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六十

卷五十九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
卷第六十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六十一

杂著释义

编辑

退溪四书质疑疑义一李德弘○丁巳所记

编辑

论语。序说世家。言家世之书。如今之家传。

按索隐曰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准此其于孔子。亦当通看。改世为系者。司马贞唐人。避太宗讳。

司空司寇。司空。司工之官。如今之工曹。司寇。刑官。如今之刑曹。

按此司空之说。虽据周礼而言。与所谓主国空土。以居四民者不同。详见书集传。

使仲由为季氏宰。夫子欲以义理感激三子之心。故使仲由为季氏宰。而季氏先堕其城。此圣人过化之效也。

按义理感激云云。大意固好。但子路有政事之才。有勇知方之语。夫子之使之为宰。似兼有此意。且以季氏先堕其城为过化之效。无乃近于夸欤。

学而。入道之门。大学言德而道在其中。论语言道而德在其中。大学只言入德则谓之道在其中可也。论语则入道下又以积德而各言之。今曰言道而德在其中。恐未然。岂记者之误耶。尤斋

此注果可疑。后凡崇教与鄙意全同。无事反复者。不复仰答。须乞勘察。

而时习。凡言而者。承上起下之辞。时者无时而不习之者。指其所知之理所能之事而言也。

按无时不习云者。亦非集注正义。恐不宜专言如此。

乃可以。乃者即俗云그제아。이제사之辞。凡言乃者多仿此。故所为下吐曰라사。而不释乃字也。俚释释乃字为沙乃云则吐曰亽沙而不释乃字者。可谓深得制字之本意矣。但如尧典之乃命羲和。金縢之乃命于帝庭等处。上无沙吐之可承则全不释乃字为未安。又文势急猝。未知如何则可也。愿赐明教。尤斋尹子仁曰乃命羲和。乃命于帝庭二句。虽上无沙吐之可承。而沙吐之意则可见矣。书传多不释乃字。必欲释之则以得于是之意释之。恐得沙吐之意。如何。

此等音释。素未传习。但虽知乃字有沙乃之释。而临文则每以이에之训看之矣。今考书传乃者继事之辞。又曰难辞。始知이에者。近于继事之辞。沙乃者。近于难辞。若以此二义通用。恐无室碍处。未知如何。

主发散。发散을主ᄒᆞ야。外애在ᄒᆞ다。发散。言溢于外也。

按以发散在外分先后释。恐非本义。盖在外对在心。而发散是实处。恐难异看。

曷尝有孝弟来。엇져일즛孝弟이有ᄒᆞ리오。来不必释。语录。

按来字以语录看。恐胜于卞疑用庄子说云者。盖伊川未尝见杂书。安有用庄子语训之理耶。

制度。制有裁断检正禁止之义。王者立礼以为之防。则有此三者之义。度即礼之度数。如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之类是也。

按制度。指礼制法度之谓。三者之义及度数云云。恐皆未允矣。

在所当改。改ᄒᆞᆯ바애在호ᄃᆡ。可히ᄡᅥ곰改티아니ᄒᆞ야。犹俗云可以东可以西之意。在所当改下疑脱可以未改四字。以注说可东可西观之可见。然此注与朱子说不同。朱子曰谓此事当改。但三年之间。心有所未忍改耳。疑与此说可以东可以西者自别。未知所疑不妄否。尤斋尹子仁曰游氏说恐与朱子意不同。朱子说则以孝子之心而言。游氏说则以事而言。此注所释恐无不可。但可以东可以西之云则太无分别。恐非本意耳。如何。

可以东可以西云者。正与朱子所论南轩可以改可以未改之说一辙。盖所谓在所当改。与可以东可以西语意似近。而煞有不同。来教恐得之。

礼之为体。体非体用之体。即形体之体。礼之为体。与下其为用相对。则恐是体用之体。尤斋尹子仁曰体为体用之体恐无疑。

为政北辰。此章小注射盘糖。此书亦不释。终未知何物也。尤斋

曾亦考据。终未得其说。

旧说。汉唐之儒训鲁论者多矣。不知其何人之说。旧说当考十三经注疏。尤斋

即指邢昺所撰正义之说。非必出于汉唐诸儒者也。

一才一艺。才者能为之谓。凡已所作为。随气禀偏全而用之之谓也。艺者六艺之艺。才与艺不可浑看。

按才者能也。艺者技能也。其义固不同。然此皆泛称之辞。而专以艺属之六艺之艺。恐亦有误。

尤为近理。佛者之说玄虚而最近理。故溺之者常多。杨墨之说浅近而无理。故惑之者常少。故曰比之杨墨。其害尤甚。佛者说玄虚。恐不衬着。盖古之为佛说者。不过慈悲轮回而已。及达摩以后则说性说心。酷似儒者。故云尤为近理。若是玄虚则岂近理也。凡此所疑。恐犯僭妄之罪。皇悚皇悚。尤斋

玄之又玄。本老氏说。又虚无为老学之病。今反属之佛。此恐失于名理。抑或记者之不明欤。但既曰其高过于大学则虽指玄虚以为近理。恐亦无大段未安矣。

任载。任을载ᄒᆞᄂᆞᆫ车라。如今짐이라。任恐是载字之义。若如注说则当云载任也。尤斋

任韵会堪也当也。愚意犹言载을任ᄒᆞᄂᆞᆫ车라。盖轻任重任之任。以人言之。不宜通用于车故也。

殷因于夏。礼을因ᄒᆞ니。损益ᄒᆞᆫ바ᄅᆞᆯ可히알며。礼字兼损益意。礼兼损益意未详。以朱子看花折柳之谕言之。则礼是花柳。损益是看折。未见其相兼。尤斋

小注望气厌胜。言气을望ᄒᆞ야。胜ᄒᆞ다말이니。如秦皇时有方士望气者曰东方有天子之气。使镇厌而胜其气也。

按厌字似当入释。

八佾容忍。용납ᄒᆞ야ᄎᆞᆷ단말이니。言이놈믈저처ᄒᆞ야。忍ᄒᆞᆯ딘댄。

按此释疑有误。

衰麻哭踊数。衰을麻로ᄒᆞ다。踊발구ᄅᆞ단말이라。数。衰麻이며哭踊ᄒᆞᄂᆞᆫ数이라。衰。衰服也。麻。腰首绖也。注说恐未然。尤斋尹子仁曰衰麻。恐记者之误。

设主尸。主言神主。尸言尸童。设主置尸。使尸飮食之。古人所以为尸者。童子得祖宗之气而生者。故使童子置位而飮食之。则虽童子飮食之。实为祖宗飮食之也。尸童。疑俚语。古书只言尸而不言童。若是童子则太公年八十。何以为尸于周人之祭耶。尤斋尹子仁曰礼书言尸处。一无童字。其为俚语无疑。

尝意尸童之说。因曾子问孙幼则使人抱之之文而成讹。遂认尸皆童。退溪亦从俗而言之耳。其不必童之义。已见问解。

势不能已。言哀公有杀伐之心而自不能已。予亦以此告之。此启其心而不谏也。

按势不能已者。只是释遂事之文耳。今注云云。殊不可晓。盖不说不谏不咎。乃夫子所以深责宰予者。而反以宰予不谏哀公为言。岂集注本意固如此。而昏愚者自不察耶。

王霸之略。略。谋略。犹言道也。

按略。韵会云法也。恐胜于谋略之训。

丧欲速贫。丧去声。礼记檀弓云夫子居于宋。见司马魋自为石椁。三年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南宫敬叔反。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朱子引之释丧字之义。

按自夫子至速朽之愈也。恐不当添附此注。

里仁。贫贱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之어든。也니라。俗云이라도。此大谬。前道字是好底道。后道字是不好底道。黄氏所谓博奕斗狼奢侈淫肆类。皆所以取贫贱之道。若不以此等事取之。则如水火盗贼诖误陷于刑戮之类。以致贫贱。故曰不以其道得之어든。不去也。今人不察此意而云라도。然则虽斗狼而得贫贱。犹不去乎。俗读恐无不可。朱子曰君子履仁行义。不当得贫贱。却得贫贱。这也只得安而受之。据此则当如俗读而作亽刀无疑矣。且小人得贫贱之由。朱子亦尝以放僻奢侈为言。不但黄氏而已也。然自以放僻奢侈而得贫贱。则是其当然之事。所当甘受者也。且不去其放僻奢侈。而只欲去贫贱则转入于不善之地。此言岂非害理之甚乎。李先生之言不应全无曲折如是。恐记录之误。未知如何。尤斋尹子仁曰卞谕罄尽。亽刀之吐。恐无可疑。

