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經堂日史/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四 達城 夢經堂日史編五 達城
玉河旋軫錄

七年乙卯十二月

編輯

二十三日。辛亥

編輯

晴寒。朝飯後。啓回程。譯員劉在寬,吳時挺。上房軍官吳致默。並以先來軍官登程。余問何謂先來。答。曰同日啓程。先抵王京。故謂之先來也。其限以十六日爲定。愆期則抵罪。故晝夜不息。風雪不計。狂奔疾走。殆非血肉之軀所能堪也。余曰。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及出門乘車。三千里外稷下鄕園。來入眼前。家人顏面。若可見之。神思悠揚。襟懷爽豁。心欲狂舞。從者曰。能無桑下三宿之戀乎。小人輩年年赴燕。而及其回程。輒有悵然意。余曰。汝輩所欲。在於貿遷物貨。利其取贏也。吾則不過遊覽之計。而旣見大略。無一可願可欲可羨可喜之事。何餘戀之在心乎。從者曰。天下之土地。豈非可欲。皇帝之尊貴。亦非可願乎。余笑曰。爾但知皇帝之尊貴。不識皇帝之苦惱乎。今皇帝服夷之服。行夷之行。已無足論。雖以古之皇帝言之。玉藻端冕。高拱於明堂之上。宮中粉黛。目旣足於彩色。海內珍錯。口已厭於美甘。樂則樂矣。而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前有疑。後有丞。一起居一飮食。無不牽制於人。跬步不合乎規矩。則必稱亡國之君。辭令不遵乎賢聖。則必曰無道之主。陳勝,吳廣。悸存心肚。黃門北寺。憂在肘腋。此豈非苦莫苦乎。甕牖繩樞。匹夫匹婦。至樂亦存乎其中。冬煖夏葛。足以庇身。藜羹糲飯。足以充腸。茆廬矮簷。足以容膝。醜妻惡妾。足以主饋。欲睡則睡。欲起則起。花朝月夕。對友朋而論心。松逕菊籬。與隣里而過從。縱飮至醉。而初無杜簣之揚觶。歌呼迭宕。而未見里克之斷鼓。其苦其樂。比皇帝何如哉。此所以許由,巢父之掉頭也。伯夷,叔齊之相讓也。人間之不願窠。莫若天子之有天下也。過玉河橋口。吟曰。

