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增正交隣志
卷四
作者:金健瑞 李恩孝 林瑞茂
1802年
卷五

約條

编辑

世宗二十五年癸亥。定歲賜歲船約條。島主處歲賜米豆。共二百石。○歲遣五十船。而如有不得已報告事。則數外特送船。

中宗七年壬申。添定約條。島主處歲賜米豆共二百石內。減一百石。○受圖書受職人等。幷不許接。○島主歲遣五十船減爲二十五隻內。大船九隻。每隻。船夫四十名。中船八隻。每隻。船夫三十名。小船八隻。每隻船夫二十名。○島主特送船減定。若有事則付歲遣船中來告。○島主子宗熊滿歲遣船三隻。而大小不定。○島主姪宗盛氏一船。○受職人一人。而歲遣船以下。每一船上京一人。

光海元年己酉。改定約條。宣慰使李志完與倭使玄蘇平景直等。講定通和後約條。玄蘇問船數。答以船數比平時不可不減。玄蘇等曰。平時歲遣船爲五十隻。答曰此乃國初三浦時例也。厥後因爾國人作亂減定二十五隻。爾豈不知乎。玄蘇等曰然則大違陋島所望。答曰三浦作亂不至壬辰之甚。而猶爲減船。而况今日事勢决不可如前。玄蘇等曰此非宴席立談間所定云云而罷。伊後以二十隻定約之意。使譯官朴大根訓噵金孝舜開諭。則玄蘇等以爲朝廷已定之事。如難撓改。則以只許二十船之意。添入於答島主書契中。則當持去云。依此書送。○留舘日限。島主特送一百十日。歲遣諸船八十五日。漂差倭與各項別差倭五十五日。○島主處歲賜米豆共一百石。○舘待有三例。國王使爲一例。島主特送爲一例。對馬島受職人爲一例。○國王使出來時。只許上副船。○島主歲遣船減定十七隻。及特送船三隻合二十隻。而外此如有別遣事。則歲遣船順付。○受職人歲一來朝。不得遣人。○平時受職人免罪爲幸。今不擧論。○船有三等。二十五尺以下爲小船。船夫二十名。二十六尺爲中船。船夫三十名。二十八尺至三十尺爲大船。船夫四十名。尺量船體又點船夫之數。船夫雖多不得過定額。若否則以點數給料。○凡所遣船。皆受島主文引之後乃來。○島主處依前例圖書成給。着見樣於紙。藏禮曹及校書舘。又置釜山浦。每書契來憑考驗其眞僞。違格及無符驗船還入送。○無文引者以賊論斷。○過海糧。對馬島人給五日糧。島主特送人加給五日糧。國王使二十日糧。○他餘事一依前例。

孝宗四年癸巳。定禁散入各房約條。因府使任義伯狀啓。大廳開市或有未盡。計數論價之事。則許令商賈更入中大廳。盡情論定卽爲罷出。如前任意散入各房者。論以潛商。○從前負債者雖難一切置法。自壬辰正月爲始潛用倭債者。毋論多少。論以極律。○倭人相接時。買賣說話外濫及我國事情者。隨現馳啓。論以漏泄機務之律。○舘門外。東萊府使軍官釜山僉使軍官各一員。擇定逐日輪直。訓噵別差禮單譯官東萊釜山任使吏民及受東萊標文者外。如有無端出入者。隨現馳啓。從重科罪。○常時出入浪說我國事情者。令渠輩互相譏察。明白査覈。所告眞的。則告者論賞。漏泄者啓聞科罪。○舘中譏察之人。除公私賤皆以根着良民擇定。開市之日。軍官兩人守外門。東萊監市軍官戶曹計士東萊色吏等。皆守外大廳門。部將六人守中大廳內門。訓噵別差率小通事入舘內。倭人出大廳則同在其處。入中大廳則仍爲隨入。合力齊心以防潛商及散入各房者。而見其犯禁者。不卽來告現露者。則監守各人等一一馳啓。論以重律。○留舘倭雖出舘門外。不得擅越前川。朝夕所食魚菜米升和賣外。如有濫及他物而現露者。從輕重决棍。軍官小通事部將等。馳啓科罪。倭人書納約條。商賈買賣之外一切不得給債。○舘中禁火。○勿用輕重秤子。○勿爲假作銀子。○勿許無手標倭混同出入。○勿賣軍器禁物。○送使出來者。勿與朝鮮人爭語相較。○凡倭相接朝鮮人。極其致敬。○舘門出入。必告舘守。○島中往來書札。勿及日本事情。○倭船値風。極力往救。