少时读此章。以亽刀之释为是。每谓其一脚长一脚短底道理。今适再检语类第五条。较益明白。第退溪之意以善恶两道看得重。主张而拖引之。详见释义。非全无曲折如来教也。

欲之则是。而志所至气必至。问欲之则是。何以释之。志气则以力而言乎。曰欲ᄒᆞᆫ则是라。言才欲为仁则仁斯至矣。凡用力于仁。志与气而已。志不笃则气亦怠。苟志之能至。气安有不至之者乎。

欲之则是。实用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文也。然详味朱子之意。人之欲仁者。其志已至仁之界分故是。是者指仁而言也。至其下志之所至。气必至焉。然后方说斯仁至矣之意矣。其意十分明白。而今曰才欲为仁则仁斯至矣。岂有但有其志。不用其力。而仁自至之理乎。退溪之学。不应如是之急迫而无次序。殊可疑也。尤斋尹子仁曰既曰欲之则即志之所至也。又曰气必至者。即所以释未见力不足之意也。盖志之所至。气必至焉者。即重释欲之则是之意。而非别项也。才欲为仁云者。固似急迫。而分为两项看。亦恐于文义未安。未知如何。

此注盖仿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语。而从才字及倒仁斯字。不免有病。然其下即以志气云云承之。恐非大失。且崇论所谓至仁之界分。似与南轩固有之说异矣。

生顺死安。生애顺ᄒᆞ고。死애安ᄒᆞ다。本于西铭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按两애。似俱当作ᄒᆞᆷ애。

果有所倚。君子安有偏倚之心乎。谢氏之所谓果有所倚乎者。正释无适无莫。而今曰君子安有偏倚之心云云。则似太汎然。恐非谢氏本意。未知如何。尤斋

一以贯之。问注曰一即体。贯即用何耶。今以文义推之则恐不如此。曰然。朱子语类曰一体贯用。譬如贯钱。一即所贯之丝。贯即钱也。

按此章一贯体用。集注已可见矣。问者既以为疑。其答始然而终疑。曲折不明。俱所未详。

音问。音。父母之音也。问。非答问之问乎。曰然。如所谓不陨厥问之问。疏曰声问也则问亦音也。

按音训声。问训讯。音声犹言书。问讯犹言伻候。皆主远游者而言。注说恐非其义。

至于烦渎。烦히渎ᄒᆞᆫ则易曰再三则渎。渎则不告。此渎字本诸此。烦渎。是烦且渎之意。烦是伤烦之烦。渎是渎告之渎。尤斋

公冶长。兄之子。兄即孟皮。问叔梁纥与颜氏祷于尼丘生孔子。则疑纥嫌于无子而祷。若有子则何以祷之。此所谓兄何耶。曰未知其然。但家语云纥丧妻而晩得颜氏。以此推之。可见其虽有子于先妻。而嫌无子于颜氏也故祷之。家语曰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据此非纥之祷明矣。尤斋

不害未信一毫不自得이不害未信。一毫을得디吴ᄒᆞ미。信티못ᄒᆞ리라ᄒᆞ욤애。害롭디아니ᄒᆞᆫ디라。不害为未信。为字有力。不可不释。当云未信되미。해롭디아니타。尤斋

当理无私心。无私心。仁之一端。非其全体也。故孔子于仲弓诸子未许者。即其全体。非其一端也。其他三仁,夷齐,子文,文子之仁许与不许者。为仁之一端也。无私心则纯是天理。何得为一端而非全体也。且集注于此统说仁体。何故舍全体之仁。而姑说一端之仁耶。此殊可疑。尤斋

集注先言当理而后言无私心。且如语类微子章第八条先言比干。不止是一事之仁。而继言诸子。未如颜子之仁处。不无微意。恐此乃一端之说所由出也。但来教引集注以为全体之仁。又似未然。盖注中仁体之体。本指仁之体段。非便以此为全体而言故也。

苟难。苟且코难ᄒᆞᆫ事을ᄒᆞ다마리라。盖子文,文子之事皆苟难。而子张亦说于苟难之之人。故以此疑其仁也。苟难恐是苟为难能之事。而非自然之意也。今以苟与难两意释之。未知如何。尤斋

知同于人。问此释或说非本说之意。曰非是。此涵蓄两意也。朱子曰劳事人之所惮。知同于人。故无施劳。据此则似专主或说之意。尤斋

集注或说。即指程子。此说乃是集注之一说。何以谓之含蓄两意耶。退说固可疑。况朱子云云。本专释程子之意者。故入于此段之下。恐亦不可曰专主或说。盖程说与集注作两端看者。自是不同。恐不可以混并论之也。如何如何。

雍也。多一简字。多与剩同有馀也。一简字。即行简之简。不以敬为主。而所居者简。所行者亦简。是一个简字太多也。恐非专指行简之简也。尤斋尹子仁曰此简字正指居简之简。不幸。幸好也。言不好之意。俗用幸字多有误字。不可不察。

按韵会云幸说文𪜏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夭死之事。死谓之不幸。屰反也。反夭。不夭也。此于不幸之义甚亲切。而乃用好字训之。恐未然。

储精。储凝也。朱子曰储谓储蓄。天地储蓄得元气之精聚。故能生万物。又论妙合而凝曰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据此则天地储蓄此气。凝聚而生物也。其地位时节自不同也。今直以储为凝则太无先后次序矣。尤斋尹子仁曰储而后凝。诚如卞诲。

储凝也。非退溪说。乃云峯说。详见辑注中。若大槩言之则亦可如此说。然其次序条理。当以来教为正。

内外宾主。内애主ᄒᆞ며。外애宾ᄋᆞᆫ줄을辨ᄒᆞ단말이라。

按意与训。固有相合为说处。若此释则恐当曰内外의宾主의辨을。不宜赚连辑注朱子说而为此释。未知如何。

几非在我。言非我之所可及也。即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之说。几非在我。朱子论此曰颜氏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注说盖出于此。然朱子说与此不同者甚多。其曰非我所能用其力。而自然不能已。如车已推而势自去。船已发而缆自行。又曰如决江河。水至而舡自浮。又如水涨舡行。更无着力处。又曰推车转了。他便滔滔自去。又曰如人吃物。既得滋味。自然受吃。又曰如种树初间。栽培灌漑。既成树。自然抽枝长叶。何用人力。朱子说亦有先后之异矣。然以本文几字见之。则恐后说相符矣。尤斋尹子仁曰水涨舡行。即不待思勉之意。前后未见其不同。如何如何。

几非在我之几。注作平声。似当以动之微为训。而文义有碍。若更以关捩之训推之。则虽协而无通作机之证。未知当用何训耳。

敬鬼神远。远不狎近也。见鬼神之不当祭者则不祀之。即所谓远之也。

按敬谓致严而尊之也。远谓不渎而狎之也。今注说独以不当祭者则不祀言之。似欠周悉矣。

力行所知。不惮难为。先其事之所难为而不惮。则后其效之所得在其中。然不惮所难为一句。未知指何也。

按所难为。依旧是克己。恐无别法矣。

轇輵纷沓。问何意耶。曰轇輵。交加也。纷沓。杂乱也。又按车马喧杂。谓之轇輵。上清之气。谓之轇輵。然皆非此处之义。轇輵或上或下之意。尤斋

此段岂因上文汗漫之义而类记之耶。愚意当删无疑。

述而。折衷。折衷韵会断其中也。又折半而取其中也。折衷朱子谓三折而取其中也。岂退溪偶未之见耶。尤斋

浮云无有。问无有何以释之。曰잇디아니타。无有。莫是或无或有之意耶。浮云不是元无之物。此可疑也。尤斋尹子仁曰云有气而无质。变灭无常。故谓之无耳。若谓或无或有则无乃太曲耶。

