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千百年眼
卷四
卷五 

秦用客之功

编辑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始与谋国开伯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有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战国九流中辩士

编辑

战国著书者亡非辩士,九流中具有其人。孟、荀,儒之辩者也;庄、列,道之辩者也;衍、奭,阴阳之辩者也,髡、孟,滑稽之辩者也;宋玉,词赋之辩者也。今但知仪秦髡衍为辩士,孟氏有好辩之名,亦小矣。

古文多譬况

编辑

秦、汉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于意外。如《尚书》云:“说筑傅岩之野。”筑之为言,居也,后世犹有“小筑”之称。求其说而不得,遂谓傅说起于板筑,虽孟子亦误矣。“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犹《书》曰“迓衡”云耳。横议者遂谓伊尹为庖人,若然,则衡秤也,“尹曰迓衡”,其亦舞秤权之市魁乎?子贡多学而识,故孔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庄子便谓子贡乘大马,中绀表素之衣;太史公立《货殖传》,便首诬子贡,如此则子贡一猗顿耳。又《论语》“为命,裨谌草创之。”左氏遂谓裨谌谋于野则获,盖因草之一字诬之也。“孔父正色而立朝”,左氏遂谓孔父之妻美而艳,盖因色之一字诬之也。例此以往,则《国语》谓“骊姬蝎谮申生”,必将如“吉甫之掇蜂”;《》所云“诸侯渔色于下”,即小说家谓西施因网得之,类矣乎?姑发此以谂知者。

读书句读

编辑

学者有读书终身不知句读者,由少年不经师匠,因仍至此。尝观李彦平读《礼记》“男女不杂(句)坐不同(句)柂枷不同(句)巾栉不亲授(句)”,程伯淳读《孟子》“至大至刚以直(句)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姚宽读《左氏春秋》“故讲事以度轨(句)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句)采谓之物”,又“闻晋公子骈胁欲观(句)其裸浴(句)薄而观之”,费补之读《汉书·卫青传》“人奴之(句)生得无笞骂即足矣”,杨用修读《史记》“高祖与父老约(句)法三章耳”,皆妙得古人之旨。以类推之,如《庄子》“泾流之大两涘”为句。《史记·封禅书》“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观后“天子至梁父礼祠地主”之文,则八神名当至“主”字句绝,而用修、允宁皆“一曰天”“二曰地”为句。《季布传》“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九字一句,而《索隐》“身屡典军”为句。《匈奴传》“务讇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句绝,而《索隐》以“偏指不参”为句。《律书》“虽妙必效情(句)核其华道者明矣”,而用修引之作“情核其华”为句。《魏豹彭越传》:“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句绝,言欲遭时行志,与所蕴适相际也,如云此足下度内耳可证,而用修“其度以故”为句。《谷永传》“成帝效为微行,多近幸小臣”句绝,“赵李从微贱专宠,皆皇太后与诸舅夙夜所常忧”,而用修、元美皆读云“小臣赵、李从微贱专宠”。此类未可悉数。

古书之伪

编辑

《本草》,神农书也,中言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出诸药物,如此郡县,岂神农时所有耶?《山海经》,禹、益书也,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岂禹时所有耶?《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书也,然谓封拜之辞曰策,策始于汉,而谓伏羲氏有策辞可乎?祭天地于圜丘,大夫之妻曰命妇,《周礼》始有之,而谓天地圜丘、恩及命妇为黄帝之事可乎?相人之术起于衰世,而谓圣人以形辨贵贱、正贤否为神农之书可乎?《三略》《六韬》,太公书也,然其中杂援军谶,以足成之,夫谶书起于战国之后,太公之时曾有之乎?《尔雅》,周公书也,然其中有云张仲孝友,张仲,宣王之臣也,周公安得载之《尔雅》?《左传》,丘明书也,然其中有云“虞不腊矣”,夫腊之为节,秦始有之,丘明安得记之《左传》?《汲冢》,周书也,其《周月解》则以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夫自尧时日躔虚一度,至汉太初历始云起牵牛一度,何《周月》而乃尔?《时训解》则以雨水为正月中气,夫自汉初以前历皆以惊蛰为正月中气,至太初历始易之以雨水,何《时训》而云然?《子华子》,程本书也,其语道德则颇袭《老》、《列》之旨,语专对则皆仿《左氏》之文,是何彼此之偶合?作声歌似指汉武朱雁芝房之事,喻子车复窃韩愈《宗元墓铭》之意,是何先后之相侔?《苍颉篇》,李斯作也,其曰“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豨、黥、韩覆畔讨灭残”,然则汉事何以载于秦书?此类甚多,或摹古书而伪作,或以己意而妄增,至使好事之流,曲为辩释,以炫其博,是皆未之深考耳。

