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巖集 (李元培)/卷十五

卷十四 龜巖集
卷之十五
作者:李元培
1820年
卷十六

日錄

编辑

甲寅元月十三日。沙隁鄕徒。使人送姜麟行實一通及呈官文字於余。蓋姜之事親之誠。自幼已不凡。雖傭作於人而得一味之可口者。輒獻於母。母或出隣近。被人饋食善待而歸則姜必欲厚報之。以身服役。竭力不休。或被主人之怒罵而亦不止。早失父。墓在近。幼穉時得果苽之屬。不食而向父墓而泣。人皆異之。稍長。每逢節日。則必號泣而謂曰。人人皆祭先墓。我獨何爲無祭物而不祭也。隣人哀其貧餒。以食物饋之則一不下箸。薦于父墓。撤而歸獻于母。十五六歲時。嘗師事孟姓某。只學史略初卷十二張。而以養母之道。萬無其勢。東西乞粮。無暇學業。而事師之誠則不少衰。往年春。孟生染癘祟。孟亦無家流離者也。人無肯容接。將不免道死。麟聞之。請于渠所親全仁祿者。乞治其師之病于家。仁祿初甚難之。感其誠懇而許之。麟遂侍側救護。孟病濱危。麟夜出庭畔。呼天而泣。告其先生之運數奇險。旅中得病。情狀可憐之勢。竭誠救治。八日而得少可。思食物。麟往同閈李允恒家。陳其情懇。李以米醬脯菜等物優給之。麟卽下庭拜謝。孟思海産而無糓可買。麟遂貸人沙器十許束。換魚而來。孟病漸向安。麟乃乞得二升米。而自持撻杖。歸拜其母以待罪。母慍曰。汝知先生之重而不顧汝母之饑餓耶。雖然。汝爲師之誠則余甚嘉焉云。

三月卄日。社任以關文八條來示。盖上命也。其中有孝烈上報事。本社故玄丈聖泰氏。孝行爲不凡而人鮮有知者。余言于社任。當得實錄以報官。車丈允壯氏抵書於余。以爲玄丈孝行記實則君當不辭云。遂略記其追遠之誠。而社任又送本社營甲士兪命福手本。請附錄呈官。盖兪於父病五年內。藥必先嘗。時或嘗糞。及父歿。日輒奔哭於墳所。雖寒暑雨雪亦不廢。此是皁隷之至無識者。而能如此。極可嘉尙。○二十三日。玄鶴壽以渠慈氏與叔母殉烈記實。請之懇。遂記余所聞見以歸之。盖鶴壽先妣鄭氏則以夫溺水而死。卽欲自裁。而夫家守之甚嚴。不能自由。及夫之將葬也。始有言笑。梳髮進食。示有欲生之意。舅姑信之。守護漸弛。遂俟其隙。縊于籬杖。與夫同日而窆。叔母李氏。其夫採樵而歸。雪深力竭。去家數十許步而不能進。盖以家至乏歲甚歉。卽戊申累日絶炊。本無負薪之氣力。而加以丈雪道不通也。李氏趍往。扶携欲返。而勢已無奈何矣。遂與之同死。翌日。隣人見而收之。一家娣姒之俱以烈行上聞。極是可嘉。而平日事父母奉舅姑之道則鄭氏尤爲人所稱艶。而與吾先妣交情甚懽。故先妣常稱說不置。○二十四日。崔生而賢持其先考孝子公之遺事一通。屬余修潤以呈官。崔丈卽先君子之執友。余自童幼時。聞之甚熟。盖其賦性甚介執。或近於滯泥。而眞篤孝君子人也。嘗於途中。逢强暴橫逆之辱。歸而受杖於廟庭。至累日不起。此等事若律之以大中之道。則未知如何。而亦可以見其爲人也。故鏡之人士。至今以崔孝子稱之。余遂就其遺稿中舊序。略加櫽括。附以平日所聞而歸之。

九月卄七日。派卿來留。同看心經。盖心經篇末退翁所論道一編。恐失篁墩本旨。篁墩之意。盖以爲兩家初年爲學。於尊德性道問學。各自偏重。而晩乃歸于一。且曰。兩家之學雖有不同處。而其所以治心修己之道。則未嘗不同云爾也。若如退翁所論。陸氏頓悟而有一。朱子早二而晩一云云。則篁墩之意恐不如是也。盖朱子於朋友游從之間。以口耳浮泛之弊。數加提警。時或微示悔悟之意。而曷嘗以象山之學爲正當無差。而舍吾學以從彼之道哉。篁墩道一篇之作。盖妄也。宜見斥於吾儒。而但其名篇之義。則似不如退翁之說也。

十月十五日。慶尙道晉州居鄭生來見。乃農圃五代孫。名炫臣。以其祖父明庵公院享事留京中。聞農圃贈謚後。尙未改題於彰烈祠位板。以當改題之意。呈文禮曹。受題旨而來。而實傳聞之訛也。夜看明庵集。明庵名栻。字敬甫。盖其爲人卓犖不覊。十九歲。赴試所。偶見胡澹庵斥和疏。感慨流涕曰。一時和戎。猶且不忍。况大明之於我國。義爲君臣。恩猶父子而龍蛇之亂。全賴其拯救之力。得以再造則爲士子者。豈忍赴科塲求功名。立身於不共戴之天乎。遂𮖐冊徑歸。自稱明庵居士。以寓不忘天朝之義。自是不事生業。放浪山水。晩入頭流山。所謂武夷九曲下。作武夷精舍。又築卧龍庵。手模晦庵及武侯像掛之壁上。朝暮拜謁。作小牌書四勿箴。常佩衣帶。嘗語子弟曰。人雖以百世淸風萬古綱常八字。目余而名之。余多不讓。吾死之日。必書于銘旌曰。大明處士首陽鄭某之柩云。年六十四卒。今上丁未。事聞。贈持平。盖其高風峻節。有足以令人興起。而余自童幼時。亦不無這箇情志。有時念及皇朝。或潸然出涕。觀海詩有曰。回首尊秦處。願從倜儻沉。噫。我國之尊秦。已百五十八年之久。則凡我人士之不忘皇朝者。盖亦鮮矣。區區慨懷。無處可攄。無人可說。忽爾得此。斂袵莊誦。一讀一喟。不覺有千載尙友。曠世神交之感矣。明庵又以晉妓義巖事。採蹟闡揚。自撰碑銘。竟至褒旌。壬辰之亂。晉州城陷之日。官妓名論介者。盛具粧服。立于矗石樓下峭巖之上。巖入江心而壁高萬丈。羣倭見而悅之。有一倭挺然直進。論介笑而迎之。倭將誘而引之。論介遂抱持其倭。直投于江俱死。此亦前所未聞者。而其義烈凜凜有生氣。令人起敬。

