鲒埼亭集 (四部丛刊本)/外编卷第二十三

外编卷第二十二 鲒埼亭集 外编卷第二十三
清 全祖望 撰 清 董秉纯 撰年谱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外编卷第二十四

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三

           鄞 全祖望 绍衣

 序

  周易义序

周易口诀义六卷本名周易义史文徽所著也文徽名

征河南人宋人避御讳作证自荆南田氏书目误以为

唐宰相魏文贞公之书绍兴中续编四库书目亦因之

至昭德晁氏始正其讹陈振孙谓三朝史志巳载其书

非五代人则唐季是巳其人本末不可考崇交总目谓

史氏直钞正义略删节以便讲习故以口诀名之今观

其书亦有不同于孔氏者如临彖八月有凶正义主荀

氏以为三阴之否文徽主何氏以为四阴之观则崇文

目所云亦未尽然也但其谈义理而略𧰼数则王韩之

家法耳唐人经学最草草见于史者不过数家易祗推

蔡广成一人广成所著启源十卷外义三卷明人一斋

书目尚列之而予未之见其馀则阴洪道陆希声东乡

助高定诸家恐皆无存者其幸得存者李鼎祚集解乃

所以辑三十六家之绪言在唐人说易别为一派其馀

则郭京郉璹之书然则文徽易义足备正义以后之一

种不可听其无传也五代则蒲干贯有易学亦谈𧰼数

者总之关洛以前儒林寥略苟有传者皆当存之以备

时代不当苛论于其闲爰论其书而藏之且为之序其

  甘棠正义序

甘棠正义者梁陜州大都督府左司马任正一之易疏

也其书凡三十卷孔氏正义以为蓝本推演其说崇文

总目尚载之则宋时其书未亡故乐平马氏亦述焉明

以后无复传是书者而忽有唐长孙无忌等周易要义

其书凡十八卷第一卷分上中下第二卷至第七卷分

上下共为十卷其编首备载永徽四年所上表长孙无

忌李𪟝于志宁以下二十四人连名署进谓六经正义

颖达虽加讨核尚有未周爰降丝纶更令刊定臣等上

禀宸旨旁摭群书谨以上闻按唐艺文志及儒学传正

义之作凡四修而始成其初则颖达曁颜师古司马才

章王恭王琰同撰定艺文志作李子云王德韶其后驳正者则马嘉

运赵干协复审者则苏德庸赵宏智艺文志有随德素王士雄卒刊

定于无忌等二十四人而后颁行是无忌之刊定此书

诚有之然颁行在刊定之后则其书即今学官所具者

非别有一种也故崇文总目云周易正义十四卷唐太

尉长孙无忌与诸儒刊定则未尝改名要义也吾取其

书读之则更异焉据云以其未周故有旁摭则必多岀

于孔氏之外者乃今以学官之本校之今本不及略例

而是本附以略例之注一卷又每卦注以八宫世数为

今本之所无今本不载字音而是本有音其不同者不

过尔尔然今本联络贯穿皆依卦爻为次而是本则草

草分条似反属未定之稿今本毎卦下一爻必有数语

而是本或竟无之今本所言反详而是本转略则今本

出于是本或增而或删乃谓是本在今本之后谬矣故

吾断以为是即任氏甘棠正义而孔氏之所自岀后人

不知妄为长孙无忌笺表改易其名离合其卷帙以欺

后世而不知其原委之历然可考也隋以前江南易疏

十馀家今更无存任氏所作虽巳备见孔氏书中然要

其故物不可不加珍惜而略例注一卷远岀邢璹之前

尢可贵也秀水朱检讨经义考亦疑是书即孔本而不知为任氏但陜州大都督