秦之所以帝

编辑

尚论秦之帝者,皆曰商君开塞耕战,范睢远交近攻。此说似矣,而非其要也。及读东坡《策断》,为之跃然。《策断》曰:“用兵有权,权之所在,其国乃胜。是故我欲则战,不欲则守,战则天下莫能支,守则天下莫能窥。”昔者秦尝用此矣,开关出兵,以攻诸侯,则诸侯莫不愿割地而求和。诸侯割地而求和于秦,秦人未尝急于割地之利,若不得已而后应,故诸侯尝欲和而秦尝欲战,如此则权固在秦矣。且秦非能强于天下之诸侯,秦惟能自必,而诸侯不能,是以天下百变而卒归于秦。诸侯之利固在从也,朝闻陈轸之说而合为从,暮闻张仪之计而散为横。秦不然,横人之欲为横,从人之欲为从,皆其自择而审处之。诸侯相顾而终莫能自必,则权之在秦,不亦宜乎!

秦法弃灰有故

编辑

秦法,弃灰于道者弃市。此固秦法之苛,第弃灰何害于事而苛酷如此?盖尝疑之。偶阅《马经》,马性畏灰,更畏新出之灰,马驹遇之辄死,故石矿之灰往往令马落驹。秦之禁弃灰也,其为畜马计耶?一日又阅《夏小正》及《月令》,乃毕得其说。仲夏之月毋烧灰,郑氏注谓为伤火气是矣。是月王颁马政,游牝别群,是毋烧灰者,亦为马也。固知弃灰于道,乃古人先有此禁,但未必刑之如秦法。古人惟仲夏乃行此禁,秦或四时皆禁,故以为苛耳。

秦不绝儒生与经籍

编辑

始皇之初,非不好士,亦未尝恶书。观其读李斯《逐客书》,则亟毁初禁,开关以纳之;读韩非《说难》,则抚髀愿识其人。其勤于下士、溺于好文如是!其后焚书之令,以淳于越议封建;坑儒之令,因卢生辈窃议时事而下,要皆有所激而然也。按是时陆贾、郦食其辈皆秦儒生,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故,皆引《春秋》之义以对,亦三十馀人。然则秦时曷尝不用儒生与经学耶?后叔孙通降汉,时有弟子百馀人,齐鲁之风,固未尝替。萧何入咸阳,收秦律令图书,然则秦又曷常废儒生与书籍耶?后世不明经者,皆归之秦火。夫《》固为未烬之全书矣,又何曾有明全《易》之人哉?昔人谓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盖为此发也。《》有六亡篇,乃六笙诗,本无其辞;《书》有逸篇,仲尼之时已无矣,皆不因秦火。自汉以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非秦人亡之耳,学者自亡之耳。 [《史记》秦焚书之令云:《诗》、《书》、百家语皆焚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然六籍虽厄于煨烬,而得之口耳所传、屋壁所藏者,犹足以垂世立教,千载如一日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未尝有一卷流传于后世者。以此见圣经贤传,千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初不以世主之好恶而为之兴废也。]

