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增正交邻志
卷四
作者:金健瑞 李恩孝 林瑞茂
1802年
卷五

约条

编辑

世宗二十五年癸亥。定岁赐岁船约条。岛主处岁赐米豆。共二百石。○岁遣五十船。而如有不得已报告事。则数外特送船。

中宗七年壬申。添定约条。岛主处岁赐米豆共二百石内。减一百石。○受图书受职人等。幷不许接。○岛主岁遣五十船减为二十五只内。大船九只。每只。船夫四十名。中船八只。每只。船夫三十名。小船八只。每只船夫二十名。○岛主特送船减定。若有事则付岁遣船中来告。○岛主子宗熊满岁遣船三只。而大小不定。○岛主侄宗盛氏一船。○受职人一人。而岁遣船以下。每一船上京一人。

光海元年己酉。改定约条。宣慰使李志完与倭使玄苏平景直等。讲定通和后约条。玄苏问船数。答以船数比平时不可不减。玄苏等曰。平时岁遣船为五十只。答曰此乃国初三浦时例也。厥后因尔国人作乱减定二十五只。尔岂不知乎。玄苏等曰然则大违陋岛所望。答曰三浦作乱不至壬辰之甚。而犹为减船。而况今日事势决不可如前。玄苏等曰此非宴席立谈间所定云云而罢。伊后以二十只定约之意。使译官朴大根训噵金孝舜开谕。则玄苏等以为朝廷已定之事。如难挠改。则以只许二十船之意。添入于答岛主书契中。则当持去云。依此书送。○留馆日限。岛主特送一百十日。岁遣诸船八十五日。漂差倭与各项别差倭五十五日。○岛主处岁赐米豆共一百石。○馆待有三例。国王使为一例。岛主特送为一例。对马岛受职人为一例。○国王使出来时。只许上副船。○岛主岁遣船减定十七只。及特送船三只合二十只。而外此如有别遣事。则岁遣船顺付。○受职人岁一来朝。不得遣人。○平时受职人免罪为幸。今不举论。○船有三等。二十五尺以下为小船。船夫二十名。二十六尺为中船。船夫三十名。二十八尺至三十尺为大船。船夫四十名。尺量船体又点船夫之数。船夫虽多不得过定额。若否则以点数给料。○凡所遣船。皆受岛主文引之后乃来。○岛主处依前例图书成给。着见样于纸。藏礼曹及校书馆。又置釜山浦。每书契来凭考验其真伪。违格及无符验船还入送。○无文引者以贼论断。○过海粮。对马岛人给五日粮。岛主特送人加给五日粮。国王使二十日粮。○他馀事一依前例。

孝宗四年癸巳。定禁散入各房约条。因府使任义伯状启。大厅开市或有未尽。计数论价之事。则许令商贾更入中大厅。尽情论定即为罢出。如前任意散入各房者。论以潜商。○从前负债者虽难一切置法。自壬辰正月为始潜用倭债者。毋论多少。论以极律。○倭人相接时。买卖说话外滥及我国事情者。随现驰启。论以漏泄机务之律。○馆门外。东莱府使军官釜山佥使军官各一员。择定逐日轮直。训噵别差礼单译官东莱釜山任使吏民及受东莱标文者外。如有无端出入者。随现驰启。从重科罪。○常时出入浪说我国事情者。令渠辈互相讥察。明白查核。所告真的。则告者论赏。漏泄者启闻科罪。○馆中讥察之人。除公私贱皆以根着良民择定。开市之日。军官两人守外门。东莱监市军官户曹计士东莱色吏等。皆守外大厅门。部将六人守中大厅内门。训噵别差率小通事入馆内。倭人出大厅则同在其处。入中大厅则仍为随入。合力齐心以防潜商及散入各房者。而见其犯禁者。不即来告现露者。则监守各人等一一驰启。论以重律。○留馆倭虽出馆门外。不得擅越前川。朝夕所食鱼菜米升和卖外。如有滥及他物而现露者。从轻重决棍。军官小通事部将等。驰启科罪。倭人书纳约条。商贾买卖之外一切不得给债。○馆中禁火。○勿用轻重秤子。○勿为假作银子。○勿许无手标倭混同出入。○勿卖军器禁物。○送使出来者。勿与朝鲜人争语相较。○凡倭相接朝鲜人。极其致敬。○馆门出入。必告馆守。○岛中往来书札。勿及日本事情。○倭船值风。极力往救。

