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岩全书/册二十六

册二十五 冠岩全书
册二十六
作者:洪敬谟
1863年
册二十七

跋尾先世手墨

编辑

文敬公书诗帖

编辑

我慕堂先祖文敬公手墨。信城馆夜会诗五言律一篇。题僧伽唱酬集诗与序一篇。药圃郑相国挽二十韵,五言排律一篇共一帖。谨按万历癸巳。公以圣节使赴京。冬竣事还。自永柔路过信城。偕书状官宋英耉夜入东上轩。与数三斯文。传杯唱和。即此诗也。乙亥公与许岳麓筬诸彦游僧伽寺。有诗成轴。戊戌冬得于兵乱之馀。叙其完璧之事。下题七言近体一篇。即此本也。药圃挽诗一篇。即草稿也。诗则出语清淳。平淡雅丽。书则乱艸挥洒。云烟飞动。而下方题以东皋。东皋公之一号也。噫我先祖学有渊源。体用兼备。以经术文章。大显于世。至于词藻。初不屑意。而立朝以后。从事于湖堂应制。不涉雕琢。自肰成章。终不以文翰自任。心画亦可以仰揣旁通之艺。而传于家者只此帖与简牍而已。其为后裔之宝玩。当如何哉。

贞明公主书华政二大字

编辑

右华政二大字。即我六代祖妣贞明公主墨迹也。肃庙尝览之赞于下曰。大书最难。惟主能之。弱年笔法。雄健若玆。摹刻则久。予独晩知。一展一览。且惊且奇。公主下世后十七年辛巳。五代祖考判决事府君模刻于板。药泉南相公跋其尾曰。昔我仁穆王后之在西宫也。贞明公主时未釐降。实是左右。悲愤畏约。无所事事。把笔作字。若大若小。凡以慰释慈圣之心也。及其癸亥春。幽国重明。始㱕高门。以为文翰非妇人事。赫蹄通问。皆用谚字。邸报文书。亦不看过。是以主之有文。世莫闻知。没世之后。遗墨亦鲜。今者主之季子茂朱君。以主在西宫时所书华政两大字示余曰。此吾先妣之笔也。以先妣平昔谦抑之意言之。本不必示诸人。以子孙今日思慕之心言之。亦不可不传诸后。玆欲摹刻拓之。分之于诸子孙及通家诸人。请子记其左方。俾后人知此作于忧患之际。非出于芬华之日。又以明此刻实惜家藏之绝少。将至于泯没。非欲夸耀播扬。求多于翰墨之家也。余作而曰自昔帝女王姬。虞夏无征。至若周大姬。亲为武王女。而所好乐在于巫觋歌舞。自汉唐以下。或富过而侈。或宠逾而逸。其以贤德称者尤罕闻焉。惟主明于内而晦于外。有其能而辞其名。心德之全。此其一端。岂可与后世才妇女爱弟子之逼者。同日道哉。桃李秾华。凤凰和鸣。子姓蕃昌。科甲蝉联。极尊贵之荣。备寿考之福者。其有以也。且夫奉玩笔迹。实规摸我宣祖大王之法。䧺健浑厚。殊不类闺阁气像。呜呼。其于笔得之心画者如此。则其于性情得之观感之化者又可知。肃雝之美。夫岂无所自而肰哉。噫斯言足以有征。玆不赘焉。

贞明公主书范质戒儿诗帖

编辑

惟我六代祖妣贞明贵主。尝书范质戒儿诗马援戒子文。赠我五代祖考判决事府君。时壬戌之秋八月。而贵主春秋八十岁也。体㨾如纲目大字。画法如仁穆御笔。方正典实。少无老人濡涩之态。德音之不瑕。精力之出常。此一端可以验也。噫我贵主早罹艰虞。备尝险苦。及夫天日重新。釐降于我家。谦恭仁厚。克自抑畏。厥享年八十馀岁。福履之隆赫。子孙之昌炽。求之古昔帝女王姬。未之见焉。易有益流好福之象。诗称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者。其是之谓欤。贵主自在西宫。游戯翰墨。乃以为非妇人事。敛而晦之。肰女工之暇。时或寓心。而今此手泽。即大耋后所作。时判决事府君年已不惑。犹寓劝戒之意。书赠古人训儿之文。平日贻翼之盛德。亦可以征矣。尤岂不懿哉。凡我后昆。世守勿失。传之万子孙无斁。

贞明公主书璿源谱略

编辑

右贞明贵主手泽璿源谱略,太庙庭享录,功臣录共一卷。谨藏之巾衍。以为传家万世之宝。

祖先手泽三帖

编辑

第一帖八代祖文敬公慕堂先生手札四。祖妣金氏谚札一。七代祖秋峦公手札一。六代祖文懿公手简一小札十。五代祖判决事公小札二十九诗篇七共一帖。我先世自入本朝。四世不扬。潜德幽光。长发其祥。逮至文敬公。扬德振华。始克昌大。官都宪。经术德行为宣庙世名臣。有若秋峦公孝悌于家忠恪于国。爵跻小宗伯。以福禄终。文懿公尚贵主封永安尉号无何堂。德美俱全。无怨无斁。以能享用福禄。于是翕赩光显。子姓蕃茂。判决事公胚英毓华。克绳先武。风猷德量通才伟器。有公辅望。屡举不中。用庙堂荐官止判决事。噫苟非积德累仁以取必于后世之兴。始于我文敬公者。曷臻是乎。夫子孙之于祖先。远而不逮则无以记声容而存省悫。惟书心画也。精神所运。气像所寓。有足以仿佛者。则后孙之追远永慕者。讵不在于是帖欤。

第二帖五代祖判决事公手札十八。高祖考芸窝先生手札十三诗篇二十三。曾祖考赠赞成公手札十共一帖。窃惟我芸窝公生长法门。克绍先休。行谊文章高于一世。而尤长于诗。立帜骚坛。鼓吹风雅。如崔昆仑,李槎川皆以退步。笔法遒雅。深得晋韵。短篇尺牍人皆藏弆。性不肯随俗浮沉。故官位不长。止于郡守。粤我赞成公濡染庭训。先行后文。乐善好义。华闻弥大。寿未及不惑。一无所成名。呜呼。慕堂先生经术德行显于朝。而晩值时艰。位未称德。亦奥无何公文章孝友著于时。而拘于邦制。施不长世。判决公由荫途进。止于下大夫。及至芸窝公。若将大昌。沈沦郡县。赞成公又复早世。人皆云洪氏世有伟人。而惜乎不能究其用。其将有待于后。世以为知言。

第三帖芸窝先生手札二十六诗篇二十。赞成公手札十九诗篇一共一帖。此帖皆是上庭闱书牍。诗则与人联唱者。而近者为八十馀年。远者过百馀年。岁愈久而手泽益贵。为后昆珍玩无穷也。题于下曰世守宝藏。以遗于后。

判决事公书童蒙先习

编辑

芸窝先生始入学。判决事府君手书童蒙先习一卷。下题小学题辞四句及先生小讳而劝之初学。时癸丑暮春而先生年才六岁也。先生文词夙就。甫弱冠而大鸣于世。文则本源六经。型范八家。纂言析理。粹然一归于正。诗则一准唐杜之轨。蔚有典则。为世所称者。罔非发轫于是卷。噫是卷也。虽是童蒙初学之书。而判决公劝学贻翼之谟在于斯。芸窝公绳武名世之学在于斯。况又手泽如新。可以为法则。其为子孙之宝重。奚啻如百世之青毡千金之弊帚也哉。癸丑后一百五十一年癸未仲夏。五代孙敬谟盥手谨书。以遗我后昆。使咸知先祖裕昆之遗迹。而为世守之珍藏也。