乙卯元月十日。明川黃生潤起來見。論及吉州人物。潤起曰。多初李生來七氏一家奴子。名金叱石乙伊。免賤爲良。後舊主破産流離。多死於道路而無人收骸。金叱石乙伊負尸歸葬。殫竭誠力。累喪俱得禮葬。又收餘存寡孤。奉養于渠家。極其忠勤。鄕人以此呈狀于地主。有所題給則金叱石乙伊不自私用。爲買田畒。爲舊主祭祀之需云。潤起曰。余親往見之。其爲人極愚拙無識。正是一出於天衷。甚可嘉云。

閏月七日。金元鐸來見。余問申進士光河趙烈女傳。以爲漁人妻守節云。所謂漁人妻爲誰耶。元鐸曰。漁郞。海津居池今尙。早死。其妻朴姓。卽朱溫海津女。年二十餘寡居。而頗有才色。其舅姑與父母皆欲奪志。朴堅不許。勤力養舅姑。舅歿。斥賣衣服以葬之。今方奉老姑歸于本家旁近。朝夕乞假于人以養之云。

四月十日。李進士敏叔來見曰。今春上洛時。見金校理履喬。其居喪之節。哀戚之容。極令人感悅云矣。

六月卄二日。玄進士兄。以松巖院享事多所詢叩。而以多士之意。請余以院名及奉安時告辭與春秋享祝文。余辭之不得。遂草出告辭與祝文。盖多用先儒金三淵渼湖尹屛溪稱述先生之語。而參以平日所聞於先人者。要令狀德不爽。俾無過不及之語。而以余蒙陋。未及親炙。深懼其語不稱停。爲識者嗤點。頗庸懍惕。吾東書院有道南,道東等名號。而况先生則始倡性理之學于關北。而淵老有吾道其北之稱。則名此院以道北似好。

七月十七日。聞彰烈祠聚會。池兄汝斗以吾伯祖上舍公配享書院之意發論。而僉議亦洽然云。可見公議之不泯。秉彝之好德。而未知一境諸議之更如何耳。○卄四日。黃生澄河來訪。語及吾伯祖上舍公曰。吾先生平日所著文字。旋卽毁壞之。未嘗留案。崔訓長某名致讓。與伯祖同年生。而亦有學識行誼。常從遊。一日問曰。公所著文。卽毁而不留者何故也。先生笑答曰。必將見笑於後人。故不敢留云。余常以伯祖所著文字之絶無。後人之欲尋緖餘者。無所徵據。甚恨之。及聞此言。乃知其過於謙德。自視欿然。與古人焚藁之意同。益見其賢。而足爲實德徵信之一端也。

九月六日。宗丈安行氏曰。向見城主。城主以書院祝文。先道而後學。似不若先學而後道云。余曰。車友君益之意亦如此云。此盖有見於知行先後之序。而以道德學問二者。對擧而並稱。則與知行先後之序。微有不同者。故中庸曰。尊德性而道問學。黃勉齋又曰。眞實心地。刻苦工夫。古人文字。似此之類不可枚擧。故余於告由祝亦曰。天分旣異。充養有道。而後及仰鑽探索之工夫也。○卄五日。宗人復元。以書院事多所商礭。復元時爲書院有司也。余以先儒所定院規示之曰。書院爲尊賢講道而設也。今世不聞有從事學問之人。而所謂讀書者。只是藻繢纂組之工。游嬉放曠之流。則未知何人留處院中。講道攻學。以無負書院之名也。吾輩若以一間屋數品祭享李先生。而曰斯文大事已了。而書院之名實。不過如此而已則甚非古人立院之意也。從當以院規謄送院中。而余亦俟身憂稍間。率數三學子。往留多少時月也。○晦日。聞車丈允壯氏所患漸危篤。往候之。車丈曰。吾祖考墓表識述之責。前已屬君。君其勿忘。而祖考志行多有卓異者。而尤泛愛寬厚。於四子甚熟。祖妣兩孺人皆有婦德。不違閨則云。而氣短言微。多有聽瑩之辭。

十月七日。行祖考忌事。時隣近皆痘疹。而家兒亦方痛。家間議論。以爲病兒雖姑出寓。而實無異於一室。則行祭未便。今世通俗皆不敢云。余意决不然。遂違衆議而行盛祭。

丙辰二月卄七日。賢輔來傳車同知不起疾。年八十六也。君益斷指以進血云。自古篤孝之人。間有割股斷指以進於父母之病。而以子肉療親病。似無其理。故先儒已斥其非矣。以君益之見。非不識此。而爲孝心所迫。反歸於毁膚傷孝。還爲可惜。然此亦豈人人之所能也哉。聞來不覺感涕。

三月十七日。固卿大人被儒罰。固卿不勝憤惋。有所云云。余曰。人子爲親之道。於此等處。尤當十分參商。毋爲血氣所使可也。若親有所失而罰當其過。則雖甚痛迫而亦無如之何矣。若親無所失。或所失甚微。不必罰而罰之。則亦當明辨是非。或質諸公議。或訴之長上。以直報怨可也。而世人之年少無識者。則不然。略涉爲親之事。不論親過之有無大小。而不顧義理。不有公議。一向使氣。妄談悖行。無所不至。此爲不可之大者。君輩切不可踵此弊風。而終爲不韙之歸也。