肃宗四年戊午。定朝市约条。因府使李馥状启。倭人出入不可不严定界限。而旧馆则以佐自川为限。新馆则别无小地名之可以指的。由前则不得越海港。而往来于绝影岛。由西则不得过宴享厅。由东则不得过客舍。而犯者则捉给馆守。即送岛中。依法治罪。○开市时。代官诸倭与训别及商贾定坐于大厅。凡于买卖公正交易而退。勿使其下倭与商贾潜入各房。○倭人潜出闾家者。每以鱼菜和卖执言。诚极可恶。而永塞其路。则远人生理亦甚切迫。许令我国人如鱼鲜蔬菜实果米升。日用不可废之物。每日朝前就卖于馆门外。则倭人亦于守门外买取即入。切勿如前出没闾阎。○倭馆在豆毛浦时。送使倭肃拜往来多率从倭。散入闾阎。为弊滋甚。此后送使往来。一从品数定其跟随。直来直往。无或落后恣行以踵则习。○五日杂物入给之时。例自本府定送。色吏照数计给。而少不惬意。则辄肆愤恨扶曳驱打。此非两国诚信之道。今后则虽有不如意事。从容转告于本府。以为处置。

五年己未。定新馆界限。因府使李瑞雨状启。既定约条新馆禁标不可不尺量。与馆守及差倭橘成陈商确定界。○东至松岘距馆三百步许。西至西山距馆八十步许。西南间至草梁闾家。距馆一百步许。南至海边。距馆一百步许。

九年癸亥。信使在马岛。定约条。禁标定界之外。毋论大小事。拦出犯越者论以一罪。○路浮税现捉之后。与者受者同施一罪。所谓路浮税即倭债。○开市时。潜入各房。密相买卖者。彼此各施一罪。○五日杂物入给时。色吏库子小通事等。和人切勿扶曳驱打。○彼此犯罪之人俱于馆门外施刑事。马岛奉行平真贤等五人书名而来。刻石竖碑于定界之处。○馆守倭又请申约条。本州土地瘠薄。无国之蓄。幕下诸臣等近年困乏。况去岁信使超海往还。拥护物色竭罄。此事三使视听所及也。是故欲依旧例。差遣佥使。相议可结一约耳。○每日朝市。鱼菜诸物常无间断。可入送之。○日本船来时。告报馆司常及迟缓。今之后速要转达馆司。若各船漂到远浦边境。即待风定可护。送草梁。○馆中常乏炭薪。一日不可欠者也。无怠可入送之。○守门直幷通事之人数鲜少。常障诸用。恐可益人数。○近年人参悉为手制。又加粉饰甚。是不好也。人参实贵州名产药种。上品自古来献我东都者也。尤可为检察。○入送白米注水濡湿。必下吏所为。可致检察。○诸送使超海时。古例万户判事乘船出迎。然近顷颇欠古例。而间有不出之事。今之后出以可迎请。○许春秋社日及百种节日倭人省墓。因府使苏斗山状启。旧馆时倭人身死埋葬者甚多。其子孙之来留新馆者。愿以春秋社日及百种节日往省。事关情理。许之。○社日则各七日。百种则四日定式。自新馆距旧馆十里之路。人家连络。倭人往来之际。任意拦入。民不胜苦。正宗九年乙巳。别差金健瑞责谕馆守倭。一直大路外。俾不得横走一步。

二十二年丙子。以漂人尸身。勿送差倭约条。因府使李世载状启。以漂人尸身必付于漂民出送船或岁船便。而若或别送差倭。则不为接待之意。言及馆守倭。以报岛中矣。问慰译官之还。受奉行等书付。定式。

三十五年己丑。定任译及倭人出入式。因府使权以镇状启。倭人之潜来新村者。捉付馆守。依约治罪。所接主人施以潜商之律。告官者免罪。○倭人不由守门。从他处逾墙潜来于民家者。守门部将以下每每搜检。○译官之出入倭馆。倭人之出入训别家者。皆备二员然后相对。不得独接事。定式。

