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管糞改水
因地制宜 管糞改水 《人民日報》通訊員 1972年1月2日 |
|
浙江省鄞縣鳳岙公社是個血吸蟲病流行地區,全公社二十一個大隊,流行血吸蟲病的有十三個大隊。公社黨委和革委會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教導,於一九七○年春季,在繼續抓好滅螺的同時,放手發動群眾,由點到面逐步實行了管糞改水。現在,全公社各大隊原有三千四百多隻露天糞缸已經基本消滅,新造廁所一百四十八個。在水源管理方面,根據山區、半山區、平原地區的不同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創造了各種改善飲水、用水的辦法。例如,山區泉水常年不斷,便建造土自來水或蓄水池;半山區溪水時洪時旱,就在溪邊造池,池中挖井;平原地區水質較差,容易污染,他們便發動群眾打井,吃用井水。現在全公社已經有大小水井五十四口。
管糞改水是農村衛生工作的一項基本建設。管糞改水後,這個公社基本消滅了血吸蟲病,成了寧波地區最先實現基本消滅血吸蟲病的公社之一。同時,各種傳染病也顯著減少。據不完全統計,鈎端螺旋體病,一九六九年發病六十五人,一九七○年減少到三十四人,去年又減少到二人;瘧疾,一九六九年發病四十六人,一九七○年減少到二十四人,去年又減少到八人;乙型腦炎,一九六九年發病二十一人,一九七○年減少到三人,去年又減少到一人;各種腸道傳染病,過去每逢盛夏季節,發病率很高,去年也顯著減少了。其次是有利生產,糞便經過密封,提高了肥效。群眾性打井活動的開展,不僅改善了飲水、用水條件,而且有利於抗旱,去年晚稻生長季節發生了嚴重乾旱,社員就用井水灌溉。貧下中農讚揚道:「管糞改水真正好,農村衛生呈新貌,人壽年豐疾病少,革命生產齊飛躍。」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