俛庵集/卷四
书
编辑答南宗伯汉朝○壬子
编辑重阳之日。属自外还。八月卄五日所惠书。落在尘案。忙披疾读。欣审节宣万重。且承缕缕开谕。奉玩三复。有以窃窥高明所见之卓。而平恕之意。又足以有容也。区区感慰。未易言喩。瓢谷祥事时执事诚不免主张之责。今承来教。不胜惶恐。然㙖于此事。亦不欲套袭浮文。而窃念古人于师友之间。迭相助祭。彼其契深于幽明者。为之助祭而执其事。岂有歉于道理耶。世降矣。若此翁辈人物。何处更得来。㙖以故人穉子。虽为之执鞭犹不辞。况为之执事乎。当日被主人固让。而㙖固以请者。㙖之见解只是如此。未知于尊意更如何。如有折衷之论。后便更为商量见教也。
答南宗伯
编辑雪里月生。极有安道之思。而愧无子猷之櫂。辄悄然孤想。即玆望外。忽承手教。满纸辞旨。又出寻常寒温之外。披玩三复。何啻心开而眼明也。仍审伊来。静养节宣未全安。区区虑仰。㙖拙状仅保。亦有晴窗净几。极知天饷之厚。而属有礼干劳费心力。重以沴气杜门慑处。自觉根本不完。意味不续。无分寸步武而岁月不留。古人所叹日暮道远。真实不我欺也。奈何奈何。心经之谕。以告者过也。案上时有近思一秩。然已经一期而犹未卒业。读时颇觉隽永意味。而读了又茫然无有。安望其有得于身心耶。承与从侄对讨或问。想必有馀緖之可听者。而愧此卤莽。无以相发。非敢惩艾口耳。自附本实。乃自顾疏贱。于平易粗浅处。全无所得。故不敢越等历级窥觊精深处故耳。示谕瓢谷事。老兄所论。意思尽好。义理甚正。其所推说。又足以抑末俗之浮华。敦古人之本实。令人感服。然易所谓二簋可用享者。妄意圣人非必以二簋为尽善也。盖言有孚则虽二簋而犹可用享也。故其初则曰酌损之。二则曰不损益之。盖时方损矣。而又从而损之则无已太损乎。盖当损之时。虽二簋而可享。然损之不已。又非酌中之道。故又发酌损不损之义。而于益之上九则又曰莫益之或击之。然则损益之义。初无定形。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已。向也㙖见世之论者。或无其孚而只欲用二簋之享。故窃附不损益之义。今见老兄之意。又见㙖之不损而用或击之道。随时立义。固其宜也。㙖非敢守己残而妒道真也。亦非为曲意两平之论也。此亦未必无义理。幸更商之如何。惟祝益懋远业。以幸斯道。
答南宗伯癸丑
编辑示谕损益之义。承此缕缕申教。不但义理平实明畅为可服。其不明不措之盛。十反不已之厚。尤令人叹服不已也。理到而意挚。谨当再拜而敬受教矣。㙖平时未曾深究义理。临事又不免为一时意气所使。以故日用云为之间。不是苟简弛纵。则又为躁扰过激。所以事过后尤悔。不胜其纷纭也。若向来事。自觉得主张太过。矫枉过正之喩。诚是至言。然世衰矣俗偸矣。浮文之弊虽甚。而好善而乐成人者亦鲜矣。吾两人所论者。若其心则两皆无愧。若执其迹而究其弊则虽老兄所言之正。而亦难免为薄俗之所嗃矢。此意亦不可不知也。未知如何。近思一秩阅几岁而始得一周。然非但其义理全未有得。其文字言语。亦且全无所记。正所谓与未读一般者。可叹可叹。吾辈前头日月有几。而回顾五年十年。只是一个伎俩。奈何奈何。惟愿老兄进修之馀。勤赐诲言。以警昏惰。千万所望。每得老兄书。辄有省发处也。
答南宗伯
编辑昨夜梦得尊札。醒来斗觉依怅。清朝忽奉真翰。恍然惊倒。窃自疑其不佞如㙖者。亦或有溟漠之交于高明之人耶。三复来书。细审向来奔迸之苦忧虞之殷。虽在既往。而犹不任贡虑之忱。惟以岁险如此。涉难如此。而德履起居屹然毖重。可知神劳岂弟之效。仰慰又十分。㙖徂冬涉春。长在戒心中。若干寻数之工。荒顿既久。还顾一身。衰相全具。年进学退。固其势然。有时兴怀。于高明坚确之工超诣之见。未尝不惕然而发深省也。来书眷眷反致意于㙖如此。尤切愧叹。然吾辈滚到此潦倒境界。前头日月。更觉无多有也。乌得不惜取分寸。以图所以塡补五十年黥刖哉。惟望尊兄勿以我朽顿而弃我。时惠德音以警责之。千万千万。
答南宗伯
