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概況/亞洲/巴勒斯坦

各國概況 亞洲 巴勒斯坦 附:以色列
各國概況編輯組
1972年
人民出版社1972年內部發行。
巴勒斯坦
附:以色列

  名稱:巴勒斯坦(Palestine)。

  面積:約二萬七千平方公里。

  人口:約四百萬人(阿拉伯人約一百四十五萬,猶太人二百六十一萬)。巴勒斯坦的大批阿拉伯人被以色列逐出家園後淪為難民,目前人數估計自一百五十萬到二百五十萬不等,主要集中在約旦河西岸、約旦、加沙地帶、黎巴嫩、敘利亞、阿拉伯半島等地。

自然地理

編輯

  位於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所在,有重要戰略價值。境內大部分為高原,一般高度約海拔六百米到一千米。南部高原較平坦,屬內格夫沙漠。北部加利利高原,高達一千二百零八米。高原與地中海之間為平原,土地肥沃,是主要農業區。約旦河谷也適於農業發展。夏季熱而乾燥,冬季為雨季,溫暖而濕潤。南北雨量懸殊,最北部年降雨量九百一十二毫米,最南部沙漠地區僅二百二十毫米。

歷史

編輯

  歷史上,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聚居地。曾先後被亞述、巴比倫、波斯、馬其頓、羅馬帝國等征服。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在巴勒斯坦的絕大部分猶太人離開了巴勒斯坦,流散到西歐和世界其他各地。公元七世紀,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其後,巴勒斯坦絕大多數居民是阿拉伯人。公元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巴勒斯坦為歐洲封建王朝的十字軍所占領。十六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十九世紀末葉,西歐的猶太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相勾結,鼓吹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英、美等帝國主義出於本身利益的需要,支持猶太復國主義。一九一七年,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在美國同意下,發表了關於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的「貝爾福宣言」。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軍占領巴勒斯坦。一九二二年,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以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大批向巴勒斯坦遷移,在巴勒斯坦不斷發生帝國主義所挑撥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民族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帝國主義進一步扶植猶太復國主義,作為它向中東擴張、侵略阿拉伯國家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的工具。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美帝操縱下,第二屆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一是面積一萬一千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國;一是面積一萬四千平方公里的猶太國,耶路撒冷市(一百五十八平方公里)則由聯合國管理。猶太人同意分治決議,阿拉伯國家反對。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成立「以色列國」。五月十五日,英軍自巴勒斯坦撤退。在這個過程中以及隨之而發生的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一百萬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被猶太復國主義者逐出家園,成為流落在周圍阿拉伯國家的難民。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占領了大片阿拉伯土地,聯合國決議規定要建立的阿拉伯國家始終沒有建立,約旦河西岸的土地部分為約旦(當時名外約旦)占領,加沙地帶為埃及控制。

  一九五六年十月,英、法,以色列聯合發動侵略埃及的戰爭,以色列一度占領加沙地帶,但以後在阿拉伯人民堅決抵抗和全世界人民反對下,英、法、以色列被迫撤退,以色列不得不撤回到一九四九年的停戰線。

  一九六七年六月,以色列第三次對阿拉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占了大片阿拉伯領土,包括約旦所控制的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市阿拉伯區和埃及所控制的加沙地帶在內,這樣,巴勒斯坦全境均被以色列所侵占。

政治

編輯

  【民族解放運動與武裝鬥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後,進一步在巴勒斯坦扶植猶太復國主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民展開了反對英帝國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的鬥爭。一九二〇——一九二一年,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三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曾舉行了起義。一九三六年四月,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舉行了持續六個多月的總罷工,要求當時統治巴勒斯坦的英國政府停止向巴勒斯坦遷移猶太人。這一運動在年底發展成為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規模的武裝暴動,直到一九三九年才被英帝鎮壓下去。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國」建立前後,阿拉伯人與猶太復國主義者之間武裝衝突更加急劇。

  一九五六年,一些巴勒斯坦革命者組織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一九六四年五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一九六五年一月一日,「法塔赫」展開武裝鬥爭。

  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以後,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裝鬥爭目益發展。特別是在一九六八年三月的約旦河東岸卡拉馬反擊戰後,游擊隊的力量更加增長。到一九七〇年上半年,游擊隊武裝力量曾發展到五萬人左右(包括民兵在內)。

  一九六九年四月,巴勒斯坦游擊隊組織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裝鬥爭指揮部。一九七〇年初,當約旦反動派向巴勒斯坦游擊隊發動進攻的時候,十一個游擊隊組織成立了「巴勒斯坦游擊隊聯合指揮部」。一九七一年二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第八次代表大會之後,建立了巴勒斯坦革命力量總指揮部。

  游擊隊主要基地設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一九七一年「七月事件」後,在約旦的基地已全部喪失。

  約旦反動派一直企圖消滅在約旦的巴勒斯坦游擊隊。從一九六八年二月以來曾多次對巴勒斯坦游擊隊發動軍事進攻。一九七〇年九月,約旦反動派在美帝策動下,對巴勒斯坦游擊隊發動全面進攻,游擊隊被打死的近千人,群眾傷亡一萬多人。後來巴勒斯坦游擊隊與約旦當局在阿拉伯國家斡旋下達成開羅協議和安曼協議。但是,約旦反動派採用反革命兩手,打打停停,對巴勒斯坦游擊隊採取步步為營、分割包圍、逐步縮小游擊隊陣地的陰險手段,把游擊隊逼到同群眾隔絕的窮山僻壤,並且收繳巴勒斯坦民兵的武器,然後尋找機會消滅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裝鬥爭力量。經過美國和約旦反動派周密的布置之後,一九七一年七月中旬,約旦反動派又出動三萬軍隊進攻巴勒斯坦游擊隊在約旦的傑拉什和阿傑隆山區的基地,由於力量懸殊和缺乏準備,以及一些阿拉伯國家採取消極態度,結果巴勒斯坦游擊隊遭到重大挫敗,丟掉了在約旦的最後幾個基地,損失三、四千人。

