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岩集 (李元培)/卷十五

卷十四 龟岩集
卷之十五
作者:李元培
1820年
卷十六

日录

编辑

甲寅元月十三日。沙隁乡徒。使人送姜麟行实一通及呈官文字于余。盖姜之事亲之诚。自幼已不凡。虽佣作于人而得一味之可口者。辄献于母。母或出邻近。被人馈食善待而归则姜必欲厚报之。以身服役。竭力不休。或被主人之怒骂而亦不止。早失父。墓在近。幼穉时得果苽之属。不食而向父墓而泣。人皆异之。稍长。每逢节日。则必号泣而谓曰。人人皆祭先墓。我独何为无祭物而不祭也。邻人哀其贫馁。以食物馈之则一不下箸。荐于父墓。撤而归献于母。十五六岁时。尝师事孟姓某。只学史略初卷十二张。而以养母之道。万无其势。东西乞粮。无暇学业。而事师之诚则不少衰。往年春。孟生染疠祟。孟亦无家流离者也。人无肯容接。将不免道死。麟闻之。请于渠所亲全仁禄者。乞治其师之病于家。仁禄初甚难之。感其诚恳而许之。麟遂侍侧救护。孟病滨危。麟夜出庭畔。呼天而泣。告其先生之运数奇险。旅中得病。情状可怜之势。竭诚救治。八日而得少可。思食物。麟往同闬李允恒家。陈其情恳。李以米酱脯菜等物优给之。麟即下庭拜谢。孟思海产而无糓可买。麟遂贷人沙器十许束。换鱼而来。孟病渐向安。麟乃乞得二升米。而自持挞杖。归拜其母以待罪。母愠曰。汝知先生之重而不顾汝母之饥饿耶。虽然。汝为师之诚则余甚嘉焉云。

三月卄日。社任以关文八条来示。盖上命也。其中有孝烈上报事。本社故玄丈圣泰氏。孝行为不凡而人鲜有知者。余言于社任。当得实录以报官。车丈允壮氏抵书于余。以为玄丈孝行记实则君当不辞云。遂略记其追远之诚。而社任又送本社营甲士兪命福手本。请附录呈官。盖兪于父病五年内。药必先尝。时或尝粪。及父殁。日辄奔哭于坟所。虽寒暑雨雪亦不废。此是皂隶之至无识者。而能如此。极可嘉尚。○二十三日。玄鹤寿以渠慈氏与叔母殉烈记实。请之恳。遂记余所闻见以归之。盖鹤寿先妣郑氏则以夫溺水而死。即欲自裁。而夫家守之甚严。不能自由。及夫之将葬也。始有言笑。梳发进食。示有欲生之意。舅姑信之。守护渐弛。遂俟其隙。缢于篱杖。与夫同日而窆。叔母李氏。其夫采樵而归。雪深力竭。去家数十许步而不能进。盖以家至乏岁甚歉。即戊申累日绝炊。本无负薪之气力。而加以丈雪道不通也。李氏趍往。扶携欲返。而势已无奈何矣。遂与之同死。翌日。邻人见而收之。一家娣姒之俱以烈行上闻。极是可嘉。而平日事父母奉舅姑之道则郑氏尤为人所称艶。而与吾先妣交情甚懽。故先妣常称说不置。○二十四日。崔生而贤持其先考孝子公之遗事一通。属余修润以呈官。崔丈即先君子之执友。余自童幼时。闻之甚熟。盖其赋性甚介执。或近于滞泥。而真笃孝君子人也。尝于途中。逢强暴横逆之辱。归而受杖于庙庭。至累日不起。此等事若律之以大中之道。则未知如何。而亦可以见其为人也。故镜之人士。至今以崔孝子称之。余遂就其遗稿中旧序。略加櫽括。附以平日所闻而归之。

九月卄七日。派卿来留。同看心经。盖心经篇末退翁所论道一编。恐失篁墩本旨。篁墩之意。盖以为两家初年为学。于尊德性道问学。各自偏重。而晩乃归于一。且曰。两家之学虽有不同处。而其所以治心修己之道。则未尝不同云尔也。若如退翁所论。陆氏顿悟而有一。朱子早二而晩一云云。则篁墩之意恐不如是也。盖朱子于朋友游从之间。以口耳浮泛之弊。数加提警。时或微示悔悟之意。而曷尝以象山之学为正当无差。而舍吾学以从彼之道哉。篁墩道一篇之作。盖妄也。宜见斥于吾儒。而但其名篇之义。则似不如退翁之说也。

十月十五日。庆尚道晋州居郑生来见。乃农圃五代孙。名炫臣。以其祖父明庵公院享事留京中。闻农圃赠谥后。尚未改题于彰烈祠位板。以当改题之意。呈文礼曹。受题旨而来。而实传闻之讹也。夜看明庵集。明庵名栻。字敬甫。盖其为人卓荦不羁。十九岁。赴试所。偶见胡澹庵斥和疏。感慨流涕曰。一时和戎。犹且不忍。况大明之于我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而龙蛇之乱。全赖其拯救之力。得以再造则为士子者。岂忍赴科场求功名。立身于不共戴之天乎。遂𮖐册径归。自称明庵居士。以寓不忘天朝之义。自是不事生业。放浪山水。晩入头流山。所谓武夷九曲下。作武夷精舍。又筑卧龙庵。手模晦庵及武侯像挂之壁上。朝暮拜谒。作小牌书四勿箴。常佩衣带。尝语子弟曰。人虽以百世清风万古纲常八字。目余而名之。余多不让。吾死之日。必书于铭旌曰。大明处士首阳郑某之柩云。年六十四卒。今上丁未。事闻。赠持平。盖其高风峻节。有足以令人兴起。而余自童幼时。亦不无这个情志。有时念及皇朝。或潸然出涕。观海诗有曰。回首尊秦处。愿从倜傥沉。噫。我国之尊秦。已百五十八年之久。则凡我人士之不忘皇朝者。盖亦鲜矣。区区慨怀。无处可摅。无人可说。忽尔得此。敛衽庄诵。一读一喟。不觉有千载尚友。旷世神交之感矣。明庵又以晋妓义岩事。采迹阐扬。自撰碑铭。竟至褒旌。壬辰之乱。晋州城陷之日。官妓名论介者。盛具妆服。立于矗石楼下峭岩之上。岩入江心而壁高万丈。群倭见而悦之。有一倭挺然直进。论介笑而迎之。倭将诱而引之。论介遂抱持其倭。直投于江俱死。此亦前所未闻者。而其义烈凛凛有生气。令人起敬。

