鮚埼亭集 (四部叢刊本)/外編卷第二十三

外編卷第二十二 鮚埼亭集 外編卷第二十三
清 全祖望 撰 清 董秉純 撰年譜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外編卷第二十四

鮚埼亭集外編卷二十三

           鄞 全祖望 紹衣

 序

  周易義序

周易口訣義六卷本名周易義史文徽所著也文徽名

徵河南人宋人避御諱作證自荆南田氏書目誤以爲

唐宰相魏文貞公之書紹興中續編四庫書目亦因之

至昭德晁氏始正其譌陳振孫謂三朝史志巳載其書

非五代人則唐季是巳其人本末不可攷崇交總目謂

史氏直鈔正義略刪節以便講習故以口訣名之今觀

其書亦有不同於孔氏者如臨彖八月有凶正義主荀

氏以爲三陰之否文徽主何氏以爲四陰之觀則崇文

目所云亦未盡然也但其談義理而略𧰼數則王韓之

家法耳唐人經學最草草見於史者不過數家易祗推

蔡廣成一人廣成所著啓源十卷外義三卷明人一齋

書目尙列之而予未之見其餘則陰洪道陸希聲東鄕

助高定諸家恐皆無存者其幸得存者李鼎祚集解乃

所以輯三十六家之緒言在唐人說易別爲一派其餘

則郭京郉璹之書然則文徽易義足備正義以後之一

種不可聽其無傳也五代則蒲乾貫有易學亦談𧰼數

者總之關洛以前儒林寥略苟有傳者皆當存之以備

時代不當苛論於其閒爰論其書而藏之且爲之序其

  甘棠正義序

甘棠正義者梁陜州大都督府左司馬任正一之易疏

也其書凡三十卷孔氏正義以爲藍本推演其說崇文

總目尙載之則宋時其書未亡故樂平馬氏亦述焉明

以後無復傳是書者而忽有唐長孫無忌等周易要義

其書凡十八卷第一卷分上中下第二卷至第七卷分

上下共爲十卷其編首備載永徽四年所上表長孫無

忌李勣于志寧以下二十四人連名署進謂六經正義

穎達雖加討覈尙有未周爰降絲綸更令刋定臣等上

稟宸旨旁摭羣書謹以上聞按唐藝文志及儒學傳正

義之作凡四修而始成其初則穎達曁顏師古司馬才

章王恭王琰同撰定藝文志作李子雲王德韶其後駁正者則馬嘉

運趙乾協覆審者則蘇德庸趙宏智藝文志有隨德素王士雄卒刋

定於無忌等二十四人而後頒行是無忌之刋定此書

誠有之然頒行在刋定之後則其書卽今學官所具者

非別有一種也故崇文總目云周易正義十四卷唐太

尉長孫無忌與諸儒刋定則未嘗改名要義也吾取其

書讀之則更異焉據云以其未周故有旁摭則必多岀

於孔氏之外者乃今以學官之本校之今本不及略例

而是本附以略例之注一卷又每卦注以八宮世數爲

今本之所無今本不載字音而是本有音其不同者不

過爾爾然今本聯絡貫穿皆依卦爻爲次而是本則草

草分條似反屬未定之藁今本毎卦下一爻必有數語

而是本或竟無之今本所言反詳而是本轉略則今本

出於是本或增而或刪乃謂是本在今本之後謬矣故

吾斷以爲是卽任氏甘棠正義而孔氏之所自岀後人

不知妄爲長孫無忌箋表改易其名離合其卷帙以欺

後世而不知其原委之歴然可攷也隋以前江南易疏

十餘家今更無存任氏所作雖巳備見孔氏書中然要

其故物不可不加珍惜而略例注一卷遠岀邢璹之前

尢可貴也秀水朱檢討經義攷亦疑是書卽孔本而不知爲任氏但陜州大都督

府之名蕭梁時所未有當更攷之爰校其譌謬而別爲

之敍

  田氏學易蹊徑題詞

宋華亭田興齋在嘉定閒嘗設講席於國學六館之士