  目前,巴勒斯坦游擊隊的武裝力量大約還有一萬五千人左右(不包括民兵),分駐在敘利亞和黎巴嫩南部。游擊隊處境困難,內部在路線問題上意見分歧。但廣大巴勒斯坦游擊隊戰士和人民仍然決心為反對美帝國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的侵略、爭取收復家園而堅持武裝鬥爭。

  【民族主義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是根據一九六四年五月在耶路撒冷舉行的巴勒斯坦人國民大會的決定,於同年六月成立的。按照一九六四年九月第二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決定,該組織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相當於巴勒斯坦流亡政府。事實上它是巴勒斯坦各游擊隊以及各界代表參加的一個聯合組織。從它成立到一九六七年十二月,由艾哈邁德·舒凱里擔任主席。「六·五」我爭後,這個組織實際上處於癱瘓狀態。從一九六八年起,「法塔赫」開始通過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來聯合其他民族主義組織。一九六八年五月,「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勒斯坦解放軍、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以及一些其他組織的代表在約旦首都安曼開會,組成新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一九七一年七月七日至十三日,在開羅召開了第九次大會,選出了以阿拉法特為主席的十三人執行委員會,代替過去的中央委員會。執委會中,「法塔赫」占四人,其餘九人為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陣線、「閃電」突擊隊、阿拉伯解放陣線、無黨派人士和群眾團體的代表。全國委員會成員共一百五十一名。第九次大會發表聲明,重申巴勒斯坦人民將繼續堅持武裝鬥爭直到勝利,堅決拒絕帝國主義策劃的「政治解決」中東問題的一切方案和一切投降主義解決辦法和計劃,包括一九六七年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羅傑斯計劃」和「巴勒斯坦國」陰謀。大會決定加強政治、軍事和組織等方面的統一領導,批准成立一個統一的軍事指揮部、一個統一的新聞委員會。「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參加會議。一九六四年八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會議提出建立巴勒斯坦解放軍的建議,經第二次阿拉伯首腦會議通過,其經費由阿拉伯國家通過阿拉伯聯盟提供。一九六七年六月戰爭前,巴勒斯坦解放軍約有一萬五千人,分駐在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戰爭中損失不小,現有約七、八千人(一說四、五千人)。附屬於巴勒斯坦解放軍的游擊隊稱為人民解放力量。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機關報是《法塔赫報》,現為周刊,在大馬士革出版。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一九五六年開始秘密籌建,一九六五年開始進行武裝鬥爭。「六·五」戰爭後,力量迅速發展,成為巴勒斯坦武裝鬥爭的主要力量。其軍事組織為「暴風」突擊隊,成立於一九六五年二月。目前約有七千多人。得到多數阿拉伯國家的支持。「法塔赫」的主要負責人是亞西爾·阿拉法特。他同時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法塔赫」中央委員會由十一人(一說十五至十七人)組成。「法塔赫」還設有軍事委員會,由武裝力量的高級領導人組成。「法塔赫」反對政治解決,主張通過武裝鬥爭,打倒猶太復國主義實體,解放全部巴勒斯坦領土,將來建立一個「選步的、民主的、不分宗教信仰、沒有種族主義的」巴勒斯坦國。在對待阿拉伯國家關係上,該組織依賴這些國家當權派的援助,主張不干涉阿拉伯國家內政。「法塔赫」有「暴風之聲」電台,在貝魯特出版新聞刊物《暴風的收穫》。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簡稱「人陣」):一九六七年七月在敘利亞由「巴勒斯坦解放陣線」(原屬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運動),「復仇青年」和「歸國英雄」三個組織合併組成,其後曾經多次分裂。領導人喬治·哈巴什。「人陣」政治局由九人組成。目前,這個陣線所屬的游擊隊約三百人,其政治成員分布在阿拉伯各國,在黎巴嫩、約旦、科威特、阿拉伯灣有一定力量。它自稱相信「科學的社會主義」,認為巴勒斯坦革命不可能單獨取勝,而是整個阿拉伯人民革命的一部分;認為巴勒斯坦民族民主革命的對象不僅是以色列,還有帝國主義和它在阿拉伯世界的走狗。它反對反動的、實行封建制度的阿拉伯國家,主張在約旦奪取政權。對埃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採取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提出解放整個阿拉伯為其奮鬥目標。它反對中東問題「政治解決」,主張通過武裝鬥爭解放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平等的民族民主國家。它把目前在巴勒斯坦進行的武裝鬥爭看作是動員和組織阿拉伯人民的手段。它主張打擊美帝和以色列在一切地方的利益,曾多次劫持以色列和西方國家的客機,目前已基本停止進行這種活動。一九七一年七月,它指責「法塔赫」與約旦妥協,反對參加由埃及、沙特阿拉伯主持的巴勒斯坦游擊隊和約旦在沙特阿拉伯的吉達舉行的「和解」會談。「人陣」目前和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伊拉克關係較好。機關報:《目標》周刊,在貝魯特出版。

