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
- 第六节 南瀛河流地形
本县主要河川计有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和二仁溪等4条,次要河川有盐水溪,普通河川有将军溪和七股溪等。各溪皆有其支流或分流,其分布情形如图2-6a所示。诸河系的流路形态共分两类。第1类较长,如八掌溪、急水溪与曾文溪等,皆发源于东方山地,于山地中流入许多支流,汇集广大区域之水,拥有较丰富的水量,集水面积较大;若逢雨季或豪雨,一时汇聚大量之水,浩浩荡荡的流至平原,易引发洪水泛滥。因而河道的移动变迁频繁,沿其流路易形成宽广的泛滥平原。此外,此类河流于山地或丘陵区呈现显著的掘凿曲流,唯一旦进入平原后,流路弯曲较小,大多呈直线状单流,并无支流分出。因此这些河流在平原的部分,都算是在海岸平原隆起后,再发育而成的“延长河”。
第2类则是小溪,如将军溪和七股溪等,其流域几限于平原中,都是嘉南平原由海中隆起成为海岸平原后才形成,随隆起作用的发生,于平原面上形成自由曲流,逐渐向前推进,继而又受到以后的隆起作用影响,演进成数公尺深的掘凿曲流。同时进行崖端侵蚀,形成致密而直交的分歧流路,使其本支流之分别亦颇不易;如现在嘉南大圳官田溪贮水池(即珊瑚潭)的大群珊瑚形流路,即经此过程而形成。此类河流因降雨所引起的流量变化,比上述的延长河少,而殆无洪水泛滥之虞;因而此类河流的流域也特别狭小。但因流量变化较小,在早期反而有若干航运价值,昔日陆上交通便利用此等河流深入平原,也促使盐水港等河港的发达。
但目前这些小溪,中上游大多筑坝贮水,以利平原灌溉之用,致使坝址以下流路往往干涸无水。而坝址以上,时常不称“溪”而称“埤”,如新营南方的温厝廍溪,上游部分被堰塞而分为许多“埤”。而这些小溪的下游部分,有被第1类河流的延长河部分袭夺者,也有因向源侵蚀而推进到山麓地带袭夺其他水系者。若为后者,其流量会明显增加,恢复其营力,具有如第1类的延长河性格;如盐水溪即属此类。
本县主要河川的特性及其水文资料如表2-6a所示,并由北而南依序分述如下。
八掌溪 | 急水溪 | 曾文溪 | 盐水坑 | 二仁溪 | |
发源地 | 奋起湖 | 槟榔山 | 万岁山 | 大坑尾 | 分水仑 |
出海口 | 布袋镇虎尾寮南 | 北门乡双春 | 七股乡五块寮 | 台南市安平区 | 茄萣乡白沙仑 |
河流长度(公里) | 80.86 | 65.05 | 138.47 | 87.34 | 65.18 |
平均坡降 | 1:42 | 1:118 | 1:57 | 1:295 | 1:142 |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 474.74 | 378.77 | 1176.64 | 221.70 | 350.00 |
年雨量(公釐) | 2277.4 | 1980.3 | 2643.4 | 1783.9 | 1909.9 |
年迳流量(百万立方公尺) | 744.7 | 525.0 | 2361.3 | 300.3 | 489.9 |
历年输沙量(百万吨) | 3.16 | 2.06 | 31.00 | 2.25 | 13.10 |
年输沙量(吨∕平方公里) | 6656 | 5439 | 26346 | 10149 | 37424 |
方淑美,《南瀛地形志》,新营市:台南县文化局,2000,页207。 |
八掌溪
编辑八掌溪为本县与嘉义县的县界,发源于嘉义县阿里山奋起湖,于嘉义县布袋镇虎尾寮南入海。除本流外,上游分为赤兰溪、头前溪两支流,而本流与赤兰溪在嘉义县境内,再分为本流、番仔坑(赤兰溪支流)、赤兰溪、石弄溪、尖山溪、沄水溪等7、8条小溪而成,因而得名为“八掌”溪。头前溪则在本县境内,在本县境内的分流有新港东溪、后壁寮溪、崩埤仔溪等。溪身长度80.86公里,平均坡降达1.8%,是嘉南平原中坡度最陡的河流,尤其山区坡度8.7%与下游河段坡度0.17%差异甚大,所以下游泥沙淤积迅速,河道变迁频繁。
