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概况/亚洲/巴勒斯坦

各国概况 亚洲 巴勒斯坦 附:以色列
各国概况编辑组
1972年
人民出版社1972年内部发行。
巴勒斯坦
附:以色列

  名称:巴勒斯坦(Palestine)。

  面积:约二万七千平方公里。

  人口:约四百万人(阿拉伯人约一百四十五万,犹太人二百六十一万)。巴勒斯坦的大批阿拉伯人被以色列逐出家园后沦为难民,目前人数估计自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五十万不等,主要集中在约旦河西岸、约旦、加沙地带、黎巴嫩、叙利亚、阿拉伯半岛等地。

自然地理

编辑

  位于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所在,有重要战略价值。境内大部分为高原,一般高度约海拔六百米到一千米。南部高原较平坦,属内格夫沙漠。北部加利利高原,高达一千二百零八米。高原与地中海之间为平原,土地肥沃,是主要农业区。约旦河谷也适于农业发展。夏季热而干燥,冬季为雨季,温暖而湿润。南北雨量悬殊,最北部年降雨量九百一十二毫米,最南部沙漠地区仅二百二十毫米。

历史

编辑

  历史上,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共同聚居地。曾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帝国等征服。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在巴勒斯坦的绝大部分犹太人离开了巴勒斯坦,流散到西欧和世界其他各地。公元七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其后,巴勒斯坦绝大多数居民是阿拉伯人。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巴勒斯坦为欧洲封建王朝的十字军所占领。十六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十九世纪末叶,西欧的犹太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相勾结,鼓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英、美等帝国主义出于本身利益的需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一九一七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在美国同意下,发表了关于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的“贝尔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军占领巴勒斯坦。一九二二年,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以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英、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大批向巴勒斯坦迁移,在巴勒斯坦不断发生帝国主义所挑拨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民族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主义进一步扶植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它向中东扩张、侵略阿拉伯国家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工具。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美帝操纵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是面积一万一千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一是面积一万四千平方公里的犹太国,耶路撒冷市(一百五十八平方公里)则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阿拉伯国家反对。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成立“以色列国”。五月十五日,英军自巴勒斯坦撤退。在这个过程中以及随之而发生的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一百万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被犹太复国主义者逐出家园,成为流落在周围阿拉伯国家的难民。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土地,联合国决议规定要建立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没有建立,约旦河西岸的土地部分为约旦(当时名外约旦)占领,加沙地带为埃及控制。

  一九五六年十月,英、法,以色列联合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以色列一度占领加沙地带,但以后在阿拉伯人民坚决抵抗和全世界人民反对下,英、法、以色列被迫撤退,以色列不得不撤回到一九四九年的停战线。

  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第三次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大片阿拉伯领土,包括约旦所控制的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市阿拉伯区和埃及所控制的加沙地带在内,这样,巴勒斯坦全境均被以色列所侵占。

政治

编辑

  【民族解放运动与武装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进一步在巴勒斯坦扶植犹太复国主义,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民展开了反对英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一九二〇——一九二一年,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三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曾举行了起义。一九三六年四月,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举行了持续六个多月的总罢工,要求当时统治巴勒斯坦的英国政府停止向巴勒斯坦迁移犹太人。这一运动在年底发展成为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规模的武装暴动,直到一九三九年才被英帝镇压下去。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国”建立前后,阿拉伯人与犹太复国主义者之间武装冲突更加急剧。

  一九五六年,一些巴勒斯坦革命者组织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一九六四年五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一九六五年一月一日,“法塔赫”展开武装斗争。

  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以后,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装斗争目益发展。特别是在一九六八年三月的约旦河东岸卡拉马反击战后,游击队的力量更加增长。到一九七〇年上半年,游击队武装力量曾发展到五万人左右(包括民兵在内)。

  一九六九年四月,巴勒斯坦游击队组织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斗争指挥部。一九七〇年初,当约旦反动派向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进攻的时候,十一个游击队组织成立了“巴勒斯坦游击队联合指挥部”。一九七一年二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第八次代表大会之后,建立了巴勒斯坦革命力量总指挥部。

  游击队主要基地设在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一九七一年“七月事件”后,在约旦的基地已全部丧失。

  约旦反动派一直企图消灭在约旦的巴勒斯坦游击队。从一九六八年二月以来曾多次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军事进攻。一九七〇年九月,约旦反动派在美帝策动下,对巴勒斯坦游击队发动全面进攻,游击队被打死的近千人,群众伤亡一万多人。后来巴勒斯坦游击队与约旦当局在阿拉伯国家斡旋下达成开罗协议和安曼协议。但是,约旦反动派采用反革命两手,打打停停,对巴勒斯坦游击队采取步步为营、分割包围、逐步缩小游击队阵地的阴险手段,把游击队逼到同群众隔绝的穷山僻壤,并且收缴巴勒斯坦民兵的武器,然后寻找机会消灭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装斗争力量。经过美国和约旦反动派周密的布置之后,一九七一年七月中旬,约旦反动派又出动三万军队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在约旦的杰拉什和阿杰隆山区的基地,由于力量悬殊和缺乏准备,以及一些阿拉伯国家采取消极态度,结果巴勒斯坦游击队遭到重大挫败,丢掉了在约旦的最后几个基地,损失三、四千人。