浮云或聚或散。而要其归则无有也。释义所训尤胜。

俛焉。俛犹勉字之义。俛古俯字。今文音作免。不复音俯。韵会曰本作𫖯低头也。或问大学序之俛焉。朱子曰乃是刺着头。只管做将去底意思。今注说恐失照勘也。尤斋

名物。名物天下之物有名。皆谓之名物。今之笾豆簠簋皆是也。名物恐是名与物之意。如以竹为之者。其名曰笾。而其为物则有底有盖也。尤斋体道无隐。体即骨字。言干于道也。道애体ᄒᆞ야。体恐是身体之体。谓文章法度具备于身也。尤斋尹子仁曰体道犹言体事。若谓身体之体则当云道体。不当云体道。如何如何。

此注语意单硬。疑之固是。但骨字之义。自朱子语及新安陈氏皆与退溪意同。似难异看矣。

素行合神明。问神明心耶鬼神耶。曰神明有神。亦不可谓鬼神。朱子尝曰神是理之发用。乘气以出入者。神明之神。即此是也。

按感兴诗曰神明妙不测。出入乘气机。此则指心而言。今此集注所称。愚意正指神祗之昭明主宰处。犹易之言吉凶。则似难遂以说心者而训之也。盖所谓神明。欲专释以鬼神固不可。必欲离鬼神而为言。尤无辏泊紧要。恐非小失也。未知如何。

大戴礼。戴圣所作。小戴礼。戴德所作。

按戴德字延君。梁人。戴圣字次君。德从兄之子也。皆受礼于后苍。而各删礼记。故号大小戴之学。此注换称。恐记录之误也。

泰伯。知所先后。指礼字。程子曰一个序是也。知所先后。此注太疏略。朱子曰礼与笃亲不遗故旧在先。不葸不劳不乱不绞兴仁不偸在后。今单举礼字恐未安。尤斋尹子仁曰一个序之义。与此不着。恐记者之误。

肌肤会筋骸束。会与束。指人之体骸支节之间。肉理丛聚。筋骨结络处而言也。行礼习熟则会与束牢固不懈弛矣。肌肤会筋骸束此注。虽本于礼注陈氏之说。然朱子大全李晦叔说云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乃是持敬用力之久。便觉得身心如此。东莱谓操存则血气循轨而不乱。收敛则精神内守而不浮。朱子曰东箂此说是也。又大学或问小注会合也。物合其则也。束收敛也。如手容宜恭之类。据此两条则陈说与朱门相背矣。此注何以必从陈氏也。可疑。○更详李晦叔所问则虽去固字为说。其义只是泛论持敬之效。与大学或问说一般。非便以会束为工夫。如或问小注之意。故朱子亦不以为异也。盖或问取礼运论礼之义。以论敬之当小学之功。其要皆在固字上。若乃会束之训。依旧是陈氏所谓然也。独小注乃辄以为九容工夫之类。其说差异。未知果亦出于谁氏也。恐难援用遂作定论矣。如何如何。尤斋

消融。融亦消也。融韵会镕也。气上融散也。集注以此释之于乐。似有意思。恐不止消字意也。尤斋

不屑教诲。屑洁也切也。言洁히녀겨。切切히아니탄마리라。

按此注以孟子伯夷或柳下惠不屑去就注为释。然其不屑之教诲注。但曰屑洁也。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盖被去就之义煞重。故不得不兼说文以为说。此则直以拒绝。为教诲之一端。故集注所训自别。恐当更详。不必取以补此也。

准则。准水准之准。平等也。与天为平等也。

按天字疑水字之误。

卒章孔子未删之前。此篇上当有乐谱如投壶鲁鼓薛鼓之类。而此为卒章。即删之后。此诗为风之始也。尹子仁曰关睢之乱。即指关睢之诗。所谓卒章。特释乱字之义。此注若以为未删之时关睢之上别有他乐。而关睢为卒章云。恐不是文义。如何如何。

按此注虽仿辑注朱子说而为言。然礼投壶本无鲁鼓薛鼓在关睢前之语。而其论如此。岂以始奏以文为鼓。故援而证之耶。但乱之义有二。朱子之说以全篇为乐之乱。新安陈氏之说以卒章为一篇之乱。两义俱通。今考语类末段及八佾哀而不伤章一段与辑注说正同。恐当为定论也。

子罕。非以圣而无不通。圣이라无不通ᄒᆞ므로ᄡᅥᄒᆞᄂᆞᆫ거시아니라。以字属圣字释恐平顺。尤斋

语上遗下。语理遗物。问上下理物之意何耶。曰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此以道与器为两端也。天下万物。莫不有理。此以物与理为两端也。上谓高处下谓卑处。与形而上下之上下不同。尹氏之意则盖以上下与理物分而言之。而今此答辞则合而言之。是可疑也。尤斋尹子仁曰以上文即其近极其至之意推之。则形而上下之义。恐亦在其中。如何如何。

道器之说。本于辅氏。亦非退溪创说。然上下本义。其以高卑言者为是。程尹诸说可见。但尹说始则专以上下为主。而末以理物兼贯。实是一体。非欲分而言之也。

乡党。气容肃。气이며容이肃ᄒᆞ다。气容本出礼记。谓气之容也。此注恐未然。尤斋

衣以裼裘。衣을裼ᄒᆞᆫ裘로ᄡᅥ호믄。言里着裘而其上加单衣以袒裼。其色同裘。欲其内外相称也。此从胡氏说。新安陈氏说及玉藻锦衣以裼等语。并其注郑氏凡裼衣象裘色诸说而云云。但觉轩蔡氏谓中衣外衰。已为可疑。又云缁衣羔裘之上。必用布衣为裼。此说不可晓耳。裼如今之더그러라。

按不但邢氏为然。朱子所谓纯用兽皮而加里衣者正同。岂两说之衣里中衣。皆指今之贴裘合缝者以为缁衣。而邢氏所谓布衣为裼者。方是胡氏所谓单衣以覆者耶。然则胡,陈二氏不言贴裘合缝者。而直以所加之单衣为缁衣而裼之。邢氏既以中衣为缁衣。而又以布衣为裼。是缁衣与裼分而为二也。如蒙引直解诸说。亦与胡,陈同。第未知孰得集注衣以裼裘之本意耶。幸明教之。

祭于公。自不出三日以下。记者之辞。自不之不。疑衍。尤斋

品尝食。品마다食을尝。膳夫授王祭物。而其馀品尝也。祭所以报本。尝所以示无毒也。食恐当属尝字读。尤斋

图籍。图疑亦籍也。

按周礼小宰板图注。板户籍。图地图。听人讼以板图决之。注说恐误。

先进。原始反终。始即禀赋之初。终即气散之日。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矣。始을原ᄒᆞ야终애反ᄒᆞ다。反终。朱子曰如回头之义。是反回来观其终也。据此则当曰终乙反ᄒᆞ다。尤斋

系辞释义已揭朱子此说。而终乙又其一释矣。

规规。韵会规求计也。规规。庄子注蹇浅貌。尤斋

颜渊。知诱物化。以文义推之。知이诱ᄒᆞ야。物애化ᄒᆞ다。以陈氏注观之。知이物애诱ᄒᆞ야化ᄒᆞ다。二说孰是孰非。曰记注亦同陈氏。当从之。

按栗谷辑要说亦然。以愚意揆之。释以知为物所诱而化。终似牵强。当曰知이诱ᄒᆞ이여。物애化ᄒᆞ다。于文义方顺。盖诸说不过以乐记知诱于外为证。然此一句只当知诱二字。未及于物化。其所谓外者。固是外物。然此时知犹为之主。及至物化然后物乃为主。如孟子物交物则引之者也。不敢质言。幸赐明教焉。