乙卯元月十日。明川黄生润起来见。论及吉州人物。润起曰。多初李生来七氏一家奴子。名金叱石乙伊。免贱为良。后旧主破产流离。多死于道路而无人收骸。金叱石乙伊负尸归葬。殚竭诚力。累丧俱得礼葬。又收馀存寡孤。奉养于渠家。极其忠勤。乡人以此呈状于地主。有所题给则金叱石乙伊不自私用。为买田畒。为旧主祭祀之需云。润起曰。余亲往见之。其为人极愚拙无识。正是一出于天衷。甚可嘉云。

闰月七日。金元铎来见。余问申进士光河赵烈女传。以为渔人妻守节云。所谓渔人妻为谁耶。元铎曰。渔郞。海津居池今尚。早死。其妻朴姓。即朱温海津女。年二十馀寡居。而颇有才色。其舅姑与父母皆欲夺志。朴坚不许。勤力养舅姑。舅殁。斥卖衣服以葬之。今方奉老姑归于本家旁近。朝夕乞假于人以养之云。

四月十日。李进士敏叔来见曰。今春上洛时。见金校理履乔。其居丧之节。哀戚之容。极令人感悦云矣。

六月卄二日。玄进士兄。以松岩院享事多所询叩。而以多士之意。请余以院名及奉安时告辞与春秋享祝文。余辞之不得。遂草出告辞与祝文。盖多用先儒金三渊渼湖尹屏溪称述先生之语。而参以平日所闻于先人者。要令状德不爽。俾无过不及之语。而以余蒙陋。未及亲炙。深惧其语不称停。为识者嗤点。颇庸懔惕。吾东书院有道南,道东等名号。而况先生则始倡性理之学于关北。而渊老有吾道其北之称。则名此院以道北似好。

七月十七日。闻彰烈祠聚会。池兄汝斗以吾伯祖上舍公配享书院之意发论。而佥议亦洽然云。可见公议之不泯。秉彝之好德。而未知一境诸议之更如何耳。○卄四日。黄生澄河来访。语及吾伯祖上舍公曰。吾先生平日所著文字。旋即毁坏之。未尝留案。崔训长某名致让。与伯祖同年生。而亦有学识行谊。常从游。一日问曰。公所著文。即毁而不留者何故也。先生笑答曰。必将见笑于后人。故不敢留云。余常以伯祖所著文字之绝无。后人之欲寻緖馀者。无所征据。甚恨之。及闻此言。乃知其过于谦德。自视欿然。与古人焚稿之意同。益见其贤。而足为实德征信之一端也。

九月六日。宗丈安行氏曰。向见城主。城主以书院祝文。先道而后学。似不若先学而后道云。余曰。车友君益之意亦如此云。此盖有见于知行先后之序。而以道德学问二者。对举而并称。则与知行先后之序。微有不同者。故中庸曰。尊德性而道问学。黄勉斋又曰。真实心地。刻苦工夫。古人文字。似此之类不可枚举。故余于告由祝亦曰。天分既异。充养有道。而后及仰钻探索之工夫也。○卄五日。宗人复元。以书院事多所商礭。复元时为书院有司也。余以先儒所定院规示之曰。书院为尊贤讲道而设也。今世不闻有从事学问之人。而所谓读书者。只是藻缋纂组之工。游嬉放旷之流。则未知何人留处院中。讲道攻学。以无负书院之名也。吾辈若以一间屋数品祭享李先生。而曰斯文大事已了。而书院之名实。不过如此而已则甚非古人立院之意也。从当以院规誊送院中。而余亦俟身忧稍间。率数三学子。往留多少时月也。○晦日。闻车丈允壮氏所患渐危笃。往候之。车丈曰。吾祖考墓表识述之责。前已属君。君其勿忘。而祖考志行多有卓异者。而尤泛爱宽厚。于四子甚熟。祖妣两孺人皆有妇德。不违闺则云。而气短言微。多有听莹之辞。

十月七日。行祖考忌事。时邻近皆痘疹。而家儿亦方痛。家间议论。以为病儿虽姑出寓。而实无异于一室。则行祭未便。今世通俗皆不敢云。余意决不然。遂违众议而行盛祭。

丙辰二月卄七日。贤辅来传车同知不起疾。年八十六也。君益断指以进血云。自古笃孝之人。间有割股断指以进于父母之病。而以子肉疗亲病。似无其理。故先儒已斥其非矣。以君益之见。非不识此。而为孝心所迫。反归于毁肤伤孝。还为可惜。然此亦岂人人之所能也哉。闻来不觉感涕。

三月十七日。固卿大人被儒罚。固卿不胜愤惋。有所云云。余曰。人子为亲之道。于此等处。尤当十分参商。毋为血气所使可也。若亲有所失而罚当其过。则虽甚痛迫而亦无如之何矣。若亲无所失。或所失甚微。不必罚而罚之。则亦当明辨是非。或质诸公议。或诉之长上。以直报怨可也。而世人之年少无识者。则不然。略涉为亲之事。不论亲过之有无大小。而不顾义理。不有公议。一向使气。妄谈悖行。无所不至。此为不可之大者。君辈切不可踵此弊风。而终为不韪之归也。

