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齋先生文集/卷十二

卷十一 克齋先生文集
卷十二
作者:申益愰
1862年
卷十三

附錄

編輯

年譜

編輯

顯宗大王十三年壬子閏七月十四日巳時。先生生於仁同府西若木里第。先生先世。居開京。中移漢師。至五世祖察訪公。從仲父健宰仁同。因贅而家焉。子孫遂爲仁同人。

十四年癸丑。先生二歲。

十五年甲寅。先生三歲。

肅宗大王元年乙卯。先生四歲。五月。隨母夫人全氏。往參判公平山任所。

二年丙辰。先生五歲。

三年丁巳。先生六歲。四月。往參判公長湍任所。

四年戊午。先生七歲。秋隨母夫人還鄕。先生幼。豪縱不羈。當街。鞭笞人。人皆畏避。羣兒之從遊者。皆受其指揮。不敢少違焉。

五年己未。先生八歲。冬。始入學。時參判公帥嶺南左閫。伯氏兵使公。亦遊宦京師。敎課無常。旣學旋止。○同里。有朴公蕃。有文行。性甚嚴。有學徒數十人。先生時與之遊戲。一日。朴公自外而至。見羣兒方設優人雜戲。無不驚散。而獨先生不少挫撓曰。寧受策於長者。吾所志爲之事。當了卻乃已。蒙以肖像天然。作儺者狀。朴公注目良久曰。異日成就學業者。必此兒也。

六年庚申。先生九歲。

七年辛酉。先生十歲。

八年壬戌。先生十一歲。

九年癸亥。先生十二歲。

十年甲子。先生十三歲。

十一年乙丑。先生十四歲。冬。以參判公命。受學於朴公。朴公盡心敎誨不倦。先生自是。專意受業。不復爲前日遨放事。數年之間。文藻大進。同學者。莫之先也。朴公因手書夙興夜寐箴以勉之。未幾。朴公移居湖西。無復有師友之助。然亦能自知勉勵。竆日夜不怠矣。

十二年丙寅。先生十五歲。

十三年丁卯。先生十六歲。十二月。丁母夫人憂。先生痛早失慈顔。又恨平日不能曲循義方。於是益折節爲恭謹。日從事修身飭行之方曰。士生斯世。大有事在。豈可甘爲人下。而不自貴重乎。哀慕之暇日。劬書不掇。

十四年戊辰。先生十七歲。

十五年己巳。先生十八歲。正月。參判公解官還鄕。先生以志學之意。爲書白之。參判公敎曰。吾豈禁汝爲。但恐不量力。而或中廢。徒惹人嘲謷也。且黜而倨傲。務而謙卑。雖有所知所能。退然若無有。爲尤善。先生於是。恪受弦韋之戒。惟以不克負荷。爲大懼。四月。參判公卒於京邸。先生以不克臨爲至痛。晝夜奔赴。感毀成疾。幾不能支。及奉櫬而還。因病歲餘少愈。然不能刻意讀書。而於書已成癖。未嘗一日或釋手焉。十月。葬參判公於善山石積里巳坐之原。與貞夫人雙封焉。

十六年庚午。先生十九歲。

十七年辛未。先生二十歲。六月。服闋。

十八年壬申。先生二十一歲。八月。中鄕解。先生專心誦讀。不閑擧業文字。至是考官。見所製孟子疑。以爲不合程式。將黜之。副試吳道一歎賞曰。此明理之文也。遂拔。置二等第一名。十二月。聘夫人順天朴氏。副提學龍潭先生而章玄孫。處士世胄女。處士公。剛直好義。聞先生篤志力學。遂以女妻之。

十九年癸酉。先生二十二歲。二月。省試報罷。時季父兵使公在京。考官謂之曰。必使令咸所製。無失初試文體。先生心鄙之。遂塞白而歸。識者韙之。○自是。知科擧之壞人心術。遂決意廢擧。杜門讀書。字求其訓。句逆其意。未嘗一字放過。遇肻綮難解處。俯讀仰思。期於有得而後已。或至眼睛浮疼。猶不知止。自經傳百家。以至稗官雜記。無不淹貫。見輒不忘焉。四月。遊松都五冠,天磨山諸勝。先生性好佳山水。遇一水一石稍異處。輒嘯詠忘歸。是時。伯氏節度公。任長湍。先生往拜之。因遍遊諸勝。八月。敬齋箴集說成。先生以爲學者治心之要。莫切於敬。而持敬之方。又莫要於是箴。遂因臨川吳氏分章摭附朱程及後來諸儒論敬說疏於各章之下。又間有論斷。名之曰集說。有小序弁首。十月。遊伽倻山。有遊山諸作。十一月。長子瑊生。

二十年甲戌。先生二十三歲春。作養靜齋詩。詩見集中。○時黨議乖張。儒林屛息。先生私爲之歎息。遂無當世之念。於是手書養靜二字。揭之齋壁。題詩以見志。詩中。梁燕樊蠅之句。略可見微意焉。夏。往拜伯氏於淸州任所。先生從先祖護軍公自敬之墓。在木川縣北梧南里。失於兵燹。先生從叔父牧使公爲淸州鎭將時。搜問封植焉。先生是行。操文往祭。因記其事。冬。謁陶山尙德祠。是行。轉入川城。遊靑巖石泉而歸。

二十一年乙亥。先生二十四歲。二月。送伯氏於慶源任所。有別詩。四月。遊修道山立巖洞。

二十二年丙子。先生二十五歲。議立社倉。先生常以所居之地濱於大江。無堤防之利。而有水旱之害。又患範俗之無規。乃與縣中父老李公含章,張公銑諸人。修稧事。斂散則祖朱子社倉。約束則倣呂氏鄕約。實古人無寧行之一方之意也。議旣成。先生序之。

二十三年丁丑。先生二十六歲。春。往哭內舅全公聖翊於湖南之靈巖郡。因展省外氏先世墳塋。謁谷城德陽書院。始祖壯節公享於是。遊無等,月出諸山。

二十四年戊寅。先生二十七歲。四月。撰王考參判公行蹟記。○五月。往拜葛庵李先生於光陽配所。李先生自鍾城移配於湖南之光陽。先生平日景慕之誠。不啻飢渴。時伯氏兵使公適帥晉州。晉之距光陽。且數日程。先生亟往候之。李先生特爲之傾倒。留一日。有所發難。因及四端七情理發氣發之辨。猶未契而罷。及歸。具書質問者數四。前後面論者再。然後始脫然悟前見之非。嘗語人曰。微葛老救拔之力。吾其終爲迷道擿埴人矣。六月。上稟目於李先生。權參判瑎於論語集註。設爲問答。名曰。魯論集註解。而其言往往多可疑處。先生遂爲書稟之。秋。又上稟目於李先生。先生以退溪,栗谷四七說。不害幷存。又疑栗谷,沙溪格致說。累累書稟。李先生還書辨之。俱見集中。

