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八十四

卷八十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
卷第八十四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八十五

年谱

编辑

静庵赵先生年谱

编辑

皇明宪宗成化十八年本朝康靖大王十三年壬寅。

八月十日丁亥。先生生于汉城府▣▣洞之第。先生生而气质清粹。容貌端洁。人皆异之。

十九年癸卯先生二岁○二十年甲辰先生三岁○二十一年乙巳先生四岁○二十二年丙午先生五岁

少时游戏举止。已有成人仪度。尤好习礼。稍见有非违者。虽在长上。必讽止之乃已。○此条不知当在于某年。故姑附于此。

二十三年丁朱先生六岁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先生七岁○二年己酉先生八岁○三年庚戌先生九岁○四年辛亥先生十岁○五年壬子先生十一岁○六年癸丑先生十二岁○七年甲寅先生十三岁○八年燕山君元年乙卯先生十四岁○九年丙辰先生十五岁○十年丁巳先生十六岁○十一年戊午先生十七岁

始从学于寒暄堂金先生之门。先生既长。慷慨有大志。博学力行。时史祸大作。金先生宏弼以占毕斋门徒。谪配煕川。而参判公方为鱼川察访。先生亦从行。素闻金先生学有渊源。遂禀命往受业焉。金先生甚爱重之。先生自是一以圣贤之学为己任。其在师门也。厉志定业。坚苦笃信。不违课式。昼讲必切问。夜退必近思。鄙倍惰慢之容。未尝暂设于身。以至记诵词章之习。亦不少经于心。人或劝治举子业。则辄以不娴属文。辞。○金先生尝得一雉为干之。将送之大夫人所。适被猫儿偸食。金先生盛责守婢。辞气太过。先生进曰奉养之诚。虽切。君子辞气。不可不省察也。小子窃有疑于心故敢请。金先生起前握手曰。吾方自悔而汝言又如此。吾不觉愧服也。且汝乃吾师。吾非汝师也。自后益加敬重焉。

十二年己未先生十八岁

娶夫人韩山李氏。佥使允泂之女。■此条不知的在某年。今姑附焉。

十三年庚申先生十九岁

是岁丁参判公忧。凡哭泣衰绖之制。飮食起居之节。一遵朱文公家礼。自初丧至终制不敢少违。既庐墓侧。必对墓而坐。馈奠之暇。亦必循绕展省。洌寒暑雨不废。虽有请见者。不与笑语。未尝以他事出外。其于谨礼致哀。笃至如此。

十四年辛酉先生二十岁○十五年壬戌先生二十一岁

服阕筑室于龙仁先垄下。先生既除丧。哀痛不尽。乃卜于垄下。构草堂数间。为永慕之所。又开塘筑阶。种莲柏二物。以资游息焉。○先生自是奉养慈闱益至。执甘旨谨温清。唯恐不及。力行之馀。不辍读书。以小学近思录四书为主。次及于诸经性理群书通鉴纲目。每鸡鸣盥栉。肃然危坐。拱必交手。平心易气。俯读仰思。思之未得。虽竟日终夜。期于有得。绝无自画之念。真积力久。德器成就。然犹以母自欺谨其独为勉。盖是时史祸方逞。人见先生之为。或称狂者。或称祸胎。亲旧往往相绝。先生不屑也。

十六年癸亥先生二十二岁○十七年甲子先生二十三岁

十月闻金先生凶讣。时寒暄堂已移配于顺天。至是因士祸再起。遂不免焉。

十八年乙丑先生二十四岁

武宗王德元年恭僖大王元年丙寅先生二十五岁

自是从学者甚众。是岁国家反正。尽革燕山虐政。土气亦厉。先生始以其学教授诸生。远近闻风。来学者甚众。陶成振作之功。于斯为盛。○有和终南副守昌寿诗。○此条不知当在于某年。依上例姑附于此。

二年丁卯先生二十六岁○三年戊辰先生二十七岁○四年己巳生生二十八岁○五年庚午先生二十九岁

春中进士会试壮元。以春赋送李存吾。贬长沙监务诗占魁。考官惊赏不已。

夏读书于松都诸山。五月先生往游天磨圣居两山。或遇奇绝处。辄徜徉行吟。萧然有出尘之趣。择其清幽莲社。入处静读。沈潜理义之奥。探帻经艺之旨。凝神端坐。兀若塑人。淡餐攻苦。与缁流共之。虽精进暗梨。皆以为难及。凡对食如厕外。绝无间刻。唯三更后五更前。为脱衣就寝时也。平生用力于学。及此愈笃焉至秋乃还。○时奇公遵往从之。先生谓曰措大如是刻苦。不亦劳乎。盖相长之言也。○先生尝栖山寺读孟子浩然章。一月乃得通解。○此条不知在于某年。姑附于此。

