,能引弓射鳥鼠,及壯,無不控弦。走馬習戰,爲勁兵。諸部各相雄長,莫能統一。其地西直契丹,南直我境,故嘗事契丹及我朝。每來朝,以麩金貂皮良馬爲贄。我朝亦厚遺銀幣,歲常如此。或曰:「昔,我平州僧今俊遁入女眞,居阿之古村,是謂金之先。」或曰:「平州僧今幸之子克守初入女眞,居阿之古村,娶女眞女,生子,曰古乙太師。古乙生活羅太師。活羅多子,長曰劾里鉢,季曰盈歌。盈歌最雄傑,得衆心。盈歌死,劾里鉢長子烏雅束嗣位。烏雅束卒,弟阿骨打立。」
○二月。冊子構爲王太子。赦。
○中書令致仕崔思諏卒。思諏文憲公沖之孫,力學擢科。文宗召入內侍,與語稱旨。自是歷仕中外,所至有聲績。爲相,論議務存大體,不敢輕改舊章。門人子弟有來謁者,常訓以事君之道,言不及私。雖謝事家居,憂國之心終始不替。王適以燃燈觀樂,聞訃,震悼,罷宴輟朝,賻恤優厚,令百官會葬。
○三月。吳延寵托疾乞退。不允。
○宴群臣于乾德殿,賦萬年詞,宣示左右。
○夏四月。李壽等還自遼。回詔曰:「近以邊臣弛備,小寇擾民,方行有罪之誅,是議偏師之擧。以卿地隣賊境,職守侯藩,特諭整戎,庶令逐暴。卿遣馳使介,來奉謝章,諒玆從命之臣盡爾爲忠之節。適當春事,有慮農妨,姑務練修,別期進取。」
○召諸王宰樞于賞春亭,置酒極歡。顧謂侍中致仕金景庸曰:「國之元老惟卿在爾。」景庸涕泣拜謝,曰:「老臣蒙恩至渥,糜粉難酬。」王製詞二闋,令左右和進。
○六月。賜金精等三十九人及第。
○處士郭輿請於所居闕西別業餞入宋使副。王特賜酒果,命內官主辦,供帳甚隆。物議非之。
○以中書侍郞平章事李資謙爲翼聖功臣守太尉,資謙母金氏爲通義國大夫人,妻崔氏爲朝鮮國大夫人。遣使,賜三勑于其第。
○秋七月戊辰朔。日食。
○遣吏部尙書王字之戶部侍郞文公美如宋,謝恩,兼進奉。仍遣進士金端甄惟厎趙奭康就正權適等五人,赴大學。表曰:「化民成俗由乎大學之風,用夏變夷藉彼先王之敎。故呼韓遣子於漢室,吐蕃請書於唐家,事雖不同,義則無異。顧惟弊邑夙慕華風,在乎開寶之時,及至神宗之世,每馳使介,參遣生徒,俾以觀周,期於變魯。厥後,偶因中廢,久闕前修,傳聞承習之已遙,廣記備言之半脫。士無定論,學有多岐,混混末流,寥寥幾歲。況乎法度憲章之際,聲名文物之儀,或歷代之遺經,或諸家之異說,苟非質疑於有識,豈能成法於將來。每及興言,思遵舊貫。今也良晨在遇,素志可伸。謹遣學生五人,令隨入朝赴闕。惟此諸生竝非秀穎,目不見膠庠之禮,耳不聞雅頌之聲,難可與言,有類互鄕之子,未嘗無誨,蓋存闕里之仁。伏望陛下愍惻深衷,推明故事,特下國子監,或於璧雍收管,許令就便學業,則容迹於諸生之末,摳衣於博士之前。懷我好音,庶見鴞鳴之變,遷于喬木,免同鴂舌之頑,儻令吾道以東行,永荷大明之下燭。」
○門下侍郞平章事致仕許慶卒。慶以文學進,淸廉忠儉。肅宗在藩邸,引爲府僚,及卽位,拜樞密院承宣,恩渥殊異,累遷至宰相。雖無赫赫之稱,終始一節。時人重之。
○八月。遼將伐女眞,遣使來,請兵。召宰樞侍臣都兵馬判官諸衛大將軍以上議之。群臣皆以爲可,惟衛尉少卿拓俊京禮部郞中金富佾戶部員外郞韓沖右司諫金富軾右正言閔修以爲:「國家自丁亥戊子兵亂之後軍民僅得息肩,今爲他國出師,是自生釁端。竊恐將來利害難測也。」王問至再三,卒無定議。
○曲宴于長齡殿。
○親饗國老致仕平章事吳壽增等於閤門。又饗庶老於毬庭,賜物有差。
○西北面兵馬使朴景綽陛辭。改賜名景仁,賜茶藥。
○九月。召集近臣,閱射,曲宴于賞春亭。
○王乘月微行幸處士郭輿所居純福殿淸心臺,置酒,與近臣論文,至曉乃罷。
○親選武士于東池,觀水戲。
○冬十月。禮司請以太子生日爲永貞節,宮官僚屬進賀,亦令兩界三京八牧三都護府上賀箋,以爲永式。從之。
○設百座道場于會慶殿三日。齋僧一萬于闕庭,二萬于州府。
○親閱六道神騎將士于東池。
○命平章事金緣等大閱于東郊。
○遣侍御史尹彦純如遼,賀天興節。
○親閱西京將士于東池。
○十一月。曲宴于膺乾殿。
○遣郞中金仁琯如遼,謝落起復。
○設八關會。王自毬庭還至閤門前,駐蹕,唱和久之。命倡優歌舞仗內,幾至三鼓。御史大夫崔贄雜端許載進諫。王嘉納之。
○曲宴于內殿。
○遼遣利州管內觀察使耶律義大理少卿孫良謀,齎詔來,督發兵,仍賜段匹諸物。