  解放巴勒斯坦民主人民陣線(簡稱「民陣」):一九六九年二月從「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分裂出來。領導人是納耶夫·阿瓦特邁赫。軍事負責人哈桑。目前在黎巴嫩、敘利亞約有一、二百名游擊隊員。其政治成員中,青年知識分子占多效,主要是阿拉伯民族主義者運動的青年「激進派」。「民陣」總綱說:「民主人民陣線是一個約旦、巴勒斯坦的聯合左派陣線,它包括勞動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和工人、農民、貧苦難民、進步小資產階級的代表。」「民主人民陣線以馬列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導,目的在於以革命手段取得整個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巴勒斯坦人民民主國家。為實現這一目的,民主人民陣線將在內部建立一個馬列主義的黨。」「民陣」認為巴勒斯坦革命在目前階段是民族民主革命,將來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民陣」認為,「人陣」是保守派;反對「法塔赫」不作階級分析,但同「法塔赫」採取聯合行動。在對待約旦政權態度上,與「人陣」基本一致。它主張巴勒斯坦革命不能依靠阿拉伯國家的當權派,但主張在保持政治上和思想上完全自由的條件下與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資產階級的民族政權聯合。「民陣」與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敘利亞、伊拉克關係較好,與「解放被占領的阿拉伯灣人民陣線」關係密切。機關報:《星火報》。

  人民解放戰爭先鋒隊:一九六八年四月建立,受敘利亞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控制。它所屬的武裝部隊稱為「閃電」突擊隊。這個組織的政治主張與敘利亞復興黨類同。主張進行武裝鬥爭,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建立從波斯灣到大西洋的所有阿拉伯人的「社會主義國家」。「閃電」突擊隊司令原來是敘利亞前總理扎因。一九七〇年十一月,敘利亞由阿薩德接管政權後,內部發生分裂。目前在敘利亞和黎巴嫩還有武裝力量約兩千人。機關刊物,《先鋒》。

  阿拉伯解放陣線:一九六九年四月由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建立,其政治主張與伊拉克復興黨一致。目前有武裝力量二百人左右,分駐在伊拉克和黎巴嫩南部。領導人扎以德·哈立德·莫尼夫·拉扎茲,是親伊拉克復興黨的敘利亞人。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總指揮部):一九六八年初,從「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分裂出來。領導人艾哈邁德·賈布里勒,原為敘利亞軍官。目前,這個組織的武裝力量不足一百人,都在敘利亞。這個組織在科成特的學生和一些知識分子中有一些迫隨者。

  巴勒斯坦人民鬥爭陣線、阿拉伯巴勒斯坦組織、解放巴勒斯坦行動組織:一九七一年七月,在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這三個組織宣布加入「法塔赫」。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組織:一九六四年成立,自稱是馬列主義組織。領導人是艾哈邁德·蒂克拉。它曾反對「法塔赫」,其後又決定與「法塔赫」合作。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陣線:一九五八年成立,一九六七年九月與「法塔赫」合併,一九七一年五月又從「法塔赫」分裂出來。它反對成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處的「巴勒斯坦民主國家」,強調必須加強在敵占區的軍事行動。領導人:阿布·海爾米,阿布·齊亞德。機關刊物:《解放》。

  【群眾團體】巴勒斯坦工會聯合會,巴勒斯坦學生聯合會,巴勒斯坦婦女聯合會,巴勒斯坦作家協會,巴勒斯坦國民基金會。

  【「中東慕尼黑」陰謀】中東地區是當代世界各基本矛盾集中的一個地區,是世界革命風暴地區之一,也是美蘇兩霸爭奪的一個戰略和經濟要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帝大力向中東滲透,企圖取代英、法帝國主義在中東的地位,遏制蘇聯,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把中東變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以來,美帝、蘇修在中東地區逐步展開激烈的爭奪。蘇從一九五五年起開始向埃及等阿拉伯國家提供「軍援」和「經援」。一九六四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修加緊推行社會帝國主義政策,派艦隊進駐地中海,蘇美對中東的爭奪激化。

  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後,美帝、蘇修在中東互相爭奪又互相勾結,策劃「中東慕尼黑」陰謀,企圖實現中東問題的「政治解決」,以便扼殺巴勒斯坦武裝鬥爭和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同時避免引起美蘇的直接軍事衝突,由它們控制和分割中東。四年半來,大體經歷下述過程:

  (一)「六·五」戰爭停火後,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提出解決中東問題的「五點原則」,蘇聯總理柯西金與約翰遜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在美國葛拉斯堡羅舉行會談,在中東問題上達成一些默契。一九六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中東問題的「決議」。一九六八年七月當時的阿聯總統納賽爾訪蘇。這一階段美蘇企圖通過聯合國實現中東問題的「政治解決」,同時由聯合國秘書長特派代表雅林到中東推銷聯合國「決議」,但由於阿拉伯各國人民的反對,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阿拉伯各國當權派之間以及美帝與蘇修之間的矛盾不能解決,雅林的「使命」沒有成功。

  (二)一九六八年七月,納賽爾訪蘇,同意由蘇出面積極推行「政治解決」。一九六九年一月,尼克松上台。美帝、蘇修出於共同需要以及各自利益的要求,進行美蘇「雙邊會談」(一九六九年二月開始)和美、蘇、法、英「四大國會議」(一九六九年四月開始)。在這一階段中,美、蘇雙方和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在聯合國外進行各種形式的接觸、互相試探和交換關於「政治解決」的形形色色的「方案」、「計劃」。尼克松特使斯克蘭頓、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相繼到中東活動。但由於各方利益難於調和,如在關於領土問題、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以色列撤軍程序、大國保證與駐軍,以阿談判方式與簽署文件形式等問題上分歧重重,始終未能達成協議。七月一日,「四大國會議」休會。七月中旬,美國負責近東和南亞事務助理國務卿西斯科到莫斯科,繼續與蘇修進行「雙邊會談」,也無結果。