  目前,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武装力量大约还有一万五千人左右(不包括民兵),分驻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南部。游击队处境困难,内部在路线问题上意见分歧。但广大巴勒斯坦游击队战士和人民仍然决心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收复家园而坚持武装斗争。

  【民族主义组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根据一九六四年五月在耶路撒冷举行的巴勒斯坦人国民大会的决定,于同年六月成立的。按照一九六四年九月第二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决定,该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相当于巴勒斯坦流亡政府。事实上它是巴勒斯坦各游击队以及各界代表参加的一个联合组织。从它成立到一九六七年十二月,由艾哈迈德·舒凯里担任主席。“六·五”我争后,这个组织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从一九六八年起,“法塔赫”开始通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来联合其他民族主义组织。一九六八年五月,“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解放军、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以及一些其他组织的代表在约旦首都安曼开会,组成新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一九七一年七月七日至十三日,在开罗召开了第九次大会,选出了以阿拉法特为主席的十三人执行委员会,代替过去的中央委员会。执委会中,“法塔赫”占四人,其余九人为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阵线、“闪电”突击队、阿拉伯解放阵线、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的代表。全国委员会成员共一百五十一名。第九次大会发表声明,重申巴勒斯坦人民将继续坚持武装斗争直到胜利,坚决拒绝帝国主义策划的“政治解决”中东问题的一切方案和一切投降主义解决办法和计划,包括一九六七年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罗杰斯计划”和“巴勒斯坦国”阴谋。大会决定加强政治、军事和组织等方面的统一领导,批准成立一个统一的军事指挥部、一个统一的新闻委员会。“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参加会议。一九六四年八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会议提出建立巴勒斯坦解放军的建议,经第二次阿拉伯首脑会议通过,其经费由阿拉伯国家通过阿拉伯联盟提供。一九六七年六月战争前,巴勒斯坦解放军约有一万五千人,分驻在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中损失不小,现有约七、八千人(一说四、五千人)。附属于巴勒斯坦解放军的游击队称为人民解放力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机关报是《法塔赫报》,现为周刊,在大马士革出版。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一九五六年开始秘密筹建,一九六五年开始进行武装斗争。“六·五”战争后,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巴勒斯坦武装斗争的主要力量。其军事组织为“暴风”突击队,成立于一九六五年二月。目前约有七千多人。得到多数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法塔赫”的主要负责人是亚西尔·阿拉法特。他同时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法塔赫”中央委员会由十一人(一说十五至十七人)组成。“法塔赫”还设有军事委员会,由武装力量的高级领导人组成。“法塔赫”反对政治解决,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打倒犹太复国主义实体,解放全部巴勒斯坦领土,将来建立一个“选步的、民主的、不分宗教信仰、没有种族主义的”巴勒斯坦国。在对待阿拉伯国家关系上,该组织依赖这些国家当权派的援助,主张不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法塔赫”有“暴风之声”电台,在贝鲁特出版新闻刊物《暴风的收获》。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简称“人阵”):一九六七年七月在叙利亚由“巴勒斯坦解放阵线”(原属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复仇青年”和“归国英雄”三个组织合并组成,其后曾经多次分裂。领导人乔治·哈巴什。“人阵”政治局由九人组成。目前,这个阵线所属的游击队约三百人,其政治成员分布在阿拉伯各国,在黎巴嫩、约旦、科威特、阿拉伯湾有一定力量。它自称相信“科学的社会主义”,认为巴勒斯坦革命不可能单独取胜,而是整个阿拉伯人民革命的一部分;认为巴勒斯坦民族民主革命的对象不仅是以色列,还有帝国主义和它在阿拉伯世界的走狗。它反对反动的、实行封建制度的阿拉伯国家,主张在约旦夺取政权。对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提出解放整个阿拉伯为其奋斗目标。它反对中东问题“政治解决”,主张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平等的民族民主国家。它把目前在巴勒斯坦进行的武装斗争看作是动员和组织阿拉伯人民的手段。它主张打击美帝和以色列在一切地方的利益,曾多次劫持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客机,目前已基本停止进行这种活动。一九七一年七月,它指责“法塔赫”与约旦妥协,反对参加由埃及、沙特阿拉伯主持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和约旦在沙特阿拉伯的吉达举行的“和解”会谈。“人阵”目前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伊拉克关系较好。机关报:《目标》周刊,在贝鲁特出版。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阵线(简称“民阵”):一九六九年二月从“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分裂出来。领导人是纳耶夫·阿瓦特迈赫。军事负责人哈桑。目前在黎巴嫩、叙利亚约有一、二百名游击队员。其政治成员中,青年知识分子占多效,主要是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运动的青年“激进派”。“民阵”总纲说:“民主人民阵线是一个约旦、巴勒斯坦的联合左派阵线,它包括劳动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和工人、农民、贫苦难民、进步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民主人民阵线以马列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导,目的在于以革命手段取得整个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巴勒斯坦人民民主国家。为实现这一目的,民主人民阵线将在内部建立一个马列主义的党。”“民阵”认为巴勒斯坦革命在目前阶段是民族民主革命,将来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民阵”认为,“人阵”是保守派;反对“法塔赫”不作阶级分析,但同“法塔赫”采取联合行动。在对待约旦政权态度上,与“人阵”基本一致。它主张巴勒斯坦革命不能依靠阿拉伯国家的当权派,但主张在保持政治上和思想上完全自由的条件下与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的民族政权联合。“民阵”与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叙利亚、伊拉克关系较好,与“解放被占领的阿拉伯湾人民阵线”关系密切。机关报:《星火报》。