编辑年来缚在尘冗。苦无悰况。思欲优游江海。聊以自快于心目。前月间与二三朋友。迤下莱州。登临探历之富。尽奇且诡矣。然归对旧书。心神挠荡。殆数日而未定。方知此等游观。未足以自多于达者之前也。乡间疏议。诚如盛谕。近日亦有一番乡会。姑未知末终事竟如何出场也。然此系士林间公议。非由本家人劝禁。亦非本家人所当与知。故一切不相干。以此亦不无人言。今承示谕缕缕。岂以㙖可以轩轾于其间耶。抑私相布其腹心。则固无所不可也。当以来教之意。奉与意中诸友商复之也。
答南宗伯
编辑岁色忽新。百感来攻。珍重一书。忽落此际。其为欣释。当如何也。况审静养玩索之功。与岁俱新。慰沃又可量耶。但孤露添齿之感。自是同病之怜。然以吾兄之富有。而有五十加二之叹。其如㙖之空疏而前去六十只有三年者何哉。㙖今年斗觉意思萧条。来日无多。一身之廓落如此。何叹如之。幸蒙老兄提撕之力。略得窥见启蒙一秩。尽是伏羲以来天地间有数文字。言之固不叹而真知其所以然者为难。知之固不难而能体之吾身。可以参三而不自愧者为难。如我辈人。正隔几重公案。而岁月已如许矣。奈何奈何。疑义别纸求教。伏惟尊照。
别纸
编辑本图书天一地二章小注勉斋黄氏曰。太极图解有一处可疑云云。传疑以为当从勉斋说。然阴盛则生阳。阳盛则生阴。阳生于盛阴则水为阴盛而亦得为阳穉矣。阴生于盛阳则火为阳盛而亦得为阴穉矣。观于坎离二卦亦可见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则成质者阴之盛也。始生者阳之穉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则成质者阳之盛也。始生者阴之穉也。水火之互为阴阳。既不可拘泥。而虽以生出之次言之。先生者为盛。而后生者为穉。如人之生先者为兄后者为弟。亦是一义。不必但取形质之微壮。况天地之用。莫盛于水火。非金木所得而比也。则水之为阴为盛。火之为阳为盛。恐无可疑。而勉斋之论如此。而先生从之何也。
鄙意亦尝于勉斋此说。有窾启之疑。今得来谕。可谓先获之矣。大抵朱子于图说解。既以生行之序。分说水火阴阳。而于此解剥图体则不分生行。只曰水阴盛火阳盛。故勉斋所以有此疑也。然窃详濂溪当日立图本意。其于第二阴阳圈。既示互根之妙。于五行圈。亦为左阳右阴。而又于五行阴阳两圈之间。为左右交系之象。以示阴阳互根而生五行之妙。若曰水阳而火阴则是阳生阳阴生阴也。乖阴阳互根之象。阴左而阳反右也。非左右取象之意。而于交系上圈之义。又无所取也。虽若粗合于河图生出之次。而其于非濂翁立象之意何哉。且水火之为阴阳。固无定说。虽据其始生而言之。水则阳少而阴多。火则阴少而阳多。河图据其在内者为主。故曰水阳火阴。然据其外则固可以相易也。故勉斋之自言。亦曰天一生水地六包外。阳少阴多。水始盛成。地二生火天七包外。阴少阳多。火始盛成云云。其曰盛成则岂不言水为阴盛火为阳盛矣乎。况濂溪此图。只就五行上分阴阳。于阴阳上略分其生行之序。未必追考乎河图而蹈袭其迹也。后之观者。只当据此图玩其意。何必拘泥于河图。而执定为一项说耶。通书曰水阴根阳火阳根阴。通书者所以发明太极图之蕴。则濂溪盖未尝分生行而异言之也。朱子又于原卦画四象下注曰。周子所云水火木金。以水火为太阴太阳。此又岂专说流行者乎。以此观之则水阴火阳之云。于生出流行。可以两通。而于两夫子立象设教之意。可以通透洒落。无许多疑碍也。若图说解则所以分阴阳者。极言其变而不可竆。岂可执彼而疑此哉。然已经大贤定论。何敢自以为是。更乞批教。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以阴阳老少之义观之。若无不可。而施之于此。差似牵强。更商如何。
