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 (四部丛刊本)/卷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五

卷二百五十七至二百六十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卷二百六十一至二百六十五
清嘉庆二五年 敕撰 阙名 撰索引 景清史馆藏进呈钞本
卷二百六十六至二百六十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9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9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9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93-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200-095.djvu/5

庆阳府表                

                    

大清一统志

 庆阳府在甘肃省治东一千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三百一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东至陜西延

  安府甘泉县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泾州镇原县界一百三十里南至陜西邠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

  陜西延安府定边县界二百里东南至陜西邠州三水县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泾州治二百二十

  里东北至陜西延安府保安县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寕夏府灵州花马池所界三百八十里自府

  治至 京师由吴堡二千五百里由大庆关路三千七十里

 ︹分野︺天文东井舆鬼分野鹑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战国义渠戎地秦置

  北地郡汉因之郡治在府境北后汉以后废西魏大统十

  一年置朔州后周保定元年州废隋开皇十六年

   复置庆州大业初改州曰宏化郡唐武德元年

   曰庆州六年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贞观

   元年罢府四年复置五年又罢开元四年复置天宝初改为安化郡至德

   元载改顺化郡乾元初复曰庆州属关内道五代

   因之文献通考庆州李茂贞建定安军节度梁为武静军九域志唐定安军节度后唐降军事

   宋曰庆州安化郡属陜西路庆历元年分置环庆

   路政和七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改庆阳府

   金亦曰庆阳府金史地理志初改安国军后置安定军节度皇统二年

   置庆原路总管府元降为散府属巩昌路明曰庆

   阳府属陜西布政使司

  本朝属甘肃省领州一县四

   安化县附郭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九十里东至合水县界三十里西至泾州镇原县

   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合水县界二十里北至环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合水县治六十里西南至泾州

   治二百二十里东北至陜西延安府保安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环县界五十里汉置郁郅县属

   北地郡后汉废隋开皇十六年置合水县为庆州治大业初为宏化郡治唐武德六年徙置宏化县

   又改合水县曰合川同为州治贞观元年并合川县入宏化神龙元年改宏化曰安化至德元载

   改曰顺化五代因之宋乾德二年复曰安化仍为庆州治后为庆阳府治金因之元至元七年省县

   入府明复置仍为府治 本朝因之合水县在府东七十里东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

   百五十里东至陜西鄜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化县界五十里南至寕州界五十里北至陜西延

   安府保安县界一百里东南至陜西鄜州中部县治三百里西南至寕州治一百四十里东北至陜

   西延安府甘泉县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环县治二百五十里汉置略畔道属北地郡后汉废后魏

   为襄乐县地西魏侨置蔚州后周废州置北地郡隋开皇初郡废义寕元年分合水县置乐蟠县属

   宏化郡唐武德六年又分置蟠交县天宝元年蟠交曰合水县皆属庆州五代周省合水县入乐

   蟠宋熙寕四年省乐蟠县复置合水县属庆阳府金元明皆仍旧 本朝因之环县在府西北

   一百八十里东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里东至陜西延安府保安县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平

   凉府固原州界一百里南至安化县界九十里北至寕夏府灵州花马池所界二百十里东南至安

   化县界八十里西南至泾州镇原县界二百里东北至陜西延安府定边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

   固原州界八十五里秦置北地郡汉置马岭县为郡治兼领方渠县后汉废隋大业元年复置马岭

   县属宏化郡唐属庆州景龙元年分置方渠县亦属庆州五代时县废为镇属𤫊州晋天福四年

   方渠镇置威州又置通远县为州治周广顺二年改曰环州隶环庆路显德四年降通远军宋淳化

   五年复为环州金属庆原路元省通远县入州属巩昌路明降州为县属庆阳府 本朝因之

   寕县在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东至陕西鄜州宜君县界

   一百十里西至寕州界二十里南至陕西邠州三水县界五里北至寕州界三十里东南至三水县

   界二十里西南至邠州治八十里东北至鄜州中部县界七十里西北至寕州界四十里汉北地郡

   泥阳县地后魏置阳周县属赵兴郡西魏于县置显州后周州废隋开皇中改县曰罗川属北地郡

   唐属寕州天宝初改曰真寕五代宋金元因之明万历闲改属庆阳府 本朝乾隆年闲改曰正寕

   寕州在府南一百五十里东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陜西鄜州中部县界

   一百五十里西至泾州界六十里南至陜西邠州界七十里北至合水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正寕县

   界五十里西南至邠州长武县治九十里东北至鄜州治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泾州镇原县治一百

   八十里春秋战国义渠戎地秦为北地郡地汉置泥阳县属北地郡后汉因之汉末废后魏太平真

  君二年置定安县兼置赵兴郡皇兴二年置华州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太和十一年改曰班州十四

  年改曰邠州二十年又曰豳州西魏废帝二年改曰寕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曰豳州寻改州

  为北地郡唐武德初复曰寕州贞观元年置都督府四年府罢天宝初改曰彭原郡乾元初复曰寕

  州属关内道五代因之宋曰寕州彭原郡属永兴军路宣和元年置兴寕军节度属环庆路金曰寕

  皇统二年罢军属庆原路大定七年改县曰安定元仍曰寕州至元七年省州治安定县入州属

  巩昌路明初改属庆阳府 本朝因之

 ︹形势︺襟带两川拱揖群峯北控羌胡南藩关陜

  阜错列沟㵎辐辏山川险固为关辅保障明文在中观宇

  

 ︹风俗︺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旧庆州志民淳而不争

  士悫而有文宋章粢安化楼记好勇尚武安化县官署记

 ︹城池︺庆阳府城周七里十三步因原阜之势而成其形似凤谓之凤凰城门四四面有濠

  明成化初增筑南关瓮城周三里 本朝顺治十五年修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安化县附郭

  水县城周三里一百八十步门二濠广三丈三尺宋熙寕中筑明末毁 本朝顺治十四年

  修雍正年闲添建城楼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嘉庆三年补修环县城周五里三百五十步

  门三濠深二丈元末筑本朝乾隆二十五年 正 寕县城周二里二十六步门三濠

  深一丈五尺元至正中因旧址重筑 本朝乾隆三十三年寕州城周三里四十步南关

  城周二里门四阻河为池五代梁龙德初筑明崇祯末毁 本朝顺治五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

 ︹学校︺庆阳府学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修入学额数二十名

  安化县学在府学南明洪武七年建 本朝顺治以来累修入学额数十五名合水

   县学在县治东元至元中建 本朝顺治十四年重建入学额数八名环县学

   治南明洪武初建入学额数八名正寕县学在县治东元至正初建 本朝顺治十六

   年修入学额数十二名寕州学在州治东明洪武二年本朝顺治年闲修入学额数

   十二凤城书院在安化县城内 本乾隆二十六年罗川书院

   寕县 本朝乾隆五年

  ︹户口︺原额民丁共一万八百十九屯丁共七千四百四十六今滋生民丁男妇大小共九十八万六

   千三十三名口屯丁男妇大小共二十八万六千七百九十名口统计十三万二千二百三十六户

  ︹田赋︺田地共一万五千五百二十七顷十畞二分额征银共三万四千七百四十六两三钱九分二

   釐粮共六千七百七十四石七斗五合一勺

  ︹山川︺景山在安化县西一百十里山多产奇木怪石及獐鹿猿猱之属魏书地形志富平县有

   彰猎山疑即此马岭山在安化县西北七十五里接环县界寰宇记马岭山俗名箭括岭与

   青山相连互在废马岭县西一里有马岭坂左右带川相传汉之牧地也九域志安化县有马岭山

   金史地理志通远县有马岭坂府志在环县南一百三十里旧多居民有果实猿乌之属岩洞幽邃

   莫穷所止寡妇山在安化县北十五里寰宇记寡妇山原在安化县界旧五代史庆州北十

   五里有寡妇山蕃部野鸡族居之周广顺二年命环庆二州及府州帅折从阮讨平之府志寡阜

   砦在县北三十里即寡妇之讹太白山在安化县北一百五十里黒水河发源于此

   边山在安化县北三百二十里顶平麓险川流萦绕宋范仲淹尝置寨于上第二将

   山在安化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峯峦高耸林木茂盛其地居民富庶白于山在安化县

   东北山海经白于山洛水出其阳元和志白于山一名女郎山在洛源县北三十里子午山

   在合冰县东五十里即桥山也史记封禅书上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魏书地形志阳周县有

   桥山隋书地理志罗川有桥山又寰乐县有子午山元和志子午山一曰桥山在真寕县东八十里

   黄帝陵在山上又秦故道在襄乐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自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又子午山旧

   名翟道山在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寰宇记子午山一名鸡山郦道元水经注有乌鸡水出焉西北注

   于洛水明统志子午山在合水县东五十里一名桥山南连耀州北抵盐州东接延安绵亘八百馀

   里又横岭在寕州东一百里盖子午山别阜也正寕县志桥山在县东七十里一名子午岭亦谓之

   横岭又雕岭在县东九十里亦桥山支峯通志山长千馀里北入大漠南尽分水其东水皆东南流

   为延安界其西水皆西南流为庆阳界直南直北皆随地异名丰峙山在合水县东南五十

   里故城川上多林木又八棱山在故城川北南山在合水县南一里许魏然屹立林木茂盛

   锦屏山在合水县西四十里状如围屏尖山在环县东一百里山形耸拔因名

   方山在环县西南相近有小方山形皆方正青山在环县西后汉建武六年冯异至义

  渠青山胡率众降二十一年安定属国胡叛屯聚青山遣将兵长史陈䜣讨平之刘昭郡国志注北

  地参龻县有青山章怀太子曰山在马岭县西北牛家山在环县西一百里牛讹奴族类

  所居黒水河发源于此又名火焰山乌仑山在环县北三十里寰宇记通远军北至灵武路

  乌仑寨三十里府志山在县北三十里甚高峻顶阔根狭难于登陟宋时置寨于此罗山

  寕县东二十里相传唐天宝初𫉬玉石真人像二十七于此抚琴山在正寕县南一里山

  畔有洞风过如琴音故名云寂山在正寕县南十五里苍翠干霄为县屏障又县西南一里

  有泰山上有青帝庙故名又县西南三里有黎阳山五掌山在正寕县东北二里山有五峯

  其形如掌高山在寕州东发自横岭迤逦而西至此丰隆特峙凤凰山在寕州东六十

  南山在寕州域南二里为州屏障上有元将李思齐故城西山在寕州西马运河岸

  列峙城西画石山在寕州西十五里珊瑚川其石有文灿然如画图因名秦霸岭

   在安化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旧名安化原相传秦穆公会西戎北戎之地又金鸡岭在县西南一百

   六十横岭在安化县北十八里产铁形如蛴螬制为刀铖极利走马岭在安化县

   北二百里其岭耸拔其麓平衍又青沙岭在县北二百二十里多岀青沙白石白城子岭

   在安化县北二百三十里东西绵亘二三里上有白城节义峯在安化县西北宋史景祐

   元年夏人侵庆州伏兵节义峯擒宋将齐宗矩安定岩在寕州西十五里岩如泼墨石可镌

   青冈峡在环县北亦曰青冈岭唐开元四年于副都䕶张知运击突厥叛户于青冈

   岭后唐天成四年朔方节度使康福赴镇自方渠至青冈峡遇吐蕃野利大虫二族大破之宋至道

   三年遣五路兵讨李继迁诏李继隆出环州继隆以环州路迂乃自青冈峡绕灵武径趋平夏赵珣

   聚米图经环州洪德砦有归德青冈两川归德川在洪德东透入盐州青冈川在洪德西北本灵州

   大路自此过美利寨入浦乐河至耀德清边镇入灵州药地峪在安化县南二十五里又

   西姬峪在县西南三里叶胡峪在县西北十里黒泉峪在县北十里东川之东嘉乐峪在县北二十

   五里葫芦峪在县北一百里麻峪在合水县东南七十里故城川东东原在安化县

   东其源自合水县东来凡沟㵎皆西流又西原在县西其脉自景山来凡沟㵎皆东流为城左右之

   彭原在安化县西南九十里元和志彭原县有彭池原南北八十一里东西六十里寰宇

   记原在寕州西隋因原名县花村原在安化县西六十里产牡丹芍药二谷原

   在安化县北五里一名庆原为郡城来脉又八珠原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与环县接界旧为明珠

   蕃族之地长厚原在合水县西南七十里汉城原在合水县西九十里天池

   原在环县南九十里燕原在寕州东北六十里襄乐镇后魏置燕州于此花坡

   化县东十里地多花木为郡人游览处世传不窋遗园石鼔坪在寕州东六十里襄乐原

   有石如鼓扣之有声其地腴可田洛河源出安化县东北东南流入陜西延安府保安县界

   山海经白于之山洛水出于其阳东流注于渭汉书地理志洛水出归德县北蛮夷中入河淮南子

   洛水出猎山括地志洛水岀洛源县白于山南入渭寰宇记洛水源出废洛源县北经白于山经上

   郡雕阴县秦望山南过襄乐郡又东南过冯翊衙县旧志洛河在安化县东北二百五十里 按洛

   水今发源延安府定边县东南冡岭下东南流入保安界去安化东北二百五六十里旧志所记里

   数与元和志寰宇记皆合古洛源县白于山盖近今定边县地明统志谓洛水源出府城南乐蟠废

   县北庆阳旧志又载白于山在合水县北二十里皆误府志有芦草沟在县北一百七十里谓即洛

   河之源亦入洛小水非正源明统志又有白豹川在府北二百里与境内西阳川横水川合东南流

   入保安县洛河府志西阳横水二川源皆出环县境东流经安化县北二百里盖皆洛水上源别流

   东河在安化县东即白马水也元和志延庆县西临白马川寰宇记白马水出北塞夷中

   引水经注洛川南迳尉李城东北合马岭水号白马水明统志白马川在府北一百二十里南流注

   东河又东河在府城东来自沙汉至城北合怀安川及灵沟水南流至合水县界为马莲河其灵沟

   水在府城北五十里府志怀安川源出府城北二十里南流入东河又柔远川在府城北一百八十

   里南合怀安川循府城为东河又石板沟在城北七十里津子沟在城北二十里皆流入东河 按

   汉书地理志郁郅县有泥水应劭曰出北蛮夷中又曰泥阳县在泥水之阳今东河及下流马莲河

   皆即古泥水也环河在环县西东南流至安化县西曰西河合东河明统志环江源出环县北

   七十里亦名环河流经县城西委曲环抱石桥交跨小港分流南入安化县界又西河在府城西来

   自环河流经城下合杨集㵎水谷沟下马汀诸水由西转南会于东河其下马汀在府北三十里水

   滨地平行者常憩于此故名府志环江在环县西十里源出青冈峡流至府西与东河会 按元和

   志方渠马岭诸谷水东南流经县又隋置合水县在马岭水口寰宇记马岭县有水出西北引水经

   注与青山水合今环河即马岭水也其下流曰马莲河者盖亦马岭之讹甜水河在环县西

   三里寰宇记甜水河在通远城西从东北蕃部鼻家族北界来明统志有合道川在县西八十里与

   境内黒水甜水七里沟诸水俱注环河又鸳鸯沟在县西十八里东入环河县志甜水沟在县西三

   里源出开城县界又城西沟在县西十里亦名赵大夫沟又肃远城沟在县北四十里七里沟在县

   东七里马坊沟在县西北二十里清平沟在县西八十里皆流入环河府志合道川源出开城县界

   二水相合故名又苍耳川在县西九十里佛堂谷水在县西一百里皆东流入环河又安塞川在县

   东四十里西南流入环河木钵沟在县东南四十里源出安化县界马岭沟在县东南一百里皆西

   流入环河三岔沟在县南一百里东流入环河又杨集㵎在府北八十里南流五十里入西河又水

   峪沟在府北七十里南流二十里又下马汀西流三十里皆入西河马莲河在合水县西南

   即东西二河合流又南经寕州西入泾水明统志马莲河在合水县西南四十里自安化县合冉家

   河南流入真寕县界会九龙川府志马莲河在寕州西二里自安化县来与九龙川合流经政平镇

   入泾冉家河在合水县西五十里源出安化县界南流入马莲河又神灵沟在县西六

   十里冉家河西沟中央有山特起元至正末民避兵于此寇至沟口适风电大作若有神灵拥䕶得

   全因三合水在安化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东流至合水县入马莲河建水

   水县东一里即乐蟠水也元和志合水县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明统志北岔河在安化县城东七

   十里来自白豹寨南流至合水县会建水又建水在合水县治东源出子午山西南流与北岔川水

   合谓之合水南入马莲河府志北川在合水县东一里与建水合南流六十里入马莲河又清水沟

   在县西南一里源出县西南田家里流入合水又小川在县南二十里源出子午山西流入于合水

   又锡蜡沟在县东六十里流入建水故城川水在合水县南五十里与麻谷大三门相通

   源出子午山南流入寕州界为谷城川又流经州西北入大延水川旁土壤肥润多产苇荻花药又

   柳叶沟水在寕州北二十里源出牛头𪩘西南入谷城川华池水在合水县东北史记封禅

   书秦时二渊有祠正义二渊在华池县西子午岭东二川合流故名元和志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