二十五年己卯。先生二十八歲。春。哭外舅朴公。朴公嘗以先生所居囂雜。不堪肄業。聞靈州之玉山。前臨伽川。極有佳致。乃欲爲經營田宅。爲十數年之計。至是。公値痘。客逝於京邸。計遂不果。八月。往拜李先生於岳陽。時李先生有放歸田裡之命。旣離光陽。渡蟾津。聞兩司猶爭啓。遂留岳陽。未敢歸。先生自頭流往候之。旋以遊山。疾憊不能久留。極意講質。臨別。李先生甚缺然。送至門外。遊德川書院。謁南冥曺先生廟。有詩一絶。答李先生書復論四七說

二十六年庚辰。先生二十九歲。正月。夫人朴氏卒。夫人性行端淑。居室之間。常致規諫。先生嘗曰。吾得於內助者甚多雲。四月。往拜李先生還鄕之行於中路。時臺啓始停。李先生發岳陽。路由本鄕。留宿於栗里。先生與二兄。就拜之。陪行至嘉樂洞而還。

二十七年辛巳先生三十歲。三月社倉成名其堂曰同樂先是。社倉議旣成。而又因朝令。遂立倉構堂。穀則春糶秋糴而取息什一。水旱全減之。每月朔望。齊會講信。令有司抗聲讀約。以興孝弟。習禮義。明紀綱。正風俗爲務。又春秋。以洞人各具壺酒。行鄕飮禮。堂成。取上下同樂之意以名之。八月。往伯氏黃州任所。因遊海西諸勝。有紀行諸作。○先生少從父兄。遊四方。所歷皆雄州巨鎭。耳目所接。繁艷佳冶。一切外物。澹然不以爲累。聞某處有好書。輒請俸餘購得。以故致書之多與中州文獻舊家等。餘外。家無長物矣。上李先生書。論金東岡,鄭寒岡兩先生書院位次。十二月。聘繼室夫人。坡平尹氏。弼善㻩之孫。處士晢之女。○尹公嘗見先生。稱喬岳大川。甚敬重之。至是。以女妻之。

二十八年壬午。先生三十一歲。六月。伯氏節度公卒於北兵營。八月。迎喪。至永興。扶櫬南歸。

二十九年癸未。先生三十二歲。四月。往拜李先生於安東之錦陽。李先生自光陽歸。寓居於錦水之陽。先生爲留二日。多所講質。李先生曰。前日四七之說。已有歸一之幸。可謂始參差而異序。卒爛熳而同歸者矣。但來說中。七情發而中節。便是理發一段。與吾見猶未盡合。此本高峯說。而退溪先生不以爲非者。然七情對四端看。旣是氣發。則中節者。亦必曰是氣之順理而發。然後從頭至尾。皆得其所屬。而斷置分明矣。此處須更商量改定。先生曰。敢不依敎更思之。著先儒人心道心及四端七情同異總辨。栗谷理氣爲一物。理爲體。氣爲用之說。皆與羅整庵之意同。後來諸儒不能無疑眩者。先生採摭程朱以下論理氣有離合者。編爲此辨。以證退溪先生之說。極其明白。上李先生書。四七說。至是歸一。

三十年甲申。先生三十三歲。有賣羊裘詩。輕暖端宜護病身。百錢相易豈緣貧。他時把釣滄江上。恐有風塵物色人。十月。聞李先生訃。爲位哭之。先生痛失依歸。益自奮勵。十一月。往哭李先生於錦陽。比葬。又往哭。有輓詩及祭文。

三十一年乙酉。先生三十四歲。雲谷陶山徽音成。先生嘗取李龜巖所編雲谷徽音增刪。又附陶山雜詠及陶山十二曲。每値花辰月夕。倚壁諷詠。音調響亮可聽。跋文。略曰。朱子之世遠矣。其地且絶矣。然讀其書誦其詩。百世而朝暮。萬里而跬步。況如李先生。今其聲光之接人者猶近。而彼溪山一區。亦可以歲月而累至之矣。固將抽身決去。徘徊歌詠於天淵玩樂之間。庶幾溯洛川而達九曲。以求得夫天下之至樂。而忘吾好古生晩之憂云云。○先生又嘗就朱子大全及退溪先生集中。掇取其棲息講道處詩文事蹟。別爲一帖。名之曰兩先生棲息講道帖。有跋文。撰就正錄。先生於師門。薰炙有年。契悟特深。樑摧之後。乃備述其前後觀感之意。難疑問答之語。爲此錄。

三十二年丙戌。先生三十五歲。四月。遊金烏山。凡十日。有遊山諸作。秋。被將薦。上敎五軍門大將。各薦將才一人。總戎使金重器以先生應薦。八月。第二子琰生。○撰伯氏節度公行蹟記。○十月。聞朴公訃。加麻爲位而哭。朴公學有定力。作字甚敬。嘗爲先生。寫退溪天命圖說,聖學十圖,旅軒經緯帖。合爲一冊。先生一生愛玩而服習焉。○十一月。撰夫人朴氏行實記。

三十三年丁亥。先生三十六歲。七月。兵曹啓請促赴試才。不就。先生以不閑軍務。難於膺命。辭不赴。答李來卿復煥書。論太極圖說疑義。撰朴龍潭先生遺事。○聞丁愚潭時翰訃。

三十四年戊子。先生三十七歲。春。相亭基於柏浦之南。所居下流。有斷麓臨江。景致殊絶。暇日輒徜徉遣懷。欲構數間屋子。爲晩年棲息之所。七月。除慶基殿參奉。呈病不就。時朝廷有搜訪人才之敎。左道御史朴鳳齡,右道御史李頤晩及三道繡衣皆以先生應薦。故有是命。而先生病不赴。該曹久不出代。行關本道。催促赴職。先生於是呈病力辭。○朴公鳳齡素性高伉。於人小許可。嘗一見先生。大加敬重。以爲泰山喬嶽。至是。以繡衣薦之。設講會於觀善齋。先生嘗曰。誠身莫善於明善。明善莫切於讀書竆理。於是與諸生講定規撫。嚴立條貫。旣日有常業。又以每月朔望。行相揖禮。因各執經史。誦讀於前。先生爲之開釋義理。商確古今。申之以體驗服行之實。其約條則倣鄭寒岡先生學規。○齋卽仲氏通德郞公別墅。而先生就居之。因名觀善。蓋取相觀而善之義也。