六年辛未先生三十岁

是岁丁母闵夫人忧致哀谨礼一视前丧

七年壬申先生三十一岁○八年癸酉先生三十二岁○九年甲戌先生三十三岁

赠叔父元纪诗序。时文节公方赴庆源。先生以诗赠之。勉厉甚至。

十年乙亥先生三十四岁

春读书于砥平龙门寺。先生携二三友人。结榻相讨。昼夜忘倦。诸公皆自以为不及。夏六月被成均馆荐。时先生名行表著。朝廷将大用。成均馆有议荐之举。文节公还书戒之。略曰直之被荐。喜与忧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有誉则有毁。此古今通患也。操履之慎。于前尤难。若危言在骄。害己败身之戒。则吾于孝直不当警也。唯吾之所忧则不在是也。凡人群居天地中。不可以高飞远走。则必须小同于俗。庶免为众所嫉。昔杜祁公尝戒门人曰。切当韬晦。毁方瓦合。无露圭角。不然无益于事。而秪足取祸尔。今吾之识不及于杜之涯涘。而汝之知有裕于杜之门人。则宜不以此警于汝也。然今之时。与杜之时又加邈矣。世路险巇。又加万倍。吾之所戒。岂无所见而然邪。去秋四馆之议。亦其一验也。当时不有一二君子沮而抑之。其能无窘于砭者之锋邪。今闻被荐而求免于选用。汝之心必以为一系名缰。恐不专所业而然也。然吾家自先祖以廉谨自守。计不求足。而兄又早逝。汝之兄弟三人俱业儒未成。仕不为贫而有时为贫。为贫之仕。岂非今也其时乎。以家贫亲老。比不能专业则为有间矣。况前圣以爵禄之辞。至比于蹈刃。凡人好事者。安知不以此为矫情之诮耶。此吾所忧也。然则是举非喜也。乃所以忧之也。唯无咎无誉。真所谓保身之道也。铨曹启请陞宣务郞准职。判书安瑭启曰。赵光祖明经术有行义。为成均首荐。若拘资格。不足以劝励士林。请陞宣务郞准主簿职。以观其才行。从之。除造纸署司纸。先生叹曰。吾本不以利达为心。不料遭此意外事。必不得已。当由科举。以通行道之阶。苦其用虚誉。的然于世。吾甚耻之也。秋中谒圣试第二名。对孔子过化存神策除成均馆典籍。迁司宪府监察。十一月拜司谏院左正言。请罢李荇等职从之。先是靖国之初。成希颜,朴元宗等议废王后慎氏。更立章敬王后尹氏。是年二月诞元子薨。坤仪久阙。朝野疑惧。七月潭阳府使朴祥,淳昌郡守金净等上疏。请复慎氏。大司谏李荇等指为邪论。大司宪权敏手和之。请拿问。事将不测。左议政郑光弼议启曰。祥等言虽不中。不可罪之。以妨言路。得止徒配。至是先生拜正言启曰。言路之通塞。最关于国家。通则治安。塞则乱亡。朴祥等当求言而进言。其言虽若过当。不用而已。何复罪之。台谏乃复请罪。自毁言路。大失其职。臣今为正言。岂敢与失职台谏同事乎。不可相容。请罢荇等。复开言路。屡启不已。上命尽递两司。独出先生。直提学金安老等更为两是之论。至谓光祖为言路扶植。荇等为宗社请罪。自是廷议角立。互相攻斥。终为士祸根本。是岁子定生。

十一年丙子先生三十五岁

春除户曹佐郞。迁礼曹佐郞工曹佐郞。选拜弘文馆副修撰。兼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先生既被擢用。锐意格君。遂以尧舜君民。兴起斯文为己任。每当入讲。前夕预加齐戒。将所讲书。端坐熟读。至晓易服而进。及至上前。一心肃虑。如对神明。反复陈辨。冀必感动于圣听。乃自天人性情之分。王霸义利之辨。以及修身致治之道。靡不罄竭极论。或至日昃。上亦虚心倾听。朝野想望。以为太平可致矣。拜修撰。兼如故。冬制进戒心箴。时上命弘文馆制进戒心箴。先生箴序曰。人于天地。禀刚柔以形。受健顺以性。气即四时而心乃四德也。故气之大。浩然无所不包。心之灵。妙然无所不通。况人君一心。体天之大。天地之气。万物之理。皆包在吾心运用之中。一日之候一物之性。其可不顺吾度。使之乖戾邪枉耶。然人心有欲。所谓灵妙者沈焉梏于情私。不能流通。天理晦暝。气亦否屯。彝伦斁而万物不遂。况人君声色臭味之诱。日凑于前。而势之高亢。又易骄欤。圣上是念是惧。命臣述戒。呜呼至哉。遂居首。赐毛褥一坐。