秦火后遗书

编辑

万历甲午,司农郎叶公春及疏云:“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讫周,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秦火后行于世者五十八篇耳。秦始皇二十六年,遣徐福发童女数千人入海求神仙。徐福多载珍宝图史,至海岛,得平原大泽,止王不归,今倭其种也。始皇三十四年始下焚书之诏,故司马光温公《倭刀歌》曰:‘徐福时行书未焚,遗书百篇今尚存。’乞乘小西飞封款之便,及纂修正史之时,檄至彼国,搜寻三代以前古书。”叶公此疏,实非迂阔。《丹铅总录》、《双槐岁抄》亦尝言及之矣。陈眉公山居课儿有诗曰:“儿曹莫恨咸阳火,焚后残书读尽无。”[夏君宪曰:如此表章,不枉却叶公手疏也。然秦灰之后,代有异书,其毁灭散逸于腐人之手者多矣。有稍知收藏,辄群聚而笑之,尚望其搜求于海外耶?则谓叶公此疏为空言可也。]

坑儒考

编辑

秦既焚书,诸儒多谤怨。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乃密令冬月种瓜于铏谷中温处,瓜有实,诏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乃命就视之,先为伏机,诸生各相难不能决,因发机填之以土。於乎!据秦之机焰,儒书与其人灭绝久矣,今二千年间何如哉!

秦世文章

编辑

秦王吞诛六雄,首采李斯言,焚《诗》、《书》,尊法吏,乃其所称制与金石之铭,犹郁郁乎文也。如李斯所撰《峄山碑》,三句始下一韵,是《采芑》第二章法。《琅耶台铭》一句一韵,三句一换,是《老子》“明道若昧”章法。不意虐焰之后,文章犹复遵古如此,毋乃阳弃而阴用之耶?

黔首之称不自秦始

编辑

李斯刻石颂秦曰:“黔首康定”。太史公因此语,遂于《秦纪》谓“秦更民曰黔首”,朱子注《孟子》亦曰:“周言黎民,犹秦言黔首。”盖因太史公之语也。然《祭统》、《内经》实先秦出,黔首之称古矣,恐不自秦始也。

九鼎不为秦用

编辑

威烈王时,九鼎震。震者,沦之兆也。鼎,神物也,既能震动,则没入水,理也。宋大丘社亡,亡者,自亡也,社能自亡,则鼎能自没无疑。使鼎诚在秦,始皇又何必使人没水而求之也?秦所祷金人有何灵爽,犹潸然泪下于将徙,况神禹之鼎乎?神剑跃入平津,湛卢飞去楚国,鼎不为秦用明矣。故秦史既书昭襄之世九鼎入秦矣,而太史公《秦纪》又书始皇二十八年,使千人没泗水求周鼎,不获也,书法前后抵牾,政使作后来者疑团耳。

长城不自始皇

编辑

长城之筑,非独始皇,自赵简子时已起长城备胡矣。秦昭王时筑长城于陇西,赵自代王亦筑于阴山下,盖借此以限华夷,堤防中外,似不为过。然内政不修,而区区外侮之御,以至竭天下之力,亦愚矣。虽然,更继秦者,皆因其已成之势,而世加修补之功,始皇此举,要不为无功于后人。但始皇本谋固欲其子孙传之无穷,岂知身首其疲民亡国者,徒为千万世作役耶?及郡县之制,亦不自秦,按《左传》楚灭陈为县,名始此。

立扶苏无救于亡秦

编辑

或谓始皇既没,高、斯之乱不作,得扶苏而君之,犹可以济。不知中原赤子,父子祖孙就嬴氏锋刃者,几二百年,即有圣子圣孙,嘘呵保护,无及也。

秦亡不由兵弛

编辑

班史以销锋镝、弛武备为秦之所以亡。然秦之亡,非关于兵弛也。当时尽吞六雄,威震六合,彼胡越僻在裔夷,岂能为纤芥之害,而发百万之师以伐之。骊山阿房之役,又复数十万,健卒壮士虚耗糜烂于不切之役,盖侧目倒戈、相挺而并起者,皆秦兵也。《史记》言:“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戍屯使,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怨窃言,……诸将微闻其语,以告项羽。羽乃尽坑秦卒二十馀万人。”夫此二十万人者,即十馀年前王翦、王贲等将之以横行天下、诛灭六雄者也。国有兴废,而士心之勇怯顿殊,异哉!然章邯之降也,特以畏赵高之谗、二世之诛,而其兵固非小弱,亦未尝甚败衄也。而此二十万人者,亦复弭耳解甲,而曾无异辞,虽明知必蹈祸机,反幸诸侯之入关以纾祸,所谓寡助之至,亲戚叛之者欤?