○北路兵馬使報:「遼東京奉勑旨,牒云:『高麗所遣生辰橫宣落起復三使,近緣邊境多故,未得入。已令還國。』」
○耶律義等詣閤門欲辭,以出兵之議久不決,不成禮而退,翼日乃辭。
○十二月。遼東京留守遣回謝持禮使禮賓副使高孝順來。
丙申十一年宋政和六年,遼天慶六年,金收國二年。
编辑春正月。遼遣大理卿張言中來,賀生辰。
○御便殿宴諸王,夜分乃罷。
○幸天壽寺,巡視新創堂殿,賞賜工匠有差。
○閏月。幸普濟寺,聽國師曇眞說禪,襯施優厚。
○遣秘書校書郞鄭良稷,稱爲安北都護府衙前,持牒,如遼東京,詗知節日使尹彦純進奉使徐昉賀正使李德允等稽留事。
○二月。日本國進柑子。
○遼東京人高諝來投。
○行別例燃燈。御重光殿,宴諸王宰樞侍臣,夜分乃罷。
○參知政事致仕高令臣卒。令臣少孤力學,善屬文。文宗朝擢第,歷仕中外,議論慷慨,無所屈撓。慶尙州道大水,令臣以散騎常侍奉使安撫,奏蠲公田之稅,民賴蘇息。其在政府,公卿爭進新法,令臣以爲:「祖宗之法具在,何必改作。但守而勿失可也。」令臣本以淸儉自守,及卒,家無羨財。
○御乾德殿,引見新及第金精等,賜酒食于閤門,仍令釋褐。
○三月。王聞遼來遠抱州二城爲女眞所攻,城中食盡,送米一千石。來遠統軍辭不受。
○鄭良稷自遼東京還。時,東京渤海人作亂,殺留守蕭保先,立供奉官高永昌,僭稱皇帝,國號大元,建元隆基。良稷至,詐稱官銜,上表稱臣,以國家所遺留守土物贈永昌,得厚報。及還,匿不奏。事覺,有司請下獄治之。
○王如天壽寺,設齋以落之,綵棚伎樂連亘道路者三日。宴群臣于寺門外,至曉乃罷。還宮,赦。監督官吏工匠役徒賞賚有差。駐駕都市,諸王宰樞稱觴獻壽。王執金景庸手,語及先王太后,泣下霑襟。左右嗚咽。
○幸西京。以李瑋金緣判行從事,李資謙趙仲璋判留守事。所歷供給務從省約,鹵簿儀仗悉令簡便。沿路田有不墾者,必召守令,責之。
○尹彦純徐昉李德允等自遼東京還。彦純等拘留東京,高永昌勑令上表稱賀。彦純等一如所言。及還,匿情不首。有司請治其罪。
○禱雨于所過祠宇。
○夏四月。至西京,置酒大同江,扈駕諸王宰樞侍臣西京留守分司三品以上侍宴。風日淸和,王悅懌,與侍臣唱和。時,國家間暇,王尙章句,好遊宴。知制誥崔瀹上書曰:「昔,唐文宗欲置詩學士,宰相奏曰:『詩人多輕薄,若承顧問,恐撓聖聰。』文宗乃止。帝王當好經術,日與儒雅討論經史,咨諏政理,化民成俗之無暇。安有事童子之雕蟲,數與輕薄詞臣吟風嘯月以喪天衷之淳正耶。」王優納之。
○謁太祖眞殿。
○處士郭輿自上京來,賜坐於常安殿後花壇,親賜酒食。時,忽見東南方,有白雲數片,其中雙鶴徘徊。因命輿賦詩。王亦和之。
○召諸王及郭輿,置酒,製詩三篇,命輿和進。
○幸金剛興福兩寺,還至永明寺。御樓船,宴諸王宰樞侍臣,復以御製詩,宣示臣僚。
○金主阿骨打遣阿只來。
○中書門下奏:「遼爲女眞所侵,有危亡之勢,所稟正朔,不可行。自今,公私文字,宜除去年號,但用甲子。」從之。
○宴群臣于長樂殿,仍宣示御製詩。
○幸觀風殿,巡視太祖行在所,遂御九梯宮。及晩,移御永明寺,召諸王及郭輿,置酒唱和。
○遼來遠抱州二城流民驅羊馬數百,來投。
○遼流民二十餘人來投,獻羊二百餘口。
○制曰:「朕承祖宗積累之緖,保有三韓,懼無以稱人神之望,宵旰憂勞,不敢遑寧。今以日官所請徙御西京以頒新敎,將以與物更始。使民知歸,以興先王之舊業。其先王所訓,順陰陽,奉神祗,信賞罰,公黜陟,崇學校,美風化,一切之事,皆欲遵行,期至于治。惟爾有司奏聞施行。尊卑服飾,禮儀詳定所據祖宗式例沿革,制定以聞。」又改中外官制。
○曲宴于乾元殿。
○幸弘福寺,移御唐浦古城門樓,置酒歡賞,名樓曰多景,御製留題,命詞臣和進。
○駕發西京,路上有老嫗,進酒。王憐其誠,許賜一嘗,因賦詩。
○王還京都,赦,蠲所過州縣租稅。時,留守百官備儀仗樂部,迎駕於馬川亭,大樂管絃兩部爭務奇侈,以至使婦女馳馬擊毬。王命黜之。
○得寶玉於西京盤龍山。命玉人先造祭器以答神貺。宰臣表賀。
○五月。門下侍郞平章事吳延寵卒。延寵海州人。家世寒素,少貧賤。力學,善屬文,早擢科第。飭躬勤行恂恂然,以忠儉自許。當官,持論務祛時弊,未嘗以私害公,故王重之。
○賜裴祐等三十八人及第。