  (三)一九六九年下半年,特別是十月以後,美、蘇在全世界範圍內矛盾上升,在中東爭奪也加劇了。美帝一方面向以色列提供「鬼怪式」飛機,對埃及狂轟濫炸,施加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在九月底拋出「羅茲島式」談判方案,接着又拋出「新建議」,對阿拉伯國家進行分化和各個擊破。蘇修也採取強硬姿態,並利用阿聯的困難,乘機向阿聯派進防空師。雙方鬥爭尖銳。

  一九七〇年六月,美帝出兵侵略柬埔寨後,又對中東提出了「羅傑斯計劃」。在美蘇壓力下,埃及、以色列都表示原則上接受這一「計劃」。八月七日埃及、以色列之間實施停火。以後埃及方面對於停火期限幾次宣布延長但雙方矛盾並未緩和。這一期間,羅傑斯、西斯科和柯西金、波德戈爾內都曾到中東進行活動。

  (四)由於中東問題全面解決一時不易達成協議,埃及企圖從部分解決中找出路,打破「政治解決」的僵局。一九七一年二月四日,埃及總統薩達特提出以色列部分撤軍、重新開放蘇伊士運河的建議。但是,將近一年來,由於在許多問題上,包括以色列從蘇伊士運河撤軍的時間、範圍、埃及軍隊能否越過蘇伊士運河、沙姆沙伊赫的地位、特別是重新開放蘇伊士運河與解決整個中東問題的關係等問題,分歧很大,而這些分歧又涉及埃、以、美、蘇間一些根本矛盾,關連中東問題全局,因此至今沒有達成協議。

  【巴勒斯坦問題中的幾個具體問題】(一)邊界與領土問題:巴勒斯坦的土地是巴勒斯坦人民的。而一九四七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建立一個面積一萬四千平方公里的猶太國家,另一個面積一萬一千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國家。一九四八年阿、以戰爭後,以色列又強占了六千七百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使以色列實際控制面積達二萬零七百平方公里。一九六七年六月戰爭中,以色列又侵占了六萬五千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其中包括埃及的西奈半島(約六萬平方公里),加沙地帶(原在埃及控制下,二百五十八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原在約旦控制下,四千八百平方公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約七百平方公里)。

  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組織要求收復家園,以武裝鬥爭解放巴勒斯坦。埃及等阿拉伯國家要求所謂「消除六月戰爭的後果」,即收復在一九六七年戰爭中被以色列侵占的領土。以色列拒絕退到一九六七年六月戰爭前的停火線,堅持在簽訂和約前維持目前停火線,並在要求「安全」邊界的名義下謀求擴張。

  (二)阿拉伯難民問題: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戰爭,使得一百萬左右的阿拉伯人淪為難民。「六·五」戰爭後,又有四十五萬至五十萬阿拉伯人成為難民。現在巴勒斯坦阿拉伯難民人數估計自一百五十萬到二百五十萬不等。鑑於巴勒斯坦難民支持巴勒斯坦游擊隊,而且是游擊隊主要源泉,因此,帝、修、反主張只「遣返」少數難民,使他們成為猶太復國主義的勞動力,而對大多數難民則用「賠償」辦法,在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就地安置」,讓他們繼續流落他鄉,過悲慘的難民生活。

  (三)耶路撒冷問題:耶路撒冷是猶太人的神廟、基督教的聖地和阿拉伯人的清真寺所在地,被稱為「聖城」。這個城市的人口二十七萬五千人,其中二十萬為猶太人,六萬穆斯林,還有一萬多基督教徒。根據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的「分治」計劃,耶路撒冷由聯合國管理。一九四八年發生戰爭時,約旦占領了耶路撒冷的舊城,以色列占領了耶路撒冷新城大部分。一九四九年停戰後,雙方分別在所占領部分掌管市政,並駐有軍隊,直到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國際託管耶路撒冷,但遭到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的反對。一九五〇年初,以色列「遷都」耶路撒冷。「六·五」戰爭時,以色列占領了全部耶路撒冷,從政治上、經濟上實行完全的「合併」,並迫害阿拉伯人,阿拉伯國家表示要堅決收回耶路撒冷。

  【中國對巴勒斯坦問題的態度】中國人民和政府一貫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的武裝鬥爭。一九六五年三月,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同意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以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現任駐北京辦事處主任是穆尼爾·易卜拉欣·哈穆德。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周恩來總理訪問埃及時簽署的中國政府和埃及政府的聯合公報中說:「中國方面表示充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復他們的合法權利並返回他們的家園。」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謝富治副總理在毛里塔尼亞駐中國大使舉行的慶祝毛里塔尼亞獨立九周年招待會上說,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國人民通過兩年多的鬥爭實踐,越來越認識到,中東問題不可能通過聯合國或幾個大國謀求所課政治解決;只有通過武裝鬥爭的道路,才能擊敗美帝和猶太復國主義的侵略,取得真正的獨立和解放。聯合國早已成為大國強權政治的工具。現代修正主義至今還在積極鼓吹通過聯合國實行政治解決,實際上只是為了便於大國之間的互相爭奪和分贓,其最後結果必然會導致「中東慕尼黑」,出賣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的利益。

