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二十二

卷二十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
卷第二十二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二十三

问答论事

编辑

答张判书静之善澂○乙卯正月二十五日

编辑

区区妄汰。自宜受法于清朝。而初头处置。大违物情。削迹之罚。似亦未究。第俟早晩行遣而已。时事展转。已登百尺竿上。历求古史。殊所罕见。昨闻一疏。未格天心。况于疏远章甫之徒耶。使人愈切郁闷。然想阁下义关休戚。必能燕居深念。勉进令猷。要为从容纳约之计。不宜因此而遂沮其忠恳也。世采奉老穷乡。姑保病状。他无足仰慁。传闻彼中形势甚急。惟幸少须臾无死。复见日月之重朗。而艰忧事变。诚有未必如愚料者。不知天意终竟如何耳。千万非远书可既。

答林德涵庚申五月晦日

编辑

不意苍头至。谨奉公州路上所被书。具审其间指意曲折。无任忻释。似闻朝议以经筵进讲。为今第一急务。格外则以吾辈数人充之。选中则将以德涵为最。故吾辈辞谢之难。已自十倍于前日。况望其并与左右而舍之乎。如欲彼善于此。则连辞谏垣玉堂之后。得一闲散除授。便可来谢。但或道中或入城。更得前职则拘絷之端。初无所异。此正难处也。若无善策。唯在德涵相时度力而处之。要以不悖于古义耳。如何如何。采今午后祗受圣谕。亡虑数十百言。褒与既重。委曲已甚。其所拟为援据以辞。如闵慎变礼处。先赐开释。尤难为说。未知毕竟何以转得生活一路耳。

时事固是自昨年大狱以来圣心开悟而致然矣。至其变局之日。机关曲折。与甲寅彼党规模不甚远。此路一开。莫有能善其后者。则天下之忧。宁有大于是者耶。领右二相虽以人望爰立。而其势与两勋戚主客。轻重自别。今虽姑务寅协。以做国事。然两家之分岐指目将行。所谓士夫者。能得不入于其中已鲜。况论其他乎。以此观之。虽曰变局。而除不窜黜善类。剥割生民二节外。至其最初根本纪纲之地。决无培养安固之势。以为国家久大之计。虽有善者。亦末如之何矣。奈何奈何。

答李养而七月三日

编辑

潦雨支离。疾病沈绵。殆无生世之趣。惟此一念憧憧。未尝不在于兄边也。不意巍牍忽坠此际。就谛向来毒热。德履动息神相。区区惊喜。乃于夏中遽膺朝命。别谕辞旨。尤切惶愧。计没路穷。只得再上辞章。而俱未蒙许。盖此时势责望。似与先朝旋命旋罢底模样不同。诚恐末梢或不能自免。则每诵前日往复所谓出谢行义之说。不觉膝服。真古人有智无智校三十里者也。但以闵氏礼论。为今辞本之主。而未知其义果能终始引重而无弊否。幸乞因便明示。以幸迷涂千万。右相入京时。历言兄于栗谷集。更有所论。而不以相及何也。语录曾约奉裁。而其书方在湖中未还。俟到当仰呈计计。辛亥秋间。猥有一书论谥法。要与右台商确矣。顷日略扣。答以不闻。岂其时兄亦未及转语故耶。更乞批破。

答崔学士汝和七月六日

编辑

不腆行止。又烦提谕。辞旨出常。计非汝和相怜之至。无以及此。顾其中有未俯悉者。玆用浼听。汝和以仆为何等人。而所叨职责为何等事耶。生平废病。坐不读书。处心行己。无一所得。而丧惨之会。耄遽及之。实状如是。而欲应吾君侧席之求。上而冒入讲筵。下而备数国子。揆之微分。绝无道理。时义之说。犹在此外。左右其以程朱大贤。有召辄至。行之坦然。近世退,牛诸老先生一遇宠命。亡不沥血固辞。如就死地者。为何故也。诚以在己者力量各殊。不敢循古贤之已辙。则其于今日自处。尤当何如耶。况鄙所遭。实关国论。有非一时假朝廷之拂拭而遂至于弁髦者。汝和视仆。其情实岂不然也。抑有一焉。到此险境。所望于平日亲爱如执事者。庶几出力相救。而乃从其间过为推排。以内于荆棘之域。其无益公家。有害私义。莫逾于此。然后始知汝和之于我。非但不能相救而为大不相怜也。承有新除。想已祗命。朝夕启沃。神益弘多。不胜敛衽。第覵左右聪明嗜学。无微不察。唯于去就一节。不甚加意。几与随世进取者亡辨。岂亦皆有称停分数。而愚陋者未之识耶。德涵似已到城。不遑相闻。亦觉菀菀。

答宋尤斋七月二十日

编辑

似闻所被恩宥。不无难安之意。前头必将不免一番吁暴之举。而或欲暂效芝川都堂之为者。其果然否。伏想高明历变履险。处义益精。诚非教生所可虑者。但其曲折缓急之际。正宜斟量。俾无遗憾。方协众望。窃愿于此加之意也。世采一病四朔。顿无苏歇之期。固非细闷。重以朝命洊降。无时可已。拟以欺诬负犯两节。将上三疏。仍欲以辞状继之。倘蒙恩兪则甚幸。苟或不然者。其当何以自处。伏乞先生垂矜而辱教之。盖闻目今圣心开悟。勤学不少懈。故庙堂诸公乃以如采数辈应旨。责任颇重。非如显考季年可得旋命而旋罢。欲守则殊觉扤捏于君臣之间。欲动则尤恐其得罪时义。以重失己之咎。窃意若到穷极时节。只得赴阙申辞而归。略如尹和靖靖康规模。然亦虑其未能一如鄙计。盖彼则本以布衣被召故耳。更须曲赐裁示。俾得遵依而行之。

答林德涵闰八月二十日

编辑

闻又移宪司。适当舆论重发之际。势将不免一体周旋。风采立见。非如向来从容经幄之比。不任奉虑示喩曲折。虽蒙属恳勤至。夫以采之丧病昏愦。且不详其间事情之轻重当否。安敢妄为之对乎。惟是蓄谋云云之说。当时已多流播于此边荐绅。岂以台阁论请之徒而全然不知耶。以此律之。似无所难决。而第以事理推之。此恐不过凶逆主管者之意如是。而先为待变之人所觉耳。诚难以此极罪。泛施于一时论请之徒。然则所谓诬陷神人者。正当渠辈罪目。而向上一层。只得斟酌措辞而已。如何如何。盖胁从罔治。自是古训。而建炎伪命。犹以六等定罪。况今表里情迹。无以明知。实传于圣人惟轻之典者耶。一疏自暴。尽是得宜。但无因此递职之几。则犹将同参于启辞。恐无所益也。若于承批之日。不妨请告。以至递免者。虽有避事之嫌。亦是思退底规模。毋乃胜于随众出入于无限风波耶。幸冀量处。大抵今日之事。惟当以大公至正之道。行天理而服人心。可以免于乘时济私之讥。想左右于此。非假一二相勉。而亦不能不为临事之愿也。