三十七年辛卯。信使时定倭人潜奸律。馆倭出馆强奸者。以一罪论断。○和奸及强奸未成者永远流窜。女人自入馆所淫奸者。以次律施行。肃宗三十三年丁亥。草梁村女与馆倭交奸。村女则自我国枭示。犯倭则欲使之同律。累年争执。至辛卯信使时。定约。

英宗十五年己未。漂人物故外勿为送使事。定式。问慰官朴春瑞金鼎均。以漂人非殒命则勿送差价事。受馆守倭藤方绍手标。○标曰。从前破船殒命发使遣送。本出于慎重交邻之意。况有壬戌约条。明有可据。而以此微事阅岁相持。彼此诚信气像未免损伤。本州漂来人有殒命者。毋论破船不破船。仍前遣使。惟破船而已则兼带云云事。俺奉承对马州谕知。如是相约。此后则以此永为定式。

禁条

编辑

显宗四年癸卯。馆倭刺杀小通事。馆门外枭示。馆倭拦出。小通事金达据理禁责。倭拔剑击杀之。犯倭枭示之意。屡言于馆守倭。终不偿命。本府别作书契。定军官入送马岛。使问慰官金谨行细告此由于岛主。及还渡。枭示犯罪倭于馆门外。

肃宗二十七年辛巳。禁朝市用钱。论以潜商律。因府使金德基状启。

三十八年壬辰。定书籍潜卖之禁。领议政徐宗泰所启。顷因校理吴命恒所达。今番信使见我国书籍多入倭国。书籍之禁素无定制。而若非商译潜卖。倭人何从而得之乎。惩毖录亦入去云。此等之书岂可使倭人见之乎。皆当一禁而至若闲漫文集卜筮等书及中朝书籍不必一例禁断。自今定式。如史乘及文集一切严禁。犯卖者以潜商律论。闲漫文集及不紧书式参用次律何如。上曰当初元无书籍之禁。故有此流入之弊。除中原书册外。国乘文籍幷为严禁。且令边臣一一搜检。如有现发者。启闻后从其轻重。禀旨勘罪。

英宗十二年丙辰。除出使译官出入倭馆时。搜身之法。备局关内云。出使译官出入倭馆时。使守门下卒褰衣搜身。或别送军官翻检于所住公廨云。彼人所见处。如是迫蹴举措不稳。译官入往岛中。则与岛主抗礼。不可见侮于彼人相对之时。勿复如前事。定式。

十四年戊午。以边禁解弛。多有作奸犯科者。更申节目。因府使具宅奎状启。开市时常汉外勿论邑村以将校行身者。似不当以杂物买卖为业。而或持木疋稿草入去空还事甚殊常。此类赤脱搜检。荒唐形止现露者捉送官府。○勿论小通事官吏馆直将校。与倭人潜相酬酢于守门内隐僻处者。训别及守门军官严禁。犯者告官论罪。○设门内往来之人一切禁断。而多大西平两镇官行及边报持者。勿禁。○设门内及倭馆西墙外至近处有田畓民人。耕作往来者。以农器牛只为标持入者。勿禁。○朝市时鱼菜买卖不过海汉常汉之事。其中或有不当为鱼菜贩卖之事。而混同入去。形止殊常者。捉送官府。○入直通事外。他通事托以训别使唤出入设门者。禁断。○馆中买卖时。训别着心照管勿令一人片时出入于倭房。必于大厅众坐中论价。杂商亦使买卖于开市大厅俯见之处。训别着实搜检。而若以物种运给为言。出入倭房者。以一罪论断。训别亦启闻论罪。○自设门内至守门外及倭馆西墙近处山谷松田间。我人与彼人暗地酬酢者。毋论受牌有无。上自军官下至小通事。依私入倭房例处置。训别巨里通事两门将知而不告者。与之同罪。○釜山营缮监色及柴炭运给负持军往来时。自釜镇给烙牌。设门将考检其有无入去后过限不出者。指名牒报。每日入去监色柴军炭军姓名自设门书报本府。○馆直入去时。留置设门外。使门直受来烙牌于训别家。计数分给。始许入送。出来时还纳其牌于训别家。○釜山镇使唤或有持帖文出入者。以某邑人以某事某时入门。某时还出之意。守设门同为告目于本府。○入番通事小童使令等。设门内既有厅舍炊具。托以食时。任自出入。极为殊常。入番五日内不得出入。如有犯者决棍三十度。○运米监官给倭米时。既已船载入去。则给米后仍骑其船而出来。事涉便宜。而称以风势不顺。仍留馆中。趁不出来。极为骇然。督令出来。不得淹滞。而入去时。训别与守门将同入倭船仓。搜检。○训别及出使译官之奴。称以衣服。駄负出入者。各别搜检。而凡系物件尽为开坼遍阅。不得如前自外摸之。○训别出使译官所在处。倭人往来虽难可禁。其出入多少不可不报。此后则以某色倭某时出往某译家。某时还归之意。巨里通事传于守门军官。翌朝悬注告目。○倭人之训别家往来。无策可禁。而至于拦入厅直之家。事极骇然。训别各别责谕而拦入时与之酬酢。不即拒送者。毋论男女执捉上送。各别重治。

