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圃隐集
圃隐先生年谱考异
作者:郑梦周
1607年
附录

臣按圃隐集今见行于世者有三本。新溪本,开城本及校书馆本。而惟新本最久。开馆本则皆近岁所印也。首卷年谱。未知初出于谁手。而三本各有详略。日月不同。其间大义所关。亦多舛错。以起后人之惑。臣据行状本传。参以丽史与公诗集及一时诸贤寄赠之语。反复寻考。正其讹谬。且依韩文考异之例。分注略载三本。附以臆见去取之意。以俟后之博闻者正焉。

至元三年丁丑

十二月戊子日。先生生于永川郡东愚巷里。初。妣卞韩国夫人有娠。梦抱兰盆惊堕。寤而生公。因名梦兰。

新开本。十二月公生。馆本。十二月戊子。先生生于永川郡东愚巷里。○今按新开本踈略。故从馆本。妣梦兰盆事。据行状添入。

四年戊寅

五年己卯

六年庚辰

至正元年辛巳

二年壬午

三年癸未

四年甲申

臣尝见朱子年谱。虽无事亦书年。今新开本。无事则不书年。而馆本书之。故从馆本。然朱子年谱。只元年书年号。其下但书第几年而已。此则每年辄书年号。似为烦复。并依朱子年谱例正之。

五年乙酉

先生九岁。卞韩国夫人昼梦黑龙升树。出视之。乃先生也。因改名梦龙。既冠。改今名。

新开本。不记梦龙改名事。馆本云。妣昼梦黑龙之祥。改名梦龙。既冠乃改。○今按新开本踈漏。故从馆本而稍依行状详记云。

六年丙戌

七年丁亥

八年戊子

九年己丑

十年庚寅

十一年辛卯

十二年壬辰恭愍王元年

十三年癸巳

十四年甲午

十五年乙未

先生十九岁。正月。丁考日城府院君忧。庐墓。

新本。正月父殁。庐墓三年。开本。正月母殁。庐墓三年。馆本。丁内艰庐墓。○今按新开二本。一云父殁。一云母殁。互相抵牾。然先生于甲辰中秋有诗云。前朝舍弟附书至。白发慈亲愿见之。知此年乃是公考殁。韩国固无恙。开本云母殁。甚谬。又按行状以为至正乙未冬十一月。丁内艰终制。而又云。丁酉。中监试第三名。若如此言。则是先生于丧中赴试。安得谓终制也。意必此年正月遭忧。丁酉春服阕。而其夏赴举中监试。作行状者偶失照管。误以十一月记之也。丽季。丧纪毁坠。独先生卓然自立于颓波。不为习俗所移。而能从圣制。以致自尽之诚。至于㫌表门闾。如使忘哀就试。则实未免为名教罪人。何足以为先生哉。新开二本。云正月遭忧者。必有所据。故从之。