十二年丁丑先生三十六岁

正月论弭灾应天之道。当筵启曰。天之示警。有二义。危亡将至。迷而不悟则天降灾异以谴告之。时事有可治之几。而上下犹且迟疑则亦出灾异。使之警省加勉。当此之时。上下若不交修加勉。则天心无常。终必败亡。可不惧哉。又进曰君臣上下。须以至诚相孚。通畅无间。然后可以为治。待大臣台谏。当用是道也。且君相常以保护士林为心。使为善者有所恃。而知其为善则表而用之。不使贤愚混淆。可见至治矣。请召大臣侍从。商论祖宗旧典。启曰。祖宗旧章。虽不可猝改。然若有不合于今者。亦可变而通之。望于燕闲之中。不拘常例。召对大臣或侍从。论议其可否。可为之事则断而行之可也。又进曰。君子小人之辨。后世尤难。古者人君接群臣。不啻如子弟之于父兄。故可以见事闻言而知其人矣。今则进见有时。礼貌有规。虽不贤之人。入侍之时。修饰善言以启。故辨之难矣。人君当更体念于此。心地既明则邪正不能遁其情矣。但人心操舍无常。若又以正事至言。为拂逆而拒之。则众君子皆引退矣。其后虽欲正之。群邪已满于左右。无所及焉。昔宋神宗贤君也。以尧舜之治为心。而摈斥司马光。信任王安石。以致小人并进。其后欲斥安石而不可得。臣言实有深远之虑矣。二月拜弘文馆校理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当筵启曰。人主以唐虞三代为期。未必即致唐虞三代之治。然立志如此。而用功于格致诚正。则渐至于尧舜之治矣。若徒骛高远。而不下实功。则日趋浮虚之地而已。又曰人君之德。莫大于敬。内有实践。而后下人观感而兴起焉。制事应物。如鉴空衡平可也。人君容色端严。则宦官宫妾亦将不得而近矣。赐暇读书于东湖。七月升应教兼经筵侍读官春秋馆编修官承文院校勘。八月陈启请赠金宏弼爵谥。从祀文庙不许。先是启曰。今之学术甚坏。馆中诸生立志甚卑。未见人才之杰特者。士习颓靡。莫大之患也。变化之道。岂无其方。如金宏弼,郑汝昌者。亟加褒奖则可矣。至是馆学儒生上疏请郑梦周,金宏弼从祀文庙。先生亦与副提学金净等启曰。金宏弼性度温毅。才识明敏。少有大志。力学圣贤。忠信笃敬。动遵礼义。学问精深。道德成立。奋乎绝学。为世儒宗。其有功于斯文大矣。请隆爵尊谥。从祀文庙。以明士趋。请褒赠成三问朴彭年及深源。当筵启曰。金宏弼,郑汝昌事已议于大臣。成三问,朴彭年等亦当并议。此大公至正之意也。且朱溪副正深源年二十馀岁。深知姑夫任士洪奸状。乃请面陈于成宗曰。此他日败国亡家之人。不可苟容于朝。仍痛泣流涕。厥后成宗不能远斥。几致败国之祸。其忠言直节。断可知矣。又曰。三问等当时已许身于鲁山。故不失其志操如此。若委质于世祖则亦当为其忠臣。忠臣义士已定君臣之分。则更不他适故耳。斯人忠义自当万古不泯。臣等敢请褒扬于今日者。欲励人臣之志操也。论郑梦周从祀。时朝廷已许郑梦周从祀。大臣引他说以难之。先生启曰。辛禑之为王氏与否。当时之人亦不明知。梦周本非求功名富贵于辛禑者也。况册立恭让之后。乃为死节。其贤盖可想已。昔者狄仁杰事武后而终复唐室。安知梦周不以狄公之心为心乎。高丽五百年宗社。在于一人之身。其身亡而宗社即亡。今何可轻议此人乎。陞典翰。兼如故。陈启辞。且请外补不许。启曰。臣有志于学问。而不能实用其力。职任渐重。心自内愧。私语同僚曰。圣学高明。方有意治理。而如我滥厕侍从。岂可自安乎。当退而力学。学问成就然后来仕。则必有丝毫之补矣。臣意又谓乞补僻郡五六年。治民之暇。致意于学术。则治民治学。庶乎两全。而小臣有意。未敢仰达。又为兴翰人品不合。与前立志大不同矣。不次之思。岂可冒处乎。