明蓍策三奇为老阳。小注玉斋胡氏说。一奇象圆而围三。是于四策中取一策以象圆。以三策为围三而用其全。此一之中复有三也。愚谓三一之中。复有三者。凡策数以四为一。则一者奇也。奇之象圆。圆者径一而围三。此大数之本。其数既一。则其象便圆。其象既圆。则便自有围三之义。不必就一个四策中分一与三之数。胡氏又释二之有二曰。二偶象方而用半。是于一变八策中去四不用。而于所存四策中取二策以象方。而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半云云。夫以八策为二偶者。以四为一也。八策去四则所存四策只为一奇。何以为二偶。而又以二策为围四而用半。用半则固然。而二策之为围四与三策之为围三。类例不合。且一之中有三图 则一在三之外。二之中有二图 则二在四之中。义例亦异。且八策去四。已取用半之义。而又以二策为用半。则不无重复之病。若以八策为二偶。二偶象方而围四。围四用半则二之中。恰得二焉。无矛盾重复之患矣。
窃谓此条所示。深合鄙意。盖朱子一奇象圆而围三者。只就一奇上认取其围三之象。彼已揲之四策。只是取义于四时成一岁之象。则非所可论于经围之间者也。胡氏即此已揲四策上区区取象。岂非死法陈方乎。二偶象方之云亦然。高明之见。可谓发得前人之未发矣。盖易者象也。一奇一偶。自有方圆之象。或方或圆。自有围三围四之象。围三围四。自有用全用半之象。奇耦一形于此而象数便见于彼。不必琐琐牵合于过揲策数。而其象其数已自昭著于眼底矣。大本既差。其云用半之重复。一在三外二在四中之得失。又有不足辨者矣。盖其奇偶方圆。不于象上看取。而乃于策上寻觅。故其法虽若巧妙。而率牵合而不活络。重复而有矛盾耳。
传疑朱子位数分卦图注。数可易也。方位有定。分卦不可易也云云。总目双湖说亦有金乘火位火入金乡云云。窃详金火二数之互易。似无深意。卦以对待为体。则干南坤北。自是不易之定体。〈洛书亦如此。〉图以相生为用则五行相生。自是自然之次序。且七八九六。以九为阳盛。水火金木。以火为阳盛。一取数之极。一取气之盛。取义又不同。图与书之不同。不过理势之自然。而传疑与双湖说。并以金火互易。方成造化。似推之太深如何。
窃谓数位相易之云。本出三同二异章。盖以河图较之洛书则其数与位。三同而二异。而其二异者。九七之数。可以互易而迭相为用耳。若只论河图则其二七火之居南。四九金之居西。实得其方位之正。但九为太阳之数。干为太阳之卦。则九实干之数也。七为少阳之数。坎为少阳之卦。则七实坎之数也。以卦则九七疑于相易。以数则干坎疑于相易。传疑主卦而言故云云。然若主数而言则亦可以反类而相推矣。造化妙处虽不可妄议。然深玩之。或有不得不然之妙耶。
流戊就己。朔朝则坎象水〈止〉离象火。就己盖谓水流为戊而其象为坎。火就为己而其象为离。图却说戊就于己己流于戊云云。似与本说不合如何。
寻常不能深考乎此。然以臆料之。流就二字。只从坎离二卦上取义。而戊己二字。又从乾坤二卦上得来。其意若曰干中画流于坤而成坎则于支属戊。故曰流戊。坤中画就于干而成离则于支属己。故曰就己云耳。图说戊就于己为坎。己流于戊为离。〈就流二字恐互易。〉固为可疑。而来谕所云水流为戊火就为己之云。亦未知其稳如何。幸详考而见教也。
蓍之数七。▣馀分。先生以为一岁气盈之数。窃意圆者径一围三而有馀分。既以蓍之德圆。况天象之圆。以径一围三。为取数之本。则馀分当以径一围三之馀分当之。然后其下气盈闰馀之数。包在其中如何。
来谕亦善。然传疑说亦自好。此等处正当两通。不必执一而废一也。
五音司曰。隔八相生。
细看素问本说。自可了其粗迹。若其所以然之妙则非贱陋之可及也。
重答南宗伯别纸
编辑解剥图体水火阴阳说。明白通透。无复馀蕴。深幸愚陋略有此意而不能说出。今得来教。不啻披雾睹日。鄙说先生为兄后生为弟。果以牵强。依教去之耳。
太极五行圈水火阴阳说。鄙见不敢自信。今得老兄印可。深幸深幸。
金火相为用。以河洛相较。九七之相易。亦不过图以左旋相生为次。书以右旋相克为序。则七九之互易其方。亦其理势之自然。岂其迭用之故而故为互变哉。若夫图之二七居南四九居西。以金火言则固可谓得其正。而以太少言则实易其方。恐不可执一而废一也。但必以是为金火之用造化之妙。则却恐推之太深耳。
以太少观之则河图卦位。虽不比较于洛书。而九七之疑于易方者。谨闻命矣。以来谕之说推之。阴主静静者有常。阳主动动者主变。固不可以典要也。然则火克金而金得火然后能镕铸而有用。虽不可谓有迭用之故而故为互变。然其所以能互变而成造化者。安知其非造化微妙处乎。