四月十八日。北青孟生言北青有士人李泰昌。年方六十六。而以孝行见称于世。母先亡。父鳏居。泰昌自母亡后。必与父同处。昼夜不离侧。未尝入妻室。二十年盖如此。再昨年丁外忧。不忍食稻而食粝粟饭。一家丈老。咸以为七十丧人不可固守礼节以伤生也。遂和稻米以食之。为人甚敬谨。常戒子孙以勿与人闘哄。勿言人过恶。人虽谤毁。切勿相校。若不如此。便非我子孙。家间戒敕。不出此言。故其子孙众多。而皆能持身谨慎。贱人中有韩秀通者。皂隶辈之极无识者。而有至诚。平日行事。多有暗合于礼者。蚤失父母。祭祀尽其诚敬。尝往海村买鱼物而来。路遇酗酒之人夺其马而乘之。至家解所买鱼而置之。又载粟而往海津。家人怪问曰。既买祭需。而复往海津何也。秀通曰。祭需载马而为人所乘。故不得不改备。傍人闻者。曰。然则初何不禁止其人。而使乘马乎。曰。酒狂之人。与之相校。必知其无益而反招诟辱。故不为也。父母祭。人有所馈。虽微细之物。经祭后辄亲往以谢之。祭日客来。以祭馀馔待之。客以骨投外。必拾而取之而不言其由。有一长老固问之。对曰。祭馀物。恐为狗啮为所污耳。尝籴捧于仓。归而到门。闻妻与姑方言诘。甚纷纭。姑即秀通之继母也。秀通入室。尽载其妻箱笼资装之具于马。然后跪告于母曰。妻与姑氏如此。都是秀通不孝不诚之致也。心欲自裁。而恐益不孝之罪。妻则当遣还本家。遂至妻室门外请还家。至暮不入。请之不已。妻言知罪当改。而犹不听。经夜于户外。翌早。姑与妇皆出外。齐言此后当不复如此。复如此则遣出无怨矣。秀通乃入室进食。厥后姑妇和顺。终身无乖忤。秀通有三子。自儒林嘉其行谊。特陞三子于儒籍。长子休明。文识亦不凡云。

六月十三日。德淳以车氏殉烈状来示。车氏即故进士鸣谦之侄女。而吕友诲之后室也。丧夫后居丧之道。祭奠之节。多有可称者。三年阕制后。犹不废朔望奠。哀痛如初丧无少衰。今年六月初五日。即三年后初忌也。六月朔日。盛备奠具。遍祭于夫家墓所。虽稍远处。无不躬到泣拜。经夫忌事后越三日。晨起盥面整服。以其夫腰带自经于夫灵筵前所设之房。死后家人搜其箧。始得其谚札及谚书一册。皆其夫忌日所书也。戒敕子女。处置家事。治丧凡节及殉节本意。有曰三年内未死者。以家君未及坚窆也。及其永窆而犹未果者。以灰筑之疑或未完也。欲俟启视而诸子持疑不速。则莫如先死开圹。观其灰筑之如何。去秋改葬其夫。前期筑灰。而灰有绽裂之痕。车氏坚欲改筑。而一家诸议姑当入葬。而俟后启视故云然。又曰。吾所入之棺。当用家君改葬时旧棺。而治丧时身体发肤衣裳带履。必须端正敛束。以见家君与舅姑于地下云。噫。人家妇女辈。为夫殉节者。世多有之。而例于仓卒时自引。鲜有似此丧毕后有子女可依而生。而犹从容舍命者也。况其临绝之书。正详婉曲。足令人起敬。敛衽三复。略此识之。○卄三日。崔锡南曰。水原邑有一士人作昏行。途遇店人之无礼者。令驺从曳之。气绝而死。即反接告官而囚之。女家闻之嚣甚。女怪之。因其妹细闻其由。变男服持六贯钱。行到水原狱。狱卒不许入。以钱文予之。乃许之。入见其夫婿而佯若为亲故状。问劳甚殷勤。以五贯钱。令狱卒多市酒肴来。今日当与亡友诀别。遂取酒遍飮之。狱卒及他囚系之人皆醉倒不省。乃自脱其夫枷锁而令跳去。女目着械而坐。翌日推官来到。以讯鞠次上罪人。则水原府使认其为他人。问之。女以实告。水原府使赵某具由启闻。自上嘉其义烈。命宥之而即使行昏云。顷日延甫语余如此。而疑传说之非真。今崔云朝报有此说。故谨识梗槩。

十月初五日。朴春卿曰。鄙社剡洞居商人金命远子。以孝行见称而毁誉相半。余往见之。其人极愚陋极无识。而事亲之诚则似出于至性。自六七岁时。已能代亲之劳。井臼之役。不使母独作。及母死。庐墓三年。改葬。又庐墓三月。今陪其父而居。晨理衣冠。省谒如礼。进盥具。及朝饭将进。又进水令盥手。夕饭亦如之。及暮。整寝具如礼。凡朝夕进饭。寝具舒卷。必亲自为之而不令兄弟代行。但礼节太烦。自朝至暮。行拜礼多至五六次。余以其太愚无识。欲裁制得中。劝读小学。父忽颦蹙曰。见今所行。吾犹不堪。况如小学则必将加烦。何能堪耐耶。又使之遍谒乡先生。以祛其鄙野之态。则曰。亲年已逾五十矣。不可一日离左右云。余于数年前闻有此人。而传说近于怪妄。今闻春卿言。可得其人之梗槩。如吾之性懦诚薄者。还觉骍恧。从当一访也。

丁巳四月十六日。安文成公后孙安某。以保宥录及受教旨别录二册示之。盖文成之笃慕圣贤。兴起斯文。已是卓越。而又以其家赀若臧获等并付圣庙。尤为儒贤之所未有。宜乎列圣之所褒异。后学之所景慕也。其荫及云仍。垂裕无穷。不亦可乎。其所咏诗有曰。香灯处处皆祈佛。箫管家家共事神。独有数间夫子庙。满庭春草寂无人。丽朝异教怀襄。不知有圣贤之道。而先生独杰然特立。不为俗尚所迁夺。观此寂寥短律。亦可槩见矣。