十三年戊寅先生三十七岁

正月论经筵坐讲。启曰。我国君臣之分隔绝。迩来屡教讲官平气以坐。而群臣不知上意之诚否。故未能猝习。以此观之。习俗之难变固矣。贞熹王后临朝时。群臣莫敢仰视。循成此习。若成庙朝则岂有如此事乎。废朝沈顺门以仰视被罪。积威之极。群臣震慑。今之俯伏。亦废朝之馀习也。请不时召对群臣。启曰。学问当及时勉励。苟至于志气衰暮则无益也。今值可御经筵之日。亦云有故而不御。未知内间别有何事乎。虽不御经筵。而不时召对亦可也。今之接对群臣。只有经筵而已。如臣等虽无知识。思所以竭诚裨补圣学。则岂无少益乎。殿下即位已久。不见治效。而灾变荐作。士习日颓。朝廷之上。亦无可称之事。今若不正此习。则人心何时而可变。至治何时而得见乎。古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始有终。人主之所当勉力者也。天下之势。不进则退。若迟疑则天变人心。恐不可测也。超拜通政大夫弘文馆副提学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以病辞不许。先生会坠马病甚。移告。上命遣医问戾。药饵交道。未几获瘳。进讲大学诚意章。因论修己治人之道。先生因文启曰。古云至诚感神。又曰不诚无物。君之遇臣。臣之事君。皆以诚实则治化可期其成也。我国地方褊小。人君发一言则八道之人一朝皆得闻知。惟当于大臣则敬之。于群臣则体之。百工则来之。庶民则子之。患吾之所以遇臣爱民者有未诚耳。不患其难化也。近来士气稍稍振起。民之趋向亦渐好矣。惟愿自上曰加慎独诚实工夫。终始不渝。则治化可臻矣。所谓三代之治。今可复致者。虽不可易言。岂全无致之之道乎。自上先养己德。推之行事。则人皆诚服。不期化而自化矣。若吾德不修。而修饬于事为之间。则亦何益乎。须敦厚其德。使万化自明德中流出。则下民自然观瞻欣感。有不能已者矣。又非但拱手以守其德而已。必以礼乐刑政。提撕警觉。布置设施。如有可为之事。当振奋而力行也。二月论东汉党锢事。因请培养士气。启曰。自古正直之流盛行于世。则必有大祸随其后。是故深于自谋。周于涉世者。不敢抗志直言。以召怨怒。而低回俯仰。周旋彼此。保其身全其妻子者盖多。此非委质忧国之人也。夫不顾其身。惟国是谋。当事敢为。不计祸患者。正士之用心也。今之侍从台谏。岂真如古之人乎。虽有为善之人。或虑其终被祸患。而闾阎之间。亦皆以为大祸必生于朝夕。盖其惩于前者深也。今之培养。岂可少忽乎。大臣与小臣在上前。小臣言之而非者。大臣可以折之。退而在外。言之而非者。大臣亦可以开谕也。但无私心而已。大小之臣相和如一家。则天地交泰而万物生遂矣。论义利之辨。启曰。人主于义利公私之辨。不可不明审也。苟能知义利公私之辨而不惑焉。则内外修而心地清。是非好恶皆得其正。而至于处事接物。无不当矣。论贡物之弊。启曰。殿下即位十馀年。士习渐化。今则庶人亦有以礼居丧者。士习正则得遂矣。我国田税三十之一。而贡物则甚多。以此民生日困。经费之用。量宜裁减。然后庶可安民矣。国之法制。虽不可轻改。然学问高明。洞照事理。则与大臣同心协力。可损者损之。可益者益之。期致于隆平而后已。此正遵守祖宗之成宪者也。又曰。守令贤则民受一分之惠。然不改规模而徒责其事为之末。则治不效矣。今观各邑之贡土产不均。又皆防纳。一升之纳征以一斗。一匹之纳征以三匹。因循积弊。至于此极。朝廷岂不为生民计也。若于民事有合。则亦可因其祖宗之法而改其规模。如此而励精求治。则可见治道之美矣。论择初入仕官。启曰。择士当于入仕之初。若择之于既用之后。则吁亦晩矣。庶僚虽多。而无可用之才者。正坐于此弊。若于其初审取舍辨贤否。则仕路自趋于正矣。请谨特旨除官。启曰。特旨除官固善。然好恶之发见处。幸有不合于朝议则未可也。请严贿赂之禁。启曰。成宗朝尚宽厚之政。至如奸赃之罪或多宽之。贿赂之行盖始于是时也。在世宗朝如万户等官。亦皆以廉洁相尚。士习之邪正。治道之污隆。因此可见也。今世此弊虽未至甚。必须随事痛治之。少有所犯。使不得立朝。则人知可畏而各自砥砺矣。正月移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官春秋馆编修官。当筵启曰。学者虽处静中。用功亦难。况人主深居九重。万机浩繁。安能如学者处静中。与朋友讨论之功乎。今于经筵。虽得进讲。君臣之间名位隔绝。上有所言。未能尽谕于下。下有所怀。未能尽达于上。如是迁延。岁月易过。几不可失。若圣学高明。则不必但以讲问为主。幸于思虑之间。或有未稳之事。有时召侍从之臣。论难可否则情意可通也。但好善之心。不出于诚笃。而徒为文具。则间亦有乘隙而窥测者矣。○右承旨金净启曰。赵光祖在经幄。辅益弘大。物议咸以为称职。承旨喉舌之地。固当择任。亦可入侍论难矣。然不若专主其任也。臣得同任固幸矣。但计其轻重而启之耳。居数日移长玉堂。复拜弘文馆副提学。兼如故。○乞暇省墓于龙仁。是月十六日。上亲政。忽地震三度。殿宇摇撼。先生方在乡惊曰。今日沈贞必判秋曹矣。果然。时安瑭亦陞右相。上以灾异延访宰执。礼曹参判曺继商启曰。此辈不有人祸。必有天刑。盖指右相一队也。台谏遂论继商之罪。先生还朝。亦极言继商罪。贞则已被论递矣。七月上疏请罢昭格署。从之。时台谏请罢昭格署。累月不允。弘文馆亦逐日论启。先生遂上疏极陈治道一纯之致。继陈昭格训邪之失。且曰殿下寅畏天命。