○六月。王字之文公美還自宋。賜王衣著銀器等物,許子弟入學。詔曰:「朕紹述先猷,遹追三代,肇興學校,誕彌萬邦,絃歌之聲,無遠不屆。惟爾雅俗,有古遺風,乃遣諸生,觀光上國,盡捐宿習,欲見天地之全,於變華風,亦推禮義之舊,永言向慕,旣用歎嘉。」又賜大晟樂,詔曰:「三代以還,禮廢樂壞,朕若稽古,述而明之。百年而興,乃作大晟,千載之下,遹追先王。比律諧音,遂致羽物,雅正之聲,誕彌率土,以安賓客,以悅遠人。逖惟爾邦,表玆東海,請命下吏,有使在庭。古之諸侯,敎尊德盛,賞之以樂。肆頒軒簴,以作爾祉。夫移風易俗,莫若於此,往祗厥命,御于邦國,雖疆殊壤絶,同底大和,不其美歟。」
○以金景庸守太師樂浪侯,李瑋守太保門下侍中判尙書吏部事,李資謙爲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尙書兵部事,金緣趙仲璋守司徒中書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拯守司空參知政事,金晙爲兵部尙書樞密院使。
○御會慶殿,召宰樞侍臣,觀大晟樂。
○秋七月。宴射于賞春亭。
○遣李資諒李永如宋,謝賜大晟樂。
○八月。東女眞阿伊等來朝。
○謁景靈殿。
○制曰:「文武之道,不可偏廢。近來,蕃賊漸熾,謀臣武將皆以繕修甲兵,訓鍊軍士爲急務,然不可專用武事。昔者,帝舜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朕甚慕焉。況今宋帝特賜大晟樂文武舞,宜先薦宗廟,以及宴享。」
○禁中作淸讌閣,選置學士直學士直閣各一員,朝夕講論經籍。
○金將撒喝攻遼來遠抱州二城,幾陷。其統軍耶律寧欲率衆而逃。王遣樞密院知奏事韓皦如,招諭。寧以無王旨辭。皦如馳奏,王欲令樞密院具箚子送之。宰臣諫官奏曰:「彼求王旨,其意難測。請止之。」王乃遣使如金,請曰:「抱州本吾舊地,願以見還。」金主謂使者曰:「爾其自取之。」
○九月。城東界豫州,置防禦使。
○冬十月。閱大晟樂于乾德殿。
○親享于大廟,薦大晟樂及西都所得瑞玉祭器,幷奏新製九室登歌。
○翰林學士左諫議大夫朴昇中譏戲淸讌閣侍臣,語侵上,卽左遷判將作監。
○十一月。以淸讌閣在禁中,學士直宿出入爲難,乃修紅樓下南廊,爲學士會講之堂,賜號曰精義。就其左右,爲休息之所,改號寶文閣。移淸讌閣學士充之。加置待制,直賜金紫。充其選者皆一時豪彦。
○新及第林許允等朝見,許令釋褐,各賜衣一襲,閤門酒食。
○御淸讌閣。命翰林學士承旨朴景仁講書二典。
○大雪。召知奏事韓皦如寶文閣直學士鄭克恭右副承宣文公美直寶文閣尹諧等,置酒詠雪。以前禮部郞中郭俊穆嘗輔導肅宗,殿中內給事金元輿潛邸舊學,命召,賜坐於諸學士之右。
○王覽編年通載,命寶文閣學士洪灌等修集三韓以來事實,續編以進。
○十二月。命寶文閣校勘高先柔講書三謨。
○命內侍良醞令池昌洽講禮記中庸投壺二篇。謂寶文閣學士等曰:「投壺,古禮也,廢已久矣。宋帝所賜其器極爲精備,將試之。卿等可纂定投壺儀,幷圖以進。」
○宴淸讌閣。謂學士等曰:「朕嘗覽貞觀政要,太宗曰:『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可比德於堯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內侵,縱有芝草鳳凰,何異於桀紂。』斯言至矣。庶幾景行。」遂命金緣朴景仁及寶文閣學士註解政要以進。
○大儺。先是,宦者分儺爲左右以求勝,王又命諸王分主之。凡倡優雜伎以至外官遊妓無不被徵,遠近坌至,旌旗亘路,充斥禁中。是日諫官叩閤切諫,乃命黜其尤怪者。至晩復集。王將觀樂,左右紛然爭先呈伎,更黜四百餘人。
○契丹三十三人漢兒五十二人奚家一百五十五人熟女眞十五人渤海四十四人來投。
丁酉十二年宋政和七年,遼天慶七年,金天輔元年。
编辑春正月。渤海五十二人奚家八十九人漢兒六人契丹十八人熟女眞八人自遼來投。
○命韓皦如講易乾卦,使朴昇中金富佾問難,親賜酒食。
○二月。召兩府宰樞,議北邊事宜。
○漢兒三人自遼來投。
○遣中書侍郞平章事金緣,措置北邊事。
○女眞八十一人來朝。
○命有司行壓兵祭於東西郊。
○以金晙檢校司空參知政事,李軌爲樞密院使,王字之爲左散騎常侍同知樞密院事,韓皦如爲殿中監樞密院副使。