四月十八日。北靑孟生言北靑有士人李泰昌。年方六十六。而以孝行見稱於世。母先亡。父鰥居。泰昌自母亡後。必與父同處。晝夜不離側。未嘗入妻室。二十年盖如此。再昨年丁外憂。不忍食稻而食糲粟飯。一家丈老。咸以爲七十喪人不可固守禮節以傷生也。遂和稻米以食之。爲人甚敬謹。常戒子孫以勿與人闘閧。勿言人過惡。人雖謗毁。切勿相校。若不如此。便非我子孫。家間戒勑。不出此言。故其子孫衆多。而皆能持身謹愼。賤人中有韓秀通者。皁隷輩之極無識者。而有至誠。平日行事。多有暗合於禮者。蚤失父母。祭祀盡其誠敬。嘗往海村買魚物而來。路遇酗酒之人奪其馬而乘之。至家解所買魚而置之。又載粟而往海津。家人怪問曰。旣買祭需。而復往海津何也。秀通曰。祭需載馬而爲人所乘。故不得不改備。傍人聞者。曰。然則初何不禁止其人。而使乘馬乎。曰。酒狂之人。與之相校。必知其無益而反招詬辱。故不爲也。父母祭。人有所饋。雖微細之物。經祭後輒親往以謝之。祭日客來。以祭餘饌待之。客以骨投外。必拾而取之而不言其由。有一長老固問之。對曰。祭餘物。恐爲狗囓爲所汚耳。嘗糴捧于倉。歸而到門。聞妻與姑方言詰。甚紛紜。姑卽秀通之繼母也。秀通入室。盡載其妻箱籠資裝之具於馬。然後跪告于母曰。妻與姑氏如此。都是秀通不孝不誠之致也。心欲自裁。而恐益不孝之罪。妻則當遣還本家。遂至妻室門外請還家。至暮不入。請之不已。妻言知罪當改。而猶不聽。經夜於戶外。翌早。姑與婦皆出外。齊言此後當不復如此。復如此則遣出無怨矣。秀通乃入室進食。厥後姑婦和順。終身無乖忤。秀通有三子。自儒林嘉其行誼。特陞三子於儒籍。長子休明。文識亦不凡云。

六月十三日。德淳以車氏殉烈狀來示。車氏卽故進士鳴謙之姪女。而呂友誨之後室也。喪夫後居喪之道。祭奠之節。多有可稱者。三年闋制後。猶不廢朔望奠。哀痛如初喪無少衰。今年六月初五日。卽三年後初忌也。六月朔日。盛備奠具。遍祭于夫家墓所。雖稍遠處。無不躬到泣拜。經夫忌事後越三日。晨起盥面整服。以其夫腰帶自經於夫靈筵前所設之房。死後家人搜其篋。始得其諺札及諺書一冊。皆其夫忌日所書也。戒敕子女。處置家事。治喪凡節及殉節本意。有曰三年內未死者。以家君未及堅窆也。及其永窆而猶未果者。以灰築之疑或未完也。欲俟啓視而諸子持疑不速。則莫如先死開壙。觀其灰築之如何。去秋改葬其夫。前期築灰。而灰有綻裂之痕。車氏堅欲改築。而一家諸議姑當入葬。而俟後啓視故云然。又曰。吾所入之棺。當用家君改葬時舊棺。而治喪時身體髮膚衣裳帶履。必須端正斂束。以見家君與舅姑於地下云。噫。人家婦女輩。爲夫殉節者。世多有之。而例於倉卒時自引。尠有似此喪畢後有子女可依而生。而猶從容捨命者也。况其臨絶之書。正詳婉曲。足令人起敬。斂袵三復。略此識之。○卄三日。崔錫南曰。水原邑有一士人作昏行。途遇店人之無禮者。令騶從曳之。氣絶而死。卽反接告官而囚之。女家聞之囂甚。女怪之。因其妹細聞其由。變男服持六貫錢。行到水原獄。獄卒不許入。以錢文予之。乃許之。入見其夫壻而佯若爲親故狀。問勞甚慇懃。以五貫錢。令獄卒多市酒肴來。今日當與亡友訣別。遂取酒遍飮之。獄卒及他囚繫之人皆醉倒不省。乃自脫其夫枷鎖而令跳去。女目着械而坐。翌日推官來到。以訊鞠次上罪人。則水原府使認其爲他人。問之。女以實告。水原府使趙某具由啓聞。自上嘉其義烈。命宥之而卽使行昏云。頃日延甫語余如此。而疑傳說之非眞。今崔云朝報有此說。故謹識梗槩。

十月初五日。朴春卿曰。鄙社剡洞居商人金命遠子。以孝行見稱而毁譽相半。余往見之。其人極愚陋極無識。而事親之誠則似出於至性。自六七歲時。已能代親之勞。井臼之役。不使母獨作。及母死。廬墓三年。改葬。又廬墓三月。今陪其父而居。晨理衣冠。省謁如禮。進盥具。及朝飯將進。又進水令盥手。夕飯亦如之。及暮。整寢具如禮。凡朝夕進飯。寢具舒捲。必親自爲之而不令兄弟代行。但禮節太煩。自朝至暮。行拜禮多至五六次。余以其太愚無識。欲裁制得中。勸讀小學。父忽顰蹙曰。見今所行。吾猶不堪。况如小學則必將加煩。何能堪耐耶。又使之徧謁鄕先生。以祛其鄙野之態。則曰。親年已踰五十矣。不可一日離左右云。余於數年前聞有此人。而傳說近於怪妄。今聞春卿言。可得其人之梗槩。如吾之性懦誠薄者。還覺騂恧。從當一訪也。

丁巳四月十六日。安文成公後孫安某。以保宥錄及受敎旨別錄二冊示之。盖文成之篤慕聖賢。興起斯文。已是卓越。而又以其家貲若臧獲等並付聖廟。尤爲儒賢之所未有。宜乎列聖之所褒異。後學之所景慕也。其蔭及雲仍。垂裕無窮。不亦可乎。其所詠詩有曰。香燈處處皆祈佛。簫管家家共事神。獨有數間夫子廟。滿庭春草寂無人。麗朝異敎懷襄。不知有聖賢之道。而先生獨傑然特立。不爲俗尙所遷奪。觀此寂寥短律。亦可槩見矣。