玉河橋畔爽披襟。行色翩然舊路尋。留館偏憎鄕夢久。登車翻覺歲華深。山從一見如知己。梅在殊方亦許心。安得追風乘快馬。霎時飛度浿江林。

出和大門東。沿通州江邊而行。比之朝陽門石路。甚是便近。日未暮。抵通州店。節行三使先已到矣。上使趙得林,副使兪章煥,書狀姜長煥。 與副使書狀相逢於異地。握手欣然。無間家人。又聞家國太平之報。不勝喜幸。夜入茶局。主人不在。只有黑鸚鵡刷羽於架上。見人驚呼曰。茶水茶水。余熟視無語。鸚又呼曰。否也否也。蓋我人入市肆。彼人不問我人之姓名。必先問曰。茶水。蓋問要茶否也。我人慾飮。則答曰茶水。否則答曰否也。卽例也。彼鸚鵡慣聞彼我答問。故今見我。先問茶水。我乃無答。次曰否也。茶水茶水否也否也者。鳥舌之疊音也。中國之鳥。能爲人語。朝鮮之鳥。不能焉。抑語音之難易。有華夷之別歟。抑鳥性之聰慧。有彼此之殊歟。中國能言之鳥。一渡鴨江。閉口如啞。只呼閣閣。此其故何也。歸店欲睡。韓主簿提燈而來曰。通州卽東國之龍山,三湖。而漕船會泊之所也。因此起疑。欲質其疑。余曰。何疑。曰。中國以河決爲患。築河之役。歲費銀數十萬雲。以有限之財。歸之尾閭。國用隨以窘絀。何不任其所決而必築爲。余曰。今之濟漕在河。所以隨決隨築不可已也。蓋河之爲患。自昔已然。而治得其道。則不至爲患。治失其道。則爲患滋大。治河得失。亦在乎先得其人。昔之治河在北。今之治河在南。治在北者獨治河。治在南者兼治淮。故禹之治河。導自積石,龍門。由華陰,底柱。遞及大陸。播爲九河入海。其治淮。則導自桐柏。東會泗,沂入海。自是無河患者七百七十餘年。至殷五圮。而不聞有所堤塞者。猶近循禹跡故也。及周定王時。河南徙砱礫。失禹故道。滋爲患害。自後治河。代有其人。漢宣帝地節中。郭昌乃各穿堤。不令北曲。河渠通利。此以決河分殺爲功者也。漢平帝時。河汳決潰。未及修治。永平中。乃發卒數十萬。詔王景治渠築堤。十里一水門。此決河與堤防兼用者也。自此閱魏,晉,南北朝六代至唐。河有小決溢。而無大變遷者。皆推五景之功。其餘李尋,解光,王橫,韓收之徒。或欲復禹故道。或議任其自然。未有建非常之責。賈讓之論。誠偉矣。然當時已難施行。況今藉河以濟漕乎。唐史不載河患。程子謂。漢火德。多水災。唐土德。少水患。唐河朔之地。天寶後。久屬藩鎭。縱有河患。不聞朝廷故也。有宋一代。河患疊見。眞宗時。調丁夫十萬修河。張齊賢以河決爲憂。王濟以河決爲陰陽失位。其後商胡爲壟之役。李仲昌主復河故道。歐陽脩,蘇軾皆力爭以爲不可。神宗時。河溢北京。神宗以爲河決不過占一州之地。或東或西。利害無所校。聽其所趨可也。惟王安石力主塞之之議。然因李公義之言。造鐵龍爪,揭泥車以濟河。則無濟於事。適足爲千古笑端。元之治河。莫善乎賈魯。其言曰。地有直有紆。因其直而鑿之。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趨卑。河身有廣狹。狹者以計闢之。廣難爲岸。以計禦之。治堤一也。有刺水堤。有截河堤。有護岸堤。有縷水堤。有石船堤。治埽一也。有龍尾,欄頭,馬頭等名。爲埽臺,堆捲,牽制,薶掛之法。有用土用石用鐵用草用木用筏用絙之方。塞河一也。有缺口,豁口,龍口之異。其法較前代。最爲詳明。明劉大夏治張秋缺口。沿兩岸築臺立表。貫索網聯巨艦。穴而窒之。實以土。至缺口。去窒沈艦。壓以大埽。至於潘時良著河防一覽。凡土石,薪柴,樁,纜,繩,釘,灰,油之尺寸輕重厚薄。莫不有制。潘季馴四任治河。前後二十七年。習知地形水勢。以借水衝沙。築堤束水。爲河漕兼利之策。下至木石樁埽。綜理纖悉。所陳六議。一曰塞決口以挽正河。二曰築堤以杜潰決。三曰復揷壩以防外河。四曰創滾水壩以固堤岸。五曰止濬海工程以省糜費。六曰寢開老黃河以仍利涉。此近世治河之最善者也。蓋河流五變。而至明,淸極矣。自帝堯八十載禹治河功成至周定王五年。凡一千六百六十餘年。而大河東徙爲第一變。至王莽始建國三年。凡六百七十二年。而北瀆遂空。又五十九年。漢永平十三年。而王景治河爲第二變。又九百七十七年。爲宋仁宗八年。而河決商胡。漢唐之河。遂廢爲第三變。又一百四十年。爲宋紹興五年。而南北分流入海爲第四變。自此河水太半入淮。及元至元二十六年。凡九十年。會通河成。又二百五年。至皇明時。築斷黃陵岡支渠。北流遂絶。又七十八年。至隆慶長堤成。於是。始以區區淸口。受萬里全河之水爲第五變。大抵漕運之法。創自秦始皇伐北方。使天下飛芻輓粟。自琅琊負海諸郡。轉輸河北。役及丁女。而漕運始爲民困矣。至若秦輸晉粟。自雍及絳。吳開溝於邗。此不足爲據矣。漢漕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於是。有引渭穿渠。置六輔渠。以便漕者。唐仰東南之粟。以贍國用。其後徵發日繁。於是有水次置倉。節級轉運。以便輸者。元初河運。涉江入淮。逆河至中濼。陸運至洪門。入御河以達京。用韓仲暉言。開會通河。河直屬衛河。明初河運。逆河至陽武。發山西河南丁夫。陸運入衛河以達京。潘正叔又開元會通河。而南北之漕俱通。由是支運兌運。名目不一。至長運而遂爲定製。漕之利害。與水道相因。自北方水利不興。溝洫多廢。水來無所受。水去無所留。所以民被旱澇之災。而河漕甚困。是不可不亟治也。而其水之自南而北者。莫要於治河。南方。淮黃之交。爲通道咽吭。淮自桐柏入鳳淮。至淸口會河而東入海。黃自昆侖入徐邳。至淸口會淮東入海。而淮之力弱。黃之力強。弱者不能涌而出。強者卽反逆而入。淮不敵黃。則黃勢張。黃入灌淮。則淮患大。蓋黃水倒灌淸口。必致於澱洪澤湖。水自高堰各壩。流入高寶諸湖。自高寶入運河。而下流皆爲澤國。運道難通。爲害非淺。今欲收淮河之利。而不被其害。惟當加意淸口。淸口者。淮,黃門戶。糧艘要道也。黃水漲發。勢必越過淮河。淮水反退湖內。黃沙逆入運河。以致塞滯。故前人於淸口。添築攔黃磯,嘴長壩。以殺黃勢。淮水始足相抵。則沙逐水流。運道可無誤矣。又恐淮,黃並漲。堤岸潰裂。其最宜保固者。莫過高堰。高堰者。淮揚保障。黃淮關鍵也。欲道河入海。勢必借淮以攻沙。淮水南決。則濁流停滯。淸口亦湮。河必決溢。上行乎地。而邳,徐,鳳,泗巨浸爲憂。是淮病而黃病。黃病而漕亦病也。必修滾水壩。以洩高寶湖水。固保高堰。俾全淮畢趨淸口。會黃入海。則河漕俱利。此寔導黃濟漕之一長策也。自康煕以來。凡係天下利病。幾盡措畫。俾圖永賴之功。而惟獨治河。計不出此。今年東決則築東。明年西決則築西。苟且姑息之方。反致蕩析匱竭之患。雖以今年言之。聞於中國人。則河決於河東。河東之漕船不入。調丁之工費。至傾內帑之儲。而完築無期雲。括盡天下之銀鈔。歲供河伯之宮。中國之財竭民窮。非由南征之兵餉也。寔由築河之役費。余獨以爲中國之亡。苟究其源。惟河是已。如吾不信。試以吾言。質諸中國有智識者。苟求漕運之方便。固莫如海運。海運之法。秦已有之。唐人亦轉東吳粳稻。以給幽燕。僅給邊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國。則始於元焉。至元中。伯顏始建海運之策。命習知海事者朱淸,張瑄,羅璧自平江劉家港入海。運至京師。其後殷明略重開新道。自浙江至京。不過旬日。雖不免風濤之險。所得甚多。明初海運。特以給餉遼東。至成祖遷都。命陳瑄督運。設天津衛於直沽。迨永樂十二年。專令支運轉漕。遂罷其役。其後邱濬,王宗洙,梁夢龍。屢欲復之。卒格於羣議。瓊山之論曰。別開海運一路。與河運並行。如江西湖廣之粟。照舊河運。而以浙東沿海一帶。由海道運。萬一漕渠壅滯。此不來而彼來。或有濟焉。元食貨志論海運雲。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此豈非一代良法歟。惜乎。中國之不講此策也。

二十四日。壬子

編輯

晴。早與節行副使書狀相分。共有戀戀惜別之意。而入燕者尤有甚焉。繾綣之意。溢於言外人情不得不然。余謂副行人曰。今番別行。專爲節行。修掃玉河館。點火諸炕而來也。諸人曰。唯唯否否。抵宿於棗林莊。