○幸長源亭。
○三月。以康拯爲中書侍郞平章事,仍令致仕。
○金緣馳奏:「金兵攻取遼開州,襲來遠城下大夫乞打柳白三營,盡燒戰艦。統軍耶律寧與來遠城刺史常孝孫等率其衆,載船一百四十艘,出泊江頭,移牒我寧德城,以來遠抱州二城歸于我,遂泛海而遁。我兵入其城,收兵仗及錢穀甚多。」王大悅,改抱州爲義州防禦使,以鴨江爲界,置關防。百官上表,賀復二城。
○金主阿骨打遣阿只等五人,寄書曰:「兄大女眞金國皇帝致書于弟高麗國王。自我祖考介在一方,謂契丹爲大國,高麗爲父母之邦,小心事之。契丹無道,陵轢我疆場,奴隷我人民,屢加無名之師。我不得已拒之,蒙天之祐,獲殄滅之。惟王許我和親,結爲兄弟以成世世無窮之好。」仍遺良馬一匹。書至,大臣極言和親不可。御史中丞金富轍上疏以爲:「金人新破大遼,遣使於我,請爲兄弟之國以成永世和親之計。我朝不許。臣竊觀漢之於凶奴,唐之於突厥,或與之稱臣,或下嫁公主,凡可以和親者,無不爲之。今,大宋與契丹迭爲伯叔兄弟,世世和通。以天子之尊無敵於天下,而於蠻胡之國屈而事之者,乃所謂聖人權以濟道保全國家之良策也。昔,成宗之世,馭邊失策,以速遼人之入寇,誠可爲鑑戒。臣願盛朝思長圖遠策以保國家,使無後悔。」宰樞無不笑且排之,遂不報。
○夏四月。漢兒六人自遼來投。
○臺諫上疏,請停安和寺工役。從之。
○五月。門下侍郞平章事致仕任懿卒。懿少力學擢第。宣宗在藩邸,素聞其名,奏爲典籤。及卽位,累遷右承宣。肅宗初,內人以宿憾屢譖之。肅宗雅知懿純正無他。讒言卒不行。
○李資諒還自宋。資諒至汴京,帝御睿謀殿,盡召一行,賜宴,仍製詩示之,命和進。資諒卽應製。帝大加稱賞。及還,帝密諭曰:「聞汝國與女眞接壤。後歲來朝,盍招引數人偕來。」資諒奏曰:「女眞人面獸心,夷獠中最爲貪醜,不可通上國。」宋幸臣聞之,曰:「女眞珍奇雜出。高麗嘗交通貿易,不欲分利他國,故沮之。陛下於高麗愛如赤子,今負德如此,不必借高麗,可遣一介招致。」進士權適趙奭金端偕資諒還。帝賜御製親札,詔曰:「惟爾忠孝,克篤事大,述其世美,知所畏慕,航海遣使,受學于師。臨御便殿,試藝于庭,縻以官秩,用榮其歸以爲爾邦之勸。」初,帝親策試適等于集英殿,賜適等四人上舍及第。康就正甄惟厎死于宋。
○六月。命置天章閣于禁中,藏宋帝所賜親製詔書及御筆書畫。
○漢兒三人來投。
○宴諸王兩府于淸讌閣,用宋帝所賜桂香御酒龍鳳茗團珍果寶皿。各賜犀帶襲衣。命門下平章事金緣撰淸讌閣記,寶文閣學士洪灌書諸石。
○以金緣同中書門下侍郞平章事,金晙判刑部事,金至和判工部事,李軌判三司事,林有文爲尙書右僕射判秘書省事,崔弘宰爲御史大夫。
○秋八月。幸南京。
○簽書樞密院事金黃元卒。黃元自幼好學,登科,文詞推爲海東第一。性淸勁,不附勢。與李載同在翰林,齊名。時,契丹使至,黃元作內宴口號,有鳳含綸綍從天降鼇駕蓬萊渡海來之句。使驚嘆,求寫全篇而去。然二人皆學古文,不隨時態。宰相李子威惡之,曰:「若此輩久在文翰之地,必詿誤後生。」遂奏斥之。後,出爲京山府使,有惠政。肅宗開延英殿,召掌書籍,每觀書,有所疑,則輒質之,呼爲先輩而不名。及王卽位,以中書舍人奉使于遼。道見北鄙大饑,人相食,馳驛上書,請發倉廩賑之。及還,百姓見之,曰:「此活我相公也。」後,女眞侵遼,盡下東邊諸城,唯來遠抱州二城固守不下,食盡,以財減價貿穀于我,邊吏禁民貿易。黃元上疏曰:「幸災不仁,怒隣不義。請糶二城,兼許貿易。」不報。然性不拘檢,頗好聲色。及卒,禮部郞中金富軾請贈諡,當途有不悅者,沮之。
○王至南京。契丹投化人散居南京圻內者,奏契丹歌舞雜戲以迎駕。王駐蹕,觀之。
○御延興殿,受朝賀,製詩以示群臣。
○宴諸王兩府侍臣于行宮。
○幸僧伽崛及藏義寺。
○九月。設重陽宴於延興殿。王懽甚,賦詩,宣示左右。
○召淸平居士李資玄,赴行在。資玄中書令子淵之孫。容貌魁偉,性聰敏。登第,爲大樂署丞,忽棄官,入春州淸平山,葺文殊院,居之。蔬食布衣,嗜禪悅道,逍遙自樂。王遣內臣,賜茶香金帛,仍累詔徵之。資玄對使者,曰:「臣始出都門,有不復踐京華之誓,不敢奉詔。」遂上表,辭曰:「以鳥養鳥,庶無鍾鼓之憂,觀魚知魚,俾遂江湖之性。」王覽表,知不可致,特幸南京,遣其弟尙書資德,諭赴行在,賜御製詩一首。資玄赴召。王曰:「道德之老嚮風久矣,不宜以臣禮見。」命上殿拜,賜坐茶湯,從容相語,仍命留三角山淸涼寺。及再見,問養性之要。對曰:「莫善於寡欲。」王特加嘆賞,待遇甚厚。旣而固請還山,乃賜茶香法服以寵之。
