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
◀上一卷 关内道三 下一卷▶

泾原节度使 泾州 原州  邠宁节度使 邠州 宁州 庆州  鄜坊观察使 鄜州 坊州 丹州 延州

泾州

编辑

安定。 上。 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二。 乡五十五。 元和户一千九百九十。 乡三十。今为泾原节度使理所。

管州二:泾州,原州。县九。都管户

垦田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分三十六郡,属北地郡。汉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即此是也。汉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案六郡,安定即其一焉。后汉安帝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阳,在今武功县界美阳故城是也。至顺帝移于今理,后魏太武神䴥三年于此置泾州,因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安定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武德元年太宗西讨,会举死,因平举子仁杲,遂改安定郡为泾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八十六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四十里。东北至宁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原州平凉县一百五十里。北至原州城三百三十里。北至庆州三百二十三里。南至凤翔二百五十八里。东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陇州私路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 赋:麻,布。

管县五:保定,灵台,临泾,良原,潘原。

保定县,上。 郭下。本汉安定县地,今临泾县安定故城也,后汉省。后魏文帝大统元年,自高平城移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泾州。至德二年,改保定县。

泾水,在县东一里。

折墌故城,在县东十里。西魏泾州刺史乙弗贵所筑,隋末薛举屯据于此城,举死,仁杲复窃据,武德元年讨平之。

万俟丑奴馀趾,在县东五里。丑奴,高平人,后魏建义元年僭号于此。

灵台县,上。 西至州一百里。本汉鹑觚县,属北地郡,周属赵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泾州。天宝元年,改为灵台县。今县理西阴密故城,东接县城,即古密国之地是也。《诗》曰“密人不恭”。

临泾县,上。 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旧县,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于今县理置湫谷县,取县内湫谷为名。十二年,复为临泾县,皇朝因而不改。按:县有彭阳川,去彭阳县一百步。县界兼有汉安武、安定、彭阳、抚夷四县之地。

良原县,上。 东北至州六十里。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今安定县界三水故城是也。隋大业元年,分安定县之地置良原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汭水,一名宜禄川,西自陇州华亭县流入。

石原,在县西南,即所谓良原也。

潘原县,中。 东至州一百里。本汉阴盘县,属安定郡,在今邠州宜禄县西二十三里阴盘故城是也。地有阴槃驿。

原州

编辑

平凉。 中都督府。 开元户 乡 元和户 乡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地属秦,始皇时属北地郡。汉为安定郡。

州境:

八到:东南至上都八百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六百六十里。东南至泾州三百二十里。西至会州三百九十里。南至秦州四百六十里。正西微南至临洮军六百二十里。北至灵州五百里。

贡、赋:开元贡,覆鞍毡。 赋:布,麻。

管县四:平高,平凉,百泉,萧关。

平高县,望。 郭下。本汉高平县,属安定郡。后魏太武帝太延二年,于今县理置平高县,属平高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原州。大业三年,以原州为平凉郡。武德元年重为原州,县仍属焉。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史记》曰“黄帝东至于海,西至崆峒,登笄头”,是也。《汉书》曰幵头山,在泾阳西。《禹贡》泾水所出。《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之山。又《后汉书》隗嚣使将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

木硖关,在县西南四十里。

萧关故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汉书》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杀北地都尉,是也。

瓦亭故关,在县南七十里。即陇山北垂。隗嚣使牛邯守瓦亭,即此是也。

秦长城,在县北十里。

朝那湫,《郊祀志》云“湫泉祠朝那”,苏林云“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旱时即祠之,以壶浥水,置之于所在,则雨;雨不止,反水于泉,俗以为恒。”今周回七里,盖近代减耗。

监牧,贞观中自京师东赤岸泽移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县之西,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使,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北使寄理原州城内,东宫使寄理原州城内。天宝中,诸使共有五十监:南使管十八监,西使管十六监,北使管七监,东宫使管九监。

