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经堂日史/梦经堂日史编五 达城
← | 梦经堂日史编四 达城 | 梦经堂日史编五 达城 玉河旋轸录 |
七年乙卯十二月
编辑二十三日。辛亥
编辑晴寒。朝饭后。启回程。译员刘在宽,吴时挺。上房军官吴致默。并以先来军官登程。余问何谓先来。答。曰同日启程。先抵王京。故谓之先来也。其限以十六日为定。愆期则抵罪。故昼夜不息。风雪不计。狂奔疾走。殆非血肉之躯所能堪也。余曰。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及出门乘车。三千里外稷下乡园。来入眼前。家人颜面。若可见之。神思悠扬。襟怀爽豁。心欲狂舞。从者曰。能无桑下三宿之恋乎。小人辈年年赴燕。而及其回程。辄有怅然意。余曰。汝辈所欲。在于贸迁物货。利其取赢也。吾则不过游览之计。而既见大略。无一可愿可欲可羡可喜之事。何馀恋之在心乎。从者曰。天下之土地。岂非可欲。皇帝之尊贵。亦非可愿乎。余笑曰。尔但知皇帝之尊贵。不识皇帝之苦恼乎。今皇帝服夷之服。行夷之行。已无足论。虽以古之皇帝言之。玉藻端冕。高拱于明堂之上。宫中粉黛。目既足于彩色。海内珍错。口已厌于美甘。乐则乐矣。而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前有疑。后有丞。一起居一饮食。无不牵制于人。跬步不合乎规矩。则必称亡国之君。辞令不遵乎贤圣。则必曰无道之主。陈胜,吴广。悸存心肚。黄门北寺。忧在肘腋。此岂非苦莫苦乎。瓮牖绳枢。匹夫匹妇。至乐亦存乎其中。冬煖夏葛。足以庇身。藜羹粝饭。足以充肠。茆庐矮檐。足以容膝。丑妻恶妾。足以主馈。欲睡则睡。欲起则起。花朝月夕。对友朋而论心。松迳菊篱。与邻里而过从。纵饮至醉。而初无杜篑之扬觯。歌呼迭宕。而未见里克之断鼓。其苦其乐。比皇帝何如哉。此所以许由,巢父之掉头也。伯夷,叔齐之相让也。人间之不愿窠。莫若天子之有天下也。过玉河桥口。吟曰。
玉河桥畔爽披襟。行色翩然旧路寻。留馆偏憎乡梦久。登车翻觉岁华深。山从一见如知己。梅在殊方亦许心。安得追风乘快马。霎时飞度𬇙江林。
出和大门东。沿通州江边而行。比之朝阳门石路。甚是便近。日未暮。抵通州店。节行三使先已到矣。上使赵得林,副使兪章焕,书状姜长焕。 与副使书状相逢于异地。握手欣然。无间家人。又闻家国太平之报。不胜喜幸。夜入茶局。主人不在。只有黑鹦鹉刷羽于架上。见人惊呼曰。茶水茶水。余熟视无语。鹦又呼曰。否也否也。盖我人入市肆。彼人不问我人之姓名。必先问曰。茶水。盖问要茶否也。我人欲饮。则答曰茶水。否则答曰否也。即例也。彼鹦鹉惯闻彼我答问。故今见我。先问茶水。我乃无答。次曰否也。茶水茶水否也否也者。鸟舌之叠音也。中国之鸟。能为人语。朝鲜之鸟。不能焉。抑语音之难易。有华夷之别欤。抑鸟性之聪慧。有彼此之殊欤。中国能言之鸟。一渡鸭江。闭口如哑。只呼阁阁。此其故何也。归店欲睡。韩主簿提灯而来曰。通州即东国之龙山,三湖。而漕船会泊之所也。因此起疑。欲质其疑。余曰。何疑。曰。中国以河决为患。筑河之役。岁费银数十万云。以有限之财。归之尾闾。国用随以窘绌。何不任其所决而必筑为。余曰。今之济漕在河。所以随决随筑不可已也。盖河之为患。自昔已然。而治得其道。则不至为患。治失其道。则为患滋大。治河得失。亦在乎先得其人。昔之治河在北。今之治河在南。治在北者独治河。治在南者兼治淮。故禹之治河。导自积石,龙门。由华阴,底柱。递及大陆。播为九河入海。其治淮。则导自桐柏。东会泗,沂入海。自是无河患者七百七十馀年。至殷五圮。而不闻有所堤塞者。犹近循禹迹故也。及周定王时。河南徙砱砾。失禹故道。滋为患害。自后治河。代有其人。汉宣帝地节中。郭昌乃各穿堤。不令北曲。河渠通利。此以决河分杀为功者也。汉平帝时。河汳决溃。未及修治。永平中。乃发卒数十万。诏王景治渠筑堤。十里一水门。此决河与堤防兼用者也。自此阅魏,晋,南北朝六代至唐。河有小决溢。而无大变迁者。皆推五景之功。其馀李寻,解光,王横,韩收之徒。或欲复禹故道。或议任其自然。未有建非常之责。贾让之论。诚伟矣。然当时已难施行。况今藉河以济漕乎。唐史不载河患。程子谓。汉火德。多水灾。唐土德。少水患。唐河朔之地。天宝后。久属藩镇。纵有河患。不闻朝廷故也。有宋一代。河患叠见。真宗时。调丁夫十万修河。张齐贤以河决为忧。王济以河决为阴阳失位。其后商胡为垄之役。李仲昌主复河故道。欧阳修,苏轼皆力争以为不可。神宗时。河溢北京。神宗以为河决不过占一州之地。或东或西。利害无所校。听其所趋可也。惟王安石力主塞之之议。然因李公义之言。造铁龙爪,揭泥车以济河。则无济于事。适足为千古笑端。元之治河。莫善乎贾鲁。其言曰。地有直有纡。因其直而凿之。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趋卑。河身有广狭。狭者以计辟之。广难为岸。以计御之。治堤一也。有刺水堤。有截河堤。有护岸堤。