○冬十月。王至自南京。
○設百座道場於會慶殿。齋僧一萬於闕庭,二萬於州府。
○十一月。召兩府宰樞,曲宴于淸讌閣。
○御淸讌閣,命翰林學士朴昇中講詩關雎。
○門下侍郞平章事李資謙落成新第。王遣使,錫予甚厚。
○御淸讌閣。命門下侍郞金緣講禮記,起居郞胡宗旦講書無逸,及第權適趙奭金端等講讀,夜分乃罷。
○十二月。門下侍郞平章事吳壽增卒。
○庚午。地震。
○流淮安伯沂于天安府。沂辰韓侯愉之子也。常與及第崔道元進士白思允承旨權思道等遊。道元占星命,思允等亦無賴薄行。沂與道元設醮于北山寺,事覺,竝坐流。沂尋召還。
○命金緣講書洪範。
○以金晙爲尙書右僕射,李軌爲政堂文學判翰林院事,朴景仁爲戶部尙書知樞密院事,王字之爲兵部尙書知樞密院事,韓皦如同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承旨,賜名安仁。
戊戌十三年宋重和元年,遼天慶八年,金天輔二年。
编辑春正月。御淸讌閣。命學士洪灌講舜典,仍賜宴。
○二月。命待制金富佾講詩魯頌。
○女眞四十一人來獻土物。
○命韓安仁講易泰卦。
○三月。尙書右僕射劉載卒。載宋泉州人,嘗隨商舶而來。性朴素,不事生産,又能文。時人多之。
○門下侍中李瑋致仕。以李資謙判吏部事,金緣判兵部事,李軌爲戶部尙書判禮部事。
○夏四月。重修安和寺成。王親設齋五日以落之,董役官吏及工匠,賜物有差。初,監督近臣務極奢侈,勞費不貲。又求書扁額于宋。帝聞之,御書佛殿扁曰能仁之殿,命蔡京書門額曰靖國安和之寺以賜之。
○五月癸未朔。日食。
○賜金福允等二十三人及第。
○六月。御淸讌閣。命寶文閣學士李永講書說命。
○秋七月。宋遣閤門祗候曹誼來。先是,太子附奏,乞大方脈瘡膧科等醫。帝令誼押翰林醫官楊宗立等七人送之。
○八月。遣鄭克永李之美如宋,謝賜權適等制科御筆詔書。王親製表手書。
○九月。王妃延德宮主李氏薨。資謙之女也,性柔順聰慧,有寵於王。自寢疾,王愁憂,親自調藥。及薨,屢擧哭臨。諡順德王后,葬綏陵。王親祖送于神鳳門外。
○全羅道按廉使高進明劾南原府使池俊判官蔡克成文安慶等侵漁之罪,罷之。
○設藏經道場於會慶殿。王親行香,侍臣朴昇中洪灌李璹等笑語,聲徹御所。臺官劾請罷職。
○閏月。宰樞三表,請復常膳。從之。
○御淸讌閣。命韓安仁講老子。
○王太子釋喪服。
○左僕射尙書兵部事崔挺卒。
○冬十月。命給事中崔滋盛等分道選軍。
○幸順德王后魂堂。諫官上疏曰:「前日初喪,悲哀過度,及葬祖祭,親拜獻酌,臣民瞻望,竊謂過禮。今又守小信,屈至尊以臨靈帷,恐傷大體。」王曰:「祖庭之事非自朕意。嘗聞宋帝祖送靖和皇后,出端門外,親酌拜奠,故倣而爲之。況一幸魂堂,何害於義。」
○十一月。御淸讌閣。命韓安仁講易復卦。
○十二月。以金尙磾判閣門事,李惟寅爲大府卿。二人淸直自守,所至皆有聲績,而未嘗干謁權貴,故年高未達。同知樞密院事韓安仁上箚子,請加擢用以勵具臣,故有是命。
己亥十四年宋宣和元年,遼天慶九年,金天輔三年。
编辑春二月。女眞來朝。
○幸順德王后魂堂。
○金主遣使來聘,致書曰:「朕興師伐遼,賴皇天助順,屢敗敵兵,北自上京,南至于海,部族人民悉皆撫定。今遣孛堇朮孛報諭,仍賜馬一匹,至可領也。」
○幸長源亭。
○三月。以金至和爲左僕射參知政事,崔贄爲右僕射判御書院事。
○夏四月。王弟通義侯僑卒。僑聰敏力學,尊賢好士。
○六月。加李資謙同德功臣三重大匡,以王字之爲樞密院使判三司事,韓安仁爲刑部尙書知樞密院事,金沽爲御史大夫。
○秋七月。詔廣設學舍,敎養諸生,置儒學六十人武學十七人,以近臣管句事務,揀擇名儒,爲學官博士,講論經義。國初肇立文宣王廟于國子監,建官置師。至宣宗,將欲敎育,而未遑。王銳意經術,文風稍振。
○八月。御淸讌閣。命翰林學士朴昇中講洪範。
○遣中書主事曹舜擧聘于金國。書有況彼源發乎吾土之語。金主拒不受。
○幸順德王后魂堂。
○門下侍郞平章事趙仲璋卒。