皆北面焉不知宋史何以不傳之於儒林也其所著學

易蹊徑二十卷在吳文正公纂言中頗及之今始得見

其書於都下宋人之言互體者棃洲祗舉漢上黃中二

家今觀興齋之說又有岀於二家之外其每卦一圖皆

以正卦兼變卦而言而並取其正變之互嘗攷其所自

出則吳興沈氏也沈氏謂暌三則下互爲離其變則上

互爲兌卽興齋之說也夫正卦之互在聖人取𧰼或有

時而用之若變卦之互非取𧰼所及也一卦自有一卦

之𧰼不容兼正變而互之也或曰左氏陳敬仲筮詞風

爲天於土上山也杜元凱謂此觀之否正卦之三四五

爻爲艮變卦之二三四爻亦爲艮故曰山則固合正變

之互言之矣興齋之所本者此耳予曰此筮法也筮法

合正與變而占之則亦得兼正與變之互而𧰼之當聖

人作𧰼詞但發揮是爻之𧰼而巳安得預計其變而求

合之將不勝其緒之紛矣易雖爲卜筮而作然要自有

節次也沈氏不過偶一及之其說尙未及成興齋則每

卦列焉竟欲以之定互體之說竊以爲未安若其餘甚

有佳者嘉定以後經師如此不易得也

  曹放齋詩說序

放齋曹先生粹中吾郷定海人也字純老李莊𥳑公光

之壻宣和六年沈晦榜進士釋褐黃州敎授莊𥳑由吏

部尙書參預機務秦氏𫝑正殷聞先生名欲見之先生

辭焉私語婦曰尊公其能終爲首揆所容乎何不早去

巳而莊𥳑果被岀嘆曰吾媿吾壻先生自是隱居終秦

氏之世未嘗求仕莊𥳑退居著讀易老人解說而先生

箋詩各以其所長治經嗚呼先生皭然於姻婭之膴仕

而潔身於十畝之閒不媿其婦翁且加以先幾之哲焉

可謂百世之師矣世有改修宋史者當附之莊𥳑傳中

也張魏公晚年入相薦於朝通守建寧不久乞身而歸

贈侍講深寧王氏解詩多有取於先生之說如據太始

天皇之䇿包羲網𦊙之章葛天之八闋康衢之民謠以

爲詩本而瞻彼旱𪋤以漢書地理志證之知爲旱山四

月秀葽以爾雅本草證之知爲遠志又引齊詩以定采

蘋草蟲之先後其所引名言尚多有之而完書則意其

不可得見矣忽見永樂大典中有之乃鈔而謀付之梓

因念少時讀深寧四明七觀其於經學首推先生之詩

今幸得拜而讀之奚翅南金不徒桑梓敬恭之思也自

先生之詩說出而舒廣平楊獻子出而繼之爲吾鄕詩

學之大宗慈湖之詩傳相繼而起咸淳而後慶源輔氏

之傳始至甬上則論吾郷詩學者得不推先生爲首座

  荆公周禮新義題詞

三經新義盡出於荆公子元澤所述而荆公門人輩皆

分纂之獨周禮則親岀於荆公之筆葢荆公生平用功

此書最深所自負以爲致君堯舜者俱出於此是固熙

豐新法之淵源也故鄭重而爲之蔡絛以爲政和祕閣

所藏其書法如斜風細雨定爲荆公手蹟其後國學頒

行之板爲國子司業莆田黃隱所毀世閒流傳遂少僅

見王氏訂義所引而巳而明文淵閣書目所有當猶屬

政和底本顧世之人無從見今則無矣相傳崑山徐尙

書雕經解以千金購之不能得雍正乙卯予於永樂大

典中得之亟喜而鈔焉㑹修三禮予因語局中諸公令

鈔大典所有經解而荆公書尢爲睂目惜其地夏兩官

巳佚終不得其足本也荆公解經最有孔鄭諸公家法

言𥳑意核惟其牽SKchar2於字說者不無穿鑿是固荆公一

生學術之祕不自知其爲累也葢嘗統荆公之經學而

言之易傳不在三經之内說者謂荆公不愜意而置之

然伊川獨令學者習其書容齋記毛詩八月剝棗荆公

一聞野老之言輒改其說則亦非任情難挽者朱子於

尙書推四家荆公與焉且謂其不強作解事而禮記之