有缕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龙尾,栏头,马头等名。为埽台,堆卷,牵制,薶挂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铁用草用木用筏用絙之方。塞河一也。有缺口,豁口,龙口之异。其法较前代。最为详明。明刘大夏治张秋缺口。沿两岸筑台立表。贯索网联巨舰。穴而窒之。实以土。至缺口。去窒沈舰。压以大埽。至于潘时良著河防一览。凡土石,薪柴,桩,缆,绳,钉,灰,油之尺寸轻重厚薄。莫不有制。潘季驯四任治河。前后二十七年。习知地形水势。以借水冲沙。筑堤束水。为河漕兼利之策。下至木石桩埽。综理纤悉。所陈六议。一曰塞决口以挽正河。二曰筑堤以杜溃决。三曰复插坝以防外河。四曰创滚水坝以固堤岸。五曰止濬海工程以省糜费。六曰寝开老黄河以仍利涉。此近世治河之最善者也。盖河流五变。而至明,清极矣。自帝尧八十载禹治河功成至周定王五年。凡一千六百六十馀年。而大河东徙为第一变。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凡六百七十二年。而北渎遂空。又五十九年。汉永平十三年。而王景治河为第二变。又九百七十七年。为宋仁宗八年。而河决商胡。汉唐之河。遂废为第三变。又一百四十年。为宋绍兴五年。而南北分流入海为第四变。自此河水太半入淮。及元至元二十六年。凡九十年。会通河成。又二百五年。至皇明时。筑断黄陵冈支渠。北流遂绝。又七十八年。至隆庆长堤成。于是。始以区区清口。受万里全河之水为第五变。大抵漕运之法。创自秦始皇伐北方。使天下飞刍挽粟。自琅琊负海诸郡。转输河北。役及丁女。而漕运始为民困矣。至若秦输晋粟。自雍及绛。吴开沟于邗。此不足为据矣。汉漕山东粟。以给中都官。于是。有引渭穿渠。置六辅渠。以便漕者。唐仰东南之粟。以赡国用。其后征发日繁。于是有水次置仓。节级转运。以便输者。元初河运。涉江入淮。逆河至中泺。陆运至洪门。入御河以达京。用韩仲晖言。开会通河。河直属卫河。明初河运。逆河至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运入卫河以达京。潘正叔又开元会通河。而南北之漕俱通。由是支运兑运。名目不一。至长运而遂为定制。漕之利害。与水道相因。自北方水利不兴。沟洫多废。水来无所受。水去无所留。所以民被旱涝之灾。而河漕甚困。是不可不亟治也。而其水之自南而北者。莫要于治河。南方。淮黄之交。为通道咽吭。淮自桐柏入凤淮。至清口会河而东入海。黄自昆仑入徐邳。至清口会淮东入海。而淮之力弱。黄之力强。弱者不能涌而出。强者即反逆而入。淮不敌黄。则黄势张。黄入灌淮。则淮患大。盖黄水倒灌清口。必致于淀洪泽湖。水自高堰各坝。流入高宝诸湖。自高宝入运河。而下流皆为泽国。运道难通。为害非浅。今欲收淮河之利。而不被其害。惟当加意清口。清口者。淮,黄门户。粮艘要道也。黄水涨发。势必越过淮河。淮水反退湖内。黄沙逆入运河。以致塞滞。故前人于清口。添筑拦黄矶,嘴长坝。以杀黄势。淮水始足相抵。则沙逐水流。运道可无误矣。又恐淮,黄并涨。堤岸溃裂。其最宜保固者。莫过高堰。高堰者。淮扬保障。黄淮关键也。欲道河入海。势必借淮以攻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湮。河必决溢。上行乎地。而邳,徐,凤,泗巨浸为忧。是淮病而黄病。黄病而漕亦病也。必修滚水坝。以泄高宝湖水。固保高堰。俾全淮毕趋清口。会黄入海。则河漕俱利。此寔导黄济漕之一长策也。自康煕以来。凡系天下利病。几尽措画。俾图永赖之功。而惟独治河。计不出此。今年东决则筑东。明年西决则筑西。苟且姑息之方。反致荡析匮竭之患。虽以今年言之。闻于中国人。则河决于河东。河东之漕船不入。调丁之工费。至倾内帑之储。而完筑无期云。括尽天下之银钞。岁供河伯之宫。中国之财竭民穷。非由南征之兵饷也。寔由筑河之役费。余独以为中国之亡。苟究其源。惟河是已。如吾不信。试以吾言。质诸中国有智识者。苟求漕运之方便。固莫如海运。海运之法。秦已有之。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仅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则始于元焉。至元中。伯颜始建海运之策。命习知海事者朱清,张瑄,罗璧自平江刘家港入海。运至京师。其后殷明略重开新道。自浙江至京。不过旬日。虽不免风涛之险。所得甚多。明初海运。特以给饷辽东。至成祖迁都。命陈瑄督运。设天津卫于直沽。迨永乐十二年。专令支运转漕。遂罢其役。其后邱濬,王宗洙,梁梦龙。屡欲复之。卒格于群议。琼山之论曰。别开海运一路。与河运并行。如江西湖广之粟。照旧河运。而以浙东沿海一带。由海道运。万一漕渠壅滞。此不来而彼来。或有济焉。元食货志论海运云。民无挽输之劳。国有储蓄之富。此岂非一代良法欤。惜乎。中国之不讲此策也。
二十四日。壬子