  周恩來總理一九七〇年二月二日寫信給阿聯總統納賽爾,表示堅決支持阿拉伯人民反對美、以侵略的正義鬥爭。信中說,「中國人民對阿聯人民、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的鬥爭十分關切,對美、以的侵略叫囂和戰爭挑釁感到憤慨。你們現在進行的反侵略鬥爭,是全世界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解放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你們的鬥爭是正義的。儘管這個鬥爭很艱巨,我相信,阿拉伯人民一定會通過長期鬥爭,戰勝各種困難,打敗美、以侵略者,贏得最後勝利。」

  一九七一年七月七日,周恩來總理打電報給阿拉法特主席,祝賀第九屆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大會召開。電報說:「中國政府和人民將始終不渝地支持你們的正義鬥爭。在反帝的共同事業中,我們永遠和你們站在一起。我們堅信,巴勒斯坦人民和革命武裝力量,將進一步增強戰鬥團結,克服暫時困難,把反對美、以侵略的正義鬥爭不斷推向前進,取得民族解放鬥爭的更大勝利。」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八日,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辯論中東問題的全體會議上發言指出:「我們主張: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侵略者必須從侵占的埃及、敘利亞和一切阿拉伯領土上撤出去。巴勒斯坦人民重返家園的民族生存的正當權利必須得到恢復。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埃及人民、敘利亞人民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為恢復自己的民族權利、收復失地而進行的正義鬥爭。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的命運只能由他們自己來決定,他們的事由他們自己來管。反對任何超級大國對阿拉伯國家和人民進行侵略、顛覆、控制、干涉的一切陰謀活動。」

  【「巴勒斯坦日」】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亞非人民團結組織書記處決定支持第一屆亞非青年會議通過的定五月十五日為「巴勒斯坦日」的決議。

附:以色列

編輯

  名稱:「以色列國」(「The State of Israel」)。

  面積:一九四七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以色列面積為一萬四千平方公里。一九四八年五月——一九四九年二月戰爭後,以色列實際控制面積為二萬零七百平方公里。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後,以色列又侵占了共約六萬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人口:三百零六萬二千人(一九七一年九月),其中猶太人占二百六十一萬,阿拉伯人占四十五萬,尚有少數德魯茲人。居民中,猶太人大多信奉猶太教,阿拉伯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一部分信奉基督教。國語是希伯萊語。官方語言是希伯萊語和阿拉伯語。

  「首都」:耶路撒冷(Jerusalem)。政府所在地為特拉維夫(Tel Aviv)。

  行政區劃:劃分為六個區,下設分區、市、地方委員會、鄉和移民點。

  主要報刊和通訊社:《世代報》,工黨機關報。《青年工人》周刊,工黨機關刊。《每日衛報》,統一工人黨機關報。《守望者報》,全國宗教黨報紙。《話報》,猶太工人總工會機關報。《國土報》,獨立自由黨的報紙。《人民呼聲報》,以色列共產黨(馬基派)機關報。《團結報》,以色列共產黨(拉赫派)報紙。《擴大報》,工人聯合黨機關報。《耶路撒冷郵報》,半官方的英文日報。《晚報》,由記者組織的「晚報」股份公司發行,是以色列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在內外政策的基本問題上支持政府的立場。

  猶太電訊社。以色列通訊社。以色列報業聯合通訊社。以色列廣播電台,官方電台。

歷史

編輯

  猶太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菜人。公元前十三世紀,他們從阿拉伯半島開始聚居在巴勒斯坦。在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建立過國家。

  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攻占巴勒斯坦,並先後三次鎮壓猶太人的大規模反抗運動,屠殺猶太人一百餘萬,余者大都被趕出巴勒斯坦,流散到西歐。猶太人逃往西歐後,遭到當地封建主的歧視,只許他們經商,不許占有土地。十三到十五世紀,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經商致富的新興猶太人資本家,同當地資產階級發生利害衝突,遭到排擠和迫害,猶太人又大批流住東歐和美洲各國。

  十九世紀末葉,猶太資產階級與帝國主義相勾結,鼓吹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最早的倡議人是奧地利記者赫爾茲。一八九六年,他著書鼓吹猶太人是單一的民族,應該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國家。第二年,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舉行代表大會,成立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

  英、美帝國主義出於本身利益的需要,支持和操縱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英帝國主義為了爭奪中東,特別是為了在中東扶植一支能夠為它利用的力量,保護它從西歐到東方的交通要道,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支持猶太人重返巴勒斯坦。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在美國同意下,書面通知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主席羅斯柴爾德,「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占領巴勒斯坦。戰後,巴勒斯坦淪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此後,各地猶太人在英、美支持下,陸續向巴勒斯坦遷移。從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立時,巴勒斯坦猶太人從五萬八千增至七十多萬。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根據這個「決議」,帝國主義製造的猶太復國主義的「以色列國」在巴勒斯坦正式建立。

  以色列對外追隨美帝國主義,不斷擴張,先後與阿拉伯國家發生三次大規模戰爭:

  (一)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的戰爭:在帝國主義製造的「以色列國」建立的次日,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五日,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宣戰,戰爭延續到一九四九年,阿拉伯國家戰敗。一九四九年二月到七月,阿拉伯國家(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分別同以色列簽訂停戰協定。其中埃及、約旦同以色列的停戰協定是在聯合國代表本奇(美國人)主持下,在希臘的羅茲島談判後簽訂的。這次戰爭的結果,以色列占領了大片阿拉伯領土,使以色列實際控制面積達二萬零七百平方公里。

  (二)一九五六年英、法、以侵埃戰爭: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六日,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十月二十九日,英、法同以色列聯合發動了侵略埃及的戰爭。在阿拉伯人民堅決抵抗和全世界人民的大力聲援下,英、法、以侵略軍被迫撤走。