朱子尝曰易中卦位义理。层数甚多。逐层各是一个体面。不可牵合为一。学者须是旋次理会。理会上层时。未要搅动下层。直待上层透了。却轻轻揭起下层。理会将去。故愚意理会卦位则干生于太阳之九而位乎南。坎生于少阳之七而位乎西。其位与数。固无可疑。理会河图则左旋相生。自其运行之常。理会洛书则右转相克。亦其对待之体也。若执此而较彼。举一而疑百。则坎水而当二七之火。离阴而属东方之阳。兑震巽艮之分居四隅。悉易其所生之方。又不知何以推其理也。
窃谓若就洛书而论之。则九金居南。七火居西。所谓金乘火位。火入金乡。正以成其相克之象也。苟求其所以然之妙。则恐不可谓无是理。且洛书以右旋相克。故其位次自然如此。然其所以右旋相克者。与其所以自然如此者。亦岂非以金火之迭相为用故耶。然此义也只可拟议于图书互变处。若只就河图而言。则图以生成为主。九金在西。七火在南。各得其位。各居其所。何处见其有相克迭用之妙耶。双湖说本就河洛三同二异上说。则固不可小。而传疑遂取之以证河图之数。此愚之所未喩也。
流戊就己。
盖古人以十干配八卦。以应晦朔弦望明暗生死之象。晦夜则日月在地中。取暗在外而明在中之象。于卦为坎。坎象水故曰流。朔昼则日月在天中。取明在外暗在中之象。于卦为离。离象火故曰就。而戊己者十干之中也。以二干分配坎离。其曰流曰就者。只是于其分配中略取其阴阳燥湿之义耳。恐别无深意。传疑说戊就己云云。诚如尊疑。但来谕水流为戊火就为己两为字似未稳。或换于字如何。盖曰坎水流于戊故坎纳戊。离火就于己故离纳己。流字就字如震受庚之受字。艮直丙之直字耳。故其本文曰坎象水流戊。离象火就己云云。曷尝曰戊就于己己流于戊也。亦何尝曰为戊为坎为己为离云耶。传疑说固可疑。而来教所云水流为戊其象为坎云云者。水何以为戊。戊何以为坎也。且水与坎岂是两物乎。恐是命辞之际。成语病耳。
隔八相生。
所以必三下生之故。㙖之愚何足以知之。本书曰三下生者。三元之义也。姑据此为信如何。
传疑考变占苑洛子云云。窃谓易以小为主。如一阳二阴谓之少阳。一阴二阳谓之少阴。朱子变占之例。其意似不外是。而传疑引而不发。未知如何。
窃意朱子苑洛之说。各是一义。皆可通用何者。易者变易也。不可典要。用九六不用七八。固是易中大体。然若局定一说。不可变通。则岂所谓易也哉。常以事理推之。动之用在静。静之用在动。如行者当看其所止泊处。坐者当看其所发动处。固不可以皆得其人之本末哉。然则方诸爻乱动之时。而独能安静不变者。必有其妙矣。善观者于此可以占其吉凶之繇矣。然若就四五爻乱动者而仔细看详。则亦必有所以然之故。能于此善观之。则亦足以得其休咎之所兆矣。惟在人心通而理得之如何耳。且如今飞伏者用动爻而不假易中爻辞。惟以五行生旺休废。占其吉凶。亦能奇中。又有不用动爻。惟看卦中用爻。以占所事之得失。亦能得中。何可以例拘之哉。
启蒙无极之前章小注朱子说若论他太极。传疑以此他字指濂溪。窃详上下文势。此他字似指圆图而言如何。
传疑说恐无可疑。朱子既云他自据他意思说者。正指邵子坤复太极说。其下即继之曰若论他太极云云。其曰若论者。不是承上文他自据他而说也。乃是别起辞。提说濂溪而言者也。详味若论二字则他字所指之意自可见矣。如此看如何。
传疑蔡氏虚一体数图。老阴比前加一偶。老阴老阳皆八。而谓加一偶者何也。所谓前者。指何而言也。
老阳本十二。老阴本四。而今皆八。则老阳减一奇。老阴加一偶。〈一偶者实四样。〉前者指四十九蓍不虚一。所揲扐所得者也。
少阴得四之两奇则其样当为八。得八之一偶则其样当为四。而为变合十六者何欤。少阳得四之一奇则其样当为四。得八之两偶则为变当为十二。而为变合八者何欤。
窃详少阴得四之两奇云者。少阴三变而其样为两奇一偶。〈两奇者得四者两也。一偶者得八者一也。〉而画为三层。初变奇者下面八中间八者合之为十六。初变八者上面只有八。以十六合八成二十四。少阳得四之一奇者。少阳三变。其样为一奇二偶。〈一奇者得四者一也。二偶者得八者二也。〉而亦为三层。初变奇者下面只有八。初变偶者中间八上面八则合为十六。以十六合八。亦成二十四也。细考本图。可以默识矣。