  人民解放战争先锋队:一九六八年四月建立,受叙利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控制。它所属的武装部队称为“闪电”突击队。这个组织的政治主张与叙利亚复兴党类同。主张进行武装斗争,消灭犹太复国主义,建立从波斯湾到大西洋的所有阿拉伯人的“社会主义国家”。“闪电”突击队司令原来是叙利亚前总理扎因。一九七〇年十一月,叙利亚由阿萨德接管政权后,内部发生分裂。目前在叙利亚和黎巴嫩还有武装力量约两千人。机关刊物,《先锋》。

  阿拉伯解放阵线:一九六九年四月由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建立,其政治主张与伊拉克复兴党一致。目前有武装力量二百人左右,分驻在伊拉克和黎巴嫩南部。领导人扎以德·哈立德·莫尼夫·拉扎兹,是亲伊拉克复兴党的叙利亚人。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总指挥部):一九六八年初,从“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分裂出来。领导人艾哈迈德·贾布里勒,原为叙利亚军官。目前,这个组织的武装力量不足一百人,都在叙利亚。这个组织在科成特的学生和一些知识分子中有一些迫随者。

  巴勒斯坦人民斗争阵线、阿拉伯巴勒斯坦组织、解放巴勒斯坦行动组织:一九七一年七月,在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这三个组织宣布加入“法塔赫”。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组织:一九六四年成立,自称是马列主义组织。领导人是艾哈迈德·蒂克拉。它曾反对“法塔赫”,其后又决定与“法塔赫”合作。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阵线:一九五八年成立,一九六七年九月与“法塔赫”合并,一九七一年五月又从“法塔赫”分裂出来。它反对成立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处的“巴勒斯坦民主国家”,强调必须加强在敌占区的军事行动。领导人:阿布·海尔米,阿布·齐亚德。机关刊物:《解放》。

  【群众团体】巴勒斯坦工会联合会,巴勒斯坦学生联合会,巴勒斯坦妇女联合会,巴勒斯坦作家协会,巴勒斯坦国民基金会。

  【“中东慕尼黑”阴谋】中东地区是当代世界各基本矛盾集中的一个地区,是世界革命风暴地区之一,也是美苏两霸争夺的一个战略和经济要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大力向中东渗透,企图取代英、法帝国主义在中东的地位,遏制苏联,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把中东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以来,美帝、苏修在中东地区逐步展开激烈的争夺。苏从一九五五年起开始向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提供“军援”和“经援”。一九六四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修加紧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派舰队进驻地中海,苏美对中东的争夺激化。

  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后,美帝、苏修在中东互相争夺又互相勾结,策划“中东慕尼黑”阴谋,企图实现中东问题的“政治解决”,以便扼杀巴勒斯坦武装斗争和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同时避免引起美苏的直接军事冲突,由它们控制和分割中东。四年半来,大体经历下述过程:

  (一)“六·五”战争停火后,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五点原则”,苏联总理柯西金与约翰逊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美国葛拉斯堡罗举行会谈,在中东问题上达成一些默契。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一九六八年七月当时的阿联总统纳赛尔访苏。这一阶段美苏企图通过联合国实现中东问题的“政治解决”,同时由联合国秘书长特派代表雅林到中东推销联合国“决议”,但由于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反对,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阿拉伯各国当权派之间以及美帝与苏修之间的矛盾不能解决,雅林的“使命”没有成功。

  (二)一九六八年七月,纳赛尔访苏,同意由苏出面积极推行“政治解决”。一九六九年一月,尼克松上台。美帝、苏修出于共同需要以及各自利益的要求,进行美苏“双边会谈”(一九六九年二月开始)和美、苏、法、英“四大国会议”(一九六九年四月开始)。在这一阶段中,美、苏双方和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在联合国外进行各种形式的接触、互相试探和交换关于“政治解决”的形形色色的“方案”、“计划”。尼克松特使斯克兰顿、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相继到中东活动。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于调和,如在关于领土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以色列撤军程序、大国保证与驻军,以阿谈判方式与签署文件形式等问题上分歧重重,始终未能达成协议。七月一日,“四大国会议”休会。七月中旬,美国负责近东和南亚事务助理国务卿西斯科到莫斯科,继续与苏修进行“双边会谈”,也无结果。

