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斋先生文集/卷十二

卷十一 克斋先生文集
卷十二
作者:申益愰
1862年
卷十三

附录

编辑

年谱

编辑

显宗大王十三年壬子闰七月十四日巳时。先生生于仁同府西若木里第。先生先世。居开京。中移汉师。至五世祖察访公。从仲父健宰仁同。因赘而家焉。子孙遂为仁同人。

十四年癸丑。先生二岁。

十五年甲寅。先生三岁。

肃宗大王元年乙卯。先生四岁。五月。随母夫人全氏。往参判公平山任所。

二年丙辰。先生五岁。

三年丁巳。先生六岁。四月。往参判公长湍任所。

四年戊午。先生七岁。秋随母夫人还乡。先生幼。豪纵不羁。当街。鞭笞人。人皆畏避。群儿之从游者。皆受其指挥。不敢少违焉。

五年己未。先生八岁。冬。始入学。时参判公帅岭南左阃。伯氏兵使公。亦游宦京师。教课无常。既学旋止。○同里。有朴公蕃。有文行。性甚严。有学徒数十人。先生时与之游戏。一日。朴公自外而至。见群儿方设优人杂戏。无不惊散。而独先生不少挫挠曰。宁受策于长者。吾所志为之事。当了却乃已。蒙以肖像天然。作傩者状。朴公注目良久曰。异日成就学业者。必此儿也。

六年庚申。先生九岁。

七年辛酉。先生十岁。

八年壬戌。先生十一岁。

九年癸亥。先生十二岁。

十年甲子。先生十三岁。

十一年乙丑。先生十四岁。冬。以参判公命。受学于朴公。朴公尽心教诲不倦。先生自是。专意受业。不复为前日遨放事。数年之间。文藻大进。同学者。莫之先也。朴公因手书夙兴夜寐箴以勉之。未几。朴公移居湖西。无复有师友之助。然亦能自知勉励。竆日夜不怠矣。

十二年丙寅。先生十五岁。

十三年丁卯。先生十六岁。十二月。丁母夫人忧。先生痛早失慈颜。又恨平日不能曲循义方。于是益折节为恭谨。日从事修身饬行之方曰。士生斯世。大有事在。岂可甘为人下。而不自贵重乎。哀慕之暇日。劬书不掇。

十四年戊辰。先生十七岁。

十五年己巳。先生十八岁。正月。参判公解官还乡。先生以志学之意。为书白之。参判公教曰。吾岂禁汝为。但恐不量力。而或中废。徒惹人嘲謷也。且黜而倨傲。务而谦卑。虽有所知所能。退然若无有。为尤善。先生于是。恪受弦韦之戒。惟以不克负荷。为大惧。四月。参判公卒于京邸。先生以不克临为至痛。昼夜奔赴。感毁成疾。几不能支。及奉榇而还。因病岁馀少愈。然不能刻意读书。而于书已成癖。未尝一日或释手焉。十月。葬参判公于善山石积里巳坐之原。与贞夫人双封焉。

十六年庚午。先生十九岁。

十七年辛未。先生二十岁。六月。服阕。

十八年壬申。先生二十一岁。八月。中乡解。先生专心诵读。不闲举业文字。至是考官。见所制孟子疑。以为不合程式。将黜之。副试吴道一叹赏曰。此明理之文也。遂拔。置二等第一名。十二月。聘夫人顺天朴氏。副提学龙潭先生而章玄孙。处士世胄女。处士公。刚直好义。闻先生笃志力学。遂以女妻之。

十九年癸酉。先生二十二岁。二月。省试报罢。时季父兵使公在京。考官谓之曰。必使令咸所制。无失初试文体。先生心鄙之。遂塞白而归。识者韪之。○自是。知科举之坏人心术。遂决意废举。杜门读书。字求其训。句逆其意。未尝一字放过。遇肻綮难解处。俯读仰思。期于有得而后已。或至眼睛浮疼。犹不知止。自经传百家。以至稗官杂记。无不淹贯。见辄不忘焉。四月。游松都五冠,天磨山诸胜。先生性好佳山水。遇一水一石稍异处。辄啸咏忘归。是时。伯氏节度公。任长湍。先生往拜之。因遍游诸胜。八月。敬斋箴集说成。先生以为学者治心之要。莫切于敬。而持敬之方。又莫要于是箴。遂因临川吴氏分章摭附朱程及后来诸儒论敬说疏于各章之下。又间有论断。名之曰集说。有小序弁首。十月。游伽倻山。有游山诸作。十一月。长子瑊生。

二十年甲戌。先生二十三岁春。作养静斋诗。诗见集中。○时党议乖张。儒林屏息。先生私为之叹息。遂无当世之念。于是手书养静二字。揭之斋壁。题诗以见志。诗中。梁燕樊蝇之句。略可见微意焉。夏。往拜伯氏于清州任所。先生从先祖护军公自敬之墓。在木川县北梧南里。失于兵燹。先生从叔父牧使公为清州镇将时。搜问封植焉。先生是行。操文往祭。因记其事。冬。谒陶山尚德祠。是行。转入川城。游青岩石泉而归。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二十四岁。二月。送伯氏于庆源任所。有别诗。四月。游修道山立岩洞。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二十五岁。议立社仓。先生常以所居之地滨于大江。无堤防之利。而有水旱之害。又患范俗之无规。乃与县中父老李公含章,张公铣诸人。修稧事。敛散则祖朱子社仓。约束则仿吕氏乡约。实古人无宁行之一方之意也。议既成。先生序之。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二十六岁。春。往哭内舅全公圣翊于湖南之灵岩郡。因展省外氏先世坟茔。谒谷城德阳书院。始祖壮节公享于是。游无等,月出诸山。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二十七岁。四月。撰王考参判公行迹记。○五月。往拜葛庵李先生于光阳配所。李先生自锺城移配于湖南之光阳。先生平日景慕之诚。不啻饥渴。时伯氏兵使公适帅晋州。晋之距光阳。且数日程。先生亟往候之。李先生特为之倾倒。留一日。有所发难。因及四端七情理发气发之辨。犹未契而罢。及归。具书质问者数四。前后面论者再。然后始脱然悟前见之非。尝语人曰。微葛老救拔之力。吾其终为迷道擿埴人矣。六月。上禀目于李先生。权参判瑎于论语集注。设为问答。名曰。鲁论集注解。而其言往往多可疑处。先生遂为书禀之。秋。又上禀目于李先生。先生以退溪,栗谷四七说。不害幷存。又疑栗谷,沙溪格致说。累累书禀。李先生还书辨之。俱见集中。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二十八岁。春。哭外舅朴公。朴公尝以先生所居嚣杂。不堪肄业。闻灵州之玉山。前临伽川。极有佳致。乃欲为经营田宅。为十数年之计。至是。公值痘。客逝于京邸。计遂不果。八月。往拜李先生于岳阳。时李先生有放归田里之命。既离光阳。渡蟾津。闻两司犹争启。遂留岳阳。未敢归。先生自头流往候之。旋以游山。疾惫不能久留。极意讲质。临别。李先生甚缺然。送至门外。游德川书院。谒南冥曺先生庙。有诗一绝。答李先生书复论四七说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二十九岁。正月。夫人朴氏卒。夫人性行端淑。居室之间。常致规谏。先生尝曰。吾得于内助者甚多云。四月。往拜李先生还乡之行于中路。时台启始停。李先生发岳阳。路由本乡。留宿于栗里。先生与二兄。就拜之。陪行至嘉乐洞而还。