正宗八年甲辰。漂人到日本作乱。馆门外枭示。东莱人孙古男漂到日本地方。与同船人李大成等冒法作乱。破门突入。荷剑咆喝。自马岛出送别书契。府使李义行具由驰启。古男则馆门外枭示。大成以下诸人参酌定配。

十年丙午。馆倭以柴炭事。拦出杀人。首犯取服径毙。倭人以柴炭不即入给。拦出设门外。驱打草梁村民秋应德。至于致命。因府使洪文泳状启。训噵别差及设门将以不能禁断。严刑定配。釜山佥使以柴炭愆期。拿问定配。首犯倭喜六。使馆守倭取服径毙。参犯二十三倭缚送岛中。

十一年丁未。草梁村女与倭行奸事发。引诱者枭示。草梁村女徐一月为同里高甲山所诱。潜入倭馆与倭人行奸事发。因府使闵台爀状启。甲山则以首犯馆门外枭示。一月及参犯诸人严刑定配。犯倭五名缚送岛中。

纯祖二十九年戊子。馆倭刺杀通事。首犯倭取服。馆倭松井龟治以微细事。刃刺通事裴末敦左脚。六十日后致命。因府使金䥧状启。判付内。东莱府使釜山佥使待罪。行公训噵别差待公干出场后论勘。守门军依法严勘。受刺者死在于四十日辜限之后。则偿命一款。在所商量。犯倭以次律施行。次缚送岛中。

哲宗十年己未。左水营退婢与倭行奸事发。引诱者枭示。左水营退婢锦红为守门直金用玉所诱。潜入倭馆与倭行奸事发。因府使金鉐状启。用玉则以首犯馆门外枭示。锦红及随从李又周严刑岛配。犯倭缚送岛中。

开市见孝宗四年癸巳约条。

编辑

每月三旬之三日八日。旧例。只于三日开市。一月三市而已。光海二年庚戌。添为六市。若倭人有请。或物货委积之时。则别开市。商贾等。彼人求贸益繁。公家难以支当。且出入无禁。颇有滥杂之弊。故肃宗十七年辛未。朝家以京外富实者三十人定额。名曰商贾。受户曹帖文往来。贩货求贸买卖幷使担当。其后渐以失利。减为二十人。寻又永罢后。以十五人更为抄定。近益凋残。又减五人。受牌各有字号烙印。如军门传令牌。于东莱府。持物货诣守门。则训噵别差及收税官买卖渐繁。税银伙多。自户曹定送计士一员。一年交递。开巿时与训别同入收税。每年以二百五十两银划给釜山镇。以为八送使五节日回礼之资。后渐凋残。税额大缩。英宗三十九年癸未。府使宋文载时罢收税官下送之规。而如干税物属之本府。以补铺陈杂物之需。开市监官。东莱府使所带军官。眼同检验。置簿入送。而训别仍为入坐大厅。则诸商就前跪拜。然后各以其货以次交易。尽情论定而一时幷退。散入各房者论以潜商。持出倭货亦皆置簿。到岁末出入相准。报户曹。