六月初一日。近日再阅国朝名臣录。东方自立国以来。人才之盛。我朝为最。礼乐文物。侔拟中朝。学问义烈。磊落相望。而其间宵人奸臣之媢贤嫉能。䥽士林。戕国脉者。代不绝书。此固阴阳消长莫奈何之势。而每一阅去。自不禁悲泪双泉。怒发上竖。益知好善恶恶之心。出于秉彝之天。而不以人之贤愚。时之远近而有间也。

十二月卄九日。闻郑承旨泽孚氏丧出。此公莅此州时。顾余甚殷勤。归朝后犹不替。实有知己之感。承讣怛然。为之却肉。

戊午元月十日。黄时若来见。此友孝友出人。操尚不俗。实叔世之佳士也。见余所著文。劝其收拾净写。而余性拙。虽门下诸人谋欲传录。而不敢轻许。盖以自知其不堪传录。而亦见其素性之太拙执也。

二月卄二日。以善以庆尚道朴孝娘实录来示。娘之先山。为朴庆馀所掠夺。娘之父寿河欲禁止之。反为庆馀所诬构。死于刑杖。娘之姊文娘。于父死之日。直往庆馀之祖坟。亲自掘破。十指皆血。仅凿灰隔。放火烧椁。即四月二十八日也。至五月初五日。庆馀率民丁四五百人。刀剑自卫。来其祖坟。文娘闻。即佩剑乘马。挺身直驰。而其祖母与继母与孝娘随后继进。文娘望见庆馀大呼曰。雠人来矣。方欲突入之际。庆馀大喝枪军。使之速杀。庆馀之门孽朴命彬及其奴子辈。应声击杀之。孝娘及其奴婢四人亦被击伤。几死而生。孝娘上京。击登闻鼓讼冤。而庆馀势大。多有左右之者。故终未得快雪雠冤云。

四月卄三日。自地方往水北。历见朴天若。俄而李先达敏叔来。坐中。有语及敏叔强记。敏叔曰。吾自十三岁。始学通史并史断读之。每日十七八张能背诵。人皆称之。洛中人亦以为不及云矣。后往京城。闻有一人记性异常。姓洪哥。名则余忘之。敏叔属人使请来。时年二十馀。敏叔问。凡看文字。阅几遍而能记忆。曰一览则不忘矣。敏叔遂取案上历书问之曰。虽此等亦能一览背诵否。曰能之。曰。请试之。洪遂自正月至二月。并小注一番看过后。以历书授敏叔。从容背读。尽六十日无一字错误。此等人过张巡远甚。绝古奇异。此且记之。

五月初一日。池汝斗以权阳村入学图说一册见赠。东方自箕圣后。理学无闻。牧隐称圃隐郑先生以横说竖说。无非当理。推为东方理学之祖。但其所著书甚寂寥。其横竖当理之说。无从考据。若阳村则凡于性理书。极有硏究。其所著说多有零琐可取处。而惜其于大节无所树立。若宋之范鲁公。虽是美资质。好言论而终是为失节人。此两公文字之及于学问上者往往有之。而每见之。未尝无嗟惜之意。益知人之于大伦上一有欠缺。不免为终身疵累也。岂不为重可戒也哉。○八日。龙湖朴兄延祚氏。送朴佐郞惟一氏碑文。问书石凡例。即大提学黄景源所著。黄以善文名。而但于此文中。插入宣庙之废临海立光海一节。佐郞公所救活。即临海顺和二王子则于其墓文中。固不可阙实。何至作大议论。追论先王宣庙之是否耶。其于臣子之道作文之体。似不当如是。而黄已殁。无可往复处。余将以瞽见告于朴门。而未知彼见之如何。○十一日。城主洪光一氏枉到鄙栖。奉话移时。盖其资禀颇简静。不矫饰。于学问上似有所得。濂洛群书甚精熟。前此闻洛中人。谓为学问上人。果不谬也。○卄五日。昨年春。自上有经工生抄启之令。本道独以余应命矣。御制条问册子。沿路守令次次赍传。今日城主陪奉而来。余出大门外。揖迎而入。奉安于堂上。下庭行四拜礼。上堂亲自坼封开函。奉出册子置卓上。又下庭四拜。盖圣问疑义。出于三经四子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即经书中奥义之难解者。圣上不知小臣之𫍲浅。特举关北无前之恩典。而近年来丧病连仍。所谓学问上工夫无可言者。而又此穷乡。无书籍之可以订左考验者。决无一一条对之理。益增惶陨而已。

七月初二日。始令派卿正写圣问条对册子。十九日毕写。二十日。诸生奉册入邑。余则病未能行。条问六十二条内。两三条。不能十分分晓。未免强对。觉有罪愧。而盖圣学高明。卓冠百王。凡于经书疑难处。辨析分解。细入秋毫。以小臣𫍲浅之见。芜拙之辞。必将披露于离明之下。虗声欺天之罪。悚息恭俟而已。

八月卄五日。礼吏持巡营关而来。关云祗受有旨内。镜城幼学李元培。所对条问。剖析精切。义理不差。谁谓人才有远迩之殊乎。向见功令文多佳作。犹不料潜心经学之士。乃在遐陬荒服之地。况其抱负。一脔可知。予欲见其人。令该曹今日政付军职。卿其给马给粮资。致之京中。当召见事有旨。余以昧道懵学。误承条问。虽堇得仰对。而甚恐说得舛错。反速罪戾。今承圣上云云之教。其为荣幸。已逾涯分。又有召命。惶陨罔措而舁疾奔命。亦非所堪。遂属地倅。以此状报营以转闻。