六月初一日。近日再閱國朝名臣錄。東方自立國以來。人才之盛。我朝爲最。禮樂文物。侔擬中朝。學問義烈。磊落相望。而其間宵人奸臣之媢賢嫉能。鏺士林。戕國脉者。代不絶書。此固陰陽消長莫奈何之勢。而每一閱去。自不禁悲淚雙泉。怒髮上豎。益知好善惡惡之心。出於秉彝之天。而不以人之賢愚。時之遠近而有間也。

十二月卄九日。聞鄭承旨澤孚氏喪出。此公莅此州時。顧余甚慇懃。歸朝後猶不替。實有知己之感。承訃怛然。爲之却肉。

戊午元月十日。黃時若來見。此友孝友出人。操尙不俗。實叔世之佳士也。見余所著文。勸其收拾凈寫。而余性拙。雖門下諸人謀欲傳錄。而不敢輕許。盖以自知其不堪傳錄。而亦見其素性之太拙執也。

二月卄二日。以善以慶尙道朴孝娘實錄來示。娘之先山。爲朴慶餘所掠奪。娘之父壽河欲禁止之。反爲慶餘所誣構。死於刑杖。娘之姊文娘。於父死之日。直往慶餘之祖墳。親自掘破。十指皆血。僅鑿灰隔。放火燒槨。卽四月二十八日也。至五月初五日。慶餘率民丁四五百人。刀劒自衛。來其祖墳。文娘聞。卽佩劒乘馬。挺身直馳。而其祖母與繼母與孝娘隨後繼進。文娘望見慶餘大呼曰。讐人來矣。方欲突入之際。慶餘大喝槍軍。使之速殺。慶餘之門孽朴命彬及其奴子輩。應聲擊殺之。孝娘及其奴婢四人亦被擊傷。幾死而生。孝娘上京。擊登聞鼓訟寃。而慶餘勢大。多有左右之者。故終未得快雪讐寃云。

四月卄三日。自地方往水北。歷見朴天若。俄而李先達敏叔來。坐中。有語及敏叔强記。敏叔曰。吾自十三歲。始學通史並史斷讀之。每日十七八張能背誦。人皆稱之。洛中人亦以爲不及云矣。後往京城。聞有一人記性異常。姓洪哥。名則余忘之。敏叔屬人使請來。時年二十餘。敏叔問。凡看文字。閱幾遍而能記憶。曰一覽則不忘矣。敏叔遂取案上曆書問之曰。雖此等亦能一覽背誦否。曰能之。曰。請試之。洪遂自正月至二月。並小註一番看過後。以曆書授敏叔。從容背讀。盡六十日無一字錯誤。此等人過張廵遠甚。絶古奇異。此且記之。

五月初一日。池汝斗以權陽村入學圖說一冊見贈。東方自箕聖後。理學無聞。牧隱稱圃隱鄭先生以橫說竪說。無非當理。推爲東方理學之祖。但其所著書甚寂寥。其橫竪當理之說。無從考據。若陽村則凡於性理書。極有硏究。其所著說多有零瑣可取處。而惜其於大節無所樹立。若宋之范魯公。雖是美資質。好言論而終是爲失節人。此兩公文字之及於學問上者往往有之。而每見之。未嘗無嗟惜之意。益知人之於大倫上一有欠缺。不免爲終身疵累也。豈不爲重可戒也哉。○八日。龍湖朴兄延祚氏。送朴佐郞惟一氏碑文。問書石凡例。卽大提學黃景源所著。黃以善文名。而但於此文中。揷入宣廟之廢臨海立光海一節。佐郞公所救活。卽臨海順和二王子則於其墓文中。固不可闕實。何至作大議論。追論先王宣廟之是否耶。其於臣子之道作文之體。似不當如是。而黃已歿。無可往復處。余將以瞽見告于朴門。而未知彼見之如何。○十一日。城主洪光一氏枉到鄙棲。奉話移時。盖其資禀頗簡靜。不矯飾。於學問上似有所得。濂洛羣書甚精熟。前此聞洛中人。謂爲學問上人。果不謬也。○卄五日。昨年春。自上有經工生抄啓之令。本道獨以余應命矣。御製條問冊子。沿路守令次次賫傳。今日城主陪奉而來。余出大門外。揖迎而入。奉安于堂上。下庭行四拜禮。上堂親自坼封開函。奉出冊子置卓上。又下庭四拜。盖聖問疑義。出於三經四子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卽經書中奧義之難解者。聖上不知小臣之謏淺。特擧關北無前之恩典。而近年來喪病連仍。所謂學問上工夫無可言者。而又此窮鄕。無書籍之可以訂左考驗者。决無一一條對之理。益增惶隕而已。

七月初二日。始令派卿正寫聖問條對冊子。十九日畢寫。二十日。諸生奉冊入邑。余則病未能行。條問六十二條內。兩三條。不能十分分曉。未免强對。覺有罪愧。而盖聖學高明。卓冠百王。凡於經書疑難處。辨析分解。細入秋毫。以小臣謏淺之見。蕪拙之辭。必將披露於离明之下。虗聲欺天之罪。悚息恭俟而已。

八月卄五日。禮吏持廵營關而來。關云祗受有旨內。鏡城幼學李元培。所對條問。剖析精切。義理不差。誰謂人才有遠邇之殊乎。向見功令文多佳作。猶不料潛心經學之士。乃在遐陬荒服之地。况其抱負。一臠可知。予欲見其人。令該曹今日政付軍職。卿其給馬給粮資。致之京中。當召見事有旨。余以昧道懵學。誤承條問。雖堇得仰對。而甚恐說得舛錯。反速罪戾。今承聖上云云之敎。其爲榮幸。已踰涯分。又有召命。惶隕罔措而舁疾奔命。亦非所堪。遂屬地倅。以此狀報營以轉聞。