○契丹遣蕭公聽耶律遵慶來,諭:「近因道途阻礙,難通貢賀,頒賜恩禮,累年曠隔。」幷賜衣著。
○冬十一月。御淸讌閣。命朴昇中講中庸。
○閱射于淸讌閣。
○閱射于重光殿,中者賞之。
○增築長城三尺。金邊吏發兵止之。不從,報曰:「修補舊城。」金主勑邊吏曰:「毋得侵軼生事,但愼固營壘,廣布耳目而已。」
庚子十五年宋宣和二年,遼天慶十年,金天輔四年。
编辑春二月。幸南京。
○夏四月。至自南京。
○五月。賜李之氐等三十八人及第。時,王頗好樂,妓玲瓏遏雲等以善歌,屢承恩賚。國學生高孝沖作感二女詩,以諷之。中書舍人鄭克永言於王,王不悅。孝沖赴是擧,王命黜之,遂下獄。寶文閣待制胡宗旦上書營救,乃釋之。
○迎入佛骨于禁中。初,王字之使還,宋帝以金函盛佛牙頭骨以賜。置外帝釋院,至是,置山呼亭。
○六月。御淸讌閣。命朴昇中講洪範。
○以金晙爲中書侍郞平章事,李軌守司空左僕射參知政事,林有文爲右僕射知門下省事,朴景仁知樞密院事,韓安仁爲禮部尙書,崔弘宰爲刑部尙書,竝同知樞密院事。
○御淸讌閣。命國子祭酒鄭克永講禮月令。
○親醮于福源宮。遂幸安和寺順德王后眞堂,薦酌,流涕。
○宋商林淸等獻花木。
○御淸讌閣。命金緣講書太甲。
○秋七月。遼遣樂院副使蕭遵禮來。詔曰:「卿東陲立社,北闕稱藩。自二孼之戎生,致一方之路阻。嚮祈立嗣,未始行封。近稔勤王,又嘗敵愾。每至念此,已多憮然。更待乘宜,輒圖蕩寇。頃頒密詔,俾諭玆懷,道會多艱,人難偕往,或旋溯楫,莫達封函,賜幣微通,僅能將意。謝章遽拜,益驗輸誠。而又言出由衷,心期報上。旣增慷慨,須事澄淸。固在同仇,是爲大順。佇觀實效,續俟來音。」
○宋遣承信郞許立進武校尉林大容等來。及還,王欲許階上參見。起居注韓沖左司諫崔巨麟侍御史崔洪略等諫曰:「今詔使本商人,嘗到我國,與市井人販賣,而又秩卑。於傳詔日,拜階上,已是過謙。今,宜拜階下。」從之。
○中書侍郞平章事致仕康拯卒。拯家世平微。雖無技能,而勤愼從事。三征女眞,皆立戰功,遂至達官。
○八月。自夏不雨。至是月,五穀不登,疫癘大興。
○幸外帝釋院,命五部讀般若經三日以禳疫癘。
○御宣政殿,親決重刑。
○幸安和寺順德王后眞堂,感傷久之。左右有流涕者。
○左正言洪若伊上疏,論時政得失。王嘉納之。
○乙酉。幸西京。
○戊子。壽星見。
○幸興福永明寺,觀潮。
○幸大同江,登舟觀魚。
○九月。幸永明寺,觀潮。
○制曰:「朕卽位以來再巡陪京。昔旋至而卽歸,今久安而無患。庶推小惠以慰輿情。自八月乙酉以後誤有所犯爲所司論劾及贖銅徵瓦,咸除之。」
○宴群臣於長樂殿。親製壽星明詞,使樂工歌之。
○樞密院使致仕金漢忠卒。漢忠少雄偉,力學登科。嘗爲安西都護府使,政尙寬簡,吏民便之。尹瓘之初伐女眞也,漢忠爲兵馬使,與瓘謀,卑辭厚禮,結和女眞以息邊患。後又從瓘再出師。女眞恃和親,不設備,遂掩擊敗之。其妻文宗幸婢之女,以故雖至達官,不得入臺省。
○冬十月戊辰朔。日食。
○十一月。王至自西京,赦。
○左遷侍御史陳叔盧元崇,爲都官員外郞。先是,御史臺奏:「邇者風俗日侈,公私宴會器皿華麗,上下無等。請依舊制,申行禁止,如或違者,尊者奏決,卑者先囚後奏。」王從之。至是,八關習儀,樞密院果卓逾制。臺官拘囚執事別駕。院使王字之知院事韓安仁乘醉怒罵,使釋之。臺官不聽。字之等奏:「臣等不肖,爲小官所辱。乞罷職。」王重違大臣意,左遷叔等。遣近臣,敦諭字之等視事。
○御淸讌閣。命金富佾講詩泮水。
○十二月。王以順德王后喪畢,召太子及平章事李資謙知奏事李資諒等,置酒極懽,恩賚甚渥。
○以朴景仁守司空尙書左僕射參知政事,仍令致仕。
辛丑十六年宋宣和三年,遼保大元年,金天輔五年。
编辑春正月。制曰:「男女之制,尤重大倫,帝王之興,亦資內助。欲家人之正位,須關雎之好仇。今,將以辰韓公長女大卿崔湧季女備之內職,有司宜據禮典,定名以聞。」禮司請以王氏爲貴妃,崔氏爲淑妃。從之。
○王太子加元服于壽春宮。百官表賀。先是,太子在行宮,欲加冠。平章事金緣奏曰:「冠者,禮之始,事之重。故冠於阼,三加彌尊,所以尊其禮而著成人之義也。今,以元子之貴,行事於外,非所以法先王示後代。宜令有司擧禮以行。」從之。
○以咸寧節,御乾德殿,受賀,宴群臣。