非礼勿听。主敬行恕。其几甚微。非至明不能察也。但言至明。不及至健。似有意思而不敢知。或记之不详耶。尤斋尹子仁曰至明至健。只举一段。恐记之不详。

宪问。攘夷狄。攘斥也。本夷狄之国也。式中国而流入于夷狄者。皆谓之夷狄也。攘夷狄注未详。尤斋尹子仁曰注意似谓据夷狄之夷狄。指真夷。而或中国而夷狄者。亦在其中云耳。然似未莹。

本下当有非字。式疑或字之误。此注盖以春秋时夷狄。非今虏倭之类。如吴楚二国犹在九州之内。如陆浑诸戎之类。尤与中国昵比。故其说云然。

爱憎取舍。问于其所怨。何以有爱。曰如唐之李光弼,郭子仪解仇之意。此二人平时相怨不合。当公事则解而爱之。亦此意也。爱憎注恐不必如此费力。朱子曰如人旧与吾有怨。今果贤耶则引荐之。不肖则弃绝之。又曰若不肖者后能贤则引荐之。此论爱憎自分明。若曰私则怨而公则爱。恐非本文意。尤斋尹子仁曰贤不肖之爱憎。公私之爱憎。两义兼备。恐益周悉。

注说固非集注本意。然公义私恩之说。已见或问。似亦因此而致误也。但郭,李之怨。本非所谓君父之仇不可忘者。则其当公事。解而爱之。固不足引证以释此条也。

下学上达。意在言表。问何以意在言表乎。曰下学人事处。可以言传。上达天理之妙。不可言状。只是力久功深而自上达耳。故曰意在言表。意在言表注。与朱子说不同。朱子曰下学只是下学。如何便会上达。自是言语形容不得。今此注意以为下学可以言传。而上达不可言状。非但与朱子说不同。亦异于程子本文。盖程朱之意则以为下学之所以上达。难以言语形容也。此注则谓上达之妙难形容也。尤斋

卫灵公。明得尽查滓便浑化却。明홈을다ᄒᆞ요매查滓ㅣ곧다化ᄒᆞ야。却字旧读亦属化下读。后看语类引此语处。似当属下读。更详之。

按旧读此段。只以文义推之。以为却字必当属下读。今考语类举此句处。皆不带却字。语录解亦云却语助辞。当属下句。此恐为是。盖其属上句读者。似因辑注胡氏语而误。不可不知也。

生不重于义。生애义만重ᄒᆞ니업고。生不重于义。恐当作生乀义厂重티믇ᄒᆞ고。尤斋

韶舞。若分而释之则韶애舞ᄒᆞ다。舞라。

按韶舞。当曰韶의舞라。注说未详。

所守。指其德也。所守即上法立能守之守。其下虽有德可久之文。然此特言法立能守之效。今以守为德恐未然。尤斋

直道而行。行谓行其善善恶恶之政也。

按此章特论其理而已。未及乎为政。而注说如此。未详。

季氏齐论。问齐国之论乎。曰想是齐人所记之论语。恐是出于齐国者。非齐人所记也。尤斋

九思各专其一。问一者何耶。曰乃主一之一。

按所谓主一之一。本于语类主一之义。盖以一事一件之一而言。若以主一之谓敬看之。非本义也。

阳货。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前后文体不相似。问何以不相似耶。曰此文体相似处。季氏篇多有之。集注已别以季氏为齐论矣。其他鲁论中绝无相似处。如三省三贵之类虽略有数目。文体则顿殊。其不相似处。不待言而可知之矣。卷首序引何氏语。以为鲁论二十篇。齐论别有问王知道为二十二篇。今引季氏篇题洪氏说。以季氏为齐论。则鲁论只十九篇矣。与何氏说相左。岂洪氏之意以为季氏篇每称孔子曰者。是齐论之例云。而非谓全是齐论耶。抑朱先生两存何,洪之说。使人自择耶。不然则今此见行论语是鲁论。何以有季氏篇耶。尤斋尹子仁曰以何氏说观之则似谓二十篇则齐论鲁论同。而齐论别有问王知道二篇云耳。然则虽季氏一篇以齐论换入。而不害其为二十篇矣。若以文体不相似之言观之。则齐鲁二论。似各为一书。而上文所谓齐人所记者为是耶。然则鲁论一篇阙。而季氏以齐论杂入矣。皆未可详。更加订诲如何。

何氏曰齐论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古论分尧曰下章云。则是鲁论二十篇自在无欠也。然而洪氏以季氏为齐论者。意篇内诸章本亦多以鲁论著。而至于孔子曰之例及三友三乐等章。乃后来以齐论添入者。故洪氏之说然也。盖三论之混。始于郑康成。此三章外如乡党篇以瓜字参用处。实非汉世鲁论之本篇。略见大全陈安卿问答中。

许昌靳裁之。许昌地名。靳姓裁之字也。

按靳裁之。乃其姓名。恐非所谓字者也。

博奕。问博何也奕何也。曰两戏亦非象戏。亦非双陆。今皆未详何戏。

按博今之双陆是也。或谓之樗蒲。奕围棋。皆局戏也。

微子。非所以待孔子。待季氏之礼。多有僭礼。过于待臣之礼故云。非所以待孔子。此注恐未安。或问乃以虚礼待之。非举国以听。朱子曰固是。尤斋

裸以为饰。裸体上略有衣饰。裸以为饰。以文势观之。恐是以裸为饰之意。尤斋

旧尝看得如来教。今检左传林注。裸衣露体。以为盛饰。似更无疑。

子张。形而上形而下。形인上을닐은道ㅣ오。形인下을닐은器라。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凡有貌象形气而盈于六合之内者。皆器也。而其所具之理。即道也。道不离器。以其无形影可指。故谓之形而上也。器不离道。以其有形象可言。故谓之形而下也。太极在阴阳中而不杂乎阴阳。故云上耳。非谓在其上也。阴阳不外乎太极。而依旧是形气。故云下耳。非谓在其下也。就造化而看。太极为形而上。阴阳为形而下。就彝伦而看。父子君臣为形而下。其仁与义为形而上。就日用而看。事物为形而下。所具之理为形而上。盖无物不有。无处不然。凡形而上。皆太极之理。凡形而下。皆阴阳之气也。今必以生物之根柢。看形而上之道。所以为生物之具。看形而下之器。似为滞泥而不通。只以未判已判为言。则所见又甚疏谬。千万更加硏玩精审。虚心涵泳。久而后乃见洞然无疑处耳。形而上下之说。此注发明虽多。转生疑惑。尝质于文元先生则释云形乙又上。形户下。盖于此注取其半矣。窃谓形而上下。是一样文字。而释之不同。此可疑一也。于形而上则以为此理不杂乎形气故谓之上。此则甚分明。而至于形而下则形即器也。器即形也。不可分贰。故不得已而说作一物。而释云形户。文纯之意则以为于形而下。既曰形户则不可于形而上独异。故并释形户。文元之上下异释者固未安。而文纯之并作户者。于下则顺而于上则不可。此可疑二也。妄意以为朱子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此所谓形者。即形而上下之形也。此所谓理者。即形而上之道也。此所谓气者。即形而下之器也。何以谓气为器。气是该贮此道物。故谓之器也。必以此道也器也形也分作三段。而释曰形乙又上。形乙又下。然后成道理有下落也。既曰器既曰道。则其为上为下。不言可知矣。朱子之说。其于失子立言之意。岂不符合而无疑乎。不然而于道则分别于形。于气则混合于形。圣人之言。恐不如是之偏跛而卼臲也。尤斋尹子仁曰以形为主而就其中道为上器为下。固为分晓。而器与形终不可为二物。故不得已而为上下异释也。然知此意而活看之。则虽曰形乙又下而义无不通矣。不知此意则岂不又以为形之下有器耶。

寻常释形而上下。所谓并作乙又看者。正与崇旨同。但不能开析明白乃如是也。今以所论揆之。或恐章句之说。与系辞本意不能尽合。盖气云者。从造化发育而言。器云者从事物赅贮而言。且只形而上下。便是直截。如一阴一阳之谓道。就阴阳上见得道。不必分道器形为三段看。鄙意既知器字即配道而说。形字不过为所据中间见在处。则虽不下户吐而义自通。不但此段为然。东俗吐释之因语拘挛者。皆当仿此。盖中国本无吐释。而能得其义者。以意为主故也。

