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
- 第四节 南瀛的地形区与特殊地貌
山地地形区
编辑山地占台湾总面积3分之2以上,除西部山麓丘陵及切割台地以外,地形险峻,交通不便,住民稀少。台湾各山脉的延长方向,大致与岛轴或主要地质构造线一致;东北端呈东北东~西南西,北部呈东北~西南,中部呈北北东~南南西,南端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而整体呈现,则向西凸出为弧形山脉。
台湾大致呈现一破裂而东西不对称的复背斜构造,中轴的部分变质岩类,属白垩纪以前的大南澳片岩类,其分布显然偏东。上白垩纪与古第3纪粘板岩类则分布于中央的一部分。东缘有新第3系与具有雁行排列的台东海岸山脉;西侧则有新第3系的西部冲上断层山地与山麓丘陵地带相连接。山地中的河谷经常进行修饰其山形,河谷两岸有低位段丘面、高位段丘面、肩状平坦棱、角床、悬谷(hanging valley)、瀑布、峡谷、河谷盆地、谷中谷、风隙等的各式河谷地形,尤其影响山地的地形地貌更巨。
河谷中的各地形面,尤以海拔1100公尺左右者,呈现老年期地形的红土缓起伏面,在其上方有高山平夷面,3000至3400公尺左右的最高准平原面最为显著。各面之间亦有数段山麓阶地存在,此种地形面之发达,使台湾的山地地形呈现颇为复杂的4次循环(Four cycles)山形。在各地形面形成以后的地壳变动,包括挠曲运动、褶皱运动、冲上运动、地块运动等,更影响到地形的变动,而趋于复杂与混乱。因岩性不同的选择侵蚀(Selective erosion)结果,各地均有特殊的地貌,其中以倾斜坡(dip slope)及层面崖最为显著。厚层之泥质岩体发育处有恶地地形(bad land),高山地带的机械风化作用显著,厚层的崖锥层(talus)发育于陡峭崖壁下,粘板岩区、千枚岩与片岩区的大规模山崩亦常出现。更新世的冰河作用,亦改变了粘板岩山地高山地区的本来面目。
在台湾中央山脉粘板岩山地之西,有大致2000公尺以下的丘陵性山地,以新第3纪的砂岩、页岩及其互层形成,其北部3分之1呈东北~西南向,中部3分之1呈南北向,南部之3分之1呈东北~西南向,整个山地成为S字形山脉。此山地中有数条的纵向冲上断层,将此山地纵切成数个断层片而形成覆瓦构造(Imbricated structure, Schuppen)。在台南县附近的旗山冲上断层、平林冲上断层、大埔冲上断层、西乌山岭冲上断层、二重溪冲上断层等,亦将南部山地纵切为明显的覆瓦状构造。分布在台南县东部的糖恩山砂岩,成为各区冲上断层之平行山棱的主要地层。 中央山脉粘板岩山地之西的S形山脉,以浊水溪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叫“加里山山脉”,南段叫“阿里山山脉”。本山地与东侧的粘板岩山地,常以断层作为接触面,此断层的中北部3分之2叫“塔塔喀断层”,分布在南部的3分之1叫“土垄湾断层”,这种断层属于亚南构造线的一部分。
阿里山山脉北起浊水溪南岸,南至凤山附近,全长135公里,是一条相当显著的冲上断层山地,由中新世“海山统”中南港砂岩以上部分的地层所形成,仅其南端的一小部分露出“苗栗统”与“头嵙山统”。本山地“中海山统”上部的桂竹林层非常发达,尤其是该层下部的关刀山砂岩常屹立为山棱。台南县的东乌山岭山脉和西乌山岭山脉的主棱或山顶均由本地层所构成。
阿里山山脉的南半段山腰被楠梓仙溪、后堀溪、曾文溪等河流纵断,分岐为内英山脉、霍比亚山脉、东乌山岭山脉、西乌山岭山脉,各纵谷大致都与冲上断层线有密切关系。在大埔东南方的长枝坑,后堀溪及草兰溪上游的顶平林盆地,霍比亚湖附近的缓起伏面等,高山平夷面与赭土缓起伏面之间,有几段的山麓阶地,但保存良好者不多,大致呈现肩状的平坦棱(ledge),对比颇为困难。
阿里山山脉除曾文溪上游的层阶地形外,褶皱构造直接受到差别侵蚀所产生的同斜山脊非常发达。像在台南县的西乌山岭山脉、东乌山岭山脉、霍比亚山脉都是非常标准的大规模同斜山脊,有许多平行横谷群横断在此种大规模的同斜山脊之上。溪河流动于页岩层时,呈现平缓的河床,但在流经坚硬的砂岩层时,则形成湍急瀑布或峡谷。同斜山脊的山脚,顺纵谷的谷岸有标准的分离丘陵。东乌山岭山脉的东麓及西乌山岭山脉的东麓,此种侵蚀地形是台湾最标准者。
东乌山岭山脉与西乌山岭山脉,系冲上构造山地之中两个最标准的冲上片,而均以背斜构造的背斜轴附近被破坏之后才形成的,其东坡成为同斜山脊地形的倾斜坡(dip slope),倾斜较缓。但其西坡的关刀山砂岩层和南庄含煤层,已成为显著的造崖层(cliff maker),成为急峻的陡崖,要步行横断此类地形的山脉,颇为不易。因此,阿里山山脉在南段几条分脉中的低地,如后大埔河蚀盆地、曾文溪中游的段丘平原、后堀溪的段丘及楠梓仙溪河岸段丘等地的住民,受到此种山脉的阻隔,对外交通梗塞,开发时间亦甚落后。在阿里山山脉西部的此等分脉中,有大埔河蚀盆地、玉井河蚀盆地、内门河蚀盆地等。