编辑晴。早与节行副使书状相分。共有恋恋惜别之意。而入燕者尤有甚焉。缱绻之意。溢于言外人情不得不然。余谓副行人曰。今番别行。专为节行。修扫玉河馆。点火诸炕而来也。诸人曰。唯唯否否。抵宿于枣林庄。
二十五日。癸丑
编辑晴。午饭于邦均店。仍向盘山。山路迂回崎岖。抵山下。离宫在焉。筑石墙。周遭几十里馀。树木葱郁。宫殿掩翳。宫门深锁。邃寂无人。问于居人。以为宫人之宠衰爱弛者。王姬之早寡守节者。皆移处于此宫。而惟宦寺守之云。抑汉之长信宫欤。其说无从而证之。盖盘山盘桓百馀里。故因以为名。山有上中下三盘。上盘之胜以松。松皆拥肿。中盘以石。石皆黝黑。下盘以水。水皆瀑流。魏时田畴所居之地。若李愿所居之盘谷。实在济原盘山。岩下有潮井。朝暮不亏盈缩。此见于李仲宣祐唐寺碑。山顶山腰。梵宇浮屠。间间有之。大者凡七。小者亦多。而寺各有一二缁徒云。浑山是石。无一平地。累石为台。多树果木。三面石峰环抱。一面石迳呀开。俯临东海如在几案。康煕时。高士奇赐游盘山。登上盘至黄龙祖师殿舍利塔。俯瞰卢龙古塞黄花,白狼。三千里外烽台濠堑。了然目中。真大观云。弇州诗曰。层峦不尽青天去。乱瀑雄争大壑来者。可谓得此山軆势也。崔简易过渔阳桥 桥在蓟州 诗曰。空同山即广成处。帝轩辕闻道胚胎。蓟州只有盘山。则空同似指盘山。邦均店遇大风诗曰。蚩尤战处有馀氛。风力如将胜负分。邦均似是涿鹿故地也。崆峒之游。涿鹿之战。俱是轩帝之事。则两地之相近。容或无怪。简易之燕行亦屡矣。见闻亦可详悉。而无他考证。可恨。抵宿于蓟州。
二十六日。甲寅
编辑晴。午饭于鳖山店。取径路入宋家庄。是明末宋姓人筑坞自守处。败堞尚存。基址甓筑。周回可容百户之村。当中筑一座敌楼。制若烟台。高出城上。所以瞭望而备御者。世传宋家寡妇筑此。故世称寡妇城。 及清兵之入关。阖族固守不服。清祖怒之。使纳罚银岁万两。至康煕。嘉其守节。特蠲其银。至今岁纳七百两云。及其门。有两少年出而迎接。容貌端雅。衣服鲜丽。外门扁誉著成均。正堂扁杏苑先鞭。傍书乾隆年号。曾闻 皇明鼎革后。宋氏家世不做举业。今其榜楣如此。以世代之渐远。而子孙遂赴举欤。问两少年姓名。则是兄弟。而兄名舒惺。弟名舒恂。俱登乡荐。现带廪生名。文笔俱有英妙。老主人年逾五十。仪容沈静恬简。名霭兰。号香峦。余曰。家传高节。世守清名。使藩邦之人犹式段木之庐。可钦可敬。惺答曰。世守先人家范。竟尔远播虚声。屡承贵国光顾者久矣。余问曰。闻贵庄有万卷书。今犹丌阁否。答曰。先人手泽。岂至失落。但未必至万卷耳。敌楼在内堂之后。一行皆登楼。而余时病腕。无由攀跻。蹰躇于楼下。老主见病处。以白色散药赠余曰。调唾涂之。不至成瘇。余称谢万千。闻于登楼者。楼凡五层。皆缘云梯而上。到最上层。四望通敞。高山大野。平铺在下。古之齐云落星。不足比其高云。楼中可容五百兵。而恃此不屈于大兵之压临。其志诚壮矣。室屋排置。犹有故规之可观。而家势虽未及旧时富饶。然关外岁入银。尚有万馀两云。夕抵玉田店止宿。以药涂腕。夜深渐觉止痛稳睡。
二十七日。乙卯
编辑晴。抵宿沙流河店。主张灯赛神。余谓韩主簿曰。清人之尚鬼。自天子已然。君知堂子乎。曰。不知也。又有圜殿神。是何神也。余曰。清朝出军。祭告堂子与郊庙并重。元日。皇帝拜天于堂子。出征拜天亦如之。故或以堂子为祭天。然四月八日则奉神佛于堂子而祭之。圜殿神。名曰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神。亭建堂子东南隅。每月首祭之。内管领一人。免冠脱褂解带。入跪祝叩首。浴佛日祀堂子。则并祀圜殿神祷马。而祭马神于别室。兼祷圜殿神。清太祖初起兵。即祷于堂子。诸族人谋害太祖。亦誓于堂子。堂子自是满洲旧俗祭天祭神祭佛之公所。圜殿神,贝子之祀。不知起于何时。
二十八日。丙辰
编辑是日立春。晴。抵宿沙河驿。澹人有诗。余和其韵曰。
九旬仍作路中人。万里羁愁眇一身。风雪许多经甓炕。光阴容易送车轮。樽前柏叶将迎岁。关里梅花又立春。除夕如今馀信宿。病思还与物华新。
二十九日。丁巳
编辑晴。是月小。自沙河驿离发。到野鸡屯午饭。夕宿永平府城外店。三房下隶。递相来现。即拜岁也。市廛街巷。纸炮之声。掀天动地。竟夜喧扰。万里重关。离家除岁。感怀羁愁。乱如棼丝。晓枕荒鸡。转辗失睡。于是乎。吟诗遣闷。出步空庭。灯影迷茫。星斗阑干。逍遥彷徨之际。天已曙矣。就拜于上使。文书名帖二纸曰徐庆淳敬请元朝新祺。送于副三房。即遵彼例也。诗曰。
去去何时已。明朝即二年。愁多山万叠。发短路三千。岁月重关外。梦魂流水边。老妻应守夜。孙稚绕灯前。
丙辰正月
编辑初一日。戊午
编辑晩发。午饭于双望堡。雪始下。风寒甚剧。冒雪抵宿抚宁县。沿路人家市肆。牢闭外门。不通外人。在在皆然。人或以红纸书刺。贴于门扇而去。如我东各司下吏之以单子问安之例也。惟饮食铺迎客如他日矣。余谓韩主簿曰。今年。幸不添齿。曰。何也。元日。不吃饼羹也。韩曰。虽不添齿。其如更添白发何。余手拊鬓发。凄然久之曰。东坡之喜白发。出于不耐愁恨。故作无可奈何语耳。
初二日。己未