  (三)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從一九四九年簽訂「停戰協定」以來,美、以不斷在阿拉伯國家邊境製造緊張局勢,特別是一九六七年春天以後,加緊對敘利亞進行軍事挑釁和顛覆活動。阿聯和美國矛盾也有發展。五月間,納賽爾要求聯合國「緊急部隊」從加沙地帶和阿聯領土撤走,並宣布封鎖亞喀巴灣。六月五日,以色列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對阿聯、約旦和敘利亞發動侵略戰爭。六天內,以色列占領了阿聯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和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轄區,約六萬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國家戰敗,被迫接受「停火」。

政治

編輯

  以色列是一個猶太復國主義統治的軍國主義「國家」,現政權主要掌握在代表猶太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以色列工黨手中。以色列是美帝國主義在中東的侵略工具。在美帝的支持下,它在阿拉伯地區瘋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擴張政策,主張建立「大以色列」。對內實行大資產階級統治,壓迫和剝削阿拉伯人和下層猶太人。

  以色列是「共和國」政體。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現任總統扎勒曼·夏扎爾(Zalman Shazar)。

  行攻權集中於內閣,內閣向議會負責。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組成的內閣的主要成員如下:總理果爾達·梅厄(Golda Meir)(女),副總理兼教育和文化部長伊加勒·阿隆,外交部長阿巴·埃班,國防部長摩西·達揚,財政部長平哈斯·薩皮爾,司法部長雅科夫·希姆尚·夏皮羅,內政部長約瑟夫,伯格,負責新聞事務不管部長伊斯雷爾·加利利。

  議會為一院制,由一百二十名議員組成。議員由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在一九六九年十月的選舉中,以色列工黨-統一工人黨聯盟在議會中占五十六席,加哈爾集團占二十六席,全國宗教黨占十二席。

  【主要政黨和群眾組織】以色列工黨:一九六八年由原以色列工黨、以色列工人黨和工人聯合黨合併組成。原以色列工黨一九三〇年成立,創建人為本·古里安,「以色列國」建立後一直是執政黨,自稱有三十萬黨員,是以色列最大的政黨。以色列工黨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對內實行由猶太大資產階級控制的、以私人經濟和「合作」經濟為基礎的「經濟計劃」,鼓勵私人資本,大量吸收美國投資,對阿拉伯人實行歧視和壓迫;對外投靠美帝,不斷侵略阿拉伯國家和向亞非國家進行滲透。在以色列現政權中,工黨占據總統、總理和十四個部長(內閣成員共二十一人)的職位。總書記阿里·埃利亞夫。

  統一工人黨:一九四八年成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黨。標榜主張計劃經濟,阿拉伯人享有充分的人權;對外主張不結盟,在中東問題上要求通過阿、以直接談判,在建立安全和公認邊界,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自由通航、解決難民問題、各國獨立和領土完整基礎上實現中東和平。統一工人黨反對在和平協議訂立前從所占領的阿拉伯領土撤軍,同時譴責吞併阿拉伯領土的政策。這個黨在一九六九年一月與工黨組成競選聯盟,在現政府中有三名部長。總書記梅厄·雅里。

  加哈爾集團:一九六五年由以色列「自由運動」與「以色列自由黨」聯合組成。「自由運動」在一九四八年成立,前身是法西斯組織「猶太地下軍」,「以色列自由黨」在一九六一年由猶太復國主義黨和進步黨合併成立。這個黨代表大資產階級、大農場主的利益。對內主張發展私人資本,實行自由競爭;對外主張不放棄在一九六七年戰爭中侵占的一寸領土,以色列的邊界擴展到「約旦河兩岸」。一九七〇年八月四日,以色列政府接受「羅傑斯計劃」後,加哈爾集團六名部長退出內閣。領導人是梅納希姆·貝京(「自由運動」主席)和尤素夫·薩皮爾(「以色列自由黨」領導人)。

  全國宗教黨:一九五六年由「精神中心黨」和「精神中心工人黨」合併而成,是資產階級的宗教性政黨,主張嚴格皈依猶太人的宗教和傳統。還主張最大限度開發農業,以便無限制移入猶太人。全國宗教黨在議會中有十二個議席,在政府中有三名部長和二名副部長。總書記摩西·克龍。

  以色列共產黨(拉赫派):又被稱為新以色列共產黨或以共阿拉伯人派,這個黨得到蘇修的承認。這個黨反對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主張與阿拉伯國家共處,主張全部履行聯合國安理會一九六七年十一月關於中東問題的決議。它支持蘇修出兵侵捷。在議會占三席。總書記梅·繼爾納參加了一九六九年莫斯科黑會和蘇共「二十四大」,並在會上發言反華。

  以色列共產黨(馬基派):又被稱為以共猶太人派,是一九六五年從阿拉伯人派分出來的。這個黨認為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是「民族自衛戰爭」。它的中央通過政治決議表示:「堅決拒絕在沒有保證和平和安全的情況下要以色列撤出所占領的領土的一切要求,盡力在相互之間達成一項公正的協議,其中包括一致同意的穩定的、公認的和安全的和平邊界。」它反對蘇修出兵侵捷。在議會有一席。總書記舍穆勒·米庫尼斯,中央委員會主席摩西·斯奈。這個黨沒有參加一九六九年莫斯科黑會和蘇共「二十四大」,米庫尼斯一九六八年底曾訪問羅馬尼亞。

  獨立自由黨:一九六五年,在「以色列自由黨」與「自由運動」合併後,由「以色列自由黨」的七名議員創立。現在議會占四席。主席平哈斯·羅申。

  新力量黨:一九六五年建立。主張承認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的權利,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共和國結成聯盟。主席烏里·阿韋內里。