大埔河蚀盆地和玉井河蚀盆地,系一连的山间冲积平原,都位于大埔地沟中。内门河蚀盆地位于霍比亚山脉南段,旗山镇西北方3公里处,系二层行溪上游的山间盆地,东西最宽4公里,南北长8公里,在其西侧有大林断层,东侧有木栅断层。站在左镇乡、内门乡和龙崎乡交界处的308高地,可以观测到整个山间盆地,此即地沟构造类型,这种盆地亦为一地沟盆地。断层外侧为较旧的木栅层,山脉高度200~300公尺,盆地面高度约60~80公尺,二层行溪凿下盆地面而呈深度20公尺左右的掘凿曲流,与其许多支流正在切割其盆地面。
台南县境内的山地地区,标高在600公尺至1000公尺的范围,仍然相当广大,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北方的白河镇、东山乡、楠西乡、南化乡、玉井乡。在山区一般斜坡的坡度,大多集中在20度左右。若是由软质的岩体所构成的山头,都比较容易形成圆顶型,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斜坡变缓,那些切过丘陵区向山地地区延伸的溪流,仍然持续进行其侵蚀作用,尚没有观察到丘陵区所显示出来的下切曲流现象,而溪谷普遍较宽,呈现宽型的V字型山谷。曲流型式并不明显,使山地地区的起伏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以接近陡崖区才有较大的起伏度。分布在山地地区的溪流,仍然以分支状及多支流为主。
阿里山山脉是台湾本岛的5大山脉之一,它沿著东面的楠梓仙溪西岸,从嘉义县境内的阿里山主峰一直向南延伸,直到高雄县的凤山以及清水岩止。其中有一部分山麓是在台南县境内的东半部,影响了白河镇、东山乡、六甲乡、楠西乡、大内乡、玉井乡、左镇乡、新化镇、南化乡、龙崎乡、关庙乡、柳营乡、官田乡等13个乡镇的山丘地形发育。
台南县因为不在山脉的主峰群区域之内,所以缺少高峻的山峰,全县境内出现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区只有4处:即位于白河镇和嘉义县大埔乡交界的大冻山,主峰标高1241公尺,有台175线省道通过,要去登山非常方便。大冻山是台南县第一高峰,其附近皆由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等高线所环绕。
另外一处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区,是在南化乡的最北方和嘉义县大埔乡交界的三角南山,海拔高度1187公尺;其他两处都出现在南化乡和楠西乡的交界:竹子尖山海拔高度1110公尺、饭包子尖山1024公尺。此外,附近还有数座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但尚未命名。
台南县是台湾本岛平原面积占有比率最高的县份之一,相对的也是高山比较少的县份。台南县第一大河川的曾文溪,发源于阿里山的祝山(标高2489公尺)和东水山(标高2611公尺)之间的“万岁山”。由于台湾夏季的暴雨期,经常侵蚀山坡造成严重的土石流,从山上所携带下来的大量泥沙,经过千百万年的长期堆积,形成了台南县广大的平原西半段。
在蜿蜒曲折的曾文溪流域与支流,则组成格子状水系,地形上纵谷、横谷相间出现,为较特殊的河系。但是仍然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有时呈南北流向的纵谷,有时呈东西流向的横谷,纵谷地形大致与东北、西南向或南北向的地质构造分布一致,横谷则与岩体较大规模的节理或破碎带有密切的关系。 沉积在海底的地层,本来是一层一层互相重叠呈水平状排列的,可是在其受到强烈的板块运动作用挤压时,在压力或应力不超过地层所能够承受的弹性极限内,整个广大深厚的地层会全部弯曲变形,这就叫作“褶皱”或“褶曲”,就好像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因为关节构造肢体弯曲而使衣服出现皱纹一样。可是当地层受到更巨大的挤压时,它的强度已经超过地层所能承受的弹性极限,整个广大深厚的地层,都会一层一层的连续断裂,形成像火车的车厢一般,一节一节的连接在一起,叫作“节理”。节理与火车所不同的是,它的每一个断裂岩块,都无法像车厢那么整齐画一;岩体有大有小,有长有扁,有的碎裂成粉末,多元化的解体是“节理”的产物。
丘陵地区
编辑嘉义丘陵在台南县的部分
编辑台南县的丘陵地区以曾文溪为界,向北至八掌溪之间的广大丘陵面积,统称为“嘉义丘陵”,其东缘是大尖山断层,属于冲上断层或是逆掩断层。由斗六丘陵的东缘,经触口、冻仔脚、关仔岭、南寮、竹头排、格仔埔、下南势、中坑、马斗兰、烧灰仔,直到曾文溪北岸一带都是。
本丘陵区的地质,除冻仔脚、关仔岭一带以“苗栗统”(上新世)而形成外,其馀大致以“头嵙山统”软质地层的砂岩、页岩所形成。关仔岭的“苗栗统”中与牛肉崎东南方的“头嵙山统”中的地层夹有石灰岩层。嘉义丘陵的“苗栗统”与石灰岩的分布区,又因石灰岩与砂岩对侵蚀的抵抗力较强,而页岩容易受侵蚀,所以形成层阶地形亦甚发达。但是“头嵙山统”的分布区当中,此种地形却不甚显著。