作书后更详之。所答非其主意。病昏之实。于此可见矣。今虽猝举。盖主德则体乾刚亲贤臣屏私昵。朝廷则务公正恢言路抑侥幸。民生则推仁爱广积储变军政。其要在于勉圣学。其归在于明大义。尝所略略思量者。第未知能合时宜否也。大抵如欲有为。不但论其义理。势当及于目今事情。则大者劘切宫府。小者违忤时俗。言未必用而谤祸立至矣。如此者。虽曰非君子所恤。而亦当预加商量。无贻后悔者也。如何。

答金相国久之十月八日

编辑

世采丧病交极。只为归死先垄之计。滚到此地。适值时运再泰。群贤汇征。收召之命。亦及贱身。蚤夜循省。罔知攸措。垂喩世臣之义。虽采之愚。岂不深念。第以平生赋性迂疏。自分不能俯仰于时俗。重且衰谢昏耗。殆非故我模样。盖如听松祗恩之礼。犹有所不敢遽伸者。况于申公救世之行。其可轻拟而冒处之。以辱圣朝招延之盛举哉。惟是近日圣心大警。元老将至。伏想台监从容其间。必有上下共济之道。重恢之美。舍此何待。苟审其然。则如采病昏者。虽复没齿田野。与有馀荣矣。如何如何。河西文字。非所敢闻。既承崇教。谨以一二浅见仰慁。殊切悚仄。且其遗集去就。向来误烦金君来托。未及整顿。而渠已南归矣。今不获已为及始终曲折于令胤。亦冀有以裁教也。

答金判枢起之十月二十日

编辑

尤丈今日之事。虽求诸史册。殆鲜其俦。况于东土之僻陋乎。诚为世道斯文不胜其贺。至于鄙人踪迹。假使此翁再得致力于中原。犹不无凫雁轻重之疑。未易为出脚计。则况闻其只为西监一月之行耶。然则唯古人所谓只守东冈之陂者。方是吃紧题目。此外恐无自靖底道理。如何如何。天下之不振久矣。两国交懽。一介之使未尝不在其间。而尚不得彼虚实本末。自顷吴兵起于南方。又已几满十岁。盖其徒以不赀之赉金。每易虚张之驰报。狃为故事。而卒无真状可据。斯诚古今有国家之所罕闻。小者如此。况于大者远者。宁有所恃赖跂望之地耶。今欲以此一事。奉托行尘。庶几有异于前日者。不审阁下以为如何。曾因李侄替致儒先书目。其果俯领否。此皆关系圣学。所益不细。切乞留念。

答林德涵十月二十二日

编辑

还喩云云。益荷不鄙。然如陋滞。何敢自比于大圣大贤哉。左右抑见丘琼山论许鲁斋之说乎。似在玉堂纲鉴许衡章下此与薛敬轩李退溪诸贤之论矛盾。亦见读书录及退溪语录然愚意则窃谓当以琼山之说为正。而史氏已称其是。昭代典则丘濬章下知此则大圣大贤之事。决非如陋滞者所可模范。以取其颠𬯀。可以意会。礼诸侯大夫称于天子曰陪臣。夫岂甚异于是耶。唯朱子初年出处。似未有定本。至于隆兴以后。南北为相敌之礼。则仇怨虽同。而服事之嫌甚轻。又恐与今日殊科也。凡诸义理。平日未尝讲论及此。安能卒然相合。如所谓冰释冻解者乎。前日为呈答李友一书。盖欲使明者略知此意。而恐其时或致泛视。故不免于前后云云。前此有极本窃源之论数段。今姑未呈。且此说话。尤难播之今日耳目。切乞德涵于此。更加深閟。勿令我代服之外添一罪也。

答林德涵十月二十七日

编辑

臣民不天。坤圣上升。攀号之痛。无间草泽。况左右身在迩列者乎。恸哭何言。或者传道前此自上又为移御于本宫云。其果然否。远外忧虑。尤不知所极也。世采平生无一自伸之地。唯于前后国恤。适在都中。辄与于士民哭班之后矣。今亦初欲往赴即归。而自念此身方上章辞命。虽曰近圻。称号居住。自系外臣。又非如常仕之人可以入临而无妨。玆不获已方发程要赴维杨府朝。过成服而归。未知其于义无悖也。盖观退溪先生于文定。牛溪先生于仁顺仁圣二丧。皆不赴临阙下。是时退溪已官参判。牛溪已出谢正郞。而又乃如此。此似可法故耳。但朱子语类有士庶不可设位及出榜告示之文。须就州府。方成事体也。如何。恐时议不谅。多有以为异事者。略用通报。

答尹子仁别纸十一月二十二曰

编辑

去就一节。曾与诸兄不无商确者。又经戊申一番崖撕而无所变。故自谓早晩唯当以此从事耳。不意向来事体殊异。踪迹逼窄。诚恐毕竟不能有所自免者。既以奉议于尊兄矣。又谓古今或赴征召者。率多严周之徒。其在吾儒。惟尹和靖靖康之行。事同而义殊。庶可少伸民臣之义。而终亦不失已焉。昨谨扣之尤丈。以为非所宜处。且窃自念既往之后。脱归尤难。因仍展转之间。事有至难者。今已不敢更遂也。其所冀幸者。默想前后朝廷举措。殆亦出于备文应数。若过一二留落之后。未必有所加意。以玆到今姑为聊且迁就之计。假令理终未安。只得如此而已。前所谓微官时肃谢云者。实从当时无限窘闷处说来。以其于君臣之分。既少有效于前。则虽以量分审己。终身不出。犹为有辞。与全然坚卧者不同云尔。非欲尽变其初意也。如兄所处。固为有据。又以先先生遗矩不远。世亦无甚致异者。然以君臣大体言之。未知其必异于他人矣。但今所遭之时。所当之命。固难以行此常分。在他人犹然。况于左右之赚得一重者耶。著述云云。所谕程子之言。固尝闻之矣。区区编辑。虽不敢自谓有补于斯道。只为前贤微言或有所未晓者。遗緖或有所未合者。聊以沈疾间暇。略成草稿。以备后人之采择。何至于肆为支离架叠之说。以病世观乎。昔者牛溪先生亦尝忧栗谷之著书太早矣。然由今日言之。苟无辑要,要诀诸书。得以发前人之所未发。则吾道之东。抑未必如今之焕然无疑也。明道行状云进将觉斯人。退将明之书。不幸而未及。原其本意。有非诵味笃守者可比。况其语录之属。自足发明道要也耶。采惟妄率。亦非敢僭引前贤。以为自解之地。特言其道之有不同耳。若乃以此为静庵,晦斋之优劣。则记尝受之于退陶。岂亦于向来承教时有所猥及否。不然将置颜子于何地。而乃辄如是耶。第于裒稡考正之际。不无匆匆底意思。如朱子所以讥范淳夫者。是则每切自讼于心矣。启运宫服议。少时极以沙论为正。及后思之。又若谿谷之说更胜者。厥后未暇致力究极蕴奥。屡承俯询。不敢轻对者。盖为此也。

