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馀草》序

《绣馀草》序
作者:胡适

  前不多时,我的朋友杨仲瑚和季璠弟兄来看我,说:“家母今年六十岁了,我们弟兄想把她的一本诗集印出来,送给亲友作个纪念。可否请你看看,写一篇小序?”我自然不敢推辞。过了几天,季璠把这本《绣馀草》送来了。我读了之后,有点感想,遂写出来请教。

  中国女子在文学史上占最高地位的自然要算李易安。易安何以能占这样高的地位呢?因为她肯说老实话,敢实写她的生活。她的《金石录后序》叙述她和赵德甫结婚后三十四年中的家庭生活,他们的美满幸福使读者妒羡,他们的患难使读者堕泪惋叹,只为写的真实亲切,故能成千古有数的文章。她的词多写离别及德甫死后的悲哀,都大胆写实,故能流传久远,千载之下还能使人起无限的同情。我们不看她的《打马图经》吗?她在自序里说: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且平生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自南渡来,流离迁徙,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这几句话最可以表示易安居士肯说老实话的精神。现在的太太奶奶们,尽管日日夜夜打麻将,谁肯在她们的自传里说“我最爱赌博;凡是赌博,我都深爱;赌起来,简直把吃饭睡觉都忘了?”因为这些太太奶奶们没有胆子说老实话,故她们就有诗文写出来,也决不值得一看。

  陶太夫人这本诗稿里,寄怀外子的诗最多,都能很老实地抒写夫妇的爱情,离别的愁思,旖旎的关心。其中如《秋夜怀外子》:

    风透轻罗一缕寒,徘徊忽忆客衣单。生憎小婢痴顽甚,几度催人说夜阑。

如《喜外子归》:

    初看满面风尘色,听说平安抵万金。欲诉衷情仍脉脉,君心印处即侬心。

如《辛丑十一月送外子入都》:

    曙影移窗玉漏阑,含愁脉脉倚阑干。多情天意迟风雪,似护征人不早寒。

如《别后寄怀外子》:

    ……人因病久拈针懒,诗为愁多下笔迟。

如《壬寅秋夜寄外子》:

    ……善病自怜人影瘦,不眠细数漏声迟。

如《癸卯秋日寄怀外子》:

    宦游万里客愁多,忆否妆台砚共磨?雪北香南今历遍,名场况味究如何?

    无端鹤唳家乡警,闺里惊心客未归。羡煞联翩一行雁,秋来犹解向南飞。

这都是很缠绵亲切的抒情诗,使我们想见小鲁先生夫妇之间“妆台砚共磨”,“琴瑟调和学唱随”的美满生活。陶太夫人的令兄玉如先生曾有《题绣馀草》的诗,其中有云:

    最好诗情关骨肉,言言婉挚见天真。

知妹莫如兄,玉如先生的评语,我们都认为定论。

  陶太夫人一生的境遇是很美满的。她生于名门,少年时便有“赌酒敲棋兄作伴,挑灯问字叔为师”的幸福,又嫁得妆台共笔砚,同唱和的贤夫婿,“白首同心愿不违”;中年以后,又亲见四个儿子一一成就学业,为国家有用人才。她的遭际胜于易安居士万万。本来愁苦之言易工,而美满的环境很难作诗料。幸而小鲁先生有几年的远游,伤离惜别的情怀遂使闺中人留下了一些很真实的抒写,成为《绣馀草》中最精采的部分。

  于今陶太夫人预言的“笑饮儿孙献寿觞”的六十寿辰果然到了。以她的文学才华,当此最快乐的时光,回想她六十年丰富美满的经验,倘能用易安居士写实的精神,用散文作一部自叙传,给中国文学界留一部破天荒的妇人自传,给将来的史家添一部家庭生活史料,这岂不是仲瑚、季璠弟兄和他们的朋友所更希望而不敢请求的吗?

  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七日 胡适

  (收入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1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