嘉义丘陵有许多顺向河流呈现显著的掘凿曲流,切割本丘陵地。丘陵北端有八掌溪,由本流、番仔坑(赤蘭溪支流)、头前溪、赤兰溪、石弄溪、尖山坑、沄水溪等7、8条小溪谷合并而成,水系有如指掌状,故名八掌溪。头前溪发源于嘉义县中埔乡的水蛙窟,流经白河镇北部于莲潭里注入八掌溪,流路呈现显著的掘凿曲流。于其曲流带中,似有发生切断曲流或与其支流间的袭夺,因而外崎内附近的无能河流(Misfit river)已成为数个河流的连续;内崎内附近亦有数个段丘所形成的环流丘。头前溪南方的白水溪,亦呈现掘凿曲流,其流域高位段丘面相当发达。木屐寮面高度60~100公尺,比高30公尺;虎仔墓面高度40~80公尺,系其西方之延长,此面属于低位段丘面。仙草埔面高度110~180公尺,系白水溪形成于“苗栗统”与“头嵙山统”层界附近的冲积扇面,比高60公尺,可能为高位段丘面之较低者,或是低位段丘面之较高者。
关仔岭台地高300~370公尺,系大尖山断层下的扇状台地,比高70公尺,似为高位段丘面。白水溪的两条分流之谷头部,于关仔岭南方的坪顶附近,被六重溪谷头袭夺而呈为风隙。
六重溪的上游支流在崁下向北分出尖仔坑溪,向南分出石雅溪。两条小支流都发源于大冻山西麓。六重溪的掘凿曲流亦甚明显,已发生过数次的切断曲流而形成环流丘。石庙仔南方、六重溪东方、顶埔以及顶埔东方,都有此类小山峰存在。
六重溪上游的南寮台地,高200至400公尺。此台地面可与关仔岭面对比,其形成原亦甚相似,皆系大尖山断层下的冲积扇面。南寮面以下的六重溪河岸,比高30公尺以下的河岸段丘亦甚发达,均属低位段丘面。
龟重溪亦带显著的掘凿曲流横断本丘陵,其上游分出许多小支流,像班芝花坑、子龙厅坑、崎仔头坑、鹿寮埔坑和茄苳溪,形成广大的盆地状前大埔冲积平原。前大埔冲积平原中有较旧期的地形面残片,像科里北方的缓倾斜面,高200~260公尺,比高90公尺;子龙厅北方高182公尺,比高60公尺;番社附近高110~170公尺,比高60公尺等。此类地形已被切割,似属高位段丘面,其成因可能与关仔岭面和南寮面相同,系形成于大尖山断层下的旧期冲积扇之扇面。龟重溪的本流与支流,均呈现颇为明显的掘凿曲流,其切断曲流与其所形成的环流丘均为常见。
龟重溪之低位段丘亦甚发达,土地公崎南方的牛肉崎石灰岩山,呈现标准的倾斜坡,坡面向东倾斜40度,其外观与倾动地块(tilted block)相似。其实系牛肉崎背斜构造东翼的石灰岩层,因选择侵蚀所形成的倾斜坡。此类地形与半屏山、大冈山和小冈山相同。
嘉义丘陵南端的官田溪,掘凿曲流亦甚发达,过去曾发生过多处的切断曲流,而形成许多环流丘。在猴洞脚、九重桥附近及笨潭附近,有10处以上的环流丘。嘉义丘陵的中头嵙山统分布区,大致呈250公尺以下的低洼丘陵,灌流于其间的大小溪谷,都呈现明显的掘凿曲流。而掘凿曲流如此发达,证示河谷系积载河谷(Superposed valley)。本丘陵亦可能属于切割台地,而其台地原貌已被侵蚀作用破坏殆尽。大小溪谷本为台地面上呈现的自由曲流,嗣后因地盘上升,而维持其原曲流形,掘凿于其基盘中,呈现今日的掘凿曲流面貌。
新化丘陵在台南县部分
编辑新化丘陵北起曾文溪南岸,南至小冈山南端,南北长约34公里,东西最宽11公里,是一个新月形的丘陵。斗六丘陵与嘉义丘陵的大尖山断层,越过曾文溪再向南延长,经二重溪之东、蚵壳潭、风吹岭、左镇之西、内冈仔林、柑仔园、番社、大坪、狗氲氤至小冈山之东,是新化丘陵的东境。新化丘陵完全以“头嵙山统”之砂层和页岩层形成,唯在大冈山与小冈山的本层中,夹有珊瑚石灰岩层。除大冈山高312公尺,小冈山高250.9公尺以外,其馀地区均呈204公尺以下的低平丘陵。
新化丘陵被菜寮溪、那菝林溪、大坑尾溪、许县溪、二层行溪等数条顺向谷横断切割,而各溪流均呈厉害的掘凿曲流。在其流路中,切断曲流、环流丘、牛轭湖(ox-bow lake)时常出现,尤以菜寮溪和二层行溪的曲流形式,是台湾河流中最显著者,于短短的几10年间,常看到因切断曲流所发生的河流改道。本丘陵冲溪谷的曲流,亦属于积载性的类型,所以新化丘陵也是一个切割台地,在其南缘的大、小冈山石灰岩向东缓倾,似一倾动地块,其扁豆状石灰岩层随“头嵙山统”的褶皱(蓬莱造山运动)而向东倾斜,因其岩质坚硬受选择侵蚀成为倾斜坡。大冈山山棱上不整合的被砾层覆盖,可能为覆盖新化丘陵的砾层台地原面之残片,该台地原面亦可能是赭土起伏面。
在新化丘陵西麓,因受嘉南平原的埋积甚深,山麓路出入异常,新化、关庙之间的大小山阜,散布于平坦而广大的平原面上,状如大海中的大小岛屿。新化丘陵的西麓,形状宛如沈降海岸的Rias式海岸线;而其Rias式山麓的形成,乃受全新世早期的海侵所致。此时的海水侵入到新化丘陵边缘,一部份顺著河谷深入丘陵中堆积海成的泥砂层,埋积了山麓与河谷,形成如此复杂的山麓线。该期海侵的沉积层,露出于新化丘陵西方的虎头埤附近,泥沙中含有许多贝类和有孔虫之类的海相化石。