文献公临书淳化帖二帖

编辑

我文献公府君自少时游艺翰墨。尝临书古法。至晩暮不倦。于淳化帖用功㝡多。而尤专精于二王之书。又肆力于圣教黄庭诸法书。早悟入道之门。而终底名世。无东俗偏枯习。深得晋唐之奥。可验久习而渐见功积之效也。旧笥有淳化帖及荐福寺碑临本。纸蠧而字污。亟命妆池成帖。以遗我后昆。盖此本似是中年以前所临者。故不务形似。只要得其意。而绝无生涩之态。天然温厚之意。无限涵蓄。大异于近世之不能超拔而只传誊其字者也。噫今之治艺者。多未易大期者。患在不学古也。患在不专精也。事未有不学古而能得者。夫缘情弃道。殊不师古。李卫之世。犹有此叹。况在今日乎。昔王右军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成书。时年五十有二。今人以粗心躁意。未见古人糟粕。自谓自出新意。才写数卷纸。便作五十二以后之羲之之事。更弗求进。可胜叹哉。米海岳万锺云吾壮岁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総成之。既老始自成家。又云所临二王诸法。辄与本无辨。故世多认真迹而藏之。以右军之圣米老之豪。效古临本亦尝仆仆如此而后有成。后之愿学者。果将何自而入耶。谨书于帖尾以自警。又劝夫世之学书者。

采菱帖

编辑

集文献公手书诗文诸篇及唐诗数首。妆为一帖。以唐诗中采菱渡头风急一绝冠于首。故书其颜曰采菱帖。此乃癸未以后与人唱酬与赆别之什。而挥洒副本者也。诸本皆中年所书。而又是副本则结构軆法。虽或少逊于晩年之作。然亦可见专精古法。绝无近俗陋劣之态。讵不藏弆而宝玩乎。

北塞戯墨诸帖

编辑

右第一帖。书唐宋古文诸篇。画法自楷而渐入半行。字軆始小而终至极细。小者如黄庭乐毅论。细者如麻姑仙坛记而尤小。真行相参。具法典严。绝不蹈浅俗柔媚之道。而温厚古质之态溢于纸面。

右第二帖。书韩柳古文诸篇。俱是细楷。而或有一二篇行草者。纸不盈尺。字廑如黍。每片为十四五行。一行为五十馀字。字稍大者亦三四十字。而结构精致。殆同连珠之形。间架通䟽。不贴如发之画。自晋唐以来未有如此帖之字细者。倘非神精之出常。工力之透奥。讵能臻此哉。

右第三帖。书古辞赋诸篇。字中而渐小。画楷而入行。圆活飞动。大有古意。

右第四帖。书小学题辞。李白五七言古诗诸篇。字小而楷。亦有中楷而兼之以半行者。小者出入于黄庭东方赞。中者仿像乎圣教兰亭序。潇洒典雅。体法森然。

右第五帖。书李白五七言古诗诸篇。字体笔意俱如四帖。而天然典严之中。兼尽飘骞活动之妙。

右第六帖。书李白古诗及古人书评。诗以中楷。评以行草。比前帖润活超拔。渐入于佳。

右第七帖。书老杜五言近軆诗诸篇。以中小半行。兼之以蜀。瘦劲流动。极其精稳。老杜诗书贵瘦劲方通神者是也。

右第八帖。书老杜五言诗及杂文数篇。軆象结构。与七帖同。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右第九帖。书老杜五七言诗诸篇。随遇异法。变态不穷。虽半行乱草。皆用楷画。而不至于率尔轻脆。以犯急作之戒。

右第十帖。书李白五言诗诸篇。弄腕之妙。渐益变化而亦不逾矩。

右第十一帖。或临淳化帖。或书古诗杂文。大小随异。行草俱备。淋漓秀丽。殆过于七八帖。

右第十二帖。书老杜七言近軆诗。字大如掌。画入于楷而軆象飘逸。神韵流动。范我驱驰。绝无诡遇之术。

右第十三帖。书老杜七言近軆诗。笔意画法。与前帖同。此是一时挥洒者。而以纸幅之多。分作两帖也。噫昔我府君每令小子学习诸帖。而小子不肖不敏。竟至于无所成。转眄之顷。警咳日远。手泽尚新。容貌声气。仿佛得之于笔翰之中。如古人而已。呜呼。小子于此为之三复而流涕云。

辛丑赓载帖

编辑

正宗五年辛丑。上以列朝宝鉴未有一统成书。廼命词臣十二人。就春秋馆抽金柜之秘。分掌纂辑。文献公府君时以京兆亚尹。兼知春秋馆。纂修中庙宝鉴。凡七阅月而书成。上亲诣太庙。分藏于各室。加纂辑诸臣一级。此国家之盛典。而光前谟阐先烈之道。庶几尽在于此书。曷不休哉。始开局。上遣近臣宣法酝。赐御制序若诗以宠之。诗曰列朝盛德事。巍焕可能忘。纵有名山秘。惟凭宝鉴详。诸臣摸日月。小子寓羹墙。一统书成后。治谟万世长。诸臣既醉既饱。即席赓进。文献公赓载曰金柜留鸿烈。环东泽不忘。只惭描未尽。敢道为颇详。万岁传周范。重宸寓舜墙。需云均醉饱。湛露颂声长。上命镂揭于院壁。以永其传。于是文献公拓印成帖。且识承事颠末。赓和者奉朝贺臣徐命膺,前大提学臣李福源,知敦宁臣赵㻐,汉城判尹臣金熤,江华留守臣徐浩修,工曹判书臣李命植,刑曹判书臣金鲁镇,户曹参判臣徐有邻,兵曹参判臣郑昌圣,汉城左尹臣洪▣▣,行副司直臣李秉模,直提学臣沈念祖,臣郑志俭,别兼春秋臣金载瓒,臣徐龙辅也。

此帖即印本所妆者。而文献公府君于晩年更书一本。去印本而妆于此。心画全用圣教序。参用蜀軆。遒劲妙悟。自具典则。苟无神解之工。曷能致此哉。

燕辽诗草帖

编辑

壬寅冬。文献公府君以贺至副使如燕。自拜表出郊有诗。诗成辄亲书于轴。还渡鸭江而止。凡二轴。画楷字雅。各軆俱备。此是行中之寻常挥洒者。而犹不失心画之正。倘无精力之俱到。岂于原隰劳顿之时。有如是乎。遂妆池成帖以宝藏焉。