二十五日。癸丑

編輯

晴。午飯於邦均店。仍向盤山。山路迂迴崎嶇。抵山下。離宮在焉。築石墻。週遭幾十里餘。樹木蔥鬱。宮殿掩翳。宮門深鎖。邃寂無人。問於居人。以爲宮人之寵衰愛弛者。王姬之早寡守節者。皆移處於此宮。而惟宦寺守之雲。抑漢之長信宮歟。其說無從而證之。蓋盤山盤桓百餘里。故因以爲名。山有上中下三盤。上盤之勝以松。松皆擁腫。中盤以石。石皆黝黑。下盤以水。水皆瀑流。魏時田疇所居之地。若李願所居之盤谷。實在濟原盤山。巖下有潮井。朝暮不虧盈縮。此見於李仲宣祐唐寺碑。山頂山腰。梵宇浮屠。間間有之。大者凡七。小者亦多。而寺各有一二緇徒雲。渾山是石。無一平地。纍石爲臺。多樹果木。三面石峰環抱。一面石逕呀開。俯臨東海如在几案。康煕時。高士奇賜遊盤山。登上盤至黃龍祖師殿舍利塔。俯瞰盧龍古塞黃花,白狼。三千里外烽臺濠塹。瞭然目中。眞大觀雲。弇州詩曰。層巒不盡靑天去。亂瀑雄爭大壑來者。可謂得此山軆勢也。崔簡易過漁陽橋 橋在薊州 詩曰。空同山卽廣成處。帝軒轅聞道胚胎。薊州只有盤山。則空同似指盤山。邦均店遇大風詩曰。蚩尤戰處有餘氛。風力如將勝負分。邦均似是涿鹿故地也。崆峒之遊。涿鹿之戰。俱是軒帝之事。則兩地之相近。容或無怪。簡易之燕行亦屢矣。見聞亦可詳悉。而無他攷證。可恨。抵宿於薊州。

二十六日。甲寅

編輯

晴。午飯於鱉山店。取徑路入宋家莊。是明末宋姓人築塢自守處。敗堞尙存。基址甓築。周回可容百戶之村。當中築一座敵樓。制若煙臺。高出城上。所以瞭望而備禦者。世傳宋家寡婦築此。故世稱寡婦城。 及淸兵之入關。闔族固守不服。淸祖怒之。使納罰銀歲萬兩。至康煕。嘉其守節。特蠲其銀。至今歲納七百兩雲。及其門。有兩少年出而迎接。容貌端雅。衣服鮮麗。外門扁譽著成均。正堂扁杏苑先鞭。傍書乾隆年號。曾聞 皇明鼎革後。宋氏家世不做擧業。今其榜楣如此。以世代之漸遠。而子孫遂赴擧歟。問兩少年姓名。則是兄弟。而兄名舒惺。弟名舒恂。俱登鄕薦。現帶廩生名。文筆俱有英妙。老主人年逾五十。儀容沈靜恬簡。名靄蘭。號香巒。余曰。家傳高節。世守淸名。使藩邦之人猶式段木之廬。可欽可敬。惺答曰。世守先人家範。竟爾遠播虛聲。屢承貴國光顧者久矣。余問曰。聞貴莊有萬卷書。今猶丌閣否。答曰。先人手澤。豈至失落。但未必至萬卷耳。敵樓在內堂之後。一行皆登樓。而余時病腕。無由攀躋。躕躇於樓下。老主見病處。以白色散藥贈余曰。調唾塗之。不至成瘇。余稱謝萬千。聞於登樓者。樓凡五層。皆緣雲梯而上。到最上層。四望通敞。高山大野。平鋪在下。古之齊雲落星。不足比其高雲。樓中可容五百兵。而恃此不屈於大兵之壓臨。其志誠壯矣。室屋排置。猶有故規之可觀。而家勢雖未及舊時富饒。然關外歲入銀。尙有萬餘兩雲。夕抵玉田店止宿。以藥塗腕。夜深漸覺止痛穩睡。

二十七日。乙卯

編輯

晴。抵宿沙流河店。主張燈賽神。余謂韓主簿曰。淸人之尙鬼。自天子已然。君知堂子乎。曰。不知也。又有圜殿神。是何神也。余曰。淸朝出軍。祭告堂子與郊廟並重。元日。皇帝拜天於堂子。出征拜天亦如之。故或以堂子爲祭天。然四月八日則奉神佛於堂子而祭之。圜殿神。名曰紐歡台吉武篤。本貝子神。亭建堂子東南隅。每月首祭之。內管領一人。免冠脫褂解帶。入跪祝叩首。浴佛日祀堂子。則並祀圜殿神禱馬。而祭馬神於別室。兼禱圜殿神。淸太祖初起兵。卽禱於堂子。諸族人謀害太祖。亦誓於堂子。堂子自是滿洲舊俗祭天祭神祭佛之公所。圜殿神,貝子之祀。不知起於何時。

二十八日。丙辰

編輯

是日立春。晴。抵宿沙河驛。澹人有詩。余和其韻曰。

九旬仍作路中人。萬里羈愁眇一身。風雪許多經甓炕。光陰容易送車輪。樽前柏葉將迎歲。關裡梅花又立春。除夕如今餘信宿。病思還與物華新。

二十九日。丁巳

編輯

晴。是月小。自沙河驛離發。到野鷄屯午飯。夕宿永平府城外店。三房下隷。遞相來現。卽拜歲也。市廛街巷。紙砲之聲。掀天動地。竟夜喧擾。萬里重關。離家除歲。感懷羈愁。亂如棼絲。曉枕荒雞。轉輾失睡。於是乎。吟詩遣悶。出步空庭。燈影迷茫。星斗闌干。逍遙彷徨之際。天已曙矣。就拜於上使。文書名帖二紙曰徐慶淳敬請元朝新祺。送於副三房。卽遵彼例也。詩曰。

去去何時已。明朝卽二年。愁多山萬疊。髮短路三千。歲月重關外。夢魂流水邊。老妻應守夜。孫稚繞燈前。

丙辰正月

編輯

初一日。戊午

編輯

晩發。午飯於雙望堡。雪始下。風寒甚劇。冒雪抵宿撫寧縣。沿路人家市肆。牢閉外門。不通外人。在在皆然。人或以紅紙書刺。貼於門扇而去。如我東各司下吏之以單子問安之例也。惟飮食鋪迎客如他日矣。余謂韓主簿曰。今年。幸不添齒。曰。何也。元日。不喫餠羹也。韓曰。雖不添齒。其如更添白髮何。余手拊鬢髮。悽然久之曰。東坡之喜白髮。出於不耐愁恨。故作無可奈何語耳。