九月十日。看國朝名臣錄。至南致勤傳。其碣銘有曰。倭奴鐵丸。習於大明海賊。極其巧妙。人穿四五。甲貫二三。鐵片爲楯。亦不能禦。公擁以眞木之板。始得無虞。亦一奇也云。前此知鐵丸之無可禦者。故記之。

臘月卄六日。賢輔問。設有一人父方飢餓垂盡。而隣有財糓。假貸不得。則竊取而活父耶。父雖死。而不可以不義之物苟活耶。明友間有此議論。未知何以則合理耶。答。竊取而活父。道理當然。以瞽瞍殺人。舜竊負而逃之義推之。可知矣。但活父之後。當首實厥由。而以財糓還報所竊之物。大抵今世之人。多薄於孝愛之道。故後親之論。往往而作。至以徐元直爲反覆小人。而以王陵爲正當道理云。此與西學異者無幾矣。甚懼此說之惑人。每以程子說爲訂而力辨之。盖禮所云爲舊君有服。孟子所云有故而去。三有禮焉者。正指如王陵,徐庶等所遭而言也。觀綱目趙苞,周彪等處。亦可見朱子之旨矣。

己未二月初二日。城主遣禮吏。賫書與廵營關文一通來。盖自上敎以農務經綸。土俗民隱。各道觀察使。各邑守令。各陳所見。悉心對揚云云。故城主請余以條陳右件。盖此事。守土之臣所宜悉心諮訪。一一條陳。則城主之詢及民間。無足怪也。略草四五條。付禮吏送呈。頃日得見歲前所降綸音。盖今年卽英宗親耕藉田之年也。當宁亦將仰承先志。依以行之。故有是命。欲知各道各邑農家情狀。編出農書一部。頒布列邑。盖無前之盛念也。在我農民。曷勝感懷。

三月八日。作龜巖記。余自兒時甚愛此巖。常翛然獨上。有時忘返矣。近又卜築于巖下。登陟之愈頻而好樂之愈甚也。遂據所見以記之。

四月六日。讀朱子。見其答南軒書曰。近年衰悴目昏。燈下全看小字不得。此盖癸巳甲午年間。先生年四十四五時也。目昏雖如此。而想神氣之旺。精力之强則不少衰邁。故能做得許大事業。而壽踰稀齡也。如此物之衰則不惟目力漸短。而神氣俱邁。無一事可做。悲歎奈何。○卄七日。汝長以余之間有戱語規戒之。甚善甚善。余性失於寬柔。而收斂工夫全少。時對知舊則開心放懷。時有謔語。雖知害事而不能卒改。可見其立志之不堅。用工之不篤也。可歎。

五月五日。頃年有一人以父母墓表來請點改。而其父卽有大疵之人也。余不復有一字竄改而辭之。其人再三懇乞而終不得請。遂赧然而退矣。今聞人以爲某之墓文出於余手云。又余平日於諸雜技術之人。未嘗輕見。尤不敢輕許。今聞有一地師。僞稱余言以夸人。人多信之。至有不愛財産。必托此人以求山云。白地唇舌。多有如此者。而其間亦豈無不謹自取之端乎。只當反諸身以懲毖之。不但諉之於士之增玆多口也。○十八日。城主定欲以七月來彰烈祠。行鄕飮酒禮。盖請余作賓。而余病不能遠赴。故欲屈就于此也。余固辭而不能得也。

七月十五日。聞城主遞歸。見于雲站。城主論及色戒。上曰。許草堂少時。矜持甚嚴。晩年乃載妓于行輿中。被人譏笑。又一先輩年德俱高。後亦不免此。子弟門人交謁更諫。終不見聽。聲望以是大損云。盖此事之消除不易。已有前賢之言。而聞此益覺惕然警懼。其以一時情慾之難勝。而壞却天畀之心性。平生之志業者。滔滔皆是也。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十月十八日。吉州蔡胤國來問。佛氏之學元是謬妄無取。而世之迷惑者多。何歟。且其遊手遊食而蠧民之財。實王政之所宜禁。而從古不聞有王者之禁遏。亦何哉。答。佛學雖是異端之尤者。而其見性成佛。淸凈絶慾。旣足以迷誤高明。而因果罪福之說。又能以誑誘愚俗。則上下之俱不免陷溺。而鮮能掉脫者。固無足怪也。在上之人。不能禁遏者。想亦以學之有邪正。猶天之有陰陽。不可以人力遏絶之也。故自佛法入中國後。不無明君誼辟碩輔良佐。而魏世祖外。未有能嚴加禁斷之者也。雖甚慨然。而亦莫之如何。

臘月十九日。山靑朴生言。姜孝子麟公糴不給。大豆二石。假貸不得。遂賣墓下所墾田。得布疋擬以換糓之際。山倉監官李重三聞之。謂麟曰。墓田不可賣。大豆二石。吾請自當。遂爻其名於糴案。末世薄俗。雖於親族間。猶靳數斗糓。而重三之於麟也。非戚屬非知舊。而特感於麟之行誼。出捐兩包穀於至窮無報之人。聞來不覺驚歎。李卽武人而能此。尤可嘉。

庚申三月初一日。怡姪移奉渠父母神主而歸。晨行參禮于祠堂。有告辭。又奉亡弟夫妻神主于前堂。設奠告辭。獻酌後余及內外爲之一慟。令怡姪亦行哭移安。行哭不見於禮書。而此則異於親盡祧遷。又况如余之病衰將死者。寧復有二百里外參祭之日乎。際玆遠別。一慟抒情。欲抑不得。怡亦爲後於父母俱歿之後。而始爲設奠告由。則亦豈無感傷罔極之情乎。隨我擧哀。似爲不妨。而亦何保其必當於禮制也。哭訖。改題神主。因啓行。

四月十七日。往朱村見朴同知擎恒。朴時年一百一歲。而面貌無異五六十人。精神不衰。氣力不大减。酬酢應接之間。不見有顚錯慌亂。其爲人甚謹敏周詳。亦令人起敬。前此境內或有百歲老人。而皆在於人鬼之間。豈有如此翁之神氣尙旺。儀貌端好。少無老人癃醜之狀乎。古人有以見九十餘歲人爲見神仙。今余則自謂眞見仙翁也。○卄九日。彥國自京回。傳洪持平光一書。書云以余條對。示之湖中大儒。則大加驚喜。卽爲傳寫。亟稱以造詣邃妙云。余所對經義。雖經聖批。而每意湖中有識之人。必多有訾議處。今承云云之報。登御諸說。至閱人眼目。致此虗奬。還用愧赧。