九月十日。看国朝名臣录。至南致勤传。其碣铭有曰。倭奴铁丸。习于大明海贼。极其巧妙。人穿四五。甲贯二三。铁片为楯。亦不能御。公拥以真木之板。始得无虞。亦一奇也云。前此知铁丸之无可御者。故记之。

腊月卄六日。贤辅问。设有一人父方饥饿垂尽。而邻有财糓。假贷不得。则窃取而活父耶。父虽死。而不可以不义之物苟活耶。明友间有此议论。未知何以则合理耶。答。窃取而活父。道理当然。以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之义推之。可知矣。但活父之后。当首实厥由。而以财糓还报所窃之物。大抵今世之人。多薄于孝爱之道。故后亲之论。往往而作。至以徐元直为反复小人。而以王陵为正当道理云。此与西学异者无几矣。甚惧此说之惑人。每以程子说为订而力辨之。盖礼所云为旧君有服。孟子所云有故而去。三有礼焉者。正指如王陵,徐庶等所遭而言也。观纲目赵苞,周彪等处。亦可见朱子之旨矣。

己未二月初二日。城主遣礼吏。赍书与巡营关文一通来。盖自上教以农务经纶。土俗民隐。各道观察使。各邑守令。各陈所见。悉心对扬云云。故城主请余以条陈右件。盖此事。守土之臣所宜悉心谘访。一一条陈。则城主之询及民间。无足怪也。略草四五条。付礼吏送呈。顷日得见岁前所降纶音。盖今年即英宗亲耕藉田之年也。当宁亦将仰承先志。依以行之。故有是命。欲知各道各邑农家情状。编出农书一部。颁布列邑。盖无前之盛念也。在我农民。曷胜感怀。

三月八日。作龟岩记。余自儿时甚爱此岩。常翛然独上。有时忘返矣。近又卜筑于岩下。登陟之愈频而好乐之愈甚也。遂据所见以记之。

四月六日。读朱子。见其答南轩书曰。近年衰悴目昏。灯下全看小字不得。此盖癸巳甲午年间。先生年四十四五时也。目昏虽如此。而想神气之旺。精力之强则不少衰迈。故能做得许大事业。而寿逾稀龄也。如此物之衰则不惟目力渐短。而神气俱迈。无一事可做。悲叹奈何。○卄七日。汝长以余之间有戯语规戒之。甚善甚善。余性失于宽柔。而收敛工夫全少。时对知旧则开心放怀。时有谑语。虽知害事而不能卒改。可见其立志之不坚。用工之不笃也。可叹。

五月五日。顷年有一人以父母墓表来请点改。而其父即有大疵之人也。余不复有一字窜改而辞之。其人再三恳乞而终不得请。遂赧然而退矣。今闻人以为某之墓文出于余手云。又余平日于诸杂技术之人。未尝轻见。尤不敢轻许。今闻有一地师。伪称余言以夸人。人多信之。至有不爱财产。必托此人以求山云。白地唇舌。多有如此者。而其间亦岂无不谨自取之端乎。只当反诸身以惩毖之。不但诿之于士之增玆多口也。○十八日。城主定欲以七月来彰烈祠。行乡飮酒礼。盖请余作宾。而余病不能远赴。故欲屈就于此也。余固辞而不能得也。

七月十五日。闻城主递归。见于云站。城主论及色戒。上曰。许草堂少时。矜持甚严。晩年乃载妓于行舆中。被人讥笑。又一先辈年德俱高。后亦不免此。子弟门人交谒更谏。终不见听。声望以是大损云。盖此事之消除不易。已有前贤之言。而闻此益觉惕然警惧。其以一时情欲之难胜。而坏却天畀之心性。平生之志业者。滔滔皆是也。可不戒哉。可不戒哉。

十月十八日。吉州蔡胤国来问。佛氏之学元是谬妄无取。而世之迷惑者多。何欤。且其游手游食而蠧民之财。实王政之所宜禁。而从古不闻有王者之禁遏。亦何哉。答。佛学虽是异端之尤者。而其见性成佛。清净绝欲。既足以迷误高明。而因果罪福之说。又能以诳诱愚俗。则上下之俱不免陷溺。而鲜能掉脱者。固无足怪也。在上之人。不能禁遏者。想亦以学之有邪正。犹天之有阴阳。不可以人力遏绝之也。故自佛法入中国后。不无明君谊辟硕辅良佐。而魏世祖外。未有能严加禁断之者也。虽甚慨然。而亦莫之如何。

腊月十九日。山青朴生言。姜孝子麟公籴不给。大豆二石。假贷不得。遂卖墓下所垦田。得布疋拟以换糓之际。山仓监官李重三闻之。谓麟曰。墓田不可卖。大豆二石。吾请自当。遂爻其名于籴案。末世薄俗。虽于亲族间。犹靳数斗糓。而重三之于麟也。非戚属非知旧。而特感于麟之行谊。出捐两包谷于至穷无报之人。闻来不觉惊叹。李即武人而能此。尤可嘉。

庚申三月初一日。怡侄移奉渠父母神主而归。晨行参礼于祠堂。有告辞。又奉亡弟夫妻神主于前堂。设奠告辞。献酌后余及内外为之一恸。令怡侄亦行哭移安。行哭不见于礼书。而此则异于亲尽祧迁。又况如余之病衰将死者。宁复有二百里外参祭之日乎。际玆远别。一恸抒情。欲抑不得。怡亦为后于父母俱殁之后。而始为设奠告由。则亦岂无感伤罔极之情乎。随我举哀。似为不妨。而亦何保其必当于礼制也。哭讫。改题神主。因启行。