20世纪以前,有关八掌溪下游历次河道变迁的情形,及其对倒风内海浮覆的影响前文已提,兹不赘述。进入20世纪以来,八掌溪主流则主要受曲流作用影响,河道摆动频繁,尤其是后堀以下至渡仔头之间的河段,历年摆动最为明显,曲流带宽约1公里。而河口段在1904至1990年间则向西延伸有1975公尺,流路变化相当显著。清初以来,八掌溪的下游河道,因洪水所造成的变动,至少有5次,其间南北的摆幅宽达20公里。[2]
急水溪
编辑急水溪发源于白河镇关仔岭附近的槟榔山,至北门乡双春入海,溪身长度65.06公里,是本县唯一专有的河川。因本县其他比较大的河川,都是与其他县市共有,如八掌溪、二层行溪系分别与嘉义、高雄两县为界,且主流皆发源自他县。曾文溪虽由东而西流贯本县的中部,但其上游的大埔溪却发源于嘉义县,且下游河道是与台南市共为县市界入海。而盐水溪的发源地虽在本县,但出口却在台南市。只有急水溪的发源地和出海口皆在本县,是南瀛唯一而且比较大的专有溪。其上游的支流有温厝廍溪、龟重溪(昔称十八重溪)、六重溪(昔称九重溪)、白水溪等。主支流所属的支流情形如下:
- 主流所属的支流为盐水港溪(该溪上游在盐水以东昔称为无从河)、北马溪、崁仔头溪等。
- 温厝廍的支流为路东溪、果毅后溪,山仔脚溪等。
- 龟重溪的支流为山猪陷溪(经糖厂筑堰已为尖山埤贮水库)、子龙厅坑、班芝花坑、崎仔头坑、鹿寮埔坑、双溪等。
- 六重溪及白水溪无支流。
上述这些主支流河道都呈现掘凿曲流的特微。而进入20世纪以来,河道变迁比较明显的河段,主要分布于白河至新营、八老爷至宅仔港,以及红虾港以下等3河段。其中,白河至新营间的曲流河段,在1904至1965年间因为附近土地开发,河道有截弯取直,所以河道的弯曲率由1.67降为1.33。1904年的《台湾堡图》中显示,急水溪主流在经过八老爷后,向西经铁线桥、下营,在大埤寮折向西北,经宅仔港由蚵寮入海;另有一分流自八老爷蜿蜒西行,于宅仔港北方汇入主流。待河道淤积后,1926年主流从铁线桥折向西行,经坔头港、宅仔港,再循原流路入海。至于红虾港以西河口段的主流,随海岸淤积向西延伸,成为延长河,自1904至1994年间,河口向西推移3613公尺,平均每年达43公尺,其原因除了泥沙淤积所造成以外,人工围垦开辟鱼塭,也是重要原因。[3]
将军溪
编辑将军溪是原来的沤汪溪,又称为湾里溪,即古曾文溪下游入海之溪。道光3年(1823)7月山洪爆发,曾文溪改道由西港南流入台江内海后,该溪失去上游水源,溪道逐渐淤塞。而原来湾里溪下游,亦即自西港乡檨仔林至麻豆镇、佳里镇间子良庙段的原来溪床,则仅存有砂凹仔的沙地。该溪上游原是汇集麻豆镇番仔寮东南的众水,经子良庙、佳里糖厂北段称为菜寮溪,至大湾、溪洲合番仔田(今改称隆田)排水外,其支流为下溪洲仔溪、北埔溪、溪墘寮溪、三寮湾溪、顶山仔脚溪,于芦竹沟、马沙沟间入海。其下游河道尚甚宽阔,为昔日曾文溪口的残迹。
七股溪
编辑七股溪原为道光3年(1823)7月曾文溪改道,致使台江内海陆浮时的分流溪。后来曾文溪本流的河道稳定,该河道便独立成为一溪流,接受自西港乡后营起,在佳里镇南方至西港乡北边的众流之水,西流至七股乡下山仔寮西入海。其支流为十一分溪、顶破坪溪、南海埔溪与集聚原湾里旧溪道一带水源的后营溪等。
曾文溪
编辑曾文溪是本县辖域内的河流中最长者,发源自阿里山山脉西南坡的万岁山,至台南县七股乡五块寮与台南市安南区青草仑间入海。溪流长度138.47公里,流域面积约1177平方公里,宽度上游200公尺、中游900公尺、下游1300公尺,为台湾第4大河川。分有大埔溪(即本流的上游)、后堀溪、菜寮溪、官田溪等4条主要支流。4大支流及本流中下游所属支流情形如下:
- 本流中下游的支流为北势溪(位于官田溪、菜寮溪间)、二重溪、头社溪、唭哩咓南溪、烧灰溪、呜头溪、唭哩咓北溪、内宵里溪、口宵里溪和刘陈尾溪等(位于菜寮溪与后堀溪间)。
- 官田溪的支流:其上游经嘉南大圳水利会筑堰为乌山头水库,其堰内各支流都变为水库,在堰外的支流为交力林溪、六双溪和官田溪等。
- 菜寮溪的支流:牛稠埔溪、呼尾坑溪、烦店溪、头前溪、埔羌坑溪、三重溪(非支流,而是菜寮溪流经三重溪村落处之特称)、风吹岭溪、苦口坑、芋匏溪(该支流于左镇南方再分两支流,南为冈仔林溪、东为中坑溪)。南支的分流为水流东溪、“瑚壳歧”、字寮溪(即二寮溪)、大股沟、盐水溪、红水泉溪。东支的分流为大坑沟、蜂巢坑沟、半天桥溪、中坑溪、坑口溪、南庄溪、菁埔寮溪和分水仑溪等。
- 后堀溪支流为内坑溪、牛稠溪、石碑溪、四埔溪、盐水坑溪和南寮溪等。
- 大埔溪的支流为龟丹溪、斗六溪、鹿陶溪、新寮溪、湾潭溪、楠西溪、顶湖南溪、王莱宅溪、溅尿溪、密枝溪、崁头溪和蕃社南溪等,以上为在本县境内的支流。
曾文溪于玉井盆地与后堀溪合流,于新化丘陵西边再与菜寮溪合流。与菜寮溪的合流点至玉井盆地之间呈横谷,贯流于丘陵之中,河流两岸的滑走坡面河阶特别发达。由玉井至大埔之间呈纵谷,流于东西两乌山岭之间,流路大致呈峡谷;于大埔流路又变宽,形成广大的谷盆地。大埔谷盆地以上的上游又呈横谷,流路折为东西向,但旋又转为纵谷,深入阿里山山脉,水系呈现标准的格子状。然其支流菜寮溪和上述二仁溪皆流经新化丘陵,属于脆弱的青灰泥岩区,因而形成流路致密的树枝状水系。
曾文溪下游的42公里是在新庄附近出新化丘陵,进入宽阔平坦的嘉南平原,其下游属于延长河,是海岸平原隆起后所形成。曾文溪的中游是指新化丘陵西缘至大埔间的流路,可再分为:丘陵西缘至玉井盆地间、玉井谷盆地和大埔谷盆地3部分。丘陵西缘至玉井盆地间,掘凿曲流所形成的滑走坡面河阶甚为发达,系全台最标准者,即大内河阶群。玉井谷盆地,位于曾文溪本流(大埔溪)与后堀溪合流点以上的纵谷部分,其长约13公里,宽约2公里,乃地沟状陷落与河流侧蚀作用所形成。而曾文溪的另一支流则是后堀溪河谷,于玉井盆地西缘与主流合流,成为北北东─南南西向的纵谷,建有南化水库。到竹头崎附近,忽然折向西流而成横谷;在此横谷中掘凿曲流特别显著,两岸形成滑走坡面。[4]曾文溪的上游又称大埔溪,属嘉义县。流域内大部分为山区,地形复杂,河床狭小,两岸山势陡峻,溪流蜿蜒于山地峡谷间,比降甚大。曾文水库所在的位置,即是以前的大埔河谷盆地,平坦宽阔,是兴建水库的绝佳场所。
盐水溪
编辑盐水溪发源于左镇乡九层岭及龙崎乡观音山,流经台南市安平入海,溪身长度87.34公里。该溪昔时称为新港溪,在台江陆浮后,成为该溪的延伸,称为盐水溪。上游分为潭顶溪(或称那菝林溪,昔时称木冈山溪)、盐水埤溪(昔时称大目降中溪)、虎头溪(昔时称大目降南溪)、许县溪(昔时称许宽溪)等4支流。而各支流所属情形如下:
- 潭顶溪(潭顶段称潭顶溪、那菝林段称那菝林溪)的支流为隙仔口溪、蚵壳坑溪、九层岭溪等。
- 盐水埤溪的支流为下寮溪、羊仔寮溪、三十六仑溪、茄苳坑溪等。
- 虎头溪的支流为乌瓦窑埤溪、知母义溪、五甲势溪、后寮溪、新和溪、口埤溪、礁坑仔溪、三班寮溪等。
- 许县溪的支流为埤仔头溪、旧社溪、咬狗溪、草潭溪等。
- 本溪下游的支流为柴头港溪(该溪为本县与台南市的县市界)、三舍溪等。
二仁溪
编辑二仁溪昔称二层行溪(Zarochan-han),为西拉雅系新港语,意指“小溪”。[5]各河段又有不同的名称,上游在岗山头以上,称为分水溪,中游称为冈山溪,其中下游称为角带围溪,下游才称为二层行溪或二赞行溪。发源于高雄县内门乡与本县南化乡界的分水仑,于台南市湾里西南边入海,溪身长度65.18公里,为本县与高雄县的县界。在岗山头以上的河段流经新化丘陵泥岩及砂页岩区,以显著的掘凿曲流为其特色。道光3年(1823)7月的暴风雨,造成下游河口段原来向西南经刘厝出海的主河道,则转向改道西北经白沙仑入海。其支流有番社溪、深坑仔溪、六甲溪(或称为五帝庙溪,昔称红毛寮溪)、三爷宫溪等支流。而各支流及本流上游所属支流情形如下:
- 本流上游的支流为打鹿埔溪、脚帛寮溪等,其上游称为木栅溪,流经观音亭段称为观音亭溪,昔称分水溪,都在高雄县境内。
- 蕃社溪为本县龙崎乡与高雄县县界,昔称为湾崎溪,其支流为大溪尾溪、牛埔溪、石嘈(造字:石曹)溪、龙船窝溪等。
- 深坑仔溪昔称为打鹿洲溪,其支流不详。
- 六甲溪或称为五帝庙溪,昔称红毛寮溪,其支流为中洲溪、仑仔顶溪、窝仔底溪等。
- 三爷宫溪的支流为二甲溪、茑松脚溪、上仑仔溪、仑仔尾溪等。而上游称为芊林潭溪(是原崁下埤,后改称菅林潭,于鲫鱼潭改道南流时变为溪道),再上游为鲫鱼潭溪。
河道变迁对人的影响
编辑河道变迁在丘陵区以上河段,主要以曲流作用使河流曲率日益增加,曲流颈日益缩小,以致曲流颈切断的现象最为显著。整体而言,曾文溪在大内以上河段,河阶及曲流地形发达,荷兰时期以来,本段的主流河道甚少变化。其主要支流后堀溪和菜寮溪,以显著掘凿曲流著称,因流经新化丘陵脆弱的泥岩及砂页岩区,河川侵蚀尤其旺盛,曲流切断残迹地形甚多,主要集中在菜寮溪,计有尖山、中坑、后山、三角潭、内庄、外岗林、松仔脚及石仔崎等8处。这些旧河道的共同特征是土地利用形态都以果园为主,且曲流切断后所形成的牛轭湖现已干涸,而开辟为果园,但大雨之后则容易淹水成灾,显示地势仍较四周低洼。[6]
海岸平原的河道变迁,主要乃因暴风雨侵袭,导致主流迅速淤积所造成。八掌溪和曾文溪下游,是台湾西南海岸平原上变动较大的河流,其河道摆幅达20多公里,摆道初期分别是以下潭及苏厝为顶点,每遇洪水导致主流淤塞后,河道即行改道,待河口平原逐渐冲积形成后,河道逐渐延长,其摆道顶点便移至下游新塭及国圣大桥附近;河口三角洲平原在不断交替的冲积、改道、延长的循环作用中逐渐形成。[7]其中,八掌溪和曾文溪的改道,分别对于倒风和台江内海的陆化最具影响力,并造成沿海及沿河许多港口没落。大体而言,河道变迁冲蚀部分土地产生新流路,其旧河道部分地势低洼处,除形成沼泽之外,也逐渐被开发利用,土地利用形态以水田、鱼池为主;其地势较高的旧河床面,则水田、旱作、蔗田、果园均可见到。[8]
嘉南平原地势平坦,遇有洪水暴涨时,河道极易发生变迁,但自日本时期末业(约1930年代)以后,各溪主流开始修筑堤防,河流逐渐受到约束,便不再有大规模的改道。河堤的兴建也使海岸线更加稳定而明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多份保障。[9]
河流与南瀛开发的关系
编辑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在早期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更需要取得灌溉水源;因此,傍水而居成了人类选择聚落的区位考量。再者,河流亦为昔时移民深入内陆开发的交通孔道,有些拥有良好区位条件的聚落,便利用其便捷的河运发展起来;然而,随著河流的淤浅或改道,亦使得昔日风光一时的河港或海港不再叱吒风云。河流左右了聚落兴衰的命运,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做了最佳的诠释。[10]
台南县境内的3大河流:曾文溪、八掌溪及二仁溪,均发源于外县,只有急水溪的发源地及出海口皆在本县,可谓本县专有的河流;其中,以曾文、急水二溪对南瀛的历史开发格外具有意义。若撇开新近发展的永康市来看,本县7个街镇,皆发达于曾文溪与急水溪两流域,前者有佳里、麻豆、善化和新化4镇,后者有盐水、白河和新营3市镇。曾文溪流域的4大镇,均发达自荷兰时期的平埔族社,分别是佳里(萧垅社)、麻豆(麻豆社)、善化(目加溜湾社)和新化(新港社大目降支社)。若说曾文溪流域是南瀛的古文化区,则急水溪流域可谓南瀛的新文化区, 因为急水溪流域的3大镇均源于汉人开发。其中,盐水(咸水港)因滨临倒风内海发展较早,白河(店仔口)因近山地而发展较迟,但此两镇均起源于明郑时期,而发达于清领时期;只有新营系发达在日本时期,取代盐水的地位而崛起成为区域中心。