三十五年己丑。先生三十八歲。作齋居學規。示諸生。序略曰。天地之所以與我。聖賢之所以敎我之意。其可忘乎。天地之生物也。有草木焉。有禽獸焉。有人類焉。人類之中。又有華夷貴賤之別。男女輕重之分焉。天地之生我也。不爲草木禽獸而爲人。則已厚矣。爲人而又不爲夷狄而生此禮義之邦。不爲婦女而爲此男子之身。其所以爲形之氣。則陰陽五行之秀也。其所以爲性之理。則無極太極之全也。其厚於我也又如何哉。天地之所以與我者旣如是矣。而我乃自㬥自棄。不能有以盡其爲人之責。而反與草木禽獸夷狄同歸於泯滅而已。則其爲忘天地也。可謂甚矣。雖然。吾人之性。固無智愚賢不肖之異。而其氣質。不能無淸濁粹駁之殊。故其淸者粹者。則能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其濁者駁者。則不能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古之聖賢。旣能自全其性矣。視我衆人之同有是性。而不能自全者。方且爲氣質所拘。物慾所蔽。甘心沒溺於卑汙苟賤之中。而不自覺也。惻然。思有以救之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爲敎於前。孔孟程朱之所以爲敎於後。而其敎之明於天下也。如大明當天。有目者皆可覩。坦路在前。有足者皆可遵。其所以懃懃懇懇。殫精竭思。而爲此者。莫非欲使我衆人。格而知之。躳而行之。庶幾其不爲草木禽獸夷狄。而同歸於聖賢也。爲衆人者。乃不思所以遵其敎而副其意焉。則其爲忘聖賢也。不亦甚乎。嗚呼。吾與諸君。忘天地與聖賢久矣。然惻怛良心。亦必不昧於其中。則其不有飜然而悟。惕然而悔。衋然而自傷者乎。自今而欲無忘焉。則盍求諸聖賢之所敎。而全夫天地之所與乎。聖賢之所敎者。卽經傳是已。天地之所與者。卽本性是已。竆此經傳。則可以明此性矣。性者何。仁義禮智信。是也。此性之發而爲情者。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端。此端之推而爲道者。有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能擴此端於發見之際。而不敢肆其欲。能惇此倫於應接之間。而不敢違其則焉。則可以全此性矣。聖賢之敎。敎此而已。學者之學。學此而已。是果高遠而終不可勉者乎。勉與不勉。皆在我而已。不勉則不免爲草木禽獸夷狄矣。勉之則可以爲善人吉士矣。又勉之則可以爲聖爲賢矣。聖賢雖不可遽及。獨不可爲善人吉士乎。善人吉士之猶不可爲。則其所欲爲者。果何事歟云云。○四月。第三子𪼛生。○次李密庵次老杜發同谷韻。○答張光彥書。論出處之義。

三十六年庚寅。先生三十九歲。七月。著家塾雜訓。序略曰。古人敎子弟以義方。如顔之推,柳玭家訓。余雖未見全書。然其一二條節散出於諸書者類多。明白切至。要使子孫。爲善而不爲惡。自後世觀之。猶有所感歎而興起。況其子孫乎。雖然。以身敎者從。以言敎者爭。吾未知顔氏柳氏之所以爲敎者。以身乎。以言乎。且夫人之氣稟。固有昬明強弱之異。而爲善爲惡。在於有志無志而已。余嘗慕二氏之爲。而薄於德也。旣不能以身爲敎。則其於言也。顧亦未矣。子孫之賢否與其有志無志。皆不可知。則其於爲善爲惡。亦可以任之爾然。今猶有此訓者何也。夫人性本善。雖其昬愚之甚。而天理之未泯者。皆在也。故人之於親也。自孩提而無不知愛也。及其沒也。覩桮棬則奉之而泣。以其所嘗御也。見桑梓則竦然而敬。以其所嘗息也。況文字者。出於心思而形諸言語。留其手蹟而著之簡冊。其勸乎善則懃懃矣。戒乎惡則懇懇矣。幸而有視而知之者。則其不有感發而留意。遵守而服行者乎。其敎之以身與否。蓋有所不可計者矣。十一月。入別薦。朝廷以有邊警。命諸道各營。薦人才。本道臬司閫帥。皆以先生應薦。自是。屢擬侍講院洗馬,翊贊,諮議諸望。扁所居室曰克齋。先生嘗言。自非上智大賢。必有性偏難克處。克己。從此處克將去。最是學者切要工夫。遂以名齋。又以敬之一字。實千古聖賢相傳旨訣。而爲學者成始成終之要。以敬庵。名其居。○自是。遠近士友聞風願交者衆。星軺使節之過境者。必造門致禮而去。

三十七年辛卯。先生四十歲。二月。作主一箴。○八月第四子珹生。○九月。次張南岡萬紀眞率會韻。詩逸。○張公敬重先生。嘗別貯盤器。先生至。則設之。去則藏之。人比之陳榻故事。

三十八年壬辰。先生四十一歲。春。臥遊錄成。先生嘗好爲山水之遊。足跡殆遍域中。而惟以不得一上毗盧。極遐眺。盪心胷爲恨。間蒐前古名賢韻士遊山諸作。聯成一巨篇。名之曰東國勝境臥遊錄。答李密庵書。論四七諸說。

三十九年癸巳。先生四十二歲。六月。姜監役再恆來訪。○與權荷塘斗寅書。論雲谷陶山徽音。答權蒼雪斗經書。論退陶言行錄。答權退庵重道書。別紙。論格物致知及善惡。皆天理之說。與張南岡書。論刊錄疑俟質。

四十年甲午。先生四十三歲。十二月。跋李澤堂初學字訓。○撰烈婦鄭氏旌閭記。○丁善山思愼來訪。愚潭公孫。○答姜監役書。論四七說。

四十一年乙未。先生四十四歲。春。遊東海。歷觀東都,萊,蔚,金官,昌原等諸名勝。有記行詩。秋。跋丁愚潭先生遺集。○答姜監役書。論許魯齋出處。

四十二年丙申。先生四十五歲。答或人心性情分理氣辨。凡三條。第一條。引程朱諸說。以明心性情。皆有理氣之分。第二條。引太極圖兩圈心統性情。三圖以明理氣。不相雜不相離之妙。第三條。直據二氏指意所在處。反覆辨明之。○哭權正字。斗紘。