二十七年辛巳先生三十岁。三月社仓成名其堂曰同乐先是。社仓议既成。而又因朝令。遂立仓构堂。谷则春粜秋籴而取息什一。水旱全减之。每月朔望。齐会讲信。令有司抗声读约。以兴孝弟。习礼义。明纪纲。正风俗为务。又春秋。以洞人各具壶酒。行乡饮礼。堂成。取上下同乐之意以名之。八月。往伯氏黄州任所。因游海西诸胜。有纪行诸作。○先生少从父兄。游四方。所历皆雄州巨镇。耳目所接。繁艳佳冶。一切外物。澹然不以为累。闻某处有好书。辄请俸馀购得。以故致书之多与中州文献旧家等。馀外。家无长物矣。上李先生书。论金东冈,郑寒冈两先生书院位次。十二月。聘继室夫人。坡平尹氏。弼善㻩之孙。处士晢之女。○尹公尝见先生。称乔岳大川。甚敬重之。至是。以女妻之。

二十八年壬午。先生三十一岁。六月。伯氏节度公卒于北兵营。八月。迎丧。至永兴。扶榇南归。

二十九年癸未。先生三十二岁。四月。往拜李先生于安东之锦阳。李先生自光阳归。寓居于锦水之阳。先生为留二日。多所讲质。李先生曰。前日四七之说。已有归一之幸。可谓始参差而异序。卒烂熳而同归者矣。但来说中。七情发而中节。便是理发一段。与吾见犹未尽合。此本高峯说。而退溪先生不以为非者。然七情对四端看。既是气发。则中节者。亦必曰是气之顺理而发。然后从头至尾。皆得其所属。而断置分明矣。此处须更商量改定。先生曰。敢不依教更思之。著先儒人心道心及四端七情同异总辨。栗谷理气为一物。理为体。气为用之说。皆与罗整庵之意同。后来诸儒不能无疑眩者。先生采摭程朱以下论理气有离合者。编为此辨。以证退溪先生之说。极其明白。上李先生书。四七说。至是归一。

三十年甲申。先生三十三岁。有卖羊裘诗。轻暖端宜护病身。百钱相易岂缘贫。他时把钓沧江上。恐有风尘物色人。十月。闻李先生讣。为位哭之。先生痛失依归。益自奋励。十一月。往哭李先生于锦阳。比葬。又往哭。有挽诗及祭文。

三十一年乙酉。先生三十四岁。云谷陶山徽音成。先生尝取李龟岩所编云谷徽音增删。又附陶山杂咏及陶山十二曲。每值花辰月夕。倚壁讽咏。音调响亮可听。跋文。略曰。朱子之世远矣。其地且绝矣。然读其书诵其诗。百世而朝暮。万里而跬步。况如李先生。今其声光之接人者犹近。而彼溪山一区。亦可以岁月而累至之矣。固将抽身决去。徘徊歌咏于天渊玩乐之间。庶几溯洛川而达九曲。以求得夫天下之至乐。而忘吾好古生晩之忧云云。○先生又尝就朱子大全及退溪先生集中。掇取其栖息讲道处诗文事迹。别为一帖。名之曰两先生栖息讲道帖。有跋文。撰就正录。先生于师门。薰炙有年。契悟特深。梁摧之后。乃备述其前后观感之意。难疑问答之语。为此录。

三十二年丙戌。先生三十五岁。四月。游金乌山。凡十日。有游山诸作。秋。被将荐。上教五军门大将。各荐将才一人。总戎使金重器以先生应荐。八月。第二子琰生。○撰伯氏节度公行迹记。○十月。闻朴公讣。加麻为位而哭。朴公学有定力。作字甚敬。尝为先生。写退溪天命图说,圣学十图,旅轩经纬帖。合为一册。先生一生爱玩而服习焉。○十一月。撰夫人朴氏行实记。

三十三年丁亥。先生三十六岁。七月。兵曹启请促赴试才。不就。先生以不闲军务。难于膺命。辞不赴。答李来卿复焕书。论太极图说疑义。撰朴龙潭先生遗事。○闻丁愚潭时翰讣。

三十四年戊子。先生三十七岁。春。相亭基于柏浦之南。所居下流。有断麓临江。景致殊绝。暇日辄徜徉遣怀。欲构数间屋子。为晩年栖息之所。七月。除庆基殿参奉。呈病不就。时朝廷有搜访人才之教。左道御史朴凤龄,右道御史李颐晩及三道绣衣皆以先生应荐。故有是命。而先生病不赴。该曹久不出代。行关本道。催促赴职。先生于是呈病力辞。○朴公凤龄素性高伉。于人小许可。尝一见先生。大加敬重。以为泰山乔岳。至是。以绣衣荐之。设讲会于观善斋。先生尝曰。诚身莫善于明善。明善莫切于读书竆理。于是与诸生讲定规抚。严立条贯。既日有常业。又以每月朔望。行相揖礼。因各执经史。诵读于前。先生为之开释义理。商确古今。申之以体验服行之实。其约条则仿郑寒冈先生学规。○斋即仲氏通德郞公别墅。而先生就居之。因名观善。盖取相观而善之义也。