河流在早期虽为移民深入内陆拓垦的交通孔道,然而亦对南北的交通往来构成不小的障碍,因此河流往往提供区域形塑的基本架构,成为行政区域的天然界线。[11]小者如后壁乡,以八掌溪和急水溪为其乡界;大者如台南县,分别以八掌、二仁两溪与嘉义、高雄两县为界。由于光绪元年(1875),台湾县和嘉义县的界线由原先的新港溪(盐水溪),调整为以曾文溪为界;加上曾文溪正好横贯南瀛中部,将之分为两个面积相当的区域。因此今日我们习惯以曾文溪为界,将南瀛分为溪南和溪北两大区域。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
资料来源
编辑- ↑ 此部分主要参考方淑美,《南瀛地形志》,新营:台南县文化局,2000,页207-227。
- ↑ 张瑞津、石再添、陈翰霖,〈台湾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变迁之研究〉,《地理研究报告》,第27期,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1997,页112、120。
- ↑ 张瑞津、石再添、陈翰霖,〈台湾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变迁之研究〉,《地理研究报告》,第27期,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1997,页115、117。
- ↑ 林朝棨,〈台湾地形〉,《台湾省通志稿 卷一 土地志 地形篇》,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57,页103-105。
- ↑ 杨森富,《台南县平埔地名志》,新营:台南县政府,2002,页25-26、111-112。
- ↑ 张瑞津、石再添、陈翰霖,〈台湾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变迁之研究〉,《地理研究报告》,第26期,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1996,页38。
- ↑ 张瑞津、石再添、陈翰霖,〈台湾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变迁之研究〉,《地理研究报告》,第27期,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1997,页127。
- ↑ 张瑞津、石再添、陈翰霖,〈台湾西南部嘉南海岸平原河道变迁之研究〉,《地理研究报告》,第27期,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1997,页123。
- ↑ 张瑞津、石再添、陈翰霖,〈台湾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变迁研究〉,《地理研究报告》,第28期,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1998,页99。
- ↑ 黄文博,《南瀛历史与风土》,台北:常民文化,1995,页423。
- ↑ 林志秋,〈乡土之区域形塑与演化─以台南县后壁乡为例〉,《地理教育》,第23期,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会,1997,页15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