初二日。己未

編輯

早晴晩陰。抵宿紅花店。韓主簿與店主敍舊飮酒。不覺大醉。歸宿其寓。卽與我寓隔壁。韓醉談淋漓。其從者曰。進賜醉矣。何多客談也。隔壁兩班不能睡矣。韓怒喝曰。汝雲兩班兩班。是何物也。在朝鮮稱兩班可也。今到中國。亦曰兩班兩班乎。汝所見。不過中人也。畏㥘兩班。固其宜也。吾則在朝鮮畏之。在中國不畏。汝胡爲以兩班恐嚇我也。如是爲說。口頭不絶兩班二字。竟至天明。余不得交睫。韓早至余寓。余曰。自今日。以吾兩班。相換君之中人。意向如何。韓不省曰。何謂也。余曰。然後可以穩寢。韓口呆不能答。在余傍者詳述前夜事。韓曰。不知不知。不敢不敢。余曰。君以爲在中國不畏。今反畏之耶。昔一宰相家貧。內門低小。輒屈首出入矣。其後高大其門。而猶屈首如前。歎曰。積屈者不可快伸。以此推之。雖當不幸之時。常漢莫可凌逼兩班也。君乘醉大談。醒來納款。此何如大門之屈首乎。相與大笑。

初三日。庚申

編輯

乍陰乍晴。抵宿中前所。燈下閱文中子。韓主簿在傍曰。隋史不爲文中子立傳。何也。余曰。此乃千古疑案也。唐初修史時。總裁者魏徵。秉筆者陳叔達。皆及門也。而房,杜諸人。又皆佐命。力豈不能爲其師立一史傳。而必待三百年後宋景文修唐書。始爲之表章乎王績,勃,質諸傳耶。宋史謂。通爲長孫無忌所惡。當時畏無忌。故遺通。而無忌之惡王氏。則由於王凝次子勮劾貶侯君集。君集與無忌善。因而惡及其祖耳。余謂隋書不爲王通立傳。五代史不爲韓通立傳。二人未嘗以一傳有無爲輕重。獨可爲當時操史筆者惜耳。

初四日。辛酉

編輯

晴寒。抵宿中後所店。壁掛火銃。余曰。此必是旗人家也。韓主簿問曰。中國軍制。未能詳知。所謂八旗是六軍三軍之制歟。所謂旗人民人。何以辨別歟。余曰。自黃帝創立八陣。遂爲萬世兵法之祖。三代之盛。寓兵於農。雖井之爲方者九。而耕夫惟八。實亦八陣之遺意。諸葛武侯亦復有八陣圖。以是知八之爲數。乃兵法之所不能外。中國八旗之制。最爲詳備。其尊者無事。則爲公卿。有事。則爲將帥。其卑者時而耕於野。時而蒐於郊。上之於下。不啻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其躬擐甲冑者。雖最貴。亦不敢除其籍。惟博士弟子員。始復其終身。而其在旗也則如故矣。淸太宗撫有金,遼。爰立八旗之制。曰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每旗析爲三部。以從龍部落及傍小國臣順者子孫臣民爲滿洲。諸漠北引弓之民景化內徙者別爲蒙古。而以遼人故明指揮使子孫,他中朝將衆來降及所掠得別隷爲漢軍。各簡其部中才賢。用爲大將。將其衆。階正一品曰都統。都統之下副將二員曰副都統。正二品。參領五員。正三品。隷於都統,副都統。佐領正四品。驍騎校正六品。每一佐領置一驍騎校。卒五十名。無常員。惟人數之多少而置焉。謂之馬軍營。滿洲,蒙古又選馬軍精壯。便騎射者爲一軍。置大將一員。正一品。位視都統而稍貴。其五尺之表度人。如表能勝騎射。充壯丁入籍。至六十而免。有甲卒缺出。卽以充選。其餘爲餘丁。不任征伐。國有大役。卽以役之。凡壯丁制產之法。一壯丁予田三十畝。以其所入爲馬芻菽之費。一兵有三壯丁。將不下十壯丁。大將則壯丁數十。連田數頃。故八旗將佐居家。皆彈箏擊築。衣文繡策肥。日從賓客子弟飮。雖一卒之享。皆兼人之奉。又設官學。選八旗俊秀。學於其中。三年比其藝而升進之。遇郞中,員外郞,主事缺。選於佐領世職習文藝達治軆者。充之。謂之保選。後又增置火器營,馬軍都統,副都統兼任其事。蓋論從古軍政。則周之卒乘。其始因民爲軍。征行不覺其擾。後東遷不振。敗於鄭。敗於戎。晉作五軍。非王朝之制。至戰國蕩然。漢南北軍。強幹弱枝。而武帝窮兵召。配天下閭里。宣成以後。反借用於四方。唐府兵。其始與周制暗合。及天寶浸衰。賈人子皆竄身其中。安史亂後。漸失河北。較三朝以論。則春秋戰國之亂極矣。生民朝不保暮。然有亢命之諸侯。無匹夫特起之禍。周之制最優矣。

初五日。壬戌

編輯

晴寒。抵宿寧遠衛。余謂韓主簿曰。寧遠之役。史稱袁崇煥集將士。刺血誓守。令閩卒羅立。發西洋巨礮。傷淸城外軍。此時。淸國未備火器。淸太宗天聰五年。鑄紅衣大將軍礮。鐫曰天佑助威大將軍。造礮自此始。攜載出征。始於大凌河戰。袁崇煥傳載天啓四年五月。毛文龍遣將。沿鴨綠江。越長白山。侵淸國東偏。軍敗。從義州城西渡江。入覺華島中屯田。爲守將潛師襲擊。糧悉被焚。崇煥初受事。卽以文龍擁將糜餉。欲誅之。熊廷弼亦云。文龍鎭江之捷。自爲奇功。乃實奇禍。激怒淸朝。致四衛軍民誅戮殆盡。因以灰東山之志。寒朝鮮之膽。奪河西之氣。