编辑早晴晩阴。抵宿红花店。韩主簿与店主叙旧饮酒。不觉大醉。归宿其寓。即与我寓隔壁。韩醉谈淋漓。其从者曰。进赐醉矣。何多客谈也。隔壁两班不能睡矣。韩怒喝曰。汝云两班两班。是何物也。在朝鲜称两班可也。今到中国。亦曰两班两班乎。汝所见。不过中人也。畏㥘两班。固其宜也。吾则在朝鲜畏之。在中国不畏。汝胡为以两班恐吓我也。如是为说。口头不绝两班二字。竟至天明。余不得交睫。韩早至余寓。余曰。自今日。以吾两班。相换君之中人。意向如何。韩不省曰。何谓也。余曰。然后可以稳寝。韩口呆不能答。在余傍者详述前夜事。韩曰。不知不知。不敢不敢。余曰。君以为在中国不畏。今反畏之耶。昔一宰相家贫。内门低小。辄屈首出入矣。其后高大其门。而犹屈首如前。叹曰。积屈者不可快伸。以此推之。虽当不幸之时。常汉莫可凌逼两班也。君乘醉大谈。醒来纳款。此何如大门之屈首乎。相与大笑。
初三日。庚申
编辑乍阴乍晴。抵宿中前所。灯下阅文中子。韩主簿在傍曰。隋史不为文中子立传。何也。余曰。此乃千古疑案也。唐初修史时。总裁者魏徵。秉笔者陈叔达。皆及门也。而房,杜诸人。又皆佐命。力岂不能为其师立一史传。而必待三百年后宋景文修唐书。始为之表章乎王绩,勃,质诸传耶。宋史谓。通为长孙无忌所恶。当时畏无忌。故遗通。而无忌之恶王氏。则由于王凝次子勮劾贬侯君集。君集与无忌善。因而恶及其祖耳。余谓隋书不为王通立传。五代史不为韩通立传。二人未尝以一传有无为轻重。独可为当时操史笔者惜耳。
初四日。辛酉
编辑晴寒。抵宿中后所店。壁挂火铳。余曰。此必是旗人家也。韩主簿问曰。中国军制。未能详知。所谓八旗是六军三军之制欤。所谓旗人民人。何以辨别欤。余曰。自黄帝创立八阵。遂为万世兵法之祖。三代之盛。寓兵于农。虽井之为方者九。而耕夫惟八。实亦八阵之遗意。诸葛武侯亦复有八阵图。以是知八之为数。乃兵法之所不能外。中国八旗之制。最为详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上之于下。不啻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其躬擐甲胄者。虽最贵。亦不敢除其籍。惟博士弟子员。始复其终身。而其在旗也则如故矣。清太宗抚有金,辽。爰立八旗之制。曰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每旗析为三部。以从龙部落及傍小国臣顺者子孙臣民为满洲。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内徙者别为蒙古。而以辽人故明指挥使子孙,他中朝将众来降及所掠得别隶为汉军。各简其部中才贤。用为大将。将其众。阶正一品曰都统。都统之下副将二员曰副都统。正二品。参领五员。正三品。隶于都统,副都统。佐领正四品。骁骑校正六品。每一佐领置一骁骑校。卒五十名。无常员。惟人数之多少而置焉。谓之马军营。满洲,蒙古又选马军精壮。便骑射者为一军。置大将一员。正一品。位视都统而稍贵。其五尺之表度人。如表能胜骑射。充壮丁入籍。至六十而免。有甲卒缺出。即以充选。其馀为馀丁。不任征伐。国有大役。即以役之。凡壮丁制产之法。一壮丁予田三十亩。以其所入为马刍菽之费。一兵有三壮丁。将不下十壮丁。大将则壮丁数十。连田数顷。故八旗将佐居家。皆弹筝击筑。衣文绣策肥。日从宾客子弟饮。虽一卒之享。皆兼人之奉。又设官学。选八旗俊秀。学于其中。三年比其艺而升进之。遇郞中,员外郞,主事缺。选于佐领世职习文艺达治軆者。充之。谓之保选。后又增置火器营,马军都统,副都统兼任其事。盖论从古军政。则周之卒乘。其始因民为军。征行不觉其扰。后东迁不振。败于郑。败于戎。晋作五军。非王朝之制。至战国荡然。汉南北军。强干弱枝。而武帝穷兵召。配天下闾里。宣成以后。反借用于四方。唐府兵。其始与周制暗合。及天宝浸衰。贾人子皆窜身其中。安史乱后。渐失河北。较三朝以论。则春秋战国之乱极矣。生民朝不保暮。然有亢命之诸侯。无匹夫特起之祸。周之制最优矣。
初五日。壬戌
编辑晴寒。抵宿宁远卫。余谓韩主簿曰。宁远之役。史称袁崇焕集将士。刺血誓守。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炮。伤清城外军。此时。清国未备火器。清太宗天聪五年。铸红衣大将军炮。镌曰天佑助威大将军。造炮自此始。携载出征。始于大凌河战。袁崇焕传载天启四年五月。毛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清国东偏。军败。从义州城西渡江。入觉华岛中屯田。为守将潜师袭击。粮悉被焚。崇焕初受事。即以文龙拥将糜饷。欲诛之。熊廷弼亦云。文龙镇江之捷。自为奇功。乃实奇祸。激怒清朝。致四卫军民诛戮殆尽。因以灰东山之志。寒朝鲜之胆。夺河西之气。
初六日。癸亥
编辑晴寒。抵宿高桥堡。路傍有短碑。尽是满字。莫辨何碑。傍人曰。满字出于何时。余曰。清太宗命巴克什,额尔德尼,噶盖曰。国中文移往来。皆习蒙古字。译蒙古语。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连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矣。遂以蒙古字。合之国语。创立满文。颁行国中。满字传布自此始。