   为名明统志华池水在合水县东北七十里来自保安县至此合豹子川平戎川苗村沟诸水入鄜

   州界府志华池在县东北一百里珊瑚水自环县流经安化县西又南经寕州西入马莲

   河隋书地理志彭原县有珊瑚水寰宇记安定县有珊瑚谷水引水经云珊瑚水东南至栒邑入洛

   明统志有黒水河在安化县西百二十里源出太白山合蒲川水流入寕州界又珊瑚川在寕州西

   四十五里流入马莲河川旁有龙祠府志黒水河源出环县牛家山东南流经安化入寕州界为珊

   瑚川又蒲川河源出环县流经府西一百二十里南入黒水河又大乐㵎在府南五十里南流至寕

   州界入珊瑚水寕州志珊瑚川在州西二十里旁有湫池祷雨有应川中有紫阿石可作砚

   陵水在寕州东自合水县流入寰宇记安定县有九陵水源出华池县子午山川中有九堆似

   陵故名明统志九龙川在寕州东一百二十里一名九陵川自横岭流至西南合奢延川南注泾水

   大延水在寕州东寰宇记引水经注大延小延水出油水南延溪西南流巡襄乐县南于延

   城西二水合流又油水东岀翟道山明统志奢延川在州东一百里一名小延川自横岭流至襄乐

   故城合大延川又西流至城南会九龙川又有走马水在州东三十里源出桥山东北流入长城又

   东北注奢延川州志大延水有二源一出横岭之白羊溪谓之白羊水西北流至罗山务一出武亭

   寨西南流至罗山务合流至襄乐城与小延川合至寨子口与合水县谷城川合又南至州城北名

   城北河绕城西而南入马莲河罗水在正寕县南西南入寕州界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

   水为名明统志真寕河在真寕城南源岀横岭合小河南沟二水西流入寕州界又寕江在寕州东

   一百里亦名寕河其水清莹旧志罗水自横岭西南流经正寕县南城下亦谓之县河又西南至寕

   州东南七十里入泾水亦名亚谷河又小河水在县东南流入罗水又龙门川自寕州来经县西北

   四十里南流入罗水又长沟河在县西十里又马造沟在县北十里皆入罗水荔原川

   化县东源出县北二百里东南流经合水县汇华池水入鄜州界又白塔水源出县东北二百里南

   流入合水县界玉梅川在合水县东明统志玉梅川与延鸠川俱岀子午山东流入华池水

   又凤川源亦出子午山流入华池水其水清澈多鸥鹭春月邑人游赏于此府志玉梅川凤川俱在

   合水县东七十里又厮坡川在县东八十里亦岀子午山有苗村沟水东流入焉又东入华池水又

   延鸠川在合水县东九十里豹子川在合水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源出安化县界西入华

   平戎川在合水县东北源岀保安县界南流入华池水于庄沟在正寕县东二

   十里南流入邠州淳化县界寰宇记引水经注云县有大陵小陵水出巡河南殊川西南流迳寕阳

   城豳诗云夹其皇㵎此即皇涧也今无考又马槽沟在县西北二十里要册湫在正寕县

   东六十里魏书地形志阳周县有湫水唐书地理志真寕县有要册湫寰宇记太平兴国二年封真

   寕界要册湫普济王为显圣王明统志湫在县东六十里桥山之尾周围九畞旁有龙祠唐开元中

   建历代皆加封号县志湫在县东四十里湫头镇麓俗名圣水泉又史记正义有泥阳湫在县东北

   四十里疑即此水波湫在寕州南四十里旧有祠祷雨辄应鹅池在府治北二百三十

   步唐末郡从事李克新濬宋庆历中经略安抚使施昌言重修旁通东河天池在环县南九十

   里池形如盘水溢不出莲花池在正寕县东二十里旧产莲花清水泉在安化县

   西泉水澄澈冬温夏凉暖泉在安化县北五里其水青甘冬不冻涸名麻家暖泉圣公

   泉在合水县南五十步南山之麓祷雨多应上有圣泉亭又暖水泉在县南四里其水常温

   泉在合水县西南七十里石崖上宝泉在合水县北二十里宝泉寺出如贯珠石泉

   在环县南五里泉流入环河又唐书贞元十三年杨朝晟城方渠三城师次方渠乏水有青蛇降岩

   下走视其迹水从而出筑防环之遂为渟渊有诏置祠命泉曰应圣今湮葫芦泉在环县西

   明统志在环县西镇戎堡旧有蕃部居之与明珠灭臧部相接温泉在正寕县西三里有三池

    皆夏凉而冬温金沙泉在寕州南一里沙色如金有泉悬崖而下入九龙川又暖泉在州东

    南五里其水冬温石沟泉在寕州城东北百步许味甘洌牛圈在安化县西北二百

    里四旁皆沙碛中有圏潴水人马给饮宋时章楶置毒于此夏人来犯饮者多毙







                     前协修官温予巽𠫵纂辑

                     前总纂官蒋元溥恭覆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庆阳府

︹古迹︺郁郅故城今安化县治本义渠戎地后汉书西羌传秦惠王伐义渠取郁郅是也汉

  置县属北地郡后汉废隋唐时置庆州于此元和志庆州古西戎地周本纪曰夏氏政衰后稷子不

  窋奔戎狄之闲今州理东南三里有不窋故城是也春秋战国时为义渠戎国秦属北地郡今州理

  即汉郁郅县后汉郡境为虏所侵寄寓冯翊后魏文帝大统十一年置朔州周保定元年废朔州为

  周武防隋开皇三年改置合川镇十六年割寕州归德县置庆州东北至延州四百四十里东至鄜

  州三百九十里西至原州三百四十里南至寕州一百二十七里北至盐州五百七十二里顺化县

  郭下本汉郁郅县后汉迄晋不立州县后魏及周以为镇防隋开皇十六年于合州城西南一里置

  合水县在马岭白马二水口因以为名至唐武德二年改合水为合川县取隋合川镇为名贞观三

   年改为宏化天宝元年改为安化至德元年改为顺化寰宇记唐顺化县今复为安化周地图记云

   郁郅城今名尉李城注水经云尉李城一名不窋城在两川交口即今县治也府志庆州城在今府

   城北门外周围八里今府治即不窋城又有田家城在庆州城北门外周围四里建置未详

   原故城在安化县南汉置彭阳县在今泾州镇原县界后魏徙置于此魏书地形志豳州领

   西北地郡治彭阳县隋书地理志北地郡统彭原县旧曰彭阳后魏置西北地郡开皇初郡废十八

   年改县曰彭原旧唐书地理志彭原县武德元年置彭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寕州元和志县南至

   寕州一百里本汉彭阳县地后汉又为富平县地后魏破赫连定后于此复置富平县废帝改为彭

   阳隋改曰彭原寰宇记县在寕州西北一百里因彭池原为名九域志熙寕三年改属庆州在州西

   南八十里元史地理志至元七年并彭原入庆阳府富平故城在安化县西南汉置富平

   县在今寕夏府灵州界后汉徙治于此为北地郡永初五年以西羌乱诏徙郡池阳永建四年

   旧县永和六年复治冯翊县遂废魏书地形志西北地郡领富平县后废寰宇记富平故城在乐蟠

   县西八十里彭原县界宏化故城在安化县北隋书地埋志宏化郡领宏化县开皇十

   八年置宏州大业初州废旧唐书地理志隋宏化县治宏州故城武德六年移治今所与合水县俱

   在州治寰宇记宏化城周武帝天和四年筑置长城镇后改为长川镇隋废镇立州唐初州废府志

   有宏化里在今县北二十里盖即故县也又隋志宏化郡领宏德县大业初置亦唐初废或曰即今

   环县之洪德砦也洛源故城在安化县东北本汉归德县地汉书地理志北地郡领归

   德县后汉更始二年封岑彭为归德侯后废隋书地理志宏化郡统归德县西魏置恒州后周废又

   有洛源县大业初置元和志洛源县东南至庆州三百七十五里本汉归德县地后汉迄晋无复郡

   县后魏文帝大统元年复置归德县大业元年为洛源县因洛水所出为名旧唐书地理志洛源

   隋县大业十三年为贼所破因废贞观二年复置又自延州金城县移北永州治于此八年州废以

    洛源属庆州寰宇记废洛源县在庆州东北二百七十里 按隋志归德洛源二县并有元和志谓

    洛源即归德改名二说未知孰是蟠交故城今合水县治元和志合水县西至庆州五

    十里本汉略畔道地后汉至晋此地皆无郡县后魏为襄乐县地唐武德六年分合冰县置蟠交县

    以城临大小乐蟠二水交口因以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合水县寰宇记合水县后周显德三年并入

    乐蟠九域志熙寕四年省华池乐蟠二县复置合水县在庆州东南四十五里略畔道故

    城在合水县西南汉置属北地郡后汉省隋书地理志北地郡彭原县有乐蟠城西魏置蔚州后

    周废元和志庆州乐蟠县北至州三子二里本汉略畔道地今县理北五里略畔故城是也后汉及

    晋此地无复郡县后魏文帝于此置蔚州周武置北地郡隋开皇三年罢州义寕元年分合水置乐

    蟠县属宏化郡取乐蟠城为名 按略畔乐蟠皆指此城方言讹舛故不同耳又曰略畔道故城在

    合水 县西南三十八里寰宇记乐蟠县在庆州南四十 里后魏大统六年于此置蔚州后周建德二

   年置北地郡略畔故城在县东北五里九域志熙寕四年省乐蟠县入合水明统志乐蟠废县在合

   水县西南七十里延绥志乐蟠城宋金以来废为金柜镇明设华池驿于此马岭故城

   在环县东南史记匈奴传秦昭王伐残义渠于是有北地郡汉书宣帝纪五凤三年置北地属国地

   理志北地郡秦置治马岭县后汉徙郡治富平而马岭县废隋复置颜师古曰川形如马领故以为

   名元和志马岭县东南至庆州六十里本汉旧县汉末为虏所侵至后魏为朔州地隋大业元年

   合水县于此置马岭县后汉县之旧名也十三年县废义寕二年于今县理北四十里百家堡复置

   以县西一里有马岭坂因名旧唐书地理志马岭隋县治天家堡贞观八年移理新城五代时废文

   献通考石晋以寕州之马岭镇隶威州九域志通远县有马岭镇元废明统志马岭废县在环县南

   一百三十里一方渠故城在环县南汉置属北地郡后汉废唐景龙元年分马岭县复置

   元和志县东南至庆州一百八十里唐书贞元十三年邠寕节度使杨朝晟城方渠以遏吐蕃路五

   代初废为镇属灵州寰宇记有通远军本西蕃边界灵州方渠镇晋天福四年建为威州仍割寕州

   木波马岭二镇隶之周广顺二年避御名改为环显德四年降为通远军管通远县并木波石昌

   马岭三镇治通远县与州同置九域志周通远军淳化五年复为环州南至庆州一百八十里北至

   韦州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原州二百五里东南至盐州三百七十五里西北至灵州四百六十五里

   治通远县天圣元年改曰方渠景祐元年复曰通远宋史地理志环州有方渠砦明统志方渠废县

   在环县南七十里盖宋砦也阳周故城在正寕县北汉置阳周县在今陜西延安府安

   定县界后魏改置于此元和志正寕县西北至寕州七十里本汉阳周县地后魏置泥阳惠涉二䕶

   军孝文太和十一年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罗川县唐天宝元年改为真寕唐书地理志

   是年𫉬玉真人像二十七因更名寰宇记真寕县在寕州东南八十里明统志阳周城在真寕县北

   三十五里县志一名驰武城汉魏阳周县及西魏置显州皆治此 按秦汉阳周本属上郡自后魏

   重置始属赵兴郡即今正寕唐宋诸志皆以真寕为即古阳周桥山黄帝陵俱在县境然以地界考

   之正寕在子午山西其东北为中部县乃汉翟道县属左冯翊又北为汉直路县属北地郡又东北

   至鄜州始为汉上郡境阳周既属上郡不应跨两郡越重山而在正寕界也据水经注古阳周在走

   马水北应在今陜西延安府安定县北界正寕之阳周乃后魏侨置非故县也桥山黄帝陵皆当据

   水经注改入延安府泥阳故城在寕州东南汉初郦商破章邯别将苏驵军于泥阳地理

   志县属北地郡以在泥水之阳而名后汉末寄治冯翊此城遂废魏书地形志阳周县有泥阳城史

   记正义泥阳故城在罗川县北三十一里元和志安定县本汉泥阳县今县理东南十五里泥阳故

   城是也九域志襄乐县有泥阳镇寕州志有泥阳里在州东五十里故城在寕州东

   南汉书地理志北地郡领大县后汉建武元年邓禹自栒邑徴兵至大要县寻废颜师古曰

   古要字音一遥反独乐故城在寕州东南汉置县属上郡在今陜西延安府界后魏移

   置于此魏书地形志赵兴郡领独乐县寰宇记定平县东北三十里有独乐故城义渠故

   城在寕州西北史记秦本纪厉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后十年伐取

   义渠二十五城匈奴传秦昭王时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遂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汉

   书地理志北地郡领义渠道后汉建武六年冯异自栒邑进军义渠并领北地太守事县寻废班彪

   西征赋登赤须之长坂入义渠之故城后赵录石太和二年刘引攻长安石虎驰救大破引于义

   渠即故城也括地志寕庆二州春秋战国为义渠戎国之地襄乐故城在寕州东北汉

   置襄乐县属上郡在今陜西延安府界后魏徙置于此魏书地形志豳州领襄乐郡太和十一年

   治襄乐县隋书地理志北地郡领襄乐县后魏置襄乐郡后周废又西魏置燕州后周废元和志县

   西南至寕州六十里本汉襄洛县为上郡后魏孝文改洛为乐寰宇记县城本后魏燕州城也周地

   图记云文帝大统十六年置燕州因筑此城元史地理志至元七年并襄乐入寕州州志襄乐旧县

   在州东北燕原下今为镇安化废州在府境旧唐书地理志安化州都督府寄在庆州界

   管小州七曰永隶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沧州儒州琮州又安定州都督府亦寄在庆州界管小州七

   曰党州桥州乌州西戎州野利州米州还州又有静边州都督府贞观中置后侨治庆州境皆天宝

   同川废县在安化县西八十里元和志同川县东至庆州八十里本汉郁郅县地义

   寕二年分寕州之彭原县西南十五里三泉故城置三泉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同川县因同川城为

   名寰宇记宋乾德二年入安化县府志今同川里参龻废县在安化县西北汉书地理

   志安定郡参龻县主骑都尉治后汉属北地郡晋废延庆废县在安化县东北隋书地理

   志宏化郡西魏置朔州周废元和志延庆县南至庆州四十里本汉郁郅县地后魏于今县理置朔

   州隋开皇中改置合水县唐武德六年移丰州户住此仍分合水县置白马县西临白马川水为名

   天宝元年改名延庆寰宇记本汉郁郅县之柳谷城周显德三年并入安化怀安废县

   在安化县东北唐置属庆州元和志怀安县南至庆州一百六十里居近党项蕃落开元十六年

   逃户所置故以怀安为名五代时废寰宇记怀安废县在庆州东北一百六十里又废芳池州都督

   府寄在庆州怀安县界管小州十曰静獯王濮林尹位长宝寕并党项野利氏种落华池废

   县在合水县东北隋置元和志华池县西南至庆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归德县地隋仁寿二年

   今县东北二里库多汗故城置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旧唐书地理志华池县隋大业十三年

   武德四年复置又于此置林州总管府七年罢总管府贞观元年废林州以华池隶庆州寰宇记

   华池县西魏时置隶蔚州后废至隋复置因旧名大业元年自库多汗城移于今所九域志熙寕四

   年省华池入合水县明统志华池废县在合水县东北百二十里宋省为镇今设巡检司 按隋志

   既云乐蟠城西魏置蔚州后周废于华池县下又言西魏置蔚州后周废两县相去仅二百里不应

   一时并有置蔚州以元和志寰宇记考之则隋志华池县下之蔚州为重岀也定安废县

   今寕州治后魏置为豳州治魏书地形志豳州皇兴二年为华州延兴二年为三县镇太和十一年

   改为班州十四年为邠州二十年改焉领赵兴郡郡领定安县皆太平真君二年置隋书地理志北

   地郡后魏置豳州西魏改寕州大业初复曰豳州治定安县旧置赵兴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北

   地郡元和志寕州古公刘邑周为义渠戎国秦为北地郡地后魏置豳州废帝三年改为寕州以抚

   寕戎狄为名后周改北地郡隋又为寕州大业中又为郡唐武德元年复为寕州东至坊州三百二

   十里西至泾州一百五十里南至邠州一百四十里北至庆州一百三十里定安县郭下本汉泥阳

   县后魏太武置定安县取定俗安人为义今在县理西北三里定安故关隋开皇三年移县入废赵

   兴郡金史地埋志大定七年更名安定元史地埋志至元七年并安定入州定平废县

   在寕州南唐置属寕州元和志县北至寕州七十里自汉至晋并泥阳县地后魏至周并为安定县

   地隋大业十年于此筑城置𬃷社驿唐武德二年于驿分定安置定平县唐书地理志寕州定平县

   在邠州北六十里唐末丧乱会为衍州周显德五年废州为定平县隶邠州寻属寕州宋又隶邠州

   九域志熙寕五年又属寕州宋史地理志政和七年又隶邠州金志又属寕州元史地理志至元七

   年省定平属寕州州志定平旧县在州南六十里定边城在安化县北三十里九域志通

   远县有定边砦宋史地理志元符二年环庆路进筑定边城后改为军东至九阳堡三十五里西至

   绥远寨二十里南至横山砦三十里北至通化堡二十里政和二年又置定边县为倚郭金为定边

   砦属环州又曰皇统六年以地赐夏人大顺城在安化县北一百五十里宋史庆历初范

   仲淹知庆州州之西白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据其

   地引兵随之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

   敢犯九域志安化县有大顺城府志城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去金汤城四十里白豹城

   在安化县北宋史康定元年韩琦使任福攻白豹城克之地理志白豹城旧属西界元符二年修复

   赐旧名南至柔远砦五十里北至胜羌堡五十里后属定边军元废府志大顺城北四十五里为白

   镇安城在安化县东北接陜西延安府界宋史地理志政和六年筑东至鄜延路通庆

   城三十里南至威边砦三十里旧志又有骆驼城在县东北一百里周二里即宋绥远砦木波

   城在环县南四十五里唐为木波堡贞元九年城盐州命朔方都虞候杨朝晟戍木波堡十三

   年朝晟城木波五代时为木波镇属寕州周割属通远军寰宇记军南至木波镇界四十里九域志

   通远县有木波镇元废曲子城在环县南九十里明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筑 本朝顺

   治十六年重建又灵祐城在县南一百五十里亦何福筑合道城在环县西南七十里通鉴

   贞元十三年杨朝晟城方筑合道木波三城九域志通远县有合道城元废细腰城

   县西宋史种世衡知环川环原之闲明珠灭臧康奴三族最大其北有二川交通西界庆历四年范

   仲淹议筑细腰城断其路檄世衡董其事城成自环州改隶原州安边城在环县西北宋

   史地理志地名徐家台崇寕五年筑赐名东至清平关四十里金为安𫟪砦元废旧志城在县西北

   一百二十里明宏治中为设千户所今废兴平城在环县北宋史地理志地名灰家嘴元符

   元年筑赐名南至洪德砦二十里北至清平关三十里金为兴平堡元废长城在环县北三里

   元和志秦长城在马岭县西北一百二十六里蒙恬所筑寰宇记在通远城北一里又旧志长城在

   正寕县东六十里亦𫎇恬所筑俗谓之蒙恬城庆阳废卫在府治西北明洪武四年

   公刘庄在安化县北三十里其地有腴田数畞号天子掌人不敢垦相传为公刘庄

   仲淹旧宅在安化县治东仲淹为环庆安抚时所居今为庆储库柔远亭

   城西柔远砦山顶可以凭高望远宋时建观兵亭在环县东六里宋种世衡建古教场也又

   县东七里有通远亭亦宋时建今为送迎之地一川风月亭在寕州治后圃宋建有莲

   池柳港花屿兰皋诸胜五柞亭在寕州南后汉书郡国志泥阳有五柞亭寰宇记在定平

  废县今无考安化楼在府治内宋知州章楶建并记临川阁在府城内鹅池上宋

  建蒋之奇有诗安定阁在正寕县东七十里阁对安定砦分奇挹秀如面画屏灵武

  台在环县东北三里寰宇记庆州有灵武台在马岭北即此锡庆堂在府城内宋知州蔡

  视事堂在府城内宋范纯仁帅庆阳时建江汉堂在府城内宋范纯粹知庆

  州时建晁𥙷之为记昼闲堂在安化县治南唐高祖为宏化留守时建有太宗书石刻尚存

 ︹关隘︺驿马关在安化县西南九十里唐兴元初朱泚败走自泾州北趋驿马关即此有城周

  一百四十步明宏治中置巡司正德十年清平关在环县北六十五里宋史地理志地

  名之字平元符二年筑赐名西至安边城四十里南至兴平城三十里金废府志在县西北六十五

  里明置清平堡嘉靖中移庆阳中路游击驻此董志镇在安化县西南九域志彭原县有董

  志萧赤城寕羌四镇府志董志镇在今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四达通衢贸易辐辏之地有堡明嘉靖

   二十七年参政江尚凝筑今设外委赤城堡在县西南七十里嘉靖三十年参议陈其学筑又温泉

   堡在县西南八十里秦霸岭堡在县西南一百十里俗呼张官儿寨皆陈其学筑五交镇

   在安化县东北一百十里西北去槐安镇三十里有城周二里宋范仲淹筑又业乐镇在县东北八

   十里去怀安镇七十里有城周二里二十步亦宋范仲淹筑又景山镇在县西一百里槐安

   镇在安化县东北一百五十里九域志安化县有怀安业乐五交景山四镇府志槐安镇在县北

   一百五十里即唐怀安县后讹为槐安道路宽平最为要害宋范仲淹置镇北控安寨川去环州木

   波镇八十里二镇为诸路之援明置巡司成化中巡抚马文升增筑城堡周六里道通定边花马池

   相为应援又定边巡司在县北一百六十里即古定边军明亦置巡司今俱废太白镇

   水县东一百二十里凤川镇在合水县东北五十里东南去华池镇五十里西去府治一百

   五十里宋范仲淹筑控子午岭入西夏界华池镇在合水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即古华池县

   九域志合水县有金柜凤川华池平戎四镇宋史地理志熙寕七年改华池镇为砦有东华池西华

   池二砦县志镇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设巡司今裁 本朝顺治十年曽移合水县治于此十四