答金直卿○十二月六日

编辑

垂示去就之义。使人感叹。苟微相爱如庐下者。安能及此耶。第今日时势之极难。与夫不肖之不足以当此责者。业已有所商定矣。惟其以世禄之人。来寓辇毂不远之地。适当收召之异礼。惶窘踧踖。进退路穷。或于往复答问之际。不免有恨不于微官时一申分义。及到十分穷极处。亦欲入城陈乞而归之语。此所以致有云云者。唯其所谓肃谢恩命。担当世务之意。乃传者之妄也。然窃观自古圣贤所处。孔孟之历聘。不可尚已。程朱诸贤亦未尝有屡承君命力辞不起者。此则身任致泽之义。不得不然。出处之正道也。式至我东。退,牛二先生所处顿异。原其本意。似若以学问未成。才具不逮。不欲轻出于世。而卒被分义所拘。恩礼所掣。乃更为赴召行仕之计。未知此于尚论。果何如也。说者常以漆雕开有吾斯未信之语。表为后学之模范。而假令鲁君致其恩礼。相迫已甚。则其所自处。亦将必待吾学之成而不应君命。有异于二先生所处否耶。诚有未易言者。然此皆以平时言之。盖今日之天下。非昔之天下也。前有苫戈之深怨。后有冠屦之大义。士苟有志于当世者。虽甚卑微。亦未有不始相关。则其势之难行。不啻什百千万焉。惟是之故。向来先辈或出或处。义各不同。而其归莫不致谨于此。如采鄙劣。被荐得官。尔来馀二十年。亦未尝有一脚出门。以窃自附于平时君子之道矣。况今朝廷虽曰更化。而天怒人怨。内忧外讧。艰虞之端。不一其数。堂堂万乘之国。犹不知税驾何所。则又安敢以区区之身。轻试于危途激浪之中。以至无所裨补于国家。而徒取其颠𬯀耶。此诚世采平生自靖之计。而所谓致其恩礼相迫已甚者。依旧无辞而可解。若以不学则视于饰让之道。若以癃疾则视于称避之例。若更留滞不前则殊无止息之日。不识庐下于此。何以教之。苟能有可据之古义破此一套者。庶几夤缘自寻生路。幸冀有以深思而明教也。久苦病蛰。今始奉谢。不任愧仄。曾示讲目。亦以别幅仰复。唯在领纳。

与尹子仁辛酉二月二十八日

编辑

朝命弥年。幸得国子中考。庶有宽闲之望。不料函丈复相撺掇。至其谕辞。历引古语。率多人臣所不能闻者。惶窘之极。尤不自容。曾以和靖靖康出处。奉质于尤丈。而不蒙是当。唯于大义一著。得其可为而为之。方有所据云。适闻其时神进箚子。以明孝祖之志。又请圃隐及先祖潘南事。颇加肯纳。玆欲乘此事会。往赴山陵。转到都下。以卒遂其申辞即归之计。亦以虽或横遭狼狈。犹愈于异日故耳。第于路中触冒添病。卒哭前例停臣僚辞章。毕竟只得呈疏高阳而来。未知向后何以结束一场也。前谕著述云云。追思所以仰对者。益涉妄率。盖虽自有道理。大槩如此。恐其不宜于区区事业。辄敢有所援证。而又若不免于较量好胜之病。无任悚厉。幸乞老兄痛赐砭射。使无得罪于君子之门也。其诸平日留意者。今皆略成头緖。且念晩暮精力有限。势不得复为编摩之役。唯思静坐收摄。时作玩味义理底工夫。未知其能有补于乘楡也。唯是栗老诸编。未尽整顿。就中日记虽已校雠一番。而不幸散轶。犹有馀憾。谨以委呈。更乞商量。亟取慎斋家藏及他湖中善本。详加是正以示之。千万。且此不避嫌碍。自记其言论事业者。于古圣贤家法。其有明据否。思之未得。敢用相烦耳。

答边美卿

编辑

奇斯文所示别纸。谨已承领。有以具见为国惇礼之意。甚盛甚盛。大抵三年通丧之外。唯为妻杖期为诸服之最重者。揆以历代所行。岂非失礼之甚乎。第我朝五礼仪世子斩衰注。既曰内丧在先则期。服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而其下又有殿下服尽前之文矣。至懿仁王后丧。朝议莫知所谓服尽之说。因考大明会典而知之。盖以十三日为服尽。出于以日易月之制也。又考本朝实录则祖宗朝所行。以三十日为限。出于期服式暇之制也。于是遂以十三日脱衰。三十日复吉。一用大明之规。一用我朝之法。此乙亥及去冬丧礼之根本也。初丧时左相及玉堂皆上箚请行期年之制。自上不从。夫以祖宗之所行。而大臣侍从争不得。则初非以礼意之不明而不行也。事势如此。虽有草野正议过于花潭者。恐无挽回之理。况在区区屏蛰之踪。而其可猥论及此耶。所引朱子陈逵之说。尤极明允。然若进不得为杖期之服。而退欲用汉制葬后之文。亦未为大正矣。如何如何。

答尹子仁别纸

编辑

近因林,罗二友。闻尤丈有遗兄书一段。不任惊悚。世采之不能严事先生长者。固已自知其咎矣。中间议论矛盾之端。亦有所由。至于去冬妄以长幅力争国恤不行诸祭之礼。未必尽是。自此或者遂为压倒立异之说。往往传说。不料函丈其时在朝。屡陈一新贵必可显用之意。实与举世舆论背驰。而或者又相测度传播。以为某意则不然。遂有前后辈之说。几乎人无不知矣。其时李侄同甫欲为尽忠于长者。有所云云。不免与之酬酢矣。此乃致疑之一端。适会鄙家族侄辈又与一贵戚家相加弹駮。因有分党之说。而或者又谓此辈将以高明及鄙为主。而抗衡尤丈。天下宁有如此可骇事耶。其并及于兄者。似缘辅侄之失言。而昨问于渠。全无是事云。未知谁所作俑也。厥后玉堂箚上。其说益盛。至有通议之疑。盖其或者辄谓尤丈之论以今日外戚为尽是士类。不可非斥。此乃正当道理。而某则不然。是必欲与长者角立。以至如此。此其主意也。然弟窃度长者虽曰每主先入之说。其于此事。必不轻信悠悠之谈矣。前月得冷泉复书。辞意极和平。为道向来出处语默之大体。而又言左右前欲入城上章。似有观玩出世之意。而因老拙退归。竟不果遂云。何其自待之轻如是。至于宋甥书则并及德涵书辞。盖德涵于书中略明所谓前后辈者皆非实状。极可慨叹云。更无他语矣。以为老人闻此。直付一笑。虽有横议。彼此既已痛知。则何有所害。自此不但惊惧少定。正亦符于宿虑矣。不谓又有后说如德涵显道所报者。第详其首尾辞意。或是忧念太过之致。而所谓先尊丈门下者。莫知其的。殊觉郁叹耳。因显道闻兄奉亟丈书。全不知其何说。故敢略及之。千万勿烦。