  (三)一九六九年下半年,特别是十月以后,美、苏在全世界范围内矛盾上升,在中东争夺也加剧了。美帝一方面向以色列提供“鬼怪式”飞机,对埃及狂轰滥炸,施加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在九月底抛出“罗兹岛式”谈判方案,接着又抛出“新建议”,对阿拉伯国家进行分化和各个击破。苏修也采取强硬姿态,并利用阿联的困难,乘机向阿联派进防空师。双方斗争尖锐。

  一九七〇年六月,美帝出兵侵略柬埔寨后,又对中东提出了“罗杰斯计划”。在美苏压力下,埃及、以色列都表示原则上接受这一“计划”。八月七日埃及、以色列之间实施停火。以后埃及方面对于停火期限几次宣布延长但双方矛盾并未缓和。这一期间,罗杰斯、西斯科和柯西金、波德戈尔内都曾到中东进行活动。

  (四)由于中东问题全面解决一时不易达成协议,埃及企图从部分解决中找出路,打破“政治解决”的僵局。一九七一年二月四日,埃及总统萨达特提出以色列部分撤军、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的建议。但是,将近一年来,由于在许多问题上,包括以色列从苏伊士运河撤军的时间、范围、埃及军队能否越过苏伊士运河、沙姆沙伊赫的地位、特别是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与解决整个中东问题的关系等问题,分歧很大,而这些分歧又涉及埃、以、美、苏间一些根本矛盾,关连中东问题全局,因此至今没有达成协议。

  【巴勒斯坦问题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一)边界与领土问题:巴勒斯坦的土地是巴勒斯坦人民的。而一九四七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建立一个面积一万四千平方公里的犹太国家,另一个面积一万一千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家。一九四八年阿、以战争后,以色列又强占了六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使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达二万零七百平方公里。一九六七年六月战争中,以色列又侵占了六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其中包括埃及的西奈半岛(约六万平方公里),加沙地带(原在埃及控制下,二百五十八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原在约旦控制下,四千八百平方公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七百平方公里)。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组织要求收复家园,以武装斗争解放巴勒斯坦。埃及等阿拉伯国家要求所谓“消除六月战争的后果”,即收复在一九六七年战争中被以色列侵占的领土。以色列拒绝退到一九六七年六月战争前的停火线,坚持在签订和约前维持目前停火线,并在要求“安全”边界的名义下谋求扩张。

  (二)阿拉伯难民问题: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战争,使得一百万左右的阿拉伯人沦为难民。“六·五”战争后,又有四十五万至五十万阿拉伯人成为难民。现在巴勒斯坦阿拉伯难民人数估计自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五十万不等。鉴于巴勒斯坦难民支持巴勒斯坦游击队,而且是游击队主要源泉,因此,帝、修、反主张只“遣返”少数难民,使他们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劳动力,而对大多数难民则用“赔偿”办法,在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就地安置”,让他们继续流落他乡,过悲惨的难民生活。

  (三)耶路撒冷问题: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神庙、基督教的圣地和阿拉伯人的清真寺所在地,被称为“圣城”。这个城市的人口二十七万五千人,其中二十万为犹太人,六万穆斯林,还有一万多基督教徒。根据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计划,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一九四八年发生战争时,约旦占领了耶路撒冷的旧城,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新城大部分。一九四九年停战后,双方分别在所占领部分掌管市政,并驻有军队,直到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国际托管耶路撒冷,但遭到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反对。一九五〇年初,以色列“迁都”耶路撒冷。“六·五”战争时,以色列占领了全部耶路撒冷,从政治上、经济上实行完全的“合并”,并迫害阿拉伯人,阿拉伯国家表示要坚决收回耶路撒冷。

  【中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中国人民和政府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的武装斗争。一九六五年三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同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现任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是穆尼尔·易卜拉欣·哈穆德。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周恩来总理访问埃及时签署的中国政府和埃及政府的联合公报中说:“中国方面表示充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他们的合法权利并返回他们的家园。”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谢富治副总理在毛里塔尼亚驻中国大使举行的庆祝毛里塔尼亚独立九周年招待会上说,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人民通过两年多的斗争实践,越来越认识到,中东问题不可能通过联合国或几个大国谋求所课政治解决;只有通过武装斗争的道路,才能击败美帝和犹太复国主义的侵略,取得真正的独立和解放。联合国早已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的工具。现代修正主义至今还在积极鼓吹通过联合国实行政治解决,实际上只是为了便于大国之间的互相争夺和分赃,其最后结果必然会导致“中东慕尼黑”,出卖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利益。

  周恩来总理一九七〇年二月二日写信给阿联总统纳赛尔,表示坚决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对美、以侵略的正义斗争。信中说,“中国人民对阿联人民、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斗争十分关切,对美、以的侵略叫嚣和战争挑衅感到愤慨。你们现在进行的反侵略斗争,是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们的斗争是正义的。尽管这个斗争很艰巨,我相信,阿拉伯人民一定会通过长期斗争,战胜各种困难,打败美、以侵略者,赢得最后胜利。”