方馬數家亦稟荆公之意而爲之者至今禮記注中不

能廢爾雅成於陸氏而以其餘爲埤雅旣博且精彼其

門人所著尙有不可掩者如此至若春秋之不立學官

則公亦以其難解而置之而並無斷爛朝報之說見於

和靖語錄中所辨予觀宋志荆公嘗作左氏解二卷則

非不欲立明矣荆公又嘗與陳用之許允成解論孟然

則去其字說之支離而存其菁華所謂六藝不朽之妙

良不可雷同而詆也而況是書又荆公所最屬意者乎

荆公之書五官而巳有鄭宗顏者采其說別注攷工記

二卷今新義巳缺其二而攷工尙有存者幷附之

  史衛王周禮講義序

予嘗言吾鄕經學先師陳文介公於諸經俱有論說此

外易則王處士茂剛春秋則高侍郞閌高處士元之詩

則曹通守粹中舒通守璘楊敎授銖尙書則袁學士燮

周禮則史丞相浩鄭敎授鍔皆鼻祖也衞王之書孝宗

爲建王時在講筵分講其書自天官起止於地官司關

一十四卷中興藝文志謂其多所啓發孝宗稱之者也

當宋時有雕本今則無矣明文淵閣書目有之康熙中

崑山徐尙書請權發閣中書付志局則皆残本而是書

天官自司書以前俱闕地官以下

  禮記輯注序

禮記之學莫如櫟齋衞氏之書爲大備其序有云世人

之言惟恐其不出於巳吾之言惟恐其不出於人可謂

述古之名論也然其書綜羅極博而竟未嘗有所折衷

意欲使學者深思而自得之其不得列於學官者亦正

以此櫟齋之後吾鄕黃文㓗公始取其書釐而定之刪

繁就𥳑最爲有功文潔日鈔諸經惟禮記爲成書別號

禮記集傳而世之人鮮知不能取以易陳匯澤之陋學

爲可嘆也有明經術稍衰然說禮如南山叔陽彭山浚

川輩皆卓然可傳而莫有纘衞黃之緒者吾鄕萬先生

充宗湛於經學六經自箋疏而下皆有排纂三禮爲最

富三經之書其成帙不一種禮記爲最富方崑山通志

堂經解之未刻也櫟齋之本世閒流傳頗少先生求之

不可得㑹姚江黃徵君自山陰祁氏書閣見之遽售以

歸踔急足告先生而中途爲書賈竊去先生日以吾所

見未必較櫟齋爲少乃自注疏曁陳馬方陸而下錯陳

而貫穿之豪鈔摘抉裒然成編俄而或以其本至取而

讐之則凡櫟齋之所有者無不在後乎此者倍之而和

齊斟酌審異致同極之於繭絲牛毛之細直足過櫟齋

而抗文潔先生曰吾於是可以無憾矣先生之書其盛

傳於世者莫如學禮質疑葢條禮經諸大節目前人聚

訟未決而詳爲論定者也是書則以部帙之繁未有能

梓者予從其家借鈔之徵君嘗謂學不患不博第患不

精充宗由博以致精故其書必傳雖然時風衆勢方窮

老盡氣於帖括而未有極出於巳者固無有岀於人者

直罔聞其能讀先生之書者恐亦難其人也

  春秋輯傳序

春秋筆削之旨如高山深谷不易窺探故有爲三傳之

所不得而啖趙見之者有爲啖趙之所不得而宋元諸

家迭相詰難而見之者甚矣夫會通之難也往者姚江

黃徵君以經學大師倡敎浙東西之閒嘗欲推廣房審

權曾稑衞湜諸君之緒大修羣經而首從事於春秋先

令其徒薈萃大略輯爲叢目只篇首春王正月一條草

卷至五大冊猶未定徵君笑曰得無爲秦延君之說尙

書乎度難以成編而止萬充宗先生者徵君之高弟也

不以爲然退而獨任其事取其重複者去之繁蕪者刪

之分別門戸芋區而𤓰疇輯成二百四十卷一夕爲大

火所燼徵君爲之悵然時先生方纂禮記解旣畢復重

輯之而先生巳病猶矻矻不勌至昭公而絕筆方易簀

時顧左右而言曰吾魂魄中不了季武子立後一事彷

彿劉原父權衡在目前也嗚呼士爲科舉之學遺經長

束高閣官羊市餅總不識爲何物先生竭膏肓之力繼