癸腊赓载帖

编辑

右赓载帖。文献公手墨也。楷草俱备。深得晋人之奥。端重精妙。一洗流俗之陋。甚可宝也。谨按正宗七年癸卯之腊。上将亲享太庙。斋居于望庙楼。下近軆五言律一章。命在筵诸臣赓和以进。御制诗曰於乎我何述。皇祖每躬禋。庙貌攸瞻地。楼名寓慕新。塘流馀溥泽。树荫又长春。敢道寒威重。微诚此焉伸。文献公以捴管。负釰立楼前。就烛下构写以赓曰。汉腊迎佳气。周宫肃肇禋。凝旒思正远。听瑟慕逾新。观德于千世。祈年又一春。宸诗揭松桶。圣孝此焉伸。上以御笔置文献公作第一。又下七言律一句。联韵以赓。篇既就命文献公净写一轴以进。文献公既书进。又书一帖。以识盛事。在筵而赓和者。判中枢臣徐命善,右议政臣李福源,领敦宁臣金熤相臣也。弘文提学臣徐有邻,原任直提学臣郑民始,直提学臣郑志俭,臣徐有防,原任直阁吏曹参议臣金熹馆阁臣也。副捴管臣洪▣▣,臣金尚集宝釰也。行都承旨臣沈豊之,行左承旨臣朴祐源,右副承旨臣李时秀,检阅臣李祖承,臣尹行任,臣李崑秀承史也。联韵赓载者。徐有邻,洪▣▣,金尚集,徐有防,郑志俭,朴祐源,沈豊之,金憙,李时秀,尹行任,李崑秀也。

华夏观风帖

编辑

文献公府君使燕还。手书辽蓟诗数十首。妆成一帖。又题于面曰华夏观风帖。真艸半行。秩然俱备。法象意态。妙诣古范。右军所谓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艸。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者殆近之。盖府君书法。深契晋唐人心画。妙悟神解。透得自然之妙。至晩年穷极变态。迥脱偏方之俗陋。运笔行画。精爽遒紧。殆不知风气之隔于海外。而及夫躬履中华之旧域。眼目到而胸次大。胸次大而心灵与之俱化。故此帖尤得其神助。书家之万法毕露。於乎至矣。

闲中戯墨

编辑

此帖甲辰夏闲居时翰墨也。运笔行画。全学晋唐。古雅遒劲。超拔鄙俗。视诸近日笔家之缓钝无力者。不可同年而语也。府君尝与人论书书。略曰书者造化之迹。而始起于形象。亦循其自然之理。夫字者形也阴也。画者气也阳也。阴者方形者静。阳者圆气者动。故字贵方而静。画贵圆而动。粤自古文篆籕。无不画圆而字方。逮夫隶楷兴而始有戈勒波趯之法焉。大抵皆用圆锋而作转折起伏之势。近世笔家或用侧锋而便于结构。或用筑笔而求其铦利。乃曰古人之画。未尝圆也。夫侧锋者偏枯之木也。筑笔者助长之苗也。岂自然之理也。凡有形之物。无不受阳之气而肖天之形。故人物之支軆脏腑。艸木之枝干花宲。无一有不圆者。所以能生动而不息。故书之画亦然。是皆自然之理。非人之所得为也。后之学者不明乎理。而徒求诸法则离其本远矣。斯诚深悟三昧之论。而平日用工专在于循乎此理。以求至于自然之妙。故洒落天游。云行雨施。直接于右军之脉也。

笔苑真诀

编辑

岁乙巳仲秋。文献公书笔苑真诀一帖。以赠小子。题于下曰耳溪老樵书于兼山楼。以赠明孙。时年十二。能书大字可教。明孙即小子小字也。小子自操觚时。实侍我王考左右。王考授之以右军笔阵图兰亭序。日以课程。至十馀岁而能知画法。又亲书笔苑真诀。俾令诵习而得知其书学之源流。即是帖也。呜呼。王考不知小子之不肖。谓以可教之儿。训诲之劝勉之。期于成就其文学。而小子颛蒙。学未通方。笔亦迷涂。莫副至意之勤斯。竟至于无所成名。不肖之罪。实无所逃。而居然老白首矣。今于万事沧桑之后。时阅遗墨。不胜怆慕。而重为之悲痛也。

出师表

编辑

学以正心为要。书法而心勿正。何能尽艺。袖里一瓣香。始拈出于柳诚悬一转语。而程子之书字甚敬。朱子之字勿老草。亦皆从诚正中出来。盖端己整容。澄神静虑。直吾腕虚吾拳。齐吾指一吾心。按毫临池。正气推去。馀地自破。书道毕矣。我文献公书法。典实端严。无纤芥忙意。虽寻常简牍。常存温公草通鉴之工。而此帖运笔行画。粹然一出于正。非心法无以致书法之工。非书法无以见心法之妙。是知书莫先于正心。而书苑曰凡书在心正气和。讵不信欤。

清秋戯墨

编辑

我朝书法。大约三变。国初则学蜀。宣仁以后学韩。近世学米董。风气使然耳。前乎蜀韩。固无论已。今之学米董者。䂓矱虽胜。骨气渐耗。骤见之未有不以逼肖中华。而其实摸拟眉发也。我文献公书法本之晋唐。精学与笃功相兼。绝不蹈蜀韩米董之法。而温厚典雅。天然活动。故所以涵蓄无限。曲尽天机。譬如造化。随物成形。初无定軆也。此帖是六旬后戯墨。而小楷细艸随遇异軆。无一字草率直过。无一画意思浅薄。姿态横出。变化不穷。书道于此。可谓入其妙而传其神。岂可与近世之模拟者。比而同之哉。

翰墨清玩

编辑

文献公府君于己酉。持内忧闲居。日以课周易中庸。时又临池。或临古法书。或以楷行见心画。小子奉笔砚侍左右。亲炙而学习。且收只字片墨之挥洒者。妆而成帖。进于府君。府君又手书其面曰翰墨清玩。即是帖也。噫府君时当守制。春秋又近七旬。而笃学精工。殆无异于年少课业之士。盖素性然也。而有非后学所可及者也。尝教小子曰近之学者。终无大成。患在不学也。患在学而不工也。不下池水尽黑之功。辄谓以才有其限。学不加进。乃自抛弃。岂不叹哉。吾之文章笔法。五十以后之所得者。今虽老矣。若读一书书一行。每觉进益。盖专精古道。心思手追。胜于年少之时故也。嗟嗟小子。非我言耄。念玆在玆。俾有成就。于是小子书诸绅服膺。而才本下愚。性且懒愞。于今三十有馀年。仍无所成。不肖之罪宲无所逃。时阅遗墨。感慕随之。玆书当日教诲之辞。以自警责。且以勉夫后学之不工者。

𬇙江仙游帖

编辑

壬子夏四月。文献公以㫌节按箕城。箕之练光亭名楼也。大江环之。奇壁峙焉。廼于秋七月既望。仿苏子瞻赤壁之游。泛舟于𬇙江。溯洄于清流壁之下。赋近軆诗七言律一首曰。大同江上泛仙舟。微雨新晴夕霭收。一年明月中元后。半夜清风大火流。麟窟争如赤壁胜。玉箫今继子瞻游。空明击汰星河动。积水无边万象浮。在座者皆赓之。使侍妓歌赤壁赋以侑欢。仍辍棹于浮碧楼下。诚胜游也。翌日又临练光亭。手书子瞻前后二赋及七言诗以授小子。小子命工妆池。藏于巾衍。后三十三年。出而敬阅之。噫陪游之乐。宛如昨日。而星霜屡换。风树增悲。益不禁抚卷而怆慕也。人以为是游焉地与人遭。与子瞻同其胜。笔意焉遒劲豪放。与练光争其䧺。两美之合。俱在是帖云耳。