肅宗四年戊午。定朝市約條。因府使李馥狀啓。倭人出入不可不嚴定界限。而舊舘則以佐自川爲限。新舘則別無小地名之可以指的。由前則不得越海港。而往來於絶影島。由西則不得過宴享廳。由東則不得過客舍。而犯者則捉給舘守。卽送島中。依法治罪。○開市時。代官諸倭與訓別及商賈定坐於大廳。凡于買賣公正交易而退。勿使其下倭與商賈潛入各房。○倭人潛出閭家者。每以魚菜和賣執言。誠極可惡。而永塞其路。則遠人生理亦甚切迫。許令我國人如魚鮮蔬菜實果米升。日用不可廢之物。每日朝前就賣於舘門外。則倭人亦於守門外買取卽入。切勿如前出沒閭閻。○倭舘在豆毛浦時。送使倭肅拜往來多率從倭。散入閭閻。爲弊滋甚。此後送使往來。一從品數定其跟隨。直來直往。無或落後恣行以踵則習。○五日雜物入給之時。例自本府定送。色吏照數計給。而少不愜意。則輒肆憤恨扶曳敺打。此非兩國誠信之道。今後則雖有不如意事。從容轉告於本府。以爲處置。

五年己未。定新舘界限。因府使李瑞雨狀啓。旣定約條新舘禁標不可不尺量。與舘守及差倭橘成陳商確定界。○東至松峴距舘三百步許。西至西山距舘八十步許。西南間至草梁閭家。距舘一百步許。南至海邊。距舘一百步許。

九年癸亥。信使在馬島。定約條。禁標定界之外。毋論大小事。攔出犯越者論以一罪。○路浮稅現捉之後。與者受者同施一罪。所謂路浮稅卽倭債。○開市時。潛入各房。密相買賣者。彼此各施一罪。○五日雜物入給時。色吏庫子小通事等。和人切勿扶曳敺打。○彼此犯罪之人俱於舘門外施刑事。馬島奉行平眞賢等五人書名而來。刻石竪碑于定界之處。○舘守倭又請申約條。本州土地瘠薄。無國之蓄。幕下諸臣等近年困乏。况去歲信使超海往還。擁護物色竭罄。此事三使視聽所及也。是故欲依舊例。差遣僉使。相議可結一約耳。○每日朝市。魚菜諸物常無間斷。可入送之。○日本船來時。告報舘司常及遲緩。今之後速要轉達舘司。若各船漂到遠浦邊境。卽待風定可護。送草梁。○舘中常乏炭薪。一日不可欠者也。無怠可入送之。○守門直幷通事之人數鮮少。常障諸用。恐可益人數。○近年人蔘悉爲手製。又加粉飾甚。是不好也。人蔘實貴州名產藥種。上品自古來獻我東都者也。尤可爲檢察。○入送白米注水濡濕。必下吏所爲。可致檢察。○諸送使超海時。古例萬戶判事乘船出迎。然近頃頗欠古例。而間有不出之事。今之後出以可迎請。○許春秋社日及百種節日倭人省墓。因府使蘇斗山狀啓。舊舘時倭人身死埋葬者甚多。其子孫之來留新舘者。願以春秋社日及百種節日往省。事關情理。許之。○社日則各七日。百種則四日定式。自新舘距舊舘十里之路。人家連絡。倭人往來之際。任意攔入。民不勝苦。正宗九年乙巳。別差金健瑞責諭舘守倭。一直大路外。俾不得橫走一步。

二十二年丙子。以漂人屍身。勿送差倭約條。因府使李世載狀啓。以漂人屍身必付於漂民出送船或歲船便。而若或別送差倭。則不爲接待之意。言及舘守倭。以報島中矣。問慰譯官之還。受奉行等書付。定式。

三十五年己丑。定任譯及倭人出入式。因府使權以鎭狀啓。倭人之潛來新村者。捉付舘守。依約治罪。所接主人施以潛商之律。告官者免罪。○倭人不由守門。從他處踰墻潛來於民家者。守門部將以下每每搜檢。○譯官之出入倭舘。倭人之出入訓別家者。皆備二員然後相對。不得獨接事。定式。