非谓末即是本。但学其末而本便在此。末이곧이本이라니ᄅᆞᄂᆞᆫ주리아니라。다만그末을学호매本이곧이애잇ᄂᆞ니라。非谓洒扫应对之末。即是天理源本。但谓学洒扫应对之末。而天理源本在此矣。非谓止在此此注甚未安。非谓当释于在此字矣。朱子曰洒扫应对末也。精义入神本也。不可说这个是末不足理会。只理会那本。又不可说这末便是本。但学其末则本便在此也。不可说之意至在此。又曰洒扫应对。是小学事。精义入神。是大学事。据此则岂可谓只学小学而大学便在其中也。非谓止在此也。当释曰末이곧이本이니。다ᄆᆞᆫ그末을学ᄒᆞ면。本이믄득이예잇다。닐오미아니니라。尤斋尹子仁曰非谓之意。止本便在此。恐无可疑。

来教虽以朱子又不可说以下语与集注本文对勘为此。然鄙意以为即是以上。说上文其分虽殊。在此以上。说上文理则一。盖皆所以明程子后四条与前一条表里之义而已。虽以朱子语推之。终未见不可说之意不止于是本之下。而必断于在此之明证。未知如何。

退溪四书质疑疑义二

编辑

孟子。公孙丑四端。问或以四端为情。或以七情为情。情者性之发也。既以七情为情。则所谓四端者。果何谓也。人之情有二致欤。曰情之发。或主于理。或主于气。气之发七情是也。理之发四端是也。安有二致而然耶。曰理本无是气。奚有发之之理乎。曰然。天下无无理之气。无无气之理。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理而无气之随则做出来不成。气而无理之乘则陷利欲而为禽兽。此不易之定理。若浑沦言之则以未发之中为大本。以七情为大用。如程子好学论中庸首章是也。孟子此章则独主理而言。又问既谓七情四端。又谓之人心道心何欤。曰人心七情是也。道心四端是也。非谓两个道理也。馀见答奇公明彦问目。问曰七情四端。有中有不中者何也。曰以节则中。不以节则不中。又问然则其所以为中节不中节者奈何。曰朱子答张敬夫书曰。某谓感于物者心也。其动者情也。情根乎性而宰乎心。心为之宰则其动也无不中节矣。何人欲之有。惟心不宰而情自动。是以流于人欲。而每不得其正也。然则天理人欲之判。中节不中节之分。特在乎心之主宰与不宰。而非情能病之。亦已明矣。盖虽曰中节。然亦情也。但其所以中节者。乃心尔。今夫乍见孺子入井。此心之感也。必有怵惕恻隐之心。此情之动也。纳交要誉恶其声。心不宰而失其正也。此说明白的当。学者深味而熟察之。久乃见之。不别立话头也。既曰理之发气之发。而又曰安有二致者。未能领悟矣。人心为七情。道心为四端。此非小小议论也。以退溪先生之沈潜缜密。不应立说如是率尔。岂记录之误耶。所谓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舜之象喜亦喜。文武之一怒而安天下。关睢之哀而不伤。孔子之惧乱贼。孟子之惧杨墨。孩提之爱其亲。孔子之恶夫佞及我欲仁。是岂为人心耶。夫所谓四端者。孟子以仁义礼智四者为性。故言其端而亦只言四矣。其实四端固出于性也。七情亦出于性也。子思曰喜怒之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子释之曰其未发则性也。又曰性之发用。非情而何。其序以道心原于性命。则此两性字。同欤异欤。此性字与孟子所谓性。同欤异欤。栗谷先生于此。卞论甚详。而但以四端为七情中中节者而言。此为未安。朱子曰恻隐羞恶有中节不中节。是则四端亦有不中节者。岂栗谷偶未见之耶。大抵以中庸孟子合而观之。则七情四端。皆出于性者也。故朱子曰仁自是性。却是爱之理发出来。方有恻隐。此岂非四端七情合一之意耶。惟其发出之时。理乘气而发。而四端不为气所揜则谓之理之发。七情或揜于气而不能直遂则谓之气之发。其实四端之不中节者。亦可谓气之发。七情之中节者。亦可谓理之发。不可执一而论也。今且除却孟子只以中庸互相发明。则首句所谓天命之性。岂非理乎。序文所谓道心原于性命者。岂非首句之性命乎。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之性。又岂非首句及序文之性乎。然则所谓道心者。固出于性也。所谓喜怒哀乐者。不出于性而何。既出于性则谓之人心可乎。序文不曰人心生于形气乎。既曰出于形气。而又以其发于性者当之。岂不自相矛盾乎。如曰四端七情皆出于性。而皆有中节不中节。其中节者皆是道心之公。而其不中节者皆人心之危也。扩充四端之中节者。则至于保四海。推致七情之中节者。则至于育万物。子思孟子所相授受者。其揆一也云尔。则庶几得之矣。尤斋尹子仁曰人心七情是也。道心四端是也。此一端。栗谷之卞尽之矣。所谓人心道心可作两下说。而四端七情不可作两下说者。十分明白矣。今此卞诲益无馀蕴。而末端一款。不能无少疑何也。人心生于形气。而其中节者则所谓始以人心而终以道心也。道心原于性命。而其不中节者则所谓始以道心而终以人心也。今曰中节者皆为道心。不中节者皆为人心。而不分形气与性命。此恐未安。未知如何。

先生后答李平叔书曰。人心为七情。道心为四端。以中庸序朱子说及许东阳说之类观之。二者之为七情四端。固无不可。滉前日答宏仲云云者此也。但若各就其名实而细论之。则人心之名。已与道心相对而立。乃属自家体段上私有底。盖既曰私有则已落在一边了。但可听命于道心而为一。不得与道心浑沦为一而称之。至于七情则虽云发于气。然实是公然平立之名。非落在一边底。故如乐记中庸好学论中皆包四端在其中。浑沦而为说。是以子思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则可。若曰人心未发谓之中云云则不可。程子曰其中动而七情出焉则可。曰其中动而人心出焉则不可。若夫道心之与四端。虽与人心七情不同。然道心以心言。贯始终而通有无。四端以端言。就发见而指端緖。亦不能无少异。所以答平叔云云也。然善观之则亦不害其为同归矣。然则固尝究其异同如此。当为定论。恐不可徒以注说致疑。而况七情之不为人心。栗谷先生已因牛溪发问开析而无遗者耶。至其以四端为七情之中节者。亦有说焉。其曰四端则就七情中择其善一边而言者。实非创说。本出于退溪高峯往复旧说。而前后诸书终无中节二字。惟朱子平日议论。每以四端配四德。无有少间。或乃以为道心明德之发者不啻详矣。及答吴伯丰书曰。继之者善。亦与通书所指不同。乃孟子所谓乃若其情可以为善之意。四端之正是也。答张敬夫书曰。情未必皆善也。然而本则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唯反其情。故为恶耳。孟子指其正者而言也。周子兼其正与反者而言也。若更以章句发皆中节情之正也之语参之。崇教所谓以四端为七情之中节者。非当于栗谷。乃朱子也。然则恐又不可以此为其疵。盖语类一段固有云云。其下即曰若不当恻隐而恻隐。不当羞恶而羞恶。便是不中节。下文又曰而今四端之发甚有不整齐处。有合恻隐而不恻隐处。有合羞恶而不羞恶处。由是言之。斯皆所谓心不宰而情之失其正。与夫善恶皆天理。过不及便如此者。只可统说而旁及。其与孟子本意背驰已甚。宜乎栗谷之专论四端。不暇并举而为说也。且来说中其不中节皆人心之危云者。恐亦不免有误。何则人心之危。只是生于形气。人所不能无者。而四端七情之不中节则终是流而为恶者。其义煞别。又不可以不之察。盖欲将四七人道。以类分配去。则文势意脉。易致混淆。此固二先生之所不得免。而在门下尤宜详审。僭易及此。倍切悚仄。○理有善恶。朱子将理字为合字看。栗谷以为理实有善恶。其旨不同。栗谷固亦不明于理字本意。而苟以气禀有善恶。故理亦有善恶之说观之。恐于明道所论大义。不至有所差忒也。旧常看定如此。敢以附告。