祗惧丕基。孜孜学问。虞夏皇王之道。探究体认。凡所以抑诡类拔正道者。靡不用拯。而独此一事唯蔽圣明。将除而复信。欲革而还疑。大失乾刚精粹之德。臣等犹恐殿下之心。其于精一之功。或有所未至也。一则直方而守义理之正。精则粹白而卞邪正之分。用之于身而道明。施之于事而政善。惟左惟右。罔有不一之功。苟或未尽。邪念潜藏。引类暗长。以至众伪朋兴。而侧媚邪佞之徒又因缘交缔。则将来之祸有不可胜言。臣等正为此惧焉。因进曰。近日宫中降香外方等事。皆上所不知也。夫以格致诚正之功。推而至于治国平天下。宫中之事如此。则圣明格致诚正之功。可谓未尽矣。一心邪正。因事而著焉。如昭格署之是非昭然者。犹不分明处之。抑恐邪念潜藏而有时或发也。一日率同僚诣政院谓之曰。日已暮矣。言官虽退。我辈当竭诚论列。以回天为期。仍留不出。终夜论启。至鸡鸣不止。上始允之。○先生于关异端尤力。又尝曰。奉先,奉恩二刹。缁释之根柢。先断其根则其馀可不劳而治矣。请勿潜袭野人。从之。时会宁府野人速古乃潜与深处野人通谋。入甲山府界。多掠人畜。至是因南道兵使秘启。先谕密旨于本道。遣李之芳往伺隙掩捕。上御宣政殿临遣。将相环侍。先生自外来请对。进曰王者之待夷狄。当实边鄙缓民力。使不生事。而彼若先扰我边。不得已而应之。然当审度兵力事势。不可轻动。况无名之举乎。臣闻昔成宗朝。满浦佥使许混擒游猎之虏。因此数年边患不息。成宗诛混以惩后人。今者朝廷遣大将。邀虏于草莽之间。以行盗贼之谋。于事何如。臣恐重伤事体也。上即命更议。左右争言兵家有奇正。询谋已同。不可以一人之言遽改。上犹却众议罢遣。八月进讲论语。讲毕启曰。着力于此书则治化当自此出。若悠悠泛泛则岁月易往。难得者时。易失者机。且不紧公事。纷纭出入。圣学恐不专一。须于深宫燕闲之时。潜心体道。然后德化出矣。九月论主敬工夫。启曰。整齐严肃则自然主一无适。而应物精当。言动中礼矣。常人之不能若此者。皆不能整肃故也。此是圣学之始终。而形容之极难。必于心志惺惺。无昏杂懈弛之时可见矣。故先儒以主一无适为言。夫整齐严肃。正衣冠尊瞻视者。乃不昏惰之工夫也。因进曰。人主学问。非止澄明一心而已。当见诸施为之际。今者圣学已至高明。若失此机。后不可图。须与一二大臣参酌古今。行之以果。若徒于经筵论难。而不措诸事业。近于释氏之学。若以措诸事业为先。而不务自修。亦恐不可。须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内外交相养也。十月进讲近思录。因论辅养元子之道。上御不时经筵。先生进讲近思录讲讫。上曰。此书言操则存舍则亡。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操存省察之功。岂不难乎。先生曰。上教圣狂之说。甚为要切。心是活物。若有感而动。则事为之主。有似不乱。未接物时。常人之心。尤为散乱。若欲着于一处。则是以敬直内。非操存之道也。所谓操存者。非必每存善念也。但矜持虚静。敬以直内。虽非应事接物之时。而常惺惺之谓也。上曰。七情人所共有。而发之中节为难也。先生曰。尧,舜,桀,纣俱有七情。而善恶悬殊者。以其情之发。有中有不中也。虽善人为气所激则喜怒或过中焉。今日在座之人。孰不欲为善哉。但能克去己私则可学圣人矣。古人曰希颜亦颜。要在用心刚。愿上克念古昔帝王之所为而勉力焉。上曰。欲为善而或有过失。改之不吝可也。若故为恶而乃曰后当改之云尔则非也。先生曰虽颜子亦不能无过。但知非之后。痛自刻责可也。若有过失。不自反求。而更为文饰。则何事得其常乎。又曰元子年岁稍长。知识异常。近来未闻讲学之如何。忧虑实深。虽待正位东宫。已设僚属。但择贤宰相。加定辅养官。而或令承旨或令史官或本馆年少之官。时时进见。观其游戏而教道之可也。程子请以士大夫幼子侍太子。当使早岁有亲贤士大夫之心也。但不可急迫而已。十一月特陞嘉善大夫兼同知成均馆事。○移拜司宪府大司宪。先生每膺宠擢。惕然不自容。至是忧惧益甚。屡形于色。○时有与先生为同年进士者。不协于室家。意欲出之。使人来禀。先生正色答曰夫妇。人伦之始。万福之原。所关至重。妇人之性。阴暗无知。虽有所失。为君子者当率以正。使之感化。共成家道。此是厚德。如或未尽于表率之道。而遽欲去之。不近于薄乎。闻者叹服。兼元子辅养官。○请设贤良科。从之。时政府与礼曹合启。请依西汉孝廉贤良科例。令京外各荐所知。以为临轩亲试之地。上意未决。先生进曰。以上之志于治。久未见成效者。由不得人材也。若行此法。人材不患不得。遂准请。论颜子好学。因请揭四箴于座右。先生尝侍经筵。论颜子好学之功曰。颜子克去己私。理不为气所动。故能不迁怒不贰过。因论理气之分曰。理为主而气为所使则可矣。颜子义理昭晢。私气消沮。故能如此。大抵耳目口鼻声色臭味之欲。无非以气而出也。使之合理则善也。因论男女之欲曰。男女人道之大伦。而过则为害。上自公卿。下至百僚。常失于此。终至丧其本心者有之。若颜子之四勿。是工夫下手处也。程子四勿箴。当揭于左右。以备省览焉。请澄汰成均馆儒生及以未出身人为大司成。启曰。近日学校之事。有名无实。志学之士。皆不欲居馆。其寄斋者。皆非俊秀。申光汉为大司成时。欲澄汰而未果。臣意亦然。但如臣者不能教诲而在其职。其可乎。祖宗朝姜硕德非由科举以进。而亦得为大司成。自上教以非由科目者。亦兼带学官之职者。甚当矣。是岁子容生。