府之名萧梁时所未有当更考之爰校其讹谬而别为

之叙

  田氏学易蹊径题词

宋华亭田兴斋在嘉定闲尝设讲席于国学六馆之士

皆北面焉不知宋史何以不传之于儒林也其所著学

易蹊径二十卷在吴文正公纂言中颇及之今始得见

其书于都下宋人之言互体者棃洲祗举汉上黄中二

家今观兴斋之说又有岀于二家之外其每卦一图皆

以正卦兼变卦而言而并取其正变之互尝考其所自

出则吴兴沈氏也沈氏谓暌三则下互为离其变则上

互为兑即兴斋之说也夫正卦之互在圣人取𧰼或有

时而用之若变卦之互非取𧰼所及也一卦自有一卦

之𧰼不容兼正变而互之也或曰左氏陈敬仲筮词风

为天于土上山也杜元凯谓此观之否正卦之三四五

爻为艮变卦之二三四爻亦为艮故曰山则固合正变

之互言之矣兴斋之所本者此耳予曰此筮法也筮法

合正与变而占之则亦得兼正与变之互而𧰼之当圣

人作𧰼词但发挥是爻之𧰼而巳安得预计其变而求

合之将不胜其绪之纷矣易虽为卜筮而作然要自有

节次也沈氏不过偶一及之其说尚未及成兴斋则每

卦列焉竟欲以之定互体之说窃以为未安若其馀甚

有佳者嘉定以后经师如此不易得也

  曹放斋诗说序

放斋曹先生粹中吾郷定海人也字纯老李庄𥳑公光

之婿宣和六年沈晦榜进士释褐黄州教授庄𥳑由吏

部尚书参预机务秦氏势正殷闻先生名欲见之先生

辞焉私语妇曰尊公其能终为首揆所容乎何不早去

巳而庄𥳑果被岀叹曰吾愧吾婿先生自是隐居终秦

氏之世未尝求仕庄𥳑退居著读易老人解说而先生

笺诗各以其所长治经呜呼先生皭然于姻娅之膴仕

而洁身于十亩之闲不愧其妇翁且加以先几之哲焉

可谓百世之师矣世有改修宋史者当附之庄𥳑传中

也张魏公晚年入相荐于朝通守建宁不久乞身而归

赠侍讲深宁王氏解诗多有取于先生之说如据太始

天皇之䇿包羲网𦊙之章葛天之八阕康衢之民谣以

为诗本而瞻彼旱𪋤以汉书地理志证之知为旱山四

月秀葽以尔雅本草证之知为远志又引齐诗以定采

𬞟草虫之先后其所引名言尚多有之而完书则意其

不可得见矣忽见永乐大典中有之乃钞而谋付之梓

因念少时读深宁四明七观其于经学首推先生之诗

今幸得拜而读之奚翅南金不徒桑梓敬恭之思也自

先生之诗说出而舒广平杨献子出而继之为吾乡诗

学之大宗慈湖之诗传相继而起咸淳而后庆源辅氏

之传始至甬上则论吾郷诗学者得不推先生为首座

  荆公周礼新义题词

三经新义尽出于荆公子元泽所述而荆公门人辈皆

分纂之独周礼则亲岀于荆公之笔盖荆公生平用功

此书最深所自负以为致君尧舜者俱出于此是固熙

丰新法之渊源也故郑重而为之蔡絛以为政和秘阁

所藏其书法如斜风细雨定为荆公手迹其后国学颁

行之板为国子司业莆田黄隐所毁世闲流传遂少仅

见王氏订义所引而巳而明文渊阁书目所有当犹属

政和底本顾世之人无从见今则无矣相传昆山徐尚

书雕经解以千金购之不能得雍正乙卯予于永乐大

典中得之亟喜而钞焉会修三礼予因语局中诸公令

钞大典所有经解而荆公书尢为睂目惜其地夏两官

巳佚终不得其足本也荆公解经最有孔郑诸公家法

言𥳑意核惟其牵SKchar2于字说者不无穿凿是固荆公一

生学术之秘不自知其为累也盖尝统荆公之经学而

言之易传不在三经之内说者谓荆公不惬意而置之

然伊川独令学者习其书容斋记毛诗八月剥枣荆公