知皆扩充。知四端之发而皆即之以扩充之也。知即知行之知。即知扩充为行。故黄氏曰知其理而推测云。○扩之以充曰德之量。德之量。本与天地同大不可限。故其效足以保四海也。或问知皆扩而充之。莫是知得了。方能扩而充之否。朱子曰即是苟能知去扩充。则此道渐渐生长。据此则问者之意如此注说。朱子所答则知字当释于扩充。然则知皆扩而充之属知。苟能充之属行。朱子又曰与于止知其所止略同。然亦有知了后扩充则火然泉达之意。尤斋尹子仁曰知字释于扩充之下。然后文义始通。恐无疑。

万章。五羊之皮。自鬻ᄒᆞ요믈。羊의皮로ᄒᆞ야。牛늘食ᄒᆞ기로。集注云自卖于秦养牲之家。得五羊之皮而为之食牛。据此则自鬻之释当句。此注恐不然。尤斋

告子。不足以存。气盛理所在。乃存得仁义之良心也。夜气若梏亡。理随之而亡矣。夜气若梏亡此说未安。据孟子本文则所谓梏亡。指良心而言也。今曰夜气梏亡则恐失孟子语脉也。又按朱子曰人谓梏亡其夜气非也。谓梏亡其良心也。然则朱子时亦有看得如此之人矣。尤斋尹子仁曰存者。存其良心也。集注自分明此。注所谓气若梏亡者。恐记者之误。

不为苟得。苟且히得디몯ᄒᆞᆫ거시오。不为苟得。此释未安。似当云苟且히得디아니ᄒᆞ고。尤斋尽心。虽有不存焉者寡矣。비록잇디아닌거시이시나젹고。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欲寡则天理虽有不存者。不存者少。言存者多也。天理人欲。朱子说亦有如此者。然恐是初年说。或记者有未详也。当以集注说为正。盖以为耳目四肢之欲。人所不能无者也。故朱子又尝曰不是不好底欲。不好底欲。不当言寡。此正集注之意也。濂溪先生曰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如濂溪所说。方是人欲也。孟子所谓欲只如舜所谓人心也。又如朱子自谓挂尽开服要看。因思将此心在他。何似闭眼此心宁静者也。此何至为人欲也。至如张丈偸取朱子壁间书。然后始为人欲也。朱子看画云云。因论○尤斋孟子寡欲章而言。

尹子仁曰寡欲之欲。虽指不能无之欲。而至于多欲之欲则已涉于人欲。而不当有者也。然则谓之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恐无不可。如何。

寡欲之欲。退溪已于上文亦以人心言之矣。盖此天理人欲云者。又用辑注朱子说。然朱子犹以分数言。不无泛说其大体底意。退溪但一向理欲上分配去。致令与上文相背。似尤未允。

二女婐。婐女侍。即妾媵之从嫁者耳。二女며婐를。二女果。恐是二女侍御于舜之意。非二女及女侍也。尤斋

注说因一女字有此疑。然直解直以侍侧释果。可谓深得辑注朱子之意矣。

中庸序。虚灵知觉。虚灵心之体也。知觉心之用也。知识其所当然。觉悟其所以然也。理与气合者为心。而心统性情者也。性即心之体。情即心之用。非是心。性无所寄寓。非是心。情何缘发出来。盖性即理也。理具于是气。而初无与气夹杂。情即理乘气而发。故性字从心从生。心具生理者也。情字从心从青。谓性之发端。如草之初萌而色青者也。然则性亦心也。情亦心也。尤不可以性为心。情为气也。朱子曰心包性情。性是体情是用。心是字毋。故性情皆从心。

按此及下知识一段。乃辑注全文。虽经先生当时亲说。恐亦不宜参录其间也。惟情字其训不一。而此说较胜。盖如程子所谓阳气发处是情。尤可据也。虚灵两字。即大学辑注卢氏说。栗谷尝曰灵者心之知处。虽未感物。灵固自若。不可曰心之感也。此说甚精。盖卢氏意似以未及遂通处言。然已非未发之中矣。恐不止为名义之差而已。

首章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体也中也仁也隐也。即大学明明德。率性之谓道。用也和也智也费也。即大学明明德。修道之谓教。亦用亦和亦智亦费。即新民。又云性道教之理即至善。自强于三者。即中庸勇。今按此数说。今人皆谨守之。无异辞。然谓性为体为中为隐。谓道为用为和为费。谓教亦为用为和为费则然矣。若智仁勇子思所称。乃是指知行处言。安可强牵而附会于此乎。性不知检其心。而仁则属乎修行。然则配仁于性非也。朱子率性。非就行道说。又曰率非人率之也。乃是人物各循自然之性之谓也。而智则属乎知。乃择乎中庸之事。然则配智于道亦非也。至于以教为智。虽与成物之智相近。然彼对成已之仁而言。与此意不同。而三者皆三人修德行道之义。又安有不息为勇之意乎。且以此三者。分配大学三纲领。尤无理。其谓性为明德虽近。性者人物所禀公共渊微之理。明德乃指人之所得灵昭该括之名。则理虽本同而所以得名者则不无小异。若率性则非有明之之功。修道之教。又非新之之意。性道教之所以得名。皆平铺地义理之名。则与止于至善无所不用其极者。义亦不同焉。○存养为仁。省察为智。自强于二者为勇。此则似然矣。但子思本意。于此未有三达德意思耳。大抵义理本同一原。若取其依俙相近者而说合之。则何所不合。第其所以立言本意。文义旨趣。各有攸当。毫厘之微。有同有异。今人必强其异者。合而同之。是以愈凿愈乖。纷挐晦蚀而反失大义也。又以首三句为天道。戒惧慎独为人道。于此亦不当分天道人道也。

按此注及大学父子足法一段。与释义本文恰同。恐在删例。他仿此。

不可须臾离。今按从本注芳其可离则면。及或问若其可以暂合暂离云则当曰먼。면먼亦有分别乎。恐有讹误。尤斋

不暏不闻。问于首章特拈出此修道之教一句而言者何欤。曰中庸之以戒惧谨独为学。正为从事修道之教。而做工夫。故朱子之言如此。上文所谓修道之谓教。圣人设教之事也。戒惧以下。学者由教之功也。须分圣人学者。然后其义乃明矣。尤斋

喜怒哀乐。问言喜怒哀乐而不言喜怒哀惧者何欤。曰子思作中庸。言喜怒哀乐而遗惧。不知何故。礼记始言喜怒哀惧爱恶欲而七情备焉。

按退溪答侄㝯问曰。孔子言仁义而不备举四德。至孟子而始言之。子思言四情而不备举七情。至礼记而始言之。非省文也。义理浑然于其中故也。喜对怒而不可以对哀。乐对哀而不可以对怒。则喜乐之不为重叠可知矣。中庸之喜怒哀乐。大学之忿惧好忧。适然各举而言。非别有深意于其间。必欲论其不同则凿矣。此盖先生后来所见也。第相对之说。犹未尽正。何则礼运成于子游之门人。当时固未有七情之定名。故子思泛就人情之明白易知者而立言曰喜怒哀乐。而亦自不背于阴阳仁义一源流出之大体。盖喜乐者。仁阳之类也。怒哀者。阴义之类也。以此度之。恐本非有意于相对为说。未知如何。

二章变和言庸。游氏说详之。更可味之。盖只以性情言之而不及德行。则不得该贯天下之事理。故变而言之。以中兼时中之义。以庸兼和字之义。则内外兼举。体用浑全。无所不备。朱子以为中庸之中。实无中和之义云者。盖谓中庸之一中字实兼首章中字和字之义云尔。非以中和之中兼时中之中也。又非以庸兼和也。详看文势则自可见矣。程子曰庸乃中之常理。尤斋尹子仁曰中庸之中兼中和此句。不翅明白。则所谓中和之中兼时中。所谓庸兼和字之义者。恐皆记者之误也。五章中庸其至矣乎。饶双峯曰中庸之为德。与鬼神之为德。语意一般。德即鬼神而言。知此则可见之矣。中庸之为德。鬼神之为德。语同而意异。中庸非别有德也。中庸即其德也。鬼神之为德则朱子尝曰鬼神只是气之屈伸。其德则天命之实理。所谓诚也。是与中庸之为德自别。朱子说见大全答吕子约书。尤斋尹子仁曰中庸之为德。鬼神之为德语同而意异者。卞析明白。恐无可疑。行怪小注申徒狄。疑见春秋传。