答林德涵十二月二十三日

编辑

采叨冒圣朝恩礼久矣。但念自古人臣。未有虚名积衅如我而得此者。故召不进问不对。至今成一无义底人。夫岂安于其心哉。前夏询灾之时辞疏。固以不谋其政之意为主。而不忍全默。欲将朱先生弭灾两说。略及于其末。庶几少伸蝼蚁之忱也。适会时论哓然。事有不可料者。趦趄未遂。至于此番别谕。愈益勤恳。本末备具。贱臣读之。不觉神越而情激。罪既难逭。辞且已穷。玆乃不免复寻弃稿。以往荐闻于黈纩者。亦非谓分限时势有异于前日。则其戚甚矣。以愚揆之。自知其与平昔所处大相矛盾。况于中外有识之士必多为之讥笑者。而今得来书。犹不无奖进之语。和哀龙友亦颇仿此。岂皆以相爱之笃。不闻鲍鱼之臭故耶。惟其因此复蒙优批。倍切愧惧。义当更陈一疏。以答天意。而曼辞私悃。祗益其烦猥。若又只就礼询之后。略致其意。虽亦自陷于前恭后倨之科。而有不敢避也。不审德涵以为如何。垂示奉悉。愚尝谓此等事是非晓白。若得少加分别。以示公议之后。地望才谞。亦不必久泥旧窠。惜乎人苦无此意思力量。以至于此耳。贤者所遭。以常道言之。恐不必深加不安。第未知旧例之有无。时谤之轻重。不敢质言也。然非德涵则此言不发于鄙口。千万默之。

答林德涵壬戌正月十七日

编辑

前所自拟之说。固非出处之正例。而然于鄙人之服行。恐其犹为僭犯之归矣。乃被德涵不加深察。盖如和靖及东国诸贤。岂不知吾家自有正门大路。为孔孟,伊,传之所遵行。而乐就此退托低小底规模耶。此必有其故矣。惟其时势议论。实系今日所当斟酌之大致。尤难轻犯。以蹈古戒。故已掇入城陈辞之计。而直以试浴温汤之意。略及于疏内。此固实事。而今无潜行之嫌。后绝请罪之端矣。亦未知高意以为如何。盖伊川先生于元祐崇福之日。未拜命而先寻医。虽与采之所遭略有不同。而其为不安于常义。别图方便则无可异者也。赐祭文字。闻有难改之意。未知竟何所处。至如平日行迹一段。恐不可不略添耳。

答林德涵八月四日

编辑

曹人来致两度手书。谨审秋凉。仕履珍胜。慰释之极。足当面款矣。区区行止。从初不能自隐于德涵。只有诣阙陈请而退一着而已。今夏拜银台时。更与明斋商议。欲于归家时得遂此计。会值其递罢未果也。自昨再奉召旨。适无他除。决意于旬后入城。以偿平日之志。几乎束装前赴者。忽闻新命有逾于寻常。不惟病怀闷蹙难状。势将因此姑罢此计。未知其何如而可也。盖辞小受大。固为一世之讥谤。而内自修省。亦觉其羞耻之甚。此岂非自己方寸中真个消息耶。以此隔碍。愈不知所出。不识德涵终何以教之。时变不细。国内空虚。虽使杨朱当之。必有不胜其忧者。况其不为是者。诚不敢恝然矣。但比自己去就。不啻有间。其亦何暇而及此耶。

贱迹自来多掣。今又遭此。尝见前辈退,牛诸贤。一切以此为重。诚亦不敢出脚矣。但今番又遭邅屯。则向后国事私故。有不可预料。是将不果平生之计。而缠裹以死矣。反复思量。莫知其的。幸德涵于闲暇时更加深思以示之。若只陈疏。数日旋退。则外间悠悠讥谤。自当随寝。固亦不足恤。第恐此身险衅。恐有意外节拍。虽悔而不得追者。以此为尤闷耳。如何。

答林德涵八月晦日

编辑

盛牍垂示。再三奉阅。其于因时警动之意。对证规画之旨。表里无不殚尽。真所谓直言极谏经世之策者。苟蒙朝家有所体念而推行之。岂非当今一大几会。而似已蹉跌。区区慨虑。诚非笔札所能既也。前所奉告纳约之说。盖意只将翻局一节论及。又或重其辞语故耳。今详本文。既已备举首尾。又其辞旨有敛逊而无触犯。斯可无疑矣。至于得民心修军政两段。似无着落肯綮处。然亦姑说大槩。要在当事从头理会。则犹非所病。惟戚里之于君德。党比请托之于朝纲。为今日痼弊。自可随其浅深而力言之。方无渗漏未尽之叹矣。抑未知明者之见。或有所主否。至如论学一段。先力行后致知云者。不无所惑。从古学问。只是格致诚正。尊德性道问学两路而已。至于朱子。乃以居敬致知躬行三事自勉。而其教门人。又加以立志。是所谓极备者。今若务矫时弊。而思切圣学。则惟当一依本序而归重于力行上。始为完善矣。不此之虑。轻变吾家定论。殊恐其未安。岂亦与栗谷先生于筵中。仓卒乃以致知居敬力行。为学问宗旨之病相近否。幸乞加念。尤丈往日有上来之意。未必自遂。假令一来。若不改今日涂辙大段理会。其何能有为耶。

答兪参判伯圭九月三日

编辑

辱赐巍牍。指意勤厚。因谛霜辰。台闲体颐养康福。区区忻荷。无以言喩。第今贱迹。愈益狼狈。其能恻然垂哀。不吝投手之劳。拯而置之平土。固无望于当世君子矣。犹冀一二亲爱或能有以身体而意会之。知其所以自处者。亦必有道也。窃奉台教。不惟不出于此。顾乃大为揄扬。至谓非古漆雕之流。而使之幡然为苍生起者。殊与鄙料刺谬。嗟乎。到今愚又安所有望耶。长者试看世采是何等孱劣不学底措大。今日时势是何等汲汲危急存亡底境界。其当朝家招徕之责。小则扶衰补败为国家中兴之基。大则修内攘外为天下阳复之几者。是何等事业。而辄自容易出脚。以速枉已偾事之罪耶。只为世禄之分。君臣之义。终有所不敢自安者。妄欲因此舁至都下。毕陈微悃而归。略如古人所谓辞官而赴召者之为。实从万分窘蹙中指拟。适以铨除感证。反复来臻。不免担阁一遭。是亦有命者存。诚无容力于其间也。

与尹子仁九月十四日

编辑

采昨上辞状。竟未蒙镌许。万不获已今始载病前途。欲于中路申疏乞递。若得请则势须入城。悉暴危悃而归。但到彼之后。圣命或有引接之举。而微臣当以不敢祗恩。无进见之路为辞。上下矛盾。益增其臲卼不安之势。如老兄所虑者。未知果何出场也。盖前日拜状时。虑朝家鞫狱未易究竟。故更有迁就之意矣。今则幸已好完。贱疾又有一分之减。似可限旬日往返而无害者。苟欲不行则已。如必为之一行。如此粗稳时节。亦自难得故也。如何如何。第未知高明所定。终无所异否。人苦学不逮古贤。无以裁度得中耳。天下岂有所遇不啻相悬。而终守一个涂辙底道理。昨阅牛溪续集。偶见以处变为权四字深服龟峯之语者。亦自可推。幸乞更加商量。无徒为刘翁一事所误也。千万。四书谚解。其能勉为始手耶。此解若成。于斯文功殊不细。须蚤得整顿以惠也。

