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文类 (四部丛刊本)/卷第四十四

卷第四十三 国朝文类 卷第四十四
元 苏天爵 编 景上海涵芬楼藏元刊本
卷第四十五

国朝文类卷第四十四

杂著

 读易私言         许衡

𥘉𥘉位之下事之始也以阳居之才可以有为矣

或恐其不安于分也以阴居之不患其过越矣

或𢙢其愞弱昏滞朱足以趍时也四之应否亦

类此义无应则或困于弱有应则或伤于躁坎无应而凶颐有应而凶之类也

抵柔弱则难济刚健则易行故诸卦柔弱而致

 㐫者其数居多豫刺坎恒困井旅小过未济刚健而致凶者

惟頥大壮夬而巳(⿱艹石)緫言之居初者易贞居上

 者难贞易贞者由其所适之道多难贞者以其

 所处之位极故六十四卦𥘉爻多得免咎而上

 每有不可救者始终之际其难易之不同盖如

 此

 艮六居𥘉者凡八阴柔处下而其性好止故在

 谦则合时义而得告在咸则感未深而不足进

 也以是才居遁则后于人而有厉然位卑力弱

 反不(⿱艹石)不往之为愈也蹇之时险在前也止而

 不往自有知几之誉勉于进则䧟乎险也艮以

 止于𥘉为义故但戒以利永贞渐之才冝(⿱艹石)

也虽小子有言于义何咎旅虽有应而不足援

也斯其所以琐乎小过冝下而反应于上斯其

有飞鸟之凶乎柔止之才大率不冝动而有应

动而有应则应反为之累矣谦最吉小过最凶

坤六居初者凡八坤柔顺处下其𥘉甚微而其

积甚著故其处比与否之𥘉也皆𫉬𠮷豫有应

在上是动于欲而不安其分也凶亦冝乎

二二与四皆阴位也四虽得正而犹有不中之累

况不得其正乎二虽不正而犹有得中之美况

正而得中者乎四近君之臣也二远君之臣也

 其势又不同此二之所以多誉四之所以多惧

 也二中位阴阳处之皆为得中中者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谓其才(⿱艹石)此故于时义为易合时