三十七年辛卯。信使時定倭人潛奸律。舘倭出舘强奸者。以一罪論斷。○和奸及强奸未成者永遠流竄。女人自入舘所淫奸者。以次律施行。肅宗三十三年丁亥。草梁村女與舘倭交奸。村女則自我國梟示。犯倭則欲使之同律。累年爭執。至辛卯信使時。定約。

英宗十五年己未。漂人物故外勿爲送使事。定式。問慰官朴春瑞金鼎均。以漂人非殞命則勿送差价事。受舘守倭藤方紹手標。○標曰。從前破船殞命發使遣送。本出於愼重交隣之意。况有壬戌約條。明有可據。而以此微事閱歲相持。彼此誠信氣像未免損傷。本州漂來人有殞命者。毋論破船不破船。仍前遣使。惟破船而已則兼帶云云事。俺奉承對馬州諭知。如是相約。此後則以此永爲定式。

禁條

编辑

顯宗四年癸卯。舘倭刺殺小通事。舘門外梟示。舘倭攔出。小通事金達據理禁責。倭拔劒擊殺之。犯倭梟示之意。屢言於舘守倭。終不償命。本府別作書契。定軍官入送馬島。使問慰官金謹行細告此由於島主。及還渡。梟示犯罪倭於舘門外。

肅宗二十七年辛巳。禁朝市用錢。論以潛商律。因府使金德基狀啓。

三十八年壬辰。定書籍潛賣之禁。領議政徐宗泰所啓。頃因校理吳命恒所達。今番信使見我國書籍多入倭國。書籍之禁素無定制。而若非商譯潛賣。倭人何從而得之乎。懲毖錄亦入去云。此等之書豈可使倭人見之乎。皆當一禁而至若閒漫文集卜筮等書及中朝書籍不必一例禁斷。自今定式。如史乘及文集一切嚴禁。犯賣者以潛商律論。閒漫文集及不緊書式參用次律何如。上曰當初元無書籍之禁。故有此流入之弊。除中原書册外。國乘文籍幷爲嚴禁。且令邊臣一一搜檢。如有現發者。啓聞後從其輕重。稟旨勘罪。

英宗十二年丙辰。除出使譯官出入倭舘時。搜身之法。備局關內云。出使譯官出入倭舘時。使守門下卒褰衣搜身。或別送軍官飜檢於所住公廨云。彼人所見處。如是迫蹵擧措不穩。譯官入往島中。則與島主抗禮。不可見侮於彼人相對之時。勿復如前事。定式。

十四年戊午。以邊禁解弛。多有作奸犯科者。更申節目。因府使具宅奎狀啓。開市時常漢外勿論邑村以將校行身者。似不當以雜物買賣爲業。而或持木疋藁草入去空還事甚殊常。此類赤脫搜檢。荒唐形止現露者捉送官府。○勿論小通事官吏舘直將校。與倭人潛相酬酢於守門內隱僻處者。訓別及守門軍官嚴禁。犯者告官論罪。○設門內往來之人一切禁斷。而多大西平兩鎭官行及邊報持者。勿禁。○設門內及倭舘西墻外至近處有田畓民人。耕作往來者。以農器牛隻爲標持入者。勿禁。○朝市時魚菜買賣不過海漢常漢之事。其中或有不當爲魚菜販賣之事。而混同入去。形止殊常者。捉送官府。○入直通事外。他通事托以訓別使喚出入設門者。禁斷。○舘中買賣時。訓別着心照管勿令一人片時出入於倭房。必於大廳衆坐中論價。雜商亦使買賣於開市大廳俯見之處。訓別着實搜檢。而若以物種運給爲言。出入倭房者。以一罪論斷。訓別亦啓聞論罪。○自設門內至守門外及倭舘西墻近處山谷松田間。我人與彼人暗地酬酢者。毋論受牌有無。上自軍官下至小通事。依私入倭房例處置。訓別巨里通事兩門將知而不告者。與之同罪。○釜山營繕監色及柴炭運給負持軍往來時。自釜鎭給烙牌。設門將考檢其有無入去後過限不出者。指名牒報。每日入去監色柴軍炭軍姓名自設門書報本府。○舘直入去時。留置設門外。使門直受來烙牌於訓別家。計數分給。始許入送。出來時還納其牌於訓別家。○釜山鎭使喚或有持帖文出入者。以某邑人以某事某時入門。某時還出之意。守設門同爲告目於本府。○入番通事小童使令等。設門內旣有廳舍炊具。托以食時。任自出入。極爲殊常。入番五日內不得出入。如有犯者决棍三十度。○運米監官給倭米時。旣已船載入去。則給米後仍騎其船而出來。事涉便宜。而稱以風勢不順。仍留舘中。趁不出來。極爲駭然。督令出來。不得淹滯。而入去時。訓別與守門將同入倭船倉。搜檢。○訓別及出使譯官之奴。稱以衣服。駄負出入者。各別搜檢。而凡係物件盡爲開坼遍閱。不得如前自外摸之。○訓別出使譯官所在處。倭人往來雖難可禁。其出入多少不可不報。此後則以某色倭某時出往某譯家。某時還歸之意。巨里通事傳于守門軍官。翌朝懸注告目。○倭人之訓別家往來。無策可禁。而至於攔入廳直之家。事極駭然。訓別各別責諭而攔入時與之酬酢。不卽拒送者。毋論男女執捉上送。各別重治。