   年还旧治平戎镇在合水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宋史地理志安化县有平戎镇元丰四年

   元祐元年复明统志平戎寨在合水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宋范仲淹筑木钵镇在环县南

   五十里即宋木波镇明成化中马文升增筑故城周三里建仓储粮一方称便马岭镇

   县南一百二十里即故马岭县东南至府城七十五里至阜城镇二十五里宋范仲淹筑为镇明成

   化中巡抚马文升重筑今废石昌镇在环县西寰宇记通远县有石昌镇府志在县西三

   十里宋范仲淹筑湫头镇在正寕县东九域志县有山河显圣二镇府志湫头镇在县东

   四十里即显圣镇也又委家镇在县东七十里皆有堡雕岭镇在正寕县东一百里雕岭

   上明初置巡司万历中革平子镇在正寕县北三十里又山河镇在县北五十里有堡艾嵩

   镇在县东北七十里与陜西鄜州中部县接界政平镇在寕州东南六十里即故定平县

   𬃷社镇在寕州南三十里亦名早社九域志定安县有交城早社二镇大昌镇

   州西三十里九域志定平县有永昌一镇金史地理志定平县有大昌镇府志大昌镇在今州西四

   十里大昌原又有焦村镇在州西三十里新庄镇在州西五十里襄乐镇在寕州东北六

   十里即故襄乐县明洪武初置巡司嘉靖闲筑城第二将营在安化县东北金史地理

   志荔原堡西有第二将营在白豹城南七十五里明统志第二将营在府东北一百二十里府志城

   周围七里红德城营在环县境今设守备驻此横山砦在安化县北宋史地理志

   地名西擦移元符元年建筑赐名南至通塞堡三十里北至定边军三十里又绥远砦本骆驼巷元

   符二年建筑赐名东至定边军二十里北至神山砦五十里又寕羌砦地本萌山三岔元符元年

   筑赐名东至绥远砦六十里又威边砦东至洛河川二十里北至镇安城二十里金皆废府志横山

   砦在府北一百里其北为绥远砦北接金汤砦其寕羌威边二砦皆废寡阜砦在安化县

   北三十里明成化闲知府王贵筑更名义安堡嘉靖间知府王来又改名富砦又马镫砦在县北七

   十里周一百步柔远砦在安化县北一百四十里北至白豹谷三十里宋仁宗时夏人入寇

   巡检扬承吉拒战于柔远砦即此元废明成化中筑城周二里白豹砦在安化县北三百里

   即宋白豹城范仲淹所筑明改为砦安疆砦在安化县西北宋史地理志本西人礓诈砦元

   丰五年收复赐名元祐元年赐夏人绍圣四年修复后属定边军南至大顺城四十里今废

   城砦在安化县西北宋史地理志安化县有府城元丰四年废府志今名阜城镇在县北五

   十里明置递军所于此东谷砦在安化县东北九域志县有东谷西谷柔远大顺安疆五

   砦府志东谷砦在县东北七十里南去槐安镇三十里至今称为老砦又西谷砦在县西北一百八

   十里皆宋范仲淹筑荔原砦在安化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宋合水县之堡宋史治平末蔡挺

   知庆州筑城马练平为荔原堡金史地理志庆阳府有荔原堡金汤砦在安化县东北二百

   里接陜西延安府保安县界北接榆林寕塞堡界本宋砦属延州明改属庆州安化砦

   县东七十里又徐家窋砦在县北一百三里胡河川上宽夷平衍可容数百人乡人常避兵于此今

   更名徐家台乌仑砦在环县北九域志通远县有乌仑肃远洪德永和平远定边团堡安

   塞八砦府志乌仑城在县北三十里又肃远城在县北四十里洪德城在县北六十里平远堡在县

   北七十里团堡砦在县西北五十里安塞砦在县西四十里永和砦在县东南一百里天固

   堡在安化县西南寰宇记在彭原县南隋置甚险固府志堡在县西南八十里雪泥堡

   在安化县西北九域志安化县有雪泥美泥二堡府志美泥砦在县西北一百里去槐安镇五十里

   雪泥砦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去西谷砦二十里皆范仲淹筑九阳堡在安化县西北宋史

   地理志定边军有九阳堡东至镇安城二十里西至定边军三十五里又通化堡南至定边军二十

  里观化堡南至通化堡二十里鸡嘴堡东至通化堡约二十里南至绥远砦十六里又神堂堡大𮗚

  二年建筑赐名东至观化堡三十里南至绥远砦三十里今俱废通塞堡在安化县北宋

  史地理志庆州有通塞堡元符元年建筑南至槐安镇四十里又胜羌堡东至洛河川二十里南至

  白豹城五十里又麦川堡本名麦经岭政和六年赐名南至威边砦十五里北至镇安城十里又威

  远堡本名衡家堡政和六年赐名西至定边军十五里又怀威堡东至鄜延路通庆城十五里南至

  威寕堡二十里又矜式堡西至定边军约二十里府志有怀远砦在府东北二百里东接延安府界

  即故怀成堡也归德堡在环县北宋史地理志环州有归德堡东至木瓜堡五十里南至洪

  德砦四十里又通归堡东至归德堡三十里南至洪德砦二十里又流井堡东至兴平城四十里西

  至安边城三十里定戎堡南至兴平城五里北至清平关十里旧志通归堡在县东北七十里流井

  堡在兴平城西北四十里惠丁堡在环县东北九十里宋史地理志环州有惠丁堡东至寕

   羌砦约四十里西至麝香堡约三十里麝香堡北至乌丁原约十里阿原堡在环县东北一

   百里宋史地理志环州有阿原堡政和三年赐名东至绥远砦三十里又罗沟堡地名火罗沟南至

   阿原堡四十里朱台堡本朱灰台东至鸡嘴堡十八里西至木瓜堡约五十里皆政和三年建筑赐

   木瓜堡在环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旁有木瓜原宋史地理志环州有木瓜堡东至寕羌

   砦二十五里南至惠丁堡四十里解家堡在正寕县东北四十里又安兴堡在县东南十

   五里高石堡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西谷堡在县北二十五里皆明参政汪尚凝李磐等相继建筑

   宏化驿在府治北明初置南至合水县华池驿六十里又旧有驿马关驿在府西驿马关今

   华池驿在合水县西六十里南至正寕县九十里又旧有邵庄驿在县东一百里宋庄

   驿在县西关今俱裁彭原驿在寕州治南南至政平驿六十里政平驿在寕州东

   南政平镇南至陜西邠州长武县宜禄驿八十里皆明洪武三年

  ︹津梁︺东河桥在府城东南又西河桥在城南同川桥在安化县西八十里下通干流

   合水桥在合水县东十里清水桥在合水县西南一里其水虽经骤雨而流

   华严桥在合水县西十五里圏洞桥在合水县西二十里环江桥

   县北二里龙门川桥在正寕县西十里九龙桥在寕州东跨九龙川马莲

   桥在寕州西南一里马莲河上

  ︹陵墓︺︹古︺黄帝陵在正寕县东括地志黄帝陵在寕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按陵今

   又见陜西鄜州中部县以地考之当在陜西延安府安定县详古迹︹夏︺不窋墓在府城东

   三里元和志在顺化县东二里明统志碑文剥落上有片石大书周祖不窋氏墓︹秦︺太子

   扶苏墓在寕州西十五里元和志在定安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监𫎇恬筑长城始皇崩

   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寰宇记在嵩城源明统志在寕州西十五里碑尚存又见陜西延安府︹汉︺

   傅介子墓在安化县西二里公孙贺墓在安化县东南二十里有碑︹唐︺

   薛王墓在合水县东百里之玉梅里郭子仪墓在合水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有

   碑子仪十一世孙讷刻︹宋︺张吉墓在合水县西四十里

  ︹祠庙︺韩范祠在府学南祀宋韩琦范仲淹昭忠祠在安化县治本朝嘉庆八年

   不窋庙在安化县南明统志庙有塑像两壁绘文王以下三十七王像公刘庙

   在安化县西南八十里威靖祠在环县治内祀宋种世衡旌忠庙在环县城内祀

   宋环州统制强霓及弟强震甘节庙在正寕县城内祀明都御史景清七君子

   祠在寕州治西南宋建六君子堂于州治内碑毁无存明初改建祀隋刺史梁毗元谐唐刺史狄

   仁杰防御使李𪟝宋防御使李允则推官孔道辅宏治元年增祀知州刘刚号七君子忠烈

   祠在寕州治南明崇祯中敕建祀忠臣王信狄梁公庙在寕州西宋范仲淹有记

  ︹寺观︺承天观在正寕县南抚琴山旧名通圣观唐开元二十三年元宗梦群仙现于罗底诏

   访焉于罗川县东堡村底家庄有一老人引至洞口见一白兔八穴遂掘得二十七仙玉石之像各

   题名姓得道去处并老人亦一仙之数以应二十八宿乃置观曰通圣宋真宗改曰承天兵部尚书

   李维凝寿寺在寕州南六十里定平废县宋张舜民记谓定平山不如水水不如寺寺

   不如凝寿佛山寺在寕州西南金大定中建










                              前协修官温予巽恭纂 辑

                              前总纂官蒋元溥恭 覆 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庆阳府

  ︹名宦︺︹汉︺杜延年杜衍人宣帝时召拜北地太守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冯异

   颍川父城人建武时领北地太守事青山胡率万馀人降异又击卢芳将贾览匈奴奠鞬日逐王破

   之上郡安定皆降︹南北朝︺︹周︺阎庆河阴人为寕州刺史性宽和不苛察百姓悦之

   宇文贵齐王宪子建德中出为豳州刺史虽出自深宫而留心庶政性聪敏遇目辄记远近

   服其明察︹隋︺杨宏高祖从弟立为河闲王开皇初出拜寕州总管在州治尚清静甚有恩惠

   柳俭河东解人大业中拜宏化太守入朝郡国毕集帝谓苏威牛宏曰其中清名天下第一者

   为谁威等以俭对赐帛二百疋大业末盗贼蜂起俭抚结人夷卒无离畔境以保全︹唐︺狄仁

   杰太原人中宗时为寕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懽心郡人勒碑以颂后迁豫州时越王兵败支党

   馀二千人论死仁杰密疏其诖误有诏悉谪戍边囚出寕州父老迎劳曰狄使君活汝耶因相与哭

   碑下斋三日乃去︹宋︺姚内斌卢龙人太祖时西夏数犯西鄙以内斌为庆州刺史兼青

   白两池榷盐制置使在郡十数年西夏畏服不敢犯塞董遵诲范阳人乾德六年以西夏

   近边授通远军节度使既至召诸族首长谕以朝廷威德刲羊酾酒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数月复

   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泉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环州刺史如故太宗即

   位兼领灵州路巡检在军凡十四年按抚一面夏人悦服田仁朗元城人开宝七年以西北

   边内侵选知庆州仁朗至率麾下往击大破之其酋长相率请和仁朗烹牛置酒与之约誓边境乃

   安玺书褒美慕容德丰太原人太平兴国二年知庆州兼邠寕都巡检尝破小遇族夺

   名马数十匹诏书褒谕居任九年以𥳑静为治边镇安之刘文质保塞人太宗时知庆州李

   继迁入寇文质将出兵官吏不敢发库钱乃以私钱二百万给军士皆感奋遂大破贼田绍

   斌汾州人真宗初授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

   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曹玮灵寿人真宗时为环庆路兵马都钤辖尝上泾原环

   庆两道国帝以示左右曰山川险固出入战守之要举在是矣因敕诸将按图计事天禧中以玮为

   环庆缘边巡检安抚使委乞骨咩大门等族闻玮至归附者甚众阎日新临涣人真宗时

   为庆州都监命管勾邠寕环州驻泊兵马时部署张凝屡入边界焚族帐日新皆提兵应援未几知

   庆州上言野溪三门等族恃险隘桀黠难制请开古川道东至乐业镇西出府城从之赵振

   归信人真宗时为庆州沿边都巡检使时金汤李钦白豹神木马儿高罗跛臧三族尤桀悍难制振

   募降羌啖以利令相攻破十馀党钦等诣振自归不敢复犯后知环州元昊将反为金银冠佩隐饬

   甲骑遗羌属振濳以金帛诱取之以破其势及刘平等皆败惟环庆无患孔道辅曲阜人孔

   子四十五代孙真宗时为寕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

   将帅官属往奠拜之欲上其事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田敏

   人真宗时为环庆路都总管时后桥属羌数叛扰边敏诛违命者十八族又败罗骨于三店川

   雍河南人环原州属羌⿰扌⿳丆⺝⿱冖友-- 扰边以雍为安抚使建言属羌因罪罚羊者旧输钱而比年责使出羊羌

   人颇以为患请如旧输钱罪轻者以汉法赎金从之杜杞无锡人仁宗时知庆州蕃酋率众千

   馀内附夏人以兵索酋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𣏌言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

   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史方开封人知环州兼环庆路兵马都监先是磨媚等六族内

   寇方谕以恩信乃传箭牵羊乞和减禁兵五千徙内地以省边费景泰普州人通判庆州上

   言元昊虽称臣诚恐包藏褐心当选主将练士卒修城池储赀粮以备不虞三疏不报俄元昊反又

   上边臣要略二十卷会有荐泰知兵者召知寕州范仲淹吴县人仁宗时知庆州为环庆

   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至部即奏行边以诏书犒赏诸羌阅其人马为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是

   始为汉用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引兵城之曰大顺城大顺既城而白豹金

   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是寇益少滕宗谅河南人范仲淹荐以自代擢天章阁待制徙知庆州

   任福开封人仁宗时知庆州兼环庆路副总管上言庆州去蕃族不远愿勒兵境上按亭堡谨

   斥堠因经度所过山川道路以为缓急攻守之备帝善之听便宜从事夏人寇保安镇戎军福部分

   诸将破白豹城平骨咩等四十一族耿傅河南人通判庆州时议进兵西讨以傅督一道粮饷

   会元昊入寇参任福行营军事遇敌姚家川诸将失利敌骑益至武英劝傅避去傅不答英叹曰英

   当死君文吏无军责奈何与英俱死傅指顾自若被数创乃死赠右谏议大夫杜惟序

   人权知庆州会任福败以骑兵数千破贼三砦斩首数百级王仲宝高密人仁宗时知庆

   州兼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破金汤城赐诏奖谕徙澶州副总管安抚使范仲淹奏留之韩绛

   雍邱人仁宗时知庆州熟羌据堡为乱即日讨平之范恪开封人康定初为庆州北路都巡检

   使与攻白豹城破之既还夏人遣骑袭其后恪设伏邀击斩首四百级生𫉬七十馀人尝与总管杜

   惟序钤辖高继隆分讨汉乞薜马都嵬三砦恪先破都嵬而继隆围薜马不能下恪驰往取之既又

   援惟序下汉乞砦种世衡洛阳人仁宗时知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倔强未尝出

   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雪深三尺世衡缘险而进奴讹

   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羌酋慕恩部落最强世衡得其

   死力诸部有贰者使讨之无不克其后百馀帐皆自归尝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则释之人人自励

   皆精于射由是数年敌不敢近环境迁环庆路兵马钤辖范仲淹檄令与蒋偕筑细腰城世衡时卧

   病即起将所部甲士昼夜与筑城成而卒郭逵洛阳人为环庆兵马都监遭母忧不得解官凡

   三请乃许庆帅杜杞赆以钱四十万谢弗受傅求考城人知庆州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

   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求谓恩非素携贰者乘以兵必走边患但遣禆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

   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马怀德祥符人为环庆路副都总管环州蕃官苏恩以其属叛往

   安俊太原人仁宗时为环州都监破赵元昊吃江井那等诸砦安抚使韩琦上其功迁环

   庆路都监武英太原人仁宗时为环庆路驻泊都监破党平族又从任福破白豹城高敏

   登州人为环庆都监主蕃部事羌人以兵三十万来寇总管杨逐驻兵大义以敏为先锋将夏人攻

   夺大顺水砦敏岀战多所斩𫉬次榆木援兵不至中流矢死赠嘉州刺史孙沔会稽人仁宗时

   凡三知庆州边人服其能刘几洛阳人孙沔荐其才堪将帅使知寕州俗喜巫军校仗妖法结

   其徒乱有日几使他兵伏垒门以伺夜半尽擒之蔡挺宋城人英宗时知庆州上书论攻守

   大计夏人大入谅祚亲帅军攻大顺城挺料城坚不可破而柔远城恶亟遣总管张玉将锐师守之

   谅祚移寇柔远玉夜斫营夏人惊扰溃去挺筑城马练平为荔原堡分属羌三千人守之孙长

   卿扬州人英宗时知庆州州据险高患无水长卿凿百井皆及泉泥阳有罗川马岭上构危栈下

   临不测之渊过者惴恐长卿访得唐故道辟为通涂萧注新喻人熙寕初知寕州环庆李信之

   败列城皆坚壁注独启关夜宴如平时张舜民邠州人神宗时为寰乐令王安石倡新法

   舜民上书言不当与小民争利时人壮之吕由诚开封人知合水县王中立种谔征灵州由

   诚部运随军天寒食尽他邑役夫多溃去惟由诚所部分无失者赵卨依政人神宗时知庆

   州夏人欲袭其新垒大治攻械卨具上挠夏计及夏侵兰州卨遣曲珍将兵直抵盐韦俘馘千人其

   酋栧厥嵬名宿兵于贺兰原时出攻边卨遣将李照甫蕃官归仁左右分击又合耿端彦趋贺兰原

   伏兵平夏生擒嵬名䕶老幼三万馀俞充鄞人神宗时知庆州庆阳兵骄小绳治辄肆悖充严

   约束斩妄言者于军门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以故莫不畏威而怀

   惠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毎𫉬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

   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郑仅彭城人知寕州诸军多杀老弱

   持首要赏仅下令非强壮而能生致者赏半之有内附羌追寇得老人不忍杀擒之乃其父也相持

   哭一军感动时诸路争进讨奏捷仅独保境不生事寇亦不犯姚兕五原人神宗时为环庆巡

   检与夏人战一矢毙其酋众溃因乘之遂破兰浪敌大举寇边诸砦皆受围兕时驻荔原堡先羌未

   至据险张疑兵伺便辄出有悍酋帅临阵甚武儿斩其首还手射数百人又遣子雄引壮骑驰掩其

   后所向必克敌退攻大顺城兕复往救转斗三日斩级数千卒全二城庆军叛兕以亲兵守西关盗

   不得入而奔兕追及下马与语皆感泣罗拜誓无复为乱张守约濮州人神宗时知环州慕

   家族𭶑很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范纯仁仲淹子神宗时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