 义既合则𠮷可断矣究而言之凡为阳者本𠮷

 也阳虽本𠮷不得其正则有害乎其𠮷矣虽得

 正矣不及其中亦未可保其𠮷也必也当位居

 中能趍时义然后其𠮷乃定凡为阴者本凶也

 阴虽本凶不失其正则缓乎其凶矣茍或居中

 犹可免其凶也必也不正不中悖于时义然后

 其凶乃定故阳得位得中者其𠮷多焉阴失位

 失中者其凶多焉要其终也合于时义则无不

 𠮷悖于时义则无不凶也大矣哉时之义乎

 凡阳本𠮷凡阴本凶阳虽本𠮷不得其正则害

 乎𠮷矣得正矣不及其中亦未保其𠮷也必当

 位居中能趍时义然后其𠮷乃定阴虽本凶不

 失其正则缓其凶矣失正矣或能居中犹可免

 其凶也必也不正不中悖于时义然后其凶乃

 定故阳得位得中其𠮷多焉阴失位失中其凶

 多焉要其终也合于时义则无不𠮷悖于时义

 则无不凶也大矣哉时之义乎一本究而言之以下文少不同

 故重录如上以备参考

 乾九二九刚健之才也而承乘又刚健是刚健

 之至也处阴得中有溥博渊泉时岀之义臣才

 (⿱艹石)比其于职位盖绰绰然有馀裕矣夫刚健则

 有可久之义得中则有适时之义兼二者而得

 虽无应可也况六五虚中以待已者乎此八卦

 所以无悔吝而有应者尤为美也

 兊九二兊之九二刚而得中也虽上承于柔邪

 不足为累此以得中之义为务也独节之为卦

 自有中义所不足者正而巳今既不正矣其何

 以免于凶乎

 巽九二兊之中以刚为说巽之中以刚为入皆

 有才适用之臣也然兊务于上上一阴为主巽务于

 下下一阴为主其势有所不通如井之义贵于土行

 也而九二无应徇已才而下之违时拂义人莫

 肯与以谷射瓮敝取𧰼其亦宜乎

 坎九二下柔险之始也上柔险之极也而已以

 刚阳之才独处中焉是已无赖于彼而彼有待

 于已也加以至尊应之则险道大行不尔则几

 于困矣大率有应而道行则以贞干之义为重

 无应而处中则以须守之义为重错举而言则

 卦才皆备焉

 坤六二否之时不为穷厄所动豫之时不为𨓜

 欲所牵非安于义分者莫能也坤六二居中履

 正且又静而顺焉冝其处此而无败也虽然创

 物兼人阳之为也柔顺贞静阴之徳也以阴之

 徳而遇剥观则剥伤于柔而观失于固矣夫何

 故时既不同义亦随异此六爻所以贵中正而

 中正之中又有随时之义也

 震六二六二阴柔而在动体虽居中履正然下

 乘刚阳成卦之主其势不得安而处也非惟其

 势不得安而处揆其资性亦不肯安其处也或

 上应或下依有失得之辨焉复无应而下仁𠮷

 之道也过此则违道而非正矣益之方受彼

 也上下之来又何患焉无妄之丗方存诚也或

 应或依只足为累他卦皆以乘刚之义为重也

 屯震噬嗑大率处则乘刚动有得失非坤二柔中之

 比也

 艮六二以刚处上以柔处下尊卑之势顺也艮

 之大体既备此𧰼矣而六二又承刚履柔居中

 得正冝其处诸卦而无过也虽然柔止之才动

 拘礼制(⿱艹石)当大有为之时则有不可必者固在

 蹇未能济处艮莫能止究其用心忠义正直终

 不可以事之成否为累也

 离六二𥘉与三刚而得正皆有为之才也然其

 明照各滞一偏唯六二中正见义理之当然而

 其才干有不逮其明者甚矣才智之难齐也得

 有应于上则明有所附矣然非刚之善用明实

 明之能自用也大抵以刚用明不(⿱艹石)以明用刚

 之为顺故八卦应五附三其势略等而离之六

五有应于下者为最美也

三卦爻六位唯三为难处盖上下之交内外之际

非平易安和之所也故在干则失于刚暴在坤

则伤于柔邪震动而无恒巽躁而或屈离与艮

明止系于一偏坎与兊险说至于过极皆凶之

道也然干之徤虽不中也犹可胜任坤之顺虽

不正也犹能下人二者之凶比他爻为少缓(⿱艹石)