新化丘陵的砂岩、页岩互层分布区,常按选择侵蚀或同斜移动而成为倾斜坡地形,而其较厚的砂质页岩或页岩的分布区,亦常形成标准的恶地地形。
在1957年,林朝棨教授把台南县的曾文溪以南,至高雄县小冈山南端的丘陵区叫作新化丘陵,这些丘陵的地势平均多在500公尺以下,分布在其中的山头最高也仅在400公尺左右,像左镇乡、龙崎乡和高雄县内门乡交界的308高地和365高地,也只有300多公尺高而已。但是斜坡的发育却比较富有变化,因为本地区的溪流,均呈下切曲流型式,接近溪谷的地区常有较佳的斜坡,丘陵内部山头呈现半面山的形状。
半面山的斜坡有一面是倾斜坡,与地层的倾斜是一致的;我们称它做“缓坡”,另一面叫作“陡坡”。除半面山的陡坡和接近下切曲流的地区为陡坡外,大部分因为岩性是上新世和更新世以内的地层,结构松软抗蚀力较弱,所以呈缓坡的条件比较普遍。丘陵区的起伏程度普遍不大,但是在接近溪谷或陡坡的地区,却有较大的起伏坡度。
在丘陵区的另外一项地理特征就是“下切曲流”,叉叫做“掘凿曲流”。在台南县境内属于这种类型的,有八掌溪、白水溪、六重溪、龟重溪和曾文溪等溪流,在丘陵区均呈现蜿蜒曲折,又受到地层构造运动抬高位能或溪流袭夺,水量增加而有回春现象,将溪流再次作下切侵蚀呈掘凿曲流。在掘凿曲流内伴随发生的地形叫做“河阶台地”,各具有不同大小的规模。这种地形在楠西乡的西北方,即曾文一号桥的曾文溪右岸,有良好的发育,面积也比较广大。这是属于现代河床堆积层,含风化土壤的河阶台地砾石层。
丘陵地形区内的特殊地貌:大内段丘群
编辑台南县在丘陵地区的西缘至玉井谷盆地之间,成育曲流所形成的段丘陵甚为发达,称为“大内段丘群”。此段丘群为滑走坡面段丘,系全台最标准的形式。虽然属于滑走坡面段丘,但在地形面的种别上,高位段丘面与低位段丘面之区别一目了然,一部份可视为准段丘。在高位段丘面之上,亦有赭土缓起伏面,对地形面分类及对比上足作参考。
此部的曾文溪最下游的右岸有后堀段丘,上段为高位段丘面,高度40~50公尺,比高20~30公尺。下段为低位段丘面,高度25公尺,比高5公尺,而此地的80公尺丘陵原面,可与赭土缓起伏面对比。在其对岸的本溪与菜寮溪合流处,有高度40~50公尺,与30公尺上下两段的“牛稠埔段丘”,与后堀段丘形状相同。虽位于曾文溪曲流的攻击坡,但两岸段丘相对齐全,可视为示准段丘。
在后堀段丘东邻的滑走坡面段丘为“二重溪段丘”,其段丘崖甚为发达,大致为20~40公尺。此段丘形成缓坡面,似属多因段丘(Terrasse polygenetigue)之类。
在二重溪段丘对岸北邻之“头社段丘”,有40公尺与55公尺两段,其段丘面被小支流分割为3部,其中上段属高位段丘面,表土的赭土化并不显著。头社村东北东约1公里有砾层段丘,高度80公尺,表土以赭土形成,属高位段丘面的最上位者,其东邻有高度120~130公尺的赭土缓起伏面。其对岸之唭哩咓一带有广大之“唭哩咓段丘群”,各种地形面的发育情形与排列状态均甚标准,可以作为此地形面的分类标准。
唭哩咓段丘群中最上位者,分布于唭哩咓村落的北方,高度约160公尺。此台地属于赭土砾层台地,台地面呈小起伏的波状地,可以和赭土缓起伏面对比。此面之下有高度100~120公尺,比70~90公尺的平坦面,以薄层的砾层和赭土的表土层而成,此面属于高位段丘面,虽以显著被切割,但尚未失去其平坦性,与其上位的赭土缓起伏面有别。此高位段丘面下有5段低位段丘面,整个排列于其西北方的滑走波上。第1段高度80公尺,比高50公尺;第2段高度70公尺,比高40公尺;第3段高度56公尺,比高35公尺;第4段高度50公尺比高20公尺;第5段高度40公尺,比高10公尺。此等段丘属于低位段丘面,叫“大匏仑段丘”,其段丘崖对现河身,向其凸面者多,但在大匏仑段丘中反而有向其凹面者。此现时虽系滑走坡面,但在段丘崖形成之时,一时成为攻击面,乃于滑走坡面段丘形成之时,穿入曲流型有发生转位的佐证。本滑走坡面段丘系一特殊的形式,早期日籍学者富田芳郎称之为“大匏仑型滑走斜面段丘”。
在大匏仑滑走坡面的东北部,前述高位段丘面的下方30公尺台地崖上,有高度70公尺的广大段丘面;再往其下方以20公尺的段丘崖相接,有高度40~50公尺段丘面,为低位段丘面。
在唭哩咓段丘群中,最上位的赭土砾层台地,目前虽只限于狭小区域,但是以前曾经普遍分布于新化丘陵一带。而现在构成台地的砾层,厚度各处都不稳定,不整合的覆盖于其基盘的灰色砂质页岩层中,同时有一部份砾层已被剥蚀而露出页岩层者。但于本台地南方的丘陵线上,尚有以砾层所形成的多数小平坦面。足见此砾层台地确曾广泛覆盖于新化丘陵之上,同时可以作为台湾西部赭土缓起伏面,砾层台地曾经由台湾北部一直连续分布到此地的明证。
于唭哩咓段丘的对岸,有“鸣头段丘群”,其上位段丘,虽已被剥蚀殆尽残剩无几,但局部仍有遗留高度100~120公尺,比高70~90公尺的段丘面,可与高位段丘面对比。在其下位者段丘面积广大,高度60~70公尺,比高30~40公尺,属于低位段丘面。再往下,位于大匏仑滑走坡面的东邻对岸,高度50~55公尺与40~45公尺的两段低位段丘面,其段丘崖各5公尺。