耳溪九曲大字帖

编辑

耳溪泉石之胜。伯仲于曹溪之瀑。为近郊㝡。曹溪䧺伟而其擅也久。耳溪幽逸而其名也隐。我家松楸在于溪之西。故稍稍名益显。而文献公府君溯溪之源。搜奇阐胜。定为九曲。肇锡嘉名。第一曲曰万景瀑。二曲曰积翠屏。三曲曰攒云峰。四曲曰振衣冈。五曲曰玉镜台。六曲曰月影潭。七曲曰濯缨岩。八曲曰鸣玉滩。九曲曰在涧亭。而九曲之间。奇岩小瀑。亦莫不有名。惺心淙,戯墨池,醒石是也。総以名之曰耳溪九曲。仍以为号。于是乎耳溪之擅于世如曹溪。岁辛亥府君按箕城。将构小亭于溪上。又欲以九曲之名镌于石。乃手书曲名与亭扁以藏之。及解节而归。亭先成而岩未劖。于焉之顷。梁山之风雨屡经。平泉之物色无改。每于省楸之路。跂石临水。自不禁忾然以兴慕也。近发旧笥。奉阅遗墨。纸蠧字涴。殆不可久。姑先妆池以弆。留俟日后摹刻于石。俾成当日未卒之志。亦以贺玆溪之遭也。

乙腊手墨

编辑

此帖府君七十二岁所书。即乙卯腊月也。用笔以筋骨为軆。以生活为用。字无常軆。画无定态。譬如墟市之人物牛马。容貌各殊。动止皆别。结构軆势为多常虑所不至。而少无老人弱腕之意。甚可宝也。盖笔法以用笔为主。用笔以筋骨为本。筋骨非暂时以才智袭得者。以透过纸背之意。积岁月之功而可成。今人既不能沉重运画。又不肯著力致功。乃以软弱妆餙之画。附宋人黑猪之馀套。强拟云行雨施。而以为运画当如是。反欲议筋骨之书。夫若是之画。今之新学无不能。画果在是。以李斯之才。何不能新学所能之画。尚患无骨。此为近世缘情弃道之痼弊。学者不可不知也。

万世千文

编辑

岁乙卯六月。小子初举丈夫子。王考喜甚。翌年夏命小子仿周兴嗣千字文。自三代以上讫于大明。采其大事集千文。亲书于册。以贲初度之晬盘。命之曰万世千文。粤五年儿夭而书尚存。手泽如新。悲夫。

万里初程

编辑

翼儿初度。在于戊午十月。文献公府君命小子集日用文为千字。亲自书诸册。以贲晬盘。后二十年丁丑。翼儿生丈夫子。翌年戊寅六月十一日为初度。改妆是卷。又贲晬盘。噫是卷也。卄载之间。用诸父子之初度。而况先人之手泽不改。墨花如新。岂特如寻常百玩之具也哉。惟我王考文章事功。为宗于世。克享大耋。至晩暮康宁。是卷之手书。即七十五岁之秋也。愿尔父子。无忝尔所生。文章焉是继。大耄焉是绳。以光我门闾。而亦以此卷庸作世世晬盘之宝。至于万子孙无斁。诗不云乎。维其有之。是以似之。愿尔父子勉旃勉旃。

斗南神交帖

编辑

文献公于晩年。托契于晓岚纪公。每凭节使之行。书以寄信。诗以道情。而纪公亦如之。其书有曰异地之同调。又曰旷世之奇遇。信乎易所谓同气相求者也。余既收弆往复书牍及诗章。汇成斗南神交集。又收手书诗文之副本。装褙成帖。俾使后人知两老人如是之神交。作将来佳话也。纪公名匀号晓岚。以清白文章。冠冕一世。与府君同年甲辰生。其亦异矣哉。

临张照石鼓歌

编辑

清人张照书韩文公石鼓歌。字大如家庙碑。取法董玄宰。结构妍妙。长短逾制。尤见其郁拔奇宕。乾隆帝评之曰瓌辞神笔。盖照亦当世以笔名者也。拓本东来。操觚者竞尚之。时文献公亦一临其书。其格峻其力猛。深厚苍古之意。大胜于原本。夫大字小字。固无异法。而字大则渐就龃龉奇古。故以鲁公结字拘俗。作浯溪碣则㝡奇矣。今此本以龃龉于俗眼。故为上乘也。又书夙兴夜寐箴。秀拔遒健。得书中法为多。附妆于石鼓歌之下。时以学习焉。

文献公手牍诸帖

编辑

右文献公抵小子手牍也。府君虽于寻常书牍。未尝放心而挥洒。参之以楷草。骎骎乎淳化。故尺篇寸笺。人皆藏弆而珍玩。况小子之宝重当如何哉。朱夫子曰张敬夫尝言王荆公帖多匆匆草草。平生有何许忙事。今观韩魏公。虽与亲戚卑幼书。皆端妙谨重。无纤芥忙意。与政相反。书札细事。于人德性。相关如此。岂不信然哉。谨妆池为五帖。书此而藏。以寓如见之思。

御制西山影堂铭印本

编辑

西山大师休静。樷林之秀也。功流竹简。道存贝叶。留像于妙香山之普贤寺。上之十五年辛亥。文献公观察于关西。巡到普贤寺。呼于众曰西山功茂王国。岂独使尔曹崇奉而已乎。遂选其能修师道者。俾奉像主香火。将大其祠而欲闻于朝。旋解官而归。粤四年甲寅。观察使李秉模以其事驿闻。上可之。赐号曰酬忠。仍命文献公书额。追洪武甲寅赐诗善世禅师之故事。御制序若铭。又命文献公书揭于祠。即甲寅四月初八日也。噫西山始被诬系狱也。宣庙察其枉。宠之以诗。正庙又懋其忠。侈以影堂之铭。山人之荣。古未有也。而国家之酬师功。于是乎无憾矣。既事拓印额与铭各一本。妆池以藏于家。

长安门上梁文印本

编辑

长安门华城之北门也。始城于华。上分命词臣。或制以六伟文。或书以扁额。文献公府君时以大提学。承命制长安门上梁文。仍又手书于缎。纳于梁中。又书于板。镌揭梁楣。府君尝奉教书国家文字者屡矣。率皆谨严有法。而此本尤圆活古雅。神彩流动。诚可宝重也。

御制象山碑印本

编辑

海西之谷山府东五里龙峯之下。有象山府院君康允成旧基。太祖神德王后实诞降于此。旧传太祖大王龙潜。道渴飮于龙渊。圣后临溪而汲。㪺溪水泛杨叶以进。圣祖奇其对。遂定迎渭之礼。府北岢岚山。又有圣祖驰马旧基。野老至今相传云。及圣祖开国。圣后正位中壸。赐邑名陞为府。象山谷之一号也。正宗二十三年己未。竖碑于旧基表章之。以御篆大书前面曰圣后私第旧基。御制阴记命大提学臣洪▣▣书于石。既事特加辅国崇禄大夫。以书写劳也。时先臣年近八耋。精力康旺。犹堪于贞珉之役。故上所以命。而笔法典实苍古。不似老人柔腕之軆。岂不伟哉。