夫坎之与兊以阴处阳以柔乘刚不中不正悖

忤时义其为凶也切矣是知乾坤为轻坎兊为

重緫而论之亦曰多凶而巳矣

乾九三过刚而不中难与义适然以其有才也

 故谆谆焉戒命之曰夕惕曰敬慎曰艰贞庶乎

有可免者不然则用所偏而违乎义矣凶其可

逃乎

四四之位近君多惧之地也以柔居之则有顺从

 之美以刚居之则有僣逼之嫌然又须问居五

者阴邪阳邪以阴承阳则得于君而势顺以阳

承阴则得于君而势逆势顺则无不可也势逆

则尤忌上行上行则凶咎必至离之诸四皆是

 也震则四为成卦之主才干之臣也是动而知

 戒是以有𥙷过之道以阳乘阳以阴乘阴皆不

 得于君也然阳以不正而有才阴以得正而无

 才故其势不同有才而不正则贵于寡欲故干

 之诸四例得免咎而随之四夬之四有凶悔之

 辞焉无才而得正则贵乎有应故艮之诸四皆

 以有应为优无应为劣独坤之诸四能以柔顺

 处之虽无应援亦皆免咎此又随时之义也

 乾九四九而居四势本不顺然以其健而有才

 焉故不难于趍义又上卦之𥘉未至过极故多

 为以刚用柔之义以刚而用柔是有才而能戒

 惧也有才而能戒惧虽不正犹𠮷也

 兊九四处下而说则有乐天之美处上而说则

 有慕爵之嫌初九虽无应犹可也九四虽有应

 尚多戒辞也然以刚说之才易得胜任故有应

 者无不𠮷而无应者亦有免之之道云

 离九四阳处近君而能保其𠮷者以其有才而

 敬慎故也火性上炎动成躁急非惟不顺君之

 所用且反为君之所忌也恣横专愊鲜有不及

 唯噬嗑之去间睽离之相保与羁旅而亲寡之

 时取君义为甚轻故其所失亦比他爻为甚缓

 究而言之固非本善之才也

 震九四离之成卦在乎中故以中为美震之成

 卦在乎下故以下为贵(⿱艹石)是则震之九四乃才

 干之臣也君之动由之师之动亦由之其功且

 大矣其位巳逼矣然而卒保其无祸者何哉盖

 震而近臣君有戒慎恐惧之义以阳处阴有体

 刚用柔之义持其术以往其多功而寡过也冝

 乎虽然功大位逼而不正不可以久居其所也

 久居其所则勲徳反下此恒之所以戒于田无

 禽欤

 巽六四阴柔之质自多惧也顺入之才能承君

 也以是而处每堪其任故八卦皆无凶悔之辞

 坎六四其以阴柔得位而上承中正之君略与

 巽同然又有险之性焉此以处多惧之地则宜

 矣故八卦亦无凶悔之辞一作阴承阳其势巳顺而其才质且能周

 还曲折不违于正道是宜处多惧而无咎也

 艮六四以柔止之才承柔止之君虽巳身得正

 而于君事则有不能自济者必藉刚阳之才而

 后可以成功故离九应之则终得㛰媾震九应

 之则颠頥获𠮷至于止干之健纳兊之说皆可

成功而有喜不尔处剥见凶处蒙蛊见吝矣艮

 以能止为义能止其身则无咎可也

坤六四坤之六四不问有应与否皆无凶咎盖

为臣之道大体主顺不顺则无以事君也

五五上卦之中乃人君之位也诸爻之徳莫精于

 此故在干则刚健而断在坤则重厚而顺未或

有先之者至于坎险之孚诚离丽之文明巽顺

 于理艮笃于实能首出乎庶物不问何时克济

 大事传谓五多功者此也独震忌强辅兊比小

 人于君道未善观其戒之之辞则可知

 乾九五刚健中正得处君位不问何时皆无悔

 咎惟履之刚决同人之私昵不合君道故有厉

 有号咷也

 兊九五下履不正之强辅上比柔邪之小人非

 君之善道也然以其中正也故下有忌而可胜

 上有说而可决大哉中正之为徳乎

 离六五强辅强师而六以文明柔中之才而丽

 之悔可忘也事可济也然更得九二应之为贵

 故大有睽鼎未济皆吉而佗卦止以得中为免

 耳

 震六五九四阳刚不正之臣为动之主而六五

 以柔中乘之其势可嫌也得九二刚中应之其

 势颇振动故恒大壮觧归妹比他卦为优而丰

 之二五以明动相资故其辞亦异焉胜于豫震

 小过之无应也

 巽九五以巽顺处中正又君臣相得而刚柔相

 济相得则无内难相济则有成功不待于应自

 可无咎应则尤为美也以巽顺之道处中正之

 位君与臣相得也刚与柔相济也相得则无内

 起之难相济则有成功之理不待于应而自能

 无咎也

 坎九五以刚阳之才处极尊之位中而且正可

 以有为也然适在险中未能遽岀故诸卦皆有

 须待之义夫能为者才也得为者位也可为者