閨月五日。冠峰遺稿。自派卿所來。冠峰卽江門八士中人玄尙壁。其人品高下。造詣淺深。雖未能詳。而盖似是好禮識理之君子也。極可歎尙。○十日。固卿,道以,汝心,派卿並來見。余年漸高而諸君各自營産。未能時時相聚。每切思念。見之未嘗不怡然慰意。而亦無奈於事故所牽。怱怱別去耳。

七月初十日。禮吏告目。報以主上殿下以去月二十八日昇遐。此何變也。此何變也。不聞違豫之報而遽承凶音。驚痛罔極。無以名喩。聖明之於賤臣。其所以褒奬眷恤。溢踰涯分。雖未得承命趍召。一瞻耿光。有時念及。感淚自下。常祈寶齡之無疆。以慰呼嵩之至願矣。豈意仙馭斯促。使八域臣庶遽失依仰耶。嗣王雖天縱聖睿。而年方十一歲矣。受顧命輔幼君。未知爲誰。而漆室之憂。有不可勝言。痛歎痛歎。卽令一隣老少會于前川沙中行哭。哭盡哀。行四拜禮。人多有失聲號慟。而以至婦孺輩。亦無不歎息相弔。可見吾君仁恩。遠覃于遐裔賤氓。而普切如喪之痛也。成服當入城行之。而病勢决不可動。遂令汝心賫書入邑。見城主報以厥由矣。親戚知舊。皆以爲不可不入。而亦自念吾君之喪。不能奔哭於殿牌前行成服。甚非此心之所安。遂以十二日日昃後發行。行至朱溫。雞已鳴矣。十三日到城中。城主出其帽帶靴。遂着之。入庭行哭訖。四拜出。日暮後復帽帶。入內庭行夕哭。十四日。整理喪服。與兵使城主入內庭成服。哭四拜而出。十五日。晨行哭禮於殿牌前。兵營冊室崔生名茂來見。自言少業科文。不利於得。棄之而欲於心學上做工。但無師友之輔導。方且居于此等處。自多有奪志之事。妨工之端。此來後手寫心經近思錄。與尊所對御製經義等書。而亦多有解不得處。年已四十三矣。日暮道遠。恐終不得爲朝聞夕死之鬼。故敢來請問焉。言甚懇摯。余曰。今世之少有才敏者。皆向華藻上去。近思錄心經之爲先天物久矣。今乃始聞於左右。不覺眼開耳醒。師友之無人。誠爲可憫。官府之居留。誠爲匪所。而若能誠心做去。則亦自有箇合做底道理。但於此等處。有一箇尤物焉。未知左右能免得否耶。崔生摧謝曰。果不免而非余志也。被兵相之强勸。不免破戒。而沒溺之患則庶幾得免矣。盖其言動擧止。似與俗子不同。雖未保其志向之終無妨奪否。而此世此等人。亦不易得。甚用敬服。令人不忘。○卄六日。撥漢持頒赦敎旨而來。嗣聖登極後。例有赦文。而今番則異於前日。先褒先大王道德之崇。德業之盛。誠孝之至。文章之著。末叙冲年之卽祚。崩天之痛迫。念祖宗之丕責。歎大業之難承。又以東朝垂簾之懿規。別有敎旨十行綸綍。字字如血。惻怛懇摯。才一奉覽。感淚沾臆。以我聖明之聰睿夙成。而又得大妣殿下之一堂聽政。國勢之鞏固。更如泰山磐石之安。悲愴之餘。不勝忭懽。

八月卄七日。社任以大王大妣殿綸音來頒。敬讀再四。不覺感涕。專以愛恤民生之意。懇懇下諭。至曰廟堂諸臣。苟有保恤民生之策。議事而提禀。則雖以身蹈水火。予豈惜之。此與宋宣仁苟有利於社稷。予無愛於髮膚之語。前後一轍。其誠意惻怛。有足以孚豚魚感神人。爲吾君之臣子者。孰不感激淬礪。思所以報效哉。

九月十四日。城主到彰烈祠。使人抵書於余。遂往見之。晤語娓娓。末乃曰。民間以余政治爲何如耶。願欲聞之也。盖城主字牧之道。頗明察不昏惰。凡係侵擾民間之事。一切禁斷。小民得職。而或有不廉不平之毁。余曰。前此城主之有此詢多矣。而不敢輒對者。欲稱其所長則近於面諛。欲規其所短則有交淺言深之慮也。城主曰。若因其問而規戒之。亦何害於義理。余則雖欲盡心民事。而未知民情之果無愁怨否也。余曰。城主若能以廉平二字自勉。而誠心恤民則至愚而神之民。自當感悅。豈有愁怨之弊乎。又迤及人物性同異之辨。城主曰。此辨從百年前至今日。互相詆斥。紛紜未定。盖禽獸橫生。草木倒生。全無知識則與人性不同。固也。故南塘及諸儒人物性不同之說所由起也。余曰。人物之性。兼氣而言則有萬不同。專以理而言。則爲一原。此朱子所以有也說同亦得也說異亦得之說也。愚意常以爲若從天命之性說。則萬物只一原。而無許多般㨾也。自古皆言草木全塞不通。元無知識云。而以愚驗之。亦恐不然。民兒時見家人種唐豆于庭前。而及長尺許。取木枝植之于中。則傍近豆莖。皆向厥木而來纏繞之。又種匏于籬下。則匏必向籬而蔓延。以此而觀之則雖草木亦不無些知覺。而人自不察耳。兩物之喩。只引知覺之粗與人同者。以明大本之性之同也。非認知覺謂性也。○卄一日。敎旨來到。閏四月初三日。有先大王傳敎。而無職帖矣。今上嗣服後。去八月十八日政。擬義禁府都事。首望落點。顧此微末。病跧窮鄕。朝無扳援之人。身無科目之榮。而偶爲先王所知奬。前後恩敎。實踰涯分。而又承當宁除命。感激衷私。無以名喩。只當竭蹶奔命。一肅天陛。攀號殯殿。以少伸區區之情私。而千里舁疾。誠所不堪。遂不能登程。而牌子于禁府書吏。