初六日。癸亥

編輯

晴寒。抵宿高橋堡。路傍有短碑。盡是滿字。莫辨何碑。傍人曰。滿字出於何時。余曰。淸太宗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噶蓋曰。國中文移往來。皆習蒙古字。譯蒙古語。以蒙古字合我國之語音。連綴成句。卽可因文見義矣。遂以蒙古字。合之國語。創立滿文。頒行國中。滿字傳布自此始。

初七日。甲子

編輯

陰。雪霏。抵宿小凌河。神氣不平。以人蔘末和茶飮之。譯員曰。白蔘燥熱。不如紅蔘之和平。余笑曰。君欲聞紅蔘之始製乎。淸初。國人刨採人蔘。漬之水以待售。明人佯不欲市。國人恐朽敗。急欲售。鮮所利益。淸太祖敎以製法。令熟而乾之。可以經久。不急售。仍許通市於明。所濟甚衆。民用倍饒。

初八日。乙丑

編輯

陰。東風。昏後雪霏。抵宿大凌河。余謂韓主簿曰。此地卽祖大壽兵敗納款之處。獨不愧何可剛,張春乎。韓曰。願聞之。余曰。淸太宗統師。圍大凌城七日。與明總兵祖大壽書招降。大壽曰。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爲國爲家爲身三者並重。今旣不能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決意歸順。然身雖獲全。妻子不能相見。生亦何益。淸果能不回軍。進圖大事。當設策。先取錦州。錦州得。庶可保吾妻子。大凌河城中各官。皆與祖大壽同謀歸降。獨副將何可剛不從。祖大壽令二人掖出城外。至淸軍營前殺之。何可剛顏色不變。不出一言。含笑而死。祖大壽遂來盟告天。入幄定取錦州之策。縱祖大壽還錦州。淸師擊敗錦州援兵。生擒明監軍道張春及副將以下三十三人。獨張春見淸太宗不拜。欲誅之。大貝勒代善曰。此人慾以死成名。勿殺之。使遂其志。淸太宗遣達海。以珍饌與食張春。曰。我死志已決。盛意欲生我而食我。我亦知之。但烈女不更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古之定理也。我爲君盡忠而求死。殺之以成我志。日後。上之諸臣亦有爲上盡忠而死者。我崇禎皇帝聰明。執政大臣奸惡。視我如犬馬。不足比數。雖然。我受命而來。豈有軍已覆沒身自求生之理。我君爲臣下蒙蔽。不能知我。我必自盡爲臣之道。有死而已。但無生理。我已被擒。縱加萬刃。視爲當然。我心在腔子裡。非人所能奪也。又曰。爾國興師十五年。我國人民。久罹征戰之苦。夫天下雖有四海之分。而四海皆一家之民。古之賢主皆養民安國。爾國欲固守基業。垂諸久遠。當息兵養民。豈有日事戰爭之理。淸太宗至蒲河。諸降將皆叩頭而見。張春命坐於諸降將之上。張春不肯薙髮。令與白喇嘛同居三官廟。韓曰。淸初起兵時。因何釁欲逞志於明歟。曰。淸太祖年五十八。上尊號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建元天命。及三年。克撫順城。謁堂子。書七大恨。告天曰。我之父祖。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父祖。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尙欲修好。設碑勒誓。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卽誅之。明復渝誓。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拘我使臣。殺之邊境。恨三也。明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我累世分守疆土。耕田藝穀。明不容刈穫。遣兵驅逐。恨五也。偏信葉赫之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陵侮。恨六也。呼倫諸國。合兵侵我。明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爲剖斷。恨七也。以此七大恨。師出有名。欲與明講和。曾致和書十數次。而邊臣不奏。天子不聞。竟無一言相報。此所以淸國之坐有天下也。韓曰。姜弘立之投降。朝鮮之大恥。萬古難洗。恨不磔殺之。當時朝鮮。豈無義士耶。余曰。君言是矣。淸史不載遼東伯殉義之事實。只書姜弘立歸降之事。按淸史雲。明萬曆四十七年。令遼東經略楊鎬。集兵瀋陽。分四路攻淸。劉綎,康應乾督兵四萬。合朝鮮兵。趨興京。劉綎戰死於達哩岡。明遊擊喬一琦兵敗。收殘卒。奔朝鮮都元帥姜功烈營。時功烈據固拉庫崖。知明兵敗。大驚。遣通事執旗。告淸曰。此來非吾願也。昔倭侵我國。據我城郭。奪我疆土。急難之時。賴明助我。獲退倭兵。今以報德之故。奉調至此。爾撫我。我當歸附。且我兵之在於明行間者。已被爾殺。此營中皆高麗兵也。明兵逃匿於我者。止遊擊一人及所從軍士而已。當執之以獻。於是先遣副元帥。詣淸軍降。遂盡執明兵。擲於山下。付淸。翼日。姜功烈率兵五千下山。降詣興京。與副元帥等匍匐謁見。