与林德涵九月二十三日

编辑

昨承追送路左之意。归事甚急。且恐有不相及者。竟乖申讨。别怀怅然奈何。夜到忘忧村。趁晓到家。史官已踵其后。此为惶恐尤当何如也。未知朝野物议不至喧腾。以为大异否。闻左台谓无古事则不可以此言之。不受官而登对者有伊川。登对翌日旋归者有南冥。古事岂不明白。而但愧此非其人耳。呵呵。幸须随闻示破。

答林德涵九月二十五日

编辑

连承手帖。真不啻申讨一遭也。此归安得自安。目见主上孤立。公孤以下无一可恃者。国计民忧。实关心腑。而第无自我着手处。只思依前屏蛰而已。不惟圣遇勤恳出于寻常。虽或申章。恐难得力。适会女婿自尤丈行先到。其书辞意亦足令人感动。盖闻欲到万义少住。以知鄙人出脚与否。然后自定其行止。似亦有悔于去春不待鄙行而径归也。事义既大。忧念不知所出。明当入送长儿。幸为留住所寓旁边。且勿着一人。俾得从容议定之地。千万。闻云举亦将上来云耳。

与李判书彝仲九月二十六日

编辑

米既经登对之后。似无可以迟待者。又贱疾因劳大剧。不免径归。致负甲诲一遭。怅叹奈何。且念屏踪末由相助于统均铨衡之地。唯伊川所谓只为曾有不求者不与。来求者与之。遂致如此之语。可作今日顶门一针。不识台意以为如何也。感台计穷力竭之教。略用仰浼。

答金士直九月晦日

编辑

诲谕辞意甚勤。又切忻幸。区区去就之义。陈情之疏槩可见矣。惟其所谓不肃谢。权着冠带二节。殊似骇然。此自不安于吾心。其将何论于闻者之纷纭耶。第于其间具有曲折甚明。请试为士直布之。士君子出处去就。其端不一。要之学与时而已。以时而言。宗国之危亡将迫。戎狄之横肆已久。以学而言。义理不足明其体。材具不足达其用。举此准彼。正孟子所谓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者也。是故不克进法其从古圣贤明白正大底规模。而退守其量能度分云者。处之亦审矣。唯其虚名所掣。首尾召除逾二十年。欲动则无以有为。不动则近于乱伦。反复思念。无他善策。始出于赴召辞朝之计。盖以赴召者。略见臣子之恭。辞朝者。不欲当官职之责。两皆有义。又适尹和靖一事可据故尔。以此当初只得因递铨曹之会。诣阙呈疏。待批旋归而已。不意圣上有召对之命。乃以不敢祗谢。军御无登对之路仰陈。则又有除肃谢入侍之命。遂不免以先荫忠义服饰入见。意谓大者既遂。小者难以更请。盖贱臣虽亦以草莽自称。然其赴召之义。实以世禄为重。则似可行之而无害。非如方外之士必待白衣而为高也。昔者伊川先生除说书时。请于朝以为祖宗朝布衣进见。自有故事。其义则然。盖指陈搏,邴昺之类。今我国朝未闻有如许法例。苟以不得此而终不进见。则反伤君臣之大体矣。如何如何。大抵今日事理。与战国君臣自别。孟子尝言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其义岂不正正堂堂。而后世则不然。虽以伊川先生之庄严。乃谓食土之毛。为王之臣。束装赴召。犹恐其后时。况他人乎。且如横渠所谓不知荫袭为荣。而反以虚名为善者。次第可见。如于其行之而无害者。必欲十分自快。而不顾君臣之大体。愚亦未知其必是也。随时处义。能得其衷。固非鄙人之所及。适因左右之发端。略布其一二。惟冀商量而回示之。

与宋观察道深光渊○十一月二十二日

编辑

稚阳始复。伏惟令体履神相对福。第未知辞陛之期当在何时耶。世采往还海甸已近二十年。又今先人丘墓寄在金川界上。其于士风之颓废。民俗之鄙陋。赋役之烦重。且已稔闻矣。盖自栗谷先生去世以后。至今无一名人贤士可以矜式薰灸。又自朝廷视之益轻。所使出按者才地声绩。率出南北诸方下。其治从可知已。玆故大小嗷嗷。无所告诉。今幸而得吾节下。其可不为之一番整顿。以副圣上委以专阃之意哉。且念期岁在任。实无以周旋成緖。若非到营之日。汲汲询访军民积弊于列邑。大者驿闻。小者自断。有所废置者。其事虽善。终亦半涂而止矣。顷于甲寅岁。采在秋曹。适值今民部尹尚书出按是道。为言民俗薄恶。当以金思斋所为警民编正之。盖思斋曾有遗惠于是道故也。后闻果用此说。布告民间。不无兴起之端。未久见代。事遂不行。至今人士或有往往为之窃叹。则此当或刊或誊而行之。至于士风一段。尤当以国家所重。小学家礼及栗谷击蒙要诀等书为教。差人专管。示以劝惩赏罚之意。其有书院处。势更便顺矣。如何如何。区区浅识。不待令问之及。以底荐闻者。诚极僭易。而犹不敢自外。是不但为节下平日相念之勤。亦恐美政之施。或有所不及成緖耳。

答林德涵癸亥正月四日

编辑

采奉亲粗保。寔为私幸。西迁之计。竟因力绵中撤。又欲单上金垄。仍过寒节而归矣。忽值新命。尤无转身之路。使人日夕闷蹙耳。示喩缕缕。虽此胶守。岂不知有宗国之忧。非可恝然哉。只是比来时事转激一层。诸台所为。盖亦迫于国论。有不能自己者。况窃覵圣上优容言路之意。有异他日。此际若得当轴大臣上承主意。下扶士林。俾一脉清议。得以少伸。则斯可渐次收拾人心。振举纲纪。以为挽回世道之几。而首辅昨已引入。虽或再出。恐难得力。左揆方欲白加礼于尤老。早晩入朝矣。然其处地既异。清议不附。流言四起。爻象至此。虽以大老报先帝忠陛下底手段。决无可以有为。况如鄙人平生未尝一日登朝者耶。时势愈难则才力愈不逮。其理固然矣。奈何奈何。似闻诸友无所告议。切欲委书劝驾云。未知果然否。虽以鄙人虑之。左右方时带馆职。又时事不无可为之端。则因此一番往来。殆胜于去岁史局之行。幸更斟量之也。周台竟被兪台疏。及元夕历宿而去。盖其所明。只在赈恤饥民。收拾一边等事。至如正君心清朝廷之大体。无异聋瞽。虽其诚意可尚。恐无深望者。申令方棬室来寓先垄。其守甚固。固欲以时义敦勉。而似亦未易相从矣。明斋近能从容否。闻其所处以无辨为主。此诚好矣。第必于可辨处。犹欲其不辨。则未知将成何许义理耶。远地无缘细扣。愿德涵随事砭药之。庶臻于中正和平之域也。