四月十七日。往朱村见朴同知擎恒。朴时年一百一岁。而面貌无异五六十人。精神不衰。气力不大减。酬酢应接之间。不见有颠错慌乱。其为人甚谨敏周详。亦令人起敬。前此境内或有百岁老人。而皆在于人鬼之间。岂有如此翁之神气尚旺。仪貌端好。少无老人癃丑之状乎。古人有以见九十馀岁人为见神仙。今余则自谓真见仙翁也。○卄九日。彦国自京回。传洪持平光一书。书云以余条对。示之湖中大儒。则大加惊喜。即为传写。亟称以造诣邃妙云。余所对经义。虽经圣批。而每意湖中有识之人。必多有訾议处。今承云云之报。登御诸说。至阅人眼目。致此虗奖。还用愧赧。

闺月五日。冠峰遗稿。自派卿所来。冠峰即江门八士中人玄尚壁。其人品高下。造诣浅深。虽未能详。而盖似是好礼识理之君子也。极可叹尚。○十日。固卿,道以,汝心,派卿并来见。余年渐高而诸君各自营产。未能时时相聚。每切思念。见之未尝不怡然慰意。而亦无奈于事故所牵。匆匆别去耳。

七月初十日。礼吏告目。报以主上殿下以去月二十八日昇遐。此何变也。此何变也。不闻违豫之报而遽承凶音。惊痛罔极。无以名喩。圣明之于贱臣。其所以褒奖眷恤。溢逾涯分。虽未得承命趍召。一瞻耿光。有时念及。感泪自下。常祈宝龄之无疆。以慰呼嵩之至愿矣。岂意仙驭斯促。使八域臣庶遽失依仰耶。嗣王虽天纵圣睿。而年方十一岁矣。受顾命辅幼君。未知为谁。而漆室之忧。有不可胜言。痛叹痛叹。即令一邻老少会于前川沙中行哭。哭尽哀。行四拜礼。人多有失声号恸。而以至妇孺辈。亦无不叹息相吊。可见吾君仁恩。远覃于遐裔贱氓。而普切如丧之痛也。成服当入城行之。而病势决不可动。遂令汝心赍书入邑。见城主报以厥由矣。亲戚知旧。皆以为不可不入。而亦自念吾君之丧。不能奔哭于殿牌前行成服。甚非此心之所安。遂以十二日日昃后发行。行至朱温。鸡已鸣矣。十三日到城中。城主出其帽带靴。遂着之。入庭行哭讫。四拜出。日暮后复帽带。入内庭行夕哭。十四日。整理丧服。与兵使城主入内庭成服。哭四拜而出。十五日。晨行哭礼于殿牌前。兵营册室崔生名茂来见。自言少业科文。不利于得。弃之而欲于心学上做工。但无师友之辅导。方且居于此等处。自多有夺志之事。妨工之端。此来后手写心经近思录。与尊所对御制经义等书。而亦多有解不得处。年已四十三矣。日暮道远。恐终不得为朝闻夕死之鬼。故敢来请问焉。言甚恳挚。余曰。今世之少有才敏者。皆向华藻上去。近思录心经之为先天物久矣。今乃始闻于左右。不觉眼开耳醒。师友之无人。诚为可悯。官府之居留。诚为匪所。而若能诚心做去。则亦自有个合做底道理。但于此等处。有一个尤物焉。未知左右能免得否耶。崔生摧谢曰。果不免而非余志也。被兵相之强劝。不免破戒。而没溺之患则庶几得免矣。盖其言动举止。似与俗子不同。虽未保其志向之终无妨夺否。而此世此等人。亦不易得。甚用敬服。令人不忘。○卄六日。拨汉持颁赦教旨而来。嗣圣登极后。例有赦文。而今番则异于前日。先褒先大王道德之崇。德业之盛。诚孝之至。文章之著。末叙冲年之即祚。崩天之痛迫。念祖宗之丕责。叹大业之难承。又以东朝垂帘之懿规。别有教旨十行纶綍。字字如血。恻怛恳挚。才一奉览。感泪沾臆。以我圣明之聪睿夙成。而又得大妣殿下之一堂听政。国势之巩固。更如泰山磐石之安。悲怆之馀。不胜忭懽。

八月卄七日。社任以大王大妣殿纶音来颁。敬读再四。不觉感涕。专以爱恤民生之意。恳恳下谕。至曰庙堂诸臣。苟有保恤民生之策。议事而提禀。则虽以身蹈水火。予岂惜之。此与宋宣仁苟有利于社稷。予无爱于发肤之语。前后一辙。其诚意恻怛。有足以孚豚鱼感神人。为吾君之臣子者。孰不感激淬砺。思所以报效哉。

九月十四日。城主到彰烈祠。使人抵书于余。遂往见之。晤语娓娓。末乃曰。民间以余政治为何如耶。愿欲闻之也。盖城主字牧之道。颇明察不昏惰。凡系侵扰民间之事。一切禁断。小民得职。而或有不廉不平之毁。余曰。前此城主之有此询多矣。而不敢辄对者。欲称其所长则近于面谀。欲规其所短则有交浅言深之虑也。城主曰。若因其问而规戒之。亦何害于义理。余则虽欲尽心民事。而未知民情之果无愁怨否也。余曰。城主若能以廉平二字自勉。而诚心恤民则至愚而神之民。自当感悦。岂有愁怨之弊乎。又迤及人物性同异之辨。城主曰。此辨从百年前至今日。互相诋斥。纷纭未定。盖禽兽横生。草木倒生。全无知识则与人性不同。固也。故南塘及诸儒人物性不同之说所由起也。余曰。人物之性。兼气而言则有万不同。专以理而言。则为一原。此朱子所以有也说同亦得也说异亦得之说也。愚意常以为若从天命之性说。则万物只一原。而无许多般㨾也。自古皆言草木全塞不通。元无知识云。而以愚验之。亦恐不然。民儿时见家人种唐豆于庭前。而及长尺许。取木枝植之于中。则傍近豆茎。皆向厥木而来缠绕之。又种匏于篱下。则匏必向篱而蔓延。以此而观之则虽草木亦不无些知觉。而人自不察耳。两物之喩。只引知觉之粗与人同者。以明大本之性之同也。非认知觉谓性也。○卄一日。教旨来到。闰四月初三日。有先大王传教。而无职帖矣。今上嗣服后。去八月十八日政。拟义禁府都事。首望落点。顾此微末。病跧穷乡。朝无扳援之人。身无科目之荣。而偶为先王所知奖。前后恩教。实逾涯分。而又承当宁除命。感激衷私。无以名喩。只当竭蹶奔命。一肃天陛。攀号殡殿。以少伸区区之情私。而千里舁疾。诚所不堪。遂不能登程。而牌子于禁府书吏。