三十五年己丑。先生三十八岁。作斋居学规。示诸生。序略曰。天地之所以与我。圣贤之所以教我之意。其可忘乎。天地之生物也。有草木焉。有禽兽焉。有人类焉。人类之中。又有华夷贵贱之别。男女轻重之分焉。天地之生我也。不为草木禽兽而为人。则已厚矣。为人而又不为夷狄而生此礼义之邦。不为妇女而为此男子之身。其所以为形之气。则阴阳五行之秀也。其所以为性之理。则无极太极之全也。其厚于我也又如何哉。天地之所以与我者既如是矣。而我乃自㬥自弃。不能有以尽其为人之责。而反与草木禽兽夷狄同归于泯灭而已。则其为忘天地也。可谓甚矣。虽然。吾人之性。固无智愚贤不肖之异。而其气质。不能无清浊粹驳之殊。故其清者粹者。则能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其浊者驳者。则不能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古之圣贤。既能自全其性矣。视我众人之同有是性。而不能自全者。方且为气质所拘。物欲所蔽。甘心没溺于卑污苟贱之中。而不自觉也。恻然。思有以救之此。五帝三王之所以为教于前。孔孟程朱之所以为教于后。而其教之明于天下也。如大明当天。有目者皆可睹。坦路在前。有足者皆可遵。其所以懃懃恳恳。殚精竭思。而为此者。莫非欲使我众人。格而知之。躬而行之。庶几其不为草木禽兽夷狄。而同归于圣贤也。为众人者。乃不思所以遵其教而副其意焉。则其为忘圣贤也。不亦甚乎。呜呼。吾与诸君。忘天地与圣贤久矣。然恻怛良心。亦必不昧于其中。则其不有翻然而悟。惕然而悔。衋然而自伤者乎。自今而欲无忘焉。则盍求诸圣贤之所教。而全夫天地之所与乎。圣贤之所教者。即经传是已。天地之所与者。即本性是已。竆此经传。则可以明此性矣。性者何。仁义礼智信。是也。此性之发而为情者。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端。此端之推而为道者。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能扩此端于发见之际。而不敢肆其欲。能惇此伦于应接之间。而不敢违其则焉。则可以全此性矣。圣贤之教。教此而已。学者之学。学此而已。是果高远而终不可勉者乎。勉与不勉。皆在我而已。不勉则不免为草木禽兽夷狄矣。勉之则可以为善人吉士矣。又勉之则可以为圣为贤矣。圣贤虽不可遽及。独不可为善人吉士乎。善人吉士之犹不可为。则其所欲为者。果何事欤云云。○四月。第三子𪼛生。○次李密庵次老杜发同谷韵。○答张光彦书。论出处之义。

三十六年庚寅。先生三十九岁。七月。著家塾杂训。序略曰。古人教子弟以义方。如颜之推,柳玭家训。余虽未见全书。然其一二条节散出于诸书者类多。明白切至。要使子孙。为善而不为恶。自后世观之。犹有所感叹而兴起。况其子孙乎。虽然。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争。吾未知颜氏柳氏之所以为教者。以身乎。以言乎。且夫人之气禀。固有昏明强弱之异。而为善为恶。在于有志无志而已。余尝慕二氏之为。而薄于德也。既不能以身为教。则其于言也。顾亦未矣。子孙之贤否与其有志无志。皆不可知。则其于为善为恶。亦可以任之尔然。今犹有此训者何也。夫人性本善。虽其昏愚之甚。而天理之未泯者。皆在也。故人之于亲也。自孩提而无不知爱也。及其没也。睹杯棬则奉之而泣。以其所尝御也。见桑梓则竦然而敬。以其所尝息也。况文字者。出于心思而形诸言语。留其手迹而著之简册。其劝乎善则懃懃矣。戒乎恶则恳恳矣。幸而有视而知之者。则其不有感发而留意。遵守而服行者乎。其教之以身与否。盖有所不可计者矣。十一月。入别荐。朝廷以有边警。命诸道各营。荐人才。本道臬司阃帅。皆以先生应荐。自是。屡拟侍讲院洗马,翊赞,谘议诸望。扁所居室曰克斋。先生尝言。自非上智大贤。必有性偏难克处。克己。从此处克将去。最是学者切要工夫。遂以名斋。又以敬之一字。实千古圣贤相传旨诀。而为学者成始成终之要。以敬庵。名其居。○自是。远近士友闻风愿交者众。星轺使节之过境者。必造门致礼而去。

三十七年辛卯。先生四十岁。二月。作主一箴。○八月第四子珹生。○九月。次张南冈万纪真率会韵。诗逸。○张公敬重先生。尝别贮盘器。先生至。则设之。去则藏之。人比之陈榻故事。

三十八年壬辰。先生四十一岁。春。卧游录成。先生尝好为山水之游。足迹殆遍域中。而惟以不得一上毗卢。极遐眺。荡心胸为恨。间蒐前古名贤韵士游山诸作。联成一巨篇。名之曰东国胜境卧游录。答李密庵书。论四七诸说。

三十九年癸巳。先生四十二岁。六月。姜监役再恒来访。○与权荷塘斗寅书。论云谷陶山徽音。答权苍雪斗经书。论退陶言行录。答权退庵重道书。别纸。论格物致知及善恶。皆天理之说。与张南冈书。论刊录疑俟质。

四十年甲午。先生四十三岁。十二月。跋李泽堂初学字训。○撰烈妇郑氏旌闾记。○丁善山思慎来访。愚潭公孙。○答姜监役书。论四七说。

四十一年乙未。先生四十四岁。春。游东海。历观东都,莱,蔚,金官,昌原等诸名胜。有记行诗。秋。跋丁愚潭先生遗集。○答姜监役书。论许鲁斋出处。

四十二年丙申。先生四十五岁。答或人心性情分理气辨。凡三条。第一条。引程朱诸说。以明心性情。皆有理气之分。第二条。引太极图两圈心统性情。三图以明理气。不相杂不相离之妙。第三条。直据二氏指意所在处。反复辨明之。○哭权正字。斗纮。