御制万川明月主人翁自序印本

编辑

洪惟我圣考正宗大王以不世出之姿。有大有为之志。道可以范围宇宙。德可以陶铸唐虞。功可以为万世开太平。有非一德一行之所能名言。而精神教化之所流行。政刑风采之所鼓动。酸醎凿枘。不枉其性。椳臬扂楔。各当其材。天无私覆。海不择流。人莫不自效其尺寸之能。于是乎以万川明月主人翁为号。御制自序以象之。有曰月一也。水之类万也。水者世之人也。月者太极也。太极者吾也。盖天下之才。皆为我用。如仲尼之徒三千。群飮于河。各尽其量。岂不诚渊乎大哉。上命我先臣文献公书序于板。镌揭于壁。印下一本。时戊午之十二月也。噫我圣考治法政䂓。固已卓越百王。而至若文章沨沨灏灏。与典谟雅颂相为表里。弘球大璧。皇王之軆裁也。朱弦踈越。邃古之音调也。庆云和风。圣门之辞气也。古之帝王以文章震耀天下者。唐太宗宋仁宗是也。然简而正峻而明。纯粹广大。未有如我圣考文章之为美也。诗曰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夫云汉非有心而为文章也。昭回于天而文章耀然自见也。圣考之文章。何以异于云汉哉。

献陵幸行时。赏典传教印本。

编辑

昔在英宗戊子。上展谒献陵。正庙时以世孙陪扈。后三十有二年己未秋九月。始复更谒仙寝。以庆赖之举。涣发十行之纶。施于温恭之列。赏赉有差。在朝而再瞻是陵之幸行者只馀三人。我先臣文献公与焉。以是命书赏典下教。镌揭于本陵之斋室。字軆古雅流丽。依然是中华风韵。而海以外则未之见也。於乎休哉。

先世碑志印本

编辑

安东申城浦始祖以下三世坟茔。年久失传。英宗丙寅。寻得片志。改封立石以表之。始祖妣顺天金氏墓。表石前面大字文献公谨书。密直使公表石大字后孙领议政乐性书之。郞将公墓在高阳城洞。肃宗壬戌。八世孙万锺以黄海道观察使。伐金川石立。后九十年英宗辛卯。十一世孙文献公又按海节。复取金川石改立谨书。高祖考芸窝公墓在镇川龟湾里。文献公大书职御姓讳两配位姓氏。镌于床石前面。牛耳,龟湾,乕岩三处墓山小志。文献公亦撰幷书。曾祖妣尹氏以丁未下世。将祔于乕岩赞成公墓。文献公撰志幷书。又追书表石大字。丁巳王妣捐世。窆于天安日峯山壬坐。文献公撰志幷书。拓出诸本。共妆于一帖。

牛耳阡碣印本

编辑

五代祖考判决事府君墓在汉城之东牛耳之洞。王考文献公曾乞树墓之辞于樗村沈先生。铭已就而序未完。先生遽殁。文献公㝡状文而约之。仍用樗翁之铭。手书于石。参判曺公允亨篆于额。竖诸墓庭。即崇祯纪元后三癸丑七月日也。

龟湾阡碣印本

编辑

高祖考赠吏曹判书芸窝先生墓在镇川之龟湾里。文献公按海节。将竖碣于墓庭。再从孙领议政凤汉撰。文献公书。曺公允亨篆。即辛卯四月日也。

乕岩阡表印本

编辑

我曾王考赠左赞成府君以英宗丙辰下世。初窆于牛耳洞。后十二年丁卯。迁奉于镇川之乕岩洞枕丙之原。王考文献公按海西节。伐金川石以表之。参判重一氏撰文。文献公书前面大字及阴记。竖于墓左。正宗丁未。曾王妣尹氏下世。又追书大字。镌于前面之右。

酒泉题咏印本

编辑

英宗戊申。高祖考芸窝府君莅醴泉郡。王考文献公随往。时五岁也。后五十八年正宗乙巳。以云观提举奉审景慕宫胎室于豊基郡。历入是郡。登衙之伴鹤亭。留题一绝于壁上。后乙巳二十六年当宁庚午。小子适作太白山晒史之行。历登是亭。周览池台之胜。敬次王考板上韵以志感。幷印两诗。妆池于帖以遗后昆。

乐浪胜观帖印本

编辑

文献公府君于正宗辛亥。按关西节。以裘带日临名楼。诗以畅叙。仍又手书以揭之。又于行部之时。历遍诸名胜。翰墨之留题者。星罗雾列。文彩风流。照映一路。拓印诸板。共妆于帖。松下曺公书于下曰关西亭台之间。固多前辈翰墨。而其为杰然殊观者。盖亦指不多屈。今览此帖。若诗若笔。殊姿共艶。实为双绝。如入波斯市中。璀璨夺目。应接不暇。不有天才人力之兼到。何能尔乎。又大书题其颜曰乐浪胜观。

万柳堤碑印本

编辑

英庙己卯。文献公府君出守江东县。县有大川。比壅而激啮邑治将半。府君告于众曰弗治其垫。众皆乐赴。于是筑堤而种柳。名之曰万柳堤。遂伐石而纪之。后三十三年辛亥。府君以㫌节按一道。又斲石于纥骨之趾。改竖于白马门之内。文仍其故而系以后铭。书又亲写。而豪放淋漓。带元章少时笔意。一洗东方凡陋之俗。其将与蜀之冰誓。垂诸无穷乎。

晩退洪公神道碑印本

编辑

晩退洪公以文科显于肃庙世。历七道方伯两都留后。官至判敦宁。后以子贵赠议政府领议政谥贞翼。即慕堂先生曾孙也。墓在温阳。判度支权公以镇撰神道碑。我文献公书之。而以中年所书者。故少遒逸流丽之态。然深得兰亭圣教之奥。可以为操觚家摹象也。

东韩胜观四帖

编辑

文献公府君按箕藩。道内之门额楼扁。以至乎柱联。无不大书而揭之。东韩胜观四帖是也。米元章云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把笔。字逾无筋骨神气。又倒收笔头。尽如蒸饼。我东扁额皆用雪庵法。画意字势。悉犯此戒。丑怪无可观。独成川降仙楼诸扁。即翁正春米万钟诸公书。故颇胜而亦无绝佳。平壤练光亭第一江山扁额。即拓来元章石刻书。而其中江字本无。故以朱世勋书足之。钝劣殊不称。白下尹公自写易之。而反逊于朱。盖白下大字素非长。所写诸扁少甚佳者。韩石峰局于雪庵法为可憎。而惟有劲险。圆峤李公自以为不拘窠限而犹未尽分也。若府君大字不用雪庵法。惟以晋画挥洒。豪放䧺健。端妙典雅。世之尚论者。府君之扁额大字。非诸公所可及云。

先笔二帖

编辑

集先君诗篇简牍诸本。妆为二帖。凡累十纸。呜呼。我先君自弱冠时。濡染于王考庭训。文艺笔法步武甚茂。王考尝称之曰笔翰遒妙雅㓗。有永和风。呜呼。天不假年。未克底于成。小子终天之痛。其有穷乎。小子生而孤。不省我先君仪形。而时阅遣墨。手泽如新。其能少慰如见之思否也耶。呜呼痛矣。