初七日。甲子
编辑阴。雪霏。抵宿小凌河。神气不平。以人参末和茶饮之。译员曰。白参燥热。不如红参之和平。余笑曰。君欲闻红参之始制乎。清初。国人刨采人参。渍之水以待售。明人佯不欲市。国人恐朽败。急欲售。鲜所利益。清太祖教以制法。令熟而干之。可以经久。不急售。仍许通市于明。所济甚众。民用倍饶。
初八日。乙丑
编辑阴。东风。昏后雪霏。抵宿大凌河。余谓韩主簿曰。此地即祖大寿兵败纳款之处。独不愧何可刚,张春乎。韩曰。愿闻之。余曰。清太宗统师。围大凌城七日。与明总兵祖大寿书招降。大寿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三者并重。今既不能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决意归顺。然身虽获全。妻子不能相见。生亦何益。清果能不回军。进图大事。当设策。先取锦州。锦州得。庶可保吾妻子。大凌河城中各官。皆与祖大寿同谋归降。独副将何可刚不从。祖大寿令二人掖出城外。至清军营前杀之。何可刚颜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祖大寿遂来盟告天。入幄定取锦州之策。纵祖大寿还锦州。清师击败锦州援兵。生擒明监军道张春及副将以下三十三人。独张春见清太宗不拜。欲诛之。大贝勒代善曰。此人欲以死成名。勿杀之。使遂其志。清太宗遣达海。以珍馔与食张春。曰。我死志已决。盛意欲生我而食我。我亦知之。但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古之定理也。我为君尽忠而求死。杀之以成我志。日后。上之诸臣亦有为上尽忠而死者。我崇祯皇帝聪明。执政大臣奸恶。视我如犬马。不足比数。虽然。我受命而来。岂有军已覆没身自求生之理。我君为臣下蒙蔽。不能知我。我必自尽为臣之道。有死而已。但无生理。我已被擒。纵加万刃。视为当然。我心在腔子里。非人所能夺也。又曰。尔国兴师十五年。我国人民。久罹征战之苦。夫天下虽有四海之分。而四海皆一家之民。古之贤主皆养民安国。尔国欲固守基业。垂诸久远。当息兵养民。岂有日事战争之理。清太宗至蒲河。诸降将皆叩头而见。张春命坐于诸降将之上。张春不肯薙发。令与白喇嘛同居三官庙。韩曰。清初起兵时。因何衅欲逞志于明欤。曰。清太祖年五十八。上尊号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及三年。克抚顺城。谒堂子。书七大恨。告天曰。我之父祖。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父祖。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欲修好。设碑勒誓。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见即诛之。明复渝誓。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明拘我使臣。杀之边境。恨三也。明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我累世分守疆土。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偏信叶赫之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陵侮。恨六也。呼伦诸国。合兵侵我。明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以此七大恨。师出有名。欲与明讲和。曾致和书十数次。而边臣不奏。天子不闻。竟无一言相报。此所以清国之坐有天下也。韩曰。姜弘立之投降。朝鲜之大耻。万古难洗。恨不磔杀之。当时朝鲜。岂无义士耶。余曰。君言是矣。清史不载辽东伯殉义之事实。只书姜弘立归降之事。按清史云。明万历四十七年。令辽东经略杨镐。集兵沈阳。分四路攻清。刘𬘩,康应干督兵四万。合朝鲜兵。趋兴京。刘𬘩战死于达哩冈。明游击乔一琦兵败。收残卒。奔朝鲜都元帅姜功烈营。时功烈据固拉库崖。知明兵败。大惊。遣通事执旗。告清曰。此来非吾愿也。昔倭侵我国。据我城郭。夺我疆土。急难之时。赖明助我。获退倭兵。今以报德之故。奉调至此。尔抚我。我当归附。且我兵之在于明行间者。已被尔杀。此营中皆高丽兵也。明兵逃匿于我者。止游击一人及所从军士而已。当执之以献。于是先遣副元帅。诣清军降。遂尽执明兵。掷于山下。付清。翼日。姜功烈率兵五千下山。降诣兴京。与副元帅等匍匐谒见。
初九日。丙寅