鸣头段丘的东方有“宵里段丘”,亦为显著的滑走坡面段丘,虽被小支流分割,尚亦保存比较广阔而平坦的段丘面。其最上位的段丘分布于棱线上,随著棱线南下,呈现舌状的细长段丘,高度80~100公尺,比高40~60公尺,而确定为高位段丘面。在其下位有高度75~80公尺、60~75公尺、45~55公尺之3段段丘,互相各以5公尺内外的台地崖相隔,均属于低位段丘面。此等低位段丘面,形成玉井谷盆地西部段丘面的一部分。
综合而言,大内段丘群的赭土缓起伏面,分布于唭哩咓段丘最上位的狭小区域,高度150~160公尺。高位段丘面亦被切割剥削而散布于狭小的区域内,高度大致100~120公尺,低位段丘面高度80公尺以下,与高位段丘面的高度相差不多,但段丘面甚为发达,而属于滑走坡面段丘。段丘发育于滑走坡面上,呈数段段丘,有时超过5~6段之多,其段丘面积之广大和段丘段数之多,于全台各溪谷中首屈一指,在段丘的砂层中,出产许多川蜷(Melanoicdes)化石,此为其特性。
丘陵地形区内的特殊地貌:恶地地形
编辑恶地地形北起嘉义县南至垦丁,都有这种地形的出现,而主要集中在玉井乡以南,经左镇乡、南化乡到高雄县的田寮乡和燕巢乡一带,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面积占台南东侧丘陵一半的狭长地带,其地质属古亭坑层的青灰色泥岩。单就古亭坑层面积分布就广达280平方公里,而整个台湾西南部泥岩就有1014平方公里的广大面积。地层以南部第3系为主,相当于北部的头嵙山层或卓兰层的上新世到更新世地层,以青灰色或灰白色砂岩,及青灰色至绿灰色页岩互层为主者称“古亭坑层”,厚达2500公尺。在其层覆有第4纪的洪积层和冲积层,这种岩层呈不整合状,地质脆弱,结构不坚固,干季呈土块易碎裂,加水极易溶化而流动成泥状,在暴雨期更易崩塌导致剧烈冲刷,草木难生,加大地势的起伏面而成恶地。恶地地表遭受强烈的雨水侵蚀,出现无数深峻相邻的蚀沟,泥岩裸露嶙峋,农作物著根不易,目前以刺竹和小叶银合欢稀疏附生其上,山路崎岖难行。它们具有细致的水系网路、流路短急的陡坡,及狭窄的河间地。
主要地质构造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同方向的断层和褶曲发达。其中通过菜寮溪的断层,西有触口断层和口宵里断层的南伸,两者相近,其间又有许多小断层错综分布,断崖陡峭屹立。其东部、南部和二仁溪则以龙船断层为界。龙船断层东侧又有石门断层相平行,分布于二仁溪流域东缘,呈东北、西南的震旦方向,出现近乎垂直的倾斜地层,加速河蚀雨蚀的速度。本区的褶曲也相当剧烈,主要的背斜在菜寮的有九层林背斜、二仁溪的小滚水背斜和坑内背斜。主要的向斜在菜寮溪的有玉井向斜的南端、二仁溪有木栅向斜、龙船向斜和南安老向斜,接近直角的地层到处可见。泥火山常沿著背斜轴断层线分布,喷出的泥浆含有瓦斯气和盐分。龙船窝和盐水坑都有泥火山的旧址。
没有植被覆盖的山坡,雨滴打击地面的动能,要比地面迳流的动能大上250倍。本区岩层变化剧烈,地层松弛易崩,泥岩颗粒细小,胶结松散,土质密不透水,遇水即软化顺坡流下,冲蚀特别严重。这些深海沟隆起的地层,含盐度高,颗粒度细,又遇台湾西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旱清凉的气候条件,更加速恶地地形的风化作用。泥岩上层的风化土层在长期干旱龟裂之后,突然遭受暴雨袭击,形成河岸的剧烈崩坍和冲蚀,每年6、7、8月3个月是旺盛的侵蚀季节。
恶地地形的泥岩裸露、棱脊和沟谷密布。山坡上的弱小植物被流失,V字形小凹谷和尖锐小凸脊处处可见。山坡的倾斜度常在60度以上,沟谷坡度也在45到55度之间。在四周裸露的山脊围绕的低洼地,湖水倒映,宛如月球的表面世界一般,所以又称“月世界”。
大约在100万到200万年前,本区还是一个低缓丘陵分布区,溪流河谷宽广,曲流发达,河床上堆积2~20公尺厚的砾石层,海岸就在关庙、新化一带,古地形就像今日大甲溪河口附近的河床。河床接近海平面,河流以两侧侵蚀,曲流发育良好,向下切蚀能力微弱,砾石层覆盖在古亭坑泥岩层之上。其后板块运动突发,陆地突然上升,原本接近海平面的河床上升近100公尺,原本缓慢堆积的河床因侵蚀基准的下降而活跃起来,开始地形学上的回春作用,再进入下一个发育过程。
溪流急遽的下切侵蚀,伴随新支流的发育,代表的砾石层逐渐被切割冲刷到海里,谷与谷间流下平顶的方山,表层的砾石层被剥去之后,露出下伏的泥岩层,形成了月世界恶地光秃秃的锯齿状山脊。
恶地的交通不便,雨天泥泞难行,道路都修在沟谷之间的分水岭上,两侧土壤流失严重,分水岭逐渐狭窄,路况越来越差,令人忧虑,倒是有拦砂坝的通路可以应急。蚀沟发达,切割剧烈,峭壁峡谷成为地形景观,虽然不利于人类居住,但却引来无数的观光客捧场。
草山月世界是南台湾风景最优美的月世界景观,在冈林往上有一个二寮观日亭,每天清晨日出之前,来自全台各地的摄影家,都相约到此拍摄日出奇景。尤其在雨后的夏天,一层一层的山棱浮现在晨雾之上,配合早晨的云霞,构成一幅多层次的日出奇景。太阳上山以后,阳光穿过薄层的晨雾,经过山棱上的刺竹剪影之后,成为辐射雾,又是别具一番风味,在此可以远眺乌山岭山脉、阿里山、玉山和关仔岭,是摄影家取景的胜地。