朝市见肃宗四年戊午约条。

编辑

倭人日用鱼果菜蔬之属。贸用无路。特许朝市。每日早朝。浦民辈以各样馔物。往卖于守门外。门将及通事监市。以禁乱杂之弊。禁徒倭率小禁徒出坐守门。禁倭人之纷乱。

斛子斗升较正

编辑

英宗十八年壬戌。副特送使一号船漂泊巨济旧助罗浦。量给粮米之际。漂倭等称以比前稍小。夺取斗升藏于馆中终不出给据理责推。自莱府报巡营。使左右沿倭船漂泊之邑。巨济熊川机张蔚山等官。新造斗升。烙印于莱府及馆守处。一置莱府。一送各邑。以此量给。自是以后更无相争之弊。代官倭处所给斛子斗升。则一如户曹铜斛之样。与运米所斛子斗升同。代官亦新造斗升二十。分给各船。每于新造之时。内外斗升。训别与莱府裨将眼同较量。

单参倭人所给礼单之参。名曰单参。自户曹上下之数。单参每斤体参为十二两八钱。尾参为三两二钱。合付以给者。不知刱自何时。

编辑

英宗二十九年癸酉。接慰官沈锈下往也。倭人以单参付尾。执頉屡次点退。故多般责谕。遂为定例。而别定契人。依贡物例举行矣。契人之奸弊渐生。参品专不成样。及至三十四年戊寅。一年所给单参。至有全数烧火于倭馆守门外之举。因该府使赵曮状启。户曹判书李宗白启请。移给于倭译。利害祸福使之专管。别定句管以任其事。而户曹上下则依契人举行时磨炼。单参一斤体参十二两八钱。尾参三两二钱。而尾参则全体涂糊。故加给洗净缩二两三钱。○倭人处入给时。自多欠缩。故每斤加给单参三钱。以补其缩。○年终都计。一年封裹单参数。每七斤缩六钱式。亦为会减。正宗五年辛丑。户判郑民始奏。以参储不敷。单参每斤上下。体参十二两八钱。减其二两为十两八钱。尾参三两二钱。加二两为五两二钱。洗净缩依前。每年八送使例给单参。合为三十斤十四两。见送使编。其外大小别差倭则随到随给。自户曹逐年给价贸参于江界府者。体参为三十五斤。尾参为二十五斤。称以例贸。出给倭译使之磨炼封裹。若当别使稠叠之时。则随其所入别卜定。于江界或北关。北参则折头尾来纳。而以其涂糊。故每斤给洗净缩四两。正宗十五年辛亥。因江界府使权𫀤上疏。大臣筵奏。以江民之难支。每年例贸。体参三十五斤内五斤则永减。十五斤则每钱折价十一两。以关西小米价自备局每岁发关箕营。具駄价出给倭译。尾参二十五斤内二十斤则每钱折价四两。亦自箕营以小米价具駄价出给。而江界则只以体参十五斤尾参五斤年年贸纳于户曹。随捧即给于倭译。捧上时。本曹郞厅与倭学句管眼同看品。十七年癸丑。户判沈颐之以尾参折价之太厚。每钱价四两减其一两一钱五分。以二两八钱五分移给富实三人。使之贸送于倭学矣。二十年丙辰。右议政尹蓍东筵奏。以二两八钱五分价还属倭译。单参句管四员。一员釜山训噵例兼。二员曾经教诲堂上。一员聪敏。正宗二十年丙辰。因传教加设一弃。都句管则专管措备责任不轻。故句管中别择晓解事务家力稍实者而任之。非教诲及曾经教诲堂上不许。句管有阙之。代则从厅议手本于户曹塡差。○纯祖十一年辛未。以山参渐贵。每当例贸之时。关西一路受弊多端。始以家参换品。受标于倭人。定式施行。而每年以家参五十五斤。代钱三万三千九百九十两。仍给倭译磨炼封裹。乙亥以后。倭人点退转甚。仍成边圉之痼弊。至二十三年癸未。因庙堂禀处。换品名色依前勿改。以四十五斤磨炼上下。而例贸价钱三万三千九百九十两外。添给一万一千十两駄价二千二十五两。自筹司发关。箕营出给。该厅利害祸福专当举行。或参或银从便入给矣。至二十四年甲申。以银货之渐贵。只以铜钱代给。