四十三年丁酉。先生四十六岁秋。升宣务郞义盈库主簿。时朝廷有别荐人。超授六品之请。故有是命。先生以累世食禄。终不拜命。于义未安。黾勉诣阙祇谢。即日南归。不复有当世之意。日取易大传,通书,太极图,心经,近思录,朱书节要,退溪集等书。益沉潜玩绎。终日俨然端坐。虽或有讙呶戏嬉于侧者。漠然若无闻也。每为学者戒语曰。所贵乎学者。为其有心得也。彼掇拾尘言。渔猎故实。以求合乎圣贤之训者。虽句句同。字字同。皆伪也。又曰。根本不固。无以应事物之变。原头不明。无以究众理之会。大规模严心法。最宜加工。又曰。知与行。不可偏重。然以真知者言之。知有重于行者。孩提之童。不探火以手者。真知其热故也。又曰。周子所谓势轻重者。不但天下大势为然。推之万事万物。莫不皆然。就人心言。此理尤著。人欲一分重。则天理一分轻。天理一分重。则人欲一分轻。苟能审其轻重而用力焉。庶其有得。答权退庵书。论存省动静。

四十四年戊戌。先生四十七岁。著性理汇言。上自天人性命理气之奥。下至王霸夷狄异端杂学。排条分门。未及卒业。○又尝恨圣人之门。得传其道者。颜子曾子。而颜子早卒无书。欲搜辑为一书。及见南轩集有希颜录跋。又潘氏府。孔子通记。有言别著颜子一书之语。而知古人已有此作。遂止不为。答权退庵书。论四七。

四十五年己亥。先生四十八岁。七月。跋权退庵锦阳记善录。○冬。患风痹证。先生季父兵使公。时宦在京。有一宰臣谓之曰。吾以令侄。启于上前。将大用矣。公曰。家侄素多病。不堪供职。大用非其愿也。先生闻是语。为之蹙然不安。

四十六年庚子。先生四十九岁。四月。作理气性情通看图。先生尝于人心道心四七理气总辨。既竭心思。而犹虑世之主张气流。而为颜山农何心隐之徒。则曰大传所谓易有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皆带气说理。至周子太极图。始指其不囿于气。而自具体用者。挑出上面。即此求之。足以破理气。为一物之见。乃于疾病呻吟之暇。作此图。以太极图第一圈。当本然之性情。以第二圈。当气质之性情。引濂溪晦庵说。以明夫理气不杂不离之义。又有诗二绝曰。濂翁图象日星开。错说纷纷亦可哀。若识无中该万法。许君亲见古人来。理气君看对待时。两头相幷不参差。竆源已识公私别。莫道流行始有歧。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先生五十岁。筑柏浦江亭。先时。先生拟筑已久。至是鸠财募工。区画粗成。而又病甚。不能就。

二年壬寅。先生五十一岁。六月八日。易箦于观善斋。先生之疾累岁沉绵。虽床笫呻吟中。亦不废看书玩理之工。或口呼子弟。续成未卒之业。十一月。葬于府西斗峦山丁坐之原。会者三百馀人。

英宗大王二年丙午。行状成。密庵李公撰。○先生天姿魁伟。风度峻整。英毅温粹。德容兼备。密庵公尝曰。先大人之门。一时名硕坌集。而惟申克斋为第一人物云云。

四十一年乙酉。赠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子琰贵。推恩。

四十四年戊子九月日。改葬于岐山甑渊上丙坐之原。与贞夫人朴氏,尹氏。同茔异坟。

正宗大王十九年甲辰二月。士林奉安位版于昆山书院。先生曾王考真静公并享。○先是。结契。壬辰。构书堂。辛丑。建祠奉安。至是改题版。丙午。升号改祝。

家状[申𤤁]