初九日。丙寅

編輯

夜雪。至曉不止。纔印鴻爪。擬見北鎭廟。與三使先向桃花洞。雪轉深。迷失道。不知所向。仍改路。轉尋北鎭廟。風雪大作。寒威淩兢。抵廟。廟前立石牌門五間。門皆虹蜺門。內築石爲階。繚以玉欄。左右對設鍾鼓。兩樓東西各有蔭碑閣。正殿扁曰鬱蔥佳氣。殿內安塑像袞冕。卽毉巫閭山之神。前有小金像。亦山神也。隋時封爲北鎭玄冥神。唐封廣寧。宋金加王號。元封貞德廣寧王。嘉靖改稱鎭毉巫閭之神。今因之。左右塑像。與畫像儼然羅立。不知其何神。殿之兩傍有石碑十餘。有曰御香碑記三四碑。卽至正以後降香時所立也。有北鎭廟碑。卽皇明永樂年間刱建北鎭廟之碑也。正殿之後有別殿。別殿之後又有別殿。而其中空空無一物。最後有寢殿。扁曰乾始神區。卽山神與神妃並安之所。王披燕服。妃亦便服。所謂爺爺娘娘神也。殿之西有亭翼然。其庭有大石嵌竇如門。可容人出入。石面刻畫松一樹。傍刻一詩。詩曰。鎭廟門西似蓋松。半存枯榦半蔥籠。凝神如見抱朴子。圖貌慙非陳所翁。立下忽疑晴與晦。現前可悞色兮空。何當六月其根坐。讀疏仡聽謖謖風。其傍又題曰。甲戌東巡。親祀北鎭。禮成周覽。廟中有古松。已枯其半。槎枒如鐵石。東榦鬱然蒼翠。奇致夭矯。因立樹下。寫爲是圖。並題一律。九月廿四日。印乾隆宸翰四字篆圖。詩刻細楷。畫法奇妙。可作傳玩。而今値寒節。無以搨出雲。石面又刻一詩。詩曰。時登醫巫閭山頭。雲含滄桑望裡收。石髮巖衣 跡擾。鳥鳴蟬噪帶人幽。凌空樹古龍飛去。傍池花新鳳壘留。斗北留神天一柱。億年萬紀庇皇秋。三韓金鼐題。又有石面刻詩。字刓不可辨。又一面刻補天石三大字,翠雲屛三大字。又有石碑數尺。一面書北鎭幽方。一面書當境神亭。則會仙亭也。又有一石刻聖水盆三字。傍刻一詩。詩曰。乖厓選水落悠悠。冬不凝氷事匪奇。應爲仙家修養法。將注玉女洗頭時。甲戌杪秋。乾隆筆 康煕中都御史徐元珙在太常。與學士徐乾學,韓菼議禮疏曰。謹按北鎭醫巫閭山。在今奉天府境。山旣爲北鎭。川則可爲北海。請更定北海之祭。就北鎭醫巫閭山。便詔報可。由此觀之。北鎭廟亦所以祀北海矣。廟傍有行宮。而封鎖不得見。南望大野無邊。東望廣寧城閭閻撲地。中有二白塔。聳出東北隅。閭山際天蒼黛。環繞西北。桃花洞現在眼前。卽北鎭廟勝景雲。而風雪歷亂。雲霧窈冥。咫尺難分。靈境一覽。亦爲天公調戲也。余有絶句曰。

桃花洞裏訪仙家。曲水廻灣路轉斜。洞裏春風桃萬樹。俄看頃刻作梨花。

桃源何處有人家。谷口雲深雪復斜。自喜仙緣今不薄。我車先導散琪花。

聞道桃源古有家。漁舟移壑樹橫斜。恐敎俗子通要路。平地三分覆雪花。

欲入桃源若上天。此生難得洗塵緣。今行縱未探靈境。半道歸來半是仙。

午飯於僧寮。冒雪而行。入廣寧城。城中雖非廣闊。人民市肆。足稱巖邑。東街有石牌樓。樓凡三層。制倣寧遠祖家牌樓。而宏壯侈大不及焉。最上層石刻世爵二字。中層石刻天朝券三字。下層列刻鎭守遼東總兵管少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樑十九字。出西門向廣寧店。雪平地尺。又失路。日漸昏黑。一行彷徨於積雪中。忽聞吶叭聲自南而來。尋聲前進。始逢下隷輩來迎。抵宿廣寧店。韓主簿謂余曰。李成樑之知人。賢於古名將矣。何謂知人。曰。公不聞我東有太虛先生乎。先生善談論。喜文詞。有素帕傳奇。公其不聞歟。卽爲余誦其傳曰。

齊東人之言曰。素帕女子者。明將李如松之妹也。其父成樑紀戎功。進爵寧遠伯。伯之徵奈顏也。勒兵五萬。深入黑龍之北。殺散部落。擒獲酋長。有一酋長。年未二十。身軒軒然。目光射人。膂力絶倫。問其名。魯花赤。一見異之。及凱還。充廝役。置左右。敎之兵法。使習槍劍。女穴牕窺之。輒稱奇曰。眞英雄也。居數歲。魯花赤軆榦日長。智慮日進。每使槍劍。一道殺氣。直庭除起。干霄漢間。伯竊識視之。自語於心曰。此虜終非池中物。天之所興。誰將廢之。因大喝曰。這廝這廝。將老於廝養乎。魯花赤曳鼻膝行。唯唯者三。女竊聞之。謂其父曰。那廝何如人。曰。是滿洲羯奴也。曰。女觀其氣宇俊爽。顧眄異常。眞英雄也。伯怒叱曰。閨中小女子。惡能知英雄。女退謂人曰。吾雖女子。能辨塵埃物色。何可沒身處閨閤之內耶。一日夜。魯花赤帶槍繫褶。牽出廏中千里馬。竟不謝而去。女乘健騾。躡後追趕曰。丈夫此去。盍與我同。君英雄也。絲蘿願托喬木。故來奔耳。遂與之行。如松平明乃覺。奮袂而起。白其父曰。兒當追拉妹還。否者。當以一劍並刳之。父曰。非爾所能敵。任汝爲之。如松乃呼馬疾馳五百里。至長白山巖穴下。魯花赤枕戈鼾鼻如虎嘯獅吼。女從傍坐。如松揮劍直前。女雍容擧素手帕。左右麾之。奇門生死。劍戟森羅。風雪龍蛇。壁壘重重。女低聲謂如松曰。大人敎哥哥兵法。以勇聞於天下。爲當世名將。豈可不忍一時之憤。有此遠追。吾時從大人見孫吳書。又見大人作臨陣勢。粗有悟解。一素帕足以護我一身。彼睡者英雄也。非哥哥所能敵。奈何以千金之軀。自投於不測之地。莫若早去。勿貽爺孃憂也。如松沈吟良久。擲劍而歸告於伯。伯笑曰。天數也。