一闻野老之言辄改其说则亦非任情难挽者朱子于

尚书推四家荆公与焉且谓其不强作解事而礼记之

方马数家亦禀荆公之意而为之者至今礼记注中不

能废尔雅成于陆氏而以其馀为埤雅既博且精彼其

门人所著尚有不可掩者如此至若春秋之不立学官

则公亦以其难解而置之而并无断烂朝报之说见于

和靖语录中所辨予观宋志荆公尝作左氏解二卷则

非不欲立明矣荆公又尝与陈用之许允成解论孟然

则去其字说之支离而存其菁华所谓六艺不朽之妙

良不可雷同而诋也而况是书又荆公所最属意者乎

荆公之书五官而巳有郑宗颜者采其说别注考工记

二卷今新义巳缺其二而考工尚有存者幷附之

  史卫王周礼讲义序

予尝言吾乡经学先师陈文介公于诸经俱有论说此

外易则王处士茂刚春秋则高侍郞闶高处士元之诗

则曹通守粹中舒通守璘杨教授铢尚书则袁学士燮

周礼则史丞相浩郑教授锷皆鼻祖也卫王之书孝宗

为建王时在讲筵分讲其书自天官起止于地官司关

一十四卷中兴艺文志谓其多所启发孝宗称之者也

当宋时有雕本今则无矣明文渊阁书目有之康熙中

昆山徐尚书请权发阁中书付志局则皆残本而是书

天官自司书以前俱阙地官以下

  礼记辑注序

礼记之学莫如栎斋卫氏之书为大备其序有云世人

之言惟恐其不出于巳吾之言惟恐其不出于人可谓

述古之名论也然其书综罗极博而竟未尝有所折衷

意欲使学者深思而自得之其不得列于学官者亦正

以此栎斋之后吾乡黄文㓗公始取其书釐而定之删

繁就𥳑最为有功文洁日钞诸经惟礼记为成书别号

礼记集传而世之人鲜知不能取以易陈汇泽之陋学

为可叹也有明经术稍衰然说礼如南山叔阳彭山浚

川辈皆卓然可传而莫有缵卫黄之绪者吾乡万先生

充宗湛于经学六经自笺疏而下皆有排纂三礼为最

富三经之书其成帙不一种礼记为最富方昆山通志

堂经解之未刻也栎斋之本世闲流传颇少先生求之

不可得会姚江黄征君自山阴祁氏书阁见之遽售以

归踔急足告先生而中途为书贾窃去先生日以吾所

见未必较栎斋为少乃自注疏曁陈马方陆而下错陈

而贯穿之豪钞摘抉裒然成编俄而或以其本至取而

雠之则凡栎斋之所有者无不在后乎此者倍之而和

齐斟酌审异致同极之于茧丝牛毛之细直足过栎斋

而抗文洁先生曰吾于是可以无憾矣先生之书其盛

传于世者莫如学礼质疑盖条礼经诸大节目前人聚

讼未决而详为论定者也是书则以部帙之繁未有能

梓者予从其家借钞之征君尝谓学不患不博第患不

精充宗由博以致精故其书必传虽然时风众势方穷

老尽气于帖括而未有极出于巳者固无有岀于人者

直罔闻其能读先生之书者恐亦难其人也

  春秋辑传序

春秋笔削之旨如高山深谷不易窥探故有为三传之

所不得而啖赵见之者有为啖赵之所不得而宋元诸

家迭相诘难而见之者甚矣夫会通之难也往者姚江

黄征君以经学大师倡教浙东西之闲尝欲推广房审

权曾稑卫湜诸君之绪大修群经而首从事于春秋先

令其徒荟萃大略辑为丛目只篇首春王正月一条草

卷至五大册犹未定征君笑曰得无为秦延君之说尚

书乎度难以成编而止万充宗先生者征君之高弟也

不以为然退而独任其事取其重复者去之繁芜者删

之分别门戸芋区而瓜畴辑成二百四十卷一夕为大

火所烬征君为之怅然时先生方纂礼记解既毕复重

辑之而先生巳病犹矻矻不倦至昭公而绝笔方易箦