编辑夜雪。至晓不止。才印鸿爪。拟见北镇庙。与三使先向桃花洞。雪转深。迷失道。不知所向。仍改路。转寻北镇庙。风雪大作。寒威凌兢。抵庙。庙前立石牌门五间。门皆虹蜺门。内筑石为阶。缭以玉栏。左右对设锺鼓。两楼东西各有荫碑阁。正殿扁曰郁葱佳气。殿内安塑像衮冕。即毉巫闾山之神。前有小金像。亦山神也。隋时封为北镇玄冥神。唐封广宁。宋金加王号。元封贞德广宁王。嘉靖改称镇毉巫闾之神。今因之。左右塑像。与画像俨然罗立。不知其何神。殿之两傍有石碑十馀。有曰御香碑记三四碑。即至正以后降香时所立也。有北镇庙碑。即皇明永乐年间刱建北镇庙之碑也。正殿之后有别殿。别殿之后又有别殿。而其中空空无一物。最后有寝殿。扁曰乾始神区。即山神与神妃并安之所。王披燕服。妃亦便服。所谓爷爷娘娘神也。殿之西有亭翼然。其庭有大石嵌窦如门。可容人出入。石面刻画松一树。傍刻一诗。诗曰。镇庙门西似盖松。半存枯干半葱笼。凝神如见抱朴子。图貌惭非陈所翁。立下忽疑晴与晦。现前可悮色兮空。何当六月其根坐。读疏仡听谡谡风。其傍又题曰。甲戌东巡。亲祀北镇。礼成周览。庙中有古松。已枯其半。槎枒如铁石。东干郁然苍翠。奇致夭矫。因立树下。写为是图。并题一律。九月廿四日。印乾隆宸翰四字篆图。诗刻细楷。画法奇妙。可作传玩。而今值寒节。无以拓出云。石面又刻一诗。诗曰。时登医巫闾山头。云含沧桑望里收。石发岩衣 缺 迹扰。鸟鸣蝉噪带人幽。凌空树古龙飞去。傍池花新凤垒留。斗北留神天一柱。亿年万纪庇皇秋。三韩金鼐题。又有石面刻诗。字刓不可辨。又一面刻补天石三大字,翠云屏三大字。又有石碑数尺。一面书北镇幽方。一面书当境神亭。则会仙亭也。又有一石刻圣水盆三字。傍刻一诗。诗曰。乖厓选水落悠悠。冬不凝冰事匪奇。应为仙家修养法。将注玉女洗头时。甲戌杪秋。乾隆笔 康煕中都御史徐元珙在太常。与学士徐干学,韩菼议礼疏曰。谨按北镇医巫闾山。在今奉天府境。山既为北镇。川则可为北海。请更定北海之祭。就北镇医巫闾山。便诏报可。由此观之。北镇庙亦所以祀北海矣。庙傍有行宫。而封锁不得见。南望大野无边。东望广宁城闾阎扑地。中有二白塔。耸出东北隅。闾山际天苍黛。环绕西北。桃花洞现在眼前。即北镇庙胜景云。而风雪历乱。云雾窈冥。咫尺难分。灵境一览。亦为天公调戏也。余有绝句曰。
桃花洞里访仙家。曲水回湾路转斜。洞里春风桃万树。俄看顷刻作梨花。
桃源何处有人家。谷口云深雪复斜。自喜仙缘今不薄。我车先导散琪花。
闻道桃源古有家。渔舟移壑树横斜。恐教俗子通要路。平地三分覆雪花。
欲入桃源若上天。此生难得洗尘缘。今行纵未探灵境。半道归来半是仙。
午饭于僧寮。冒雪而行。入广宁城。城中虽非广阔。人民市肆。足称岩邑。东街有石牌楼。楼凡三层。制仿宁远祖家牌楼。而宏壮侈大不及焉。最上层石刻世爵二字。中层石刻天朝券三字。下层列刻镇守辽东总兵管少保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十九字。出西门向广宁店。雪平地尺。又失路。日渐昏黑。一行彷徨于积雪中。忽闻呐叭声自南而来。寻声前进。始逢下隶辈来迎。抵宿广宁店。韩主簿谓余曰。李成梁之知人。贤于古名将矣。何谓知人。曰。公不闻我东有太虚先生乎。先生善谈论。喜文词。有素帕传奇。公其不闻欤。即为余诵其传曰。
齐东人之言曰。素帕女子者。明将李如松之妹也。其父成梁纪戎功。进爵宁远伯。伯之征奈颜也。勒兵五万。深入黑龙之北。杀散部落。擒获酋长。有一酋长。年未二十。身轩轩然。目光射人。膂力绝伦。问其名。鲁花赤。一见异之。及凯还。充厮役。置左右。教之兵法。使习枪剑。女穴窗窥之。辄称奇曰。真英雄也。居数岁。鲁花赤軆干日长。智虑日进。每使枪剑。一道杀气。直庭除起。干霄汉间。伯窃识视之。自语于心曰。此虏终非池中物。天之所兴。谁将废之。因大喝曰。这厮这厮。将老于厮养乎。鲁花赤曳鼻膝行。唯唯者三。女窃闻之。谓其父曰。那厮何如人。曰。是满洲羯奴也。曰。女观其气宇俊爽。顾眄异常。真英雄也。伯怒叱曰。闺中小女子。恶能知英雄。女退谓人曰。吾虽女子。能辨尘埃物色。何可没身处闺阁之内耶。一日夜。鲁花赤带枪系褶。牵出廏中千里马。竟不谢而去。女乘健骡。蹑后追赶曰。丈夫此去。盍与我同。君英雄也。丝萝愿托乔木。故来奔耳。遂与之行。如松平明乃觉。奋袂而起。白其父曰。儿当追拉妹还。否者。当以一剑并刳之。父曰。非尔所能敌。任汝为之。如松乃呼马疾驰五百里。至长白山岩穴下。鲁花赤枕戈鼾鼻如虎啸狮吼。女从傍坐。如松挥剑直前。女雍容举素手帕。左右麾之。奇门生死。剑戟森罗。风雪龙蛇。壁垒重重。女低声谓如松曰。大人教哥哥兵法。以勇闻于天下。为当世名将。岂可不忍一时之愤。有此远追。吾时从大人见孙吴书。又见大人作临阵势。粗有悟解。一素帕足以护我一身。彼睡者英雄也。非哥哥所能敌。奈何以千金之躯。自投于不测之地。莫若早去。勿贻爷娘忧也。如松沈吟良久。掷剑而归告于伯。伯笑曰。天数也。