编辑

府君讳益愰。字明仲。其先盖出平山。上祖曰崇谦。为高丽太祖功臣。尝用纪信诳楚计。脱主危于桐薮之难。追赠太师。谥壮节。自是。代有名臣。班班见丽史。入本朝。有讳孝昌。官至户曹典书。谥齐靖。齐靖生敌忾功臣赠左议政讳自守。世居汉阳。后四世。有讳寿遐。赠军资监正。于府君为五世祖。少从仲父宰仁同。赘而居之。子孙因家焉。曾祖讳祐德。赠户曹参判。早游旅轩张先生之门。以沉默自饬。世之称厚德者归焉。乡人仿贞曜先生例。私谥曰真静。祖讳漌。通训大夫漆谷府使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事亲孝。奉公谨。牧民惠。葛庵李先生尝铭墓。以著其美。考讳命全。嘉善大夫京畿水使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三世亚卿之赠。皆以亲子贵故。人多以为荣。妣贞夫人全氏。司宪府监察泽之女。有闺懿壸范。至今乡里称之。府君以显宗十三年壬子闰七月十四日巳时。生于府西之若木里第。生而俊爽。异凡儿。及稍长。斥弛不羁。常当街。鞭笞行人。人多畏避。与群儿游戏。皆受其指使。不敢违。八岁。始受学。是时先大夫游宦在京师。不能课督。仅岁馀而止。乙丑冬。就同里朴公蕃学。自是专意受业。不暂为前日游放事。二三年之间。文藻日进。时同学者十数人。未能或之先也。未几。朴公移居湖西。无复有师友资益之助。然能自知勉励。竆日夜不怠。丁卯。丁内艰。府君既痛早失慈颜。且恨平日不能曲循闺训。乃折节为恭谨。一以修身饬行为事曰。士生斯世。自有远大事业。岂可甘为人下而不自重乎。于是。上书先大夫。粗陈志学之意。先大夫嘉而许之曰。此固非父兄之所禁。然必须量力而为之。不宜中涂而废。徒取人讥笑。且汝性多倨傲。亦宜务自谦抑。虽有所知。不自以为知。虽有所能。不自以为能。可也。府君益自饬励。恐负训戒之意。己巳四月。先大夫捐馆舍于京师。府君奔赴返榇。正当炎热。因致感疾沉痼。几不能保者八九朔。自是。转辗多病。不能刻意读书。壬申秋。中乡解省试。报罢。其后一再赴试。深知科学之坏人心术。遂绝意举业。杜门对案。潜心默诵。字求其训。句逆其意。如有肻綮难解处。则仰思俯索。夜以继日。至眼睛都疼。犹不知倦。自经传子史。至稗说杂志。殆无书不见。虽一字一画之微。必正误补缺。全完乃已。其劬书嗜学之诚。类如此。戊寅。往拜葛庵先生于光阳谪所。得闻君子为学之方。因论及四端七情理气之辨。府君初以退溪,栗谷之说。为两是。李先生不以为然。及归。具书质问者数四。面受旨诀者再。然后始悟前见之差。乃集证诸儒之论。有及于此者。著为一书。痛辨栗学之非。尝语人曰。吾非李先生救拔之力。终不免为失路之人。丙戌秋。被将荐。翌年秋。骑曹启趣试才。府君以非其招不往之义。终不应。戊子七月。用本道左右御史荐。授庆基殿参奉。不就。庚寅冬。朝廷以有边警。命诸道各营荐人才。本道臬司阃帅。皆以府君应荐。丁酉九月。有以别荐人超授事白上者。升宣务郞。义盈库主簿。府君以家世累朝食禄。终不拜命。于义未安。乃诣京祇谢。即日还家。自登荐以后。连拟洗马,谘义,翊赞。朝廷礼遇之意。槩可见矣。而府君无复当世之念。日取易大传,周子太极图,通书,心经,近思录,朱子书节要,退溪先生文集等书。沉潜玩索。日有新得。如是之久。业益精德益进。而令闻广誉。日益盛矣。远近士友。无不乐与之游。星轺使节之过近境者。必造门致礼而去。己亥冬。偶得风痹之证。府君慨然以志业未究。中涂疾废为大戚。虽寝席呻吟中。亦不废看书讲学之工。间或口呼子弟。续著未卒之书。寻疾转谻。竟以壬寅六月八日。终于观善斋。享年五十有一。是年十一月某甲。奉窆于斗峦山下癸向之原。府君前娶顺天朴氏。处士世胄之女。师傅羾衢之曾孙。生一男一女。男瑊。女适士人赵维镇。再娶坡平尹氏。处士晢之女。有三男一女。男琰。馀幼。女适士人黄思慎。瑊有二男。皆幼。始府君怀奇负气。乐与豪侠游。若不敛约于法度之中。成童以后。始自回头转颅。有意古人为己之学。而亦未有贤师益友。以资其业。然既天才聪明。志向远大。谓斯道可以自吾心而明之。谓斯世可以自吾身而济之。勇往直前。不顾傍人讥笑。及其从游于名胜之间。就正于有道之门。然后其剖析辨别于天人理气之分。操存省察于日用动静之间者。比之前时。尤深且精矣。尝以为自非大圣人上智之资。必有性偏难克处。克己须从其难克处克将去。名其所居之室曰克斋。又以为敬之一字。实为千古圣贤相传之妙诀。而成始成终之法。莫有切于斯者。或谓之敬庵蚤夜其间。交致其功。以为顾名思义之地。乃曰。为学要以心得为贵。彼掇拾言语。粉餙文词。以求合乎圣贤之训者。虽句句同字字同。皆伪也。又曰。本根不固。无以应事物之变。原头不明。无以究众理之会。大规模严心法。二者最宜加工。又曰。知与行。不可偏重。而以真知者言之。知有重于行。孩提之童。不探火以手者。真知其可热故也。又曰。周子所谓势轻重者。不但天下之势推之。万事万物。莫不皆然。就人心言。此理尤著。人欲一分重。则天理一分轻。天理一分重。则人欲一分轻。苟能审其势之轻重而用力焉。庶有所得居常。未尝不以此等说话。举似后生勉勉不已。是必有所体认于心。而非若袭陈言猎故实而已也。平日。亦未尝为斩截厓异之行。其语言动止。无以甚异于人。然日洒埽堂室。整顿几案。俨然处其中。必有所事看书。煞用精神。要以自得其义趣。不苟从古人成说。如遇同志赏心之友。则不曾说闲话费晷刻。乃曰。朋友之道。何用群聚谐笑而已。一日相对。不可无一日之工。而凭空说虚。又不若即书竆理之为有据。即取书对讨终日。亹亹不厌。人或嬉戏喧呶于其侧。若无闻焉。及其学博行高。而人之信从者众。则慨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尝仿郑文穆公学规。设月朔会讲之法于仲兄书堂。即所谓观善斋也。诵说揖让之久。将有感发兴起之益。旋以事故。中辍不行。然其乐善勉学之心。终始如一日。闻人有志于学。辄欣然色喜。若已有之。胸怀洞然。不置畦畛。凡所以待人接物者。一出于诚实恳恻。非有内外表襮之异。故人或戒其受人欺诈。而亦不以为意。自少多从父兄任所。耳目所接。率多繁华玩好之物。苟不律身以严。难乎免于移夺。惟其所养者深。所志者大。而一切外物不干于心。故终不以一毫非义累其身。闻某处有某书板。则辄请俸馀购其书。以故书籍之多。至于充栋溢宇。而家无一长物矣。素性厌烦嚣。乐萧散。每于花辰月夕。倚壁端坐。长歌陶山杂曲或渔父辞。音调响亮。洒然可听。亦尝好为山泽之游。足迹遍及于八方形胜之地。惟以不得一上毗卢绝顶。荡心胸极遐观为恨。于所居下流。得临江断麓一佳处。有时倘佯以遣怀。将欲构数间屋子。会友讲学。以大其业。至于示惫。亦未尝不惓惓于此事。鸠材募僧。粗成区画。而未及就焉。呜呼痛哉。府君以文章。为非儒者第一义。不肻慕效作者轨则。惟以理明辞达。为主。少时尝识得诗家格律。能为古人声响。尤以为非所当务。中年以后。绝无嘲风喝月之作。是以平生著述不多。只有诗文若干卷及云谷徽音陶山徽音。藏于家。又有敬斋箴解,性理汇言等书。所谓汇言者。多出于妙契独得之见。如使是书得至卒业者。不但大有功于发前言启后学而已。亦可符验其素所蓄积。而惜乎。篇目已具。未尽成说。至若四七理气之辨。实为府君一生最所用力处也。既尝竭情覃思于往复书疏。又于北牖病谻之日。深虑主张气学者之流。为颜山农何心隐之徒。乃依濂溪太极图。作理气性情通看图。引濂溪,晦庵说以证之。题诗其首曰。濂翁图象日星开。错说纷纷亦可哀。若识无中该万法。许君亲见古人来。又曰。理气君看对待时。两头齐并不参差。竆源已识公私别。莫道流行始有歧。盖以第一圈。当本然之性情。第二圈。当气质之性情。以明理气不杂不离之妙与性情主理主气之分。此乃府君绝笔而未加修润者也。引此证彼。虽未知其十分无遗恨。然卫道距跛之功。盖有在矣。呜呼。府君之学。以立志为先。居敬为本。竆理为要。力行为贵。遇事见物。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会通乎众理之源。而冻解冰释。体认乎性情之际。而神会心融。博能说之约。远能见之近。微不遗其显。幽不失其著。精粗无二致。本末无二道。言论通达。若决江河而下也。义理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是岂想像依㨾者之所可易而能哉。若其居家日用之行。则敦本实。抑浮华。谨礼防。严名分。不激不流。而自然有人不可及者。然此于府君特为疏节细事。玆不复详著云。𤤁也才智下。固无以善观善言而模状其万一。然府君无恙时。以𤤁最长诸子弟中。每以修身饬行之方。保族宜家之道。谆谆面命不置。亦尝出示所著书曰。某剩不可不删。某误不可不改。病未能为。尔其识之。至今言犹在耳。余小子尚忍言哉。今年夏。乃与从弟瑊。收拾遗文。净写一本。仍复叙次其世系行谊之槩如此。倘蒙垂察于立言之君子。则庶几有以取裁而无愧辞焉。癸卯七月。从子𤤁。谨识。