答金相国正月十九日

编辑

区区行止之义。又烦提喩。三复感叹。有以仰见不遗之盛眷者。顾此迂疏昏陋。不堪驱策于圣朝。固阁下之所知也。重以年来丧忧衰顿。形存神脱。诚亦有不能自力者。至于世禄休戚之说。昨者伏蒙圣上宣谕丁宁。一如台教。虽以贱臣守株之惑。岂不于此有所感激思奋。起承隆遇者。而反复揣量。要其归宿。求欲自异于初心而不可得矣。何者。在我者识虑才力。出而庶几尊主庇民则虽草野寒微之人。无不得为国家措置大事之理。苟其不然。虽号以乔木世臣称者。必将无以徒手而援天下。自蹈暴虎冯河之讥也。以此不敢改辙。谨以甘伏常刑之意。仰复于圣主。窃想阁下亦必有以垂矜矣。抑尝惟念今日天怒民怨。无一可恃。危亡之象。迫在朝夕。亿万苍生休戚利害。都在阁下身上。恐不宜以一时疾患有所进退者。幸望正己格君。亲君子而远佞人。以为安民固国之本。则如世采者虽枯死岩壑。与有其幸矣。

答宋尤斋正月二十八日

编辑

示喩云云。谨悉崇旨。第于去冬江郊之会。采敢奉禀曰今日去就之道。固当以春秋大义为主。若到宗国危亡时节。亦可姑舍此义而出脚耶。先生曰可矣。愚固言下领悟。第不无所疑。盖其出脚之人。才具学识足以扶持危亡。兼亦可以推及于大义则已。苟或不量。徒以此事为重。既已出脚。而又无扶持之实。卒至冒没于其大。则是将不能自列于君子之林矣。区区所惧正在于此。如门下始初志义。遇主当事。岂不嶷然正大宏伟。足以有辞于天下万世。而到今无一遂其志义者。但见历朝隆恩厚礼高官大禄之来加而已。虽然有可诿者。天不祚宋。孝庙遽陟。退虽不为昌国。而进亦不得追迹。武侯则后世必有悲其意者矣。如世采所遭辜恩累朝。一以量能度分。为自靖之地。兼且疾病昏惫。无以自力。而乃为宗国危亡之言所动。轻出一脚。其所谋猷气槩。又无可观者。则恐不但为漆雕开之罪人。而终必丽于张楷之责望矣。惟此一款。实为平生之大惧。幸乞有以开牖之。中间语意多不免狂僭。盖以鄙诚非此。难可自达者耳。并乞垂恕。

答宋尤斋正月二十八日

编辑

同甫之归。谨承辱复。辞意郑重。不任感仰。似闻方以上命入直讲院。伏想门下益切怆古思今之怀。图所以报效者矣。前书冒禀。且欲明知大义宗国之分。以卒前日之说。以定目前去就之计。而其实亦本于往岁崇教必先大义而后经筵之意也。当时急于求正。不觉其有所劘切于先生前日之义。是宜大示呵斥。以为后生妄率者之戒。而乃蒙务加晓譬。俾得迷涂之指南。不惟因此有以仰见盛德之辉光。有非小子之腹所可测度。而又自深惧其无以奉塞厚责也。惟其强材坚木之喩。殆近前言之戏。而乃于主意二者之。轻重难易。未尝明赐夬决。区区愚虑。莫知所适。愈增闷菀耳。第窃伏见圣上聪明开纳之美。超越千古。虽号为天下至大至难之事。恐无不许之理。而夫以门下正学大义。平生身任而力图之者。必将沈几善后。不啻阳德之复于重泉。万户千门。次第开张。则如世采者且当追承先模。策励驽钝。以佐下风而已。然念今日天怒民怨。已到十分穷极界。苟非君臣上下同心合智。勠力趋事。有若救焚拯溺之为。则其势未由。间窃听于舆人之诵。先生之皓首还朝。至诚忧国。已孚于中外。论政取人之实。亦将幷臻于公正和平之体。而独虑其当事之后。或以一二细故。指谓踪迹不安。而辄先径归如戊庚两行。或以大小意见。不免异同。仍致同志乖忤之端如徐,李诸公时。此固世俗窥测之言。不足以知先生之蕴奥。而假令有是。其以世采揣分量能。甘死东冈之陂者。虽欲为门下出脚。少行于斯世。又将奚恃而敢进耶。更乞留念。但窃忖度如鄙所执。诚亦足以自安微分。其视今日名为天下宗国。而实乃终无扶持之功者。得失较然。不忍遽变。方拟到城申章。冒吁于圣听。倘蒙有以矜许。则尤可省力而远罪。唯是之望也。

与尹子仁二月四日

编辑

似闻史官状启。昨始来到。计必以不起为主然也。第其回谕。又极勤恳。未知兄能终始坚卧耶。大叔言高意欲以一节自处。所谓一节者。如古洁身乱伦之徒。则所知在此。所安在此。是或一道矣。今如吾辈者。虽乏幼学壮行之实。既已读书慕贤。知君臣之道。怀世禄之义。则诚有不同于彼矣。况蒙圣上加以不世之礼。四岁一辙。又有偕来之举。愈往愈甚。且窃伏见近日一二举措。足以感动四方。卓绝千古。假令逾垣闭衾之士当之。其不能自保明矣。及见兄与显道书。差强人意。若能因此挽回则幸矣。今夜与尤斋同宿。吃吃说兄边事。函丈为言吾于子仁。别无一毫疑障。采劝为书喩以必来之意。函丈快诺。今日兄之一行。上可以酬圣主之遇。下可以全师友之义。盖书札传说。每每转激。不如合堂开怀。一言便释也。采廿三日病留忘忧村。初一日到城外。昨夕始入城。其间三遣史官。末疏申以经筵故事中报雪之说。圣批有感叹留心之语。又因筵臣陈请。命于所膺告身。删去伪年号。圣上之所以为贱臣者靡有馀憾。不知何计可以图报隆遇也。盖今日事不出于扶持宗国。不忘大义之意。首尾合一。无可疑贰。朝议将以下一着为开牖老兄之地。未知其何辞而可免耶。平生屏蛰之踪。忽到此界。使人惝恍自失。重以民忧廷论。恐无拯济保合之望。此时岂欲使高明踵我误计。而但念所谓君臣世禄之义。较然彰明。无可逃脱。则有所不得已也。千万勉旃。

答李判书季周二月十一日

编辑

弟入城几满一旬。因上候未豫。尚不得再对。其他忧虞之状。不一而足。非但鄙弟踪迹孤危。无可诚心相依之地。益念函丈门下宾客虽众。而实鲜朝夕忠谋导告开益之人。此时恐非如台兄至诚忧国乐善者。无以得力。当此赈事未终。散御尚在之日。未可黾勉为再起计。庶几有大益于公私耶。言出肝膈。想台有以谅此。更冀加念千万。