之以死可謂志士也巳故徵君爲先生作哀詞擬之於

宗汝霖之呼渡河先生之書卷帙旣繁嘗令嗣子九沙

編修輯其自得之言爲學春秋隨筆四卷巳行於世歲

在已酉予從編修借鈔全本歸安姚世鈺欲使予續成

之予曰昔林少穎解尙書於洛誥而下未備東萊補之

自秦誓以逆泝焉至今兩家之書皆孤行而實合璧也

顧予何人敢援東萊之例無巳請以俟諸異日因卽書

以爲序

  高氏春秋義宗序

諸經箋故旣多必有集大成者出而摭拾之周易則李

鼎祚房審權尙書則林少穎詩則呂東萊戴岷隱禮則

衞正叔周禮則王與之而春秋則吾郷高端叔也端叔

爲澶淵功臣瓊之後南渡後居四明家貧無書借之隣

家不暇盥櫛而讀之隣人憐焉遂盡發其書使縱觀巳

而受學於沙隨程氏學日以博故其於周易於毛詩於

論語皆有撰著而摭拾之富至三百餘家者春秋也爲

書百五十卷五上禮部而不第傅公伯成敎郡以端叔

爲經師令學者從之先是高憲敏公息齋曾有春秋集

註而端叔繼之故吾郷稱爲春秋二高不以名位甲乙

也然端叔之書之博過於息齋自予治春秋以來求端

叔之書不可得今年鈔永樂大典得之爲之驚喜雖頗

有殘缺要爲經苑中所當珍惜也嗚呼以端叔之經學

如此而厄於青衫以老嘗觀剡源所記謂其先塋在萬

竹山中學者因稱爲萬竹先生然端叔實未嘗久居萬

竹其居萬竹之大家爲王氏而菲薄端叔之學毎端叔

至萬竹王氏奉之甚嚴退而卽嘆其無成惜其徒老以

死豈知由今日觀之固有不以彼易此者乎端叔有荼

甘甲乙藁其詩三千其文五百又作變離騷九篇曰愍

畸志曰臣薄才曰惜來日曰感回波曰力陳曰危衷曰

悲嬋娟曰古誦曰繹思時以爲宋人擬騷者弗逮而是

時以詞賦取士詩亦非所尙故端叔之荼甘亦莫有取

而嗜之者嗚呼世之以祿位容貌見斥於人者豈獨揚

子雲也哉端叔之後在明爲陜西撫軍斗樞至今猶以

讀書世其家

  陳用之論語解序

荆公六藝之學各有傳者攷之諸家著錄中耿南仲龔

原之易陸佃之尙書爾雅蔡卞之詩王昭禹鄭宗顏之

周禮馬希孟方慤陸佃之禮記許允成之孟子其淵源

具在而陳祥道之論語鮮有知者但見於昭德晁氏讀

書志而巳荆公嘗自解論語其子雱又衍之而成於祥

道長樂陳氏兄弟深於禮樂至今推之乃其得荆公之

傳則獨在論語昭德謂紹聖以後場屋皆遵此書則固

嘗頒之學官矣或曰是書本出於道郷鄒公而託於祥

道予謂道郷偉人也豈肯襲阮逸輩之所爲哉諸家爲

荆公之學者多牽於字說祥道疵纇獨寡爲可喜也況

荆公父子之論語不傳而是書獨存亦巳幸矣予鈔是

書葢於天一閣范氏前此崑山徐尙書開雕宋儒諸箋

詁其得之天一閣最富而是書不預焉殆以其闕文誤

字之多故置之予家居細爲校讐稍復可通欲覓窮經

家之有力者取荆公周禮新義王昭禹周禮解鄭宗顏

攷工記注陸佃爾雅新義曁是書合梓之以見熙豐之

學之槪無使蔡卞之詩獨行而未能也經師之作存於

今者稀矣雖或不醇要當力爲存之乃敍以藏諸篋中

  新雕五經文字九經字樣題詞

唐石經在關中者一厄於韓建再厄於向拱三厄於韓

縝而當時之完本不可見金源以後累經修治迨明嘉

靖乙卯地震而元以前之補本亦不可見吾友甘泉馬

君嶰谷昆弟得宋搨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以爲是希世

之珍也亟爲雕本以傳之予讀舊唐書頗譏開成石本