在308高地俯视整个草山月世界,才会体会到文豪苏东坡“江山如画”的真意,也才能窥见整个月世界的全貌。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到308高地观测天空的星座,将会发现天上星星特别亮也特别多。在天气炎热的夏日在此泡茶,会觉得风和日丽,心旷神怡。天气好的时候也可以看见台湾海峡的船只、兴达发电厂的两根大烟囱和台南火车站东边的远东百货公司。向东也可以鸟瞰整个内门峡谷和旗山交流道的夜灯,向西更可以观赏台南附近的交流道灯海,构成一幅万家灯火的画面。
平原区
编辑台南县的平原地区位于嘉南隆起海岸平原的中段。根据1957年林朝棨教授“台湾地形”的记载,嘉南隆起海岸平原北起北港溪之南,南迄凤山附近,纵长约145公里,两端尖细而中部较宽。嘉义附近最宽约35公里,台南北方次之,约30公里。此平原面颇为平坦,地面坡度台南附近大约250分之1至350分之1。嘉义以南至曾文溪北岸的山麓地带,亦有赭土台地的被切割段丘化小台地群;台南附近有10~20公尺高的台地。
本平原为幼年期的海岸平原,滨海地区尚为卑湿之地,沼泽甚多,海底远而浅,沿海沙洲甚为发达。此滨海地区大多被利用为养鱼池或盐田。平原面除有少数新成河与延长河切割,形成较浅的河沟外,地面尚称完整。而曾文溪、八掌溪、二仁溪、盐水溪、急水溪等河流,所搬运来自上游的大量泥沙,继续淤积于河口及两侧的海岸地带,因而平原面积亦继续向西方扩充中。至于地盘运动与过去陆地的上升,当然亦影响本平原的发育与扩大,但是,地盘上升之间应当亦有其沈降期之分。本平原为嘉南大圳的灌溉区,该大圳开设以后,土地变丰饶,农产骤增,逐渐变为台湾重要的农产地。
本平原形成于更新世晚期,其后,历经数次大小不一的海进和海退,而造成潟湖、沼泽以及大小河川的密布,流路弯曲蛇行,自明末300多年以来,地形变迁仍十分显著。依沉积方式可分为台南层、三角洲沉积层、潟湖沉积层、台地沉积层、近海沙洲沉积层等。
嘉南平原属冲积层,该平原与新化丘陵西缘山麓有低位海层河阶,含多种贝类化石。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平原隆起上升所致,地质学家马其英(1957年,<西太平洋海水面变动原因>)文中指出,因地球自转产生地函滑动,使亚洲太平洋地块的冲上运动,每百年上升17公分。台湾的基隆每百年上升11公分,高雄上升25公分,整个西海岸平均每百年上升18公分。其次是河川的输沙功能,曾文溪每年输沙功能量为2800万公吨,使海岸不断向西扩张,平原面积不断增加。曾文溪口从1904年至1973年的70年间,西移3500公尺,平均每年西进50公尺,南移80公尺,目前已经成为台湾本岛的极西点。台南地区的海岸平原应是曾文溪的三角洲平原;不过在曾文水库完工后,水源被拦截,溪水输沙功能大减,使得海岸西进速度减慢。在过去的346年中,台南海岸平原每年以28.9公尺的速度向台湾海峡成长。
波浪、潮流的营力,对台南地区幼年前期的海岸平原,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海底沉积物经波浪、潮水的搬运,漂移在海岸前方形成沙洲,再与平原相连接,也会造成平原的扩张。
台南的气候雨量都集中在夏季,增加地面的迳流和土壤的冲蚀,导致山洪爆发河水泛滥,泥沙被河川大量挟带淤塞,道光3年(1823)7月台江内海渐被淤积浮露成陆埔,也改变海岸扩张了平原面积。
台南台地区
编辑台南台地为一椭圆形丘陵,其长轴成北北东~南南西向,其北端有盐水溪,南端有二层行溪支流的三爷宫溪。许县溪和那拔林溪(潭顶溪)在丰化桥下汇流成为盐水溪。丰化桥为新丰地区和新化区的地界桥,北为新化区新市,南为新丰区的永康市;仁德乡和永康市的部分地区分属于台南台地。
平原面与台地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尤以台地东缘最为明显,大致以10公尺等高线为界限。本台地的长轴约12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多,东部较高约29公尺。此种高度向南北延长约8公里,而再向南北两端逐渐降低,台西面向西逐渐降低其高度。台地除中部至东南部外,已被许多小溪切割,此小溪两岸呈现陡崖,河床甚为狭窄,呈现早幼年期的地形面。本台地东缘距离新化丘陵尚有6.5公里之远,宛然嘉南平原上的一座岛屿。
砂丘覆盖本丘体的上部,在其下部露出海相化石层,故称为台南台地比较适宜,而非标准的砂丘。
台南台地之前身,为一沿海洲所包围的潟湖,然后因西风强烈,沿海洲(off shore bar)逐渐东移,遂与陆地相连接,台南亦进入砂丘时代。在现在的砂丘中心亦发现史前遗迹。史前人类为避强风,大致都居住在砂丘的“风化侧”(Leeward side),遗物如为人类居住地,则当时该处应为砂丘之“风下侧”,而非砂丘的中心,而现在该地为砂丘的中心部位,显然当时以来应有砂丘移动(migration of dune) 的事实。