诸房书牍

编辑

右诸房书牍。判决事府君曁芸窝公在世时堂内往复之简牍也。曰大司宪芝溪公霶。慕堂先祖之长胤。而曰南原公𩆸。于判决公为从祖也。曰参议泛翁公柱国为季父也。曰牧使玄塘公柱一及庶子柱南。芝溪公之胤而与县监公柱文为从叔也。曰判书金华公万容,郡守公万煕为伯仲氏也。曰寺正流岩公万选,佥知公万㝡为从氏也。曰晩退公万朝,武佐郞万济,观察使万锺,著作万通为再从也。曰生员万叙三从也。曰佥正公重箕,府使重衍,翰林重益,牧使重楷,参判重畴侄子也。曰参判重一,牧使重耉。于芸窝为再从也。都正重寅,观察使重夏,生员重华,承旨重禹为三从也。曰参判锡辅,判书铉辅,牧使允辅为从侄也。曰大司宪景辅为三从侄也。夫世之人同祢为兄弟。同祖为从兄弟。同曾祖为再从。同高祖为三从。自三从分而至于无服之亲。而其初皆一人之身也。今帖中所载诸公。俱是慕堂先祖之子而孙而曾玄孙。而当其书牍往来之际。相为同堂之至亲也。于今一百八十馀年之间。又分而各为五六世。则已至于无服之亲。无服而几何不如涂人乎。若以涂人乎则岂天生物以一本之理也哉。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凡我诸公之后昆。益勉乎此。俾如当时堂内之亲亲。则可以贵一本而收九族。不视之如涂人者也。

从祖考进士公简墨

编辑

从祖进士公。我文献公介弟也。弱冠而登上庠。文艺夙就。华问日播。不幸早世。士友咸惜之。集家间往复简墨妆于一帖。以文献公外舅郑公,进士公外舅李公手札幷附于下。

跋尾

编辑

朱溪别帖

编辑

肃庙二十六年辛巳。我五代祖考判决事府君以梨园正。出守茂朱府。堂内至亲及知旧诸公皆以诗若文饯于行。昆仑崔公昌大,西坡吴公道一,双柏堂李公世华,巽窝赵公,柳下洪世泰㝡是文章名世。而杰然为一帖之冠。粤明年癸未正月。实为府君花甲之月。而从子参判公重畴甥侄曺公夏奇联镳往谒。寒楼之筵。九川之游皆有诗。府君曁芸窝公亦和之成一轴。遂附于元帖之下。共名之曰朱溪别帖。朱溪茂之号也。

盛世文藻

编辑

我高王考芸窝先生当肃庙盛世。高步骚坛。鼓倡风雅。如金三渊昌翕,赵后溪裕寿,李槎川秉渊,崔昆仑昌大,赵鹤岩文命,尹晩霞游及其季白下淳,洪沧浪世泰乐趍下风。而与三渊昆仑文契最深。游于社而唱酬无虚日。杰句俊语。冲和悠永。沨沨乎治世之音也。风流翰墨。为世所慕。比之香山东洛盛事。及夫先生出而宰花江丹邱也。亦皆诗以饯之。当时文彩之照暎。英游之华盛槩可想也。并取前后赓和之词赆别之什。妆为四帖。而王考文献公题其面曰盛世文藻。斯可以知其世也。

艺苑珍迹

编辑

芸窝先生以诗名于世。既与名公魁士结为诗社。每于花月琴樽。纵酒约会。唱予和汝。而笔翰之妙。多出于白下之手。岁丁亥十月之既望。诸公会于晩霞之校洞侨第。弄云月啜霜菊。遂拈韵赋诗。得七言近軆二叠。又于翌日夜。各拈五言律一首。而白下幷书于轴。即是帖也。与其席者郡守赵公星寿,挹清轩李公真佐,判官洪公九采,槎川李公,㱕乐亭赵公景命及其季鹤岩相公,晩霞,白下两公,东溪洪公重耉也。噫自古歌诗。未尝不盛且多也。而会以同志。能穷其赏心乐事之娱。以发其妙者几希矣。今诸公俱以一代之英隽。以文会友。发为歌诗者。言之精粗。辞之遅疾。虽有所不相类者。皆出于性情之真。而渊渊乎有大雅之音。于以占当时之交游治世之休象也。且况白下翰墨之精妙。为稀世之珍者乎。

燕槎赠别二帖

编辑

正庙壬寅。文献公以司宪府大司宪。充冬至兼贺正副使赴燕。甲寅又以判中枢府事兼冬至正使赴燕。前后之行。公卿士大夫皆以诗若文饯之。其言卛多匪风下泉之辞。盖自数百年以来。燕槎赠别之言皆如此。行人之发为歌诗者亦如此。故今之赠别之言。已成陈腐。不惟作之为难。作之而见之者无甚神奇。二帖中诸作非无杰句俊语。而审其趣则皆有是病。此所以燕槎赠别诗之无足观也欤。

重刊文川东阁记

编辑

祖荣即余旧名也。昨夏以鹤城吏向咸山。历是郡而登是阁。阁是壬子后移建。而今不见旧记。噫崔侯重修之劳。王考纪事之文。诚不可泯没于后。则追惟当时。承命缮写。宛如昨日。安得不忾然而怆怀乎。遂改书送。揭于新阁。壬子后二十九年庚辰初夏。安边都护府使敬谟谨识。

追揭安边诗板

编辑

王考文献公府君以正庙丁酉谪补孔州。路过鹤城。具尚书㢞时宰是府。有留赠诗一篇载于遗集。每一展读。岭外官居之胜。殊乡萍会之游。得以追想。昨年夏不肖忝叨知府。坐是堂而诵是诗。尤赠兴怀。乃刊揭于坐衙之壁。且阅府藏。有留春轩额板。亦府君手笔。而下方书以初讳。此是丁酉以前墨迹。未详揭于何处。今为库中之物也。改以绘采悬于香雪轩之前楣。幷此谨识。丁酉后四十四年庚辰初秋。不肖孙敬谟敬书。

追揭铁岭歌

编辑

丁酉后四十四年庚辰。不肖孙敬谟叨守鹤城。追书刊揭于府衙。

高王考金化诗板后识

编辑

高王考芸窝府君于景庙壬寅。尹于玆土。甲辰春解绂而还。道有此诗。刊在遗集。小子以观察使行春到是邑。手书追揭于县衙。甲辰后一百三年丙戌春。玄孙敬谟谨识。

改揭禁梦庵记文后识

编辑

小子于昔年承命书此文。付诸知添而㱕之。后三十一年乙酉按关东节。祗审庄陵。历入是庵。知添已茶毗。记独留壁而为烟煤所污。殆不可卞。会庵僧性辉发愿重新。楼寮为之改观。遂改书旧记。又构数行之文。联揭于寺楼。噫小子之奉笔砚隅侍于点乙之时。宛如昨日。转眄之顷。居然为三十星霜。今来是庵。复书此文。不禁感慕之怀。而重修记之不以不文辞者。幸其踵武而托名。辉亦知添之高足而能继师志。并不可以无传。玆识于下。以备山门之故事。丙戌秋孙男观察使敬谟谨书。

改揭乐民楼诗板后识

编辑

我王考文献公府君以正庙元年丁酉冬谪补于孔城。孔庆兴号也。粤三年己亥解官而归。历登是楼有是作。后五十八年丙申。不肖驻节咸山。登楼盥读。不禁感旧之怀。板本陊剥。不可以久。遂改书原诗。步韵敬赓。联揭于下。时上之即阼二年仲秋也。孙男观察使敬谟敬书谨识。

题九一居士传后

编辑

九者阳之盛数之极。故干之策用九。而范有九畴贡有九州。皆自然之数也。而咸㱕于一。一者易之太极也。万象原于一圈。万数起于一画。万事出于一心。故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学而能尽于九。道而能见乎一。则大本立而达道行。出处当其可。夷险不二节。子其勉之。