答尹子仁三月二十一日

编辑

方阅兄十一日报书。显道又致此月十六日书。备领前后。多少指喩。益仰高明行止之义。前定不跲。非区区可及也。窃覵兄意盛推鄙人。以为有才有具。而自画以决知不能有为。此于人已之间。不能推诚并观。其去世俗涂辙者几希。何论其他耶。但兄今日之说。即采前日之说。虽甚愚昧。岂不知牢守初志之可以自安。而为无后弊也。且是君臣之义。儒者之道。终不能打得过向上。圣贤出处。固难为如我者道。虽以宋朝之尹和靖。我朝之牛溪先生言之。非不极力固辞。而未尝坚卧不起。都为此故耳。而况今日圣上之待吾辈。夐绝前代。苟使古人当之。亦未知果皆诿以虚礼。晏然而已乎。而况圣上日益明习敬天恤民之意。勤学图治之诚。未尝少弛。而无他嗜好病痛见于政令。只是群臣不能有所奉承者耳。略发于言语。以为了得大事之说。及后书所论。尤觉详备。使人不任警惕。第天下万事。安有不发诸言语。以有君臣志义之相契。治政规模之先定。而必期以施诸功业之理哉。且吾兄不先加意于君臣大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夫大者为孔孟。其次为程朱。又其次为和靖,牛溪。虽或各有等级。实是吾人家法。终古不泯底道理。而但于医药登对。上下牵执等处。看作大事。切切计较。此何道理。苟为然者。所谓自量名实之说。是吾儒出处之鸩毒。而读书之士终无出为世用之日矣。岂不大害于义乎。自量云云。亦有许多分数。昔者栗谷先生谓牛溪先生曰。人才各随其时。若使孔明与孔孟同时。安得为第一人物。今世人物眇然。召命不得不下于君矣。今兄承藉先庭之学。养德畜才。不为不久。士林之重望。国家之隆遇。都萃一身。而顾乃大为饰让之道。有同逾垣闭门之徒。曾谓闻君臣之义。学圣贤之道者。乃忍为此不仁耶。况今日以国事言之。真有朝夕危亡之象。以时义言之。圣上实有慨然兴感之意。若得扶接一个时势路脉。幸而不至于危亡。则蓄力观衅之举。犹当有望矣。自古及今。未闻如兄所遭于君父。而上不顾宗国。下不念私义。一则曰自量。二则曰名实。外为固守素志。而内实不能有异于流俗浮论。专以不出为高者。窃为高明惜之也。虽欲终不出脚如和靖靖康之行。听松礼山之拜。自可行君臣之义。无所妨碍。而犹且担却。至以先先生追悔诣阙为辞云。到此地头。尤无相助之路矣。第以当初诣阙之意揆之。讣其末梢。必不至如兄大段逼拶。幸乞更于君臣之义。近来圣旨每以世臣休戚之义相难勉。此则尤难终辞矣。儒者之道。深惟其大体。审择而亟行之。无守一切之论。以为高致也。千万。

圣上自去秋以来。至诚图治。早夜孜孜。忧灾恤民。惟恐其不及。减御供发内帑。绝无所靳。不止哀痛一教也。其他政令。亦未见大段差误。至于所以礼遇大老及诸儒者。起出古今。凡系大臣所白。无不允从。台阁一路。亦多发舒言事者。爻象大槩如此。为今士者如果无意于斯世则已。苟欲有为。恐无舍此几会而能之者。盖与前日松都隐忧时。迥然不同也。并乞详照。

尤丈绝粒数十日。再昨病猝剧。几不可为。今似少回。而馀虑尚多也。顷尝谓采曰子仁自有私义。可使治兵。及见前书。犹曰子仁虽如此。必当一来。长者诚意如此。又何可不承耶。

与闵骊阳维重○同日

编辑

世采自数日来。劳极成痛。昨又添剧。惫卧旅室。进退维谷。想台或能俯矜之也。诸路饥荒。虽甚惨切。既已委之道臣邑宰。非可遥制而得力者。惟念都民经冬之后。又无春初之添助。穷戏转甚。殆无生路。是以敢有先得江都米以救之议。及承台教。稍觉心豁也。第谓我国之弊。在于不为预备。而京营之米。亦自不优。莫如及今详思而善处之。俾无到头立视其死之患如何。田野之踪。不知东西。而妄效浅见。亦乞曲谅。病思无聊。欲见裁省厅前后书启。幸令侍者检惠。千万。

答申大宪叔弼二月二十四日

编辑

采病状尚苦。又值圣候未宁之日。堇得再对。自外他事。尤无着手处。祗恐梢。成就一个狼狈人耳。但朝家举措。姑无过误处。末。圣心如此。此正大小臣僚所当推诚尽忠者。而平日食禄行仕之人位高望重。宜莫逾于台兄。犹且暮到晓归。有若隐遁长往之士。则其将何望于明斋诸公耶。今日必祛此习。然后可以有为。切乞左右细加思量。勿为久守东冈之计千万。再昨因尤相上章。已定议追享孝庙于世室。臣民怆幸。如何可言。先表文字。依添以呈。

与宋尤斋别纸二月二十八日

编辑

世室告庙之义。固不可已。至于颁示八方一款。非如汉家郡国立庙之比。且与后日入庙之时颁告之事。不免重叠。又其辞意。尽言则恐生事于异国。不尽则形容。功烈必将阙然。未知此等事理。皆已思量否。教示甚幸。

答金判枢二月晦日

编辑

示喩难了之叹。鄙亦甚切。但前日镇定之计。既已横格不遂。在鄙有难更提矣。今日惟领台可以略陈不得不了当之意于大老。断而行之为胜。俾无狼狈之教。敢不奉以周旋。但此事本涉苟且。前既通议而不遂。今又再举归虚。则鄙之得罪于物议甚矣。以此不无戒心。若非的然明知其必遂者。亦难轻为也。李侄想留宇下。幸与略访之如何。

与闵相国大受三月六日

编辑

伏惟辰晩。台体履万福。大老致仕。虽或粗慰病怀。实乖于朝野之望。未知台监于前日所白讲定节目。将何以处之。午者遇领台于大老座上。不敢究言。幸乞详议后更为陈达。俾得引入于教书中如何。今若失此一着。殊无维持挽留之势。故敢及之耳。闻先来消息。西事可谓急矣。御将欲自担当方伯之任。而领台难之。尤丈谓当白送申大宪。第恐物情未快。或言户判有不安迹。若果使之出镇。可得公私两便。未知台意如何。此系庙谟。非愚所敢间者。特以西事甚急。不得不仰浼耳。

答南判书云路三月十四日

编辑

节目乃蒙曲赐剖析。其为幸荷。有不胜言。签示中一二两条。敢不商量改定。以奉盛意耶。武才一款。所教诚然。但今边忧又耸。尚不得可任将领之人。无论真伪及后日有弊与否。似难放过不行矣。惟书艺式例。望自贵曹从高第磨炼行会。其决当在庙堂。而闻大老之意尤切云耳。末梢精选之难。最为大忧。其不径先延聚京师者。实出于此。要当徐思善理以处之计也。

答宋尤斋三月十七日

编辑

伏承令孙赍到手札。拜慰无量。下示辞意邪正之分。亦岂敢忽。第恐有不可一例论断者。此区区宿昔之愚见也。今难云云。以眩圣听。然其却顾深虑。思以庶绝祸乱之萌。则亦不得不有以仰体崇教也。如何如何。