之蕪累顧當時冩官旣不一容不能無棼錯而張參唐

元度之書則固有功於遺經者也向嘗聞之顧先生亭

林朱先生竹垞謂是二書自田敏後無鏤板者以嘆息

於好事者之難以予攷之二書之刋於田敏巳非石本

之舊⿰氵𠔏容齋云晉開運末國子祭酒田敏合二書爲一

編以攷證俗體譌謬深寧王氏玉海亦云而婁機廣干

祿字書竟稱爲田氏之作則開運所定者乃二書之合

編冊府元龜仍分列爲二者非也陳直卿云九經字樣

一卷唐元度撰晉開運中刻本近有作石經攷異者疑

其別爲一書不知此卽田氏之定本直卿因其卷首但

存唐氏序文遂誤以書屬元度正猶婁機之竟以屬諸

田氏也田氏於五代時號爲儒林其校石經用功尢久

且勤然擅改尙書盤庚之文於爾雅不識日及頗爲經

師所笑其於二書猶幸其無甚改竄而要不若石本之

舊爲可信也然則二書石本之舊葢八百年以來無鏤

板者嶰谷昆弟之爲是舉不可謂非補經苑之憾矣

 張司業於唐史無專傳及攷范傳正之言唐世士大

 夫祭祖先能崇古禮不用𥿄錢者祗顏魯公與司業

 二家則其卓然有得於經又可知也韓退之集稱司

 業爲敦煌人亦言其有大名而石經之末又載司業

 有孫自牧官毛詩博士能以家本佽助元度列名參

 校之次則經苑之能世其家者此皆足以補前人之

 遺也

  重和五經字樣板本題詞

唐開成石經之末有張司業五經文字唐待詔九經字

樣附勒於石曁晉開運中田祭酒合二書爲一造成板

本是爲五經字樣及宋重和中又重修之顧其書不甚

乾隆辛酉得見於杭之趙氏係宋刻爲明文淵閣本

吾友谷林徵士之子誠夫摹鈔之而疏開成石本之異

同於其下前年揚之徵士馬四半查得宋搨開成石本

巳雕之矣予乃亟令幷刻此編而誠夫喜爲難得之書

令予題之按宋㑹要重和元年十一月丙子提舉成都

府路學生翟栖筠奏王安石參酌古今篆𨽻而爲之說

此造道之指南窮經之要術也然字形書畫纎悉委曲

咸有不易之體世之學者從俗就𥳑轉易偏旁傳習旣

殊漸失本眞如期朔之類從月股肱之𩔖從肉勝服之

𩔖從舟丹青之類從丹靡不有辨而今書者乃一之若

此者不勝舉故幼學之士終年誦書徒識字之近似而

不知正形甚可嘆也臣竊見國子監有張參五經文字

唐元度九經字樣所以辨證書名頗有依據然其法本

取蔡邕石經許氏說文而蔡許之學頗有未盡如是從

日而從月昏從氏而從民謬戾甚衆願詔儒臣重加修

定去其譌誤存其至當一以字說爲主分文部𩔖爲新

定五經字樣頒之庠序詔可於是太學官集衆修之然

則是書之作葢荆公字說之嫡傳也予嘗謂荆公三經

之頒學官葢巳有勒石之漸而不果故嘗徵洛人王𦒿

卿令篆字說耆卿祖擇之外孫也世受泰山孫氏之學

辭以所業不同而止而晁說之作儒言引崔浩所作石

經以諷及荆公殁而栖筠之爲是編猶此志也從來石

經之舉必有小學之書以正文字故李陽冰在天寶中

欲寫石經則有說文字源開成則有張唐二家廣政則

有林罕說文字目而趙克繼預於汴京之役亦有古文

篆韻然則重和之舉其殆欲述荆公未遂之志而卒不

果耶荆公之字說予嘗得見之吳下其中葢有卓然足

以正前人之失者未可盡指爲穿鑿故當時雖以山谷

之不相苟合亦謂其妙處足以不朽是非雷同之徒所

能知也然則是編也不亦可寶乎哉近日藏書之富大

江以北推馬氏大江以南推趙氏故開成之舊刻重和

之編駢聚於二家其亦學者稽古之幸也夫

  石經攷異序

吾友杭君堇浦纂輯石經攷異一卷葢惜昭德晁氏之