章邯未可轻

编辑

高祖自汉中东出,司马欣、董翳望风稽颡,独章邯坚守废丘,逾年不下,至于浇水灌之然后破,此岂脆敌哉!惜其不知所事,身名俱灭,严尤之于王莽,道覆之于卢循,皆一律也。

天亡秦

编辑

秦灭六国,赵独可惨。长平之役,战而斩者四十馀万,降而坑者又四十馀万。即于此时生一男子曰赵高,先后杀始皇之二子,而灭秦之宗社;生一女于曰邯郸姬,阴以吕易嬴而莫之觉。全盛一统之业,忽然瓦解,此两人盖从内乱之,赵国之冤气所化也。秦灭六国,楚独无罪。诱怀王而幽囚以死,骨方未寒,王翦六十万人风骤雨至,五湖七泽,势如破竹,陆终、熊绎之后,荡无孑遗。即于此时生二男子于东楚,曰陈胜、吴广,生二男子于西楚,曰刘季、项籍,奋臂大呼,四方响应,神都天阙,三月飞烟,七百年之基,拱手付焉。此四人者,盖从外取之,楚国之愤气所化也,孰谓天道聩聩耶!

陈涉秦民之汤、武

编辑

陈涉之王也,其事至微浅,然缙绅先生抱祭器而往归之,张耳、陈馀、房君之徒,又皆以兴王之业说之。至其不幸而败,史氏犹再三致意,称其所致王侯将相,竟足以亡秦。夫涉起谪戍而首事,其大要不过偷一时之欲,用军行师,未尝有一日之规,天下后世,正不当以兴亡之事责之,旧史犹复云云。吁!亦悲矣!天下苦秦之祸,故家遗俗,豪杰侠士,丧气略尽。乃其所不虑之戍卒,犹能为天下首事。虽其人物卑陋,事至微浅,而古今犹幸之。盖积万年之憾,而发愤于陈王,犹曰此秦民之汤、武耳。

范增智不如儿女子

编辑

婴母知废,陵母知兴,成败之理,虽妇人亦能知之。汉非诸杰所得夺也。居巢叟既知沛公有天子气,又曰“亟击勿失”,智出两女子下矣。又外黄舍人儿,年十三,尚能说羽赦外黄当坑者。居巢叟年已七十,顾不能谏羽,使戮子婴、杀义帝、斩彭生、坑秦二十万众,智愚之相去何远哉!

项氏之忧不在沛公

编辑

昔者邓侯不杀楚文王,而楚卒灭邓;楚子不杀晋文公,而晋卒败楚;项籍不杀高帝,而汉卒诛项氏,志士至今惜之。呜呼!必杀其所忌而以得国,则安知天下之祸将不出于其所不足忌者哉!昔秦覆灭诸侯,其所忧者,六姓之逋士也。于是不爱重宝,致天下之豪杰而歼其党。始皇之为计亦密矣,而不知乱秦者,则刑馀之弄臣,而卒亡之者,皆其不虞之厮隶戍卒也。高帝定天下,亦惟韩、彭、黥布易动而难蓄,三人死,宜果无事,而禄、产之孱弱,几尽天下。由是观之,患不在于纵敌,而多杀无益于弭寇。彼范增者,滋羽之暴,徒欲毙汉于一击,即使得志,而喑哑叱咤之雄,其堪为混一六合之主而无后患乎?吾恐项氏之忧,不在沛公也。

相不足凭

编辑

舜重瞳子,羽亦重瞳子,不必皆仁。勾践长颈乌喙,禹亦长颈乌喙,而长颈乌喙不必皆不仁也。彼皮相者,其足与论士乎?