顷于漆溪见崔士久。于胡氏一奇象圆四策中用一策之说。牢执胡说。此友于此思索精苦。不可以吾辈略绰所见容易取服。且胡氏以来诸先辈皆不以为病。而吾辈遽然疵之。岂吾辈所见有不逮故耶。㙖则濯旧而新不来。幸老兄更为精硏而见教也。
答南宗伯
编辑㙖幸无他苦。早晩得以书籍遮眼。然终始意味不深。频为春气所恼。时顾前面地步。为之惘然自失也。适以此时。获蒙手毕勤教。唤惺一番。不啻如昏衢之得火也。以故时时临纸。不觉言语繁而不杀。致有高明例套之呵。又切主臣。然左右既以此见责。而来书亦无一句相砭。始知复言之难有如是者。启蒙疑义。又以别纸求教。然㙖所疑者则乏纸懒书。一向蓄疑而未及正于老兄。所俯询者则每以瞽说论列。甚为愧赧。然㙖于此书。赖老兄而得窥其一斑。深幸深幸。俗离之游承来。令人意气轩然。所谓老子于此兴复不浅者。而但开月即㙖雠月。非闲追逐时。徒有黄鹄壤虫之叹。㙖亦以明日作功城问祥之行。自此望仙庄愚山若莽苍者。而无计盘旋。尤可叹也。
别纸
编辑金火相为。用来谕从违之间。皆有意义。敢不唯命。第金火相用。以克制言也。火入金乡。固含克制之义。而金乘火位。奚取于克制也。抑克制之外。别有相用之妙耶。更冀示破。
窃谓金之在沙砾也。只是零零碎碎。有形而无用。必入火镕化然后方成器而有金之用。此虽粗迹。亦可以为参验之一端否。然则金火非但克制而已也。
己流于戊戊就于己。阴阳相为交易。可如此说。而若水流戊火就己则水阳何以流于戊。火阴何以就于己也。
此愚昧之所寻常未晓者。而亦不能深用思索。恐无益身心而有伤于实际也。尝观语类曰离纳壬坎纳癸。与今纳甲法不同。又曰干一爻属戊。坤一爻属己。流戊就己。方成坎离。以此观之。虽谓之为坎为离。恐无不可。此传疑之所本也。皆愚所未晓者。幸老兄详思得之。有以见教也。
隔八相生。传疑出处虽详而不示破所以然。纳音隔八。似与律吕一义。亦尝考之锺律而不得。更为示教如何。
此亦未尝深考。锺律尤不能窥其门户。今承尊谕。不胜赧汗。此必有造化妙处。而见解未到可叹。若其粗者则下文杨辉纳音法推筭干支。初若零星散乱。而及其既成。六十甲子五行次序。皆应隔八相生之法。井井而不可乱。此非天理自然之妙乎。其必隔八者。不知何故。或疑八方八卦八音八风之属。皆数至于八则竆。竆则复生故耶。必有其说。未见古人论断处。不敢妄意以对耳。
考变占。揲蓍观占之法。亦必有所主。若曰乱动之爻。皆有其理。不可不观则此固然矣。而必有所主然后泛观博考则可也。若以乱动为主则却恐未安。盖四爻五爻之变。本卦将毁而之卦将成矣。所观者当在何卦。欲观本卦动爻则本卦将毁矣。欲观之卦则又不是之卦动爻矣。且四五爻之变。必皆以动为主。则六爻之变亦当然矣。干之六爻变见群龙无首。乃坤之牝马先迷。而坤之六爻变利永贞。乃干之不言所利也。此岂非不观本卦六爻之动。而以之卦为主耶。愚意四五爻之变。当观之卦不变爻。乃之卦主爻。而不变而主其变者也。以此为主然后方合用九用六之义。
来谕诚是。当以朱训为主。然尝谓圣人设卦。如明珠县空。正看斜看侧看横看。无不玲珑透彻。惟恐后人眼目未到耳。
若论他太极。愚意此他字。终似指圆图。盖邵子以坤复间为太极。固为一说。而终不是太极本意。故若以濂溪太极之意。论圆图中太极。则中间虚处便是云云。若濂溪太极图之中间虚处。则岂待论之而后可明。而又何必特然提论也。
来谕既曰若以濂溪太极之意。论圆图中太极云云。则其曰若以濂溪太极云者。即非若论他太极之谓乎。尊兄既得其意矣。但其下曰若濂溪太极图之中间云云。此正尊兄照管不到处。盖其曰他者。只是指濂溪耳。非所以指太极图也。其意若曰邵子所谓太极者只是坤复之间。自是自家意思。不曾契勘于濂溪。若就此圆图而论濂溪之所谓太极者。则不指坤复之间。乃圆图中间空处是也云云。中间虚处者。方是指圆图中间耳。又非指言太极图中间也。幸更以此意细看如何。