四十三年丁酉。先生四十六歲秋。陞宣務郞義盈庫主簿。時朝廷有別薦人。超授六品之請。故有是命。先生以累世食祿。終不拜命。於義未安。黽勉詣闕祇謝。卽日南歸。不復有當世之意。日取易大傳,通書,太極圖,心經,近思錄,朱書節要,退溪集等書。益沉潛玩繹。終日儼然端坐。雖或有讙呶戲嬉於側者。漠然若無聞也。每爲學者戒語曰。所貴乎學者。爲其有心得也。彼掇拾塵言。漁獵故實。以求合乎聖賢之訓者。雖句句同。字字同。皆僞也。又曰。根本不固。無以應事物之變。原頭不明。無以究衆理之會。大規模嚴心法。最宜加工。又曰。知與行。不可偏重。然以眞知者言之。知有重於行者。孩提之童。不探火以手者。眞知其熱故也。又曰。周子所謂勢輕重者。不但天下大勢爲然。推之萬事萬物。莫不皆然。就人心言。此理尤著。人慾一分重。則天理一分輕。天理一分重。則人慾一分輕。苟能審其輕重而用力焉。庶其有得。答權退庵書。論存省動靜。

四十四年戊戌。先生四十七歲。著性理彙言。上自天人性命理氣之奧。下至王覇夷狄異端雜學。排條分門。未及卒業。○又嘗恨聖人之門。得傳其道者。顔子曾子。而顔子早卒無書。欲蒐輯爲一書。及見南軒集有希顔錄跋。又潘氏府。孔子通記。有言別著顔子一書之語。而知古人已有此作。遂止不爲。答權退庵書。論四七。

四十五年己亥。先生四十八歲。七月。跋權退庵錦陽記善錄。○冬。患風痺證。先生季父兵使公。時宦在京。有一宰臣謂之曰。吾以令姪。啓於上前。將大用矣。公曰。家姪素多病。不堪供職。大用非其願也。先生聞是語。爲之蹙然不安。

四十六年庚子。先生四十九歲。四月。作理氣性情通看圖。先生嘗於人心道心四七理氣總辨。旣竭心思。而猶慮世之主張氣流。而爲顔山農何心隱之徒。則曰大傳所謂易有太極。一陰一陽之謂道。皆帶氣說理。至周子太極圖。始指其不囿於氣。而自具體用者。挑出上面。卽此求之。足以破理氣。爲一物之見。乃於疾病呻吟之暇。作此圖。以太極圖第一圈。當本然之性情。以第二圈。當氣質之性情。引濂溪晦庵說。以明夫理氣不雜不離之義。又有詩二絶曰。濂翁圖象日星開。錯說紛紛亦可哀。若識無中該萬法。許君親見古人來。理氣君看對待時。兩頭相幷不參差。竆源已識公私別。莫道流行始有歧。

景宗大王元年辛丑。先生五十歲。築柏浦江亭。先時。先生擬築已久。至是鳩財募工。區畫粗成。而又病甚。不能就。

二年壬寅。先生五十一歲。六月八日。易簀於觀善齋。先生之疾累歲沉綿。雖牀笫呻吟中。亦不廢看書玩理之工。或口呼子弟。續成未卒之業。十一月。葬於府西斗巒山丁坐之原。會者三百餘人。

英宗大王二年丙午。行狀成。密庵李公撰。○先生天姿魁偉。風度峻整。英毅溫粹。德容兼備。密庵公嘗曰。先大人之門。一時名碩坌集。而惟申克齋爲第一人物云云。

四十一年乙酉。贈嘉善大夫司憲府大司憲。子琰貴。推恩。

四十四年戊子九月日。改葬於岐山甑淵上丙坐之原。與貞夫人朴氏,尹氏。同塋異墳。

正宗大王十九年甲辰二月。士林奉安位版於崑山書院。先生曾王考眞靜公並享。○先是。結契。壬辰。構書堂。辛丑。建祠奉安。至是改題版。丙午。陞號改祝。

家狀[申𤤁]