○二月。左遷中書舍人韓沖,爲西京副留守,左正言任元濬爲殿中內給事。先是,同知樞密院事崔弘宰隨尹瓘,伐女眞,密祈陰助,仍許願成大藏堂於開國寺。至是,請軍將輸材木。沖等論奏擅興之罪。王諭止之,沖等固執乞罷,故有是除。
○三月。幸彰信寺,微行,至綏陵。王之將行,諫官奏曰:「前古君王未有親詣后妃陵寢。考之禮典,亦無其文。玄宮久掩,宿草荒翳,至尊俯臨,能無悲感。臣子之心,不勝恐懼。伏望,以禮自抑,俯順人望。」不從。
○宋遣姚喜來。
○御淸讌閣。命翰林學士朴昇中講禮月令,起居注金富軾講書說命。
○夏四月。幸安和寺,還次李資謙山齋,置酒。
○賜李資謙推誠佐理功臣邵城郡開國伯,子之美公儀皆進職。
○五月。百官禱雨于興國寺五日。
○閏月。制曰:「天時失順,旱熯爲災。顧寡人否德以降殃,憫庶民無辜而殞命。祈禳無應,恐懼未遑。庶幾推恩以召和氣。凡在獄囚,除斬絞二罪外,皆原之。其或官吏因緣公法苛刻作弊,或以腐朽之穀强給取息,或徵荒田之租,或興不急之役者,一切禁治。」
○御淸讌閣。命朴昇中講洪範。
○命起居舍人林存講詩雲漢。
○六月。御長齡殿。命朴昇中講禮月令。
○參知政事致仕朴景仁卒。景仁少力學登科。三爲諫官,言論鯁直,無所依違。時議重之。
○秋八月。謁英崇二陵。
○幸長源亭。
○冬十月。設百座道場于會慶殿。令中外齋僧三萬。
○壬子。太白晝見經天月餘。
○十二月。御淸讌閣。以宋帝所賜書畫等物宣示宰樞侍臣。
○幸福源宮,遂幸龜山安和二寺,御玉岑亭,宴從官。
壬寅十七年宋宣和四年,遼保大二年,金天輔六年。
编辑春正月。御淸讌閣。命中書舍人金富軾講易乾卦。
○二月庚寅朔。日食。
○門下侍郞平章事致仕崔弘嗣卒。弘嗣起自寒微,以文行聞。性貞介寡欲,朝無黨與。居家,不言公事,妻子未嘗見其戲笑。人有饋遺,雖蔬果,不受。王深重之。然務苛察,見人小過,輒不忘,世以此短之。
○三月。以金晙守司徒判禮部事,林有文守司空參知政事判刑部事兼太子少師,王字之爲吏部尙書參知政事判戶部事兼太子少傅,韓安仁參知政事判工部事修國史,崔弘宰爲樞密院使兼太子賓客判三司事,金若溫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李資諒爲樞密院副使兼太子賓客。
○御紗樓,召文臣五十六人,刻燭,命賦牧丹詩。詹事府主簿安寶麟爲第一。賜絹有差。時,康日用以能詩鳴。王竚觀其作。燭將盡,日用纔得一聯云:「頭白醉翁看殿後,眼明儒老倚欄邊。」袖其藁,伏御溝中。王命小宦,取視,嗟賞不已,曰:「此古人所謂:『臼頭花鈿滿面,不如西施半粧。』」慰諭而遣之。
○幸順天館。宴宰樞于香林亭,忽覺背有微膧,促駕還宮。禱于山川神祗。
○參知政事王字之卒。玄祖朴儒佐太祖有功,賜國姓。字之由胥史進。其妹壻王國髦之殺李資義也,衛宮門,以功爲都校令。肅宗丁亥,以兵馬判官伐女眞,屢有戰功。
○乙酉。飯僧一萬于諸寺。戊子。亦如之。
○夏四月。制曰:「寡人叨纘丕緖,多歷年所。然臨事制宜,莫知其方,以致陰陽失序,穹壤挻祅,加疾病以彌留。愈憂懼而自勵,冀推渙汗以謝幽明。凡名山大川秩在祀典者,加名號,諸有罪者,除斬絞外皆原之,流配者,量移。」
○平章事李資謙等詣純福殿,告天禱曰:「昔,周武王有疾,周公以至誠請命于天,厥疾乃瘳。今,臣等皆以愚不肖,承乏備員,無政術以安于民庶,無德行以媚于神祗,但以貪鄙不道爲國巨蠹,天作之孼,上延君父。惟天聰明,宜降疾咎于臣等之身,無令元首久困沈痾。」
○乙未。王疾革,扶坐,見宰樞,曰:「朕以不德,天降之孼,疾疹不瘳。太子雖在幼少,德行宿成,諸公同心協輔,無墜祖構。」群臣俯伏流涕,不知所言。王召太子,曰:「予疾大漸,勢不復痊。爰釋重任,傳歸於汝。予追思平生所行,得少失多,愼勿效焉。但當稽古聖賢之道,奉我太祖之訓,不懈于位,永綏庶民。」太子俛首泣,不能起。王命韓安仁取國璽以授之,遂薨。時,太子幼,王諸弟頗有覬覦心。李資謙奉太子,卽位於重光殿。朝夕奠殯,哭踊盡哀。左右侍臣哀慟不能止。甲寅。葬裕陵,上諡文孝大王,廟號睿宗。史臣曰:「睿宗天資明哲,嘗在東宮,禮接賢士,敦行孝悌。及卽位,宵旰憂勤,勵精求治。但志存拓境,僥倖邊功,仇隙未已。歆慕華風,信用胡宗旦,頗惑其言,未免有所失矣。然知用兵之難,棄怨修好,使隣境感慕來服。恤鰥寡,養耆老。開設學校,敎養生員。置淸讌寶文兩閣,日與文臣講論六經。偃武修文,欲以禮樂成俗。故韓安仁曰:『十七年事業可以貽厥後世。』信哉。」