 时也有才位而无其时唯待为可待而至于可

 则无咎矣

 艮六五君辅皆柔且无相得之义本不可有为

 也以六有静止得中之才上依而下任也故仅

 能成功然非可大有为也更或无应是不得于

 臣又不得于民于君道何取焉

坤六五坤六居五虽不当位然柔顺重厚合于

时中有君人之度焉得九二刚中应之则事乃

可济故师泰临升或𠮷或无咎而佗卦则戒之

之辞为尤重盖阴柔之才不克大事且鲜能永

贞故也

上上事之终时之极也其才之刚柔内之应否虽

或取义然终莫及上与终之重也是故难之将

岀者则指其可由之方否解困涣未济事之既成者则

 示以可保之道蛊无妄頥家人革渐才适时甚足贵也

时过适则难与行也乾坤小畜泰节中孚大过恒益巽兊小过既济

 义之善或不必劝则直云其𠮷也大有剥大畜遁睽鼎

 之恶或不可解则但言其凶也屯讼比噬嗑复坎明夷夬归妹

 丰旅巽小过既济有始不得志而终无悔吝者同人

 始餍其欲而终有祸败者因其偏而用者才

 尚可也蒙晋反其常而动者事巳穷也师谦贲损

 虽不美而冀其或改焉则犹告之豫大壮益震节位虽

 处极而见其可行焉则亦谕之艮有成终之

 义故八卦皆善𫎇蛊贲剥大畜頥损艮履系于所履观系

 于所生𠮷凶不敢主言也大抵积微而盛过盛

 而衰有不可变者有不能不变者六爻教戒之

辞唯此为最少大传谓其上易知岂非事之巳

成乎

 东西周辨         吴澂

东西周有二一以前后建都之殊而名一以二公

封邑之殊而名昔武王西都镐京而东定鼎于郏

鄏周公相成王宅洛邑营涧水东𤄊水西以朝诸

侯谓之王城又谓之东都实郏鄏于今为河南又

营𤁄水东以处殷顽民谓之成周又谓之下都于

今为洛阳自武至幽皆都镐京幽王娶于申生太

子宜臼又嬖褒姒生伯服欲立之黜冝臼申侯以

鄫及犬戎入冦弑王诸侯逐犬戎与申侯共立冝

臼是为平王畏戎之逼去镐而迁于东都平以下

都王城曰东周幽以上都镐京曰西周此以前后

建都之殊而名也自平东迁传世十二而景王之

庶长子朝与王猛争国猛东居于皇晋师纳之入

于王城入之次日猛终丐及逾半期而子朝又入

王辟之东居于狄泉子朝据王城曰西王敬王在

狄泉曰东王越四年子朝奔楚敬王虽得返国然

以子朝馀党多在王城乃徙都成周而王城之都

废至考王封其弟掲于王城以续周公之官职是

为周桓公自此以后东有王西有公而东西周之

名未立也桓公生威公威公生惠公惠公之少子

班又别封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父子同谥以巩

与成周皆在王城之东故班之兄则仍𥫄父爵居

于王城是为西周武公以王城左成周之西故自

此以后西有公东亦有公二公各有所食而周尚

为一也显王二年赵韩分周地为二二周公治之

王寄焉而巳矣周之分东西自此始九年东周惠

公卒子杰嗣慎靓以上皆在东周赧王立始迁于

西周即王城旧都也史记云王赧时东西周分治今按显王二年已分为二不

待此时矣其后西周武公卒子文君嗣王五十九年秦

灭西周西周公入秦献其邑而归是年赧王崩次

年周民东亡秦迁西周公于𢠸狐聚又六年秦灭

东周迁东周公于阳人聚此以二公封邑之殊而

名也前后建都之殊者以镐京为西周对洛邑为

东周而言也二公封邑之殊者又于洛邑二城之

中以王城为西周对成周为东周而言也大槩周

三十六王前十有二王都镐京中十有三王都王

城王城对镐京则镐京在西而王城在东其东西

之相望也远季十王都成周赧一王都王城王城

对成周则成周在东而王城在西其东西之相距

也近一王城也昔以东周称今以西周称夫周末

东西之分因武惠二公各居一都而名王则或东

或西东西之名系乎公不系乎王也邵子经丗书

纪赧王为西周君与东周惠公并而西周公无闻

焉则直以西为王东为公矣知东之有公而不知

西之亦有公也知王之在西而不知赧以前之王

固在东也战国䇿编题首东周次西周岂无意哉

二周分治以来显王慎靓王二代五十馀年王于

东赧一代五十馀年王于西先东后西顺其序也

近有缙云鲍彪注谓西周正统不应后于东周升

之为首卷于西著王世次于东著公世次盖因邵

子而误者既不知有西周公且承宋忠之谬以西