海成段丘区
编辑新化丘陵的山麓,有低位海层段丘,段丘堆积层中含有许多海栖贝类化石和有孔虫类化石,尤以新化镇虎头埤及其南方约9公里的关庙乡深坑仔两处最为显著。 虎头埤海成段丘(marine terrace)分布于虎头埤储水池的西南方,沿著放水路旁露出其段丘堆积物的海层。在虎龙桥南方放水路西北岸的段丘堆积层,由上而下有(1)黄褐色砂层2公尺以上,(2)灰色黏土层1公尺,(3)青灰色黏土层,(4)灰色黏土层1公尺(含多量之炭化植物,有时成泥炭外观),(5)青灰色黏土层1.5公尺(含植物质)。
本段丘海拔高度约30公尺,由上述地层的堆积层代表一个沈降期。在第4、5层堆积当初,海水已由西方逼近新化附近,虎头埤一带为近海的沼泽地带,由新化丘陵流入的淡水,水中的水草和水边的植物甚为繁茂,亦有田螺、川蜷等淡水生物居住而堆积。嗣后地盘继续下沈,使海水淹盖新化丘陵的山麓,顺著溪谷的洼地侵入堆积海层。因地层中所含的田螺、川蜷等淡水螺类数量不多,故此等淡水螺类系被河川搬入海中的再积化石(Derived fossils),而非栖息于现地者。
此海层系于一个甚为安静的水中所堆积而成的,其堆积环境恰如内湾或潟湖。因段丘的高度与台南海层的顶部相差无几,同时产台湾海层特性Rotalia annectens (有孔虫)化石,故其堆积时代大致与台南海层相同。
在内栅期初期台南海层堆积的当时,海水侵入到新化丘陵的山麓,但现在已退出至22公里的西方。
此一类型的段丘,亦分布于关庙南方1.5公里的深坑村北端至五甲村一带,露出于公路旁的崖下。此类海栖化石产于断崖下部的青灰色黏土质砂层中,海层上限为海拔高度30公尺左右。其上覆盖厚度1.5公尺的黄褐色砂层,且具交错成层(cross bedding)。再往上方的淡黄色砂,及青灰色黏土的薄层互层3公尺,而淡黄色的黏土质砂层约3.5公尺。
虎头埤和深坑仔两处海成段丘,各产60种左右的贝类,且大部分为两地共通之种,故其堆积时代大致相同。但以化石的产状审视,虎头埤贝层系堆积于静稳的内湾或潟湖中,而深坑仔贝层则系堆积于面临外海,受过波浪影响的海域环境下所形成,两者地理环境并不相同。
后堀溪河谷地形区
编辑后堀溪为曾文溪东部的支流,于玉井盆地西缘的刘陈尾和口宵里之间,合流注入曾文溪。其流路亦与本流相同,呈现格子型,大致与地层的走向平行,呈北北东、南南西的纵谷。当其流至竹头崎附近,突然折向西流又成横谷,复而与本流合流。
于此横谷部分,成育曲流特别显著,两岸形成滑走坡面段丘或曲流段丘。此等段丘的段丘崖,大致会露出基盘岩层,应属于岩石段丘的类型,而在地形面上,可与低位段丘对比。横谷左岸的石碑,段丘面有两段,上段高度80公尺,比高20公尺;下段高度70公尺,比高10公尺。在其上游右岸的四埔亦有两段,上段高度80~90公尺,中间的段丘崖10~15公尺;下段高度70~75公尺,比高5~10公尺。此等四埔段的上方东邻,以20公尺之段丘崖与另一段丘相接,其高度100~120公尺,比高30~50公尺,此面再以20公尺的段丘崖,与更高的另一段丘相接,后者高度160公尺,比高90公尺。
四埔段丘的东邻有高埔顶段丘,高度140~150公尺,比高65~75公尺,属于较低的高位段丘面。其南方以40公尺的段丘崖,与高度80~110公尺,比高15~25公尺的段丘面,带有10公尺的段丘崖,属于低位段丘面。
再往东方竹头崎附近的隘寮脚,流路呈现显著的曲流,其叶状部分为高度100~120公尺,比高5~25公尺的低位段丘,其颈部极端紧缩,几将成为切断曲流。
后堀溪的横谷,由隘寮脚开始转移为纵谷,隘寮脚与平林间为其过渡区,地层以坚硬的砂岩所形成。因此,曲流的进度被限制,概成掘凿曲流。于平林地区,流路又呈现显著的曲流,其叶状部分由两段的段丘所形成,上段高度180公尺,比高60公尺,下段高度140公尺,比高20公尺,其间的段丘崖20公尺,均属于低位段丘面。
平林以上的上游,乃为标准型的纵谷部位,其西岸的河谷坡面,亦即东乌山岭的山脉东鹿,同斜山背(Homoclinal ridge)特别显著,急崖向西,缓倾的层崖向东,系台湾最具标准型的层阶地形(Schichtenstufen)之一。纵谷部南半大致呈峡谷,惟青仓附近有段丘面,高度260~300公尺,比高30~70公尺,属于低位段丘面。
青仓以上的上源地区,峡谷地形渐失,溪谷逐渐变为宽广,溪岸段丘较多,段丘面切割较甚,比高虽小,亦可认为迁急点以上游部的旧期段丘,或可与高位段丘面对比。于青仓北方4公里的右岸段丘,高度360~400公尺,比高60~100公尺,及此类型之一。此等段丘,包括青仓附近的低位段丘,称为“青仓段丘群”。
后堀溪与草兰溪(即二寮溪)分水岭之西,有坪顶林盆地,似为前亚循环河蚀地形中从顺地形之一,属于赭土缓起伏面。盆地表土虽无红土,但盆地面已被拓垦成为水田,腐植质堆积较厚,赭土恐已褪色。盆地由西北排水,经平林溪向西流出蕃薯园,注入曾文溪本流。此平林溪呈峡谷,证示河蚀的复活。诸如此类,台湾各河谷的上源或分水岭附近,屡有盆地形成或显著的缓坡面,及小湖沼存在,此乃前亚循环从顺地形的遗迹。