十六年丙申

十七年丁酉

夏。御史大夫申君平监试。公中第三名。

三本所记略同。而馆本以监试为考试。第字上。又有监试二字。似为重复。故从新开本。

十八年戊戌

十九年己亥

二十年庚子

恭愍王九年。先生二十四岁。政堂文学金得培知贡举。枢密直学士韩邦信同知贡举。先生连魁三场。擢第一。

新开本。政堂文学金公得培知贡举。枢密直学士韩公邦信同知贡举。公中乙科第一人。连魁三场。○今按三本皆同。而馆本颇详。故从馆本。

二十一年辛丑

二十二年壬寅

先生二十六岁。三月。拜艺文检阅。时金得培破红贼复京城。还为金镛所害。枭首于尚州。先生自以得培门生。请于王收葬其尸。十月。升修撰。

新开本。三月。艺文检阅。十月。升修撰。馆本同。而艺字上有拜字。○今按行状。先生于壬寅。选补艺文检阅。甲辰。从击女真于和州走之。寻升修撰。累迁至典农寺丞。然则先生陞修撰。当在甲辰从征之后。不当系于此年。而谱记如此。岂别有所据耶。恐当从行状。又按丽史。恭愍于辛丑十一月。避红巾南奔。十二月。至福州。乙未。幸映湖楼。其后公送李秀才赴安东书记诗云。先王昔日忽南巡。也忝行宫侍从臣。去岁映湖楼下过。仰瞻宸翰涕沾巾。然则幸福时公已以翰林扈从也。明年壬寅二月。王发福州。移跸尚州。而云三月拜检阅。未详。然诸本及行状皆同。而无他考据。故仍旧未改。收葬得培事。见丽史。当时主昏于上。奸臣专国。擅杀功臣于宫门。人皆重足。公以新进眇然之身。独请收尸。亦足以见公高义。而旧本不载。故表出之。

二十三年癸卯

五月。拜郞将。兼阁门祗候。七月。拜宣德郞卫尉寺丞。八月。以从事官。从东北面都指挥使韩邦信。征女真于和州。

今按此拜官。三本皆同。似无可疑。然以行状本传考之。皆无移拜之语。金九容寄公诗。亦云寄达可翰林从军。而有忽辞清禁直。远赴朔方军之句。且与行状甲辰陞修撰相应。恐年谱误。又从征之事。旧系甲辰。而公集有癸卯八月从韩元帅东征到咸州诗。此则公所自言。不应差误。故系于此。

二十四年甲辰

先生二十八岁。二月。败女真三善三介而还。拜朝奉郞,典宝都监判官。赐紫金鱼帒。

拜官赐鱼袋。三本皆同。馆本。赐鱼帒下云。从征三善三介于和州。○今按丽史。是年二月。我太祖自西北面引军至铁岭。与韩邦信败三善三介。是月。邦信还。王宴于内殿。而馆本。于二月始书从征。未免失实。故正之。但行状本传云。从击女真于和州走之。升修撰。累迁至典农寺丞。却无拜典宝判官赐鱼帒之语。与年谱抵牾。未知以何为正。恐年谱误。但三本皆同。故姑仍旧记之。

二十五年乙巳

移典农寺丞。正月。遭妣卞韩国夫人忧。庐墓。

新本。移典农寺丞。十一月。母殁。庐墓三年。十二月。拜通直郞典工正郞。因丧不就职。开本同。但母殁。称父殁。馆本。称外艰。○今按行状。乙巳春正月。丁外艰。服阕。除通直郞典工正郞。辞不就。然则先生丁忧。在于此年正月。除典工正郞。在于丁未服阕之后。而谱谬误如此。至丁未。又书十二月拜礼曹正郞。果尔。是先生又丧制未终而从䆠。其害义理而起后惑也尤甚。故从行状正之。移典农。亦当系上年。

二十六年丙午

时丧制紊弛。独先生庐墓。哀礼俱尽。事闻。㫌表其闾。

新开本。不记。馆本。书之。故从馆本。

二十七年丁未

先生服阕。拜通直郞典工正郞不就。寻拜礼曹正郞兼成均博士。时兵革之后。学校荒废。至是新创成均馆。选硕儒兼学官。以李穑兼大司成。先生讲说发越。超出人意。诸儒叹服。穑亟称之曰。达可论理。横说竖说。无非当理。推为东方理学之祖。

新开本。十二月。拜礼曹正郞。馆本。十二月。拜礼曹正郞兼成均博士。讲说发越。诸儒叹服。李穑亟称之。推为东方理学之祖。○今按馆本颇详。但以行状考之。未免踈略。故稍加櫽栝而备书之。以见先生于性命之学。造诣精深。其发于施措。光明俊伟。至于临大节不可夺者。皆从学问中来。非但得之于天资而已也。又按行状。但云丁未以礼曹正郞兼成均。而不录拜官之月。谱云十二月。未知何据。故只书寻拜云云。又按李崇仁赠李生序。云昔者乌川郑丈达可,仁山崔丈彦父,密阳朴丈子虚为教官成均。予亦猥厕其列七八年。是时学徒日臻。斋庑殆不能容。教官晨兴入馆门。既升堂。学徒序立庭东西。叉手磬躬行礼讫。各执所治经。左右前后如墙进。而教官中。学徒受业。竟又相发难。有所折衷也而后罢。读书声穷日不辍。予数人喜形于色。相谓曰。斯文其兴矣乎。中罹变故。予与达可去国归乡里云。观此可想当日讲学造士之盛。故附载焉。