編輯

府君諱益愰。字明仲。其先蓋出平山。上祖曰崇謙。爲高麗太祖功臣。嘗用紀信誑楚計。脫主危於桐藪之難。追贈太師。諡壯節。自是。代有名臣。班班見麗史。入本朝。有諱孝昌。官至戶曹典書。諡齊靖。齊靖生敵愾功臣贈左議政諱自守。世居漢陽。後四世。有諱壽遐。贈軍資監正。於府君爲五世祖。少從仲父宰仁同。贅而居之。子孫因家焉。曾祖諱祐德。贈戶曹參判。早遊旅軒張先生之門。以沉默自飭。世之稱厚德者歸焉。鄕人倣貞曜先生例。私諡曰眞靜。祖諱漌。通訓大夫漆谷府使贈嘉善大夫兵曹參判。事親孝。奉公謹。牧民惠。葛庵李先生嘗銘墓。以著其美。考諱命全。嘉善大夫京畿水使贈嘉善大夫兵曹參判。三世亞卿之贈。皆以親子貴故。人多以爲榮。妣貞夫人全氏。司憲府監察澤之女。有閨懿壼範。至今鄕里稱之。府君以顯宗十三年壬子閏七月十四日巳時。生於府西之若木里第。生而俊爽。異凡兒。及稍長。斥弛不羈。常當街。鞭笞行人。人多畏避。與羣兒遊戲。皆受其指使。不敢違。八歲。始受學。是時先大夫遊宦在京師。不能課督。僅歲餘而止。乙丑冬。就同里朴公蕃學。自是專意受業。不暫爲前日遊放事。二三年之間。文藻日進。時同學者十數人。未能或之先也。未幾。朴公移居湖西。無復有師友資益之助。然能自知勉勵。竆日夜不怠。丁卯。丁內艱。府君旣痛早失慈顔。且恨平日不能曲循閨訓。乃折節爲恭謹。一以修身飭行爲事曰。士生斯世。自有遠大事業。豈可甘爲人下而不自重乎。於是。上書先大夫。粗陳志學之意。先大夫嘉而許之曰。此固非父兄之所禁。然必須量力而爲之。不宜中塗而廢。徒取人譏笑。且汝性多倨傲。亦宜務自謙抑。雖有所知。不自以爲知。雖有所能。不自以爲能。可也。府君益自飭勵。恐負訓戒之意。己巳四月。先大夫捐館舍於京師。府君奔赴返櫬。正當炎熱。因致感疾沉痼。幾不能保者八九朔。自是。轉輾多病。不能刻意讀書。壬申秋。中鄕解省試。報罷。其後一再赴試。深知科學之壞人心術。遂絶意擧業。杜門對案。潛心默誦。字求其訓。句逆其意。如有肻綮難解處。則仰思俯索。夜以繼日。至眼睛都疼。猶不知倦。自經傳子史。至稗說雜誌。殆無書不見。雖一字一畫之微。必正誤補缺。全完乃已。其劬書嗜學之誠。類如此。戊寅。往拜葛庵先生於光陽謫所。得聞君子爲學之方。因論及四端七情理氣之辨。府君初以退溪,栗谷之說。爲兩是。李先生不以爲然。及歸。具書質問者數四。面受旨訣者再。然後始悟前見之差。乃集證諸儒之論。有及於此者。著爲一書。痛辨栗學之非。嘗語人曰。吾非李先生救拔之力。終不免爲失路之人。丙戌秋。被將薦。翌年秋。騎曹啓趣試才。府君以非其招不往之義。終不應。戊子七月。用本道左右御史薦。授慶基殿參奉。不就。庚寅冬。朝廷以有邊警。命諸道各營薦人才。本道臬司閫帥。皆以府君應薦。丁酉九月。有以別薦人超授事白上者。陞宣務郞。義盈庫主簿。府君以家世累朝食祿。終不拜命。於義未安。乃詣京祇謝。卽日還家。自登薦以後。連擬洗馬,諮義,翊贊。朝廷禮遇之意。槩可見矣。而府君無復當世之念。日取易大傳,周子太極圖,通書,心經,近思錄,朱子書節要,退溪先生文集等書。沉潛玩索。日有新得。如是之久。業益精德益進。而令聞廣譽。日益盛矣。遠近士友。無不樂與之遊。星軺使節之過近境者。必造門致禮而去。己亥冬。偶得風痺之證。府君慨然以志業未究。中塗疾廢爲大戚。雖寢席呻吟中。亦不廢看書講學之工。間或口呼子弟。續著未卒之書。尋疾轉谻。竟以壬寅六月八日。終於觀善齋。享年五十有一。是年十一月某甲。奉窆於斗巒山下癸向之原。府君前娶順天朴氏。處士世胄之女。師傅羾衢之曾孫。生一男一女。男瑊。女適士人趙維鎭。再娶坡平尹氏。處士晢之女。有三男一女。男琰。餘幼。女適士人黃思愼。瑊有二男。皆幼。始府君懷奇負氣。樂與豪俠遊。若不斂約於法度之中。成童以後。始自回頭轉顱。有意古人爲己之學。而亦未有賢師益友。以資其業。然旣天才聰明。志向遠大。謂斯道可以自吾心而明之。謂斯世可以自吾身而濟之。勇往直前。不顧傍人譏笑。及其從遊於名勝之間。就正於有道之門。然後其剖析辨別於天人理氣之分。操存省察於日用動靜之間者。比之前時。尤深且精矣。嘗以爲自非大聖人上智之資。必有性偏難克處。克己須從其難克處克將去。名其所居之室曰克齋。又以爲敬之一字。實爲千古聖賢相傳之妙訣。而成始成終之法。莫有切於斯者。或謂之敬庵蚤夜其間。交致其功。以爲顧名思義之地。乃曰。爲學要以心得爲貴。彼掇拾言語。粉餙文詞。以求合乎聖賢之訓者。雖句句同字字同。皆僞也。又曰。本根不固。無以應事物之變。原頭不明。無以究衆理之會。大規模嚴心法。二者最宜加工。又曰。知與行。不可偏重。而以眞知者言之。知有重於行。孩提之童。不探火以手者。眞知其可熱故也。又曰。周子所謂勢輕重者。不但天下之勢推之。萬事萬物。莫不皆然。就人心言。此理尤著。人慾一分重。則天理一分輕。天理一分重。則人慾一分輕。苟能審其勢之輕重而用力焉。庶有所得居常。未嘗不以此等說話。擧似後生勉勉不已。是必有所體認於心。而非若襲陳言獵故實而已也。平日。亦未嘗爲斬截厓異之行。其語言動止。無以甚異於人。然日灑埽堂室。整頓几案。儼然處其中。必有所事看書。煞用精神。要以自得其義趣。不苟從古人成說。如遇同志賞心之友。則不曾說閒話費晷刻。乃曰。朋友之道。何用羣聚諧笑而已。一日相對。不可無一日之工。而憑空說虛。又不若卽書竆理之爲有據。卽取書對討終日。亹亹不厭。人或嬉戲喧呶於其側。若無聞焉。及其學博行高。而人之信從者衆。則慨然以興起斯文。爲己任。嘗倣鄭文穆公學規。設月朔會講之法於仲兄書堂。卽所謂觀善齋也。誦說揖讓之久。將有感發興起之益。旋以事故。中輟不行。然其樂善勉學之心。終始如一日。聞人有志於學。輒欣然色喜。若已有之。胷懷洞然。不置畦畛。凡所以待人接物者。一出於誠實懇惻。非有內外表襮之異。故人或戒其受人欺詐。而亦不以爲意。自少多從父兄任所。耳目所接。率多繁華玩好之物。苟不律身以嚴。難乎免於移奪。惟其所養者深。所志者大。而一切外物不干於心。故終不以一毫非義累其身。聞某處有某書板。則輒請俸餘購其書。以故書籍之多。至於充棟溢宇。而家無一長物矣。素性厭煩囂。樂蕭散。每於花辰月夕。倚壁端坐。長歌陶山雜曲或漁父辭。音調響亮。灑然可聽。亦嘗好爲山澤之遊。足跡遍及於八方形勝之地。惟以不得一上毗盧絶頂。蕩心胷極遐觀爲恨。於所居下流。得臨江斷麓一佳處。有時倘佯以遣懷。將欲構數間屋子。會友講學。以大其業。至於示憊。亦未嘗不惓惓於此事。鳩材募僧。粗成區畫。而未及就焉。嗚呼痛哉。府君以文章。爲非儒者第一義。不肻慕效作者軌則。惟以理明辭達。爲主。少時嘗識得詩家格律。能爲古人聲響。尤以爲非所當務。中年以後。絶無嘲風喝月之作。是以平生著述不多。只有詩文若干卷及雲谷徽音陶山徽音。藏於家。又有敬齋箴解,性理彙言等書。所謂彙言者。多出於妙契獨得之見。如使是書得至卒業者。不但大有功於發前言啓後學而已。亦可符驗其素所蓄積。而惜乎。篇目已具。未盡成說。至若四七理氣之辨。實爲府君一生最所用力處也。旣嘗竭情覃思於往復書疏。又於北牖病谻之日。深慮主張氣學者之流。爲顔山農何心隱之徒。乃依濂溪太極圖。作理氣性情通看圖。引濂溪,晦庵說以證之。題詩其首曰。濂翁圖象日星開。錯說紛紛亦可哀。若識無中該萬法。許君親見古人來。又曰。理氣君看對待時。兩頭齊並不參差。竆源已識公私別。莫道流行始有歧。蓋以第一圈。當本然之性情。第二圈。當氣質之性情。以明理氣不雜不離之妙與性情主理主氣之分。此乃府君絶筆而未加修潤者也。引此證彼。雖未知其十分無遺恨。然衛道距跛之功。蓋有在矣。嗚呼。府君之學。以立志爲先。居敬爲本。竆理爲要。力行爲貴。遇事見物。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會通乎衆理之源。而凍解冰釋。體認乎性情之際。而神會心融。博能說之約。遠能見之近。微不遺其顯。幽不失其著。精粗無二致。本末無二道。言論通達。若決江河而下也。義理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是豈想像依㨾者之所可易而能哉。若其居家日用之行。則敦本實。抑浮華。謹禮防。嚴名分。不激不流。而自然有人不可及者。然此於府君特爲疏節細事。玆不復詳著雲。𤤁也才智下。固無以善觀善言而模狀其萬一。然府君無恙時。以𤤁最長諸子弟中。每以修身飭行之方。保族宜家之道。諄諄面命不置。亦嘗出示所著書曰。某剩不可不刪。某誤不可不改。病未能爲。爾其識之。至今言猶在耳。余小子尙忍言哉。今年夏。乃與從弟瑊。收拾遺文。淨寫一本。仍復敘次其世系行誼之槩如此。倘蒙垂察於立言之君子。則庶幾有以取裁而無媿辭焉。癸卯七月。從子𤤁。謹識。