按庄子申徒狄谏而不用。负石自投于河。章昭曰六国时人。或曰殷之末世人。然则其事恐无可考于春秋传矣。

十二章泼泼。问泼泼。东坡注月光照水浮动貌。然否。曰吾不见其本注。不知其义如何。但释氏亦用此语。其学则知有心而不知有理。东坡此注。盖为释氏主心而发也。释氏云心有光烁烁地。小不合于子思本义。吾尝考韵会。泼弃水也。盖水弃之则散。散之则分。于此既为叠辞则其弃之之甚可知。然则可见众理散在事物。各有条别。上天下水。无不昭著之义也。曰泼泼或云天理流行。无所滞碍之妙然否。曰活字之义。非泼泼之义云云。

按韵书弃水下有注曰浇散曰泼之语。故退溪推出此义。固亦可通也。然活泼泼地之说。最详于或问。其曰流行发见。未尝有一毫之空阙一息之间断。其曰全体呈露。妙用显行。无所滞碍者。皆所以发明四字之义。盖活者生活之活。如所谓源头活水是也。泼泼者。流动无碍之貌。合而称之。正与鸢飞鱼跃。必有事而勿正之意相符。此虽本出于俚谈。而若究其训释指趣。不啻明白。恐难舍之而别求他义也。朱子尝亦论四字曰活者。只是不滞于一隅。退溪遂以天理等语。谓非可预于泼泼。尤涉拘泥。盖其所以泼泼者。实从活字中流出。则或乃就此通释其义。有不能知者。而必将以此尽废或问诸说。其果何如也。幸乞明教。

二十章齐明盛服小注。节其制如符。用布一尺。中书一大字而中折之。一留此。一许行者。如汉之用𦈡也。

按布疑竹字之误。

二十七章节文。节와文을。节目也文章也。

按语天理之节文。辑注朱子曰节等级。文者不直截而回互之貌。通考吴氏亦曰节文谓品节文章。然则此所谓节目之说。恐非正训。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上下先后之异。未必别有他意。但先言为下不倍。而后言居上不骄。则与其下极言至圣至诚经论配天等处相接语顺矣。不然中间插入说为下不倍一段。则语有断续而不顺。

按居上为下。本是一人。固不可分而二之。况下二章亦皆兼上下而言。安可以此为疑耶。

大学经一章。知止而后有定。或问则泛就物各有定理上说。章句须言得字之旨。故曰志有定向互相发也。章句须言得字之旨。故曰志有定向此意未详。盖既曰方寸之间则其事物皆有定理云者。指志有定向之实而言也。如是看恐得。如何。尤斋尹子仁曰或问所言。所以明志有定向之意也。所谓互相发者恐无疑。

或问以理与表言。章句以心与里言。自是相发。非有所涉于得字也。

物格。若穷此理则昭昭然尽到我胸中矣。昭昭然尽到我胸中之说。甚违本经之意。愚伏请客客来之云。实本于此。尤斋

诚意章曾子曰。曾子所尝诵戒之辞。故门人特加曾子曰三字。以为万世之警策。曾子曰此注恐未安。盖此传十章。皆曾子释经之辞。而此一节则非所以释经。所尝别以诏于门人者。故门人记此十传之时。因以插入于此尔。观本注一引字可知矣。苟如今注则是曾子于传文中诵戒此节。故特加三字也。窃恐其未然也。尤斋尹子仁曰此条是释经之馀意。阳村之说亦无不可。而卞诲尤觉分晓。恐无可疑。

此录语虽单约。而其意实与来教无甚异者。其不表引之之端。抑亦以已在章句故欤。

正心章有所忿懥。期待释忿懥ᄒᆞ욜바ᄂᆞᆯ。偏系释忿懥ᄒᆞᄂᆞᆫ바ᄂᆞᆯ。留滞释ᄒᆞ온바ᄂᆞᆯ。

按举无用之事。文义岨峿难通。若代无用以易见二字。其义始显矣。

心不在焉。心을두디이니면。或云在躯壳内或云在视听上。

按留滞释下恐有落字。

今按。明道先生曰。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也。所引明道说。全不相着。明道则以横渠恶外物而欲不应故云尔。尤斋

人所不能无。饥食渴飮等事。非独众人为然。虽上智亦不能无。然所不能无者。天理之正也。才涉于有所。则已流于人欲之私。非人所不能无也。饥渴飮食。此正所谓人心也。退溪每以七情为人心。故于此亦以人心释七情矣。所不能无者。天理之正也。此语亦有病。此七情者。人所不能无。而其合于其则者。天理之正也。若以不能无。皆为天理之正。则章句何以有不加察之戒耶。尤斋尹子仁曰所不能无者。天理之当然也。正字恐误下。平天下章长国家。国家애长ᄒᆞ야。犹言长이도의야。今按通考吴季子曰。卿大夫士。一家之长也。天子诸侯。一国之长也。细而长一家。大而长一国云。此说是又一说。国家ᄅᆞᆯ长益호려ᄒᆞ야。此说误。然尝见一古书。有长国家三字。而其解正以长益解之。适忘记何书。姑识于此。以俟知者更详之。

按一说无义理甚矣。恐不须入录。

退溪四书质疑疑义三辛酉八月一日

编辑

退溪书语妙道精义。头緖多端。既曰妙道精义则是本源极致处。何以曰头緖多端耶。且论语皆说日用下学之事。惟于曾子,子贡。乃有一贯之说。朱先生尝为学者力言此事然曾子惧门人未达。则假学者忠恕之名而以明之。子贡其时犹有所未达。则以夫子为多学而识之。然则妙道精义。岂圣人寻常教人者哉。若曰论语所载。虽日用间事。而无非妙道精义之发见云则可庶几也。尤斋尹子仁曰退翁之意。亦谓论语一书无非妙道精义之发。非止一言一事。故以为多端云尔。恐当活看。不必致疑。如何如何。

若曰以下及尹友说非止一事云者。恐即退溪之意。但似终不免于语病耳。如何如何。

闻命以来。心悦诚服。似得冰释理顺底消息。闻言而心悦诚服。则诚或有之。而至冰释理顺则似近于禅家言下领悟之意也。小学曰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今日行一难事。明日行一难事。涣然冰释。怡然理顺。久自得之。非偶然也。今李说若是其率尔。窃恐实无所得。而只讨好题目以自多也。不谓李亲炙有道之门。而其言如是也。既以自警。而亦以戒于同志也。尤斋尹子仁曰此恐是只记得豁然开悟之意。而下语不精也。

以此谓禅家言下领悟之意。则恐不相衬。尹友说似得之。然既曰冰释理顺底消息云云。豁然二字亦恐太重耳。

论语序说子贡独居三年。盖子贡深知义理之无穷。而行日不足。故因住不去而益做工夫。此人安有径情直行。而更丧三年之理乎。今人疑子贡为非礼。恐不如此。但不见于先儒之说。不可质。谓子贡孔子三年之外。更丧三年云者。固未可信。而其谓深知义理之无穷而行日不足。故因住不去而益做工夫云者。恐非子贡本意。窃意子贡只为思慕圣人之德。不忍便去衣履之藏而已。论语子张篇末小注有此意思若曰子贡于此。为益做工夫而复留。则是子贡于还家之后不做工夫也。此岂所以论子贡者也哉。且子贡若只为益做工夫。则孟子何以此斥陈相背师之罪乎。尤斋尹子仁曰因住不去益做工夫。诚为太远。卞谕分晓。恐无可疑。

此条卞喩诚然。但孟子既曰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则何以谓之固未可信耶。盖先王制礼。三年几筵既毕。子贡之诚无可复寓。故乃更归反冢上之坛场。筑室以居。为其守礼而致情。可两得之也。