洪武元年戊申

先生三十二岁。拜奉善大夫,成均司艺,知制教。自是凡除授。皆带三字及馆阁。

新开本。至正二十八年。拜奉善大夫成均司艺知制教。○今按是年元亡。大明已建元洪武。而新开二本。犹书至正之号非是。今从馆本。

二年己酉

三年庚戌

四年辛亥

拜中议大夫,太常少卿,宝文阁应教兼成均直讲。十二月。拜中正大夫成均司成。

新开本。拜中议大夫太常少卿宝文阁应教兼成均直讲知制教。十二月。拜中正大夫试成均司艺知制教。○今按行状。只云转中议大夫太常少卿。俄迁成均司成。阶中正。详略各异。未知孰是。且行状及本传。皆称司成。而新开本。云试司艺。恐误。试字亦未详。今从馆本。

五年壬子

三月。以书状官。从知密直司事洪师范赴京贺平蜀。兼请子弟入学。还至海中许山遭飓风。师范溺死。先生万死乃生。割韂而食者十三日。帝闻之。具舟楫取还。厚加赒恤。

新开本。三月。以贺平蜀使密直副使洪师范书状官赴京师。馆本同。而赴京师下。有请子弟入学。还至海中遭风。师范溺死。公滨死。帝具舟楫取还。厚加恩恤二十八字。○今按新开本踈略。馆本颇详。故从之。但丽史及行状。皆云知密直司事洪师范。而年谱云副使。未免异同。当以史,行状为正。遭风败船事。亦据行状详录。

六年癸丑

七月。先生还自京师。宣帝命曰。高丽在唐太宗时。遣子弟入学。今王亦请遣之。诚为盛事。但高丽距京师。水陆万馀里。父母必怀其子。子必思其亲。听其父母。情愿者遣之。又每年数次贡献。必至烦民。行李往来。海道艰险。古者中国诸侯于天子。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九州之外世一见。今高丽去中国稍近。文物礼乐与中国相侔。难同他蕃。自今可依三年一聘之礼。或欲世见亦可。方物止用土产。布子不过四五对表意。

馆本。先生三十七岁七月。还自京师。新开本不记。○今按先生于是行。备尝艰危。毕竟竣事还归。宣布帝命。而二本不记。馆本亦只书还自京师。而不记来宣之语。俱为踈漏。故据东国通鉴详录焉。且年下间书先生几岁者。必因事而书。不然则有微意。此年别无可书之事。故删之。又按丽史。云梦周去年四月。同师范到京师。受中书省咨文二道。一为平蜀及子弟入学事。一为雅乐锺磬事。八月还。至海中遭风船败。师范溺死。遂失咨文。梦周复如京师告中书省。锺磬咨文。省官以草本遗失不许。只抄写平蜀及子弟入学回咨以来。观此则公赴京师所请。不但子弟入学一事。而谱似踈。故附载焉。

七年甲寅

二月。拜庆尚道按廉使。

三本。二月出按庆尚道。○今按三本。不书官名。似未莹故正之。

八年乙卯禑一年

拜右司议大夫艺文馆直提学。充春秋馆修撰。寻拜成均大司成。时恭愍被弑。金义杀明使蔡斌。国人恟惧。不敢通使大明。先生首陈大义。以谓迩来变故。当早详奏。使上国释然无惑。岂可先自疑贰。构祸生灵。于是始遣判宗簿寺事崔源告丧请谥。会北元遣使来。李仁任又欲迎之。先生与朴尚衷,金九容等十馀人上书争之。台谏亦论劾李仁任。权臣以为谏官论宰相非细故也。皆下狱杖流。先生亦得罪流彦阳。