监牧地,东西约六百里,南北约四百里。天宝十二年,诸监见在马总三十一万九千三百八十七匹,内一十三万三千五百九十八匹课马。

平凉县,上。 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泾阳县地,今县西四十里泾阳故城是也。后魏为长城郡长城县之地。周武帝建德元年,割泾州平凉郡于今理置平凉县,属长城郡。隋开皇三年属原州,皇朝因之。开元五年移于泾水南,贞元七年又移于旧县南坂上,今县是也。仍屯军其中。

马屯山,在县西。《十六国春秋》云“姚苌与苻登战于高平,登败,奔于马屯山”,即此也。其山南北二十里,东西三十里。

百泉县,上。 西至州九十里。本汉朝那县地,故城在今县理西四十五里。后魏孝明帝于今县西南阳晋川置黄石县,隋炀帝改为百泉县,武德八年移于今所。

可蓝山,一名都卢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曰“赫连定据平凉,登可蓝山望统万城,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业,岂有今日!’”

泾水,源出县西南泾谷。《地理志》云泾阳县幵头山,泾水所出。《淮南子》云“笄头山一名薄落山”,故泾水亦曰薄落水。又南流经都卢山,山路之中,常如弹筝之声,故行旅因谓之弹筝峡。

萧关县,中。 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隋他楼县,大业元年置,神龙三年废。别立萧关县,以去州阔远,御史中丞侯全德奏于故白草军城置,因取萧关为名。

蔚茹水,在县之西,一名葫芦河,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

邠州

编辑

新平。 紧。 开元户一万九千四百六十一。 乡四十九。 元和户二千六百七十。 乡四十九。今为邠宁节度使理所。

管州三:邠州,宁州,庆州。县二十。

禹贡》雍州之域,周之先公刘所居之地。《诗‧大雅》云“笃公刘,于豳斯馆”,是也。《周本纪》曰后稷子不窋末年,夏政衰,奔戎翟之闲。至公刘,修后稷之业,乃国于豳。徐广云“新平漆县东北有豳亭”,是也。按豳国城在今州理东北三十九里三水县界,古豳城是也。自周东迁,其地属秦。秦并天下,分三十六郡,属内史。汉属右扶风,今州理即汉右扶风之漆县也。漆水在今县西九里,西北流注于泾。今凤翔府麟游县东南亦有一漆水,与此异也。后汉于此置新平郡。及姚苌之乱,百姓夷灭,此地郡县,并无理所,至后魏又置郡焉。文帝大统十四年于今理置南豳州,废帝除“南”字。隋大业二年省入宁州,义宁二年复为新平郡,武德元年复为豳州。开元十三年,以“豳”与“幽”字相涉,诏曰:“鱼、鲁变文,荆、并误听。欲求辨惑,必也正名,改为‘邠’字。”天宝元年改为新平郡,乾元元年复为邠州。

州境:东西二百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三百里。东(北)[南]至东都一千一百六十里。东至坊州三百一十里。东至奉天县一百三十里。北至宁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泾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荜豆,白蜡。赋:麻,布,米粟。

管县四:新平,三水,永寿,宜禄。

新平县,望。 郭下。本汉漆县也,属右扶风。建武八年,隗嚣悉众攻略阳。上幸漆,进止未定。会马援夜至,上喜,问之,援聚米以为山谷,于上前指军所从入。上笑曰:“虏在吾目中。”遂进兵。考诸记注,汉之漆县,即今州理是也。姚苌之乱,郡县不立,暨乎后魏,于今县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置白土县,属新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移白土县于今州城中,置豳州,四年改白土县为新平县。大业二年,省豳州入宁州,义宁二年复为新平郡。武德元年,以新平郡又为豳州,县属焉。

五龙原,在县南三里,原侧有五泉水,因名。

泾水,西北自宜禄县界流入。

槀丘堡,在县西十八里。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贞观七年废。

苻坚墓,在县东南二里。先有谣云“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坚闻恶之,语军候云:“地名‘新城’避之。”至是为姚苌杀于新平城,遂葬焉。