行状[李栽]

编辑

公讳益愰。字明仲。本贯黄海道平山府。

曾祖祐德。赠嘉善大夫户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摠府副摠管。妣贞夫人李氏。

祖漌通训大夫漆谷都护府使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妣赠贞夫人李氏,宋氏。

父命全。嘉善大夫京畿水军节度使兼三道统御使,乔桐都护府使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妣贞夫人全氏。

申氏世为东方著姓。高丽赠太师谥壮节,封开国公崇谦。其上祖也。入国朝。有讳孝昌。官至户曹判书赠左赞成,谥齐靖公。于公。为十世祖。名臣硕辅。前后相望。齐靖以上。多居开京。以下居汉城。至公五世祖黄山察访赠军资监正讳寿遐。少从仲父健宰仁同。因赘而家焉。子孙为仁同人以此。曾祖参判公少师事张旅轩先生。以浑厚寡默。甚见器重。年八十三而终。乡人私谥曰真静。祖参判公以孝友谦谨。见推乡邦。父参判公。又以睦亲勤上。世其家。世之谭家风者。必先焉。而连三世推恩。皆以其亲子贵。世又益以为荣。全夫人司宪府监察泽之女。壸范克修。著称宗䣊。以崇陵十三年壬子后七月某甲。生公于府西若木里第。幼豪纵不羁。喜当街鞭笞人。人多畏避不敢近。群儿从之游。皆受其指麾。莫敢少有违者。八岁入学。以无常师止。乙丑冬。从塾师朴公蕃学。始专心一意。不复为子弟傲放事。数年间。艺识骤进。同学者以十数。莫之先也。未几。朴公归宗湖右。无复师友琢磨之益。然渐知力学不倦。丁卯冬。全夫人没。公年才十六。既痛早失慈颜。又恨不曲循闺训。益折节为恭谨。日从事修身饬行之方曰。士生斯世。大有事在。岂可甘为人下而不自贵重乎。乃以志学向上之意为书。白参判公。参判公喜许之曰。吾岂禁汝为。但恐不量力而或中废。徒惹人嘲謷也。且黜而倨傲。务而谦卑。虽有所知所能。退然若无有尤善。公于是恪受家训。惟不克负荷是惧。己巳四月。参判公卒官京邸。公奔赴舁还。正当极暑。因毁感疾。几不能支者半岁有馀。自是常善病。不能刻意诵读。然于书已成癖。未尝一日或去手。辛未夏。服除。旁治举业。明年秋。中乡解省试。报罢。其后又尝一再赴选。渐知俗学坏人心术。遂早与之判决。杜门下帷。潜心对案。字求其训。句逆其意。未尝一字放过。如有肻綮难解处。俯读仰思。期于有得而后已。至或眼睛浮疼。犹不知止。自经传百家语。以至稗官诸脞说。无书不见。见辄不忘。戊寅夏。从伯氏节度公于晋阳帅馆。时我先人方承恩湖南之晞阳。晋之去晞阳。且数日程。公亟往候之。留连数日。多所发难。因及四端七情理发气发之辨。盖公初熟看李文成说。乐其言闳肆。而以先入为主。谓与陶山定论。不害为两是。先人为言否否。理岂有两是。因略与推说其义。公犹未契而罢。及归。具书质问者数四。前后面论者再。然后始脱然悟前见之非。于是为书谢先人曰。四端七情。根柢苗𧖴。果不可合而为一。今而后。此一大辨。廓然而定矣。因集证程朱以下诸儒论理气有离合说之异者。为一书。痛辨栗谷理气为一物。理为体气为用之说。以及于明儒罗整庵及东方近世诸老先生而博考精择。毫分缕析。极其明白痛快。尝语人曰。微葛老救拔之力。吾其终为迷涂擿埴人矣。及先人弃诸孤。公痛失依归。益尊其所尝闻者。为就正录一编。历叙其前后疑难信向之意云。丙戌秋。有以公应将荐者。明年秋。骑曹启请。趣试才。公以非其招不往之义。终不就。戊子秋。用岭南左右道绣衣荐。授庆基殿参奉。亦不赴。庚寅冬。朝廷以有边警。命诸路各营。推择人才。本道臬司阃帅。皆以公应荐。自是连登荐剡。注拟不绝。丁酉秋。有请别荐人超授六品者。升拜宣务郞。义盈库主簿。公以累世食禄。终不拜命。于义未安。黾勉诣阙祇谢。即日。束装还家。不复有意当世。取易大传,通书,太极图,心经,近思录,朱子书节要,退溪先生文集等书。益沉潜玩绎。日有新得。尝言自非上知大贤。必有性偏难克处。克己工夫。为学者最初切要处。于是颜其居曰克斋。又以敬之一字。实千古圣贤相传旨诀。而为学者成始成终之要。或以敬庵。名其室。蚤夜其间。俛焉孶孶。迨其学成行尊。信从者众。则慨然以激励后进。兴起斯文为己任。尝仿寒冈郑先生学规。设月朔会讲之法于仲氏观善斋。揖让讲劘之久。将有观感振作之渐。寻有故。中辍不行。然其乐善勉学之诚。终始如一日。业日益修。德日益进。而令闻广誉日益盛矣。远近士友。闻风愿交者众。星轺使节过其境者。必造门致礼而去。己亥冬。偶感风痹证。深恨志业未究。为中年废疾人。虽床笫沉绵中。犹不废看书讲学之工。间或口授子弟。续成未卒之业。既而。疾转谻。至不通言语。则幷与其口呼者。而亦不复能为矣。竟以壬寅六月八日。属纩于观善斋。呜呼。其可惜也已。享年五十一。以是年十一月某甲。葬府西斗峦山后改葬甑渊。下癸向之原。前娶顺天朴氏处士世胄之女。先公二十二年没。葬府西岐山里甑渊上丙坐之原。有子男一人。女一人。男曰瑊。女适士人赵懋经。再娶坡平尹氏。处士晢之女。生三男一女。男长曰琰。馀幼。女适士人黄思慎。瑊有三男。皆幼。公生将家。负奇气。乐与豪侠子游。若不屑意于规矩法度之中。一朝变节志学。独以聪明知思之所及。得古人遗意于尘编断简之中。谓斯道可以自吾心而明之。谓斯世可以自吾身而济之。勇往直前。不顾傍人讥议。而占地步已远。及出游师友间。闻见益广博。则所以剖析精微之蕴。存省动静之际者。尤深且密矣。