五月。追尊母順德王后,爲文敬王太后。
○以李資謙爲協謀安社功臣守太師中書令邵城侯,金景庸爲同德翊聖功臣樂浪公,李瑋爲匡國功臣桂陽公,林有文金晙爲門下侍郞平章事,韓安仁爲中書侍郞平章事,崔弘宰金若溫參知政事,李資諒爲樞密院使,金沽知樞密院事,文公美爲樞密副使。
○賜太后封崇執事官吏職一級。
○赦。
○六月。王受菩薩戒於乾德殿。
○宋持牒使進武校尉姚喜等來。
○秋七月。參知政事致仕李軌卒。軌以科第進,與金黃元友善,俱以文章著名。
○設金剛明經道場於乾德殿三七日。
○詔曰:「中書令李資謙太后之父,於朕爲外祖,其班次禮數不可與百官同。宜令兩府兩制及諸侍從官會議聞奏。」寶文閣學士鄭克永御史雜端崔濡議曰:「傳曰:『天子有所不臣者三。』后之父母居其一。今,資謙當上書表,不稱臣,及君臣大宴會,不與百官庭賀,徑詣幕次拜,上答拜而後坐殿。」衆議雷同。寶文閣待制金富軾獨上議,曰:「漢高祖初定天下,五日一朝。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乃何令人主拜人臣。』高祖善家令言,詔曰:『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今,王侯卿大夫已尊朕,爲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以此論之,雖天子之父,若無尊號,不可令人主拜。故後漢獻帝皇后父不其侯伏完,鄭玄議曰:『不其侯在京師,禮事出入,宜從臣禮。若后息離宮,及歸寧父母,則從子禮。』故伏完朝賀公庭,如衆臣,及皇后在宮,后拜如子。又東晉穆帝母褚太后見父之禮,衆人駁議不一,博士徐禪依鄭玄議曰:『王庭正君臣之禮,私覿全父子之親。』是大順之道也。又魏帝父燕王宇上表稱臣。雖父子至親,禮數尙如此,而外祖按儀禮五服制度,母之父母服小功五月而已,與己父母,尊親相遠,豈得與上亢禮。宜令上表章稱臣,在王庭君臣之禮,則從衆,至於宮闈之內,則以家人禮相見。如此,則公義私恩兩相順矣。」宰輔以兩議聞。王遣近臣康侯顯,問資謙。資謙奏曰:「臣雖無知識,今觀富軾之議,實天下之公論也。微斯人,群公幾陷老臣於不義。伏願從之勿疑。」詔可。
○八月。賜羅景純等三十一人及第。
○九月。詔改生辰安貞節,爲慶龍節。
○命修睿宗實錄。先是,平章事韓安仁奏:「睿宗在位十七年,事業宜載史冊,貽厥後世。請依宋朝故事,置實錄編修官制。」以寶文閣學士朴昇中翰林學士鄭克永寶文閣待制金富軾充編修官。
○冬十月。設百座道場於會慶殿。齋僧三萬於中外。
○冊李資謙,爲漢陽公。
○十一月。東女眞酋長實現來獻馬。
○親饗年八十以上男女及義夫節婦篤疾癈疾于闕庭,賜物有差。特賜李資謙母朝鮮國夫人金氏金帛藥物,加等。
○十二月。放帶方公俌于京山府,爲李資謙所構也。流中書侍郞平章事韓安仁樞密院副使文公美。初,安仁公美與資謙弟資諒及崔弘宰俱在樞府,資諒憑勢,安仁公美恃寵,雖外和而內忌,且與弘宰不相得。又安仁以資謙爲國上宰,事皆關決,而惰慢不朝,事多壅蔽,陽尊資謙,封爲上公,不令視事,而陰欲奪其權,使承宣韓柱奏之。諸李知其謀,銜之。安仁公美等以太醫崔思全視睿宗背疽,以爲微腫,不早治,欲置於法。王罰徒二年。故思全亦頗怨望。會資謙以崔惟迪爲給事中,物議紛然。有內給事張應樞者,好干時附勢,聞惟迪以奴婢二十口賂資謙得是職,密語安仁。安仁颺言于省中。惟迪愬於資謙。資謙大怒,請辨于御史臺。安仁慚恐,告休在家。遂與公美及堂弟鄭克永妹壻知御史臺事李永等數相會,侵夜而散。思全得其間,欲釋舊憾,與憸人蔡碩譖於資諒弘宰曰:「安仁公美結黨陰謀,將不利於李令公。」資謙頗以爲疑,遂羅織其罪,奏,流安仁于昇州甘勿島,沈殺之,又流公美韓柱李永克永于外。其兄弟子壻姻婭皆緣坐流竄,族黨罷職者亦多。安仁力學,善屬文。及王卽位,以侍學舊恩密近用事,兄弟親戚分據要路,士大夫無不趨附。遽乘勢,謀軋權貴以至於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