三水县,紧。 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有铁官,属安定郡,以县界有罗川谷,三泉并流,故以为名。魏改三水县为西川县,亦属安定。后魏于今县理西二十八里重置三水县,取汉旧名,属新平。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邠州。皇朝因之。

石门山,在县东五十里。峯岩相对,望之似门。

栒邑故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即汉栒邑县,属右扶风。古郇国也,《左传》云:“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

永寿县,上。 西北至州九十里。武德二年分新平县南界,于今理北三十里永寿原西置永寿县,因原而名。贞观二年移于州东南八十里,兴元元年又移于顺义店,即今理是也。本汉漆县之南界也。

高泉山,亦曰甘泉,在县北二十五里。

泾水,自新平县界流入。

醴泉苑,在县东北十里,并宫,并周所立,后废。贞观四年置醴泉监,兼置屯五所,隶司农寺。

宜禄县,中。 东至州八十一里。本汉浅水县地,属上郡。后魏为东阴槃县地,废帝以县南临宜禄川,因改名,隶泾州。暨周、隋又为白土县。贞观二年,分新平县又置宜禄县,复魏旧名也。

浅水原,即今县理所。初,金城人薛举称兵,攻破郡县。武德元年,举寇泾州,屯兵于安定县之折墌城,太宗亲征,相守六十馀日。会举死,其子仁杲统其众,并羌胡十馀万,数来挑战。上遣总管庞玉自此原南出贼之右,因高而陈,上率大兵自原北,出其不意,斩首万馀级,贼大溃,仁杲惧而请降,俘其精兵万馀人,男女五万口。故城犹在今县北五里。

阴槃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昭仁寺,在县西十步浅水原。上王师讨平仁杲诏于此置寺。碑,谏议大夫朱子奢之词也。

长武城,在县西五十里。隋开皇中筑在泾河南岸,武德元年废,大历初,郭子仪置兵以备西戎。

宁州

编辑

彭原。 望。 开元户三万二百二十六。 乡七十二。 元和户一千一百七。 乡。

垦田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当夏之衰,公刘邑焉。周时为义渠戎国,其后戎翟攻太王,亶父避于岐山而作周。按今州理城,即公刘邑地也。后西伯伐犬戎,武王都镐京,逐戎夷于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狄”。周道衰,荒狄不至。后幽王为犬戎所杀,至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来至。秦昭王杀义渠戎王,并其地,始皇分三十六郡,此为北地郡,即义渠旧地也。汉氏因之,后汉移北地郡居富平故城是也。后魏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班州,十四年改为邠州,二十年改“邠”为“豳”,取古地名也。废帝三年改豳州为宁州,以抚宁戎狄为名。后周改为北地郡,隋又为宁州,大业中又为郡。武德元年复为宁州,贞观元年改为都督府,四年又废府为州。

州境:东西二百十六里。南北五百十四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五十六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三百里。东至坊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泾州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延州三百九十里。北至庆州一百三十里。南至邠州一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 赋:麻,布。

管县六:安定,真宁,襄乐,彭原,定平,丰义。

安定县,望。 郭下。本汉泥阳县,在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城是也。至后魏太武帝置定安县,取定俗安人为义,在今县理西北三里定安故关。自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兴郡理,仍属宁州,皇朝因之。

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蒙恬筑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

真宁县,紧。 西北至州七十里。本汉阳周县地,属上郡。《汉书》陈馀与章邯书曰:“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谓此县也。后魏置泥阳、惠涉二护军,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因县南罗水为名,属宁州。皇朝因之,天宝元年改为真宁县。

子午山,亦曰桥山,在县东八十里,黄帝陵在山上,即群臣葬衣冠之处。《史记》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山,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上仙,群臣葬其衣冠,故有冢。”

襄乐县,紧。 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襄洛县地,属上郡。后魏孝文帝改“洛”为“乐”,属襄乐郡。后周属北地郡。隋开皇三年改属宁州。皇明因之。

秦故道,在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三十年,向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