  其他政黨有:以色列正教黨,以色列正教工人黨,自由中心黨以及與工黨有聯繫的合作和博愛黨,進步和發展黨,農業和發展黨(以上三黨為阿拉伯人政黨)。

  猶太工人總工會:一九二〇年成立,為以色列工黨所把持,是該覺的重要支柱。一九七〇年底共有會員一百七十八萬人。這個工會擁有大量資本,經營許多企業。一九六八年,它經營的工廠和其他企業雇用了二十一萬一千人。總書記是伊扎克·本·阿哈龍。

  【人民運動】以色列反動當局由於對阿拉伯國家進行瘋狂的軍事侵略,財庫枯竭,通貨膨脹,國際收支逆差急劇增加,貨幣一再貶值,財政經濟危機嚴重,以色列當局對勞動人民加緊進行搜刮,更加激起了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各階層人民不斷舉行罷工、罷教、罷市。要求增加工資。一九六九年八月,約一萬名以色列工程師和技術人員舉行為期三天的罷工,使以色列的電台、電報和機場的通訊網陷於癱瘓。一九七〇年七月五日,約一萬一千名護士開始舉行罷工。一九七一年七月十八日,一千名醫生和一萬五千名診療所的工作人員罷工,要求增加工資。八月二十三日,約三千名以色列群眾在耶路撒冷舉行示威遊行,抗議以色列當局的反動統治所造成的貧困。九月初,機場雇員和海關官員舉行一周罷工,使以色列唯一的國際機場利達機場關閉。

經濟

編輯

  外國資本與以色列官僚壟斷資本控制了以色列全部經濟命脈。工黨政府和「猶太工人總工會」各控制國民生產能力的四分之一左右。

  一九七〇——一九七一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為一百九十四億以鎊(合四十六億一千九百萬美元,按新匯率四點二以鎊等於一美元折合,下同)。

  【工礦業】以色列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於城市,共有工人七十五萬,工業較發達。一九七〇——一九七一年度以色列工業總產值為一百二十億以鎊(合二十八億五千七百萬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百分之六十以上。工業主要是紡織、金剛石、水果蔬菜加工、肥皂、麵包等輕工業。石油、化肥也有生產。由於農業灌溉需要,電力工業增長很快。

  以色列資源有限,最重要的礦藏是鉀、溴。此外尚有石灰、硫磺等。一九五五年後,在內格夫沙漠發現銅、錳、鉻、鋁土和少量石油。在死海提煉鉀鹽。鑽石生產占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百分之二十。一九六九年鉀的產量為六十萬噸。一九六八年溴的產量為九千噸。近幾年石油產量逐年減少,一九七〇年石油產量為八萬五千噸(另在以色列占領下的西奈半島產量為四百五十萬噸)。從紅海的埃拉特港到地中海的埃什卡隆港的輸油管長二百六十公里,一九七〇年二月已開始使用,輸油能力每年約二千二百萬噸,輸油站全部完工後,將可達六千萬噸。從一九六七年戰爭以來,以色列的軍火工業有進一步的發展。

  【農業】農業不發達,工業原料和糧食嚴重依賴外國。據一九六八年統計,全國有百分之十一點二的勞動力從事農業和漁業。一九六九年耕地總面積是一百萬英畝(約合四十萬公頃)以上,其中有四十萬英畝(約合十六萬公頃)為灌溉地,主要耕種地區在沿海平原。非灌溉地區的主要作物有大麥、小麥、高粱、豆類、向日葵、煙草等;灌溉地區的主要作物有柑桔、葡萄、玉米、土豆、花生、甜菜和棉花。相桔類水果是以色列的主要農產品之一,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度的產量為一百一十七萬噸,大部分出口。一九六八——一九六九年度,生產小麥十五萬五千噸、大麥二萬噸、高粱一萬六千噸、花生一萬二千噸、棉花三萬九千噸、甜菜二十一萬四千噸。以色列組織了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農業合作組織「基布茲」(成員約占以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土地、生產資料均屬合作社所有,勞動力、收入、開支由合作社統一管理,成員不發工資,由合作社供應生活所需物資和服務)和「莫沙夫」(成員約占以總人口百分之十四點五,土地所有者各自耕種同樣大小的自己的土地,由合作社經售所生產的農產品,代為購買農具,提供貸款和其他服務)。

  【對外貿易和財政金融】外貿逆差嚴重,一九六九年為六億零六百萬美元。最大的貿易夥伴是美國,其次是英國、西德、意大利、法國。以色列一九六九年向美國出口額為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同期進口額三億一千萬美元,一九七〇年出口額沒有增加,進口額增加到四億五千萬美元。

  財政預算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度收入和支出估計均為一百三十二億三千八百萬以鎊(合三十一億五千萬美元)。財政收入主要依靠稅收、外國援助和貸款。

  迄今,以色列得到西方國家援助、投資和猶太人捐款在四百五十億美元以上,主要來自美國和西德。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前,美國直接間接向以色列提供援助一百二十億美元,「六·五」戰爭後,又提供約十億美元。據以色列財政部長宣布,一九七〇年,以色列就從美國得到六億四千五百萬美元的援助。西德給以色列「賠款」近十億美元,貸款四億美元以上。一九四八年以來,美國對以色列私人投資約二百五十億美元,在各國的猶太資本家給以色列的捐款達四十一億美元,貸款十六億四千萬美元。

  以色列的外債連年增加,到一九六九年年底,以色列的外債就已增加到二十三億美元,從而成為世界上按人口平均計算對外負債最多的國家之一。到一九七一年四月已達到了三十億美元(估計數)。