正宗八年甲辰。漂人到日本作亂。舘門外梟示。東萊人孫古男漂到日本地方。與同船人李大成等冒法作亂。破門突入。荷劒咆喝。自馬島出送別書契。府使李義行具由馳啓。古男則舘門外梟示。大成以下諸人參酌定配。

十年丙午。舘倭以柴炭事。攔出殺人。首犯取服徑斃。倭人以柴炭不卽入給。攔出設門外。敺打草梁村民秋應德。至於致命。因府使洪文泳狀啓。訓噵別差及設門將以不能禁斷。嚴刑定配。釜山僉使以柴炭愆期。拿問定配。首犯倭喜六。使舘守倭取服徑斃。參犯二十三倭縛送島中。

十一年丁未。草梁村女與倭行奸事發。引誘者梟示。草梁村女徐一月爲同里高甲山所誘。潛入倭舘與倭人行奸事發。因府使閔台爀狀啓。甲山則以首犯舘門外梟示。一月及參犯諸人嚴刑定配。犯倭五名縛送島中。

純祖二十九年戊子。舘倭刺殺通事。首犯倭取服。舘倭松井龜治以微細事。刃刺通事裴末敦左脚。六十日後致命。因府使金䥧狀啓。判付內。東萊府使釜山僉使待罪。行公訓噵別差待公幹出塲後論勘。守門軍依法嚴勘。受刺者死在於四十日辜限之後。則償命一款。在所商量。犯倭以次律施行。次縛送島中。

哲宗十年己未。左水營退婢與倭行奸事發。引誘者梟示。左水營退婢錦紅爲守門直金用玉所誘。潛入倭舘與倭行奸事發。因府使金鉐狀啓。用玉則以首犯舘門外梟示。錦紅及隨從李又周嚴刑島配。犯倭縛送島中。

開市見孝宗四年癸巳約條。

编辑

每月三旬之三日八日。舊例。只於三日開市。一月三市而已。光海二年庚戌。添爲六市。若倭人有請。或物貨委積之時。則別開市。商賈等。彼人求貿益繁。公家難以支當。且出入無禁。頗有濫雜之弊。故肅宗十七年辛未。朝家以京外富實者三十人定額。名曰商賈。受戶曹帖文往來。販貨求貿買賣幷使擔當。其後漸以失利。減爲二十人。尋又永罷後。以十五人更爲抄定。近益凋殘。又減五人。受牌各有字號烙印。如軍門傳令牌。於東萊府。持物貨詣守門。則訓噵別差及收稅官買賣漸繁。稅銀夥多。自戶曹定送計士一員。一年交遞。開巿時與訓別同入收稅。每年以二百五十兩銀劃給釜山鎭。以爲八送使五節日回禮之資。後漸凋殘。稅額大縮。英宗三十九年癸未。府使宋文載時罷收稅官下送之規。而如干稅物屬之本府。以補舖陳雜物之需。開市監官。東萊府使所帶軍官。眼同檢驗。置簿入送。而訓別仍爲入坐大廳。則諸商就前跪拜。然後各以其貨以次交易。盡情論定而一時幷退。散入各房者論以潛商。持出倭貨亦皆置簿。到歲末出入相準。報戶曹。