新开本。四月。拜右司议大夫艺文馆直提学知制教。充春秋馆修撰官。六月。拜成均大司成。是年。一时文学之士数十人。以言事忤权贵。皆流远州。公例贬彦阳。馆本。先生三十九岁。四月。拜右司议大夫艺文馆直提学。充春秋馆修撰。六月。拜成均大司成。皇明肇兴。公力请归附。至是恭愍被弑。金义杀使。国人恟恟。北元又遣使。权臣李仁任,池奫欲复事元。公与十数人上书云云。贬流彦阳。○今按三本皆同。而语有详略。更据丽史及行状备载焉。又按年谱。皆书六月拜大司成。然考丽史。崔源之赴京师在于正月。公已以大司成请遣使。然则谱云六月拜大司成者误矣。大抵年谱所记日月多谬误。不可为据。故略之。

九年丙辰

先生在彦阳贬所。

今按馆本如此。故从之。但公本传。流彦阳二年。许任便居住。行状云逾年赐环。未详孰是。公集有彦阳九月。有怀次柳宗元韵。

十年丁巳

三月。先生还京。有雨中登义城北楼诗。九月。以前大司成使日本。时朝廷患倭冦侵扰。尝遣罗兴儒使霸家台说和亲。其主将拘囚兴儒。几饿死仅得生还。权臣嗛前事。举先生报聘。是行也人皆危之。先生略无难色。及至。极陈古今交邻利害。主将敬服。馆待甚厚。倭僧有求诗者。援笔立就。缁徒坌集。日担肩舆请观奇胜。有使日本诸诗。

新开本。九月。奉使日本国。馆本。国家患倭冦。遣罗兴儒使霸家台说和亲。其主将拘囚兴儒。权臣嗛前事。举公报聘于霸家台。○今按新开二本踈略。馆本颇详。而亦有未尽。故据公诗集及行状史传备书之。李崇仁送公序云。殿下之四年秋七月。日本霸家台使者至。留月馀告归。殿下召宰相曰。报聘。礼也。矧今通邻好息冦灾。聘使宜慎简哉。于是遣成均大司成郑达可以行。达可学博古今。气醇以方。言温而辨。尝游吴楚。历齐鲁之墟。有司马子长之风焉。奉使专对。乃其馀事。郑道传曰。先生之学。日以长进。诗亦随之。其奉使日本也。涉鲸涛之险。在万里外国。正其颜色。修其辞令。扬于国美。使殊俗景慕。故其言明白正大。无局迫沮挫之气。二说皆称道先生奉使专对之美。足以补本传行状之缺。而谱亦不载。故附记焉。

十一年戊午

七月。先生还自日本。九州节度使源了浚使周孟仁偕来。归俘尹明,安遇世等数百人。拜正顺大夫,右散骑常侍,宝文阁提学,知制教。

新开本。七月拜正顺大夫右常侍宝文阁提学知制教。馆本。先生四十二岁七月。以下同。但常侍上有散骑二字。又三本。此年皆称宣光八年。○今按丽史。是年七月。公还自日本。公诗亦云。故国无消息。经冬又见春。而三本皆不载踈漏。且宣光乃北元年号。盖是时更用残元正朔。改称宣光。而作谱者仍谬不改。甚无意谓故正之。