  以鎊一九四九年以來已經三次貶值,一九七一年八月二十二日,以色列政府宣布以鎊貶值百分之二十。

軍事

編輯

  以色列推行軍國主義,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能在二至三天內動員三十萬人的軍隊,迅速投入戰爭。

  現役部隊七萬五千人。其中陸軍六萬一千五百人(預備役二十七萬五千人),編成四個裝甲旅、四個步兵旅和一個傘兵旅,擁有坦克一千餘輛、半履帶車約一千輛、各種火炮三百多門。海軍四千五百人(預備役八千人),擁有三艘潛艇、一艘驅逐艦、十二艘快速導彈巡邏艇、九艘魚雷快艇、十艘登陸艇和八艘巡邏艇。空軍九千人(預備役一萬七千人),擁有機場二十六個、三百七十四架作戰飛機、兩個地對空導彈營、一百五十枚射程三十五公里的美國「隼式」導彈。

  除預備役部隊外,以色列還有人數約十萬的準軍事組織,如「戰鬥青年先鋒隊」、「青年軍」、「國家邊境戰鬥員」等。

  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度的軍事預算達五十二億以鎊(約合十二億多美元),約占全部預算的百分之四十。

外交

編輯

  【同中國的關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堅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國人民反對美以侵略者的正義鬥爭,因此儘管以色列於一九五〇年一月承認我國,以後,以色列政府和駐外使節又不斷向我國試探建交,我國均加以拒絕。

  以色列在關於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權利和驅逐蔣幫問題上,一九六五年以來投反對票。在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對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關於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驅逐蔣幫的提案投贊成票,對美、日「重要問題」提案也投贊成票。

  【同美國的關係】美帝國主義大力扶植和支持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直接間接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以色列同美國在一九五一年簽訂「第四點計劃協定」。一九五七年以色列宜布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一九六四年,美國副國務卿幫辦亞歷克西斯·約翰遜表示,如果以色列受到「侵略」,美國將「不會袖手旁觀」,同年,當時的美國總統約翰遜宣布要同以色列在利用原子能改造鹹水方面進行合作,戚脅阿拉伯各國不要「干擾」以色列。一九七〇年底,尼克松在給以色列總理梅厄的覆信中保證:(一)繼續給以色列提供軍援以保持中東均勢。(二)美國在安理會否決任何反對以色列的動議。(三)要蘇聯不要直接干預中東爭端。(四)在停火導致「和約」前,以色列不撤走一兵一卒。

  【同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關係】一九四七年蘇聯在聯合國投票贊成對巴勒斯坦實行「分治」計劃。以色列成立後,蘇聯承認了以色列並同它建交。一九六七年「六·五」戰爭後,除羅馬尼亞外,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相繼同以色列斷交。一九六九年羅馬尼亞宣布把它同以色列的外交關係從公使級升格為大使級。蘇修為了同美帝爭奪中東,近年來不斷與以色列進行秘密接觸,試探與以色列恢復外交關係,以色列官方也一再表示可隨時與蘇復交,但由於各方面因素的牽制,尚未成事實。

  【同法國和西德的關係】法國曾是以色列飛機、戰車等重武器的主要供應者。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九年七年內,以色列就向法國買了八十億法郎(約十五億美元)的軍火。一九六九年一月,以色列襲擊貝魯特機場後,法國宣布對以色列全面禁運武器及軍用零件。蓬皮杜上台後已有鬆動,目前實際上已恢復供應武器和武器零件。

  西德同以色列在一九六五年五月建交。自一九五八年起,西德就秘密幫助以色列訓練軍事人員,至一九六五年,已培訓了五千人。西德還向以色列派遣各種專家,據敘利亞《復興報》報道,目前在以色列軍隊中有八、九千西德人服役。西德還贈送以色列許多武器。

  【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以色列成立以來,一直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先後三次對阿拉伯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侵占了大片的阿拉伯土地。一九六七年戰爭後,美帝、蘇修互相爭奪又互相勾結,策劃所謂「政治解決」中東問題,促使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和解,但由於各方矛盾、分歧重重,始終沒有取得結果。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採取訛詐政策,拒絕撤出在一九六七年戰爭中侵占的全部阿拉伯領土,要求同阿拉伯國家直接談判、締結和約,而以色列只同意撤退到「得到承認的安全邊界」,也就是說要繼續霸占它認為是有關以色列「安全」的地區。在一九七一年二月埃及提出重新開放蘇伊士運河的的建議後,以色列堅持這只能作為單獨間題解決,拒絕承擔進一步撤軍的義務,並且拒絕埃及軍隊駐在運河以東。以埃之間關係仍然緊張。對敘利亞,以色列堅持不放棄被它侵占的戈蘭高地。對黎巴嫩,以色列不斷侵越邊界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游擊隊。以色列與約旦實際上互相勾結,據傳有秘密協議。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以色列為擺脫由於阿拉伯國家的抵制所造成的外交、經濟困難,大力在非洲展開活動。目前以色列已同二十五個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以色列對非洲國家的滲透的主要方式包括:(一)技術「援助」和軍訓:從一九六〇年到一九七〇年,以色列向三十個非洲國家派出了一千名軍事、農業技術專家,有一萬二千名非洲官員。學生在以色列受過各種訓練。一九七一年,以色列將派二百五十名專家到三十個非洲國家工作,並有五百名左右的非洲人到以色列學習。以色列還向非洲國家派出類似美國「和平隊」的組織。(二)辦聯合企業:以色列股份一般不超過百分之五十。(三)貸款。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