答宋尤斋三月十八日

编辑

蚤承宠教。不任忻感。采今日又以违牌之故。上章不赴筵讲。益切忧郁也。昨书所谓恐眩天听者。盖指前日既以袖箚第二之说上彻。而今乃更白彼边皆邪不可用。则有涉于眩乱也。大抵愚意。今日有逆狱焉有奸党焉。有只持本色党名者焉。有其中立异者焉。逆狱者。向时被诛戮者是也。奸党者。尚在窜黜者是也。本色色目者。其时劣容不犯于罪者是也。立异者。能知是非。自别于渠辈者是也。但奸党中有许多般样。而人或不察。轻其所重。重其所轻。无以收人心而杜祸乱。故欲自朝廷定为等级。重则至死不赦。轻则渐次分释。而其馀立异者。奖而进之。本色党目者。循而用之。既用之后。如其挟邪心以病朝政者则更为斥黜云尔。若浑指此四等而曰皆有逆心也。皆为邪党也。终不收拾。则诚非愚虑之所安也。盖不于此推其源委。有所称停。而徒以一切之论。从事焉者。亦恐有举半遗半之弊。故不得不出于此。非敢自陷于元祐调停之说矣。妄忖圣意一款。尤不敢遽喩。当待病歇。躬禀是计。

答宋尤齐三月二十四日

编辑

上负圣明。下负门下之罪。夫岂不自知哉。所以冒讥笑驽钝黾勉留朝者。冀其或为国家有所猷为于万一之中也。今既遭此难安之势。台评虽停。而必将牌召。牌召不进。必将推考。推考未毕。必将陈疏。陈疏之后。亦未必得递。如是撕捱。既不能行。仕又不能登对。自取无限狼狈。殆与区区本意。不啻背驰。则虽欲不罹于两负上下之罪。其可得耶。伏蒙不鄙。乃有离次疏留之举。又此专书远贲。旨义愈切。不知庸陋何以获此于门下也。苟自朝廷察此情势。有所宽假。以容贱臣董沐再进之地者。其得进陪肩舆。共承法筵。又岂敢终负之哉。新到神眩草悚。

与闵骊阳四月二日

编辑

伏惟宵还。台监体履起居万福。区区驰仰。在乡时传闻都民因日变。连作。人情大动。遂以裁省之举。为绝其生道不可复晓。昨于引见。适值从容。谨白贡法源委。且言为国之道。莫如顺人心。请本厅磨勘文书。姑谨藏置。以待年岁稍丰。先正贡案。次将今番文书。参互归宿。而其前所给米布。一依旧例处之。庶几可以收拾人心。而事亦毕竟完正矣。自上答以当与大臣及主事人议行。未知台意如何。既已妄发。谨此通告。

与闵骊阳四月九日

编辑

裁省厅事。顷蒙回教。指谕谆悉。且有随事变通之意。极用忻幸。唯此区区之见。在于正贡源镇民情之大体。不在于一二弊瘼之曲折。因自不能审知明核。而姑亦不欲致详也。昨闻领相教意。以为自上尚不下问者。似以某台不同入故也。当待右揆之还。相议禀处云。此在台监与庙堂相确。以有仰复。归于至当而已。世采何敢辄与于其间耶。泮人事。昨于阙下适拜大老领台相议。似当徐有还复本业之势。而唯其所买鱼产。姑令出卖于市上。且不为乱禁。必限数十日内尽买之。更勿延拖。则恐为两便矣。更乞留念。户判许亦已通报。如有不可者。亦望示及。

与申观察叔弼四月十三日

编辑

顷日筵中。敢以请令庙堂商定西路事宜。付授新伯。俾有施措之意仰白。窃计台兄亦必于此。深加思量。条列区画。以陈于陛辞之日矣。揆以愚见。明王法正人心。要为一路急务。如修池城缮器械峙粮饷。犹在其次也。最宜甄拔人才。讲究征谋边防得失。师律利病。无不晓然指掌。然后缓急可以得力。千万勉旃。兄既力辞内职。不任献替匡救之责。而当此西忧方大之日。又不十分致力究心。无异平常之时者。殆为进退无所当矣。病未趋诲。略用替告。

答李士亨泰寿○同日

编辑

蚤承手帖。不任慰荷。况其多少指谕。实出爱信之至意。玩复以还。尤切倾戢。第所谓君心朝廷偏党之说。固未尝不勤勤致意于其间者。左右所知也。顾以痼弊已深。论议多端。或微而不彰。或格而不行。人亦不知其时势曲折故耳。至如顷日筵说之不明云者。其日大臣台谏于上前。议论角立。生即进言两论虽不合。此事不可置之。请上深察其事理物情而善处焉。盖事理者。前日已以台谏之说为是矣。物情者。其日台谏方以此乃一国公共之论仰陈。故正指此也。计论者之意。必以不直非大臣而是台谏。请上断然快从。为我之罪。然此则生既不克究知当初狱情。又有未易决定者。其势自不得不如此耳。

与李养而四月二十三日

编辑

采既退复进。情势转艰。未知毕竟果作如何出场也。大抵私意大行。议论横溃。已无可为之端。其于主德国计。未见有深留意者。而大官以上追谥为大。小官以讨诬告为重。采则独处其间。意欲可否相济。将不免得罪于两家矣。但主上好贤之诚更笃。以子仁之退缩。今已首路。恐老兄亦将不得久滞县绂。盖闻朝议有所云云也。

答崔汝和四月二十五日

编辑

示喩云云。苟非孝侍相爱之至。何能及此。三复感叹。第今日言路。非徒与宰相相激。实不为大老所是。若不务加调剂。而先欲主张一边指目。必行且将不为君相所信。国事随败。况后进所处。亦未必十分公正。有以远愈于庙堂诸公者乎。以此愚意言路后进。固当扶护培植。而此意不可不知。要相勉励。一趋于大中至公之域也。如何如何。昔程朱二先生之入朝。岂不以朱,王,范,黄之徒为重。而乃其所主在于马,赵诸相。盖以欲图国家大事者。自当与庙堂相关。理势有不得不然也。多少非寸管所既。亦乞勿烦他眼。

答尹子仁四月二十六日

编辑

金玉尔音。将过两月矣。日夕憧憧。不知自何许人来投十九日手书。忻慰之极。真如得天上消息也。况审安车非久就途。又闻当以渡汉为期。盖见吾君礼敬致士之效。非汉唐以下人主可比也。前书云云。固知不槪于崇旨。但念伯夷既谓之圣。则计必不以太公为依附风云之徒矣。然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之意推之。下此一等见识。唯见其所主之为是。岂能深加恕察于他人肚里事耶。玆蒙提喩。不任愧谢。大抵出处愈重则责任愈大。今日圣上之跂待。朝野之想望。十倍于当初例召之时。到此地头。直有向前担当。鞠躬尽瘴一着而已。决无脱免之路如先庭所行陈情请归等节。皆用不得矣。千万勉旃。采狼狈转剧。固不足道盖时艰俗弊。百无可为。唯圣明如日在上。勤学爱士。孜孜不已。此却可以一心辅导。庶几有挽回迓续之道。又不得不望于尊兄也。领相于兄。素相推毂。比来意益加切。副学光甫令公方持时议。其于斟酌保合之计。亦必不如采之龃龉难成。惟是之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