入道之门。诸说见前下㒰尹子仁曰此等虽互言可也。虽积德之云。何害其为在其中也。

明是偶失照勘。或记录之误。尹友说恐不是。

德有本。德非性之德。乃德行之德。即行道而有得于心之德。以性之德。德行之德分而二之者。大未安。朱子中庸注曰道者日用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其所谓日用当行者。非德行乎。朱子既以为性之德。则其的礭真实。不可以他说破也。且德行之德非性之德。则是性外有物也。其可乎。且所谓行道而有得于心。非谓心本无此德。至其行道然后始自外收入于心也。只谓行道而存其固有之理耳。其为德则一而已。尤斋尹子仁曰。德一也。而所指而言则不同。性之德。即所得之理。行道而有得于心之德。如云积德成德云尔。各随文义而观之。恐无大妨。如何如何。

性之德而具于心云者。与行道而有得于心。意义自不同。恐退溪说不可深非。

旧说。旧说后汉包咸说也。尤斋尹子仁曰。所谓包咸说。只指此条而言耶。若通指它处旧说则恐未然。

前书只以当考十三经注疏为教矣。无乃厥后详考注疏而得此说耶。此无十三经。故欲知之耳。

退省其私。延平先生说以退为夫子退也。朱子初从其说。故小注朱子说有延平同者。其后改之。故曰非夫子退也。乃颜子退也。以延平意读之则曰及退省其私。盖退指夫子。其指颜子。以朱子意读之则曰及退애省其私。盖退与其。皆指颜子。省指夫子。但前说非后说是。尹子仁曰此注以颜子退之说为是。以文义观之则以为夫子退者似是。如何如何。

寻常亦以夫子退之说为主。此虽与退揖巫马期之退。主客轻重不同。然此乃夫子之所自言。则似亦无甚害矣。如何如何。

殷因于夏。尹子仁曰礼兼损益云者。似谓所损益在所因之中也。然不如分别言之之为明白也。

礼字之礼。恐本因字之误。

夏尚忠。天地气数自然浸盛。天地气数自然浸盛云云。恐不著。盖天地醇𬪩之气渐开。故忠变质而质变文矣。尤斋尹子仁曰浸盛云者。似谓自微而至著也。如人自幼至长也。如何如何。

尹友说似是。观至周极备之语益明矣。

欲之则是。而志所至气必至。尹子仁曰既曰欲之则即志之所至也。又曰气必至者。即所以释未见力不足之意也。盖志之所至。气必至焉者。即重释欲之则是之意。而非别项也。才欲为仁云者。固似急迫。而分为两项者。亦恐于文义未安。未知如何。

集详此段。虽似用斯仁至矣之文。而实不然。盖仁远章则谓仁至于我。此段则谓我至于仁。又其本文缓急之少异。具见语类。尹友之言。终或得之矣。

果有所倚。尹子仁曰。正释无适无莫者。恐无可疑。下文如烦渎如不害为未信之类。文理甚明。而所释之差误如此。恐皆是记者之误。今不一一签复。

按详观质疑一编。其为记录之误者不一而足。盖记者之学识心力。既不能言下领悟。久而无失。则其势自至于此。亦非异事矣。然若无程朱已上眼目力量者。寻常酬酢学者之问。不比立言著书商量契合而成。则亦安能无一差僇耶。以此推之。恐先生亦或不免于偶失照勘。如此通论然后方始平允矣。如何如何。今因尹友说。略用仰复。僭悚僭悚。

兄之子。尹子仁曰孟皮。庶长曰孟。则无乃夫子之庶兄耶。

家语叔梁纥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求婚于颜氏。准此孟皮乃夫子之庶兄也。

当理无私心。尹子仁曰当理无私心者。以见于事者言。固与全体不息者不同。而不可谓仁之一端。此则恐记录之误也。

双峯饶氏说亦微与退溪说同矣。

肌肤会筋骸束。尹子仁曰。会与束。虽以合与牧敛释之。然皆主肌肤筋骸而言。若作用功者看则当云会肌肤而束筋骸矣。如何如何。此注则只言物而不言则。诚为疏略。

丁巳签本可疑之下。有更详一段而今无之。且如任载之上。别有尤为近理一条而全阙。未知其故。此段退溪说若以会束二字正训言之。恐无可疑。至若朱子答李晦叔诸说。乃其别论也。况立于礼是其大义。则责以言物不言则者。尤恐非是。

下学上达。意在言表。尹子仁曰下学之所以上达。难以言语形容。岂非以上达之妙。难以形容故耶。微有不同而意实相蒙。如何如何。

盖辑注又有朱子一说。退溪引以置诸释义中。此恐天理之妙不可言状者所由出也。然朱子之言。彼此实皆一致。而退溪看得如此。愚意必如崇教。可合程朱之本旨矣。

非所以待孔子。尹子仁曰。以下文季孟之间。礼亦至矣之语观之。则似谓待强臣极隆之礼。非所以待孔子也。此注恐得本意。如何如何。朱子以或说为是者。似即其下文吾老矣不能用之意也。如何如何。

尹友之说。恐亦得之矣。

中庸。不暏不闻。

朱子尝于名堂室记。以戒慎恐惧。属于修道之教而言。与中庸或问不同矣。然终当以或问为正。且修道之教。是圣人教之之事。戒慎以下。是君子学之之事。愚意不但分圣人君子。尤当分教学二事。方无渗漏矣。

泼泼。尹子仁曰。活泼泼地此句法非一二。如光烁烁地黑窣窣地。皆是一意。盖烁烁光貌。窣窣黑貌。泼泼活貌也。此注曰泼弃水也。水弃之则散。散之则分。叠辞则为弃之之甚。可见众理散在万物云云。以活字泼字分为二义。恐不是文义。如何如何。

前日鄙说固以活字为主。然不如尹友引三地字例言约而义明也。

大学物格。尹子仁曰。昭昭然尽到我胸中云者。诚是请客客来之说也。物格之喩。申骆峯以读书取譬者最为的确。盖读书至卷终者。以册言之则曰册尽。以人言之则曰读尽。以此看物格知至。不费辞而晓然矣。第于程子所谓格物而至于物则物理尽之说。不能无少疑。若谓人至于物则格物之格。物格之格为二义。此栗谷所以有格物之格。穷字意思多。物格之格。至字意多之训也。然一字二义。终似未安。于此更加订诲。如何如何。

请客客来。固为训物格之一病矣。若程子所谓至于物者。恐其非此之谓。盖本文曰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穷其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外书又曰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然则至于物云者。即以穷至其事理而言。略如外书之文。非所谓人至于物者。至若栗谷两格字之说。亦尝窃疑以为此不过以工夫功效有方格已格之异。与下文诚正诸字。同义而已。似难以一字分作某意之偏胜也。且所谓物格之格至字意多者。尤恐未然。正以程子说及集注格至也。考本训格物之格。穷而至之之义。而今反用于物格之格。当训至字格字处。故幸赐财教。

退溪集具景瑞问昏仪。以为或云妇先再拜婿答一拜。妇又再拜婿又答一拜。亦未知其当。退溪答今示妇再婿一。复如之。此一条似当行之。妇先二拜夫答一拜。妇又二拜夫又答一拜云者。朱先生说。具公何以或云称之。而又云未知其当也。谢上蔡语录以或者目程氏。盖曾恬所记也。朱先生以为使先生上蔡也得罪于程夫子。而曾氏得罪于先生者。必是书之为也。今具公无乃近于曾氏耶。岂或偶未见朱先生之说耶。但退溪必未应不知朱先生之有此训。则退溪当云此是朱先生说不可违云。而只曰似当行之。无乃嫌于专以礼许人耶。退溪一生尊信朱先生。而间有此等处。非后学所敢知者。恨未得禀质于当时也。尤斋尹子仁曰此恐是未及见朱先生之说。而退溪亦偶尔放过耶。

此是昏礼大节目。虽曰偶尔放过。其不举之失。恐终有在也。如何如何。况鄙亦曾有所犯处。不胜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