十二年己未

四月。拜奉翊大夫,典工判书,进贤馆提学。闰五月。拜奉翊大夫,礼仪判书,艺文馆提学。十月。拜典法判书,进贤馆提学。

三本皆同。但馆本。礼仪判书上。无拜奉翊大夫五字。典法判书下。无进贤馆提学五字。

十三年庚申

先生四十四岁。三月。拜版图判书。秋。以助战元帅。从我太祖至全罗道云峯。击倭大捷而还。有登全州望景台诗。十一月。拜密直提学,商议会议都监事,宝文阁提学,上护军。

三本皆同。但新开本。云至全罗云峯。与倭数千接战。战胜而还。

十四年辛酉

二月。拜诚勤翊赞功臣,奉翊大夫,密直副使,商议会议都监事,宝文阁提学,同知春秋馆事,上护军。九月移佥书密直司事。

馆本。二月。拜诚勤翊赞功臣密直副使同知春秋馆事。九月。移佥书密直事。馀如故。○今按三本皆同。而新开二本颇详。故从新开本。

十五年壬戌

四月。以辏足金银进贡使赴京师。到辽东。都司差人录示圣旨。岁贡以数年之物合而为一。其意未诚。不许入境。乃还。十一月。又以请谥使赴京师。

今按此年所记。三本皆同。但无至辽东不入乃还一节。故据丽史书之。以见一年再赴曲折。又按公有洪武壬戌从李元帅东征诗。意必此年事。而谱不载。然考丽史。壬戌秋七月。以我太祖为东北面都指挥使。时胡拔都虏掠东北面人民而去。以太祖威信素著。遣以慰抚。明年癸亥八月。太祖始破胡拔都于端州。公于壬戌十一月。以请谥使赴京师。癸亥正月。至辽东。不达而回。行状云。癸亥以东北面助战元帅从太祖赴征。而不言壬戌从征。公诗亦云。久客嗟吾道。经年尚未休。春风辽左路。秋雨海东头。又曰。中秋昔作咸州客。屈指今经二十年。观此则知公于癸亥春。回自辽东。至秋始从征。而自癸卯至癸亥二十一年矣。此旧有亡简。今参考补入。

十六年癸亥

正月。先生至辽东。都司称有敕不纳。止纳进献礼物。不许入境。乃还。八月。以东北面助战元帅。复从太祖赴征。

今按新开本不记。馆本只记从征事。故据丽史添入。

十七年甲子

七月。拜匡靖大夫政堂文学。时国家多衅。帝怒。将兵于我。增定岁贡。乃以五岁贡不如约。杖流使臣。至是当贺圣节。人皆规避。林坚味举公。王召面谕曰。卿博通古今。且悉予意。今陈平仲疾不能行。乃代以卿。卿意何如。对曰。君父之命。水火尚不避。况朝天乎。然我国去南京凡八千里。除候风渤海。实九十日程。今去圣节才六旬。脱候风旬浃则馀日仅五十。此臣恨也。王曰。何日就道。对曰。安敢留宿。遂行。晨夜倍道。及节日进表。帝览表画日曰。尔国陪臣。必相托故不肯来。日迫乃遣尔也。尔得非往者以贺平蜀来者乎。公悉陈其时船败状。帝曰。然则应解华语。特赐慰抚。敕礼部优礼以送。

新开本。七月。拜匡靖大夫政堂文学。以贺圣节使赴京师。馆本。七月。拜匡靖大夫政堂文学。时本国与朝廷多衅。帝怒。增定岁贡。杖流使臣。至是当贺圣节。人皆规避。林坚味举公。禑召面谕。公即日就途。帝览表画日曰。尔国陪臣。必相托故。日迫乃遣尔也。敕礼部优礼以送。○今按新开本略。馆本颇详。然亦未免踈漏。故据行状本传添入。以见公忘身徇国之忠。急病攘夷之义云。刺探事变事。亦见丽史。

十八年乙丑

四月。先生还自京师。同知贡举。取洪禹命等三十三人。时称得士。

新开本。夏。同知贡举。取洪禹命等三十三人。馆本同。但三十三人下。有时称得士四字。○今按馆本与行状同。故从之。先生还自京师事。据丽史添入。且公本传。详载其时因椒掖之势。取士不公之讥。而行状反称得士。未知何据。岂当时知贡举者。于卢龟山一人。虽未免怵威取之。而他人固多知名之士。不害其为得士耶。况窃书友策者。公既黜之。而廉国宝乃取之。则其取龟山亦定非公意也。