十四年己卯先生三十八岁

递拜同知中枢府事。因政府启仍任。时有金友曾者。以毁诬士林事庭讯。先生以台长参鞫。不欲穷治。两司论递。付西枢。右相安瑭启言台谏请鞫囚于殿庭。是不能引君当道也。请勿递光祖。上从之。二月被抄进讲性理大全诸员。○四月复拜副提学。兼如故。启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苟欲有为。宜得大贤之人。可以上安宗社。下庇生民者。置之左右。每以尧舜之道。陈于经幄可也。臣无学术。逢此之会。反顾内愧。岂有极乎。漆雕开之言曰吾斯之未能信。古人虽有学问之功。以一毫未尽。而不欲出仕。况如臣者耶。臣怠惰成习。公退之暇。虽欲勤学而亦未及焉。每欲退居为学。学成然后复仕。而不敢渎达。此非私计。亦是为国家计也。○先生晩好义经。手未尝释。○右一条不知当属于某年。姑附于此。六月还拜大司宪。先生在宪府。执法平允。教导兼至。习俗为之一变。市井小民。事其父母。生养以诚。死葬以哀。衰麻三年。军卒贱隶。亦为居庐。祭用木主。墓必立石。远近风动。每出市。人罗拜马前曰吾上典来矣。○时儒生有遭变者。称其罪以父子相奸。遂具由呈宪府。先生进而教之曰。此事之辨。在汝而已。今日之后。汝若饬躬自修。以善人闻则今虽未辨。人必曰前言诬耳。汝若行事以不善人闻。则人必曰前言不虚耳。其辨与不辨。直在于汝。汝其勉之。某甲遂叩头而出。其后一乡果不以相奸为疑。论者以为先生于此。处疑之道。劝人之善。两得之耳。请因私服往还于济物。许之。先生妻父李公允泂为济物万户。卒于任所。无长成子弟。先生启请敛殡而来。上许焉。论文昭殿陵寝诸祭。当筵启曰。今之弊习多矣。原庙三时之奠。陵寝朔望之祭。皆非正道。而创自世宗朝。以此观之。世宗才气英断。而恐于学问有所未尽也。此非敬先之道。反为烦渎矣。但非自下论执之事。须自上昼思夜度。断自圣衷。则事神之道得矣。欲得如伊,吕之佐。与之图治。则必先去此等事而后可也。论大臣台谏相济之义。启曰。小臣冒忝宪长。欲与大臣相和。乃本意也。每欲相议曰。大臣所为。无乃不可乎。台谏所论。无乃不合乎。如是论难。乃可相济。而若不相规。则岂相和之道乎。元祐绍圣之时。有邪正两存之说。由是邪正杂进。此苟且之论也。若朝廷有是非混淆之事。则大臣当辨决而处之。若人君与大臣徒务包容而不辨。则为害多矣。大抵朝廷有邪议者。大臣之过也。宋时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与士林皆是一心。后世大臣则不然。不能主张公论而归之台谏。大臣过于包容。台谏过于峻绝。因此有相异之弊矣。论亲行宗社大祭。启曰。宗庙社稷之祭。所当亲行。以细故不行。甚不可也。今之士大夫家。或以妇女妖说。或以世俗禁忌。不行祭者滔滔皆是。圣学高明。必不拘此例。臣不疑焉。但深宫之中。所当益慎也。七月以病陈启再辞不许。盖因一时论议不协而发。时士类虽得志。而败症已见。识者甚忧之。先生乃与李公耔,申公鏛,权公橃等。谋欲调适其间。不至败阙。而如权磌者反以先生为依违苟且。亟欲劾去之。故先生自处不得不然也。○时奇公遵致简先生曰。欲弃官绶。敛身山林。无复世路之念。先生曰。亦当如是。益见其雅志所在矣。○一日夜对。玉堂僚员启曰。方今欲致太平。须擢相当代第一人。李延庆进曰是谓赵光祖。光祖诚贤。然用人必践历多人望洽。然后可授以大任。先生闻之。驰见泣谢焉。请勿出养元子于闾家。因陈预防士祸之道。时元子避寓于闾家。先生启曰。我国因循俗习。王子出养于闾阎。甚不可也。须养阙内。亲教善事。且择宰相中贤德者。使之亲近薰灸。以成德性可也。至于君子小人之进退。吉凶安危之消长。义利善恶之几微。反复常说。则虽不能尽解。闻见习熟。自然与智俱长。隐然之中所益甚大。且于经筵使在座侧。与闻朝廷是非。生民休戚。使自少亲接朝臣可也。乃曰近来祭鲁山及复昭陵等事。皆前日志士欲行而未得者。而至于圣世。侍从之臣建白行之。且慎氏复立之议。朴祥,金净至于上疏。亦是正论。而其时议者欲置之大罪。此皆小人所借口者也。士林之祸根潜伏于此。圣上不可不知。而亦不可不言于元子也。臣每于中夜思之。感叹之馀。不无恐惧之念矣。先是先生进曰。成宗朝培养士气可谓至矣。然至于废朝。朝臣苟容。气节扫地。特立不挠之士世不易得也。今国家修举之事。皆先朝所未遑。他日若假绍述之说而中之。则善类殆矣。又曰。大抵我朝自开国以来。士林之祸不绝。若有君子力于国事。庶几有成。则无不败之时。甚可惧也。小臣目睹废朝之祸。顿无仕宦之念。第以士生斯世。不可恝然。故不得已从仕立朝矣。但其恐惧之心。人皆有之。自古邦国虽得巩固于一时。鲜不倾殆于后嗣。当此几会。须振作士气。固定邦本。预防后日之患可矣。古人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善人之于国家。所系岂不大耶。至是尤致勤恳焉。论责勉大臣之道。启曰。政化当自政府而出。近来台谏多建白。政令虽出。于不得已。非真任也。政府当与六曹。论议国事。振旧修举。大事启禀。小事自决。台谏则纠察阙失而已。自上励精图治者。不为不至。而尚无其效者。纲领节目有所未尽也。随宜斟酌而运用之。全在政府。今者三公赞成皆入侍矣。岂可不勉力乎。政府统率百司。犹人之元气也。为三公者。以一国之事。皆置于胸怀。密勿图之可矣。若政府委靡。则犹无元气也。人君虽欲有为。其能独运乎。八月率成均馆儒生诣阙讲书。○入对思政殿。见元子讲小学。先生以辅养官入侍启曰。今闻元子声音甚仁厚。臣不胜喜悦之至。今之教养。不可过于急迫。当从容训诲。使之浸渐成就可也。辅养之人。须责老成厚德之人。如臣者为台谏。尚不能尽职。况此大任乎。若不加辅养之名。而常使往来从游。则臣亦有欲侍之情。岂敢辞乎。观其德器。有若已成。诚国家之福也。论王伯之辨。启曰。百姓安业则庶几无忧矣。古人云如保赤子。爱民诚能如保赤子。则民之视上。亦必如父母。何患治化之不成乎。自古人君多好伯功。鲜行王道。尚伯者虽易致国富兵强之效。岂复有仁义之道乎。行王道虽未见朝夕之效。终必悠久而大成矣。