朝市見肅宗四年戊午約條。

编辑

倭人日用魚果菜蔬之屬。貿用無路。特許朝市。每日早朝。浦民輩以各樣饌物。往賣於守門外。門將及通事監市。以禁亂雜之弊。禁徒倭率小禁徒出坐守門。禁倭人之紛亂。

斛子斗升較正

编辑

英宗十八年壬戌。副特送使一號船漂泊巨濟舊助羅浦。量給粮米之際。漂倭等稱以比前稍小。奪取斗升藏于舘中終不出給據理責推。自萊府報巡營。使左右沿倭船漂泊之邑。巨濟熊川機張蔚山等官。新造斗升。烙印於萊府及舘守處。一置萊府。一送各邑。以此量給。自是以後更無相爭之弊。代官倭處所給斛子斗升。則一如戶曹銅斛之樣。與運米所斛子斗升同。代官亦新造斗升二十。分給各船。每於新造之時。內外斗升。訓別與萊府裨將眼同較量。

單蔘倭人所給禮單之蔘。名曰單蔘。自戶曹上下之數。單蔘每斤體蔘爲十二兩八錢。尾蔘爲三兩二錢。合付以給者。不知刱自何時。

编辑

英宗二十九年癸酉。接慰官沈鏽下往也。倭人以單蔘付尾。執頉屢次點退。故多般責諭。遂爲定例。而別定契人。依貢物例擧行矣。契人之奸弊漸生。蔘品專不成樣。及至三十四年戊寅。一年所給單蔘。至有全數燒火於倭舘守門外之擧。因該府使趙曮狀啓。戶曹判書李宗白啓請。移給於倭譯。利害禍福使之專管。別定句管以任其事。而戶曹上下則依契人擧行時磨鍊。單蔘一斤體蔘十二兩八錢。尾蔘三兩二錢。而尾蔘則全體塗糊。故加給洗淨縮二兩三錢。○倭人處入給時。自多欠縮。故每斤加給單蔘三錢。以補其縮。○年終都計。一年封裹單蔘數。每七斤縮六錢式。亦爲會減。正宗五年辛丑。戶判鄭民始奏。以蔘儲不敷。單蔘每斤上下。體蔘十二兩八錢。減其二兩爲十兩八錢。尾蔘三兩二錢。加二兩爲五兩二錢。洗淨縮依前。每年八送使例給單蔘。合爲三十斤十四兩。見送使編。其外大小別差倭則隨到隨給。自戶曹逐年給價貿蔘於江界府者。體蔘爲三十五斤。尾蔘爲二十五斤。稱以例貿。出給倭譯使之磨鍊封裹。若當別使稠疊之時。則隨其所入別卜定。於江界或北關。北蔘則折頭尾來納。而以其塗糊。故每斤給洗淨縮四兩。正宗十五年辛亥。因江界府使權𫀤上疏。大臣筵奏。以江民之難支。每年例貿。體蔘三十五斤內五斤則永減。十五斤則每錢折價十一兩。以關西小米價自備局每歲發關箕營。具駄價出給倭譯。尾蔘二十五斤內二十斤則每錢折價四兩。亦自箕營以小米價具駄價出給。而江界則只以體蔘十五斤尾蔘五斤年年貿納於戶曹。隨捧卽給於倭譯。捧上時。本曹郞廳與倭學句管眼同看品。十七年癸丑。戶判沈頤之以尾蔘折價之太厚。每錢價四兩減其一兩一錢五分。以二兩八錢五分移給富實三人。使之貿送於倭學矣。二十年丙辰。右議政尹蓍東筵奏。以二兩八錢五分價還屬倭譯。單蔘句管四員。一員釜山訓噵例兼。二員曾經敎誨堂上。一員聰敏。正宗二十年丙辰。因傳敎加設一棄。都句管則專管措備責任不輕。故句管中別擇曉解事務家力稍實者而任之。非敎誨及曾經敎誨堂上不許。句管有闕之。代則從廳議手本於戶曹塡差。○純祖十一年辛未。以山蔘漸貴。每當例貿之時。關西一路受弊多端。始以家蔘換品。受標於倭人。定式施行。而每年以家蔘五十五斤。代錢三萬三千九百九十兩。仍給倭譯磨鍊封裹。乙亥以後。倭人點退轉甚。仍成邊圉之痼弊。至二十三年癸未。因廟堂禀處。換品名色依前勿改。以四十五斤磨鍊上下。而例貿價錢三萬三千九百九十兩外。添給一萬一千十兩駄價二千二十五兩。自籌司發關。箕營出給。該廳利害禍福專當擧行。或蔘或銀從便入給矣。至二十四年甲申。以銀貨之漸貴。只以銅錢代給。