高帝入关有天幸

编辑

高帝之入秦,一战于武关,兵不血刃而至咸阳,此天也,非人也。秦之亡也,诸侯并起,争先入关,秦遣章邯出兵击之。秦虽无道,而其兵力强,诸侯虽锐,而皆乌合之众,其不敌秦明矣。然诸侯皆起于群盗,不习兵势,凌籍郡县,狃于亟胜,不知秦之未可攻也。于是章邯一出,而杀周章、破陈涉、降魏咎、毙田儋,兵锋所至,如猎狐兔,皆不劳而定。后乃与项梁遇,苦战再三,然后破之。梁虽死,而秦之锐锋亦略尽矣。然邯以为楚地诸将不足复虑,乃渡河北击赵。邯既北而秦国内空,至是秦始可击.而高帝乘之,此正兵法所谓避实而击虚也。怀王之遭沛公固当,然非邯、羽相持于河北,沛公亦不能成功。故曰:此天命,非人谋。

高祖为义帝发丧

编辑

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与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其事无乃相类?不知为义帝发丧,因人之短而执之;挟天子以令天下,负己之有而挟之。虽皆诡之为名,但一则豪杰起事,举动光明,一则奸雄不轨,踪迹暗昧。为义帝发丧,无君之罪在项羽,挟天下以令诸侯,无君之责在曹操。[夏君宪曰:为义帝发丧,无大紧要,只作口头话柄耳。汉之兴,原不系此。羽之立帝,则是浅夫之智,甚无谓,到后面势不得不杀矣,却便惹起许多唇舌。然羽弑帝,亦何救于乌江之败也!]

汉王未尝颠倒豪杰

编辑

汉王待九江王布,踞洗召之,已又供帐如王者。苏老泉谓汉王能颠倒豪杰,刘元城又以为识先后著。不知布既杀楚使,又与楚战,又避楚间道来归,此时情势,布必无还楚之理,故当踞洗时,遂以踞洗见,布虽大怒,怕他走到那里去?非汉王故意傲布,实算得布不得不就汉也。其后帐御饮食、从官之盛,此招徕远人之常事,何足为颠倒豪杰?况踞冼亦是汉高谩骂故态,亦是豁达大度之一节,何暇思及先后著来?

高祖酬赏遗辕生

编辑

汉高祖大封功臣,所遗不独纪信也。余考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曰:“辕生秀朗,沉心善照。汉旆南振,楚威自挠。大略渊回,元功响效。邈哉斯人,何识之妙。”按《汉书》辕生说汉王曰:“愿君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且得休,乃复走荥阳。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其后高祖未酬其赏,故史不列于功臣之数。陆机作颂,乃侪之二十一人之列,可谓发潜阐幽矣。王应麟曰:辕生说行而身隐,鸿飞鱼潜,脱屣圭组,远希鲁连,近幕董公,亦古之逸民,不可与辩士说客并论也。

侯公碑考

编辑

侯公说项羽事,《汉书》载本末不甚详。高祖以口舌远之,诚难能矣,然世或恨其太寡恩。宋叶石林有《汉金乡侯长君碑》云:“讳成,字伯盛,山阳防人。汉之兴也,侯公纳策,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安国君。曾孙辅,封明统侯。光武中兴,玄孙霸为大司徒,封于陵侯。枝叶繁盛,或家河随,或邑山泽。”然后知高祖所以待侯公者亦不薄,惟不用之而已。汉初群臣未有封侯者,一时有功,皆旋赐之美名,号曰君,有食邑,如娄敬封奉春君之类是也。《后汉·侯霸传》:“河南密人。”不言为侯公后,但云族父渊,元帝时宦者,佐石显等领中书,号太常侍,霸以其任为太子舍人。盖史阙也。汉之遗事,古书无复可见,而偶得于此,知藏碑不为无补也。