行狀[李栽]

編輯

公諱益愰。字明仲。本貫黃海道平山府。

曾祖祐德。贈嘉善大夫戶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妣貞夫人李氏。

祖漌通訓大夫漆谷都護府使贈嘉善大夫兵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妣贈貞夫人李氏,宋氏。

父命全。嘉善大夫京畿水軍節度使兼三道統禦使,喬桐都護府使贈嘉善大夫兵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妣貞夫人全氏。

申氏世爲東方著姓。高麗贈太師諡壯節,封開國公崇謙。其上祖也。入國朝。有諱孝昌。官至戶曹判書贈左贊成,諡齊靖公。於公。爲十世祖。名臣碩輔。前後相望。齊靖以上。多居開京。以下居漢城。至公五世祖黃山察訪贈軍資監正諱壽遐。少從仲父健宰仁同。因贅而家焉。子孫爲仁同人以此。曾祖參判公少師事張旅軒先生。以渾厚寡默。甚見器重。年八十三而終。鄕人私諡曰眞靜。祖參判公以孝友謙謹。見推鄕邦。父參判公。又以睦親勤上。世其家。世之譚家風者。必先焉。而連三世推恩。皆以其親子貴。世又益以爲榮。全夫人司憲府監察澤之女。壼範克修。著稱宗䣊。以崇陵十三年壬子後七月某甲。生公於府西若木里第。幼豪縱不羈。喜當街鞭笞人。人多畏避不敢近。羣兒從之遊。皆受其指麾。莫敢少有違者。八歲入學。以無常師止。乙丑冬。從塾師朴公蕃學。始專心一意。不復爲子弟傲放事。數年間。藝識驟進。同學者以十數。莫之先也。未幾。朴公歸宗湖右。無復師友琢磨之益。然漸知力學不倦。丁卯冬。全夫人沒。公年纔十六。旣痛早失慈顔。又恨不曲循閨訓。益折節爲恭謹。日從事修身飭行之方曰。士生斯世。大有事在。豈可甘爲人下而不自貴重乎。乃以志學向上之意爲書。白參判公。參判公喜許之曰。吾豈禁汝爲。但恐不量力而或中廢。徒惹人嘲謷也。且黜而倨傲。務而謙卑。雖有所知所能。退然若無有尤善。公於是恪受家訓。惟不克負荷是懼。己巳四月。參判公卒官京邸。公奔赴舁還。正當極暑。因毀感疾。幾不能支者半歲有餘。自是常善病。不能刻意誦讀。然於書已成癖。未嘗一日或去手。辛未夏。服除。旁治擧業。明年秋。中鄕解省試。報罷。其後又嘗一再赴選。漸知俗學壞人心術。遂早與之判決。杜門下帷。潛心對案。字求其訓。句逆其意。未嘗一字放過。如有肻綮難解處。俯讀仰思。期於有得而後已。至或眼睛浮疼。猶不知止。自經傳百家語。以至稗官諸脞說。無書不見。見輒不忘。戊寅夏。從伯氏節度公於晉陽帥館。時我先人方承恩湖南之晞陽。晉之去晞陽。且數日程。公亟往候之。留連數日。多所發難。因及四端七情理發氣發之辨。蓋公初熟看李文成說。樂其言閎肆。而以先入爲主。謂與陶山定論。不害爲兩是。先人爲言否否。理豈有兩是。因略與推說其義。公猶未契而罷。及歸。具書質問者數四。前後面論者再。然後始脫然悟前見之非。於是爲書謝先人曰。四端七情。根柢苗𧖴。果不可合而爲一。今而後。此一大辨。廓然而定矣。因集證程朱以下諸儒論理氣有離合說之異者。爲一書。痛辨栗谷理氣爲一物。理爲體氣爲用之說。以及於明儒羅整庵及東方近世諸老先生而博攷精擇。毫分縷析。極其明白痛快。嘗語人曰。微葛老救拔之力。吾其終爲迷塗擿埴人矣。及先人棄諸孤。公痛失依歸。益尊其所嘗聞者。爲就正錄一編。歷敘其前後疑難信嚮之意雲。丙戌秋。有以公應將薦者。明年秋。騎曹啓請。趣試才。公以非其招不往之義。終不就。戊子秋。用嶺南左右道繡衣薦。授慶基殿參奉。亦不赴。庚寅冬。朝廷以有邊警。命諸路各營。推擇人才。本道臬司閫帥。皆以公應薦。自是連登薦剡。注擬不絶。丁酉秋。有請別薦人超授六品者。陞拜宣務郞。義盈庫主簿。公以累世食祿。終不拜命。於義未安。黽勉詣闕祇謝。卽日。束裝還家。不復有意當世。取易大傳,通書,太極圖,心經,近思錄,朱子書節要,退溪先生文集等書。益沉潛玩繹。日有新得。嘗言自非上知大賢。必有性偏難克處。克己工夫。爲學者最初切要處。於是顔其居曰克齋。又以敬之一字。實千古聖賢相傳旨訣。而爲學者成始成終之要。或以敬庵。名其室。蚤夜其間。俛焉孶孶。迨其學成行尊。信從者衆。則慨然以激勵後進。興起斯文爲己任。嘗倣寒岡鄭先生學規。設月朔會講之法於仲氏觀善齋。揖讓講劘之久。將有觀感振作之漸。尋有故。中輟不行。然其樂善勉學之誠。終始如一日。業日益修。德日益進。而令聞廣譽日益盛矣。遠近士友。聞風願交者衆。星軺使節過其境者。必造門致禮而去。己亥冬。偶感風痺證。深恨志業未究。爲中年廢疾人。雖牀笫沉綿中。猶不廢看書講學之工。間或口授子弟。續成未卒之業。旣而。疾轉谻。至不通言語。則幷與其口呼者。而亦不復能爲矣。竟以壬寅六月八日。屬纊於觀善齋。嗚呼。其可惜也已。享年五十一。以是年十一月某甲。葬府西斗巒山後改葬甑淵。下癸向之原。前娶順天朴氏處士世胄之女。先公二十二年沒。葬府西岐山里甑淵上丙坐之原。有子男一人。女一人。男曰瑊。女適士人趙懋經。再娶坡平尹氏。處士晢之女。生三男一女。男長曰琰。餘幼。女適士人黃思愼。瑊有三男。皆幼。公生將家。負奇氣。樂與豪俠子遊。若不屑意於規矩法度之中。一朝變節志學。獨以聰明知思之所及。得古人遺意於塵編斷簡之中。謂斯道可以自吾心而明之。謂斯世可以自吾身而濟之。勇往直前。不顧傍人譏議。而占地步已遠。及出遊師友間。聞見益廣博。