按。长白山高二百馀里。绵亘千馀里。峻极扶舆。山之上有潭。曰闼门。周八十里。鸭绿,混同,爱滹三江之水出焉。山之东有布库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三。长曰恩古伦。㳄曰正古伦。季曰佛库伦。浴于池。有神鹊含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产一男。生而能言。軆貌奇异。及长。母告以呑朱果有身之故。因命之曰。汝姓爱新觉罗。名布库哩雍顺。天生汝以定乱国。汝顺流而往。即其地也。与小舠乘之。母遂凌空去。舠顺流至河步。乃登岸。其地有三姓争雄。构兵相杀。有取水河步者。见而异之曰。非常人也。众遂迎至家。三姓推为国主。妻以女。奉为贝勒。其乱乃定。遂居长白山北之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是为开基之始。数世以后。不善抚其众。国人叛。戕害宗族。有幼子遁于荒野。国人追之。会有神鹊止其首。追者遥望鹊楼处。疑为枯木。中道而返。乃得免。隐其身以终。自此后。世俱德鹊。诫勿加害云。传至清太祖。鲁花赤 英勇盖世。国人咸称聪睿贝勒。先是。望气者言。满洲将有圣人出。勘定众乱。统一诸国而履帝位。
又按。清太祖之曾祖 兴祖 生六子。第四子 景祖 承先业。居赫图阿拉地。其馀分筑五城。环卫而居。并称宁古塔贝勒。
又按。苏克素护河部图伦城有尼堪外兰者。阴构明宁远伯李成梁。并害清太祖父 显祖。名佗失。 祖。景祖。名叫场。 清太祖怒。诘明边吏曰。我父祖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矣。日夜思复父祖之仇。年二十八。征尼堪外兰诛之。时万历十四年丙戌也。自此与明通和好焉。
又按。建州指挥王杲。屡为边患。总兵李成梁不能制。乃乞清太祖之父率兵讨杲。擒之。李成梁相清太祖之父。状貌不类常人。请临视火攻。阴设反机而害之。时清太祖方四岁。祖孕十三月而生。岁己未。是为明嘉靖三十八年。清太 李成梁不能掩清太祖父佗失之功。哭之尽哀。清太祖及弟。厚置饩养。清太祖稍长。读书有谋略。十六岁始出走建州故兵。端动以复仇为辞。日与弟厉兵秣马。设险摆塘。自万历四十三年以后。遂不复贡。拥众凭陵。开国方略
余曰。此可与红线传相表里。世或疑李宁远之不杀鲁花赤。而天数二字。乃所以不杀也。杀沛公。岂无沛公。亦深悟天理者。夫素帕女之仍无下落。终归于古之女侠欤。
初十日。丁卯
编辑晴。夜雪尤壮。朝起视之。门外雪深三尺。行旅车马并不通。仍留宿。
十一日。戊辰
编辑晴。车路才通一线。午饭于中安堡。抵宿小黑山。
十二日。己巳
编辑晴。抵宿白旗堡。提灯欲往副房。问副使居停。则皆云不知。遍觅无处。彷徨路上。忽见副房下隶过前者。问副使使道何在。数人皆答云。副使使道留宿于王大人宅。距此五里许。余曰。副使使道王大人宅。岂有在此之理。汝无乃误耶。下隶不解余之所言。又对曰。副使使道丁宁留住于王大人宅。此盖王姓人现带京官。居在此地。故土人咸称王大人宅也。余仍往三房。则上使丈适来临于三房。与书状联榻。余谓书状曰。见副使乎。曰。未也。余备述下隶所对。上使书状。莫不捧腹绝倒。翌朝相会于路次。余谓副使曰。昨夜所住处。非别人之家。万里殊方。逢着王大人。其喜可知。副使亦大笑曰。难免此嘲也。入燕时。遇王姓人。约以回还时留住一夕。所以委往。而虽盛备夕饭。接待甚厚。然饮食不合于口味。不得下箸。竟至空口而宿。良贝大矣。
十三日。庚午
编辑晴。风寒。抵宿孤家子。下处少干净。与韩主簿联枕。韩谓余曰。曾见三田渡碑文乎。清太宗载石东来。归时竖之云。何以知战之必胜耶。余曰。余亦传闻如此。及见开国方略载碑文。始知前闻之误也。其文曰。庚戌。朝鲜树碑三田渡。颂功德。录其碑文进呈。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宽温仁圣皇帝以败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临之。直𢭏而东。莫敢有抗者。时我寡君。栖于南汉。凛然若履春冰。而待白日者殆五旬。东南诸道兵。相继奔溃。西北帅逗挠峡内。不能进一步。城中食且尽。当此之时。以大兵薄城。如霜风之卷秋萚。罏火之燎鸿毛。而皇帝以不杀为武。惟布德是先。乃降敕谕之曰。来朕全尔。否则屠之。有若瑛,玛诸大将承皇命。相属于道。于是我寡君集文武诸臣谓曰。予托和好于大邦。十年于玆矣。由予昏惑。自速天讨。万姓鱼肉。罪在予一人。皇帝犹不忍屠戮。谕之如此。予何敢不钦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灵乎。大臣协赞之。遂从数十骑。诣军前请罪。皇帝乃优之以礼。拊之以恩。一见而推心腹。赐赉之恩。遍及从臣。礼罢。即还我寡君于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抚民劝农。远近之雉举鸟散者。咸复厥居。讵非大幸欤。小邦之获罪上国久矣。己未之役。都元帅姜功烈助兵明国。兵败被擒。太祖武皇帝止留功烈等数人。馀悉放回。恩莫大焉。而小邦迷不知悟。丁卯岁。今皇帝命将东征。本国君臣。避入海岛。遣使请成。皇帝允之。视为兄弟国。疆土复完。功烈亦还矣。自玆以往。礼遇不替。冠盖交迹。不幸浮议煽动。构成乱梯。小邦申饬边臣。言涉不逊。而其文为使臣所得。皇帝犹宽贷之。不即加兵。乃先降明旨。谕以师期。丁宁反复。不翅耳提面命。