故孟子虚聘齐梁。丁宁告戒者。只是劝行王道而已。九月请于拜陵时从官用公服。从之。旧例用戎服。故先生启之。十月论不哭申用漑丧。时左相申用漑卒。上欲依礼举哀。大臣礼官等议持难不果行。先生启曰。用漑之卒。上欲举哀而还寝何也。臣闻柳宽之卒。世宗哭声彻于外。至今闻者莫不竦动。前日下教之意甚美。而大臣乃谓无别殿可为。其不能将顺甚矣。○野言别集云承旨亲启。此祖宗朝旧例。在中宗己卯间。赵先生等遵而用之。先生被祸后遂不行。○东阁杂记云己卯上议于大臣。八道监司并率眷。再期以递。有府尹处则兼府尹。庆尚分为左右道。赵先生等败旋复旧。○右二事。虽非先生所建白。而其实相关。故并附焉。请改正靖国功臣。先是戊寅冬先生启曰。靖国时朝臣识见不高。功臣官爵猥滥太甚。小臣近作台官。欲为国事。而利源一开。莫知所救。念及于此。至欲忘身而极言之。不革此弊则社稷将不能支持矣。至是与两司诸官。伏阁论启曰。靖国功臣。已久之事也。其初大臣若有远虑。台谏若持公论。则岂不改正乎。成希颜虽有大功而无学识。朴元宗亦不学者。希颜与柳子光相知。故乃以磨勘大事。委诸奸人。其后虽有奋不顾身。欲正国事者。而犹不敢请改。恐圣学未臻高明。以为重难故耳。利源开张。为国家膏肓之疾。人心壹郁。急欲论改。而事有渐次。故今始重发。今若不能痛塞。则必有不忍说之事矣。屡启不已。论南衮避事之罪。启曰。礼曹判书南衮请差英陵香使出归。以一品之人逢此廷议。观望图避。甚为邪慝。宰相用心。岂可若是乎。率台谏辞职。始准改正之请。启曰。意与事乖。将失大机。固欲翩然引去。不复区区往来。惜时之念。爱君之诚。犹有所不忍。而累日徘徊。不即便决。事君之道。深有愧于古人。又曰。祸在显著者易见。而祸在隐微者尤可畏也。此事非如一政之失。人人但知有利。而不知有仁义。以此成俗。将无所不至。虑至于此。岂不动念乎。屡启不止。上竟允之。盖先生大意。只欲上格君心。下与大臣同议国事。以正士习变弊法。庶几少伸其尧舜君民之志而已。若其古制美法之可行者。犹在其次。故于童丱乡约齿坐之议。每示持难。至于辟异端塞利源。实卫道图治之大要。非此无以为国者。故乃因台谏所争而极言之如此。十一月乙巳。因南衮,沈贞,洪景舟等密告下狱。安置绫城。时诸贤被上宠擢。布列朝廷。知无不言。言无不行。而年少新进。勇于改弦。不度时宜。持议益峻。人皆侧目。及侍筵中。进讲文义。纵横出入。辞语大蔓。以至朝讲日晏乃罢。圣体有时疲倦欠伸。或徙坐戛然有声。而诸贤不觉也。南衮,沈贞,洪景舟等曾为士类所駮斥。及旧臣之在散者鼓吻旁伺。思欲甘心者久矣。至是揣知上意有厌诸贤色。乃使景舟教其女煕嫔。因小民称道先生之说。以一国人心尽归赵氏。且以甘汴写走肖为王四字于禁苑木叶。及被山虫剥食。仍以上闻。有若符谶者然。又白武士等怨嫉彼辈。谋欲杀害。若朝廷不先处置则必生大乱也。适会改正功臣。大小人情俱怒。乃于是月十五日二更。衮,贞,景舟与金铨,高荆山,金克恒,成云等。密开神武门以入。俄逮先生及刑曹判书金净,承旨尹自任,朴世熹,朴薰,副提学金絿,大司成金湜,应教奇遵等致于阙庭。将杀之。乃传曰。赵光祖,金湜,金净,金絿等交相朋比。附己者进之。异己者斥之。声势相倚。盘据权要。引诱后进。诡激成习。使国论颠倒。朝廷日非。在朝之臣畏其势焰。莫敢开口。尹自任,奇遵,朴世熹,朴薰等和附光祖等诡激之论。并下义禁府。先生独痛哭。诸公相与勉之。先生曰从容就义。吾岂不知。但不得复见吾君耳。若见吾君。岂至如是乎。○十六日先生供曰。士生斯世。所恃者君心而已。妄料国家病痛在于利源。故欲新国脉于无穷而已。顿无他意。命光祖,净,湜,絿四人赐死。其馀安置。先生闻之。始乃裕如也。领议政郑光弼请入对。涕泣极谏。且请召左相安瑭议。又会参议以上多官议之。遂命先生等四人决杖。远方安置。馀有差。门人成守琮,洪奉世等解衣赂杖者得轻。十七日夜三鼓。出狱还家。十八日早朝出东小门外人家。上命还聚诸公于禁府。使成云传圣旨曰。汝等俱以侍从之臣。本欲君臣同心。伫观至治。汝等人物亦不为不良。但近来凡事过误。使不平常。朝廷日非。故不得已罪之。然予心何安。朝廷大臣亦何有私意哉。汝等之事至此者。皆予不明。不能先防其微也。若罪以律则必不止此。特尔等非有私心。但为国事。不自知其过激之过也。故末减罪之。汝等知之而去。回启曰。他人则无所言。惟赵光祖曰臣虽此去。君心岂不知乎。臣等所为。果有过激。是夕还宿东小门外。赴谪。闻者莫不咨嗟涕泣。往往不觉失声痛哭焉。先生至谪所。乃撤墙北隅。坐必向阙。以纾恋主之怀。每言臣罪当死。上恩至重。其爱君忧国之念。形于色。发于言。寝食不敢弛也。大学生李若水,副提学李思钧,大司宪柳云,典翰郑譍俱上疏伸救。时大学生闻先生被逮。争先诣阙。几千馀人。李若水,申命仁,朴光佑等相继上疏。明先生无罪。为门者所拒。发愤阑入阙庭号哭。哭声撤大内。上闻之。命下狱。生员林鹏等数百馀人又上疏伸救先生。请与若水就狱。坊里乡约诸人亦上疏不知其数。先是李公思钧,柳公云内有志㮣而外无拘检。为诸贤所斥。至是俱长台阁论思。乃极力申救先生。郑公譍上疏亦切。皆不纳。十二月乙亥命自尽。儒生黄李沃初与李若水上疏。伸救先生。至是又上疏请斩。继以大司宪李沆,大司谏李𬞟等合辞请加罪。竟依允。赐死于谪所。都事柳渰将命至。先生谓都事曰。主上赐臣死。合有罪名。请恭听而死。都事无应。先生就庭下。北面再拜。跪受教旨。问上体若何。次问三公六卿台谏侍从姓名后。修家书无一字差误。遗命归葬先兆。都事有迫促之意。先生叹曰。古之人有抱诏书伏哭传舍者。何其异耶。遂沐浴更衣。正席就坐。书所怀曰。爱君如爱父。忧国若忧家。又曰。白日临下土。昭昭照丹衷。遂仰药。犹不绝。府卒欲就缢之。先生曰。圣上欲保微臣首领。汝何敢如此。益飮毒酒而卧。血出七窍而终。故事凡赐死。大臣不用御宝文字。只用王旨施行。及都事宣旨。先生以为国家待大臣不可若是草草。其弊将使奸人得以擅杀所恶者。欲疏陈一言而竟不果。○先生赐死命下。弟崇祖奔往。于路傍有老妪自山中哀哭而来。问曰郞君何事而哭也。答曰吾丧兄故哭。妪则何哭也。曰闻国家杀赵光祖。贤人死矣。民必不得生故哭之。