十月初一日。行告庙礼。忆我先考妣之育不肖也。勉励戒勖。不少放过。时见有放慢之行。怠惰之意则辄欷歔而叹曰。吾何以见汝辈之为人乎。汝若少体吾心则必不至此。何不谅余心至于如此乎。汝若勤业修行。终得为人则吾可以死无所恨矣。母氏之警之也。尤频频焉。一日之中。未知为几次。盖子之于父母。严慈自不同。故不肖之过言过行。母氏无不详悉。而先考则多有不及知者也。及年稍长。渐觉吾父母之苦心至情。有时惕然感念。逮永感后。其惕念之道。尤切于中。而志力终不强。诚孝不及人。凡系体先志。做为人之道。甚蔑蔑焉。常恐将无以奉慈颜于地下矣。乡评误荐。上欺天日。致有前后恩典。谨此告庙。而顾惟平日。坠失先训不啻多矣。告庙中奉承先训以下。改以前后恩命。实逾涯分云云。汝长以为亨复以宗孙告庙。实逾涯分四字。决非所安。当改以他语。遂以迥出寻常改之。○十六日。约正以营关来报。以来月初六日辰时下玄宫。而卒哭以同月十八日行之。

至月七日。即冬至。入殿牌前行哭礼。日夕后发至道北祠。八日早朝。祗谒于祠庭。题名寻院录。晩后往松岩。登顶而归。又陟祠后松皇。此非游赏也。先生遗躅之地。一邱一木。皆不可不玩。而况松岩则乃先生之所自号者也。盖渔涧一区。幽静有精神。宜乎大贤之出此也。○卄九日。与汝长及诸门徒往彰烈祠。玄进士与池兄汝斗,朴天若兄弟皆会。以是日始设养士接。今此文会。非如文艺试才之例。三社各择其社之翘楚。故入院之人。虽未脱科举之习。而颇知读书讲学之为可贵。巽谨敛饬之为可尚。有济济雍雍底气象。令人可爱。故佥贤之来见者。人无不易容改观。充然若有得也。可见好德之良心。人所共有。而初未尝有古今智愚之异也。余自省事来。每以烛龙书堂无养士之设。为深叹永慨。欲与从游诸生辈。每年一二次定日作会。讲论多少日。而各牵事故。有志未就矣。今幸得此。以遂平生之愿。心诚乐之。佥议误以余作院长。此非如余肤浅者所可承当。故百般固辞而终不听。令人可悯。至夕明灯。令诸生看朱子书。一人看一首讫。又令一人看一首。次次如是。欲观文理通透与否。翊洙光默,弘之为最。而馀亦有粗能看破者矣。余以翊洙作堂长。

腊月十六日。令后行写院规。院规即栗谷先生所定。而就其中略加添删。合二十二条。又附退溪先生与人书。与顾端文东林会约及余所著小说。以送于烛龙堂。○卄三日。看明鉴。至马寅常语坐客曰。君子有三可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之语。不觉戚戚然动心。盖此三段。尽是君子之大可惜也。若真知其可惜而惜之。则终无可惜之叹而为君子矣。余自弱冠时。粗知其如此。亦粗尝用力于此。而终无奈于志力不强。工夫不笃。乍进乍退。或作或辍。未能少酬初心。而时或慨然发愤。自以为余自三十年来。名为学问。而悠泛遣日。知行俱蔑。则实与初未尝为学者无以异也。人生一日之间。必有紧要底工夫。而今余则诿以病衰。上自读书讲学。下至干家治生。一无费心劳力处。习懒成性。无以自克。余诚病而衰矣。倘能尽心尽力。真实做去则岂无一事之可为乎。而日复一日。无所猷为。何望其有将来就将之道耶。且凡为人之道。上达甚难而下究则甚易。故十年积功而艰难得之者。一朝因言行不谨而失之。易如微尘之随风而靡所遗矣。而余性本疏迂放旷。言行又太不谨严。动辄龃龉。缝罅百出。而言多过激。朝悔暮然。非不知立身一败。万事瓦裂。甚为可惧者。而必将不免为自蹈其辙矣。此三件事。常在吾点检懊叹中。及见马公三可惜之说。益知此物之为无状不肖人矣。今若欲免夫马公之罪人。则但当一心警惧。毋怠毋忽。而然三段说。不必作三段工夫。苟能知无学之为可惜而下得真实工夫。则此日闲过。此身一败。将必自知其可惜。而不得不用力矣。○卄七日。龙堂罢接。诸生皆来见而归。今番接中诸生。沉潜缜密。莫如翊洙而弘之次之。若其博览强记。英华畅发则光默。人无敢相捋者。此三人盖是不易得之才也。宗七年少于三人。而极有步骤。他日进就。或未可量也。

辛酉元月卄二日。富宁车友伯乘携朱书而来。盖欲就余为讲质计也。以向六十之年。冒丈雪。徒步二百里之地。其向学之诚。立志之笃。足令人起敬。而但不知此物之空疏而远访者。为失计。殊甚愧恧。○卄九日。伯乘以朱书连日讲论。其于日间工夫。甚觉有益。但大全书与节要等大异。虽以箚疑参考。亦多有未莹处。自误误人。为可惧耳。

二月初五日。伯乘称派卿文理通达。殆世儒之所不及。余曰君何以知之。伯乘曰。鄙邑谪来人金某。即洛中人也。世称其博览能文者。而与论朱书则多有看不透。说不得者。而派卿则虽肯綮处。亦能看破。鲜有窒碍处。以此知之矣。