阴阳老少所以然小注。蔡氏少阳奇数由老阴而息。少阴奇数由老阳而消。传疑以凡此章小注胡氏说老阳以长而变为少阴。老阴以消而变为少阳。则消息二字。互换可知。窃详蔡氏胡氏两说。主意不同。蔡以阴阳为主。息则为阳消则为阴也。初不以挂扐过揲为主。胡以进则为长退则为消。亦不以阴阳往来为消息也。取义各不同。而传疑引胡说以证蔡说之误换。未知如何。下章老阳居一含九。朱子则以阴阳位数分多少。故少阴奇数次少于老阳。过揲次多于老阳。少阳奇数稍多于老阴。过揲稍少于老阴。小注胡氏说专以奇偶虚实分多少。故曰少阳奇数次少于老阳。过揲次多于老阳。少阴奇数次多于老阴。过揲次少于老阴。朱子说虽有虚实。而所主者在乎位数。胡氏说虽有位数。而所主者在乎奇偶虚实。传疑以为所就而言者不同是也。故愚意上章消息二字。亦当以所就而言者不同。存而不改如何。
窃谓蔡氏非专以阴阳言。乃以阴阳老少奇策多寡而言。其曰少阳奇数二十〈止〉由老阴而息云云。老阴奇数二十四则自二十四息而为二十耶。此传疑所以疑其互换者也。来谕又以为朱子则云少阴奇数次少于老阳。过揲次多于老阳云云。胡氏则云云。只此数句。恐不能无病。盖未论朱氏胡氏。其曰多少云者。以阴阳相较而见其有多少之数也。老阳之奇十二则其视少阴之奇十六少阳之二十老阴之二十四为最少。故曰最少。其曰少阴十六为次少者。以其视老阳之十二则为次少。今曰次少于老阳云则是少阴反少于老阳可乎。过揲次多亦然。少阳奇数过揲亦皆反类。恐是笔误。幸仔细捡看。却以见教如何。
后更考之蔡氏本说。夫以奇数言之则自老阴之二十四为少阳二十。谓之消可也。由老阳之十二为少阴十六。谓之息可也。然消长者。阴阳之大端也。息则为阳消则为阴。由老阴为少阳。谓之消而为阳可乎。由老阳为少阴。谓之息而为阴可乎。然则执奇数之多寡而言则消息二字互换疑亦可矣。而以阴阳之大分而言之则消息字。又恐不当易也。宗伯之言不可少也。他日当以此意更申而求其斤教也。
凡此不唯章低仰如权衡。判合如符契。胡氏之说。传疑非之当矣。而传疑又以为或为老阳或为老阴皆判也。窃意低仰似以阴阳消长言。判合以挂扐过揲消长言。挂扐少则过揲多。挂扐多则过揲少。一多一少。各为消长判也。一消一长。互相循环合也。如何。
胡氏之说。传疑既论之。老兄所辨。亦甚有理。然㙖之愚别有一说。质于老兄可乎。盖此章自凡此不唯。至迭为消长十七字。是承上接下之辞。盖上章既言阴阳二物迭为消长之理。反复详备矣。而更有馀意可以申明于后者。故于此更以此一转语以承上章之意。复以一而字转其语而申其意。其曰一物者。指上文阴阳二物中指其一也。其曰二端者。指挂扐过揲二者之端也。其曰各自为一物者。又指或为挂扐一物或为过揲一物也。其曰迭为消长者。又言其挂扐过揲。或消或长。迭相进退也。其曰相与低仰如权衡。判合如符契者。皆所以申明挂扐过揲二者或以贵贱为低昂。或以多少为判合云耳。不是混说阴阳二物。又不是统论老少进退也。其曰非人之私智所能取舍有无者。又所以重赞挂扐过揲二端之不可相无之妙。以起下章之意。而为非斥或者之废置挂扐者之张本也。盖当世有废置挂扐。独以过揲为断之论。故更以此一物之中数句语。以明挂扐过揲二端迭用而其所以低昂如权衡判合如符契者。皆出于天理之自然。非人谋私智所能取舍也。及其下章更进一步。复以明挂扐过揲又有轻重之不同。则其归又在挂扐上。即此二章精神之所注措笔力之所溶泻。只是反复说挂扐过揲二者而已。不可以他说杂乱于其间也。不知自明者而观之。以为如何也。
答南宗伯
编辑信宿衡门。充然有得。归来怅想。尤觉憧憧。况送与仙区。自落尘冗。不但如壤虫而望黄鹄也。即于便中获承珍翰。宛带俗离云霞意思。令人敬玩不已。㙖自商返巢。倦惫特甚。书册意味。亦复懒却。收拾不上。深恐辛苦移舟逆上滩之句。为自家实际语也。俗离仙游。俱是天地间有数名区。而今日同游诸公。又是意中可人物。不知自有俗离以来。有几番此会合也。在㙖固以不得厕名其末为深恨。而安知俗离山灵故作魔儿以亢尘容耶。姑未见从侄。未及叩履历所得。然想其有得于山川师友之间者。当不比坐在尘冗中做得几首时文也。然鄙门父兄百官大不足之收司之责。至及于鄙拙。以为某也好出入不事事。风声气习。使子弟观效。此虽似已甚。而亦不可谓全不是。早晩当为渠言之耳。前所惠书。以鄙书有奖许而无警益见责。此诚友朋之道。㙖虽无善可以责得老兄。而未尝不心伟其言。属承尊谕。亦一向有奖而无规。何其不以所求者先施尔也。观感胜读等字句。令人愧怍不敢看奈何。