周武公为赧王别谥反以徐广为踈是未尝考于

司马贞索隐之说鲍又云赧徙都西周西周镐京

也呜呼镐京去王城成周八百馀里自平王东迁

之后不能有而以命秦仲曰能遂犬戎即有其地

镐之于秦巳四百年于兹其地在长安上林昆明

之北虎狼所穴而王得往都于彼哉高诱注曰西

周王城今河南东周成周故洛阳辞旨明甚鲍注

出高诱后何乃以西周为镐京也乎鲍又云郏鄏

属河南为东周殊不思此昔时所谓东周也于斯

时则名西周矣斯时之西周与镐京郏鄏对称西

东者不同顾乃一之何欤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

是也夫鲍氏之于国䇿其用心甚勤而开卷之端

不免谬误如此读者亦或未之察也与夹谷士常

程钜夫偶论及此二公命笔之遂为之作东西周

  改月数议        张敷言

或谓三代改正朔无异议月数之改诸儒议论不

一学者病焉亦尝考之乎曰夏商之制丗远无文

不可深究周制尚可得而言之谓不改可乎曰可

何以徴之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周诗甚明谓之改

可乎曰可何以徴之孟子书七八月之间旱春秋

正月日南至二月无冰之类是也然则无定论乎

曰有间者伏读春秋至春王正月𥨸有疑焉夫正

月固王之正月如后丗史书正月即时王之正月

也何假称王𥨸意必其别有所谓正月者故称王

以别之及读僖五年晋献公伐SKchar以克敌之期问

于卜偃荅以九月十月之交考之童谣星𧰼之验

皆是夏正十月而其传廼书在十二月其改月明

矣又襄公三十年绛老人自实其年称臣生之岁

正月甲子朔于今四百四十五甲子矣其季三之

一所称正月亦是夏正寅月孔䟽甚明文多不载

考之老人所历正七十三年二万六千六百六十

六日当尽丑月癸未其传廼书在二月其改月又

明矣然卜偃老人并是周人一则对君一则对执

政大夫其岁月又二事中之切用非(⿱艹石)他事泛言

月日何故舎时王之正月月数而言夏正哉听之

者亦何故都不致诘即知为寅月起数哉因是以

知周之正朔月数皆改必其朝觐聘问颁朔授时

凡笔之于史𠕋者即用时王正月月数其民俗之

岁时相语之话言则皆以寅月起数如后丗者自

(⿱艹石)也而春秋书王正月以别民俗为无疑周人之

诗孟子之书亦各有所取也不然诸儒之论各执

所见主改者遇不改之文则没而不书主不改者

遇改月之义则讳而不录终不能晓然相通以祛

学者之惑曰周以子月为正为一月信矣以为春

乎曰然寒暑反易可乎曰未也先王之制易姓受

命必改正朔易衣色殊徽号新民之耳目以权一

时之宜非谓冬必为春子之一月便可祈榖上帝

矣便可犠牲不用牝矣曰有未安乎曰固也不然

夫子不曰行夏之时矣周公作礼正月之后不复

曰正岁矣凌人正岁十有二月令斩水最可考既以寅月为正岁则子月为权宜得矣

说正岁者不谓夏得四时之正殷周不得矣必有

复以子丑之月为正者矣唐武氏虽尝以子月为正却未尝改时月肃宗

以子月为岁首斗建纪月但行一年耳曰子谓必其笔之史𠕋者则

用时王正月月数伊训之元祀十有二月蔡氏以

为殷正月者果何月乎曰建子月也殷正固在丑

月然则嗣王祗见及太甲篇之嗣王奉归举不在

正月乎曰后丗嗣王服考之嗣命固有常仪何待

正月而放桐之事又人臣大变周公之圣犹被流

言阿衡之心为何如哉朝而自怨夕当复辟尤不

须于正月也况正月但书十二以虞书上日正月

朔旦及秦汉而下例之殷不其独无正乎曰秦以

亥正犹称十月不亦同乎曰秦正之谬安足取法

盖秦于寅月书正岁首十月其制又异不(⿱艹石)殷之

全无正也曰或者谓用夏正故卜偃老人之言如

此则又何说也曰是又不然老人之言在晋文伯

后容或有之卜偃老人之言迺献公之丗是时篡

国日浅二军姑备大王赐一军自立一军晋文未兴齐桓尚

在虽尝灭耿灭霍小小得志方朝周纳贡之不暇

献公㓕虞归其职贡其土亦何故毁冠裂冕更姓改物而用夏

正哉然则愚之所见为有据而春王正月之一辞

今古诸儒不敢轻议者固著明矣




国朝文类卷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