柴炭支给

编辑

给倭柴炭。初则使庆尚左右道各镇。埋炭刈柴输纳釜山镇。本镇捧置支给矣。仁祖八年庚午。以各镇浦。防军价布中。每年七十三同三十疋划给釜镇。使之专当每疋。炭则七石七斗五升。柴则一百五十束。入给。而例限外不给。英宗二年丙午。朝廷以柴炭便同水火相资。限外不给。有欠诚信。各项差倭之交代未入归者。使之一体支给。而每当馆宇修理时。则差倭及各样匠手来留者。亦为支给。馆守。正官。副官。一代官。每日炭一石。柴十束。都头禁徒。炭九斗。柴九束。船主。炭九斗。柴六束。封进押物。炭六斗。柴五束。代官。书僧。通事。禁徒。医倭。私卜押物。侍奉。书记。炭三斗。柴三束。

正宗十五年辛亥。减监蕫役倭。支给柴炭。监蕫译官金健瑞责谕头倭。减其折半。仍成约标。府使柳焵以此论报译院。监蕫次知头倭。柴二百束内减八十束。炭二十石内减八石。别禁徒倭。中禁徒倭。各。柴一百三十束内减七十束。炭十三石内减七石。通事倭。柴一百二十束内减七十束。炭十二石内减七石。书记倭。柴一百二十束内减六十束。炭十二石内减六石。小禁徒倭。柴九十束内减五十束。炭九石内减五石。器械次知倭。泥匠倭。使唤倭。木手倭十二名。引钜倭六名。每名。各柴四十束内减二十束。炭四石内减二石。看役厅。炭三石内减二石。每朔例给。柴一千六百三十束内减八百二十束。炭一百六十六石内减八十四石。

漂倭支给倭船漂风者。泊在东莱境上。则只给柴水。而元无给料之例。至若东莱境外。左右沿所泊者。则计给粮撰。即古例也。

编辑

各项送使。大小差倭。及馆守。裁判。代官。禁徒。先问头倭。书记。医师。通事。僧倭。每日。料米各五升。干大口鱼五条价米三升。干广鱼五条价米二升。真油五夕价米五合。酱二合价米一合。白蛤醢三合价米一合二夕。藿一两价米五夕。生鲜一尾价米一斗六升。干鱼三尾价米一升三合。从人。下禁徒。下代倭。每日。料米各三升。干大口鱼三条价米一升八合。干广鱼三条价米一升二合。真油三夕价米三合。酱二合价米一合。白蛤醢二合价米八夕。藿七钱价米三夕。生鲜七条价米一斗一升二合。干鱼二尾价米八合。格倭。每名。一日料米三升。干大口鱼二条价米一升二合。干广鱼二条价米八合。真油二夕价米二合。酱一合价米五夕。白蛤醢二合价米八夕。藿五钱价米二夕。生鲜三条价米四升八合。干鱼一尾价米四合。○正宗二十一年丁巳八月。不知何国船漂泊东莱境。言语文字俱不相通。不得问情。以此意莱府启闻后。优给柴水。使之速还。九月还帆。

恤典倭人之在馆身死者。中路渰死者及馆宇失火等事。朝廷辄有分轻重资给之物。谓之恤典。

编辑

光海二年庚戌。因府使赵存性状启。倭人死者给柴炭。使之烧葬。

四年壬子。因府使成晋善状启。岁遣第十七船格倭一名身死。馆后山埋置。

五年癸丑。因府使李昌庭状启。特送船格倭一名身死。题给烧木。使之烧葬。

孝宗四年癸巳。因府使任义伯状启。差倭橘成正身死。题给米石壮白纸油芚。

显宗元年庚子。因府使郑泰齐状启。对马岛失火。赐米三百石以示轸慰。

八年丁未。因府使李之翼状启倭馆失火朝廷送译官问慰馆守倭赐米一百石

十一年庚戌。因府使郑晳状启。馆守倭所乘船只到洋中致败。头倭一人渰死。其馀倭人赤身出来。朝廷令巡营。题给公木一同。

十二年辛亥。差倭平成太请移馆出来。拦入本府。未还馆而身死。木板三立。方䌷一疋。盐一石。自本府题给。苎布二疋。油芚二部。私礼单中取给。米十石。白木绵十五疋。白绵䌷五疋。油芚三部。清蜜。真油。胡桃。柏子。干柿。令本道备给。芙蓉香。蜡烛。自京下送。令接慰官别单书给。倭馆失火。朝廷遣译官。问慰馆守倭。米二百石。公木十同。题给馆倭。绵䌷。苎布。白木绵。黄毛笔。真墨。花席。油芚。题给在馆差倭及馆守倭。