按。長白山高二百餘里。綿亘千餘里。峻極扶輿。山之上有潭。曰闥門。周八十里。鴨綠,混同,愛滹三江之水出焉。山之東有布庫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傳有天女三。長曰恩古倫。㳄曰正古倫。季曰佛庫倫。浴於池。有神鵲含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含口中。忽已入腹。遂有身。產一男。生而能言。軆貌奇異。及長。母告以呑朱果有身之故。因命之曰。汝姓愛新覺羅。名布庫哩雍順。天生汝以定亂國。汝順流而往。卽其地也。與小舠乘之。母遂凌空去。舠順流至河步。乃登岸。其地有三姓爭雄。搆兵相殺。有取水河步者。見而異之曰。非常人也。衆遂迎至家。三姓推爲國主。妻以女。奉爲貝勒。其亂乃定。遂居長白山北之俄朶里城。國號曰滿洲。是爲開基之始。數世以後。不善撫其衆。國人叛。戕害宗族。有幼子遁於荒野。國人追之。會有神鵲止其首。追者遙望鵲樓處。疑爲枯木。中道而返。乃得免。隱其身以終。自此後。世俱德鵲。誡勿加害雲。傳至淸太祖。魯花赤 英勇蓋世。國人咸稱聰睿貝勒。先是。望氣者言。滿洲將有聖人出。勘定衆亂。統一諸國而履帝位。

又按。淸太祖之曾祖 興祖 生六子。第四子 景祖 承先業。居赫圖阿拉地。其餘分築五城。環衛而居。並稱寧古塔貝勒。

又按。蘇克素護河部圖倫城有尼堪外蘭者。陰搆明寧遠伯李成樑。並害淸太祖父 顯祖。名佗失。 祖。景祖。名叫場。 淸太祖怒。詰明邊吏曰。我父祖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讎矣。日夜思復父祖之讎。年二十八。征尼堪外蘭誅之。時萬曆十四年丙戌也。自此與明通和好焉。

又按。建州指揮王杲。屢爲邊患。總兵李成樑不能制。乃乞淸太祖之父率兵討杲。擒之。李成樑相淸太祖之父。狀貌不類常人。請臨視火攻。陰設反機而害之。時淸太祖方四歲。祖孕十三月而生。歲己未。是爲明嘉靖三十八年。淸太 李成樑不能掩淸太祖父佗失之功。哭之盡哀。淸太祖及弟。厚置餼養。淸太祖稍長。讀書有謀略。十六歲始出走建州故兵。端動以復讎爲辭。日與弟厲兵秣馬。設險擺塘。自萬曆四十三年以後。遂不復貢。擁衆憑陵。開國方畧

余曰。此可與紅線傳相表裡。世或疑李寧遠之不殺魯花赤。而天數二字。乃所以不殺也。殺沛公。豈無沛公。亦深悟天理者。夫素帕女之仍無下落。終歸於古之女俠歟。

初十日。丁卯

編輯

晴。夜雪尤壯。朝起視之。門外雪深三尺。行旅車馬並不通。仍留宿。

十一日。戊辰

編輯

晴。車路纔通一線。午飯於中安堡。抵宿小黑山。

十二日。己巳

編輯

晴。抵宿白旗堡。提燈欲往副房。問副使居停。則皆云不知。遍覓無處。彷徨路上。忽見副房下隷過前者。問副使使道何在。數人皆答雲。副使使道留宿於王大人宅。距此五里許。余曰。副使使道王大人宅。豈有在此之理。汝無乃誤耶。下隷不解余之所言。又對曰。副使使道丁寧留住於王大人宅。此蓋王姓人現帶京官。居在此地。故土人咸稱王大人宅也。余仍往三房。則上使丈適來臨於三房。與書狀聯榻。余謂書狀曰。見副使乎。曰。未也。余備述下隷所對。上使書狀。莫不捧腹絶倒。翌朝相會於路次。余謂副使曰。昨夜所住處。非別人之家。萬里殊方。逢着王大人。其喜可知。副使亦大笑曰。難免此嘲也。入燕時。遇王姓人。約以回還時留住一夕。所以委往。而雖盛備夕飯。接待甚厚。然飮食不合於口味。不得下箸。竟至空口而宿。良貝大矣。

十三日。庚午

編輯

晴。風寒。抵宿孤家子。下處少乾淨。與韓主簿聯枕。韓謂余曰。曾見三田渡碑文乎。淸太宗載石東來。歸時豎之雲。何以知戰之必勝耶。余曰。余亦傳聞如此。及見開國方略載碑文。始知前聞之誤也。其文曰。庚戌。朝鮮樹碑三田渡。頌功德。錄其碑文進呈。

大淸崇德元年冬十有二月。寬溫仁聖皇帝以敗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臨之。直擣而東。莫敢有抗者。時我寡君。棲於南漢。凜然若履春氷。而待白日者殆五旬。東南諸道兵。相繼奔潰。西北帥逗撓峽內。不能進一步。城中食且盡。當此之時。以大兵薄城。如霜風之捲秋蘀。罏火之燎鴻毛。而皇帝以不殺爲武。惟布德是先。乃降勑諭之曰。來朕全爾。否則屠之。有若瑛,瑪諸大將承皇命。相屬於道。於是我寡君集文武諸臣謂曰。予托和好於大邦。十年於玆矣。由予昏惑。自速天討。萬姓魚肉。罪在予一人。皇帝猶不忍屠戮。諭之如此。予何敢不欽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靈乎。大臣協贊之。遂從數十騎。詣軍前請罪。皇帝乃優之以禮。拊之以恩。一見而推心腹。賜賚之恩。遍及從臣。禮罷。卽還我寡君於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撫民勸農。遠近之雉擧鳥散者。咸復厥居。詎非大幸歟。小邦之獲罪上國久矣。己未之役。都元帥姜功烈助兵明國。兵敗被擒。太祖武皇帝止留功烈等數人。餘悉放回。恩莫大焉。而小邦迷不知悟。丁卯歲。今皇帝命將東征。本國君臣。避入海島。遣使請成。皇帝允之。視爲兄弟國。疆土復完。功烈亦還矣。自玆以往。禮遇不替。冠蓋交跡。不幸浮議煽動。搆成亂梯。小邦申飭邊臣。言涉不遜。而其文爲使臣所得。皇帝猶寬貸之。不卽加兵。乃先降明旨。諭以師期。丁寧反復。不翅耳提面命。而終未免焉。則小邦君臣之罪。益無所逃矣。皇帝旣以大兵圍南漢。而又命偏師。先陷江都。宮嬪王子曁卿士眷屬。俱被俘獲。皇帝戒諸將不得擾害。令從官及內侍看護。旣而大沛恩典。小邦君臣及被獲眷屬。咸歸於舊。霜雪變爲陽春。枯旱轉爲時雨。區宇旣亡而復存。宗社已絶而還續。環東土數千里。咸囿於生成之澤。此實古昔簡策所希覯也。於戲盛哉。漢水上游三田渡之南。卽皇帝駐蹕之所也。壇場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增而高大之。又伐石而碑之。垂諸永久。以彰夫皇帝之功之德。直與造化而同流也。豈特我小邦世世永賴。抑亦大朝之仁聲武誼。無遠不服者。未嘗不基於玆也。顧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彷彿於萬一。謹載其大略。銘曰。