   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

   会秋大稔民讙曰公实活我忍累公耶画夜争输还之环州种古执熟羌为盗流南方过庆呼冤纯

   仁以属吏非盗也古避罪谰讼诏御史治于寕州纯仁就逮民万数遮马涕泗不得行至有自投于

   河者狱成古以诬告谪加纯仁以他过黜知信阳军范纯粹纯仁弟哲宗时代兄知庆州时

   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

   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破之于曲律𢭏横山夏众遁去章楶浦城人哲宗时知庆州时

   朝议戢兵捐葭芦安疆等四砦予夏夏时得砦益骄粢言夏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保息宜稍

   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围然后诸路出兵择据要害势将自蹙矣遂乘便出讨以致其师

   夏果入围环州楶遣骁将折可适伏兵洪德城邀击之斩䕶甚众又预置毒于牛圈潴水夏人马饮

   者多孙路开封人哲宗时知庆州章惇柄国复议取弃地时诸道相视未进路声言修旧

   垒载器甲楼卤顿大顺城下夜半趋安疆迟明据之六日而城完遂筑兴平横山曲珍

   人元祐初为环庆副总管夏人寇泾原号四十万珍𢭏卢驰三百里破之曲律山俘斩千八百人解

   范子奇河南人哲宗时知庆州广储蓄缮城栅严守备羁黠羌推诚待下人乐为用

   钱即钱塘人徽宗时知庆州至镇筑安边城归德堡开地万顷纵耕其中岁得粟数十万

   霓自金归宋知环州隆兴闲金兵围环州与其弟震坚守孤城招诱使降不屈城陷死焉并赠观

   使︹金︺厐迪延安人熙宗海陵时为庆阳尹历三考不易以治最闻诏书褒美西人荣之

   杨仲武保安人皇统初除知寕州关中洊饥境内盗贼纵横仲武悉为下之马讽

   人天德初为寕州刺史民有告谋不轨者株连数十百人讽察其无状乃究问告者告者具伏其诬

   众皆懽呼感泣卢庸丰润人大定二十八年进士调定平县令治旧堰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

   ︹明︺衡岳西平人建文时知庆阳府性廉洁常禄外一毫不取刘纲禹州人永乐中知寕

   州事因俗为治废坠具兴有龙尾湫时出光怪手射灭之泄其水一巨鼋也行野中横石为矼马惊

   不敢渡视之则范仲淹所𢰅狄仁杰碑起之为立祠焉居寕三十四年整肃如一日仁宗赐玺书召

   问进曰品服俸正统中乞归送者涕泣载道寕民祀之狄仁杰祠中段复兴阳谷人崇祯时

  为陜西右参议分守庆阳李自成据西安传檄谕降复兴裂其檄集众守逾月贼薄城围数匝发炮

  石杀贼满濠久之势不支拜辞其母乘城督战城陷焚其妻妾子女母亦赴火死乃持铁鞭出击杀

  数贼遂自刎士民葬之西河坪立祠祀之靳圣居长垣人崇祯时为庆阳府推官时已授刑

  部主事未行贼围城佐段复兴死守城破被执骂不绝口死袁继登南畿人崇祯末知安

  化县莅任未浃岁即遭变城陷不屈死时寕州知州董琬亦城陷不屈死

 ︹本朝︺沈加显河南人顺治二年任庆阳道郡当流寇乱后城无居民郭外尚为贼据加显招

  集遗民激励将士擒贼首三十三人馀党皆散流移渐次复业杜霁远永年人顺治九年知

  安化县招徕流民八百馀户垦田七百馀顷出赀缮城堞立学校收殓遗骸政声甚著

 ︹人物︺︹汉︺公孙贺义渠人祖父昆邪景帝时为陇西守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著书

  十馀篇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武帝即位迁太仆元朔中以车骑将军从大将军青出有功封南

   窌侯后代石庆为丞相公孙敖义渠人以郎事景帝至武帝时以校尉从大将军封合骑

   侯后以因杆将军筑受降城傅介子义渠人以从军为官先是龟兹楼兰皆尝杀汉使者

   元凤中介子以骏马监求使大宛因令诏责楼兰龟兹二国皆谢服诏拜为郎中迁平乐监后复至

   楼兰斩其王持首诣阙封义阳侯甘延寿北地郁郅人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期门

   稍迁至辽东太守免官许嘉荐为郎中谏大夫使西域都䕶骑都尉与副校尉陈汤共诛斩郅支单

   于封义成侯梁慬北地弋居人父讽历州宰永元州除军司马使北单于宣国威德归附者

   万馀人慬有勇𰚾慷慨好功名殇帝时拜西域副校尉屡立奇功朝廷嘉之数玺书劳勉委以西方

   事令为诸军节度寻拜度辽将军击破匈奴单于惶怖遂诣慬降︹宋︺王庶庆阳人崇寕进

   士以种师道荐通判怀德军高宗初除鄜延经略使权陜西制置使张浚自富平败归庶力陈抚秦

   保蜀之䇿劝浚收熙河秦凤之兵厄关以为后图浚不纳除湖北安抚使因燕见请都荆州召为兵

   部侍郎口陈秦蜀利害寻拜枢密副使时秦桧以和戎为事庶力诋和议乞诛金使其言甚切出知

   潭州后谪道州安置至贬所卒孝宗时追谥敏节张吉庆州卒为淮安镇守烽夏人寇东谷

   掠得之胁以兵使呼城中曰淮安诸砦已破宜远降吉反其词曰努力诸砦无虞贼粮尽且去矣母

   庸降贼怒害之赠内殿崇班︹明︺景清正寕人本姓耿讹景洪武中进士及第授编修改御

   史建文初历北平参议为燕王所器入为佥都御史擢御史大夫燕师入诸臣死者甚众清素预密

   谋且约方孝孺等同殉至是独诣阙自归成祖命仍其官一日早朝清衣绯入先是日者奏异星赤

   色犯帝座甚急成祖故疑清及朝清独著绯命搜之得所带剱诘责清奋曰欲为故主报雠耳帝怒

   命磔死族之籍其乡福王时赠太保谥忠烈张骥安化人永乐中举于乡宣德初授御史岀

   按江西虑囚福建平反至千人正统时巡抚山东浙江所至咸有建树吕经寕州人正德进

   士授礼科给事中乾清宫灾上疏极谕义子番僧边帅之害迁吏科都给事中复极论马昂女弟入

   宫事又劾方面最贪暴者四人群小咸恶谪为蒲州同知世宗时擢山东参政累官右副都御史巡

   抚辽东以兵变谪戍茂州隆庆初复官李梦阳庆阳人宏治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上

   疏五千馀言极论得失语侵寿寕侯张鹤龄鹤龄诬以讪母后下锦衣狱寻宥出夺俸武宗立刘瑾

   等用事梦阳为尚书韩文属草劾瑾会语泄文等皆逐去瑾深憾之摭他事下梦阳狱将杀之康海

   力救得免归瑾诛起为江西提学副使后以事劾免梦阳才思雄鸷与何景明徐祯卿辈号七才子

   著有空同集李祯安化人隆庆进士擢御史累迁顺天府丞洮河有警祯极言贡市非䇿历

   诋边吏四失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累迁兵部侍郎日本封贡事偾诏议战守祯疏言首辅赵志

   皋本兵石星当去寻摄部事以平壤王京釡山皆朝鲜要地请修建大城兴屯开镇且列上战守十

   五策俱允行又数上方略多合机宜终南京刑部尚书麻僖庆阳人父永吉嘉靖进士仕至

   湖广按察使以清操闻僖登万历进士授庶吉士改兵料给事中直言不避权势天启中历太常少

   卿魏忠贤乱政御史陈世埈劾罢之崇祯初复官致仕家居布衣粝食未尝涉公庭李自成陷庆阳

   不屈王信寕州人父没庐墓三年母没信年已六十足不逾阈者亦三年崇祯初以岁贡

   生知河南正阳县出抚土寇会流贼猝至𬒳执使谕降罗山正阳信大骂不从断头剖腹而死赠光

   禄丞建祠祀之

  ︹本朝︺彭翮正寕人顺治壬辰进士任山西平阳推官讼无冤民值流寇攻县城甚急昼夜防御

   贼弃围去民德之入祀乡贤祠穆三益正寕人母殁躬负土筑坟庐墓三年黄源

   人事亲孝父病祈以身代竟愈及卒哀毁几不欲生母殁亦如之又同县杨继元合水李绵祉寕州

   朱鹏翮俱以孝行称乾隆年闲 旌张鳌略环县人嘉庆十二年以孝 旌

  ︹列女︺︹明︺刘金住妻常氏寕州人洪武初父谪戍夏州女随母偕行适同戍乡人刘

   金住金住寻殁于战常事继姑有恩礼姑殁有强求之者常应曰待终丧翌日赴水死越三日渔者

  出尸面色如生邦妻王氏环县人嘉靖中邦疾卒王抱痛不就寝室月馀易衣整容

  自缢死又同邑张纪妻梁氏亦以夫死自缢麻僖妻杨氏安化人性聪慧读书能通

  夫义崇祯十六年城将陷僖誓必死杨曰子能死忠吾独不能死节乎请先死以殉乃饮鸩而死

  侯举妻夏氏安化人崇祯末陷贼贼逼之不从𬒳磔死同邑王如宾妻杨氏麻维清妻

  黄氏廖宏毅妻曹氏子妇曹氏俱贼至投井死李启明妻杨氏缢死周某妻郑氏

  人夫卒遗一女方二岁孀居五十年流寇大至城陷郑氏举火自焚死同邑只应诏妻刘氏苗之芳

  妻贾氏张凤龄妻姚氏石若璞妻李氏刘某妻韩氏俱遇变自缢死王鸣璨妻禹氏投井死

  遇隆妻贾氏寕州人年十八适遇隆崇祯末贼破堡贾姑及贾夫妇俱被劫贼欲辱贾

  贾绐贼释母与夫不尔盍先杀我贼释之贾度母夫行远遂投崖死王家芳妻姜氏

  寕州人贼破堡将入室姜谓妾李子妇邵曰吾家世清白可为贼辱耶携手连袂投崖死有司旌为

  一门三烈王加庆女寕州人父母早逝伯父抚之年十六许字张氏子未嫁而夫亡女请

  往吊伯父母不许竟日哭声不绝勺水不入口至晚缢死

 ︹本朝︺任伦妻文氏安化县人夫亡守节茹苦终身干隆年闲 旌又同县节妇刘宗江

  妻贺氏张正宗妻王氏张兴宗妻辛氏王徴妻陈氏张鸣玺妻贺氏李光宗妻郅氏钱时珠妻黄氏

  张述妻杨氏边栋妻杨氏夏克信妻黄氏王受福妻杨氏边学儒妻李氏黄瑗妻厐氏杨乃机妻李

  氏唐朝凤妻王氏周义妻马氏田咸有妻张氏何若勤妻钱氏均乾隆年闲 旌武生刘杰妻郭氏

  葛永年妻蔡氏史自纲妻李氏邓全妻师氏刘迟妻赵氏李彩妻黄氏刘郭氏惠张氏王张氏均嘉

  庆年闲 旌李绵祉妻赵氏合水人夫亡守节与同县节妇孙可选妻谢氏俱干

  隆年闲 旌又同县节妇陶德妻薛氏张琚妻胡氏俱嘉庆年闲 旌汤守仁妻韩

  氏环县人年二十四夫亡叔欲夺其志氏投于水救之不死乃断发自誓岁荒采蓬籽为食其志

   益坚又同县戴学江妻郭氏守正捐躯李成名妻王氏王程妻文氏武生张麒麟妻文氏生员杨楚

   妻张氏武生高尚德妻李氏以节孝称俱乾隆年闲 旌许世荣妻熊氏宋贤妻蒋氏吕辉周妻许

   氏梁世科妻刘氏俱嘉庆年闲 旌徐大椿妻王氏正寕人夫亡殉节又同县烈妇

   李喜春妻徐氏郭壮猷妻路氏李丕建妻郭氏姚升斗妻王氏范锡鼎妻赵氏姚成妻魏氏俱以死

   殉夫又同县党永志妻吴氏穆廷义妻马氏遇强𭧂守正捐躯俱乾隆年闲 旌又同县烈妇生员

   巩望古妻赵氏夫亡殉节嘉庆年闲 旌贞女于氏正寕人系杨来泰未婚妻闻夫死他

   乡殉节乾隆四十一年 旌路引章妻王氏正寕人夫亡守节与同县节妇冯尔

   星妻巩氏王访奇继妻路氏廪生范近宸妻彭氏监生巩正绪妻郑氏武生刘永安妻路氏廪生路

   先登妻房氏俱嘉庆年闲 旌杨国彦妻徐氏寕州人夫亡氏年十九一恸垂绝亲

   党勖以抚孤大义乃延食息阅三月孤又殇遂不食而死又同州梁运开妻厐氏赵运旺妻雒氏左

   籯妻姜氏俱夫亡殉节又同州马生才妻王氏贺天中妻张氏遇强暴守正拍躯俱乾隆年闲 旌

   曹日新妻巩氏寕州人夫亡子幼守志弥笃乾隆年闲 旌又同州节妇侯万寿妻

   杨氏徐伟妻王氏王谋妻辛氏张加朝妻杨氏徐玺妻杨氏郭登云妻卜氏冯永年妻张氏豆可继

   妻孟氏刘春满妻王氏李廷玺妻陆氏王海麟妻汪氏王载俊妻吕氏刘廷璧妻韩氏赵永清妻刘

   氏豆兴才妻赵氏陈崇卢妻要氏侯万锦妻张氏栗月桂妻侯氏王启后妻赵氏王廷栋妻王氏徐

   进妻邵氏李廷珠妻刘氏李高妻周氏李顷妻周氏侯涵妻杨氏罗万卷妻罗氏张明妻刘氏刘源

   妻王氏冯廷湖妻武氏高尔庄妻邵氏唐学颜妻田氏徐让妻刘氏王国仓妻马氏张致和妻董氏

   畅守静妻赵氏杨文星妻徐氏石躬璧妻畅氏王从周妻罗氏侯万龄妻窦氏张辅辰妻魏氏石永

   湖妻雒氏昔干利妻徐氏张斯善妻周氏高述圣妻刘氏阁闾妻高氏韩文冢妻王氏郭永贵妻朱

   氏杨希纯妻刘氏权崧妻雒氏王定邦妻刘氏生员侯举妻焦氏王兴财妻边氏昔联魁妻雒氏俱

  大亡守节圴乾隆年闲 旌生员阎愉妻刘氏监生吕仲宾妻冯氏监生张焕妻石氏傅三举妻王

  氏石毓奉妻弥氏李彩妻王氏郑志士妻刘氏生员张必鸿妻王氏张宗秋妻王氏监生高伯熊妻

  门氏监生昔济妻李氏均以节孝称嘉庆年闲 旌

 ︹土产︺布庆阳府出元和志庆州赋胡布寕州赋麻布寰宇记庆州贡胡女布府北盐池出元

  和志会寕县河池出庆阳府寕州出唐书地理志寕州会州贡五色覆鞍毡九域志庆州贡紫

  寕州出元和志寕州贡龙须席牛酥安化县出元和志庆州贡麝香安化县出

  元和志庆州贡安化县出唐书地理志庆州贡寰宇记寕州又产白蜜焰硝各县俱出

  元和志有窟一所在会州北一百里朱家嘴办课樱桃各县俱出又出楸子庆阳府出

  府志城北横岭产铁形如蛴螬铸为小刀极利九域志寕州贡黄羊安化县产

  俱出唐书地理志寕州贡芫青亭⿱⺾历庵闾假苏寰宇记寕州产草豆寇防风九域志寕州贡荆芥环

     州贡 甘 草明统志府境出 金丝草性 凉 味 苦去 瘴解散 诸 药之毒本草所不 载又合水 县 南 山出 款

     









                           前编修官温予巽恭 纂辑

                           前提调官张日华恭 覆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寕夏府在甘肃省东北九百四十里东西距五百三十里南北距六百六十里东至陜西延安府

  定边县界三百七十里西至贺兰山边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平凉府固原州界三百七十里北至西

  瓜山边界二百九十里东南至庆阳府环县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固原州界四百里东北至白塔

  山边界三百里西北至贺兰山边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师四千五十里

︹分野︺天文东井舆鬼分野鹑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战国属秦始皇时属

  北地郡汉为北地郡北部都尉地治富平在今灵州界后汉

  末废晋义熙后为赫连勃勃所据后魏始于今府

  南境置灵州后周建德三年于此置怀远郡及怀

  远县隋开皇三年郡废属灵武郡唐属灵州州为朔方

  节度治所宋初废为怀远镇咸平中入于西夏乾兴二

  年夏人城怀远镇为兴州自灵州徙都之后升为

  兴庆府又曰中兴府元太祖二十二年灭夏至元

  八年立西夏中兴等路行省二十五年改置寕夏

  路总管府元贞元年革行省属甘肃行省明洪武

  三年曰寕夏府五年府废二十六年明统志作九年与明史不

  改置寕夏卫二十八年罢永乐元年复置属陜

  西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置寕夏府属甘肃省兼置

  寕夏寕朔二县同为府治又改灵州千户所为州

  置平罗中䘙二县五年置新渠县七年置宝丰县

  乾隆三年裁新渠宝丰二县并入平罗县领州一

  县四

  寕夏县附郭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十里东至灵州界三十里西至寕朔县界十五

  里南至寕朔县界九十里北至寕朔县界二十里东南至灵州界八十五里西南至寕朔县界五十

  里东北至平罗县界四十里西北至寕朔县界十五里本汉北地郡富平县地后周始置怀远县为

  怀远郡治隋属灵武郡唐属灵州宋入于西夏元为寕夏路东境明洪武十七年置寕夏前䘙二十

  五年复置左屯卫俱属陜西都司后废三十五年复置 本朝初因之顺治十五年废前䘙入寕夏

  雍正二年改置寕夏县为寕夏府治寕朔县附郭东西距九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五十

  里东至寕夏县界一里西至贺兰山边界九十里南至中䘙县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平罗县界九十

  里东南至寕夏县界五十里西南至边墙一百里东北至寕夏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罗县界三

  十五里汉北地郡灵武县地隋唐为怀远县西境元为寕夏路西境明洪武中分置寕夏右屯䘙属

  陜西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置寕朔县与寕夏县同为府治平罗县在府北少东一百二

  十里东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东至寕夏县界四十里西至贺兰山六十里南至寕朔县

  界七十里北至石觜山四十五里东南至灵州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寕朔县界九十里东北至黄河

  堤二十里西北至镇远关五十里汉北地郡北境唐为灵州北境明永乐初筑平虏城嘉靖三十年

  置平虏守御千户所属寕夏䘙 本朝初曰平罗雍正二年改置平罗县五年分置新渠县七年

  增置宝丰县并属寕夏府乾隆三年新渠宝丰二县并入平罗仍属寕夏府灵州在府东南

  九十里东西距三百一十里南北距三百五十里东至陜西延安府定边县界二百八十里西至寕

  夏县界三十里南至平凉府固原州界二百八十里北至边墙七十里东南至庆阳府环县界二百

  九十里西南至中䘙县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兴武营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寕夏县界七十里汉置

  灵州富平二县属北地郡后汉徙废后魏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中改置灵州周置总管府兼

  置普乐郡及回乐县隋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罢府三年改州为灵武郡唐武德元年复曰灵州仍

  置总管府七年改都督府属关内道开元九年朔方节度使天宝元年复曰灵武郡乾元九年复

  曰灵州五代因之宋咸平五年入于西夏改为西平府又改翔庆军元复曰灵州属寕夏路明洪武

  十六年改灵州千户所属寕夏䘙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为灵州属寕夏府中䘙县

  在府西南三百八十里东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东至寕朔县界二百二十里西至兰

  州府皋兰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平凉府固原州界二百里北至边墙十里东南至灵州界二百里