十月初一日。行告廟禮。憶我先考妣之育不肖也。勉勵戒勖。不少放過。時見有放慢之行。怠惰之意則輒欷歔而歎曰。吾何以見汝輩之爲人乎。汝若少體吾心則必不至此。何不諒余心至於如此乎。汝若勤業修行。終得爲人則吾可以死無所恨矣。母氏之警之也。尤頻頻焉。一日之中。未知爲幾次。盖子之於父母。嚴慈自不同。故不肖之過言過行。母氏無不詳悉。而先考則多有不及知者也。及年稍長。漸覺吾父母之苦心至情。有時惕然感念。逮永感後。其惕念之道。尤切于中。而志力終不强。誠孝不及人。凡係體先志。做爲人之道。甚蔑蔑焉。常恐將無以奉慈顔於地下矣。鄕評誤薦。上欺天日。致有前後恩典。謹此告廟。而顧惟平日。墜失先訓不啻多矣。告廟中奉承先訓以下。改以前後恩命。實踰涯分云云。汝長以爲亨復以宗孫告廟。實踰涯分四字。决非所安。當改以他語。遂以逈出尋常改之。○十六日。約正以營關來報。以來月初六日辰時下玄宮。而卒哭以同月十八日行之。

至月七日。卽冬至。入殿牌前行哭禮。日夕後發至道北祠。八日早朝。祗謁于祠庭。題名尋院錄。晩後往松巖。登頂而歸。又陟祠後松皇。此非遊賞也。先生遺躅之地。一邱一木。皆不可不玩。而况松巖則乃先生之所自號者也。蓋漁澗一區。幽靜有精神。宜乎大賢之出此也。○卄九日。與汝長及諸門徒往彰烈祠。玄進士與池兄汝斗,朴天若兄弟皆會。以是日始設養士接。今此文會。非如文藝試才之例。三社各擇其社之翹楚。故入院之人。雖未脫科擧之習。而頗知讀書講學之爲可貴。巽謹斂飭之爲可尙。有濟濟雍雍底氣象。令人可愛。故僉賢之來見者。人無不易容改觀。充然若有得也。可見好德之良心。人所共有。而初未嘗有古今智愚之異也。余自省事來。每以燭龍書堂無養士之設。爲深歎永慨。欲與從遊諸生輩。每年一二次定日作會。講論多少日。而各牽事故。有志未就矣。今幸得此。以遂平生之願。心誠樂之。僉議誤以余作院長。此非如余膚淺者所可承當。故百般固辭而終不聽。令人可憫。至夕明燈。令諸生看朱子書。一人看一首訖。又令一人看一首。次次如是。欲觀文理通透與否。翊洙光默,弘之爲最。而餘亦有粗能看破者矣。余以翊洙作堂長。

臘月十六日。令後行寫院規。院規卽栗谷先生所定。而就其中略加添刪。合二十二條。又附退溪先生與人書。與顧端文東林會約及余所著小說。以送于燭龍堂。○卄三日。看明鑑。至馬寅常語坐客曰。君子有三可惜。此生不學一可惜。此日閒過二可惜。此身一敗三可惜之語。不覺戚戚然動心。盖此三段。儘是君子之大可惜也。若眞知其可惜而惜之。則終無可惜之歎而爲君子矣。余自弱冠時。粗知其如此。亦粗嘗用力於此。而終無奈於志力不强。工夫不篤。乍進乍退。或作或輟。未能少酬初心。而時或慨然發憤。自以爲余自三十年來。名爲學問。而悠泛遣日。知行俱蔑。則實與初未嘗爲學者無以異也。人生一日之間。必有緊要底工夫。而今余則諉以病衰。上自讀書講學。下至幹家治生。一無費心勞力處。習懶成性。無以自克。余誠病而衰矣。倘能盡心盡力。眞實做去則豈無一事之可爲乎。而日復一日。無所猷爲。何望其有將來就將之道耶。且凡爲人之道。上達甚難而下究則甚易。故十年積功而艱難得之者。一朝因言行不謹而失之。易如微塵之隨風而靡所遺矣。而余性本疎迂放曠。言行又太不謹嚴。動輒齟齬。縫罅百出。而言多過激。朝悔暮然。非不知立身一敗。萬事瓦裂。甚爲可懼者。而必將不免爲自蹈其轍矣。此三件事。常在吾點檢懊歎中。及見馬公三可惜之說。益知此物之爲無狀不肖人矣。今若欲免夫馬公之罪人。則但當一心警懼。毋怠毋忽。而然三段說。不必作三段工夫。苟能知無學之爲可惜而下得眞實工夫。則此日閒過。此身一敗。將必自知其可惜。而不得不用力矣。○卄七日。龍堂罷接。諸生皆來見而歸。今番接中諸生。沉潛縝密。莫如翊洙而弘之次之。若其博覽强記。英華暢發則光默。人無敢相捋者。此三人盖是不易得之才也。宗七年少於三人。而極有步驟。他日進就。或未可量也。

辛酉元月卄二日。富寧車友伯乘携朱書而來。盖欲就余爲講質計也。以向六十之年。冐丈雪。徒步二百里之地。其向學之誠。立志之篤。足令人起敬。而但不知此物之空疎而遠訪者。爲失計。殊甚愧恧。○卄九日。伯乘以朱書連日講論。其於日間工夫。甚覺有益。但大全書與節要等大異。雖以箚疑參考。亦多有未瑩處。自誤誤人。爲可懼耳。

二月初五日。伯乘稱派卿文理通達。殆世儒之所不及。余曰君何以知之。伯乘曰。鄙邑謫來人金某。卽洛中人也。世稱其博覽能文者。而與論朱書則多有看不透。說不得者。而派卿則雖肯綮處。亦能看破。鮮有窒礙處。以此知之矣。