时顾左右而言曰吾魂魄中不了季武子立后一事彷

彿刘原父权衡在目前也呜呼士为科举之学遗经长

束高阁官羊市饼总不识为何物先生竭膏肓之力继

之以死可谓志士也巳故征君为先生作哀词拟之于

宗汝霖之呼渡河先生之书卷帙既繁尝令嗣子九沙

编修辑其自得之言为学春秋随笔四卷巳行于世岁

在已酉予从编修借钞全本归安姚世钰欲使予续成

之予曰昔林少颖解尚书于洛诰而下未备东莱补之

自秦誓以逆溯焉至今两家之书皆孤行而实合璧也

顾予何人敢援东莱之例无巳请以俟诸异日因即书

以为序

  高氏春秋义宗序

诸经笺故既多必有集大成者出而摭拾之周易则李

鼎祚房审权尚书则林少颖诗则吕东莱戴岷隐礼则

卫正叔周礼则王与之而春秋则吾郷高端叔也端叔

为澶渊功臣琼之后南渡后居四明家贫无书借之邻

家不暇盥栉而读之邻人怜焉遂尽发其书使纵观巳

而受学于沙随程氏学日以博故其于周易于毛诗于

论语皆有撰著而摭拾之富至三百馀家者春秋也为

书百五十卷五上礼部而不第傅公伯成教郡以端叔

为经师令学者从之先是高宪敏公息斋曾有春秋集

注而端叔继之故吾郷称为春秋二高不以名位甲乙

也然端叔之书之博过于息斋自予治春秋以来求端

叔之书不可得今年钞永乐大典得之为之惊喜虽颇

有残缺要为经苑中所当珍惜也呜呼以端叔之经学

如此而厄于青衫以老尝观剡源所记谓其先茔在万

竹山中学者因称为万竹先生然端叔实未尝久居万

竹其居万竹之大家为王氏而菲薄端叔之学毎端叔

至万竹王氏奉之甚严退而即叹其无成惜其徒老以

死岂知由今日观之固有不以彼易此者乎端叔有荼

甘甲乙稿其诗三千其文五百又作变离骚九篇曰愍

畸志曰臣薄才曰惜来日曰感回波曰力陈曰危衷曰

悲婵娟曰古诵曰绎思时以为宋人拟骚者弗逮而是

时以词赋取士诗亦非所尚故端叔之荼甘亦莫有取

而嗜之者呜呼世之以禄位容貌见斥于人者岂独扬

子云也哉端叔之后在明为陜西抚军斗枢至今犹以

读书世其家

  陈用之论语解序

荆公六艺之学各有传者考之诸家著录中耿南仲龚

原之易陆佃之尚书尔雅蔡卞之诗王昭禹郑宗颜之

周礼马希孟方悫陆佃之礼记许允成之孟子其渊源

具在而陈祥道之论语鲜有知者但见于昭德晁氏读

书志而巳荆公尝自解论语其子雱又衍之而成于祥

道长乐陈氏兄弟深于礼乐至今推之乃其得荆公之

传则独在论语昭德谓绍圣以后场屋皆遵此书则固

尝颁之学官矣或曰是书本出于道郷邹公而托于祥

道予谓道郷伟人也岂肯袭阮逸辈之所为哉诸家为

荆公之学者多牵于字说祥道疵颣独寡为可喜也况

荆公父子之论语不传而是书独存亦巳幸矣予钞是

书盖于天一阁范氏前此昆山徐尚书开雕宋儒诸笺

诂其得之天一阁最富而是书不预焉殆以其阙文误

字之多故置之予家居细为校雠稍复可通欲觅穷经

家之有力者取荆公周礼新义王昭禹周礼解郑宗颜

考工记注陆佃尔雅新义曁是书合梓之以见熙丰之

学之槪无使蔡卞之诗独行而未能也经师之作存于

今者稀矣虽或不醇要当力为存之乃叙以藏诸箧中

  新雕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题词

唐石经在关中者一厄于韩建再厄于向拱三厄于韩

缜而当时之完本不可见金源以后累经修治迨明嘉

靖乙卯地震而元以前之补本亦不可见吾友甘泉马