柴炭支給

编辑

給倭柴炭。初則使慶尙左右道各鎭。埋炭刈柴輸納釜山鎭。本鎭捧置支給矣。仁祖八年庚午。以各鎭浦。防軍價布中。每年七十三同三十疋劃給釜鎭。使之專當每疋。炭則七石七斗五升。柴則一百五十束。入給。而例限外不給。英宗二年丙午。朝廷以柴炭便同水火相資。限外不給。有欠誠信。各項差倭之交代未入歸者。使之一體支給。而每當舘宇修理時。則差倭及各樣匠手來留者。亦爲支給。舘守。正官。副官。一代官。每日炭一石。柴十束。都頭禁徒。炭九斗。柴九束。船主。炭九斗。柴六束。封進押物。炭六斗。柴五束。代官。書僧。通事。禁徒。醫倭。私卜押物。侍奉。書記。炭三斗。柴三束。

正宗十五年辛亥。減監蕫役倭。支給柴炭。監蕫譯官金健瑞責諭頭倭。減其折半。仍成約標。府使柳焵以此論報譯院。監蕫次知頭倭。柴二百束內減八十束。炭二十石內減八石。別禁徒倭。中禁徒倭。各。柴一百三十束內減七十束。炭十三石內減七石。通事倭。柴一百二十束內減七十束。炭十二石內減七石。書記倭。柴一百二十束內減六十束。炭十二石內減六石。小禁徒倭。柴九十束內減五十束。炭九石內減五石。器械次知倭。泥匠倭。使喚倭。木手倭十二名。引鉅倭六名。每名。各柴四十束內減二十束。炭四石內減二石。看役廳。炭三石內減二石。每朔例給。柴一千六百三十束內減八百二十束。炭一百六十六石內減八十四石。

漂倭支給倭船漂風者。泊在東萊境上。則只給柴水。而元無給料之例。至若東萊境外。左右沿所泊者。則計給糧譔。卽古例也。

编辑

各項送使。大小差倭。及舘守。裁判。代官。禁徒。先問頭倭。書記。醫師。通事。僧倭。每日。料米各五升。乾大口魚五條價米三升。乾廣魚五條價米二升。眞油五夕價米五合。醬二合價米一合。白蛤醢三合價米一合二夕。藿一兩價米五夕。生鮮一尾價米一斗六升。乾魚三尾價米一升三合。從人。下禁徒。下代倭。每日。料米各三升。乾大口魚三條價米一升八合。乾廣魚三條價米一升二合。眞油三夕價米三合。醬二合價米一合。白蛤醢二合價米八夕。藿七錢價米三夕。生鮮七條價米一斗一升二合。乾魚二尾價米八合。格倭。每名。一日料米三升。乾大口魚二條價米一升二合。乾廣魚二條價米八合。眞油二夕價米二合。醬一合價米五夕。白蛤醢二合價米八夕。藿五錢價米二夕。生鮮三條價米四升八合。乾魚一尾價米四合。○正宗二十一年丁巳八月。不知何國船漂泊東萊境。言語文字俱不相通。不得問情。以此意萊府啓聞後。優給柴水。使之速還。九月還帆。

恤典倭人之在舘身死者。中路渰死者及舘宇失火等事。朝廷輒有分輕重資給之物。謂之恤典。

编辑

光海二年庚戌。因府使趙存性狀啓。倭人死者給柴炭。使之燒葬。

四年壬子。因府使成晉善狀啓。歲遣第十七船格倭一名身死。舘後山埋置。

五年癸丑。因府使李昌庭狀啓。特送船格倭一名身死。題給燒木。使之燒葬。

孝宗四年癸巳。因府使任義伯狀啓。差倭橘成正身死。題給米石壯白紙油芚。

顯宗元年庚子。因府使鄭泰齊狀啓。對馬島失火。賜米三百石以示軫慰。

八年丁未。因府使李之翼狀啓倭舘失火朝廷送譯官問慰舘守倭賜米一百石

十一年庚戌。因府使鄭晳狀啓。舘守倭所乘船隻到洋中致敗。頭倭一人渰死。其餘倭人赤身出來。朝廷令廵營。題給公木一同。

十二年辛亥。差倭平成太請移舘出來。攔入本府。未還舘而身死。木板三立。方紬一疋。鹽一石。自本府題給。苧布二疋。油芚二部。私禮單中取給。米十石。白木綿十五疋。白綿紬五疋。油芚三部。淸蜜。眞油。胡桃。栢子。乾柿。令本道備給。芙蓉香。蠟燭。自京下送。令接慰官別單書給。倭舘失火。朝廷遣譯官。問慰舘守倭。米二百石。公木十同。題給舘倭。綿紬。苧布。白木綿。黃毛筆。眞墨。花席。油芚。題給在舘差倭及舘守倭。