  一九七一年七月七日,周恩来总理打电报给阿拉法特主席,祝贺第九届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大会召开。电报说:“中国政府和人民将始终不渝地支持你们的正义斗争。在反帝的共同事业中,我们永远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坚信,巴勒斯坦人民和革命武装力量,将进一步增强战斗团结,克服暂时困难,把反对美、以侵略的正义斗争不断推向前进,取得民族解放斗争的更大胜利。”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八日,出席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辩论中东问题的全体会议上发言指出:“我们主张: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侵略者必须从侵占的埃及、叙利亚和一切阿拉伯领土上撤出去。巴勒斯坦人民重返家园的民族生存的正当权利必须得到恢复。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埃及人民、叙利亚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为恢复自己的民族权利、收复失地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命运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他们的事由他们自己来管。反对任何超级大国对阿拉伯国家和人民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的一切阴谋活动。”

  【“巴勒斯坦日”】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亚非人民团结组织书记处决定支持第一届亚非青年会议通过的定五月十五日为“巴勒斯坦日”的决议。

附:以色列

编辑

  名称:“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面积:一九四七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以色列面积为一万四千平方公里。一九四八年五月——一九四九年二月战争后,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为二万零七百平方公里。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后,以色列又侵占了共约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人口:三百零六万二千人(一九七一年九月),其中犹太人占二百六十一万,阿拉伯人占四十五万,尚有少数德鲁兹人。居民中,犹太人大多信奉犹太教,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一部分信奉基督教。国语是希伯莱语。官方语言是希伯莱语和阿拉伯语。

  “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政府所在地为特拉维夫(Tel Aviv)。

  行政区划:划分为六个区,下设分区、市、地方委员会、乡和移民点。

  主要报刊和通讯社:《世代报》,工党机关报。《青年工人》周刊,工党机关刊。《每日卫报》,统一工人党机关报。《守望者报》,全国宗教党报纸。《话报》,犹太工人总工会机关报。《国土报》,独立自由党的报纸。《人民呼声报》,以色列共产党(马基派)机关报。《团结报》,以色列共产党(拉赫派)报纸。《扩大报》,工人联合党机关报。《耶路撒冷邮报》,半官方的英文日报。《晚报》,由记者组织的“晚报”股份公司发行,是以色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内外政策的基本问题上支持政府的立场。

  犹太电讯社。以色列通讯社。以色列报业联合通讯社。以色列广播电台,官方电台。

历史

编辑

  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菜人。公元前十三世纪,他们从阿拉伯半岛开始聚居在巴勒斯坦。在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建立过国家。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勒斯坦,并先后三次镇压犹太人的大规模反抗运动,屠杀犹太人一百余万,余者大都被赶出巴勒斯坦,流散到西欧。犹太人逃往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只许他们经商,不许占有土地。十三到十五世纪,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商致富的新兴犹太人资本家,同当地资产阶级发生利害冲突,遭到排挤和迫害,犹太人又大批流住东欧和美洲各国。

  十九世纪末叶,犹太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相勾结,鼓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最早的倡议人是奥地利记者赫尔兹。一八九六年,他著书鼓吹犹太人是单一的民族,应该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国家。第二年,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举行代表大会,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

  英、美帝国主义出于本身利益的需要,支持和操纵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中东,特别是为了在中东扶植一支能够为它利用的力量,保护它从西欧到东方的交通要道,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支持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在美国同意下,书面通知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主席罗斯柴尔德,“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占领巴勒斯坦。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此后,各地犹太人在英、美支持下,陆续向巴勒斯坦迁移。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立时,巴勒斯坦犹太人从五万八千增至七十多万。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根据这个“决议”,帝国主义制造的犹太复国主义的“以色列国”在巴勒斯坦正式建立。

  以色列对外追随美帝国主义,不断扩张,先后与阿拉伯国家发生三次大规模战争:

  (一)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的战争:在帝国主义制造的“以色列国”建立的次日,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五日,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宣战,战争延续到一九四九年,阿拉伯国家战败。一九四九年二月到七月,阿拉伯国家(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分别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其中埃及、约旦同以色列的停战协定是在联合国代表本奇(美国人)主持下,在希腊的罗兹岛谈判后签订的。这次战争的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大片阿拉伯领土,使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达二万零七百平方公里。

  (二)一九五六年英、法、以侵埃战争: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六日,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十月二十九日,英、法同以色列联合发动了侵略埃及的战争。在阿拉伯人民坚决抵抗和全世界人民的大力声援下,英、法、以侵略军被迫撤走。

  (三)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从一九四九年签订“停战协定”以来,美、以不断在阿拉伯国家边境制造紧张局势,特别是一九六七年春天以后,加紧对叙利亚进行军事挑衅和颠覆活动。阿联和美国矛盾也有发展。五月间,纳赛尔要求联合国“紧急部队”从加沙地带和阿联领土撤走,并宣布封锁亚喀巴湾。六月五日,以色列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对阿联、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侵略战争。六天内,以色列占领了阿联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辖区,约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国家战败,被迫接受“停火”。