天降霜露。載肅載育。惟帝則之。並布威德。皇帝東征。十萬其師。殷殷轟轟。如虎如貔。西番窮髮。曁夫北貉。執旻前驅。厥靈赫濯。皇帝孔仁。誕降恩言。十行昭回。旣嚴且溫。始迷不知。伊戚自貽。帝有明命。如寐覺之。我後祗服。相率而歸。匪惟殫威。惟德之依。皇帝嘉之。澤洽禮優。載色載笑。爰戢干矛。何以錫之。駿馬輕裘。都人士女。乃歌乃謳。我後言旋。皇帝之賜。皇帝班師。活我赤子。哀我蕩析。勸我穡事。金甌依舊。翠壇維新。枯骨再肉。寒荄復春。有石巍然。大江之頭。萬載三韓。皇帝之庥。

余曰。古人過三田渡。有詩曰。將帥無籌策。文章有是非。人至今傳誦。文章疵累。千古難洗矣。

十四日。辛未

編輯

陰。午雪晡止。午飰於大方身劉桂芳家。與桂芳敍舊款款。冒雪行到瀋陽城西關帝廟。士女雜遝。蓋爲今夕觀燈焚香也。女皆靚粧盛服。乘繡車華轂。爭相夸麗。問於居人。曰。自今至十六日。三夜燃燈聚會。與皇城一般雲。入城內秣馬。上副使仍向白塔堡。余與澹人爲觀燈留宿城中。買飯而食。初昏月色如晝。步出通衢。左右市廛。各色彩燈。點綴如星。或掛樹寄生於簷端。而樹枝樹杪。皆爇紅燭。遙望如火山。或於大燈一座之中。許多小燈。合而散。散而合。目不暇瞬。而倏忽如電。入一廛鋪。鋪中懸琉璃燈百餘。左右圍琉璃屛。照耀炫焜如在銀海。自顧其影。不知爲幾百海觀。余自謂曰。我是影耶。影是我耶。幻界色相。本自空空。釋迦氏如是觀。眞妙諦也。處處結棚。張樂賽神。士女之觀燈者。捱肩疊跡。不可移步。至二更初。燈火皆滅。四街無人。余謂澹人曰。雖未見煙火炮𤍤。皇城燈戲名 較之我東燈夕。不可同日而語也。

十五日。壬申

編輯

雪。開東發行。冒雪疾馳。至十里河。上副使方到此中火。飯後並行。直入遼東城內。是日行一百三十里。雪止月明。街路市廛之懸燈。男女老幼之聚觀。反勝於瀋城。通衢上。結綵棚。設劇戲。歌管裊裊。舞袖僊僊。誠一瓌觀也。遼人見我行。必呼曰嘉吾麗。華音稱高麗曰嘉吾麗。高音嘉吾也。麗音離也。又曰。朝鮮稱鰈域。故謂我鰈也。 慢侮凌蔑。比他甚焉。蓋使行之留宿於城內。從前罕有雲。

十六日。癸酉

編輯

晴。抵宿娘子山。灣府吏及通事來待。步轎軍亦自灣來留。已五日雲。見家書平安字。其喜可知也。

十七日。甲戌

編輯

晴寒。晩雪乍止。午飯於甜水站。將踰會嶺,靑石兩嶺。雪路艱險。慮有員幅折軸之患。由虎狼洞迂迴三十餘里。暮抵連山關。比嶺路稍穩。而狹隘崎嶇。殆初有也。

十八日。乙亥

編輯

晴。抵宿黃家莊。店主之弟。自稱旗人。往年發遼東兵時。從征天津賊。斬獲賊魁林鳳祥而歸。其言不可了。眞所謂橫說豎說。全無可聽。一行如得奇貨。若聞天上消息。余自笑曰。其言不過癡人說夢。而譯員輩之所謂探知中國事情。作爲聞見事件。歸奏朝廷。何以異此耶。

十九日。丙子

編輯

雪。午飯於乾子浦。夕抵柵站。入燕時留宿處也。

二十日。丁丑

編輯

陰。風寒。一行困頓。又爲駄卜之整理。一行並留宿。飯後。隨三使往安市城。卽鳳凰山前面也。城址尙存。壘石磊砢。猶有城門遺墟。鳳凰山三面。周匝如圍錦屛。東南土屯。遮作天門。眞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宜其唐太宗之見困於此。而城內可容千戶。可藏萬兵。東方保障之地。莫如此險。而自淸入中國以後。便爲空虛。淸人之不憂朝鮮故也。

二十一日。戊寅

編輯

陰。大風大寒。早起。忽聞擊鉦吹笳。有如聚軍之聲。問於居人。曰。今日開印。故用樂。蓋臘月廿一日。自天子至於天下衙門。擧皆封印。不聽公事。至正月廿一日。始開印。淸朝最重歲時。故封印以後。令天下恣意遊議也。一行離發。出柵門。人皆稱爽。然觀其歡欣之狀。有如脫籠解縧之禽。萬里雲霄。任其自便也。抵宿溫井坪。設幕。一如入燕時。

二十二日。己卯

編輯

陰寒。大風。開東離發。到九連城。望見鴨江以東。羣巒聳出於雲際。統軍亭浮動於江岸。意想快豁。便覺宿疾已瘳。三江氷堅。直渡稅轎於來宣閣。怳若到家。古人詩曰。此心安處便爲家。非虛語也。灣尹韓敬源蒞任纔廿餘日雲。夜深支枕。回思三千里來往。正是一夢境也。