题申旅庵景濬素沙篇后

编辑

千古有此奇文。千古有此奇才。出奇处置。无不尽神。而文法甚奇。章法亦奇。一篇数十节。皆似一节。而每节一句。各有一义。随手万变。任心自成。可谓通古今之变化。备万物之情状。无乃得漆园之风者欤。

题雪夜联句帖

编辑

余于癸丑冬。与伯詹作雪夜百韵联句。受纶庵笔妆池以弆之。上题云华子画。以作三绝。时或旭窗披阅。忽有惊心丧气不忍复睹者。盖伯詹,云华。俱以妙龄。奄然为千古人。其所留者只此诗与画而已。噫唱酬挥洒。宛如昨日。而存没之感。曾不数年。于人世果何如也。余于是不忍复睹也。

书金君稿

编辑

曾见丽泽斋权处士。以安东吏拔于流俗。𧬄役读书。能成为己之学。岭以南于今称道。今君妙年造诣。能不负所学。而诗文诸作虽逊于穷格之学。自成杼轴。篇篇圆丽。不图百六之列。有此读书之士。而奚独使权君专美于峤南也。

书宋友持养锦岩稿

编辑

余少而失学。不能于作者文。虽间作一二篇。甚不工。故未敢出以示人。亦未尝强其不能。然见人之文。辄低佪流连。惟恐读之至尽也。今夏与锦岩宋浩然业功令于深柳读书之堂。词锋文澜。低视一垒。自不觉停笔而退步也。及见其所为锦岩稿。盖本于六经。骖以子史。读之铿然有声。甫今二十有三。工于文如是。此其才宜有过人者。夫人之所以能垂轨度于后世者。以其有文也。文之所以载道而行者。以其有气也。文不能以道为舆以气为辅。则虽极工而传之久何益乎。故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韩子曰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大小毕浮。苏子曰昌其诗不如昌其气。此古今相传之妙诀也。然则务牵引以成说。快其议论而不养其气。则何所贵而为圣贤之所不废哉。今浩然博学深思。以敦其实。以达其气。将见其诸篇。皆足方驾于古。而能于功令之暇。尤专致力于文。余之愧于浩然者。其何如也。

题寤轩金友玉如启温卧游帖

编辑

披襟亭

编辑

东游数日。竟峡无开眼处。路左孤亭足以赏心。亟令小青奴賖村酤。屡觞而乃起。今展是幅。境爽诗清。尤觉林飔袭人。

断发岭

编辑

吾行不以断发而由淮阳之墨喜岭。则未登是岭。不得骋眺其晶玉之彩冰雪之色。然墨喜之于断发。所见似同。而登是岭者。望见枫岳。思断发出世。故名以断发云尔。则其奇绝殆胜于墨喜。向余所见。正如李密不见秦王也。昔石湖老子于青城极巓。仅窥雪山三峰。尚自詑天下伟观。若撞面见此万柄寒玉。当复绝倒叫奇。真不留一发也。

长安寺

编辑

渡万川桥过溪水寮。直上神仙楼。此心已飞越矣。

明镜㙜

编辑

千尺奇峰。当空突立。气象陡健。光耀烂照。举目仰瞻。心胸已觉洒然。匪徒为忏波罗。亦足以刷俗尘。持我方寸之丹。傍此千寻之镜。

灵源洞

编辑

灵源洞府幽邃夐寂。为内山福地之㝡。古有以楼临方塘。俯瞰万柄芙蓉。为是庵之题品云。

百塔洞

编辑

使我如在万石之亭。

鸣渊

编辑

我有紫玉之箫。不敢吹向渊上去。惊起骊龙之睡。怕作晴天之雷雨。

三佛岩

编辑

自入怾怛。日闻释迦之教。及见真身。杳然一岩骨而已。未知白毫祥光。时放人天之表否耶。

白华庵

编辑

白华庵旧址平稳雅㓗。自令人神契意悦。可谓人间之净土。尚无滁州之智仙何也。

万瀑洞

编辑

三叉洞府。相为交错。百道川流。玆焉会同。喷雷飞雪。尽笼一山。崔孤云之海印七绝。亦是善形容万瀑洞也。风霜生卷。正好六月天披展。而耳付于瀑则俗声不入。目付于瀑则俗尘不睹。彼跂石而苦吟者。圭组轩冕。浮云于我乎。

内圆通庵

编辑

李槎川到是庵曰岩峦拱揖。洞天幽邃。隐隐万瀑声远在空外。自然坐不能起。便欲弃万事读书其中。斯语得之。

须弥塔

编辑

须弥三塔。鼎足而列。面皆削平。齿亦齐整。虽使阿育王施巧。亦不能过此。然三面皆附山。此不及百塔。而丁酉水劫。洞天始辟。夫开辟久。高者崩卑者塡。崩则土削而石露。塡则道涂平。后千百世。山益奇而路益利也。僧言每值雨后。南北塔之间。有悬瀑数丈云。却恨吾行之在潦水前也。

歇惺楼

编辑

阿难见如来一身暎彻如琉璃。犹然渴仰剃落。况见此昙无竭万二千众。一时齐涌。白银千尺之体乎。昔吴廷简见黄山。以为半生所见皆土堆石块耳。今见是山良然也。

普德窟

编辑

从喷雪潭左取支径而上普德庵。下临无际。身摇摇如在半空。不敢久留。三渊诗地无金可铺。室与罄俱悬之句。真逼语也。

真珠潭

编辑

香城一带。削出万柄之玉。水帘三层。喷作千斛之珠。是造物者不爱其宝。自暴其无尽藏也。

八潭

编辑

金刚水石。具众美而集大成者。其惟八潭乎。

摩诃衍

编辑

道诜金刚诗曰耸云沿海黄龙势。谷里三区特地平。颔下一区为佛国。腹中双堰是仁城。其曰颔下一区。即指摩诃。而所以为金刚之腹。藏众美都会之地也。灵源歇惺境区非不擅胜而后障太逼。长安白华基址非不蕴藉而峰峦不朝。非但地理为内山之㝡胜。既宜于名蓝。又宜于隐居者。无如玆庵。寺观当以摩诃为第一。泉石当以八潭为第一。未知论者以为如何也。

妙吉祥

编辑

佛氏之示㱕宿曰肉身断灭而法身不坏。不入轮回。超然自在。其妙吉祥之谓乎。

晓云洞

编辑

昔有马迹祖师结夏于龙游潭上。为水响之妨于听讲。怒其龙鞭而逐之。其负痛闪挫而形于石。普贤师之逐出九龙。亦有是耶。

船潭

编辑

船潭水石甚清壮。远过晓云之上。殆胜内山之船潭。而终不与万瀑䂓模相符。亦无峰峦之左右映带。是乃内外山之各异也欤。

楡岾寺

编辑

余之入楡岾也。时值夕斋。数十白衲。解𮖐洗钵。次第受食。程子之以三代威仪尽在于是者谅矣。

玉流洞

编辑

玉流水石。旷然以澄。融然以和。观者亦舒舒与与。不知其气之平。与老僧数人。各据潭石。忘言久之。朗诵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之句。尤觉坡仙深得禅理。而能使我心境寂然无一物芥滞也。