十五年庚辰

春返葬于先垄深谷里之原。以牛车返榇于龙仁。葬讫白虹绕日。东西三匝。南北各一匝。而南北绕外各有二条虹如垂绅者竟天。又于申未方别有一条虹长丈馀。皆移时乃灭。成守琮与洪奉世,李忠楗等赴葬。李延庆亦来会。有祝献以奠。相携长恸而返。参判金世弼因入对伸救。时金公以贺至赴京。及还入对。伸救先生。遂被鞫配。自是无敢为先生伸辨者。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二十年辛丑

左赞成金安国因入对。请还给职牒不许。时有旱灾。金公因延访请给职牒。明示士林。上命三公议竟不行。

二十四年乙巳荣靖大王元年

六月命复官爵。时大学生朴谨等上疏。极论先生学行及被诬之由。且曰。赵光祖自少有求道之志。受业于金宏弼。宏弼学于金宗直。宗直之学传于其父叔滋。叔滋之学传于高丽吉再。吉再之学得于郑梦周之门。梦周实为东方理学之祖。此光祖学问之渊源也。请还职牒。以正士趋。三疏。批曰汝等居首善之地。好古而论时。疏章三上。辞恳意直。所学之正。何以加此。我先王教育之泽。亦可想矣。然言之不从。有意存焉。太学虽曰公论所在。是非之定。自有朝廷。汝等言是非则得矣。期于定是非。非诸生事也。姑退而更思之。及上疾大渐。传曰赵光祖等复职事。予未尝忘于怀。第以事在先朝。不敢轻改。今予疾如此。不可不为。光祖等其并复职。

二十五年丙午恭宪大王元年○三十六年丁巳

十二月二十四日。迁葬于同山西偏。是年夫人卒。乃改卜墓西数百步许迁窆。以夫人祔焉。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二年戊辰昭敬大王元年

四月命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三月太学生洪仁宪等上疏。请以先生从祀文庙。副提学朴大立等因请赠以高官美谥。大司谏白仁杰等请仍列文庙从祀。领议政李浚庆等亦相继力请。遂赠爵。○九月上于经筵。问判中枢李滉曰。朝议欲追赠赵光祖。其人学问行事如何。对曰。光祖天禀秀出。早有志于性理之学。居家孝友。中庙求治如渴。将兴三代之治。光祖亦以为不世之遇。与金净,金湜,奇遵,韩忠等。相与协力同心。设立法条。以小学为教人之方。且欲举行吕氏乡约。四方风动。若久不废。治道不难行也。但当时年少辈不无欲速之弊。旧臣之见摈者失职怏怏。构成罔极之谗。一时士类或窜或死。馀祸蔓延至今也。又曰。己卯之祸。正由南衮之奸。而终为中庙之累。可谓罪通于天矣。今若褒赠光祖。而罪衮则是非分明也。

三年己巳

赠谥文正公。道德博闻曰文。以正服人曰正。○谥议见附录。

四年庚午

建竹树书院于绫州。即先生结缨之地也。○万历癸丑重修书院。灵岩郡守赵缵韩著记。○院之西麓。旧有台。庚戌监司朴承宗名以天日。仍著记。

神宗万历元年癸酉

建道峯书院于杨州。即道峯山宁国寺旧基。先生少时爱其泉石。往来栖息。立朝之后。亦乘公退命驾游焉。至是牧使南彦经创始之。

二年甲戌

典籍赵宪上疏请先生及金宏弼,李彦迪,李滉四贤从祀文庙。疏见附录

四年丙子

夏建丙贤祠于煕川。即寒暄先生编配时。先生受学之所也。监司金继辉倡诸生营立。祀以两先生。

九年辛巳

户曹判书李珥因筵对。启请先生及李滉二贤从祀文庙。启见附录

三十三年乙巳

建深谷书院于先生墓下。

三十八年庚戌光海君二年

八月遣礼官赐祭家庙。文见附录九月从祀文庙。文见附录

熹宗天启元年辛酉○三年癸亥仁祖大王元年

毅宗崇祯元年戊辰○二十三年庚寅孝宗大王元年

二十九年丙申

建迷源书院于杨根。先生尝与金公湜游迷源。爱其山水。约与同居。有手植桧焉。至是多士议建书院。以祀先生及金公。○此外京乡书院之建。厥数甚繁。如海州之绍贤。罗州之景贤。砺山之竹林。永兴之兴贤。其最著者也。馀不能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