彭原县,紧。 南至州一百里。本汉彭阳县地,在今县理西南六十里临泾县界彭阳故城是也。暨于后汉,又为富平县之地。后魏破赫连定后,于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阳县,属西北地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宁州,八十年改为彭原县,因彭池为名。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

定平县,上。 北至州七十里。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为定安县地。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枣社驿。武德二年,于驿分定安县置定平县,其驿移出城北。

丰义县,上。 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彭阳县地,今县理西四十里彭阳故城是也。后魏于县理置云州,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为防,隋文帝废防名为丰义城。武德二年,分彭原县置丰义县,因旧城为名,属彭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宁州。

庆州

编辑

顺化。 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一。 乡五十一。

垦田

禹贡》雍州之域,古西戎地。《周本纪》曰夏氏政衰,后稷子不窋奔戎、翟之间,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春秋及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厉公伐义渠并之,虏其王。至始皇时属北地郡。按今州理,即汉郁郅城也,《地理志》属北地郡。后汉郡境为虏所侵,北地郡寄寓冯翊。后魏文帝大统十一年置朔州,周武帝保定元年废朔州为周武防。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置合川镇,十六年割宁州归德县置庆州,立嘉名也,义宁元年为弘化郡。天宝元年改为安化郡,至德元年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复为庆州。

州境:东西二百五十二里。南北四百七十二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五百七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三十里。东北至延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灵州六百二十里。东至鄜州三百九十里。南至宁州一百二十七里。西至原州三百四十里。北至盐州五百七十二里。

贡、赋:开元贡:牛苏、麝香。 赋:胡布。

管县十:顺化,乐蟠,马领,合水,华池,同川,洛原,延庆,方渠,怀安。

顺化县,中。 郭下。本汉郁郅县。后汉迄晋,戎虏所侵,不立州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县,在马领、白马二水口,因以为名,属庆州。大业二年,以庆州为弘化郡,合水属焉。至武德六年改合水为合川县,取隋合川镇为名,贞观元年改为弘化县,天宝元年改为安化县,至德元年改为顺化县。

不窋墓,在县东二里。

乐蟠县,中。 北至州三十二里。本汉略畔道地,今县理北五里略畔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为虏所侵逼,此地无复郡县。后魏文帝于此置蔚州,周武帝置北地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彭阳、襄乐二县属宁州。义宁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弘化郡,取乐蟠城为名也。《百官表》云“县有蛮夷曰道”,按略畔、乐蟠,皆指此城,方言讹舛,故不同耳。

马领县,中。 东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汉旧县,属北地郡。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之地。隋大业元年,分合水县于此置马领县,复汉县之旧名也。十三年陷贼,县废。义宁二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置马领县,属弘化郡,以县西一里有马领坂,因名。

秦长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六里,即蒙恬所筑也。

合水县,中。 西至州五十里。本汉略畔道之地,在今县西南三十八里故城是也。自后汉至晋,此地皆无郡县。至后魏为襄乐县之地。武德六年,分合水县置蟠交县,以城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

华池县,下。 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归德县地也。按汉归德县,今洛原县是。隋仁寿二年,于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属庆州。皇朝因之。

子午山,旧名翟道山,在县西四十五里。

同川县,中下。 东至州八十里。本汉郁郅县地,隋义宁三年,分宁州之彭原县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属弘化郡。武德元年,改为庆州,县属焉,仍改为同川,因同川城为名。

洛原县,中下。 东南至州二百七十五里。本汉归德县地,属北地郡。后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德侯,谓此地也。后汉迄晋,无复郡县。后魏文帝大统元年,复置归德县。隋大业元年改为洛原县,因洛水所出为名。皇朝因之。

洛水,原出白于山,一名女郎山,在县北三十里。

延庆县,中。 南至州四十里。本汉郁郅县地,后魏于今县理置朔州,隋开皇中改置合水县。武德六年,移丰州户住此,仍分合水县置白马县,以西临白马川水为名。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县。