三月十八日。自官送内赐书册三经四书及御定朱书百选雅诵而来。出函奉置于堂上。行四拜礼。噫。此即我正宗大王昨年闰四月筵教所给者。而以宾兴录未成。今始来到也。如贱臣之颛愚病残。无一善可记。无一事可堪。而前后恩教。胡如是之迥出寻常。万非贱分之所宜得者耶。直欲抵死辞不受。而亦不可得也。且此恩赐之拜受。在龙驭宾天之后。感怀弸中。痛陨罔极。无以名喩。

四月初五日。成佛山僧来请其师所谓丰溪者墓文。拜恳终日。而余不许。僧雨泣霑衿。悲不自胜。伏地诉臆。令人感动。其为师断断之诚。有非吾儒为父祖之比也。古人所谓物外之人多专一之诚者。非虗语也。先儒多有为僧道作碑记等文字。而终恐非正当道理也。尹生定一以朱温张氏妇黄氏烈行事实示之。黄氏即道天之女而张天标子妇也。妇道甚宜。奉祭祀。事舅姑。接宾客。辄尽其诚力。不以贫有懈意。夫弟尝遘疠。黄氏时在本家。闻之而来。谏其舅出避。独自救护。卒无事。昨年闰四月初一日。其夫鹏举卒婴奇疾。气息奄奄而家人适以事出他。独黄氏与其姑在家。黄氏泣谓其姑曰。昨梦新构别房于篱内。吾夫妻二人偕入其室。俄而吾独出而闭其门。今夜又梦作殡厅于门外。今日此病。必将不起。愿以一器饭往祷于神。与小姑往海岸。聚沙为坛。顾谓小姑曰。俄者吾所着袜。忘置于彼岩底而来。愿君急取而来。姑曰。日暮谷深。不可独行。请兄偕往。黄氏泣而责之曰。兄病方危急。有何辞避乎。吾当望见。小姑不得已而促行持归。则海岸无人。而黄氏已投波涛中浮沉矣。小姑时年才十五。莫知所为。啼号趍至家告其由。家人与邻近人急走海边。俄而其舅到家。家无一人。惟有病子僵卧房中。呼之不应。若未冷尸然。遂向邻扣之。始知其事。颠倒至海边。用丈木引出尸身。已无回甦之望。观者莫不飮泣嗟叹。忽见一人骑牛而来。乃病卧子鹏举也。相与痛哭。𮖐尸以衾而还家则鸡既鸣矣。鹏举则昨日卧病后。因不省人事。至日暮时。忽惊觉。精神了然。若未始有病者。即黄氏投海之时也。噫。黄氏之诚孝。已孚于邻里。而及其夫病之危急也。其姑欲躬往祷之。而谏止之。必身自独往。又托以遗袜遣小姑而投海。则可知其必欲代夫之死。而夫又遽尔得瘳。则诚若为至诚所感。而有冥佑之道也。其可异也夫。且其舅天标。诚孝过人。亲老家贫。而殚竭心力以供滋味。为乡邻所叹服矣。一日。亲馔绝乏而无可求得之势。遂往海津。坐沙岸待渔船之出。偶有一大鱼。浮出浦口而近前。即解衣而入。捕之而归。又一日。以亲馔之绝往海村。至所谓盐盆隅。有飞雁自落于前。持归而供之。此事近怪。或不可信。而传说十分丁宁。非如远地年久之事。且如王祥双鲤之事。间亦有之则今世亦岂无孝感之异事。而槩之以荒诞无理。不为表扬乎。尹生之必欲广传于世者。为可尚也已。

五月二日。咸兴尹生淞。以其先祖麒男及其侄孙行迹一册。付之李直长凤集便。要余一言以附之。奉读未讫。不觉敛衽起敬。盖笃于孝者也。事亲奉祭。极其诚悫。又能移孝为忠。仁庙礼陟。千里奔哭。且其后数世。多有克肖者。故国家有旌闾之典。名公钜卿。亦多赞美之辞矣。

八月卄七日。宗七自吉州来。见金校理履乔于明川谪所。金校理以余世状付还。而其所著家状后。语极委曲。若实见得吾父祖潜幽之德。感叹何极。

十月初五日。马佥知尚元来见。马是贱人而行著乡里。余欲见之而未果。今日令其侄骏八驱牛车而来。直拜庭下。不肯升堂。固请终不听。余遂出门挽衣而入。与之言。盖极是恭谨质悫之人也。年今八十六。其妻则年方八十四。经回昏已七年。而邻居人谓余以夫妻虽年老如彼。而相对如宾。各房而处。临祭致齐。极其诚敬。人有以祭馀物来馈。虽微薄之物。造次之间。必敬置卓子上而食之。虽狞悍不率之人。一闻其语。不敢肆恶。非有存乎中者。能如是乎。故余亦加敬而不敢以贱人待之。况其二达尊之兼有乎。

壬戌三月十八日。宗七以金处士行状及处士所录金孝妇行迹一篇示之。处士即吉人也。名世重。字大任。家世业武。处士能奋发为读书士。从乡洛诸衿绅游。得闻性理之说。每诵一心渊定。万善川流。真实心地。刻苦工夫等语以自省。性孝。养生丧死。情文备至。其咏怀诗有曰。悄然舍泪立斜阳。怅望先茔独断肠。松柏苍苍云影锁。荒山宿草已三霜。闻人之有节义者。则必立传记实。使不泯没而有闻于世。年四十二。

丙申十月二十八日。病不起。金孝妇名次香。先生日录。起于壬寅。止于壬戌。凡二十有一年。而壬寅癸卯两年所录则不幸失之于火矣。然其所存篇秩浩汗。难于尽刊。不免选约于年月中可采之日。而其所采者。惟名言异迹。视本录。百不存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