君嶰谷昆弟得宋拓五经文字九经字样以为是希世

之珍也亟为雕本以传之予读旧唐书颇讥开成石本

之芜累顾当时写官既不一容不能无棼错而张参唐

元度之书则固有功于遗经者也向尝闻之顾先生亭

林朱先生竹垞谓是二书自田敏后无镂板者以叹息

于好事者之难以予考之二书之刊于田敏巳非石本

之旧⿰氵𠔏容斋云晋开运末国子祭酒田敏合二书为一

编以考证俗体讹谬深宁王氏玉海亦云而娄机广干

禄字书竟称为田氏之作则开运所定者乃二书之合

编册府元龟仍分列为二者非也陈直卿云九经字样

一卷唐元度撰晋开运中刻本近有作石经考异者疑

其别为一书不知此即田氏之定本直卿因其卷首但

存唐氏序文遂误以书属元度正犹娄机之竟以属诸

田氏也田氏于五代时号为儒林其校石经用功尢久

且勤然擅改尚书盘庚之文于尔雅不识日及颇为经

师所笑其于二书犹幸其无甚改窜而要不若石本之

旧为可信也然则二书石本之旧盖八百年以来无镂

板者嶰谷昆弟之为是举不可谓非补经苑之憾矣

 张司业于唐史无专传及考范传正之言唐世士大

 夫祭祖先能崇古礼不用𥿄钱者祗颜鲁公与司业

 二家则其卓然有得于经又可知也韩退之集称司

 业为敦煌人亦言其有大名而石经之末又载司业

 有孙自牧官毛诗博士能以家本佽助元度列名参

 校之次则经苑之能世其家者此皆足以补前人之

 遗也

  重和五经字样板本题词

唐开成石经之末有张司业五经文字唐待诏九经字

样附勒于石曁晋开运中田祭酒合二书为一造成板

本是为五经字样及宋重和中又重修之顾其书不甚

乾隆辛酉得见于杭之赵氏系宋刻为明文渊阁本

吾友谷林征士之子诚夫摹钞之而疏开成石本之异

同于其下前年扬之征士马四半查得宋拓开成石本

巳雕之矣予乃亟令幷刻此编而诚夫喜为难得之书

令予题之按宋会要重和元年十一月丙子提举成都

府路学生翟栖筠奏王安石参酌古今篆隶而为之说

此造道之指南穷经之要术也然字形书画纎悉委曲

咸有不易之体世之学者从俗就𥳑转易偏旁传习既

殊渐失本真如期朔之类从月股肱之类从肉胜服之

类从舟丹青之类从丹靡不有辨而今书者乃一之若

此者不胜举故幼学之士终年诵书徒识字之近似而

不知正形甚可叹也臣窃见国子监有张参五经文字

唐元度九经字样所以辨证书名颇有依据然其法本

取蔡邕石经许氏说文而蔡许之学颇有未尽如是从

日而从月昏从氏而从民谬戾甚众愿诏儒臣重加修

定去其讹误存其至当一以字说为主分文部类为新

定五经字样颁之庠序诏可于是太学官集众修之然

则是书之作盖荆公字说之嫡传也予尝谓荆公三经

之颁学官盖巳有勒石之渐而不果故尝征洛人王𦒿

卿令篆字说耆卿祖择之外孙也世受泰山孙氏之学

辞以所业不同而止而晁说之作儒言引崔浩所作石

经以讽及荆公殁而栖筠之为是编犹此志也从来石

经之举必有小学之书以正文字故李阳冰在天宝中

欲写石经则有说文字源开成则有张唐二家广政则

有林罕说文字目而赵克继预于汴京之役亦有古文

篆韵然则重和之举其殆欲述荆公未遂之志而卒不

果耶荆公之字说予尝得见之吴下其中盖有卓然足

以正前人之失者未可尽指为穿凿故当时虽以山谷

之不相苟合亦谓其妙处足以不朽是非雷同之徒所

能知也然则是编也不亦可宝乎哉近日藏书之富大

江以北推马氏大江以南推赵氏故开成之旧刻重和