与南宗伯丙辰
编辑自尊旆归自蓬莱。拟议一札远叩无竭消息。而续续便使。每有晩觉之叹。至今阙焉无一字。岂其真缘尚隔几重故耶。游录及诗。谨因从侄得以一披。令人意想翩然在众香歇醒之间。而所谓自身却只在此者也。时向古纸上不无会心处。但霎时光景。岂能济得事耶。东岩倾逝。吾党可相吊也。忠厚博雅。何处可得来也。近访川沙翁。见其德仪益精粹可敬。相与论太极图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沙翁则连中正仁义主静立极。滚同作一句。以为定之之道。㙖则以为定之之义。止于中正仁义四字。而主静自为圣人体立用行之本云云。而姑未相合。老兄平日看此作如何。因便示破。以决此讼甚幸。
与南宗伯丁巳
编辑便使间阔而失于侦伺。或知之矣而见疏于楮君。不能替书自陈者。忽已饯迎矣。区区恋仰。何日敢忘也。伏惟静里观玩之工。当与日俱新矣。㙖跨冬入春。未有一段工夫可以借手而自慰者。只自碌碌添齿。滚到六十界上。未死之前其不得少补黥刖之万一必矣。思之痛惋。岂古人所谓竆庐之叹者。亦如㙖之卤莽耶。于是而所以奉怀于直谅多闻之友者。不啻若自其口者。而如老兄者间以山川。无以源源以资警益。则尤不禁望风引领之怀也。承子皓书。知有征迈讲讨之乐。又以略窥高明之意。已于答子皓书中略贡鄙见。不知是否。幸捡看而驳示之如何。高城使君归卧故山之计。不知能如意未也。顷与之联枕一夕。既未见三分刺史之气。亦未见七分仙风。相对一笑也。
答南宗伯
编辑一番奉际。辄觉一番鄙吝消却。便中复奉手毕。庄诵之馀。谨审静体起居有相。日与村秀有讲讨之乐。尤令人慰仰。㙖诀川沙翁。又未数旬而哭后山翁。先辈长德。于今尽矣。为公为私。恸惜不可言。奈何奈何。所以迩来情况。尤伥伥不自聊。然霎时光景。亦或有未尽消灭者。昨日坐斋。适思敬之一字。真实为此心之主宰。真实为千圣之单传。得此一字。据以为己有。则以之修己以之治人。无所处而不得其当。程夫子所谓操约而施博者。真不我欺。前日非不会得说得。而今日意思若更亲切。若更有新得。自明者观之可发一哂。然不敢自外。辄以奉正。不知此一念可与共学否。子皓兄顷以不睹闻说要与相发。而意思却恐于睹闻二字上支蔓去。故略有相警之言。而未及就本问上讲评。正似古人所谓内实不办而外为大言者可愧。然前日老兄所传恻隐。亦有轻重缓急等说。皆是一等见解。却恐意思一向就此等处。流转于平易明白实下手真可讲贯处工夫。更如何耳。
答南宗伯己未
编辑㙖门内丧戚连叠。远近亲戚朋友恶报日闻。此何运气。身亦不免委卧已数十日。而气力精神日就澌铄。虽欲奋迅自励。而辄收拾不上。乃蒙以讲论馀緖。俯赐提谕。承来不觉心目俱开。何啻头风之痊也。太极性理之说。是义理极精微处。平日无病之时。尚不能开口大言。况此病昏之馀。何以见得及说得到。可以剖析于慎思明辨之下哉。虽然尝闻之。理之为体。不囿于气。不局于物。故不以在物之小偏而亏其浑沦者之大全也。〈以上溪训。〉然则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者。就五行上看则五行之性各得其一偏。不可谓之全也。而就此理上看则浑然而未尝不全。况其无物不在者。尤可以见其全体之浑沦矣。且理之为体。不囿于气不局于物。则其在五行也。岂囿于五行之气局于五行之物。而反为之偏小者哉。然则其曰浑然太极之全者。就此理上看得说得故也。若就此理上看得真实如此。则就上添健顺五常字不为多。就上减健顺五常字不为少。健顺五常者。只是就此理中分别其在阴阳五行上者言之者也。岂可每每带说七个字然后。方为此理之全耶。然则或者之言一物各具健顺五常之德。而太极之体无不全者。固为失之。而高明之言浑然全体者。所以为阴阳为五行之体。无不完全。浑是全体。不待统合得健顺五常七者而后其体方全也者。又似以所以为健顺五常者。与健顺五常。判作两物。然亦不免有命辞之差。如何如何。有问健顺五常之德。在人则可。而在物亦可并言之否。退陶答曰观万物之异体则物之偏塞。固不具健顺五常之全。言理之均赋则物物之中。莫不有天然自在之性。盖气虽自隔于物而有异。理不为气所囿而终无。故曰万物各具一太极。又曰以理言之则无不全。以气言之则不能无偏。章句此处说天命之性。故就统体之同处而言之耳。以此训观。五行各具之理。可以跃如矣。幸更与讲订。明以见教如何。