尝曰。所贵乎学者。为其有心得也。彼掇拾尘言。渔猎故实。以求合乎圣贤之训者。虽句句同字字同。皆伪也。又曰。根本不固。无以应事物之变。原头不明。无以究众理之会。大规模。严心法。二者。最宜加工。又曰。知与行。不可偏重。然以真知者言之。知有重于行者。孩提之童。不探火以手者。真知其热故也。又曰。周子所谓势轻重者。不但天下大势为然。推之万事万物。莫不皆然。就人心言。此理尤著。人欲一分重。则天理一分轻。天理一分重。则人欲一分轻。苟能审其轻重而用力焉。庶其有得。每以此等语。惓惓为后生言之。平居不以崖岸斩截之行。寻常言动。无以甚异于人。然日洒埽室堂。整顿几案。终日俨然。端坐看书。煞用精神。要以深造自得为主。如遇赏心之人。不曾说闲话费晷刻曰。朋友一日相对。当有一日之工。群居谐笑。既非责善资益之道。谈空说虚。又不若即书竆格之为有据。对讨经旨。亹亹忘倦。或有讙呶戏嬉于其侧者。漠然若无闻也。襟怀坦夷。不与人有畛域。亦不为疏数薄厚。人或戒其受人欺诈。亦不以为意也。少从父兄游宦四方。所历皆雄州大镇。耳目所接。率繁丽佳冶。最易移夺人。公既志有在。而心不外驰。故一切外物。终不能为累。闻某处有某书。辄请俸馀购得之。以故致书之多。与中州文献旧家等馀外。家无一长物矣。素厌烦嚣。乐萧散。每花朝月夕。倚壁闲坐。咏陶山杂曲,渔父词等篇。音调响亮可听。又尝好为山水之游。足迹殆遍域中形胜。犹以不得一上毗卢。极遐眺荡心胸。为平生恨。闲蒐前古名贤韵士游山诸作。联成一巨编。名之曰东国胜境卧游录。仍叙其所以次辑之意。以寓晩境闲寂之趣。所居下流。得临江断麓一佳处。暇日辄倘佯以遣怀。拟结茅数椽。会友讲学。以大其业。而公已病矣。有志未及就。至今为士友恨。公以文章非儒者第一义。或因事有作。惟务明白。不肻规规作者轨范。然既理胜辞达。自然滂沛不可及。少常理会诗家格律。能为古人声响。中晩以后。尤以为非急务。绝不复留意。又不喜立稿。以故平生著述不多传。只有诗文杂著如干卷。藏于家。又有云谷徽音,陶山徽音,性理汇言等编。所谓汇言者。上自天人性命理气之奥。下至王霸夷狄异端杂学。凡数十篇。条目已具。未及卒业。其所脱稿。不过三数篇而止。而精言至论。发微诣极。率多妙契独得之见。善读者。亦将因此而知其所得之浅深。又奚以多为。至如四七理气辨。最是公苦心硏究处。既竭其心思于往还书疏及集证诸篇。犹虑主张气学者流。而为颜山农,何心隐之徒。则曰大传所谓易有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皆带气说理。至周子太极图。始指其不囿于气。而自具体用者。挑出上面。即此究之。足以破理气为一物之见。乃于疾病呻吟之暇。作理气性情通看图。以太极图第一圈。当本然之性情。以第二圈。当气质之性情。引濂溪,晦庵说以证之。于以明理气之或合或离者在是。则性情之主理主气者。亦不外是。是则实为公绝笔。而未及十分完正。然世之喜合恶离者。或疑其分析太甚。夫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初非有两㨾。只就气质中。指其不杂乎气质者而曰本然之性。正与第一圈太极。只就阴阳圈中。指其不杂乎阴阳。而抬起说者相类。所谓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者。非此之谓乎。朱子所谓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即太极本然之妙者。盖亦指此而言。则公之为此图。其必为具只眼者所点头无疑矣。盖公之学。初若专用心于性理上。或近于以识得此物。为根本工夫。如廖子晦之为者。寻知足目俱到。方可无偏倚之患。然后下面零碎凑合处。亦皆随事致力。而益笃深究实践之工。始无悬空臆说之弊矣。会通乎众理之原。而冻解冰释。体认乎操舍之际。而勿忘勿助。博能反之约。微不遗其显。而精粗无二致。本末无二道。论议通达。若决江河而下也。义理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所谓横竖说咸当理者。公其庶几焉。若其居家制行。则敦本实。抑浮华。谨礼防。严名分。不激不流。而自然有人不可及者。与人交际。则务以诚信相接。礼义相先。闻人有志学。辄喜见于色。欲推其有以及于人。观其书斋学规家塾杂训。槩可知矣。然凡人之情。莫甚难于舍己见而从人是。始公汎滥十数年。若无所归宿者然。乃能一朝奋然脱洪流而反真源。濯旧而来新。去短而集长。无一毫系吝之私。而毕竟辨别。得理气不相离不相杂之妙。如指诸掌。则非其刚勇有大过人者而能之乎。曹无妄,奇存斋二贤者。且不得全美于前矣。呜呼其贤乎哉。自余孤露惨瘁来。放废潦倒。不敢自比于人。迺公以先人之故。不弃其愚。辱与之往复不置。间效一得之愚。辄蒙奖餙逾涯。余亦为之感激倾倒。庶几一息未绝。益闻所不闻。忝为听说之初平。岂意老而病者。尚留人世。反哭公于盛壮之年也耶。悼叹伤惜。愈久而愈不能忘。公没后数年。嗣子瑊。以余从游既久。相知为最深。持其从兄𤤁所为家牒一通。要撰状甚勤。仍托以遗文勘校之役。奉玩悲咽。义不忍终辞。谨受而卒业。益知其不竆不倦有如此者。而重叹世无有知之者。既考正其讹谬讫。据家牒参见闻。叙次其世系州里行业之大者如右。岂敢比立言君子之采摭。聊以塞贤嗣责望之至意云尔。谨状。柔兆敦牂端月下澣。安陵李栽。状。