萧何器识

编辑

李斯以焚书亡秦,萧何以收图籍兴汉。胜者之所用,败者之局也。草莽角逐之时,见秦府库宫室之盛,即沛公不能不垂涎。何一刀笔吏,固已习国家体要如此,其器度有越人者。高祖论功,以何为第一,真第一也。但“发纵指示”四字于何不切,当归子房。

萧何治未央宫有深意

编辑

高帝之都关中,意犹豫未决,嫌残破故也。何大建宫室,以转其机,盖不欲以据形势、定根本正言于高帝,恐费分疏耳。正与买田宅自污意同。

漂母风旨与圯上老人同

编辑

漂母,异人也,其谓淮阴曰:“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哉!”盖微言以悟侯耳。知侯之才足以立功,又逆料其不能居功,风旨大略与圯上老人同,特后世无有窥见其妙者。

韩信威名

编辑

汉高帝极厚信,亦极忌信。使信将,则以张耳监之;信下魏破代,则收其精军。盖汉实畏其能,故信卒不免。田肯有云:“陛下已得韩信,又治关中。”则知此两事乃当时安危存亡之机。且信之威名使人畏之如此,其不亡何待!

韩信有后

编辑

广南有韦土官者,自云淮阴后。当钟室难作,淮阴侯家有客,匿其三岁儿,知萧相国素与侯知己,不得已为皇后所劫,私往见之,微示侯无后意。相国仰天叹曰:“冤哉!”泪淫淫下。客见其诚,以情告。相国惊曰:“若能匿淮阴儿乎?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粤,赵佗必能保此儿。”遂作书遣客匿儿于佗曰:“此淮阴侯儿,公善视之。”佗养以为子,而封之海滨,赐姓韦,用韩之半也。今其族世豪于海壖间,有酂侯所遗之书,尉佗所赐之诏,勒之鼎器。夫吕氏当惠帝末,已无血胤,而淮阴后至今存,是亦奇闻,史家不识也。惜其客名姓不传,比于程婴,则有幸不幸耳。此说出张玄羽《支离漫语》。

汉告友之侈封

编辑

汉告友之典封列侯为过盛。韩信、彭越皆吕后使人告之也,而彭越舍人传不载姓名,其人亦不封。告信者乐说,封慎阳侯,享国五十一年,至孙贾之而始弃市国绝。告英布者贲赫,封期思侯,享国二十九年,无后。按告彭越舍人,当是帝后知是吕后使,故不封。而慎阳过享乃尔,天道似未有知也。

张良未尝为韩

编辑

沙中一击,子房报韩之义尽矣。祖龙死,秦鹿失,天下之势,非刘则项,百韩成足辅乎?以烧绝栈道为为韩者,迂甚也。秦、项灭而英雄之恨已消,可以辟谷谢世矣。非然者,信诛何辱,良弗去,将次及焉,独为韩乎哉?[余考《荀子》,韩之张去疾,篡臣也。去疾为张子房祖,去疾乱韩,而子房能克盖前愆,为韩复仇,则谓之始终为韩亦无不可也。]

汉高祖尊母不尊父

编辑

汉高祖得天下之五年二月即皇帝位,先封高后曰皇后,子曰皇太子,亦追其母曰昭灵夫人。然妇为后而母为夫人,岂当时礼制尚未暇讲耶?时太公乃遗而不封,已不可解。七年春正月,又封刘贾及兄喜暨弟交、长子肥诸人为王,三月复趋丞相差次大小功臣封之,而太公复未议封,即群臣亦无一言及之,何也?逮帝五日一朝太公,家令说太公拥彗却行,帝乃大惊,始下诏曰:“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尊太公曰太上皇帝。”是帝为天子已七年,而太公尚为庶人也,大异矣!后十年,太上皇帝崩,虽令诸侯国皆立太上皇庙,亦何益哉!更可异者,太上皇之号,秦始皇以封秦庄襄也,以死者之封封生者,“季不读书”,信乎!