則所以剖析精微之蘊。存省動靜之際者。尤深且密矣。嘗曰。所貴乎學者。爲其有心得也。彼掇拾塵言。漁獵故實。以求合乎聖賢之訓者。雖句句同字字同。皆僞也。又曰。根本不固。無以應事物之變。原頭不明。無以究衆理之會。大規模。嚴心法。二者。最宜加工。又曰。知與行。不可偏重。然以眞知者言之。知有重於行者。孩提之童。不探火以手者。眞知其熱故也。又曰。周子所謂勢輕重者。不但天下大勢爲然。推之萬事萬物。莫不皆然。就人心言。此理尤著。人慾一分重。則天理一分輕。天理一分重。則人慾一分輕。苟能審其輕重而用力焉。庶其有得。每以此等語。惓惓爲後生言之。平居不以崖岸斬截之行。尋常言動。無以甚異於人。然日灑埽室堂。整頓几案。終日儼然。端坐看書。煞用精神。要以深造自得爲主。如遇賞心之人。不曾說閒話費晷刻曰。朋友一日相對。當有一日之工。羣居諧笑。旣非責善資益之道。談空說虛。又不若卽書竆格之爲有據。對討經旨。亹亹忘倦。或有讙呶戲嬉於其側者。漠然若無聞也。襟懷坦夷。不與人有畛域。亦不爲疏數薄厚。人或戒其受人欺詐。亦不以爲意也。少從父兄遊宦四方。所歷皆雄州大鎭。耳目所接。率繁麗佳冶。最易移奪人。公旣志有在。而心不外馳。故一切外物。終不能爲累。聞某處有某書。輒請俸餘購得之。以故致書之多。與中州文獻舊家等餘外。家無一長物矣。素厭煩囂。樂蕭散。每花朝月夕。倚壁閒坐。詠陶山雜曲,漁父詞等篇。音調響亮可聽。又嘗好爲山水之遊。足跡殆遍域中形勝。猶以不得一上毗盧。極遐眺盪心胷。爲平生恨。閒蒐前古名賢韻士遊山諸作。聯成一巨編。名之曰東國勝境臥遊錄。仍敘其所以次輯之意。以寓晩境閒寂之趣。所居下流。得臨江斷麓一佳處。暇日輒倘佯以遣懷。擬結茅數椽。會友講學。以大其業。而公已病矣。有志未及就。至今爲士友恨。公以文章非儒者第一義。或因事有作。惟務明白。不肻規規作者軌範。然旣理勝辭達。自然滂沛不可及。少常理會詩家格律。能爲古人聲響。中晩以後。尤以爲非急務。絶不復留意。又不喜立稿。以故平生著述不多傳。只有詩文雜著如干卷。藏於家。又有雲谷徽音,陶山徽音,性理彙言等編。所謂彙言者。上自天人性命理氣之奧。下至王覇夷狄異端雜學。凡數十篇。條目已具。未及卒業。其所脫藁。不過三數篇而止。而精言至論。發微詣極。率多妙契獨得之見。善讀者。亦將因此而知其所得之淺深。又奚以多爲。至如四七理氣辨。最是公苦心硏究處。旣竭其心思於往還書疏及集證諸篇。猶慮主張氣學者流。而爲顔山農,何心隱之徒。則曰大傳所謂易有太極。一陰一陽之謂道。皆帶氣說理。至周子太極圖。始指其不囿於氣。而自具體用者。挑出上面。卽此究之。足以破理氣爲一物之見。乃於疾病呻吟之暇。作理氣性情通看圖。以太極圖第一圈。當本然之性情。以第二圈。當氣質之性情。引濂溪,晦庵說以證之。於以明理氣之或合或離者在是。則性情之主理主氣者。亦不外是。是則實爲公絶筆。而未及十分完正。然世之喜合惡離者。或疑其分析太甚。夫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初非有兩㨾。只就氣質中。指其不雜乎氣質者而曰本然之性。正與第一圈太極。只就陰陽圈中。指其不雜乎陰陽。而擡起說者相類。所謂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者。非此之謂乎。朱子所謂有天地之性。有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卽太極本然之妙者。蓋亦指此而言。則公之爲此圖。其必爲具隻眼者所點頭無疑矣。蓋公之學。初若專用心於性理上。或近於以識得此物。爲根本工夫。如廖子晦之爲者。尋知足目俱到。方可無偏倚之患。然後下面零碎湊合處。亦皆隨事致力。而益篤深究實踐之工。始無懸空臆說之弊矣。會通乎衆理之原。而凍解冰釋。體認乎操舍之際。而勿忘勿助。博能反之約。微不遺其顯。而精粗無二致。本末無二道。論議通達。若決江河而下也。義理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所謂橫豎說咸當理者。公其庶幾焉。若其居家制行。則敦本實。抑浮華。謹禮防。嚴名分。不激不流。而自然有人不可及者。與人交際。則務以誠信相接。禮義相先。聞人有志學。輒喜見於色。欲推其有以及於人。觀其書齋學規家塾雜訓。槩可知矣。然凡人之情。莫甚難於舍己見而從人是。始公汎濫十數年。若無所歸宿者然。乃能一朝奮然脫洪流而反眞源。濯舊而來新。去短而集長。無一毫係吝之私。而畢竟辨別。得理氣不相離不相雜之妙。如指諸掌。則非其剛勇有大過人者而能之乎。曹無妄,奇存齋二賢者。且不得全美於前矣。嗚呼其賢乎哉。自余孤露慘瘁來。放廢潦倒。不敢自比於人。迺公以先人之故。不棄其愚。辱與之往復不置。間效一得之愚。輒蒙奬餙逾涯。余亦爲之感激傾倒。庶幾一息未絶。益聞所不聞。忝爲聽說之初平。豈意老而病者。尙留人世。反哭公於盛壯之年也耶。悼歎傷惜。愈久而愈不能忘。公沒後數年。嗣子瑊。以余從遊旣久。相知爲最深。持其從兄𤤁所爲家牒一通。要撰狀甚勤。仍託以遺文勘校之役。奉玩悲咽。義不忍終辭。謹受而卒業。益知其不竆不倦有如此者。而重歎世無有知之者。旣攷正其譌謬訖。據家牒參見聞。敘次其世系州里行業之大者如右。豈敢比立言君子之採摭。聊以塞賢嗣責望之至意雲爾。謹狀。柔兆敦牂端月下澣。安陵李栽。狀。