  西南至兰州府靖远县界二百里东北至灵州界二百里西北至边界二十里秦北地郡地汉安定

  郡眴卷县地后汉废后魏为灵州地隋为灵武郡地唐为灵州鸣沙县地宋没于西夏元置应理州

  属寕夏路明洪武三年州废永乐元年置寕夏中䘙属陜西都司 本朝初因之顺治十五年并入

  寕夏右屯䘙雍正二年改置中卫县属寕夏府

 ︹形势︺黄河𬓛带于东南贺兰蹲峙于西北沃野擅鱼

  米之利灌溉资汉唐之渠地险民富称四塞腴

  中边图制北邻大漠南距平凉东接榆延西连甘肃

 ︹风俗︺本杂羌戎之俗后周迁江左之人于此崇礼好

  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寰宇笃信禨鬼尚

  诅咒宋史夏国传强梗尚气敢战斗金史夏国赞土人性勇

  锐善畜牧尚释重巫明初徙其民于陜西居此土

  者皆五方之人是以风俗不纯明统

 ︹城池︺寕夏府城周十五里有奇东西长倍于南北门六濠深七尺本西夏故址元末弃其

  西半明正统中复筑 本朝顺治康熙闲屡修干隆三年圮五年复筑又满城在府城西十五里周

  七里有奇门四濠广六丈乾隆四年筑设将军及八旗兵驻防四十六年五十年屡修旧满城在城

  东北二里周六里有奇雍正元年创筑干隆三年圮因移建 寕夏寕朔二县附郭平罗县

  城周四里有奇南北二门明永乐初筑至万历三年甃砖 本朝乾隆三年圮四年复筑

  州城旧在黄河南明洪武中移筑河北宣德中移筑河东北隅周七里八分万历五年甃砖门

  四 本朝干隆五年修中䘙县城周五里有奇东西南三门濠深一丈明正统天顺闲

  因旧址展筑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圮乾隆五年复筑

 ︹学校︺寕夏府学在府治西北即旧䘙学明洪武二十九年建入学额数二十名又商学在

  明伦堂后 夲朝雍正三年建入学额数八名嘉庆四年添设满营学校以应试人数多寡定额

  寕夏县学在府城东北雍正三年建入学额数十七名寕朔县学在府城东

  雍正三年建入学额数十七名平罗县学在县治雍正三年建入学额数八名

  州学在州治东南即旧所学明正德十三年本朝顺治十六年康熙四十六年嘉庆二年

  屡修入学额数十四名中卫县学在县治东南即旧寕夏中䘙学明正统中建入学额

  数十五名揆文书院在府学东明嘉靖四十三年巡抚王崇古建银川书院

   本朝乾隆十九年寕夏寕朔二县公建奎文书院在灵州城西门外旧为钟灵书院日

  久倾圮 本朝干隆五十一年改建朔方书院在灵州东花马池城内明嘉靖四十五年

  戸部郎中蔡国熙建应理书院在中䘙县南门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同知高士铎建

 ︹户口︺原额民丁共二万一千二百三十六今滋生民丁男妇大小共一百二十一万一千四百八十

  名口屯丁男妇大小共十八万一千三百三十五名口统计二十一万四千九百九十二户

 ︹田赋︺田地共二万三千三百十七顷六亩五分额徴银共一万四千七百三十三两六钱二分三釐

  粮共十四万一千一百三十三石二斗八升八合一勺

 ︹山川︺莎罗模山在寕朔县西南一百里近贺兰山灵武口有水自地涌出旱祷多应

  兰山在寕朔县西北抵平罗县界隋书地理志宏静县有贺兰山元和志贺兰山在保静县西

  九十三里树木青白望如駮马北人呼駮为贺兰故名其山与河东望云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

  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西北经怀远县西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抵河处亦名乞伏山

  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五百馀里真边城之巨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灌溉

  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旧志山在寕夏城西六十里峯峦苍翠崖壁险削边境倚以为固上

  有废寺百馀并元昊故宫遗址自来为居人畋猎樵牧之场明宏治中北虏为患遂奏禁之山麓有

  黄安峡赤木等口旧皆垒石置驿通志山在平罗县西六十里卑移山在寕朔县西北汉书

  地理志在廉县西北五边考寕夏䘙西北境有凝罗山其西南为龟山松山揟次山与庄浪䘙相接

  皆有险塞可凭黒山在平罗县西北朔方志山在寕夏䘙东北二百里贺兰山尾其形如虎踞

   按中卫志中卫县东三十里亦有黒山其色黒石觜山在平罗县北明统志在寕夏䘙

  东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觜新志在今县北四十里麦垛山在平罗县北刘吉寰宇通志在

  寕夏卫东北二百里山势高耸如麦垛西瓜山在平罗县北明统志在寕夏䘙北二百八

  十里以形似名黄草山在平罗县北明统志在寕夏䘙北二百八十里其上草色多黄

  嵬山在平罗县东北旧志在寕夏䘙东北一百曰十里有省嵬口为防御要地 按水经注河

  水迳石崖山西崖之上自然有文尽若战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盖即省嵬

  老虎山在平罗县东北旧志在平罗所东北百八十里黄河岸上九边考云自老虎山

  而西为长流水蒲草泉等险距寕夏䘙境可数百里皆可收为外险马鞍山在灵州东五十

  磁窑山在灵州东六十里旧为陶冶之所明成化九年巡抚马文升议筑磁窑堡以接

  居中山在灵州东南明统志在寕夏䘙东南二百六十里狼山在灵州东南韦

  州堡东五里三山在灵州东南韦州堡东一百里三峯列峙又子山在三山南溪㵎险恶

  人迹罕到以出子木故名金积山在灵州南一百里明统志在寕夏䘙南二百里山多

  赭土日照其色如金山北北崖石板下有水乱滳如雨旱祷有应又有滚泉在东麓自地涌出高一

  二尺如沸汤之状清洁可饮又有黒鹰山在卫南二百五十里昔入尝于此获黒鹰长乐山

  在灵州南元和志回乐县有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洛山以山下有铎洛泉水故名旧土谷浑

  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寰宇记十道记云安乐州近长乐山下蠡山在灵州南明统志在

  寕夏䘙南二百六十里层峦耸翠其峯如蠡山有富泉又东北有小蠡山旧志在韦州城西二十里

  亦曰螺山四旁皆平地屹然独立上多奇木异卉良药又小蠡山在大蠡山之南其脉相连

  八山在灵州西南明统志在灵夏䘙西南三百四十里琥八译言駮杂也通志在韦州堡西南

  八十硖口山在灵州西水经注河水过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闲即上河

  峡世谓之青山峡通鉴唐武德九年安州都督李靖与突厥战于灵州之硖石又长庆元年灵武节

  度使李进诚及吐蕃战于大石山败之寰宇记大石山即上河峡也明统志峡口山在寕夏䘙西南

  一百四十里两山相挟河经其中一名青铜峡上列古塔一百有八座平山在灵州东北八

  十里以山顶平而名方山在灵州东北花马池城东北百馀里石空寺山在中䘙县

  东七十里山有石空寺因名又东十五里有石空洞香山在中䘙县南周环约五百馀里东南

  接壤灵州西南与兰州府靖远县连界明为庆藩牧场 本朝始入县治地多旱遇雨乃可收

  钵山在中䘙县南七十里即香山之支山山有米钵寺故名又南有天景山亦香山之支也

   韦静山在中䘙县西南其南又有雪山通志又有冷山俱在大河之南近平凉兰州界

   山在中䘙县西七十里元史地理志应理州西据沙山明统志因沙所积故名大沙子

   山在中䘙县西七十里旧应理州西南俗呼扒里扒沙迤西近庄浪凉州诸界观音山

   在中䘙县北五十里山有观音洞故名山北即边界五原在灵州东北花马池境内元和志故

   五原郡以其地有五原所故名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石夹洞

   在平罗县西北俗名白虎洞羚羊洞在中䘙县东南百里黄河自兰州府靖远县流

   入经中䘙县南又东北经灵州西北又东北经寕夏县东南又东北经平罗县东入鄂尔多斯界汉

   书地理志眴卷县河水别岀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水经注河水东北迳麦田山西又东北迳于

   黒城北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又东北迳㫬卷县故城西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水于此有上河

   之名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岀其闲即上河峡世谓之青山峡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又云河水又

  北迳富平县故城西又北迳薄骨律镇城又迳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迳上河城东又东北迳

  浑怀障西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元和志鸣沙县西枕黄河又黄河自回乐县

  流入灵武县明统志黄河西南自靖虏䘙来分流入中䘙城正河在城南东北注临夏又黄河在寕

  夏䘙东南四十里旧志黄河自兰会北流两崖岸皆崇崖峭壁河狭而水势遄驶商市山木而下者

  日行可二百里以其流急也经中䘙西五十里始落平壤绕城南又东北入峡口酾为汉唐诸渠经

  镇东北过新秦中岀龙门由延绥南注通志黄河今在中䘙县南十里灵州西北一里府东南三十

  里平罗县东二十里皆引渠灌田黑水河在寕夏县东源岀河套内西南流由暗门入境

  又折西北出横城堡边至城东四十里入黄河按明统志畨名哈喇乌苏河今蒙古又名库克尔

  黑河哈喇乌苏言黑水库克尔言清水也 哈喇乌苏旧作哈喇兀速库克尔旧作葛克尔今并改

  西河在平罗县东源出县东北流三百五十馀里入黄河久淤塞 本朝雍正五年重濬受汉

  唐两渠之馀水下流合惠农渠以达于河沿河建桥十六以通行旅乾隆五年复濬白草水

  在灵州西南寰宇记源岀平地高平水在中䘙县东自平凉府固原州北流至县境入黄河

  即今清水河也亦名山河水经注高平川水迳三水县西肥水注之又北入河明统志清水河在寕

  夏䘙南三百五十里鸣沙州城南一名葫芦河河流甚狭自平凉界夹注于黄河安乐川

  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寰宇记川近长乐山又有天麻川在州东北至龙谷路入静边界

  阳川在中卫县西二十五里县志俗讹略场湖高台寺湖在寕夏县东十五里又东

  五里有沙湖又巽湖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月湖在寕夏县北三十五里以形似名金波

  湖在寕夏县东北青阳门外沿岸垂柳蔽日中有芰荷为一方之胜三塔湖在寕夏县

  东北三十里长湖在寕朔县南十五里明统志作在䘙西北一百二十里观音湖

  在寕朔县西九十三里乃贺兰山水聚于山下大水口成湖蒲草湖在灵州东南十里又

  草场湖在州南三十里东湖在灵州东南旧韦州堡东一里又有鸳鸯湖在东湖北三里

  马槽湖在中䘙县东北二十五里以形似名又有蒲塘在县北曰十里塘中多产蒲草故名

  下流皆入于河惠农渠在寕夏县东叶昇堡东南又北经平罗县东其地名查汉托护滨黄

  河西地皆良沃旧以汉唐渠水所不及遂为旷野 本朝雍正四年   特命兵部侍郎通智户

  部侍郎单畴书等经理相度始于河西陶家觜南花家湾凿大渠引水北流长三百里下与西河会

  渠口建进水闸一退水闸三中为束水闸八尾闸一随时蓄泄又设暗洞三二通上下之流一接汉

  渠馀水沿渠造桥二十有二以便往来两岸各开支渠百馀道或七八里或三四十里俱作陡口飞

  槽共溉田二万馀顷又于渠之东岸筑长堤以障黄河之泛溢于渠之西复疏西河旧淤以泻汉唐

  两渠诸湖之溢水七年工成   赐名惠农渠每岁之春必加修濬后又增设暗洞四计暗洞七

  飞槽八陡口三十二乾隆五年复引渠至平罗县市口堡入黄河与西河别流计长一百三十馀里

  溉通义等三十八堡田四千五百馀顷汉延渠在寕夏县东南即古汉渠也元和志汉渠

  在灵武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

  田五百馀顷朔方志汉延渠在寕夏䘙东南自峡口东凿河引流数里许有闸以泄水渠流绕䘙东

  逶迤而北溉田万顷支流陡口三百六十有九通志渠自寕夏东南引黄河绕城自东而北流十二

  里至汉坝堡设正闸一外设退水闸三水小则闭各闸使水皆入渠水大则开闸以泄之又设暗洞

  四以泻渠西积水渠长二百三十里经寕朔寕夏东界而北合惠农渠溉田三千八百九十馀顷东

  西两岸支渠各十有四 夲朝顺治十五年康熙四十年俱修雍正九年重修大清渠

  南汉唐二渠之闲距汉渠口五里引黄河水北流七里至陈俊堡设正闸一退水闸三又引流而北

  凡七十五里经寕朔寕夏二县界合唐来渠东岸支渠九西岸支渠六共溉田一千一百二十馀顷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同知王全臣创开雍正九年重修唐来渠在寕朔县西南亦名唐渠

  宋史夏国传兴𤫊有古渠曰唐渠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潦之虞元史郭守敬传

  至元二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

  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馀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泄守敬更立闸堰

  皆复其旧通志唐来渠在寕朔县西据汉延渠之上三十里黄河出青铜峡东北流渠口即于峡之

  尽处开凿引水绕城自西而北行二十里至唐坝堡设闸为六空西四空为唐渠东二空为贴渠外

  亦设退水闸三渠长三百二十里经寕朔寕夏平罗县界东岸支渠十五西岸支渠十七陡口四百

  三十六共溉田四千八百馀顷明万历中佥事汪文辉改建闸口 本朝康熙四十八年同知王全

  臣于倒流河増建退水闸雍正九年重修又有贴渠与唐渠同口异闸溉唐渠东岸地之最高者中

  分为二一长四十里一长五十里其渠口旧为河水浸啮筑张贵湃护之康熙四十七年都司王应

  龙改筑湃曰马关嵯遂省岁修之费靖虏渠在寕朔县西南旧名李王渠乃元昊废渠也明

   宏治中巡抚王珣言木边旧有古渠三道东为汉渠中为唐渠现通水利惟西一渠逼在山下今大

   半淤塞请疏凿成河改名靖虏后以石坚沙深不能成功仍为废渠清塞渠在平罗县五墩

   左右受唐来渠水长六十七里溉田一千八百馀亩两岸支渠陡口二十二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

   同知王全臣开昌润渠在平罗县东旧有六羊河即黄河分流东北流百馀里仍入黄河

   本朝雍正六年既开惠农渠复即旧河疏其⿰氵扵重筑湃岸于渠口建进水闸一退水闸二中为东

   水闸三两旁分支渠数十道溉田万馀顷赐名昌润渠 按黄河常为中国患而寕夏独受

   其利引渠灌溉凡数万顷无旱潦之灾史记河渠书自武帝塞宣房后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因河

   及川谷水以溉田后汉西羌传顺帝从虞诩言复朔方西河上郡使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

   一亿计府境有汉唐诸渠拓拔氏据西夏资以灌溉元至元初董文用郭守敬复开之至今蒙其利

   而寕夏以北查汉托护之地黄河所经沃野尤广元和志所谓贺兰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

  引水灌溉是也自明中叶套患日亟弃在境外国家威德远被河套内外悉隶于版图河西一带

  向以水利未兴犹为牧场   世宗宪皇帝轸念边储不惜重费   特发帑金数十万两遣

  大臣经理创开惠农昌润二渠兼濬旧渠招徕耕垦増设二县辟地三百馀里广膏腴数万顷

   深仁普泽利赖万世更胜汉唐等渠矣秦家渠在灵州东亦曰秦渠古渠也黄河经州西

  由秦坝堡北分枝绕州之东复归于河长一百二十里元史至元改元董文用为中兴行省郎中始

  开秦家等渠朔方志渠长七十五里灌田九百馀顷里仁李罗大中皆其支渠通志今长一百五十

  里溉田一千三百顷渠口有闸曰秦闸渠尾有泄水闸曰黑渠闸旧用木为之康熙中易以石

  禄渠在灵州东唐书灵州有光禄渠久废节度使李听引渠溉塞下地千顷后赖其饶旧志在

  灵州所东本汉时导河溉田处今废薄骨律渠在灵州南元和志在回乐县南六十里溉

  田一千馀顷又唐书地理志回乐有特进渠溉田六百顷长庆四年七级渠在灵州南

  唐书代宗纪大历八年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艾山渠在灵州西南魏书太

  平真君五年刁雍为薄骨律镇将表曰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东西四十五里凿

  以通河似禹旧迹其两岸作溉田大渠广十馀步今渠高于河水不得上求于河西高渠之北八里

  分河之下五里平地凿渠筑其两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还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复八十里

  合一百二十里渠成可溉官私田四万馀顷 按此渠当在青龙峡口去唐渠不远旧志谓即寕夏

  城西之靖虏废渠误汉伯渠在灵州西亦曰汉渠相传汉时所开朔方志渠长九十馀里明

  洪武初濬之灌田七百三十馀顷通志渠口在秦渠上流青铜峡之麓长八十里溉田千三百顷渠

  口有闸曰汉闸旧时秦汉二渠以河势日下常苦无水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同知祖良正重濬二

  渠改建石闸増长迎水湃水始足用又汉伯渠下流水无所泄每浸民田明河东道张九德创开芦

  洞自秦渠北岸疏沟三十里泄水入河岁久淤塞秦渠东岸二十馀里每受山水之害康熙五十二

  年重白渠在中䘙县东二十里旧长四十二里溉田一百七十顷今曰北渠长五十里溉

  田一百一十八顷又有新北渠在镇虏堡引水东北至胜金关长三十里溉田一百二十一顷

  水渠在中䘙县东胜金关下长五十里溉石空寺永兴张义三堡田凡二百馀顷石空

  渠在中䘙县东七十里长七十三里溉田六十馀顷顺水渠在中衡县东九十里旧曰

  枣园渠袤三十五里溉田九十五顷今改名长七十里溉田三十七顷又𬃷园堡有新顺水渠溉田

  二百二十六顷又东铁筒堡有常永渠长三十里溉田四十九顷又东广武堡有石灰渠长五十七

  里溉田一百二十顷以上诸渠皆在河北柳青渠在中䘙县东南一百里溉田一百六十八

  七星渠在中䘙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长四十三里溉田二百二十馀顷 本朝康熙

  中重濬长百馀里溉新凝安威武鸣沙三堡田五百馀顷乾隆二十三年复濬溉新凝安恩和鸣沙

  白马滩四堡田七百九十一顷县境诸渠美利之外惟此最大以上诸渠皆在河南羚羊渠

  在中䘙县南四十里长四十馀里溉田二百馀顷又羚羊店渠在县永康堡旧溉田二百二十馀顷

  今溉田一百二十九顷羚羊角渠在县常罗堡旧溉田七十馀顷今溉田十八顷又有通济渠在县

  长恩堡长三十里溉田四十有九顷美利渠在中䘙县西二十里旧名蜘蛛渠自石龙口引

  黄河东北达胜金关长五十八里明嘉靖闲重濬长一百二十里溉田七百三十顷 本朝康熙中

  重修复溉田五百六十五顷又有贴渠在美利渠东旧名中渠长三十六里溉田一百二十馀顷今

  重濬长七十里溉田二百六十九顷盐池有大小二池皆在灵州界元和志盐州五原县盐池

  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项池四瓦窑池乌白两池岀盐今度支收粜瓦窑池细项池并废唐书地

  理志灵州怀远有盐池三曰红桃武平河池又回乐县有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

  十一里明统志盐池在庆阳府北五百里有二大盐池周围八十里小盐池周围二十七里俱产盐

  旧志大盐池去寕夏䘙三百五十里盐色青白亦曰青白盐池明时边储多取给于此小盐池在𤫊

  州所东南一百三十里惠安城西一里堟墙周三十六里设盐捕通判管理吉兰泰盐池于嘉庆十

  一年归官招商行销每年额盐三万石引八万七千五百道由磴口运至河口碛口等处分销责令

  运判及盐大使督催稽查花马池在𤫊州东花马城西明统志在庆阳府北五百里周围四

  十三里与马槽孛罗滥泥锅底等池相近旧志其地平衍无川谷之阻明中叶套夷往往由此阑入

  为边患又天池亦在所城西湖明成化九年巡抚马文升议筑堡于此红柳池在灵州花

  马城东南明统志在庆阳府北五百里周二十六里石沟池在其西莲花池在其东延绥旧志莲花

  池周十里又有狗池周二百八十里青沙㵎在灵州花马池东北边图城东北跨马梁青沙

  㵎与榆林府清平定边相对离花马池二百里又东北有敖忽㵎五座山诸险铁柱泉

  州花马城西南六十里有泉百步明嘉靖中以寇入必饮马于此筑堡守之龙潭泉

  䘙县西二十里其水夏则潴蓄冬不凝冰一名暖泉祷雨有应又一碗泉在县西一百一十里野马

  泉在县北二十里千金波在寕夏县南元和志在灵武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古迹︺怀远故城今府治隋书地理志灵武郡统怀远县后周置仍立怀远郡开皇三年

  废元和志县在灵州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饮汗城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后魏以给百姓立