書之佚而爲亭林顧氏拾遺者也自六朝以迄今古文

之日剝日落不必水火盗賊葢有坐消於風塵俗吏之

手如馮熙常伯夫之徒而一二好古儒者旁皇委曲求

之片文隻字閒豈不重可悲夫其中尙有與堇浦討論

者竊嘗攷熹平石經始於蔡邕諸公而邯鄲淳修之正

始石經亦出於淳而嵇康等祖之魚豢魏儒宗傳序曰

黃初元年之後新主乃始掃除太學灰炭補舊石碑之

缺壞時淳方以博士給事中是補正熹平隷字舊刻者

淳也衞恒四體書勢謂魏初傳古文者皆出於淳正始

所立轉失淳法則淳於補正熹平隸字之外別用壁中

書冩一本爲正始之祖晉書趙至傳曰詣洛陽遊太學

遇嵇康冩石經嵇紹亦曰先君在太學冩石經古文是

卽正始閒事然則邯鄲石經之上接熹平者是隋志以

一字爲魏刻之誤所自也其下開正始者是范書以三

字爲漢刻之誤所自也楊衒之江式所言大抵皆因此

而錯況黃初所補非僅舊碑之缺壞尙有增多於熹平

之外者隋書五代史志一字石經周易一卷尙書六卷

魯詩六卷儀禮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九卷論語一卷又

引七錄一字石經鄭氏尙書八卷毛詩六卷以較熹平

五經之目其增多者更出誰人之手然則邯鄲氏石經

之功亦誃矣若魏明帝刋典論事在太和四年隋志亦

稱爲一字石經典論又屬黃初之後正始之前而酈元

謂六碑附於正始四十八枚之次不又舛歟至南齊書

魏佛狸於城西三里刻石冩五經及其國記則不必以

魏本紀不載爲疑是時崔浩方領祕書與高允等共撰

國記陳畱江強卽江式祖以進所輯經史文字授中書博士

而著作令史閔湛輩諂浩請取浩所注易論語書詩頒

之國中以易先儒箋故并勅浩注禮傳又勸浩以國記

及五經並勒之石浩遂自鄴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

充用樹碑平城之郊壇東方三百餘步用工三百萬其

後國記旣毁而石經亦不卒業斯本紀所以不載而僅

見之浩及高允傳然觀浩奉詔書急就章而改冩漢疆

爲代疆以媚其主則石經之爲所改亂者亦必不可數

計謂其能存古文而傳墜學未必然矣堇浦之書所以

發擿前人之譌者覈矣如愚所見或亦附而存之以備

攷索之餘則未必非負暄之一得也

  增修復古編題詞

吳興張有謙中吾浙中篆學之大宗也謙中自幼不務

進取喜小篆濳心許氏說文其㸃畫之㣲轉側縱橫高

下曲直毫髮有差則形聲頓異晁子止謂自陽冰前後

名人謙中格以古文往往有失其精博如此虞仲房謂

視徐楚金兄弟及郭恕先謙中之精密尢過之年五十

餘始爲此書手自冩之至六十而成凡三千言晚年棄

家爲黃冠游心世外最與陳了翁相契是書卽了翁所

序也當崇寧時以篆學知名者歴陽徐競明叔然觀李

仁甫言則明叔攀援姻戚以入書藝局登進未幾旋遭

汰斥其人不及謙中遠甚而仲房言其小學亦非謙中

之敵是復古一編葢許氏之功臣也陳直卿又記謙中

爲林侍郞攄書母夫人碑一事曰手可斷字不可易林

不能強善哉其風骨之高益足以徵其書之珍重也明

初吳均仲平又爲增修之旁收林罕鄭樵戴侗諸家以

附於下其亦好古之士歟小學日衰畱心於古文者巳

爲絕響吾故不能不於是書三致意焉







鮚埼亭集外編卷二十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