与南宗伯别纸
编辑元书拨昏信手。不能嚼破两家所争处。谨此别纸仰禀。盖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者。是五行之生。各因其气质而自为一性也。就五行而言之。则五行各因其气质而自为一性。就太极而言之。则所以各具于五行之中者。无非浑然之全体也。何者。气有偏全故五行者气也则所以各一其性也。理无偏全故太极者理也则岂不浑然而全体哉。然谓之太极之全体则可。而谓之健顺五常之全则不可。盖健顺五常之所以得名之实。在阴阳五行已生之后。人物之生禀二五之精。故曰得健顺五常之全。五行之生则自阳变阴合而生。何可谓得健顺五常之全哉。然则所谓太极之全者。与健顺五常之全。非有异也。所以言之者不同故也。如何如何。
答南宗伯丙寅
编辑久未修起居之问。方以恋德不诚自咎。乃蒙先施之教。申之以名理之论。奉读三复。感愧之馀。所以开警昏陋者大矣。仍审竆沍。静养德履以时加卫。玩索之工。日以崇深。区区慰仰。不比寻常。㙖春初岛谴之日。蒙天瑞兄来饯。枕上偶及与执事讲论数事。于程先生主一说。往复未竟而别。既入岛中追思不起。但觉得其所论心无出入一转语。与鄙人初见不同。而若有省悟于中者。故谩为小说以寄之。不意远浼崇听也。盖程先生以东西彼此。分中与内。寻常以为只是重复说不走作不二三之意。叶平岩虽分动静说而信不及。天瑞说尽有条理而不敢唯唯。惟其所云主于内而应于外一段。恐不可易。故鄙说中有所云云。今承来谕。彼谓主一之一。乃一定之一。心在腔子。即处所一定也。又曰其在事物者。乃心之照管而非真在也云云。天瑞若以主一之一。解作一定之一则固为不可。一个一字而所以言之者。指意不同。主一之一。即心欲其专一而不二不三之意也。一定之一。即处所一定。不可转动之意。则不可以一个一字而混言之也。天瑞若以心在事物者。为心之照管。而非真在。则既是心在事物。即是真在事物。岂是假在耶。非真在三字。固为名言之失。高明非之诚是矣。然高明之所自为说者。则乃曰心本无形。不可以在腔里者。为处所一定也。心大无外。不可以在事物者。为非真在者似矣。而其实有可得而言者。夫心固无形。然必有总胪主宰处。不可以其无形而遂谓之无主宰也。主宰处即在腔里。则虽不当曰处所一定。而亦不当遂以为处所无定也。心固大而无外。然心之所以得名为心者。以其方寸之地虚灵知觉之妙耳。方寸之地虚灵知觉之妙。可以包括宇宙范围天地。故谓之大而无外耳。若初无方寸之地灵觉之妙。则虚空沙界。岂容著得一个心字耶。然则方寸之地。是心之区宇。主于此而应接万事。如太一居所而主张万化则可矣。而若如主人之处置家事而离了正寝。天子之巡行四方而离了王城。则方其应此事而心专在此。方寸空虚。无所管摄。别一事来。无以应之。不几于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者乎。读书于学者事最切。然朱夫子尝戒吕子约心之全体都奔放在册子上。不知有己。便成无知觉人云云。详味此言。亦可以见矣。高明天资之高朗。学力之崇深。大非卤莽愚贱之所敢议。且略闻天瑞之言。其引喩广博。尤非愚陋之比。而于此犹未肯脱然濯旧而来新。岂积学功深。其得之也深。故不以人言有所挠夺故耶。然从古许多圣贤所讲明从事者。只此一事。幸为之细入思议。终有以反复之。㙖无得于心。而道听涂说。殆所谓德之弃也。敢不知罪。亦有以终教之。千万所拱而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