后堀溪一带为天然显要的地形地势,易守而难攻。民国初年抗日义士领袖余清芳烈士在抗日不成而退居此地,日军屡攻不破,如不用卑劣骗术恐无法屈降。当时后堀溪沿岸的义士与妇孺,前后被屠杀者不计其数,爆发了台湾史上重大的“噍吧哖事件”。嗣后,日本驻台总督府将此一地区划为禁区,禁止人民居住此地。
特殊地貌—玉井谷盆地
编辑玉井谷盆地位于曾文溪本流(大埔溪)与后堀溪合流点以上的本流上游部分,长约13公里,宽约2公里,呈长方形的盆地。此谷盆地形成于纵谷部分,呈现面积广大的谷平原,其形成原因,主要为地沟状陷落与河流侵蚀的侧切作用。盆地面大致分为3段的段丘面,于盆地中央河床东侧的第1段高度80公尺,比高30公尺。其第2段高度70公尺,比高20公尺;第3段高度60公尺,比高10公尺,段丘间以5公尺的段丘崖隔开,但在其最上段由80公尺至80~100公尺之间呈一缓坡面,与山地相连接。
位于本谷盆地北部的王莱宅仔,有切断曲流的遗迹,呈现环流丘称“王莱宅环流丘”,其最高标高为206公尺。在此切断曲流的旧河床,位于顶湖村落的上方,标高140公尺,比高65公尺。旧河床的其他部分,上游部分被溅尿溪切割,下游则被王莱宅仔的小支流切割。
顶湖切断曲流旧河床之面,已受赭土化作用,属于高位段丘面,称为顶湖段丘,与邻接低位地形面成20公尺的台地崖。下段段丘叫“溅尿段丘”,溅尿仔附近高度100~160公尺;王莱宅仔附近高度80~120公尺,比高北方20公尺,南方10公尺以下,此段丘属于下位段丘面,段丘面的临河处,有高度数公尺至20公尺的段丘崖,此面可与顶湖段丘面对比。在王莱宅仔西方对岸,亦有高位段丘面,高度130~180公尺,呈细长的切割段丘地。
此切断曲流上部的盐水堀,亦有上下两段的段丘面,上段高度170~180公尺,比高90~100公尺;下段高度120~160公尺,比高40~60公尺。其间有10公尺的台地崖相隔,皆属于高位段丘面。由此以上的上流4~5公里间,流路呈现峡谷状,然后再进入大埔谷盆地。
特殊地貌—格子状水系
编辑曾文溪从阿里山脉之西南坡一路流下以后,在其下游的47公里灌流于嘉南平原中,形成广大的“洪涵原”。当其流至新化丘陵西边,即与菜寮溪合流,又于玉井盆地和后堀溪合流。在菜寮溪的合流点至玉井盆地之间呈现横谷,贯流于丘陵之中。曾文溪本溪两岸的滑走坡面段丘特为发达,从玉井谷盆地至大埔之间呈现纵谷,流于东西两座乌山岭的山脉之间,流路大致呈峡谷。于大埔地段,流路拓宽,形成广大的谷盆地。由大埔谷盆地以上的上游又呈现横谷,流路折为东西向,但不久又转为纵谷,深入于阿里山脉中,经塔克布央社(Takuubuyan)、萨正基(Sabiki)社与达邦社,至儿玉山(2568公尺,新测2588公尺)而尽。若以整体河系综合观之,其流路为全台最典型的格子型(Trellis pattern)水系。
曾文溪流出丘陵地区,在进入嘉南平原处,既未形成冲积扇,亦无分出支流,与浊水溪等各溪流显然不同。此因嘉南平原与丘陵地带之中,无可形成冲积扇的断层崖存在之故;曾文溪下游部分,为一延长河(Extended river),是嘉南隆起海岸平原出现以后所形成的。
特殊地貌-溪流地形
编辑台南县境内冲积平原区的主要溪流,有:曾文溪、急水溪、许县溪,以及和嘉义县交界的八掌溪,和高雄县交界的二仁溪。这些溪流一旦进入平原区,则流路弯曲变小,概呈直线状,均呈单流,无分支流,似乎为此冲积平原上的延长河型态。在这些直线型流路的河道内,有些地形发育成为浮洲,有些则形成河阶台地,其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绝大部分都被利用为农地。这种河川一旦到了夏季的暴雨期,无法宣泄突如其来的巨大水量,经常会泛滥成灾。
特殊地貌-河阶台地地形
编辑无论是在冲积平原区,或是丘陵区和山地地区,都会有河阶台地的存在,而各有不同大小的规模。在山地地区所看到的河阶台地可能达3层。在平原地区的河阶台地,则以较小的砾石、砂岩混合为主要堆积物构成。丘陵区和山地地区有相当大的范围以砾石为主,有时尚有红土砾石层的存在。台地上面大致平坦、倾斜度不大,比高有时可达30公尺以上,丘陵区和山地地区常有较大的比高。
分布在曾文一号桥下游的西岸,河阶台地的比高在2公尺左右,河阶台地相当平坦,上部为砾石、砂岩和土壤的混合堆积物组成;下部有泥岩质的基岩,上部砾石、砂和土壤的堆积,厚度在2公尺左右。本区的河阶台地,是最接近河床的一阶,可以由河阶台地判断最近一期发生在本地区的地层隆起及其数量大小,以及地壳运动发生前的河床堆积条件、最后一次隆起以前的古河道形式条件,和近期此段河床受到的侵蚀作用等现象。
曾文一号桥下游右岸的河阶台地位置,在台南县楠西乡西北方的曾文溪右岸,地层是现代河床堆积物形成,岩性含风化土壤的河阶台地砾石层,地壳呈间歇性隆起,溪流呈下切侵蚀,古地理环境是一个河床堆积和河流下切侵蚀环境。
导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