三月十八日。自官送內賜書冊三經四書及御定朱書百選雅誦而來。出函奉置于堂上。行四拜禮。噫。此卽我正宗大王昨年閏四月筵敎所給者。而以賓興錄未成。今始來到也。如賤臣之顓愚病殘。無一善可記。無一事可堪。而前後恩敎。胡如是之逈出尋常。萬非賤分之所宜得者耶。直欲抵死辭不受。而亦不可得也。且此恩賜之拜受。在龍馭賓天之後。感懷弸中。痛隕罔極。無以名喩。

四月初五日。成佛山僧來請其師所謂豐溪者墓文。拜懇終日。而余不許。僧雨泣霑衿。悲不自勝。伏地訴臆。令人感動。其爲師斷斷之誠。有非吾儒爲父祖之比也。古人所謂物外之人多專一之誠者。非虗語也。先儒多有爲僧道作碑記等文字。而終恐非正當道理也。尹生定一以朱溫張氏婦黃氏烈行事實示之。黃氏卽道天之女而張天標子婦也。婦道甚宜。奉祭祀。事舅姑。接賓客。輒盡其誠力。不以貧有懈意。夫弟嘗遘癘。黃氏時在本家。聞之而來。諫其舅出避。獨自救護。卒無事。昨年閏四月初一日。其夫鵬擧卒嬰奇疾。氣息奄奄而家人適以事出他。獨黃氏與其姑在家。黃氏泣謂其姑曰。昨夢新構別房於籬內。吾夫妻二人偕入其室。俄而吾獨出而閉其門。今夜又夢作殯廳於門外。今日此病。必將不起。願以一器飯往禱于神。與小姑往海岸。聚沙爲壇。顧謂小姑曰。俄者吾所着襪。忘置于彼巖底而來。願君急取而來。姑曰。日暮谷深。不可獨行。請兄偕往。黃氏泣而責之曰。兄病方危急。有何辭避乎。吾當望見。小姑不得已而促行持歸。則海岸無人。而黃氏已投波濤中浮沉矣。小姑時年才十五。莫知所爲。啼號趍至家告其由。家人與隣近人急走海邊。俄而其舅到家。家無一人。惟有病子僵卧房中。呼之不應。若未冷尸然。遂向隣扣之。始知其事。顚倒至海邊。用丈木引出尸身。已無回甦之望。觀者莫不飮泣嗟歎。忽見一人騎牛而來。乃病卧子鵬擧也。相與痛哭。𮖐尸以衾而還家則雞旣鳴矣。鵬擧則昨日卧病後。因不省人事。至日暮時。忽驚覺。精神瞭然。若未始有病者。卽黃氏投海之時也。噫。黃氏之誠孝。已孚於隣里。而及其夫病之危急也。其姑欲躬往禱之。而諫止之。必身自獨往。又托以遺襪遣小姑而投海。則可知其必欲代夫之死。而夫又遽爾得瘳。則誠若爲至誠所感。而有冥佑之道也。其可異也夫。且其舅天標。誠孝過人。親老家貧。而殫竭心力以供滋味。爲鄕隣所歎服矣。一日。親饌絶乏而無可求得之勢。遂往海津。坐沙岸待漁船之出。偶有一大魚。浮出浦口而近前。卽解衣而入。捕之而歸。又一日。以親饌之絶往海村。至所謂鹽盆隅。有飛鴈自落于前。持歸而供之。此事近怪。或不可信。而傳說十分丁寧。非如遠地年久之事。且如王祥雙鯉之事。間亦有之則今世亦豈無孝感之異事。而槩之以荒誕無理。不爲表揚乎。尹生之必欲廣傳于世者。爲可尙也已。

五月二日。咸興尹生淞。以其先祖麒男及其侄孫行蹟一冊。付之李直長鳳集便。要余一言以附之。奉讀未訖。不覺斂袵起敬。盖篤於孝者也。事親奉祭。極其誠愨。又能移孝爲忠。仁廟禮陟。千里奔哭。且其後數世。多有克肖者。故國家有旌閭之典。名公鉅卿。亦多贊美之辭矣。

八月卄七日。宗七自吉州來。見金校理履喬於明川謫所。金校理以余世狀付還。而其所著家狀後。語極委曲。若實見得吾父祖潛幽之德。感歎何極。

十月初五日。馬僉知尙元來見。馬是賤人而行著鄕里。余欲見之而未果。今日令其侄駿八驅牛車而來。直拜庭下。不肯升堂。固請終不聽。余遂出門挽衣而入。與之言。盖極是恭謹質愨之人也。年今八十六。其妻則年方八十四。經回昏已七年。而隣居人謂余以夫妻雖年老如彼。而相對如賓。各房而處。臨祭致齊。極其誠敬。人有以祭餘物來饋。雖微薄之物。造次之間。必敬置卓子上而食之。雖獰悍不率之人。一聞其語。不敢肆惡。非有存乎中者。能如是乎。故余亦加敬而不敢以賤人待之。况其二達尊之兼有乎。

壬戌三月十八日。宗七以金處士行狀及處士所錄金孝婦行蹟一篇示之。處士卽吉人也。名世重。字大任。家世業武。處士能奮發爲讀書士。從鄕洛諸衿紳遊。得聞性理之說。每誦一心淵定。萬善川流。眞實心地。刻苦工夫等語以自省。性孝。養生喪死。情文備至。其詠懷詩有曰。悄然舍淚立斜陽。悵望先塋獨斷膓。松栢蒼蒼雲影鎖。荒山宿草已三霜。聞人之有節義者。則必立傳記實。使不泯沒而有聞於世。年四十二。

丙申十月二十八日。病不起。金孝婦名次香。先生日錄。起於壬寅。止於壬戌。凡二十有一年。而壬寅癸卯兩年所錄則不幸失之於火矣。然其所存篇秩浩汗。難於盡刊。不免選約於年月中可采之日。而其所采者。惟名言異蹟。視本錄。百不存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