  为怀远县其城仪凤二年为河水汎损三年于故城西更筑新城杜佑通典怀远本汉富平县地魏

  置六镇三戍于此寰宇记今废为怀远镇管蕃部六宋史夏国传咸平四年李继迁攻破定州怀远

  县乾兴二年李德明城怀远镇为兴州以居其子元昊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名兴庆府元

  太祖二十二年伐夏夏主李𪾢降地理志兴州后又改中兴府元至元二十五年置寕夏路明史

  地理志洪武三年置府二十六年改置寕夏卫本朝初因之顺治十五年以前屯卫并入寕夏䘙

  雍正二年升府廉县故城在寕夏县北汉置属北地郡后汉因之后废又见固原州

  武故城有三一为汉县在寕朔县西北地理志属北地郡后汉省段颎传建寕元年颎追羌

  于令鲜水上及于灵武谷章怀太子注灵武县名有谷在今怀远县西北是也一为隋县即汉浑怀

  障在今平罗县东北界一为唐县在灵州西北即水经泣所谓胡城也元和志灵武县东南至灵州

  十八里本汉富平县地后汉破赫连昌收胡户徙此因号胡地城隋仁寿元年改广闰县为灵武县

  移入胡地城安置寰宇记周天和三年废历城郡为胡城镇唐武德五年移旧灵武县于此今废

  按元和志谓隋仁寿初改县曰灵武即移治胡城则浑怀不应复有灵武之名矣当从寰宇记唐初

  移治为是但云周废历城郡为胡城镇则又误保静废城在府东南接灵州界隋书地理

  志灵武郡统宏静县开皇十一年置元和志县西南至灵州六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后魏立宏静镇

  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俗谓之汉城隋改置宏静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元年改为保静寰宇

  记按隋图经云宏静本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镇仓城也今废为保静镇管蕃部六宋史咸

  平四年李继迁攻破怀远县及保静明统志保静城在寕夏䘙西南八十里夏为静州元废今屯军

   居焉 按保静当在今府东南不在西南又按水经注汉城在河西寰宇记居河外三里是也疑县

   初治此唐始移于河东定州故城在平罗县东南即唐定远城也元和志灵州有定远

   城在州东北二百里汉北地郡方渠县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远阔丰安势孤中闲千里无

   城烽堠杳渺故置此城募兵镇之其后信安王祎更筑羊马城幅员十四里唐书地理志警州本定

   远城郭元振置后为上县隶灵州景福元年灵威节度使韩遵表为州寰宇记今为定远镇管蕃部

   四明统志定州城在寕夏䘙北六十里本唐定远城赵元昊改为定州元初废明为寕夏䘙地 本

   雍正五年置新渠县属寕夏府乾隆三年裁并入平罗县 按明统志又有田州城在䘙北六十

   里西夏无田州盖即定州之讹今俗呼田州塔新渠旧县在其南宝丰故城在平罗县

   东北二十五里汉北地郡浑怀都尉地隋书地理志灵武县后周置建安县后又置历城郡开皇三

   年郡废十八年改建安为广闰仁寿元年改名焉唐初徙废宋时属夏地夏人于此筑省嵬城在故

   城东省嵬山下明属寕夏卫地 本朝初其地曰查汉托护雍正七年置宝丰县属寕夏府乾隆三

   年栽并入平罗县设县丞灵州故城在今灵州城西南本后魏薄骨律镇也水经注河水

   又北迳薄骨律镇城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馀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

   旧咸言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转韵之谬遂仍今称也魏书太平

   真君五年刁雍为薄骨律镇将九年表求造城诏名为刁公城地形志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孝昌

   中改灵州隋书地理志灵武郡后魏置灵州治回乐县后周置带普乐郡开皇三年郡废大业初置

   灵武郡元和志灵州东南至盐州三百里以州在河渚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改号灵州开元二十

   一年为朔方节度理所回乐县郭下本汉富平县地城枕黄河唐书肃宗本纪天宝十五载朔方留

   后杜鸿渐等迎太子即位于灵武地旧唐书地理志灵州大都督府隋灵武郡武德元年改为灵州

   总管府寻改都督府天宝元年改灵州为𤫊武郡至德元年升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属

   关内道宋史夏国传咸平五年李继迁攻陷灵州以为西平府六年遂都灵州大中祥符三年李德

   明大起宫室于𨫼子山乾兴二年迁居兴州明统志元仍为灵州洪武中州废置守御千戸所在寕

   夏䘙南九十里旧志灵州城旧在河东洪武十七年圯于水移筑于旧城北七里宣德三年又为河

   水所冲决移于城东北五里即今治也盐州故城在灵州东南花马池北本汉北地郡

   朐衍县地后魏置大兴郡西魏改曰五原寻复为大兴郡又于郡置西安州废帝三年改为盐州隋

   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为盐川郡治五原县唐初复曰盐州武德元年没梁师都侨治灵州贞观元

   年州省以县隶灵州二年师都平复置天宝元年改五原郡乾元元年复曰盐州永泰元年升为都

   督府贞元三年没吐蕃九年复城之元和八年夏州元和志盐州南至庆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

   灵州三百里宋咸平后入于西夏仍曰盐州熙寕中种谔在绥州尝议复盐州不果元废为环州地

   正统九年修筑旧城改置花马池营属寕夏䘙成化十五年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

  置寕夏后䘙属陜西都司 本朝康熙六年并入寕夏守御所通志后䘙城旧在花马池北明天顺

  中改筑在寕夏䘙东三百四十里富平故城在灵州西南汉置县属北地郡后汉为北

  地郡治永初二年西羌滇零称天子于北地五年诏令郡徙池阳永建四年复归旧土永和六年

  徙冯翊自是故城遂废后汉书注富平故城在回乐县西南又汉书宣帝纪五凤三年置北地属国

  地理志富平县北部都尉治神泉障灵洲故城在灵州境汉置属北地郡地理志惠帝四

  年置有河奇苑号非苑后汉元初三年邓遵大破叛羌零昌于灵洲即此后废宋书傅宏之传灵州

  汉末失土寄寓冯翊晋太康三年复立非故县也汉书注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

  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又曰河奇也二苑皆在北焉后汉书注灵洲故城在今马岭县西北 按水经

  注不言灵洲县据汉志当在河渚之闲后汉书注在马岭西北去今洲尚远近志谓在州北亦无所

  应理州故城今中䘙县治元史太祖纪二十一年伐西夏逾沙陀至黄河九渡取

   应理等县地理志寕夏路领应理州与兰州接境东阻大河西据沙山考之图志乃唐灵武郡地其

   城未详建立之始元初仍立州明统志元应理州洪武初废三十二年移建寕夏中䘙于此南至平

   凉府开城县界三百里西至庄浪䘙界七十里眴卷故城在中䘙县东汉置属安定郡应

   劭曰音旬箘后汉省水经注河水迳眴卷县故城西旧志城在灵州所西南二百里鸣沙故

   城在中䘙县东隋书地理志灵武郡统鸣沙县后周置会州寻废开皇十九年置环州及鸣沙县

   大业三年州废又统丰安县开皇十年置唐书地理志云武德四年析置丰安县贞观四年置回州

   以丰安隶回州十三年州废省丰安元和志鸣沙县东北至灵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在今

   县理东二百里周保定二年于此置会州建德六年州废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以大河

   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郡唐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废以

   县属灵州神龙二年为默啜所寇因而荒废遂移县于废丰安城即仐县理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

  沙随路有声异于馀沙故号鸣沙又有丰安军在灵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馀里万岁通天初置

  寰宇记鸣沙旧县咸亨三年归复因以其地置安乐州移吐谷浑部落于此是后复陷吐蕃常置兵

  守之大中三年灵武节度使朱叔明奏收复安乐州敕为烕州仍领鸣沙县今州与县俱废元史地

  理志唐鸣沙县宋没于夏国仍旧名元初立鸣沙州隶寕夏府路屯田四百四十馀顷明统志在寕

  夏中䘙东南一百五十里旧志自城北渡河五里即广武营也新昌废郡在灵州东北隋

  书地理志回乐县有西魏置临河郡开皇元年曰新昌三年废唐书地理志灵州黄河外有新昌

  军旧志盖即故郡也废韦州在灵州东南西夏置宋史嘉祐七年夏人改韦州监军司为祥

  祐军后改静塞军元废明统志韦州城在寕夏卫东南三百六十里废雄州唐书地理志在

  灵州西南一百八十里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为行州燕然等废州在灵州及中䘙

  县境旧唐书地理志贞观二十年铁勒归附于灵州界置皋兰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

  徽九年废皋兰等三州开元初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属灵州都督府燕

  然鸡鹿鸡田三州寄在回乐县界东皋兰州在鸣沙界燕山烛龙二州在温池界皆突厥九姓部落

  朐衍废县在灵州东南花马池境史记岐梁山北有朐衍之戎汉置朐衍县属北地

  郡后汉省应劭曰朐音煦颜师古曰音杳于反括地志今盐州古朐衍戎地温池废县

  在灵州东南唐置属灵州元和志县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伸龙五年置县侧有盐池通典魏薄骨

  律镇仓城在此唐书地理志大中四年属威州寰宇记本汉富平县地隋为宏静县地今废

  池废县在灵州东花马池界唐武德元年置兴寕县属盐州寻废贞观二年平梁师都复置

  景龙三年改曰白池宋时废元和志县南至盐州五十里以近盐池为名上河城在寕夏县

  南水经注河水北迳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冯参为上河典农都尉所治隋长城在寕朔县

  西北寰宇记大业中筑在怀远县西北大河外新堡城在寕朔县西北元和志在怀远县西

  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旧名千金堡今名新堡省嵬城在平罗县东北

  省嵬山下去寕夏一百四十里西夏所筑宋史夏国传国语谓惜为嵬其人多以嵬名忻都

  城在平罗县东北明统志在寕夏䘙北五百里西受降城在平罗县东北黄河西岸

  唐中宗景龙二年朔方总管张仁愿筑唐书以为南直灵武地理志西受降城开元初为河所圮十

  年总管张说于诚东别置新城元和志西受降城盖汉朔方郡临河县故理处东南渡河至丰州八

  十里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 按其地在河套西北虽去县界尚远而境相属其东中二城详见归

  化城及吴喇忒界铁角城在灵州花马池北境与盐池相近亦名三角城明初为官军屯

  清远城在灵州东南寰宇记灵州有清远镇管蕃部九宋史至道初李继迁攻清远军

  守臣张延击退之咸平四年继迁来攻清远军监军段义叛城遂陷又寰宇记灵州黄河北岸有昌

  化镇保安镇俱管蕃部一临河镇管蕃部三西夏皆废丁奚城在灵州界后汉书永初六

  年羌零昌以汉阳人杜季贡为将军别居丁奚城元初二年司马钧等分道击零昌钧独攻拔丁奚

  城后任尚击破先零羌于丁奚城刘珍东观记至北地灵州丁奚城也丰安城在𤫊州界

  唐书地理志𤫊州有武略河开静城鸣沙万春五府丰安保安等城浑怀障在平罗县东黄

  河东汉书地理志富平县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水经注河水东北迳浑怀障西太和初三齐平

  徙历下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南去北地三百里隋书地理志灵武郡统灵武县后周置曰建安后

  又置历城郡开皇三年郡废十八年改建安为广仁寿元年改名焉元和志周天和中于𤫊州东

  北置建安县隋改灵武移入胡地城又曰废灵武城在怀远县东北隔河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

  谓浑怀障 按灵武之移治当在唐初辨见前元昊宫在寕朔县西明统志在贺兰山东宫

  墙尚高台在寕夏县东十五里地势崇高登眺极山河之胜元昊建祠于此久废










                            前协修官温予巽恭纂 辑

                            前总纂官蒋元溥恭覆 辑

                            校 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统志

 寕夏府

︹关隘︺镇远关在平罗县北六十里明初置为寕夏北边险隘嘉靖中王琼改筑花马池新边

  遂弃关不守旧属宝丰今属平罗又县有镇北关长城关在灵州东花马池城北六十步

  明嘉靖中总制王琼筑长五十里关上有楼高耸雄壮下设暗门外立市场番汉交易月三次有守

  备监胜金关在中䘙县东六十里傍山临河路通一线明宏治元年参将韩玉筑

  夏边墙朔方志寕夏西长城自靖虏芦沟界迤北接贺兰山山迤北接北长城至大河河迤

  而南逾河而东有东长城至定边界凡周一千一百七十里西长城四百一十里迤北接贺兰山北

  长城三十里自西而东接黄河黄河自北而南一百三十里接东长城东长城三百六十里自横城

  马头接延绥界又河东故墙自黄沙觜至花马池长三百八十七里成化闲巡抚余子俊奏筑嘉靖

  初总制王琼弃故墙改置新墙即东长城也赤木口在寕朔县西南贺兰山山径五十馀

  处而赤木口尤为冲要可容千马明嘉靖中巡抚杨守礼扼险筑关墙守之县境南路又有哈刺木

  林泉双山南废石独树儿硖口双山灵武金塔九隘口北路有滚锺黄峡水吉镇北宿嵬白寺贺兰

  七隘口直接平罗县界打硙石在平罗县北四十里镇远关内为山后要冲相近又有挑

  柴归德小风大风安定汝箕大水小水西番白塔大塔峡小塔峡新开诸隘口柔远寺口

  在平罗县北 本朝雍正五年设市场于此筑堡周八十五丈有威镇堡兵防守又县西有𥳑泉子

  口韭菜口王玘口皆隘口也黑山觜口在中卫县北二十五里又黄沙口在县东北一

  百二十里观音口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大佛寺北襄口在县东北一百九十里其北二十里又有

  大佛寺北外口县志中䘙迤北边墙隘口凡二十九南路隘口二花马池城在灵州东

  南二百七十里明正统九年置花马池营成化十五年置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改置寕夏后䘙