高祖赐姓之陋

编辑

汉高祖尝赐娄敬以刘氏,后世帝者徒慕英主所为,意其驾驭豪杰,或出于此。于是跋扈之臣与夷酋、贼渠,例皆赐以国姓,谓之固结其心。而嗣君乃屈帝尊以下,同于三者之贱,取笑贻辱,无以示天下威重,此当时公卿大臣不学之过也。

虞美人、戚姬

编辑

宋郑叔友论刘、项曰:“项王有吞岳意气,咸阳三月火,骸骨乱如麻,哭声惨怛,天日眉容不敛,是必铁作心肝者。然当垓下诀别之际,宝区血庙,了不经意,唯眷眷一妇人,悲歌怅饮,情不自禁。高帝非天人欤?能决意于太公、吕后,而不能决意于戚夫人;杯羹可分,则笑谩自若,羽翼已成,则唏献不止。乃知尤物移人,虽大智大勇者而不能免,况其下者乎!”[夏君宪曰:如此情景,正是大智大勇做的。道学先生又著几般嘴脸谩过去矣;不然,则所谓“最下不及情”也。]

汉初封计户口

编辑

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弊,故大封同姓。圣人谓“百世损益可知”,皆类是也。周以封建亡,故秦必损之,秦以不封建亡,故汉必益之。事势相因,必至于此。兼汉初户口减少,封诸王时,计户而不计地,故封三庶孽分天下半;其后户口日蕃,所以强大。

高祖竟王刘濞

编辑

刘濞之王吴,高祖知其必反而复遣之,此高祖德性规模所以大于唐太宗、汉光武。二君以谶纬多杀不辜,为累大矣。

吕后邪谋在暮年

编辑

高帝欲易太子,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殊不然。自高帝之时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高帝安得逆知之?[夏君宪曰:悍妇只图快意,管甚亲儿女?唐武曌可见也。知妇莫若夫,高帝如何不逆料来?]

平、勃未可议

编辑

子家羁不欲昭公与季氏立异,子家羁岂党季氏者乎?陈平、周勃不与吕氏立异,平、勃岂党吕氏者乎?狄仁杰不与武氏立异,仁杰岂党武氏者乎?今人既亮二子之心,则不得复议平、勃之迹。虽然,此可与知者道。

四皓赐碑

编辑

四皓有羽翼太子之功,其没也,惠帝为之制文立碑。此乃上世人主赐葬人臣恤典之始。《通典》、《文献通考》皆不之载,而四皓碑目,《集古录》、《金石录》,郑樵《金石略》皆遗之,独见于任昉《文章缘起》。

左右袒所以令众

编辑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昔人颇有以绛侯为失计者。不知勃老将也,已预知众心之归刘氏,而不能无疑于吕氏之有党。盖令一下而或间有右袒者,或迟疑未左者,立诛之以令众,如杨素、朱滔之举耳,岂至此而始觇人心之向背哉!

汉文赐吴王几杖

编辑

汉文时,吴王不朝,赐以几杖,此与唐之陵夷,藩镇邀节旄者何异?不知文帝时权纲在上,仲缩由己,唐一向姑息,权柄倒持于下,予夺由人,两事不可同日语。

淮南厉王未尝反

编辑

淮南厉王骄恣不奉法,则有之,以为谋反,则未也。以文帝时,天下治平,有若金瓯,即病狂丧心者,亦何敢以蕞尔弹丸之地而与之抗?且夫男子七十人,辇车四十乘,反当何所为也?使闽越、匈奴以市明珠良马,或有之,夫越数千里之外,侥荒服之夷虏而为期会,欲与其人相应合,世固无是理也。当是时,天下之人实知之,以故文帝之贤,厉王之暴,而“尺布斗粟”之谣所由起。不然,文帝亦何至终愧悔耶!

文帝奢俭之异

编辑

前史称汉文帝节俭,身衣弋绨,集上书囊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此三事以人主行之,可谓陋矣,然赐邓通以十数巨万,又以铜山与之,此又何也?

 卷三 ↑返回顶部 卷五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远远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