十三年壬子。因府使李夏状启。倭馆失火。题给米二百石。公木五同于馆守倭等处。礼曹下送礼单使问慰官入给。禁徒倭等处。米五十石。公木三同。题给。

十五年甲寅。因府使李夏状启。倭馆失火。米一百石。公木五同。题给。

肃宗三年丁巳。因府使李馥状启。旧馆东行廊十三间。陆物库七间。烧烬。米二百石。题给于馆守倭。使之分给馆倭。

六年庚申。因府使李瑞雨状启。头倭源成重以为其父以代官出来身死。埋葬旧馆近处。今欲迁埋于新馆近处。以便拜扫。许之。馆守倭家失火。因府使赵世焕状启。朝廷特赐公木三同。米五十石。

九年癸亥。因府使苏斗山状启。头倭以为。从前馆宇失火。有下送首译。问慰之举。上年江户失火。岛主家舍宝货皆灰烬。虽不至问慰岛中。委送一译致慰馆守。转报岛主。恐不可已云。将欲下送译官际。有关白嗣君告讣。吊慰时兼行。

三十四年戊子。因府使韩配夏状启。倭馆西行廊五十六间失火。依庚申例。公木三同米五十石题给。

三十九年癸巳。因府使李明俊状启。倭馆造泡长行廊九十间失火。公木二同米三十石题给。

四十五年己亥。因府使徐命渊状启。倭船二只漂到知世浦破碎。倭人一名渰死。题给衣资。

景宗四年甲辰。因府使赵锡命状启。裁判倭藤方昌身死。赙物射军木十五疋倭料馀米七石壮纸十束油芚二部。使任官入给于封进押物等处。

英宗二十八年壬申。因府使申𬀩状启。裁判倭平如亲身死。赙物依景宗甲辰例题给。

三十年甲戌。因府使林象元状启。倭船致败于没云台。倭人一名渰死。生存十名各给会木一疋倭料馀米一石。渰死倭尸自多大镇给布造衾。使之裹尸。仍载海船运给。馆倭埋置馆后山。

四十一年乙酉。因府使姜必履状启。入归倭船漂泊右道。中禁徒倭一人病死。棺板铁钉。自漂泊处依愿题给。

五十二年丙申。因府使金悌行状启。江华漂民领来都头禁徒倭船。到机张鸳鸯台前洋致败。漂民船到本府仙神岩前洋致败。彼我人命俱生。移载于海小船。而两破船所骑倭人三十三名。依甲戌年例会木各一疋倭料馀米各一石题给。而破船倭人入送之意修书契。令禁军赍持下送。

正宗四年庚子。因府使尹师国状启。戊戌条一特送使倭留接于东大厅西行廊。失火烧烬。依肃宗庚申例。公木三同米五十石题给。

十年丙午。因府使洪文泳状启。倭馆开市大厅公一代官倭家。公代官倭会计家。烧烬。自庙堂题给公木二同米三十石于馆守倭处。则言内不谨失火。寻常罪悚。而特下恤典。惶感颂祝云。

十六年壬子。因府使尹弼秉状启。倭人三名渰死于旧永登浦口。死倭处射军木十疋倭料馀米五石壮纸五束油芚二部题给。生存倭十七名处各别会木一疋倭料米一石题给。

十七年癸丑。一特送使正官倭平矩宽。茶礼过行后身死。依英宗壬申裁判倭身死例。射军木十五疋。倭料馀米七石。壮纸十束。油芚二部。令本道题给。

二十一年丁巳。因府使郑尚愚状启。入归倭飞船一只漂到机张飞玉浦片片破碎。故人命卜物移载我船。倭人七名依例各倭料米一石别会木一疋。报本道题给。

纯祖六年丙寅。因府使吴翰源状启。倭大船一只。倭人三十七名。载公作米五百石待风。为风雨所驱。到倭馆南伏兵前洋。仍为破船。同倭等处。各倭料米一石别会木一疋题给。

二十三年癸未。因府使李奎铉状启。马岛民家三千馀户延烧。济民无路。馆守倭请以为今年公作米准数入给。判付内在前马岛失火时。有别恤之例。公作米既是当给之物。则不无阔狭量宜入给。