方渠县,中下。 东南至州一百八十里。古庆匡州仓在马领川内。因渠为名,景龙元年置,取汉县为名。县西北马领山诸谷水,东南流经县所置方渠堡,因名之。

怀安县,下。 南至州一百六十里。古居近党项藩落,开元十年,检逃户初置,故以“怀安”为名。

鄜州

编辑

洛交。 上。 开元户三万一百八十五。 乡五十一。 元和户七百五十。 乡十二。 今为鄜坊观察使理所。

管州四:鄜州,坊州,丹州,延州。县二十三。都管户四千三百四十七

垦田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秦,至始皇时地属上郡。汉为上郡雕阴县地。按汉雕阴,在今洛交县北三十里雕阴故城是也。暨晋陷于戎、羯,不置州郡。苻、姚置杏城镇。后魏孝文帝废镇,改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因秦文公梦黄蛇自天降属于地,遂于鄜衍立鄜畤为名。隋大业初,复为上郡。武德元年复为鄜州,贞观二年加为都督府,十六年罢府。州仍旧名立交城。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七十三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四百七十七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五十九里。东至丹州一百八十三里。南至坊州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庆州三百九十八里。北至延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 赋:麻,布。 元和贡、赋同。

管县五:洛交,洛川,三川,直罗,甘泉。

洛交县,紧。本汉雕阴地,属上郡。雕山在西南,故曰雕阴。魏省上郡,晋为戎狄所居。苻坚时为长城县,后魏及周为三川县。隋开皇十六年,分三川、洛川二县置洛交县,属鄜州,洛水之交,故曰洛交。皇朝因之

洛水,在县南一里。

秦长城,在县东北三十里。

伪夏太后城,在县西三十六里。赫连勃勃闻刘裕灭姚泓,命其子义真等守长安,大悦,自将兵入长安,留太后于此,筑城以居。

洛川县,上。 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鄜县地,后秦姚苌于此置洛川县,以县界有洛川水为名。后魏置敷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鄜州。

三川县,中。 东北至州六十里。本汉翟道县地,古三水郡,以华池水、黑源水及洛水三川同会,因名。苻坚时于长城原置长城县,属长城郡。后魏废帝改为三川,属中部郡。隋开皇三年属鄜州。

直罗县,中下。 东至州一百里。本汉雕阴县地,后汉因之。魏省雕阴县,晋时戎狄所居。后魏置三川郡。隋开皇三年,使户部尚书崔仲方筑城以居之,城枕罗原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此置县,因城为名。

大槃山,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

罗川水,在县南二里。

甘泉县,中下。 南至州七十五里。武德元年,分洛交县于伏陆城置县,取城为名。天宝元年,改为甘泉县。本汉雕阴县城,今在县南四十里。

伏陆山在县理东北。有阿伏斤谷,其水出又潜流伏川陆,故号伏陆,天宝元年改为甘川谷。

坊州

编辑

中部。 下。 开元户一万五千七百十五。 乡四十四。 元和户一千八百四十二。 乡十二。

垦田

禹贡》雍州之域,古之翟国。秦属内史,汉为左冯翊翟道县之地。魏、晋陷于夷狄,不置郡县。刘、石、苻、姚时,于今州理西七里置杏城镇,常以兵守之。后魏孝文帝改镇为东秦州,孝明帝改为北华州,废帝改为鄜州。元皇帝高帝之父。以周武帝时天和七年,放牧于今州界置马坊,结构之处尚存。武德二年,高祖驾幸于此,圣情永感,因置坊州,取马坊为名。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九里。南北一百三十九里。

八到:东至上都三百五十里。东至东都九百里。东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邠州三百一十里。东北至丹州二百六十里。北至鄜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龙须席,枲,麻,弓弦麻。 元和贡同。

管县四:中部,宜君,升平,鄜城。

中部县,上。本汉翟道县地,属左冯翊。魏、晋戎翟所居。后秦姚兴于今县南置中部县,后魏文帝移入杏城,后周改为内郡,属鄜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为中部。