政治

编辑

  以色列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统治的军国主义“国家”,现政权主要掌握在代表犹太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以色列工党手中。以色列是美帝国主义在中东的侵略工具。在美帝的支持下,它在阿拉伯地区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扩张政策,主张建立“大以色列”。对内实行大资产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阿拉伯人和下层犹太人。

  以色列是“共和国”政体。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五年。现任总统扎勒曼·夏扎尔(Zalman Shazar)。

  行攻权集中于内阁,内阁向议会负责。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组成的内阁的主要成员如下:总理果尔达·梅厄(Golda Meir)(女),副总理兼教育和文化部长伊加勒·阿隆,外交部长阿巴·埃班,国防部长摩西·达扬,财政部长平哈斯·萨皮尔,司法部长雅科夫·希姆尚·夏皮罗,内政部长约瑟夫,伯格,负责新闻事务不管部长伊斯雷尔·加利利。

  议会为一院制,由一百二十名议员组成。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在一九六九年十月的选举中,以色列工党-统一工人党联盟在议会中占五十六席,加哈尔集团占二十六席,全国宗教党占十二席。

  【主要政党和群众组织】以色列工党:一九六八年由原以色列工党、以色列工人党和工人联合党合并组成。原以色列工党一九三〇年成立,创建人为本·古里安,“以色列国”建立后一直是执政党,自称有三十万党员,是以色列最大的政党。以色列工党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实行由犹太大资产阶级控制的、以私人经济和“合作”经济为基础的“经济计划”,鼓励私人资本,大量吸收美国投资,对阿拉伯人实行歧视和压迫;对外投靠美帝,不断侵略阿拉伯国家和向亚非国家进行渗透。在以色列现政权中,工党占据总统、总理和十四个部长(内阁成员共二十一人)的职位。总书记阿里·埃利亚夫。

  统一工人党:一九四八年成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标榜主张计划经济,阿拉伯人享有充分的人权;对外主张不结盟,在中东问题上要求通过阿、以直接谈判,在建立安全和公认边界,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自由通航、解决难民问题、各国独立和领土完整基础上实现中东和平。统一工人党反对在和平协议订立前从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撤军,同时谴责吞并阿拉伯领土的政策。这个党在一九六九年一月与工党组成竞选联盟,在现政府中有三名部长。总书记梅厄·雅里。

  加哈尔集团:一九六五年由以色列“自由运动”与“以色列自由党”联合组成。“自由运动”在一九四八年成立,前身是法西斯组织“犹太地下军”,“以色列自由党”在一九六一年由犹太复国主义党和进步党合并成立。这个党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农场主的利益。对内主张发展私人资本,实行自由竞争;对外主张不放弃在一九六七年战争中侵占的一寸领土,以色列的边界扩展到“约旦河两岸”。一九七〇年八月四日,以色列政府接受“罗杰斯计划”后,加哈尔集团六名部长退出内阁。领导人是梅纳希姆·贝京(“自由运动”主席)和尤素夫·萨皮尔(“以色列自由党”领导人)。

  全国宗教党:一九五六年由“精神中心党”和“精神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是资产阶级的宗教性政党,主张严格皈依犹太人的宗教和传统。还主张最大限度开发农业,以便无限制移入犹太人。全国宗教党在议会中有十二个议席,在政府中有三名部长和二名副部长。总书记摩西·克龙。

  以色列共产党(拉赫派):又被称为新以色列共产党或以共阿拉伯人派,这个党得到苏修的承认。这个党反对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主张与阿拉伯国家共处,主张全部履行联合国安理会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它支持苏修出兵侵捷。在议会占三席。总书记梅·继尔纳参加了一九六九年莫斯科黑会和苏共“二十四大”,并在会上发言反华。

  以色列共产党(马基派):又被称为以共犹太人派,是一九六五年从阿拉伯人派分出来的。这个党认为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是“民族自卫战争”。它的中央通过政治决议表示:“坚决拒绝在没有保证和平和安全的情况下要以色列撤出所占领的领土的一切要求,尽力在相互之间达成一项公正的协议,其中包括一致同意的稳定的、公认的和安全的和平边界。”它反对苏修出兵侵捷。在议会有一席。总书记舍穆勒·米库尼斯,中央委员会主席摩西·斯奈。这个党没有参加一九六九年莫斯科黑会和苏共“二十四大”,米库尼斯一九六八年底曾访问罗马尼亚。

  独立自由党:一九六五年,在“以色列自由党”与“自由运动”合并后,由“以色列自由党”的七名议员创立。现在议会占四席。主席平哈斯·罗申。

  新力量党:一九六五年建立。主张承认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的权利,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共和国结成联盟。主席乌里·阿韦内里。