   夲朝裁䘙初设副将驻防与州同同城复改参将驻防为寕夏镇东协兼辖安定韦州惠安三堡城

   周七里二分明天顺中筑 本朝乾隆六年重修距营六十里有牧马厂在哈叭湖张政堡

   在寕夏县东十五里又县东二十里有镇河堡又县东二十五里有通朔堡旧属新渠县 本朝干

   隆三年裁新渠县并入寕夏县又县东三十里有金贵堡又有通安堡旧亦属新渠又县南三十里

   有魏信堡五十里有王泰堡六十里有王𬭎堡七十里有任春堡又县东南二十里有李祥堡三十

   里有河西寨堡九十里有贺忠堡又县西南三十里有许旺堡四十里有杨和堡王铨堡又县东北

   三十里有王澄堡通贵堡通昶堡四十里有通吉堡城俱一里有奇又西十五里有丰盈堡南九十

   里有林皋堡北二十里有谢保堡大坝堡在寕朔县南一百二十里东至黄河五十步城

   周二里 本朝初设守备后改都司又改千总乾隆四十二年改设把总玉泉营堡

   朔县西南八十里东去黄河西去贺兰山皆三十里明万历十五年筑城周三里 本朝设游击守

   备驻防兼辖平羌大坝二处距营七十里有牧马厂在大井庙山湖金塔三处平羌堡

   朔县西四十里城周二里今有把总外委驻防李纲堡在平罗县南七十里城周二里今设

   清水营堡在灵州东八十里北至边墙一里明正统七年筑城周二里隆庆五年

   马市于此 本朝乾隆六年重修今设把总镇北堡在寕朔县西北四十里城周二里又

   镇朔堡在平罗县西北八十里城亦周二里今均设把总洪广营堡在寕朔县西北六十

   里 本朝设游击驻防兼辖镇朔镇北二堡城周二里有奇乾隆四年重修距营五十里有牧马厂

   在贺兰山口又镇标五营牧马厂在贺兰山沿边一带威镇堡在平罗县东北十五里城

   周一里 本朝初设把总嘉庆十五年改设外委东北有边墙一道即北长城也下有东西二暗门

   为汉夷互市处有堡兵防守又省嵬尾闸市口三堡埂外河滩有平罗营牧马厂兴武营

   堡在灵州东一百四十里东南至花马池城一百二十里明正统九年置兴武营正德初改置兴

   武守御千户所 本朝康熙六年改为寕夏守御所以后䘙并入雍正二年裁以其地属灵州城周

   三里有奇北至边墙暗门一百三十步东南至花马池城一百二十里乾隆六年重修旧设游击二

   十五年改设都司安定堡在灵州东少南兴武营东南六十里城周二里北至边墙一百

   五十步今设守备驻防又东南三十里有高平堡又东南三十里即花马池营也大沙井

   堡在灵州东南四十里旧置沙井驿于此今曰沙泉又石沟堡在州东南八十里旧置石沟驿于

   此今设经制外委驻防有城皆周一里惠安堡在灵州东南一百七十里城周四里今有

   把总并盐捕通判驻此韦州堡在灵州东南二百二十里即故韦州明宏治十年置千户

   所筑城周二里今设把总红寺堡在灵州南一百七十里城周一里 本朝乾隆六年修有

   把总驻防同心城堡在灵州西南二百九十里城周二里今设守备驻防又州西北川地

   有灵州营上马厂下马厂临河堡在灵州东北六十里明李筑土城 本朝乾隆六年重修

   有把总驻防红山堡在灵州东北六十五里横城堡东南城周二里今设把总北至边墙

   一里亦有暗门横城堡在灵州东北七十里城周二里今设都司驻防北至边墙暗门一里

   岀暗门三十里有汉夷市场堡西三里即黄河渡处又西北四十里即寕夏镇也兼辖红山清水二

   毛卜刺堡在灵州东少北兴武营西北三十里西北去清水堡四十里北至边墙一

   百步城周一里今设把总镇罗堡在中䘙县东四十里明正统二年建镇虏堡今曰镇罗城

   周三里 本朝乾隆三年圮八年复建旧设把总乾隆三十六年裁改设经制外委又香山堡在县

   东南七十里城周二里设把总属中䘙副将绥安堡在中䘙县东南一百三里明嘉靖七

   年建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设巡检古水井堡在中䘙县南三十里城周二里有守备驻

   石空寺营堡在中卫县东北八十里明永乐二十二年建城周三里 本朝乾隆

   三年城圮八年复建有守备驻防𬃷园堡在中䘙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明正统四年建城

  周二里 本朝乾隆三年城圮八年复建设把总又渠口堡在县东北一百七十里城周一里广

  武营堡在中䘙县东北一百九十里东北去寕夏镇一百七十里明正统九年建城周三里

  分防井沟北城儿水泉儿三岔沟木头井镇贼等六隘口 本朝乾隆三年城圮八年复建设游击

  守备驻防兼辖𬃷园堡距营四十里有牧马厂在井沟又中䘙协营牧马厂在县西北煖泉儿湖

  石觜子汛在平罗县境有把总分防与石觜主簿同城在城驿在府城内寕夏

  寕朔二县分管东至横城驿三十里西至王𬭎驿五十里横城口驿在府东南四十里横

  城堡东南至灵州红山驿四十里王𬭎驿在府南六十里旧王𬭎堡西至大坝驿六十里

  大坝驿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大坝堡西南至中䘙县渠口驿六十里平罗驿

  罗县城内南至寕夏在城驿一百二十里灵州驿在灵州城内明置曰高桥驿今改名

  泉驿在灵州东南沙井堡北去绥安驿七十里又同心驿在州西南同心驿堡北去沙泉驿九

   十里有沙泉驿丞兼管二驿 本朝乾隆七年驿丞归西路同知管又南九十里即固原州李旺

   红山驿在灵州东北六十五里红山堡西至寕夏县横城驿四十里又自红山驿东南

   六十里至清水堡有清水驿又东南一百里至兴武营有兴武驿又六十里至安定堡有安定驿又

   六十里至花马池驿属灵州中䘙驿在中䘙县城内又东六十里为胜金关驿皆属西路

   同知长流水驿在中䘙县西七十里旧有驿丞今裁又西七十里至三塘水驿又西

   一百二十里至营盘水驿旧有驿丞今裁三驿皆在边墙外又西南一百二十里至庄浪厅三眼井

   驿通志岀县西门四十里西暗门经长流水等驿行番部中二百里节使岀入属国朝贡路皆由此

   近商旅亦接踵往来遂成孔道渠口驿在中䘙县东北一百七十里渠口堡又绥安驿在县

   东北九十五里绥安堡有渠口驿丞兼管二驿本朝乾隆二十年裁驿丞自渠口东北至大坝驿

   七十里西至胜金驿一百一十里迤南分路至绥安驿八十里

 ︹津梁︺红花桥在府东门外又有张政桥北通安桥贺兰桥在府西跨唐来渠沿渠之

  桥在府西者十三在平罗者五又寕夏寕朔二县境有大清渠桥十四新渠桥十五良田渠桥八

  永通桥在府南跨红花渠沿渠桥凡十一官镇桥在府西南二十里跨汉延渠沿

  渠桥凡二十四又东南河西寨渡口至临河堡有通济桥南通安桥玉泉桥在寕朔县西南

  唐渠五泉堡又瞿靖堡有清渠石板桥又西门外有西门桥北门外有站马桥纳秀桥

  罗县新渠旧县北门外又西南有姚福桥俱跨西河龙门桥在平罗县东南惠农渠口渠上

  桥凡二十威镇桥在平罗县东北又东北有柔远桥俱跨西河定朔桥在灵州北

  又州境秦渠之桥十汉渠之桥八大通桥在中卫县西横城渡在寕夏县东南

  大河西岸相近又有高岸李祥二渡临河渡在灵州东北六十里西通府城官渡永康

  渡在中䘙县东南二十五里本朝乾隆二十八年设船

 ︹堤堰︺黄河堤在平罗县黄河西岸长三百二十馀里 本朝雍正五年石子湃

  在寕夏县东南汉延渠口通志夏人呼堤𭐏为湃黄河自岀青铜峡以来有支流五道汉延渠横截

  第五道之支渠口筑湃曰石子湃乃截流之湃河水泛涨时内外波涛势险此湃最要又有蒋淮湃

  王岘湃俱汉渠迎水湃也汉唐二坝闸在府南汉唐二渠上流旧皆以木为之明隆庆

  六年佥事汪文辉始易以石驾桥构屋其上至今为利又唐渠有退水汇畅闸绥安闸关边闸大清

  渠又有退水盈安闸永清闸底定闸减水闸惠农闸在寕夏县东惠农渠口 本朝雍正

  七年建上有桥房以通往木自南而北又有节水闸八昌润闸在平罗县东昌润渠上流

  闸上亦有桥房 本朝雍正六年建其下又有节水闸三

 ︹陵墓︺︹宋︺西夏李氏墓在寕朔县西明统志李王墓在贺兰山下数冢巍然皆夏国主

  李继迁等墓︹明︺庆靖王墓明统志在寕夏䘙南二百二十里又悼庄王墓在䘙南三

  百十里通志庆藩诸王墓皆在灵州韦州堡蠡山上又安塞王墓在寕朔县贺兰山干沟口

  泰墓在寕夏县东十里邱希孔墓崇祯末守城尽节并侄子贤墓在寕夏镇远门

  马世龙墓在寕夏县东蝗虫庙又世龙子负图呈图献图三忠墓在汉渠东岸又蝗

  虫庙有江应诏墓

 本朝刘芳名墓在寕夏府城东南十馀里陈福墓在寕夏府城正东十馀里

  良栋墓在寕夏府城东张政堡渠东

 ︹祠庙︺龙神祠在寕夏府城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   敕封涵元普泽龙神忠烈

  祠在府城北祀明巡抚安唯学总兵姜汉昭忠祠在府城隍庙东南隅 本朝嘉庆八

  黄公祠在府城大什字西祀巡抚黄嘉善广宗延福庙在寕朔县西占

  茂山 夲朝乾隆二十一年阿兰山郡王罗卜藏多尔济建   敕赐庙额龙神庙

  罗县惠农渠口本朝雍正六年

 ︹寺观︺承天寺在寕朔县西宋时夏人建清静寺在府城东明正统年闲建清和

  观在寕夏县西北本元昊故宫明万历闲改为观

 ︹名宦︺︹魏︺刁廱饶安人真君五年为薄骨律镇将以西土乏雨表求凿渠溉公私田又奉诏以

  薄骨律等四镇岀车牛五千乘运屯谷供军道多深沙车牛艰阻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水运

  以所绾边表常惧不虞造城储榖置兵备守诏皆从之即名为刁公城以旌功焉○︹隋︺贺若

  谊洛阳人周闵帝时为灵州刺史有能名开皇中突厥屡为边患以谊素有威名再为刺史甚为

  北夷所惮︹唐︺李道宗唐宗室武德五年为灵州总管时梁师都弟洛仁连突厥兵数万人

  入寇道宗闭城守伺隙出战破之初突厥郁射设入居五原道宗逐岀之振耀威武斥地千馀里边

  人悦崔知温许州鄢陵人麟德中为灵州司马境有浑斛萨部落万馀帐数扰民农皆

   释耒习骑射以捍贼知温表徙河北虏不乐迁契苾何力为言乃止知温固请疏十五上卒徙河北

   白是人得就耕浑斛萨至徙地顾善水草亦忘迁后过州谢曰初徙且怨公今地膏腴众孶伙更荷

   公恩皆再拜张仁愿华州下邽人神龙中为朔方军总管始朔方与突厥以河为界仁愿

   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南寇之路六旬而三城就斥地三百里又置烽堠一千八百所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益无寇岁省费亿万计减镇兵数万仁愿为将号令严将吏信服按

   边抚师赏罚必直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焉解琬魏州元城人景云二年

   朔方军大总管分遣随军要籍官河阳丞张冠宗肥乡令韦景骏普安令于处忠料三城兵省其戍

   十万人琬前后乘边积二十年大抵务农习战多为长利边境安之张说洛阳人明皇时为朔

   方节度大使亲行五城督士马时庆州方渠降胡康愿子反说进讨至木盘山擒之乃议徙河曲六

   州残胡五万于唐邓仙豫等州空河南朔方地故时边镇兵赢六十万说以时平无所事请罢二十

  万还农天子为疑说曰边兵虽广诸将自䘙营私耳所以制敌不在众也乃从之时䘙兵贫弱番休

  者亡命略尽说建请一切募勇强士不旬日得胜兵十三万分补诸䘙以强京师后所谓彍骑者也

  李祎太宗孙开元时为朔方军节度使吐蕃据石堡城数盗塞祎督诸将拔之自是河陇拓地

  千馀里明皇更号其城曰振武军王忠嗣华州郑人开元末节度朔方天宝初兼灵州都

  督时北讨奚怒皆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时突厥新有难忠嗣进军碛石经略之

  乌苏米施可汗请降忠嗣知其诈乃营木刺兰山谍虚实因上平戎十八䇿纵反闲于拔悉蜜与葛

  逻禄回纥三部攻多罗斯城涉昆水斩米施可汗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并受降振

  武为一城自是虏不敢盗塞又与诸蕃市马辄高其直故蕃马浸少而汉军益壮郭子仪

  华州郑人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诏子仪为䘙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肃宗

  即位灵武诏子仪赴行在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自陈涛之败唯倚朔方军为根本

   光弻营州柳城人乾元中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兵马副元帅营垒士卒麾帜无所更而光弻

   一号令之气色乃益精明杜黄裳京兆杜陵人郭子仪辟为朔方从事子仪入朝使主留事

   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温儒雅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辨其伪以质怀光怀光

   流汗服罪于是诸将很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路嗣恭三原人为郭子

   仪朔方节度留后大将孙守亮拥重兵骄蹇不受制嗣恭因称疾守亮至即杀之一军皆震

   景略幽州良乡人大历末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五原将张光杀其妻以赀市狱前后不能决

   景略核实论杀之李听陇右临洮人元和十五年为灵盐节度使部有光禄渠久废听始复

   屯田以省转饷即引渠溉塞下地千馀顷后赖其饶︹五代︺︹唐︺张希崇幽州蓟人明宗

   时为灵武节度使灵州地接戎狄戍兵饷道常苦抄掠希崇开屯曰教士耕种军以足食而省转馈

   明宗下诏褒美希崇抚养士卒招辑夷落自回鹘瓜沙皆遣使入贡︹晋︺郭琼卢龙人晋天福

   中刺警州羌浑骚动朔方节度张希崇表琼为部署将兵讨平之冯晖魏州人高祖时拜义

   成军节度使徙镇灵武灵武自唐明宗以来市马籴粟给赐军士岁用转输民不堪役而青冈土桥

   之闲氐羌摽掠商旅难行晖至推以恩信部族怀惠止息侵夺又广屯田以省转饷治仓库亭馆千

   馀区多岀俸钱民不加赋管内大治高祖诏书褒美后与诸族易马朝廷疑之因移镇出帝时复镇

   灵武晖在灵武抚绥边部凡十馀年恩信大著︹宋︺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干德中会冯继业

   自灵州举宗来朝即以思恭代知州事下车矫继业之失绥抚夷落访求民病悉条奏免之

   遵诲𣵠州范阳人太宗初为灵州路巡检夏人有剽略灵武进奉使鞍马兵器者遵诲部署帐

   下欲讨之夏人惧尽归所略拜伏请罪遵诲抚慰令去自是各谨封略秋毫不敢犯侯赟

   太原人太平兴国七年知灵州按视蕃落宴犒以时得边士心部内大治在朔方凡十馀年帝念其

   久求可代者而难其人侯延广汾州平遥人淳化初知灵州部下严整戎人悦服李继迁

  避其锋寻护李继隆军平夏台至道闲李继迁寇灵州复使知灵州兼兵马都部署延广引数十骑

  至镇戎人素服其威皆相率引避慕容德丰太原人淳化中知灵州榖价踊贵德丰岀

  私廪赈饥民全活甚众转引进使贼入境率兵击走之获羊马甚众郭密贝州经城人淳化中

  夏人寇边以密有武略充灵州兵马都部署训练士卒号令严肃夏人畏服边境赖以安谧

  昭远冀州阜城人至道中李继迁⿰扌⿳丆⺝⿱冖友-- 扰西鄙绝灵武粮道命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护二十五州

  刍粟竟达灵武继迁不敢犯杨琼汾州西河人至道中为灵庆路副都部署河外都巡检使

  贼累寇疆琼固捍有功导黄河溉民田数千顷败贼于合河镇北贼骑掠城下击破之并赐诏嘉谕

  裴济绛州闻喜人咸平中李继迁叛以济知灵州兼都部署至州二年谋辑八镇兴屯田之利

  民甚赖之其年清远军陷夏人大集断饷道孤绝援济刺指血染奏求救甚急兵不至城陷死之

  ︹元︺多尔济西夏寕州人世祖召见问欲何仕对曰西夏营田实占正军傥有调用又妨耕

  作土瘠野旷十未垦一南北屯聚以来子弟蕃息稍众若以其成丁者别编入籍以实屯力则地利

  多而兵有馀矣请为其总管以尽措画帝可之乃授中兴路新民总管至官录其子弟之壮者垦田

  塞黄河九口开其三流凡三载赋额增倍 多尔济旧作朵儿赤今改张文谦邢州沙河

  至元元年诏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羌俗素鄙野事无统记文谦得蜀士陷于俘

  虏者五六人理而岀之使习吏事旬日闲簿书有品式子弟亦知读书俗为一变浚唐来汉延二渠

  溉田十数万顷人蒙其利董文用真定豪城人至元改元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中兴

  自珲塔罕之乱民闲相恐动窜匿山谷文用至镇之以静民乃安始开唐来汉延秦家等渠SKchar中兴

  西凉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时诸王彻伯尔特穆尔镇

  西方其下纵横需索文用辄面折以法中兴遂定 彻伯尔特穆尔旧作只必铁木儿今改

  裕洛阳人至元中授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本道巡行劝农副使时徙鄂民万馀于西

  夏有司虽与廪食而流离颠沛犹多裕与安抚使图吉请于朝计丁给地立三屯使耕以自养官民

  便之又言西夏羌浑杂居驱良莫辨宜验己有从良书者则为良民从之得八千馀人官给牛具使

  力田为农 图吉旧作独吉今改︹明︺甯正夀州人洪武中以河州䘙指挥使兼领寕夏䘙

  事以河水利溉田修筑汉唐旧渠开屯数万顷兵食饶足陈懋寿州人永乐六年以伯爵佩征

  西将军印镇寕夏善抚降卒得其欢心降故元丞相札卜及平章司徒国公知院十馀人众三万尽

  收所部人口及孳畜数万献俘京师进封侯寻从北征屡镇军夏宣德三年奏徙灵州城懋在镇久

  威名震漠北 札卜旧作昝卜今改史昭合肥人宣德七年以征西将军镇守寕夏博迪达尔

  玛犯边遣兵击之至库得察罕俘获甚众进都督同知正统初昭以寕夏孤悬河外自河以东抵绥

  德延袤二千里旷远难守乃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増设烽堠直接哈喇乌苏之境边备大固进右

  都督居寕夏十二年老成持重兵政修举 博迪达尔玛旧作孛的打里麻库得察罕旧作阔台察

   罕哈喇乌苏旧作哈喇兀速今并改罗绮磁州人正统九年以御史参赞寕夏军务逾年当代

   还军民请复任擢大理寺丞参赞如故指挥任信陈斌皆王振党绮劾之忤振谪戍辽东姜汉

   榆林䘙人正德四年以总兵官镇寕夏驭军严整得将士心王寘𫔍谋逆与其党何锦周昂置酒召

   汉及巡抚安唯学等酒半锦率其徒直入即座上执汉胁从己汉𡚒起怒骂不屈遂杀之子奭讼于

   朝诏赐祭葬有司为之立祠齐之鸾桐城人嘉靖初为寕夏佥事饥民采蓬子为食之鸾

   为取二封一进于帝一贻阁臣且言时事语极切帝付之所司时方大修边墙之鸾董役巡抚朝东

   皋称其能举以自代周尚文西安后䘙人嘉靖九年擢暑都督佥事充寕夏总兵官王琼筑

   边墙尚文督其役且濬渠开屯军民皆利之李如松朝鲜人万历二十年布木巴反寕夏

   命如松为提督陜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如松至攻益力亦不

   克及决䇿水攻布木巴窘遣养子克尔克往勾套寇如松令部将李凝追斩之已套寇以万馀骑至

   张亮堡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竟败去水侵北关城崩如松及萧如薫等以锐师袭之布木

   巴及子承恩自斩叛党刘东旸许朝乞贷死于是尽灭布木巴族录功进左都督 布木巴旧作哱

   拜克尔克旧作克力盖今并改梅国桢麻城人万历中为御史时布木巴据寕夏师久无功

   国桢疏荐李如松为提督诏从之即命国桢监其军时贼外以求抚缓兵而阴结寇为助然粮尽势

   困国桢乃定计决黄河灌城城毁贼退据大城国桢使闲绐其党互相杀以降布木巴自焚死论功

   擢太仆少卿马孔英宣府塞外人积战功为寕夏参将万历二十年布木巴反引套寇入

   掠孔英屡击败之布色图入下马关从麻贵邀击大获进本镇副总兵二十四年卓哩克图宰桑犯

   平虏横城孔英偕参将邓凤力战斩获多赐金币令推大将缺兵部以孔英降人格不用乃擢署都

   督佥事以总兵官莅旧任寻进秩为真卓哩克图宰桑又两犯平虏兴武孔英俱大败之 布色图

   旧作卜失兔卓哩克图宰桑旧作著力兔宰僧今并改萧如薰延安䘙人万历中历官寕

  夏参将守平虏城二十年布木巴据寕夏贼党土文秀徇平虏如薰坚守不下以伏兵诱贼射布木

  巴养子云死城获全事闻擢为寕夏总兵官尽统延绥甘肃固原诸援军与李如松等共平贼进署

  都督同知贺虎臣保定人崇祯二年擢总兵官镇守寕夏时贼王嘉允陷府谷其党李老柴

  应之攻合水虎臣战于盘谷败之又击斩庆阳贼渠刘六六年察罕呼图克图合套寇薄灵州虎臣

  力战死赠都督佥事后又赠都督同知察罕呼图克图旧作插汉酋虎墩兔今改

 ︹本朝︺黎士宏长汀人康熙𥘉擢洮岷道副使移寕夏佐提督张勇赞画军机申严守御绥靖

  反侧又请免䘙所逋粮七万五千石寇平叙功升右参政丹达礼满洲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寕夏道时官兵驻防在城民颇惧达礼请于督抚割城中一隅以居军士严立教条不许扰民亲督

  夫役采刍茭于湖滩不事科敛而军马自给又濬渠修学善政甚多

 ︹人物︺︹汉︺傅燮北地灵州人少师事太尉刘宽再举孝廉为护军司马与左中郎将皇甫嵩俱

   讨张角燮疾中官上书奏之及角破宦者赵忠𧮂之故功多不封后拜议郎朝廷重其方格每公卿

   有缺为众议所归权贵多嫉之岀为汉阳太守贼王国圉汉阳燮临阵战殁谥曰壮节侯子干位至

   扶风太守︹南北朝︺︹宋︺傅亮灵州人父瑗以学业知名位至安成太守兄迪宋初终五

   兵尚书亮博涉经史尤善文词义熙中累迁中书黄门侍郎宋武帝受禅封建城县公入直中书省

   专典诏命加尚书仆射进始兴郡公傅隆亮族兄少孤贫有学行义熙初历佐三军前麾八年

   除给事中元嘉初为御史中丞甚得司直之体出为义兴太守在郡有能名累转太常拜光禄大夫

   致仕手不释卷特精三礼傅炎灵州人父僧祐山阴令有能名炎仕宋为武康令迁山阴令并

   著能名二县皆谓之傅圣赐爵新亭侯元徽初迁尚书左丞母丧邻家失火延烧炎屋炎抱柩不动

   邻人赴救乃得俱全齐高帝辅政复以炎为山阴令炎父子并著奇绩时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

   传不以示人官至南郡内史︹齐︺傅⿰岁羽 -- 翙炎子有能名为吴令有问丈人发奸摘伏惠化如神

  何以至此答曰无他也惟勤而清清则宪纲自行勤则事无不理宪纲行则吏不能欺事理则物无

  凝滞欲不理得乎︹梁︺傅昭灵州人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仕齐为聪明学士永明中累迁

  员外郎明帝时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权倾天下独昭廉静无干豫梁武帝素重昭历安

  成内史临海太守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居朝廷无所请谒终日端

  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世称为学府卒谥曰贞傅映昭弟兄弟友睦修身励行

  非礼不动昭卒映丧之如父年逾七十哀戚过礼天监中为乌程令卒于大中大夫傅岐⿰岁羽 -- 翙

  累官太仆司农卿兼中书通事舍人贞阳侯萧渊明囚于魏遣使还述魏欲通和众然之岐独曰必

  是高澄设闲令贞阳遣使侯景自疑必图祸乱不可许不从景果举兵入寇后景乞割江右四州安

  置部下当解围还镇及与景盟城中文武冀得解围岐独言贼举兵为逆岂有求和及景背盟莫不

  叹服诏封南丰县侯固辞不受︹唐︺侯知道 程俱罗俱灵武人居亲丧穿圹作

  冢皆身执其劳乡人助者即哭而却之庐坟次𡘜泣无节知道七年俱罗三年不止知道垢尘积首

  率夜半傅坟踊而𡘜鸟兽为悲号李华作二孝赞表其行史宪忠灵武人少为魏牙门将田

  宏正讨齐蔡常为先锋阅三十战中流矢酣斗不解由是著名兄宪诚节度魏博表为贝州刺史魏

  乱奔京师历泾原朔方振武节度使廉俭少欲所至莫不怀德累封北海县子检校尚书左仆射

  史孝章魏博节度使宪诚子宪诚数奸命孝章乘闲谏涕下沾𬓛文宗贤之擢节度副使宪

  诚欲助李同捷孝章切争宪诚稍惮其义又劝岀师讨同捷即敕孝章统之进检校工部尚书未几

  授节度使终鄜坊节度︹宋︺周美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真宗幸澶渊常令宿

  䘙元昊反以功累迁鄜延副都总管进马军副都指挥使卒赠忠武军节度使谥忠毅自陜西用兵

  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馀战平族帐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所得禄赐