十三年壬子。因府使李夏狀啓。倭舘失火。題給米二百石。公木五同於舘守倭等處。禮曹下送禮單使問慰官入給。禁徒倭等處。米五十石。公木三同。題給。

十五年甲寅。因府使李夏狀啓。倭舘失火。米一百石。公木五同。題給。

肅宗三年丁巳。因府使李馥狀啓。舊舘東行廊十三間。陸物庫七間。燒燼。米二百石。題給於舘守倭。使之分給舘倭。

六年庚申。因府使李瑞雨狀啓。頭倭源成重以爲其父以代官出來身死。埋葬舊舘近處。今欲遷埋於新舘近處。以便拜掃。許之。舘守倭家失火。因府使趙世煥狀啓。朝廷特賜公木三同。米五十石。

九年癸亥。因府使蘇斗山狀啓。頭倭以爲。從前舘宇失火。有下送首譯。問慰之擧。上年江戶失火。島主家舍寶貨皆灰燼。雖不至問慰島中。委送一譯致慰舘守。轉報島主。恐不可已云。將欲下送譯官際。有關白嗣君告訃。吊慰時兼行。

三十四年戊子。因府使韓配夏狀啓。倭舘西行廊五十六間失火。依庚申例。公木三同米五十石題給。

三十九年癸巳。因府使李明俊狀啓。倭舘造泡長行廊九十間失火。公木二同米三十石題給。

四十五年己亥。因府使徐命淵狀啓。倭船二隻漂到知世浦破碎。倭人一名渰死。題給衣資。

景宗四年甲辰。因府使趙錫命狀啓。裁判倭藤方昌身死。賻物射軍木十五疋倭料餘米七石壯紙十束油芚二部。使任官入給於封進押物等處。

英宗二十八年壬申。因府使申暐狀啓。裁判倭平如親身死。賻物依景宗甲辰例題給。

三十年甲戌。因府使林象元狀啓。倭船致敗於沒雲臺。倭人一名渰死。生存十名各給會木一疋倭料餘米一石。渰死倭屍自多大鎭給布造衾。使之裹屍。仍載海船運給。舘倭埋置舘後山。

四十一年乙酉。因府使姜必履狀啓。入歸倭船漂泊右道。中禁徒倭一人病死。棺板鐵釘。自漂泊處依願題給。

五十二年丙申。因府使金悌行狀啓。江華漂民領來都頭禁徒倭船。到機張鴛鴦臺前洋致敗。漂民船到本府仙神巖前洋致敗。彼我人命俱生。移載於海小船。而兩破船所騎倭人三十三名。依甲戌年例會木各一疋倭料餘米各一石題給。而破船倭人入送之意修書契。令禁軍賫持下送。

正宗四年庚子。因府使尹師國狀啓。戊戌條一特送使倭留接於東大廳西行廊。失火燒燼。依肅宗庚申例。公木三同米五十石題給。

十年丙午。因府使洪文泳狀啓。倭舘開市大廳公一代官倭家。公代官倭會計家。燒燼。自廟堂題給公木二同米三十石於舘守倭處。則言內不謹失火。尋常罪悚。而特下恤典。惶感頌祝云。

十六年壬子。因府使尹弼秉狀啓。倭人三名渰死於舊永登浦口。死倭處射軍木十疋倭料餘米五石壯紙五束油芚二部題給。生存倭十七名處各別會木一疋倭料米一石題給。

十七年癸丑。一特送使正官倭平矩寬。茶禮過行後身死。依英宗壬申裁判倭身死例。射軍木十五疋。倭料餘米七石。壯紙十束。油芚二部。令本道題給。

二十一年丁巳。因府使鄭尙愚狀啓。入歸倭飛船一隻漂到機張飛玉浦片片破碎。故人命卜物移載我船。倭人七名依例各倭料米一石別會木一疋。報本道題給。

純祖六年丙寅。因府使吳翰源狀啓。倭大船一隻。倭人三十七名。載公作米五百石待風。爲風雨所驅。到倭舘南伏兵前洋。仍爲破船。同倭等處。各倭料米一石別會木一疋題給。

二十三年癸未。因府使李奎鉉狀啓。馬島民家三千餘戶延燒。濟民無路。舘守倭請以爲今年公作米準數入給。判付內在前馬島失火時。有別恤之例。公作米旣是當給之物。則不無濶狹量宜入給。