神道碑銘幷序李象靖

編輯

公諱益愰。字明仲。平山之申。肇自麗太師壯節公崇謙。入本朝。有諱孝昌。戶曹典書贈左贊成,諡齊靖。於公爲十世。自是世有聞人曾祖諱祐德。贈戶曹參判。遊旅軒張先生門。鄕人私諡眞靜。祖諱漌。漆谷府使贈兵曹參判。有忠孝至行。考諱命全。京畿水使贈兵曹參判。以睦親勤上。世其家。妣貞夫人天安全氏。監察澤之女。壼範克修。儀於宗䣊。以崇陵壬子後七月十四日生公。幼豪爽不羈。稍長。折節讀書。修身飭行。以志學向上之意。爲書。白參判公。參判公許之。公恪受庭訓。益加勉勵。己巳。參判公歿於京師。公奔赴返喪。因感疾沉痼。絶意外慕。杜門潛養。自經,傳,子,史,雜志,稗說。無書不讀。卒澤之於道德性命完如也。戊寅。拜南嶽李先生於晞陽。得聞君子爲學之方。因論四七理氣之辨。凡面受書質者數四。然後始有定見。遂集證諸儒之論。著爲一書。丙戌。被將薦。翌年。騎曹啓。趣試才。公以非其招不應。戊子。用繡衣薦。除慶基殿參奉。不就。庚寅。本道臬司閫帥俱薦公才。丁酉。超授宣務郞義盈庫主簿。公以世祿之義。詣闕謝恩而歸。自是。連有朝廷之注擬。而公泊然無復當世之念。取濂洛關閩之書。沉潛玩繹。日有新得之功。遠近士子。多信從者。使節過境。輒造門致敬。己亥。患風痺。宛轉牀席。猶不廢觀玩之工。或口授子弟。續未卒之書。壬寅六月八日卒。享年五十一。十一月甲子。葬於斗巒山下向癸原。其後戊子。改葬岐山甑淵上向壬。後以子琰貴。贈嘉善大司憲公。配順天朴氏。處士世胄之女。師傅羾衢之孫。後配坡平尹氏。處士晢之女。俱贈貞夫人。墓在公後左。四男二女。男瑊。進士。琰。武科同知。𪼛,珹。通德郞。女適趙維鎭,黃思愼。瑊子光績,光緝,光縉,光復。出後琰子光緖。女適趙虎然。𪼛嗣子光復。宣傳官。女適李憲白,李光垕。珹子光靖,光孝。女適李正祿,李廷權,趙謙燮。趙維鎭子纘和。黃思愼子載憲,載幹。公天資聰穎。志趣遠大。慨然有意古人之學。用功於性偏難克。致力於主敬立本。旣名其室以自警。潛心靜處。日取羣聖賢書。硏究體認。以反身自得爲功。平居不爲崖異之行。起居語默。自有成法。抑浮華。敦本實。與人交。誠意藹然。尤喜引誘後進。設月朔講會法。頗有作興之漸。性好佳山水。得臨江斷麓。擬置數椽。以供晩年棲息而未就也。公之學。專用心於內。以竆理盡性。爲基本。反躳實踐爲歸宿。俛焉日有孶孶而不懈。蓋所謂無一事而非學者。至理氣離合之辨。則硏精苦心。以盡平生之力。發濂閩之奧旨。而破世儒之膠固。其羽翼斯文之功。詎不偉矣哉。公所著詩文雜著若干卷。又有雲谷陶山徽音,敬齋箴集解,性理彙言,理氣性情通看圖,東國勝境臥遊錄。光績氏使其從弟光孝。屬象靖曰。吾祖事行。不宜泯然無傳。而墓道尙闕顯詩之刻。子之外大父密翁。嘗狀其行矣。敢介以請。象靖少遊外氏。習聞公遺風。及得其遺集而讀之。益切高山景行之思。今日之役。義何敢終辭。謹敘而銘曰。

理氣之辨。肇自聖賢。舜分二心。孟剔四端。後儒偏見。喜合惡離。不有明者。孰覰其微。於惟我公。天畁聰悟。脫略世習。寤寐前古。從師難疑。反復精硏。積累旣久。洞觀昭原。言彙性理。圖著通看。祖述濂閩。辭闢何顔。玩理旣深。反身完養。偏用四克。工在一敬。束帛賁園。谷駒遐心。簞瓢樂在。芻豢悅深。公歸在天。案有遺書。不朽有三。二乃公居。斗巒之原。甑淵之上。有崇四尺。載詩於石。用諗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