  多分其下及死家无馀资周永清美之孙厐籍言其忠勇加阁门祗候押时服赐夏国夏人

   受赐不跪诘之恐而跪知德顺军击贼有功徙知代州契丹求地命永清贰韩缜分画入对言疆境

   不可轻与人不愿行固遣之复上章陈利害竟以母病辞去终东上阁门使︹元︺高智耀

   河西人世仕夏国智耀登本国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将用之遽辞归后见宪宗言儒者

   宜蠲徭役以教育之世宗即位召见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帝异其言即拜翰林学士又言国初庶政

   草创纪纲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紏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

   提刑按察使寻病卒追封公爵谥文忠李恒其先姓于弥氏唐末赐姓李世为西夏国主生

   有异质中统三年为尚书断事官迁益都淄莱万户从伐宋取襄阳下湖广江西追文天祥至空坑

   岭海平拜资善大夫中书左丞从征交阯中毒矢卒谥武愍追封滕国公来阿巴齐

   人世祖时屡有战功由宿䘙累官湖广等处行尚书省右丞征陈日烜中毒矢死子济赛为硕达勒

   达屯田总管府达噜噶齐纳颜叛战于高丽双城调万安军达噜噶齐平黎蛮有功迁雷州路总管

    来阿巴齐旧作来阿八赤济赛旧作寄僧硕达勒逹旧作水达达逹噜噶齐旧作达鲁花赤纳颜

   旧作乃颜今改高睿智耀子年十六授符宝郎岀入禁闼恭谨详雅历嘉兴路总管浙西淮东

   廉访使所至有政绩两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务持大体有儒者风卒赠太傅追封公爵谥贞𥳑

   杨多尔济河西寕夏人事仁宗于藩邸佐平内难仁宗居东宫以为大中大夫家令丞日

   夕侍侧虽休沐不至家众敬惮之会兄卒涕泣不胜哀事寡嫂有礼待兄子不异己子家人化之仁

   宗始总大政执误国者将尽按诛之多尔济曰为政而尚杀非帝王治也帝感其言特诛其尤者民

   大悦服帝与中书平章李孟论元从人才孟以多尔济为第一帝然之累拜御史中丞进集贤大学

   士为权臣特木德克所害后赠夏国公谥襄愍杨多尔济旧作杨朵儿只特木德克旧作铁木迭

   儿今并改杨布哈多尔济子幼有才气能以礼自持好读书善书仁宗欲召为翰林直学士

   力辞遭家难益自励节为学以䕃补武备司提点转佥河东廉访使事时河东民饥先捐己资以赈

   请未得命即发仓廪继之民赖不死天历初陜西诸军拒诏诸郡邑守吏率民逃布哈独率众出御

   阵溃遂见杀至顺二年赠礼部尚书 杨布哈旧作杨不花今改︹明︺徐琦本钱塘人其祖

   戍寕夏遂家焉幼力学通经史永乐中举进士历兵部员外郎宣宗初命清天下军伍擢右通政副

   章敞使安南馈遗无所受还拜南京兵部右侍郎帝以安南贡赋不如额南征士卒未尽返复命琦

   往时黎利已死其子麟疑未决琦宣布威德晓以祸福麟惧贡方物以谢帝悦命落戍籍宴赉甚厚

   正统初灾异屡见琦陈弭灾十事悉嘉纳之命参赞南京机务进尚书时军䘙无学校琦请天下䘙

   所视府州县皆立学校从之琦居官务持大体明敏有断卒谥贞襄杨忠寕夏人世官中䘙指

   挥使以功进都指挥佥事廉介有谋勇正德五年安化王寘𫔍反其党丁广将杀巡抚安唯学忠时

   在侧骂贼被杀同官李睿闻变驰至寘𫔍所门闭不得入大骂为贼所杀百户张钦亦以不从逆遇

   害事闻赠官予荫表忠睿曰忠烈之门钦曰忠节之门胡侍寕夏人嘉靖初由进士历官鸿

  胪少卿张璁桂萼既擢学士侍劾二人越礼背经因据所奏反复辨论凡千馀言帝怒命逮治以言

  官论救谪潞州同知沈府宗室勋注以事憾侍奏侍怨望谤讪大礼斥为民马世龙

  人状貌魁梧多膂力由世职举武会试历宣府游击天启二年擢承平副总兵孙承宗荐擢山海总

  兵谢病归崇祯六年察罕呼图克图合套寇犯寕夏诏世龙为总兵设伏邀击大破之屡奏奇捷威

  名震西塞夏景华平罗人成化十年举于乡任河南彰德府推官立身正直有异政 本朝

  乾隆八年祀乡贤祠

 ︹本朝︺刘芳名寕夏人顺治二年任寕夏总兵平固原叛将武大定秦州贼贺珍王元马德作

  乱芳名先后擒斩之又招降香山诸寇十六年加左都督同提督梁化凤击海寇于崇明遇疾卒于

  军中 赠太子太保谥忠肃马凝寕夏人顺治初从刘芳名擒秦州贼王元马德又恢复河

  州庄浪以功授中军副将从剿番回功最擢总兵下川滇驻防缅甸会剿水西所在有功官至湖广

   陈福寕夏人父尚智孝友性生乡党无闲福于顺治初以守备从征有功累迁䕫州副将

   康熙十三年擢寕夏总兵吴三桂叛三辅臣据平凉遥应之洮兰以东皆为所陷时镇军前已调赴

   征川留者十之二三人情恇惧多持两端福按剑曰敢异议者斩遂整兵东复花马池定边斩伪将

   朱龙倪五等即移师西向固原次惠安堡会岁暮大雪众请暂归福不听夜中兵变遂遇害先是福

   家累尚留川吴三桂以书及伪札招之福遣弟寿由塞外闲关奏   闻奉   诏授陜西提

   督未至而福已殁 赠三等公世职谥忠愍赵良栋延安府人后官寕夏因家焉父名淮

   居恒解衣推食岁荒煮粥赈饥全活不可胜计良栋于顺治初随亲王入关委暑寕夏水利都司从

   总督孟乔芳剿叛回有功授高台游击寻以平水西功擢广罗总兵丁父忧归起大同总兵移镇天

   津吴三桂反平凉提督王辅臣亦叛寕夏提督陈福遇害关陜⿰扌⿳丆⺝⿱冖友-- 扰乱   诏良栋安抚驰驿至寕

   夏定其乱乃练兵储饷规画进取康熙十八年兵西渡白江连战败贼直抵成都下其城捷入授

  勇略将军进兵部尚书总督云贵全蜀底定进军云南时楚粤兵围滇城久弗克良栋至攻七日而

  城下还 朝授銮仪䘙使寻以疾归后叙功授一等子世职卒谥襄忠良栋早岁从戎身经百战所

  向有功性刚直驭兵严而有恩克成都日市肆不移及下云南秋毫无取有古名将风长子宏灿随

  良栋师征讨皆有功由寕夏总兵累官至两广总督入为兵部尚书卒谥敏恪次子宏燮由直隶完

  县知县累官至直隶巡抚勤劳供职旗民辑睦盗案稀少加总督衔卒谥肃敏李日荣

  人幼从军王辅臣之乱日荣从王进宝恢复临洮又随征四川累官广东顺德总兵师帝宾

  寕夏人赵良栋征川帝宾以游击留守寕夏时役民挽运军需帝宾谓镇民半已岀征岂可再令挽

  运固请止之及良栋师旋奏云臣之得以成功者因有师帝宾在无内忧也擢襄阳总兵移凉州居

  官绝侵渔杜苞苴屏声色介然特立凉人立祠祀之子懿德初任西寕守备历迁至甘肃提督

  际伯寕夏人从赵良栋征川滇屡立战功由寕夏游击累官至四川提督抚辑军民甚有方略

  张国梁寕朔人初名谷贞由行伍随征四川云南以功累升至湖广镇筸总兵擢云南提督

  旧例副参游守在外题补康熙十一年新例必衔缺相当者保题不得其人听候部推国梁疏言云

  南地处极边向无都司缺从前保题者俱以守备补游击越缺已经二等等而上之参将副将更无

  一衔缺相当之员虽有熟练边情者格于新例惟𠋫部推省分远近不同到任迟速未定所选果能

  彼省势必题留若听其来者恐非才干又不谙边情无益行伍且武弁挈家历万里履任未久又复

  迁移若非素丰而欲其廉洁自持恐难必得营伍如何整理请仍照旧例许督抚提臣遴选补用部

  议从之雍正元年予祭葬加赠右都督谥勤果江琦寕夏人世为䘙职琦生而英勇

  从赵良栋征讨川滇及从征噶尔丹皆有功历河北延绥总兵擢甘肃提督所至有恩威称

  尢经寕夏人从征川滇及出塞俱有功累官宣化总兵罢归康熙五十七年从征西藏遇贼死

  之又有镇人冯琇官固原参将随师至木鲁乌苏遇贼力战死罗万仓寕夏人历官至台湾

  北路参将朱一贵反万仓力战援绝死之赵坤寕朔人由行伍从征噶尔丹有功累迁至云南

  鹤丽总兵康熙五十八年大将寕定西藏坤偕都统至中甸宣示   恩威又率标兵进剿由内

  五齐进克拉里及莫珠贡喀第巴达克咱降西藏雍正元年擢贵州提督定广狆苗阿近阿卧等

  纠众不法坤调兵剿平之冯尔晖寕夏人顺治丁酉副榜事母至孝母殁庐墓三年又寕夏

  䘙诸生马中骅亲丧亦庐墓三年周调元寕夏后䘙生员年十四为贼掠置营中复掠子

  女数十人闭之空室令调元守之调元悉放去乃乘闲逃归事亲诚孝同舍人窃其衣装知而弗言

  见窭者鬻妻调元赎归之哈廷焕寕夏人克尽子职乡党以孝乾隆八年 旌表又寕朔

  杜文蔚杨郁皆以孝行 旌

 ︹列女︺︹元︺杨多尔济妻刘氏寕夏人多尔济死时权臣欲夺刘氏以与人刘翦发

  毁容以自誓乃兔︹明︺王俶妻时氏寕夏人俶以都指挥战死氏闻即自缢又中䘙

   参将种兴妾陈氏景泰闲兴殁于战陈亦自缢灵州李国俊妻黎氏罗伏受妻马氏皆以夫阵亡从

   赵炳妻李氏寕夏人炳官指挥氏与子承先妻李氏俱有淑德万历二十年布木

   巴据寕夏官军至承先谋献西城以告母母曰尔第往勿为吾虑妻亦劝之事泄承先被执姑妇皆

   庆宪王妃方氏宪王薨妃年二十七布木巴乱匿其子帅錊地窖中妃自经死

   事平建祠旌表李某妻王氏寕夏人舅病累年氏日侍不懈夫亡或逼之嫁不从又胁

   之析居不得已携二子还母家母病热思冰方秋不可得氏夜以器贮水祷于庭中明旦果成冰病

   杨如松妻朱氏寕夏人如松官千户布木巴乱子湛佐官军贼怒执氏欲污之

   自经死又千户杨宷妻范氏百户陈缙妻梅氏总旗白福妻王氏熊彦吉妻林氏王明理妻王氏孙

   时顺妻谢氏皆为贼所掠不屈死又有李氏王氏韩氏等三十七人同时为贼所害朱倪点

   妻眭氏寕夏人倪点奉国将军被掠赴襄阳临歧属眭他适眭俟倪点出遂自缢又苏民望

  妻凌氏中䘙人事姑以孝称夫死即自缢后䘙宣大治妻魏氏刘天祥妻王氏胡勖妻殷氏皆殉夫

  韩某妻李氏灵州人遭流贼乱𬒳掠挟之上马氏抱儿不舍且啮贼手贼怒杀之

  死三日面色如生又副总兵戴三才妻刘氏遭贼乱解赴襄阳自缢旅舍中后䘙高遴妻孙氏骂贼

  不屈身被七创已死贼去复苏

 ︹夲朝︺王尽忠妻郑氏灵州人吴三桂党李黄鹰据中营堡其部卒悦氏色驱尽忠岀

  城刈刍伺闲挑之氏拔刀击贼不中闭户自刭死汪涌妻华氏灵州人兵变城破人

  皆遁去氏以姑卧病独留贼至欲挟之去氏抗拒愤骂遂𬒳杀于姑侧又生员成明母宋氏后䘙人

  亦以惠安兵变骂贼不屈遇害罗万仓妾蒋氏寕夏人台湾朱一贵之乱万仓为参

  将战殁蒋闭户自缢于署雍正二年奉   旨立碑表墓又守备教允文妻孙氏中䘙人廪生陈

  安策姊陈氏皆以夫死自缢宋天宠妻王氏灵州人年二十四岁夫亡守节抚孤

  卒年一百十七岁张鹏羽妻郑氏寕夏都司郑金女许字鹏羽为继妻未嫁而夫

  殁女哀恸欲绝归张守志王元之妻陈氏寕夏人夫亡年二十七岁抚孤稍长又夭

  与媳骆氏苦节终身乾隆二年 旌又同邑节妇李源淳妻曹氏马俊妻何氏樊天裕妻汪氏王定

  国妻朱氏王定邦妻陈氏刘安邦妻白氏钱尚选妻朱氏刘起佩妻徐氏王国卿妻正氏王询妻吴

  氏王谘妻苏氏郎名魁妻张氏李杼妻王氏姚国佐妻冯氏王钦妻孙氏王锦妻周氏刘道宏妻湛

  氏杜彬妻朱氏李运洪妻吕氏李栋妻王氏俱干隆四年 旌栗尔现妻安氏高登第妻郭氏钱建

  国妻解氏哈铭妻陆氏杨大略妻杨氏郑必耀妻唐氏高元妻张氏高起蛟妻罗氏陈伦妻郭氏周

  治新妻方氏李如松妻孟氏来自明妻陆氏生员刘克先妻罗氏马化龙妻王氏王安邦妻蒯氏黄

  钰妻顾氏方荣妻宋氏樊嘉增妻张氏冯禄妻薛氏生员吴光鼎妻王氏宿宾妻孙氏左熺妻王氏

  李彬妻张氏蔡朝明妻李氏张尔发妻伍氏李锡妻刘氏赵芝妻蒋氏岳大官妻雷氏又烈妇王氏

  与媳张氏俱乾隆年闲 旌节妇阎慎思妻张氏康纬妻尹氏柴琮妻樊氏柴连妻赵氏潘殿妻曹

  氏潘天俊妻刘氏又烈妇胡侯氏捐躯明志均嘉庆年闲 旌熊飞源妻张氏

  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田大有妻汪氏李鸿祉妻鲁氏朱耀沧妻李氏生员朱克绍妻黎氏雷英妻

  戴氏雷嘉谟妻亢氏冯长健妻陈氏闻榜妻毛氏徐连妻梅氏王玠妻周氏冯朝鼎妻周氏王琮妻

  原氏王永铎妻汪氏高迪吉妻王氏高秀妻陈氏胡珍妻李氏张要妻豆氏韩荣妻苏氏生员朱缨

  妻姜氏姚钦妻韩氏韩桢妻郭氏张蓁妻陈氏徐昌祚妻汪氏刘志宏妻武氏沈治孝妻岳氏鲁自

  兴妻张氏姚振功妻高氏王瑶妻汪氏柴岳俊妻陈氏包怀妻吴氏生员吴恒妻李氏陈益妻吴氏

  纳士荣妻穆氏周朝彦妻白氏王义妻汪氏李云鹏妻沙氏廪生孙开勋妻蒋氏赵一桂妻唐氏赵

  开勋妻张氏赵维阳妻李氏贞女罗文翼未婚妻张大有之女均乾隆年闲 旌节妇许琳妻贾氏

  蒋应春妻陈氏蒋秉和妻朱氏蒋应寿妻陈氏刘尚仁妻孟氏刘尚礼妻张氏景齐贤妻冯氏均嘉

   庆年闲 旌夏瑀妻许氏平罗人夫亡守节同县节妇郗贤继妻杜氏马现成妻张

   氏张受妻章氏江孔汉妻王氏王施恩妻阎氏李攀桂妻钱氏马之骆妻叶氏沙毓脉妻苏氏沈万

   积妻张氏俱乾隆年闲 旌监生张炳妻解氏张凤仪妻赵氏张福德妻王氏朱化凤妻刘氏朱锦

   妻张氏丁三保妻马氏俱嘉庆年闲 旌王式闾妻李氏灵州人夫亡守节又同州

   节妇姚钦妻窦氏马健明妻蔡氏许津妻韩氏魏锦妻梁氏朱士挺妻姚氏何腾远妻王氏文运祥

   妻魏氏刘得先妻郭氏周荣妻王氏张仁妻沈氏生员何嗣俊妻李氏生员何光国妻王氏施析经

   妻常氏生员高曰栋妻张氏田尽忠妻王氏吴世熹妻王氏许昭妻周氏生员级景妻许氏卢复嗣

   妻锺氏马景良妻常氏郭岚妻吕氏万挻妻王氏烈妇吴连妻李氏俱乾隆年闲 旌节妇监生王

   弻妻顾氏李如芝妻文氏黄敦素妻冯氏梁果妻胡氏张守正妻费氏赵叡妻陈氏谢镛妻赵氏贺

   彩妻胡氏王廷槐妻李氏烈妇冯廷举妻黄氏吴进白妻张氏郭进库妻李氏刘亥娃妻王氏又刘

  王氏郭德妻康氏李张氏俱嘉庆年闲 旌罗峯翰妻刘氏中䘙人夫亡守节同

  县节妇孙之韬妻宋氏提督俞益谟妾秦氏安氏宋朝正妻张氏王珩妻李氏王秉聪妻何氏张奉

  奇妻黄氏朱绅先妻王氏刘朝重妻刘氏刘朝宾妻魏氏冯复俊妻罗氏𡩋继武妻安氏焦増佑妻

  韩氏刘复起妻马氏张氏张前易妻李氏史祥麟妻巫氏周三濂妻尚氏于秉璧妻王氏周廷儒妻

  刘氏黎钦妻张氏汪思孝妻张氏魏相唐妻房氏张士秀妻孟氏张邦仓妻刘氏柳逢年妻史氏方

  学圣妻李氏邱岑妻郭氏张圣德妻杨氏李文景妻冯氏𡩋泽新妻吴氏李芸妻任氏李占魁妻蒋

  氏杨楷妻麦氏俱乾隆年闲 旌白存性妻王氏白存真妻刘氏刘登仕妻李氏王思周妻王氏武

  生马绍先妻陈氏梁朝贵妻苏氏侯克敬妻杨氏高相妻王氏张志温妻罗氏门三元妻尹氏范臣

  先妻孙氏烈妇魏相臣妻计氏俱嘉庆年闲 旌

 ︹土产︺铁明统志麦垛山岀铅 矾明统志俱贺兰山出元和志回乐怀远鸣沙三

   县及盐州皆有盐池山木旧唐书地理志灵州土贡新唐书地理志灵州土贡黄牛臆旧

   唐书地理志盐州土贡牛明统志土产㹉牛野马新唐书地理志灵州土贡绒褐

   志土鹿皮 野马皮 杂筋元和志俱灵州贡鸟翎元和志灵

   州贡寰宇记土产白鹘翎新唐书地理志土贡雕鹘白羽马鞭元和志灵州贡赤柽马鞭新唐

   书地理志土贡库利赤柽马鞭新唐书地理志灵州土贡吉莫韡鞹毡旧唐书地理志

   灵州土贡鹿角胶元和志灵州贡新唐书地理志灵州土贡白胶元和志灵州贡甘草

   青虫子红花麝香花苁蓉新唐书地理志灵州上贡红蓝代赭野猪黄明统志人产胡麻青稞枸杞

   青木香楸子暖木

                  前协修官温予巽恭纂辑

                  前总纂官蒋元溥恭覆辑

                  校对官贺式韩恭校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