之编骈聚于二家其亦学者稽古之幸也夫

  石经考异序

吾友杭君堇浦纂辑石经考异一卷盖惜昭德晁氏之

书之佚而为亭林顾氏拾遗者也自六朝以迄今古文

之日剥日落不必水火盗贼盖有坐消于风尘俗吏之

手如冯熙常伯夫之徒而一二好古儒者旁皇委曲求

之片文只字闲岂不重可悲夫其中尚有与堇浦讨论

者窃尝考熹平石经始于蔡邕诸公而邯郸淳修之正

始石经亦出于淳而嵇康等祖之鱼豢魏儒宗传序曰

黄初元年之后新主乃始扫除太学灰炭补旧石碑之

缺坏时淳方以博士给事中是补正熹平隶字旧刻者

淳也卫恒四体书势谓魏初传古文者皆出于淳正始

所立转失淳法则淳于补正熹平隶字之外别用壁中

书写一本为正始之祖晋书赵至传曰诣洛阳游太学

遇嵇康写石经嵇绍亦曰先君在太学写石经古文是

即正始闲事然则邯郸石经之上接熹平者是隋志以

一字为魏刻之误所自也其下开正始者是范书以三

字为汉刻之误所自也杨衒之江式所言大抵皆因此

而错况黄初所补非仅旧碑之缺坏尚有增多于熹平

之外者隋书五代史志一字石经周易一卷尚书六卷

鲁诗六卷仪礼九卷春秋一卷公羊九卷论语一卷又

引七录一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毛诗六卷以较熹平

五经之目其增多者更出谁人之手然则邯郸氏石经

之功亦誃矣若魏明帝刊典论事在太和四年隋志亦

称为一字石经典论又属黄初之后正始之前而郦元

谓六碑附于正始四十八枚之次不又舛欤至南齐书

魏佛狸于城西三里刻石写五经及其国记则不必以

魏本纪不载为疑是时崔浩方领秘书与高允等共撰

国记陈留江强即江式祖以进所辑经史文字授中书博士

而著作令史闵湛辈谄浩请取浩所注易论语书诗颁

之国中以易先儒笺故并敕浩注礼传又劝浩以国记

及五经并勒之石浩遂自邺取石虎文石屋基六十枚

充用树碑平城之郊坛东方三百馀步用工三百万其

后国记既毁而石经亦不卒业斯本纪所以不载而仅

见之浩及高允传然观浩奉诏书急就章而改写汉疆

为代疆以媚其主则石经之为所改乱者亦必不可数

计谓其能存古文而传坠学未必然矣堇浦之书所以

发擿前人之讹者核矣如愚所见或亦附而存之以备

考索之馀则未必非负暄之一得也

  增修复古编题词

吴兴张有谦中吾浙中篆学之大宗也谦中自幼不务

进取喜小篆濳心许氏说文其点画之微转侧纵横高

下曲直毫发有差则形声顿异晁子止谓自阳冰前后

名人谦中格以古文往往有失其精博如此虞仲房谓

视徐楚金兄弟及郭恕先谦中之精密尢过之年五十

馀始为此书手自写之至六十而成凡三千言晚年弃

家为黄冠游心世外最与陈了翁相契是书即了翁所

序也当崇宁时以篆学知名者历阳徐竞明叔然观李

仁甫言则明叔攀援姻戚以入书艺局登进未几旋遭

汰斥其人不及谦中远甚而仲房言其小学亦非谦中

之敌是复古一编盖许氏之功臣也陈直卿又记谦中

为林侍郞摅书母夫人碑一事曰手可断字不可易林

不能强善哉其风骨之高益足以征其书之珍重也明

初吴均仲平又为增修之旁收林罕郑樵戴侗诸家以

附于下其亦好古之士欤小学日衰留心于古文者巳

为绝响吾故不能不于是书三致意焉







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