憲宗六年庚子。因府使李明迪狀啓。第四船送使正官藤信年徑行茶禮後身死。賻物依正宗十七年癸丑一特送使身死例。令本道題給。下船宴停止。進上物件令訓噵捧出。

十年甲辰。因府使林永洙狀啓。通信講事差倭平質明身死。賻物固當考例題給。而規外差倭之許接前身死。事係初有。然替來差倭旣已許接。則規外與否今無可論。身死差倭賻物。依景宗甲辰年限裁判身死例。令本道題給。

哲宗元年庚戌。因府使李宜翼狀啓。公作米年限請退裁判差倭藤章明身死。賻物依景宗甲辰例。令本道題給。

十二年辛酉。因府使朴臣圭狀啓。加背梁芹仇味前洋致敗船倭人三十二名。各倭料米一石別會木一疋。依嘉慶丁巳丙寅例。題給。

同年。因府使趙奎年狀啓。梁山漂民領來倭二名洋中破船。時乘破船材漂泊蔚山境。移載我船領泊舘所。各倭料米一石別會木一疋。令本道題給。

欝陵島礒竹島。辨正顚末。

编辑

欝陵島在我國慶尙江原道之間。載在輿地。新羅高麗時。島人間納方物。自本朝以後遂廢棄。光海六年甲寅。府使尹守謙狀啓。倭小船一隻稱以探見礒竹島形止而出來。故問島在何處。則答以介於慶尙江原之間。觀其辭意似是欝陵島云。伊後更無往來。至肅宗十九年癸酉。島主抵書于萊府。畧曰朝鮮人犯越于日本礒竹島。被獲押送。盛稱朝鮮之不能禁斷。日本之寬容還送。請日後禁斷。回答書契。汎稱我國欝陵島亦以海禁。一切禁人出入云云。至乙亥。島酋又抵書于萊府。更提礒竹島事。而至擧癸酉回答書契中。貴界竹島弊境欝陵島云者。有若以竹島與欝陵島爲二島者然。故其答書曰。曾在八十二年前甲寅。貴州頭倭以礒竹島形止探見事。持書契出來。朝廷以爲猥越而不許接待。只令府使朴慶業答書。其畧曰。所謂礒竹島實我國之欝陵島。介於慶尙江原兩道海泮。而載在輿地。盖自新羅高麗曾有收取方物之事。逮至我朝累有刷還逃民之擧。今雖廢置。豈容他人冒居。耶貴島我國往來通行。唯有一路。此外則無論漂船眞僞。皆以賊船論斷。弊鎭及沿海將官嚴守約束。貴島審區土之有分。知界限之難侵。各守信義。免至謬戾云。今此書辭亦載於來書。若欲知此事源委。此一書足矣。其後三度漂倭或稱往採于欝陵島。或稱漁採于竹島。而並付於順歸船。不以犯越爲責。前後意義各有所在。頭倭之來責以信義者。以探見形止。有侵越之情也。漂船之泊。只令順付者。沉溺餘生乞得速還。則資送是急。不暇問他。與國之禮有當然者。今者不究前後事。狀之各異。只摘回答措語之差。殊有若詰問而重究者然。此豈誠信相接之義耶。時遣公差往來搜檢事。我國輿地勝覽書詳。記新羅。高麗。及本朝太宗。世宗。成宗三朝。屢遣官人島中之事。且前日接慰官洪重夏下去時。貴州摠兵衛稱號人言於譯官朴再興曰。以輿地勝覽觀之。欝陵島果是貴國地云。近間公差之不常往來。漁氓之禁其遠入。盖爲海路之多險故也。今者捨自前記載之書。而不信。乃返以彼我人之不相逢値於島中。爲疑不亦異乎。一島二名云者。朴慶業書中。旣有竹島實我國欝陵島之語。且洪重夏與正官倭相見時。正官乃發我國芝峰類說之說。類說曰。礒竹卽欝陵島也。然則一島二名之說。雖本載於我國。今番發其言端。實自貴州正官之口。癸酉初度答書所謂。貴界竹島弊境欝陵島云者。乃其時南宮之官。不詳故事之致。朝廷方咎其失言。此際貴州出送其書而請改。故朝廷因其請而改之。以正初書之失。到今唯當以改送之書考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