九龙渊

编辑

其形也诡。其势也驶。其神也粹。其声也远。其色也厉。其趣也永。其气也凛。

瓮迁

编辑

前对溟渤。一色万顷。四望而天水相接乎则心闵焉隘塞。有憾于乾坤之太窄矣。夫天下之物。莫大于乾坤。而乾坤犹且窄矣乎。则吾将安往而求其大也乎。

丛石

编辑

丛石天下所无之奇观。或云水从坎六。故石皆六棱。凡天下之有水而立石处何限。则独于东海之滨丛石为六棱何哉。国岛之形。类此而尤奇壮。瑞石山之石亦然而颇高大云。造化翁之遍施伎俩。以侈其胜。抑又何哉。

三日湖

编辑

清妙中澹丽。幽闲中明朗。如淑女靓籹。可爱而可敬。赵东谿曰桑下三宿。犹为禅门之戒。况三日留连于淡籹浓抹。比西子之湖耶。四仙于是乎损三年道心。斯诚得之矣。

海山亭

编辑

有美堂记云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又尽得钱塘之美。余于海山亭亦云。

带湖亭

编辑

长堤斗绝。湖水绕前。虽近海多风。水波不兴。岩壁苍古。紫翠交映。对岸村落。桑麻阴翳。壤童犂老。劳歌互答。于是乎渔樵畊牧之乐。咸萃于眼前。便有吴越间意。

海金刚

编辑

石得水而磨光。水遇石而成文。今以一拳怪石。置于盆池。犹足为奇玩。况万朵石峯。环立于海中乎。可谓天下之异观。而清凉䟽云世界有九金刚而八在海中。此其一欤。

丙子司马榜后识

编辑

肃庙丙子。我高王考芸窝府君以诗中进士试第三。后一百二十年再回丙子。儿子翼周以诗选进士试。即当宁十六年也。翼也年才弱冠。能以功令合选于是年是科。其为趾美绳武曷可少哉。噫芸窝府君厄于公车。沈沦下僚。位不满德。而行谊高于一世。或以褚季野目之。文章源于六经。至有郑玄家故事。尤长于诗。菀然有开天之风。崔昆仑,李槎川皆为之退步。斯为当时之所推重者。而后承之师法。亦有在于此也。今翼也奉承先训发轫于科名。适符于府君登庠之年。良亦不偶。苟能遹追先志。克笃厥工。行谊焉是法。文章焉是继。则人必曰芸窝公有后。奚但为忝科名于是年之喜也。翼乎翼乎。勉之哉。

题吴君命养墓铭后

编辑

余于庚戌夏。始识吴君。君年才弱冠。美质如玉。六书之妙。深得右军法。意甚奇之。及余发解兰省试。借其腕书之。当其风雨战鏖之时。虽波戈点画。一不放过。盖缘专精之工。而亦可想存诸中者也。翌年冬。吴君遽以病不起。惨惜怊怅。久而愈切。而时阅墨券。尤增苗而不秀之叹也。噫楠死而诗。鹤瘗而铭。物犹然。况于人乎。宜乎其父之有此铭也。

书元氏家藏试券帖

编辑

观澜亭元先生以孤忠大节。为端庙之夷齐。与六臣并称于世。东冈赵相国铭其墓而阐幽光。我王考文献公碑于亭而彰苦节。于是乎观澜之名。愈久而益显也。昔我文献公撰次斯碑时。余小子奉笔砚隅坐。仰睹点乙之役。窃有山仰之慕。后三十馀年。以关东伯按节于原城。原公之桑榟之乡也。今其后裔尚食于玆土。世执高曾之矩。能守毡帐之旧。今春重构观澜亭于越之旧址。踵门道其事。余乃大书观澜亭眉扁而㱕之。今又以元氏家藏帖谂余曰。此吾先祖生员公亲书试券也。愿子之一言以不朽斯帖。余盥手敬阅。生员公即观澜先生之嗣子。而以经义阐名于司马试之券也。文词典雅。笔法精致。百世之下。有足以验其之才之美。宜乎观澜公之有是子也。况元君家甚零替。能保有断钊残璞于十馀世之后者。宁不奇哉。元君名植。先于植来者在民也。

书青邱题咏印本七帖

编辑

拓八道楼㙜古今人题板之名句杰作。汇为七帖。名之曰青邱题咏。第一帖京都,畿甸,关东,海西。二帖又海西。三帖湖西。四帖岭南。五帖湖南。六帖关西。七帖关北也。其地则江楼海亭山阁水榭傧馆衙轩名山大川也。其人则皇明诏使及自高丽以来。名臣硕辅道德文章忠臣孝义骚人韵士也。其文则堂记楼亭古近軆五七言律绝也。而诗居三之二焉。夫八路之亭台楼阁。或以壮丽或以华美。或宜于山川之眺望。或宜于都邑之繁华。各以其胜名于一国。而之人也宣化于一路者有之。制锦于一邑者有之。㘅命而历登者。探胜而往游者。莫不揽风景之佳丽。宣客思之堙郁。发为歌诗。以鸣其志。䧺伟俊发者。宛宕䟽爽者。巉巉刻幽峭者。烟波袅娜者。以至乎感慨浏亮浮腝纤清者。譬如鹤伊戛而高。雁萧飒而寒。莺栗留而喜。鹃断续而哀。蝉凉蟋悲。鸠缓鹊急。各极其情。然其大体。春声乐而秋声悲。天气之舒惨。物理之否泰。又在乎其间。则渊乎大哉。可以观其世之盛衰而验其人之贤愚也。盖诗者理致也才格也神境也。一不备则不成。理致生于学。才格生于人。神境生于山川风土。是故东人多局于山川风土。人物以其登眺则无华之秀岱之圆。天台之巉。峩眉之削。罗浮大孤之飞舞轩翥。以其溯游则无河之广江之永。剡溪之幽洞庭之漭。五湖七泽之浑涵嘼奫。其怀贤仰德也无阙里之堂。西河稷下之墟。濂洛关闽讲肆之塾。其怀忠想烈也无屈原之渊伍胥之涛。曹娥之波思妇之石。董永黄童之里。其悲吊感慨也无祈年槖泉。汉家陵阙。六朝荒墟。觚棱迷楼。隋堤之柳钱塘之荷。刘郞项羽之战场。诸葛之阵图。周瑜之赤壁。燕赵之肆狗屠击筑。深井楡次之乡。又无高士隐逸名贤游眺之所。如兰亭香社。子真之谷。五老之峯。金谷午桥云台梁苑东山小有钓㙜苏文之属。以赡其材料。而又无邃古奇伟壮特之迹。如禹凿寒江巨灵所跖䟽属。支机灵宝良常之铭。金牛石镜之群。以助其气格。而又无秦云陇树楚水吴山关楡岭梅之字。与夫珍禽奇兽鹦鹉孔犀巫猿越鸪之物。异树稀果桄榔龙荔卢橘丛桂樟柟椑奈茶蔗之属。以生其色泽。故其造语也。恒患于固陋而其取材也恒苦于枯寂。其欲依㨾而摸画之者。类皆手涩而眼生。此所以少流动之軆而无变化之气也。虽然凡在三韩之内。其峭竖而奇拔者。皆可以为华岱罗浮大孤也。峡束而矶激者。皆可以为天台峩嵋也。𬇙浐之口汉带之间。其浩淼而横驶者。亦皆可以为江淮河汉五湖七泽也。鸡林,泗泚,东州,武陵,崧阳,乐浪之墟。其荒烟零落。池㙜平而草树没者。又无非登眺感慨吊古伤远之迹。则是无之而不神境也。无之而不神境也而亦无之而非操毫之士。然卒不近似者。终系于风气之所局而然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