杏城,在县西南五里。相传云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因以为名。

宜君县,上。 东北至州一百里。前秦苻坚于祋祤县故城置宜君护军,后魏太武帝改为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又移于今华原县北。贞观十七年废县,地入雍州。二十年置玉华宫,仍于宫所置宜君县,属雍州。永徽二年,与宫同废。龙朔三年,坊州刺史窦师伦奏再置。

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云:“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于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师于此院译经,每言此寺即阎浮之兜率天也。

升平县,上。 东至州九十里。天宝十二年,刺史罗希奭奏割宜君县西北三乡置,去宜君县三十五里。

鄜城县,上。 东至州一百里。本汉鄜县地,属左冯翊,后汉省。后魏于今县理置鄜城县,属鄜城郡,隋大业元年改属坊州。

丹州

编辑

咸平。 上。 开元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二。 乡三十五。 元和户八百十六。 乡十二。

垦田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隋图经》云:“义川本春秋时白翟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头汉舌,其状似胡,其言习中夏。白室即白翟语讹耳,近代号为步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晋时戎狄居之,苻、姚时为三堡镇。后魏文帝大统三年,割鄜、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为丹州,因丹阳川为名,领义川、乐川县。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于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胡贼刘步禄所据。义宁元年,于义川县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罢府为州。永徽二年移于赤石川。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东至同州三百五十里。西至鄜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蜡烛,龙须席。 赋:麻,布。 元和贡同。

管县四:义川,云岩,汾川,咸宁。

义川县,上。 郭下。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晋为戎狄所居。后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名。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属延州。义宁元年,于旧城复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二年移于今理。

云岩县,中。 东南至州七十三里。武德元年分义川县置,在库利川南,有云岩山,因以为名。

库利川,在县郭南。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利,因以为名。

汾川县,上。 西南至州七十里。本秦上郡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后魏孝文帝置安平县,理薛川,属乐川郡。文帝改安平为汾川。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丹州,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复属丹州。

黄河,在县东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悬水奔流,鼋鼍鱼鳖所不能游。

咸宁县,中下。 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秦上郡之地。后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于白水川置永宁县,属义川郡,在今县东二十里永宁故县是也。文帝改为太平县,移于今所。隋开皇三年罢郡,属丹州。十八年改太平县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

延州

编辑

延安。 望。 中都督府。 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 乡六十。 元和户九百三十八。 乡十八。

垦田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在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城也。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晋陷为戎狄,其后属赫连勃勃。后魏灭赫连昌,以属统万镇。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隋开皇八年废总管,但为延州,炀帝以为延安郡。隋氏丧乱,陷于贼寇。武德元年,百姓归化,置总管府,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里。东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鄜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庆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夏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蜜蜡,麝香。 赋:麻,布。 元和贡、赋同。

管县十:肤施,延长,临真,金明,丰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门山。

肤施县,上。 郭下。本汉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汉书》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魏、晋陷戎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于此置肤施县,复旧名也,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地理志》谓之清水,其肥可然。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长县,中。 东至州一百三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后魏废帝元年于丘头原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于府北去斤川,今县是也。广德二年改为延长。

临真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后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于今理。隋开皇元年改为临真县,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县,中。 东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武帝于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隋开皇四年属延州,后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县。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丰林县,中下。 西至州三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周宣帝改为丰林,属延州。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县北十五里。

延川县,中。 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临河县地,汉不改,后汉省。后魏分安人县于此地置文安县,隋文帝改为延川,取吐延川为名。皇朝因而不改。

吐延水,北自绥州绥德县流入。

敷政县,中下。 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后魏太和初置因城(名)县。隋开皇六年于其中置金城镇,武德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敷政。

延昌县,中。 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本汉高奴县地,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朔方镇,十年,以北有朔方,镇遂废。贞观九年置罢交镇,十年又置罢交县,属延州,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延昌县。

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镇一十八里。

延水县,中下。 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蒙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内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戍之。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后魏于其中置安人县并安人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镇,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

黄河,在县东八里。

门山县,中。 西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云岩二县,于今县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门,因以为名。武德八年,于今县北五里宋斯堡置,属丹州,广德二年割属延州。

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

 上一卷 ↑返回顶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