  其他政党有:以色列正教党,以色列正教工人党,自由中心党以及与工党有联系的合作和博爱党,进步和发展党,农业和发展党(以上三党为阿拉伯人政党)。

  犹太工人总工会:一九二〇年成立,为以色列工党所把持,是该觉的重要支柱。一九七〇年底共有会员一百七十八万人。这个工会拥有大量资本,经营许多企业。一九六八年,它经营的工厂和其他企业雇用了二十一万一千人。总书记是伊扎克·本·阿哈龙。

  【人民运动】以色列反动当局由于对阿拉伯国家进行疯狂的军事侵略,财库枯竭,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急剧增加,货币一再贬值,财政经济危机严重,以色列当局对劳动人民加紧进行搜刮,更加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各阶层人民不断举行罢工、罢教、罢市。要求增加工资。一九六九年八月,约一万名以色列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举行为期三天的罢工,使以色列的电台、电报和机场的通讯网陷于瘫痪。一九七〇年七月五日,约一万一千名护士开始举行罢工。一九七一年七月十八日,一千名医生和一万五千名诊疗所的工作人员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八月二十三日,约三千名以色列群众在耶路撒冷举行示威游行,抗议以色列当局的反动统治所造成的贫困。九月初,机场雇员和海关官员举行一周罢工,使以色列唯一的国际机场利达机场关闭。

经济

编辑

  外国资本与以色列官僚垄断资本控制了以色列全部经济命脉。工党政府和“犹太工人总工会”各控制国民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左右。

  一九七〇——一九七一年度国民生产总值为一百九十四亿以镑(合四十六亿一千九百万美元,按新汇率四点二以镑等于一美元折合,下同)。

  【工矿业】以色列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于城市,共有工人七十五万,工业较发达。一九七〇——一九七一年度以色列工业总产值为一百二十亿以镑(合二十八亿五千七百万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六十以上。工业主要是纺织、金刚石、水果蔬菜加工、肥皂、面包等轻工业。石油、化肥也有生产。由于农业灌溉需要,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以色列资源有限,最重要的矿藏是钾、溴。此外尚有石灰、硫磺等。一九五五年后,在内格夫沙漠发现铜、锰、铬、铝土和少量石油。在死海提炼钾盐。钻石生产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百分之二十。一九六九年钾的产量为六十万吨。一九六八年溴的产量为九千吨。近几年石油产量逐年减少,一九七〇年石油产量为八万五千吨(另在以色列占领下的西奈半岛产量为四百五十万吨)。从红海的埃拉特港到地中海的埃什卡隆港的输油管长二百六十公里,一九七〇年二月已开始使用,输油能力每年约二千二百万吨,输油站全部完工后,将可达六千万吨。从一九六七年战争以来,以色列的军火工业有进一步的发展。

  【农业】农业不发达,工业原料和粮食严重依赖外国。据一九六八年统计,全国有百分之十一点二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和渔业。一九六九年耕地总面积是一百万英亩(约合四十万公顷)以上,其中有四十万英亩(约合十六万公顷)为灌溉地,主要耕种地区在沿海平原。非灌溉地区的主要作物有大麦、小麦、高粱、豆类、向日葵、烟草等;灌溉地区的主要作物有柑桔、葡萄、玉米、土豆、花生、甜菜和棉花。相桔类水果是以色列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度的产量为一百一十七万吨,大部分出口。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度,生产小麦十五万五千吨、大麦二万吨、高粱一万六千吨、花生一万二千吨、棉花三万九千吨、甜菜二十一万四千吨。以色列组织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组织“基布兹”(成员约占以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土地、生产资料均属合作社所有,劳动力、收入、开支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成员不发工资,由合作社供应生活所需物资和服务)和“莫沙夫”(成员约占以总人口百分之十四点五,土地所有者各自耕种同样大小的自己的土地,由合作社经售所生产的农产品,代为购买农具,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

  【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外贸逆差严重,一九六九年为六亿零六百万美元。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其次是英国、西德、意大利、法国。以色列一九六九年向美国出口额为一亿三千五百万美元,同期进口额三亿一千万美元,一九七〇年出口额没有增加,进口额增加到四亿五千万美元。

  财政预算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度收入和支出估计均为一百三十二亿三千八百万以镑(合三十一亿五千万美元)。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外国援助和贷款。

  迄今,以色列得到西方国家援助、投资和犹太人捐款在四百五十亿美元以上,主要来自美国和西德。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前,美国直接间接向以色列提供援助一百二十亿美元,“六·五”战争后,又提供约十亿美元。据以色列财政部长宣布,一九七〇年,以色列就从美国得到六亿四千五百万美元的援助。西德给以色列“赔款”近十亿美元,贷款四亿美元以上。一九四八年以来,美国对以色列私人投资约二百五十亿美元,在各国的犹太资本家给以色列的捐款达四十一亿美元,贷款十六亿四千万美元。

  以色列的外债连年增加,到一九六九年年底,以色列的外债就已增加到二十三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上按人口平均计算对外负债最多的国家之一。到一九七一年四月已达到了三十亿美元(估计数)。

  以镑一九四九年以来已经三次贬值,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二日,以色列政府宣布以镑贬值百分之二十。