宪宗六年庚子。因府使李明迪状启。第四船送使正官藤信年径行茶礼后身死。赙物依正宗十七年癸丑一特送使身死例。令本道题给。下船宴停止。进上物件令训噵捧出。

十年甲辰。因府使林永洙状启。通信讲事差倭平质明身死。赙物固当考例题给。而规外差倭之许接前身死。事系初有。然替来差倭既已许接。则规外与否今无可论。身死差倭赙物。依景宗甲辰年限裁判身死例。令本道题给。

哲宗元年庚戌。因府使李宜翼状启。公作米年限请退裁判差倭藤章明身死。赙物依景宗甲辰例。令本道题给。

十二年辛酉。因府使朴臣圭状启。加背梁芹仇味前洋致败船倭人三十二名。各倭料米一石别会木一疋。依嘉庆丁巳丙寅例。题给。

同年。因府使赵奎年状启。梁山漂民领来倭二名洋中破船。时乘破船材漂泊蔚山境。移载我船领泊馆所。各倭料米一石别会木一疋。令本道题给。

郁陵岛𥐟竹岛。辨正颠末。

编辑

郁陵岛在我国庆尚江原道之间。载在舆地。新罗高丽时。岛人间纳方物。自本朝以后遂废弃。光海六年甲寅。府使尹守谦状启。倭小船一只称以探见𥐟竹岛形止而出来。故问岛在何处。则答以介于庆尚江原之间。观其辞意似是郁陵岛云。伊后更无往来。至肃宗十九年癸酉。岛主抵书于莱府。略曰朝鲜人犯越于日本𥐟竹岛。被获押送。盛称朝鲜之不能禁断。日本之宽容还送。请日后禁断。回答书契。汎称我国郁陵岛亦以海禁。一切禁人出入云云。至乙亥。岛酋又抵书于莱府。更提𥐟竹岛事。而至举癸酉回答书契中。贵界竹岛弊境郁陵岛云者。有若以竹岛与郁陵岛为二岛者然。故其答书曰。曾在八十二年前甲寅。贵州头倭以𥐟竹岛形止探见事。持书契出来。朝廷以为猥越而不许接待。只令府使朴庆业答书。其略曰。所谓𥐟竹岛实我国之郁陵岛。介于庆尚江原两道海泮。而载在舆地。盖自新罗高丽曾有收取方物之事。逮至我朝累有刷还逃民之举。今虽废置。岂容他人冒居。耶贵岛我国往来通行。唯有一路。此外则无论漂船真伪。皆以贼船论断。弊镇及沿海将官严守约束。贵岛审区土之有分。知界限之难侵。各守信义。免至谬戾云。今此书辞亦载于来书。若欲知此事源委。此一书足矣。其后三度漂倭或称往采于郁陵岛。或称渔采于竹岛。而并付于顺归船。不以犯越为责。前后意义各有所在。头倭之来责以信义者。以探见形止。有侵越之情也。漂船之泊。只令顺付者。沉溺馀生乞得速还。则资送是急。不暇问他。与国之礼有当然者。今者不究前后事。状之各异。只摘回答措语之差。殊有若诘问而重究者然。此岂诚信相接之义耶。时遣公差往来搜检事。我国舆地胜览书详。记新罗。高丽。及本朝太宗。世宗。成宗三朝。屡遣官人岛中之事。且前日接慰官洪重夏下去时。贵州摠兵卫称号人言于译官朴再兴曰。以舆地胜览观之。郁陵岛果是贵国地云。近间公差之不常往来。渔氓之禁其远入。盖为海路之多险故也。今者舍自前记载之书。而不信。乃返以彼我人之不相逢值于岛中。为疑不亦异乎。一岛二名云者。朴庆业书中。既有竹岛实我国郁陵岛之语。且洪重夏与正官倭相见时。正官乃发我国芝峰类说之说。类说曰。𥐟竹即郁陵岛也。然则一岛二名之说。虽本载于我国。今番发其言端。实自贵州正官之口。癸酉初度答书所谓。贵界竹岛弊境郁陵岛云者。乃其时南宫之官。不详故事之致。朝廷方咎其失言。此际贵州出送其书而请改。故朝廷因其请而改之。以正初书之失。到今唯当以改送之书考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