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管粪改水

因地制宜 管粪改水
《人民日报》通讯员
1972年1月2日
本作品收录于《人民日报

浙江省鄞县凤岙公社是个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全公社二十一个大队,流行血吸虫病的有十三个大队。公社党委和革委会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教导,于一九七○年春季,在继续抓好灭螺的同时,放手发动群众,由点到面逐步实行了管粪改水。现在,全公社各大队原有三千四百多只露天粪缸已经基本消灭,新造厕所一百四十八个。在水源管理方面,根据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的不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了各种改善饮水、用水的办法。例如,山区泉水常年不断,便建造土自来水或蓄水池;半山区溪水时洪时旱,就在溪边造池,池中挖井;平原地区水质较差,容易污染,他们便发动群众打井,吃用井水。现在全公社已经有大小水井五十四口。

管粪改水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建设。管粪改水后,这个公社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成了宁波地区最先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公社之一。同时,各种传染病也显著减少。据不完全统计,钩端螺旋体病,一九六九年发病六十五人,一九七○年减少到三十四人,去年又减少到二人;疟疾,一九六九年发病四十六人,一九七○年减少到二十四人,去年又减少到八人;乙型脑炎,一九六九年发病二十一人,一九七○年减少到三人,去年又减少到一人;各种肠道传染病,过去每逢盛夏季节,发病率很高,去年也显著减少了。其次是有利生产,粪便经过密封,提高了肥效。群众性打井活动的开展,不仅改善了饮水、用水条件,而且有利于抗旱,去年晚稻生长季节发生了严重干旱,社员就用井水灌溉。贫下中农赞扬道:“管粪改水真正好,农村卫生呈新貌,人寿年丰疾病少,革命生产齐飞跃。”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别名发表,确实作者身份不明(包括仅以法人名义发表),在两岸四地以及马来西亚属于公有领域。但1972年发表时,美国对较短期间规则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国仍然足以认为有版权到发表95年以后,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国进入公有领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权在原作地尚未过期进入公有领域。依据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极容忍处理,不鼓励但也不反对增加与删改有关内容,除非基金会行动必须回答版权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