军事

编辑

  以色列推行军国主义,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能在二至三天内动员三十万人的军队,迅速投入战争。

  现役部队七万五千人。其中陆军六万一千五百人(预备役二十七万五千人),编成四个装甲旅、四个步兵旅和一个伞兵旅,拥有坦克一千余辆、半履带车约一千辆、各种火炮三百多门。海军四千五百人(预备役八千人),拥有三艘潜艇、一艘驱逐舰、十二艘快速导弹巡逻艇、九艘鱼雷快艇、十艘登陆艇和八艘巡逻艇。空军九千人(预备役一万七千人),拥有机场二十六个、三百七十四架作战飞机、两个地对空导弹营、一百五十枚射程三十五公里的美国“隼式”导弹。

  除预备役部队外,以色列还有人数约十万的准军事组织,如“战斗青年先锋队”、“青年军”、“国家边境战斗员”等。

  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度的军事预算达五十二亿以镑(约合十二亿多美元),约占全部预算的百分之四十。

外交

编辑

  【同中国的关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贯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美以侵略者的正义斗争,因此尽管以色列于一九五〇年一月承认我国,以后,以色列政府和驻外使节又不断向我国试探建交,我国均加以拒绝。

  以色列在关于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权利和驱逐蒋帮问题上,一九六五年以来投反对票。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对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关于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蒋帮的提案投赞成票,对美、日“重要问题”提案也投赞成票。

  【同美国的关系】美帝国主义大力扶植和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直接间接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以色列同美国在一九五一年签订“第四点计划协定”。一九五七年以色列宜布接受“艾森豪威尔主义”。一九六四年,美国副国务卿帮办亚历克西斯·约翰逊表示,如果以色列受到“侵略”,美国将“不会袖手旁观”,同年,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要同以色列在利用原子能改造咸水方面进行合作,戚胁阿拉伯各国不要“干扰”以色列。一九七〇年底,尼克松在给以色列总理梅厄的复信中保证:(一)继续给以色列提供军援以保持中东均势。(二)美国在安理会否决任何反对以色列的动议。(三)要苏联不要直接干预中东争端。(四)在停火导致“和约”前,以色列不撤走一兵一卒。

  【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一九四七年苏联在联合国投票赞成对巴勒斯坦实行“分治”计划。以色列成立后,苏联承认了以色列并同它建交。一九六七年“六·五”战争后,除罗马尼亚外,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相继同以色列断交。一九六九年罗马尼亚宣布把它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从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苏修为了同美帝争夺中东,近年来不断与以色列进行秘密接触,试探与以色列恢复外交关系,以色列官方也一再表示可随时与苏复交,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牵制,尚未成事实。

  【同法国和西德的关系】法国曾是以色列飞机、战车等重武器的主要供应者。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九年七年内,以色列就向法国买了八十亿法郎(约十五亿美元)的军火。一九六九年一月,以色列袭击贝鲁特机场后,法国宣布对以色列全面禁运武器及军用零件。蓬皮杜上台后已有松动,目前实际上已恢复供应武器和武器零件。

  西德同以色列在一九六五年五月建交。自一九五八年起,西德就秘密帮助以色列训练军事人员,至一九六五年,已培训了五千人。西德还向以色列派遣各种专家,据叙利亚《复兴报》报道,目前在以色列军队中有八、九千西德人服役。西德还赠送以色列许多武器。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色列成立以来,一直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先后三次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土地。一九六七年战争后,美帝、苏修互相争夺又互相勾结,策划所谓“政治解决”中东问题,促使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和解,但由于各方矛盾、分歧重重,始终没有取得结果。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采取讹诈政策,拒绝撤出在一九六七年战争中侵占的全部阿拉伯领土,要求同阿拉伯国家直接谈判、缔结和约,而以色列只同意撤退到“得到承认的安全边界”,也就是说要继续霸占它认为是有关以色列“安全”的地区。在一九七一年二月埃及提出重新开放苏伊士运河的的建议后,以色列坚持这只能作为单独间题解决,拒绝承担进一步撤军的义务,并且拒绝埃及军队驻在运河以东。以埃之间关系仍然紧张。对叙利亚,以色列坚持不放弃被它侵占的戈兰高地。对黎巴嫩,以色列不断侵越边界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以色列与约旦实际上互相勾结,据传有秘密协议。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以色列为摆脱由于阿拉伯国家的抵制所造成的外交、经济困难,大力在非洲展开活动。目前以色列已同二十五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色列对非洲国家的渗透的主要方式包括:(一)技术“援助”和军训:从一九六〇年到一九七〇年,以色列向三十个非洲国家派出了一千名军事、农业技术专家,有一万二千名非洲官员。学生在以色列受过各种训练。一九七一年,以色列将派二百五十名专家到三十个非洲国家工作,并有五百名左右的非洲人到以色列学习。以色列还向非洲国家派出类似美国“和平队”的组织。(二)办联合企业:以色列股份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五十。(三)贷款。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2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