神道碑铭幷序李象靖

编辑

公讳益愰。字明仲。平山之申。肇自丽太师壮节公崇谦。入本朝。有讳孝昌。户曹典书赠左赞成,谥齐靖。于公为十世。自是世有闻人曾祖讳祐德。赠户曹参判。游旅轩张先生门。乡人私谥真静。祖讳漌。漆谷府使赠兵曹参判。有忠孝至行。考讳命全。京畿水使赠兵曹参判。以睦亲勤上。世其家。妣贞夫人天安全氏。监察泽之女。壸范克修。仪于宗䣊。以崇陵壬子后七月十四日生公。幼豪爽不羁。稍长。折节读书。修身饬行。以志学向上之意。为书。白参判公。参判公许之。公恪受庭训。益加勉励。己巳。参判公殁于京师。公奔赴返丧。因感疾沉痼。绝意外慕。杜门潜养。自经,传,子,史,杂志,稗说。无书不读。卒泽之于道德性命完如也。戊寅。拜南岳李先生于晞阳。得闻君子为学之方。因论四七理气之辨。凡面受书质者数四。然后始有定见。遂集证诸儒之论。著为一书。丙戌。被将荐。翌年。骑曹启。趣试才。公以非其招不应。戊子。用绣衣荐。除庆基殿参奉。不就。庚寅。本道臬司阃帅俱荐公才。丁酉。超授宣务郞义盈库主簿。公以世禄之义。诣阙谢恩而归。自是。连有朝廷之注拟。而公泊然无复当世之念。取濂洛关闽之书。沉潜玩绎。日有新得之功。远近士子。多信从者。使节过境。辄造门致敬。己亥。患风痹。宛转床席。犹不废观玩之工。或口授子弟。续未卒之书。壬寅六月八日卒。享年五十一。十一月甲子。葬于斗峦山下向癸原。其后戊子。改葬岐山甑渊上向壬。后以子琰贵。赠嘉善大司宪公。配顺天朴氏。处士世胄之女。师傅羾衢之孙。后配坡平尹氏。处士晢之女。俱赠贞夫人。墓在公后左。四男二女。男瑊。进士。琰。武科同知。𪼛,珹。通德郞。女适赵维镇,黄思慎。瑊子光绩,光缉,光缙,光复。出后琰子光緖。女适赵虎然。𪼛嗣子光复。宣传官。女适李宪白,李光垕。珹子光靖,光孝。女适李正禄,李廷权,赵谦燮。赵维镇子缵和。黄思慎子载宪,载干。公天资聪颖。志趣远大。慨然有意古人之学。用功于性偏难克。致力于主敬立本。既名其室以自警。潜心静处。日取群圣贤书。硏究体认。以反身自得为功。平居不为崖异之行。起居语默。自有成法。抑浮华。敦本实。与人交。诚意蔼然。尤喜引诱后进。设月朔讲会法。颇有作兴之渐。性好佳山水。得临江断麓。拟置数椽。以供晩年栖息而未就也。公之学。专用心于内。以竆理尽性。为基本。反躬实践为归宿。俛焉日有孶孶而不懈。盖所谓无一事而非学者。至理气离合之辨。则硏精苦心。以尽平生之力。发濂闽之奥旨。而破世儒之胶固。其羽翼斯文之功。讵不伟矣哉。公所著诗文杂著若干卷。又有云谷陶山徽音,敬斋箴集解,性理汇言,理气性情通看图,东国胜境卧游录。光绩氏使其从弟光孝。属象靖曰。吾祖事行。不宜泯然无传。而墓道尚阙显诗之刻。子之外大父密翁。尝状其行矣。敢介以请。象靖少游外氏。习闻公遗风。及得其遗集而读之。益切高山景行之思。今日之役。义何敢终辞。谨叙而铭曰。

理气之辨。肇自圣贤。舜分二心。孟剔四端。后儒偏见。喜合恶离。不有明者。孰覰其微。于惟我公。天畁聪悟。脱略世习。寤寐前古。从师难疑。反复精硏。积累既久。洞观昭原。言汇性理。图著通看。祖述濂闽。辞辟何颜。玩理既深。反身完养。偏用四克。工在一敬。束帛贲园。谷驹遐心。箪瓢乐在。刍豢悦深。公归在天。案有遗书。不朽有三。二乃公居。斗峦之原。甑渊之上。有崇四尺。载诗于石。用谂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