十九年丙寅

二月。先生如京师。请便服及陪臣朝服便服。仍乞蠲减岁贡。先生奏对详明。得除五年未纳者及增定岁贡常数。七月。还自京师。宣帝命曰。岁贡之设。中国岂倚此而富。不过知三韩之诚诈耳。表至云及用夏变夷之制。在彼君臣力行如何耳。表至云及生民孔艰。使者归。朕再与之约。削去岁贡。三年一朝。贡良骑五十匹。以资锺山之阳。牧野之群。永相保守。王喜甚。赐衣带鞍马。

新开本。二月。以请免岁贡使赴京师。得请而还。七月。拜门下评理。馆本。公如京师请冠服。又请蠲免岁贡。奏对详明。得永除前五年未纳者及增定岁贡常数。七月。拜门下评理。○今按新开本踈略。馆本颇详。而亦有未尽。故据丽史详录。

二十年丁卯

先生五十一岁。请解职。封永原君。六月。公与河仑,李崇仁等建议。定百官冠服。革胡服袭华制。时明使徐质来见之。叹曰。不图高丽复袭中国冠带。十二月。如京师请通朝聘。

新开本。八月辞免。馆本。请解职。封永原君。建议革胡服袭华制。○今按三本虽有详略。而俱为未尽。故据丽史添录。且行状。只云明年请解职。不言其月。新开本。独书八月。亦未知信否。故略之。是年。公不应无故辞职。必有其意。而传及行状年谱。皆无所考。

二十一年戊辰

正月。先生至辽东不纳乃还。拜三司左使。时权奸豪夺民田。先生请革私田。民赖以生。七月。拜门下赞成事,知书筵事。

新开本。正月。拜三司右使。七月。拜门下赞成事。受命进讲经筵。馆本。正月。拜三司右使。时权奸豪夺民田。公请革私田。民赖以生。七月。拜门下赞成事。○今按三本互有详略。更据丽史。添入至辽乃还事。又按丽末私田之议。载于赵浚疏中。其略曰。我太祖于三韩既一。乃定田制。分给臣民。百官则视其品而给之。身殁则收之。府兵则二十而受。六十而还。凡士大夫受田者。有罪则收之。府卫之兵。州郡津驿之吏。各食其田。自是以闲人功荫,投化,入镇,加给,补给,登科,别赐之名。代有增益。掌田之官。不堪烦琐。授田收田之法。渐致隳弛。奸猾乘间。欺蔽无穷。已仕已嫁者。尚食闲人之田。不践行伍者。冒食军田。父匿挟而私授其子。子隐盗而不还于公。既食役分。又食闲人。又食军田。授田收田之法既毁。而兼幷之门一开云云。此其当日公私田议之大略也。然考之于史。则主其议者乃赵浚,郑道传等。至恭让王时。始革私田。而李穑不欲革。公依违其间云。而行状独言痛之次骨。请革私田。与史所记不同。未详孰是。姑仍馆本。而略载其议。以俟后人云。

二十二年己巳恭让王元年

六月。拜艺文馆大提学。十一月。拜门下赞成事。

今按是年。三本皆无所记。故据丽史书之。

二十三年庚午

八月。赐纯忠论道同德佐命功臣号。拜重大匡门下赞成事,同判都评议使司,判户曹尚瑞寺事,进贤馆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领书云馆事,益阳郡忠义君。十一月。拜壁上三韩三重大匡,守门下侍中,判都评议使司,兵曹尚瑞寺事,领景灵殿事,右文馆大提学,益阳郡忠义伯。时国家多故。机务浩繁。先生为相。不动声色。而处大事决大疑。左酬右答。咸适其当。时俗凡丧祭。专尚桑门法。忌日斋僧。时祭只设纸钱。先生请令士庶仿朱子家礼。立庙作主。以奉先祀。礼俗复兴。且选择守令。以参上有清望者为之。仍遣监司。严其黜陟。疲瘵复苏。置都评议使司,经历都事。籍其金谷出纳。内建五部学堂。外置乡校。至于整纪纲立国体。汰冗散登俊良。革胡服袭华制。立义仓赈穷乏。设水站便漕运。皆其画也。