而终未免焉。则小邦君臣之罪。益无所逃矣。皇帝既以大兵围南汉。而又命偏师。先陷江都。宫嫔王子曁卿士眷属。俱被俘获。皇帝戒诸将不得扰害。令从官及内侍看护。既而大沛恩典。小邦君臣及被获眷属。咸归于旧。霜雪变为阳春。枯旱转为时雨。区宇既亡而复存。宗社已绝而还续。环东土数千里。咸囿于生成之泽。此实古昔简策所希觏也。於戏盛哉。汉水上游三田渡之南。即皇帝驻跸之所也。坛场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增而高大之。又伐石而碑之。垂诸永久。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直与造化而同流也。岂特我小邦世世永赖。抑亦大朝之仁声武谊。无远不服者。未尝不基于玆也。顾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仿佛于万一。谨载其大略。铭曰。
天降霜露。载肃载育。惟帝则之。并布威德。皇帝东征。十万其师。殷殷轰轰。如虎如貔。西番穷发。曁夫北貉。执旻前驱。厥灵赫濯。皇帝孔仁。诞降恩言。十行昭回。既严且温。始迷不知。伊戚自贻。帝有明命。如寐觉之。我后祗服。相率而归。匪惟殚威。惟德之依。皇帝嘉之。泽洽礼优。载色载笑。爰戢干矛。何以锡之。骏马轻裘。都人士女。乃歌乃讴。我后言旋。皇帝之赐。皇帝班师。活我赤子。哀我荡析。劝我穑事。金瓯依旧。翠坛维新。枯骨再肉。寒荄复春。有石巍然。大江之头。万载三韩。皇帝之庥。
余曰。古人过三田渡。有诗曰。将帅无筹策。文章有是非。人至今传诵。文章疵累。千古难洗矣。
十四日。辛未
编辑阴。午雪晡止。午飰于大方身刘桂芳家。与桂芳叙旧款款。冒雪行到沈阳城西关帝庙。士女杂遝。盖为今夕观灯焚香也。女皆靓妆盛服。乘绣车华毂。争相夸丽。问于居人。曰。自今至十六日。三夜燃灯聚会。与皇城一般云。入城内秣马。上副使仍向白塔堡。余与澹人为观灯留宿城中。买饭而食。初昏月色如昼。步出通衢。左右市廛。各色彩灯。点缀如星。或挂树寄生于檐端。而树枝树杪。皆爇红烛。遥望如火山。或于大灯一座之中。许多小灯。合而散。散而合。目不暇瞬。而倏忽如电。入一廛铺。铺中悬琉璃灯百馀。左右围琉璃屏。照耀炫焜如在银海。自顾其影。不知为几百海观。余自谓曰。我是影耶。影是我耶。幻界色相。本自空空。释迦氏如是观。真妙谛也。处处结棚。张乐赛神。士女之观灯者。捱肩叠迹。不可移步。至二更初。灯火皆灭。四街无人。余谓澹人曰。虽未见烟火炮𤍤。皇城灯戏名 较之我东灯夕。不可同日而语也。
十五日。壬申
编辑雪。开东发行。冒雪疾驰。至十里河。上副使方到此中火。饭后并行。直入辽东城内。是日行一百三十里。雪止月明。街路市廛之悬灯。男女老幼之聚观。反胜于沈城。通衢上。结彩棚。设剧戏。歌管袅袅。舞袖仙仙。诚一瓌观也。辽人见我行。必呼曰嘉吾丽。华音称高丽曰嘉吾丽。高音嘉吾也。丽音离也。又曰。朝鲜称鲽域。故谓我鲽也。 慢侮凌蔑。比他甚焉。盖使行之留宿于城内。从前罕有云。
十六日。癸酉
编辑晴。抵宿娘子山。湾府吏及通事来待。步轿军亦自湾来留。已五日云。见家书平安字。其喜可知也。
十七日。甲戌
编辑晴寒。晩雪乍止。午饭于甜水站。将逾会岭,青石两岭。雪路艰险。虑有员幅折轴之患。由虎狼洞迂回三十馀里。暮抵连山关。比岭路稍稳。而狭隘崎岖。殆初有也。
十八日。乙亥
编辑晴。抵宿黄家庄。店主之弟。自称旗人。往年发辽东兵时。从征天津贼。斩获贼魁林凤祥而归。其言不可了。真所谓横说竖说。全无可听。一行如得奇货。若闻天上消息。余自笑曰。其言不过痴人说梦。而译员辈之所谓探知中国事情。作为闻见事件。归奏朝廷。何以异此耶。
十九日。丙子
编辑雪。午饭于干子浦。夕抵栅站。入燕时留宿处也。
二十日。丁丑
编辑阴。风寒。一行困顿。又为駄卜之整理。一行并留宿。饭后。随三使往安市城。即凤凰山前面也。城址尚存。垒石磊砢。犹有城门遗墟。凤凰山三面。周匝如围锦屏。东南土屯。遮作天门。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宜其唐太宗之见困于此。而城内可容千户。可藏万兵。东方保障之地。莫如此险。而自清入中国以后。便为空虚。清人之不忧朝鲜故也。
二十一日。戊寅
编辑阴。大风大寒。早起。忽闻击钲吹笳。有如聚军之声。问于居人。曰。今日开印。故用乐。盖腊月廿一日。自天子至于天下衙门。举皆封印。不听公事。至正月廿一日。始开印。清朝最重岁时。故封印以后。令天下恣意游议也。一行离发。出栅门。人皆称爽。然观其欢欣之状。有如脱笼解绦之禽。万里云霄。任其自便也。抵宿温井坪。设幕。一如入燕时。
二十二日。己卯
编辑阴寒。大风。开东离发。到九连城。望见鸭江以东。群峦耸出于云际。统军亭浮动于江岸。意想快豁。便觉宿疾已瘳。三江冰坚。直渡税轿于来宣阁。恍若到家。古人诗曰。此心安处便为家。非虚语也。湾尹韩敬源莅任才廿馀日云。夜深支枕。回思三千里来往。正是一梦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