新开本。八月。拜重大匡门下赞成事,同判都评议使司,判户曹尚瑞寺事,进贤馆大提学,知春秋馆事,领经筵书云馆事,益阳郡忠义君。十一月。拜壁上三韩三重大匡守门下侍中,判都评议使司,兵曹尚瑞寺事,领景灵殿事,右文馆大提学兼春秋馆领经筵事,益阳郡忠义伯。是月。拜纯忠论道同德佐命功臣,壁上三韩三重大匡,守门下侍中,判都评议使司,兵曹尚瑞寺事,领景灵殿事,右文馆大提学兼春秋馆事,领经筵事,益阳郡忠义伯。馆本同。但佐命功臣下。只云馀如故。○今按三本所记皆同。更据行状。添录当日施措之方。以见先生经济大略云。

二十四年辛未

十一月。先生为人物推辨都监提调官。十二月。加赐安社功臣之号。

按是年。三本皆无所记。据丽史书之。

二十五年壬申

二月。先生进所撰新律。王命知申事李詹进讲。凡六日。屡叹其美。及我圣朝将受命。先生伏节而终。实四月初四日也。是年七月。高丽亡。

建文三年辛巳

太宗大王命赠先生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学兼艺文春秋馆事,益阳府院君。谥文忠。

永乐四年丙戌

乌川郑氏族谱云。先生初葬于海丰郡。至是年三月。迁于龙仁县治之东晒布村。夫人李氏。封敬顺宅主。与先生合葬焉。

宣德七年壬子

世宗大王命撰三纲行实。以先生列于忠臣传。

景泰三年壬申

文宗大王命以先生配享麻田郡崇义殿。

正德十二年丁丑

中宗大王因大学生权磌等上䟽。议于廷臣。命从祀文庙。实九月十七日也。又下礼官。修坟墓禁樵牧立碑。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永川士人卢遂等创书院于浮来山下。即先生旧居也。事闻。

明宗大王赐额曰临皋书院。又赐四书五经通鉴宋鉴。仍置位田。春秋修祀事。

隆庆四年庚午

开城府士人建书院于花园。此亦先生旧宅也。越五年

万历乙亥。

上教曰。文忠公以东国儒宗。矧其节义可贯日月。今既新建书院。予欲遣官致祭。于是遣承旨往祭之。赐扁曰崧阳书院。又赐朱子语类。是年。都事李敞以公遗像奉安。

一在永川郡东十五里许古川村愚巷里。今生员郑琚仍居焉。

一在开城府花园北。

墓在龙仁东面晒布村。

一孝子碑。在永川旧宅㫌门之下。洪武己巳。太守郑宥所建。题曰孝子里。厥后颓仆。成化丁未。孙舜孝按节至境。梦遇先生。从里老得此碑于田畒中。复立之。架屋以庇之。

一忠臣碑。在开城旧宅。留守李寿童所建。

画像

一在南部乐善坊别坐郑震家。

一在临皋书院。

一在崧阳书院。

书院

一在永川浮来山。嘉靖癸丑。士人卢遂,金应生,郑允良等所建。赐额临皋书院。○万历壬辰。毁于倭冦。越十年壬寅。乡人郑世雅,李喜白,郑湛等重建于道一洞。为先生先垅在此洞。故移卜焉。事闻。复赐额临皋书院。

一在开城宅址。隆庆辛未。经历具忭等所创。赐额崧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